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一種優(yōu)美的語言藝術,可以用簡潔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意境。要寫好關于這個分類的內容,我們需要傾聽和理解不同人的聲音。總結范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總結的要點和寫作結構。
文天祥班會篇一
再造之時,宋亡矣,天祥當速死,不當久生?!?/p>
上使諭之曰:“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為中書宰相?!碧煜樵唬骸疤煜闉樗螤钤紫啵瓮?,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又使諭之曰:“汝不為宰相,則為樞密。”天祥對曰:“一死之外,無可為者?!彼烀恕C魅沼凶啵骸疤煜椴辉笟w附,當如其請,賜之死?!丙溞g丁力贊其決,遂可其奏。
天祥將出獄,即為絕筆《自贊》,系之衣帶間。其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過市,意氣揚揚自若,觀者如堵。臨刑,從容謂吏曰:“吾事畢矣?!眴柺腥耸霝槟媳?,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則死矣。見聞者無不流涕。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八日,元世祖召喚文天祥到宮殿中。文天祥見了皇帝只拱手作揖而不跪拜?;实鄣氖坛紡娖人?,他仍然堅定地站立著,不被他們所動搖。
他極力述說宋朝沒有不循正道的國君,沒有需要撫慰的人民;不幸謝太后年老而宋恭帝幼小,掌權的奸臣誤害了國家,用人、行政,措施不當,你們元人利用我朝的叛將、叛臣,攻入我朝的國都,毀滅我朝的國家。我文天祥在大宋危急而力圖恢復興盛的時候輔佐宋朝,宋朝滅亡了,我文天祥應當盡快就死,不應長久茍且偷生。元世祖派人告訴他說:“你用侍奉宋朝的忠心來侍奉我,就任用你當中書省宰相?!?/p>
文天祥說:“我文天祥是宋朝的.狀元宰相,宋朝滅亡了,只能死,不能偷生,希望一死就夠了。”元世祖又派人告訴他說:“你不做宰相,就做樞密使?!蔽奶煜榛卮鹫f:“除了一死以外,沒有什么事可做了?!痹雷婢兔钏讼?。第二天有大臣上奏說:“文天祥不愿意歸順服從,應當賜他死刑。”參知政事麥術丁極力贊成這個判決,元世祖就批準他們的奏議。文天祥將被押出監(jiān)獄前,就寫下遺書自我表白,掛在衣帶中。
那文詞寫著:“孔子說殺身成仁,孟子說舍生取義,因為已經盡了人臣的責任,所以達成了仁德。讀古代圣賢的書,所學的不是成仁取義的事又是什么事呢?從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沒有愧疚了!”他被押過市區(qū)時,氣概神色自然,態(tài)度從容,觀看的人像墻一樣團團圍住。即將受刑時,他不慌不忙地向執(zhí)刑的官吏說:“我的事都已做完了?!眴柺袌錾蠂^的人何處是南?何處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不久,有使者前來傳令停止行刑,到達時文天祥卻已經死了??吹健⒙牭降娜耍瑳]有不傷心流淚的。
文天祥班會篇二
上完《文天祥》這節(jié)課后,不僅我自己,通過學生迷茫的眼神我徹底感到這是一堂不成功的課。在第一個問題“這些是他們必須做的事情嗎?為什么?”時學生一致回答:”這些不是他們必須做的事情”。和課本要去正好相反;細細想來確實如此,課本中所舉事例離學生的實際太遠了,不符合現(xiàn)實生活。在第一節(jié)課我發(fā)現(xiàn)這點后,第二節(jié)課我將這個案例刪除;直接提問得出答案,然后對其進行適當?shù)慕忉專Ч玫亩唷?/p>
在簡述“如何維護國家尊嚴”的兩個問題時。第一節(jié)課學生回答后,我舉“文天祥”的具體事例,但因時間關系,沒有具體闡述。課后我想對于處在和平時期的學生,這個問題離他們太遠,而只是簡單的例舉“文天祥”還是不能夠使之懂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同時我感到學生還是比較愛聽這個問題的。基于這些原因,在第二節(jié)課,我將課本中的案例只做簡單的處理,透徹的講解文天祥及有關”國窮節(jié)乃現(xiàn)、一一垂丹心”的這種精神,正是課本中”國家遇到困難,每一個都應挺身而出,為之報效“的具體表現(xiàn)。同時我將其擴展:中華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國,卻是唯一的能夠將其文明延綿不絕,今天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國;其原因就是“文天祥”的這種愛國精神、為國家而獻身的精神?!彼悦恳粋€中華兒女都應該繼承并發(fā)揚這種精神,才能實現(xiàn)我國富強和昌盛”。這樣即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我覺得這也可能是我改動教學程序的最大收獲。
文天祥班會篇三
南宋狀元郎文天祥,字宋瑞,號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鄉(xiāng)富田村的一個地主家庭。其父愛讀書,也很重視孩子們的學業(yè),設法聘名師就教。文天祥無論寒暑都要在貼滿格言警句的書齋中與弟弟一起誦讀、寫作、談古論今。
18歲時,文天祥獲廬陵鄉(xiāng)??荚嚨谝幻?0歲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即中選吉州貢士,隨父前往臨安(今杭州)應試。
在殿試中,他作“御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被主考官譽為“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由理宗皇帝親自定為601名進士中的狀元。4天后父親不幸病故,文天祥歸家守喪3年。
宦海浮沉。
后來,蒙古軍兩路攻宋,蒙哥率西路入川,攻戰(zhàn)成都。忽必烈率東路,越天險長江與自云南北上潭州(今長沙)的另一支蒙古軍合圍鄂州(今武昌)。南京朝野震驚,宦官董宋臣提請避兵遷都四明(今寧波),以便理宗隨時逃往海上。對此。文天祥僅以進士身分大膽上書直言:“陛下為中國主,則當守中國;為百姓父母,則當衛(wèi)百姓?!闭垟囟纬家园踩诵摹:笠蛎筛绮∷溃霰亓矣睔w爭奪汗位,才允準南宋右丞相賈似道秘密稱臣納貢后撤軍。
賈似道轉而謊報朝廷:“諸路大捷”,被加封衛(wèi)國公,大權獨攬。繼而度宗即位,耽于酒色,賈似道欺上瞞下,國事益亂。文天祥奏疏無人理睬,只被派一閑差。
此后十幾年中,文天祥斷斷續(xù)續(xù)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后來又因譏責賈似道而被罷官。
國難見臣忠。
忽必烈即帝位后,改國號為元,于公元1274年發(fā)20萬元軍水陸并進,直取臨安。南宋政權一片混亂,度宗死,僅4歲的趙隰即位,為恭帝。謝太后臨朝,要各地起兵“勤王”。
次年,任贛州(今江西贛州)知州的文天祥,散盡家資招兵買馬,數(shù)月內組織義軍三萬,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眾,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氣,開始了戎馬生涯。義軍趕往吉州,文天祥受任兵部侍郎,獲令屯軍隆興(今江西南昌)待命,幾經阻撓才得入衛(wèi)臨安。不久出任平江(今江蘇吳縣)知府,奉命馳援常州。在常州,義軍苦戰(zhàn),淮將張全卻率官軍先隔岸觀火,又臨陣脫逃,致義軍五百人除四人脫險外皆壯烈殉國。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臨安門戶獨松關,離平江三天后,平江城降。未到目的地,關已失守。急返臨安,準備死戰(zhàn),卻見滿朝文武紛紛棄官而逃,文班官員僅剩6人。
1276年正月,謝太后執(zhí)意投降。元將伯顏指定須由丞相出城商議,丞相陳宜中竟連夜遁逃,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出使議和。談判中,文天祥不畏元軍武力,痛斥伯顏,慨然表示要抗戰(zhàn)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初以絕食抗議,后在鎮(zhèn)江虎口脫險。由于元軍施反間計,誣說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為元軍賺城取地,文天祥屢遭猜疑戒備,顛沛流離,千難萬死兩個月,輾轉抵溫州。這時,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陸秀夫等擁立7歲的趙端宗在福卅即位。文天祥又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同時都督諸路軍馬,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號召各地起兵殺敵。秋天,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擁逃海上,在廣東一帶乘船漂泊。
1277年,文天祥率軍移駐龍巖、梅州(廣東梅縣),挺進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敗元軍,攻取興國,收復贛州10縣、吉州4縣,人心大振,江西各地響應,全國抗元斗爭復起,文天祥號令可達江淮一帶,這是他堅持抗元以來最有利的形勢。元軍主力開始進攻文天祥興國大營,文天祥寡不敵眾率軍北撤,敗退廬陵、河州(今福建長汀),損失慘重,妻子兒女也被元軍擄走。
兵敗被俘。
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陸秀夫等再擁立6歲的小皇帝,朝廷遷至距廣東新會縣50多里的海中彈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信國公。冬天,文天祥率軍進駐潮州潮陽縣,欲憑山海之險屯糧招兵,尋機再起。然而元軍水陸猛進,發(fā)起猛攻。
年底,文天祥在海豐北五坡嶺遭元軍突然襲擊,兵敗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殺,未果。降元的張弘范勸降,遭嚴詞拒絕。文天祥曾寫《過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炭譃╊^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p>
文天祥被迫目睹陸秀夫負主投海,張世杰被臺風惡浪吞沒,悲痛欲絕。茍延殘喘的南宋小朝廷滅亡了。元將張弘范在慶功宴上向文天祥敬酒說:“宋朝已亡,你的忠孝也盡到了。丞相如能為元朝做事,元朝宰相豈不非你莫屬嗎?”文天祥說;“國亡而不能救,做大臣的死有余辜。難道還能貪生怕死,背叛祖國嗎?”
此恨憑誰雪。
4月22日,文天祥被押往大都,一路上“風雨羊腸道,飄零萬死身”,路過文天祥的家鄉(xiāng)時,怕有鄉(xiāng)親劫船,便把他頸項和雙足捆鎖在船里。文天祥絕食反抗八天,因聽說船將在建康停留,又喚起了逃跑的希望,恢復飲食。在建康,被嚴密隔離囚禁的文天祥寫下了“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堂堂劍氣,斗??照J奇杰”的詞句。
10月初,輾轉萬里,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被帶到接待投降者的“會同館”,安置在高貴的房間里,擺有佳肴美酒。第一個來勸降的就是留夢炎,此人與文天祥都是南宋狀元,官至丞相。他在臨安危急時棄官逃走,降元后,任元朝禮部尚書。文天祥見到留夢炎便厲聲斥罵,留夢炎只得窘然退下。接著,南宋亡國之君,9歲的趙隰又來了,文天祥連聲說“圣駕請回”后,便閉口不語了。
再往后,元朝專橫跋扈的宰相阿合馬來了,劈面喝問文天祥:“見了宰相為何不跪?”文天祥說:“南朝宰相見北朝宰相,憑什么要跪?”阿合馬見文天祥威武不屈,便譏諷地說:“那你怎么會來到這里呢?”文天祥正言厲色答說:“南朝如果早用我做宰相,北人就到不了南方,南人也不會來北方了”。阿合馬無言答對,色厲內荏地環(huán)顧左右說;“這個人生死由我……”。文天祥立即打斷他的話,高叫:“亡國之人,要殺便殺,說什么由不由你!”。
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一個月后,文天祥被帶到樞密院,見元丞相孛羅。文天祥泰然自若站定,立刻有官員喝令:“跪下!”,文天祥拒不跪下,孛羅令差官按文天祥跪倒,盡管一群走卒拳腳相加,文天祥被拽倒后還是拼死坐在地下,始終沒有屈服,通事(翻譯)傳話:“你還有什么話說?”文天祥答:“我盡忠宋朝,才有今天,請你們快快處置罷!”孛羅又說:“你們丟掉君王(趙隰)。先后另立二王,算什么忠臣?”,文天祥答:“社稷為重,君為輕?!必昧_再問:“那你干出什么功績了?”文天祥答:“做一天臣子盡一天責,談何功績!”,又說:“現(xiàn)在只有一死,不必再說什么!”孛羅叫道:“你要死,我偏不叫你死,要把你關押起來!”,文天祥凜然答說:“我為國死都不怕,還怕關押!”
文天祥班會篇四
文天祥(1236-1283),原名云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吉安縣)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寶佑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因父喪未受官職.開慶初年(1259)蒙古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請理宗遷都以避敵鋒,文天祥上疏請斬董宋臣,以振奮人心,并獻御敵之計,后歷任刑部郎官,知瑞州等職.咸淳六年(1270),因得罪奸相賈似道而遭到罷斥.德佑元年(1275)正月,聞元軍東下,文天祥在贛州組織義軍,開赴臨安(今杭州,當時南宋的京城).次年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其時元軍已進逼臨安,被派往元營中談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天祥與其客杜滸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復由海路南下,至福建與張世杰、陸秀夫等堅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進兵江西,收復州縣多處.不久,為元重兵所敗,妻子兒女皆被執(zhí),將士犧牲甚眾,天祥只身逃脫,乃退廣東繼續(xù)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襲擊,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被俘.元將張弘范迫其招降張世杰,乃書《過零丁洋》詩以訴之.末句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經歷種種嚴酷考驗,始終不屈.于1283年從容就義,年僅47歲.文天祥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詞和散文作品.其中詩作達百余首,成就很高.有《文山先生全集》.其中有《過零丁洋》、《正氣歌》等千古絕唱.
文天祥班會篇五
距四會城東北面18公里的逕口鎮(zhèn),有一山叫“通天蠟燭”,乃是四會的風水寶地。該山的西北面向著羅源的“皇帝嶺”,“皇帝嶺”二公里的山頂近乎水平,象皇帝龍庭上的案臺,因南宋朝末皇族逃難到那里并安家落戶而得名。
“通天蠟燭”此山有兩座峰,極其對稱。相傳,每逢日落西斜,兩峰荷木林在晚霞的映照下,反射出紅光,如燃燒著的一對蠟燭。在深秋時節(jié),荷木林葉已是“霜葉紅于二月花”,襯著天邊的火燒云象要把天烤焦?!巴ㄌ煜灎T”因此而得名。兩峰之間有一古墓,據四會縣志記載:“……曾被盜挖,此墓歷來有江西文氏后裔前來拜祭,墓前壁為磚砌疊起,無灰漿砌,一方柱花崗巖墓界碑頂鐫刻‘江西’二字,側面有‘文’字……”民間流傳該墓是文天祥母親之墓甚多,他們還引祖?zhèn)?、查方志加以證實。但也有說是文天祥高祖母之墓。兩種說法,各執(zhí)其詞,各抒己見。究其原因:
南宋朝末,咸淳十年(1274年),度宗駕崩,襄樊失守,元世祖忽必烈大軍壓境。南宋皇族及遺臣紛紛南逃。左丞相陸秀夫帶宋二王(益王帝,廣王帝)逃到新會;右丞相文天祥帶著皇族后人及家人逃到四會羅源“皇帝嶺”深山古林,文天祥安置好眾人后,帶領義軍北上抗元。
南宋腐敗,氣數(shù)已盡,宋二王在新會崖門跳海自盡,文天祥終因寡不敵眾被俘,至此,南宋宣告滅亡。已在羅源安居的文天祥母親得知此消息,悲痛欲絕,決定回京見兒子一面,死而無怨。一行幾人從羅源出發(fā),經過“通天蠟燭”時,又傳來不幸消息,文天祥已在京城遇害,英勇就義。文母聽后當即昏死過去。文母年事已高,體弱多病,加上奔波勞累,不堪國破家散的精神壓力,更經不起喪子之痛,終于心力絞瘁,死在途中。文母臨終前對隨從說:“就地而葬,臉朝北,以觀吾兒”……。戰(zhàn)亂后,文氏后人以青磚砌墳,每年到此哀悼拜祭。當?shù)卮迕竦弥四怪髂嗣褡逵⑿畚奶煜槟赣H。也前來拜祭,以此懷念文天祥。元盛時期,文氏族人從羅源遷回江西,也一并把文母骸骨遷回故里,只留空穴。此空穴經風吹雨打,沙泥把墓穴填平。并長滿了一簇簇的山稔花。
羅源文氏遷涉回江西后,已是篳門圭窬、蓬門甕牖、艱難度日、默默無聞。江西人對玄學地理風水很有研究。當時,民間流傳一句話:“要想富,找古墓”。文氏后裔中有一位是研究地理風水的堪先生,他決定南下,尋找祖母曾在南方下葬過的`地方。幾經周折,當他來到四會逕口的“通天蠟燭”山時,被這里藏風聚氣的山水迷住,古松參天,綠野蔥蔥,山山緊扣,首尾呼應,形似臥虎呈祥獻瑞,朝拜龍庭案臺(皇帝嶺),氣貫如虹。山下一池塘,四季不溢不涸,清澈如鏡照天,盡收天光。兩峰的交匯處象有一道紅光沖天,瞬間輕霧繚繞,經久不散。當他進入輕霧中,頓覺心跳加速,似有一道熱氣由腳直沖頭頂,整個兒飄飄欲仙。又見一大山鷹,展翅騰飛,直沖云霄。一簇簇的山稔花盛放,火紅一遍,他意識到此乃“紅族”寶地,會催富避貧,他日文氏后代將會“武可封候,文能拜相”。于是,他取鍬挖土,深尺余,見青磚九塊,如翡如翠,有序排列象一耳朵形狀,其中一磚鐫刻“文”字。他領悟其玄,為文氏九世有耳旁的姓氏。于是急返江西,把文氏九世文利民的配妻郭氏太夫人的骸骨在“通天蠟燭”進行二次墓葬。不久,文氏能人輩出,個個功成名就,大富大貴,成為當?shù)孛T望族。四會縣志有記“文氏固塘富因鄉(xiāng)始祖一世后裔第九世孫文利民,配郭氏葬都梁家園尾近山上虎形地……據查文天祥為第十三世孫,據此推測,墓主乃文利民配妻郭氏太夫人?!币簿褪俏奶煜榈母咦婺?。
逕口“通天蠟燭”的文天祥祖墓,始埋文母,后葬文郭氏太夫人。個中原因,如上所述,廣泛認同。
現(xiàn)在江西很多文氏宗親都前往四會逕口拜祭文天祥祖墓。文天祥祖墓已成為四會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天祥班會篇六
早晨去參觀文天祥紀念館。昨夜下的雨,雖然停了,但路上還是濕濕的。到了文天祥紀念館,還沒有到開門的時間,等了一會兒。
文天祥紀念館的臺階也是濕濕的,臺階下的地方,有的還有點積水。紀念館周邊的樹,也還滴著水滴。紀念館,只有我一個人,靜靜的。外面的雨還在時而下點,雖然很小。
進入紀念館的大門口,就有文天祥的一尊塑像,令人心生敬意。后面是文天祥紀念館?!拔奶煜榧o念館”幾個字,是啟功先生的字。兩邊的聯(lián)語是出自文天祥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愚曾經看到過啟功先生的一些題字,一般都是屬“啟功”“啟功題”,可這次,看到的是“啟功敬署”。多了一個“敬”字,表達了啟功先生對文天祥的敬意。上面,還有“浩然正氣”四個字。在文天祥紀念館內,對著文天祥的塑像,三鞠躬,表達愚對文天祥的敬意!
在看文天祥事跡時,多年的敬意越來越濃,也越來越欽佩!“孤臣腔血滿,死不愧廬陵”(《元夕》),讀著文天祥的這句詩句,感慨萬分!文天祥,不愧的,豈止是不愧廬陵?“忠節(jié)風流落塵土,英雄遺恨滿滄浪?!?《蒼然亭》),讀著文天祥的這句詩句,內心更為感慨。人人都可能有遺憾的,尤其是在傾注了巨大心血的事情沒有成功或沒有完成、或是即將離世的時候,但一般人的遺憾,可能是關乎自身的多一點,英雄的遺憾可能更為悲壯,尤其是末路的英雄。文天祥的遺憾,不是關乎自身,而是關乎國家、關乎民族、關乎忠義。品味其詩句,閱讀其事跡,愚之感慨和欽佩,也就更加強烈。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12月),文天祥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至元十六年(1279年)四月二十二日,文天祥離開廣州,被押送大都。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一日,被押至大都,囚于兵馬司監(jiān)獄。至元十八年(1281年)六月,作《正氣歌》。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大都柴市就義。
文天祥在大都被關押了三年多,三年多的日日夜夜,文天祥遭受的折磨,不是一般人能夠忍受的:同僚勸降,國君出面,高官厚祿,酷刑拷打,環(huán)境折磨,心靈摧殘等。
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是,在獄中,文天祥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然而,文天祥盡管心如刀割,卻不愿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jié)。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肝腸。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huán)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庇H人因自己而遭受苦楚,尤其是文天祥最親愛的女兒,但文天祥依然拒絕投降,心中的苦楚可能也只有文天祥自己能夠明白,血?淚?可能都難以描述!
大都之牢房,夏則穢氣熏蒸、蚊蟲叮咬,冬則陰濕透體、寒冷徹骨。三年多監(jiān)禁的日日夜夜,有幾個人能夠承受?豈只自身的苦痛?還有自己的親人、至愛的兒女。豈只身體的痛楚?還有精神的折磨。只為那一點堅守,只為心中那點正氣,只為世上缺乏的骨氣。為了自己沒有丟失的骨頭,為了自己沒有彎曲的脊梁,文天祥忍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摧殘!
在生死關頭,可能有人不在乎高官厚祿,也不在乎嚴刑拷打,但有幾個人能夠承受親人因自己而遭受的磨難,尤其是自己的“掌上明珠”因自己而遭受磨難?倘若我處在文天祥的境地,尤其是親人因自己而遭受磨難,我是做不到文天祥那樣的,可能我會變節(jié)的。文天祥,南宋一人,宋朝一人,千古一人!
在文天祥紀念館,看到了曾為文天祥部屬的王炎午所寫的《生祭文丞相文》一事,紀念館的資料說,文天祥沒有看到那篇文章。但一般的資料說,文天祥看到了那篇文章。愚傾向于文天祥沒有看到那篇文章。
其一,文天祥被俘后,元軍看管極其嚴密,文天祥數(shù)次尋機自殺而未成功。其二,在押送至大都的途中,文天祥欲絕食而死,亦未成功,遭元軍強迫灌食。其三,王炎午的文章于文天祥被押的路途沿路張貼,元朝怎么可能看不到;且元朝欲生降文天祥,怎么可能讓文天祥看到。其四,凡文天祥能夠看到的人或信件,都是元朝允許的,如文天祥收到女兒的信件。其五、文天祥就義的第二天,文天祥的夫人歐陽氏來收領遺體,在衣帶間發(fā)現(xiàn)一篇附有序言的贊:“吾位居將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軍敗國辱,為囚虜,其當死久矣!頃被執(zhí)以來,欲引決而無間。今天與之機,謹向南百拜以死。其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宋丞相文天祥絕筆?!?/p>
愚以為:文天祥根本沒有任何可能看到那篇文章的。另外,文天祥看到或沒有看到那篇文章,都是無關緊要的。對任何人而言,生或死,都實在是一件極難抉擇的事情的,更何況對在三年多的日日夜夜里一直承受著非人折磨的文天祥。一篇文章,是不可能改變一個人或生或死的想法的。文天祥不朽!
帶著對文天祥的敬意,離開了文天祥紀念館。參觀了白鷺洲書院之后,前往文天祥的墓地。到了文天祥的墓地拜謁,才覺得真正地表達了一點敬意!
古樸的石俑,古樸而長長的墓道,古樸的墓碑、墓地,蒼松綠草陪伴,溪水緩緩流淌,文天祥之魂長眠其中,令人感慨。走過象征文天祥47年人生歷程的47米神道,踏上寓意文天祥于1283年就義的12級、8級、3級臺階,登上高高的墓臺??吹健八呜┫辔男艊煜橹埂钡拇笞?,以及“志可凌云文能載道,生當報國死不低頭”“南宋狀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天賦忠烈千秋志,祥賜英名萬古存”的墓聯(lián),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幾十年的敬意,化作墓地前的匆匆拜謁,以及墓地前廣場的匆匆腳步之中。
緩步行走在數(shù)百年的古街上,心情極為平靜。幾百年的古街,上百年的老屋,沒有什么大的變化。然而,世上有上百年沒有什么變化的人嗎?自己覺得:自己如浮萍,飄過數(shù)百年的古街;自己如塵土,飄過老街的天空;隨即消失的無影無蹤。自己的腳步輕輕的,不敢驚動老街旁的老屋里,那閉目養(yǎng)神的每一位老人,以及飄動在老屋上空的老人的先祖之神。破舊老屋那平凡的老人也可能曾經擁有顯赫的家世,門上那斑駁的對聯(lián)、破舊飾物以及模糊的圖案,也許就是明證。
緩緩地走完百年古街,回頭又看了看擁有文氏宗祠、王家祠堂以及匡家古街的百年古村。
文天祥班會篇七
過零丁洋教學反思由文學網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課堂教學設計新穎,層次清晰,通過反復朗讀成誦,體現(xiàn)詩歌的朗讀教學。課堂上師生互動效果較好,真正體現(xiàn)以學生的主題意識,并實施在具體的行動中。教師不僅幫學生理解詩詞的內容,更教會學生學會思維的發(fā)散,從某一點生發(fā)出去,向其他知識點擴張開去,做到知識的前后勾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是內涵,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適當補充歷史史實,充分顯示教師對文本理解和對學生的學情的了解。
教師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學會傾聽,在詩意翻譯的環(huán)節(jié),教師讓學生分組去活動,讓學生去討論問題,并在討論環(huán)節(jié)中鍛煉學生傾聽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xiàn)合作探究,可謂一舉多得。
教師注重學生的整體的參與度,注重學生全程參與,從課堂學生活動情況看,學生基本上都有發(fā)言的機會。值得一說的是老師注意在學生回答問題后,適當?shù)慕o與表揚與贊賞,當然學生回答不足的時候,教師還是能針對性的指出不足。
教材僅僅是個例子,教師要能走進教材也要能領著孩子走出教材。在知識拓展延伸這個策略上,老師能從課堂的教學之初貫穿到教學的始終,這一點是可喜可賀的,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中,還設計了拓展延伸,厚實底蘊,融說寫于一爐。
當然有成功之處就有不足之處,首現(xiàn)是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具體表現(xiàn)在,對文天祥的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的實質還沒有領悟到位,其實作者在文章的首聯(lián)就說了他自己不會投降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從小飽讀儒家經典,自幼就經過經典熏陶,潛移默化中受到儒家思想的根本“殺生成仁,舍生取義”的影響;雖然我在課堂補充了十三“經”,但沒有能夠更深層次的挖掘儒家的思想,給學生真正意義上理解,也給學生對文天祥的認識帶來一個淺淺的缺陷。
其次,在詩歌的教學上,我有了一個意外的設想,是不是針對不同年級,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讓詩歌教學體現(xiàn)一個整體的序列。
再次,詩歌教學要入準重點,當從文本出發(fā),教給學生方法,當然這節(jié)課,我已經交給學生賞析的方法,但還是感覺力度不夠,當重點的就要重重的`講,更要在以后的教學中避輕就重,狠抓關鍵點。
文天祥班會篇八
文天祥(1236—1283)漢族,廬陵(今屬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等。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名(狀元)。官至丞相,封信國公。臨安危急時,他在家鄉(xiāng)招集義軍,堅決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義凜然,終以不屈被害,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后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跡被后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杰被稱為「宋末三杰」。他晚年的詩詞,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jié)和頑強的戰(zhàn)斗精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
文天祥19歲時獲廬陵鄉(xiāng)??荚嚨谝幻?,翌年(寶祐四年)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中選吉州貢士,并隨父前往南宋首都臨安應試。在殿試中,他作「御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宋理宗親拔為第一,也成為權相賈似道門生,考官王應麟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埂5奶灬岣赣H不幸病故,文天祥歸家守喪三年。後歷任簽書甯海軍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職等。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shù)睾澜?,組建了一支萬余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fā)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松關。由于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zhàn),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
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后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后見大勢已去,只好獻城納土,向元軍投降。
元軍占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占領。于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盡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行至鎮(zhèn)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于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輾轉到達福州,被小皇帝宋端宗趙昰任命為右丞相。
文天祥對張世杰專制朝政極為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于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劍州(今址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后轉移到汀州(今址福建長汀)、漳州、龍巖、梅州等地,聯(lián)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斗爭。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獲得大捷后,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xù)收復了許多州縣。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興國縣發(fā)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址在今廣東龍川西)。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端宗已死,繼承立的弟弟——趙昺移駐崖山,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于張世杰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兵敗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殺未遂,被張弘范押往崖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杰。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于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范。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眱删鋾r,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
寫《過零丁洋》20天后,南宋在崖山海戰(zhàn)的慘敗后,陸秀夫背著8歲幼帝趙昺跳海而死,南宋滅亡。張弘范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范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軟禁在會同館,決心勸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現(xiàn)身說法,進行勸降。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怒不可遏,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對趙顯說:“圣駕請回!”趙顯無話可說,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戴上木枷。關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松了手縛: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扎,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xiàn)在還有甚么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為宋盡忠,只愿早死!”孛羅大發(fā)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愿為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
從此,文天祥在監(jiān)獄中度過了三年。在獄中,他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然而,文天祥盡管心如刀割,卻不愿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jié)。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于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huán)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p>
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吨改虾箐洝返谌怼ⅰ墩龤飧琛返葰鈮焉胶拥牟恍嗝鞫际窃讵z中寫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權臣阿合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財、追查阿合馬的罪惡,并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贊同。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渠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并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只是說:“你在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痹雷嬗謫枺骸澳悄阍敢庠趺礃?”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于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刑場。監(jiān)斬官問:“丞相還有甚么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么可說的?”他問監(jiān)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于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后在他的帶中發(fā)現(xiàn)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蔽奶煜樗?,而是以名相能為烈士。
文天祥班會篇九
一節(jié)好課,需要不斷的反思,改進,現(xiàn)在仔細回想起來,在講第二的故事的時候,我讓學生反復朗讀來體會文天祥的精神,如果讓幾個學生來演一演可能學生們的理解更深刻。另外在研討的時候,一位老師給我說可以再延伸一下,問學生:什么是愛國?我想也是,今天在課堂上完全可以補充追問一下:什么是愛國:愛國是詹天佑不怕困難,也不怕嘲笑,成功修筑京張鐵路,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愛國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小學生怎樣愛國?這樣讓學生練習生活實際,潛移默化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今后我會更加努力,博采眾長把語文課上好。
文天祥班會篇十
一、人物生平:
文天祥,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1236年6月6日出生,南宋民族英雄,以忠烈聞名于世。文天祥生活在一個民族危機陰影籠罩的時代。13世紀初,蒙古族逐漸強大起來,幾十年間,它滅了金國,隨即揮鞭南指,進攻南宋。文天祥的一生,與這場殘酷的民族征服戰(zhàn)爭相始終。他在強敵入侵,國土淪陷,生靈涂炭的危急時刻,他自賣家產,組織義軍,舉兵抗敵。被俘后,面對敵人的百般勸降,他義正辭嚴,最終慷慨殉國。
(一)奉詔勤王:
金兵率領20萬大兵南下,攻城略池,南宋兵敗如山倒。謝太后下了一道《哀痛詔》,希望各地文臣武將、豪杰義士,同仇敵愾,共赴國難。但宋朝的喪鐘已經敲響,各地將官大都觀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張世杰兩人響應,自籌資金,召集兵馬,起兵勤王。
(二)九死一生:
本次救援在元軍騎兵猛烈的沖擊下,慘淡收場,文臣武將或犧牲,或被捕,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雖然文天祥受著國破家亡和妻離子散的巨大打擊,但沒有動搖其抗元意志。他帶兵入粵,在潮州、惠州一帶繼續(xù)抗元。后來文天祥不幸被俘獲。他自殺未遂,被押往燕京。
(三)誓死不降:
文天祥一共被囚禁了三年兩個月。這段期間,元朝曾使用高官利誘,骨肉親情感化,嚴刑拷打對他進行勸降、誘降、逼降,甚至連元世祖親自勸降都未能說服他。(他們給文天祥戴上木枷,關在一間潮濕寒冷的土牢里。牢房空氣惡濁,臭穢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飽,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窮兇極惡的獄卒呼來喝去,過著地獄一般的生活。)。
(四)從容就義:
忽必烈沒有辦法使他屈服,決定判他死刑。行刑前,文天祥問明了方向,隨即向著南方拜了幾拜。監(jiān)斬官問:“丞相有什么話要說?回奏尚可免死?!蔽奶煜椴辉僬f話,從容就義,終年47歲。
1北京文天祥祠聯(lián):南宋狀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正氣貫人寰,河岳日星傳萬世;明禋崇廟觀,丹心碧血照千秋。2海豐縣方飯亭聯(lián):熱血腔中只有宋;孤忠?guī)X外更無人。3猶留正氣參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三、文天祥片段(信念,氣節(jié),傲骨)。
1、他感動蒼天,連地名都來幫忙,讓他的惶恐和零丁都融入了草木山川。他感動世人不只因為他對故國故土故民的無限依戀,還因為他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矢志不渝,毫不世俗和功利的不識時務,以及視死如歸的浩然氣概。一個忠臣孤子的泣血殘紅,譜寫成一首人間絕響的正氣歌。
2、國家危亡時,他毅然在家鄉(xiāng)招集義軍,堅決抵抗元兵的入侵。他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義凜然,終以不屈被害。他的堅貞的民族氣節(jié)和頑強的戰(zhàn)斗精神是人民的楷模。他的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的寫照.
3、英雄末路,他用生命詮釋忠誠。衣袂飄飛,落葉無語,他用坦然的選擇面對刀光劍影,他用雍容的態(tài)度拒絕高官厚祿,他用自己的生命維護著一個民族的尊嚴,用自己的.鮮血譜寫了一首生命的贊歌。當他視死如歸完成了塵世的使命,當他毅然決然用丹心書寫汗青,零丁洋里那無悔的千年一嘆,震徹千古。這個民族從此變得更有骨氣。
4、歷盡艱辛,九死一生,只為精忠報國,興復南宋的遠大志向;拒絕皈依,抵擋利誘,只源于心中矢志不渝,忠于民族的鑒定信念。他的堅守,沉淀為精神的沃土,滋養(yǎng)著無數(shù)的愛國赤子!
5、為雪九廟之恥,他鞠躬盡瘁,九死不悔;為復高祖之業(yè),他毀家紓難,殞身不恤;為求救國之策,他高風亮節(jié),義薄云天。這樣的他,注定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文天祥班會篇十一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jié)。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驗檫|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陰房闐鬼火,春院閉天黑。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癘自辟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公元1275年,元軍侵略南宋。元軍在元朝統(tǒng)帥伯顏的率領下,離南宋的都城臨安只有30里路。大兵壓境,南宋朝廷無計可施,決定求降。伯顏聲明,只有南宋的丞相才有資格與他談判。
這時,南宋朝廷的`左右丞相都聞訊逃跑了,朝廷只好讓文天祥為右丞相,去和伯顏談判。
文天祥見了伯顏后,義正詞嚴地問:“貴國是要與我國交好呢,還是要滅掉我國?”
“我們不想滅掉宋國!”
“既然如此,請你們后撤百里,以表誠意,否則我們將以死相拼!”
伯顏感到文天祥像是向元朝下挑戰(zhàn)書的,就扣留了他,并讓其隨行人員回去傳話說,如果南宋不投降,元軍馬上就發(fā)起進攻。
南宋朝廷在伯顏的威脅下,向元軍投降。文天祥得知真相后,痛哭流涕,仰天長嘆。
四年后,文天祥帶兵到廣東潮陽抗元,全軍覆沒,文天祥被俘。
元世祖很欽佩文天祥的忠心,把他軟禁在大都的“會同館”里,每天派人去輪番勸降,但都被文天祥罵走了。元世祖見勸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馬司衙門,戴上腳鐐手銬囚禁起來。在獄中艱苦的環(huán)境下,文天祥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正氣歌》,其中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過了幾年,元世祖決定親自勸降文天祥。
文天祥見了元世祖,不肯下跪。元世祖和顏悅色地勸說道:“你的忠心,我非常佩服。如果你能改變主意,做元朝的臣子,我仍舊讓你當丞相,怎么樣?”
文天祥慷慨地說:“我是宋朝的宰相,怎么能再做元朝的臣子?如果這樣,我死了以后,哪還有臉去見地下的忠臣烈士?”
元世祖說:“你不愿做丞相,做個樞密使怎樣?”
文天祥看了看元世祖,斬釘截鐵地說:“我別無他求,只求一死!”
元世祖知道勸降已沒有希望,就下令把文天祥處死。
刑場上,文天祥面色從容。他對監(jiān)斬官說:“我的祖國在南方,我要面對南方而死!”說完,整整衣冠,朝南方拜了幾拜,仰天長嘆道,“我事已畢,心無悔矣!”
文天祥班會篇十二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孫,字宋瑞,一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qū)富田鎮(zhèn))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杰并稱為“宋末三杰”。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于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后錄》、《正氣歌》等。
文天祥班會篇十三
成語一衣帶水中的水原指:長江。像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域。原指窄小的水面間隔,后泛指江、河等水面不足以限制人們的`交通與交往。
出自《南史·陳后主紀》:“隋文帝謂仆射高潁曰:‘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后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文天祥班會篇十四
1、青春豈不惜,行樂非所欲。
2、宿雁半江畫,寒蛩四壁詩。
3、但令身未死,隨力報乾坤。
5、求仁而得仁,寧怨填溝壑。
6、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7、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聽。
8、知已肝膽相照。
9、壯心欲填海,苦膽為憂天。
10、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11、云散天仍在,風休水自清?!队霎惾酥甘咀魑逖匀洹贰?/p>
12、人間事,何堪說?!稘M江紅》。
13、以身殉道不茍生,道在光明照千古。
15、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正氣歌》。
文天祥班會篇十五
1、月白沙明,云凝地裂,四野悲笳至。
2、雁過孤峰,猿歸危嶂,風急波翻雪。
3、水天空闊,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
4、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
5、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聽。
6、乾坤能大,算蛟龍、元不是池中物。
7、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8、青春豈不惜,行樂非所欲。
9、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
10、世態(tài)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樂昌、一段好風流,菱花缺。
11、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
12、揚子江文天祥詳細內容到百度里查幾日隨風北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13、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14、壯心欲填海,苦膽為憂天。
15、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16、遙想蘇武窮邊,霜鴻夜渡,蒿目吟寒視。
17、夜來早得東風信,瀟湘一川新綠,柳色含晴,梅心沁暖,春淺千花如束。
18、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9、南海文天祥詳細內容到百度里查朅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腥浪拍心碎,飆風吹鬢華。一山還一水,無國又無家。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20、曲池合,高臺滅。人間事,何堪說。向南陽阡上,滿襟清血。
21、但令身未死,隨力報乾坤。
22、漁艇迷煙,樵柯失徑,妝點風霜厲。
23、知已肝膽相照。
24、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5、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文天祥班會篇十六
說到家,這個再親切熟悉不過的居所,大多數(shù)人們腦海里便會浮現(xiàn)出各式各樣“血濃于水”的溫暖幸福的情景。仔細想想,一個人出生以后,只要是健康的生命,第一時間來到的地方自然就是家。從此便在這里居住、生活,一天天長大,直到成人。對于這個同父母共同生活了一、二十年的成長環(huán)境,對于這個凝聚了兒時全部情感的小小天地,又有誰會不熟悉、不感親切、不對她充滿依戀熱愛的感情呢?!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家即是生活的第一居所,也是學習長成知識的最初課堂。從稍微懂事起,便開始了人生學說話,學游戲,學禮儀,學做人的過程。方方面面耳濡目染,耳提面命,缺一不可。譬如親戚朋友們來家里竄門,父母會招呼孩子向來者問好行禮,端茶送水,表達出熱烈歡迎,熱情款待的真誠友善態(tài)度。孩子也就在這種日復一日,相濡以沫地交流中,在潤物無聲地互動中,潛移默化地增長了見識,嘗試了接人待物的一般規(guī)則,一步一步完成了幼稚開蒙的基礎課程。
家,在人們認知的維度中,凝聚了時間、空間、物質、情感等多維元素,積淀了厚重的生活經驗和人文情愫。家,使每個個體獲得了最初的角色自認,明確了個體之于族群中的基本身份和地位。形成了家庭成員之間、長輩與后生之間和睦共處地協(xié)同關系,從而使每個人都能意識到自身所負擔的一定的責任和義務。家,通過一個個看似平常不起眼的語言和行為模式,把每一個個體親切和睦地聯(lián)系到了一起,從而形成了牢不可破的恒久的情感紐帶。
家之為家,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那就是家是一個能出產特別口味的地方。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在外想家,在很大程度上是想念家鄉(xiāng)的味道,即與眾不同的媽媽廚藝的味道。中國地大物博,文化多元。自古各地年節(jié)眾多,風俗迥異。不論家境殷實或貧瘠,每逢佳節(jié),各家各戶都要傾其所有烹制一桌桌豐盛美味的家庭菜肴,一飽口福,吃在嘴里印在心頭。久而久之,各地各家也就形成了家鄉(xiāng)口味。這獨特的媽媽的味道,自然而然會浸潤到骨髓,融入進血脈,就象韭菜一茬接一茬,化作恒久地記憶,咀嚼出無盡的甜蜜和溫馨。
家,的確是人們非常熟悉,而又很難完全了解透徹的一個事物。生活其中,習慣成自然。就象呼吸吐納,喝水吃飯一樣平淡無奇,不事思考。沒有誰能全部洞徹其中的涵義。但有一點卻可以確定無疑,那就是只要雙親健在,家就存在,家的主心骨,頂梁柱就在,心就不會感到凄涼。就不會有孤兒,就不會餓著、凍著,夜里就不怕鬼敲門。身后有個家,即使一個人遠在他鄉(xiāng),也會有依靠、有溫情、有寄托、有念想、有希望。
家不僅僅是祖籍地的一個小院子、數(shù)間土坯房和幾棵花果樹。家是兒時的鮮活足跡,親情的浸潤滋長,玩伴的嘻笑怒罵,“開飯嘍”的悅耳叫聲。家是每一個兒女可以產生夢想的地方,就像風箏天高地遠,有一根線牽著就不會迷失方向。家是遇到挫折、受到委屈時可以療傷痊愈的地方,也是倦了、累了可以安心休養(yǎng)生息的溫柔鄉(xiāng)。家是一盞明燈,時時刻刻照亮每個人的心室。家是寒冬臘月的炭火,歲歲年年溫暖人們的靈魂。
家,既是源頭,也是傳承。家,不僅讓人們知道了我是誰,從哪里來,將到哪里去。也使人們拓展了解了一個家庭是如何建立并演變成家族、部落、邦國的過程。一代代、一輩輩傳承著,生命不息,香火不斷,血脈親緣恒久融入了割舍不絕地愛情、親情、恩情,友情。歷史上世世代代講訴的許多或英勇、或雄奇、或悲壯、或凄美的故事,不少都是在家庭里面產生并且留傳后世的。老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在“家”里都可以輕輕松松找到注角和詮釋。難怪古人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用“掃家”來闡釋治國施政的理念真得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國人看重家,重視家,歷來是有傳統(tǒng)的。且不說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且不說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歸”,且不說陸游“家祭勿忘告乃翁”,且不說家庭宗族詩書傳家隆重事,單是一個近代湘紳曾國藩》曾氏家訓》,其中便包含了多少訓誡和規(guī)范。即使當下翻開看看,對每一個家庭來說,何償不是仍然有著很好的教育和借鑒意義。
有歌唱道,國由家組成,家是萬千國。常言也說,國破家亡,家敗國危。由此說明家庭是組成國體的基本單元,是大樹之根,是大河之源,是大樓之基石。家合萬事興。家庭和諧和睦,友愛穩(wěn)定,是一個國家安定穩(wěn)固的重要基礎。家庭氛圍正氣健康,積極向上。家庭成員講求禮儀廉恥,尊長愛幼,見賢思齊。社會風氣就會崇尚樂觀、正義、友善、民主。國家的面貌就會是清明乾坤,敞朗世界。由此真可以說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乎人心國運?!按驍喙穷^連著筋”,家情與國事,分也分不開。
家,雖說是生長的`地方,雖說是狗不嫌家貧,雖說是“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但離家背井卻在所難免。譬如進城務工,求學求職,當兵學藝,游走世界,還有很多事情都會外出要離開家。離家的時間長了,又不能?;貋?,就一定會想家。所謂鄉(xiāng)愁就這樣產生了。在家時渾然不覺,一旦離開魂牽夢繞。鄉(xiāng)愁雖由念家生出,但積攢多了便會動人心魄。所以說世上多少大情大愁都可以從一個小小的“家”中萌生出來。玩笑一句來說,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千萬千萬不要惹惱了“家”。
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可以說說。人有時候真得很有意思的,假如很想擁有的某種東西一直得不到,就會千方百計照樣創(chuàng)造一個出來,滿足自身的獲得感。這種情況用來比照另一件事物,我想應該是比較合適的。比如說解決想家的事,緩解、稀釋鄉(xiāng)愁的事。大家知道,每一個長時間在外學習、工作的人,在一個地方呆久了,自然而然就會想方設法把這個地方變成一個家,不光為自己,也為下一代。尤其是在父母雙親百年之后。對此,不管你想不想這樣告白,也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承認,熟悉你的親人、故舊、朋友卻能感受得分明。就如雨天中行走,無論如何遮擋也避不開潮濕的氣息一樣。
把一個陌生的地方呆成完整而溫暖的家,是開拓也是創(chuàng)造,需要很多條件和因素促成。譬如起碼得有一間屬于自己的窩,找一個志同道合相互愛戀的伴侶,再生養(yǎng)一雙兒女。仔細尋思,好象哪一項都不是容易辦到的。先說“窩”。各地房價都不低。中小城市相對好些,大都市簡直讓人看不懂。且不說各種購房限制,即使具備買房資格,一小套動輒上百萬甚或數(shù)百萬,哪是普通職場年青人力能承擔。其次異性朋友,真正能夠對上眼的談何容易。此事不落實,剩下的事就無從談起??偠灾?,家真得是一本難念的經。不下真功夫不行,用了真功夫其結果也未可知矣。真的是百思無解,讓人頭大。
家是熟悉之物,又是奇怪之物。熟悉是因為朝夕相處,知根知底。奇怪是因為人性的千奇百怪,組成的家自然千差萬別。家是沉靜之物,又是鮮活之物。沉靜是由于家是一個相對固定的場所,擺設陣列、環(huán)境格局、光影色彩等都是基本有序的。鮮活是由于親人故舊、長輩后生生活其中,人格秉性各有千秋,活靈活現(xiàn)。家是置身之所,又是寄情之地。是搖籃、是港灣,是游子淚眼中望見的燈塔,是人人心中希望的篝火,是舍也舍不掉的精神寄掛,是離也離不開的情感滋養(yǎng)。
家,真真切切、的的確確是一個生愛的,生恨的,生情的,生愁的大世界。雖說人生百態(tài)無所不包,人情世故無奇不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人們經歷著,體驗著,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無一不是寶貴的經驗,咀嚼的養(yǎng)料。人們愛家就像愛著自己的眼睛一樣恒久不變。
親愛的朋友們,讓我們一起來珍惜家,熱愛家,用心經營好自己的家吧。因為她也是最值得每一個人用心血來澆灌,用生命去呵護的神圣事業(yè)。
文天祥班會篇十七
談煙楓葉路,細雨蒙花時。
宿雁半江畫,寒蛩四壁詩。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終有劍心在,聞雞坐欲馳。
2、《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jié);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是氣所磅礴,凜然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
磋余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
鼎鑊甘如餡,求之不可得。
陰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
豈有他謬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云白。
悠悠我心憂,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3、《南安軍》。
梅花南北路,風雨濕征衣。
出嶺同誰出?歸鄉(xiāng)如不歸!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
餓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
4、《真州驛》。
山川如識我,故舊更無人。
俯仰干戈跡,往來車馬塵。
英雄遺算晚,天地暗愁新。
北首燕山路,凄涼夜向晨。
5、《除夜》。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6、《揚子江》。
幾日隨風北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7、《金陵驛二首·其一》。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云飄泊復何依!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8、《和中齋韻(過吉作)》。
功業(yè)飄零五丈原,如今局促傍誰轅?
俯眉北去明妃淚,啼血南飛望帝魂。
骨肉凋殘唯我在,形容變盡只聲存。
江流千古英雄恨,蘭作行舟柳作樊。
9、《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酹江月·乾坤能大》。
乾坤能大,算蛟龍、元不是池中物。
風雨牢愁無著處,那更寒蛩四壁。
橫槊題,登樓作賦,萬事空中雪。
江流如此,方來還有英杰。
堪笑一葉漂零,重來淮水,正涼風新發(fā)。
鏡里朱顏都變盡,只有丹心難滅。
去去龍沙,江山回首,一線青如發(fā)。
故人應念,杜鵑枝上殘月。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8491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