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方案大全(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2 17:13:10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方案大全(17篇)
時間:2023-12-12 17:13:10     小編:筆舞

一個有效的方案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達到預期效果。編寫方案時要注重實效性,實際可行性是方案成功的關鍵。這是一份經(jīng)過實踐驗證的方案范本,供大家借鑒和參考。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方案篇一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七冊第六組課文的主題是“人間真情”,精讀課文《古詩兩首》安排了兩首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其中的一首。

本詩是李白出蜀壯游期間的作品。開元盛世,陽春三月,文人知己,江南名樓,繁華都會——這樣的創(chuàng)作背景使盛唐詩人筆下的這次離別在感傷之外,更充滿了少年人青春昂揚的氣息,充滿蓬勃的生命活力,色彩明麗,體現(xiàn)了盛唐獨有的精神風貌。因此,在“送別詩”中獨放異彩,是歷來傳頌的名篇。

引導學生誦讀是經(jīng)典詩詞教學之根本,誦讀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語言和精神的言語感知活動,“讀”是主線,要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讀準、讀通、讀出節(jié)奏、讀出詩韻、讀出詩情,層層遞進,顯象得意。隨著對古詩語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隨著放飛想象產(chǎn)生的多彩體驗,學生的古詩誦讀能力漸漸趨于個性化,成熟化。

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歸納、積累學習的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今后獨立閱讀古詩的能力。各個步驟結束時及時總結并寫在黑板上,成為板書的一部分。

注重氛圍的創(chuàng)設,注重引導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方案篇二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的閱讀目標中,第一條就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古詩的教學更應如此。所以在古詩的教學中更應注意“趣”的導向。

師:同學們,你能說出帶有“春”字的詩句嗎?

生:“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生:“不只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生:“春色滿圓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p>

生:“紅豆生南果,春來發(fā)幾枝?”

生:“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p>

……。

創(chuàng)設情境,抒發(fā)情感。

創(chuàng)設情境,課件配樂播放“煙花”美景,教師動情地訴說:“春天,是百花。

爭艷、花紅柳綠的季節(jié),那是多么美啊!詩人李白在這樣春光明媚的日子里送別自己的老朋友,那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

生:“高興?!?/p>

生:“開心?!?/p>

生:“喜悅。”

……。

師:“借這樣的景來抒這樣的情,這種寫法就叫‘借景抒情’。讓我們一起有。

感情的讀一讀這兩句詩句吧!”

為了讓學生更深地了解古詩,教師三次播放《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歌曲,反復地出現(xiàn)。第一次是讓學生邊聽歌曲邊讀古詩,學生極為好奇,于是和著音樂很有詩韻的讀起來,有的學生還搖頭晃腦的,足有古人的風味。第二次是在學生理解了詩意,教師指導朗讀之后,再次讓學生欣賞這首古詩的歌曲,不僅學生興趣大增,而且有一部分學生已能朗朗上口。第三次是在結束的時候,教師富有激情地說:“這些千古絕句都帶著濃濃的離別情緒,帶著深深的友情。讓我們記住這位偉大的詩仙,記住他的詩吧!”學生全體起立,又一次播放這首曲子,此時學生已經(jīng)被陶醉了,一個個唱了起來,真是情誼深厚呀!

師:“李白看到‘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情景,將會怎樣?”

生:“難過?!?/p>

生:“悲傷?!?/p>

生:“留戀往返?!?/p>

生:“依依不舍?!?/p>

師:“那李白又是怎么想的呢?他還會說什么呢?有哪些神態(tài)和動作呢?請用‘孟浩然揚帆而去,李白……’作為開頭寫一段話?!?/p>

學生習作。

師:“李白戀戀不舍地送走了自己的好朋友孟浩然,可見情深意濃。今天老。

師還帶來了另外三首詩,請四人小組學習:1、讀通詩句,理解詩意。2、各詩抒發(fā)的是詩人怎樣的感情?”

學生四人小組學習,學習勁頭很高。有的讀,有的寫,有的討論,有的。

指手劃腳……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三首詩分別如下:

贈汪倫送遠二使安西別董大。

李白王維高適。

李白乘舟將欲行,渭城朝雨邑輕塵,千里黃云白日曛,

忽聞岸上踏歌聲。客舍青青柳色新。北風吹雁雪紛紛。

桃花潭水深千尺,勸君更盡一杯酒,莫愁前路無知己,

不及汪倫送我情。西出陽關無故人。天下誰能不識君。

(教師請學生逐個分析詩的意思,并加以指導、補充。)。

師:“同學們,你能說說這三首詩各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生:“《贈汪倫》一詩所抒發(fā)的感情是李白與汪倫的感情比桃花潭水還深,說。

明他們的友情無比深厚。”

生:“《送元二使安西》也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作者對朋友離去依依不舍之情。

生:“《別董大》一詩中最后兩句寫出了詩人對朋友的鼓勵和勸慰,真切、感。

人。我很喜歡。”

生:“這些詩告訴我們要珍惜友情?!?/p>

生:“他們的情意真是太深了?!?/p>

師:“讓我們帶著友情好好朗讀古詩吧。”

師朗讀指導。

[生成性教學是對教材的拓展,是對教學內(nèi)容的提升,是對教學資源的開發(fā)。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方案篇三

2、體會朋友之間的友情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3、結合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詞典,體會詩句的含義,體會詩的意境。

4、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學生:預習古詩,搜集有關描寫春天的詞語、句子或詩句。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1課時。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李白寫的《贈汪倫》你們還記得嗎?我們一起來背一背。很好,孩子們,把后兩句有感情的再讀一遍。是啊,汪倫送別李白的情誼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還要深啊。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去感受李白送別友人的真情吧。

二、解題:

1、學習題目中的三個生字,齊讀課題。

2、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嗎?

三、初讀古詩。

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別的情景呢?請大家自由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

1、學習詩中兩個生字。

2、指名讀古詩。指導朗讀。

課件范讀。

出示劃分好節(jié)奏的課件,根據(jù)劃分好的節(jié)奏,自己先學著讀一讀。

指名讀、教師范讀、齊讀。

四、理解詩意。

自由的讀一讀第一、二句,想想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

1、故人:指老朋友。

2、西辭?“在西邊辭行,往東走?!闭n件出示黃鶴樓和揚州的的位置圖。

師:在這柳如煙,花似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這對好朋友會做什么?

剛才我們了解了這兩句詩中一些詞的含義,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引讀。

詩中哪個詞告訴我們小船不見了?

孤帆什么意思?

這么大長江上難道真的只有孟浩然的這條小船嗎?為什么詩人卻說孤帆呢?

指名讀、引讀、齊講習。

五、感悟詩情。

帶著這種感受,這種感情把整首詩讀一讀。

指名讀、分男女讀、全班齊讀。

六、課外拓展。

讀得真好,讀出了濃濃的惜別之情,老師為你們成為李白的知音而高興。一年后,李白回憶起當時與孟浩然分別的情景又寫下了《江下行》這首詩,我們一起來欣賞:去年下?lián)P州,江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詩詞里,還有很多關于離別的佳作,請同學們回去后搜集一些描寫送別的古詩,用我們今天的學習方法仔細品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在這節(jié)課上,我利用創(chuàng)設的情境,抓住對重點字詞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詩的大意,把重點落在想象詩歌描繪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上。為此,我制定了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第一個教學目標,就是突破重點字詞,理解古詩的大意。第二個目標,就是領會古詩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這也是本首古詩的教學重點。第三個目標,是注重古詩的朗讀和積累。為了達成以上的教學目標,我在課前就預先制作了一個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課前搜集了李白與孟浩然、黃鶴樓、廣陵等的相關資料,整個教學流程就按照“談話導入,了解背景,課題質疑、自學釋疑,感悟詩境、誦讀詩文、拓展學習”來進行。

一、情景導入,了解背景。

本課教學從李白的《贈汪倫》導入,讓學生從詩人感受到朋友送別自己的深厚情誼中遷移到自己送別友人的真情,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課題質疑、自學釋疑。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通過自學,讓學生充分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自學和口語表達能力,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根據(jù)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困難,我就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何時送”和“怎么送”這兩個問題。

三、學習古詩,體會詩情。

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學生自由讀、聽課件范讀、齊讀、教師范讀、劃分節(jié)奏讀等方式,使學生在讀中初步理解詩中蘊含的畫面與情感。

在教學中就通過讓學生用優(yōu)美的詞句來表現(xiàn)三月的美麗,不但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還訓練了語言,促使學生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時又輔以課件展示煙花三月的美麗,讓學生感到三月的美麗,美得并不空洞,為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奠定了基礎。

在處理“怎么送”這個問題時,我主要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去送別的現(xiàn)場,通過“老朋友的船走遠了,看不見了,李白也該回去了吧”比如:“這時長江里只有孟浩然的一條船嗎?李白為什么只見‘孤帆’呢?”“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黃鶴樓邊,心中會想什么?”這三個問題,讓學生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情厚誼。在解決深層次的疑難后,我再引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最后兩句詩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用自己的聲音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們與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誦讀詩文,感悟詩情。

本環(huán)節(jié)通過播放配樂、教師引讀,使學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用自己的聲音抒發(fā)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詩中所蘊含的濃濃的惜別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拓展學習,加強聯(lián)系。

課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后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lián)P州,江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做為拓展學習,擴大閱讀面,加強了課內(nèi)外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多積累古詩,讓他們通過反復的積累誦讀,轉化為內(nèi)在的修養(yǎng)。

總之,在課堂上,我本著充分相信學生,努力給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給他們自讀自悟的機會,爭取使學生都“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1、語言不夠精煉,沒有經(jīng)過精雕細作。2、節(jié)奏顯得前松后緊,整體把握不夠好。3、對于難點的突破,由于時間的關系,現(xiàn)得比較匆忙等。但我相信,隨著經(jīng)驗的積累和不斷地學習,以上這些不足會逐步得到克服。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方案篇四

教學流程:

1、小調查,古詩和一般的課文相比更喜歡哪個?原因是什么?(生討論、交流。)

師總結:古詩言簡意賅,不錯。但就是在這么短小的篇幅里卻字字珠璣,大家在學古詩詞時不要輕易放過任何簡單的字眼,把詩詞讀深、讀透、并且讀長。

2、古詩唐詩李白《贈汪倫》,生齊聲背。邊背邊想:這首詩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抒發(fā)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生交流)

總結: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別就很難再見面。所以在分別時往往作詩詞相贈,以表達彼此的深情厚誼,這種詩被稱為送別詩。(板書:送別詩)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李白寫的另外一首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汪倫依依不舍地送走了李白,通過預習加上詩題的提示作用,告訴我在這首詩中又是誰送走了誰?(板書:李白送孟浩然)

師點明預習的重要性,生試讀詩題。師講明古詩對停頓講究,要求停頓正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齊讀并個性解讀詩題。

師:讀了這么多遍詩題,再仔細對比幾首送別詩的題目《芙蓉樓送辛漸》、《送元二使安西》,你有沒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生自由交流)

師總結:送別詩的詩名往往會將送別的地點,送別的對象,還有送別對象的去處融入其中,這是它的一大特點。

生用自己的話把詩題的意思完整地表達出來。

2、頭腦風暴。詩題也就是古詩的詩眼。讀懂了詩題,也就把整首古詩讀懂了一半。了不起!生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問題。

師:問題還真不少,怎樣才能解決問題呢?

1、強調讀的重要性。學生初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看清字形,爭取把它讀通順。

生閱讀,師檢查反饋,生齊讀。

2、師要求生讀通讀懂,邊讀邊解決問題。并強調批注的作用。

生自由讀詩,討論,交流。

理解故人:有詩為證(屏幕出示)講述他倆相識相知的經(jīng)過。并說明借助注釋讀古詩的方法。

理解煙花三月(屏幕出示)

在這千年勝地的黃鶴樓上,在這如詩如畫的江南春天,用一個詞來形容當時的景色。

同學們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哪?是揚州,揚州是唐朝最繁華的都市,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上海。曾有詩云腰纏十萬貫,騎鶴下?lián)P州。況且是在煙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盡的美麗風光。(總結:景美)

沉浸在如此美景中,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兩句詩。齊讀。

良辰美景三月天,詩人本該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飲美酒,吟詩作賦。但孟浩然又匆匆離李

白而去。李白的心情會怎樣?(學生作答。)

師:從哪里可以看出李白是依依不舍的?

3、學生交流,教師引導理解。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目送著孟浩然走到江邊,登上小船;目送著帆船緩緩離岸,漸漸遠去,看不見朋

師生一詠三嘆讀最后兩句。

4、目送友人遠去,李白在黃鶴樓上心馳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板畫孤帆,書寫帆盡)

長江是當時的水上交通要道,難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條帆船?(板畫眾帆,突出孤帆。)

江帆點點,只見一帆,船不見了,我看著帆,帆不見了,我只看見長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揚州。(師范讀后兩句)真是帆盡,情未盡(板書)。(總結:情深)

古人說:相見時難別亦難,一點都不錯。帶著李白的深情,我們齊聲朗讀全詩。

這首詩在詩壇上有著千古一別和三名一別的美譽(屏幕出示)我們的詩題可以這么講:在名樓送名人到名城。足以見得它的分量非常之重。但最主要的還是李白對孟浩然的一片深情。孟浩然走了,時光流逝,但他對孟浩然的思念永遠沒有停止。在送別一年后又為這次送別寫了一首五言詩。(屏幕出示《江下行》)這首詩非常直白,就像上面這首詩的注釋。齊讀。

模仿《贈汪倫》,并結合本詩的情境寫一首《贈李白》。(設置背景音樂吳滌清歌曲《煙花三月》)這首歌的詞兒是根據(jù)《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改的。課后可以去找來聽聽,它能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這首古詩。(檢查反饋,討論交流)

閱讀《黃鶴樓送別》,它是一篇文包詩的作品,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xiàn)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情境。

離別是詩,離別是歌,離別總是情。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情懷,我們今天學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下節(jié)課要學的是《送元二使安西》,表達的是不同的離別情。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方案篇五

古詩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由于古詩內(nèi)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學生的生活閱歷、知識積累少,很難與詩人的作品產(chǎn)生共鳴;其次,由于古詩的語言風格離學生現(xiàn)有的語感相去甚遠,大多數(shù)古詩教學僅僅滿足于釋義和積累背誦;最后,現(xiàn)在的古詩教學模式陳舊?;谝陨蠋c思索,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想在以下幾方面做些嘗試。

第一,交流資料,豐富文本。

在課前預習時,我要求學生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重點指導學生圍繞詩歌的相關內(nèi)容查找有關資料。如:關于黃鶴樓的簡介及美麗的傳說,詩人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誼故事等。教師要指導學生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有效地篩選、過濾,整理出有價值的信息在課堂上和同學交流,讓學生懂得搜集信息對理解古詩的內(nèi)容是有很大幫助的。同時,學生在大量閱讀相關資料時,對詩歌所表達出的意境也有了一些了解。在課堂教學時,學生才會迸發(fā)出火花。因此,對資料的查閱和篩選豐富了文本,解決了古詩教學文本單一、難懂的問題。

第二,了解學情,以學定教。

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特別是很多學生已經(jīng)會背這首詩的情況,作為教者該怎樣確定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是在新課程條件下必須思考的問題。因此,在上課開始,老師安排了了解學情、確定重點的環(huán)節(jié)。這樣處理可以節(jié)省時間,增加課的容量。

第三,朗讀感悟,體會意境。

感悟古詩,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在教學中,老師通過理解詩句意思、交流查閱的資料、教師的范讀、引讀、媒體課件、結合生活經(jīng)驗去感悟理解詩歌的意境。然后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去誦讀,去體會。在教學中,努力調動各種教學因素,把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的想象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之所感,想詩人之所想,于是,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就會自然生成。

第四,比照參讀,整合悟“法”。

本次教學設計,教師把兩首古詩放在一起教學,其目的很明確,不僅僅是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更重要的是兩古詩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它們同是著名的離別詩,而離別的情感表達卻有所區(qū)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精讀一首,略讀一首,重點放在比較兩首詩在表達離別情感上的不同,引導學生了解送別詩的一些特點和規(guī)律性的東西。這樣設計教學,大大拓展了古詩解讀的文化背景,豐富了古詩解讀的文化底蘊。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背誦第一首詩。

2.借助教材注釋,結合課外資料,通過自主學習,正確理解兩首古詩的大概意思。

3.通過朗讀,想象詩歌描繪的情境,體會兩位詩人之間依依惜別之情,培養(yǎng)審美情趣。

4.在兩首古詩對比的學習中,初步了解古代送別詩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準確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所表達的的意境。

教學資源:掛圖錄象片。

教學流程: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來共同學習李白送別詩中的經(jīng)典之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師:對,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的重點就是朗讀感悟、了解意境、體會感情。

師:那么通過查閱資料,你還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學生可能匯報的內(nèi)容:

1.關于黃鶴樓的資料:師:百聞不如一見:(播放錄像)這就是有著動人傳說的黃鶴樓,是中國三大名樓之一,是很多文人墨客喜歡光顧的地方,李白和孟浩然就是在這里分手的,送別的地方多么富有詩意呀。

2.關于廣陵:舊稱揚州。廣陵在盛唐時期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繁榮,是當時的第三大城市,有著“雄富冠天下”的美譽。孟浩然要去的就是美麗繁華的揚州,李白多么羨慕呀!

3.關于黃鶴樓和廣陵:出示長江圖,標出黃鶴樓和廣陵位置。理解“西辭”“下”意思。

4.關于李白和孟浩然:師: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朋友。李白曾寫過:“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的詩句。

師小結:認真讀詩題,可以從中了解到詩歌的很多內(nèi)容,通過查閱資料,我們知道了更多的知識,這對學習古詩是有很大幫助的。

師:請同學們默讀這首詩,結合書中的注釋和手中的資料弄懂每句詩的意思,可以和別人交流一下。

1、指名讀第一句:指名說這句詩的意思。誰再來讀讀這句詩。你覺得把這句詩的意思讀出來了嗎?你想想,這黃鶴樓可是兩位好朋友經(jīng)常飲酒做詩的地方,在這里曾留下他們多少美好的回憶??!而今天卻成了兩位詩人分別的地方。老朋友要走了,想想該怎么讀?帶著你的感情去讀。聽老師讀。再指名讀,大家一起讀這句詩。

2、指名讀第二句詩,你理解“煙花三月”的意思嗎?(生可能讀書中的解釋)你自己是怎么理解的?詩中的三月按我們現(xiàn)在的公歷來說是四月份,江南已是暮春時節(jié),百花盛開,萬紫千紅。這個“煙”字實際上是個比喻,是指繁花似錦的景象,這時的江南,柳絮柳絮隨風飄散,遠遠望去,就像籠罩在煙霧里一樣。因此稱“煙花三月”,是浩如煙海的美景。另外,“下?lián)P州”是說孟浩然順流而下,這里的“下”字讀的更輕快一些。聽老師讀“煙花三月下?lián)P”。自己練習讀讀,再指名讀,全班同學齊讀這句詩。

師:這句詩被一位清朝評論家稱為“千古麗句”,老師還記得《同一首歌》走進揚州的大型演唱會主題就是這句詩,真是千古名句!

3.我們把最后兩句連起來讀,誰來試試?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闭l來講講這兩句詩的意思。

(1)品析“碧空盡”和“唯”含義。

(2)師:面對滾滾東去的長江水,李白思潮涌動,多么希望這江水,把深情和祝福帶給老朋友??!這江水不正是李白對老朋友的一片深情嗎?所以老師建議把“天際流”的“流”字讀得長一些,師范讀。怎么樣,感覺到這種情感了嗎?自己試試讀一讀。如果你還感覺不到,請大家看段短片,相信你會找到感覺的。(播放錄象)一起讀這兩句詩。

4.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1)自由組合練習讀。

(2)展示個性指名讀。

(3)師生互動背誦讀。

同學們,我們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是在黃鶴樓這樣一個美好的地方,在煙花三月這樣一個美好的季節(jié)送老朋友去繁華而美麗的揚州,這樣的離別少一些傷感,多了一些美好。因此,我們可以說李白和孟浩然的離別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李白沒有什么悲傷和痛苦,而是多了向往和羨慕。

(一)學生自學。

(二)學生匯報。

1.指名讀這首詩。

2.說一說詩的大意。拓展:柳:唐代折柳相送的習俗。這首離別詩編入樂府,傳唱不衰,即《陽天三疊》。

3.比較兩首詩有什么不同?

師:在這首詩中,我們看到不同于李白送別好友的時間、地點和背景,王維是在簡陋的客棧,在雨后的清晨送別元二去偏僻荒涼的安西,王維有些舍不得老朋友,對老朋友怎能不牽掛。如果說李白對孟浩然的分別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那么,王維和元二的離別是一種深情體貼的離別。

(三)我們試著把這兩首詩連起來讀一讀。把兩種不同的離別之情讀出來。1指名讀2全體齊讀。

師:離別詩在唐詩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一定有所收獲,希望課后同學們再多找些離別詩來讀一讀,看有沒有新的發(fā)現(xiàn)。我們找節(jié)課再來交流欣賞。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方案篇六

教學目標:。

1、會認鶴、浩、故、辭、州、唯6個字。

2、熟讀古詩、背誦課文,

3、圖文結合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在誦讀的過程中,展開想象,感受雄渾開闊的意境,感受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教學重難點:。

誦讀古詩,體會詩的意境。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詩題。

2、板書課師,指名讀詩題,注意鶴、孟、陵的讀音。

3、解題:之:去,離開。的意思。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自主讀詩,把字音讀正確,詩句讀通順。

2、匯報檢查自學情況。

三、自讀感知,品讀課文。

1、課件出示注釋:

廣陵:郡名。即今江蘇揚州市。故人:老朋友,此指孟浩然。煙花:指春暖花開時美麗的'春天景色。

辭:告別,離開。孤:孤單。唯:只。天際流:流向天邊。

2、借助注釋,小組自學詩句,了解古詩的大體內(nèi)容。

3、教師大體講解全詩的大意:

老朋友將在這春暖花開的春天在黃鶴樓和我分別,就要離開我前往揚州去了。他的船在碧空中漸漸消失,只見滔滔長江水在天邊奔流。

4、反復誦讀,升華情感。

師:正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李白在寫這首詩時,心情會是怎樣的呢!(眷戀、依依不舍、祝愿和企盼)。

5、學生自由誦讀全詩。。

6、反饋:指名朗讀背誦此詩。

五、拓展延伸,積累語言。

推薦送別詩,體會送別情?!秳e董大》(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板書設計]。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方案篇七

一、教學簡析:

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前兩行敘事,后兩行寫景,景中卻包含著一個詩意的情節(jié):帆影已消逝了,而詩人還在翹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已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詩人巧妙地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余味無窮。

二、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意,想像詩中描寫的情景,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感悟詩歌的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三、作業(yè)設計與意圖:

a、拓展閱讀,深化感情。

1、生背誦課前收集的送別詩。

2、比較閱讀李白的送別詩。

3、選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學自己喜歡的古詩。

b、作業(yè)超市,選擇自由。

1、讀一讀閱讀李白和孟浩然寫的其他詩。

3、寫一寫把詩歌編成一個小故事。

4、學一學借助資料自學崔顥寫的《黃鶴樓》。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方案篇八

古詩《送孟浩然之廣陵》巧妙地包含在一個生動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詩歌的擴展和闡釋,詩歌是文章的濃縮和提煉。詩與文渾然一體,旨在使學生通過課文更易于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領悟詩歌的情感。

由于我這一次是選班上課。也是一個對自已的挑戰(zhàn),到一個自已不熟悉的班上課。能提高自已隨機應變的能力。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給學生盡量多的潛心會文的時間。課始讓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想象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你能看到哪幾幅圖景?(美景圖、話別圖、目送圖)我的目的是想讓學生潛心會文,投入地走進文本,傾聽文本的聲音,在腦海中再現(xiàn)那感人的情景,真摯地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讓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真正成為“一種精神的相遇”。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句涵詠真情。雖然只是這樣短短幾個字,卻能夠很好的表現(xiàn)人物離別時的濃濃情深深意。我在課上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在教師的不斷引導中,不斷地對文本的催化中,學生的情感融合到了詩人的情感中。讓學生不僅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內(nèi)部,發(fā)現(xiàn)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到了文字背后豐富的情意像,文字背后蘊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

《送孟浩然之廣陵》這篇文章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人物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文本描寫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細膩,這是很難體會到的??墒钦n文中有幾個空白點:話別時他們還會說些什么?目送友人的船漸行漸遠,望著浩浩蕩蕩的江水,此時李白心情激動,他會想些什么呢?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想象說話,在想象中與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產(chǎn)生共鳴,從而更好地體會那意境。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對人物以及古詩的背景了解又太淺,學生就很難與文中人物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如何讓學生正確理解,讓孟浩然的形象在學生心中豐盈起來,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chǎn)生共鳴,也對孟浩然充滿敬仰之情。我適度地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盡力拉近文中人物與學生的心靈距離。既幫助學生感悟課文內(nèi)容,又使孟浩然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變得“充實”“厚實”起來,對調動激發(fā)學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本課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上體現(xiàn)了以讀為本,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與文本對話的廣闊空間。整體感知時的略讀,突破難點部分的品讀,升華情感時的引讀等,以讀貫穿了整個課堂教學。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的情感,詩的意境。同時,通過有聲有色的讀課文,使學生更多、更直接地與文本對話,使課堂回歸了語文教學的本色,上出語文課的特點。

二、借助文本引入資料,開拓課程資源需要有個“度”,這堂課上教師對這個“度”把握得很好。借助文本恰到好處地引入孟浩然的相關資料。這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得很好,一步步讓孟浩然的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豐滿起來,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chǎn)生共鳴。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說到:醉文者,情動而詞發(fā),觀文者,披文而入情。人間最美是真情,只有領會了詩中的情感,才會真正的去理解這篇課文。不過,在課文中有一些地方的訓練不到位,今后在課堂中要注意去克服。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方案篇九

語文新課標指出:小學生要閱讀一定數(shù)量的古詩文。因此,教材中適當編排了一些古詩詞。怎樣進行古詩詞教學最有效呢?下面我以自己執(zhí)教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說說如何把“讀”作為詩詞教學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nèi)容,品味古詩中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情誼。這節(jié)課下來,我的總的一個感受就是:“怎一個情字了得!”大家都知道,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卻寄情于景,為我們用語言文字描繪了一幅江畔送別圖,備課的時候,我無數(shù)次的誦讀,都被詩中的情景與飄逸深深感動了,怎樣把這種情感傳遞給學生呢?劉勰曾經(jīng)在《文心雕龍》里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彼栽陬A設教學設計的時候,我是這樣想的:在感悟準備階段,創(chuàng)設情境,讀懂詩題,整體把握情,在讀悟階段,想象意境,賞析詞句,體驗情,最后在感悟的形成階段,反復誦讀體會情。從課堂效果看,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學生通過誦讀理解感悟到了詩歌的內(nèi)容,通過品悟交流體會到了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了解了李白的詩風,有效達成了三維目標。我以為比較突出的有:

為情所動,隨情而讀!

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沒有停留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字、詞、句的解析,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獨特的個性色彩在生動感人的離別場景中讀悟結合,品味別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感受李白詩歌的豪邁飄逸。要讓學生從短短四句詩中去體會詩人的情感,感悟詩歌的意境,無疑是有困難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發(fā)揮想象,化身李白設身處地的感悟。

1、想象“盡”、“唯”的情誼,進入詩境,感悟詩情。

(配有“送別”的音樂,化身李白、設身處地的感悟)。

“盡”的是什么?不“盡”的又是什么?

我佇立江邊,久久地凝望,此時此刻,朋友啊,你的離去,就是我唯一的?以后?

想象中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讓學生在讀中知道,“孤帆”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另一方面: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刮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后終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屹立。此時,只看見那滾滾的江水向東流去?誦讀這兩句詩時既要有節(jié)奏又要音斷氣連,尤其是“流”字拖長音,有孤帆遠去之感。通過想象和誦讀,感受詩人對好朋友的深情厚誼,體會詩人駐目神馳的情態(tài)和悵然若失的心情,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隨友人一起去了。再次讓學生感情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教學到這里時學生的感悟已水到渠成:流就是留,是不舍,是牽掛,是羨慕,是詩人對好友綿綿不絕的情誼。

2、融想象中誦讀“煙花三月下?lián)P州”,配樂想象“煙花三月”的揚州什么景象?。

以古詩“江南春”為憑借,了解揚州——美麗的江南城市,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尤其春天的揚州到處柳絮如煙,繁華似錦。孟浩然此去揚州要做什么?心情怎樣?設想他的心情自然輕松、愉悅。想象你是孟浩然,帶著你即將下?lián)P州的心情讀詩題呢?在這富有詩意的陽春三月,李白送別好友去那個令人神往的揚州,心情會怎樣?那肯定是即有惜別之情,又有羨慕之情。這個時候,假如你是李白,帶著送別好朋友的惜別之情、羨慕之情讀詩題。讓學生再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朗讀是對作品的再創(chuàng)造,在誦讀時要先把握作品基調?!叭松怨艂x別”,許多人認為離別是傷感的,而本首詩中的孟浩然并非如元二出使荒僻的安西那般無奈。揚州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眾多才子佳人聚集于此,作為“風流天下聞”的大詩人孟浩然,此行的愉悅心情可想而知。而喜愛游山玩水的李白自然為好友高興,在情深意重的惜別之中,也流露出了一絲羨慕與向往。因此,了解背景,為“入情入境的誦讀”打下了基礎。正是:未成曲調先有情,學生自然學的有情趣。

課堂教學中始終以古詩誦讀貫穿其中,創(chuàng)設了濃濃的古典詩詞氛圍。解題時推薦學生閱讀崔顥的“黃鶴樓”;品讀感悟時又出示了“江南春”、“江夏行”,以古詩解讀詩意,體悟詩情;總結作業(yè)設計時再次重溫了“贈汪倫”,推薦誦讀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們積累背誦古詩,課余搜集整理送別詩或者李白的詩歌,語文課讀的任務落實扎實有效,同時也開啟了學生主動積累古詩的興趣之門。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方案篇十

四年級上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nèi)容,品味古詩的意境,體會朋友間的情誼。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系。第二句“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緊承首句,寫送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這清麗明快的詩句,正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的愉快與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詩人,當友人揚帆遠去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詩的第三、四句正是寫李白送別詩友時的惜別深情。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也嘗試運用“板塊教學”理論,在教學過程設置上設計了五大板塊:初讀詩文,整體感知——自主感悟,理解詩意——品讀詩句,體會詩境——賞讀全詩,背誦全詩——延伸拓展,積累詩歌。

1、層次分明,循序漸進。

2、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在自主感悟,理解詩意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通過自學與小組學習相結合,讓學生充分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自學和口語表達能力。

4、加強了課內(nèi)外的聯(lián)系,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的積累,感受古詩的悠遠流長。在“延伸拓展,積累詩歌”這一板塊時,我補充了《別董大》、《芙蓉樓送辛漸》、《送元二使安西》等幾首送別詩,擴大閱讀面。

1、在初讀環(huán)節(jié),還應再多找?guī)讉€學生讀讀,擴大學生的朗讀面。

2、節(jié)奏顯得前松后緊,整體把握不夠好,造成學生賞讀全詩的時間不夠,背誦古詩的積極性不高。

3、雖然注意讓學生通過想象當時分別的情景,但還不夠深入,應進一步走進詩句,更深刻地體會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4、教學語言不夠精煉,有時喜歡重復學生的話。

反思是為了提高。在這里寫下自己的反思,希望大家提出批評指正意見,使我在今后能做得更好。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方案篇十一

上周二的課例研討,我挑戰(zhàn)自己,選擇了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我在備課時對這首進行解讀,觀看了3個教學實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別詩,從李白、孟浩然兩人關系來看,雖帶有一絲依戀,幾許惆悵,更多的是李白表達自己的敬仰與向往,是一種富有詩意的送別。也正是基于這一點,文章充滿了詩情畫意。

因此,我設計教案時,一二句從感受煙花三月的美好,著重體會兩位詩人之間是詩意的送,浪漫的別。后兩句,抓住“孤”和“唯”來體會詩人之間的依依不舍之情。

古詩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體會詩中的意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進學生對古詩優(yōu)美語言的感受、積累、內(nèi)化。因此,本節(jié)課讓孩子們熟讀成誦也是目標之一。

這節(jié)課上完,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第一,我自己的情感不夠投入,朗讀不到位,所以不能利用自己的語言將學生帶入情景中,這點,我今后還要多加練習朗讀。

第二,對詩意的講解過于瑣粹。四年級的孩子具有初步獨立閱讀的能力,在解釋詩意時不宜太碎,可以讓孩子們自讀,借助解釋理解詩意,有不明白時老師做指導解讀。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方案篇十二

寫在前面:本教學設計系作者原創(chuàng),曾在5月浙派名師教學展示會上執(zhí)教,現(xiàn)場教學效果較好。本教學導入采用復習整理的辦法,將小語教材中李白的幾首詩歸納為三個主題,實現(xiàn)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借助注釋,了解古詩的大意。

2.通過理解、誦讀,想象、體驗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3.背誦古詩,培養(yǎng)主動積累古詩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積累古詩。

1.在我國歷史上,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是個詩的國度,有著成千上萬個詩人。其中名氣最大的是誰?李白。他的詩歌,我們學習了不少,一起回顧一下(出示,齊讀):

《靜夜思》(一上p7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贈汪倫》(二上p116):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望廬山瀑布》(二下p76):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天門山》(三上p84):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古月朗行》(三下p95):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2.李白的這五首詩歌,你能把它們分成三類嗎?(可以按照寫“月亮、景色、贈別”等分類,只要言之有理,最終落到“贈別詩”)。

3.這節(jié)課,我們再學一首“贈別詩”(板書:贈別詩)。

二、揭示課題,感知詩意。

黃鶴樓:樓名,在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地處長江中游。

送:送別。

孟浩然:唐代著名詩人,是李白的好朋友。當時,孟浩然的名氣比李白大一些,他比李白大12歲。

之:去,到。

廣陵:揚州的別名。

2.聯(lián)系作者李白,誰說說題目的意思?(時間地點人物事情)。

在黃鶴樓上,大詩人李白送別好朋友孟浩然,他要到東邊的揚州去。

3.“鶴”筆畫較多,“孟、浩”“陵”要求會寫。請工工整整地填寫人名、地名【出示“地圖”】評價。

4.請大家打開課本,翻到第100頁,大聲朗讀。要求讀正確,讀流利?!疽魳贰?。

(1)讀詩歌,剛才老師提出了兩個要求:讀正確、讀流利,其實還有一個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讀出停頓、讀出節(jié)奏。你認為自己達到了哪個層次?自己再試一試。

(2)檢查:請“讀正確”的同過來讀……(自評)【正音】孟、陵;

再請讀流利的同學讀……(自評)。

最后請讀出節(jié)奏的同學讀……(自評)。

(3)【出示題目和前兩句】研究題目與前兩句詩的關系:

相同的是什么?(地點、人物、事情)。

不同的是什么?(第2句詩中有時間“煙花三月”,指春天時節(jié)?!盁熁ā?形容花開得繁茂,像想浮動的煙霧。

三、想象情景,感受別意。

1.我們到詩歌的第3―4句里找一找。(學生自讀)。

2.這兩句詩寫的是什么?是李白的所見、所聞,還是所感?找出依據(jù)(“見”)。

3.李白“見”到了什么?孤帆――遠影――碧空盡――天際流。

你認為他站在黃鶴樓上,送了多少時間?

4.(出示插圖),想象剛才在黃鶴樓上話別的場面(學生說話)。

此時此刻,你最想讀的是哪兩句?――這就是“寓情于景”.

6.檢查背誦。

四、拓展深化,體驗深情。

2.這兩首詩都是李白寫的。寫作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1)“贈”“送”:汪倫送李白,表示感謝;李白送別人,表示留戀。

(2)形式:歌送;目送。

3.兩首詩中,相同的是什么?

(1)離別之情;(2)感情的依托都是“水”.

4.這節(jié)課馬上要下課了,老師也要和大家告別了。你們準備怎樣送別老師呢?不用歌送,也不用目送,就寫幾句話,來表達自己的心聲吧。

(出示古詩,要求選用)。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唐?王勃)。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唐?杜牧)。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方案篇十三

1、認識5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

2、理解“西辭”、“煙花三月”、“孤帆”、“唯”的意思。

3、有感情地誦讀古詩,理解詩意,在創(chuàng)設的意境中想像詩歌所描繪的情境,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

4、拓展練習,激發(fā)學生積累詩歌的興趣。

1、創(chuàng)設意境走進詩歌,理解詩歌,想像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2、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體會詩中所蘊涵的感情。

1、學生充分預習,查找詩人的資料;

2、課件。

師:同學們,你們聽過由詩譜寫的歌曲嗎?

生(齊答):聽過。

師:都聽過哪些詩曲?

生1:我聽過《鋤禾》的詩曲,非常好聽。

生2:在一次少兒節(jié)目上,我聽過《鵝》、《望廬山瀑布》等由詩譜寫的歌曲,非常有韻味。

生3:老師,我們班上的很多同學都會吟唱《春曉》,好聽極了!

師:好的,就讓我們一起來吟唱一首《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師生一起吟唱《春曉》,學生意猶未盡。)。

師(吟唱):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師入情地哼唱,學生入迷地聽著。)。

師:(歌曲完畢,故作遲疑狀)誰能幫老師這個忙呢?

生1:好像可以在歡快熱鬧的場合唱。

生2:不,我倒覺得應該是在平靜柔和的時候唱。

生3:我想這首歌曲應該是表達一種依依惜別的感情。

師:是嗎?你怎么知道的?

生3:老師的表情、老師吟唱的曲調告訴了我。

師:你是個心思細膩的孩子,感情也很豐富,謝謝你!其實不僅歌曲能表達難分難舍的離別情意,古詩也有許多是表達與友人送別情意的。今天老師就向同學們推薦一首詩歌。

(學生齊讀課題。)。

評析:由詩譜曲師生吟唱是本課開場的一個亮點,在師生、生生輕柔、平緩富有韻味的曲調聲中,詩韻、詩情已彌漫整間教室,并悄無聲息地融進學生的心田。

師:你能理解題目的意思嗎?

生2:更具體的,應該是李白在黃鶴樓上為孟浩然餞行,送其去廣陵。

師:是更為具體了。題目中哪個字的意思表示去呢?

生(齊答):“之”字。

師: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么人嗎?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

生1:李白和孟浩然都是唐朝的詩人。

生2;李白和孟浩然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師(補充):李白和孟浩然不僅唐朝著名的詩人,還是好朋友,而且是——師生關系。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師。平日里,他們無話不談而且興趣愛好相同,都喜歡把酒吟詩作對。可以說李白和孟浩然是知己,是忘年之交,彼此之間的感情是難分難舍的。

師:題目中有兩個詞表示地點,你知道他們的地理位置嗎?

生:我只知道廣陵就是今天的揚州。(其他學生滿臉疑惑)。

(師一邊在黑板畫出黃鶴樓和廣陵的示意圖,一邊介紹他們的地理位置。學生頻頻點頭,臉上露出會意的笑容。)。

評析:適當?shù)臅r候,教師“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要錯誤地以為“講”多了導多了就是違反新課程理念。本環(huán)節(jié),在學生“滿臉疑惑”的情況下,教師板畫了黃鶴樓至廣陵的示意圖,學生便能一目了然。

師:你準備怎樣讀懂這首古詩呢?

生1:先讀熟,再背誦。

生2:通過查找資料加深對古詩的了解。

(全班努力思索著。)。

生3:我覺得還應該看著插圖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這樣有助于我們對詩意的理解,進而體會詩歌要表達的感情。

師:是的,我們讀懂一首古詩,首先要讀通古詩,再理解詩句的意思,接著借助畫面想像當時的情景,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最后把詩歌背下來。這是一種學習古詩的好方法。

(師板書:讀通——理解-——想像——體會——背誦。)。

評析:“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同理,“學無定法,貴在得法”。中年級學習古詩應有別于低或高年級,中年級學習古詩應有所側重,重在抓重點字詞引發(fā)想像,重在感悟詩境、體驗情感。本環(huán)節(jié),教師的“你想怎樣讀懂這首古詩”一問猶如拋出一條紅細繩,把學生個人獨特的學習方法這一顆顆珠子串起來,形成一法,并引導學生順著紅繩上的這一顆顆閃亮的珠子美美的學文。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遇到生字多讀幾遍,再讀給同桌聽一聽。

(學生紛紛朗讀起詩歌,同桌互相檢查朗讀,師下去巡視指導。)。

師:比一比誰讀得又通順又流利。

(指定2名同學朗讀,師生共同正音。)。

師:大家一齊試著讀一讀。

(全班齊讀一遍。)。

師:請各學習小組,根據(jù)自學要求自學,比一比哪個小組的學習成果最豐碩?

(師用幻燈出示學習要求:1、借助注釋理解字詞意思;2、聯(lián)系詞義理解詩句的意思;3、在古詩旁畫出不理解的地方或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學生自學5分鐘左右,師巡視各小組學習情況。)。

生1:我們認為“孤帆”的意思是只有一只帆船。

生2:從文中注釋,我們了解到“唯”的意思是“單單”、“僅僅”。

生3:小組一致認為“盡”的意思是“沒有了”、“消失了”。

師:關于詩句的意思,你們能理解嗎?

生1:我們理解第一、二行詩句的意思了?!昂糜衙虾迫辉诜被ㄋ棋\的陽春三月,由黃鶴樓出發(fā),乘船東行到揚州去。”

(師板書:下?lián)P州)。

生2:第三、四行詩句的意思是“我佇立江邊,目送友人的小舟越行越遠,漸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見浩浩蕩蕩的江水流向天際。

生1:“西辭“是什么意思呢?

師:(一邊引導學生看黑板上的地理示意圖,一邊講解)因為黃鶴樓在廣陵的西邊,孟浩然正要離開黃鶴樓遠去廣陵,所以說成是“西辭”。

(師板書:西辭)。

生2:為什么孟浩然要離開李白呢?

生3:為什么孟浩然要去廣陵呢?

師:同學們都是愛動腦筋的同學,提出的問題都非常重要。

(正當老師表揚同學的時候,一向較調皮的一個男孩舉起了小手。)。

生:老師,為什么題目不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呢?我感覺挺恰當?shù)摹?/p>

師:(又驚訝又興奮)你真是個非常細心而且大膽的同學,敢于向詩人提出挑戰(zhàn)。我想,這些問題還是由同學來解答吧。同桌間可以議一議。

評析: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種品質,有智慧的教師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銳的觀察力,能系統(tǒng)地感受和準確地判斷教育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細微變化。本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關注學情,善于捕捉學生問題的亮點,并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展開探究進行有效的對話。

生1:沒有點出是誰送孟浩然到廣陵,更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生2:我仔細地品味了一下,還是原題目好,為什么呢?比較有味道,改正的題目太直白了。

(生紛紛點頭示意。)。

師:你們知道李白在什么時候送別好友孟浩然嗎?

眾生:“煙花三月”

師:你能想像“煙花三月”是一種什么樣的畫面嗎?

生1:繁花似錦。

生2:春花爛漫。

生3:百花齊放。

師:呵,全是一個個那么美好的詞語。能用具體的語句來描述嗎?

生:在草如蔭花似錦的陽春三月里,微風輕拂著大地,彩碟在花叢中翩翩起舞,一群群扎著小辮子的小孩兒在青草地上放著風箏……真的很美!

生1:我仿佛看到了各色細細的碎碎的野花遍布野外,就如給大地披上了一件碎布花衣,太迷人了!

生2:我想用詞匯來描述,那是個像煙花一樣撩人眼、擾人心的美好三月,人們的生活是那么快樂!

(師點示課件,出示“煙花三月”的美麗畫面,學生“呀”地興奮地叫起來。)。

師:讓我們把從美麗的畫面中獲得的美好情感帶入古詩中,一起再次美讀古詩吧!

(生微瞇著雙眼吟誦,陶醉在詩意中。)。

評析:表面上看,好像是牽引,似乎學生處在被動狀態(tài),但實際上并非是攙扶著學生在走路,而是教師指點給學生一個個前進的路標。詩中的一個個意象,就是一個個明亮的路標,尋著它們,引發(fā)豐富的聯(lián)想,學生就可以輕松地走進意境,感悟詩境了。

師:請聽一段濤聲,并說說你的感受。

(播放浪濤激打海岸的聲音,聲勢浩大。)。

師:說說你此時的感受。

生1:我仿佛看到了江面上波濤洶涌,船只猶如一葉葉扁舟在江面上起起伏伏。

生2:江面上風大浪大,我真為那些出行的人擔心。

生3:江面上波濤洶涌,景色壯觀!

師:此時,李白正在欣賞美景嗎?為什么?

生:不。此時,李白心情非常難受,因為好友即將與自己離別了。

師:你哪里看出來?

生1:“孤帆”

生2:“唯見”

生3:“盡”

眾生:不是的。

師:為什么李白看見的是“孤帆”呢?

生1:好友孟浩然已漸漸遠去了,李白依依不舍。

生2:李白的目光追隨著好友孟浩然,別的什么都沒有在李白眼中停留。

師:你獨特的感受力令老師吃驚!

評析:語文教學要做到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以學生為本,就要充分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教師在引發(fā)學生情感之前的鋪設無疑是成功的。由一段浪濤激打海岸的聲音勾起學生無限想像,無邊的離別愁緒,因此才有了“李白的目光追隨著好友孟浩然,別的都沒有在李白眼中停留”的絕妙體驗。

師(點擊課件,出示課文插圖),想像一下,李白和孟浩然在離別時可能會說些什么?同桌兩人分別扮演李白和孟浩然演一演、說一說。

(學生興致很濃,有的深情地告別,有的“揮淚”作別,有的拱手相送——老師認真地巡視全班,不住地點頭)。

師:誰能來扮演一下呢?

生1:(拱手)今日相別,何日再見!

生2:(略帶悲傷)朋友,一路走好!

生3:(深情地)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

生4:(自信地)后會有期!

師:(拱手)是呀,今日相別,后會有期!可是,相見的日子遙遙無期呀!

(播放音樂《送別》)。

評析:走進詩境,融入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此時詩人李白和孟浩然的離愁別緒是執(zhí)教者設計本環(huán)節(jié)的意圖。當江濤聲聲擊打在孩子的心坎上時,他們的眼前仿佛浮現(xiàn)出當時詩人與好友的離別情景,于是,情不自禁地拱手互道珍重,真誠地道聲:“朋友,一路走好!”在《送別》的樂曲聲中,濃濃地不舍、深深地傷感之情悄然浸濕了孩子的眼睛。

師(傷感地):帆影已遠逝了,詩人李白仍翹首東望,此時他的心情如何呢?

眾生:非常難過。

師:你試著讀一讀,看看怎樣才能讀懂詩人此時的心情?(音樂繼續(xù)播放)。

師:誰來讀一讀?請同學們聽一聽誰的讀最能打動你心?

(師指定3名同學朗讀詩歌,并組織點評。)。

生1:我欣賞丙同學的讀,甲同學讀得太快了,好像要將孟浩然快快送走似的。

生2:乙同學讀得較慢,能體現(xiàn)李白舍不得孟浩然,但情感的投入不夠濃。

生3:丙同學在重點處讀出重音,還能延長,依依不舍之情在其表情上也能體現(xiàn)出來,深深地打動了我。

師:老師覺得這幾個同學都讀得不錯,尤其是丙同學。老師還發(fā)現(xiàn)了我們班的同學都是點評專家,評得非常準確、到位。老師也禁不住想?yún)⒓幽銈兊睦收b會。

眾生:(興奮地)太好了!

(師配樂朗誦完畢,學生不約而同地熱烈鼓掌。)。

(師揚起雙手,做個指揮狀,全班深情地朗誦。)。

生(興奮地):有!

(師以幻燈出示“課堂大闖關”要求:

1、我能有感情地吟誦這首詩;

2、我能理解每句詩的意思;

3、我能吟唱這首詩;

4、我還知道李白寫的其它詩歌;

5、我也知道其它有關友人送別的詩歌。

6、我能為這首歌譜曲吟唱。)。

(頓時四個小組展開過關斬將的激烈場面。學生個個充滿自信。)。

師:過關斬將開始,誰來當?shù)谝粋€吃螃蟹的人呢?

生1:我想有感情地吟誦這首詩。

(這個學生是班里朗讀較差的同學,讀得斷斷續(xù)續(xù),還讀錯幾個生字,但老師仍然充滿微笑地鼓勵著。)。

師:如果把每個生字都讀對了,相信你會讀得更好!

(學生微笑著點點頭。)。

(緊接著一個又一個學生舉手過完后面的幾關。)。

師:許多同學還想挑戰(zhàn)自我,挑戰(zhàn)同學。那么,你可以利用課外時間選擇沒過完的關卡繼續(xù)過關。

師:今天,老師也帶來幾首表達友人送別的古詩,這些古詩可以說千古傳唱,膾炙人口。請同學們選擇其中一首背下來。

(師幻燈出示古詩內(nèi)容:)。

《山中送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山中相送罷,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日暮掩柴扉。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春草年年綠,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孫歸不歸?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師:(此時,下課鈴聲響起)好,同學們課后再背給同桌聽,比一比,誰最快記下來。

教師能以課堂為主陣地,提供打開學生閱讀視野大門的鑰匙,給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外閱讀環(huán)境,讓學生從課內(nèi)走向課外,做好語文課堂學習的“延伸”,引導學生在課外這個大天地里無止境的學習,是新課程語文教師的另一角色功能。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方案篇十四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盡”“唯”等詞語。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3、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鑒賞能力。

1、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課前三分鐘:欣賞樂曲《送別》,說說自己聽懂了什么也可以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激趣導入,整體把握。

1、談話激趣,揭示課題,(了解這是一首送別詩。)

古代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會難,以送行餞別表達深厚的情誼成為一種習俗。因此許多的送別詩被人們廣為傳誦。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課件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2、師生互動,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兩位詩人。

二、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1、指名拼音較差的學生拼讀生字、新詞。

2、指名個別讀生字,新詞。

3、觀察要寫的生字,重點指導“陵”。

4、學生練習生字的書寫,教師巡視指導。

三、通讀詩文,理解大意。

1、回顧以前學詩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釋、看插圖、讀資料等。)

2、引導學生自主選用以上方法自己先思考古詩的大意再與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詩的大意。

三、品讀詩句,進入詩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詩。

1、請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師生互動,明確位置。

(教師課件出示課件幫助理解。)

2、圖文對照,理解“西辭”。板書:名樓送

3、抓住“煙花三月”,展開想象。

(拓展學生思維,想象華美畫面。)板書:盛景送

(二)理解第三、四句詩。

1、讀讀這兩句,請學生找出用得好的詞語談感受。

2、重點體會“遠影”“盡”“流”等詞語的豐富內(nèi)涵。

(1)算算帆影遠去直到盡頭大約會用多長時間,談由此產(chǎn)生的感受。

(引導體會目送時間之長,情誼之深。)板書:目光送

(2)想象“盡”了的是什么,無“盡”的是什么。

(引導學生體會情深意更重的摯友情誼。)

(3)討論:滾滾東流去的僅僅是一江春水嗎?

四、賞讀詩句,深悟詩情。

1、聽范讀,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2、師生互讀,有感情地背讀。

3、簡略欣賞高適的《別董大》。

(理解高適與董大之間的真摯情感。)

4、請用一個詞或用一句感嘆的話來形容一下兩位友人的深厚友誼。

(根據(jù)學生發(fā)言相機板書。如:情深意長。)

5、你有特別好的朋友嗎,舉一個例子,簡單說說你們之間的深情厚誼。

五、總結

在家里,我們享受著親情的溫暖。走出家門,我們又將感受到友情的快樂。愿大家都能尋找到一位能夠交心的朋友,我把自己的祝福借這首《找朋友》送給在座的每位老師與同學們,愿我們與自己的朋友友誼天長地久。

六、作業(yè):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收集送別詩

板書: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名樓送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目光送

唯見長江天際流。 心相送

在教學中注重體會一:煙花三月下?lián)P州——三月的揚州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在這春光明媚的陽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時光,可好友即將遠行,分別時的戀戀不舍使人感到憂傷。陽春三月的美景與故人離別時的憂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為后面學生的想象做好鋪墊。在交流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煙花三月”的傳神,來引發(fā)學生對春天美景的遐想,聯(lián)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借著一喜一憂讓學生說說、演演臨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會對孟浩然說些什么?讓學生通過感受、理解,再用言語、行動表達內(nèi)心情感,融理解、感受、運用于一體。

在古詩的教學中,我注重了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情感的提升,但在揭題時,卻忽視了對詩題的理解,使部分學生誤認為黃鶴樓為一人名,同樣的,對于“之”字的理解也過分依賴于書本上的注釋,對于此類難理解的字詞,教師沒有單獨提出,引導學生進行理解、掌握。

古詩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體會詩中的意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進學生對古詩優(yōu)美語言的感受、積累、內(nèi)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孩子們用自己想到的方法來進行自主學習,進行心與心的交流,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和積極性,更注重了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滲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把“愛的教育”深深扎根于學生的心靈深處。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方案篇十五

課件出示一幅幅煙花三月的美景圖,教師邊放課件邊解說,學生說古詩句;柳是春天的使者,(萬條垂下綠絲絳)再去黃四娘家看看那兒的花,(千朵萬朵壓枝低),嘩啦啦的流水奏響了春天的音符,小鴨子第一個知道,(竹外桃花三兩只,春江水暖鴨先知),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潤物細無聲),是啊,潤物細無聲,春天的覺不知不覺就讓這個小精靈給吵醒了,(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在去江南看看那兒的春天,(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4、講講“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的意思。

(設計理念:學以致用,是古詩教學的關鍵。特級教師霍懋征說過,一節(jié)好的古詩課至少要有十首以上的古詩展現(xiàn)。在課堂上設計了用“詩句描繪三月?lián)P州的美景”,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對古詩積累的興趣。)。

5、指導朗讀第一句詩。

這樣的美景武漢也有,揚州更是有過之無不及,整個長江兩岸一路的繁花似景,一路的春意盎然,帶給你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送進這句詩句里,練讀第一句詩。

指名讀,師評,生評、自評相結合進行評價。

過渡:在這個春光明媚的陽春三月,本應該和老朋友孟浩然一塊去郊游踏青,一塊去(指導學生發(fā)揮想象補充兩個好友在一起的情景),一塊去,然而兩個老朋友卻無緣陶醉在這詩情畫意的季節(jié),此時的李白只有目送“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p>

理解感悟第二句詩。

1、說說“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句詩的意思。

2、孟浩然的小船都走遠了,李白站在那里還沒有離開,再讀這句話看你能感受到什么?(預設學生回答:依依惜別,難舍難分,情深意長)。

3、請大家圈出一個最能表達友情深厚的詞或字來進行品讀。

預設:學生圈“孤”

品“孤”

(1)你怎么理解孤帆這個詞語的?

(2為什么李白只看到一片孤帆呢?

預設:(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視著孟浩然的船,說明他們的感情非常深厚。)。

(3)指導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p>

想象練讀:女生讀,男生想象;男生讀,女生想象。

品“遠影”

(預設:李白送別孟浩然的時間長,可見兩人的感情深)。

品“唯見”

師:唯見是什么意思?(只見)只看見江水了還不肯離去,為什么?(不舍得)這又是怎樣的一種情???(依依不舍,難舍難分……)。

是啊,只見滔滔的長江水流呀流,伴君到揚州??梢娺@個“唯見”道出了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深。

4、指導朗讀第二句詩。

是啊,李白站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的小船,他望啊望啊,一直望到——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請一名女同學來讀,全體女同學讀。

孟浩然的小船不見了,李白登上了黃鶴樓,他踮起腳尖,不停的望啊望啊,依然是——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指名男同學來讀,全體男同學一塊來讀。

配樂朗讀:同學們讓我們用深情的朗讀替李白送一程孟浩然吧。

出示flash動畫,在音樂中,小船啟動時全班一起讀最后一句。

(六)總結寫法:

人雖分,情永在,詩中雖然未提起友情兩個字,但字里行間滲透的情卻比這悠悠的江水長,比這滾滾的江水深,比這滔滔的江水遠,詩人巧妙的將對好友的一片真情托付與江水,將請與景自然的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設計理念:(語近情遙,含吐不露。是這首詩的特點,李白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景物的動態(tài)描寫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值得讓學生再三品讀!我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時空來到黃鶴樓上,文字符號化為鮮活的畫面。在瑯瑯讀書聲中,讓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詩人的心靈直接交流。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體會詩情,教學難點不攻自破。)。

(七)作業(yè)超市,選擇自由。

1、讀一讀:閱讀李白和孟浩然寫的其他詩。

3、寫一寫:用詩的語言寫一寫你與朋友、親人分別的難舍時刻。

4、學一學:借助資料自學崔顥寫的《黃鶴樓》。

(設計理念:作業(yè)的布置也應有創(chuàng)新,注意拓展本課的知識,還要注意作業(yè)要能激發(fā)學生做的熱情。這樣的作業(yè)延伸度廣,可選性強。)。

詩歌教學應是教師攜學生之手共同進行的一次審美旅行。詩歌平仄相對的音律美,豐富靈動的形象美,深邃悠遠的意境美,決定了它的教學較其他閱讀課而言更具有藝術性,承載著更多的美學因素。這節(jié)課我就極具強化這種特質,引領學生進行美的享受。

一美在課件。

由于我去過黃鶴樓,有一定的經(jīng)歷,所以我對這首古詩描寫的意境理解的較透徹,并運用去黃鶴樓拍的照片制作了精美的課件。如:介紹黃鶴樓、黃鶴樓和廣陵的位置。理解煙花三月的美景時做了精美的課件,并配上優(yōu)美而具有啟發(fā)性的解說詞,目的讓學生背誦積累的一些春天的古詩句,以詩解詩?;脽羝?,嬌艷的花朵,綠茵茵的溪水,可愛的小鴨子,柔潤的春雨……把學生帶入美麗的陽春三月的世界,盡享春天的美好。還有李白送別情景的動畫課件,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做到視聽結合,動靜結合,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加深了學生對依依惜別之情的感悟。課件配合下的多形式朗讀在課堂上掀起了一個高潮,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提高了教學效率:學生參與意識強,調節(jié)了課堂氣氛;還加深了學生感悟,突出了教學重點,為學生課后語文實踐活動的高質量完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美在讀悟結合。

古詩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體會詩中的意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進學生對古詩優(yōu)美語言的感受、積累、內(nèi)化。教學中,我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再理解后兩句時,讓學生找出具體的字、詞來品讀語言。感悟詩的意境。課堂上流淌的是詩意的語言,涌動的是真實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維的火花。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感受語言的美,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三美在評價。

教師的評價語言豐富全面,從知識生成的角度,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品質等方面給予學生鼓勵,信心,使學生洋溢在一個處處被欣賞的氛圍中。

課后,我最感遺憾的是自己的講課和學生的閱讀感悟時間相當。盡管評價激勵手段的運用激發(fā)了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變熱鬧了,但是個別學習能力水平相對較弱的學生沒有足夠進行深入思考的時間。怎樣在今后的課堂上讓每個學生的思維都得到有效訓練,是我今后要著重探索的問題。

孤帆盡。

唯見流。

板書設計說明:

黃鶴樓是李白送孟浩然的地點,廣陵是李白送孟浩然要去的目的地。中間的橫線表示滾滾的長江水,而水上有只孤帆越來越遠,一直消失在藍天碧水中,這時李白眼里只有滔滔的長江水,向天邊流去?!肮路?,“盡”,“唯見”,“流”,正是體現(xiàn)李白和孟浩然感情深厚的字眼,把它板出來反復咀嚼品讀,進而理解古詩的意境和所表達的感情。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方案篇十六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回認字,會寫要求的生字。

2.自讀感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培養(yǎng)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yǎng)學生語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你知道哪些關于朋友送別的古詩?

2.為什么喜歡它?

3.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關于朋友相送的古詩,生讀題目。

4.解題:誰送誰從哪兒出發(fā)去哪里?“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誰嗎?

6.黃鶴樓在哪兒呢?師生交流,激起同學們對黃鶴樓的向往之情。(出示黃鶴樓、廣陵的地理圖)。

二、流利地讀詩。

1.請大家自由地朗讀這首詩,特別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讀準。

2.認讀生字卡片:鶴浩陵辭州孤帆碧惟際每個字讀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讀這首詩,把它讀流利。

4.認字組詞;結合詩中詞語,對比古今詞義的不同。

浩:這里指名字中的一個字;陵:古代多用作地名;孤:聯(lián)系孤帆來解釋;惟:聯(lián)系惟見來理解。

5.再讀古詩,注意它的停頓。

6.指名讀古詩,生評議;(字音、節(jié)奏等);再指名讀。

三、理解詩意。

1.說說哪些詞的意思你不懂,師作上記號。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辦呢?(生自由說)。

3.師幫助歸納:老師給大家三條求助方法:

1〕看課文插圖,用心思考;。

2〕查學習古詩的`工具書;。

3〕求助學習古詩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師。

4.生開始自主學習,老師也和你們一起學習。

5.指名說說自己的收獲,比比誰知道的最多。重點詞句教師板書。

煙花:柳如煙,花似錦。三月:陽春三月。下:順流而下。碧空:藍天。盡:消失。惟見:只看見。天際:天邊。

6.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每行詩的意思。

7.老師與學生交流學習體會。

老朋友孟浩然辭別了黃鶴樓,在這柳如煙、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坐著船順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華的揚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華的揚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黃鶴樓上一直看著看著,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飄越遠,慢慢地消失在藍天盡頭,只看見滾滾長江向天邊流去。

8.老師說的跟同學們講的有什么不一樣呢?

9.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四、體會意境,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1.想想作者李白此時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來朗讀這首詩。

3.為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加上動作朗誦這首詩。

指名背,生評議,再指名背,齊背。

五、拓展賞析。

1.師給出一首送別的詩。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2.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是講什么的?

3.喜歡嗎?為什么?

4.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揭示謎底,是李白寫的。

5.師小結:生活中美麗風景和難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詩表達出來。

六、布置作業(yè):

1.檢測本課生字詞,讀字組詞。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業(yè)?

鼓勵學生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愿望。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方案篇十七

a這篇課文我自身沒有教學,是楊金枝老師開公開課時幫我上的。讀了課文,感覺到課文真的是寫得很美。一是搭石美。課文中寫到:搭石成了家鄉(xiāng)的一道風景,人們會早早地將搭石擺放好。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lián)結著故鄉(xiāng)的小路。二是走搭石的美。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xié)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三是故鄉(xiāng)的人美。假如看到此處沒有搭石,或者發(fā)現(xiàn)哪塊搭石不平穩(wěn),一定會有人來搭好。假如兩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總會在第一塊搭石前止步,讓對方先走。假如遇上老人來走,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著老人過去。在教學時,應當緊緊抓住這些美的地方,讓同學通過朗讀、想象來體會這種美。

b我最近的講課在“讀”和“聽”的方面有了一些新的嘗試。

《搭石》這片課文的語言樸素而秀美,內(nèi)容非常貼近實際生活,所以在上課時兩個班的課堂氣氛都比較活躍。但兩個班的特點不一樣,一班的同學管不住自身,熱愛表示,朗讀方面要加強練習;二班的同學沉不住氣,不夠自覺,無論在讀和聽方面都的加強練習。

讀的方式有多種的,先是默讀找出生字詞,解決生字詞的讀音后,自讀課文,為督促會偷懶得同學一定得親自巡視。然后自讀讀通順,再齊讀,分小組賽讀,抓錯字的字音。選擇喜歡的句子反復讀一讀,每次的要求都不同。而我在一旁調動氣氛,一節(jié)課下來,大家都頗有興致的。

而且,我最大的收獲是學會捕獲即使生成的教學機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資源,點燃同學的表示熱情,使課堂真正成為我和同學一起創(chuàng)作的舞臺。在課堂上,我即興讓同學把幾個走搭石的場景都演了一遍,加深了印象,感受也深刻多了,有時想想:備課太詳細了,反而局限了自身,有時拋開教學設計的束縛,自由的發(fā)揮還會有一想不到的收獲。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9040467.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