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閱讀讀后感(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8 12:19:10
教師閱讀讀后感(通用16篇)
時間:2023-12-08 12:19:10     小編:琉璃

讀后感的寫作可以自由發(fā)揮個人的感受和見解,不拘泥于格式,讓思考和表達更自由自在。寫讀后感時,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表達的流暢性,使文章具有邏輯性和可讀性。接下來是一些讀者對于這本書的感受和思考,或許可以為你的閱讀提供新的思路。

教師閱讀讀后感篇一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F(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師閱讀力》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及時地與我分享,讓我從中獲益良多。

這句話凸顯了閱讀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從時間的維度看,人的成長是由昨天、今天和明天來銜接的,每個人都無時無刻地在處理著昨天、今天和明天的關系,而閱讀應該成為貫穿始終的一條成長主線。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而與這一任務相對應的公民的道德規(guī)范、科學文化知識、身心健康的標準等等,都是在昨天形成的。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我們所做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指導孩子如何面對昨天、理解昨天,甚至是記憶昨天。這實際上就是文化的傳承。

昨天積淀下來的育人資源浩如煙海,人們每天還在創(chuàng)造大量新的資源投放到昨天這個巨大的“存儲器”之中,我們怎樣才能更好地繼承昨天呢?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就是閱讀。學校的課本給學生提供了觸及昨天、認識昨天很好的線索,但離真正的閱讀還有一段距離,我們需要靜下心來,讓自己走入大師的精神世界,通過深層次的閱讀,和昨天的智者們進行一次次的心靈對話,體悟他們創(chuàng)造的艱辛和成功的歡愉。當然,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觸及到昨天所有的信息,要結合自己的需求,有選擇地加以閱讀。這其中,個人的文化判斷力非常重要,而文化判斷力正是建立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之上的。

今天是聯(lián)系昨天和明天的橋梁,因為今天繼承昨天,同時又孕育著明天。但今天和昨天又有著很大的不同。首先,我們對昨天的認識,往往是以今天為起點的。今天發(fā)生的一個事件,會把我們帶入到昨天的一系列歷史記錄中,去體悟以史為鑒的價值和意義。只有當我們設法幫助學生建立起今天和昨天的聯(lián)系時,昨天的知識和經驗的價值才會顯現(xiàn)出來;其次,昨天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到了今天不一定繼續(xù)有效。比如說我們千百年來積累下來的豐富的教育經驗,都是建立在每個家庭有多個孩子的基礎之上的。今天的教育,出現(xiàn)了我國教育歷史上從未發(fā)生的新情況——獨生子女學生、獨生子女教師、獨生子女家長。人們總是對今天的教育抱怨很多,或許與我們總是照搬昨天的經驗是有很大關系的。

也就是說,今天的我們,面臨著兩項重要的任務:一是努力架設今天與昨天聯(lián)系的橋梁,二是在傳承昨天文化的過程中,不斷地取其精華、剔除糟粕,創(chuàng)造出符合今天實際的新文化。這不是只有那些大家學者才能做的事情,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今天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對孩子來說,創(chuàng)造很簡單,就是解決自己面臨的一個個問題,并獲得成長的過程。那如何去架設橋梁、如何去創(chuàng)造呢?我們的前人其實一直在做這樣的事情。古代強調讀四書五經,后人在閱讀學習過程中不斷加以注疏、考證和翻譯,這就是一種發(fā)展和再創(chuàng)造。通過廣泛的閱讀,就可以了解過去的人們是如何對待他們之前的文化、如何創(chuàng)造自己當下的文化的,這些方法大都可以移植到今天。

有一句話大家耳熟能詳: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yè)。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孩子們明天的生活和工作奠基。但是,我們能預知未來、能知道明天會怎樣嗎?今天的世界上最熱門的十項工作,在五年之前是不存在的。相信在10年前,沒有人能夠預料到今天蘋果的iphone手機系列和ipad平板電腦會席卷全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如此大的影響。我們基本上預測不出明天的世界發(fā)展的趨勢,當然也就不知道明天的社會最需要的是什么了。

如果無法預知哪些是未來最需要的,那教育的價值體現(xiàn)在何處,我們又能做些什么呢?首先,教師和家長要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其次,對孩子要少一些灌輸和強迫性的指令,多給孩子一些閑暇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鼓勵孩子的個性化閱讀,呵護學生那份向學的心,那份求知的欲望。大量國內國際教育測量的數據都顯示,每年閱讀數量超過12本的學生群體,學業(yè)成績明顯的好。從功利的角度看,閱讀的價值也是不可忽視的。我相信,當孩子自己有了閱讀的習慣、思考的習慣時,他就擁有了面向明天、面向未來的鑰匙。

劉波在書中介紹了兩組數據,很值得大家予以關注。一組數據是20xx年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所揭示的,我國18~70周歲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每年為4.39本,電子書閱讀量為2.5本。這其中,80%的書籍都是教材和教輔書。教材和教輔之外的書籍連1本都不到。而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歐美國家年人均閱讀量約為16本,北歐國家達到24本,韓國國民人均閱讀量約為每年11本。在閱讀方面我們和國外的差距還不是一點點。另一組數據是關于教師閱讀狀況的調查。教師不讀書的現(xiàn)狀還是非常普遍的。

閱讀不被重視,與人們的思想觀念是有很大關系的。北宋年間寧波著名學者汪洙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詩句,被無數家庭所傳誦,也成為每一個家庭激勵孩子奮發(fā)學習的名言之一。但在絕大多數國人的理解中,汪洙所說的讀書指的是應試所必須要讀的教科書,除此之外的書籍統(tǒng)統(tǒng)被指稱為“課外書”,很多家長和教師對孩子讀“課外書”是有很多限制的。朱永新先生為此曾進行過批判:僅從“課外書”這個概念,就可見學校往往是最頑固地拒絕“讀書”的場所。

閱讀不被重視,與人們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也有很大的關系。改革開放,帶來了社會和生活的巨大變化,也拉大了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差距。人們的心態(tài)在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整個社會群體的急躁情緒在蔓延。大家都希望在這場此起彼伏的競爭中占據有利的位置,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競爭中勝出。人們沒有辦法去想很長遠的事情,急需要孩子一次次好的考試成績來緩釋自己的焦慮。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要讓大家形成閱讀的習慣確實非常困難。

閱讀不被重視,還與國家層面對閱讀的.關注度有關。改革開放這幾十年,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文化建設相對滯后。我們很早就意識到了高素質人才對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意義,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更多的是讓人們再次走上應試的道路,獲得了謀生所需要的文憑,但并沒有引導整個社會養(yǎng)成全民閱讀、終身學習的習慣。最近聽到了好消息,說我國已經啟動對全民閱讀立法的研究,希望這樣的法律能夠盡早頒布,成為推動閱讀的利器。

很多人將沒有時間閱讀歸結為工作繁忙,這其實是一種托詞。劉波在書中對此有較為詳盡的論述,這里不再贅述。魯迅先生曾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是有的。有閱讀的愿望的人,一定是會找到閱讀的時間的。在協(xié)調工作、生活和閱讀之間的關系中,還可以提升自身管理時間的能力和水平,一舉多得。華應龍則從另一個方面詮釋了閱讀和工作繁忙之間的關系:“因為我們不讀書,所以工作很忙碌?!边@句話值得大家反復咀嚼。

一座藏書數萬冊的圖書館,現(xiàn)在可以裝在幾公斤重的便攜閱讀器或者電腦之中,伴隨著自己周游世界。一本暢銷的雜志,不需要焦急地等待郵遞員的傳送,只要在網絡上訂閱好,可以在第一時間推送給你。而利用手機讀書、讀報、看電影、邊寫邊發(fā)文章,現(xiàn)在正隨時隨地地發(fā)生在我們的身邊。這場革命正在改變著人們的閱讀習慣,讓閱讀變的越來越便捷。

生長在信息化時代的學生,很自然地就能適應這樣的生活方式,可以很方便地使用這些工具,他們可享受的教育資源不比家長和教師少。另一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書籍出版的數量和速度也增加了很多,全世界一天出版的書籍,讓一個人一輩子努力去閱讀都讀不完。這對今天推廣閱讀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要讓閱讀成為自己的生活方式。

閱讀難,與很多人將閱讀和工作、生活當成兩件事情來做是有關系的。閱讀變成了工作、生活之外的額外任務,壓力自然就會很大。

在教學過程中,最新鮮的教育資源一定是來自生活、與我們身邊的事物相聯(lián)系的。生活中每天發(fā)生的故事,都有可能成為教學的素材,而能否捕捉到這些素材,就取決于閱讀。

通常情況下,自己關心的某一熱點話題,網絡、報紙和雜志都會進行報道,但各自的側重點有很大不同。網絡時效性強,報紙的報道具有權威性,而雜志會在深度上做文章。網絡閱讀,可以讓我們及時了解生活中發(fā)生了什么樣的事情,與我們所學習的內容有無關聯(lián);若可作為教育資源,則需要通過報紙的進一步閱讀,準確了解事情的經過,保證教學內容在科學性上不出問題;而像各類周刊雜志隨后給出的深度報道,可以讓我們從聯(lián)系的、多視角的維度綜合分析,將這一教學素材的教育價值進一步放大。在閱讀的過程中,一些有趣的話題會被引發(fā),或許就會因此而延伸出對相關專業(yè)書籍的閱讀和探究呢。

當網絡資源、平面媒體資源與專業(yè)書籍資源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充分融合的時候,閱讀的價值和意義就很容易被認同,并逐漸喜歡上閱讀,進而讓閱讀成為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劉波在本書的第二章,介紹了自己從專業(yè)閱讀到開放閱讀、從讀者到作者、從自我感悟到設壇論道的成長經歷,這其中,最值得大家學習的就是他將自己的工作與閱讀充分結合、將網絡閱讀和紙質媒體閱讀充分結合的特色,閱讀真正成為了他自己的生活方式。

其次,要讓閱讀成為同伴互助的紐帶。

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專業(yè)研究人員的專業(yè)引領是促進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三種基本力量。如果說教師個人的閱讀有利于促進教師個體的自我反思的話,教師群體之間圍繞某些話題所開展的共同閱讀活動,則是同伴互助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教研活動走向深入的關鍵因素之一。

同伴互助是教師之間的專業(yè)對話、合作和互動。顧泠沅先生非常形象地指出,教學研究中的同伴互助,最容易出現(xiàn)“蘿卜燴蘿卜,燴來燴去還是蘿卜”的尷尬局面,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教師之間的對話常常處于問題的表層,無法深入到問題的實質。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要有專業(yè)引領。如果是教育教學方面的專家來直接引領,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但不太現(xiàn)實。專家太少,需要去做的事情太多,不可能每天跟著我們去實踐。但有一點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專家出版的書籍或發(fā)表的文章,可以讓我們在探索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彎路,直指問題的內核。網絡更是給我們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可以讓我們從專家的博客、微博等交流平臺中或許更多的資源,甚至和專家直接對話。

劉波在建設學校教師的讀書沙龍,推動大家愛上閱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成效顯著。他所介紹的以點帶面的閱讀策略、從共性到個性閱讀引導、從一所學校到一組學校面上推廣、從學術外援到自我寫作的內生動力……這些推動閱讀的機制,本身就很具有面上推廣的價值。關鍵是學校里要多幾個這樣的熱心推廣閱讀的人。

第三,要用閱讀來迎接新時代的挑戰(zhàn)。

數字化時代,為我們的閱讀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樣的資源。要善于利用搜索引擎或者期刊網的獨特功能,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各種搜索引擎都有一些特別訂制的欄目,可以根據你的需要,將一段時間內你所關心的關鍵詞的相關事件和動態(tài)變化梳理出來,推送給你。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工具,可以讓你避免在浩瀚的信息之海中漫游,即刻鎖定目標。

在享受數字閱讀便捷的同時,也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注意克服數字化時代給人們讀書帶來的兩大挑戰(zhàn):即碎片化和淺閱讀。在數字化時代,一切變得不再是系統(tǒng),而是碎片;為了迎合生活的快節(jié)奏,各種類型的淺閱讀充斥屏幕。但解決人類所面臨的難題最需要的卻是系統(tǒng)性的思維和獨立而深入的思考。

碎片化的信息就像一盤散沙,只有通過某種粘合劑,才會使其成為一件工藝品。這種粘合劑,就是信息之間的聯(lián)系與結構化,這是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才能領悟出來的。系統(tǒng)思考從何處來?從書本上來占絕大多數。在數字化的時代,更要注重紙質書本的閱讀,以保重深入思考的習慣不被丟失。

這不僅僅是他自己閱讀和推動閱讀的經驗總結,更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閱讀促進個人成長、閱讀營造書香校園的案例,讓我們又一次看到了閱讀的價值和力量。

這本書來的正是時候。

教師閱讀讀后感篇二

翻開朱永新老師的作品《教師閱讀力》,前言一篇《我是教師》映入眼簾,仔細品讀,覺得文字清新自然,寫出了一線老師的心聲。瞬間感覺朱老師離我們那么近,那么真實,一下子吸引我,讓我無形走進教育專家的精神世界。讀完《教師閱讀力》,掩卷深思。這本書就是為一線教師而寫,文字的焦點離我們很近,令人振奮、感動和沉思。

本書共四輯。第一輯到第三輯是朱老師為一線教師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真誠解答。第四輯飽含對一線教師的希望和寄托。全書以一位新教育見證人的身份,用回信的方式回答老師們最關注的核心問題??梢哉f《教師閱讀力》是朱老師對新教育一路歷程的回顧和思考,讓我們深刻感知“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含義。每一位一線教育工作者,都能從字里行間讀到一個現(xiàn)實的理想主義者的掙扎與困惑、執(zhí)著與智慧,引起我深深的共鳴。

首先朱永新老師相信每一個孩子,相信每一位教師都能從優(yōu)秀走向卓越?!督處熼喿x力》以教師對自身的認知程度為出發(fā)點,與一線教師探討如何尋找為人師表和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如何享受教育生涯,如何學會思考、閱讀、堅守,如何關注窗外世界以及如何抵達教師職業(yè)的四重境界。教師對職業(yè)的.認知程度直接影響學生的發(fā)展,教師的幸福程度也與學生的幸福密切相關。朱老師相信每個教師都會在職業(yè)生涯中找到生活的快樂和成長的辦法,都會以身為教師為榮,進而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他說“為了幸福,我們樂于做教師”。相信現(xiàn)實中絕大多數教師都是熱愛自己的職業(yè)的,當我們工作出現(xiàn)倦怠時,把《教師閱讀力》這本書作為鏡子對照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特別是改進思想和行動。

我覺得我們先要信任和理解自己的職業(yè)。因為我們的發(fā)展決定了學生的發(fā)展,我們的溫度決定了教室的溫度。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是怎樣一個人,就會培養(yǎng)出什么樣的學生。如果我們自己對自己的職業(yè)失去信心,學生也會變得沒有自信和朝氣。最后,我們要相信未來之路的美好,一路凱歌一路前行。朱永新老師強調:“堅持才有奇跡?!彼麖娏医ㄗh一線教師要進行閱讀和寫作。經過閱讀和寫作洗禮后的教育工作者是一個精神生活豐富的人,才會離幸福更近。

讀完《教師閱讀力》,讓我生出一種渴望和信心,盡管我的生存狀態(tài)依然處于最底層,但我相信,我的教育生活將來會隨著朱老師的建議趨向幸福和完整。這就是《教師閱讀力》的力量!

教師閱讀讀后感篇三

暑期,我認真閱讀了劉波的《教師閱讀力》,作者在長期的閱讀實踐中經歷了“改進工作”“迷戀教育”“完善自我”三個階段,這本書詳細介紹了他通過閱讀,不斷提升自我的過程。

劉老師說如果一個人有了強烈的讀書動機,堅持讀書便不再是一件難事。他在書中舉了《光明日報》曾報道過的華中科技大學57歲的宿管大媽周鳳琴堅持每周讀一本書的例子,說明閱讀理應成為教師的生活方式。一個有專業(yè)追求的教師,即使生存在應試教育的夾縫里,也能通過積極閱讀進入專業(yè)成長的快車道。而對于那些不讀書的教師,閱讀則更意味著“自我拯救”。有了內在的閱讀動機之后,該怎么尋找適切的閱讀路徑,劉老師親身經歷給出了答案:

1、訂閱優(yōu)質期刊,進行專業(yè)閱讀和綜合閱讀;

3、了解最新圖書資訊,第一時間搜羅新書。這些教育類書籍,讓劉波老師享受品質閱讀之美的同時,也夯實了他的專業(yè)知識。

讀完這本書后,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當閱讀成為教師工作、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師閱讀力也就成為教育生產力。首先,閱讀促使教師深入思考,形成深刻的專業(yè)思考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閱讀促使教師拿起筆桿子,自覺走上教育寫作之路。記得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倡導的教師“三?!卑l(fā)展模式中,“專業(yè)閱讀”之后就是“專業(yè)寫作”。讀是積累,寫是升華,寫是為了更好地沉淀閱讀過程中那些高質量的思考;再者,閱讀能促使教師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力。

書中《用閱讀克服“本領恐慌”》一文中,引述了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陳玉琨教授的觀點,認為理想中的教師,應該“照亮了別人,豐富了自己”,一味地付出,卻沒有新能量的持續(xù)注入,必然會導致自身的“本領恐慌”。

當然,我自己感覺個人讀書能力和精力的有限,真的做不到像劉老師一樣每天去閱讀那么多書,但是如果能盡可能的多讀一點,對我們的幫助一定更大。記得曾經一位領導跟我說過“多讀書人才能有主見,教學中遇到問題才不會模棱兩可,飄忽不定”。

教師閱讀讀后感篇四

很有幸拜讀了朱永新先生的《教師閱讀力》一書,其中的每一句話都發(fā)人深省,在他眼里,教師不是春蠶,不是蠟燭;不是一個隱喻與一個標本,更不是靈魂工程師,教師就是教師,每天都在平凡與神圣中穿行,一味將教師歸結為平凡或者神圣,都是片面的。作為教師,我們要視教育為天命,認為最驕傲的身份就是教師。

教師是一個能夠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與智慧發(fā)揮到極限的、永遠沒有止境的職業(yè)。教師面對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靈。他們存在著無限的可能性。說“信仰”:信仰造就的樂觀,是生命中的太陽,任何境況下的人生都會因此溫暖明亮,并指引著生命中的明亮那方。說“理想”:當理想遭遇現(xiàn)實,總會有碰撞,總會有較量,否則,理想如何能夠稱之為理想?教育與理想是一對孿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烏托邦。說“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將以閱讀為基礎的.“專業(yè)引領模式”,以寫作為基礎的“研究反思模式”與“以同伴互動為基礎的教育生態(tài)模式”喻之為教師成長之“吉祥三寶”。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個生命的敘事,在時光中創(chuàng)造那個更好的自己。教師是教室的國王,教師的胸懷決定著一間教室的大小。因為,凡能發(fā)光的人,必定在內心燃燒了自己。讀書是尋求心靈的自由,備課就是精神的體操,交友就是與“未來的自己為伍”;打開《教師閱讀力》,隨處都是這種美妙的文字,回應著每一個平凡而碎細的教育命題。

希望這些人生教育哲理伴我同行,支持我成長進步。

教師閱讀讀后感篇五

心懷好奇,接近自然,感受生活,是一種獨特的心靈體驗,是一次全新的情感歷程,能讓人從紛繁的事務中得到解脫,讓人沖破世俗的樊籬,獲得心靈的滌蕩。好奇心,讓人心不致在時光流逝中老去,而是在季節(jié)變換的檔案中將最初的情感完好保存。

讓我們心懷好奇,一齊成長。

你就是等待開發(fā)的金礦。一個人的潛能是他本身具有,但自己不明白或者含糊的但確實具有的一種潛力。那開發(fā)潛能的第一步就是讓他明白嘍。怎樣明白呢?走出家門,多去嘗試,多參加活動,多與人交流交朋友,把朋友作為讓自己明白了解自己的一面鏡子。比如打籃球吧,不去看別人玩,不去關注比賽,不和朋友打,永遠不明白自己有沒有投三分、搶籃板的彈跳等潛能。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嘗試,多嘗試,別懶惰。但明白了自己的潛能,從潛能中體味生活,體味成就吧。

精神的開發(fā)就是精神集中在集中,身體就是突破極限在極限。

你的進取心很好,十分難得,這會讓你不斷進步的,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取得進步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你堅持你的這種進取心,不斷努力,你必須會成功的,到那時,你就不會單單是超越身邊的人了,你會成為一個十分優(yōu)秀的人才的,相信自己,你會成功的!

第一、要樹立遠大志向。

古人講“非志無以成學”、“志不強者智不達”。所謂立志就是激勵自己走向一條進取的、迎難而上的、智慧的人生之路。人有了志向,就會對自己嚴格要求,就會克服前進路上的任何困難,他的聰明才智才會發(fā)揮出來。正如高爾基所說:“我常常重復這樣一句話,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fā)展的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我確信這也是一個真理?!庇行┩瑢W智商很高,但由于缺乏遠大志向,現(xiàn)有的智力都不能得到徹底發(fā)揮,更談不上開發(fā)潛能。

第二、要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健康的身體、充沛的精力、愉快的情緒可使人的智力機能很好地發(fā)揮作用,反之,人的智力活動就會受到壓抑??梢娚硇慕】凳情_發(fā)潛能的基礎。要提高身體健康水平,能夠從飲食、睡眠、鍛煉三方面進行調整。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需要涵養(yǎng)自己的性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第三、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品質。

心理品質包括道德品質、意志品質、自信心、職責心等。有一位心理學工作者對1850年到1950年間的301位科學家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人不但智力水平高,而且在青少年時期就表現(xiàn)得十分堅強,有獨立性,這些人充滿自信心,有百折不撓的堅持精神??梢姡囵B(yǎng)良好的心理品質對開發(fā)人的學習潛能作用重大。第四、學會學習。

有人說過:“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睂W會學習能夠使人更有效地發(fā)揮出自己的學習潛能。學會學習包括全腦學習、全身心學習、科學地學習、創(chuàng)新學習等。我們將在以后系統(tǒng)介紹這些新的學習方式和科學的學習方法,以幫忙同學們更好地開發(fā)自己的學習潛能。

教師閱讀讀后感篇六

書是媒介。我喜歡讀書,有不少書評刊登在《中國教育報》等媒體上,引起了愛讀書的劉波老師的注意。他的著作《從新手到研究型教師》出版后,特意郵寄了一本給我,由此開始了非常愉快的交流。我讀的一些書籍,他會加以關注;他喜歡的書籍,我也會倍加留意。但總體上看,是他影響我的時候多,新的書訊、有關閱讀的新話題等,他都會及時地與我分享,讓我從中獲益良多。

這句話凸顯了閱讀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從時間的維度看,人的成長是由昨天、今天和明天來銜接的,每個人都無時無刻地在處理著昨天、今天和明天的關系,而閱讀應該成為貫穿始終的一條成長主線。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而與這一任務相對應的公民的道德規(guī)范、科學文化知識、身心健康的標準等等,都是在昨天形成的。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我們所做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指導孩子如何面對昨天、理解昨天,甚至是記憶昨天。這實際上就是文化的傳承。

昨天積淀下來的育人資源浩如煙海,人們每天還在創(chuàng)造大量新的資源投放到昨天這個巨大的“存儲器”之中,我們怎樣才能更好地繼承昨天呢?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就是閱讀。學校的課本給學生提供了觸及昨天、認識昨天很好的線索,但離真正的閱讀還有一段距離,我們需要靜下心來,讓自己走入大師的精神世界,通過深層次的閱讀,和昨天的智者們進行一次次的心靈對話,體悟他們創(chuàng)造的艱辛和成功的歡愉。當然,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觸及到昨天所有的信息,要結合自己的需求,有選擇地加以閱讀。這其中,個人的文化判斷力非常重要,而文化判斷力正是建立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之上的。

今天是聯(lián)系昨天和明天的橋梁,因為今天繼承昨天,同時又孕育著明天。但今天和昨天又有著很大的不同。首先,我們對昨天的認識,往往是以今天為起點的。今天發(fā)生的一個事件,會把我們帶入到昨天的一系列歷史記錄中,去體悟以史為鑒的價值和意義。只有當我們設法幫助學生建立起今天和昨天的聯(lián)系時,昨天的知識和經驗的價值才會顯現(xiàn)出來;其次,昨天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到了今天不一定繼續(xù)有效。比如說我們千百年來積累下來的豐富的教育經驗,都是建立在每個家庭有多個孩子的基礎之上的。今天的教育,出現(xiàn)了我國教育歷史上從未發(fā)生的新情況——獨生子女學生、獨生子女教師、獨生子女家長。人們總是對今天的教育抱怨很多,或許與我們總是照搬昨天的經驗是有很大關系的。

也就是說,今天的我們,面臨著兩項重要的任務:一是努力架設今天與昨天聯(lián)系的橋梁,二是在傳承昨天文化的過程中,不斷地取其精華、剔除糟粕,創(chuàng)造出符合今天實際的新文化。這不是只有那些大家學者才能做的事情,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今天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對孩子來說,創(chuàng)造很簡單,就是解決自己面臨的一個個問題,并獲得成長的過程。那如何去架設橋梁、如何去創(chuàng)造呢?我們的前人其實一直在做這樣的事情。古代強調讀四書五經,后人在閱讀學習過程中不斷加以注疏、考證和翻譯,這就是一種發(fā)展和再創(chuàng)造。通過廣泛的閱讀,就可以了解過去的人們是如何對待他們之前的文化、如何創(chuàng)造自己當下的文化的,這些方法大都可以移植到今天。

有一句話大家耳熟能詳: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yè)。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孩子們明天的生活和工作奠基。但是,我們能預知未來、能知道明天會怎樣嗎?今天的世界上最熱門的十項工作,在五年之前是不存在的。相信在10年前,沒有人能夠預料到今天蘋果的iphone手機系列和ipad平板電腦會席卷全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如此大的影響。我們基本上預測不出明天的世界發(fā)展的趨勢,當然也就不知道明天的社會最需要的是什么了。

如果無法預知哪些是未來最需要的,那教育的價值體現(xiàn)在何處,我們又能做些什么呢?首先,教師和家長要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其次,對孩子要少一些灌輸和強迫性的指令,多給孩子一些閑暇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鼓勵孩子的個性化閱讀,呵護學生那份向學的心,那份求知的欲望。大量國內國際教育測量的數據都顯示,每年閱讀數量超過12本的學生群體,學業(yè)成績明顯的好。從功利的角度看,閱讀的價值也是不可忽視的。我相信,當孩子自己有了閱讀的習慣、思考的習慣時,他就擁有了面向明天、面向未來的鑰匙。

劉波在書中介紹了兩組數據,很值得大家予以關注。一組數據是20xx年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所揭示的,我國18~70周歲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每年為4.39本,電子書閱讀量為2.5本。這其中,80%的書籍都是教材和教輔書。教材和教輔之外的書籍連1本都不到。而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歐美國家年人均閱讀量約為16本,北歐國家達到24本,韓國國民人均閱讀量約為每年11本。在閱讀方面我們和國外的差距還不是一點點。另一組數據是關于教師閱讀狀況的調查。教師不讀書的現(xiàn)狀還是非常普遍的。

閱讀不被重視,與人們的思想觀念是有很大關系的。北宋年間寧波著名學者汪洙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詩句,被無數家庭所傳誦,也成為每一個家庭激勵孩子奮發(fā)學習的名言之一。但在絕大多數國人的理解中,汪洙所說的讀書指的是應試所必須要讀的教科書,除此之外的書籍統(tǒng)統(tǒng)被指稱為“課外書”,很多家長和教師對孩子讀“課外書”是有很多限制的。朱永新先生為此曾進行過批判:僅從“課外書”這個概念,就可見學校往往是最頑固地拒絕“讀書”的場所。

閱讀不被重視,與人們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也有很大的關系。改革開放,帶來了社會和生活的巨大變化,也拉大了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差距。人們的心態(tài)在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整個社會群體的急躁情緒在蔓延。大家都希望在這場此起彼伏的競爭中占據有利的位置,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競爭中勝出。人們沒有辦法去想很長遠的事情,急需要孩子一次次好的考試成績來緩釋自己的焦慮。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要讓大家形成閱讀的習慣確實非常困難。

閱讀不被重視,還與國家層面對閱讀的關注度有關。改革開放這幾十年,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文化建設相對滯后。我們很早就意識到了高素質人才對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意義,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更多的是讓人們再次走上應試的道路,獲得了謀生所需要的文憑,但并沒有引導整個社會養(yǎng)成全民閱讀、終身學習的習慣。最近聽到了好消息,說我國已經啟動對全民閱讀立法的研究,希望這樣的法律能夠盡早頒布,成為推動閱讀的利器。

很多人將沒有時間閱讀歸結為工作繁忙,這其實是一種托詞。劉波在書中對此有較為詳盡的論述,這里不再贅述。魯迅先生曾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是有的。有閱讀的愿望的人,一定是會找到閱讀的時間的。在協(xié)調工作、生活和閱讀之間的關系中,還可以提升自身管理時間的能力和水平,一舉多得。華應龍則從另一個方面詮釋了閱讀和工作繁忙之間的關系:“因為我們不讀書,所以工作很忙碌。”這句話值得大家反復咀嚼。

一座藏書數萬冊的圖書館,現(xiàn)在可以裝在幾公斤重的便攜閱讀器或者電腦之中,伴隨著自己周游世界。一本暢銷的雜志,不需要焦急地等待郵遞員的傳送,只要在網絡上訂閱好,可以在第一時間推送給你。而利用手機讀書、讀報、看電影、邊寫邊發(fā)文章,現(xiàn)在正隨時隨地地發(fā)生在我們的身邊。這場革命正在改變著人們的閱讀習慣,讓閱讀變的越來越便捷。

生長在信息化時代的學生,很自然地就能適應這樣的生活方式,可以很方便地使用這些工具,他們可享受的教育資源不比家長和教師少。另一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書籍出版的數量和速度也增加了很多,全世界一天出版的書籍,讓一個人一輩子努力去閱讀都讀不完。這對今天推廣閱讀提出了新的要求。

閱讀難,與很多人將閱讀和工作、生活當成兩件事情來做是有關系的。閱讀變成了工作、生活之外的額外任務,壓力自然就會很大。

在教學過程中,最新鮮的教育資源一定是來自生活、與我們身邊的事物相聯(lián)系的。生活中每天發(fā)生的故事,都有可能成為教學的素材,而能否捕捉到這些素材,就取決于閱讀。

通常情況下,自己關心的某一熱點話題,網絡、報紙和雜志都會進行報道,但各自的側重點有很大不同。網絡時效性強,報紙的報道具有權威性,而雜志會在深度上做文章。網絡閱讀,可以讓我們及時了解生活中發(fā)生了什么樣的事情,與我們所學習的內容有無關聯(lián);若可作為教育資源,則需要通過報紙的進一步閱讀,準確了解事情的經過,保證教學內容在科學性上不出問題;而像各類周刊雜志隨后給出的深度報道,可以讓我們從聯(lián)系的、多視角的維度綜合分析,將這一教學素材的教育價值進一步放大。在閱讀的過程中,一些有趣的話題會被引發(fā),或許就會因此而延伸出對相關專業(yè)書籍的閱讀和探究呢。

當網絡資源、平面媒體資源與專業(yè)書籍資源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充分融合的時候,閱讀的價值和意義就很容易被認同,并逐漸喜歡上閱讀,進而讓閱讀成為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劉波在本書的第二章,介紹了自己從專業(yè)閱讀到開放閱讀、從讀者到作者、從自我感悟到設壇論道的成長經歷,這其中,最值得大家學習的就是他將自己的工作與閱讀充分結合、將網絡閱讀和紙質媒體閱讀充分結合的特色,閱讀真正成為了他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專業(yè)研究人員的專業(yè)引領是促進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三種基本力量。如果說教師個人的閱讀有利于促進教師個體的自我反思的話,教師群體之間圍繞某些話題所開展的共同閱讀活動,則是同伴互助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教研活動走向深入的關鍵因素之一。

同伴互助是教師之間的專業(yè)對話、合作和互動。顧泠沅先生非常形象地指出,教學研究中的同伴互助,最容易出現(xiàn)“蘿卜燴蘿卜,燴來燴去還是蘿卜”的尷尬局面,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教師之間的對話常常處于問題的表層,無法深入到問題的實質。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要有專業(yè)引領。如果是教育教學方面的專家來直接引領,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但不太現(xiàn)實。專家太少,需要去做的事情太多,不可能每天跟著我們去實踐。但有一點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專家出版的書籍或發(fā)表的文章,可以讓我們在探索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彎路,直指問題的內核。網絡更是給我們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可以讓我們從專家的博客、微博等交流平臺中或許更多的資源,甚至和專家直接對話。

劉波在建設學校教師的讀書沙龍,推動大家愛上閱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成效顯著。他所介紹的以點帶面的閱讀策略、從共性到個性閱讀引導、從一所學校到一組學校面上推廣、從學術外援到自我寫作的內生動力……這些推動閱讀的機制,本身就很具有面上推廣的價值。關鍵是學校里要多幾個這樣的熱心推廣閱讀的人。

數字化時代,為我們的閱讀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樣的資源。要善于利用搜索引擎或者期刊網的獨特功能,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各種搜索引擎都有一些特別訂制的欄目,可以根據你的需要,將一段時間內你所關心的關鍵詞的相關事件和動態(tài)變化梳理出來,推送給你。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工具,可以讓你避免在浩瀚的信息之海中漫游,即刻鎖定目標。

在享受數字閱讀便捷的同時,也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注意克服數字化時代給人們讀書帶來的兩大挑戰(zhàn):即碎片化和淺閱讀。在數字化時代,一切變得不再是系統(tǒng),而是碎片;為了迎合生活的快節(jié)奏,各種類型的淺閱讀充斥屏幕。但解決人類所面臨的難題最需要的卻是系統(tǒng)性的思維和獨立而深入的思考。

碎片化的信息就像一盤散沙,只有通過某種粘合劑,才會使其成為一件工藝品。這種粘合劑,就是信息之間的聯(lián)系與結構化,這是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才能領悟出來的。系統(tǒng)思考從何處來?從書本上來占絕大多數。在數字化的時代,更要注重紙質書本的閱讀,以保重深入思考的習慣不被丟失。

這不僅僅是他自己閱讀和推動閱讀的經驗總結,更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閱讀促進個人成長、閱讀營造書香校園的案例,讓我們又一次看到了閱讀的'價值和力量。

這本書來的正是時候。

教師閱讀讀后感篇七

“讓學生們把你所教的學科看作是最感興趣的學科,讓盡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樣,幻想著在你所教的這門學科領域里有所創(chuàng)造,做到這一點是你應當引以為榮的事”。

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出自《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一文中的一句話,也是對全文精神實質的高度概括??戳诉@篇文章之后,我總在想:學生熱愛我的學科嗎?該怎樣讓學生真正熱愛我的學科呢?工作以來,一直任教低年級體育課。表面上看起來,體育課很受學生的歡迎,如遇特殊情況體育課不能正常進行時,學生會嘆息、會遺憾。曾經多次反思過這種現(xiàn)象,是不是學生真的熱愛我這門學科。

現(xiàn)在的學生學習壓力較大,長方形的教室成了他們主要的“根據地”,而固定的、不到一平米的座位成了占他們較多時間的、有限的活動空間,對正處于生長發(fā)育中的他們而言,尤顯束縛與無奈。因此,能充分讓他們享受陽光,享受足夠活動空間的體育課成了他們放松身心、舒展筋骨、愉悅心情的重要部分,體育課也從特殊的課堂形式上贏得了學生的青睞。面對學生體質狀況不容樂觀的今天,我們不能僅滿足于學生對體育課形式上的熱愛,更應該讓他們喜歡體育課的學習內容,通過體育課的學習,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從而熱衷于堅持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為具備良好的體魄奠定堅實的基礎。在體育課中,我經常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經常通過有趣的練習形式讓學生喜歡所學的內容。

如,在一年級廣播體操教學中,我采用了兒歌教學法。即把廣播體操枯燥的口令轉換成朗朗上口、易于誦記,且融合了動作特點的兒歌,讓學生在熟記兒歌的基礎上,樂于經常反復進行練習,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廣播體操的興趣,還在課間樂于邊說邊練的情形下保證了練習的時間,為一年級能在早操時盡快與全校各個年級相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再如,在跳短繩教學中,面對協(xié)調性相對較好、接受能力很強的學生與一部分協(xié)調性相對較弱、接受能力稍差的學生,采用了分層教學法。即,在學得快,跳得好的同學之間開展跳繩競賽,或提出更高要求。對學得慢,不會跳的學生采取簡化動作要求,定低指標的方法鼓勵其朝著目標努力。這樣,強者在高要求中更強,弱者在不斷的努力中也能取得新的進步。

教師閱讀讀后感篇八

哈佛的《學習力》中對學會學習做了深刻的分析。首先它提出了三種錯誤的觀點:第一,認為智商在學習中才是最重要的,不必太在意什么學習方法。第二,認為學習方法在學校時就已經學過了。第三,認為學習只能是拼命的讀書。他還指出所有的學習方法,并不是對任何人都適合的,你要根據自身的不同狀況來靈活選用??傊?,最好的方法,是能給你帶來最大學習效益的方法,這種方法,只能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靈活運用。情緒能夠制約學習的效果,如果能夠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始終持續(xù)愉快和簡單,你就能使自己的大腦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擁有這樣的學習狀態(tài)之后將不受任何誘惑影響,使學習提高。誰能夠有效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始終持續(xù)愉快簡單的狀態(tài),誰就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誰能有效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始終持續(xù)愉快簡單的狀態(tài),誰就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是“一團火”,也要摸一下,觸一下,親身體驗一下什么叫“溫熱”、“灼熱”、“熾烈”,嬰兒處理未知的事物就是這樣勇于實踐!這就是學習中的嬰兒原則。

觀察實在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學習潛力。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需要訓練自己的觀察潛力,培養(yǎng)那種經常注意預料之外事情的情緒,并養(yǎng)成檢查機遇帶給的每一條線索的習慣。事實上,無論學習什么科目,都務必具有良好的觀察力。觀察能夠激發(fā)求知欲,能夠增進對知識的理解,能夠使你獲得更多的信息量。

回避錯誤的人是弱者,正視錯誤的人是強者,能夠從錯誤中汲取教訓、總結經驗、反思自我并繼續(xù)努力的人才稱得上是成功的學習者。不能否認的是,失敗與錯誤是每個人都很厭惡卻又不可避免要遇到的。無論做什么事,都有可能犯錯誤。學習也是如此。但我想要告訴你們的是,錯誤雖然不可避免,但對待錯誤的態(tài)度往往會決定一個人今后的成功與失敗。綜上所述,做一個會學習的人首先就應學會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上帝給我們兩只眼睛兩只耳朵一張嘴巴,就是想要我們多觀察少說話,然而觀察對于我們廣電專業(yè)更是尤為重要。最后就是要正視錯誤,其實錯誤就是經驗。經驗是最好的老師,規(guī)律是打開知識之門的鑰匙?!迸喔脑掚m然是在四百年前說的,但卻絲毫沒有過時,它所闡釋的深刻道理,對于此刻的學習者來說,依然值得他們銘記。

擁有了學習方法的我們,又該如何提高學習效率呢?

想學好一門課或是別的什么知識,就要始終使自己處于一種學習的狀態(tài),并對現(xiàn)實中的事持續(xù)一種深刻的觀察模式。

哈佛的格言說的好,無論在何時何地,你務必成為一個高效能的學習者。始終使自己學習的速度大于或等于現(xiàn)實變化的速度。是的,只有你自己始終持續(xù)一種學習的態(tài)度,才能去主動的吸收知識,而不是被動的理解知識。然而,學會把握時間也是一種學習的前提。無可置疑,誰能擁有更多的時間,誰就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時間是寶貴的,時間對于每個人來說也是公平的,這就要看每個人利用時間的潛力了,有些人會合理安排時間,那就能事半功倍,否則只能是事倍功半。掌握時間的關鍵就是把握黃金時間。為了幫忙學生們提高學習效率,以前有人做過一個調查,將一星期學習35小時和一星期花不到35小時學習相同課程的人進行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她們的學習效果沒有什么明顯的差別。這個調查說明,學習效率的高低其實并不在于時間的長短。我們要合理的安排時間,不要讓時間白白流逝。此外,規(guī)律的生活,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飲食和必要的休閑時間對學習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

會選取對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忙,你就應學會對something說不,合理的選取會讓你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易感到疲憊,很有層次感。而且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學會走捷徑,那里我指的不是偷懶,耍小聰明,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太死,太呆板,要學會換個方式或以另一種角度去學習。在學習中我們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在學習中持續(xù)清晰的頭腦。,從而以有限的精力去獲得高效能的學習效率。此外,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排除來自外界或自身的干擾,將它們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

作為青少年一代,創(chuàng)新思維是十分重要的。

時代在不斷的進步,事態(tài)萬物無時無刻都在改變著。正是這變化的世界告訴著我們,誰能對變化適應的越快,更加了解,對變化掌握的全面,誰就能在有主動權,不被社會所淘汰。而這一切的一切更加要求我們擁有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就是指對事物間的聯(lián)系進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從而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出新事物的思維方法。

創(chuàng)新思維能夠讓思想具有流暢性,變通性,求異性和獨創(chuàng)性。創(chuàng)新思維能幫忙自己擺脫以前的束縛,進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方式,從而提升自己,成為真正學習的主人。

大多數人都是遵從自己從前的習慣,認為自己所謂的經驗總是對的,盲目的過分相信自己的從前,往往這時很容易陷入泥潭中,無法自拔。由此可見創(chuàng)新思維對于我們每個人有多么重要。在此過程中懂得多種方式學習同樣重要。如同只懂得死板的根據從前是不可能有很大的進步的,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散更要求懂得學會多點開發(fā)學習,沿著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問題,同樣在創(chuàng)新思維中很重要。

每一個好的想法不是推論出來的,是透過不同的思維預想出來的。人能學習的知識是有限的,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正是如此,不能拘束于從前。由此可見想象力顯得尤為重要,想象是無窮無盡的,能想象的未來,想象到宇宙萬物……而想象成為了進步的源泉。

夢,也許不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夢。很多偉人從夢中得到了啟示,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了很多偉大的事物。是每個人存在的潛在的財富,是創(chuàng)新的寶庫。也許一個簡單的夢讓自己的人生與眾不同。同樣的,每個人存在自己的直覺,也許你不夠自信,部相信這一切,而往往為此而后悔。沒錯,要相信自己的直覺,直覺帶給自己最真實的感覺,相信自己的直覺。

在創(chuàng)新思維的指引下,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讀書力的精華在于創(chuàng)造力,所以創(chuàng)造力事相當重要的。創(chuàng)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一個人是否具有創(chuàng)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它是知識、智力、潛力及優(yōu)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yōu)化構成的。創(chuàng)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新事物的潛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例如創(chuàng)造新概念,新理論,更新技術,發(fā)明新設備,新方法,創(chuàng)作新作品都是創(chuàng)造力的表現(xiàn)。創(chuàng)造力是一系列連續(xù)的復雜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動。它要求人的全部體力和智力的高度緊張,以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最高水平上進行。

創(chuàng)造力是許多種潛力的綜合,包括吸收知識的潛力、記憶知識的潛力和理解知識的潛力。吸收知識、鞏固知識、掌握專業(yè)技術、實際操作技術、積累實踐經驗、擴大知識面、運用知識分析問題,是創(chuàng)造力的基礎。任何創(chuàng)造都離不開知識,知識豐富有利于更多更好地提出創(chuàng)造性設想,對設想進行科學的分析、鑒別與簡化、調整、修正;并有利于創(chuàng)造方案的實施與檢驗;而且有利于克服自卑心理,增強自信心,這是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資料。

個性品和質對創(chuàng)造力有著巨大影響。優(yōu)良的個性品質如永不滿足的進取心、強烈的求知欲、堅韌頑強的意志、用心主動的獨立思考精神等是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條件和保證??傊?,知識、智能和優(yōu)良個性品質是創(chuàng)造力構成的基本要素,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決定創(chuàng)造力的水平。

創(chuàng)造力行為有它獨有的特征。思維能隨機應變,舉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著等心理定勢的干擾,因此能產生超常的構想,提出新觀念。反應既快又多,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表達出較多的觀念。發(fā)散思維,又稱輻射思維、放射思維、擴散思維或求異思維,是指大腦在思維時呈現(xiàn)的一種擴散狀態(tài)的思維模式,它表現(xiàn)為思維視野廣闊,思維呈現(xiàn)出多維發(fā)散狀。如“一題多解”、“一事多寫”、“一物多用”等方式,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潛力。不少心理學家認為,發(fā)散思維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最主要的特點,是測定創(chuàng)造力的主要標志之一。聚合思維在創(chuàng)造潛力結構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所謂聚合思維是指利用已有定論的原理、定律、方法,解決問題時有方向、有范圍、有程序的思維方式。發(fā)散思維與聚合思維二者是統(tǒng)一的、相輔相成的。人們在進行創(chuàng)造性活動時,既需要發(fā)散思維,也需要聚合思維。任何成功的創(chuàng)造性都是這兩種思維整合的結果。創(chuàng)造力與一般潛力有必須的關系,研究證明,智力是創(chuàng)造潛力發(fā)展的基本條件,智力水平過低者,不可能有很高的創(chuàng)造力。

透過學習《學習力》,我們懂得很多,在學習的道路上,我們會繼續(xù)前行。

教師閱讀讀后感篇九

《朝花夕拾》這部書(全部文章)回憶了魯迅小時候在故鄉(xiāng)的生活片斷和成人之后所經歷的一些人、事,使我感觸很深:舊社會竟然如此黑暗,最起碼比我以為的壞得多。之所以魯迅“無?!彼⒍男蜗笫艿焦姷南矏?,是因為人間沒有公正,惡人得不到惡報。有些人巫醫(y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營人命。有的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做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然而,魯迅在批判的同時,也歌頌了品格高尚的人:藤野先生的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性格,善良、樸實、迷信而又嘮叨的長媽媽,正直又倔強的范愛農等等。但這些人終究還是少數,要想振興中華,必須有一大群這樣志同道合的人才行。

魯迅先生在日本學醫(yī)的時候,正是感受到醫(yī)冶麻木的國民精神更重于醫(yī)治肉體病痛的道理,才棄醫(yī)從文,從而幫助了一大批那個時期的進步青年,并為人們留下了許多不朽的經典之作的。這些作品凈化了人們的思想,造就了一大群像范愛農一樣的人才,才有了新社會?,F(xiàn)在的新社會就是擁有了許許多多的精神,有的是從那些舊思想中把壞的清除,把好的留下,比如將尊老愛幼的精神,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等等這些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tǒng)都繼承和發(fā)揚了下來。而扭曲、摧殘人類的封建舊倫理、舊道德、舊制度也早已變?yōu)闅v史,取而代之的則是科學、健康、文明的新倫理、新道德、新制度,全國上下一片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人們安居樂業(yè),每一個人都做著自己該干的事情。而開創(chuàng)了這種文明、健康、向上的國民精神的人就是魯迅。

人為什么高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就是因為人類擁有了崇高的精神,如果沒有精神,人類將會漸漸地頹廢、落后下去.“人心齊,泰山移”,許多人各忙各的,誰也不管誰,就像是一盤散沙,起不了任何作用,然而有了正確的思想,就像是一個沙袋,可以擋住洪水?!爸袊拖袷且活^睡獅,它的驚醒必然驚動整個世界?!蹦闷苼鲞@話說得一點也沒錯。但中國的確是一頭雄獅,而不是睡獅,現(xiàn)在它驚醒了,并飛速發(fā)展著!

教師閱讀讀后感篇十

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名教師,因為教師這個職業(yè)能夠獲得千萬人的信任,擁有千百人的愛戴,因為教師能夠真正體驗到人生歷程中最寶貴的真情.十三年的教學生涯,讓我逐漸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快樂,讓我體味到了當教師的崇高,也讓我領悟到了作為教師的成功的真諦——走近學生,就是完善生命.教師的快樂,來自學生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學相長","誨人不倦"為樂,終于讓他的"仁政"思想得以傳承;孟子以"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為原則,因材施教,終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為理念,學以致用,鍥而不舍;韓愈以"業(yè)精于勤","師意不師辭"為宗旨,著《師說》,駁"道統(tǒng)";還有柏拉圖用"音樂是求心靈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寫了著名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從"理論理性"的學說出發(fā),提出了"文雅"之說;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更是內容豐富,高-瞻遠矚;而杜威的學說"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更加前衛(wèi);蘇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靈的藝術".還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鎮(zhèn)西,魏書生等等.這些教育家,他們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與發(fā)現(xiàn),讓他們獲得了最大的成功與快樂,而這正是他們走近學生所獲得的碩果.讀了這些理論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徹了,因為對這些經驗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學生,讓我更自覺地去研究我的學生,去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尋找與學生交流與溝通的橋梁,從而把學生的純真的心靈開啟,把學生智慧的火花點燃.每當接到學生的喜報時,或者看到學生的進步時,我就有一種收獲碩果的快慰.特別是在課堂中,我常與學生一起做同樣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學生的榜樣.比如我的傾情的示范朗讀,我的感情豐富的下水文,都贏得了學生熱烈的掌聲,也拉近了我和學生在課堂中的距離.雖然現(xiàn)在的我還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種拼命的工作熱情,沒有蘇霍姆林斯基的那種敏銳的眼光,更沒有孔子的聰慧心智,但我已嘗到了教書育人工作中的甜頭,生活中以獲得了充實與滿足.我想,我會讓這份快樂延續(x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教師的崇高,來自學生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師德,才會得到學生的尊重,教師自己也才能從中體會到自身的崇高所在.

常聽學生家長說"我家的孩子只聽老師的,老師的話簡直比圣旨還靈,回到家里就誰的話都不聽了."由此看來,我作為教師想到了學生的向師性,這是一種純潔的美好的心理品質,我們當教師的要好好地利用和開發(fā).特別是在學習了魏書生老師的教育理論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規(guī)矩":凡是老師或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錯誤,就要當場表演一個節(jié)目,沒想到這一舉措竟然讓我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學中,我有意或無意中出了這個那個錯,學生都會及時地為我指出,我也自覺"遵規(guī)守章",每次都認真的為學生唱一首歌.這樣的"懲罰"卻博得了學生的歡心,不僅師生之間的關系逐漸融洽,班級氣氛也極為活躍.

也許,這正體現(xiàn)了教育的民主,在學生眼里,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里話告訴我,向我訴說煩惱,向我傾訴困難,近四年中,我因此收到學生來信近60封,這不能不說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每一次學生在向我表達著他們對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動,我總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種最崇高的價值.毫不避諱地說,這種崇高,正是我在讀書工程中所獲得的最大的收獲,是我2來不斷學習,不斷完善的具體表現(xiàn),這就是師德!這就是師魂!

教師的成功,來自學生要當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首先就認識教師是什么 要教好自己的學生,首先必須認識學生是什么 答案是顯然的:教師是人,學生也是人.

如何做人 其實這不只是學生應該學會的`,更應該是我們教師要學會的!從眾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做人貴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會善.我的這種感受是在學習過程中的積累,一直以來,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經驗為借鑒,堅持以"認真負責"處世,以"嚴于律己,寬于待人"為原則,我覺得,作為一位教師,首先必須做到:一,說到做到,從不失信;二,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三,尊重學生,一視同仁;四,講求效率,仔細認真;五,嚴于律己,寬于待人;六,精讀細講,教學相長.

今年我又細讀了李鎮(zhèn)西老師的《民主與教育》,體會特別深刻.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我覺得做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其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難".只要我們不斷的加強理論學習,不斷積累經驗,長期地保持一顆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學生又將演出一幕怎樣的好戲 我今天又將看到孩子們的什么新花樣 我自己又該為他們做些什么事 處處為孩子們著想,在為學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時,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我希望與我的同仁共勉: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學生永遠都是我們人生舞臺中最重要的主人。

教師閱讀讀后感篇十一

哈佛的《學習力》中對學會學習做了深刻的分析。首先它提出了三種錯誤的觀點:第一,認為智商在學習中才是最重要的,不必太在意什么學習方法。第二,認為學習方法在學校時就已經學過了。第三,認為學習只能是拼命的讀書。他還指出所有的學習方法,并不是對任何人都適合的,你要根據自身的不同狀況來靈活選用。總之,最好的方法,是能給你帶來最大學習效益的方法,這種方法,只能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靈活運用。情緒能夠制約學習的效果,如果能夠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始終持續(xù)愉快和簡單,你就能使自己的大腦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擁有這樣的學習狀態(tài)之后將不受任何誘惑影響,使學習提高。誰能夠有效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始終持續(xù)愉快簡單的狀態(tài),誰就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誰能有效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始終持續(xù)愉快簡單的狀態(tài),誰就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是“一團火”,也要摸一下,觸一下,親身體驗一下什么叫“溫熱”、“灼熱”、“熾烈”,嬰兒處理未知的事物就是這樣勇于實踐!這就是學習中的嬰兒原則。

觀察實在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學習潛力。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需要訓練自己的觀察潛力,培養(yǎng)那種經常注意預料之外事情的情緒,并養(yǎng)成檢查機遇帶給的每一條線索的習慣。事實上,無論學習什么科目,都務必具有良好的觀察力。觀察能夠激發(fā)求知欲,能夠增進對知識的理解,能夠使你獲得更多的信息量。

回避錯誤的人是弱者,正視錯誤的人是強者,能夠從錯誤中汲取教訓、總結經驗、反思自我并繼續(xù)努力的人才稱得上是成功的學習者。不能否認的是,失敗與錯誤是每個人都很厭惡卻又不可避免要遇到的。無論做什么事,都有可能犯錯誤。學習也是如此。但我想要告訴你們的是,錯誤雖然不可避免,但對待錯誤的態(tài)度往往會決定一個人今后的成功與失敗。綜上所述,做一個會學習的人首先就應學會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上帝給我們兩只眼睛兩只耳朵一張嘴巴,就是想要我們多觀察少說話,然而觀察對于我們廣電專業(yè)更是尤為重要。最后就是要正視錯誤,其實錯誤就是經驗。經驗是最好的老師,規(guī)律是打開知識之門的鑰匙?!迸喔脑掚m然是在四百年前說的,但卻絲毫沒有過時,它所闡釋的深刻道理,對于此刻的學習者來說,依然值得他們銘記。

擁有了學習方法的我們,又該如何提高學習效率呢?

想學好一門課或是別的什么知識,就要始終使自己處于一種學習的狀態(tài),并對現(xiàn)實中的事持續(xù)一種深刻的觀察模式。

哈佛的格言說的好,無論在何時何地,你務必成為一個高效能的學習者。始終使自己學習的速度大于或等于現(xiàn)實變化的速度。是的,只有你自己始終持續(xù)一種學習的態(tài)度,才能去主動的吸收知識,而不是被動的理解知識。然而,學會把握時間也是一種學習的前提。無可置疑,誰能擁有更多的時間,誰就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時間是寶貴的,時間對于每個人來說也是公平的,這就要看每個人利用時間的潛力了,有些人會合理安排時間,那就能事半功倍,否則只能是事倍功半。掌握時間的關鍵就是把握黃金時間。為了幫忙學生們提高學習效率,以前有人做過一個調查,將一星期學習35小時和一星期花不到35小時學習相同課程的人進行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她們的學習效果沒有什么明顯的差別。這個調查說明,學習效率的高低其實并不在于時間的長短。我們要合理的安排時間,不要讓時間白白流逝。此外,規(guī)律的生活,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飲食和必要的休閑時間對學習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

會選取對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忙,你就應學會對something說不,合理的選取會讓你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易感到疲憊,很有層次感。而且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學會走捷徑,那里我指的不是偷懶,耍小聰明,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太死,太呆板,要學會換個方式或以另一種角度去學習。在學習中我們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在學習中持續(xù)清晰的頭腦。,從而以有限的精力去獲得高效能的學習效率。此外,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排除來自外界或自身的干擾,將它們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

作為青少年一代,創(chuàng)新思維是十分重要的。

時代在不斷的進步,事態(tài)萬物無時無刻都在改變著。正是這變化的世界告訴著我們,誰能對變化適應的越快,更加了解,對變化掌握的全面,誰就能在有主動權,不被社會所淘汰。而這一切的一切更加要求我們擁有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就是指對事物間的聯(lián)系進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從而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出新事物的思維方法。

創(chuàng)新思維能夠讓思想具有流暢性,變通性,求異性和獨創(chuàng)性。創(chuàng)新思維能幫忙自己擺脫以前的束縛,進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方式,從而提升自己,成為真正學習的主人。

大多數人都是遵從自己從前的習慣,認為自己所謂的經驗總是對的,盲目的過分相信自己的從前,往往這時很容易陷入泥潭中,無法自拔。由此可見創(chuàng)新思維對于我們每個人有多么重要。在此過程中懂得多種方式學習同樣重要。如同只懂得死板的根據從前是不可能有很大的進步的,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散更要求懂得學會多點開發(fā)學習,沿著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問題,同樣在創(chuàng)新思維中很重要。

每一個好的想法不是推論出來的,是透過不同的思維預想出來的。人能學習的知識是有限的,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正是如此,不能拘束于從前。由此可見想象力顯得尤為重要,想象是無窮無盡的,能想象的未來,想象到宇宙萬物……而想象成為了進步的源泉。

夢,也許不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夢。很多偉人從夢中得到了啟示,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了很多偉大的事物。是每個人存在的潛在的財富,是創(chuàng)新的寶庫。也許一個簡單的夢讓自己的人生與眾不同。同樣的,每個人存在自己的直覺,也許你不夠自信,部相信這一切,而往往為此而后悔。沒錯,要相信自己的直覺,直覺帶給自己最真實的感覺,相信自己的直覺。

在創(chuàng)新思維的指引下,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讀書力的精華在于創(chuàng)造力,所以創(chuàng)造力事相當重要的。創(chuàng)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一個人是否具有創(chuàng)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它是知識、智力、潛力及優(yōu)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yōu)化構成的。創(chuàng)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新事物的潛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例如創(chuàng)造新概念,新理論,更新技術,發(fā)明新設備,新方法,創(chuàng)作新作品都是創(chuàng)造力的表現(xiàn)。創(chuàng)造力是一系列連續(xù)的復雜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動。它要求人的全部體力和智力的高度緊張,以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最高水平上進行。

創(chuàng)造力是許多種潛力的綜合,包括吸收知識的潛力、記憶知識的潛力和理解知識的潛力。吸收知識、鞏固知識、掌握專業(yè)技術、實際操作技術、積累實踐經驗、擴大知識面、運用知識分析問題,是創(chuàng)造力的基礎。任何創(chuàng)造都離不開知識,知識豐富有利于更多更好地提出創(chuàng)造性設想,對設想進行科學的分析、鑒別與簡化、調整、修正;并有利于創(chuàng)造方案的實施與檢驗;而且有利于克服自卑心理,增強自信心,這是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資料。

個性品和質對創(chuàng)造力有著巨大影響。優(yōu)良的個性品質如永不滿足的進取心、強烈的求知欲、堅韌頑強的意志、用心主動的獨立思考精神等是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條件和保證??傊?,知識、智能和優(yōu)良個性品質是創(chuàng)造力構成的基本要素,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決定創(chuàng)造力的水平。

創(chuàng)造力行為有它獨有的特征。思維能隨機應變,舉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著等心理定勢的干擾,因此能產生超常的構想,提出新觀念。反應既快又多,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表達出較多的觀念。發(fā)散思維,又稱輻射思維、放射思維、擴散思維或求異思維,是指大腦在思維時呈現(xiàn)的一種擴散狀態(tài)的思維模式,它表現(xiàn)為思維視野廣闊,思維呈現(xiàn)出多維發(fā)散狀。如“一題多解”、“一事多寫”、“一物多用”等方式,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潛力。不少心理學家認為,發(fā)散思維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最主要的特點,是測定創(chuàng)造力的主要標志之一。聚合思維在創(chuàng)造潛力結構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所謂聚合思維是指利用已有定論的原理、定律、方法,解決問題時有方向、有范圍、有程序的思維方式。發(fā)散思維與聚合思維二者是統(tǒng)一的、相輔相成的。人們在進行創(chuàng)造性活動時,既需要發(fā)散思維,也需要聚合思維。任何成功的創(chuàng)造性都是這兩種思維整合的結果。創(chuàng)造力與一般潛力有必須的關系,研究證明,智力是創(chuàng)造潛力發(fā)展的基本條件,智力水平過低者,不可能有很高的創(chuàng)造力。

透過學習《學習力》,我們懂得很多,在學習的道路上,我們會繼續(xù)前行。

教師閱讀讀后感篇十二

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名教師,因為教師這個職業(yè)能夠獲得千萬人的信任,擁有千百人的愛戴,因為教師能夠真正體驗到人生歷程中最寶貴的真情。十三年的教學生涯,讓我逐漸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快樂,讓我體味到了當教師的崇高,也讓我領悟到了作為教師的成功的真諦——走近學生,就是完善生命。教師的快樂,來自學生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學相長","誨人不倦"為樂,終于讓他的"仁政"思想得以傳承;孟子以"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為原則,因材施教,終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為理念,學以致用,鍥而不舍;韓愈以"業(yè)精于勤","師意不師辭"為宗旨,著《師說》,駁"道統(tǒng)";還有柏拉圖用"音樂是求心靈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寫了著名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從"理論理性"的學說出發(fā),提出了"文雅"之說;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更是內容豐富,高—瞻遠矚;而杜威的學說"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更加前衛(wèi);蘇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靈的藝術"。還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鎮(zhèn)西,魏書生等等。這些教育家,他們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與發(fā)現(xiàn),讓他們獲得了最大的成功與快樂,而這正是他們走近學生所獲得的碩果。讀了這些理論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徹了,因為對這些經驗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學生,讓我更自覺地去研究我的學生,去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尋找與學生交流與溝通的橋梁,從而把學生的純真的心靈開啟,把學生智慧的火花點燃。每當接到學生的喜報時,或者看到學生的進步時,我就有一種收獲碩果的快慰。特別是在課堂中,我常與學生一起做同樣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學生的榜樣。比如我的傾情的示范朗讀,我的感情豐富的下水文,都贏得了學生熱烈的掌聲,也拉近了我和學生在課堂中的距離。雖然現(xiàn)在的我還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種拼命的工作熱情,沒有蘇霍姆林斯基的那種敏銳的眼光,更沒有孔子的聰慧心智,但我已嘗到了教書育人工作中的甜頭,生活中以獲得了充實與滿足。我想,我會讓這份快樂延續(x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教師的崇高,來自學生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師德,才會得到學生的尊重,教師自己也才能從中體會到自身的崇高所在。

常聽學生家長說"我家的孩子只聽老師的,老師的話簡直比圣旨還靈,回到家里就誰的話都不聽了。"由此看來,我作為教師想到了學生的向師性,這是一種純潔的美好的心理品質,我們當教師的要好好地利用和開發(fā)。特別是在學習了魏書生老師的'教育理論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規(guī)矩":凡是老師或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錯誤,就要當場表演一個節(jié)目,沒想到這一舉措竟然讓我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學中,我有意或無意中出了這個那個錯,學生都會及時地為我指出,我也自覺"遵規(guī)守章",每次都認真的為學生唱一首歌。這樣的"懲罰"卻博得了學生的歡心,不僅師生之間的關系逐漸融洽,班級氣氛也極為活躍。

也許,這正體現(xiàn)了教育的民主,在學生眼里,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里話告訴我,向我訴說煩惱,向我傾訴困難,近四年中,我因此收到學生來信近60封,這不能不說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每一次學生在向我表達著他們對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動,我總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種最崇高的價值。毫不避諱地說,這種崇高,正是我在讀書工程中所獲得的最大的收獲,是我2來不斷學習,不斷完善的具體表現(xiàn),這就是師德!這就是師魂!

教師的成功,來自學生要當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首先就認識教師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學生,首先必須認識學生是什么答案是顯然的:教師是人,學生也是人。

如何做人其實這不只是學生應該學會的`,更應該是我們教師要學會的!從眾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做人貴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會善。我的這種感受是在學習過程中的積累,一直以來,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經驗為借鑒,堅持以"認真負責"處世,以"嚴于律己,寬于待人"為原則,我覺得,作為一位教師,首先必須做到:一,說到做到,從不失信;二,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三,尊重學生,一視同仁;四,講求效率,仔細認真;五,嚴于律己,寬于待人;六,精讀細講,教學相長。

今年我又細讀了李鎮(zhèn)西老師的《民主與教育》,體會特別深刻。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我覺得做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其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難"。只要我們不斷的加強理論學習,不斷積累經驗,長期地保持一顆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學生又將演出一幕怎樣的好戲我今天又將看到孩子們的什么新花樣我自己又該為他們做些什么事處處為孩子們著想,在為學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時,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我希望與我的同仁共勉: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學生永遠都是我們人生舞臺中最重要的主人。

教師閱讀讀后感篇十三

品讀經典,不僅僅關乎個人的發(fā)展,更關乎一個民族的興衰。它們都反映了那個最真實的時代,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大師的心血,是人類智慧的接近,是人類歷史最真實的記錄者。古人云: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也。品讀經典,為我們原本平凡的生活提供了多種可能性,也在無形中提升著我們生命的價值。

在假期中,我閱讀了一本經典之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中主人公保爾是窮人家的孩子,生活環(huán)境使他仇視富人。當反對沙皇的旗幟升起來時,保爾,一個十五歲的少年,毫不猶豫地參軍從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從此也就過上了更艱苦的生活。他的身體狀況每況俞下,右腿變成殘廢,脊椎骨的暗傷也越來越嚴重,最后終于癱瘓了。但他并沒有不此而沮喪,而且開始了他的艱難的寫作生涯,從此有新生活的良好開端。

我十分敬佩保爾不畏病魔侵擾和百折不屈的革命精神。他時時刻刻都在為革命事業(yè)奮斗。有一次他不幸染上了傷寒,他卻憑借自己驚人的毅力,奇跡般地從死亡線上活了過來,重新義無反顧地投入到火熱的工作崗位中。

讀完這本書,我深感羞愧。我們從小就是爸媽的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家長對我們無微不至的照顧,使我們從小就過著養(yǎng)尊處優(yōu),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與保爾相比,真是令人無地自容。

革命先烈和保爾身上,都有一種寶貴品質,那就是堅強!正是因為這一點,他們才會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的確,堅強意志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激發(fā)人的潛能,幫助人們持之以恒,戰(zhàn)勝困難,創(chuàng)造奇跡,堅強意志是走向成功的保障。

堅強意志亦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肮胖⒋笫抡?,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薄皥云渲?,苦其心,勞其力,事無大小,必有所成。”“人須立志,志立則功就。天下古今之人,未有無志而建功。”都足以說明堅強意志在我國的地位之重。

我們做為祖國未來的希望,更應該學習革命先烈的堅強意志,并用它奉獻社會,報效祖國,做一個無愧于時代和世界的人!

教師閱讀讀后感篇十四

讀書就像吃巧克力,如果不是親自咬下去,你永遠不會真正知道滋味如何。于我而言,讀書就像吃巧克力一樣驚喜,味道卻遠比它要豐富多彩。我的人生信條是人生在世,一定活得要有趣。

閱讀,確是件趣事。幼時完全不知閱讀為何物,只是極盡所能地讀所有能認識的字,標著漢語拼音的童話、厚厚的詩集子、各種作家的散文、甚至一張電器說明書也能讓我讀得津津有味。這些方方正正的字塊通過各種奇妙的排列組合,把我拽出了充斥著父母爭吵的小屋,揮散我的戾氣,恍若至此終年。未知于我意味著十足的新鮮感和莫大的樂趣。找個角落隨意一窩,混亂喧囂通通都無所謂。當如潮水般的文字撲面而來,瞬間將我卷進書中,周遭的于我便是無物。曾經破馬張飛的桀驁少年褪去一身尖銳,乖乖仰著腦袋,聽著那些偉岸到無與倫比的巨匠們娓娓道來。而那些作者似乎是誠實而寬容的,沒有人在乎你成熟或幼稚,深沉或膚淺,他們總是一股腦兒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那些東西是往往有趣而充滿驚喜,讓你知道,哦,原來世界還可以是這樣,還有人會這么想。于是在思想迅速生根發(fā)芽的年少,我聽莊周“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的滄??畤@,也讀“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瀟灑問詢,嚼了藏在黑洞里的艱澀研討,又笑薛定諤奇怪的邏輯和愚蠢的貓。任性地在時間里穿梭,在空間內跳躍,如永遠不知疲倦的饕餮,我貪婪地侵吞著一切書籍里的思想。吞下、揉碎、再混合、重組,思想如野草般瘋長,離經叛道,卻是含了幾分慈悲和少許鋒芒。

馬一孚說“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边@不就是讀書的意義么?看似雜亂無章的閱讀,于我卻是件天大的趣事。忽而迷茫了,師長總教導讀好書,讀有意義的書,我讀了這么多的書,不能全部記住,真的有用嗎?后來聽人講,閱讀就如同吃飯,雖不能記住吃過的所有東西,但它已經融化在我的骨血里,成為我的一部分。于是釋然,然后又似癡似嗔地扎進書堆。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的閱讀生活才剛剛開始。

有人說閱讀是飲濃烈的酒,有人說閱讀是品清淡的茶,或俗或雅,有笑有罵。讀的酣暢淋漓或神怡氣靜其實都很好,俗雅也真不重要。重點是我沉醉于此,它也造就了我獨立的人格和堅韌清醒的內心,令我歡喜,足矣。閱讀有無數種選擇,人生也是。隨意找個地方,拿本書便是妙趣橫生、快然自足。任思緒如野草般狂長,或驚喜,或惆悵。有什么所謂的呢?反正我還年少,有大把時光恣意飛揚。

教師閱讀讀后感篇十五

本周,學生們學習了20xx多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語錄。其中兩個給我最深的感受是:“三人行,一定有我?guī)煼丁?、“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前者是幾個人一起走,所以他們中的一些人一定是我的老師;后者告訴我們實事求是,學習也是如此。誠實是第一位的。理解就是理解,不理解就是不理解。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雖然這兩句話來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這一天,同樣具有教育效益。

如果你想擁有像大海一樣深刻的知識,你應該善于從生活中尋找好老師和朋友,并從他們的優(yōu)勢中學習。如果崇拜老師是理所當然的,那么“知道,不知道”很容易做到。首先,你必須放下你強烈的虛榮心,不要渴望榮耀,不知道假裝理解,結果只是無聊和荒謬。

教師閱讀讀后感篇十六

劉洋。

用一根繩子串起全唐的詩人,從初唐的李世民、駱賓王、宋之問、王勃、楊炯、盧照鄰、陳子昂、張若虛、賀知章、張說,到盛唐的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王之渙,再到中唐的白居易、劉禹錫、柳宗元、韓愈、李賀,最后到晚唐的杜牧、李商隱……縱橫來去不離主線,讀完這本書,就能將唐朝四次的全貌和脈絡盡收眼底,了然于胸,如果你對唐詩和歷史不感興趣,那是因為你還沒有讀過這本書。本書的作者是鞠菟,全球500強歐洲企業(yè)經理。自幼愛好文史,對中國歷史、中國古典文學比較熟悉。對西方文學、世界歷史、宗教史亦有一定涉獵。本書從唐太宗開始,通過歷史人物之間的親屬、朋友、同僚關系和有趣的故事串起唐朝的詩人,解讀了很多著名詩人和他們最膾炙人口的作品,講述了很多趣味盎然的典故,使我對平時經常使用卻不知來源的成語恍然大悟。從歷史和詩歌之間發(fā)掘并傳揚復雜人性中的善與美,讓我有輕松愉悅的閱讀感受,想成為一位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人。

《給教師的一百條新推薦》讀書有感。

王宏。

放假以來,我閱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新推薦》這本書的許多篇章,深有感觸。

首先,教育事業(yè)是一個崇高的事業(yè)。教師對完美的事物應持續(xù)敏銳的態(tài)度。教師應對的孩子就是最完美的事物,他們有純真的心靈、誠實的態(tài)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你就辜負了造化的賜予。教師對完美事物持續(xù)高度的敏銳,才會發(fā)自內心的愛孩子,并因為愛而滿心歡喜。教師要有“赤子之心”。做個很單純、很簡單、很好奇、很幼稚,有時有點傻勁的人。教師應有獨立思想,讓我經常思考教育問題,思考人的問題,思考我為什么而教,怎樣教,將教育活動與人生思索融為一體。

其次,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導下,應不斷改善教學方式和手段。學生作為人,是需要灌輸精神理想的,那么教師首先就應做的就是順乎人性。學生需值得去珍愛,在工作過程中要學會寬容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另一方面,教師在尊重學生時,也要學會合理合法地懲戒學生,所謂“懲戒”,是指透過對不合規(guī)范的行為施以否定性的制裁,從而避免其再次發(fā)生,以促進合范行為的產生與鞏固。但懲戒務必注意幾點:一、教師懲戒學生應具有教育性;二、尊重學生人格;三、懲戒應合理并公正;四、懲戒要貼合相關程序。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要學會不培養(yǎng)乖孩子。如果我們將一個個乖孩子樹為學生學習的楷模,而必然的相反的就是,在這個多元化、個性化的時代,調皮搗蛋的孩子越來越多,而那些當初的乖孩子,將來他們也許就是“弱勢群體“,匯入茫茫的失業(yè)大軍。

總之,透過這一個階段的學習,自我的理論水平有了提升,思路更明確了,方法更具體了。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這一次的理論學習必將使自我獲益匪淺。

曹瑩。

“高效能”,我覺得在今天看到這個詞特別興奮。因為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生活環(huán)境中,在你爭我趕的激烈角逐中,我們真的太需要高效能了。

在我所教過的班級中,每年最令我頭疼的就是那些拖拖拉拉、做事不緊湊、沒有時間觀念的學生,幾乎每天我們都要與這樣的學生展開斗爭。我也常常在想:這些學生為什么做事那么慢?為什么沒有一點點的緊張感?追根求源,我發(fā)現(xiàn)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有的是遺傳家中大人的性格,有的就是家長的不教育不引導造成的。但是學生踏入校門后,我們做教師的有沒有一定的責任呢?是不是有些學生跟隨老師時間長了,也受老師的一些影響呢?家庭教育我們可能無法決定,但是,作為教師,我們自己首先要做一個高效能的人,用積極的力量去影響自己的學生,教師的效能決定一切,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

我們的教育時間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最大限度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目標呢?讀《如何成為高效能教師》這本書,給了我很多的啟發(fā)。

首先,要實現(xiàn)高效能的工作,教師自己要樹立遠大的目標。學會通力合作,和同事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并以優(yōu)秀的同事為榜樣,認真鉆研教學,加強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樹立目標,追求卓越。明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目標明確而專一,自然效率就會高一些。

其次,教師要打好愛的基礎,對學生的成功抱有積極的期望。就像書中說的“你對學生的期望,將會極大地影響他們在班上的成績和他們這一生的成就。”學校不是一個地方,學校是一個理念。一個人能給另一個人的最偉大的禮物,莫過于給他提供一個在充滿愛的教育環(huán)境中學習成長的機會。

再次,將你對學生的關愛落到實處,以增強對學生的積極期望,要學會吸引人,我們周圍的人都渴望受到關注,尤其是我們的學生,更需要老師的關注。怎樣去關注我們的學生,并且讓他能感覺到你對他的關注呢?書中提到了五項增強積極希望的方法:名字、請、謝謝你、微笑、愛。和學生說話時,請注意認真地叫他的名字,這會讓他感覺到你對他的尊重;同時,讓學生幫你做事或者在平時的作業(yè)中,多用“請”字,如果你沒有說“請”,并以命令的口氣表達出你的要求時,你正在慢慢削弱人的自由和尊嚴。當你說“請”時,實際上向學生傳達了:作為一個人,我尊重你的善良和價值。重復地使用這個字,會認你的學生學會禮貌。

從今天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面帶微笑,在你的語言和行動中,處處表現(xiàn)出你對每一個學生的尊重和熱愛,并堅持下去,你就向高效教師邁出了成功的一步。

讀《卡爾威特的教育》有感。

劉楠。

《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相信許多的父母都聽說過,這是一個富有的傳奇色彩的教育故事。

卡爾?h.g.威特是19世紀初德國的一位鄉(xiāng)村牧師,他為了向人們證明早期教育對兒童會產生良好的影響,當兒子小卡爾?威特出生后,他便按照自己的方法開始對其進行早期教育。這本書中記載了卡爾的成長過程,以及自我教學的心得和獨辟蹊徑的教育方法。卡爾威特教育注重的是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書中《什么樣的教育才不會損害孩子》這一章節(jié)讓我感觸最深,一向以來怎樣教育孩子和教育學生,讓我很困惑。我們固然很愛我們的學生和孩子,但也不能因為愛就放縱他們,也不能以嚴格為借口就過于苛刻的對待他們,這個度很難把握。書中的這個章節(jié)寫了老卡爾在如何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的態(tài)度和尺度的把握。老卡爾的嚴格完全取決于道理。他說:“縱容只會使一個很好的孩子變成一塊不可雕琢的朽木?!彼麑鹤釉诨▓@舞劍時不留意將一束花砍倒后如何處理這件事,而他又是如何引導的過程在書中寫得詳詳細細。老卡爾的做法讓每一位讀者欽佩。如今,很多父母和老師把對孩子的嚴格教育理解為專制,不知不覺中把自我變成暴君,把孩子變成唯命是從的懦夫。他們以為孩子不聽話就應以粗暴的方式對待他們,這種做法的后果不但不能讓孩子正確的認識自我,反而使孩子對父母、老師甚至對于所有人產生怨恨,使性格與人格產生扭曲。

我們也許無法像卡爾的父親那樣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像個百科全書一樣來培養(yǎng)我們的孩子,但教育孩子健康向上的行為習慣,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是我們每個父母應不遺余力做到的。讓我們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懂得感恩圖報,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應該是最基本的教育理念。

讀完《卡爾威特的教育》后,對怎樣從愛出發(fā)去教育孩子,我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孩子是不一樣的,只要身為教師的我們用心去感受,并付出真心地關心和愛護,用自身去影響他們,這才是教育和愛的本質所在!

《情緒心理學》讀書感悟。

于健。

閱讀了《情緒心理學》這本書,共分三部分,分別論述了情緒心理學的研究發(fā)展和理論基礎;情緒的發(fā)生、分化與社會化;情緒心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肚榫w心理學》在寫作過程中,力求介紹完整、準確,涵蓋最新研究結果,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情緒心理學的論著之一。是較為全面系統(tǒng)論述情緒心理的極有價值的綜合性著作,它在內容上既照顧到歷史發(fā)展,又包含有新近成果,既介紹了重要的理論發(fā)展,又囊括了它依據的主要及典型的實驗資料;因而內容翔實,材料豐富,不僅對于心理學研究,而且對于哲學、美學、文學、藝術、醫(yī)學、教育等各學科研究也有重要的價值。

情緒與認知不同,它似乎與個體的切身需要和主觀態(tài)度聯(lián)系著。從這種聯(lián)系中可以引申出情緒的兩種特殊存在形式,其一為內在狀態(tài)或體驗,其二是外顯表情。這是認知過程所不具有的特征。因此,情緒與認知是帶有因果性質和互相伴隨而產生的。整理了十大迅速調整情緒的心理學方法與大家分享:

一、韋奇定律――不要讓閑話動搖了你的意志。

二、巴納姆效應――認識自己。

三、杜根定律――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四、跨欄定律――把挑戰(zhàn)困境看作一種享受。

五、詹森效應――別讓壓力成為心靈的羈絆。

六、冰激淋哲學――逆境是一種磨練。

七、首因效應――千萬別小看第一印象。

八、名片效應――相似感會快速拉近雙方距離。

九、親和效應――像磁鐵一樣吸引別人。

十、蹺蹺板互惠原則――互利互惠才能皆大歡喜。

讀《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有感。

張鑫。

當我看到余文森博士《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的這本書時,心中便有了熟悉感,通過閱讀,我對核心素養(yǎng)下的課堂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如果教師沒有能夠完全理解核心素養(yǎng)的意義,知識只能停留在認知領域,而素養(yǎng)卻能鍵入到人的血液神經系統(tǒng)中去,是人的一種天性流露。當一個教師開始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素養(yǎng)時,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會讓教學有根。核心素養(yǎng)是貫穿國家課程標準修訂的一根紅線,是課程實施和教學改革的總綱和方向。

核心素養(yǎng)究竟如何落地?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本書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入手,從一線教師最為關注的內容出發(fā),系統(tǒng)回應了這些問題,并重點對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闡述,并提出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六大教學基本策略: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

粗淺了解了本書,下面就要細細研讀。因為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學是為了學而教的,是為了學生學會學習的,真正做到“教是為了不教”。為了發(fā)展學生為適應社會變化終身學習而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對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訴求,也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

總之,課堂教學變革是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切入點,突破點和成長點,只有聚焦課堂,才能真正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促進學生智慧地成長。

讀《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有感。

魏林娜。

我從書中深刻領悟了教育的真諦,懂得了什么是信任的、平等的、均衡的、為孩子量身定做的教育,懂得了教育如何真正實現(xiàn)對人的尊重,正如作者在序言中寫的:“整個社會和教育體制對于人的關懷、對于人的信任、對于人的尊重,以及對于人生到底是不是一場要贏在起跑線的競賽的想法,()是以更健康,更人文的深度,去厘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芬蘭教育不倡導學生從小就與人競爭,而是注重啟發(fā)協(xié)調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和生命價值,建立可以一生遵循的正面學習心態(tài)。他們認為,競爭讓人心的良善和互助喪失,使社會趨向功利和惡性競爭,不通過競爭依然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習動力,校正自己的學習目標,培養(yǎng)終身學習的能力。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習對每個個體的作用,以及學生自身對學習的感受。通過學習眷注自己的內心,這是對人探索新知的深層次的追索。比如教師的學科教學采取“見樹又見林,先見林,再見樹”的方式,先啟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對整個學科有所了解,淡化細部知識演練,這和我們的思維截然不同。

讀《鴉片戰(zhàn)爭》有感。

范雪。

本書首先從世界近代史的角度詳細還原了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的種種歷史細節(jié),深度描寫了戰(zhàn)爭前后中英雙方的戲劇化場景。對于大量事件、人物的描摹,顯示出此次大戰(zhàn)在兩國內部都存在著的矛盾與復雜。另外,本書還以鴉片戰(zhàn)爭事件為中心,分析了中西方世界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對于與此次大戰(zhàn)相關聯(lián)話題的不同敘述、歷史記憶,進而說明種種因狹隘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偏見。

這是一本從外國人的視角來看待所謂的屈辱史,很多觀點依舊新穎,更重要的是,讀起來非常有趣,可讀性極強。不敢妄加評論這就是最全面的歷史,但相比教科書的感情色彩,此書要中性的多。書的主要篇幅敘述了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前因后果,順帶講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一些敘述與觀點是令人驚異與震撼的,第一,對西方國家社會帝國主義認知的敘述,與《極權主義的起源》的描述是相仿的,尤其是英國對殖民道義的反思是客觀的,盡管踐行起來并不夠好;第二,大清自我封閉造成政權社會民眾整體的愚昧無知,極為震撼,甚至以為不是讀歷史,是在看荒誕劇;第三,對民族主義在中國的起源和影響勾勒出了一個大概的軌跡,這個范疇的討論,不僅是對中國歷史的剖析,更是對中國未來的思考,意識形態(tài)上歪曲,不知道會在何時報復我們,深深的憂慮。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812414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