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靈活使用的教學輔助材料。在教案中,我們應該明確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尋找適合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和途徑。教案范文中的教學步驟和活動安排可以為教師提供借鑒和啟發(fā)。
人生的境界備課教案篇一
1.促進學生對人生意義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時候也應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從一個自然的人變?yōu)橐粋€有道德境界的人。
2.大概了解中國哲學的一些特點,如它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它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3.體會學者散文思路明晰、內(nèi)涵豐富、說理簡明、語言平實的特點。
1.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解讀人生的四種境界。
2.在閱讀理解的基礎(chǔ)上深化并豐富對“人生境界”的認識。
3.獨立思考、質(zhì)疑課文,對自己的見解能夠做到自圓其說、持之有據(jù)。
1.學生默讀朗讀,熟悉課文內(nèi)容。
2.教師設(shè)計思考題和訓練題激活學生思維,深化其對課文的理解,促進語文能力的提高。
3.討論交流,開拓思路。
4.教師以漫談式的講解提升學生的認識,使之確有所得。
課文的題目為“人生的境界”,這對于開始思考人生意義和價值的高三學生來說,是頗有吸引力的,但文章的內(nèi)容比較深奧,語言又平實,所以學生難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切不可在學術(shù)概念上兜圈子,那樣會使學生感到索然無味。貼近生活,聯(lián)系實際方能激發(fā)興趣、搞活教學。
至于課文內(nèi)容,有些應該吸收消化,用來豐富和充實自己;若用今天的眼光來審視,有些似有可商榷之處;有些比較深奧的,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深究。要求學生全面地透徹地理解課文,既無必要,也難以做到??擅撾x課文,也不可拘泥于課文,可以把思考和討論延伸到一些與課文相關(guān)的問題上去。
步驟。
一、學生默讀朗讀。
二、歸納提要。
1.請找出全文的主旨句。2.請理清全文的段落層次。3.請說明全文的結(jié)構(gòu)特點。
這三個問題相互關(guān)聯(lián),可以放在一起考慮。文章的標題是“人生的境界”,其實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內(nèi)容,并非文章論述的主要問題,如果循著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結(jié)構(gòu),就會走人誤區(qū)。
本文主要是講中國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
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講人生的四種境界。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具體闡述中國哲學是如何幫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第十二自然段指出中國哲學既人世又出世的特點,它對未來的哲學可能有所貢獻。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為“總分-總”的論證結(jié)構(gòu)。
4.請再找出第二至第七自然段中的關(guān)鍵句。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xiàn)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chǎn)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
找出此關(guān)鍵句,不僅是對閱讀能力的訓練,也為下面教學活動的展開作了鋪墊。
三、重點解讀。
覺解。它在文中共出現(xiàn)了十三次。
請依舊下面兩個語句對“覺解”—詞作出自己的解釋。
“覺解”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對自己與社會、宇宙的關(guān)系以及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義的覺悟與理解。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于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p>
請聯(lián)系生活實際解讀文中的這句話。
示范:
一名兒童趴在地上現(xiàn)看草間的昆蟲,一名昆蟲學家也同樣地俯伏在地上觀看草間的昆蟲。
一名房產(chǎn)商在建造一樓群時對部下說:“等樓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記住是我把原來的一塊荒地變成了一群高樓?!绷硪幻慨a(chǎn)商也在建造一樓群,他對部下說:“等樓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為一塊荒地變成了一處景現(xiàn)而感到高興。”
顯然,兒童是順著本能做事,對他所做的事并無覺解,屬于自然境界,而昆蟲學家則是在進行觀察和研究,是在為社會的利益做事,屬于道德境界。第一個房產(chǎn)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個則是道德境界,盡管他們的語言表達僅有細微的差別。
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xiàn)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chǎn)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p>
請結(jié)合自己的成長體驗談談對此話的理解。
提示:
今天的青少年正處在精神貶值、道德滑坡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這決非理想的成長環(huán)境。在一個充滿功利刺激和誘惑的社會中,人的自然屬性會受到刺激而充分顯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較困難了。在過去“突出政治”的年代,精神曾被抬到嚇人的高度,虛幻為海市蜃樓,這是一個極端,而現(xiàn)在又走向了另一極端。讓學生談成長體驗,就是要使其明白在生活中不可隨波逐流,而是要有汲取人類一切寶貴精神財富的博大襟懷,并用它們來養(yǎng)育自己、充實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4.“為了成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跡,也不需要表演奇跡。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覺解,他做的事對于他就有不同的意義?!?/p>
這是課文中的精彩之筆。請用辯證的觀點對其進行分析,從中引出一點為人處事的哲理。
示范:
《荀子》中有一句話:“涂之人可以為禹?!?路上隨便哪一個都可以成為像禹那樣的圣人。)。
課文中的這段話就是對這一哲學思想的演繹。
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蘊含崇高。追求崇高要從平凡甚至瑣屑的事情開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體現(xiàn)于日常細節(jié)之中。一個沒有權(quán)勢和財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個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渺小之人。
是追求內(nèi)心的“覺解”,還是注重外在的“表演”?這也是需要我們認真思索的。在今天這個注重包裝的時代,很容易作秀于外在形式而忽略對人生境界的追求。
小結(jié):通過對一個詞語和三處文句的解讀,我們也許可以認識到人生境界的'獲得,需要對客觀世界和自我的認識有一個升華。當一個人有了哲學的覺解之后,他才可能對所做的事情賦以不凡的意義。
四、發(fā)散訓練。
1.課文里說,達到道德境界的賢人,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哲學上的覺解使他們的行動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義,使他們達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國歷史上涌現(xiàn)過無數(shù)這樣的志士仁人,請列出一些這樣的人物,同時寫出濃縮了他們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例: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示范:
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藺相如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林覺民為天下人謀永福。
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諸葛亮鞠躬盡力,死而后已。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譚嗣同天下事知其不可而為之。
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他們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風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壯美,或險峻……。
2.請按照例句的句式續(xù)寫一句。
例句:司馬遷忍辱負重,發(fā)憤著述,留一部經(jīng)典巨著給后人,這種身陷逆境卻有所作為的舉動,是一種奮發(fā)的人生境界。
示范:焦裕祿帶領(lǐng)群眾,治沙治貧,為一方百姓謀利造福,這種身居要職卻視人民為父母的行為,是一種壯麗的人生境界。
查文紅只身離家,義務支教,讓一群鄉(xiāng)村孩子沐浴春風化雨,這種身處貧寒卻施愛于他人的做法,是一種高尚的人生境界。
五、研究質(zhì)疑。
1.“最后,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平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
這幾句話在文中的第六自然段,是對“天地境界”的闡述,對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要引導他們質(zhì)疑詢問,而且最好通過自己的研究去解決疑難。
提示:要讀懂這段話,關(guān)鍵在于對“宇宙”一詞的理解。
在現(xiàn)今學生的語言系統(tǒng)之中,“宇宙”一詞的意思是指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體的無限空間,而文中“宇宙”并非此義,不是一個自然科學的概念,而是一個人文的概念,即天地萬物的總稱。古人把四方上下稱為“宇”,把古往今來稱為“宙”。這樣來看,課文也就不難理解了。具有“天地境界”的人的眼光與胸襟超越了現(xiàn)實社會,是跨越時空的,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皆包藏于其心中。他目光如炬、胸藏風云、縱橫捭闔、總攬古今、文理兼融、博學睿智、情懷曠達、人性完善、悲天憫人、思濟天下。如是,則可抵達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成為所謂“天民一圣人”。
2.如果說上面的質(zhì)疑是為了準確深入地理解課文,那么下面的質(zhì)疑則帶有“商榷”的性質(zhì)。
文中說:“……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于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蔽闹杏终f:“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提示:估計對于以上問題,學生是有話可講的。不必要求大家在交流討論中能達成共識,只要做到激活思維、深化認識即可。
對于行為功利性的承認,對于個人利益的尊重,是社會進步的標志,同時又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
違背人性而追求所謂思想道德的純粹,對個人來說難以做到,對社會來說則會導致虛假不實之風。
作者郵箱:zhuxinbing@。
人生的境界備課教案篇二
1、對馮友蘭的人生哲學思想有個初步的了解。
2、理解對馮友蘭關(guān)于人生四種境界的闡釋。
3、啟發(fā)學生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1、關(guān)于作者:馮友蘭(1895――1990),哲學家,哲學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門,1919年赴美學習,獲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中山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校哲學教授。是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著有《中國哲學史》,把中國哲學史分為“子學時代”和“經(jīng)學時代”,肯定了傳統(tǒng)儒家的價值。建國后著有《中國哲學史新編》等。
2、馮友蘭人生哲學思想馮友蘭認為,人生哲學的根本問題有兩個:一是人之異于禽獸者即人之所以為人之理何在?二是人生之意義何在?他根據(jù)自己的哲學理論,回答了這兩個問題,從而引出了人生四境界說。馮友蘭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即人之異于禽獸者在于其有覺解,人生的意義就在覺解之中。有覺解是人之理,求覺解是人之心,能覺解是人之心。人生在世,必追求人之理,以成就一個理想的人格;欲成就一個理想的人格,便需盡心盡性。這實際上是一件事的兩個方面,成就理想人格是人之理的要求,是做人的必需;而盡心盡性便能達到這個理想人格,是做人的方法,只有盡心盡性,力求覺解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人生才有意義。
3、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回答:
(1)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任務是什么?
(2)馮友蘭將人生境界分成幾個等級?是根據(jù)什么來劃分的?
(3)作者認為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這種任務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
4、討論以上問題。
5、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闡述人生境界的?是怎么闡述的?
作者站在哲學高度闡述人生境界的。作者從中國的哲學傳統(tǒng)任務著手,著重闡述了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作者認為,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的“任務不是增加關(guān)于史記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作者認為,人生有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不明白自己和自己所做事的意義;功利境界的人,雖然明白自己所做事的意義,但他們是從功利這一角度出發(fā)的。作者認為這不是作為人的最高境界,具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只是作為一種動物性的人存在于自然和社會之中,因為其他動物也有這一特性。作者認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才是真正的人生境界。有道德境界的人,“了解社會的存在”,“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只是整體的一部分”。有天地境界的人,他的心中不僅有整個社會,還有整個宇宙,他是宇宙的一員。按我們現(xiàn)在的話說,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心里不僅應裝著整個社會,還應裝著全世界,“他了解宇宙”,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這個社會、這個世界作貢獻。作者認為,哲學的任務,就是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人成為真正的人――賢人和圣人。
但是,作者并沒有把人生的最高目標玄化,而是結(jié)合現(xiàn)實指出,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在“覺悟狀態(tài)下做他所做的事”,他做的“都是平常人所做的事”。這樣,就使的這篇文章有普通的意義:我們每個人不管你的職位如何,也不管你從事什么工作,你都可以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成為賢人、圣人。
6、如何理解馮友蘭關(guān)于人生四種境界的闡釋?
馮友蘭先生認為,人類做事的意義本是客觀存在的,有功利的意義,有道德的意義,有天地的意義。但是人們覺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覺解了,就處于覺悟狀態(tài);不覺解,就處于“無明狀態(tài)”。人生的意義各不相同,由低級到高級,可分成四種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這種人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
往上是功利境界。這種人覺解到功利的意義,也就是利己的意義。這種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動機。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這種人心目中有社會整體,覺解到道德的意義,自覺地為社會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賢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學境界。這種人心目中有宇宙這個更大的整體,覺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覺地為宇宙的利益做事,這樣,他就與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價值,謂之圣人,達到了人成為人的最高境界。
前兩種境界是自然的產(chǎn)物,后兩種境界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
7、討論思考和練習二(見教材)
8、課后作業(yè):思考和練習三
人生的境界備課教案篇三
上課。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第一課,馮先生的《人生的境界》,這是一篇哲學論文,或者說哲學隨筆。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什么是哲學。
生一:哲學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
生:有!
師:對,大家還記不記得歐陽峰?
生:(笑)記得。
師:歐陽老前輩一輩子想當武林盟主,在華山論劍是出出風頭,可最終瘋了。他在華山問了幾個問題:“我是誰?”“歐陽峰是誰?”“我在哪里?”“我為什么會在這里?”大家注意,歐陽老前輩問的這些問題,都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歐陽峰終于成了哲學家。
(眾大笑)。
師:大家不要笑,我是誰,我為什么會在此處,這些都是關(guān)于人的基本思考,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之一。關(guān)于人的思考,我們稱之為價值觀。當然,說歐陽峰是哲學家是開玩笑,但人們常稱哲學家為瘋子卻是常情。
師:大家再看,我眼前有張桌子對不對?
生:對!
生:看到了。
師:如果我們連一張桌子的存在都不能肯定,那么我們所生存的世界是存在的嗎?是真實存在的呢還是只是我們的錯覺?如果是錯覺,那么什么是真實的?如果是真實的,那么這個真實的世界從何而來?大家看,我們生存的世界就是這么經(jīng)不起追問,而哲學就是要進行這種追問,關(guān)于世界的這種思考,我們稱之為世界觀。(又舉了兩個例子:飛矢不動,阿基里斯永遠追不上烏龜)。
師:現(xiàn)在讓我們小結(jié)一下。
生:箭。
師:對像射箭一樣又快又準確地了解和判斷事物,就是知,有智慧的人比一般人知道得快,多,準。而哲學是求根本的學問,大多數(shù)人只注意花和果,枝和葉,實際上,一棵樹長成什么樣子,是它的樹根和樹干決定的。我們了解了世界的本質(zhì),人是怎么一回事情,才能夠主動地去安排自己的人生。
師:我們要學習《人生的境界》,看到題目疑問就來了:什么叫境界?
(學生七嘴八舌地說)。
生:眼耳鼻舌身。
生:(搖頭)不知道。
師:色、聲、香、味、觸、法被稱為六塵。六塵基本上概括了我們所見到的外部世界。同學們,這就是所說的花花世界啊,在勾引著我們。(眾笑)當六塵作用于六根,在每一個人身上都產(chǎn)生種種感受,并作出不同的反應,佛學上把這種意識活動之中的主觀感受稱為境界。
大家從武俠小說中可以看到眾多的流派,什么禪宗啊,秘宗啊之類。中國的禪宗認為成佛需要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這是尋找禪的本體而不得的階段。尋禪不得,舉目所見無非客觀對象。第二種境界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這是似已悟道而實未悟道的階段。水正流、花正開,只有靜下心來諦聽凝視才可以感覺到,觀者正可以藉此境以悟心。第三種境界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這是描寫悟到了瞬間即是永恒,剎那成終古的心態(tài)。喻示時空被勘破,禪者于剎那間頓悟。
境界這個詞后來不斷地與各個學科,各個領(lǐng)域聯(lián)姻。比如清代王國維也曾經(jīng)說過,古今成大事業(yè)者必須經(jīng)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類似的這種境界在佛教里面表述得很多,再比如禪宗開創(chuàng)者慧能一則著名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p>
生:(笑)不知道。
師:我講一個笑話給大家聽。從前有兩個和尚要過一條河,有一個女子也想過河,水大,過不去。老和尚就背起這個女子過河。到了河對岸放下這個女子,兩個和尚繼續(xù)趕路。走了好一陣,小和尚終于忍不住問老和尚:“師父,你不是說出家人不近女色嗎?你為什么要背女子過河?”老和尚回答:“我把她背下河就放下了,可你到現(xiàn)在還放不下?!保ū姶笮Γ?。
師:明白了嗎?
生:有些明白了。
師:老和尚雖然背女子過河,但心中無色,色即是空。而小和尚雖然沒有背,但背上是空,心中有色。這兩個人的境界是不一樣的。(眾笑)我想起了以前演過的一個電影《少林寺》,里面有一個和尚愛喝酒,經(jīng)常念叨著,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他的境界可能比那里謹遵戒令的和尚要高,因為戒令畢竟是有形的東西。
師:好了,明白了境界是怎么一回事情,現(xiàn)在請大家打開書,最多用五分鐘時間看完課文。
(學生看書)。
生二: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境界。
師:境界?藝術(shù)境界還是其他境界?
生二:(說得很長,從略)。
師:這位同學說得非常好!基本上表達出了馮先生的意思。我再問同學們,課文中提到哲學任務的共有幾處?(有同學想翻書)請不要打開課本。
生:(紛紛搖頭)。
生:記住了。
師:好,我再請一個同學回答另一個問題:馮友蘭所說的四個境界分別是什么?
生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生三:(逐一解說,說得非常好)。
師:請問這位同學叫什么名字?
生三:
生四:按覺解程度來劃分的。
師:說得很好。能不能具體解釋一下什么叫覺解?
生四:(表達不太流暢,但說出了大意)。
生:沒有。
師:那由什么來決定?
生:覺解程度。
生:(笑)功利境界。
生:(大笑)道德境界。
生:(笑)天地境界。
生:(笑)有道理!
師:有什么道理,不明擺著強詞奪理嘛?
生:他們覺解的程度不同。
師:對,我們現(xiàn)在做一個小結(jié)?!度松木辰纭分饕侵v哲學的任務,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途徑是靠覺解,因覺解不同,人生的境界各不相同,但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境界。
生:因為他沒有意識到。
師:對,用我們的話來說,他沒有覺解到,所以境界不高。(眾笑)歐陽峰雖然提出了哲學問題,但仍然不是哲學家,因為他是瘋了以后才說出來的,理智上沒有這個覺解。(眾笑)。
師:可見,我們判定一個人境界高低主要是依據(jù)什么?
生:覺解。
師:對,其實就是一個人做事情的動機,他對所做事情的了解和覺悟程度?,F(xiàn)在大家打開書,讀一讀課本上關(guān)于自然境界的論述。
師:(稍停片刻)自然境界的人依據(jù)什么來做事情?
生:順著本能或其他社會的風俗習慣。
生:(有說自然境界的,有說天地境界的,說自然境界的居多)。
師:我叫一個同學來說。
生一:我認為是自然境界,因為他在自然環(huán)境中生存。
師:在自然境界中生存,就能說是自然境界嗎?
生:(紛紛搖頭)不是。
生二:我認為是天地境界,如果是自然境界當中的人,他應采野果而不是采菊花。(眾笑)。
生:覺解程度。
生:不是。
師:我們再來看這首詩,里面哪個詞用得最好?
生:見。
師:許多俗本用的是“望”,哪一個更好?
生:見。
師:哪一位同學能夠說一下好在什么地方?
生三:“見”字用起來更能達意。因為“望”是主動的有意識地看,而“見”是無意之中看到的,說明陶潛與自然融為一體,更體現(xiàn)出了陶潛屬于天地境界中的人。
師:這個同學說得很好!“望”是有意識的,這樣子。(舉手做遠眺狀,眾笑)而見是無意識地,自然地映入眼簾。用一個“望”字,人與自然之間是欣賞與被欣賞的關(guān)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觀照的對象。而用一個“見”字,人與自然不是欣賞與被欣賞的關(guān)系,人在自然之中,與自然一體,我見南山悠然,料南山見我亦如此。與自然一體也就與天地一體,與宇宙一體,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為,而見字正寫出了人與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間的一種和諧。而且陶潛說:“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這種返,覺解程度是很高的,是那些真正的無覺解或者很少覺解的鄉(xiāng)民所無法達到的。而這個樊籠,可能指功利境界與道德境界,陶潛已經(jīng)越過了這個境界。道家講究法天法地法自然,以自然為法,已經(jīng)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種很高的境界。老子說:“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边@是勘破功利以后達到的境界。而自然境界中的人渾渾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狀態(tài)行動著,他們“少知寡欲,不著不察”“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人而息”。他們都順應自然,但自然境界的人是被動地順應,而天地境界的人是認識到了宇宙的規(guī)律,主動地順應。那么什么樣的人才算是自然境界,有這么一段對話:有一記者前往山區(qū),碰到一個放羊娃。記者問:“你放羊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賣錢?!庇浾邌枺骸百u了錢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婦。”記者問:“娶了媳婦呢??\"放羊娃答:“生孩子?!庇浾邌枺骸坝辛撕⒆幽?”放羊娃答:“放羊?!保ㄉ笮Γ┻@個放羊娃的境界就是自然境界。這個放羊娃的悲劇在什么地方?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缺乏覺解,對自己的人生境界缺乏領(lǐng)悟。我們都是農(nóng)村孩子,我們的祖輩可能都是放過羊的,我們坐在這里讀書,就是從自然境界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
師:現(xiàn)在大家看功利境界這一段。(稍等片刻)功利境界的人有什么特點?
生:他們做事情是為自己。
生四:利已同時可能有利于別人。
師:對,實際情況有兩種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說明他并非不道德。這里所說的利己的動機,跟損人利己還是有區(qū)別的。境界說只考慮動機,不考慮結(jié)果。比如我辦一個公司,為自己賺錢,但是同時也可能有利于經(jīng)濟發(fā)展,增加了就業(yè)機會,所以利已與損人沒有必然聯(lián)系。
師:請大家判斷一下,劉邦與項羽,哪一個境界高?
生:(議論紛紛,有說劉邦的,有說項羽的)。
師:我請一個同學起來說。
生五:劉邦的境界高。劉邦內(nèi)心自私,但他統(tǒng)治中國,可以保證國家安定,而項羽則不同,他統(tǒng)治中國,結(jié)果會造成更大的混亂。由火燒阿房宮可見一斑。
師:我想問一個問題,劉邦與項羽在爭什么,都想干什么?
生:爭天下,想做皇帝。
師:對,天下是他們共同的目標,那他們爭天下的動機是什么?為了誰?是蒼生嗎?
生:不是,是他自己。
師:那他們在什么境界?
生:一樣高。
生:一個為已,一個為社會。
生:統(tǒng)一的。
師:功利境界的人呢?
生:對立的。
生五:(未經(jīng)提問,小聲地)很少有人能做到。
師:對,我也認為很少有人能做到,但相對而言,處在道德境界的人還是有的。
生六:雷鋒。
師:對,算一個。雷鋒坐車幾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眾笑)。
生:焦裕祿。
師:(作疑問狀)真的嗎?
生:真的!
生六: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匡扶正義而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
師:完全正確!要更切合本意,就要看一看注釋了?!罢痹谶@里是什么用法?
生:使動用法。
生七:舍利趨義。
師:對極了,表達也很簡潔。儒家認為義與利是統(tǒng)一的還是對立的?
生:對立的。
生:不合適。
師:為什么不合適?
生:(無人答)。
生:有道理!
生:很少有人做好事。
生:有。
師:如果承認私是人性中不可忽視的存在,肯定其合理性,既看到義與利對立的一面,也看到一致的一面,那么我們就制定出來的制度,就可能既弘揚義,又照顧到利。既給利以適當?shù)奈恢茫钟靡欢ǖ囊?guī)范來加以約束。我們下一節(jié)舉幾個例子大家分析一下。下課!
人生的境界備課教案篇四
生:緊張。
師:語文課前都做些什么?唱歌嗎?
生:不唱歌。
師:愿意唱歌嗎?愿意的舉手。
(都舉手)。
師:愿意唱什么歌?
(生不語)。
師:有文娛委員嗎?
生:沒有。
生:不——緊——張。
師:再念三遍,最后一遍念大聲。
(學生念)。
師:上課!
生:老師好!
班長:坐下。
(生開始說)。
(生繼續(xù)說)。
生:第九課。
師:你猜。
生:第十五課。
師:你來猜。
師:你為什么會猜這一課。
生:因為您剛才的提問,講到人生。
師:好,請班里字寫得最好的同學上前來在黑板上寫字。
(班長上前)。
師:我說,你寫。一,作者。二,三個詞。三,幾種境界,怎樣達到。請回。
師:我們就做這三件事。我們用多少時間來上這一課?
生:50分鐘。(也有說40分鐘的)。
生:剛才看到的。
生:哲學家。
師:再說一遍。再說一遍。多聰明啊。
師:覺解——。
生:了解和自學。
師:入世——。
生:投身到社會。
師:出世——。
生:超脫人世。
師:多聰明??!再說一遍。好。接下來,該干什么?不看書,課文里講了幾種境界?
生:四種。
師:怎么知道的?
生:剛才看到的。
師:哦,還不錯啊。哲學的根本任務是什么?
師:這種境界要不要學哲學?要不要接受教育?(不要。)哪一種境界要學哲學?
生: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生:女同學。
(生笑。)。
師:請男生先讀。
(男生讀,然后女生再讀。)。
師:認為女生讀得好的舉手。咱們男生很有器量,實話實說。
師:哪些話是答案?
(生齊讀出。)。
師:再說一遍。
師:怎樣到達道德境界呢?
(生讀出來。)。
師:找關(guān)鍵詞。(生讀出來。)。
師:怎樣到達天地境界呢?(生齊聲讀。)。
師:請一個同學上黑板寫四種境界。
(生寫)。
師:回去后,家長問你怎樣到達道德境界,怎樣回答?讀出來。
(生讀道德境界一段。)。
師:咱們班有沒有到達道德境界的?
(某男生指著某女生回答。)。
師:你為什么認為她到達道德境界?
生:她好。
生:有。
師:請舉手。
生:是。
(生寫)。
師:一分鐘,一分半,一分三十五秒,最快的完成了。
生:一心一意。
師:有沒有忘我?
生:沒有。
師:一心一意的舉手。
(都舉手。)。
師:還有幾分鐘干什么?
生:做練習。
生:答案在第四頁第二段。
師:用自己的話七嘴八舌地說。
師:第二題,齊讀。(學生讀。)這個第一小題是沒有統(tǒng)一答案的。
生:時間到了。
師:好了,下課。
人生的境界備課教案篇五
一、課文悟讀。
仔細品味馮友蘭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探究人生境界的4個等級,想到下面的文字。
山區(qū)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記者前往某山區(qū),碰到一個放羊娃,記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對話。記者問:“你放羊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賣錢?!庇浾邌枺骸百u了錢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婦。”記者問:“娶了媳婦呢?"放羊娃答:“生孩子?!庇浾邌枺骸坝辛撕⒆幽?”放羊娃答:“放羊。”記者默然。
蕓蕓眾生皆為利。
大無大有周恩來。
周恩來驚人之無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無后,三是官而不顯,四是黨而不私,五是勞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這六個“大無”,說到底是一個無私。公私之分古來有之,但真正的大公無私自共產(chǎn)黨始。1998年是周恩來誕辰一百周年,也是劃時代的《共產(chǎn)黨宣言》發(fā)表150周年。是這個宣言公開提出要消滅私有制,要求每個黨員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說,150年來,實踐《宣言》精神,將公私關(guān)系處理得徹底、完美,達到如此絕妙境界者,周恩來是第一人。因為即使如馬恩列也沒有像他這樣長期處于手握黨權(quán)、政權(quán)的誘惑和身處各種矛盾的煎熬之中。總理在甩脫自我,真正實現(xiàn)“大無”的同時卻得到了別人沒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種傾國、傾倒聯(lián)合國的風貌,特別是他的大愛大德。
遙想《逍遙游》。
二、亮點探究。
1.“人之戰(zhàn)”和“蟻之戰(zhàn)”的區(qū)別是什么?
探究學習:馮先生認為,有覺解才是人與禽獸的根本區(qū)別,才是人生最特殊最顯著的性質(zhì)。人只有覺解到了“覺解”這種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義。道德也必須以覺解為前提,凡可稱為道德的行為,必同時也是有覺解的行為。無覺解的行為,雖亦可合于道德,但嚴格地說,并不是道德的行為。螞蟻打仗時,每個螞蟻都各為其群,奮不顧身。從表面上看,與軍人為國打仗,奮不顧身似無區(qū)別。但人打仗是很危險的,在這種前提下他仍能奮不顧身,其行為是道德行為。螞蟻打仗時奮不顧身只是一種本能,它對于打仗及其危險并無覺解,所以嚴格地說,其行為并不是道德行為。
2.若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誰的成就大,誰的境界高?
探究學習:我們不能把一個人的境界與一個人的成就等同起來。境界的高低,以覺解的多少為標準。成就的大小,在藝術(shù)上有藝術(shù)的標準,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標準,我們不能認為一個人有很高的境界,就一定有很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界的高低為標準。
3.關(guān)羽的人生境界是道德境界嗎?
探究學習: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合乎道德的行為是為了求自己的利。功利主義者以為道德不過如此,這是對于道德沒有完全的了解。功利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只是合乎道德的行為。他們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而不是道德境界。
4.怎樣理解道德境界?
探究學習:“我”有自私義和主宰義。就“我”之自私義說,道德境界中的人無“我”;就“我”之主宰義說,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這就是說,道德境界也就是無“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會為“我”,所以他們不自私,不利己。他們?yōu)樯鐣鍪拢瑸樯鐣\利時沒有任何個人目的。他們的行為被“真我”所主宰,所以其行為雖無個人目的,但卻有覺解,他們的行為是出于“真我”自覺選擇的行為。
5.《莊子》之“游”和馮先生之“游”有什么區(qū)別?
探究學習:“游心”說來源于《莊子》?!肚f子》所謂“游”即游動、飛翔之意,如魚游于水,鳥翔于天,都叫做“游”。《莊子·逍遙游》中講了4種“游”:一是蜩與學鳩之游,“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鵬之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在莊子看來,前三種游都不是理想的游,因為它們都需“有待”?!坝写本褪怯袟l件限制,有條件限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樣的游才是最好的游呢?莊子說:“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無條件的,這當然是一種“心游”“神游”,是一顆無牽累的心在宇宙間的自由自在的遨游。馮先生常說,他所謂天地境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坝涡挠谖镏?,有之全”就是莊子式的心游、神游。不過,莊子的心游是游于“無何有之鄉(xiāng)”,游于混沌的宇宙;馮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世界,游于大全。所以莊子的游是“無心而順有”,馮先生的游是“順理以應事”?!绊樌響隆笔羌词篱g而出世間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盁o心順有”是離世間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三、選題設(shè)計。
1.三種境界的區(qū)別是什么?
(1)近代大學問家王國維認為,古今成大事業(yè)者必須經(jīng)過3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2)中國的禪宗認為成佛需經(jīng)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這是尋找禪的本體而不得的階段。
第二種境界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這是似已悟道而實未悟的階段。
第三種境界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這是描寫悟到了瞬間即永恒,剎那成終古的心態(tài)。
(3)馮先生的人生境界。研究方法:比較法。參讀書目:
(1)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王國維《人間詞話》。
(3)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2.馮友蘭和牟宗三文化觀的本質(zhì)區(qū)別是什么?
研究方法:
從什么是文化,中西文化的差異和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化,三方面比較研究。
參讀書目:
(1)牟宗三《道德理想主義重建》。
(2)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3)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
(4)林毓生《面對未來的關(guān)懷》《中國論壇》。
(5)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梁漱溟與胡適》,中華書局。
(6)唐亦難《從的新舊編看馮友蘭先生哲學思想的辯證發(fā)展》,《馮友蘭研究》第一輯。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通訊》2002年7月。
人生的境界備課教案篇六
生無言。
師:馮友蘭是當代數(shù)一數(shù)二的哲學大家。是我們南陽人,他出生在南陽市唐河縣祁儀鄉(xiāng),他和他弟弟妹妹,都在自己的專業(y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稱為“馮氏三兄妹”。這么親近的名人,我們?yōu)槭裁床恢??這是有原因的。因為我們對哲學非常陌生,我們所接觸的哲學只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它是我們的官方哲學。相比之下,馮友蘭只是民間哲學?,F(xiàn)在改革開放程度深入到哲學了,我們才能夠接觸到像馮友蘭這樣的哲學家。
師:閑言少敘,書歸正傳??紤]第一個問題:馮友蘭認為哲學的任務是什么?
師:第二個問題:馮友蘭認為精神境界可分為幾種?都是什么?它們的關(guān)系是什么?
生:馮友蘭認為人的精神境界可分為四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它們的關(guān)系是依次從低到高。
師:第三個問題:各種境界間的主要區(qū)別是什么?
生:是覺解的不同。
師:“覺解”的意義是?
生:覺解的意義是人對自己做的事情的了解,并且從而使他做事情有了意義。
師:馮友蘭把他的四種人生境界分為兩個層次,怎么分的?這么分的依據(jù)是什么?
生: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第一層次,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第二層次。劃分的依據(jù)是前者人們現(xiàn)在就是的,后者是人應該成為的。前者是現(xiàn)實,后者是理想與追求。
師:關(guān)于課文的內(nèi)容,問最后一個問題:什么是出世?什么是入世?
生:入世是積極投身到社會中,出世就應該是超脫人世,看破紅塵吧。
師:《人生的境界》這篇文章閱讀理解并不難。但是,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馮友蘭說哲學的任務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如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按理說,他應該給我們舉一些例子,可是他在文章中卻沒有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地舉例說明。這是本文的一個缺陷。我們現(xiàn)在自己嘗試著舉些例子思考一下。
先考慮自然境界:處于自然境界的人的特點是什么。
生:他對他所做的事情沒有覺解,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者習慣去做。
師: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
生:雞活著,吃飽了生蛋。它對自己的生活意義并無覺解。如果有了覺解,知道自己生蛋要被人吃掉,或者自己長肥了要被人吃掉,它一定會憂愁而死,或者減肥也行。(學生大笑)。
生:一些同學沉溺于網(wǎng)絡(luò),他們因上網(wǎng)過多而習慣性地上癮,知道不對也管不了自己,這一類同學算是自然境界的人吧。還有些同學,一聽到上課鈴聲就犯困,應該也是。
師:這位同學能夠就眼前事為例,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的很強。準確地講,他所說這些同學應該就是沒有或者較少“覺解”:他們沒有理想,或者是有理想但是他們的理想只是“放在肚里想想”的理想,也就是說他們沒有為理想奮斗。他們的日子就過得沒有價值。
師:為什么這么肯定?
生:因為這表明他做事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符合功利境界的人的特征。
生:(一部分)道德境界。
生:(一部分)功利境界。
生:(齊聲)功利境界。
師:總結(jié)一下功利境界的兩種情況。
生:一是利己利人,一是只有利己。功利境界的特點就是利己,但是排斥利人。
師:現(xiàn)在我們看馮友蘭提出的道德境界的標準是——。
生: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做事是“正其義不謀其利”。
師:舉個例子。
生:雷鋒。
生:文天祥、蘇武。
生:林則徐應該也是。
師:陶淵明怎么看?
生:陶淵明?
生:魯智深。
師:我們看看他是什么境界的人。
師:為什么?
生:因為他專殺壞蛋?!奥芬姴黄揭宦暫?,該出手時就出手”,他是個好人,所以應該是道德境界的人。
師:我的看法和你不一樣。我認為老魯(學生大笑)是天地境界的人。他是一個真正“替天行道”的人。所以,他是天地境界的人。
生:(小聲提醒)老師,“替天行道”的口號是宋江提的。
師:確實,這位同學看書很細心,記憶很準確。然而,宋江的“替天行道”有個附帶條件,就是“忠義雙全”。有了“忠”字,他的“替天行道”中的“天”,就變成了“天子”。這也是他投降的原因。這說明宋江正是道德境界的人,他的道德就封建忠義道德。
魯智深殺的都是壞蛋。還有一個人不分好壞一齊殺的,那是誰?他是什么境界的人?
生:李逵。他是不分青紅皂白,亂殺一氣。是不是自然境界的人?。?/p>
師:為殺人而殺人。在這一點上,李逵應該是自然境界的人。
我們想一下,梁山英雄中有沒有功利境界的人?
生:多了。吳用、晁蓋等搶奪生辰綱。武松為報仇殺人也是。他們都有功利目的。
師:現(xiàn)在我們來看一下馮友蘭所說的天地境界有什么特征。
生:他是宇宙的一員,自覺地為宇宙的利益做各種事情。
師:我們現(xiàn)在看魯智深符合不符合這一標準。魯智深這一形象做事遵從一個標準:“路見不平,撥刀相助”。有人曾經(jīng)說魯智深傻,他總是為和自己本不相干的事情不平結(jié)果弄得越來越狼狽:一開始為不相識的賣唱父女而打死鄭屠戶,軍官做不成,只好作和尚;后來又為林沖惹怒了高太尉,和尚也做不成,只好做土匪。其實,之所以我們覺得他傻,是因為我們是從功利的角度為他“著想”的;從社會公平的角度看,魯智深卻是一個“智謀深遠”的人,所以作者安排他最后成了正果。
生:鼓掌。
師:我們能不能通過今天所學再睜大眼睛看看我們現(xiàn)在的世界呢?布置一道作業(yè)?題:從馮友蘭的四種境界看反恐的布什和提倡“和諧”發(fā)展的。下課!
附參考答案:布什提倡單邊主義,以“反恐”為口號推動單邊主義,一切從維護美國霸權(quán)利益出發(fā),是功利主義,所以越來越不得世界各國的人心。提倡世界和諧發(fā)展,符合人類發(fā)展規(guī)律,符合所有人的利益,符合天地間至大的規(guī)律,自然的理想狀態(tài)是和諧,人類的理想狀態(tài)也是和諧,所以這是天地境界。境界的不同,正是中美兩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發(fā)生變化的內(nèi)因所在。
人生的境界備課教案篇七
1.促進學生對人生意義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時候也應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從一個自然的人變?yōu)橐粋€有道德境界的人。
2.大概了解中國哲學的一些特點,如它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它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3.體會學者散文思路明晰、內(nèi)涵豐富、說理簡明、語言平實的特點。
2.在閱讀理解的基礎(chǔ)上深化并豐富對“人生境界”的認識。
3.獨立思考、質(zhì)疑課文,對自己的見解能夠做到自圓其說、持之有據(jù)。
1.學生默讀朗讀,熟悉課文內(nèi)容。
2.教師設(shè)計思考題和訓練題激活學生思維,深化其對課文的理解,促進語文能力的提高。
3.討論交流,開拓思路。
4.教師以漫談式的講解提升學生的認識,使之確有所得。
課文的題目為“人生的境界”,這對于開始思考人生意義和價值的高三學生來說,是頗有吸引力的,但文章的內(nèi)容比較深奧,語言又平實,所以學生難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切不可在學術(shù)概念上兜圈子,那樣會使學生感到索然無味。貼近生活,聯(lián)系實際方能激發(fā)興趣、搞活教學。
至于課文內(nèi)容,有些應該吸收消化,用來豐富和充實自己;若用今天的眼光來審視,有些似有可商榷之處;有些比較深奧的,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深究。要求學生全面地透徹地理解課文,既無必要,也難以做到??擅撾x課文,也不可拘泥于課文,可以把思考和討論延伸到一些與課文相關(guān)的問題上去。
步驟。
一、學生默讀朗讀。
二、歸納提要。
1.請找出全文的主旨句。2.請理清全文的段落層次。3.請說明全文的結(jié)構(gòu)特點。
這三個問題相互關(guān)聯(lián),可以放在一起考慮。文章的標題是“人生的境界”,其實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內(nèi)容,并非文章論述的主要問題,如果循著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結(jié)構(gòu),就會走人誤區(qū)。
本文主要是講中國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
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講人生的四種境界。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具體闡述中國哲學是如何幫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第十二自然段指出中國哲學既人世又出世的特點,它對未來的哲學可能有所貢獻。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為“總分-總”的論證結(jié)構(gòu)。
4.請再找出第二至第七自然段中的關(guān)鍵句。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xiàn)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chǎn)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
找出此關(guān)鍵句,不僅是對閱讀能力的訓練,也為下面教學活動的展開作了鋪墊。
三、重點解讀。
覺解。它在文中共出現(xiàn)了十三次。
請依舊下面兩個語句對“覺解”—詞作出自己的解釋。
“覺解”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對自己與社會、宇宙的關(guān)系以及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義的覺悟與理解。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于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p>
請聯(lián)系生活實際解讀文中的這句話。
示范:
一名兒童趴在地上現(xiàn)看草間的昆蟲,一名昆蟲學家也同樣地俯伏在地上觀看草間的昆蟲。
一名房產(chǎn)商在建造一樓群時對部下說:“等樓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記住是我把原來的一塊荒地變成了一群高樓?!绷硪幻慨a(chǎn)商也在建造一樓群,他對部下說:“等樓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為一塊荒地變成了一處景現(xiàn)而感到高興?!?/p>
顯然,兒童是順著本能做事,對他所做的事并無覺解,屬于自然境界,而昆蟲學家則是在進行觀察和研究,是在為社會的利益做事,屬于道德境界。第一個房產(chǎn)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個則是道德境界,盡管他們的語言表達僅有細微的差別。
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xiàn)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chǎn)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p>
請結(jié)合自己的成長體驗談談對此話的理解。
提示:
今天的青少年正處在精神貶值、道德滑坡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這決非理想的成長環(huán)境。在一個充滿功利刺激和誘惑的社會中,人的自然屬性會受到刺激而充分顯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較困難了。在過去“突出政治”的年代,精神曾被抬到嚇人的高度,虛幻為海市蜃樓,這是一個極端,而現(xiàn)在又走向了另一極端。讓學生談成長體驗,就是要使其明白在生活中不可隨波逐流,而是要有汲取人類一切寶貴精神財富的博大襟懷,并用它們來養(yǎng)育自己、充實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4.“為了成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跡,也不需要表演奇跡。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覺解,他做的事對于他就有不同的意義?!?/p>
這是課文中的精彩之筆。請用辯證的觀點對其進行分析,從中引出一點為人處事的哲理。
示范:
《荀子》中有一句話:“涂之人可以為禹?!?路上隨便哪一個都可以成為像禹那樣的圣人。)。
課文中的這段話就是對這一哲學思想的演繹。
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蘊含崇高。追求崇高要從平凡甚至瑣屑的事情開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體現(xiàn)于日常細節(jié)之中。一個沒有權(quán)勢和財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個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渺小之人。
是追求內(nèi)心的“覺解”,還是注重外在的“表演”?這也是需要我們認真思索的。在今天這個注重包裝的時代,很容易作秀于外在形式而忽略對人生境界的追求。
小結(jié):通過對一個詞語和三處文句的解讀,我們也許可以認識到人生境界的獲得,需要對客觀世界和自我的認識有一個升華。當一個人有了哲學的覺解之后,他才可能對所做的事情賦以不凡的意義。
四、發(fā)散訓練。
1.課文里說,達到道德境界的賢人,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哲學上的覺解使他們的行動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義,使他們達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國歷史上涌現(xiàn)過無數(shù)這樣的志士仁人,請列出一些這樣的人物,同時寫出濃縮了他們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例: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示范:
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藺相如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林覺民為天下人謀永福。
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諸葛亮鞠躬盡力,死而后已。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譚嗣同天下事知其不可而為之。
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他們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風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壯美,或險峻……。
2.請按照例句的句式續(xù)寫一句。
例句:司馬遷忍辱負重,發(fā)憤著述,留一部經(jīng)典巨著給后人,這種身陷逆境卻有所作為的舉動,是一種奮發(fā)的人生境界。
示范:焦裕祿帶領(lǐng)群眾,治沙治貧,為一方百姓謀利造福,這種身居要職卻視人民為父母的行為,是一種壯麗的人生境界。
查文紅只身離家,義務支教,讓一群鄉(xiāng)村孩子沐浴春風化雨,這種身處貧寒卻施愛于他人的做法,是一種高尚的人生境界。
五、研究質(zhì)疑。
1.“最后,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平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p>
這幾句話在文中的第六自然段,是對“天地境界”的闡述,對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要引導他們質(zhì)疑詢問,而且最好通過自己的研究去解決疑難。
提示:要讀懂這段話,關(guān)鍵在于對“宇宙”一詞的理解。
在現(xiàn)今學生的語言系統(tǒng)之中,“宇宙”一詞的意思是指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體的無限空間,而文中“宇宙”并非此義,不是一個自然科學的概念,而是一個人文的概念,即天地萬物的總稱。古人把四方上下稱為“宇”,把古往今來稱為“宙”。這樣來看,課文也就不難理解了。具有“天地境界”的人的眼光與胸襟超越了現(xiàn)實社會,是跨越時空的,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皆包藏于其心中。他目光如炬、胸藏風云、縱橫捭闔、總攬古今、文理兼融、博學睿智、情懷曠達、人性完善、悲天憫人、思濟天下。如是,則可抵達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成為所謂“天民一圣人”。
2.如果說上面的質(zhì)疑是為了準確深入地理解課文,那么下面的質(zhì)疑則帶有“商榷”的性質(zhì)。
文中說:“……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于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蔽闹杏终f:“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p>
提示:估計對于以上問題,學生是有話可講的。不必要求大家在交流討論中能達成共識,只要做到激活思維、深化認識即可。
對于行為功利性的承認,對于個人利益的尊重,是社會進步的標志,同時又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
違背人性而追求所謂思想道德的純粹,對個人來說難以做到,對社會來說則會導致虛假不實之風。
人生的境界備課教案篇八
師:上課,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學生沉默)。
師:嗯,我記得我們的班長好像對建筑學很感興趣的,班長先說說好么?
(學生鼓掌)。
班長:我心目中的房子應該建在水上的。
師:很奇妙的想法,為什么呢?
班長:因為我比較喜歡在水邊的生活,我可以下水游永,釣魚,我覺得那樣的生活很適合我。
師:嗯,班長向往那種清悠的生活。其他同學呢?想好了嗎?
(學生開始活躍起來,師開始巡視)。
師:qc同學一直在盯著我笑,是不是有話要說。。。
(全體生笑)。
生:我心目中的房子應該是建在空中的。
(全體大笑)。
生:因為我比較喜歡站在高空往下看的感覺,然后我可以和云朵作伴,還有,上面的空氣一定很新鮮的。
生:我喜歡在大海邊生活。每天面對大海,我的心情就很好。
師:像海子那樣,有顆空靈的心,每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對不?(生點頭)。
師:jl舉手了,你的想法是?
生:我喜歡山村里的生活,因為我這個人喜歡清靜,喜歡一個人獨處,喜歡和大自然作伴。
師:jl同學喜歡遠離塵囂脫離世俗的那種生活。
師:有沒有世俗一點的,比如向往熱鬧的城市,繁華的摩天大樓,有沒有???
生:沒有(幾乎異口同聲)。
師:啊?為什么呀?我就喜歡那種生活呀,是不是溫州的房價太高了的原因啊?
(全體笑)。
屏顯:我的空中樓閣。
生:(有的找畫,有的說自己沒畫)。
師:我記得叫你們畫畫的時候,有學生就叫起來說自己畫得不好。沒關(guān)系,我們不是美術(shù)課,我叫你們畫畫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寓樂趣于學習中,你畫畫的過程就是你對課文內(nèi)容的了解過程,這也是閱讀的一種方式。還有些學生畫過之后說,自己筆中的畫遠遠不是心目中的那幅畫,如果那樣的話,我覺得你對課文已經(jīng)進入深層閱讀了,至少你心中有感覺了,知道文章描繪的`畫面很美。那么,現(xiàn)在,我不叫你們用嘴巴閱讀,用什么呢?用耳朵閱讀。
生:耳朵?
師:能理解么?用耳朵怎么閱讀?
生:哦,就是通感對不?
(生笑)。
(視頻播放完畢)。
師:好,哪位同學能說說,這是你心目中的那幅畫面嗎?
生:我特別喜歡視頻里那座房子,我覺得那就是我心目中的畫面,這畫面真的太美了。
生:我心目中的畫面和它差遠了。
師:為什么?
生:我的想象力不夠豐富的,沒有視頻里這么美的,或者我對文章閱讀的不夠深入吧。我想我比較喜歡這樣的生活的,不過不是現(xiàn)在,是以后,老了的時候。
生:我心目中的房子跟它還是有點距離的,房子的風格不是很相同。
師:能說說吧?
生:講不來,反正就是不同。
大家快速瀏覽全文,找出你最喜歡的段落,概括其內(nèi)容,并給小屋起個名字,說說小屋的特點。
我先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很喜歡文章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在這里,作者非常傳神的將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一點,我覺得這里的小屋是俏皮的,活潑的,可愛的,靈動的,我給小屋取個名字叫:山之屋。給小屋取名字的時候,我對大家有個要求,必須要以什么之屋的形式命名。
(學生瀏覽,思考,幾分鐘后)。
師:大家想好了嗎?哪位同學先說說呀。想好了就先說說,這個問題應該不是很難對不?你只用說說你喜歡的,說說你所想的。
生:我喜歡十到十二自然段,因為這里寫到云和霞,還有那一句,我最喜歡:空氣在山上特別清新,清新的空氣使我覺得呼吸的是香,我就特別喜歡那種空氣。而我的房子是要建在空中的,所以我要給小屋取個名字叫。。。叫。。。叫空之屋。(全體笑)。
師:空之屋?能不能用那個“香”字,叫香之屋呢?
生:不好,哦,對了,空中還有云和霞,就叫云之屋或霞之屋吧。
(全體鼓掌)。
師:多好聽的名字呀,多浪漫的小屋呀,這個名字好。
生:我喜歡十五自然段,這里作者寫到小屋在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cè),像個空中樓閣,我覺得這里的小屋很美,朦朧美,我取名為夜之屋。
師:好的,夜之屋。
生:我也喜歡十五自然段,但我想取名為夢之屋。
師:夢之屋,多有遐想的名字呀,其他同學呢?
生:我喜歡寫小屋和樹的關(guān)系那幾段,作者說小屋像小鳥一樣,我覺得小屋有動感,我取名為。。。取名為。。。樹之屋。
師:好的,講得很好。
我把大家剛才講和歸納一下好嗎?
包圍在小屋四周的有無花的碧樹,有五彩的花,有哪些花呀?
生回答。
師:還有燦爛的云和多彩的霞,有山外青山,有綠野阡陌。我們又看到明麗如洗光滑如緞的清晨里小屋,暮靄沉沉滿月清輝里的小屋,還有燈影重重下如煙似夢的小屋。在這里,作者仿佛是以小屋為焦點,為我們拍攝出一幅又一幅的畫面,那個他這個拍角角度是單一的嗎?有沒有順序的?大家互相討論一下,說說角度問題,然后在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
生討論(幾分鐘后)。
師:好,我們一起來說一下好嗎?我們先從視覺角度來說,有哪些呢?
生:有近看、遠觀、左顧、右盼、仰視、俯瞰。
生:(小聲)還有里面看看,外面看看。
師:這位同學觀察很仔細,他說里面看看,外面看看,也就是有屋外對小屋的描寫,也有屋內(nèi)對屋外的捕捉,好,大家找出相應的句子。
(各找出相應句子)。
師:這是空間角度,還有沒有其他角度?
生:有,有白天和黑夜嘛。
師:對,還有時間上的變化,有白天所見,有夜晚所觀。
(師生各找出相應句子并朗讀)。
生:文字。
生:語言。
屏顯:品味語言。
師:如何品味語言呢?講荷塘月色的時候好像提到了一點對不?
生:從修辭入手。
師:對,修辭入手也是一種方法。很多同學品味語言無法下手,我下面推薦幾種方法。
屏顯:畫面美:形、態(tài)、姿、色、遠、近、高、低、動、靜、日、夜。
善用修辭:形麗姿美。
化用名句:意味深長。
巧用文言:簡潔凝練。
對偶句的整齊美、排比句的流暢美、長短句的錯落美。
師:我們學詩歌的時候,講過意象,有些意象的畫面就很美,比如,再別康橋中。。。
生:金柳、水草、彩虹、夕陽、星輝。。。
生:比喻,擬人,還有通感。。。
師:這是從句子角度來分析的,還有化用名句,巧用文言。巧用文言方面有很多,有化用古詩詞句的,有直接引用的,或者巧妙的選取古詩詞中傳統(tǒng)的意象,這點我們在詩歌里學過,有這么一位高手詩人的,是。。。
生:。。。
師:我達達的馬蹄,是個美麗的錯誤。。。
生:鄭愁予。東風,柳絮,江南,這些意象很美。
師:對,這些都是從句子的角度入手,還有是從句式的角度入手的,比如說,對偶句往往給我們整齊美感,借用聞一多三美詩歌理論來說是。。。
生:建筑美。
屏顯:化用古詩詞。
師:同學們根據(jù)屏幕上顯出的古詩詞,在文中找出句子,看看哪句是化用屏幕上劃線句的,并且比比看。
屏顯:王觀《卜算子》王維《漢江臨眺》李白《望天門山》溫庭筠《菩薩蠻》的內(nèi)容。
這一版塊完成很順利。
師:好,到這里為止,我們好像從來沒提到過作者對不?學到這里,你對作者的印象應該是什么樣的呢?我們的課本還有參考書之類上面,從來沒有提到作家的性別,大家覺得,這么一篇美文是出自女性作家之手呢?還是男性作家之手。
生:男的。
師:為什么?
生:因為學案上用的是“他”。
生:應該是女的吧,男的會寫出這樣的文章。、
師:作者的性別曾經(jīng)引起很多人的興趣,引起過爭議,而且網(wǎng)絡(luò)上也從來沒有她的照片,后來經(jīng)過考證,這是位女性作家。(背景音樂響起)作家李樂薇,江蘇人,后來到臺灣從事文學工作,以散文見長。她不愧為寫作高手,用她那優(yōu)美動人的語言,明麗清婉的文筆給我們帶來了這么一篇如詩如畫的美文。這美文尤如一杯香氣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卻又是讓人如此的回味無窮,我想,如果沒有高深的文學功底的人,沒有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向往的人,沒有如詩如畫般的心靈的人是寫不出這樣的文章的,那么,就讓我們在音樂中再次體味作者美好的情感,愿我們都能擁有如詩如畫的心靈吧。讓美充滿詩的心靈,讓詩的心靈充滿美。
下課鈴響。
人生的境界備課教案篇九
一、設(shè)疑導入,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
生1:我不贊同。沒有得到心愛的東西感到不幸情有可緣,但得到了心愛的東西應慶幸才對呀。
生2:我也不贊同。這兩句話似乎自相矛盾。
2、師:我和大家也有一樣的疑問。看來,蕭伯納這句名言真有問題。今天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克思考人生的兩大難題:如何對待幸與不幸。下面請大家隨著著名哲學家周國平走進《人生寓言》。
(點評:運用留白藝術(shù),由蕭伯納的名言導入,新、巧,可謂一箭三雕:一是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熱情;三是這句名言如一線貫穿,隨著探究的深入,不斷翻出新意。)。
二、調(diào)動積累,讓學生了解寓言的特點。
1、師:說起寓言,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1:拔苗助長、掩耳盜鈴。
生2:狐假虎威、東施效顰。
師: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看來平時積累很重要。大家喜歡這些寓言故事嗎?
(點評:內(nèi)引以往的學習經(jīng)驗,首次強調(diào)課外積累,走近寓言。)。
2、生3:喜歡。因為寓言讀起來既有趣又發(fā)人深思。
生4:寓言,它總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給人以生活上的啟示。
師:那么從“東施效顰”這個寓言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啟示呢?
生5:告訴我們不要盲目地模仿別人。
生6: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點評:歸納寓言的特點,為下面多角度解讀寓意作好鋪墊,走進寓言。)。
三、探究寓意,引導學生多角度解讀。
1、生速讀《白兔與月亮》,要求:捕捉重要信息,能復述故事情節(jié)。
師:本則寓言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生1:有一只白兔是賞月的行家,每天夜晚都要來到林中草地心曠神怡地賞月,于是諸神之王就宣布月亮歸屬于她??蓮拇艘院?,她從前的閑適心情一掃而光,整日患得患失,最后她請求諸神之王撤消了那個慷慨的決定。
2、師:剛才這位同學的復述你認為最大的優(yōu)點是什么?
生2:復述語言較概括,抓住了文中的關(guān)鍵語句,而且忠實于原文。
(點評:通過速讀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通過評價滲透復述方法指導。)。
3、師::你不僅很善于聽,而且也總結(jié)出了復述的方法。從這位同學的復述中我注意到了兩個關(guān)鍵詞“心曠神怡”“患得患失”,為什么月亮在歸屬于白兔后,她從前的閑適心情會“一掃而光”?請有感情地朗讀文中的關(guān)鍵語句。
生3:“烏云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搶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陰晴圓缺不再各具風韻,反倒險象迭生,勾起了無窮的得失之患?!?/p>
師:這句話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生4:運用對偶,句式很對稱,語言也很精練、用了很多成語,富有文采。
生5:還運用了對比,刻畫出了白兔面對月的陰晴圓缺患得患失的心態(tài)。
(點評:抓住關(guān)鍵語句,通過朗讀品味語言,揣摩語句深長的意味。)。
5、師:著名詞人蘇軾有句詞與白兔的這一心態(tài)迥然不同,是哪句呢?
生6:人有悲歡離和,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點評:二次強調(diào)課外積累,巧妙引出多角度解讀。)。
生7:要能夠發(fā)現(xiàn)和欣賞美,不可抱有占有的態(tài)度。
生8:美好的事物應該大家共分享。
生9:擁有非分之財就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點評: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尊重學生的自主體驗與理解。)。
7、師: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會產(chǎn)生得失之患嗎?有無得失之患的關(guān)鍵在哪里?
生10:我認為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會產(chǎn)生得失之患。因為白兔一則沒有能力去保衛(wèi)財富,生怕別人搶去偷去;二則有了私欲之心便不會真正擁有。所以有無得失之患的關(guān)鍵在于你有沒有實力、有沒有私欲。(同學們熱烈鼓掌)。
生11:我不贊成。白兔得到月亮后如能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就不會產(chǎn)生得失之患。有無得失之患的關(guān)鍵在于你是否擁有平常心。(生點頭,長時間鼓掌)。
(點評: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引導學生逆向思維,形成爭辯,第一次進行多角度地解讀。)。
(點評:師生同讀同議,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者、促進者;鼓勵學生質(zhì)疑探究,重新解讀寓意。)。
師:這個問題問得好。那么請大家?guī)е@一新的問題用讀第一則寓言的方法來自讀《苦難的王子》。
(點評:第二次多角度解讀,翻出了新意,同時又生發(fā)出新的問題。自然導入第二則寓言。)。
9、(生自讀《苦難的王子》)。
師:下面請以四人學習小組交流你的讀書收獲。推薦一位中心發(fā)言人作好記錄。
生13:這個寓言講述的是一個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來能夠頑強面對厄運的故事。從這一故事中我們悟出了兩個道理:一是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切不可懷僥幸心理認為苦難只會落在別人身上;二是一旦遭遇苦難,就要勇敢面對。
生14:我們這一組進行了分角色朗讀,在朗讀中我們感受到了“厄運能使脆弱的人邊得將堅強起來”。
(點評:由“學會”走向“會學”。)。
生15: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師:這樣的才是真心英雄。你能結(jié)合生活中的事例來談一談嗎?
生16:貝多芬耳聾后仍“扼住命運的喉嚨”從而創(chuàng)作出了不朽的音樂。
生17:司馬遷倍受宮刑仍堅持不懈地寫出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生18:美國作家海倫凱勒曾是一個盲人,但她以頑強的意志給她的創(chuàng)作帶來里了光明,給千千萬萬讀者的心靈帶來了光明。
(點評:外聯(lián)生活,三次強調(diào)課外積累。)。
師:你說出了我的困惑。誰幫我解答?
(點評:學生自己質(zhì)疑探究,第三次多角度解讀。)。
生21:“沒有得到心愛的東西”也未必是一種不幸。
(點評:溫故而知新。第四次多角度解讀,又翻新意。)。
12、師:人的一生如云卷云舒、潮起潮落,如何面對人聲中的幸與不幸,相信大家在今后的人生定會正確對待。請你說一條關(guān)于“得與失”的名言俗語以自勉。
生22:得意淡然,失意夷然。-----冰心。
生23: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生24: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間訓》。
生25:交好運時要謹慎,遭厄運時要忍耐。-----《英國諺語》。
(點評:四次強調(diào)課外積累,交流名言,勉勵自己。)。
13、師:是啊,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感受。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如果單從占有的角度看,“沒有得到”的失意痛苦和“已得到”的患得患失都是不幸的.。但如果換一個角度以創(chuàng)造、審美的角度來看這“未得”與“已得”,是否別有一番情趣呢?下面請你將蕭伯納的這句名言進行改寫,然后送給你的朋友。
生27:人生有兩大幸福: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待你去追求、去創(chuàng)造;而是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待你去回味、去珍惜。
(點評:第五次多角度解讀,創(chuàng)造性閱讀。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自然得以體現(xiàn)。)。
四、運用留白,激發(fā)學生課外樂于探究。
師:寓言的確像個魔袋,我們今天從這些魔袋中取出了比魔袋還要大得多的東西。寓言又像一座橋梁,帶領(lǐng)我們渡到彼岸;寓言還像一把鑰匙,引著你走進神奇的世界。如你想知道魔袋里還有哪些東西,請大家課后去閱讀周國平的另三則充滿了人生智慧的寓言《孿生兄弟》、《執(zhí)迷者悟》、《抉擇》吧。
(點評:運用“留白”作為結(jié)尾,使整堂課顯得余味無窮,更廣闊的閱讀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留給了課外。)。
【教學反思】。
1、解讀寓意是寓言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一個極具個性的精神活動。解讀過程中首先應引導學生認真閱讀原文,整體感知課文,概括內(nèi)容要點;在此基礎(chǔ)上鼓勵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讀出自己的見解,與文本對話,理解文章豐富的寓意。尤其不要忘記我們自己可能就是一個本體,從寓言中我們可以讀出許多的“自我”來,因為“寓言說的就是你呀?!倍@也正是寓言的魅力所在。
2、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應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不應局限于教參上提供的一種寓意。寓言本身蘊涵內(nèi)容的豐富性和含蓄性,使得“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樣在解讀中就會以喻體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開去,不斷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感悟、新的創(chuàng)造。
3、注意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要做到“潤物細無聲”,就要避免空洞的說教。在解讀寓意的過程中自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4、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將兩則寓言連串起來進行教學,因為兩則寓言本身就是根據(jù)辨證邏輯而成的,不宜分篇教學。這樣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人生的境界備課教案篇十
哲學的任務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guān)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這里更清楚地解釋一下這個話的意思,似乎是恰當?shù)摹?/p>
我在《新原人》一書中曾說,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覺地在做。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于他有了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gòu)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構(gòu)成各人的人生境界,這是我的說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于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這些個人的差異,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于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還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gòu)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xiàn)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chǎn)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任務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學境界,因為只有通過哲學,獲得對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達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產(chǎn)物。道德認為,并不單純是遵循道德律的行為;有道德的人也不單純是養(yǎng)成某些道德習慣的人。他行動和生活,都必須覺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學的任務正是給予他這種覺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學教人以怎樣成為圣人的方法。我在第一章中指出,成為圣人就是達到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這是哲學的崇高任務。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說,哲學家必須從感覺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學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墒翘斓鼐辰绲娜?,其最高成就,是自己與宇宙同一,而在這個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國哲學總是傾向于強調(diào),為了成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跡,也不需要表演奇跡。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覺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有不同的意義。換句話說,他是在覺悟狀態(tài)做他所做的事,別人是在無明狀態(tài)做他們所做的事。禪宗有人說,覺字乃萬妙之源。由覺產(chǎn)生的意義,構(gòu)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國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國的哲學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隨著未來的科學進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條和迷信,必將讓位于科學;可是人的對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將由未來的哲學來滿足。未來的哲學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這方面,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
作者簡介。
馮友蘭(1895—1990),哲學家、哲學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中州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哲學教授。抗戰(zhàn)期間,任西南聯(lián)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7年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30年代初出版兩卷本《中國哲學史》,把中國哲學史分為“子學時代”和“經(jīng)學時代”,肯定了傳統(tǒng)儒家的價值。40年代寫《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學結(jié)合新實在論,構(gòu)建其“新理學”體系。建國后著有《中國哲學史新編》等,論著編為《三松堂全集》。
人生的境界備課教案篇十一
生無言。
師:馮友蘭是當代數(shù)一數(shù)二的哲學大家。是我們南陽人,他出生在南陽市唐河縣祁儀鄉(xiāng),他和他弟弟妹妹,都在自己的專業(y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稱為“馮氏三兄妹”。這么親近的名人,我們?yōu)槭裁床恢??這是有原因的。因為我們對哲學非常陌生,我們所接觸的哲學只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它是我們的官方哲學。相比之下,馮友蘭只是民間哲學?,F(xiàn)在改革開放程度深入到哲學了,我們才能夠接觸到像馮友蘭這樣的哲學家。
師:閑言少敘,書歸正傳。考慮第一個問題:馮友蘭認為哲學的任務是什么?
師:第二個問題:馮友蘭認為精神境界可分為幾種?都是什么?它們的關(guān)系是什么?
生:馮友蘭認為人的精神境界可分為四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它們的關(guān)系是依次從低到高。
師:第三個問題:各種境界間的主要區(qū)別是什么?
生:是覺解的不同。
師:“覺解”的意義是?
生:覺解的意義是人對自己做的事情的了解,并且從而使他做事情有了意義。
師:馮友蘭把他的四種人生境界分為兩個層次,怎么分的?這么分的依據(jù)是什么?
生: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第一層次,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第二層次。劃分的依據(jù)是前者人們現(xiàn)在就是的,后者是人應該成為的。前者是現(xiàn)實,后者是理想與追求。
師:關(guān)于課文的內(nèi)容,問最后一個問題:什么是出世?什么是入世?
生:入世是積極投身到社會中,出世就應該是超脫人世,看破紅塵吧。
師:《人生的境界》這篇文章閱讀理解并不難。但是,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馮友蘭說哲學的任務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如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按理說,他應該給我們舉一些例子,可是他在文章中卻沒有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地舉例說明。這是本文的一個缺陷。我們現(xiàn)在自己嘗試著舉些例子思考一下。
先考慮自然境界:處于自然境界的人的特點是什么。
生:他對他所做的事情沒有覺解,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者習慣去做。
師: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
生:雞活著,吃飽了生蛋。它對自己的生活意義并無覺解。如果有了覺解,知道自己生蛋要被人吃掉,或者自己長肥了要被人吃掉,它一定會憂愁而死,或者減肥也行。(學生大笑)。
生:一些同學沉溺于網(wǎng)絡(luò),他們因上網(wǎng)過多而習慣性地上癮,知道不對也管不了自己,這一類同學算是自然境界的人吧。還有些同學,一聽到上課鈴聲就犯困,應該也是。
師:這位同學能夠就眼前事為例,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的很強。準確地講,他所說這些同學應該就是沒有或者較少“覺解”:他們沒有理想,或者是有理想但是他們的理想只是“放在肚里想想”的理想,也就是說他們沒有為理想奮斗。他們的日子就過得沒有價值。
師:為什么這么肯定?
生:因為這表明他做事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符合功利境界的人的特征。
生:(一部分)道德境界。
生:(一部分)功利境界。
生:(齊聲)功利境界。
師:總結(jié)一下功利境界的兩種情況。
生:一是利己利人,一是只有利己。功利境界的特點就是利己,但是排斥利人。
師:現(xiàn)在我們看馮友蘭提出的道德境界的標準是——。
生: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做事是“正其義不謀其利”。
師:舉個例子。
生:雷鋒。
生:文天祥、蘇武。
生:林則徐應該也是。
師:陶淵明怎么看?
生:陶淵明?
生:魯智深。
師:我們看看他是什么境界的人。
師:為什么?
生:因為他專殺壞蛋。“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他是個好人,所以應該是道德境界的人。
師:我的看法和你不一樣。我認為老魯(學生大笑)是天地境界的人。他是一個真正“替天行道”的人。所以,他是天地境界的人。
生:(小聲提醒)老師,“替天行道”的口號是宋江提的。
師:確實,這位同學看書很細心,記憶很準確。然而,宋江的“替天行道”有個附帶條件,就是“忠義雙全”。有了“忠”字,他的“替天行道”中的“天”,就變成了“天子”。這也是他投降的原因。這說明宋江正是道德境界的人,他的道德就封建忠義道德。
魯智深殺的都是壞蛋。還有一個人不分好壞一齊殺的,那是誰?他是什么境界的人?
生:李逵。他是不分青紅皂白,亂殺一氣。是不是自然境界的人?。?/p>
師:為殺人而殺人。在這一點上,李逵應該是自然境界的人。
我們想一下,梁山英雄中有沒有功利境界的人?
生:多了。吳用、晁蓋等搶奪生辰綱。武松為報仇殺人也是。他們都有功利目的。
師:現(xiàn)在我們來看一下馮友蘭所說的天地境界有什么特征。
生:他是宇宙的一員,自覺地為宇宙的利益做各種事情。
師:我們現(xiàn)在看魯智深符合不符合這一標準。魯智深這一形象做事遵從一個標準:“路見不平,撥刀相助”。有人曾經(jīng)說魯智深傻,他總是為和自己本不相干的事情不平結(jié)果弄得越來越狼狽:一開始為不相識的賣唱父女而打死鄭屠戶,軍官做不成,只好作和尚;后來又為林沖惹怒了高太尉,和尚也做不成,只好做土匪。其實,之所以我們覺得他傻,是因為我們是從功利的角度為他“著想”的;從社會公平的角度看,魯智深卻是一個“智謀深遠”的人,所以作者安排他最后成了正果。
生:鼓掌。
人生的境界備課教案篇十二
單海波胡丕忠。
一、課文悟讀。
仔細品味馮友蘭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探究人生境界的4個等級,想到下面的文字。
山區(qū)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記者前往某山區(qū),碰到一個放羊娃,記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對話。記者問:“你放羊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賣錢?!庇浾邌枺骸百u了錢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婦?!庇浾邌枺骸叭⒘讼眿D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記者問:“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庇浾吣?。
蕓蕓眾生皆為利。
大無大有周恩來。
周恩來驚人之無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無后,三是官而不顯,四是黨而不私,五是勞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這六個“大無”,說到底是一個無私。公私之分古來有之,但真正的大公無私自共產(chǎn)黨始。19是周恩來誕辰一百周年,也是劃時代的《共產(chǎn)黨宣言》發(fā)表150周年。是這個宣言公開提出要消滅私有制,要求每個黨員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說,150年來,實踐《宣言》精神,將公私關(guān)系處理得徹底、完美,達到如此絕妙境界者,周恩來是第一人。因為即使如馬恩列也沒有像他這樣長期處于手握黨權(quán)、政權(quán)的誘惑和身處各種矛盾的煎熬之中??偫碓谒γ撟晕遥嬲龑崿F(xiàn)“大無”的同時卻得到了別人沒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種傾國、傾倒聯(lián)合國的風貌,特別是他的大愛大德。
遙想《逍遙游》。
二、亮點探究。
1.“人之戰(zhàn)”和“蟻之戰(zhàn)”的區(qū)別是什么?
探究學習:馮先生認為,有覺解才是人與禽獸的根本區(qū)別,才是人生最特殊最顯著的性質(zhì)。人只有覺解到了“覺解”這種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義。道德也必須以覺解為前提,凡可稱為道德的行為,必同時也是有覺解的行為。無覺解的行為,雖亦可合于道德,但嚴格地說,并不是道德的行為。螞蟻打仗時,每個螞蟻都各為其群,奮不顧身。從表面上看,與軍人為國打仗,奮不顧身似無區(qū)別。但人打仗是很危險的,在這種前提下他仍能奮不顧身,其行為是道德行為。螞蟻打仗時奮不顧身只是一種本能,它對于打仗及其危險并無覺解,所以嚴格地說,其行為并不是道德行為。
2.若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誰的成就大,誰的境界高?
探究學習:我們不能把一個人的境界與一個人的成就等同起來。境界的高低,以覺解的多少為標準。成就的大小,在藝術(shù)上有藝術(shù)的標準,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標準,我們不能認為一個人有很高的.境界,就一定有很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界的高低為標準。
3.關(guān)羽的人生境界是道德境界嗎?
探究學習: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合乎道德的行為是為了求自己的利。功利主義者以為道德不過如此,這是對于道德沒有完全的了解。功利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只是合乎道德的行為。他們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而不是道德境界。
4.怎樣理解道德境界?
探究學習:“我”有自私義和主宰義。就“我”之自私義說,道德境界中的人無“我”;就“我”之主宰義說,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這就是說,道德境界也就是無“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會為“我”,所以他們不自私,不利己。他們?yōu)樯鐣鍪拢瑸樯鐣\利時沒有任何個人目的。他們的行為被“真我”所主宰,所以其行為雖無個人目的,但卻有覺解,他們的行為是出于“真我”自覺選擇的行為。
5.《莊子》之“游”和馮先生之“游”有什么區(qū)別?
探究學習:“游心”說來源于《莊子》?!肚f子》所謂“游”即游動、飛翔之意,如魚游于水,鳥翔于天,都叫做“游”?!肚f子·逍遙游》中講了4種“游”:一是蜩與學鳩之游,“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鵬之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在莊子看來,前三種游都不是理想的游,因為它們都需“有待”?!坝写本褪怯袟l件限制,有條件限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樣的游才是最好的游呢?莊子說:“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無條件的,這當然是一種“心游”“神游”,是一顆無牽累的心在宇宙間的自由自在的遨游。馮先生常說,他所謂天地境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坝涡挠谖镏?,有之全”就是莊子式的心游、神游。不過,莊子的心游是游于“無何有之鄉(xiāng)”,游于混沌的宇宙;馮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世界,游于大全。所以莊子的游是“無心而順有”,馮先生的游是“順理以應事”?!绊樌響隆笔羌词篱g而出世間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盁o心順有”是離世間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三、選題設(shè)計。
1.三種境界的區(qū)別是什么?
(1)近代大學問家王國維認為,古今成大事業(yè)者必須經(jīng)過3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2)中國的禪宗認為成佛需經(jīng)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這是尋找禪的本體而不得的階段。
第二種境界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這是似已悟道而實未悟的階段。
第三種境界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這是描寫悟到了瞬間即永恒,剎那成終古的心態(tài)。
(3)馮先生的人生境界。研究方法:比較法。參讀書目:
(1)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王國維《人間詞話》。
(3)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2.馮友蘭和牟宗三文化觀的本質(zhì)區(qū)別是什么?
研究方法:
從什么是文化,中西文化的差異和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化,三方面比較研究。
參讀書目:
(1)牟宗三《道德理想主義重建》。
(2)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3)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
(4)林毓生《面對未來的關(guān)懷》《中國論壇》。
(5)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梁漱溟與胡適》,中華書局。
(6)唐亦難《從中國哲學史的新舊編看馮友蘭先生哲學思想的辯證發(fā)展》,《馮友蘭研究》第一輯。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通訊》7月。
人生的境界備課教案篇十三
1、對馮友蘭的人生哲學思想有個初步的了解。
2、理解對馮友蘭關(guān)于人生四種境界的闡釋。
3、啟發(fā)學生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第一課時。
1、關(guān)于作者:馮友蘭(1895——1990),哲學家,哲學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門,1919年赴美學習,獲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中山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校哲學教授。是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著有《中國哲學史》,把中國哲學史分為“子學時代”和“經(jīng)學時代”,肯定了傳統(tǒng)儒家的價值。建國后著有《中國哲學史新編》等。
2、馮友蘭人生哲學思想馮友蘭認為,人生哲學的根本問題有兩個:一是人之異于禽獸者即人之所以為人之理何在?二是人生之意義何在?他根據(jù)自己的哲學理論,回答了這兩個問題,從而引出了人生四境界說。馮友蘭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即人之異于禽獸者在于其有覺解,人生的意義就在覺解之中。有覺解是人之理,求覺解是人之心,能覺解是人之心。人生在世,必追求人之理,以成就一個理想的人格;欲成就一個理想的人格,便需盡心盡性。這實際上是一件事的兩個方面,成就理想人格是人之理的要求,是做人的必需;而盡心盡性便能達到這個理想人格,是做人的方法,只有盡心盡性,力求覺解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人生才有意義。
3、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回答:
(1)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任務是什么?
(2)馮友蘭將人生境界分成幾個等級?是根據(jù)什么來劃分的?
(3)作者認為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這種任務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
4、討論以上問題。
第二課時。
5、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闡述人生境界的?是怎么闡述的?
作者站在哲學高度闡述人生境界的。作者從中國的哲學傳統(tǒng)任務著手,著重闡述了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作者認為,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的“任務不是增加關(guān)于史記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作者認為,人生有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不明白自己和自己所做事的意義;功利境界的人,雖然明白自己所做事的意義,但他們是從功利這一角度出發(fā)的。作者認為這不是作為人的最高境界,具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只是作為一種動物性的人存在于自然和社會之中,因為其他動物也有這一特性。作者認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才是真正的人生境界。有道德境界的人,“了解社會的存在”,“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只是整體的一部分”。有天地境界的人,他的心中不僅有整個社會,還有整個宇宙,他是宇宙的一員。按我們現(xiàn)在的話說,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心里不僅應裝著整個社會,還應裝著全世界,“他了解宇宙”,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這個社會、這個世界作貢獻。作者認為,哲學的任務,就是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人成為真正的人——賢人和圣人。
但是,作者并沒有把人生的最高目標玄化,而是結(jié)合現(xiàn)實指出,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在“覺悟狀態(tài)下做他所做的事”,他做的“都是平常人所做的事”。這樣,就使的這篇文章有普通的意義:我們每個人不管你的職位如何,也不管你從事什么工作,你都可以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成為賢人、圣人。
6、如何理解馮友蘭關(guān)于人生四種境界的闡釋?
馮友蘭先生認為,人類做事的意義本是客觀存在的,有功利的意義,有道德的意義,有天地的意義。但是人們覺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覺解了,就處于覺悟狀態(tài);不覺解,就處于“無明狀態(tài)”。人生的意義各不相同,由低級到高級,可分成四種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這種人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
往上是功利境界。這種人覺解到功利的意義,也就是利己的意義。這種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動機。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這種人心目中有社會整體,覺解到道德的意義,自覺地為社會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賢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學境界。這種人心目中有宇宙這個更大的整體,覺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覺地為宇宙的利益做事,這樣,他就與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價值,謂之圣人,達到了人成為人的最高境界。
前兩種境界是自然的產(chǎn)物,后兩種境界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
7、討論思考和練習二(見教材)。
8、課后作業(yè):思考和練習三。
人生的境界備課教案篇十四
信息:?????。
威望:?+1投票?。
魅力:??。
經(jīng)驗:??。
現(xiàn)金:?54?瑞文幣?。
存款:?7831?瑞文幣?。
貸款:?沒貸款?。
來自:?重慶?。
在線:?116?時?47?分?01?秒?。
總發(fā)貼數(shù):?877?篇?。
注冊日期:?2004/03/01
消息查看搜索好友郵件qq復制引用回復。
時間:2004年3月28日下午1點30分開始。
地點:重慶市后勤工程學院大禮堂。
授課人:魏書生。
學生:重慶市楊家坪中學初一(?)班學生。
聽課人數(shù):四千余人。
實錄整理:2010zhang?(捍衛(wèi)重慶)。
師:同學們,你們平時課前3分鐘做什么呢??。
生:介紹古詩。
師:怎么個介紹方法呢?
生:按照學號進行。
師:那今天該誰了?
生:
(對不起,由于當時筆者沒集中精力,沒聽清楚該學生的名字)。
師:誰是?
(該學生起立)。
師:平時你們下面介紹呢還是在講臺上介紹?
生:在講臺上。
被叫起的學生:老師,由于今天是在這兒上課,所以我沒準備。
師:(微笑)那怎么辦呢?
師:(征求全班學生意見)讓他非干不可?找人代替?還是不干了?
(本人深深被魏老師上課的民主折服)。
被叫起的學生:找人代替。
(其它學生也小聲回答:找人代替)。
師:那找誰?
生:語文科代表!
師:誰是語文科代表?
(語文科代表起立)。
師:好吧,開始。
(語文科代表上臺開始介紹古詩《春曉》,包括:作者、朝代、逐句抽學生回答含義、結(jié)束時全班誦讀全詩)。
師:說得很好,上課!
(師生互相問好后,學生沒有坐下)。
師:我在我們班上課時,一般要要求他們進行口頭作文,我們今天可不可做?
(學生沒有回答)。
師:舉手表決吧!
(一半以上的學生舉手)。
(有學生回答13歲、有學生會大14歲!)。
生:是。
師:好吧!到了那時,我們已經(jīng)過上小康生活了,你們愿做什么就說什么,隨便說說,別管別人,七嘴八舌地說。預備,開始!
(學生開始口頭作文,師到幾個學生旁邊詢問他們說的什么。大略3分鐘后,學生口頭作文結(jié)束)。
師:看來同學們一天的工作干得夠快的!
(全場爆出一陣笑聲)。
師:同學們都說得不錯,有的當醫(yī)生了,有的做警察了。好吧,我們開始上課?。ㄉ拢?。
師:教材發(fā)了沒有?
生:發(fā)了。
生:沒有。
師:為什么?
齊答:不知道上哪一課。
師:能猜到老師今天上哪一課嗎?為什么能猜到?
生:《阿q?正傳》,因為此文篇幅較長,占全書的比例大。
生:《蜀道難》,因為這篇文章很有意思。
師:我既沒有說剛才那位正確,也沒有說你的不對。還有嗎?
生:《將近酒》,因為我喜歡這篇文章。
師:實在猜不出來我就說了,還是按照順序講第一課吧。我們班誰的字寫的不錯,上臺來寫本課的學習要求好嗎?男女各一名。
二、三個詞。
四、課后練習)。
師:我們完成了這四件事,就能把這篇文章學懂了,有信心嗎?
生:有!
師:同學們學課文一般幾節(jié)課?
生:2節(jié),有時3節(jié)。
師:今天咱們爭取一節(jié)課,行嗎?
生:行。
生:虧了。
(眾笑)。
師:要是老師今天管你們呢?看來咱們今天還是請個同學管時間吧。
(無人舉手)。
師:管時間不是很簡單嗎?管住老師,不準拖堂。
(一人舉手了)。
師:好,借一塊表給他,到時間要提醒我,我們就下課。幾點下課?45分鐘。
(幾個學生看表)2點30下課。
師:好,我們來看第一個要求,作者是誰不用講了吧?
生:馮友蘭。
師:哪兒的人?什么身份?(哲學家)。
(學生分別回答)。
師:連成一句話怎么說?
(學生連成一句話回答)?。
師:要是今天回家,家長問今天老師講了什么?怎么回答。
(生答課題)。
師:作者呢?連成一句話說。
(生回答完畢)。
師:有不會的嗎?
(坐最后的一學生舉手)。
師:請坐最后的那位同學上臺來寫作者吧。
(生上臺寫作者)。
師:第二個要求:三個詞,哪三個?
生齊答:覺解、入世、出世。
師:真聰明!不用我解釋了吧?大家看看能說出它們的解釋需要幾分鐘??。
生:2分鐘。
師:好,我們看誰完成得最快,大家不要看書是不要看別人,看別人會耽誤自己的事。
(全場一陣笑聲)。
師:預備,開始!
(3個學生立即舉起了手,其余學生開始看書上詞語的解釋)。
師:30秒,還剩下八個同學沒完成。
(沒看完的學生繼續(xù)看書)。
師:40秒了,剩下一個同學沒舉手。
師:那位同學,什么原因沒看完呢?
生:我不知道看什么。
師:喔,原來沒弄清楚要求??慈齻€詞語的解釋。
師:(稍停頓)大家坐直了,把三個詞語分別解釋一下。
(全班同學齊聲回答)。
師:會了吧?自己寫出來還是請同學上臺寫?
生:請同學上臺寫。
(很多學生舉手,師請一位學生上臺寫三個詞語的解釋)。
師:我們是看這位同學寫解釋呢還是繼續(xù)來完成第三件事?
生:完成第三件事。
(師又走下講臺回到了學生中)。
師:好,作者認為人的境界有幾種?用得著老師講嗎?
齊答:不用。
生:四種。分別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師:大家離開書,如果家長問你,你會說嗎?有沒有離開書本就忘記了的?
生:沒有。
師:大家把書扣過來,將四種境界寫在筆記本上,寫完的就舉手。
(學生開始書寫,約3分鐘后學生開始舉手)。
師:大家做時都沒看書,這很好。只有兩位同學做完后,想迫切知道正確答案翻開書查了正誤。
師:所謂自然境界是什么?大家不看書能否說得和作者的一樣?
生:能(很多學生舉手)。
生:人天然就形成的。
生:人一生下來就有的。
師:同意它們意見的舉手,不同意它們的又有何理由?
(少數(shù)幾個學生舉手)。
師:怎么沒幾個舉手呢?其實剛才他們說得很對,大家看看書。
(不知道魏老師為什么沒請不同意的學生談理由)。
師:功利境界又是什么?大家是看書呢還是自己思考?
生:自己思考。
師:同學們真勇敢。
(生思考片刻后)。
師:大家舉手回答吧。
生:我認為是道德境界是有利于他人的。
(該生回答不正確,不知道為什么魏老師沒有及時給予糾正)。
生:是指某個人做事情只對自己有利。
師:這位同學的答案對嗎?同意的請舉手。
(一半以上的學生舉手)。
師:大家看書,看看自己的思考與作者的看法是否一樣。
(生齊打開書)。
師:第三種境界又是什么?
師:道德境界是指什么呢?大家是思考呢還是看書?哪個笨一些?
生:看書笨一些。
師:那大家還是思考回答吧。
(學生陸續(xù)舉起了雙手)。
生:為人民為社會做事情就叫做道德境界。
生:出于自身的道德觀念去做事。
師:誰能將他們的答案綜合一下?
生::做事情的觀念符合社會利益的要求就叫做道德境界。
師:很好,大家七嘴八舌地說說道德境界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自己說自己的。
(所有學生開始回答,片刻)。
師:大家看書,看看剛才你們所說的和作者所想的一不一樣。
(生打開書)。
師:大家齊讀這部分行嗎?知道是讀哪一部分吧?
生:知道!
師:預備,起!
生齊答:聰明!
師:大聲說。
生大聲重復:聰明!
(全場大笑)。
師:你們想的和哲學家說的一樣。本文是安排在高三的課本上的,你們雖然是初一,答案卻是自己想出來的,你們真的很聰明。其實如果我們經(jīng)常動腦思考問題,我們更會越來越聰明的。
(魏老師的此段點評不僅讓學生臉上蕩起了笑容,也讓本人佩服得直點頭)。
生:比賽!
師:那誰先讀?
生:男生。
(聽眾們又開始大笑起來)。
師:好,男生開始齊讀,女生等會兒。大家都思考回答問題。預備,起!
(男生齊讀書上介紹天地境界的部分)。
師:都讀得不錯。最后一種境界大家能理解嗎?女生們有什么看法呢?
生:我認為天地境界就是人把自己的想法與世界結(jié)合起來。
生::我認為天地境界其實就等于道德境界。
師:為什么?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見解。
生:因為我們還沒有發(fā)現(xiàn)外星人呢!無法談清天地境界。
師:很好,你的見解很獨到,很有創(chuàng)造性。還有看法嗎?
生:我認為天地境界就是為宇宙做事,講自己的整個身體融入到宇宙當中。
師:你這個見解我也是第一次聽到,非常好,想象開闊。
科代表:天地境界的含義比道德境界更進一層,道德境界主要指人類社會,而天地把整個自然界也算作,天地境界就是為自己身處的整個世界做事。
師:回答全面,很好。
(稍停頓)。
生:不用培養(yǎng)。
師:對,那么功利境界呢?
生: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自自然然,隨便隨便。
師:很好,大家都說除了前兩種境界的共同特征,那就是我們?nèi)爽F(xiàn)在都是。
師:后面的境界又如何達到呢?
(無人舉手)。
(師提示:只有、才)。
師:找到?jīng)]有?大聲朗讀!
(生齊讀)。
師:這部分的關(guān)鍵詞語是什么?
生:只有、才。
師:只有、才是關(guān)聯(lián)詞。
生:哲學、學習、了解。
師:怎樣到達道德境界?
(一學生回答什么是道德境界)。
師:回答怎樣達到,不是回答什么是。
(一生訂正)。
師:最要緊的是最后兩句話,寫的是什么?
(一生回答)。
師:請同學們再讀一遍。
師:這部分可以刪除哪些詞?就是簡單地用一句話回答。
(生看書齊說)。
師:大家抬起頭,大聲回答好嗎?
(生再答)。
師:如果今天回家,家長問怎樣達到這四種境界,怎么回答?
(生復述)。
師:大家背過《道德經(jīng)》嗎?
生:沒有。
師:《道德經(jīng)》其實就告訴了我們回到家為家長做些什么事。我們應該學會為家長做事。
師:我們班誰最不愿意發(fā)言?
生:黃皓。
師:那黃皓同學知道怎樣達到這四種境界嗎?
黃皓答:會。
(請黃皓上臺板書)。
師:下面我們來完成課后作業(yè)?,幾個大題?
生:2個。
師:魏老師留作業(yè)?好不?
生:不好。
(眾笑)。
師:那我們一起解決吧。第一大題幾個小題?
生:(?)。
(本人沒聽清楚)。
師:我們看第一小題。男生讀題,女生(故意停頓)。
生:回答!
(眾笑)。
師:好,男生讀題,如果沒人舉手回答,此題就算放棄了。預備,起!
(男生讀完題)。
師:同學們答題請抓住關(guān)鍵詞。
(女生開始舉手回答,回答得非常好)。
師:此大題其余的小題還用老師說嗎?
生:不用。
師:同學們非常不錯,老師要說的內(nèi)容同學們事先都知道了。
師:第二大題幾個小題?
生:(?)。
(本人又沒聽清楚)。
師:第一小題不用回答了吧?第二小題呢?
師:(稍停頓)這個題不好回答,即使是高三的學生也很難準確回答出來,估計出題的人也很難回答得完全正確。
師:如果考試非要出這道題,怎么回答?
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隨隨便便說一下就行了。
師:(稍停頓)到了這個時候,有人該提醒我了。
管時間的學生起立:老師,該下課了。
(眾笑)。
師:還有最后的小題沒說,還上嗎?贊同還上得請舉手!
(眾笑,少數(shù)學生沒舉手)。
師:好,繼續(xù)吧,最后的又是開放性試題,如何回答?怎樣理解“出世”、“入世”?
(生沉默)。
師:不愿意理解就不理解吧,愿意理解的同學如果不能體會等我們到了高三再體會。
師:我最后給所有的老師提點建議,希望老師們和學生一起玩,一起聊天,一起討論,在我們學校老師都和學生們打成一片。最后上完課,希望老師不要一下課揚長而去,如果我們和學生的距離進一些,那么我們的無效勞動就會少一些。
師:大家對這堂課又何看法呢?找個愿意回答的同學吧。
生:魏老師教會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
生:這節(jié)課我不光學到了知識,還掌握了學習的方法,這對我們以后的學習幫助很大。
黃皓:我覺得時間過得太快了,這堂課還沒上過癮。
(眾大笑)。
師:剛才大家學習了人生的四種境界,那你們認為自己現(xiàn)在在哪個境界呢?請大家閉上眼睛,這樣回答問題不會受到別人的干擾。
(眾生閉上眼睛)。
師:感覺自己在自然境界的請舉手。
師:一人舉手。
師:感覺自己進入功利境界的請舉手。
師:十四人舉手。
師:已經(jīng)進入道德境界的請舉手。
師:進入道德境界的同學很多喲。
師:進入天地境界的呢?
師:一人舉手。好吧。
(眾生睜開眼睛)。
師:你們猜老師怎么看待這種問題呢?你們猜猜老師對咱們班同學的看法是什么?
生大聲齊答:聰明。
(眾又一次大笑)。
師:同學們真的很聰明。同學們的聽說讀寫能力都不錯,因為你們聽老師的看法和我很有默契,同學們剛才的口頭作文也很精彩,同學們剛才讀課文也很好,同學們聽說讀方面的能力都不錯,那么寫的能力就不用說的,比如同學們剛才對詞語意思的書寫、上臺板書的同學都很精彩。
師:好了,下課。
(課堂教學結(jié)束,課后學生齊找魏老師簽名)。
說明:由于本人的聽覺較差、書寫速度較慢,所以實錄的部分內(nèi)容有刪節(jié)。
聽課隨感:2010zhang?(捍衛(wèi)重慶)。
懂點編程、專點畫畫、?品點美文、聽點?music?。
小生網(wǎng)名:?捍衛(wèi)重慶。
開開心心????。
信息:???。
威望:?+7投票?。
魅力:??。
經(jīng)驗:??。
現(xiàn)金:?-1720?瑞文幣?。
存款:?10241?瑞文幣?。
貸款:?沒貸款?。
來自:?浙江?。
在線:?111?時?50?分?33?秒?。
總發(fā)貼數(shù):?310?篇?。
注冊日期:?2003/10/23
消息查看搜索好友郵件復制引用回復。
樓主辛苦,謝謝了~??。
笑孩???頭銜:?天山童姥。
門派:?逍遙派。
信息:???。
威望:?0投票?。
魅力:??。
經(jīng)驗:??。
現(xiàn)金:?23503?瑞文幣?。
存款:?449?瑞文幣?。
貸款:?沒貸款?。
來自:?保密?。
在線:?500?時?31?分?32?秒?。
總發(fā)貼數(shù):?1254?篇?。
注冊日期:?2003/09/22
消息查看搜索好友qq復制引用回復。
笑一笑,十年少。?。
信息:?????。
威望:?+1投票?。
魅力:??。
經(jīng)驗:??。
現(xiàn)金:?54?瑞文幣?。
存款:?7831?瑞文幣?。
貸款:?沒貸款?。
來自:?重慶?。
在線:?116?時?47?分?01?秒?。
總發(fā)貼數(shù):?877?篇?。
注冊日期:?2004/03/01
消息查看搜索好友郵件qq復制引用回復。
謝謝!?小弟應該的.
放在上面互相學習嘛,。
大家多談些意見就好了。
懂點編程、專點畫畫、?品點美文、聽點?music?。
小生網(wǎng)名:?捍衛(wèi)重慶。
毓君???頭銜:?麥田守望者。
門派:?星宿派。
信息:??????。
威望:?0?。
魅力:??。
經(jīng)驗:??。
現(xiàn)金:?4140?瑞文幣?。
存款:?275130?瑞文幣?。
貸款:?沒貸款?。
來自:?四川成都新都?。
在線:?1167?時?06?分?25?秒?。
總發(fā)貼數(shù):?4323?篇?。
注冊日期:?2003/09/21
消息查看搜索好友郵件復制引用回復。
先感謝,后學習??。
因為輕取了許多東西,?。
所以我站在世界盡頭描繪羊群們的夢境,和寂寞的今夜一起守望麥田。?。
信息:?????。
威望:?+1投票?。
魅力:??。
經(jīng)驗:??。
現(xiàn)金:?54?瑞文幣?。
存款:?7831?瑞文幣?。
貸款:?沒貸款?。
來自:?重慶?。
在線:?116?時?47?分?01?秒?。
總發(fā)貼數(shù):?877?篇?。
注冊日期:?2004/03/01
消息查看搜索好友郵件qq復制引用回復。
樓上的老大就不用學習了吧?
懂點編程、專點畫畫、?品點美文、聽點?music?。
小生網(wǎng)名:?捍衛(wèi)重慶。
邊城???頭銜:?總版主。
信息:???。
威望:?+5?。
魅力:??。
經(jīng)驗:??。
現(xiàn)金:?10050?瑞文幣?。
存款:?沒開戶?。
貸款:?沒貸款?。
來自:?湖南長沙?。
在線:?137?時?15?分?10?秒?。
總發(fā)貼數(shù):?901?篇?。
注冊日期:?2003/09/27
消息查看搜索好友郵件復制引用回復。
感謝樓主,辛苦了!說說個人看法:
和他在長沙上的基本一個模式。
老魏讓我最佩服的地方是課堂很民主,但是他總是這樣上,沒一點變化,我不欣賞。
總感覺他在牽學生的鼻子走,在訓練學生的應試能力。其實初一的學生聽這樣很富有哲理的課,基本上不能明白什么,如他自己所說,到高三再說。
另外,學生沒有質(zhì)疑,難道學生真的都弄懂了嗎?我懷疑。
照我思索,可理解我?。
照我思索,能認識人?。
信息:?????。
威望:?+1投票?。
魅力:??。
經(jīng)驗:??。
現(xiàn)金:?54?瑞文幣?。
存款:?7831?瑞文幣?。
貸款:?沒貸款?。
來自:?重慶?。
在線:?116?時?47?分?01?秒?。
總發(fā)貼數(shù):?877?篇?。
注冊日期:?2004/03/01
消息查看搜索好友郵件qq復制引用回復。
其實邊城的觀點可能也代表了大多數(shù)。
懂點編程、專點畫畫、?品點美文、聽點?music?。
小生網(wǎng)名:?捍衛(wèi)重慶。
楊楊????。
信息:?????。
威望:?0投票?。
魅力:??。
經(jīng)驗:??。
現(xiàn)金:?1557?瑞文幣?。
存款:?78319?瑞文幣?。
貸款:?沒貸款?。
來自:?廣西南寧?。
在線:?247?時?26?分?20?秒?。
總發(fā)貼數(shù):?1440?篇?。
注冊日期:?2003/12/22
消息查看搜索好友郵件qq復制引用回復。
我說得重一點,依我現(xiàn)教的班級,如果這節(jié)課他這樣上,肯定上不下去.
沒預習,學生能如此回答,在我們這里簡直是天方夜潭.
于是我聽什么名人的課,只能感動,不能受用!?。
歲月釀成的甜蜜,冰雪可以塵封;時光鑄就的收獲,星空可以再現(xiàn)。?。
信息:?????。
威望:?+1投票?。
魅力:??。
經(jīng)驗:??。
現(xiàn)金:?54?瑞文幣?。
存款:?7831?瑞文幣?。
貸款:?沒貸款?。
來自:?重慶?。
在線:?116?時?47?分?01?秒?。
總發(fā)貼數(shù):?877?篇?。
注冊日期:?2004/03/01
消息查看搜索好友郵件qq復制引用回復。
不要泄氣,大家一起努力嘛!
懂點編程、專點畫畫、?品點美文、聽點?music?。
小生網(wǎng)名:?捍衛(wèi)重慶。
若曦???頭銜:?走路草。
信息:???。
威望:?0?。
魅力:??。
經(jīng)驗:??。
現(xiàn)金:?508?瑞文幣?。
存款:?80535?瑞文幣?。
貸款:?沒貸款?。
來自:?北京?。
在線:?356?時?20?分?17?秒?。
總發(fā)貼數(shù):?2241?篇?。
注冊日期:?2003/09/19
消息查看搜索好友復制引用回復。
樓主的聽課實錄我今天才仔細看了一遍。
佩服兩個人:魏書生,確實是大師。其實對初中的學生就是鼓勵為主,讓學生在被認可中學習。長此以往,會激發(fā)連學生自己也難以想象的潛力,我們永遠不能低估學生的能力!我并不覺得他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應試能力,不知樓上的那位朋友是指什么。他要求學生用一個整句子來表述,也應該是語文能力。不管是否應試,都應該大力培養(yǎng)的。
再佩服一個人,那就是樓主,筆錄還是很快的。再次感謝!
毓君???頭銜:?麥田守望者。
門派:?星宿派。
信息:??????。
威望:?0?。
魅力:??。
經(jīng)驗:??。
現(xiàn)金:?4140?瑞文幣?。
存款:?275130?瑞文幣?。
貸款:?沒貸款?。
來自:?四川成都新都?。
在線:?1167?時?06?分?25?秒?。
總發(fā)貼數(shù):?4323?篇?。
注冊日期:?2003/09/21
消息查看搜索好友郵件復制引用回復。
老魏實錄千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因為輕取了許多東西,?。
所以我站在世界盡頭描繪羊群們的夢境,和寂寞的今夜一起守望麥田。?。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8850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