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者通過與書籍的互動,對其內涵、觀點和立意進行思考和評價的一種形式。寫讀后感時,要注重語言的準確和表達的清晰,避免模糊和含糊不清的表述。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參考和啟示。通過閱讀他人的讀后感,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探索作品,歡迎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了凡四訓的讀后感篇一
一位家庭教育指導師告訴我,每年要讀200本書來提升自己,我也在按照她說的話來做,她還說讀完后要記得寫讀后感。
立命之學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改造命運的經(jīng)過,同他所看到的一些改造命運的人的種種效驗,告訴他的兒子,要兒子明白不要被這個“命”字束縛住,要竭力去做種種善事,不可以做壞事,以此來創(chuàng)造命運,而得到一個快樂美滿的人生。
書中具體內容表述,了凡原名袁學海,字袁黃,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孔先生,孔先生算出袁黃一生的命運,而后各種經(jīng)歷證實了孔先生說的句句真實,起初,他也曾與命運抗爭,但是,每一次都逃不脫命運的安排,于是,袁黃失去了奮斗的信心,最終悟出:別跟命爭,爭也白爭,從此,徹底認命。然而,一次機緣他認識了云谷禪師,禪師告訴他“命是什么?是心!心不變,命不變。心變,命亦變!”經(jīng)過一番長談,袁黃徹底改變了心境,大徹大悟,改名為了凡。
從此后,發(fā)誓要每日行善,自此,命運的輪盤徹底轉變。
平常人才會被數(shù)所束縛住,若是一個極善的人,數(shù)就拘他不住了。因為極善的人,盡管本來他的命數(shù)里注定吃苦,但是他做了極大的善事,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苦變成樂,貧賤短命變成富貴長壽。而極惡的人,數(shù)也拘他不住,因為極惡之人,盡管他本來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他如果做了極大的惡事,這大惡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變成禍,富貴長壽變?yōu)樨氋v短命。
所有的福田,都決定在每人的心里,福離不開心,心外沒有福田可尋,所以種福種禍,全在自己的內心,只要從心里去求福,沒有感應不到的!
了凡先生一生做善事,給子孫后代永世造福。
了凡四訓的讀后感篇二
對于《了凡四訓》這本書,自己接觸不是一次兩次了,也有多個版本的書籍,朋友贈送的,我也贈送不少友人。之前還有朋友讓我讀十遍,我很認真的去讀了。但是讀過三遍后,我就在困惑中自己矛盾了,以及掙扎著。書中講到惜福、改過,修行,積德行善,這些都沒有錯。人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去面對,去改正,就修正,就是一種善。能利益蒼生,為他人著想,更是大德,確實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的。
但是針對我自身,我覺得之前自己迷惑了。我以為自己若想改變自己命運,必須去做這些事情,去發(fā)大誓愿,去求,去身體力行的完成。這樣才能有希望。我缺什么呢?我缺一段能牽手的姻緣,缺財富。有師兄說,你可以在菩薩面前發(fā)大誓愿,兩年內自己若能婚配,做滿多少善事,或者一步一頭磕到寺廟去,或者終身不吃素,將來重建廟宇,重塑金身等。我啞然,不是我不信,是我覺得如果這樣,那跟交換有什么區(qū)別,我的追求難道就是這些嗎?我用自我約束的積德行善的行為,去交換一個我未知的,我渴求的事情。這并不是我追求的人生,得到又如何?婚姻只是人生一段不是一個人的生活而已,現(xiàn)在不過是一個人孤獨之旅吧,兩個人了,就不孤獨嗎?我不想去發(fā)誓兩年內做多少好事,去求個姻緣,那求來也是假的,是自己偽善的表現(xiàn),和貪婪。不是我做不到,是不想那么去做,我可以積德行善,但我無所求。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我依然會堅定我學佛的信念和信心,我惜福,改過,修行,修心。修好這一顆心,時刻讓自己心靈能安寧、安靜,心安。朋友說能心安是多么難得,能踏實的生活,能平靜平淡的對待人生,那是何等的自在?我追求的是一種大自在的境界。在點滴的生活中去做,不求大,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嚴格自律,積極努力的去生活,去追求。
合伙人說我不是個商人的料,我沒有利益心,沒有野心。我不語,我只是把我該做的事情做好,不欺騙人,不坑人,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不消極不頹廢,工作中,我積極投入,但是我不問結果,我只在乎這個過程。我不是不追求結果,只是我更看重這個過程,我會更加完善自己。交朋友貴在交心,做事情,也貴在真誠。人生中任何事情,都不要心存僥幸,平淡對待,那是多么難得。不卑不亢,不貪婪,不悲觀,那也是很難得的,不要太多的欲望,人心不足蛇吞象,任何時候都要知足,得到時問問自己無愧嗎?心安多么難得!
從此書中,我已明白大的道理,原來只局限在,我以為只是讓我們去發(fā)愿去求改變自己命運。如果只是為了發(fā)愿求自己一時的安樂,那只是一種小我境界,現(xiàn)在這已經(jīng)不是我想追求的了,我會深信不疑的去做,但是我不想求自己此生的榮華富貴,也不求什么感情長久美滿,我想要的是更多領悟人生的意義,追求心靈深處的東西。
了凡四訓的讀后感篇三
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學中就直指了一個問題,那便是人的命運真是被注定的嗎,人的命運可能通過人的行為去改變嗎?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是被注定的,那么他的命運也就是被決定了的,而一個人倘若可以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命運,而且那種行為的意愿來自自己而非其他,那么他的命運便決定于自己而非其他了。從了凡先生的命運中,我們看到,多做善事,種善因,可以改變命運,而且,“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一念猛厲,可以滌百年之惡”,了凡先生勸世人行善,改變了自身的命運,可以說是佛教智慧的體現(xiàn)。
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則是了凡先生開出的改變命運的三劑良藥。改過之法首先要端正改過的態(tài)度,所謂發(fā)恥心、發(fā)畏心、發(fā)勇心,然后要明白改過的方法,便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恥心、畏心、勇心給我的觸動很大。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恥心,才能夠主動的去反省自己的行為,然而曾幾何時我已經(jīng)將反省漸漸淡忘,以至于自己做了很多錯事,要別人的提醒才能夠自知,別人指出的錯誤畢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錯誤又何止千萬,對錯誤不自知,以為自己做的問心無愧,實際上卻是一點一點的墮落,這些錯誤,可能就是我煩惱的根源,可能就是我為人處世上的缺陷,任由這些錯誤存在,最后只會貽害自己。
發(fā)畏心則是告訴我要有一顆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時候父母經(jīng)常教導我的慎獨。的確,很多時候雖然并沒有人去監(jiān)督我,但是這不代表我可以為所欲為,了凡先生說,我們雖然“過在隱微”,但是“天地實鑒”,被人看破就會一文不值,我覺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監(jiān)督,排除了別人發(fā)現(xiàn)的可能,這種畏心依然是必要的?!邦^頂三尺有神明”,人必需要有一顆敬畏的心。
發(fā)勇心則是教導我要當機立斷,改變以前的種種不端,從現(xiàn)在開始,反省自己,用道德約束自己,不給錯誤以任何可乘之機,勇猛精進,過則無憚改。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訓》告訴世人,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方法就是要多積善行,多培養(yǎng)善德;易經(jīng)同樣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對于我們這些在俗世學佛的人一定要認真踐行《了凡四訓》所說的金玉良言,發(fā)恥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積德行,遠離顛倒夢想,證悟菩提。
愿世間一切有情眾生,早脫輪回,往生西方極樂,證得佛果。
了凡四訓的讀后感篇四
到此刻為止,《了凡四訓》大概聽了有六次了,每次聽都有新的認識。最初決定去聽,只是因為覺得好奇,此刻越來越感覺到:去聽課是一個多么正確的選取。
首先,和諧友好的氣氛讓人感覺很舒服,沒有人要求你付出什么去得到這些教誨,你只管去聽就好了,并且那里的所有人都是友好的,不管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我相信這就是佛在心中的人的氣質的自然流露吧,尤其是崔瑞同修,每次都忙著為聽眾們準備吃的喝的,在此感謝她。
再說說課堂,劉老師講課比較風趣幽默,對其中道理的闡釋也做得很詳盡,同時,又不忘讓同修們共同參與,除了最初的讀ppt之外,還發(fā)動大家自己做ppt來講,這是對大家的信任與培養(yǎng),也讓我們學習的動力更大了。到目前為止,三個同修的分享和講解各有所長,劉亞斌師兄講課比較有激情,都是從自身找例子,生動形象,很勇于進行自我批評;韋澤睿師兄對理論的講解很到位,也找了很多資料,美中不足的就是有點小緊張;于寒松師兄的講解無論從理論到實例都很精彩,他謙虛好學的態(tài)度也感染了在座的每一個觀眾;他們的共同點是,對佛教懷著虔誠的信仰與極大的熱情。
之后再說說我,聽了幾次課之后,我開始對《了凡四訓》有了大致的了解,這對我來說好處重大,因為我本身是一個內心很脆弱的人,有時候找不到精神支柱,找不到一個做人做事的指導原則,無法處理一些壞情緒和心理問題,對過去的事情不能釋懷,對將來的未知又感到恐懼,敏感,多想,容易受傷,愛抱怨,這一切,都讓我的生活變得很糟,雖然表面看不出什么來,這些只有我自己明白,自從開始聽課,尤其是每周二上課時與崔瑞和劉老師一齊談話,每次都給我以很深的啟迪,我的心漸漸變得平靜下來,我開始明白“內心的平靜”是應對一切最好的法寶,我也很贊同“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行”的道理,我相信我一向是一個善良的人,只但是由于自己欲望太多,自招煩惱而已,劉老師說,學佛教最基本的就是明白“因果報應”這個道理,此刻我也就處于“最基本”的階段。對于《了凡四訓》的原文,我承諾劉老師年前要讀夠三十遍,此刻我正在享受著閱讀的樂趣,真是“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我期望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樣幸運,得以了接觸并了解《了凡四訓》,能得到內心的平靜,能過一種行善而快樂的生活。
了凡四訓的讀后感篇五
這本小書是朋友送來的中華經(jīng)典隨筆中的一本小冊子。作者是明代的袁了凡??傮w而言是一本勸人行善、修身立命的理論指導書。其主要闡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中心思想,強調命運雖有天數(shù),但自己亦可掌控,只要積德行善、謙恭有加,就能獲得福報,是為因果報應。本書糅合了儒釋道三家之學的梗概,可以一方面使得我們初步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會增進我們的個人品格修養(yǎng)。
袁了凡,名表,字坤儀。江浙人士(江蘇吳江還是浙江嘉善已不可考)。彷徨時因參訪云谷禪師后,得以領悟“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學,便立志多做善事、積功累德,以扭轉自己的命運,因不愿再做一個受制于天命的凡夫俗子,因而改名號為“了凡”。袁了凡博學多才,天文、水利、象數(shù)、兵法、星宿無一不精通。棄醫(yī)從仕后,勤政愛民、興修水利、免除雜役、為民謀利。官仕途中,因不認同提督對倭寇的使詐做法,被構陷革職,在死后終于沉冤得雪,得以善終。
四訓,顧名思義,是由四部分組成,具體包括“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其中“立命之學”為其總結人生經(jīng)驗、訓誡子嗣的《立命篇》;“改過之法”和“積善之方”是他早年所著“改過第一”、“積善第二”;“謙德之效”為其晚年所做的《謙虛利中》。四篇文章各自獨立成文,但其中義理又一以貫之,強調命由我作,善惡報應之理。
“立命之學”中,作者根據(jù)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完整闡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其童年棄文學醫(yī),因偶遇異人預言他能夠仕途通達,于是棄醫(yī)從仕考取功名。隨后發(fā)現(xiàn)人生際遇與所預言命運絲毫不差,遂生懈怠。后機緣巧合,拜會禪師后終于了解了宿命論的錯誤,從此開始積功累德,自求福報。
“改過之法”中,作者論述如要行善積德,必先端正心態(tài)、改正缺點。敬畏天地鬼神,立定決心,以先賢為榜樣,勇于改過。
“積善之方”中,作者重點說明了“積善余慶”的道理,對于何謂真善、至善,做了充分闡述,勾畫了中國傳統(tǒng)的魯麗道德。
“謙德之效”,告誡世人要抑制自滿扶持自謙,即要謙虛謹慎、虛己待人,“抬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兇、斷然有我”。
舉凡世事,命運皆有安排,但“我命由我不由天”,在任何時候、任何背景下,主觀的力量都是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力量。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物欲橫流、信仰松動的現(xiàn)實世界,修身立德、改過積善、抑滿扶謙當是人真正走向自由的必由之路。
了凡四訓的讀后感篇六
去年暑假熱播的國漫《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說:“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才算!”這與《了凡四訓》所提倡“命自我求,福自我作”的觀念相契合。少年的我們,大都承認命運的存在,我們擁有青春,充滿活力,我們大聲說著:“我的命運掌握在我自己手里,我才不信所謂的命中注定!”但當我們受挫時,我們會感傷地說:“命中有時終須有,無時,爭也不是自己的?!贝_切地說,我們有著積極面對生活的態(tài)度,但因不了解人的遭遇是怎么回事而陷入困窘的局面?!读朔菜挠枴愤@本書,首先用了凡先生切身改命的事實,取信于讀者,然后授予“改過之法”和“積善之方”,最后以“謙德之效”再予印證。
我們現(xiàn)在讀書,以后進入社會工作,終究是為了更好的幸福的生活。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們如何求福遠難呢?“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备倪^必備三心:知恥心、敬畏心、勇猛心。知恥是自覺,知道自己的過失并羞愧,“知恥而后勇”。敬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鑒臨之。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何以不懼?勇猛心,是下定決心,做出改變。普通人大都知道自己的一部分過錯,但因循退縮,積習難改,而賢者“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當下就改。我們年輕人,更應說來就來,青春活力,更當奮然振作,當下改過,與賢者看齊。
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以理服人,以理悅心?,F(xiàn)世,人心多嘈雜,爭吵之論,不絕于耳,“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怒步惟無益,且有害也?!钡共蝗纭奥勚r而不怒,雖饞焰熏天,如舉火焚室,終將自息?!贝死砑让?,心悅服之,過將自止。過有千端,惟心而造,亦由心改,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xiàn)前,當下清凈。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狈矠樯贫酥瑒t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我們常聽言:你做好事有什么用,又沒有人識你的好。天地鬼神實共鑒之,若無人稱贊,但留陰德。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鄙朴猩茍螅瑦河袗簣?,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善行無窮,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條,余略述三四耳。與人為善,“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飾之?!爆F(xiàn)在的我們,大都缺乏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卻又有著挑刺的敏覺。與人相處不好,就是因為別人有不稱我意的行為,雖不立即形于表,但心中暗暗記了一筆。待日久,愈積愈多,一朝發(fā)泄和氣失。救人危急,患難顛沛,人所有時,偶一遇之,速為解救。以我所見所聞,錦上添花,繁不勝數(shù);雪中送炭,寥寥無幾,不落井下石者,亦是少數(shù)。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被人避而遠之,或因己內德不修,或因人有憂懼……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蔽鹨陨菩《粸?,或借錢財少數(shù),于你并無難處,何不舍財作福?甚或舉手之勞,何不為之?敬重尊長,“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蔽矣X得敬重尊長,首要的是敬重我們的父母,父母生養(yǎng)我們,他們是我們頭頂上的那柄傘,為我們遮風擋雨。父母之恩,無以為報,但敬重、柔聲待之、友愛姊妹,略報一二。
《了凡四訓》,一則以圣賢之行讓我反觀自省,明晰過錯;二則明理,以理禁事,心悅服,現(xiàn)于行,由此可改過;三則鼓勵了我,長這么大,所見所聞所感,對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有了疑惑,書中解了我的疑惑,我將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去幫助他人。改過、積善,非一時之行,是一生!
了凡四訓的讀后感篇七
《了凡四訓》是了凡先生自述自己行善積德改命的方法,遺訓后人。是說,雖然別人給他算過卦,似乎命中一切早注定,但是后來在佛門高僧云谷禪師的開導下,他開始積極修善,又使得命運有了新的改變、提升,可謂“求子得子,求長壽得長壽”,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好結果。所以《了凡四訓》作為修身立命的一個特別好的典范,一直為大家所推崇。
《華嚴經(jīng)》云:“爾時,如來以無障礙清凈智眼,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圣道,令其永離妄想執(zhí)著,自于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
亦云:“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zhí)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xiàn)前?!?/p>
所以,我們的人生是完全可以改變的,只在于:我們千萬不要被命數(shù)所束縛。今生,無論是有病也好還是健康也好,貧困也好,富貴也好,都是上輩子種的因在今世結的果,但是只要我們現(xiàn)在好好修行,就會得到今生報或者是來世報,這對我們的心靈都是一個比較大的保證,因為人身難得,被命數(shù)所拘而無所作為,豈不可惜!
剛才趙育松女士針對自己從小事做起來而行善,提出了具體的建議,我十分隨喜贊嘆,但也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談一談自己讀《了凡四訓》的體會:我覺得如果改變自己的命運,最重要是要修心。而關于修心,我想給大家談12個點,和大家一起探討:
第一不怨人:我們要經(jīng)常反省,找自己的毛病。善施舍、能忍辱就能了人間債。
第二不生氣:上火是龍吟,生氣是虎嘯,人能降著住氣火才能修有所成。
第三要認錯:學他人的優(yōu)點是“聚靈”,找他毛病是“收贓”,聚靈是收陽光,心里溫暖能夠養(yǎng)心,而收贓是存陰氣,心里陰沉就會傷身,認識自己的錯誤則能生智慧水,要隨方就圓,才能上善若水。
第四,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和佛家的四大:地、水、火、風,道家的五元,儒家的五常有對應之處。
第五,三界,我們講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盡情理,這和道家的三華、儒家的三綱是有相通之處的。
第六,三性,人有天性,稟性和習性,我們要想做一個身體健康人,就必須要去習性,化秉性,圓滿天性。
第七,三命,有說法是:人都有天命,宿命和陰命。人之性與天命是相關的,什么是天命?道義就是天命,命好全在自己,根本不在算命,我們只要有為眾人的心,不是只有為自己的心,這種心本身就是人間的天堂。
第八,性與命,無論修命不修性,還是修性不修命,這都是修行的一個病態(tài)。性、命雙修才很重要。
還有第九四大界、第十道,第十一立命,第十二化性等等。
我所講的以上十二點是學了《了凡四訓》以后又看了一本書:王鳳儀的《言行錄》,講如何修身養(yǎng)性的,而覺得可以和《了凡四訓》結合起來,結果就讓我個人非常受益。
最后,以《了凡四訓》的一段話作為結尾,與大家共勉: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請記?。何颐谖也辉谔?,謝謝大家!
了凡四訓的讀后感篇八
我親愛的朋友:
善,很小,可以從身邊做起。
這兩天在看一本書《了凡四訓》,雖未讀完,深有感觸,受益良多。好的東西,想和身邊親近的朋友,同共受益。我建議兩件事情,您如果愿意的話,可以試著去做一下。能做到的話,您可以嘗試去堅持一下。能堅持一段時間,您可以嘗試堅持下去,堅持更長的時間。如果您做到了,您的孩子也會受益匪淺,乃致終身。
一是節(jié)約糧食。
二是不吃有恩于人的動物,戒一種肉。比如狗肉、牛肉、羊肉。
人的樣樣種種,都是從天地自然索取而來,而無一回報。谷物糧食乃天地自然,給予人得以生存的恩賜。我之淺見,珍惜糧食,就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對自然的回報。而對食物的浪費,其實是生活中最容易發(fā)生的小過失,但也是最容易改善的事情,一日三餐稍加留意,就可以讓這種損耗福報的小過失,成為累積福德的善舉。狗、牛、羊,戒一種肉。全素艱難,戒一種肉是易行、能行之善。每一個生命都愛惜自己的生命,動物雖死,但被殺的怨恨不死,食其肉,如食其怨。食之愈多,身體內存在怨恨、毒素愈多,最終會使自身的健康受到損害。
了凡先生自幼家貧,與寡母相依。少年時遇一老者為其算命,五十三歲終,無子。中年時遇一禪師,禪師說:只有平凡庸碌的人,才會被生命定數(shù)拘束而無法超越。極善之人,福德隨其行善而日增。所以命數(shù)不定。極惡之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隨其行惡而曰趨折損,所以命數(shù)也不定。了凡先生之前的人生一一如老者所言,絲毫不差。聽了禪師之語后,發(fā)愿做善事三千件,三千件完后,復又發(fā)愿三千件、一萬件。如此力行向善,命運得改,安然度過五十三歲,并得一子。在六十九歲寫下此書以警示兒子,如何掌握自己的命運。
如何掌握自己的命運,如何趨吉避兇,讓不好的事情遠離自己,就是從身邊的小善累積起來而獲得的。這是就是我所得到的益處。午飯時讓兒子吃完粒米,不剩絲毫。隨后兒子上學了,便萌生此念,是不是應該勸告身邊親近的人,而寫此信,如有冒犯請您諒解。
愿我的朋友健康平安。
了凡四訓的讀后感篇九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有算過命的經(jīng)歷,不管是自己去算,還是父輩拿著我們生辰八字替我們去算命,這種現(xiàn)象從古至今都十分的普遍。同時我們在生活中也常能見到很多人在感概自己的故事時都會補上一句臺詞:這就是命吧!
中國人的骨子里總有個觀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然而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又積極地大喊口號“我命由我不由天,事在人為”.所以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始終沒弄清楚,命由天定跟自我改變的關系。命運是什么?人的命運真的已經(jīng)注定了嗎?可以改變嗎?如果可以改,怎么改呢?直到我有幸讀到《了凡四訓》這本一書,才終于找到了答案。
《了凡四訓》是我國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主要是根據(jù)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現(xiàn)身說法”來教戒自己兒子袁天啟,內容分為四個章節(jié),于是叫《了凡四訓》,也作為家訓的方式一代一代傳承下來?!读朔菜挠枴凡粌H揭示了命運的真相,提出了明辨善惡的標準,也指明積善改過的具體方法及積善謙虛的種種效驗,同時還包含了儒家、道家、佛學中偉大的智慧和人生感悟。
了凡四訓的讀后感篇十
”命由天做,福自己求”了凡先生的人生,他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一生過的簡單,卻又快樂。他知道自己的命運后,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終得到了很好的福報。若不反躬內省,而途向外馳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每個人的喜好,特長都不同,職業(yè)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錯的,發(fā)揮優(yōu)勢,最終會有好結果的,一個人要想成功,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我自認為自己身上還有很多浮躁的東西,要想改變命運,就要努力去改正!
一個人如何才能改過,了凡先生告訴我們三個心:
一,知恥心,當一個人有了知恥心,那么改過就不難了。
二,發(fā)畏心,凡是作惡的人,大多沒有畏心。
最后一點,改過的勇心。
勇于改正錯誤,戰(zhàn)勝自己的勇猛之心。我們要改過,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還有那些不足,然后逐一改正,改變自己需要勇氣和決心。
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積陽德,做了好事別人都不知道的叫積陰德?!读朔菜挠枴犯嬖V我們如果你今天看到一個需要你幫助的人,你沒有去幫助他,那么有一天,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會指望誰來幫助你呢?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huán),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積極地去做善事,不要擔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這么做,那將產(chǎn)生巨大的能量!
“滿招損,謙受益”我們常能看到這樣的話語,我們小的時候,老師就叫我們要謙虛,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他說,“你們看秋天麥田里成熟的麥穗是不是都低著頭的呢?你們知道為什么嗎?因為它們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實,而那些高高昂著頭的麥穗全都是腹中空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謙虛,真正的大師,都是謙虛的人,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低著頭,多聽取別人的批評指教,才能進步,才能成為正真的大師!
我讀了《了凡四訓》兩遍,只是粗略的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給自己制定一個計劃!
1、每天反省自己一天的過失,記在本子上,經(jīng)常拿出來看。
2、改掉自己急躁的脾氣,凡事慢三拍,要發(fā)脾氣時要告訴自己,忍住!
3、就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別人,這樣才能寬容。
4、凡事都要想到兩面性,全面的看待問題,保持平常心。
5、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幫助別人。
6、不斷的補充知識,充實自己。
了凡四訓的讀后感篇十一
了凡四訓不得了,啟發(fā)很大,教人行善。
我接洽到了seo賺錢模式,發(fā)現(xiàn)破命之說跟seo賺錢的模式有著很大的類似性。
seo呢,你首先選好你要做什么產(chǎn)品,什么詞,這是第一步,定位。第二步就是去建網(wǎng)站,天天更新文章,外鏈做優(yōu)化。等時光到了,取得了良好排名之后,實現(xiàn)盈利。
而立命呢,你首先許下宿愿,許下命,這是第一步,立命。第二步就是每天去行善,多做善事,等功德積夠了,你所盼望的命,天然可能實現(xiàn)。
以了凡的觀點,行善積德,是立命的方式。假如說,我們相信了凡所說,那項轉變運氣的,就去行善積德吧,還有一點要說的是,我們這一輩的父母們大多都相信命運數(shù)理,他們初一十五拜神禮佛,愈甚者逢三六九都拜神禮佛。都是為了子女們積德。子女們這一輩大都相信無神論且不說,不積陰德也不說,就是千萬不要總是去積惡,把父母們辛辛勞苦為你求來積來的善德都抵過掉了。
我們家是逢三六九拜神的,我媽說過,在以前,你們小的時候,我只是初一十五有拜神明,但是當初,兒女們都出去外面了,我就開端逢三六九也拜神念心了。不外我媽也很愉快,由于還真的,有多事件都是心想事成的。
我呢,我個人,從小到大,你們也曉得,咱們這一輩是在新中國的無神論下長大的,從小就崇尚西方,不相信有鬼神之說。但是,越長大,我是越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聽過了太多的事,不禁你不相信,而且,你會發(fā)明,年紀越大的人越信任這種貨色。我是屬于相信型的,然而與孔夫子一道的立場,敬而遠之。
同樣那句話,如果你見過我所見過的,聽過我說聽過的,經(jīng)歷過我所閱歷的,你就會批準我的觀點。所以不要妄加批駁。
了凡四訓的讀后感篇十二
暑假去了西安的終南山,父母認識一位讓我們全家都很敬重的白老師,他送給我家一本書,書名叫《了凡四訓》,并囑咐我們認真閱讀。我認真讀了好幾遍,我覺得看完這本書我學到了書本上沒有學到的知識,今天我就來分享一下我看完這本書的心得。
《了凡四訓》,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得告誡書,被稱為“中國歷史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書”。這本書中,了凡先生以畢生的學問和修養(yǎng),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告誡兒子不要被命運束縛,命是可以改變的,要自強不息。
這本書包含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方”四訓。這里主要說了,了凡先生自幼喪父,母親讓他棄學從醫(yī),學醫(yī)可以養(yǎng)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聽從了母親的意見。有一天,他去慈云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云南人,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紫壬嬖V了凡先生命里為官,并告訴他“你縣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學考可以考第九名?!钡诙炅朔蚕壬s考,結果孔先生的話都一一應驗。孔先生還告訴了凡先生,他以后是個大官,五十三歲那年因病而終,可惜沒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話。知道自己五十三歲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無所求,無所思了。每個人生下來都不是圣人,哪里沒有過錯的呢?了凡先生決定從今天起改掉過錯,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時,減免稅負,關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后了凡先生不但有兒子,而且還活到了七十多歲。
讀了這本書使我明白了“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就是說樂于助人,好施舍的人,這樣才能把壞的命運變成好的命運。了凡先生告誡后人要有善心德心孝心。作為一個小學生更要學會這些。什么是善心,就是要樂于助人;德心我認為就是做一個有道德,公有德心的人。比如很多人會亂丟垃圾,我絕對不會亂扔垃圾,現(xiàn)在40度的高溫,清潔工爺爺奶奶們冒著酷暑,在烈日下清掃大街,我請求所有人不要再隨地亂扔垃圾,有的開車的叔叔阿姨會把垃圾隨手扔在大馬路的中間,他們就沒有德心,清潔工們會冒著生命危險去撿垃圾,只要一個小小的舉動就可以給別人一份愛心;以后不管在哪里吃飯,我絕對不會浪費糧食,在學校吃多少打多少,不能吃不完就倒掉,因為,在山區(qū)偏遠的農村還有很多和我們一樣大的孩子中午都沒飯吃,我希望可以盡我小小的力量幫助到他們;孝心,就是知道孝順父母,知道感恩。感恩我的家人把我?guī)У竭@個世界上,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恩老師教我們學習知識,上課認真聽講,不讓老師操心。
日日謙善,日日進步;這個是我以后必須每天都要做到的,我希望我身邊的每個人都能讀懂這本書,并明白書中的真諦。
了凡四訓的讀后感篇十三
在《了凡四訓》中,了凡先生給的答案是,行善。
全書宗旨在于“行萬善”。了凡先生說到,當他需要實現(xiàn)某個愿望時,就發(fā)愿行善,行三千善,行萬善。
為什么要行善呢?行善是為了積累陰德,積累福報,更簡單點來說就是自己做了那么多好事,內心就不會有愧,人生也不會有什么遺憾。
王陽明先生說,要致良知。致良知和行善,都是為了培養(yǎng)自己的心靈。大師的思想基本上殊途同歸。
如果自己的心靈沒有養(yǎng)護好,那么做什么事情都會走了樣。
那怎么樣才是好的行善?
是不是所有的行善都是好的?
不一定,有時候你認為自己做了好事,但別人不一定這么認為。那怎么衡量?
中峰和尚說:“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惡”
也就是做了對別人好的事情的,是善良的;做了對自己好的事情就是惡。要是對別人,那么就算是打罵也是好的;如果對自己好,就算對人恭謙有禮,那也是不好的。
就好比,只是簡單的把玫瑰插到土里,然后就不管不顧了,這不叫真正的行善。真正的善,是按植物生長規(guī)律,給予足夠的陽光及養(yǎng)分,讓它真正的生根發(fā)芽開出花,這才叫善。
了凡四訓的讀后感篇十四
我是從7月份開始讀《了凡四訓》,這本書讓人讀后受益匪淺,它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個部份的內容。目前,我所在的組學了前三個內容,積善之方還在學習之中,尚未讀完。
前言部分介紹這本書是的內容:‘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等于佛經(jīng)。所以從中認識了佛教,它是值得尊敬。值得贊嘆的。還讓我懂得了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以及改變命的方法,命運是靠自己的德行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實現(xiàn)的。我覺得改過和行善最重要的是修心養(yǎng)性,從自己的意念做起,做到心純凈。善良,不起絲毫的妄念,順從自己的本性,做到真誠待人,才能使自己的德行有所提升。
了凡先生的一生讓我明白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心,我們要管好自己的這顆心,不管在心里種什么種子,都可以開花結果。我想把福德種在心里,把寬容種在心里,把慈悲種在心里。在工作當中,要經(jīng)常檢討自己,當工作犯錯的時候,要反思自己,找出解決方法,讓自己在工作中成長。
最后,一定要心存志向,有了志向,就像樹木有了根,自然能夠成長開花結果。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學習這本書,并按照古圣先賢地教育理論來教育自己的后代,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比現(xiàn)在更加和諧美好。
了凡四訓的讀后感篇十五
這兩天在看一本書《了凡四訓》,雖未讀完,深有感觸,受益良多。好的東西,想和身邊親近的朋友,同共受益。我建議兩件事情,您如果愿意的話,可以試著去做一下。能做到的話,您可以嘗試去堅持一下。能堅持一段時間,您可以嘗試堅持下去,堅持更長的時間。如果您做到了,您的孩子也會受益匪淺,乃致終身。
一是節(jié)約糧食。
二是不吃有恩于人的動物,戒一種肉。比如狗肉、牛肉、羊肉。
人的樣樣種種,都是從天地自然索取而來,而無一回報。谷物糧食乃天地自然,給予人得以生存的恩賜。我之淺見,珍惜糧食,就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對自然的回報。而對食物的浪費,其實是生活中最容易發(fā)生的小過失,但也是最容易改善的事情,一日三餐稍加留意,就可以讓這種損耗福報的小過失,成為累積福德的善舉。狗、牛、羊,戒一種肉。全素艱難,戒一種肉是易行、能行之善。每一個生命都愛惜自己的生命,動物雖死,但被殺的怨恨不死,食其肉,如食其怨。食之愈多,身體內存在怨恨、毒素愈多,最終會使自身的健康受到損害。
了凡先生自幼家貧,與寡母相依。少年時遇一老者為其算命,五十三歲終,無子。中年時遇一禪師,禪師說:只有平凡庸碌的人,才會被生命定數(shù)拘束而無法超越。極善之人,福德隨其行善而日增。所以命數(shù)不定。極惡之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隨其行惡而曰趨折損,所以命數(shù)也不定。了凡先生之前的人生一一如老者所言,絲毫不差。聽了禪師之語后,發(fā)愿做善事三千件,三千件完后,復又發(fā)愿三千件、一萬件。如此力行向善,命運得改,安然度過五十三歲,并得一子。在六十九歲寫下此書以警示兒子,如何掌握自己的命運。
如何掌握自己的命運,如何趨吉避兇,讓不好的事情遠離自己,就是從身邊的小善累積起來而獲得的。這是就是我所得到的益處。午飯時讓兒子吃完粒米,不剩絲毫。隨后兒子上學了,便萌生此念,是不是應該勸告身邊親近的人,而寫此信,如有冒犯請您諒解。
愿我的朋友健康平安。
了凡四訓的讀后感篇十六
了凡在開始靜坐時,三天三夜都沒有妄念,看似非常入定,其實是因為他顛倒夢想,聽天由命。表面上看起來很努力,其實是心灰意冷。禪師說,你怎能把為人一世的愿望一并舍掉呢?看到這里意識到,本心不是讓我們無欲無求,讓我們知道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全力以不去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
本心的修行事中修,在做事的過程當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自我意識。關于正定與邪定,最近感悟特別深刻,感覺自己就陷入了邪定當中,活在了幻想的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當中,對現(xiàn)實生活處于嚴重的逃避。而且自己用物欲把自己框住了,對于很多事物都失去了原始的動力與激情。這是失去生命本源的動力的,需要通過慢慢地跟外界接觸,恢復內心的活力。
現(xiàn)在開始參加外界的活動了,也愿望多多跟人交流了,慢慢地打開了自己的心扉,讓自己增加生命的參與感與體驗感。
之前對本心有很多的`幻想,總覺得只要堅持靜坐學習本性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都不知自己內心想要的是需要自己通過積極主動的努力付出實踐才可以得來。而且本心是一門實踐的學問,只有在做的過程當中才可以發(fā)現(xiàn)問題,學會獨立思考,不斷讓自己的自我意識提升,甚至提升思想的維度。最近見了很多人,給我的感觸最深的就是,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積極主動爭取,被動等待只會讓自己錯失很多機會。
在最近的生活當中,發(fā)現(xiàn)念頭對一個人的影響真的特別大。當自己處于抱怨、憤怒、恐懼的時候,吸引來的東西都是抱怨、恐懼、憤怒的,而且會影響人的心情,做事的態(tài)度以及做事的結果。當我抱怨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身體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反思過去的生命當中,自己業(yè)障真的太重了。仗著自己有點聰明才智,鋒芒畢露,不把別人放在眼里,攻擊打壓別人。而且心氣特別高,老想著自己很厲害,想要出人頭地,成就欲爆棚。尤其是在跟人相處的過程中,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只想著自己痛苦,說話毫無顧忌,不考慮別人能否接受。而且生活中由于理想與現(xiàn)實相差甚遠,于是整天怨天尤人,虛度光陰。這個狀態(tài)跟袁了凡一模一樣的。而自己對自己的認知僅僅停留在知道層面,沒有戒,更沒有懺悔,因此依舊重復著之前的模式,身心沒有得到改變。接下來需要加強戒的力量,尤其是拜懺,要增加改過自新的勇氣和魄力。
本心的成長是調心的過程,最近工作上遇見了一件事情,自己接納了自己的抱怨,然后整個念頭發(fā)生了轉變,做事情就會高效了很多,還出現(xiàn)了創(chuàng)造力。那一刻,我真正的感受到了接納的力量,也是我接下來要好好加強的點,訓練接納的力量。
了凡四訓的讀后感篇十七
了凡先生告訴兒子袁天啟命是可以改的,但命要怎樣改呢?所謂“斷惡修善,災消福來,趨吉避兇,避禍納福”這是改造命運的原理。既然懂得行善來改命,那為什么不是馬上積極行善而是先要改過呢?了凡先生告訴我們其實行善的第一步就是改過。改過的根本:由心改過。只有從心改過,方能有效的行善。改過是積善的先決條件,過不能及時的改正,雖然修善,善中夾雜著惡,善不純,功難顯,命難改。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說“人恒過,然后能改”可見改過的重要性,同時了凡先生提出了改過必要的三要素對我頗有觸動,即第一要發(fā)恥心,知恥才能正在從心里正視改過的必要性;第二要發(fā)畏心,敬畏才真正地愿意付出實際行動去改過;第三要發(fā)勇心,改過需要勇氣,我們常常不改是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tài)。
另外了凡先生提出改過的方法分三個層次分別是:第一層從事上改,即把毛病找出來一一改正;第二層從理上改,即從理解道理的角度出發(fā),道理明白了,自然會加以改正;第三層從心上改,即人有不好的思想所以才會發(fā)展成千萬過錯,一個人如果凈化自己的心靈和思想,這樣犯錯的次數(shù)也會大大降低,從而改過之舉就成了沒必要的了。
了凡四訓的讀后感篇十八
《了凡四訓》,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得告誡書,被稱為“中國歷史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書”。這本書中,了凡先生以畢生的學問和修養(yǎng),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告誡兒子不要被命運束縛,命是可以改變的,要自強不息。
這本書包含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方”四訓。這里主要說了,了凡先生自幼喪父,母親讓他棄學從醫(yī),學醫(yī)可以養(yǎng)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聽從了母親的意見。有一天,他去慈云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云南人,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孔先生告訴了凡先生命里為官,并告訴他“你縣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學考可以考第九名?!钡诙炅朔蚕壬s考,結果孔先生的話都一一應驗。孔先生還告訴了凡先生,他以后是個大官,五十三歲那年因病而終,可惜沒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話。知道自己五十三歲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無所求,無所思了。每個人生下來都不是圣人,哪里沒有過錯的呢?了凡先生決定從今天起改掉過錯,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時,減免稅負,關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后了凡先生不但有兒子,而且還活到了七十多歲。
讀了這本書使我明白了“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就是說樂于助人,好施舍的人,這樣才能把壞的'命運變成好的命運。了凡先生告誡后人要有善心德心孝心。作為一個小學生更要學會這些。什么是善心,就是要樂于助人;德心我認為就是做一個有道德,公有德心的人。比如很多人會亂丟垃圾,我絕對不會亂扔垃圾,現(xiàn)在40度的高溫,清潔工爺爺奶奶們冒著酷暑,在烈日下清掃大街,我請求所有人不要再隨地亂扔垃圾,有的開車的叔叔阿姨會把垃圾隨手扔在大馬路的中間,他們就沒有德心,清潔工們會冒著生命危險去撿垃圾,只要一個小小的舉動就可以給別人一份愛心;以后不管在哪里吃飯,我絕對不會浪費糧食,在學校吃多少打多少,不能吃不完就倒掉,因為,在山區(qū)偏遠的農村還有很多和我們一樣大的孩子中午都沒飯吃,我希望可以盡我小小的力量幫助到他們;孝心,就是知道孝順父母,知道感恩。感恩我的家人把我?guī)У竭@個世界上,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恩老師教我們學習知識,上課認真聽講,不讓老師操心。
日日謙善,日日進步;這個是我以后必須每天都要做到的,我希望我身邊的每個人都能讀懂這本書,并明白書中的真諦。
了凡四訓的讀后感篇十九
《了凡四訓》是一本種德立命、修身治世類的教育書籍,全文通過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分四部分來講解如何改變命運。作者為明代袁黃,字坤儀,后改名了凡,其以親身經(jīng)歷,講述了改變命運的過程。
未學此書前,只知道人的命天注定,胡盤爛算不頂用。殊不知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了凡四訓是一本非常好的認識世界,認識自己命運如何改變命運的書,好的修養(yǎng)德行福澤后代,對于我來說命由天定那是鐵的事實,生辰八字注定的,直到讀完了凡四訓,終于深刻的理解了“命由心造,福自我求”這句話的意思。
了凡先生以自己的實踐說明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也印證了:“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钡墓耪Z名句。讀完這本書我不僅懂得了命運可以改變及改變命運的方法,還認識到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真正內涵所在。
人們常說: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又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數(shù)千年以來,人人皆知有命運的存在,也都感慨命運的不可捉摸。命好命歹,心態(tài)最重要,一定學會反省自己的過失,發(fā)現(xiàn)并改掉自己的壞脾氣,對待他人要像對待自己一樣,才會有寬容心,要一心向善,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不斷學習,充實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塊對家族、對社會充滿正能量的磁鐵。
了凡四訓的讀后感篇二十
《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以此來訓誡他的兒子,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读朔菜挠枴饭卜譃樗膫€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方”、“謙德之效”。文章雖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內涵豐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體現(xiàn)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深邃與渾厚。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了凡四訓》中提到“改過之法”,即:第一,要發(fā)恥心;第二,要發(fā)畏心;第三,須發(fā)勇心?!熬呤侨?,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奔词钦f,如果能發(fā)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fā)心發(fā)愿去用心改正,一樣能回歸自然,回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直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绊毷刮掖嫘闹菩?,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fā)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yè)者所必不可少者也?!币驗橹t虛,我們能放開心胸,接納他人,贏得更多的機遇;因為謙虛,我們能反躬內省,及時發(fā)現(xiàn)弊病,極力改過,贏得新的生命;因為謙虛,我們能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有助成長。
《了凡四訓》不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細細研讀會對我們的自身修養(yǎng)大有幫助。
了凡四訓的讀后感篇二十一
《了凡四訓》是明代袁黃(字坤儀,號了凡)所撰寫的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訓,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內容,集中概括總結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于清代及民國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崇、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眾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fā)生了重要影響。
“立命之學”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斷惡。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正是印證了這樣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變?yōu)橄嘈抛约嚎梢愿淖兠\,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種轉變也正是信仰的轉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為信仰福善禍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觀。正如其所說“余初號學海,是曰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p>
“改過之法”顧名思義,就是不僅要積極為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正如孟子所說“人恒過,然后能改。”袁黃先生將改過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并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第一種層次僅僅是從表面上改變,即把毛病找出來一樣樣地改。第二種層次就是從理解道理的角度出發(fā),道理明白了,過錯自然就會消除,正如此所說“其馀種種過惡,皆當據(jù)理思之。此理既明,過將自止?!钡谌菑男纳细模础斑^有千端,惟心所造,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xiàn)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币馑际钦f因為人們有不正當?shù)乃枷胨赃@些思想才會發(fā)展成千萬種過錯,一個人如果能凈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滿心間,那么其他不正當?shù)乃枷刖筒粫栉圩约旱男撵`,自然就不會犯錯誤。這是袁黃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界。
了凡四訓的讀后感篇二十二
人生在世,就要在修的問道方面有所成就,如果想做一個有益于世,頂天立地的人,就必然在立命,改過,積德和培養(yǎng)謙德四個方面下功夫?!读朔菜挠枴防锞蛷娬{了人的命運完全可以自己掌握,一生的成敗完全取決于自身所作所為,正所謂其中的“命自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四訓》雖然篇幅不多,但寓意內涵十分深刻,它結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展現(xiàn)出了真善美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通過“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孝”四個篇章,論證了“種瓜得瓜,善有善報,積極進取,有愿皆成”之理。
它平實而無虛華,深奧而不迷信,有很強的感染力與說服力,流傳至今。
當我讀完《了凡四訓》后,也明白了許多道理,也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許多幸福,說法,和做法都有些不正確。
當我們到達一個層次,就會發(fā)現(xiàn)命運無時不刻地在注視著我們,監(jiān)督的我們,而我們卻無法看見它,感受它的存在。但我們只要一心向善,行得正,坐得端,做得直,為自己積功累行,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滿幸福。
我們如果想要趨吉避兇,納福而免禍,且不說行善,首先要能改正過錯。改正過錯,須發(fā)三心——恥心,畏心與勇心,具備了這三心,則有過即可改,正如春天的冰雪遇到了陽光,難道還要擔心它不消散嗎?“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當我做到了改過,就要學會行善,而善圖惡的區(qū)別就在于善是一心為別人著想,而惡事只為自己的利益著想。
這些,就正所謂“由此觀之,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兇,斷然自我。”
現(xiàn)在社會這個大染缸是許多人迷失了方向,人們的妄想,欲望不僅沒有被控制住,而且還在一天天膨脹!他們胡作妄為,還以為不會有報應,真是自欺欺人!人們要早日回頭,千萬不要等到惡報降臨的才悔悟,到時候那真是欲哭無淚?。?/p>
了凡四訓的讀后感篇二十三
我親愛的孩子:
從開始看《了凡四訓》,我就在認真的思索,什么是該給你的真正正確的教育。今天我在看第二篇,“改過之法”,在心里也慢慢有了答案。
人生很長,因為前路漫漫而未知。人生也很短,回望,過往皆為虛度。如何不虛度,又能讓未知的路途盡量平坦,就要明白:厚者常獲福,薄者常近禍。心底淳厚、待人厚道、知恩圖報,如此行事必會遠禍而近福。對人刻薄、心胸狹窄、斤斤計較、不知感恩,如此一來必會近禍而遠福,損人害己。
今天我要把自己向了凡先生學習的三點教給你。
第一,知恥之心。要有羞恥心。有羞恥的學生,自然會在學習上力求上進。有羞恥心的人,在社會中也會自覺維護自己的尊嚴,在道德上反省和自律。知恥能給人上進的力量、自我約束的力量。
第二,敬畏之心。知道畏懼,就能喚醒自身的良知,明白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每一個人,對于父母、老師、長輩,都應該心存敬畏,言行舉止禮貌恭敬。萬物皆有感知,縱使我們在別人看不到地方,也要約束和管理自己的行為,不能做壞事,花草樹木,風雪云雨都是壞事的見證者。
第三,勇敢之心。一個人最大的勇敢,就是改正自己的過錯。人不能改掉自己的過錯,大多是因為拖沓、懶惰,畏懼艱難而退縮,所以必須勇敢發(fā)奮,有錯誤即刻改過,不能消極等待。
如果在教室里撿到了東西,要盡量找到是誰丟失的,歸還別人,或交給老師。不能占為己用,一針一線,不告而自用,即視為偷。心存羞恥,就會正確對待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這樣的話小事。如果你能從內心對于成績的好壞存在羞恥心,我相信你一定會認真去對待學習。
花草魚蟲雖小,都是生命,對生命存有敬畏之心,你就不會隨意去傷害任何的生命。對老師真正的敬畏體現(xiàn)在,對老師勞動成果的尊重,上課就應該認真聽講,認真完成作業(yè)。溫暖的暖從三年級一直錯到四年級,在學習上,從今天開始,努力做一個勇敢的勇士吧!一切的錯字錯題都是“紙老虎”,認真對待,勇敢地戰(zhàn)勝懶惰的自己!
給你寫這封信的時候,我也反省了自己今天的過錯。不應該在抱怨的壞情緒中度過,這個飄雪、詩意的下午,有很多事情在等著我去做,有很多道理在等著我去明白,我也應該對生活更勇敢。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8199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