離騷教案設計(熱門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8 11:54:02
離騷教案設計(熱門17篇)
時間:2023-12-08 11:54:02     小編:曼珠

教案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教學進度和教學內(nèi)容。教案的編寫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水平進行合理安排,避免過難或過簡。以下是一些教師設計的經(jīng)典教案,供大家學習借鑒。

離騷教案設計篇一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離騷》,領悟其愛國的實質(zhì),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2、誦讀課文,理解并掌握詩中的關鍵語句,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古詩的能力。

3、了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及《離騷》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離騷》的藝術特色。

2、鑒賞重要語句,感覺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補充背景資料。

1、作者其人。

2、“離騷”的含義。

楚辭是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又由于楚辭中最有代表作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所以后人也以指稱楚辭“騷”,《詩經(jīng)》被稱為“風”,二者合稱“風騷”。(補充)。

《離騷》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在詩壇當中光芒四射,可與日月爭輝。不僅有著豐富的內(nèi)容,浪漫的想像,還有強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寫作手法,歷來備受推崇。司馬遷對《離騷》的題解,是“離騷者,猶離優(yōu)也”?!半x”――遭遇,“騷”――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也有其他的見解認為“離別的憂愁”。

三、誦讀課文。

1、注意騷體詩的朗讀節(jié)奏:一般每句三至四個節(jié)拍,隨文切分。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修/以z羈兮,謇朝碎而夕替。

2、“兮”字是語氣助詞,沒有實在意義,讀時應拉長語氣?!百狻庇迷谏舷戮渲虚g,使全詩具有回環(huán)往復的旋律,增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感。

3、此詩中連詞是劃分節(jié)拍的標志之一,連詞前劃為一拍。

四、解析第一節(jié)。

1、生自讀第一自然段或生范讀。

2、疏通難字詞。

兮:語氣助詞,無意義。

以:連詞并列,“又”例:長太息以掩涕兮。

以之為,把…當作或覺得…是,例:競周容以為度。

承接,例:寧溘死以流亡兮。

因為,例既替余以蕙v兮。

之:代詞,例:

結(jié)構(gòu)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的”

古今異義:浩蕩:古義,荒唐;今義,形容水勢廣闊、壯大。

工巧:古義,善于取巧;今義,技藝巧妙。

窮困:古義處境窘困;今義,經(jīng)濟苦難。

流亡:古義,隨流水而消逝;今義,因為災害或別原因,被迫離開家鄉(xiāng)。

詞類活用:步,使……步行,使動用法;

高,加高,形活用為動。

厚,推重,形活用為動。

群,名活用為動,合群。

屈、抑,使動用法,使―受屈,使―受抑。

3、疏通重點語句。

解析“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表現(xiàn)了詩人的極度苦悶、難以排解的心情,為下面情緒的抒發(fā)定下了基調(diào),這兩句承上啟下,“民生”也可理解為“人生”,即自嘆人生多艱。

原因是以下幾個:

“既替余以蕙v兮,又申之以攬”。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眾女嫉余之娥眉,謠諑謂余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背繩墨以追曲”。

(2)面對這么復雜,黑暗的環(huán)境,對自己不公正的待遇,詩人是報著什么樣的'態(tài)度?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只要是我所向往的美德啊,即使為之死去多次我也不會后悔)。

明確:為了追求自己所崇尚的美德,屈原顯示自己的堅定的決心,“雖九死其猶未悔”,非常直接與正面表示自己的決心,可見詩人對完美人格的執(zhí)著追求。(堅持真理,獻身祖國)。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保▽幵竿蝗凰廊?,隨流水而消逝啊,我也不肯做出那種世俗小人的丑態(tài)。)。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ū3智灏锥烙谥抑卑?,本來是古代圣賢所所推重的。)。

又再次表明自己的堅定意志,為了保持我自己的清白,不放棄我的理想,我不在乎死。表現(xiàn)作者以前賢為榜樣,同時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來源。

板書:

堅持真理,獻身祖國。

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剛正不阿,一身正氣。

離騷教案設計篇二

1、了解《離騷》是《詩經(jīng)》以后的一次詩體大解放,是“楚辭”體的代表作品。

2、通過學習《離騷》,了解文學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詩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懷。

3、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jié)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和創(chuàng)作手法:豐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通過把握詩文形象,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離騷》,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yǎng)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并學習詩人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執(zhí)著追求理想的高尚節(jié)操。

教學重點。

1、通過鑒賞《離騷》的優(yōu)美詩句,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2、品味、鑒賞詩歌的比興藝術手法,藝術價值。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對詩作中疑難的字、詞及表達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節(jié)奏地誦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

1、運用講讀法、逐節(jié)誦讀、講講背背,指點難字讀音、難字詞義。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感情及他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3、通過比較閱讀法,延展課堂內(nèi)容,開闊學生的視野,充實對作品的理解。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背誦《沁園春.雪》“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風騷”指國風與離騷?!帮L、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源頭。理解離騷含義:離別的憂愁,包含了巨大的情感力量。了解屈原多少?愛國詩人。讀懂詩歌多少?看到“兮”字最多。民間端午節(jié)和屈原的聯(lián)系,引出人們對屈原的認識。(ppt2)。

二、文學常識1.總說:印象中的屈原(ppt3)。

2.杰出的政治家(ppt4-5),偉大的詩人屈原(ppt6-7)(約前339~約前278),中國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xiàn)楚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及頃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輾轉(zhuǎn)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以一系列比興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他以鮮花、香草來比喻品行高潔的君子;以臭物、蕭艾比喻奸佞或變節(jié)的小人;以佩帶香草來象征詩人的品德修養(yǎng)。這種“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使現(xiàn)實中的忠奸、美丑、善惡形成鮮明對照,產(chǎn)生了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參差錯落、靈活多變;語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極富于鄉(xiāng)土氣息;其方言土語大都經(jīng)過提煉,辭藻華美,傳神狀貌,極富于表現(xiàn)力。

3.解題:創(chuàng)作緣由: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說:“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薄峨x騷》就是他根據(jù)楚國的政治現(xiàn)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發(fā)憤以抒情”而創(chuàng)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詩。是屈原生活歷程的形象記錄,是屈原面臨個人與國家的厄運,對于過去和未來的思考,是一個崇高而痛苦的靈魂的自傳。(ppt7-8)。

三、預習檢測1.誦讀指導(ppt9)。

3.分析詩歌(ppt24)。

5.精華鑒賞(ppt25):

象征手法的運用:芳草香木:象征高尚的品德。

佩帶香草:表明追求美好的事物,品格高潔美人芳草:比喻賢臣。

對比手法的運用:堯、舜:“耿介”——桀、紂:“猖披”

吾:“恐年歲之不與”——黨人:“偷樂”

靈活的詩歌體式--“騷體詩”:將“兮”放在單句的末尾,兩句一韻。

豈只把蕙草白芷來連綴。那堯舜是多么耿直光明,既遵循正道又走對了路。桀與紂是如此猖獗恣肆,那些小人只曉偷安享樂,國家的前途黑暗險隘。豈是我害怕自身遭禍殃,只恐國家敗亡猶車毀壞。我為君王鞍前馬后奔走,想讓你追及前王的腳步;楚王你不體察我的衷情,反而聽信讒言對我嗔怒。我本知忠言會招來禍患,想隱忍不語卻難舍難割;遙指九天叫它給我作證,全都是為你君王的緣故。君王與我有約在先,后來反悔變心有了別的打算。我已不把離別當作難事,只是為國君的多次變卦而悲傷。

1.作者在《離騷》的開篇突出了什么?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高貴的出身、降生的瑞奇、美好的名字不僅具有上天和先人的賜予,而且具有美好的品質(zhì)和才能,這些都是自己的后天修養(yǎng)。主要表達作者出身高貴,與楚王是同根,楚國是我的祖國,愛國是我的本分。自身的高潔,同時也是與現(xiàn)實的抗爭,有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意思。

2.詩歌的后半部分詩人一再擔心,用自己的話說說詩人擔心什么?

3.詩人高唱“來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樣的一個人?

4.你從詩中讀出詩人什么形象?

純潔高大、一身正氣;忠君愛國、憂國憂民。

五、問題探討:(ppt34)。

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愛國情感的?有人說他這是一種“宗國”思想,你同意嗎?

觀點一:同意。屈原的愛國思想其實是一種“愛君”思想?!暗鄹哧栔缫豳狻本蛶в忻黠@的血統(tǒng)夸耀?!皝砦岬婪蛳嚷贰?、“恐皇輿之敗績”、“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則是一種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國觀念的使命感和憂患意識,屈原的種種努力,客觀地說,這的是楚王的統(tǒng)治,我們不必人為地拔高理解他。

六、詩歌藝術品味(ppt35)。

1.比喻形象,想象瑰麗,富有浪漫色彩:課文大量運用比喻,如用“江離”、“秋蘭”來比喻自己博采眾長?!俺黑橹咎m兮,紉秋蘭以為佩”比喻堅忍不拔的政治理想。運用香草美人來比喻自己、賢士、君主,不僅使作品含蓄,富于韻味,而且增加了作品的形象美。

2.語言精練華美,帶有濃郁的楚國地方色彩:詩中豐富的聯(lián)想,奇特的比喻,形成了絢麗的文采。其中富有楚地特色的“兮”等語氣詞的運用巧妙靈活,使詩歌帶上了濃郁的楚國地方特色。

七、課文小結(jié):(ppt36)。

《離騷》是我國最早出現(xiàn)的浪漫主義詩歌杰作,作品表現(xiàn)了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了宏大的藝術空間和開闊的畫面,塑造了詩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潔的人格、強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馳騁于仙界。柳宗元為驚嘆地說:“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猶仿佛其文章?!北扰d的手法滲透到整個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征形象被突顯了出來,春蘭秋菊,飄風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馬遷稱其:“其文約,其辭微”“其稱文小而其旨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美名:肇錫余以嘉名;恐修名之不立美德: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美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美物: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美政: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

八、作業(yè):(ppt37)。

1.背誦這首詩。

2.以《離騷中的屈原》為題,寫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

3.完成《優(yōu)化設計》。

離騷教案設計篇三

了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tǒng)特征,體會詩歌象征手法運用的效果。

了解《離騷》語言風格特點,理解文章節(jié)選部分的主旨。

【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通過鑒賞《離騷》中的詩句,學習屈原憂國憂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鑒賞詩歌的比興手法。

難點。

引導學生掌握騷體詩的形式特點,培養(yǎng)他們的鑒賞能力。

引導學生初步掌握浪漫主義詩歌傳統(tǒng)特征,體會詩歌象征手法的運用。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引導學生鑒賞的《屈子行吟圖》。

(補充:畫面通過古樹野花,頑石曲徑的簡明勾勒,大塊空白大地的隨意鋪設,造成一個荒寒凄涼、蕭瑟幽寂的深山古道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獨行的環(huán)境。屈原愁眉鎖眼、面容憔悴、髯髯垂須、昂首遙視,人物表情憂郁寂苦,但決不變心從俗的堅強意志,溢于言表。畫面以挺勁飛暢的線條勾畫衣著的褶紋,夸張了服飾的奇?zhèn)ィ⒃谘g配一隨步擺動的飄帶,進而加強了屈原飄然遠行的氣氛,使屈原顯出莊重、傲岸的神態(tài)和氣宇軒昂的樣子。)。

陳洪綬帶著自己對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畫筆繪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內(nèi)神,究竟是否屬實呢?最有發(fā)言權(quán)的當然還是屈原自己,下面我們就借屈原的代表作《離騷》走進屈原內(nèi)心。

二、解題。

明確:“風”指的是《詩經(jīng)》中的《國風》,“騷”則是楚辭中的《離騷》。這兩部作品風別開創(chuàng)了我國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而且,并稱的兩個“第一”,始終在我國文學史上“獨領風騷”。《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

《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并為之奮斗不息的一個縮影,也是“楚辭體”(騷體詩)的重要代表作品,人們往往以“騷體詩”來統(tǒng)稱屈原的全部詩作,它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們就細致去感知其魅力。

三、?誦讀——初感詩韻。

請學生表演朗誦,體會這首詩在形式上有什么特點?

1.課文中大量運用語氣助詞“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兮”是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的語氣詞,它在詩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盡一樣。用在句中,表語音的延長;用在句間,表語意未竟,待下句補充;用在句尾,表感嘆意味。就課文來看,“兮”均用在句間,表示語意未完,等待下句補充。

2.每句二至四個節(jié)拍。

詩句在錯落中見整齊,在整齊中又富于變化的特點,讀來節(jié)奏諧和,音調(diào)抑揚,具有一種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

3.充滿著楚地風物的描寫,使用地道的楚地方言。

小結(jié):

騷體特征:一.從詩風言,鋪排夸飾,想象豐富,是楚辭的共同特征。如《離騷》充滿奇幻不拘的想象,抒發(fā)真情層進反覆。

二.從體式言,楚辭較之《詩經(jīng)》,篇幅極大增長,句式也由四言為主變?yōu)殚L短不拘,參差錯落。

三.就語言說,楚辭多用楚語楚聲,楚地的方言詞語大量涌現(xiàn),另外,“兮”字、“些”字作為虛詞嘆語成為楚辭的一個鮮明標志。

四、?聽讀——品味詩境。

字里行間透露出了屈原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1.“離騷”解釋:

離憂也。離,猶罹也。騷,憂愁也。離騷者,乃言遭遇憂愁,陷入困境。

離,猶畔也,別也。騷,憂愁也。離騷者,乃言離別之愁也。

離騷,為疊韻連綿詞,猶言牢騷。離騷者,牢騷之詞也。

2.由此可以看出《離騷》是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屈原遭遇了怎樣的憂愁呢?

請學生簡介屈原: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对姟啡倨蟮资ベt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司馬遷《報任安書》。

天問千聲悲故國,江咽萬語吊斯人.

沉思高舉潔白清忠,汨羅江上萬古悲風.

小結(jié):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一個愛國者的悲劇,一個改革家的悲劇,一個正義毀于邪惡的悲劇。然而他政治上的失敗卻造就了文學上的成功,他將個人的憂憤注于作品之中,綻放獨具的魅力。

五、?研讀——品味詩文。

離騷教案設計篇四

教學目的:

1、了解屈原的《離騷》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離騷》在詩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辭”體。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品德。疑難的字、詞句子的理解。

教學方法:

運用講讀法、逐節(jié)誦讀、講講背背,指點難字音、義。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薄帮L”是指《詩經(jīng)》中的《國風》,“騷”即《楚辭》中的《離騷》?!对娊?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詩經(jīng)》《楚辭》分別開創(chuàng)了我國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風騷”也因此成為文學的代名詞。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離騷》。

二、解題。

1、簡介“楚辭”

戰(zhàn)國時期興起的一種詩歌樣式。它淵源于中國江淮流域的楚地,汲取楚聲歌曲的形式,把《詩經(jīng)》三百篇特別是“雅”、“頌”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塊詩改為參差不齊,長短不拘的騷體詩,標志著我國文學史的詩歌的新發(fā)展。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作品有屈原的《離騷》《九歌》《天問》,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離騷》。

屈原,名平,字原。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作者,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屈原,生活在時代大動蕩,社會大變革的戰(zhàn)國中期。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他一生為之奮斗呼號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實現(xiàn)。他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纏綿悱惻的情緒?!峨x騷》其中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辭”體的重要代表作品,人們常將“風”“騷”并稱,用“風”來概括《詩經(jīng)》,用“騷”來概括《楚辭》。

《離騷》的主題表現(xiàn)了詩人為實現(xiàn)祖國富強的崇高目標所作的熱烈追求和不屈的斗爭?!半x騷”即作者遭遇憂愁。

三、誦讀課文。

1、放錄音:2、指名學生朗讀,指正讀音及句子的節(jié)奏。

3、騷體詩的朗讀節(jié)奏:一般是三、四個節(jié)拍,隨文切分。

四、作業(yè):誦讀。

《離騷》課時計劃第2課時(總第5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屈原的《離騷》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離騷》在詩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辭”體。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品德。疑難的字、詞句子的理解。

教學方法:

運用講讀法、逐節(jié)誦讀、講講背背,指點難字音、義。

課時安排:3課時。

一、字詞小結(jié)。

1、實詞。

2、古今異義。

朕:第一人稱代詞“我的”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稱。

以為:“以之為”的省略認為。

代序:依次替代代替序言的文章。

捷徑:邪出的小路近路。

黨人:結(jié)黨營私的小人同一個黨派的人。

武:足跡關于軍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道:通“導”,向?qū)А?/p>

正:通“證”,作證,為證。

4、詞類活用。

名余曰正則兮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取名。

字余曰靈均字,名詞用作動詞,給人取表字。

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美,形容詞用作名詞,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歲之不吾與否定句中代詞作賓主,賓語前置。

肇錫余以嘉名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二、主旨把握。

明確:課文作者表達了三層意思:自敘身世;自敘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顧歷史,表明忠心及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從中表現(xiàn)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節(jié)操,抒發(fā)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三、作業(yè):課后練習。

《離騷》課時計劃第3課時(總第6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屈原的《離騷》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離騷》在詩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辭”體。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屈原憂國憂民的品德。疑難的字、詞句子的理解。

教學方法:

運用講讀法、逐節(jié)誦讀、講講背背,指點難字音、義。

課時安排:3課時。

一、問題探討。

課文中大量運用語氣助詞“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兮”是有楚國地方色彩的.語氣詞,它在詩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盡一樣。用在句中,表語音的延長;用在句間,表語意未竟,待下句補充;用在句尾,表感嘆意味。就課文來看,“兮”均用在句間,表示語意未完,等待下句補充。

二、揣摩探究。

1、》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并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抒難抒之情。

本文:用香草比喻內(nèi)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現(xiàn)實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yǎng)性,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xiàn)美好政治理想,用黃昏期而中道變卦比喻君王失信。用眾芳,椒、桂、蕙、比喻群賢。

三、品讀鑒賞。

1、你對》離騷》的語言有什么感受?

明確:(1)汲取了散文的筆法,行文靈活多變。句式以六言為主,兼有雜言,加之以對偶修辭,整首詩整齊而節(jié)奏鮮明。

(2)大量運用“兮”字,加強了生活色彩,使詩歌婉轉(zhuǎn)動人。

2、分析》離騷》的藝術特色。

(1)比喻手法的運用。(2)對偶句式的運用。(3)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

四、研究性學習。

課后記:

離騷教案設計篇五

執(zhí)教:劉建松。

時間:9月15日上午第三節(jié)。

記錄:方玉君。

受高二年段各位語文美美的鄭重委托,要求小劉為她們現(xiàn)場獻藝,表演節(jié)目為屈原的《離騷》,小劉明了這是一件具有光榮挑戰(zhàn)性的任務,雖是愉快的答應,但又有點后怕,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還好有一個下午準備,心中沒底。此課有明顯作秀成分,望諒小子之無知。由于是借班上課,課前預習小劉是親自督促,幸好學生手頭有翻譯資料,可以解決字面意思。記錄由方玉君美女完成,再次向小方老師表示感謝。

師(大聲):我們高二(9)班是理科還是文科?

生(集體):理科--。

師:哦,理科,理科班。老師發(fā)現(xiàn)帥哥特別多,(生笑)(指著一位男生),這就是典型的帥哥。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一般用哪些詞語來形容漂亮的男生。(小劉一般借班上課,一開始總溫柔一槍,籠絡感情,達到為我所用)。

生(部分):酷,帥呆了。

生(部分):風流倜儻,風度翩翩。

師:我們來看古人怎樣形容帥哥的(出示投影擲果潘安。岳美姿儀……少時常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之者,皆連手縈繞,投之以果,遂滿車而歸”(《晉書》)。朗讀一遍。

生(集體):屈原。

生(1):他是一個愛國詩人。

生(2):最后投江而死。

師:楚國原先也是個超級強國,但當屈原登場時,綜合國力就明顯下降,落后就要挨打,屈原和楚王有血緣關系,試圖變法強兵,遭到奸臣的嫉恨,后來連一向信任他的楚王也拋棄了他,屈原終于被流放在偏僻的汨羅江,憂郁憤怒出詩人啊,下面請大家朗讀這段用血淚寫成的文字,注意在形式上這首詩有什么特點?(生很有感情的朗讀《離騷》)。

生(3):兮字特別多,幾乎每句都有。

生(4):句中可以停頓,還表示感傷。

師:給大家看一首真正男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出示垓下歌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如何(生大聲朗讀)。

生(5):豪邁。忠臣。

生(6):憂國憂民。

師:老師給同學們看三張圖片,你認為哪張是你心中屈原的形象?(師依次出示三張圖片,一是課文插圖,第二張是打扮得很妖艷的屈子,第三張是明人畫的屈子行吟圖,學生相當興奮,氣氛活躍)。

生(7):我喜歡的是第一張,書本上有,白衣飄飄,有神采。

生(8):我喜歡第三張,形體憔悴,先天下之憂而憂。

師:最不能接受的是哪一張?

生(集體):第二張。

師:說一說理由?

生(8):打扮的妖里妖氣的,不象個男人。

生(9):有點變態(tài)。(生笑)。

師:我把變態(tài)換個詞語叫--。

生(部分):自戀。

師:一些杰出的人物一般都有自戀傾向,太喜歡自己了,說一說屈原自戀自己什么?用《離騷》中的事實來說話。

師:是講屈原和楚王的關系,本是同根生,--。

生(集體):相煎何太急,

師:現(xiàn)在楚國已日薄西山,天下興亡,連匹夫有責,更何況我屈原呢?還有嗎?

生(10):出生的日子也很奇特,在正月中出生。是說是上帝特意安排的。

生(11):對自己的名字也自戀,自己的名字是如此的美好,是多么有價值。

生(12):對自己的品德也相當喜歡。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說我品德多么高尚啊,--。

生(13):安度晚年,早上提鳥籠逛逛。

師:還有打打太極拳,跳跳舞,晚上搓搓麻將,(生笑)屈原在干什么?

生(13):朝搴枇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就是說早上上山采花,晚上到河邊挖樹根。

師:這大概是他的愛好吧,為什么這樣做?

生(13):鍛煉自己吧。

生(14):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也,即拋棄污濁的政治,變法改革。

生(15):及前王之踵武,希望趕上先王的足跡。

師:先王是誰?

生(15):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群芳之所在,彼堯舜之耿介兮,先王就是堯舜禹湯。屈原表示了對先王的追慕。

師:我們一般認為屈原是憂郁的、愛國的、憂國的。什么時候會產(chǎn)生憂患意識呢?

生(16):是理想和現(xiàn)實發(fā)生沖突時,叫懷才不遇時--。

生(17):小人得志,文中叫黨人,結(jié)黨營私,

師:是小人不容。

生(18):荃不察,就是君王不明察秋毫,

生(19):這些都是客觀原因--。

師:哦,你說還有主觀原因。

生(部分):用比喻。

生(20):用荃草比喻現(xiàn)實中的君王,

生(21):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師:哦,你找到的是美人。(生笑)。

生(21):美人指楚懷王。

生(22):用眾芳,椒、桂、蕙比喻群賢。

生(23):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xiàn)美好的政治理想。

生(24):用采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yǎng)。

師:詩中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生讀)。

生(25):用黃昏期而中道變卦比喻君王失信。

師:屈原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中,用巧妙的比喻手法,也叫香草美人、移情法。抒發(fā)了難言之情,吶喊出難言之言,我們聽一聽課文的前六節(jié)的朗讀錄音,再次感受屈原不屈的心跳。(播放錄音,學生自覺的跟讀)。

(19)。

自題小像。

靈臺無計逃神矢,

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薦軒轅。

當時二十二歲的'先生悵望祖國黑如墨的長夜,喊出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心聲。我們聽到了赤子火熱的愛國激情。1989年的3月26日,黃昏,這是一個滴血的黃昏,一位相貌平凡的海子告別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房子,手捧著厚厚的圣經(jīng),躺在山海關冰冷的鐵軌上,火車呼嘯而來,物理意義上的海子消失了,濺起的鮮血是海子寫在大地上最后兩行崇高的詩行,(小劉有些激動了,居然說不下去了,)海子在離開前有首詩,一首有著濃重死亡意識的詩歌,其中提到的屈子。(投影《亞洲銅》及海子的照片和屈子的畫像)。

祖父死在這里父親死在這里我也會死在這里。

你是唯一的一塊埋人的地方。

亞洲銅亞洲銅。

愛懷疑和飛翔的是鳥淹沒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卻是青草住在自己細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亞洲銅亞洲銅。

看見了嗎?那兩只白鴿子它是屈原遺落在沙灘上的白鞋子。

讓我們----我們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

亞洲銅亞洲銅。

擊鼓之后我們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臟叫做月亮。

小劉動感情的朗誦,雖然普通話太普通,但學生是一片沉默,沉默)。

師:人應有尊嚴的活在世界上,兩千多年前的屈子的投江和兩千多年后的海子的臥軌,是多么的相似,有時候,用這種方式告別世界不是弱者的行為,他們是唯美理想主義者,他們不能學朝秦暮楚,他們不能學孔雀東南飛,他們堅信:有時站著的死亡比躺著的生存更為可貴。余秋雨說,中國古代,一為文人,便無足觀。文官之顯赫,在官而不在文,他們作為文人的一面,在官場也是無足觀的。但是事情又很怪異,當峨冠博帶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桿竹管筆偶爾涂劃的詩文,竟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永不漫漶。(朗誦全詩)。

附板書。

自戀高貴血統(tǒng)祥瑞出生。

美好名字高尚品德。

堅持修養(yǎng)提升自己。

孤獨的唯美主義者憂國理想棄穢改度。

追摹先王。

沖突。

現(xiàn)實黨人不容。

君王不察。

自己不愿。

作者郵箱:liuliu2080@。

離騷教案設計篇六

《離騷》是一篇帶有作者生平的自敘內(nèi)容的政治抒情詩。但詩人并不是客觀地敘述生平事跡,而是把自己的主張、理想、斗爭等事實形象化。

一、教學目的。

1、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的興趣。

2、了解屈原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3、學習、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4、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jié)拍和重讀。

二、教學重點、難點。

1、賦和比的寫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誦。

三、教學設想。

1.教學方法:誦讀法、點撥法。

(解說;本文是一篇節(jié)奏感很強的古代抒情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教學時應以朗讀為主,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培養(yǎng)對古詩的感悟能力。在讀的過程中,教師適當點撥、引導,以完成教學目標。)。

2.媒體設計:放錄音或配音朗讀。

3.教學時數(shù):2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1.導語設計。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感嘆古代帝王們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們知道,“風”是指《詩經(jīng)》中的《國風》,“騷”即《楚辭》中的《離騷》。《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詩經(jīng)》《楚辭》分別開創(chuàng)了我國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風騷”也因此成為文學的代名詞。古代帝王們需補充一點“風騷”,新時代的我們更應注重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離騷》節(jié)選,以求在文學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2.解題。

《離騷》代表了楚辭的最高成就,它不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時也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偉大的長篇抒情詩?!半x”--遭遇,“騷”--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是他政治失敗后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發(fā)憂國之思的作品,本課便是從中節(jié)選出來的。

3.研習課文。

1)讀課文。放錄音,掃除文字障礙。

2)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學生對照課文注解弄清文章內(nèi)容,并進一步強化生難字。

3)學生就疑難字、詞、句提問。

4)課堂訓練。

a.區(qū)別下列各組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

之帝高陽之苗裔兮。

恐年歲之不吾與。

惟草木之零落兮。

以又重之以修能。

路幽昧以險隘。

忽奔走以先后兮。

b.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

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

4.作業(yè):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知識目標:

1.準確理解《離騷》的內(nèi)容。

2.了解什么是騷體詩。

3.了解《離騷》的浪漫主義特色。

二、教學目標:

1.用賦比興的方法分析《離騷》。

2.根據(jù)《離騷》中的內(nèi)容分析屈原的形象性格。

三、教學重難點:。

1.字詞的疏通和理解;。

2.香花香草作比的寫作方法;。

3.騷體詩的特殊句式。

四、教學過程:

離騷教案設計篇七

屈原在幾千年來一直被視為一位“忠君愛國”、“忠信、廉潔、正直”的愛國憂民的詩人;被譽為“雖可與日月爭光可也”的偉大歷史人物。殊不知,屈原作為一位詩人是成功的;但作為一位政治家卻是失敗的。他的失敗就在于他把自己的命運與楚國的國運緊密的聯(lián)結(jié)起來。他愛楚國,是愛的那么的深沉和執(zhí)著。他深深地愛著楚國的文化,這一點造就了他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他深深地迷戀著楚國的腐朽的、沒落的政壇,這一點鑄成了他只能是一位狹隘的民族主義者,從而他的國家的毀滅,連帶了他政治信仰上也徹底的毀滅。

因此,被后人所稱贊的愛國主義思想,實質(zhì)上只是愚昧的“忠君”思想。它并非是一種代表先進的思想意識,而且與歷史的發(fā)展潮流恪恪不入。正是愚昧的“忠君”思想注定了屈原一生的悲劇命運。但我們不能按今人的民主觀念來勉強屈原!在他那個時代“愛國”只能通過“忠君”來實現(xiàn),可以說,“愛國”必須忠君!屈原的愛國思想也是無可置疑的。

我認為,屈原之死是有價值的。我們知道,一個人活著必須有所追求,否則,他的人生就是渾渾噩噩的一場夢!振興楚國是屈原一生的最高理想。當這個理想破滅,他的人生還有何意義!與其茍且偷生,不如一死以明志!“幸福是非死得不到的!”屈原以死抗爭,是為了喚醒民眾,死得其所。屈原是有氣節(jié)的。

聞一多先生說:“如果對于當時那在暴風雨前窒息得奄奄待斃的楚國人民,屈原的《離騷》喚醒了他們的反抗情緒;那么,屈原的死,更把那反抗情緒提高到爆炸的邊沿?!?/p>

從屈原的人格上進行分析,他的死是其人格美的具體顯現(xiàn)。屈原之死,首先是悲壯的愛國之舉,其次是對高尚的氣節(jié)、神圣的人格的捍衛(wèi)!同時又是對黑暗政治最強烈的控訴、最有力的抨擊!表面看來他是自殺,實際是奸黨小人奪去了他寶貴的生命。

屈原的死沒有價值!屈原滿腹經(jīng)綸才華橫溢,根本不應該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楚懷王那個昏君身上。他完全有理由棄暗投明,輔佐秦王,或著書立說都比投江能更好地實現(xiàn)其人生價值。雖說人活著要有氣節(jié)!但有氣節(jié)并不一定要以死殉國。他最主要的才能表現(xiàn)于文學創(chuàng)作上,他完全可以放棄他的政治理想,而做一個純粹的文人。如東晉的陶淵明,寄情于山水,對他自己,對后人都更為有價值。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樣,誰來繼續(xù)斗爭?”

屈原不算是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因為當楚國滅亡時,他作為一個楚國人,應該勇敢地站起來積極組織反抗斗爭才是,而屈原卻自殺了。他這是為了逃避現(xiàn)實,是懦弱的表現(xiàn)?!?/p>

屈原雖遭楚王放逐但楚國人民并沒有拋棄他,他自感面君無望,心中的理想無法實現(xiàn),便抱石沉江,這其實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現(xiàn)。他應堅強地活下來,活著便有希望。

離騷教案設計篇八

一、學習目標:

1、誦讀課文,讀準字音,注意語調(diào)和感情。

2、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辭》的一般特點。

二、預習檢查。

1.誦讀法,首先音讀,讀準字音;然后意讀,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體會詩人的情感。2.記憶法,熟記關于屈原的基本文學常識。二、學生自學、完成下列任務:

1、了解屈原生平。

2楚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對內(nèi)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xiàn)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nèi)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創(chuàng)作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哥白尼、莎士比亞、但丁、屈原)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2、了解“楚辭”

3楚辭。

是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楚辭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響下,楚國又產(chǎn)生了一些楚辭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楚辭的特征,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背酥畟€,楚辭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手段、濃郁的抒懷風格,無不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辭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變幻,詞藻華美,對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襯字。

4.正音。

苗裔孟陬庚寅攬揆肇錫扈芷汩搴騏驥申椒昌被憚踵荃謇羌。

三、誦讀感知,解字譯句:

(一)學生“音讀”。

1、對照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準字音。不認識的字要利用工具書查對,注意古今讀音不同的字,注意近音字不要混淆,注意通假字的讀音。

2、課文誦讀。(1)騷體詩的朗讀節(jié)奏:一般是三、四個節(jié)拍,隨文切分。(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3、指名學生朗讀,點評。4、全班齊讀課文。

(二)學生“意讀”。借助課下的注解,疏通詩歌1-6節(jié)內(nèi)容,注意實詞的解釋。

四、字詞探究、鞏固提升。

1、通假字。

肇錫余以嘉名來吾道夫先路也指九天以為正兮。

2、請解釋下列文句中畫線的詞語。

(1)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2)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3)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4)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5)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6)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7)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

五、作業(yè)布置。練習冊的`相關作業(yè)。

一、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內(nèi)容,感受詩人的情感,重點理解屈原的愛國精神和人格節(jié)操。

2、了解結(jié)構(gòu)思路。

二、復習鞏固。

抽生翻譯課文。

三、字詞解釋,翻譯句子。

學生自學、完成下列任務:學生繼續(xù)看注釋理解全詩內(nèi)容。

1、學習1、2節(jié)。(1)翻譯下列句子。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肇錫余以嘉名(特殊句式)(2)概括詩歌內(nèi)容:2.學習3-6節(jié)(1)翻譯下列句子。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恐年歲之不吾與(特殊句式)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2)概括詩歌內(nèi)容:3.學習7-12節(jié)(1)翻譯下列句子。何桀紂之猖披兮夫唯捷徑以窘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2)概括詩歌內(nèi)容:

四、探究練習。

2、紅色字意義不同于其它三項的是()a.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b.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c.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d.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

五、知識拓展。寫屈原的對聯(lián)欣賞:

離騷教案設計篇九

又要講《離騷》了,我內(nèi)心又開始煩惱起來。

說實在的,一是我不太喜歡屈原,對他的作品我也缺少興趣,如果不是做了語文教師的話,在大學里讀過的《離騷》可能在腦子里就剩下只言片語了。二是《離騷》雖然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但是年代遙遠,文句深奧,學生很少有閱讀興趣,教授《離騷》,課堂氣氛通常是沉悶的,教學效果常常是難以想象的。

但今年年級組里有兩個年輕教師,對教《離騷》也很犯難,她們很認真地向我這個老教師請教,并提出要聽聽我的課,我自然不能拒絕,為了給兩個年輕人一個所謂的示范,我認真研究起了教材,我反復去閱讀離騷,讀來讀去,竟然對屈原產(chǎn)生了幾分好感,對《離騷》也多了幾分認識。

其實,《離騷》之所以難教關鍵在于它的閱讀障礙較多,如果窮究字詞意思,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字詞以及瑣碎的語法上,那么很容易上成語法課或字詞解釋課,而且如果對詩句句句翻譯的話,翻譯的不當反而會使詩歌的魅力受到影響。

因此我決定還是從誦讀入手,體會詩歌作品的美。課前我先要求學生自讀兩遍課文,結(jié)合注釋和工具書讀準字音。課堂上我首先做了示范朗讀,讓學生再一次確定讀音。接著指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騷體詩一般是由二字節(jié)奏和三字節(jié)奏組合,有的詩句是兩個節(jié)拍,有的是三個節(jié)拍,上下句之間往往用“兮”字,讀起來參差錯落而又不乏韻律感,雖然文句難懂,通過誦讀也能體會到那種不一樣的美。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找出作者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語句,以這些句子為突破口,進而理解離騷的情感。

一節(jié)課下來,沒想到很多同學已經(jīng)背會了作者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語句,第二天的早讀,我讓學生背誦《離騷》,沒想到早讀結(jié)束時,三分之二的學生能背誦下來。

看起來我們做老師的對一些難點不要有畏難情緒,如果我們想辦法把難點分散,集中抓重點,并使用的有效地教學策略,那么難點也就不能稱其為難點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離騷教案設計篇十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貴的個人品質(zhì)和忠君愛國的思想。

2、了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了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tǒng)的特征。

教學重點: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辭》的一般特點。

2、疏通語句,分析表達的思想感情。

3、欣賞詩中的比喻手法,了解《離騷》的浪漫主義特色。

教學難點:

1、理解屈原的精神表現(xiàn)和詩人謳歌、追求的政治理想。

2、文言詞句的理解。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有關資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于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據(jù)《史記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義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付諸侯。王甚任之?!痹谡紊纤瞥纭懊勒?,即圣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圣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體現(xiàn)是民本思想。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所謂圣君賢相,所謂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決民生疾苦問題,能否致民于康樂之境。屈原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對應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與秦斗爭,兩度出使齊國。

2、楚辭。

楚辭是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痹趹?zhàn)國中期,隨著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xiàn)于楚國文壇之后,楚辭于是形成為一代文學樣式。把《詩經(jīng)》三百篇特別是“雅”、“頌”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塊詩改為參差不齊,長短不拘、靈活變幻,詞藻華美,對偶工巧的騷體詩,建立一種詩歌的新體裁,標志著我國文學史的詩歌的新發(fā)展,是《詩經(jīng)》以后的一次詩體大解放。

《離騷》是《楚辭》篇名,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離騷》又常被舉作屈原全部作品的總稱。在文學史上,還常以“風”“騷”并稱,用“風”來概括《詩經(jīng)》,用“騷”來概括《楚辭》。

《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并為之奮斗不息的一個縮影。

二、朗讀。

1、教師領讀,總結(jié):

(1)騷體詩的朗讀節(jié)奏:一般是三、四個節(jié)拍,隨文切分。

(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

2、學生自由誦讀。參照注釋,疏通文義,劃分朗讀節(jié)奏。

三、從“帝高陽”到“曰靈均”八句為第一段。詩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來。

1、自述家世、出生時辰。

高陽,苗裔,朕(秦始皇后成皇帝專稱),皇考(如喪考妣),攝提,貞,孟陬。

從遠古帝顓頊帝說起,顯示詩人與楚國同姓宗親的血緣關系,既表現(xiàn)了詩人對祖先的崇拜,又表現(xiàn)他貴族出身的優(yōu)越感和責任感。

2、皇考為作者命名。

覽揆,初度,正則:公正而有法則(平),靈均:善良而又平均(原)。

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詩人以為這是包含特殊文化內(nèi)涵的吉宜時日;加上他出生時器度非凡,又獲嘉名,詩人認為這正是他高貴血統(tǒng)和得天獨厚的內(nèi)在美質(zhì)之所在。這既是他日后存君興國、變法圖強、熱愛宗國的思想感情的原動力,又是他的悲劇的根源。

四、從“紛吾既有”到“先路也”為第二段。詩人通過“扈江離”“紉秋蘭”“朝搴”“夕攬”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斷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嘉德懿行。

3、作者內(nèi)美且修能。

紛,修能,扈:披,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作者身披各種香草(比喻良好的品德),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修養(yǎng),希望有所作為。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4、早搴夕攬惜時修德。

汩:水急流通狀,搴,o,宿莽。

早起登山,夕入洲澤,所采的都是芳香堅固耐久的植物,比喻自己精勤修德,所行皆忠善長久之道。

5、時不我待,擔心美人遲暮。

由其自身深感時不我待,推廣開來,言及天時運轉(zhuǎn),春秋輪轉(zhuǎn),草木零落,年歲將盡,擔心君王如不能及時舉賢用能,則將無所成就,表達積極進取、忠君憂國的生活態(tài)度。

6、棄穢改度用賢才。

提出“撫壯”“棄穢”和任用賢才的政治主張。節(jié)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強國的先驅(qū)者,為楚王和國家獻身,一往無前。詩人有著美好的品德,又積極進取,而且胸懷大志,愿為國家效力,按理應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這就為下文詩人良好的主觀愿望與殘酷的客觀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及詩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鋪墊。

第二課時。

一、從“昔三后”到“而改路”為第三段。詩人先回顧歷史上興衰成敗的教訓(前八句),而后聯(lián)系楚國的黑暗現(xiàn)實,反復申訴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慘遭遇(后十四句)。

7、贊頌三后之純粹。

詩人贊頌先古三王的美好品行,重用各種賢才,希望楚王能向古圣先王學習。

8、堯舜和桀紂的對比。

耿介,昌被:穿衣而不系帶的樣子,比喻狂放不羈。捷徑:喻政治上的邪道。

帝王不同的政治作為,委婉的告訴楚王要向先圣王學習,遵循治國之道,任用賢才。

9、黨人和自己的對比。

黨人只圖享樂,結(jié)果禍國殃民,既表示對黨人的痛恨又替君王國家擔憂,告訴楚往要遠小人,任用真正的賢才,委婉地勸告懷王莫蹈昏君亡國的覆轍。

10、自己忠而被謗的遭遇。

踵:腳后跟,武:足跡,荃:香草名,喻楚懷王。

他希望楚王仿效明王圣君,而懷王卻被小人包圍,聽信讒言,致使詩人忠而被謗,信而見疑。

11、最后又以婚約失敗為喻,表達了變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發(fā)出對楚王昏庸無能、反復無常的痛心。

總結(jié):課文節(jié)選部分的詩句,突出表現(xiàn)了詩人的高尚情操、純潔德行、心憂天下和嫉惡如仇的品性。這些情感具有深遠宏大、劇烈動蕩的特點。在寫法上,以抒情為主,描寫和敘事為輔,但抒情又不空洞蒼白或吶喊狂叫,而是用美麗的想像和詩化的語言表現(xiàn)出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

第三課時。

一、藝術欣賞。

1、《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并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抒難抒之情。

請找出相關的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

明確:用香草比喻內(nèi)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yǎng)性,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xiàn)美好的政治理想,用荃草比喻現(xiàn)實中的君王,用眾芳,椒、桂、蕙、比喻群賢,用黃昏期而中道變卦比喻君王失信。

2、在詩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還使用了什么手法?

對比手法。如:古代明君用群賢與昏庸君王狂放不羈“路幽昧以險隘”的對比,黨人貪圖個人享樂與自己為國為民不惜身遭災禍的對比。

3、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具體體現(xiàn)在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像上,在詩中,詩人盡情地發(fā)揮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聲,把現(xiàn)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表現(xiàn)了屈原志潔行高,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

二、語法總結(jié)。

1、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道:通“導”,向?qū)д和ā白C”,作證,為證。

2、古今異義。

朕:第一人稱代詞“我”/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稱。

以為:“以之為”的省略/認為。

代序:依次替代/把與本書相關的文章放在書前來代替序言的文章。

純粹:美德,完美/1、不攙雜別的成分2、副詞,表示判斷、結(jié)論的不容置疑。

捷徑:邪出的小路/近路。

黨人:結(jié)黨營私的小人/同一個黨派的人。

武:足跡/關于軍事的。

3、詞類活用。

名余曰正則兮。

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取名。(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

美,形容詞用作名詞,美德。

4、特殊句式。

恐年歲之不吾與。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主,賓語前置,應為“不與吾”。

肇錫余以嘉名。

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5、課文中大量運用語氣助詞“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兮”是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的語氣詞,它在詩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盡一樣。用在句中,表語音的延長;用在句間,表語意未竟,待下句補充;用在句尾,表感嘆意味。就課文來看,“兮”均用在句間,表示語意未完,等待下句補充。

離騷教案設計篇十一

了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tǒng)特征,體會詩歌象征手法運用的效果。

了解《離騷》語言風格特點,理解文章節(jié)選部分的主旨。

【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通過鑒賞《離騷》中的詩句,學習屈原憂國憂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鑒賞詩歌的比興手法。

難點。

引導學生掌握騷體詩的形式特點,培養(yǎng)他們的鑒賞能力。

引導學生初步掌握浪漫主義詩歌傳統(tǒng)特征,體會詩歌象征手法的運用。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引導學生鑒賞的《屈子行吟圖》。

使屈原顯出莊重、傲岸的神態(tài)和氣宇軒昂的樣子。)。

陳洪綬帶著自己對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畫筆繪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內(nèi)神,究竟是否屬實呢?最有發(fā)言權(quán)的當然還是屈原自己,下面我們就借屈原的代表作《離騷》走進屈原內(nèi)心。

二、解題。

明確:“風”指的是《詩經(jīng)》中的《國風》,“騷”則是楚辭中的《離騷》。這兩部作品風別開創(chuàng)了我國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而且,并稱的兩個“第一”,始終在我國文學史上“獨領風騷”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

《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并為之奮斗不息的一個縮影,也是“楚辭體”(騷體詩)的重要代表作品,人們往往以“騷體詩”來統(tǒng)稱屈原的全部詩作,它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們就細致去感知其魅力。

三、誦讀——初感詩韻。

請學生表演朗誦,體會這首詩在形式上有什么特點?

1.課文中大量運用語氣助詞“兮”,其作用是什么?

看,“兮”均用在句間,表示語意未完,等待下句補充。

2.每句二至四個節(jié)拍。

詩句在錯落中見整齊,在整齊中又富于變化的特點,讀來節(jié)奏諧和,音調(diào)抑揚,具有一種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

3.充滿著楚地風物的描寫,使用地道的楚地方言。

小結(jié):

騷體特征:一.從詩風言,鋪排夸飾,想象豐富,是楚辭的共同特征。如《離騷》充滿奇幻不拘的想象,抒發(fā)真情層進反覆。

二.從體式言,楚辭較之《詩經(jīng)》,篇幅極大增長,句式也由四言為主變?yōu)殚L短不拘,參差錯落。

三.就語言說,楚辭多用楚語楚聲,楚地的方言詞語大量涌現(xiàn),另外,“兮”字、“些”字作為虛詞嘆語成為楚辭的一個鮮明標志。

四、聽讀——品味詩境。

字里行間透露出了屈原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1.“離騷”解釋:

離憂也。離,猶罹也。騷,憂愁也。離騷者,乃言遭遇憂愁,陷入困境。

離,猶畔也,別也。騷,憂愁也。離騷者,乃言離別之愁也。

離騷,為疊韻連綿詞,猶言牢騷。離騷者,牢騷之詞也。

2.由此可以看出《離騷》是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屈原遭遇了怎樣的憂愁呢?

請學生簡介屈原: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司馬遷《報任安書》。

天問千聲悲故國,江咽萬語吊斯人.

沉思高舉潔白清忠,汨羅江上萬古悲風.

小結(jié):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一個愛國者的悲劇,一個改革家的悲劇,一個正義毀于邪惡的悲劇。然而他政治上的失敗卻造就了文學上的成功,他將個人的憂憤注于作品之中,綻放獨具的魅力。

五、研讀——品味詩文。

1.作者如何抒發(fā)情感?

v個人身世。

出生高貴,降生祥瑞,美好的名字——擔國家大任,義不容辭。

v香草美人。

請找出文中出現(xiàn)的。

江離,辟芷,秋蘭,木蘭,宿莽,美人。

v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

我們一般認為屈原是憂郁的、愛國的、憂國的。什么時候會產(chǎn)生憂患意識呢?

2.在述懷和反省中,我們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樣的一個人?

v剛正不阿,一身正氣。

v疾惡如仇,不同流合污。

v潔身自好,自我完善。

v堅持真理,獻身理想。

v憂國憂民,熱愛祖國。

不贊同:屈原雖遭楚王放逐但楚國人民并沒有拋棄他,他自感面君無望,心中的理想無法實現(xiàn),便抱石沉江,這其實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現(xiàn)。他應堅強地活下來,活著便有希望。

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撐他的柱石,若不想改節(jié),不想改變自己,那么,他只有走這一條路。我想屈原走向這條不歸路是無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樣的死,死得其所。生與死,是一對矛盾。孟子說過:“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也如裴多斐所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也就是說,為了真理,自由,正義,犧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但同時,我們要珍惜生命。羅曼?曼蘭說過:“以死來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錯過。”

六、探讀——回味詩風。

《離騷》的思想內(nèi)容:

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愛國情感。屈原向往“前圣”治國君明臣賢、君臣和諧的境界,提出“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的具體治國方略。

繪。批判精神在于他堅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時,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

(19)。

自題小像。

靈臺無計逃神矢,

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薦軒轅。

不下去了,)海子在離開前有首詩,一首有著濃重死亡意識的詩歌,其中提到的屈子。(投影《亞洲銅》及海子的照片和屈子的畫像)。

祖父死在這里父親死在這里我也會死在這里。

你是唯一的一塊埋人的地方。

亞洲銅亞洲銅。

愛懷疑和飛翔的是鳥淹沒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卻是青草住在自己細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亞洲銅亞洲銅。

看見了嗎?那兩只白鴿子它是屈原遺落在沙灘上的白鞋子。

離騷教案設計篇十二

3、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jié)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和創(chuàng)作手法:豐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通過把握詩文形象,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教學重點?。

1、通過鑒賞《離騷》的優(yōu)美詩句,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鑒賞詩歌的比興藝術手法,藝術價值。?。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對詩作中疑難的字、詞及表達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節(jié)奏地誦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

1、運用講讀法、逐節(jié)誦讀、講講背背,指點難字讀音、難字詞義。?。

3、通過比較閱讀法,延展課堂內(nèi)容,開闊學生的視野,充實對作品的理解。?。

教具準備?。

錄音機??????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屈原的《離騷》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離騷》在詩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辭”體。?。

3、學習詩歌的1-7節(jié),解決其中的疑難字、詞,能夠熟讀并基本背誦下來。?。

教學過程?。

一、導語:?。

二、解題?。

1、簡介“楚辭”?。

三、誦讀課文?。

1、放錄音:?。

第一遍,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的節(jié)奏。?。

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

第三遍,讓學生大聲朗讀。?。

2、指名學生朗讀,指正生字的讀音及句子的節(jié)奏。?。

3、教師總結(jié)騷體詩的誦讀節(jié)奏:?。

4、請同學們集體讀一遍課文,要讀出語氣。?。

四、整體把握課文?。

2、要求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討論課文內(nèi)容,梳理課文思路。?。

明確:1-7節(jié)作者自述受屈遭貶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五、重、難點解決過程????????學習1-7節(jié)?。

1、要求學生集體朗讀這一部分。?。

2、提問:第一節(jié)中,詩人“太息”“掩涕”,為什么?這一節(ji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小人投機(“眾女”“謠諑”);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六、小結(jié):?。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貶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業(yè):?。

背誦課文。教學目標?。

3、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jié)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和創(chuàng)作手法:豐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通過把握詩文形象,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教學重點?。

1、通過鑒賞《離騷》的優(yōu)美詩句,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鑒賞詩歌的比興藝術手法,藝術價值。?。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對詩作中疑難的字、詞及表達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節(jié)奏地誦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

1、運用講讀法、逐節(jié)誦讀、講講背背,指點難字讀音、難字詞義。?。

3、通過比較閱讀法,延展課堂內(nèi)容,開闊學生的視野,充實對作品的理解。?。

教具準備?。

錄音機??????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屈原的《離騷》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離騷》在詩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辭”體。?。

3、學習詩歌的1-7節(jié),解決其中的疑難字、詞,能夠熟讀并基本背誦下來。?。

教學過程?。

一、導語:?。

二、解題?。

1、簡介“楚辭”?。

三、誦讀課文?。

1、放錄音:?。

第一遍,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的節(jié)奏。?。

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

第三遍,讓學生大聲朗讀。?。

2、指名學生朗讀,指正生字的讀音及句子的節(jié)奏。?。

3、教師總結(jié)騷體詩的誦讀節(jié)奏:?。

4、請同學們集體讀一遍課文,要讀出語氣。?。

四、整體把握課文?。

2、要求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討論課文內(nèi)容,梳理課文思路。?。

明確:1-7節(jié)作者自述受屈遭貶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五、重、難點解決過程????????學習1-7節(jié)?。

1、要求學生集體朗讀這一部分。?。

2、提問:第一節(jié)中,詩人“太息”“掩涕”,為什么?這一節(ji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小人投機(“眾女”“謠諑”);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六、小結(jié):?。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貶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業(yè):?。

背誦課文。??。

離騷教案設計篇十三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guī)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zhì)其猶未虧。

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教學目的:

1、理解本詩運用大量比喻、象征手法的作用。

2、把握屈原在追求與現(xiàn)實的矛盾中執(zhí)著自修美德的強烈愿望。

3、背誦這兩節(jié)詩。

教學重點:比喻、象征手法所揭示的意蘊、作用。

教學難點:相對古奧的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思想情感把握及評價。

教時:三課時。

教學方法:誦讀、質(zhì)疑和點撥。

教學過程:

1、結(jié)合教材(明)陳洪綬所繪《屈子行吟圖》,由學生介紹屈原主要身世、經(jīng)歷和思想。

明確:屈原,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之一,“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離騷”:離愁;遭憂;楚地的古樂曲名。

2、結(jié)合注釋,默讀,梳理字詞基礎知識,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本詩中的運用:

偭規(guī)矩而改錯。

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圓圜之能周兮。

······(通假)。

怨靈修之浩蕩兮。

固世俗之工巧兮。

競周容以為度。

······(古今異義)。

伏清白以死直兮。

屈心而抑志兮。

回朕車以復路兮。

······(詞類活用)。

不吾知其亦已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攬茝。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特殊句式)。

3、本詩有不少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句子,如“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請把他們找出來,再以它們?yōu)榫€索,看看屈原通過這些直接抒情的句子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情感。(理解本文顯性的思想感情))。

明確:課文里節(jié)選的這一部分,特別是直接抒情的句子,展示了屈原理想追求和殘酷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表達了詩人即使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也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決不改變自己的高尚情操。

4、比喻、象征手法的大量運用:

找出本詩中有關比喻和象征的句子,運用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看看到底有多少個比喻。象征句:

略微提及比喻和象征的區(qū)別:比喻有本體、喻體之分,比喻的喻體為虛,象征物為實際的事物。(但不拘泥和糾纏于此。)。

引導學生逐一理解比喻句的意蘊和作用: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攬茝:比喻詩人高尚的德行。

眾女嫉余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許多小人;高尚德行。(比喻)。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比喻準則、準則。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不能與小人同流合污。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比喻詩人要保持芳潔與美好的品質(zhì)。

象征: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象征理想境界。)。

體會這些比喻和象征的作用:具有更強烈的形象感染力;比興象征傳統(tǒng)的繼承;與直抒胸臆的句子構(gòu)成回環(huán)往復的旋律,反映荊楚民族自由浪漫精神和悲怨郁結(jié)之情;文人高雅的貴族氣韻。(比較與《詩經(jīng)》當中比興手法的不同。)。

5、誦讀課文之后,進行情境對話:

明確:

屈原:求索真理,矢志不渝;忠貞于國,知其不可而為之。

陶淵明:全身保生,質(zhì)性自然,獨善其身,超然世外。

蘇軾:曠達自適,順逆泰然,自得其樂,隨遇而安。

6、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

明確:

屈原的“擬女性”的寫法是值得肯定的,他用“擬女性”的寫法使感情的表達更加形象,使情感的抒發(fā)更加真實和自然。使人們更易接受和理解。而且“擬女性”的寫法對后世影響深遠,如唐代的不少“閨怨詩”就是男性作者借女性的身份進行創(chuàng)作的,他們以女性的口吻或身份來抒發(fā)相思、幽怨之情,使感情更加真切可感,意蘊深遠。

屈原的“擬女性”的寫法是封建思想下的產(chǎn)物,是消極的。他的以“男女”對應“剛?cè)帷钡挠^點,是一種封建的哲學思想,其發(fā)展到后來就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性別觀念。并且屈原的“擬女性”的寫法將夫妻關系等同于君臣關系,強化了君主的權(quán)力,臣子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思想影響下無條件地臣服于君主,使君主關系固化乃至僵化。

7、學生質(zhì)疑:

8、整本書閱讀:推薦讀整本《離騷》,共373句,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

9、拓展活動:湖南汨羅擬于20xx年端午節(jié)前,開展面向全球華人文化圈的屈子祠征聯(lián)大賽,請從屈原忠貞于國、以身殉國、堅持真理、正道直行、文采風流、澤被楚地等角度來撰寫一幅褒揚、憑吊和感懷的對聯(lián)。

10、教學反思:

疏通式朗讀和理解性朗讀更需要加強。要找準契合點點燃學生學習《離騷》的熱情,如比較閱讀。

宋代史學家、詞人宋祁說:“《離騷》這部作品為詞賦之祖,后人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圓不能過規(guī)?!边@就是說,《離騷》這部作品不僅開辟了一個廣闊的文學領域,而且是中國詩賦方面永遠不可企及的典范。

《離騷》這部作品作于楚懷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詩人屈原被放漢北后的兩三年中。漢北其地即漢水在郢都以東折而東流一段的北面,現(xiàn)今天門、應城、京山、云夢縣地,即漢北云夢。懷王十六年詩人屈原因草擬憲令、主張變法和主張聯(lián)齊抗秦,被內(nèi)外反對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職。后來楚國接連在丹陽、藍田大敗于秦,才將詩人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齊國。至懷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黃棘,秦歸還楚國上庸之地,詩人屈原被放漢北。

漢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遠?!峨x騷》這部作品當是詩人屈原到鄢郢拜謁了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后所寫。詩開頭追述楚之遠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臨睨舊鄉(xiāng)”而不忍離去,中間又寫到靈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節(jié),都和這個特定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有關。

《離騷》這部作品是一首充滿激情的政治抒情詩,是一首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jié)合的藝術杰作。詩中的一些片斷情節(jié)反映著當時的歷史事實(如“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這個人?!瓊`脩之數(shù)化”即指懷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對詩人屈原態(tài)度上的幾次反覆)。但表現(xiàn)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義的方法:不僅運用了神話、傳說材料,也大量運用了比興手法,以花草、禽鳥寄托情意,“以情為里,以物為表,抑郁沉怨”(劉師培《論文雜記》)。而詩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對喻體的調(diào)遣,又基于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因而總給人以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

由于詩人無比的憂憤和難以壓抑的激情,整首詩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蕩蕩,不見端緒。但是,細心玩味,無論詩情意境的設想,還是外部結(jié)構(gòu),都體現(xiàn)了詩人不凡的藝術匠心。

從構(gòu)思上說,詩中寫了兩個世界:現(xiàn)實世界和由天界、神靈、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風、雷、鸞風、鳥雀所組成的超現(xiàn)實世界。這超現(xiàn)實的虛幻世界是對現(xiàn)實世界表現(xiàn)上的一個補充。在人間見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樣見不到天帝;在人間是“眾皆競進以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樣一事無成。這同《聊齋志異》中《席方平》篇寫陰間的作用有些相似。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經(jīng)過由人到鬼的變化才到另一個世界,而《離騷》這部作品中則是自由來往于天地之間。這種構(gòu)思更適宜于表現(xiàn)抒情詩瞬息變化的激情。詩人設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傳說中的神山昆侖之上,這是與從原始社會開始形成的一般意識和原型神話相一致的,所以顯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學作品中通過死、夢、成仙到另一個世界的處理辦法更具有神話的色彩,而沒有宗教迷信的味道。詩人所展現(xiàn)的背景是廣闊的,雄偉的,瑰麗的。其意境之美、之壯、之悲,是前無古人的。特別地,詩人用了龍馬的形象,作為由人間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間的工具?!渡袝泻颉坟闹姓f,帝堯繼位,“龍馬銜甲”。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動物龍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駿馬?!吨芏Y》中說“馬八尺以上為龍”,《呂氏春秋》說“馬之美者,青龍之匹,遺風之乘”。在人間為馬,一升空即為龍。本來只是地面與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駿變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則高空便成了天界。詩人借助自己由人間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間的情節(jié)變化,形成了這首長詩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上的大開大闔。詩中所寫片斷的情節(jié)只是作為情感的載體,用以外化思想的斗爭與情緒變化。然而這些情節(jié)卻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長篇抒情詩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離騷》這部作品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這個人有著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案哂喙谥пз?,長余佩之陸離?!薄伴L顑頷亦何傷?!焙芏嘣娙饲漠嬒窦词共粚懮稀霸娙饲倍?,人們也可以一眼認出是詩人屈原,就是因為都依據(jù)了詩中這種具有特征性的描寫。其次,他這個人具有鮮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這個人是一位進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張法治(“循繩墨而不頗”),主張舉賢授能。第二,他這個人主張美政,重視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反對統(tǒng)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陳辭一段可見)。第三,他這個人追求真理,堅強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這個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兩千多年來給了無數(shù)仁人志士以品格與行為的示范,也給了他這個人們以力量。

《離騷》這部作品的語言是相當美的。首先,大量運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強自身修養(yǎng),佩帶香草喻保持修潔等。但詩人的表現(xiàn)手段卻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钡谒木渲械摹胺肌弊匀挥伞败梁伞薄ⅰ败饺亍倍鴣?,是照應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來形容“情”的。所以雖然沒有用“如”、“似”、“若”之類字眼,也未加說明,卻喻意自明。其次,運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稱來象征性地表現(xiàn)政治的、思想意識方面的比較抽象的概念,不僅使作品含蓄,長于韻味,而且從直覺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詩人屈原以來,“香草美人”就已經(jīng)成為了高潔人格的象征。(有柳宗元的“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

再次,整首詩以四句為一節(jié),每節(jié)中又由兩個用“兮”字連接的若連若斷的上下句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韻,使整首詩一直在回環(huán)往復的旋律中進行,具有很強的節(jié)奏感。最后,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如“夕歸次于窮石兮,朝濯發(fā)乎洧盤”;“蘇糞壤以充幃兮,謂申椒其不芳”;“惟茲佩之可貴兮,委厥美而歷茲”等,將“兮”字去掉,對偶之工與唐宋律詩對仗無異。

離騷教案設計篇十四

1、了解《離騷》是《詩經(jīng)》以后的一次詩體大解放,是“楚辭”體的代表作品。

3、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jié)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和創(chuàng)作手法:豐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通過把握詩文形象,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離騷》,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yǎng)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并學習詩人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執(zhí)著追求理想的高尚節(jié)操。

教學重點。

1、通過鑒賞《離騷》的優(yōu)美詩句,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鑒賞詩歌的比興藝術手法,藝術價值。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對詩作中疑難的字、詞及表達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節(jié)奏地誦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

1、運用講讀法、逐節(jié)誦讀、講講背背,指點難字讀音、難字詞義。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感情及他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過比較閱讀法,延展課堂內(nèi)容,開闊學生的視野,充實對作品的理解。

教具準備。

錄音機?????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屈原的《離騷》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離騷》在詩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辭”體。

3、學習詩歌的1-7節(jié),解決其中的疑難字、詞,能夠熟讀并基本背誦下來。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感嘆古代帝王們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我們知道,\"風\"是指《詩經(jīng)》中的《國風》,\"騷\"即《楚辭》中的《離騷》?!对娊?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詩經(jīng)》《楚辭》分別開創(chuàng)了我國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風騷\"也因此成為文學的代名詞。古代帝王們需補充一點\"風騷\",作為新世紀接班人的我們更應注重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離騷》,以求在文學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題。

1、簡介“楚辭”

“楚辭”這一名稱最早見于西漢前期,上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淵源于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汲取民間文學特別是楚聲歌曲的新形式,把《詩經(jīng)》三百篇特別是“雅”、“頌”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塊詩改為參差不齊,長短不拘的騷體詩,建立一種詩歌的新體裁,標志著我國文學史的詩歌的新發(fā)展,是《詩經(jīng)》以后的一次詩體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離騷》《九歌》《天問》,宋玉的《九辨》等。

屈原,名平,字原。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作者,上個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屈原,生活在時代大動蕩,社會大變革的戰(zhàn)國中期。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集團的殘余勢力,在宗國內(nèi)部和宗國之間進行著內(nèi)外交錯的復雜斗爭。據(jù)《史記?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義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付諸侯。王甚任之?!边€曾“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舉賢授能,除殘去穢,勵精圖治。這就突破了貴族階級的局限,而適應了新興階級的政治要求。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他一生為之奮斗呼號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實現(xiàn)。他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纏綿悱惻的情緒。

《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并為之奮斗不息的一個縮影,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是“可與日月爭光”的一篇浪漫主義杰作,是詩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辭”體的重要代表作品,人們往往以此來統(tǒng)稱屈原的全部詩作,它在我國文學史是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常將“風”“騷”并稱,用“風”來概括《詩經(jīng)》,用“騷”來概括《楚辭》。

《離騷》的主題表現(xiàn)了詩人為實現(xiàn)祖國富強的崇高目標所作的熱烈追求和不屈的斗爭?!半x”——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結(jié)晶,是他政治失敗后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發(fā)憂國之思的作品,本課便是選于其中的20-32節(jié)。

三、誦讀課文。

1、放錄音:

第一遍,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的節(jié)奏。

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

第三遍,讓學生大聲朗讀。

2、指名學生朗讀,指正生字的讀音及句子的節(jié)奏。

3、教師總結(jié)騷體詩的誦讀節(jié)奏:

騷體詩一般是三四個節(jié)拍,隨文切分。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4、請同學們集體讀一遍課文,要讀出語氣。

四、整體把握課文。

1、要求學生借助課下的注解,疏通課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詞及常用字、詞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討論課文內(nèi)容,梳理課文思路。

明確:1-7節(jié)作者自述受屈遭貶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節(jié)表現(xiàn)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節(jié)操,抒發(fā)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感情。

五、重、難點解決過程???????學習1-7節(jié)。

1、要求學生集體朗讀這一部分。

2、提問:第一節(jié)中,詩人“太息”“掩涕”,為什么?這一節(ji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詩人是因為“哀民生之多艱”,即同情人民生活艱難。這兩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給我們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詩人形象?!坝嚯m好修姱以羈鞿兮,謇朝誶夕替”兩句啟下。

明確:小人投機(“眾女”“謠諑”);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明確:“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現(xiàn)了屈原實施“美政”,振興楚國的政治理想和愛國熱情,以及修身潔行的高尚節(jié)操和嫉惡如仇的斗爭精神,并對楚國的腐敗政治和黑暗勢力做了無情的揭露和斥責。

六、小結(jié):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貶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業(yè)?:

背誦課文。??。

離騷教案設計篇十五

4、了解楚辭的特點學會誦讀。

1、重點:目標一、二、三。

2、難點:目標二、三。

誦讀法討論法鑒賞法。

四課時。

屈原,名平,字原,約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他是楚王的同姓貴族,他“博聞彊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起初頗得楚懷王信任,起用為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候”,一度成為楚國內(nèi)政外交的核心人物。在內(nèi)政方面,他主張“修明法度”、“舉賢任能”,實行使國家富強的“美政”;在外交方面,他主張與強秦對抗,具有遠大目光。但他的這些主張具有理想主義的色彩,注定要在混濁的人間世中處處碰壁,他的詩人氣質(zhì)也注定與混亂的政治環(huán)境格格不入。君王的疏遠和群臣的嫉恨這是必然之事,這一切形成了他的人生困境,這種困境最典型的表征就是兩次流放事件。第一次是大約在楚懷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流放到漢北一帶;第二次是在楚頃襄王十三年前后,被流放到沅、湘一帶。兩次放逐使屈原從權(quán)力的中心被擠迫到了邊緣,他陷入了現(xiàn)實和心靈的雙重困境。舉世皆濁之中,他孤立無援;而在獨醒時刻,他又不得不面對靈魂的拷問。當強秦攻破故國的時候,他只好懷著忠誠和絕望自沉汨羅江。

當陷入這樣一種孤獨的人生困境之時,一切似乎不可把握,只有文字可以自由驅(qū)遣,只有文字可以成為他形影相吊的忠實伴侶,于是他寫下了《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游》、《卜居》和《漁父》,在這發(fā)憤抒情之中,他的不安的靈魂暫得棲居和慰藉。

屈原的一生以“好修”為務,以“美政”為鵠的,他在亂世中上下求索,雖然他的忠誠不曾挽救故國的覆亡,但卻為他贏得了后世的尊敬。千百年來,他是天下百姓深切懷念的一個對象,也是知識分子價值天平上的一個重要的心靈砝碼,更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符號。

《離騷》是屈原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楚辭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

全詩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余字,分三大部分和一個禮辭。第一部分從開關至“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自敘生平,并回顧了詩人在為現(xiàn)實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斷自我完善、不斷同環(huán)境斗爭的心靈歷程,以及慘遭失敗后的情緒變化。這是他的思想處于最激烈的動蕩之時的真實流露。第二部分從“女媭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至“懷朕情而不發(fā)兮,余焉能忍與此終古”,寫女媭對他的指責說明連親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獨是無與倫比的,由此引發(fā)向重華陳辭的情節(jié)。這是現(xiàn)實社會現(xiàn)幻想世界的一個過渡。然后是巡行天上。入天宮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現(xiàn)了詩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掙扎與不斷追求的頑強精神。第三部分從“索夐茅以筳篿兮”至“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表現(xiàn)了詩人在去留問題上的思想斗爭,表現(xiàn)了對祖國的深厚感情,讀之令人悲愴!末尾一小節(jié)為禮辭?!凹饶阋詾槊勒?,吾將從彭咸之所居”,雖文字不多,但表明詩人的愛國之情是與他的美政理想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是全詩到高潮之后的畫龍點睛之筆,用以收束全詩,使詩的主題進一步深化,使詩中表現(xiàn)的如長江大河的奔涌情感,顯示出更為明確的流向。

這是一首充滿激情的政治抒情詩,是一首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jié)合的藝術杰作。詩中的一些片斷情節(jié)反映著當時的歷史事實。但表現(xiàn)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義的方法:不僅運用了神話、傳說材料,也大量運用了比興手法,以花禽鳥寄托情意。詩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對喻體的調(diào)遣,又基于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因而總給人以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

1、教材第七頁注解一有關內(nèi)容。

2、補充:五、六、七言不等,長短不一,句式靈活,內(nèi)容更豐富,有“兮”字,相當于“啊”。

1、逐節(jié)輪流朗讀,指導正音。

2、同桌互讀,糾音。

3、聽讀,聽清節(jié)奏。

4、分組試讀,讀出節(jié)奏。

5、教師范讀。

6、學生齊讀。

默讀全詩,找出體現(xiàn)詩脈的句子(或關鍵詞)。

明確:內(nèi)美—修能-撫壯-棄穢(改度)-中情。

詩歌語言最妙之處不在說了什么,而在于沒說什么,這沒說出來的部分留我們以無限的審美空間,請細讀全詩品味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意蘊,說說自己最有體會的地方。

明確:主要體味如下詞句的意味,先作形象還原充分感受。

關于內(nèi)美:帝皇貞于降初度正則靈均。

關于修能:扈紉朝搴夕攬木蘭宿莽。

關于撫壯:草木美人。

從詩歌中我們讀到了一個屈原的形象,他是怎樣的?請結(jié)合相關詩句說說。

明確:高貴高潔憂國憂民孤獨唯美理想執(zhí)著。

屈原的忠誠未能挽救故國于覆亡,但卻為他贏得了永恒的尊敬。在民間,人們以端午節(jié)的儀式來表達自己的哀思;在知識分子人,更是在屈原精神感召下開始自己的上下求索。

1、據(jù)你所知,這些人都是誰?

明確:學生發(fā)言討論。

2、教師舉例:魯迅《自題小像》和海子《亞洲銅》。

3、今天,假如要繼承和發(fā)揚屈原精神,你要做魯迅還是海子,抑或第三種人?

明確:學生討論。無論要做什么,最重要的是做你自己,屈原最重要的是在舉世皆濁眾人皆醉的時候,清醒地做了一回自己。

1、閱讀《閱讀屈原》一文。

2、以“閱讀屈原”為課題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

3、背誦前六節(jié)。

離騷教案設計篇十六

1.學習掌握有關屈原和楚辭的文學知識。

2.重點理解屈原的愛國精神和人格節(jié)操。

3.學習理解本詩以比喻、象征為主的表現(xiàn)手法及所與作者理想的關系。

4.背誦全詩。

1、通過鑒賞《離騷》的優(yōu)美詩句,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鑒賞詩歌的比興藝術手法,藝術價值。

3、有感情、有節(jié)奏地誦讀并背誦課文。

1.借助課文注釋和古漢語字典自主理解詩的大意,掌握重點詩句的翻譯及重點字詞的含義。

2.查閱有關資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跡及其對后世國民精神的影響;了解楚辭的特點及其對后世文學的影響。

3.有感情地朗誦全文,細心體會其節(jié)奏、韻律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朗誦、品悟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1、走進新課:請大家猜一下這幅對聯(lián)和哪位歷史人物有關?

對聯(lián):哀怨托離騷,生而獨開詩賦立。

孤忠報楚國,余風波及漢湘人。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感嘆古代帝王們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保┪覀冎溃?風"是指《詩經(jīng)》中的《國風》,"騷"即《楚辭》中的《離騷》?!对娊?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詩經(jīng)》《楚辭》分別開創(chuàng)了我國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風騷"也因此成為文學的代名詞。古代帝王們需補充一點"風騷",作為新世紀接班人的我們更應注重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飽經(jīng)憂患的《離騷》作者屈原于公元前278年農(nóng)歷的5月4日這一天投汨羅江自殺。后人為了紀念這們守節(jié)不移的偉人,于是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興起了吃粽子、賽龍舟習俗。(天問千聲悲故國,江咽萬語吊斯人沉思高舉潔白清忠,汨羅江上萬古悲風紀念對聯(lián))。

2、閱讀新課。反復朗讀課文,對照注解弄清句意。誦讀注意以下幾點:

(1)騷體詩的朗讀節(jié)奏:一般是三、四個節(jié)拍,隨文切分。

(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

(3)注意處理聲音的高低、疾緩、強弱變化,體會其節(jié)奏、韻律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對特別難懂的句子,可參照注釋,在初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誦讀。

3、課前思考。

(1)屈原的作品大多表達怎樣的思想情感?

(3)《離騷》常運用哪些表現(xiàn)手法?

離騷教案設計篇十七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貴的個人品質(zhì)和忠君愛國的思想。

2、了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了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tǒng)的特征。

教學重點: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辭》的一般特點。

2、疏通語句,分析表達的思想感情。

3、欣賞詩中的比喻手法,了解《離騷》的浪漫主義特色。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有關資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于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據(jù)《史記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義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付諸侯。王甚任之?!?/p>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圣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體現(xiàn)是民本思想。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所謂圣君賢相,所謂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決民生疾苦問題,能否致民于康樂之境。屈原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對應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與秦斗爭,兩度出使齊國。

2、楚辭。

楚辭是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痹趹?zhàn)國中期,隨著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xiàn)于楚國文壇之后,楚辭于是形成為一代文學樣式。把《詩經(jīng)》三百篇特別是“雅”、“頌”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塊詩改為參差不齊,長短不拘、靈活變幻,詞藻華美,對偶工巧的騷體詩,建立一種詩歌的新體裁,標志著我國文學史的詩歌的新發(fā)展,是《詩經(jīng)》以后的一次詩體大解放。

《離騷》是《楚辭》篇名,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峨x騷》又常被舉作屈原全部作品的總稱。在文學史上,還常以“風”“騷”并稱,用“風”來概括《詩經(jīng)》,用“騷”來概括《楚辭》。

《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并為之奮斗不息的一個縮影。

二、朗讀。

1、教師領讀,總結(jié):

(1)騷體詩的朗讀節(jié)奏:一般是三、四個節(jié)拍,隨文切分。

(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

2、學生自由誦讀。參照注釋,疏通文義,劃分朗讀節(jié)奏。

三、從“帝高陽”到“曰靈均”八句為第一段。詩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來。

1、自述家世、出生時辰。

高陽,苗裔,胗(秦始皇后成皇帝專稱),皇考(如喪考妣),攝提,貞,孟陬。

從遠古帝顓頊帝說起,顯示詩人與楚國同姓宗親的血緣關系,既表現(xiàn)了詩人對祖先的崇拜,又表現(xiàn)他貴族出身的優(yōu)越感和責任感。

2、皇考為作者命名。

覽揆,初度,正則:公正而有法則(平),靈均:善良而又平均(原)。

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詩人以為這是包含特殊文化內(nèi)涵的吉宜時日;加上他出生時器度非凡,又獲嘉名,詩人認為這正是他高貴血統(tǒng)和得天獨厚的內(nèi)在美質(zhì)之所在。這既是他日后存君興國、變法圖強、熱愛宗國的'思想感情的原動力,又是他的悲劇的根源。

四、從“紛吾既有”到“先路也”為第二段。詩人通過“扈江離”“紉秋蘭”“朝搴”“夕攬”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斷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嘉德懿行。

3、作者內(nèi)美且修能。

紛,修能,扈:披,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紉。

作者身披各種香草(比喻良好的品德),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修養(yǎng),希望有所作為。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4、早搴夕攬惜時修德。

汩:水急流通狀,搴,阰,宿莽。

早起登山,夕入洲澤,所采的都是芳香堅固耐久的植物,比喻自己精勤修德,所行皆忠善長久之道。

5、時不我待,擔心美人遲暮。

由其自身深感時不我待,推廣開來,言及天時運轉(zhuǎn),春秋輪轉(zhuǎn),草木零落,年歲將盡,擔心君王如不能及時舉賢用能,則將無所成就,表達積極進取、忠君憂國的生活態(tài)度。

6、棄穢改度用賢才。

提出“撫壯”“棄穢”和任用賢才的政治主張。節(jié)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強國的先驅(qū)者,為楚王和國家獻身,一往無前。詩人有著美好的品德,又積極進取,而且胸懷大志,愿為國家效力,按理應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這就為下文詩人良好的主觀愿望與殘酷的客觀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及詩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鋪墊。

第二課時。

一、從“昔三后”到“而改路”為第三段。詩人先回顧歷史上興衰成敗的教訓(前八句),而后聯(lián)系楚國的黑暗現(xiàn)實,反復申訴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慘遭遇(后十四句)。

7、贊頌三后之純粹。

詩人贊頌先古三王的美好品行,重用各種賢才,希望楚王能向古圣先王學習。

8、堯舜和桀紂的對比。

耿介,昌被:穿衣而不系帶的樣子,比喻狂放不羈。捷徑:喻政治上的邪道。

帝王不同的政治作為,委婉的告訴楚王要向先圣王學習,遵循治國之道,任用賢才。

9、黨人和自己的對比。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8117276.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