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yōu)質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揠苗助長教案及反思篇一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從“看圖猜故事名”這個游戲導入,既復習了學過的寓言故事,又順勢導入新課,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由于課文篇幅短,故事內容容易理解,我就把朗讀和感悟結合起來,著重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語句,插圖,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所以在課堂上,我設置了較多的問題去引導學生朗讀。從第一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到第二遍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語言和心理,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再到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再現(xiàn)了當時的場景,理解了人物性格特點。最后,利用圖片展示課文主要內容,并依此復述故事,自是水到渠成。
雖說在上課之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但上完課后,仍不滿意,覺得這節(jié)課存在以下不足:
一、 詞語的理解不夠到位,沒有深入細致的讓學生理解分析。例如學習“精疲力竭”這個詞時,如能結合上下文并加以表演,學生肯定會有更深刻的記憶。
二、理解課文內容設疑的時候忽略了一個問題,沒有抓住重要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問題比較淺顯瑣碎,導致沒有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三、綜觀全堂課,教學設計不夠新穎,能吸引學生的成分比較少,如能在課堂上讓學生對本故事進行表演,把文本加以更生動的形式去呈現(xiàn)解讀,相信這節(jié)課會更加成功,也能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我想說,給學生一個空間,學生就能釋放潛在的才能,在課堂上,要充分相信學生,給學生以機會和舞臺,不僅是“教教材”,更要“用教材教”。只有這樣才能凸顯課堂的生機與活力。
揠苗助長教案及反思篇二
《揠苗助長》是一則寓言故事。明確本則寓言的寓意成為本課的一個教學難點。課文通過古時候一個種田人想讓他的禾苗長得快一些,就想出了一個愚蠢的辦法——把禾苗往高處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
故事告訴我們凡事都不能違背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急于求成,反成壞事。對于二年級的同學來說,讀懂這個故事的意思還是比較容易的。但要弄懂寓意就有點困難了。所以,在教學時,采用了以下幾步做法:
一、以多種形式讀,逐步引導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再到有感情的讀課文。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反復地朗讀,文章的意思就不言而喻,在總結寓意時也就得心應手。
二、聯(lián)系實際弄懂寓意,在講完課文后,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碰到過類似于急于求成而辦壞事的情況嗎?同學們紛紛發(fā)表自已的見解,道出了自己身上發(fā)生的有趣的事?!懊總€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高長大,如果現(xiàn)在你的父母將你當小禾苗一樣拔高,你說行嗎?”學生都笑著說:“不行,不行。”請學生舉例說明。
三、拓展延伸對話。老師再引導:“如果你就是種田人的親人或朋友,你會對他說什么?”學生會根據(jù)事物的生長過程去分析說:“禾苗也需要拔草、除蟲、施肥才能生長,不能違背了事物生長的規(guī)律,急于求成,反成壞事?!?/p>
四、扮演角色表演讀。學生扮演拔禾苗的人,根據(jù)課文內容表演,加進自己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語氣等,切身體會這個人的作為。通過老師的精心設計,學生學起來都會感到輕松了。整節(jié)課最終在學生的分角色讀文和繪聲繪色的故事中結束了。
揠苗助長教案及反思篇三
《揠苗助長》,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七單元中一篇課文,是則傳統(tǒng)寓言。它展現(xiàn)了一個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長的可笑而滑稽的農(nóng)夫形象,讓學生明白做事不能操之過急,違反規(guī)律的道理。
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如果讓他們自己說出來這則寓言故事的道理是比較難的,而且絕大多數(shù)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可是很難用言語來表達,怎樣讓學生既明理又會表達呢?我是這樣設計本科教學的:聯(lián)系舊知導入——初讀了解大意——品讀感悟寓意——點明寓意拓展—動畫創(chuàng)景復述。整堂課上得較扎實,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課伊始,復習上學期《識字四》的成語導入,通過復習,激活相關舊知識,既有利于了解學生原有知識掌握的情況,又可為新知識作好輔墊,使學生更清楚知識的相關性。從而引出寓言的學習。在學完課文后,又再次回到“拔苗助長徒勞無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句,更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揠苗助長的`理解和感悟。
幫助孩子們學好寓言的最好策略是充分利用寓體的形象性,引導兒童在深切的感受中領會寓意。所以本課教學中,利用重點詞句讓學生充分感受農(nóng)夫那可笑而又發(fā)人深思的形象,如抓“巴望、天天、好像”等品味農(nóng)夫的“急”,抓“好像”在不同句中的作用體會語言文字的妙用,抓“一棵一棵、一直”體會農(nóng)夫的“傻”。期間融入“焦”字及給“焦”換偏旁的教學,使學生體會寓意,又進行字詞的積累。同時十分注重對學生思維的發(fā)散訓練,因為寓言故事留有豐富的想像空間,教學課文時,指導學生對感興趣的地方想象,如:種田人看著拔高的禾苗,,()地想()。教學課文結尾時,引導學生想象兒子看到禾苗枯死會對爸爸說些什么?你會對種田人說寫什么?在學生在想像中發(fā)表自己對寓言故事的領悟、見解,說出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學生生活在母語的環(huán)境中,寓言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應讓學生從小接受熏陶與感染。在學完課文時,我將《揠苗助長》的原文引入,讓學生閱讀孟子寫的原文,明白語言表達的豐富性、古今表達的多樣性等等,無不蘊涵著語文教學的文化追求。讓學生在學習寓言的過程中感悟這一充滿智慧的寓言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悠久歷史。對豐厚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師在教學中容易注重語文基礎知識而忽視策略知識教學或注重策略知識教學而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在這節(jié)課中我注意兩者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盡力做到兩者的齊驅并進。在講故事活動中,我緊緊抓住關鍵的詞句,深刻理解文中農(nóng)夫的“焦急”心理。課的最后,我創(chuàng)設了說的訓練—給《揠苗助長》的無聲動畫配音,為學生生動的講述故事打下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當然,課中還有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
其一,朗讀指導不夠到位,形式太單一,重點語句讀的不夠透徹;
其二,生字書寫教學過于集中,可適當置于文本教學過程之中,音、形、義相結合。
揠苗助長教案及反思篇四
《揠苗助長》在品讀表現(xiàn)農(nóng)夫急性子的語句時,學生感情把握非常充分,文章讀得非常有味道。語文課要有語文味,孩子能夠把句子讀得有感情,讀出語文味,這個過程,就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品味,消化,吸收,今天同學們表現(xiàn)非常好。
1、讀準字音。
古文中有許多生僻字、異讀字,如果不及時掃除這些障礙,將會對學生理解古文意思、領悟內涵造成一定的困難。學生只有在讀準難讀字的字音后,才能把文章讀得字正腔圓。在初讀這一環(huán)節(jié),老師先讓學生自讀寓言,提出“讀準字音,讀通寓言”的自讀要求。之后,在檢查學生自讀情況這一環(huán)節(jié),又非常注意發(fā)現(xiàn)學生的讀音錯誤,并及時糾正。
2、讀出語氣。
古文教學如果單純地講解古文意思,不但學生不易聽懂,反而會讓他們覺得枯燥、乏味,效果適得其反。新課程改革倡導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古文教學尤需如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都非常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的指導。第一句“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是故事的起因,比較難理解。老師從“方”字入手,通過師生對比的朗讀,讓學生體會鷸和蚌的動作非常迅速、敏捷。第二、三句“鷸曰:‘今日不雨,時日不雨,即有死蚌?!鲆嘀^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笔枪适碌慕?jīng)過,老師主要采用的是分角色讀的方法。老師扮演“鷸”,抽一名學生扮演“蚌”,連讀三遍,老師(鷸)越讀越快,學生(蚌)也越讀越快,“爭”得不可開交,下面的學生大笑,都想來“爭”一“爭”。接著分小組分角色朗讀,課堂氣氛非?;钴S。學生在自悟自得的朗讀中體會到了何為“爭”,如何“爭”,“爭”出了效果,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感受到了朗讀的樂趣,充分展示了“以讀促悟”的理念,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堂也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1、要繼續(xù)重視教給學生學習古文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古文,應該教會學生學習古文的方法,讓他們在今后的古文學習中有法可循,并逐步形成一種學習能力。
2、學生接觸古文,應多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講講寓言故事,而不能僅僅停留在古文的字面意思上,這是初學古文的重點和難點。只有在此基礎上,學生才可能對課文有更深的感悟。
3、朗讀的深度不夠。雖然賀老師已經(jīng)注意到了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但還需在學生講清古文意思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品出味。要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有節(jié)奏地讀,有韻味地讀,讀出感悟,讀出深意。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815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