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厘米和米的教學方案(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3-25 12:22:04
最新厘米和米的教學方案(4篇)
時間:2023-03-25 12:22:04     小編:zdfb

確定目標是置頂工作方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公司計劃開展某項工作的時候,我們需要為領導提供多種工作方案。寫方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劃書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厘米和米的教學方案篇一

把課本中的情境圖做成動畫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孩子們的面前,使學生更樂于欣賞,從而引發(fā)對學習的樂趣,繼而分析動畫“這是怎么回事?”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讓他么明白統(tǒng)一單位長度的必要性,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這是一節(jié)具有較強實踐性的課,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了孩子的動手實踐能力,先讓他們通過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動感受認識一厘米,在此基礎上又認識了2厘米、3厘米等等其他的幾厘米長,為孩子的估測能力打下了基礎。

現(xiàn)在教學講究合作,在課堂中我多次培養(yǎng)了孩子的這種合作意識,例如:把你的發(fā)現(xiàn)說給同桌聽一聽,把想法和周圍的伙伴交流一下等等,讓孩子在交流的過程中感受認識,從而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這更有利于知識的傳授。

但是因為個人能力有限,在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這也為本次教學留下了不少的遺憾,真誠感謝北京路小學的老師和領導為我提出的寶貴意見,有了大家的指點,我想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再接再厲多加改進,爭取更大的進步。

厘米和米的教學方案篇二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過直觀比較物體長短和高矮的方法,這是學習本單元內(nèi)容的重要基礎。但對厘米和米這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沒接觸過,認識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的過程,需要經(jīng)歷從直觀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體的過程,學生要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認識。這對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低年級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zhàn)。下面就這一單元的教學談談我的想法和做法。

在作業(yè)中,學生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一棵大樹高40厘米?!薄靶∶鞯纳砀?30米?!敝詴霈F(xiàn)這樣的錯誤,主要原因是沒有對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鮮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學時,要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長,從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我還為每個孩子測量了身高。從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長度概念。

厘米和米比較抽象,必須借助一定的物體來認識理解。比如說在描述樹有多高時,可以讓學生先想一想我們教室的門有多高,再通過比較,樹要比門高多了,所以描述樹的高度應用米來作單位。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用估測的方法,來估計物體的長度高度。而估計在本單元中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難點。1厘米、1米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容易遺忘。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過讓學生用自己身上的“尺”來估一估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記住這些身上的“尺”,對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概念和進行估測都很有幫助。

當然做到以上三點是遠遠不夠的,在平時的交談中,還可以有意無意地拿出這些知識和學生一起練習復習,也能讓他們感受數(shù)學和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厘米和米的教學方案篇三

《認識厘米和米》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長度單位,教師要引導學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間表象,讓學生在頭腦中能夠明確1厘米和1米的長度。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都會給學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間表象,而很少有教師注重培養(yǎng)學生建立10厘米的空間表象,如果教師能夠在10厘米的表象上下夠功夫,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到長度單位,并且只認識了厘米,由于在厘米的教學中,教師們都很注意對1厘米表象的建立,所以學生對1厘米的理解和掌握比較到位。認識了厘米,緊接著就認識米,眾所周知,1米等于100厘米,而100厘米相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教師若把1米等于100厘米的知識直接灌輸,不利于學生真正的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如果教師能夠讓學生對10厘米的長度有個明確的表象,學生在頭腦中有個10厘米的大概長度的認識后,教師引導學生用10個10厘米長的紙條在黑板上貼成一個長紙條,學生有了10個10是100的認識,他們能夠認識到這個長紙條是100厘米,這是教師再揭示100厘米的長度又有個新的名稱,叫做1米,學生就能夠清晰的認識到100厘米構成了1米,1米就等于100厘米。這樣一來,學生既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米,有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學生們獲取了米這個單位的形成過程。

教學中,讓學生通過看10厘米的長度、閉上眼想10厘米的長度、用手比10厘米的長度等一系列的活動后,教師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學生已經(jīng)在頭腦中有了10厘米的大概長度,也明白了10厘米的含義,即10個1厘米,這些活動都為了三年級時學習1分米做好了滲透,只不過此時沒有揭示1分米的概念罷了,其實1分米的表象、厘米和分米的關系,學生都已經(jīng)理解了。雖然分米的認識不是二年級的教學內(nèi)容,但是作為教師,就應該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掌握數(shù)學知識系統(tǒng)性,訓練學生的思維,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服務,而不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

學生既然認識了厘米和米,就要對生活中的一些長度進行估測,雖然在估測的過程中,允許學生有誤差,一般來說,教師也會給一個估測的取值范圍,但是,我覺得學生在自己的認知基礎上,應該盡量的準確一些。學生在二年級階段,只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厘米和米,由于這兩個長度單位的長度相差比較大,一般的學生在估單位時不會出錯,而面對生活中的一些物體的長度時,尤其是幾厘米和十幾厘米的物體,這時要估測它們的長度,學生們的誤差就比較大,因為學生只有1厘米的表象,如果教師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學生就可以把10厘米長度當個標尺,首先去判斷所給物體是比10厘米長,還是比10厘米短,判斷出大概的范圍后,再進行估測,這樣一來,估測的準確性就會大大的提高。

由此可見,在教學厘米和米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加強對1厘米和1米表象的建立,還要注重對10厘米長度的表象建立,這正是巧用10厘米,一舉而三得。

厘米和米的教學方案篇四

厘米和米是長度單位中最基礎的單位,也是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在目標中的體現(xiàn)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能根據(jù)實際情況估測生活中的物體。知道單位間的關系并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在集體備課和研課的時候,厘米和米是最易接受的,對孩子來說不難。但是在教學中高估了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于是在教學中我采取慢進入的方式。所有的知識接受都需要過程,對于建立1厘米的表象找到標準:食指的寬度大約1厘米。每節(jié)課進行復習鞏固,通過了兩三節(jié)課的強化,發(fā)現(xiàn)很多孩子能夠很快速的比劃出1厘米長度。

對于米的教學采用活潑的課堂方式:制造矛盾沖突,探索米的長度。

師:請一位同學用直尺來測量黑板的長度(示范當直尺測量不夠了如何接著量),我等到同學量到黑板中間的時候再量,讓一讓你們,好不好?(學生爭先恐后,非常積極)

然后侯同學量的很認真,我用米尺量,我三下五除二就率先完成了。同學們都說老師欺負了侯同學,我就倍感委屈的發(fā)問:怎么欺負他了?

同學們熱情高漲,呼之欲出的理由,生說老師拿的尺子長,侯同學直尺短,不公平。反復追問幾次,全班達成共識:尺子的長短不一樣。

師:如果讓你們選,你們用哪個?

生:長一點的。

總結:直尺是用來量短一點的物體,長的就不方便了,我們需要找更長一點的尺子:米尺。今天來學習認識米。

2.建立1米表象,估測實物

我發(fā)現(xiàn),當孩子找到和他們息息相關的事物時非常感興趣,都具有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我想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多滲入數(shù)學文化,找到感興趣的,快樂的學習。

兩個環(huán)節(jié)的節(jié)選,對本節(jié)課深有領悟:在課堂上孩子的積極性不高,問題不在學生,而在于教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精準到每句和學生的對話及過渡語。而這樣巧教的功夫如何更快得到,通過大家的視頻找到適合教材、適合學生、適合自己的語言和方式,就能提高很多,和名師對接,能找到知識點的教學方法和數(shù)學上的準確用語,規(guī)范學生的數(shù)學語言,對以后的學習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創(chuàng)新——就是在懂的情況下再創(chuàng)造,盲目的空想是浪費時間。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81915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