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透鏡(熱門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2 05:57:17
初中物理教案透鏡(熱門18篇)
時間:2023-12-12 05:57:17     小編:溫柔雨

通過編寫教案,教師可以對教學過程進行規(guī)劃和控制。教案的編寫要融入創(chuàng)新元素和多樣化教學方法,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動性。教案的編寫是教學藝術的體現,這些范文展示了教師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教學智慧。

初中物理教案透鏡篇一

(2)知道凸的會聚作用和凹的發(fā)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點、焦距和主光軸;。

(4)知道如何利用凸產生平行光.

通過觀察各種,觀察凸和凹對光的會聚作用和發(fā)散作用的演示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學會注意觀察事物的本質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

通過對如何利用凸產生平行光的討論和演示實驗,培養(yǎng)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介紹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利用冰對準陽光取火的事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勵學生為振興中華努力學習.

本節(jié)介紹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及對光線的作用等知識,這些知識既是有關的基本知識,也是后面學習凸成像的準備.教材對主光軸、光心講得很簡單,僅使學生認識就行了.本節(jié)重點是講述凸對光的會聚作用,凸的焦點、焦距.對凹也講得比較簡單,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凹對光的發(fā)散作用.關于凹的虛焦點,可略講.

本節(jié)教法應以實驗法為主,輔以啟發(fā)式教學法和討論法.應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討論分析實驗結果.

講解凸和凹對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進行實驗,通過實驗取得豐富的感性知識外,還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規(guī)律,參照下圖來進行分析.當一條平行于玻璃三棱鏡底邊的光由空氣射入玻璃時,折射光線靠近法線折射.光進入玻璃以后又從玻璃射入空氣中,發(fā)生第二次折射,這時折射光線將遠離法線折射,兩次折射的折射光線都由玻璃三棱鏡()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鏡厚的部分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對光會起聚作用.如上圖(乙)。

凹對光起發(fā)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參照下圖(甲),和圖(乙)來進行分析.

凸對光的會聚作用是表明光通過凸以后會變得收攏些,但是并不意味著一定會聚于一點.如下圖所示,以s點發(fā)出的光是發(fā)散光束,光經過凸折射后仍是發(fā)散的,并不能會聚,凸在這里的作用只是減弱了它的發(fā)散程度.

凹鏡對光的發(fā)散作用是表明光通過凹以后會更散開一些,但是散開不一定不能會聚,如下圖所示,從左側來的兩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沒有在s點會聚,而是在s′會聚,它減弱了入射光的會聚程度.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當判斷對光束是起會聚作用還是發(fā)散作用時(或者根據給定的光束判斷的種類),一定不能僅僅依據折射光是否能會聚于一點來判斷的作用或種類,而應當對折射光束與入射光束進行比較,再依據前邊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

初中物理教案透鏡篇二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jié)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jié)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jié)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物理生上進心強,學習態(tài)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fā)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fā)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教學方法。

這節(jié)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初中物理教案透鏡篇三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采用實驗探究和信息學習的方法.實例如下。

實驗探究: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圖書館、互聯網查閱有關半導體方面的資料,小組討論,總結半導體和導體、絕緣體的區(qū)別.

【板書設計】。

1.半導體。

概念。

與導體、絕緣體的區(qū)別。

2.半導體材料。

3.半導體的電學性能。

初中物理教案透鏡篇四

1、了解什么是凸透鏡,什么是凹透鏡,了解透鏡的焦點、焦距。

2、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

3、同發(fā)聲體發(fā)出樂音的音色不同。

4、通過實驗觀察得出凸透鏡對光線起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線起發(fā)散作用。

教學方法。

觀察法、討論法、實驗法。

教學用具。

問:在前一章光現象的學習中,我們已經有所了解的鏡子是什么?

生: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

問:那么生活中你們還知道哪些鏡子?

生:(比如老花鏡,近視鏡)放大鏡、望遠鏡、顯微鏡。

問:你們講到的這些鏡與我們第一章所講到的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有什么不同?`。

(分別出示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老花鏡、近視鏡、放大鏡)。

還有哪些是我們經??匆姾徒佑|到的透鏡呢?(圖片展示:照相機的鏡片,望遠鏡的鏡片、顯微鏡的鏡片等等)。

[生]透鏡包括兩種:凸透鏡和凹透鏡。生活中我們看到的透鏡在形狀上與剛才的這兩塊透鏡有稍許不同,你們怎樣區(qū)分它們,通過什么方法來區(qū)分它們。

[師]先看我投影出來的這幾塊透鏡分鐘是什么透鏡,辨認一下。

[師]我們是通過什么方法來辨認它們的?對中間厚、邊緣薄的是凸透鏡反之則是凹透鏡。

(發(fā)下一組透鏡,其中既有凸透鏡也有凹透鏡,讓學生自行辨認它們。簡單的直觀的通過觸摸來辨別透鏡。)。

[師]凸透鏡和凹透鏡是怎么畫出來的?

我們看到兩個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塊凸透鏡,這兩個球心的連線叫做這塊凸透鏡的中心叫做。

兩個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間部分就是一塊凹透鏡,這兩個球心的連線叫做這塊凸透鏡的中心叫做。

主光軸和光心是我們研究透鏡的兩個常用科學術語。

[師]下面我們來探究凸透鏡對光線的作用。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56,“想想做做”

演示實驗。(用平面鏡取光做凸透鏡使光線會聚的實驗并記錄在白紙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鏡的距離。然后取出另一塊不同的凸透鏡讓一位學生模仿剛才的實驗做一次看結果是否相同。最后換用凹透鏡,重做以上實驗,看有什么結果。)。

得出實驗的結論:

不同的凸透鏡對光線的會聚能力不同。

[師]從以上實驗我們發(fā)現不同的凸透鏡對光線的會聚能力不同。這體現在用不同的凸透鏡做上述實驗時,太陽光通過凸透鏡后所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離凸透鏡的距離不同。

(課件演示光路圖)。

由于凸透鏡對光線起會聚作用,所以我們看見太陽光是一束平行光,通過透鏡之后會聚于一個小而亮的點。我們把這個點叫做焦點。(這時太陽光與主光軸平行,焦點恰好在主光軸上)我們把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做焦距。實驗中我們看到不同的透鏡焦距是不同的。

凹透鏡對光線起發(fā)散作用(光路圖)。

從光路圖出發(fā)我們來研究幾條特殊光線通過透鏡后的走向(分別演示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通過凸透鏡,光線恰好通過光心,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通過凹透鏡的情形。然后由前面所學過的光路可逆的原理出發(fā)畫出逆向射入的光線光路圖)。

動手動腦學物理1、2小題作為課堂練習。

作業(yè):物理套餐的相應內容。

板書設計:

1、凸透鏡和凹透鏡。

2、有關透鏡的幾個名詞: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

3、(1)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2)凹透鏡對光線有發(fā)散作用。

初中物理教案透鏡篇五

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聲音的產生:物體的振動;。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固體、液體、氣體),真空不能傳聲。

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

二、樂音與噪聲。

1、區(qū)別:動聽悅耳的、有規(guī)律的聲音稱為樂音;。

難聽刺耳的、沒有規(guī)律的聲音稱為噪聲。

與情景有關,如動聽音樂在擾人清夢時就是噪聲。

2、聲音的三大特性:響度、音調、音色。

響度: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強弱;與離聲源的距離、振幅、傳播的集中程度有關。

音調:聲音的高低;與聲源振動的快慢(頻率)有關,

即長短、粗細、松緊有關。(前者音調低,后者音調高)。

例:熱水瓶充水時的音調會越來越高(聲源的長度越來越短)。

音色:聲音的特色(不同物體發(fā)出的聲音都不一樣)。能認出是哪個人說話或哪種樂器就是因為音色。

3、噪聲的防治:在聲源處、在傳播過程中、在人耳處;。

三、超聲與次聲。

1、可聽聲:頻率在20hz—0hz之間的聲音;(人可以聽見)。

超聲:頻率在20000hz以上的聲音;(人聽不見)。

次聲:頻率在20hz以下的聲音;(人聽不見)。

2、超聲的特點及其應用。

(1)超聲的方向性強:聲納、雷達、探測魚群、暗礁等。

(2)超聲的穿透能力強:超聲波診斷儀(b超)。

(3)超聲的破碎能力強:超聲波清洗儀、提高種子發(fā)芽率。

四、與速度公式聯合,解題時應依物理情景畫出草圖。

例:遠處開來列車,通過鋼軌傳到人耳的聲音比空氣傳來的聲音早2s,求火車離此人多遠?(此時聲音在鋼軌中的傳播速度是5200m/s)。

解1:設火車離此人的距離為s,則。

—=2解得s=727.6m。

解2:設聲音通過鋼軌傳播的時間為t,則通過空氣傳播的時間為t+2,則依題意有:

340(t+2)=5200t解得t=0.14s。

則火車離此人的距離為s=vt=5200m/s0.14s=727.6m。

1、在城市道路常見如圖所示的標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a.鼓號樂隊不能進入;b.禁止鳴笛,保持安靜;。

c.道路彎曲,行車注意安全;d.樂器商店的標志。

2.你的鄰居搞裝修十分吵鬧,干擾你的學習和生活,下列哪一個是無效的:()。

a.趕快將門窗關緊;b用棉花塞住耳朵;。

c將窗打開讓空氣加快流通;d.將棉被掛在窗戶上。

3.挑選瓷器時,常輕輕敲它一下,由聲音來判斷是否破損,是根據:()。

a.音調;b.音色;c.響度;d.以上都不對。

4.口琴和笛子同時演奏,我們一聽便能從聲音中區(qū)分出兩種樂器發(fā)出的聲音,這是因為兩種樂器發(fā)出的聲音具有不同的:()。

a.音調;b.頻率;c.響度;d.音色。

5.為了減少高速行駛的車輛產生的噪聲對公路兩側單位、居民的干擾,常在高速公路的兩側架設具有一定高度的屏障。這種有效、可行的防止噪聲的措施屬于:()。

a堵塞感受噪聲器官b控制產生噪聲的聲源。

c阻隔噪聲傳播的途徑d防止噪聲產生回聲。

6.吹奏笛子時,笛子發(fā)出的聲音是由振動引起的,鑼發(fā)聲的時候,用手按住鑼面.鑼聲就消失了,這是因為。

7.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m/s,人面對山谷對面的山峰喊一聲,2秒后聽到回音,則人與山峰之間的距離大約是m。.

8.聲音要靠傳播,登月的人只能靠無線電交流,因為聲音不能在中傳播.

9.噪聲會對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試舉世2個例子。

(1)__________;。

(2)。

10.現給你如下器材:鋼尺一把、木梳一把、音叉、一個乒乓球(系著細線)、橡皮筋、鼓、一張紙、小錘。你任選器材設計三個有關聲現象的探究實驗,并按下表要求填寫。

器材。

實驗目的。

操作過程。

發(fā)生現象。

示例:鼓、小錘。

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

用小錘敲擊鼓。

11、某同學乘坐的汽艇遙對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聲,歷時5秒他聽到了回聲。問:

若他喊時離高崖是875m,則汽艇行駛的速度是多少?

初中物理教案透鏡篇六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歐姆定律的內容,記住歐姆定律的公式,并能利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

2、能根據歐姆定律以及電路的特點,導出串、并聯電路中電阻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本節(jié)的計算,學會解答計算題的一般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了解等效電阻的含義,了解等效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激發(fā)學生認識串、并聯電路中電阻關系的興趣。

2、通過對歐姆生平的介紹,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勇于探求真理的精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情。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歐姆定律的內容和公式;。

2、難點:正確理解歐姆定律的內容;弄清變形公式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實物投影展示上節(jié)實驗課某小組的實驗數據。

師:先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實驗數據,從表格的數據中可得出什么實驗結論?:

(教師展示、學生觀察,并引導、歸納得出實驗結論)。

生1:加在一段導體(電阻不變時)兩端的電壓越大,通過它的電流就會越大;。

或者:在電阻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

生2:在相同電壓下,導體的電阻越大,流過它的電流就會越小。

或者:在電壓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生: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本身的電阻成反比。

師:同學們講得非常好,這個結論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歐姆定律,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還要學習該定律的應用。

板書:第二節(jié)歐姆定律及其應用。

二、新課內容。

1、明確定律內容。

板書:1、歐姆定律的內容——。

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本身的電阻成反比。

師:同學們可以根據其文字內容,寫出其數學表達式嗎?

生:i=u/r;師:非常正確。

板書:2、歐姆定律的數學表達式i=u/r。

師:該式子當中各個物理量所使用的單位有無什么要求呢?

生:有!在公式中電阻的單位是“?”;電壓的單位是“v”。如果題目中所給出的單位不是以上的單位,必須先進行單位的換算,再代入計算,最后電流的單位才會是“a”。

師:你的回答很正確,在使用公式時應該注意公式中各量的單位要統(tǒng)一。

板書:3、公式中各量的單位:電阻——?;電壓——v;電流——a。

師:或許有些同學并不明白為什么這個式子就叫做“歐姆定律”,它原來是這么的簡單,一節(jié)課就可以做出來了,真的是這么簡單嗎?還是讓我們一起看看有關的資料吧。(播放教學資料,全班學生一起觀看)。

課件展示:歐姆定律的建立(教師可提前作適當的準備)。

師:

初中物理教案透鏡篇七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了解的焦點、焦距。

2.了解凸和凹對光的作用。

3.同發(fā)聲體發(fā)出樂音的音色不同。

4.通過實驗觀察得出凸對光線起會聚作用和凹對光線起發(fā)散作用。

教學方法。

觀察法、討論法、實驗法。

教學用具。

一、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引入新課。

問:在前一章光現象的學習中,我們已經有所了解的鏡子是什么?

生: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

問:那么生活中你們還知道哪些鏡子?

生:(比如老花鏡,近視鏡)放大鏡、望遠鏡、顯微鏡。

問:你們講到的這些鏡與我們第一章所講到的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有什么不同?`。

(分別出示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老花鏡、近視鏡、放大鏡)。

觀察后得出結論: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都是面鏡,不能透過光線,光線在面鏡的反射面上發(fā)生反射。老花鏡、近視鏡、放大鏡則能夠透過光線,凡是類似的這一些片我們都叫做。

還有哪些是我們經??匆姾徒佑|到的呢?(圖片展示:照相機的鏡片,望遠鏡的鏡片、顯微鏡的鏡片等等)。

二、進行新課。

[生]包括兩種:凸和凹。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在形狀上與剛才的這兩塊有稍許不同,你們怎樣區(qū)分它們,通過什么方法來區(qū)分它們。

[師]先看我投影出來的這幾塊分鐘是什么,辨認一下。

學生討論。

[師]我們是通過什么方法來辨認它們的?對中間厚、邊緣薄的是凸反之則是凹。

(發(fā)下一組,其中既有凸也有凹,讓學生自行辨認它們。簡單的直觀的通過觸摸來辨別。)。

[師]凸和凹是怎么畫出來的?

課件演示。

我們看到兩個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塊凸,這兩個球心的連線叫做主光軸這塊凸的中心叫做光心。

兩個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間部分就是一塊凹,這兩個球心的連線叫做主光軸這塊凸的中心叫做光心。

主光軸和光心是我們研究的兩個常用科學術語。

[師]下面我們來探究凸對光線的作用。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56,“想想做做”

演示實驗。(用平面鏡取光做凸使光線會聚的實驗并記錄在白紙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的距離。然后取出另一塊不同的凸讓一位學生模仿剛才的實驗做一次看結果是否相同。最后換用凹,重做以上實驗,看有什么結果。)。

學生討論。

得出實驗的結論:

凸對光線有會聚的作用。不同的凸對光線的會聚能力不同。

凹對光線有發(fā)散的作用。

(課件演示光路圖)。

由于凸對光線起會聚作用,所以我們看見太陽光是一束平行光,通過之后會聚于一個小而亮的點。我們把這個點叫做焦點。(這時太陽光與主光軸平行,焦點恰好在主光軸上)我們把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做焦距。實驗中我們看到不同的焦距是不同的。

凹對光線起發(fā)散作用(光路圖)。

從光路圖出發(fā)我們來研究幾條特殊光線通過后的走向。

(分別演示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通過凸,光線恰好通過光心,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通過凹的情形。然后由前面所學過的光路可逆的原理出發(fā)畫出逆向射入的光線光路圖)。

動手動腦學物理1、2小題作為課堂練習。

作業(yè):物理套餐的相應內容。

板書設計:。

第三章及其作用。

一、

1.凸和凹。

2.有關的幾個名詞: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

3.(1)凸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2)凹對光線有發(fā)散作用。

初中物理教案透鏡篇八

(4)知道如何利用凸產生平行光。

通過觀察各種,觀察凸和凹對光的會聚作用和發(fā)散作用的演示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學會注意觀察事物的本質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

通過對如何利用凸產生平行光的討論和演示實驗,培養(yǎng)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介紹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利用冰對準陽光取火的事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勵學生為振興中華努力學習。

本節(jié)介紹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及對光線的作用等知識,這些知識既是有關的基本知識,也是后面學習凸成像的準備。教材對主光軸、光心講得很簡單,僅使學生認識就行了。本節(jié)重點是講述凸對光的會聚作用,凸的焦點、焦距。對凹也講得比較簡單,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凹對光的發(fā)散作用。關于凹的虛焦點,可略講。

本節(jié)教法應以實驗法為主,輔以啟發(fā)式教學法和討論法。應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討論分析實驗結果。

1、凸和凹對光的作用

講解凸和凹對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進行實驗,通過實驗取得豐富的感性知識外,還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規(guī)律,參照下圖來進行分析。當一條平行于玻璃三棱鏡底邊的光由空氣射入玻璃時,折射光線靠近法線折射。光進入玻璃以后又從玻璃射入空氣中,發(fā)生第二次折射,這時折射光線將遠離法線折射,兩次折射的折射光線都由玻璃三棱鏡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鏡厚的部分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對光會起聚作用。

2、正確理解會聚和發(fā)散

凸對光的會聚作用是表明光通過凸以后會變得收攏些,但是并不意味著一定會聚于一點。如下圖所示,以s點發(fā)出的光是發(fā)散光束,光經過凸折射后仍是發(fā)散的,并不能會聚,凸在這里的作用只是減弱了它的發(fā)散程度。

凹鏡對光的發(fā)散作用是表明光通過凹以后會更散開一些,但是散開不一定不能會聚,如下圖所示,從左側來的兩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沒有在s點會聚,而是在s會聚,它減弱了入射光的會聚程度。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當判斷對光束是起會聚作用還是發(fā)散作用時(或者根據給定的光束判斷的種類),一定不能僅僅依據折射光是否能會聚于一點來判斷的作用或種類,而應當對折射光束與入射光束進行比較,再依據前邊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

1課時

1、觀察凸和凹。

讓學生觀察凸和凹,觀察各種形狀的凸和凹的實物及截面圖,進而通過提問,認識這兩種。

2、通過實驗,觀察凸對光有會聚作用,凹對光有發(fā)散作用。

3、觀察凸對光有會聚作用,凹對光有發(fā)散作用的'演示實驗,并通過分析進一步認識什么是會聚,什么是發(fā)散。

4、利用光的折射規(guī)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鏡底邊的光通過三棱鏡以后的光路,從理論上弄清凸為什么對光線起會聚作用,凹為什么對光起發(fā)散作用。

列舉放大鏡的鏡片、眼鏡的鏡片、照相機的鏡頭、幻燈機的鏡頭、以及電影放映機、顯微鏡、望遠鏡等儀器的鏡頭??梢园呀虒W內容事先繪制在膠片上用投影幻燈打在幕布上,方便課堂教學。

讓學生觀察凸和凹,觀察各種形狀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狀,進而通過提問,認識這兩種。

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引導同學先找出帶有共性的特征,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類別的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儀打出如下六個的截面圖,

使學生能明確辨別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

用投影儀打出下面的圖,具體講解薄薄的含義。

教師介紹光具座等實驗儀器及使用方法,應在演示臺上邊演示邊講解,講述中應強調以下幾點:

(1)光源發(fā)出的光是平行光,從無窮遠射來的光是平行光,前邊所提到的太陽光也是平行光。

(2)讓正對著射來的平行光,這樣入射光線將與主光軸平行,我們只研究與主光軸平行的光經過發(fā)生折射的現象。

(3)注意觀察光線經過這兩類折射以后是否能會聚于一點。(指導學生注意調節(jié)光屏位置)

學生開始實驗,教師在學生中巡視,并進行指導,實驗結束后提問。

演示實驗可以用激光演示儀進行,如果沒有條件可以用煙箱,不論用什么儀器,都應使學生能清楚地觀察到,平行光經過前后光的傳播路徑。

實驗進行過程中,可以邊讓學生觀察,邊提問學生,以引起學生注意。

通過前邊的實驗同學們對光通過前后的路徑,以及兩類對光的作用有了比較深刻的感性認識。教師應通過圖形對這兩類進行對比分析。

研究兩種及它們對光線的作用,尤其是重點研究凸對光線的作用。教師可提問學生,由學生總結發(fā)言,以利于學生的思考與理解。

探究活動

【課題】調查近視鏡和老花鏡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實驗分析近視鏡和老花鏡屬于何種,分析其對光線的作用。

【備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fā)現新問題。

初中物理教案透鏡篇九

2、過程與方法:了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以及實像和虛像的特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應用。

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原理。

一、回顧與預習:

通過上一節(jié)的學習,我們已經掌握了兩種透鏡的有關知識.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回答以下問題:

1、邊緣厚中央薄的是透鏡。邊緣薄中央厚的是透鏡。

2、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

3、透鏡對光的作用:凸透鏡對光起作用。凹透鏡對光起作用。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實像與虛像的區(qū)別:

實像是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當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1.照相機:想想做做。

2.投影儀:

3.放大鏡:

用凸透鏡看書上的字,說出看到的情況:

問題3:字是正立還是倒立?字是放大還是縮???

小結:1、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來自物體的光經過照相機鏡頭后在膠片上,成___像。

2、投影儀的鏡頭相當于,來自投影片的光通過凸透鏡后成像,再經過鏡,使屏幕上成像。3、放大鏡成像。

三、訓練與檢測:

1、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它們用的透鏡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相機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儀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3、在透明塑料片下壓著一張報紙,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過水滴看到報紙上的字比旁邊的字____(填“大”或“小”),這說明此時的水滴相當于一個__鏡,它成的是___、___、__像。

4、下面是對凸透鏡成像的說法,其中正確的是:()。

a.凸透鏡只能成實像b.凸透鏡只能成虛像。

c.凸透鏡只能成放大的像d.凸透鏡既能成實像,又能成虛像。

5、窗臺上放著裝有水的圓形玻璃缸,太陽光透過玻璃缸射到屋內窗臺下的桌面上,發(fā)現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陽光亮,下列解釋中錯誤的是:()。

a.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b.裝有水的圓形玻璃缸相當于凸透鏡。

c.水對光線有會聚作用d.裝有水的圓形玻璃缸相當于凹透鏡。

6、手持凸透鏡在人眼和課本之間移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無論凸透鏡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課本放大的像。

7、如圖所示四種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是:()。

abcd。

8、下列光學儀器中,得到縮小實像的是()。

a.凹透鏡b.平面鏡c.幻燈機d.照相機。

10、下列光學儀器的應用,哪個能得到比物體大的實像()。

a.放大鏡b.照相機c.投影儀d.潛望鏡。

課堂總結:

板書設計:

自我點評:

初中物理教案透鏡篇十

內容分析本節(jié)主要介紹的是生活中常用的透鏡,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透鏡及其成像的豐富、具體的感性認識,為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作準備。

學情分析學生對于經常使用的照相機、放大鏡、投影儀、望遠鏡等光學儀器比較熟悉,但大多數并不知道它們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鏡。

技能了解透鏡在日常生活中應用。

過程與方法經歷制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了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

能簡單描述凸透鏡成實像和虛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模擬相機的制作和使用,獲得成功的愉悅。

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于實際的意識。

重點難點透鏡在日常生活中應用。

策略方法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的方法及透鏡式教學方式。

課前準備課前預習預習本課。

教學媒體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

課后記。

教學程序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復習提問。

引入新課。

講授新課。

1、什么是凸透鏡和凹透鏡?

2、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是什么?

照相機、放大鏡、投影儀等光學儀器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鏡。

這一節(jié)我們就來學習生活中的透鏡。

初中物理教案透鏡篇十一

1、知道光在同一種均勻媒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2、知道光的直線傳播的一些典型事例(如小孔成像、日月蝕等)。

3、記住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不要求知道光速的測量方法。能力目標。

1、能根據光的直線傳播原理找出本影和半影,能解決日月蝕問題。

2、會使用光的直線傳播性質解釋有關光現象如:影子的形成。情感目標。

1、通過光的直線傳播的學習,讓學生正確的認識日月蝕現象,破除傳統(tǒng)的迷信思想,樹立科學的人生觀。

2、用科學家對光速進行測定的不懈努力的事實,教育學生面對困難要樹立信心,勇于探索。

3、利用幾何知識解決光學問題,學會知識的遷移和變通。教學建議本節(jié)內容是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和拓寬。重點掌握以下幾部分知識點:1、光沿直線傳播的條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講解時能說明光沿直線傳播的實例有:小孔成像,本影和半影等都能證明光沿直線傳播。2、光源:能夠發(fā)光的物體。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轉化為光能的裝置。3、光線:光線只代表光的傳播方向,它不是客現實際存在的東西,光線是光束的抽象。是在研究光的行為時用來表示光的傳播方向的有向直線。4、光束:有一定關系的一些光線的集合稱為光束5、介質(媒質)、光在其中傳播的物質、但要注意:光傳播時并不需要介質。6、影:光線被擋住所形成的暗區(qū)。影可分為本影和半影,在本影區(qū)域內完全看不到光源的光照射,在半影區(qū)域內只能看到部分光源發(fā)出的光。如果是點光源,只能形成本影,如果不是點光源,一般會形成本影與半影。光的直線傳播可以通過本影和半影的實驗來證實如圖所示一個點光源,在不透明的物體后面能形成一塊陰暗的區(qū)域。

如圖所示兩個或幾個光源,在不透明的物體后面能造成本影和半影區(qū)域。

7、日食:發(fā)生日食時,太陽、月球、地球在同一條直線上,月球在中間,在地球上月球本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陽的整個發(fā)光表面,這就是日全食,如a區(qū)。在月球半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陽某一側的發(fā)光表面,這就是日偏食如b區(qū),在月球本影延長的空間里的人看不到太陽發(fā)光表面的中部,能看到太陽周圍的發(fā)光環(huán)形面,這就是日環(huán)食,如c區(qū)。

8、月食:發(fā)生月食時,太陽、月球、地球同在一條直線上,地球在中間,如圖所示,當月球全部進入地球本影區(qū)域時形成月全食,如圖a區(qū);當月球有一部分進人地球本影區(qū)域時形成月偏食,如圖b區(qū);但要注意,當月球整體在c區(qū)時并不發(fā)生月偏食。

(-)引入新課。

現在我們學習光學知識,在初中我們學習過,請同學們思考如下問題:

1、什么叫光源,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光源?

2、光線如何表示?

3、小孔成像說明了什么?

在學生思考后請同學提問,教師就學生的回答進行解釋和說明。由此引入新課。

(二)教學過程。

教師帶動學生重點分析以下知識點:

1、光源:(l)光源:(自身)發(fā)光的物體、如:太陽、蠟燭的光焰等。注意:月亮不是光源,因為月亮本身不發(fā)光,而是反射的太陽光。點光源:可忽略自身尺寸的光源,象質點、點電荷、理想氣體一樣,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當光源的尺寸遠小于它到觀提點的距離時就可看作點光源。(2)光能:光具有的能量,包含在光束中。光源發(fā)光的過程是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光能的過程,光照到物體上,光能又可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光束射入人眼才能引起人的視覺。2、光的直線傳播(1)介質:光能夠在其中傳播的物質、如:空氣、水、玻璃等。注意:光能在真空中傳播,說明光的傳播并不依靠介質。(2)光直線傳播的條件:同一種均勻介質中。光直線傳播產生的光現象有:小孔成像、形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3、影:(l)點光源的影點光源發(fā)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體上,物體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一個光線照不到的黑暗區(qū)域。

(2)較大發(fā)光面的本影和半影。

完全不會受到光的照射的范圍是本影,本影周圍還有一個能受到光源發(fā)出的一部分光照射的區(qū)域,是半影,比較以上兩圖,光源的發(fā)光面積極大,本影區(qū)越小,無影燈就是根據此原理設計的。注意強調:本身能夠發(fā)光的物體叫光源,光源發(fā)出的光可用光線表示,但光線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光在同一種約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正因如此,才能在障礙物的背面留下影子。關于光的直線傳播的問題,除了一些現象解釋以外,還會出現一部分相關的計算和證明,大多數都是利用光的直線傳播理論和幾何知識來解決的。例題1:一人自街上路燈的正下方經過,看到自己頭部的影子正好在自己的腳下,如果人以不變的速度朝前走,試證明他頭部的影子相對于地面的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分析證明:先根據光的直線傳播和幾何知識,確定某時刻人頭影的位置,再應用運動學知識推導出其位移或速度的表達式即可得證。

設燈高為h,人高為h,如圖所示、人以速度v經一段時間;到達位置a處。由光的直線傳播可知:人頭的影應在圖示b處,由三角形相似得:即:人頭的影的速度因為h、h、v都確定,故v也是確定的,即人頭的影的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例2某夏天中午晴天,若發(fā)生了日偏食,在樹蔭下,可看見地面有一個個亮斑,這些亮斑是太陽光透過濃密的樹葉之間的縫隙照射到地面上形成的,這些亮斑的形狀是:a、不規(guī)則的圖形b、規(guī)則的圖形c、規(guī)則的月牙形d、以上都有可能分析解答:亮斑是由小孔成像所致,小孔成像是因光的直線傳播產生的,其所成像相對物而言是倒立的與物形狀相似的實像,其形狀與小孔的形狀無關,故選(c)。通過以上實例的分析,請同學注意在以后處理有關光的直線傳播的問題時,一定要充分利用數學幾何知識,結合正確的光路圖來求解。探究活動1、動手制作一個小孔成像觀測器。

2、查閱資料,了解歷史上對光的傳播速度的測定方法。

3、注意觀測發(fā)生日食和月食時的現象以及規(guī)律。

初中物理教案透鏡篇十二

1、運動的相對性。

一個物體對參照物的位置如果發(fā)生改變則稱該物體運動,若對參照物的位置沒有改變,則稱該物體靜止。

例:教室相對于行走的人是運動的。龍舟相對于河岸是運動的。

同步衛(wèi)星相對于地球是靜止的。龍舟相對于舟上的人是靜止的。

2、長度的測量。

選:選擇一個清晰的刻度開始測量。

放:放正刻度尺、緊靠被測物。

看:測量時視線應與尺面垂直。

讀: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刻度尺里面最小的刻度值)。

記:記下數值和單位。

例:圖中測出的該物長度是1.00cm.

3、長度單位換算。

1km=103m1m=10dm=100cm=103mm=106m=109nm。

例:45m=4.510-5m0.23dm=2.3107nm。

4、速度的計算。

公式:v=s/t其中:(1)計算時將s和t的單位化成m/s或者km/h。

(2)式中三個物理量應對應于同一個物體。

(3)懂得將題中的物理情景畫成簡圖,找出相應的方程。

解:5秒內人走的路程為:s船=v船t=100m/s5s=500m。

5秒內聲音走的路程為:s聲=v聲t=340m/s5s=1700m。

如右圖可知:他喊時離高崖的距離為:s=(s船+s聲)/2=1100m。

5、平均速度。

嚴格按公式v=來計算,切勿利用v=來計算。

例:汽車在長100m的公路上行駛,前50m的速度為20m/s,后50m的速度為10m/s,汽車在這100m公路上的平均速度為_______m/s。

解:前半段時間為:t===2.5s。

后半段時間為:t===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為:v===13.3m/s。

[應用練習]。

1.小明同學坐在行駛的公共汽車內:(選填“運動”、“靜止”)。

(1)以地面為參照物,小明是_______的;以行駛的公共汽車為參照物,小明是______的。

(2)小明對公共汽車的駕駛員來說是_____的,這是以________為參照物。

(3)小明對馬路上的行人來說是________的,這是以_______為參照物。

2.一只小球在水平面上作勻速直線運動,它在2s內通過的路程是5m,則它通過20m路程后的速度是________m/s。

3.作直線運動的某物體,在開始5s內通過的路程是20m,接下來的15s時間內作速度為5m/s的勻速直線運動,那么物體在這20s時間內作的是_______運動,整個路程內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合___________km/h。

4.下列關于地球同步通訊衛(wèi)星的說法正確的是()。

a.以地球為參照物,衛(wèi)星是靜止的。

b.以太陽為參照物,衛(wèi)星是靜止的。

c.以地球為參照物,衛(wèi)星是運動的。

d.以地球上的樹木為參照物,衛(wèi)星是運動的。

5.作勻速直線運動的甲、乙兩個物體,它們的運動時間之比是1:6,運動路程之比是3:2,則它們的速度之比是()。

a.9:1b.1:9c.4:1d.1:4。

6.某同學坐在一輛以速度20m/s勻速直線行駛的車里觀察路邊的電線桿,從第1根電線桿在他的眼前經過算起,經1分鐘時間共有41根電線桿從他眼前經過,則每兩根電線桿之間的平均距離為()。

a.30.8mb.30mc.29.3md.28.6m。

7.以乙為參照物,甲作勻速直線運動。以丙為參照物,乙靜止不動。那么以丙為參照物,甲作_________直線運動(選填“勻速”、“變速”)。

8.某商廈安裝有自動扶梯,當扶梯不動時,人走上去需要2分鐘。當扶梯運行時,人走上去只需40秒。當人站在運行的扶梯上,由扶梯送上樓,需要_________分鐘。

9.某物體以8m/s的速度通過全程的2/3,通過剩余1/3路程的速度是21.6km/h,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初中物理教案透鏡篇十三

1、我們所指的薄透鏡是()。

a.厚度很薄的透鏡b.中央很薄的透鏡。

c.中央比兩頭薄的透鏡d.厚度比球面半徑小得多的透鏡。

2、如圖所示,下列透鏡屬于凸透鏡的是()。

3、關于透鏡對光線的作用,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b.點光源發(fā)光經凸透鏡后的光線一定是發(fā)散的;。

c.凹透鏡對光線有發(fā)散作用;。

d.點光源發(fā)光經凹透鏡后的光線一定是發(fā)散的.

4、無論是凸透鏡對光線的會聚作用,還是凹透鏡對光線的發(fā)散作用,實際上都是因為玻璃對光的作用而產生的。

5、如圖是一束平行與主光軸并射向凹透鏡的入射光線,請畫出穿過透鏡的折射光線。

6.如圖所示,兩條入射光線分別過凸透鏡的焦點f和光心o,分別畫出經過凸透鏡折射后的光線。

初中物理教案透鏡篇十四

課型:

新授課設計人:

教學目的、任務要求:。

1、知識與技能:了解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了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以及實像和虛像的特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應用。

教學重點:

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原理。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與預習:

通過上一節(jié)的學習,我們已經掌握了兩種透鏡的有關知識、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回答以下問題:

1、邊緣厚中央薄的是透鏡。邊緣薄中央厚的是透鏡。

2、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

3、透鏡對光的作用:凸透鏡對光起作用。凹透鏡對光起作用。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實像與虛像的區(qū)別:

實像是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當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1.照相機:想想做做。

動手制作模擬照相機。

2.投影儀:

3.放大鏡:

用凸透鏡看書上的字,說出看到的情況:

問題3:字是正立還是倒立?字是放大還是縮???

小結:

1、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來自物體的光經過照相機鏡頭后在膠片上,成___像。

2、投影儀的鏡頭相當于,來自投影片的光通過凸透鏡后成像,再經過鏡,使屏幕上成像。

3、放大鏡成像。

三、訓練與檢測:

1、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它們用的透鏡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相機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儀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3、在透明塑料片下壓著一張報紙,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過水滴看到報紙上的字比旁邊的字____(填“大”或“小”),這說明此時的水滴相當于一個__鏡,它成的是___、___、__像。

4、下面是對凸透鏡成像的說法,其中正確的是:()。

a、凸透鏡只能成實像。

b、凸透鏡只能成虛像。

c、凸透鏡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鏡既能成實像,又能成虛像。

5、窗臺上放著裝有水的圓形玻璃缸,太陽光透過玻璃缸射到屋內窗臺下的桌面上,發(fā)現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陽光亮,下列解釋中錯誤的是:()。

a、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b、裝有水的圓形玻璃缸相當于凸透鏡。

c、水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d、裝有水的圓形玻璃缸相當于凹透鏡。

6、手持凸透鏡在人眼和課本之間移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凸透鏡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課本放大的像。

b、凸透鏡在離課本較遠時,才能看到課本放大的像。

c、凸透鏡在離課本較近時,才能看到課本放大的像。

d、無論凸透鏡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課本放大的像。

7、如圖所示四種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是:()。

abcd。

8、下列光學儀器中,得到縮小實像的是()。

b、平面鏡。

c、幻燈機。

d、照相機。

9、在辦公桌的玻璃板上滴一滴水,透過這滴水可看到玻璃板下壓著的字變大了,這是由于水滴相當于()。

a、平面鏡。

d、平行玻璃磚。

10、下列光學儀器的應用,哪個能得到比物體大的實像()。

a、放大鏡。

b、照相機。

c、投影儀。

d、潛望鏡。

課堂總結:

板書設計:

自我點評:

初中物理教案透鏡篇十五

說透鏡,能透光;中間厚,凸透鏡;中間薄,凹透鏡。

會聚作用凸透鏡,發(fā)散作用凹透鏡。

平光會聚到一點,焦點f來表示。

焦點到達鏡光心,距離叫作鏡焦距(用f表示)。

物遠像近照相機,縮小實像且倒立。

物近像遠投影儀,放大實像且倒立。

物像同側放大鏡,正立放大一虛像。

實像倒立虛像正,實像異側虛像同。

3.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及應用。

物在兩倍焦距外,一、二倍(焦)距間成像。

實像倒立且縮小,此例用在照相機。

物移近,像移遠,同時像還要變大。

物在一、二倍距間,二倍焦距外成像。

實像倒立且放大,此例用在投影儀。

物體位于焦點內,移動光屏不見像。

透過透鏡看物體,正立放大一虛像。

物體與像處同側,此例用在放大鏡。

物近像遠像變大,物遠像近像變小。

二倍焦距分大小,一倍焦距分虛實。

講解:

物體在凸透鏡一倍焦距外時,凸透鏡成實像。在一倍焦距內“u。

成虛像,物休在凸透鏡二倍焦距外(u2f)時,凸透鏡成縮小的實像。

2fuf時,成放大的實像。沒有縮小的虛像、實像都是倒立的,沒有倒立的虛像。

4.眼睛和眼鏡。

近視眼晶狀體厚,看清近處看不清遠。

遠光成像視網膜前,戴凹透鏡恢復正常。

遠視眼晶狀體薄,看清遠處看不清近。

近光成像視網膜厚,戴凸透鏡調清光。

眼睛近點250px,明視距離625px。

初中物理教案透鏡篇十六

透鏡:透明物質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個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對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學元件。

分類:1、凸透鏡:邊緣薄,中央厚。

2、凹透鏡:邊緣厚,中央薄。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心的直線。

光心:主光軸上有個特殊的點,通過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透鏡中心可認為是光心)

焦點:凸透鏡能使跟主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點叫透鏡的焦點,用f表示

虛焦點: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經凹透鏡后變得發(fā)散,發(fā)散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在主光軸上一點,這一點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點,所以叫虛焦點。

焦距: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個透鏡都有兩個焦點、焦距和一個光心。

透鏡對光的作用:

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

凹透鏡:對光起發(fā)散作用。

照相機:鏡頭相當于凸透鏡,來自物體的光經過照相機鏡頭后會聚在膠片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投影儀:鏡頭相當于凸透鏡,來自投影片的光通過凸透鏡后成像,再經過平面鏡改變光的傳播方向,使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放大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實驗:從左向右依次放置蠟燭、凸透鏡、光屏。

1、調整它們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線(光具座不用);2、調整它們,使燭焰的中心、凸透鏡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

物距(u)像距( )像的性質應用

u 2f倒立縮小實像照相機

u = 2f= 2f倒立等大實像(實像大小轉折)

f2f 2f倒立放大實像幻燈機

u = f不成像(像的虛實轉折點)

u f 正立放大虛像放大鏡

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口決記憶法

口決一:一焦(點)分虛實,二焦(距)分大??;虛像同側正;實像異側倒,物遠像變小。

口決二:

物遠實像小而近,物近實像大而遠,

如果物放焦點內,正立放大虛像現;

幻燈放像像好大,物處一焦二焦間,

相機縮你小不點,物處二倍焦距遠。

口決三:

凸透鏡,本領大,照相、幻燈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實小,二倍焦內倒實大;

若是物放焦點內,像物同側虛像大;

一條規(guī)律記在心,物近像遠像變大。

注1: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燈片要倒著插。

注2: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暗箱中的膠片相當于光屏,我們調節(jié)調焦環(huán),并非調焦距,而是調鏡頭到膠片的距離,物離鏡頭越遠,膠片就應靠近鏡頭。

眼睛:眼睛中晶狀體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當于凸透鏡,它把來自物體的光會聚在視網膜上,形成物體的像。視網膜上的視神經細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號傳輸給大腦。看遠處物體時,睫狀肌放松,晶狀體比較?。ń咕嚅L,偏折弱)。看近處物體時,睫狀肌收縮,晶狀體比較厚(焦距短,偏折強)。

近視的表現:能看清近處的'物體,看不清遠處的物體。

近視的原因:晶狀體太厚,折光能力太強,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長,致使遠處物體的像成在視網膜前。

近視的矯治:佩戴凹透鏡。

遠視的表現:能看清遠處的物體,看不清近處的物體。

遠視的原因:晶狀體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遠處物體的像成在視網膜后。

遠視的矯治:佩戴凸透鏡。

眼鏡的度數:100焦距的倒數( )。

顯微鏡:物鏡焦距較短,物體通過它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像投影儀的鏡頭);目鏡焦距較長,物鏡成的像經過它成放大的虛像(像放大鏡)。

望遠鏡:(開普勒望遠鏡)物鏡的作用是使遠處的物體在焦點附近成實像,目鏡的作用相當于一個放大鏡,用來把這個像放大。

注:伽利略望遠鏡目鏡為凹透鏡,天文望遠鏡常用凹面鏡作物鏡。

視角:物體的邊緣跟眼睛所夾的角。視角越大,成的像越大。

初中物理教案透鏡篇十七

例1老奶奶用放大鏡看報時,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她常常這樣做()。

a.報與放大鏡不動,眼睛離報遠些。

b.報與眼睛不動,放大鏡離報遠一些。

c.報與放大鏡不動,眼睛離報近一些。

d.報與眼睛不動,放大鏡離報近一些。

解析:放大鏡是凸透鏡,由凸透鏡成像實驗可以看出,當物體在一倍焦距以內的時候,物距越大,像距越大,像也越大。也可從成像原理得出結論,平行于主軸的光線不變,而隨著物體的遠離透鏡,過光心的光線越來越平緩,所以兩條光線的反向延長線交點就離透鏡越遠,像就越大。也就是在一倍焦距以內的時候,物體離焦點越近,像越大。所以答案為b。

例2小明拿著一個直徑比較大的實驗用的放大鏡,伸直手臂觀看遠處的物體,他可以看到物體的像,下面說法中正確的是()。

a.射入眼中的光一定是由像發(fā)出的。

b.像一定是虛像。

c.像一定是倒立的。

d.像一定是放大的。

解析:放大鏡是凸透鏡,在手拿凸透鏡,并伸直了手臂看遠處的物體時,物距遠大于兩倍焦距,所以會成像在手內側稍大于一倍焦距處。而人的眼睛在一個手臂以外,所以進入人眼的光線肯定是折射光線匯聚成像后再分開的光線,我們看到就好像是從像發(fā)出的。這個像肯定是倒立縮小的實像。所以答案是c。而選項a中并非所有進入人眼的光線都是從像發(fā)出來的。

例3在農村放映電影,試鏡頭時,發(fā)現屏上的影像小了一點,應當怎樣調整放映機()。

a.放映機離屏遠一些,膠片離鏡頭遠一些。

b.放映機離屏遠一些,膠片離鏡頭近一些。

c.放映機離屏近一些,膠片離鏡頭遠一些。

d.放映機離屏近一些,膠片離鏡頭近一些。

解析:這是一道凸透鏡的應用題,電影放映機鏡頭(凸透鏡)的焦距是不變的,根據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膠片距透鏡焦點的距離越近,屏上成的像越大,同時,屏離透鏡越遠。

凸透鏡成像,物體越靠近焦點,成的像越大,此時像離凸透鏡越遠(實像、虛像都有這個規(guī)律)。反過來,物體離凸透鏡越遠,成的實像越小,像越靠近焦點。凹透鏡成像,物體體離凹透鏡越遠,所成的像越小,像越靠近虛焦點。

從上述分析可知,本題的正確選項為b。

例4某同學拍畢業(yè)合影后,想拍一張單身像。攝影師應采取的方法是()。

a.使照相機靠近同學,同時鏡頭往后縮,離膠片近些。

b.使照相機靠近同學,同時鏡頭往前伸,離膠片遠些。

c.使照相機遠離同學,同時鏡頭往后縮,離膠片近些。

d.使照相機遠離同學,同時鏡頭往前伸,離膠片遠些。

解析:照相機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鏡頭后是暗箱,膠片裝在暗箱底部,膠片相當于光屏;當拍完合影后,再拍單身像,像要變大。成像時要使像變大,物距應減小,同時增大像距,即拉長暗箱或使鏡頭前伸。從上述分析可知,本題的正確選項為b。

初中物理教案透鏡篇十八

物理的

學習

需要的不僅是大量的做題,更重要的.是物理知識點的累積。下面是一篇初二物理透鏡知識點歸納總結,歡迎大家閱讀!

透鏡:由透明材料磨制而成,兩個折射面都是球面,或一面是球面另一面是平面的透明體。

凹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如:近視鏡片;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

光心:(o)即薄透鏡的中心。

性質: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

焦點(f):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叫焦點。

焦距(f):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

由小編為大家?guī)淼某醵锢硗哥R知識點歸納總結就到這里了,希望大家都能學好物理這門課程!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887564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