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思考的過程,通過總結可以提煉出一定的規(guī)律和經驗。在撰寫總結時,可以采用時間順序、因果關系、問題解決等方式進行組織和表達。以下是一些經典總結的例子,希望能夠激發(fā)你在寫總結時的創(chuàng)作靈感。
小學生論語讀書心得篇一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心得怎么能落下!怎樣寫讀書心得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是記錄被后世尊稱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一直被推崇為儒家經典。全書20篇,其中涉及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宋朝開國宰相趙普曾說自己是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很久就想仔細閱讀這本書,吸取其豐富的營養(yǎng)。在緊張忙碌的工作之余,擠出時間粗略地看了一些篇目。因為自己的古文知識還比較淺薄,主要借助譯文才能略微領會其中的深刻含義,也算有了一點膚淺的理解吧。
作為教師,在閱讀中對其中和教育教學相關的內容感受最深。對于學習這個問題,《論語》第十五章中講到:“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笨鬃右馑际钦f自己并不是學得很多又都能記得住的人,而是用一條中心線索把所學的內容貫穿起來。這讓我很有感觸,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認識到學習不能死記硬背,而要理解,要融會貫通,多么不容易。
又如第七章《述而》中講到:“子曰:‘不憤不起,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笨鬃诱f:“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尋求答案而又尋求不到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不到他心中有了答案卻說不出的時候不去開導他。教他一個方面他不能推知其他幾個方面,我就不再教他了?!蔽蚁朊總€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把所學的內容都理解吸收進去,并且能夠舉一反三,但我們又不能不看到現(xiàn)實中有些學生眼睛看著黑板,人卻已不知神游何處。學習時他們看的不是課本而是參考書,考試前拼命記公式,于是地理不看地圖,歷史不看年歷,平時考試可能結果不錯,但絕不可能有完整的`知識概念。
現(xiàn)在的學生讀書都要求“高效”,應付眾多的考試,對策就是臨考前借助參考書復習資料強迫記憶最快。但如此又怎能讓學生喜歡學習,又怎能要求他們舉一反三呢?面對這種問題,孔子當年的一句“不復也”可以說道出了無數(shù)教師心中的“悲涼”,但我們能夠放棄嗎?不能。如何去做,才是真正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去思考的。
小學生論語讀書心得篇二
當我們受到啟發(fā),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從小到大經常聽老師講起《論語》,在課文中也學到過它的片段,但是作為一個大學生,并且是文藝學院的學生,令我感到慚愧的是自己并沒有認認真真地把《論語》看完過。這一次,即使是要寫讀后感,但是坦誠地說,由于自身原因,我至今還是沒有看完它。因此,我不敢對圣人的思想妄做評論,我想探索一下對于《論語》的閱讀方法,好讓我在接下來的閱讀中找到更好的定位。
說《論語》神秘沒有錯,它的神秘是幾千年的歷史賦予的。然而我們不應該片面著眼于這歷史,我們要把它放到現(xiàn)實中來,帶著一顆平常心與它相處?;蛟S就像談戀愛一樣,最真切的感受是在平常之中。古今的社會差異很大,但還是存在許多連接點?!墩撜Z》中有許多和執(zhí)政有關的內容,比如為政中有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我們可以想到重視民主、關注民生是當代統(tǒng)治者德治的體現(xiàn),也是他們受人民愛戴的重要原因。所以,在讀《論語》的時候,我們要有意識地將其與現(xiàn)代生活聯(lián)系起來,不然我們就只能看到枯燥無味的條條框框,那是很難讀下去的。把它們放到現(xiàn)實中,或者做一個古今對比,便讓那些文字擁有生命,變得靈動起來。
現(xiàn)在人們都喜歡看心靈雞湯,為什么不看看《論語》呢?從某個角度講,或許可以說它是古代的心靈雞湯。所以,我們在讀的時候,要善于去挖掘其中可以給予我們啟示的前人智慧。《論語》中反反復復強調的忠孝節(jié)義看似平常,其實這就是許多現(xiàn)代人正在慢慢遺失的品質。就拿孝來說吧,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弊佑螁栃?。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我想,如果是一個當代學生問孝,孔子會不會說:“放下手機,?;丶铱纯础保俊墩撜Z》是一面鏡子,看到古人的言行作為,我們確實應該對自己進行更加深刻的反思。
《論語》是經典,孔子是圣人,但是關于這經典與圣人一直是飽受爭議的。一味地盲從或批判都是不值得提倡的,我們應以辨證的眼光去看待。我確實在《論語》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看起來比較極端的思想,比如“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笨鬃诱f“無友不如己者”,那么“不如己”的判斷標準是什么呢?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朋友之間互相取長補短就好。其實我們都明白,孔子就是想告訴我們要多與優(yōu)秀的人交朋友。只要我們心里有正確的價值標準就好了,過度地糾結于這句話并沒有太大意義。讀《論語》,是要帶著自己的思想去讀。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讀書很重要,用合適的方法去讀更重要。至今沒有讀完《論語》,我真的既慚愧又遺憾,我想繼續(xù)帶著思考去走進它,與這個神秘的女子慢慢地愛上一場,與屬于她的那個時代來一次美麗的邂逅。
小學生論語讀書心得篇三
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墩撜Z》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墩撜Z》成于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作為一部優(yōu)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fā)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里的每一句話都很短,但是其中蘊涵的道理卻很深遠,仔細品之,總會從中發(fā)掘出很多適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淺出的形式告訴我們怎樣工作、學習和生活,怎樣做人、交友和處世。
《論語》并不只是中國眾多古典文學中可有可無的一部分,我覺得中國配得上圣賢之稱的也就只有孔子了。也許只有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句話才能夠表達對孔子的無限的崇敬之情??鬃右云洫毺氐娜烁聍攘ι钌畹匚姸鄲酆霉诺湮膶W之士,從孔子的出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到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
弟子問孔子說:老師,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一個人已經以德報怨了,那他還拿什么抱人家的恩德呢當別人對你好時,你該怎樣辦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報怨也不可取,因為怨怨相報何時了還是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如果有他人有負與你,對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對待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憒真正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應對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們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用在最就應使用的地方。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訉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為人子,為人弟者,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敬愛兄長,言行謹慎而且守信用,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后,還有剩余的精力,就在去學習文獻的知識。很好的闡述了躬行與學文的關系。說明了做人要以德為先。也就是《論語》中說的仁,我們這天說的德乃為人之根本。道德實踐也是學,與文獻知識是一脈相承的。
孔子的學生司馬牛以前問過老師說:老師啊,敢問君子,一個君子的狀態(tài)什么樣呢老師回答得很簡單,四個字,叫做不憂不懼。這就是君子了太簡單了吧那老師又反問了他一句說:內省不疚,何憂何懼啊一個人如果自我反省,內心沒有歉疚,上不愧蒼天祖先、下不愧子女父母,那么自己的內心有什么可內疚的老百姓講一句話說: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這就是一種生命的坦然。孔子說,如果在當今社會,外在有如此多紛擾的聲音,我們偏偏困頓于一派喧囂之中,但是叩問內心,無憂無懼,這容易嗎這還不夠做一個君子嗎所以其實我們不要以為說君子就必須要兼濟天下、建功立業(yè),于社會士工,做出大輝煌的人才配這個稱號。其實一個君子首先應對的是自己的心,有一份生命樸素的坦然。這對于這天的人來講,可能很艱難,因為我們面臨的每一個時刻都在變化。這種變化會讓我們充滿了迷思。
孔子有一句話: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數(shù),寫出來是數(shù)字的數(shù),也就是過于密集的意思。事君數(shù),指一個人在工作上對你的領導的態(tài)度:對你的上司老板,你對他有言必從,不管是夜里三點還是五點,他叫你就到,所有的事情你從來不違背。你想我這么對他,他就應對我個性好吧錯!他會認為你的人格沒尊嚴,離你招致羞辱不遠。這叫斯辱矣。因為他覺得你是仰望他的。我們有一句諺語說得好。當一個人在仰望他人的時候,其實他自己在跪著。你怎樣樣能夠不仰望就是你自己站起來。所以其實你對什么人都不要做到數(shù)。你去這樣失去自我的尊嚴去伺候領導,那最后會招致羞辱。朋友呢大家覺得朋友之間無所謂了吧多好都沒關系。有一些男朋友說,我去我哥兒們家,我經常喝得酩酊大醉,我在他們家能夠把他的冰箱翻得亂七八糟,他家和我家一樣。有些女朋友,一跟老公吵架了去找閨中密友,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把什么樣保密都對人講。那閨中密友就出主意,說你離開這個男人吧,你離婚算了。其實這樣的朋友都必須好嗎孔子說:朋友數(shù),斯疏矣。朋友要走到這么近的時候,就是疏遠的開始。為什么呢因為人與人之間,永遠要以個體生命的獨立尊敬為前提,包括父母對孩子。
在以后的學習、工作、處世中,我們要學習孔子那種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寬容之心;學習那種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的謹慎;學習那種恥其言而過氣行的行為方式。讓我們也學會先人的事父母,能竭其力,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的愛仁之心;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學精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豁達、樸素與和諧;學習那種常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誠信精神;體會到未若貧而樂,有道而正焉的快樂??傊?,讓我們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合格的接班人。
小學生論語讀書心得篇四
《論語》的真正含義是告訴我們如何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幸福生活。它教會我們如何在現(xiàn)代生活中獲得精神上的愉悅,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的坐標。
《論語》傳達了一種簡單而熱情的生活態(tài)度??鬃佑腥У茏?,其中有七十二賢人??鬃右赃@種樸素而溫和的生活態(tài)度影響著他的弟子。他所有的弟子都是就像一粒種子,傳播著對生命的態(tài)度和生命的智慧。
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我進一步加深了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理解。
這句話,可以說是孔子倡導的學習方法。一味地讀書,而不去思考,只能被書牽著鼻子走,會被書本所累,從而被書的外表所迷惑而不得其解。
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但只是一味地埋頭苦思,不進行必要的書本知識積累,那么對知識進行研究和推敲,也只能是一種幻想,問題得不到解決,會產生更多的疑問和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你才能學到有用的知識。
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做到學習與思考的結合,做一名學習型教師,反思性的教師,才能不斷進步。
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p>
子夏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這些都強調了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西方哲學家康德說:“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薄!迸c孔子的這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能夠說是驚人的一致??梢钥闯?,在認識和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無論地域和種族多么不同,其基本原則總是相似的。學會聽別人講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地聽別人的。
只學習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憑空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邊想邊學,邊感受智慧??梢姡瑢W習與思考緊密結合,缺一不可。這些都強調了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小學生論語讀書心得篇五
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jù)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p>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边@句話講的是處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討厭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不是嗎?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強施到別人身上呢?舉個例子吧:開學時,__要發(fā)新課本給同學,如果她/他發(fā)現(xiàn)有一本課本缺了個角或有破損,就馬上發(fā)給了別人,這就是錯誤的做法。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間該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諧啊!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边@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會知道松柏是最后落葉的。讀了這句話,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堅韌不拔,是那么經得起惡劣環(huán)境的考驗。我們不正需要這種精神嗎?不論在如何惡劣的環(huán)境中,都應該堅強不屈,高風亮節(jié)!抗戰(zhàn)英烈吉鴻昌,面對著敵人的酷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烈士羅學瓚在獄中堅強不屈,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共產黨員賈起面對國民黨的嚴刑拷打,但他沉著冷靜,英勇不屈,嚴守黨的秘密……這些烈士,他們這種堅強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肅然起敬!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但是我們決不能退縮,應該堅強面對,鼓起勇氣戰(zhàn)勝困難,勇往直前!
小學生論語讀書心得篇六
漫漫儒學,浩蕩儒思。萬中精髓,論語莫屬。雖寥寥數(shù)語,卻折射出為人處世之道,猶如浩月?lián)]灑下的奪目銀光,指引著迷途的羔羊。
論語是儒家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行。其中很多言論頗具哲理,意味深長,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論語向我們呈現(xiàn)了孔子的教育方法,學習經驗以及一些時刻警醒我們的人生哲理。其中,我感觸最深的是:“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句話的意思是:有沒有一句可以終生奉行的話?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討厭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
是?。≡谏钪?,我們做人處事,都應該有一顆博大之心,學會寬恕他人,給他人一點空間,也就是在幫助別人。然而,我們自己本身所排斥的事情,也不應該施加在別人身上,反之,應該將自己欣賞,喜愛的與他人共享。這才是君子所為。
在社會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做一個有著高尚品德的“君子”。自己家的垃圾,按理是要自己去扔,但是你卻把它丟到鄰居的家門口。當鄰居看到了,也會感到厭惡了。甚至也把這個垃圾丟到其他的鄰居家門口。其他鄰居看到了,當然不樂意了。這樣惡性循環(huán)下去.....就演變成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這就是現(xiàn)在社會中存在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天,我練完舞蹈,拖著罐滿了鉛似的雙腳,回到了家,剛換好拖鞋,爸爸就提醒我:“注意你的拖鞋?!蔽覠┩噶?,又口是心非地應付了過去:“哦,我知道了。”回到臥室,我便不由自主地演奏起了“拖鞋交響樂”,結果又被爸爸發(fā)現(xiàn)了。他今天顯得特別認真,板著一副嚴肅的面孔,說:“你怎么還這么走?沒聽清我說的話嗎?”我終于按捺不住,和爸爸理論起來:“累了一上午,我的腳又酸又痛,都快抬不起來了,回到家讓我放松放松都不行,也太刻薄了?!卑职致犃宋业脑?,先是一怔,語重心長地講道,“你有沒有想過,咱們家在四樓,你這樣走路,下面的人聽起來,聲音一定‘不同凡響’吧。雖然他們沒有上門理論,但他們心里卻已經認定,咱們的素質不高。你一定不想讓別人以為你是個道德修養(yǎng)不高,素質低下的人吧,所以,請你一定不要打擾他人休息,抬起腳走路。如果你實在不愿意,那就請自便嘍!”“不,我才不要,我可是個高尚的人哦!”我趕緊回答道。
在詼諧的談話中,在愉快的歡笑中,我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多為他們著想,從那以后,我就時刻刻提醒自己: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的“不欲”完美公平正確地解決,那么就不會出現(xiàn)“亂施于人”的情況,也就不會有惡性循環(huán)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我們生活也會缺少更多的矛盾,人與人之間也會更加和諧。同時,給他人一個犯錯的空間,不僅在無意間幫助了他,而且對自己也是人格上的提升,所以,讓我們共同做一個高尚,寬宏大量的“君子”吧!
儒學之精髓,非一朝一夕可懂,我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而且,也收獲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以及學習的方法。
小學生論語讀書心得篇七
錢穆認為這一章是講述孔子一生學習的經歷,"學而時習"指的是孔子十五歲開始志學之后的這一階段;"有朋自遠方來",則是三十而立之后的中年治學階段;"人不知而不慍"是治學的一個很高境界,指孔子五十知天命后這一階段。錢穆的解釋深刻精辟,值得我們去仔細反思。
不過我也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來理解這一章,那就是要達到一種以學為樂的境界??鬃幼允龅娜N境界都在反問,這難道不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嗎?《論語》中還有直接表達這種以學為樂的章節(jié),孔子夸獎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篇第六》)孔子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他認為顏回是最好學的學生,并且不為外物所累,以學為樂。孔子自己也有這種品質,他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亦樂在其中矣。"(《論語·述而篇第七》)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像孔子和顏回那樣好學,并且以學為樂事,那么他的學習境界定當有所提升。
其實中國自古就有一種以學為樂的傳統(tǒng),當然這種傳統(tǒng)可能與《論語》有密切關系。比如說陶淵明,自稱五柳先生,是晉代著名的詩人。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寫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酣觴賦詩,以樂其志。"這便是陶淵明本人的真實寫照。他沉醉于讀書、寫作之中,從這一過程中獲得了最大的滿足,他的詩歌和散文都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印跡。他自己不慕富貴,不貪仕途,當他生活潦倒時,他并不以此為慮,仍是生活得高高興興的,因為他有詩書為伴,在學習中尋得了快樂和滿足。時下一些人在學習過程中,不但不以學為樂,反而以學為累,認為學習一無是處,反而生活得不如意。這樣的人明顯犯了兩個忌諱,一個是我們前面所說的:"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里仁篇第四》)他不考慮自己應該多學,以提高能力為自己創(chuàng)造好生活,只是發(fā)些沒用的牢騷;一個是他把學習當作一種負擔,很自然他就會覺得學習不是一件樂事,而是一件苦差事。所以最好要擺正姿態(tài),做到志于學,樂于學。
王羲之是晉代的書法家,他在《蘭亭集序》中寫了一幅眾人樂學圖。那一次有王羲之、謝安等參加的"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的聚會,四十多個文人在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春天,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的環(huán)抱中,列坐在清流急湍的溪水旁,一觴一詠,飲酒賦詩,大家各呈才藻,競展風華,自然景物之美與人的才華之美結合在一起,互相輝映,成為永遠令人艷羨不已的壯舉。這樣的情景在今天已經很難再見到了,不過我們應該繼承他們的精神,做一點恢復性的工作,這樣于人于己都是一件樂事,互相督促,共同進步,樂于其中。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如果我們把學習當成負擔,那么人的一生就會變得了然無趣,每天的學習變得很壓抑,我想這是誰都不愿意看到的情景。學習本就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學習使人進步有所得,給我們?yōu)槿颂幨乱灾笇?,解決我們的困惑。學習就像我們最忠誠的朋友一樣,一直陪伴著我們,我們?yōu)楹尾荒芘c之友好相處呢?孔子從十五歲便開始喜歡上學習,每到一個年齡段,境界都要提升一次,原因是什么呢?正是我們所說的以學為樂。希望那些對學習認識不深的人,仔細理解領會孔子以學為樂的精神,做到樂在學中。
小學生論語讀書心得篇八
讀《論語別裁》“孔門文武事功的二子”和“蓋棺成定論”這兩章節(jié),首先感覺其中有一個內在的聯(lián)系,重于行。“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這里面,南先生解釋說古人的文章,包括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為、舉動、待人、處世等表之于外的都叫做文章。這部分是入世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世,可見孔子在這方面講的比較多,對學生們在這方面的教育也多。
那么,第二段“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重點也在“行”字,一方面這跟子路的性格為人有關,重然諾,說到的就要做到,另一方面,也跟孔門的教育有關,非常踏實,著重點就在生活的處處在在,落實在行為的點點滴滴。這一點從顏回的“不二過”也能窺見一斑。子路臨命終時,端正從容。所學真真正正做到了,令人敬佩。
接下來一段提到了孔文子的謚號,我特意查了一下謚法的解釋:謚者,行之跡也。是用來記錄一個人(尤其是有影響力的權貴之人)一生的行為軌跡。一兩個字基本上可以看出這個人一生中所走過的道路,留下的痕跡,是善,是惡,是有功,是有過?可見,中國文化謚法的精神在這里。
這讓我想起來之前看的呂松濤先生回憶南先生的視頻中,南先生不斷的追問他“這一輩子到底要做什么事?”,那個片段直擊心靈,讓我無比感動,也帶給我無限的力量。
這是我們每個人最終都會面臨的生命的叩問!
小學生論語讀書心得篇九
《論語》是我們古今著名的一本書,孔老夫子和它的徒北一生的心血。孔子是有名的教育家,他一生有許多個弟子,一個連一個的把德禮文明傳揚下去。
《論語》是一本講文明禮儀的書,上面寫得都是如何成為君子道理。里面是講德行的,我有時在想,如果全國人民都按照孔子的道德去做的話,中國將是多么一個既文明又有禮儀的國家,我很喜歡孔子說的那句:”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疤貏e有感,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人要做一個誠實的人,不要做言而無信的人,這樣就能成為一屆君子。
君子倒底是什么呢?君子由德、禮、行、體四個部分組成。德是要有品德和德行;禮是要有禮數(shù),以禮待人;行是言行舉止都要文雅;體是要體面,穿著要得體。這些就是《論語》這部書的精華。聽說這本書是孔子死后而弟子們所寫的,把孔子的畢生精華記錄了下來。
通過《論語》,我想做一個道德品行的人,因為,你品德好了,就有無數(shù)好人與你做朋友,就會人人都信任你,因為你遵守諾言,就會看重你,尊重你,因為你也看重、尊重他。
《論語》對后人而言是一部很好的啟示書,因為這本書讓越來越多的人看重自己的品行、德行、禮儀,如果人人都尊重的話,中國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香九齡,能溫席?!靶⌒↑S香,九歲就懂得孝敬父母,為父親溫暖床席,他多有孝心??!黃香乃孝悌也者,不亦君子乎?黃香是一個君子,長大后成為一名好官。
小學生論語讀書心得篇十
《論語》稱得上是我們華夏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我們源遠流長文化歷史的見證。早在幾千年,我們祖先已經對修養(yǎng)、道德、人生哲理及學習方法等都有了自己的見解。
在這本書中,孔子對“誠信”二字作了詳細的解釋。誠是以誠待人,信就是說話要算數(shù)。信是人字和言字組成的。意思是人應該講信用、守諾言,這樣人與人之間才能和平共處。
雖然有時會覺得《論語》枯燥無味,但我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啟發(fā),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油然而生一種對孔子的敬仰。我一定會花時間去把里面的道理記在心里。
小學生論語讀書心得篇十一
人人都想過上幸??鞓返纳睿腋?鞓分皇且环N感覺。如何使自己快樂生活、快樂學習呢?《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用簡單樸素的語言,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每一個剛踏上社會的年輕人,滿懷理想和憧憬,希望能有所作為,但在現(xiàn)實中往往事與愿違。要使自己的理想變?yōu)楝F(xiàn)實,工作并快樂著,必須有良好的工作心態(tài)和自信心??鬃诱f:“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要勇敢挑起工作重擔,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應將心態(tài)回歸于零:把自己放空,抱著學習的心態(tài),把每一次任務都視為一個新的開始,一段新的經驗,一扇通往成功的機會之門。千萬不要抱怨工作的勞動強度、收入的不公,產生多做多錯、不做不錯的消極心理,從而喪失工作的信心,偏離人生的目標方向。
快樂工作,不能僅僅把工作視為謀生的手段,而要當作一項事業(yè)來做,當作生命和精神的需要來做。這樣才會給你帶來成功的喜悅。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盡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讓每個人都能夠從內心深處承認并接受:我們在為他人工作的同時,也在為自己工作!在競爭激烈的現(xiàn)實面前,應調整好與同事,取長補短。當然,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對待工作,也需要把握好分寸。
在快樂工作的同時,更要快樂的學習,學習是為了人心靈的建樹。從書本上、社會中、工作中學習,從小學到老,無非是學習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要把學好的工作,取得好的成績和收益。人人都要面臨新時代、新發(fā)展、新變化、新要求、新環(huán)境和新崗位,必須堅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在學習中高效工作。向領導、同事、老師及身邊的人學習,要認識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當你學到的東西越多,工作起來就會得心應手,就會感覺到快樂和幸福!
讓我們一起懷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tài)去工作、學習,使自己使他人都成為快樂和幸福的人。
小學生論語讀書心得篇十二
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用樸素的語言、短小的故事,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讓我有信心把《論語》讀下去。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其實,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鞓分皇且环N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一個人只要內心是快樂富足的,內心是安寧淡定的,即使在物質生活中他是貧賤的,他也會安于貧賤,不諂媚求人,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依然是內心歡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所以,一個人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內心,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自己想干什么,打算怎樣干,怎么個干法?!拔崛杖∥嵘怼保词∽约旱难孕?,內心不感到愧疚;捫心自問,問心無愧;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君子坦蕩蕩”,心胸寬廣,內心安靜,則“仁者不憂”。在浮躁的環(huán)境中,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客觀地評價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明白自己該干什么,能夠戰(zhàn)勝自我,超越自我,不迷茫,不迷惑,則“智者不惑”。“君子尚勇”,“君子義以為上?!绷x字當先,內心強大,勇往直前,則“勇者不懼”。
充分認識自己,承認現(xiàn)實生活中自己的不足之處,不怨天尤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于丹老師說:做一個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遺憾。這種勇敢是約制的,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義”。有了義字當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以約失之者,鮮矣!”,一個人內心有所約制,就會在行為上減少過失。
當一個不幸降臨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盡快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很重要?!熬犹┒或湥∪蓑湺惶?。君子因為有心態(tài)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詳舒泰是由內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現(xiàn)出來的則是故作姿態(tài),驕矜傲人,因為他內心多的是一股躁氣,氣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閑。如果一個人的內心很敞亮,很仁厚,有一種坦率和勇敢,那么這個人就可能會收獲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這種心境和胸懷,既可以彌補你先天的遺憾,也可以彌補你后天的過失;同時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是你的生命飽滿、充盈,讓你有一種大歡欣,讓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讓你的每天進行著新鮮的輪回,并且把這些新鮮的養(yǎng)分疏導給他人。
《論語》告誡我們,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父母和子女之間、夫妻之間、戀人之間,也需要保持適當?shù)木嚯x。“花未全開月未圓”,平等和理性地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
“言寡尤,行寡悔”。我們做事,要先往遠處想想,謹慎再謹慎,以求避免對他人的傷害,減少自己日后的悔恨。
人到中年,“血氣方剛,戒之在斗”。人在這個時期,家庭穩(wěn)定了,職業(yè)穩(wěn)定了,這個時候可以謀求更好更大的空間,這就極易與他人產生矛盾和爭斗,爭斗的結果很可能是兩敗俱傷。所以,孔子提醒說,人在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就是告誡自己,不要跟別人爭斗。你與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辦法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yǎng),“花若盛開,蝴蝶自來”。
仁者見其仁,智者見其智??梢缘弥谛牡摹墩撜Z》,是每個人心中有而口中無的簡單真理。
小學生論語讀書心得篇十三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論語》主要講了兩個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及態(tài)度的;二是講思想修養(yǎng)方面的。這教給了我如何處世待人以及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闭f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這以后才能知道松樹柏樹是最后凋謝的。我們正應像松柏一樣堅韌不拔,無論何種境地都應堅貞不屈、高風亮節(jié)。文天祥面對著敵人提出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誘惑,義正言辭地加以拒絕,忍受著敵人殘酷的嚴刑拷打,寧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國。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表現(xiàn)得大義凜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應當像他一樣堅貞不屈,不畏艱險的環(huán)境,保守自己的節(jié)操!我們應勇于挑戰(zhàn)困難,像松柏一樣在寒風中挺立!
《論語》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其中所蘊含的豐富哲理啟迪著我們的心靈,它告訴了我們如何為人處世,修身養(yǎng)性。
有人說過:“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弊屛覀儚淖陨碜銎?,完善自我,讓這個世界更加和諧。
在學習班里,同初一預備班的學哥學姐們讀到了初一上冊的課本,其中,《論語》勾起了我濃厚的興趣。
起初,我看不懂這奇怪的古文,看不懂那極其深奧、奇怪的文字。后來,教文言文28年的那位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其中的大意,讓我們讀三遍,然后,背下來,我覺得非常容易,比死記硬背強多了。
論語之二: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大意是:我每日反省自己:替別人出主意是不是盡心盡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呢?讀到這篇論語的時候,我覺得現(xiàn)在的孩子一般都很任性,不會反省自己。我應該學會檢討,學會反省自己,同學們你們也應該行動了!
論語之三:子曰:歲寒,然后之松柏之后凋也?!蹲雍薄反笠猓号錾虾涞亩欤胖浪砂刈詈蟮蛑x。讀了這篇論語。我知道人的知識是無窮的。隨時隨地都可以想出一個創(chuàng)意。
以上幾句中,有好幾句論語是孔子先生寫的,他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時期的儒家創(chuàng)始人,是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小學生論語讀書心得篇十四
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論語》作為我近期表現(xiàn)好的一個獎勵,這是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兒童必讀經典讀物。
我很喜歡這本書,因為書中既有古文,又有解釋,交給我們很多做人道理,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溫故而知新,三思而后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等。還經過一些小故事加深我們對資料的`理解,如:“三余”時間、留取丹心照汗青、割席分坐、孔子誨人不倦、君子之交等。
我要好好理解這本書,爭取以圣人君子為榜樣、以小人為戒,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小學生論語讀書心得篇十五
嗯,還可以,但是最高的境界在于一個人能夠安于貧賤,并且能夠樂在其中。
他的學生,還是那個子貢曾經問過他,子貢說:老是啊,貧而不諂,富而不驕,何如?如果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驕傲,您說這怎么樣啊?逼著老是說這好啊,老師也很寬和,子曰:可也,老師說還可以,但是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老師說: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老師說:最高的那個境界就是一個人安于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沒有抱怨,他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仍然不能從他的生命中被剝奪。大家想想,這是一個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在貧賤之中還能保持著把他的日子過得覺得很有尊嚴,有他自己的快樂。其實這說的就是象陶淵明那樣的隱士。
這就是孔夫子他跟學生在交流中,學生非要苛刻的問他。子貢,老是這個子貢“刁難”他的老師,說:老師您就跟我說,這一輩子,您就告訴我一個字,我就可以終身受益。問他老師說: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告訴我一個字,讓我一輩子就遵守它。你說什么教育能縮成一個字,老師呢也能說出來,老師還特寬和,商量的口氣說:豈恕乎,就是寬恕的恕。他說,如果有這么個字,那這個字就是“恕”字。然后老師又為這個“恕”字加上了八個字的解釋,這八個字我一說大家人人都知道,其實這是圣人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叫忠恕,什么叫寬容,就是你自個兒覺得不想干的事,你就別強迫別人干。你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就這一個經驗夠你活一輩子。這就是老師告訴他學生的話。所以什么叫半部論語治天下,有時候學幾個字就夠你一輩子用了,所以真正圣人不會說讓你去背《千字文》,記住那么多你才能活明白,記住一個字有時候就夠了,就是寬容一點。所以他的學生曾子也曾經說過:夫而已矣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說我老師這一輩子,真正的道理也就是忠恕而已。就是這么簡單,但是寬容有時候多不容易啊,我們這個社會上,現(xiàn)在有多少事情,就是事情已經過去了,但是在你的心頭過不去。我們每個人的心靈困頓,有多少都是自我的折磨,有多少時候是一個事情過去了以后我們老在那里想,覺得這個事情深深的傷害了我,然后我就不斷地在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總想著說這么可惡的事我怎么能原諒他呢,我每天早上醒來想的都是復仇。
其實當你一次一次玩味這個痛苦的時候你被折磨得就太深了。佛家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一個小和尚一個老和尚,兩個人出去下山化緣。走著走著到了河邊,這個小和尚因為剛入道,什么事情都必恭必敬看著他師父,一看那有個姑娘要過河,他師父就過去問她,說姑娘你想過河呀,那你過來我把你背過去吧,就背過去了。小和尚就瞠目結舌看著,然后被過去就放下了,姑娘謝謝老和尚,他師父領著他接著走。這個小和尚也不敢問,說我?guī)煾冈趺催@樣呢,走啊走啊走了20里地,覺得太憋得慌了,終于就問了,說師父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著那個姑娘過河呢。他師父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把她放下了,你背了她20里地還沒放下。這個道理其實和孔夫子教給大家的一樣,就是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有什么事老擱在心里放不下,所以上面叫仁者不憂呢,就是讓你的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就像我們客觀的生活中,你說一個人要是遭遇事業(yè)呀婚變呀,朋友背叛哪親然離去哪,這些事情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他對你算大事還是小事,這個沒有客觀標準。這就像說一寸長的口子算是一個大傷還是小傷呢。如果在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身上那肯定是個大傷,她能邪乎一星期,她老疼老上藥老看著;如果是一粗粗邋邋大小伙子不小心踢球碰破了,他可能從傷到傷好一直就不知道,這也是個傷口就完了所以其實我們的內心究竟是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還是一個粗粗邋邋大小伙子,這件事情靠我們的修煉就能做到。這就是孔夫子的意義,他告訴你你可以做得到,無非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去強加別人,自己快樂的事情自己就更多做一點。能夠在這個社會上更多地去幫助別人。
小學生論語讀書心得篇十六
孝是我國自古以來最重要的道德規(guī)范,“百善孝為先”,孝是德之本?!墩撜Z》中“孝”的論述,今日讀來,仍覺微言大義,對社會有益,對家庭有益,而對于一個人的心靈,是一種凈化,也是一種亮化。
記住父母的年紀:
做父母的,沒有不記得兒女的生日的??勺鰞号模恢栏改干盏膮s大有人在。是否知道父母的年紀,不要簡單地把它看作是一件小事。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意思是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記掛在心上,一方面因他們添壽而欣喜,另一方面又為他們的高壽而擔心?!?/p>
人生有許多痛是不可避免的,有一種痛更是讓人難以忍受,而這種痛并不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流逝,那就是“子欲孝而母不在”。一位朋友曾這樣回憶:母親健在時,自己總是感覺日子還早,機會尚多;總是對自己說,等生活好些了,一定好好地孝敬母親。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焙喓唵螁伟藗€字,讀來覺有千斤之重??吹礁改改晔乱迅撸环矫娓械礁吲d和自豪,但又膽顫心驚,對父母的衰老而恐懼,這是出于自然,也是出自孝子的良知。永遠也不要覺得為時尚早,機會還多。記住父母的年紀,?;丶铱纯?。節(jié)假日,或是在父母生辰的時候,一束鮮花,一盒蛋糕,一個電話,一句“祝您健康長壽”,一頓合家團聚的家常飯,都是濃濃的親情,都會給年邁的父母帶去無限的喜悅和慰藉。
講話的意思起,第二層意思,《論語》作為一個書名,是在這部書編成的時候,也是孔子去世以后,但是,是去世后不久。
論語作為儒家的經典之一,一共有二十篇,有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是宋朝的宰相趙普說的,但是,這句話是不正確的,在那時,宋朝的朝廷里到處都是讀過四書五經的文臣,宰相趙普在皇帝的面前的地位已經不高了,在皇帝的面前說的,但是,他最后時被撤職了,因為僅僅一部論語對于治天下還是不夠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p>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边@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8858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