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文言文今辭言范文(2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3 12:19:03
最新高中文言文今辭言范文(22篇)
時間:2023-12-13 12:19:03     小編:夢幻泡

總結是對過去的記錄和總結,也是為未來的規(guī)劃和目標鋪墊。制定總結的時間計劃,以提高效率和質(zhì)量。在此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經(jīng)典總結范文,僅供參考。

高中文言文今辭言篇一

文言文的學習如同語文現(xiàn)代文閱讀的練習,首先要打牢打實基礎,也就是說要盡可能多的閱讀瀏覽文言文相關課文或是閱讀材料,做好事先的知識儲備準備,已備日后考試中的不時之需。

另外要重視預習和復習,也要學會自己學習,語文文言文的學習中在保證不會的知識點向老師提問之外,剩下的基礎掌握應該學會由自己自學完成,自學和他人傳授所達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更何況文言文的學習除了谷底的那個的字詞釋義之外剩下的翻譯等內(nèi)容也都是千人千色的,這時候反而自主理解自行翻譯才可能更容易理解。

其次,學習文言文是學習詩詞虛詞居多,而兩者相比較起來,古文中的虛詞用法更是屬不勝收,較文章中但是實詞比起來,虛詞反而成了重點內(nèi)容,這時候就要求同學們在理解相應的字詞釋義的時候,盡量不要離開文章中的段落和句子,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理解翻譯結合著語境來看可能比自己干說硬背效果要好得多。

一、練好你的字。

寫作寫作,首先是書寫,同一篇文章,好的書寫得分更高。最低要求,字美不美不要緊,要清楚,端正。書法大師請隨意。

二、讀好你的作文書。

雖然作文書基本就是殘廢,很多作文書都是套路文,但是多讀還是有好處的,百篇套路文總能發(fā)現(xiàn)幾篇好的或者幾句好句,或者好題材。此外,多看考試滿分作文,質(zhì)量相對高一點。標新立異的滿分作文,功夫不好就不要嘗試了。

三、積累你的素材。

作文的重點在于素材,有人看到個題目,無話可寫。這就要平時積累,平時考試完,看別人高分作文寫的什么題材,自己按這個重寫,給老師批改,找出差距,再提高。平日摘抄積累不可少。

四、形成你的風格。

有人喜歡用細節(jié)描寫,作文辭藻豐富,有的人喜歡借用古詩句來描寫,比如寫天氣“黑云壓城城欲摧”,有人喜歡用氣勢磅礴的排比,所以形成你自己的風格。當然了,老掉牙的別用了,屈原,司馬遷啥的,老師念叨了幾十年了。

五、最后,多挖幾個窟。

精通一種文體,準備幾種別的文體。如重點練記敘文,但是議論文也能寫個中等水平,敘事散文也要弄個幾篇。這樣考試遇到不好寫記敘文的題目,換題材。只是這招算是險招,不建議用。

高考題目年年都有變化,但考查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靈活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一直都沒有變化。學過的知識究竟有哪些?這就需要大家把散落在課本中的知識整理清楚,尤其是容易得分的背誦默寫部分。

熟練掌握以上高三語文的復習計劃要求和方面,經(jīng)常對照高三語文的復習計劃做好高考語文復習工作的總結,是你考成優(yōu)異的高考成績的必備因素。

最后階段,大家應該選做一些近3年的高考真題,以便進一步明確高考題目的命題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檢測一下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在審題、解題的能力方面是否還有欠缺,方便最后的復習鞏固。

1.多閱讀。課內(nèi)文章無論是選修還是必修,最好都通讀一遍,課外卷子和資料短文也盡量多閱讀,擴展知識面,增強語感。閱讀一定要強化,最好能夠做到每天練習一篇閱讀。另外可以學習一下快速閱讀,快速閱讀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訓練可以激活我們“腦、眼”潛能,培養(yǎng)和提高我們的閱讀速度、歸納分析、理解記憶等方面的能力。

掌握快速閱讀之后,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脈絡和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做提效率;同時可以節(jié)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

2.多做題多總結。語文題目做多了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類型的題目是有規(guī)律可言的,這些規(guī)律技巧如果直接拿來看可能理解不深刻,自己總結出來運用會更自如,答題的準確率也更高。

3.提高寫作能力。寫作的基礎是素材和思路,平時要多閱讀多積累。高中學習是比較緊張的、時間也很有限,可以提前背一些作文素材及語段。這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一個方法,作文提分不光靠平時多寫,也要多背,背多了變成自己的才能達到提高寫作能力的目的。

4.語文成績提高也是需要做題的,平時不能只是一味的記憶背誦,防止眼高手低。

高中文言文今辭言篇二

手機者,信息時代之標志物也。其形也善,其用也泛。一機在手,分居可聞親友聲,閉門可知天下事,閑以自娛,忙以減負,實乃古今之便利物也??v昔時科技大家,中如墨翟、西如愛迪生,聞之亦必瞠目大驚,拍手而稱善也。

手機之用雖廣,然眾亦未皆稱其善也。清明時節(jié),余家有宴,親友歸,眾賓至,圍坐大桌,酒洌而肴甘,實盛事也。然席間不聞寒暄笑語,但見少小者人手一機,低頭垂目,唯按鍵之聲不絕于耳;而長者亦不免持機離席,于走廊低聲私語,蓋有生意聯(lián)絡也。席畢,余未見宴之歡也。祖母黯然謂余:“人情之薄如此,手機之過矣!”

其一,須以長遠目光觀之。世之科技進步,一日千里,其新品之數(shù)也多、之用也善,豐富且改善吾輩生活于一瞬,為之欣欣然者,不計其數(shù)。然其深層、長遠之后果——如人之交游、思之嬗變乃至后續(xù)之影響——觀之者鮮矣。譬如昔者塑料袋現(xiàn)世,眾皆喜其廉而便也,故人人用、日日用,待萬千白色聚乙烯物或飄于空中或埋于地底,方悔環(huán)境污染之甚,晚矣。故欲使科技得其善用,則馭科技之人須有遠慮,從持續(xù)之影響而非一時之利益深思之、熟慮之,方不致為其所劫。

其二,須以高尚德行用之??v有長遠之計,然一心逞己利而無視他人者,亦無以揚科技之善矣。北京,國之都也,其苦霧霾之害久矣。以京人之智,無有弗知霧霾多起于汽車尾氣也,然耽悅于出行之便利,貪戀于己時之可貴,鮮有棄私車而乘公交甚或單車步行者也。此即以德之不高馭科技而致善少惡多者也。故曰,欲使科技之利大于弊,多益而少害,則馭科技之人須有高德,以大局觀之而非以一己之私用之,方可得科技之善。

由此觀之,手機者,有善亦有惡,或曰無所謂善惡,以遠慮觀之,以高德馭之,不以其廢正務、遠人情,亦不以其謀惡事、亂法紀,則必可得其利益而損其弊害。而天下之新科技利器,莫有普遍如手機者,故吾輩若以遠慮觀之、以高德用之,則科技百利而無一害之日,可待也。

嗚呼!吾等馭科技之人,其責不可謂不大也。故屬文以記之,愿世間眾生皆可揚科技之威猛而抑科技之惡陋也!

高中文言文今辭言篇三

秋!樹葉飄落。星!微弱無光。燈!昏暗憂傷。我靜靜地走在路上,任憑黑暗和憂傷將我吞噬。這年,爺爺靜靜地走了,我的成績也一落千丈,在我翅膀上有這么多憂傷,你讓我如何飛翔!月光傾瀉下來,好冷!枯黃的樹沙沙作響,我好想哭,卻無淚。

我凝望著天空,想起了爺爺,那與我朝夕相伴十五年的爺爺!你就這么無情地走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可你卻無情,你走了,拿什么來潤養(yǎng)我干涸的心?。?/p>

風靜靜地吹,樹沙沙作響!

我像是被世界拋棄的小鳥,剪去了希望的翅膀。忽然,我抬頭望見一片枯葉從樹上飄落了下來。我冷笑,那被樹所拋棄的枯葉無力地飄零!我攤開了雙手想接住這個與我一樣的患難生命。

一陣風吹過,吹起了一片落葉,也吹走了那枯葉,它竟慢慢地飄上了天空!

枯葉蝶,多熟悉的名字呀!這不正是爺爺走之前最后給我講的故事嗎?每當枯葉飄零時,只要枯葉有不倒的信念,它就會生出希望的翅膀,化作枯葉蝶,載著希望遠航!它所到之處都充滿希望。

我抬頭仰望,那就是我所敬佩的枯葉蝶!美麗、輕柔,頃刻間,月亮的光芒被它所遮蓋,星也變得明亮!風吹動滿地落葉,我感到被希望所包圍,有種前所未有的力量,我覺得背上長出了樂而忘返的翅膀,它鼓動著,要飛向藍天,播撒希望。

我飛起來了!飛起來了!飛得好高好高,飛得好輕好輕!

枯葉不是無情物,它一旦有情有了希望就會遠航,我的爺爺不是無情,他給了我希望的翅膀,在干涸的田中播下希望之種!再羸弱的翅膀也能撐起一個人的希望。枯葉蝶能,我也能!用心的力量飛吧!用希望的翅膀飛翔。

枯葉不是無情物,化作蝴蝶撒希望!

高中文言文今辭言篇四

所謂愛者,形式繁多,而于人之一生,其必不可缺。倘方偏行悖,未嘗不害之,殆矣。竊以為所謂愛者,當以“愛者如林”為上善。

一者,謂之己所甚欲,勿施于人。孔孟之言,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而愛人”者。至于莊子,其必曰:己所甚欲,勿施于人。紀言:楚欲聘莊周為相,使使力陳楚之盛、相之權極、之富貴。周以神龜拘于殿上,三日而歿,詰之曰:豈留骨于堂上?亦有伯樂,自謂善治馬。乃燒之、剔之、刻之、雒之;并饑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于是馬之死者過半矣。

然則任實之情既篤,又不可不束之以規(guī)矩。紀言: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西周初年,天下共主,振臂而天下應,祭禮而諸侯朝;封禪泰山之阿,筑鼎九州之巔。及至途窮,諸侯稱王圖霸,天下共主,形同虛設。蓋禮崩而樂壞,規(guī)矩不成也。而各國子弒父,臣弒君,其由一也。

夫人性者,異也。故古之圣人莫不循規(guī)矩而束之也??酌鲜远Y樂、墨者束之以準繩、老莊束之以天道,韓非束之以法制,如是云者,皆規(guī)矩也。是故規(guī)矩之于大世,猶水之于魚,不可缺也。

人之一世,為己,亦為他人。為己則放浪心志,不拘于俗、為所欲為;為他人,則循其矩度、不為禍亂,為所當為。故云,唯“愛者如林”為上善,蓋可免于放縱及束之愚昧也。

作者:31班朱福松。

公眾號:綿實未名文學社。

高中文言文今辭言篇五

嚴冬初褪,霡霂如絲,吾于臘月二八時傷悲,舊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歷歷,仿若華光倒流,半晴半雨半喧妍,汝亦如天光和煦。然汝若暮看落花,于吾前瞬息即逝,春吾欲近,而逼取便逝,恍然,其信然乎?其耶夢邪?汝別時書云:“則雖年光倒流,彼時可再,而亦無與為證印者矣?!比暄藻e乎?抑或余聞錯乎?其然乎?其不然乎?而今吾于證印處尋汝蹤跡,已然全無,余以為,汝亦為吾生之一夢過客矣。

晦明交替,思緒方回,吾覺枕上淚跡斑斑,吾以為心似磐石。豈知夢中悲痛之極?余不知情起何處,而因想吾平生,繁華靡麗,過眼皆空,而吾欲汝伴吾余生,可知錦書未增,山盟已改?汝之情若柳枝,吾之情若磐石,磐石孤守,枝柳已枯。吾聞人言情情愛愛為淫奢濫詞,而吾之偏執(zhí)于我必言之,如世人偏怪于我,吾意汝尚懂即知足,然如今已非彼時,縱然霽月光風,晴日千里,可驅吾心之陰霾乎?可暖吾手足之寒乎?縱擦肩者千萬人,可有為吾回眸者乎?以石報枕,仇溫柔也,吾聞種種罪案,從種種果報中見之,既如此,吾乃罪人,得報此果也。吾聽聞佛陀言,“種如是因,得如是果”,概此。

壬戊年,春初,聞江南春好,也擬泛輕舟。舟浮江上,如蟻行大地,于波瀾中品半生沉浮。人如渺塵,江河濤滔,未曾一秒為吾廢離,汝如江河,吾亦如輕舟,行止不聽吾言,江河可知魚蝦擱淺之悲乎?汝可知吾行進之悲乎?吾聞世俗人曾有“乃乘扁舟,浮于江湖之志”,陶潛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悠然也,吾失汝,吾尚可梅妻鶴子,世亦有嵇康之悲,世人不知《廣陵散》之悲嘆,世人不知嵇康之喟嘆,余亦彳亍于道,喟嘆行過之悲矣。

或日,人生乃一大夢,花開花落,皆在一念之間,而今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吾思之,“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既是妄論,亦是真言。淚滴閑階,愁思繞階長。吾思,余今大夢將寤,萬番言語,又是一番夢囈。不斷夢,從今歇,收回書上絮,解盡眉頭結。

吾與汝,三年相知,一朝離別。書亦言“昔作一水魚,今成兩枝鳥”,霧薄云輕,花深柳暗,往事難追,覆水亦不可收,吾懼之彼此之間,綠鬃朱顏,重見兩衰翁。

吾欲言,汝知乎?汝不知乎?

吾知往事如行云難回,過客如江水即逝,參禪道言,世間無昨日花,舊日人,亦無重樣花也?;淠峡拢嫉靡粔簦篱g多罔極之事,曷其有極乎?吾觀紅塵之百年夢,漏斷天明,物是人非,失之夢。尋伊人,千百年尋不回。

高中文言文今辭言篇六

高中文言文教學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課程,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古典文化賞析能力和語文素質(zhì)具有重要作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文言文活動性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載體,通過活動使學生領悟文言文中心意思的現(xiàn)代教學方法,形式多樣、靈活多變是其最大優(yōu)勢。本文著重介紹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文言文活動性教法的具體策略,為高中文言文教學提供參考意見。

一、文言文活動性教法的背景。

由于語言上的差異,文言文一般比白話文更難懂話語意思,也不好斷句,所以出現(xiàn)了大多數(shù)高中生不喜歡文言文的現(xiàn)象。究其原因,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是其關鍵因素。而學生缺乏文言文學習興趣的主要原因又是文言文教學模式較呆板,以誦讀為主,無法調(diào)動學生應有的學習原動力。再加上學習目的不明確,興趣逐漸減退,又導致了學生對文言文的躲避心理。文言文活動性教學方法的出現(xiàn),改變了傳統(tǒng)的被動性經(jīng)典誦讀模式,轉變成學生主動性的活動領悟模式。隨著高中文言文活動性教法的廣泛應用,文言文教學效果顯著,為推動改進高中文言文教學方法起到了關鍵作用。

二、生本教育理念中文言文活動性教法的主要功效。

生本教育理念中文言文活動性教法主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情境再現(xiàn)等活動為主要課堂內(nèi)容,通過圍繞文言文內(nèi)容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文言文的中心意思。文言文活動性教法的主要功效主要體現(xiàn)在趣味性強、活動形式多樣、直觀領會、深刻記憶等方面。

三、生本教育理念中文言文活動性教法的具體策略。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文言文、讀懂文言文的關鍵,良好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推動學生學習文言文,而且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看待問題。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文言文教學應當以促進學生多方面發(fā)展為立足點,將活動變成課堂主要內(nèi)容,為學生主動領會文言文提供機會,從而實現(xiàn)互動、有效的教學效果。具體來說,文言文活動性教法可以采取以下幾方面教學策略:

(一)精心引導,喚醒學習興趣。

介紹文章作者、作品價值、情境再現(xiàn)、制造懸念等是文言文的一般引導方法,目的`是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其求知欲。文言文活動性教法除了采用上述引入方法外,可以加入故事講解、活動方式介紹、劃分小組等內(nèi)容,進一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學習歐陽修的《六一居士傳》之前,可以先通過對歐陽修生平的介紹,讓更多的學生加深對歐陽修的了解與敬佩,初步來激發(fā)學生對歐陽修作品學習產(chǎn)生興趣,然后說明教學活動方式和小組劃分學習規(guī)則,從而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一步提升。

(二)創(chuàng)造情境,提高學習積極性。

文言文的教學方法必須生動多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充分領會文章中心意思。在實際的文言文活動性教學中,可以運用電教多媒體,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種情境模式,讓學生模擬當時的情境和對話,從而達到感同身受的效果。例如在《小石城山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其中的情境,通過類似的畫面展示,讓學生模擬當時柳宗元的游行路線,感受所見所聞,達到身臨其境,深刻領會句意的目的。再如教《寡人之于國也》時,可以先播放文言文朗誦視頻,讓學生從視頻中領會文章的內(nèi)容和情節(jié),再通過組織文言文朗誦比賽等活動……像此類的活動教學方法,不僅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進而優(yōu)化文言文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zhì)量。

(三)注重拓展,豐富想象空間。

創(chuàng)設意境,通過活動讓學生領悟文言文主旨只是第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和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才是第二步。如在《季氏將伐顓臾》的教學中,為加深學生的印象,可以組織開展自編自演活動,在領悟文言文的基礎上,將文言文排演成話劇進行情境再現(xiàn),能夠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豐富想象空間,激發(fā)學習熱情,從而達到較高的教學要求。

(四)聯(lián)系實際,加強領會感悟。

領悟文言文,拓展思維,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并不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最終目的。學生學習的根本目的在于學以致用。因此,高中文言文活動性教學的最終目的也在于促使學生聯(lián)系實際,加強對現(xiàn)實生活的領會和感悟。與其他教學方法一樣,無論教學過程如何,文言文活動性教學的目標只有一個:不斷縮短課文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距離,讓學生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去指導實踐,在實際生活中印證理論知識,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四、結語。

“學海無涯,學無止境”。學生的學習方法需要教師與學生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同樣需要教師們不斷學習與創(chuàng)新,再加以充分運用,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隨著生本教育理念下活動性教學在高中文言文課程教學中的不斷應用,文言文活動性教學方式將進一步為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揮重要作用,同時促進課堂教育教學方式的靈活多變,從而實現(xiàn)文言文教學的有效目標,提高文言文教學整體質(zhì)量,最終為提高我國古文教學質(zhì)量發(fā)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李雪.高中文言文情境教學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6.

[2]歐園.高中文言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51).

高中文言文今辭言篇七

高中階段的文言文,語文老師不僅要詳細研究文言文的每個字詞、每句話的含義,也要分析語法,使學生不僅感受到文言文的深刻,也能激發(fā)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老師可以采取使學生吟誦文言文的方法激發(fā)學習積極性,造成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氛圍,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素養(yǎng)??偠灾?,老師必須帶領學生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使文言文教學不再枯燥乏味,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使學生都自主參與到文言文的學習中,從而強化教育的效果。

二、轉變教學理念,優(yōu)化課堂氛圍。

教學的主要基地就在課堂,文言文教育一直是人們不愿意逾越的鴻溝。所以,當務之急就是強化學生語文學習的效果,盡可能強化課堂的功能。老師必須對自己進行釋放,使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意識,使學生處于主動的狀態(tài)。文言文教學進程中,老師要激勵學生克服困難,使學生自主思索,自行尋找處理難題的方法,使學生結合想象和情緒并且能夠置身于文言文內(nèi)容之中,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用文言文中的人物體會文言文表達的情感。老師在教授文言文涉及歷史故事的時候,適當結合幽默的語言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對文言文內(nèi)容感到更加親和,對文章闡述的道理理解更加深刻,最終達到提高文言文教學質(zhì)量的目的。老師在教學復習的時候與學生互動,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也能適應變化多端的考試題型。

閱讀的重要性。

俗語道:“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現(xiàn)在的文言文學習基本上脫離了置身情境之中的方法,使文言文學習遇到了很多難題。所以,在平常的文言文教學中,必須重視語感的強化。使學生能夠形成優(yōu)良的文言文學習方法,并且具有語言學習的能力,老師可以結合熟讀的手段進行教學:老師將學生引進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再對學生的閱讀進行一定的指導和激勵。高中階段的文言文學習主要借助文言文閱讀,文言文教學的關鍵就在于文言文朗讀和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使學生懷有疑問地朗讀文言文,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文言文的知識點,也能使學生體會課文表達的情感。老師帶領學生對文言文的內(nèi)容進行研究、概述和,使文章內(nèi)容飽滿、豐富,也使學生的閱讀能力顯著提升。調(diào)動學生朗讀文言文的積極性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文章的中心內(nèi)容,不僅能夠強化學生的價值觀,也能使學生的心理得到發(fā)展,使學生面對生活更加積極、熱情。朗朗上口的誦讀、生動有趣的.故事、曲折的作者遭遇都能使學生置身于文言文的情境之中,從而調(diào)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自主性。在老師的管理和引導下,學生結合自己的具體學習條件,對學習目的進行科學選擇,主動學習文言文,結合作文或者其他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評定。適當且多樣的閱讀內(nèi)容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學習效果。

四、結語。

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老師必須細心研究,勇于創(chuàng)新,沿襲以往優(yōu)秀的學習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老師必須致力于突破文言文教學死氣沉沉的現(xiàn)狀,不斷改革以尋找一種最高效的教學手段,最終大力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高中文言文今辭言篇八

氓之蚩蚩,抱布貿(mào)絲。匪來貿(mào)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幃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a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偨侵?,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詩經(jīng)?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n狁之故。不遑啟居,n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w,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yè)業(yè)。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駕彼四牡,四牡yy。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n狁孔棘!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離騷》屈原。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修以}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余以蕙v兮,又申之以攬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眾女疾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固時俗之工巧兮,儷規(guī)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饔粢賾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

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短歌行》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斠钥?,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歸園田居?其一》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犬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蘭亭集序》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蛉≈T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前赤壁賦》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笨陀写刀春嵳撸懈瓒椭?。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朔遣苊系轮姾??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p>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p>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游褒禪山記》王安石。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高中文言文今辭言篇九

雖未生活在江南水鄉(xiāng),卻對蓮花情有獨鐘。因為蓮花生長于污泥,綻開于水面,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深層涵義。雖對蓮花知之不多,卻由衷地贊美蓮子。因為蓮子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即使沉睡千年,只要有合適的水分和土壤,它便綻葩吐蕊,葉綠花紅。有水的地方多有蓮花。盛夏時節(jié),荷的枝枝綠莖,以其高貴挺拔的身姿,亭亭立于明鏡般水面;如傘的綠葉上突兀出一片片如雪團似胭脂的蓮花,那是一種奇特的粉紅顏色,白中帶粉,粉中透紅。含苞待放的花朵,總有著一種欲說還羞的情狀,叫人一見,就心生歡喜。有蓮花的地方必有蓮子。就如同蓮花開時盡情綻放一樣,蓮花凋謝時蓮子便長成熟,可謂花開蓮現(xiàn),花落蓮成。此時的蓮子樸實無華,一副謙謙君子的風范,緊緊堅守在黑而堅硬的外殼里,保護著那顆濃綠待發(fā)的蓮心。在那“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的時節(jié),也是荷花開得最繁盛的日子,擅長歌詠荷花的南宋詩人楊萬里看到:“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而清人朱彝尊眼里看到的景致卻相反:“幾陣涼颸翻白葉,連盤驟雨跳珠綠”。不管怎么說,荷花給予詩人的思考,遠比它作為植物本身的意義要深邃;如若不然,人們怎么會將它作為清雅、純潔的象征呢?!

池塘中,靜靜地水面上布滿了碧翠欲滴的荷葉,象是差滿了密密麻麻的翡翠傘,把水面蓋的嚴嚴實實的.碧綠的荷葉上滾動著熒熒露珠,晨風送來了幽幽的荷香,風吹過,似層層綠浪,如片片翠玉.不久后,花蕾鉆出了污泥,看那含苞待放的花蕾,有的傲然屹立在枝頭,有的藏在葉子底下,他們都耐心地等待著根的喂養(yǎng),葉的撫育,時刻盼望著出人頭地的那一天.花開了,翠綠的荷葉從中,一枝枝亭亭玉立,嫩鑫凝珠,清香陣陣的荷花,象嬌羞的少女,滿臉緋紅,微微含笑,讓人想起: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花謝了,你以為她留下的只有人們腦海里的記憶嗎?不是的,她留下的還有蓮蓬.看啊,那蓮蓬象一只盛滿稀罕物的小碗,隨著風兒輕輕搖動,似乎在象人們驕傲地炫耀自己.荷花不象牡丹那樣雍容華貴,不象梅花那樣迎寒吐芳,也不象蘭花那樣小巧清秀,然而,她默默無聞地為酷暑散陣陣芬芳,送絲絲清涼.我愛荷花,愛她那亭亭玉立的身姿......

高中文言文今辭言篇十

1、連接,連綴。(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

2、通囑囑托。(屬予作文以記之)。

3、隸屬。(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4、掌管。(在骨髓,司命之所屬)。

5、類。(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

6、等、輩。(若屬皆且為所虜)。

7、系、是。(查明屬實,事屬可行)。

1、通熟,仔細。(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2、誰,哪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3、孰與:與比,哪一個更,哪里比得上。(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4、成熟。(寒暑和節(jié),而五谷以孰)。

5、孰若:哪如、哪里比得上。

1、寫,記下。(乃丹書帛曰陳勝王)。

2、文字。(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

3、書信。(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4、書籍,書。(家貧,無以致書以觀)。

5、國書。(拜送書于庭)。

6、書法、字體。(舉世唯知其書)。

7、特指《尚書》,泛指一切經(jīng)書。(《書》曰:滿招損,謙得益)。

1、到去。(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2、女子,出嫁。(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

3、順從,適合。(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

4、恰好。(從上觀之適與地平)。

5、剛才。(適為虞人逐)。

6、同謫,被流放。(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

7、流放,貶職。(又以適去,竟不自得)。

1、正確,不錯,與非相對。(覺今是而昨非是非分明)。

2、以為是。(各行其是)。

3、判斷詞,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4、這。(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5、作語助。(唯利是圖)。

1、派遣,命令。(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

2、使,讓。(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

3、出使。(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于齊)。

4、使喚。(人皆得以隸使之)。

5、使者。(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趙)。

6、使命。(時周瑜受使至番陽)。

7、主使,指使。(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8、假使。(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高中文言文今辭言篇十一

1、《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一位老人,孤身勸退強大的秦國軍隊,保存鄭國,何故?沒有超人的膽量,沒有豐富的常識,沒有非凡的口才,試問如何可以成功?(可用于“膽識”、“口才”、“說話藝術”、“綜合素質(zhì)”等話題)。

2、《勾踐滅吳》。

失敗總是令人喪氣的,有些人從此就一蹶不振,高中課文與作文素材(善用課文,積累寫作素材)。但是,在人生漫漫的旅途中,失敗總是難免的,積極的辦法,就是跌倒了再爬起來。春秋時的越王勾踐,他的失敗夠慘了吧,他不是臥薪嘗膽,十年積聚,一朝滅吳,報了家仇國恨嗎?(可用于“失敗”、“堅持”、“毅力”、“堅韌”等話題)。

3、《鄒忌諷齊王納諫》。

有道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我們,尤其是權貴者,往往聽不到真正的聲音,如果我們?nèi)狈ψ灾鳎凑醋韵?,就會以為自己真的“美于徐公”,那就危險了。(可用于“自知之明”“贊美與批評”等話題)有的人,本來滿有道理的,但是對方并不服氣,結果鬧僵了。究其原因,還有一個說話的藝術問題。齊王縱然再有修養(yǎng),也好歹是個國君,面子大得很,鄒忌要諷他納諫,也要巧用比喻,結果皆大歡喜,齊王愉快納諫,國家強大,“戰(zhàn)勝于朝廷”。(可用于“說話藝術”等話題)。

4、《觸龍說趙太后》。

趙太后因不希望兒子長安君為人質(zhì),換取齊國救兵,盛怒之下,發(fā)出誰再勸說,“老婦必唾其面”的惡毒說話。在這種情形之下,觸龍依然敢于去勸說,而又居然勸說成功,何也?此無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將心比心而已。這種說話的態(tài)度,說話的藝術,恰恰是我們經(jīng)常欠缺的。(可用于“說話藝術”、“將心比心”、“親情”等話題)。

5、《季氏將人伐顓臾》。

堡壘最容易從內(nèi)部攻破,自己立場不穩(wěn),就會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壞人拖下水,當年孔子不是告誡過,季氏之憂,在蕭墻之內(nèi)嗎?(可用于“反腐倡廉”、“自我約束”等話題)。

6、《寡人之于國也》。

保護環(huán)境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兩千年前,山林湖泊該是很多吧,孟子則已提出:“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彼呀?jīng)意識到濫捕濫伐的危害,告誡人們要注意生態(tài)平衡。(可用于“環(huán)境與生存”等話題)。

7、《勸學》。

學習要注重積累,要有恒心,要專一,這是常識,也是真理,我們有不少同學,能把荀子的《勸學》一文背得滾瓜爛熟,但在實踐中,卻又忘記了這幾條最基本的原則。我們可以捫心自問,自己做到“積土成山”嗎?做到“鍥而不舍”嗎?做到“用心一也”嗎?(可用于“學習”、“恒心”、“說與做”等話題)。

8、《過秦論》。

秦可以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卻二世而亡。賈誼分析道:“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鼻氐慕逃枺评仙U?,但對于今天,仍有借鑒作用,如果我們的政府,我們的領導干部不為人民謀幸福,也一樣會遭到人民反對的。(可用于“反腐倡廉”“民心”等話題)。

9、《鴻門宴》。

面對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我們要善于應變,善于應對。忽然想起《鴻門宴》的場面:面對“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情景,劉邦在張良的幫助下,善于應變,善于應對,結果使他逃過一劫;而項羽則是個自大而死板的人,結果是放虎歸山,氣得范增大罵“豎子不足與謀”。(可用于“善于應變”、“適應環(huán)境”等話題)。

10、《蘭亭集序》。

要學會尋找風景,欣賞風景,享受生活,贊美生活。在“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之時,我們何不遠足“崇山峻嶺”,穿行“茂林修竹”,“一觴一詠”,“游目騁懷”?(可用于“風景”、“生活”、“善于發(fā)現(xiàn)”等話題)。

11、《歸去來兮辭》。

家,是安樂窩,是避風港,那里有天倫之樂,有濃濃親情,作文素材《高中課文與作文素材(善用課文,積累寫作素材)》。不管你到了天涯海角,家都使你魂牽夢繞。當年,陶縣令擺脫了官場的束縛,急急往家里奔去,“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到了家中,他可以“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可以“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可用于“家”、“親情”等話題)。

12、《諫太宗十思疏》。

和平時代,我們往往麻痹大意;一帆風順時,我們很少想到困難之處。人生道路,又怎么會平坦筆直?魏征就告誡過唐大宗,“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可用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等話題)。

13、《騰王閣序》。

勇于并善于表現(xiàn)自己,是當代青年應該具備的一項素質(zhì)。無必要的謙虛反而是虛偽和懦弱的行為。毛遂自薦,成就了人業(yè);王勃路經(jīng)騰王閣,毫不推辭,一揮而就,寫下了四座驚嘆的美文《騰王閣序》,“落霞與孤驁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這些精彩的語句,使得他在文學史中占有光輝的一席。(可用于“表現(xiàn)自己”、“勇氣”、“勇氣與才氣”等話題)。

14、《師說》。

互幫互學,方能共同進步??鬃赢斈昃驼J為“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韓愈當年也批評了“恥學于師”的風氣,提倡“不恥相師”。在今天激烈競爭的年代,有些人暗自發(fā)力,以為“留一手”,自己可以脫穎而出,其實封閉自己,只會變成井底之蛙,你虛心求教,必有進步;你幫助別人的同時,也促使自己提高。(可用于“學習”、“合作”、“幫助”等話題)。

15、《陳情表》。

16、《阿房宮賦》。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財富,保護文物,是我們當代人義不容辭的職責。今天,象項羽那樣一把火將阿房宮燒掉的行為應該沒有,但是,漠視、蠶食、占據(jù)、破壞文物古跡的`現(xiàn)象則經(jīng)常發(fā)生,這些現(xiàn)象,和項羽的所為其實是沒有多大區(qū)別的。(可用于“保護文物”“愛護文化遺產(chǎn)”等話題)。

17、《六國論》。

六個大國,居然被地處西北的秦國各個擊破,這一歷史事實,千百年來引起歷史學家極大的興趣,論述的文章很多,蘇洵的《六國論》便是著名的一篇。其實,有一個基本事實就是,六國雖然強大,但并不團結,甚至彼此隔岸觀火,勾心斗角,這就不是六比一的封壘,而是一比一,甚至零點幾比一的對壘了。這種貌似強大而其實一盤散沙的現(xiàn)象,我們平時不是也看得多嗎?(可用于“團結合作”等話題)。

18、《游褒禪山記》。

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績,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業(yè)的頂峰,不少人還在做著這樣的白日夢。宋代的王安石有句名言:“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朋友,不要在平地觀望了,到“險遠”處去尋求“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吧。(可用于“努力”、“最好的風景”、“更上一層樓”等話題)。

自信是一種良好的素質(zhì),盲從則是可悲的行為。要想不盲從,就得有自信。宋代的王安石也有過一次令他十分后悔的盲從,他曾與四位朋友去游褒禪山的一個山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本來漸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人害怕了,說“不出,火且盡”,結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大家才發(fā)現(xiàn),“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我們在生活中,不是也經(jīng)常遇到這種令人后悔的事嗎?(可用于“自信”、“盲從”等話題)。

志、力、物三者,可以說是我們成功的三大要素。有遠大的志向,還得有真才實學,最好還獲得某些幫助,或者良好機遇。王安石在游褒禪山時,就悟出了這個道理:“有志矣……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迸笥?,你想想,自己主要缺了哪一樣?(可用于“成功的要素”、“志、力、物”等話題)。

19、《伶官傳序》。

古之英雄豪杰,不少就載倒在太平享樂之中,如后唐莊宗、李自成、洪秀全等,歐陽修感嘆道:“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今天,不是也有不少功臣精英,同樣載倒在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之中嗎?(可用于“反腐倡廉”、“自律”等話題)。

20、《石鐘山記》。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有調(diào)查才有發(fā)言權,不經(jīng)調(diào)查即道聽途說,或瞎指揮,肯定誤事。蘇軾為了弄清石鐘山命名的來由,“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雖也未弄清真正的原因,但其精神行為就值得贊揚。(可用于“調(diào)查研究”、“科學態(tài)度”等話題)。

21、《項脊軒志》。

今夜,月亮很大,很美,我在院子中漫步,此情此景,讓我想起了歸有光在《項脊軒志》一文中的句子:“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保捎糜诿鑼懬锾煸乱怪吧?/p>

22、《五人墓碑記》。

死有重于泰山,有輕于鴻毛,如果“五人”不是“激于義而死”,以他們“草民”“蟻民”之身,又怎會讓張溥寫出《五人墓碑記》而流傳至今,讓我們也記住他們的壯烈行為?(可用于“死”“價值”“正義”等話題)。

23、《病梅館記》。

推行素質(zhì)教育,迫在眉睫。應試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許多只能是“高分低能兒”,是病態(tài)的苗子,如同龔自珍筆下的“病梅”,或“曲”,或“欹”,或“疏”,改革教育制度,推行素質(zhì)教育,便是救治那些“病梅”的良方。(可用于“人才”、“素質(zhì)教育”等話題)。

高中文言文今辭言篇十二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彎曲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jīng)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jīng)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我曾經(jīng)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jīng)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的洪亮,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君子的資質(zhì)秉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chǎn)生了;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高中文言文今辭言篇十三

8、泰山四大奇觀:旭日東升晚霞反照黃河金帶云海玉盤

9、中國四大名樓;岳陽樓黃鶴樓騰王閣太白樓

10、四大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

11、四大譴責小說:官場現(xiàn)形記(李寶嘉)二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吳研人)老殘游記(劉鄂)孽?;ǎㄔ鴺悖?/p>

12、民間四大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尋夫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與許仙

13、古代四美女:西施(沉魚)王昭君(落雁)貂禪(閉月)楊玉環(huán)(羞花)

14、古代四美:音樂珍味文章言談//良晨美景賞心樂事

15、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曾補之張來16、四史:史記漢書君漢書三國志

17、歷史上四大書院:廬山白鹿洞長沙岳麓衡陽石鼓

18、商丘應天府

19、古代祥瑞四靈:龍鳳麒麟龜

20、宋中興四詩人:陸游楊萬里范大成尤袤

21、科考四級及錄取者稱謂:院試-秀才鄉(xiāng)試-舉人會試-貢生殿士-進士

22、千古文章四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

23、有很高史學和文學價值的三史:史記漢書后漢書

24、三班父子:班彪班固班昭

25、三書指:魏書蜀書吳書后人將其合為一本稱三國志。

26、左思的三都賦指:蜀都賦(成都)吳都賦(南京)魏都賦(鄴)

27、南朝三謝:謝靈運謝惠連謝眺

28、三瘦詞人指:李清照三個名句是:

29、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30、知否,知否?應是肥紅瘦。

31、新來瘦,非千病酒,不是悲秋。

32、舊書塾使用的三種教本簡稱為三百千指: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

33、鄭板橋(鄭燮)的三絕指:繪畫詩作書法

34、魯迅的三部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35、我國當代文學史上的三大散文作家是:劉白羽楊朔秦牧

36、高爾其的自傳體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37、世界作品中三大吝嗇鬼指:老葛朗臺夏洛克潑留希金

38、老舍小說《四世同堂》也是三部曲指:《惶惑》《偷生》《饑荒》

39、我國古代有四個大城市稱四京:東京-汴梁西京-長安南京-金陵北京-順天

40、漢字的字音的四種音調(diào)叫四聲指:平上去入現(xiàn)代則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41、元末明初吳中四杰:高啟楊基張羽徐賁

42、元雜劇的四大愛情劇:《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

高中文言文今辭言篇十四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弊釉唬骸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弊釉唬骸澳R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弊釉唬骸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弊釉唬骸皻q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弊釉唬骸拔崾形宥居趯W,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弊釉唬骸坝?,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弊釉唬骸俺劦溃λ揽梢??!弊釉唬骸百|(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弊釉唬骸安粦嵅粏?、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弊釉唬骸熬邮碂o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弊迂晢栐唬骸翱孜淖雍我灾^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弊迂晢栐唬骸坝幸谎远梢越K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弊釉唬骸靶嗄静豢傻褚?,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曾子曰:“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魚我所欲也》(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文言文今辭言篇十五

《塞翁失馬》文言文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shù)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翁失馬》翻譯:

靠近邊境一帶居住的人中有一個老人,他們家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鄰居們都為此來慰問他。那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變成一件好事呢?過了幾個月,那匹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鄰居們都前來祝賀他們一家。那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變成一件壞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喜歡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得大腿骨折。人們都前來安慰他們一家。那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變成一件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境一帶,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戰(zhàn)??拷吘骋粠У娜耍^大部分都死了。唯獨這個人因為腿瘸的緣故免于征戰(zhàn),父子得以保全生命。所以福變成禍,禍變成福,變化得沒法子研究到底,深得沒法子測量啊。

高中文言文今辭言篇十六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p>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p>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p>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孟子說:“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氣時令的有利條件了,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p>

“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對作戰(zhàn)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p>

“因此說: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器裝備的強大?!?/p>

“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因此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戰(zhàn),作戰(zhàn)就一定勝利?!?/p>

高中文言文今辭言篇十七

古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考必考的知識點。那么,高中怎么學好文言文?下面就由小編給大家介紹介紹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古文難理解,如果只是在課堂機械翻譯講解,課堂就會枯燥乏味,學生易生厭倦。要想克服這種不良現(xiàn)象,老師可以在講古文前先講解一些相關有趣的故事,這樣導入課堂,既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更重要的是能夠引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講《寡人之于國也》一課的時候,孟子的思想主張學生不易理解,教師可以在課堂先講一些關于孟子的故事,這樣學生就對孟子其人有了想了解的好奇心,在講解孟子的思想時,就不那么抽象,枯燥了。學生有了興趣,學習就會事半功倍,迎刃而解。

要想愛上古文,先要理解古文。高中課本上的古文,課文下面往往都有注釋,這些注釋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許多相關信息,比如作者生平,時代背景,難理解的字詞句等。比如高一語文(必修4)第四單元全是古文,在學習《張衡傳》這篇古文前,先要求學生去預習課文,并要求學生初讀課文時,劃出生字詞,標出難理解的句子,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理清思路,寫出結構提綱等學生把這些準備工作都做好了,上課時,教師只需要檢查一下學生的預習情況,就能知道學生的掌握情況教師只需要講清重點難點就行了,學生學起來就容易理解。這樣,學生就有了進一步學習古文的基礎。

染學生,并對學生做好朗讀指導。比如在教學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課時,教師先配樂范讀或放錄音,用高昂激越的語調(diào)把詞人慷慨激昂的情感給體現(xiàn)出來。讓學生受到感染,激起情感朗讀的愿望。然后教師再放背景音樂,讓學生單獨再進行效仿性朗讀,進而美讀。然后對詞中語句逐句提示讀時的語速,語氣,語調(diào)。學生只要將古文讀順了,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另外,古文的'節(jié)奏停頓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教師要指導學生總結出讀古文停頓的規(guī)律。經(jīng)過多次訓練,學生就會逐漸愛上讀古文的!

學生一旦愛上誦讀古文,教師就可開展“中華古詩文誦讀比賽’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帶領學生走近古代詩歌、散文,去發(fā)現(xiàn)它的美不勝收,去感受它的春風化雨;并運用初步掌握的誦讀方法,提高古詩文誦讀水平。

因為絕大部分學生以為學古文只是為了應付高考,而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在古文教學中也把重點基本上都放在了古文的“言”上,即重點講解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上,而忽略了文言文的“文”,即古文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僅把古文當成了研習的例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功能。故教學要力求“文言并重”,不僅要學生明白古語和現(xiàn)代漢語的區(qū)別,還要讓學生去領略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樣就為學好古文提供了重要條件。

優(yōu)秀的古詩文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在歷史發(fā)展的漫長歲月中,它像涓涓細流,穿過巍峨高山,流過廣闊的原野,從而匯聚百川,形成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并將滋養(yǎng)更多的人類。而要想將它傳承下去,只有學好古文。

不少學生害怕學文言文,覺得自己雖然花了不少精力學習,有了一定量的知識積累,但在沒有老師的幫助下,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卻不強,應對考試常會感覺比較困難。其實,攻克文言文并不難,只要找對了方法。怎樣學習文言文才能更有效呢?具體來說,可以按讀、譯、誦、析、結、練六個主要步驟進行學習。

讀。學文言文一定要讀,應該在理解句意和正確斷句的基礎上多朗讀。因為文言文的語感培養(yǎng)很重要。

譯。根據(jù)課下注釋或課外資料準確、流暢地翻譯課文。這樣可以利用意義記憶的方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樣便于記憶誦。

誦。背誦是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的最佳方式。背誦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內(nèi)容分為幾個組塊,比方《過秦論》最后一段,共有六句話,可以分為三個組塊,只要理解了意思,背下來是很容易的。

析。析就是對課文的大意、思想、人物進行挖掘。分析過程中,首先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比方《信陵君竊符救趙》中侯贏為什么要自殺,聯(lián)系當時士人的追求和立身之本,這個問題才得到合理的解釋。其次,要注意古為今用。文言文教學強調(diào)加強人文教育,古為今用,同學們要對其中的故事、人物有創(chuàng)新的理解和評價。

結。即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把零散的知識分為八項:通假字、活用詞、特殊句式、一詞多義、虛詞用法、雙音詞古今異義、成語名句、生字生詞。做一個表格,對每一課的基礎知識進行總結。

練。指學完本課后為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往往出一些題進行測試,練的環(huán)節(jié)也是必不可少的。

1、速讀全文,整體感知。

許多同學們在閱讀中急急忙忙,囫圇吞棗,抓到題目,再回頭看文本,找答案。事實上這樣做只能是事倍功半,既浪費時間,又抓不到要點。所以,拿到一篇課外文言文,可以先進行整體的速讀,感知全文內(nèi)容。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可采用默讀或散讀的方式,快速了解短文的幾個要素,如:時間、地點、人物、人物之間的關系、故事的基本情節(jié)和結局等,從而達到初步整體感知故事內(nèi)容的目的。

2、精讀語句,正確停頓。

面對一篇陌生的文言課文,許多同學們?nèi)狈δ托膩硎柰ㄎ谋緝?nèi)容。尤其是一些語句內(nèi)的停頓往往被忽略了,從而造成閱讀的障礙或歧義。如何正確處理停頓?當然首推朗讀。采用一定的朗讀方法反復朗讀,感受恰當而必要的句讀,理清句子內(nèi)部的層次和關系,從而深入了解文意。

3、品讀細節(jié),把握人物。

課外文言文以故事取勝,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節(jié)內(nèi)容后,要想進一步體會文章主旨,自然離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則要關注人物描寫,尤其是一些細節(jié)的描寫往往能傳達出人物的本質(zhì)和用心。同學們要注意品讀這些細節(jié),如:揣摩人物語言的語氣,關注神態(tài)的變化,注意動作的指向等,從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圖。例如語段1:

有白日入人家偷畫者,方卷出門,主人自外歸。賊窘,持畫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窮極無賴,愿以易米數(shù)斗?!敝魅舜笮?,嗤其愚妄,揮叱之去,竟不取視。登堂,則所懸趙子昂畫失矣。

這則短文中主人的“大笑”“嗤”“揮叱”“竟不取視”等神態(tài)、語氣,仔細品讀,就可發(fā)現(xiàn)主人是一個自以為是、易被假象蒙蔽的人。如此,再結合結局,短文的啟示意義就凸顯而出了。因此,品讀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為人也就了然于心,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順理成章了。

高中文言文今辭言篇十八

1.表示工具,可譯為“拿”“用”“憑著”。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示憑借,可譯為“憑”“靠”。

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可譯為“把”。

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赤壁之戰(zhàn)》)。

4.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5.表示依據(jù),可譯為“按照”“依照”“根據(jù)”。

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zhàn)》)。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文言文今辭言篇十九

一、新課標對文言文閱讀的要求。

關于要求?!伴喿x淺易文言文,養(yǎng)成初步的文言語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nèi)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關于評價?!皩ξ难晕拈喿x的評價,重點考察借助語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考察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是否熱愛和有興趣,在文言文閱讀中能否有意識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國文化精神。評價要有助于學生確立古為今用的意識,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nèi)容和思想傾向?!?/p>

二、文言文學習的基本內(nèi)容和方法。

1.基本篇目。

重點課文篇目有:《論語十則》、《寡人之于國也》、《勸學》、《子魚論戰(zhàn)》、《鄒忌諷齊王納諫》、《趙威后問齊使》、《廉頗藺相如列傳》、《屈原列傳》、《論積貯疏》、《陳情表》、《蘭亭集序》、《歸去來兮辭》、《師說》、《游褒禪山記》、《石鐘山記》、《諫太宗十思疏》、《六國論》、《伶官傳序》、《縢王閣序》、《阿房宮賦》、《赤壁賦》、《項脊軒志》、《登泰山記》、《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基本學法。

學習文言文有什么訣竅呢?我們都遠離文言文所存在的語言環(huán)境,因此培養(yǎng)語感非常重要。而培養(yǎng)語感的最好方法是多讀,學習文言文就要以讀為核心,即誦讀、理解、背誦。誦讀、理解、背誦,誦讀是核心、是關鍵、是文言文學習的立足點。

(1)朗讀,首先要聽老師范讀。文章的腔調(diào)、板眼、感情、氣勢、抑揚頓挫以及所蘊藏著的意義,都要通過朗誦表達出來。而學生在聽老師的范讀中,也正要獲得對文章的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觀的印象和認識,從而激發(fā)起自己誦讀的欲望,以達到進一步“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的目的。要再不斷地聽范讀、跟著讀、練著讀的誦讀過程中逐步體會、領悟、感知。尤其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讀音正確。這是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間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讀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課文注釋中對這一些都注明了讀音,要依據(jù)注音,認真讀準。

第二要注意停頓。包括句中停頓和句間停頓。能正確劃分句中停頓和句間停頓,表明了對語句層次和大意的正確理解,這要在對詞句含義理解的訓練中,通過誦讀來實現(xiàn)。

此外,還要注意讀出語氣、讀出語勢,等等。

(2)誦讀,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反復熟讀課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誦的學習過程。

學習文言文,要在誦讀中感知,在誦讀中領悟,在誦讀中積累語言的素材,最后達到將文言變成自己語言習慣的一個部分。背誦,這是由于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字詞的識記,詞句含義的理解,作品思想內(nèi)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讀成誦才能做到。語言學習是先實踐、運用,然后理解。因而語文學習需要背誦,而文言文的學習則更強調(diào)背誦了。

高中文言文今辭言篇二十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勸學》)。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

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升斗之祿。(《祭十二郎文》)。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7.表示因果關系。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8.表示目的關系。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1.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翻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ā冻啾谥畱?zhàn)》)。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喝斥他是誰。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1)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2)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罚?。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

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揣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2)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

(3)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1)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罚?。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強調(diào)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桃花源記》)。

3.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3.還可作連詞用,可譯為“若夫”“至于”“如果”等。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shù))。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可譯為“他”“它”。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于“這”“這個”“這些”。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6.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于“可”“還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大概”。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

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是……還是……”。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

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1.遞進關系,可譯為“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

2.遞進關系,可譯為“況且”“再說”。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3.讓步關系,可譯為“尚且”“還”。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ā而欓T宴》)。

4.并列關系,可譯為“又”“又……又……”“一面……一面……”。

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1.將,將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2.暫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ā妒纠簟罚?/p>

譯為“像”“好像”

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促織》)。

1.表人稱,相當于“你”“你們”。

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

2.表近指,相當于“這”“這樣”“如此”。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

1.表假設,相當于“如果”。

若據(jù)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zhàn)》)。

2.表選擇,相當于“或”“或者”。

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3.至,至于。

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齊桓晉文之事》)。

表處所、地方。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1.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

2.“所”和動詞結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

1.做,作為,當成,成為。

(1)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2)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3)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2.以為,認為。

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ā而欓T宴》)。

3.判斷詞,是。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吾屬今為之虜矣?。ā而欓T宴》)。

2.介紹原因或目的,譯為“為了”“因為”。

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孔雀東南飛》)。

3.介紹涉及的'對象,譯為“給”“替”。

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4.對,向。

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1.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

(1)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論語》)。

(2)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

(3)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記》)。

2.相當于“于何”,譯為“到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1.相當于“之”。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師說》)。

3.置于詞尾,相當于“然”,譯為“……的樣子”“……地”。

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1.表示判斷語氣。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宮賦》)。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zhàn)》)。

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1.表示工具,可譯為“拿”“用”“憑著”。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示憑借,可譯為“憑”“靠”。

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可譯為“把”。

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赤壁之戰(zhàn)》)。

4.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5.表示依據(jù),可譯為“按照”“依照”“根據(jù)”。

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zhàn)》)。

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2.表示承接關系,可不譯。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3.表示目的關系,可譯為“來”“用來”“以致”等。

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4.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5.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辭》)。

作語氣助詞,起調(diào)整音節(jié)作用。

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1.以為,認為。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可譯為“緣由”“原因”。

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ɡ畎住洞阂寡缣依顖@序》)。

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連接上、下、東、西、往、來等字,表示時間、方位、數(shù)量等界限。

1.依照,根據(jù)。

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2.依靠,憑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3.趁著,趁此。

不如因善遇之。(《鴻門宴》)。

4.通過,經(jīng)由。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5.因為,由于。

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夢溪筆談》)。

1.于是,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

2.原因,緣由,機緣。

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1.根據(jù)。

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五蠹》)。

2.沿襲,繼續(xù)。

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

1.在,從,到。

乃設九賓禮于廷。(《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方面”“從……中”。

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游褒禪山記》)。

3.由于。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進學解》)。

4.向,對,對于。

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

5.被。

而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6.與,跟,同。

(1)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鄒忌諷齊王納諫》)。

(2)故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7.比。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1.和,跟,同。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2.給,替。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3.比,和……比較。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1.和,跟,同。

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勾踐滅吳》)。

1.給予,授予。

生二人,公與之餼。(《勾踐滅吳》)。

2.結交,親附。

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3.對付。

龐煖易與耳。(《史記·燕世家》)。

4.參加,參與。

蹇叔之子與師。(《蹇叔哭師》)。

1.表示承接關系,譯為“就”“便”。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眲t與斗卮酒。(《鴻門宴》)。

2.表示條件、假設關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表示并列關系,用在分句中,可譯為“就”,或不譯。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4.表示轉折、讓步關系,可譯為“可是”“卻”“雖然”“倒是”。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5.表示選擇關系,常和“非”“不”呼應使用,可譯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1.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2.表示強調(diào),可譯為“已經(jīng)”“原來已經(jīng)”。

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崤之戰(zhàn)》)。

1.指人、物、事、時、地等,譯為“……的”“……的(人、東西、事情)”。

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zhì)者,老婦必唾其面?。ā队|龍說趙太后》)。

2.用在數(shù)詞后面,譯為“……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

(1)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zhàn)》)。

(2)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4.放在后置的定語后面,相當于“的”。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5.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后面,不必譯出。

近者奉辭伐罪。(《赤壁之戰(zhàn)》)。

1.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1)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

(2)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3)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與妻書》)。

2.指示代詞:這,此。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

(3)之二蟲又何知?。ā跺羞b游》)。

1.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前置的標志。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5.用在時間名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后面,湊足音節(jié),沒有實在意義。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高中文言文今辭言篇二十一

1.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

2.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3.欲加之罪,何患辭。(左傳)。

4.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5.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左傳)。

6.外舉不棄仇,內(nèi)舉不失親。(左傳)。

7.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

8.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9.曲則全,枉則直。(老子)。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1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3.將欲取之,必先之。(老子)。

14.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1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

高中文言文今辭言篇二十二

文言文句子翻譯除了涉及到語法和詞義的知識以外,還需要了解修辭格、文化意義以及特定的歷史條件等常識。文言修辭格在高考中較多出現(xiàn)的是比喻和借代。翻譯時要根據(jù)具體情況確定是保留“原修辭格”還是“還其本來面目”。

例如:

(一)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莊子》)。

比喻的本體作為“結論”,喻體是推斷結論的“原因”,是說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面對這樣的句子,一般情況下我們要按照原句的“格式”直接翻譯,即保留“原修辭格”:井底之蛙,不可能與它討論大海的問題;夏蟲,不可能與它討論結冰的問題。

(二)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賈誼《過秦論》)。

(三)大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史記》)。

(二)(三)中的“藩籬”和“秋毫”如果直接翻譯就是:籬笆圍墻;秋天鳥身上新長的細小羽毛。顯然與文意不合。那么,我們只能“還其本來面目”:把“藩籬”譯為“邊防屏障”;把“秋毫”譯為“細小的東西”。是保留比喻的修辭格,還是直接把比喻意義翻譯出來,要看文章的具體情況。我們只要遵循一個原則:譯文意思既明白清楚,又生動形象。

又如:(四)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蘇軾《留侯論》)“草野”是借代,那么如何翻譯,才能使得既保留文意的準確性,又顯示文意的生動性。讓我們來作一個比較。

草野:直譯――荒草野地;意譯――民間;直譯加意譯――荒草野地的民間。

三種翻譯方法都屬于“信”(譯文準確地表達原意,不曲解原意)和“達”(譯文通順明白,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沒有語病)。但是從“雅”(在準確通順的基礎上表達得生動優(yōu)美,再現(xiàn)原文的風格和神韻)的翻譯要求看,前兩種情況似乎略遜色些。所以,可以采用直譯加意譯的方法,使得文意準確通順又生動優(yōu)美。

翻譯“比喻”和“借代”,以“明白”、“生動”為遵循的準則。

文化意義中最多出現(xiàn)的是委婉辭。由于政治、民俗、習慣等原因,古人說話,常常采用一種迂回的表現(xiàn)方法,不把意思直接說明白。所以我們在翻譯時要透過字面體會到作者的“真情”所在。

例如:

(五)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老臣賤息舒祺,雖少,愿未及填溝壑而委之。(《戰(zhàn)國策》)。

(六)此相國之手植者。自相國捐館,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斬焉,慧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長無尋焉,數(shù)無百焉。(《養(yǎng)竹記》白居易)。

古人一般情況下,諱病諱死,所以不直接說出“死”這個字眼,而且根據(jù)死者的地位,又有許多“等級”的表述。這種“委婉”的說法我們今天也使用,只是沒有古人那么繁文縟節(jié),那么等級鮮明。這類“委婉”,我們翻譯時一般均可以直接地譯成“死”的意思。

(七)若以越國之罪為不可赦也,將焚宗廟,系妻孥,沉金玉于江。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國語》)。

古人在下對上(臣對君、晚輩對長輩、妻對夫等)的對話中,在涉及違背道德的事情上,在外交辭令的交流時,往往大量地使用委婉語言。畫線的內(nèi)容意思是“有全副武裝的兵士五千人,如果將他們致于死地,那么一個就可以頂上兩個,這樣就等于用一萬名戰(zhàn)士來同你作戰(zhàn)了”。這樣說,在外交辭令上既堅持強硬有理的尊嚴,又顯得委婉恰當。高中課文《秦晉殽之戰(zhàn)》較多地出現(xiàn)“委婉”的用法。這類“委婉”,我們翻譯時要把“真情”直接翻譯出來,使得整個句子的含義通順、清楚。

委婉的方法較多地運用于人物的語言中。由于說話人身份的不同,說話人之間地位的不同,說話時環(huán)境場合的不同,以及禮節(jié)、習俗的不同,委婉語在文言文中相當普遍。翻譯時一定要把委婉的“豪華”外衣脫去,把文意的“真情”翻譯出來。

翻譯“委婉”語,以“準確”、“清楚”為遵循的準則。

文言文中涉及到的修辭以及文化,往往是與作者所在的特定的歷史條件相吻合的,所以在翻譯句子的過程中,不能忽略了文章(作者)所處的歷史背景。

切記:修辭、文化、歷史一個也不能少。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916095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