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在閱讀之后所產(chǎn)生的個人情感和思考的體現(xiàn),它可以促使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索所讀內(nèi)容的內(nèi)涵和意義。寫讀后感時,要注意文字的精準度和思想的深度,以展示出自己對書籍的理解和思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寫出出色的讀后感作品。
曹植七步詩讀后感篇一
《七步詩》是三國時期魏國詩人曹植得一首詩。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封建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得殘酷斗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郁憤激得思想感情。七步詩是曹植對誰說的?請參考!
相傳是對曹丕說的。這首詩用同根而生得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得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得哥哥曹丕殘害弟弟,表達對曹丕得強烈不滿。
原文。
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白話譯文。
煮豆來做豆羹,過濾得豆子做成汁。
豆桿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里哭泣。
豆桿和豆子本是從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得,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文學賞析。
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保ā夺尦U劇罚﹦③牡谩段男牡颀垺げ怕浴分幸舱f:“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明代王世貞得《藝苑卮言》也說:“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可見前人都指出曹植才華出眾,稟賦異常得特點,而最能表現(xiàn)其才華得例子就是這首《七步詩》。
這首詩純以比興得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于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前四句描述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xiàn)象,曹植以“豆”自喻,一個“泣”字充分表達受害者得悲傷與痛苦。第二句中得“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后發(fā)酵過得豆子,用以制成調(diào)味得汁液?!拜健笔侵付骨o,曬干后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得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得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后兩句筆鋒一轉(zhuǎn),抒發(fā)曹植內(nèi)心得悲憤,這顯然是在質(zhì)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自相殘殺得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這首詩以萁豆相煎為比喻,控訴曹丕對自己和其他眾兄弟得殘酷迫害??谖俏裆畛?,譏諷之中有提醒規(guī)勸。這一方面反映曹植得聰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襯曹丕迫害手足得殘忍。這首詩之妙,在于巧妙設喻,寓意明暢。豆和豆秸是同一個根上長出來得,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燒起來卻把鍋內(nèi)得豆煮得翻轉(zhuǎn)“哭泣”,以此來比喻兄弟相殘,十分貼切感人。
當然,這首詩得風格與曹植集中得其他詩作不盡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談不上語言得錘煉和意象得精巧,只是以其貼切而生動得比喻,明白而深刻得寓意贏得千百年來得讀者得稱賞。
曹植七步詩讀后感篇二
相傳曹丕當了皇帝以后,就想曹植,有一次讓曹植在七步之內(nèi)做成一首詩,否則就把他處逝世。
曹植應聲而起,沒走到七步就做好了這首詩
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釜里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釜下面的豆稈
豆子和豆稈本是同根一體,現(xiàn)在豆稈卻在鍋下面燃燒,煎熬鍋里的豆子。
曹植用這個比喻,責備曹丕對自己骨肉相殘,表達了心坎的悲憤
相傳曹丕聽了面有慚色
這首詩比喻貼切,用語微妙,通俗易懂而又含義深長
這首詩反響了封建統(tǒng)治團體內(nèi)部互相排擠奮斗的.一個故事
全詩用比喻的方法,用同根生長的豆和豆稈,比喻同胞兄弟;鍋下燃燒的豆稈,比喻詩人的哥哥魏文帝;鍋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詩人自己。
曹植七步詩讀后感篇三
曹植字子建,三國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后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的評價。
曹植,字子建。自幼穎慧,10歲余便誦讀詩、文、辭賦數(shù)十萬言,出言為論,落筆成文,深得曹操的寵愛。曹操以往認為曹植在諸子中“最可定大事”,幾次想要立他為世子。然而曹植行為放任,不拘禮法,屢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長曹丕則頗能矯情自飾,最終在立儲斗爭中漸占上風,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得立為世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繼魏王位,不久又稱帝。曹植的生活從此發(fā)生了變化。他從一個過著優(yōu)游宴樂生活的貴族王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繼位,即魏明帝。曹叡對他仍嚴加防范和限制,處境并沒有根本好轉(zhuǎn)。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終的封地在陳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謚思,故后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
在政治上,曹植是一位杯具人物,然而政治上的杯具客觀上促成了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卓越成就。曹植的創(chuàng)作以建安二十五年為界,分前后兩期。前期詩歌主要是歌唱他的夢想和抱負,洋溢著樂觀、浪漫的情調(diào),對前途充滿信心;后期的詩歌則主要表達由夢想和現(xiàn)實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憤。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寫作五言詩的文人。他現(xiàn)存詩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詩。
曹植七步詩讀后感篇四
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殘酷斗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郁憤激的感情。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边@是曹植在七步之內(nèi)寫成的詩。唐朝史青曾經(jīng)上表唐玄宗,表中說曹植七步成詩,不足為奇,而且讓人覺得遲澀,他說自己五步即可成詩。唐玄宗閱罷,十分驚奇,便招他進宮,當面試問,命以“除夕”為題作詩。結(jié)果,史青未出五步,已成五律八句:“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氣色空中改,容顏暗里摧。風光人不覺,已入后園梅。”唐玄宗對他大加贊賞,授他以左監(jiān)門將軍之職。
還有作詩更快的,當是宋朝的'寇準。他七歲時曾三步成詩。那是在一次酒宴上,賓客讓寇準以“華山”為題賦詩,寇準三步內(nèi)就賦成了詩:“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贝嗽娨跃毜恼Z言,描寫了華山的雄偉峭拔、氣象闊大之勢。
七步詩曹植全詩的詩意。
這首七步詩的典故來源:《世說新語·文學》中記載,曹植是曹操的四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曹操1死后,哥哥曹丕做了魏國的皇帝。因為曹植和弟弟曹熊在父親亡時沒來看望,曹丕一再追問此事,曹熊因為害而怕自殺身亡,曹植被押進朝廷。最后四兄弟的母親卞氏開口求情,曹丕勉強給了曹植一個機會,讓他在七步之內(nèi)脫口成詩,否則殺無赦。曹植便念出一首《七步詩》“煮豆燃豆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明白其中弟弟暗指兄弟情意,只好放了曹植。這個典故的釋義:現(xiàn)形容人才思敏捷。
譯文。
(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表現(xiàn)了作者對兄弟相逼,骨肉相殘不滿與厭惡。)。
賞析。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于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通過燃萁煮豆這一日?,F(xiàn)象,抒發(fā)了曹植內(nèi)心的悲憤。
曹植七步詩讀后感篇五
曹植(192~232),三國時魏國詩人,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穎慧,年10歲余,便誦讀詩、文、辭賦數(shù)十萬言,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深得曹操的寵信。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繼魏王位,不久又稱帝。曹植的生活從此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他從一個過著優(yōu)游宴樂生活的貴公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黃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叡繼位,即魏明帝。曹叡對他仍嚴加防范和限制,處境并沒有根本好轉(zhuǎn)。曹植在文、明二世的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終被封地在陳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謚思,故后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曹植在文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鍾嶸在《詩品》中曾說“骨氣齊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zhì)?!钡竭_了風骨和文采的完美結(jié)合,成為當時詩壇的最杰出的代表。他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認同。作為失意文人的典型,其坎坷的命運,使無數(shù)的文人同情。劉勰說“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
曹植七步詩讀后感篇六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釋]。
燃:燒。
豆萁:大豆的豆秸,是大豆脫粒后剩下的莖,曬干后可以當柴燒。
釜:古代用作燒煮食物的無腳鍋。
泣:哭。
本:本來。
同根生:豆子長在豆萁上,豆子和豆萁是一條根上出來的。
煎:煎熬,用火烹燒,這里形容用權力逼迫。
何:為什么。
原詩:“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p>
[譯詩]。
[賞析]。
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釋常談》)劉勰的《文心雕龍.才略》中也說:“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泵鞔跏镭懙摹端囋坟囱浴芬舱f:“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笨梢娗叭硕贾赋隽瞬苤膊湃A出眾,稟賦異常的特點,而最能表現(xiàn)其才華的例子就是這首《七步詩》。
據(jù)《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nèi)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稱之為《七步詩》。據(jù)說曹丕聽了以后“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xiàn)了非凡的才華,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于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于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后發(fā)酵過的豆子,用以制成調(diào)味的汁液?!拜健笔侵付骨o,曬干后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氨臼峭?,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此詩最早就被記錄在《世說新語》之中,后來流傳的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為在傳播過程中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難肯定。然《世說新語》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遠,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據(jù),而且據(jù)《世說新語》中引《魏志》中了也說曹植“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曹操曾試之以《登銅雀臺賦》,植援筆立成,而且斐然可觀,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內(nèi)作出這樣一首好詩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們還是把它作為曹植的作品來介紹給讀者諸君。
當然,此詩的風格與曹植集中的其他詩作不盡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談不上語言的錘煉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貼切而生動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贏得了千百年來的讀者的稱賞。
曹植墓。
位于東阿縣魚山西麓。座東朝西,依山營穴,磚土壘就。1951年夏,平原省文物管理員會清理。后墓室殘破,1981、1985年先后整葺修復。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建安時期杰出詩人。魏太和三年(229年)封東阿王,六年二月改徙陳王(今河南淮陽),同年十一月卒,謚“思”。次年三月遷葬于此。
《三國志·魏書》載:“初,植登魚山,臨東阿,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蹦故覟榍疤煤笫掖u室墓。前堂4.35米見方,后室長2.20米,寬1.78米。墓壁以青磚錯縫平砌。前堂后室之間辟門,以磚封護(圖2-5)。清理出石圭、石璧、青玉璜、瑪瑙泡和云母片以及罐、盆、杯、盤、灶、案、車、禽畜俑等各式陶器132件。
墓前左側(cè)有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碑樓1座,單層硬山式建筑,內(nèi)置隋開皇十三年(593年)立曹植墓碑。碑圓首方趺,趺座半入土中,高度不詳。碑冠與碑身為整石雕出。通首高2.47米,寬1.03米,厚0.21米。碑首雕而不礱,起龕有三身像。碑身高1.80米,鐫文22行,行42~44字不等,共935字。書雜篆隸楷三體,結(jié)體險峻,氣韻高邁,筆力雄奇。此碑早年湮沒在大清河中,清代撈出,還置墓前。此外尚有題詠、記事碑碣4方。
曹植七步成詩。
孫權占了荊州,殺了關羽,怕劉備報復,就派使者給曹操送了封信,表示愿意歸順曹操,并且勸曹操順應天命,趁早即位稱帝。
曹操接到這封信,就隨手遞給他的心腹大臣看。他微笑著說:“孫權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爐火上烤哩?!?/p>
自從漢獻帝遷都許都以來,朝廷大權和兵權全掌握在曹操手里。曹操要廢掉漢獻帝,自己稱帝,還不容易?可是他考慮到漢室雖然衰落,還有個正統(tǒng)的名義,怕自己做了皇帝,還有人心里不服。所以他認為孫權勸他稱帝,是成心要讓他為難。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曹植七步詩讀后感篇七
三國時期,有一位名叫曹植(字子建)的人。他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著名詩人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今天下共分一斗”。由此不難看出他的才華橫溢。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小時侯隨軍奔波,直到13歲才在鄴城安定下來。此后他與當時著名文學家王粲、徐干,陳琳、劉楨等人寫詩作賦,名聲很快就傳播開了。在曹操的幾個兒子中,曹植是最有才華的,曹操也因此想“廢長立幼”,立曹植為太子。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曹植也并非完美之人。他常常因好酒、任性而誤事,出了不少差錯,使得曹操無法接受,對曹植很是失望。但是他的哥哥曹丕善于察言觀色,籠絡人心,終于被立為太子。曹丕即位以后,唯恐幾個弟弟與他爭位,便先下手為強,奪了二弟曹彰的兵權,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時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幾次想加害于他。
有一次,因為一件小事,曹丕趁機命令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為題即興吟詩一首,但詩中卻不能出現(xiàn)“兄弟”二字,成則罷了,不成便要痛下殺手。曹植明知道哥哥是故意刁難自己,但曹丕如今是皇帝,也只能唯命是從。想到迫害自己的人是自己的親兄長,曹植感到異常悲憤。他在踱步之間成詩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皇帝曹丕聽了這首詩,感到很羞愧,沒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貶為安鄉(xiāng)侯?!捌卟匠稍姟钡某烧Z便由此而來。
曹植七步詩讀后感篇八
豆子的煎熬是這樣的,曹植的煎熬又會如何?曹植是怎樣來到大殿上的?(許褚領了3000虎衛(wèi)軍,從臨淄抓回來的)曹植周圍有什么人?(文武百官、軍將武士)文武百官會向著誰?(魏主曹丕)軍將武士會聽誰的號令?(魏主曹丕)他們會說什么、會做什么?(生想象)再往遠處想——行刑場是什么樣的情景?(士兵已經(jīng)準備好、行刑手已準備好刀)這些人,所有的人都聽誰的?(魏主曹丕)對,是曹植的哥哥——魏主曹丕,而他的哥哥,他的親哥哥,他要準備干什么?(將曹植置之死地!)要將曹植置之死地是誰?(他的親哥哥,魏主曹丕)他的親哥哥卻要他的項上人頭!此時此地,曹植在干什么,他心里在想什么?(生想象)。
往事歷歷在目,過去的一切又一幕幕地重現(xiàn),對面坐著的哥哥熟悉而陌生,曾經(jīng)為他打抱不平的哥哥、曾經(jīng)讓他崇拜的哥哥、情同手足的,血脈相通的,骨肉相連的哥哥……也是這位哥哥,今天此時此地,卻要他死的哥哥,今天此時此地卻要他的腦袋,以保自己王位的哥哥,他怎么能不陌生?怎么能不心痛?門外的士兵已經(jīng)準備一擁而入,行刑場的士兵早已準備妥當,他的性命只在這一瞬間,眼前的哥哥模糊了,他再也看不清他的哥哥,他曾經(jīng)最愛的哥哥,他現(xiàn)在最陌生的哥哥!他一邊流淚一邊吟詩——(一生深情地吟詩、全班深情地吟詩)。
就在曹植吟詩時,他的母親,同樣也是曹丕的母親——卞氏就躲在暗處,當她聽到她的大兒子這樣煎熬小兒子時,她會如何?(生談)是呀,她怎么能看著自己的一個兒子把自己的另一個兒子殺死?誰能理解她的痛?誰能理解一個母親的痛?一起把古詩朗讀一遍,把他們母親的痛讀出來!(生讀!)。
聽了這首詩,曹丕也潸然淚下,他在想什么?(悔、痛)帶著這種感情再把詩誦一遍!(生讀!)。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萁成灰,豆成汁兩個豆痛苦,一個兄、一個弟,骨肉相連、血脈相通,是什么讓他們這樣?(生談)。
王位與親情的對峙演繹了這樣的故事,千年的王位爭奪有幾何?你又知幾何?詩就要學完了,大家表現(xiàn)非常好,相信大家對古詩的理解一定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那么你能否站在賞析者的角度上評一評這首詩?(生評)千年以后,另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根據(jù)《七步詩》又作了一首詩——《反七步詩》“反七步詩郭沫若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為同根生,緣何甘自毀?”大家比較地讀一讀!
教學目標。
1.能借助拼音認讀本課4個生字“詩、煮、豆、何”,認識部首“四點底”。
2.字字過目地朗讀古詩,能背誦古詩。
3.了解《七步詩》的由來,能大致了解古詩的意思。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能借助拼音認讀本課4個生字“詩、煮、豆、何”,認識部首“四點底”。
2.字字過目地朗讀古詩,能背誦古詩。
教具學具。
錄音機、課文錄音磁帶、生字卡片、媒體。
教學過程。
一、成語引入。
1出示:才高八斗,指名讀,齊讀。
這個成語比喻一個人極有才華,你們知道嗎,這個才高八斗的人最初指的就是曹植。
曹植是三國魏杰出的詩人,是曹操第三個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他有個哥哥叫曹丕,兩人是親兄弟。因曹植有非凡的才華,曹操很疼愛他,一度想廢曹丕的嫉恨。曹丕當上魏國的皇帝之后,怕曹植跟他爭奪王位,就想迫害他,于是就宣他入宮,要他在七步之內(nèi)做成一首詩,做不出來就把他處死。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在七步之內(nèi)就作了一首詩,當場念了出來。因為這首詩要求在七步之內(nèi)做成,所以叫《七步詩》。曹植也因此而保住了性命。
3學習生字:詩。
齊讀課題。
二、古詩誦讀。
1、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這首詩,大家要仔細看圖,認真聽錄音。
2、學習:煮。
聽錄音,想象你明白了什么?
學習“四點底”
豆萁:豆的莖桿。
釜:相當于現(xiàn)代的鍋。
先自己說說,再同桌交流。
三、指導朗讀古詩。
1、下面我們要學會讀這首古詩,在讀古詩時我們還要認識今天另外要學習的三個生字。
2、師范讀,生跟讀。
四、自由練習讀。
1、自由練讀。
2、小組交流讀。
3、指名讀,思考:曹丕是被哪句話打動了而最終沒有殺曹植呢?
4、全班交流讀。
5、看圖背誦古詩。
6、比賽背誦古詩。
五、復習鞏固認讀生字。
1、抽讀生字。
2、交流記字的方法。
3、讀詞:古詩、讀篇、煮飯、黃豆、豆莢、何必、為何、煮豆燃萁。
煮豆燃萁是一個成語,它出自《七步詩》,比喻兄弟間的自相殘殺。
六、課外延伸。
讀了《七步詩》,我們不禁為曹植的才華所折服,希望同學們在課后吧這首詩的由來講給家人聽,也可以搜集更多他的詩讀一讀,背一背,然后吟誦給大家聽。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教學伊始,我先介紹了曹植和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激發(fā)了學生學習這首詩的興趣,也為學生理解這首詩的意思作了鋪墊。低年級學古詩主要以讀和背為主,借助有目的性的聽和看,訓練學生養(yǎng)成集中注意觀察,認真聽記的好習慣。
看過”曹植七步詩教案范例"的還看了:。
曹植七步詩讀后感篇九
相煎何太急。
這是膾炙人口的那首曹植的《七步詩》,出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賦詩》中:
卞氏灑淚而入,丕出偏殿,召曹植入見。華歆問曰:“適來莫非太后勸殿下勿殺子建乎?”丕曰:“然。”歆曰:“子建懷才抱智,終非池中物;若不早除,必為后患。”丕曰:“母命不可違?!膘г唬骸叭私匝宰咏ǔ隹诔烧?,臣未深信。主上可召入,以才試之。若不能,即殺之;若果能,則貶之,以絕天下文人之口?!必闹?。須臾,曹植入見,惶恐伏拜請罪。丕曰:“吾與汝情雖兄弟,義屬君臣,汝安敢恃才蔑禮?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夸示于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筆。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詩一首。若果能,則免一死;若不能,則從重治罪,決不姑恕!”植曰:“愿乞題目。”時殿上懸一水墨畫,畫著兩只牛,斗于土墻之下,一牛墜井而亡。丕指畫曰:“即以此畫為題。詩中不許犯著二牛斗墻下,一牛墜井死字樣?!敝残衅卟剑湓娨殉伞T娫唬骸皟扇恺R道行,頭上帶凹骨。相遇塊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氣不泄畢?!辈茇Ъ叭撼冀泽@。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猶以為遲。汝能應聲而作詩一首否?”植曰:“愿即命題?!必г唬骸拔崤c汝乃兄弟也。以此為題。亦不許犯著‘兄弟’字樣?!敝猜圆凰妓鳎纯谡家皇自唬骸爸蠖谷级馆?,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聞之,潸然淚下。其母卞氏,從殿后出曰:“兄何逼弟之甚耶?”丕慌忙離坐告曰:“國法不可廢耳?!庇谑琴H曹植為安鄉(xiāng)侯。植拜辭上馬而去。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為汁。
萁向釜下然,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兩詩在所要表達的主題上沒有區(qū)別,而前者是四句,易于記憶和傳誦,減掉的兩句對全詩寓意的表現(xiàn)也基本不構成影響,這可能是它盛傳的主要原因。
《七步詩》流傳的兩個版本,后來經(jīng)過學者的校勘,認為四句版本是漏掉了兩句,應以六句為可信。因為曹植的文集是根據(jù)保存下來的類書結(jié)集而成的,難免由于傳抄、記憶等人為因素產(chǎn)生差異。一是從詩體來看,“六句”本是“古風”;“四句”本類似“五絕”,故從成詩年代來看,應以“六句”本為正。二是《三國演義》是章回小說,史實性自然要打折扣;然《世說新語》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遠,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據(jù)。再追究下去,按《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所述,真正的《七步詩》應是《斗牛》,而題目為《兄弟》的“煮豆”詩則是立就。
歷代對《七步詩》的真?zhèn)我惨恢痹跔幷?。由於此事件不見於正史《三國志》,此詩亦不見於《曹植集》,有人就認為此事為后人虛構,但正史無載的事不能斷言為虛構。亦有人認為確有其事,但現(xiàn)存的《七步詩》為后人偽托。
另外,由于版本異同等因素,詩中個別字也多有異同。如“六句”本中:漉菽(豉)以為汁,竊以為應為“豉”,因為從詩意來看,就是“將發(fā)酵的豆子(豉)漉出汁來”;“本是同根生”,《世說新語》為“本自同根生”,顯然,“自”較“是”要自然、貼切,且符合詩人當時的心態(tài)。
其實,古詩在千百年來的傳抄、??薄⒔Y(jié)集中,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謬誤,摻雜了某些個人的喜好、理解,或由于種種原因,對原詩進行了刪節(jié),此例不類凡舉。如全本的“離離原上草”,還有“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兩句?!八木洹北镜摹镀卟皆姟芬簿筒蛔銥楣至?。
去年,教育部要求在詩歌的出版編譯過程中原著原文不要刪節(jié)。依據(jù)現(xiàn)當代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認為四句的《七步詩》屬于節(jié)選,不應采用。
1、曹植的隨機應變能力。既然是“漫談”,那就再扯扯《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的描述。其實書中描述的不僅僅是曹植的文才,更是他睿智靈動的隨機應變。曹植奉丕之命作的“七步詩”《斗?!?,滿是牢騷、怨恨之情,“一牛斗敗了,不是我斗不過你,而是你有權在握……”。丕當然不悅,遂冒天下之大不韙,出爾反爾,命其以《兄弟》為名應聲立占一首。曹植當然知道丕怒在何處,在接下來的《兄弟》中,凄涼、委婉地訴以手足之情,使“帝深有慚色”,方得逃殺身之禍。
2、中國兩大文豪的擬《七步詩》。魯迅《華蓋集·咬文嚼字(三)》(1925年)里說:“據(jù)考據(jù)家說,曹子建的《七步詩》是假的。但也沒有什么大相干,姑且利用它來活剝一首,替豆萁伸冤?!薄短娑馆缴煸吩娢娜缦拢骸爸蠖谷级馆?,萁在釜下泣。我燼你熟了,正好辦教席?!濒斞赶壬倪@首擬作詩諷刺犀利,入木三分,以豆喻北京女師大校長楊蔭榆及其黨羽,以萁喻當時遭難受迫害的進步學生,正可謂是反其意而用之。
郭沫若先生也曾根據(jù)《世說新語·文學》里所收的那首六句詩,作了一首《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為同根生,緣何甘自毀?”他進一步解釋說:“站在豆的一方面說,固然可以感覺到萁的煎迫未免過火;但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說,不正是富于犧牲精神的表現(xiàn)嗎?”
魯迅先生的“活剝”,剝出了某些人的丑態(tài);郭沫若先生的反作,卻作出了調(diào)和,一作席上珍,一作田中肥,皆大歡喜。
3、比曹植更牛的詩人。唐代開元年間的史青上書給唐玄宗,自稱曹植七步詩尚為遲澀,他五步之內(nèi)即可成詩。唐玄宗當即下旨相召,以《除夕》為題,史青未出五步,即吟詩云:
今歲今宵盡,
明年明日催。
寒隨一夜去,
春逐五更來。
氣色高中改,
容顏暗里摧。
風光人不覺,
已入后園梅。
唐玄宗大贊其才,當即授以左監(jiān)內(nèi)將軍之職。
宋朝宰相寇準,天資聰穎,寫詩詞有奇才。他在七歲時在眾賓客酒筵前,眾客以《華山》為題,命他賦詩助酒興,小寇準剛邁出三步,脫口吟出五言絕句:
只有天在下,
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
回首白云低。
寥寥數(shù)語道出西岳華山雄偉險峭,眾人拍手叫絕。
曹植七步詩讀后感篇十
大家知道這首詩嗎: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首詩就是三國時期魏國的曹植寫的《七步詩》。
現(xiàn)在,這首詩已經(jīng)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七步詩》的意思是:煮豆子的時候在鍋下燃燒的居然是豆子樹的莖,豆子在鍋子里面哭泣著。最初都是從同一個根上長出來的,可是豆子樹的莖為什么要把它的兄弟——豆子給煮熟呢?如果說起曹植作完這首詩的時間,你一定會大吃一驚:曹植在走七步的時間內(nèi)就隨口說出了一篇意義深刻的詩,被曹丕稱為“七步詩”。雖然這首詩只有25個字,但讓在場的曹丕和文武百官“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覷”。
《七步詩》講的是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發(fā)生了自相殘殺,最終是曹植用《七步詩》才把曹丕說服了。他們兄弟倆就像豆子樹上的莖和豆子。他們都是他們的父母——根養(yǎng)大的,可是到了后來,莖居然要把豆子煮得稀巴爛.這就像曹丕要把曹植斬首,兄弟倆為什么要變成敵人呢?在我們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事。無論是朋友、兄弟、親屬,都要互幫互助,看成是一家人。
盡管鬧過小矛盾,也要彼此寬容、諒解。千萬不要像曹丕、曹植兄弟那樣,把兄弟朋友看成仇敵似的,否則,我們的生活就會永不安寧。
曹植七步詩讀后感篇十一
《七步詩》是三國時期魏國詩人曹植的一首詩,有兩個版本,大家看看下面吧!
七步詩。
兩漢:曹植。
(版本一)。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二)。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菽一作:豉)。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據(jù)《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時間內(nèi)做一首詩,做不成就殺頭。
結(jié)果曹植應聲詠出這首《七步詩》。
詩人以箕豆相煎為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殘酷迫害。
前兩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寫出“萁”“豆”的尖銳矛盾,及豆萁對豆子的殘酷迫害。
最后兩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畫龍點睛提示詩歌主題。
“同根”一語雙關,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長起來的,實際上是說自己與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責問曹丕為什么要對同胞兄弟逼迫得這樣急。
這首詩的比喻十分貼切,淺顯生動。
雖然詩歌本身是否真為曹植所作,還難以確定,但這首詩反映曹魏統(tǒng)治集團的內(nèi)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確實是一首好詩。
曹植七步詩讀后感篇十二
詩人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于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氨臼峭?,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通過燃萁煮豆這一日?,F(xiàn)象,抒發(fā)了曹植內(nèi)心的悲憤。
曹植七步詩讀后感篇十三
三國?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釋:
1、嘗:嘗試。
2、持:用來。
3、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狀食物。
4、漉:過濾。
5、鼓:豆。
6、萁:豆類植物脫粒后剩下的莖。
7、釜:鍋。
8、燃:燃燒。
9、本:原本,本來。
10、煎:煎熬。
11、泣:小聲哭泣。
12、何:何必。
譯文:
鍋里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
留下豆子汁來做成糊狀食物。
豆莖在鍋下燃燒,
豆子在鍋里哭泣。
它說:我們本來是同條根上生出來的,
你又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我呢?
賞析:
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表現(xiàn)了作者對兄弟相逼,骨肉相殘不滿與厭惡。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于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氨咀酝?,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通過燃萁煮豆這一日?,F(xiàn)象,抒發(fā)了曹植內(nèi)心的悲憤。
曹植七步詩讀后感篇十四
《七步詩詞》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這首詩詞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殘酷斗爭和詩詞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郁憤激的感情。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曹植《七步詩詞》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燃:燒。
豆萁:大豆的豆秸,是大豆脫粒后剩下的莖,曬干后可以當柴燒。
釜:古代用作燒煮食物的無腳鍋。
泣:哭。
本:本來。
同根生:豆子長在豆萁上,豆子和豆萁是一條根上出來的。
煎:煎熬,用火烹燒,這里形容用權力逼迫。
何:為什么。
原詩詞:“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p>
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釋常談》)劉勰的《文心雕龍.才略》中也說:“子建思捷而才俊,詩詞麗而表逸?!泵鞔跏镭懙摹端囋坟囱浴芬舱f:“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笨梢娗叭硕贾赋隽瞬苤膊湃A出眾,稟賦異常的特點,而最能表現(xiàn)其才華的例子就是這首《七步詩詞》。
據(jù)《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nèi)作詩詞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詞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詞。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稱之為《七步詩詞》。據(jù)說曹丕聽了以后“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詞中體現(xiàn)了非凡的.才華,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于詩詞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此詩詞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于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后發(fā)酵過的豆子,用以制成調(diào)味的汁液?!拜健笔侵付骨o,曬干后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詞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詞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此詩詞最早就被記錄在《世說新語》之中,后來流傳的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為在傳播過程中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難肯定。然《世說新語》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遠,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據(jù),而且據(jù)《世說新語》中引《魏志》中了也說曹植“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曹操曾試之以《登銅雀臺賦》,植援筆立成,而且斐然可觀,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內(nèi)作出這樣一首好詩詞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們還是把它作為曹植的作品來介紹給讀者諸君。
當然,此詩詞的風格與曹植集中的其他詩詞作不盡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談不上語言的錘煉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貼切而生動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贏得了千百年來的讀者的稱賞。
位于東阿縣魚山西麓。座東朝西,依山營穴,磚土壘就。1951年夏, 平原省文物管理員會清理。后墓室殘破,1981、1985年先后整葺修復。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建安時期杰出詩詞人。魏太和三年(229年)封東阿王,六年二月改徙陳王(今河南淮陽),同年十一月卒,謚“思”。次年三月遷葬于此。
《三國志·魏書》載:“初,植登魚山,臨東阿,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墓室為前堂后室磚室墓。前堂4.35米見方,后室長2.20米,寬1.78米。墓壁以青磚錯縫平砌。前堂后室之間辟門,以磚封護(圖2-5)。清理出石圭、石璧、青玉璜、瑪瑙泡和云母片以及罐、盆、杯、盤、灶、案、車、禽畜俑等各式陶器132件。
墓前左側(cè)有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碑樓1座,單層硬山式建筑, 內(nèi)置隋開皇十三年(593年)立曹植墓碑。碑圓首方趺,趺座半入土中,高度不詳。 碑冠與碑身為整石雕出。通首高2.47米,寬1.03米,厚0.21米。碑首雕而不礱,起龕有三身像。碑身高1.80米,鐫文22行,行42~44字不等,共935字。 書雜篆隸楷三體,結(jié)體險峻,氣韻高邁,筆力雄奇。此碑早年湮沒在大清河中,清代撈出,還置墓前。此外尚有題詠、記事碑碣4方。
孫權占了荊州,殺了關羽,怕劉備報復,就派使者給曹操送了封信,表示愿意歸順曹操,并且勸曹操順應天命,趁早即位稱帝。
曹操接到這封信,就隨手遞給他的心腹大臣看。他微笑著說:“孫權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爐火上烤哩?!?/p>
自從漢獻帝遷都許都以來,朝廷大權和兵權全掌握在曹操手里。曹操要廢掉漢獻帝,自己稱帝,還不容易?可是他考慮到漢室雖然衰落,還有個正統(tǒng)的名義,怕自己做了皇帝,還有人心里不服。所以他認為孫權勸他稱帝,是成心要讓他為難。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8160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