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米蘇教版初三語文教案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3 13:24:04
一厘米蘇教版初三語文教案大全(12篇)
時間:2023-12-13 13:24:04     小編:BW筆俠

編寫教案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理論和方法,靈活應用于實際教學中。教案的編寫需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以下是一些經(jīng)過實踐檢驗的教案案例,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一厘米蘇教版初三語文教案篇一

2.品味美的內涵,能表達對美的理解。

教學重點。

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語言。

教學難點。

感受美的內涵。

教學方法。

引導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投影圖片。

同學們,你覺得哪一幅圖美,或者哪一幅不美?

(學生各抒己見)。

看來美的標準挺多的,讓我們來看一看哲學家培根是怎么說的。

一厘米蘇教版初三語文教案篇二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了解故事情節(jié),體會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親形象的特點。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父親,尊重父親的感情。

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了解故事情節(jié),體會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親形象的特點。

難點:

1、理解父親形象的特點。

2、培養(yǎng)學生熱愛父親,尊重父親的感情。

教學設計。

一、導入。

作者簡介:

李森祥(1956一):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興軍分區(qū)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調南京軍區(qū)政治部創(chuàng)作室任專業(yè)作家。1986年《煙雨樓》雜志發(fā)表處女作《半個月亮爬上來》后迅速成長。近年來發(fā)表小說頗多。李森祥的小說以農村、軍營兩大生活為主要題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動的普通人尤其是農民的質樸形象?!缎W老師》被《小說月報》等選載,獲1991年《小說月報》第四屆百花獎、1990—1992浙江省優(yōu)秀文學獎。

二、整體把握。

學生速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這篇課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2、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立下造屋目標,并為之付出長期艱辛的勞動——勤勞、頑強。

建成新屋后的喜悅、局促、不自在——淳樸、善良、謙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體,不服老——倔強。

三、研讀賞析。

四、拓展延伸。

比較《背影》和《臺階》在立意和選材上的異同之處。

同:都是表現(xiàn)父親的文章,都是抓住生活中的細節(jié),以小見大。

異:《背影》抓住“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突出了父親的背影,突出了父愛,給人深刻的印象,讓人強烈地感受父愛。

《臺階》圍繞“臺階”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建房這個一般性的題材有了則重點,有了特色,突出了父親對社會地位的追求,突出父親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五、自由提問。

一厘米蘇教版初三語文教案篇三

備:上課前指導學生鑒賞余秋雨的散文《夜雨詩意》,熟悉構成語言文字的張力的形式——排比(大排比、小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和句式對稱、倒裝等句式特點。

過程:

一、知人論世。

二、以音樂渲染氛圍,指導朗讀。

三、提出寫本次賞析詩詞的要求。

寫作方法——大肆鋪排。

思想感情——感同身受。

思維導向——前后對比。

上闕:

第一句:無言獨上西樓。

師:為什么會“無言”?用排比句寫出原因。

生:無話無說。

生:無人可伴無人相隨無人相對。

生:……。

師:“獨上”寫出怎樣的步履和神情。請用對稱的句式,續(xù)寫兩句。

“詞人愁緒滿懷,踽踽獨行,,。

生:步履是那樣的滯緩,神情是那樣的委頓。

生:步履是機械呆板,神情是那樣黯然神傷。

……。

師:“西樓”是怎樣的一座樓呢?

生:空蕩蕩的樓。

生:孤獨冷清的樓。

……。

請聯(lián)系李后主的身世變化,用排比把這個“空”寫得生動形象些。

例:不見,,,。

生:不見美酒佳肴。

生:不見山呼萬歲。

生:不見前呼后擁。

生:不見愛妃宮娥。

……。

第二句:月如鉤。

師: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請舉例說明。

生:從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著思故鄉(xiāng)”到王安石折“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新月如鉤。

師:明月勾起了詩人什么情緒?請用排比句寫出。

生:新月如鉤,勾起了詞人多少遐想?

生:多少回憶?

生:多少新愁舊恨?

第三句: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師:舉頭望月,往事不堪回首;低頭一看,滿目蕭然?!拔嗤币辉~在古典詩詞中,從來也是一個表現(xiàn)愁情的物象,例如:溫庭筠的《更漏子》中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陸甫之的《清平樂》中的“依約相思碎語,夜涼桐葉聲聲”張炎的《清平樂》中的“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表現(xiàn)的都是愁悶的境界;秋天又是個蕭條悲涼的季節(jié),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種凄切、悲傷的情緒。處在這樣秋色深鎖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會產生凄寒孤寂之感,何況李后主已由君主淪為囚徒,昔日為君主之時,所居之地可用“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形容;而現(xiàn)在所居之地卻是“寂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也只有“月如鉤”,其內心的愁恨該是多么深長呀!

請將正常的句式與顛倒的句式比較,體會其詩意的表達效果。

“寂寞梧桐深院清秋”與“清秋鎖梧桐深院寂寞”

下闕: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師:“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體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詞人直抒胸臆,點出自己的“離愁”。他的離愁,不是一般的男女離別之愁,而是失掉故國的深愁長恨。可見他的愁要比別人怎樣?用排比句式寫出。

生:多得多(數(shù)量)。

生:深得多(深淺)。

生:濃得多(濃淡)。

生:長得多(長短)。

生:重得多(輕重)。

生:苦得多(味道)。

……。

四、教師總結。

五、學生整理自己的寫作賞析,并互相借鑒欣賞。

一厘米蘇教版初三語文教案篇四

什么叫成功?順手拿過一本《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上面寫道:“成功,獲得預期的結果?!毖院喴赓W,明白之至。

但是,談到“預期”,則錯綜復雜,紛紜混亂。人人每時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預期,有的成功,有的失敗,總之是無法界定,也無法分類,我們不去談它。

“天資”,我本來想用“天才”,但天才是個稀見現(xiàn)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棄而不用,改用“天資”,大家一看就明白。這個公式實在過分簡單化了,但其中的含義是清楚的。搞得太繁瑣,反而不容易說清楚。

談道天資,首先必須承認,人與人之間天資是不同的,這是一個事實,誰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學術界和文藝界自命天才的人頗不稀見,我除了羨慕這些人“自我感覺過分良好”外,不敢贊一詞。對于自己的天資,我看,還是客觀一點好,實事求是一點好。

至于勤奮,一向為古人所贊揚。囊螢、映雪、懸梁、刺股等故事流傳了千百年,家喻戶曉。韓文公的“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更為讀書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奮,則天資再高也毫無用處。事理至明,無待饒舌。

談到機遇,往往被人所忽視。它其實是存在的,而且有時侯影響極大。就以我為例,如果清華不派我到德國去留學,則我的一生完全不會像現(xiàn)在這個樣子。

把成功的三個條件拿來分析一下,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無能也為力。只有勤奮一項是我們自己決定的,我們必須在這一項上狠下功夫。在這里,古人的教導也多得很。還是先舉韓文公。他說:“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边@兩句話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靜安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須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说诙骋??!娎飳にО俣龋仡^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说谌骋??!膘o安先生第一境寫的是預期。第二境寫的是勤奮。第二境寫的是成功。其中沒有寫天資和機遇。我不敢說,這是他的疏漏,因為寫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認為,補上天資與機遇,似更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來從事做學問或干事業(yè),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一厘米蘇教版初三語文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1.品味作品中經(jīng)典的文化言論和作者誠懇平實的語言。

2.學習作者旁征博引、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3.準確理解作者的觀點,在勤奮中走向成功。

4.掌握牛吃草(學會含英咀華,直至得其精髓)的讀書方法。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由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導入。

晚清著名歷史學家、語言學家、文學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板書)此第一境也?!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板書)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板書)此第三境也。”當代著名古文學家、歷史學家、作家季羨林著文認為所謂“第一境”寫的是預期,“第二境”寫的是勤奮,“第三境”寫的是成功,十分簡練地高度概括了這三種境界的內核。現(xiàn)在我們共同來學習他的這篇文章。(板書課題)。

一厘米蘇教版初三語文教案篇六

《綠》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記散文《溫州的蹤跡》里的一篇,作于1924年2月8日,是一篇貯滿詩意的美文。文章不僅取題為《綠》,也用“綠”自然地將全文勾連在一起。

文章結構小巧,全篇只有四段文字,大約有一千二百字。這不同于一般的游記散文,而是通過梅雨潭的綠綠的潭水,抒寫作者之情。所以,第一段只用了一句話,“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逼鸸P突兀,卻點了題,使讀者對本文抒寫的中心一目了然?!懊酚晏妒且粋€瀑布潭”,寫瀑布的飛流直瀉,飛花碎玉般的美景,正是為了映襯梅雨潭的奇異、可愛的潭水;寫梅雨亭,正是為了過渡到寫亭下深深的梅雨潭。這都在為下文著意刻畫梅雨潭的“綠”作好鋪墊。所以,作者沒有詳細地描述游覽的經(jīng)過,而只是順著游歷的足跡,對瀑布、對梅雨亭作了簡潔而形象的介紹。在描寫梅雨亭與瀑布的中間,插入了這樣兩句話:“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微微的云在我們頂上流著;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既交代了出游的時節(jié),也從那“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中,扣緊“綠”字,時時與文章要描寫的中心相照應。最后,全文以“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不禁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一語驟然剎筆,仍然歸結到“綠”字上,與開頭相映照。起筆不凡,收束利索。結尾與開頭的不同處,只加了“不禁”二字,卻是傳神之筆。經(jīng)過作者的一番描繪,連讀者也“不禁”要為梅雨潭的綠所驚詫。

“綠”字不僅在文章的結構上起關連作用,它更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點。作者象一個善調丹青的能手,調動了比喻、擬人、聯(lián)想等多種手法,從各個角度,波瀾起伏地描繪了奇異、可愛、溫潤、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傾慕、歡愉、神往的感情融匯在這一片綠色之中?!懊酚晏堕W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和的神光了?!薄罢幸迸c“追捉”這兩個詞默契得多么好啊!把梅雨潭的綠對“我”的強烈的吸引,把我領略那可愛的綠色的急切心理,融為一體,至此,情與景真象水乳那樣難分解了。作者通過比喻不僅描繪了潭水靜態(tài)的美,“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使作者禁不住產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動態(tài)的美,“她松松的皺纈著,象少婦托著的裙幅,……”隨著作者的筆觸,隨著作者感情的波瀾,不僅我們的眼前出現(xiàn)了那微微泛起的綠色漣漪,而且我們的指膚間仿佛還能感觸到那閃著光亮的綠波的跳動,一種柔和、明快、親切的感情也會從心頭漾起。作者甚至把她想象為“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想拍她、撫她、親她,別致地把她叫做“女兒綠”,感情柔美到了極點。那明艷多姿的畫面,那逸趣橫生的情懷,多么和諧地統(tǒng)一在一起了。在這飽含詩情、充滿生趣的綠意中,透露出作者對生活的愛,升騰著作者向上的激情。

《綠》一文之所以膾炙人口,傳誦至今,不僅在于它形象地描繪了梅雨潭“奇異”“醉人”的綠,而且在于它字里行間所洋溢的那一種濃郁的詩味。它不僅具有詩的構思,詩的結構,更有詩的情感,詩的意境,詩的語言,可以說做到了以詩為文,文中有詩。而后三者,即真摯充沛的情感,大膽豐富的想象,生動傳神的語言,我認為是構成《綠》的詩意特征的主要因素,是《綠》的獨特魅力之所在。

《綠》雖是一篇寫景散文,但“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將他對祖國山水的一片“至情”融于對梅雨潭景物的細致刻畫之中,“溶景入情”,情景交融,使景物既寫得細膩生動,又具有綿密深厚、真摯清幽的情致,抒寫出“作者心靈的歌聲”,從而使全文充滿著詩情畫意。同時,作者這種情感的抒發(fā)并不象奔騰的長江大河,一泄千里,直抒胸臆,而是在構思上采用了欲擒故縱,欲抑先揚的筆法。先以“驚詫”一詞道出對梅雨潭的綠的總體感受,也象征著作者要追捉、探究梅雨潭勝景的內在驅力。然后,通過擬聲繪色、細致入微的描繪,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梅雨潭周圍環(huán)境的立體畫卷。

在《綠》一文中,作者還充分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鮮明、生動的形象,將讀者帶入如詩似畫般的藝術境界,也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真摯充沛地情感,產生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朱自清先生在語言上頗有造詣。其散文語言多用口語,簡潔樸素,平易自然。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他十分注重語言的錘煉加工,注重創(chuàng)辭煉字,努力以生動而傳神的語言創(chuàng)造出詩的意境,于樸素之中見風華,達到一個“不易達到的境界”。

《綠》的語言就很有代表性。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美感特征:繪畫美、動態(tài)美、音樂美。

繪畫美,體現(xiàn)在作者描寫山間瀑布,只用了一句話“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里的,一帶白而發(fā)亮的水便呈現(xiàn)于眼前了”。以一個“鑲”字描繪瀑布處在山澗中的狀態(tài),既準確恰切,又形象逼真,使瀑布富于立體感。動態(tài)美,作者寫梅雨亭的形象是“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一個“踞”字,氣勢盡出,一個“浮”字,神態(tài)畢現(xiàn),一“踞”一“浮”,化靜為動,把凌空而立、翼然石上的梅雨亭寫得神采飛揚,惟妙惟肖。音樂美,《綠》的語言有著鮮明的節(jié)奏感和明朗、和諧的旋律,讀起來瑯瑯上口,娓娓動聽,能使讀者陶醉在美妙的音樂之中,產生“既能悅耳,又可賞心,兼耳底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一厘米蘇教版初三語文教案篇七

齊仰之(極不耐煩地)誰?……你不知道我在工作嗎?……知道!知道干嗎還來打擾我?朋友?工作的時候只有化合、分解、元素、分子量是我的朋友!

……。

齊仰之(為難地)好吧。不過,我只有三分鐘的空閑。

陳毅三分鐘?

齊仰之對。

陳毅可以,決不多加打擾。

齊仰之請。

[齊仰之請陳毅進屋。]。

陳毅(打量房間)齊先生就住這里?

齊仰之對,好多年了。

陳毅我倒想起了劉禹錫的《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p>

齊仰之(高興地)不不,過獎了,過獎了!

陳毅不過劉禹錫的陋室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齊先生的這間陋室嘛,則是“苔痕上墻綠,草色室中青”。

齊仰之(笑)陳市長真是善于笑談。

陳毅(看到墻上貼的條幅,念)“閑談不得超過三分鐘”。

齊仰之(看表)有何見教,請說吧。

陳毅(也看表)真的只許三分鐘?

齊仰之從不例外。

……。

陳毅好好好。這次我趨訪貴宅,一是向齊先生問候,二是為了談談本市長對齊先生的一點不成熟的看法。

齊仰之哦?敬聽高論。

陳毅我以為,齊先生雖是海內聞名的化學專家,可是對有一門化學齊先生也許一竅不通。

齊仰之什么?我齊仰之研究化學四十余年,雖然生性駑鈍,建樹不多,但舉凡化學,不才總還略有所知。

……。

陳毅說來話長,片刻之間,難以盡意,還是改日再來,改日再來。

[陳毅站起,假意要走,齊仰之連忙攔住。]。

齊仰之不不不,那就請陳市長盡情盡意言之,不受三分鐘之限。

陳毅要不得,要不得,齊先生是從不破例的。

齊仰之今日可以破此一例。

陳毅可以破此一例?

齊仰之學者以無知為最大恥辱,我一定要問個明白。請!

[齊仰之又請陳毅坐下。]。

陳毅好,我是說齊先生對我們共產黨人的化學全然無知。

齊仰之共產黨人的化學?唷,這倒是一門新學問。

……。

齊仰之沒關系,我們可以秉燭夜談。

陳毅再談多久?

齊仰之(扯下“閑談不得超過三分鐘”的字條,撕得粉碎)三天三夜!

陳毅不,我馬上要趕到發(fā)電廠去,連三秒鐘也不能耽擱。

一厘米蘇教版初三語文教案篇八

一、導入。

這首詩寫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當時詩人罷官閑居,住在山陰(今浙江紹興市)鏡糊的三山鄉(xiāng)。詩題中“山西村”,指三山鄉(xiāng)西邊的村落。詩中記敘了當?shù)氐娘L俗,饒有興味。

二、讀讀講講問問。

問:這首詩跟《錢塘湖春行》—樣,也是記游的。誦讀全詩兩遍后,說說它在記游上跟《錢塘湖春行》有何異同。(異:詩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蹤用了概括的寫法。同:也寫了游中可見;也用抒情作結。)。

問: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給客人備辦了豐盛的飯食)表現(xiàn)什么?(農家的熱情和樸實)客人是誰?(詩人;也許還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請來的陪客。)。

講:起勢突兀,乍看似與游覽無關,須讀到最后才能懂得詩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揚起,說菜之豐盛。

問:第三、四句跟前兩句接得上嗎?先說這兩句的內容。(寫行路人的感覺,迷茫中突然發(fā)現(xiàn)了美好的去處。)這“又一村”指什么說的?(指山西村,即詩人此刻所在的村莊。)由此可見,這是詩人回憶來村的經(jīng)歷,跟前兩句接得很好,這也可以說是倒敘。由此可深入一步,繼續(xù)問:這個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復水的保護之下,在柳樹花草的掩映之中。)。

講:詩人這樣來寫山西村,又是為下文“古風”一語張本的,因為這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風。

問:第五、六句寫游山西村所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復述。(略)這是寫村中的習俗。

問:第七、八句是抒情語,請先說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著月夜出來閑游,說不定什么時候我會拄著拐杖來敲你的門的。)按:詩人當時雖在家賦閑,但他有志報效國家,說不定什么時候仍會外出的,所以說“若許”,意思是“如果有機會”。

再問:這殲結尾方式跟《過故人莊》的結尾相似嗎?(相似之處是,都是詩人對招待自己的主人說的,“就菊花”“閑乘月”“夜叩門”等都是美好韻意境。不相似的是,《過故人莊)把重來拜訪說得很肯定,而這一首說得不甚肯定,僅是一種愿望而已。)。

(《初中語文第一冊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延邊教育出版社)。

補充問:這個結尾跟開頭是怎樣呼應的?(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遺風,深受感動,故有重游之念。)。

三、總結。

這首詩描寫了山西村古樸的民風,也表達了詩人的向往之情,這是容易看出來的。但陸游是愛國詩人,雖是寫記游的詩,未必與政治無關,因為當時世風衰頹,跟山西村這種古樸的風尚確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詩中“山重”一聯(lián)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其意義不止于表現(xiàn)行路人的感受,在許多別的事情上也同樣適用。

[附錄]僅供教師參考。

古人作詩有所謂“脫化”之法,即在前人詩句的基礎上加以改造,使有新意。陸詩“山重”一聯(lián)也是脫化前人詩句的結果,例如:

“遙看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流轉處,忽與前山通?!?/p>

——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一厘米蘇教版初三語文教案篇九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這首詩以失群鳥依孤獨松,比喻自己隱居守志,終身得所。

一只惶惶不安的失群鳥,日暮還在徘徊獨飛。沒找到合適的棲息之處。夜晚叫聲悲切,依依戀戀,不肯遠去。因遇孤生松,收斂翅歸依。寒冷的勁風使萬木凋謝,而松樹獨不衰。我像這只飛鳥一樣,總算找到歸所,千載不相違。

其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這首詩寫自己心與世俗遠離,所以身在塵世,而心能感受超塵絕俗的真趣。

自己雖構屋居住人間,但沒有世俗車馬往來的喧鬧。這是因為自己的心遠離塵俗,所以即使身居鬧市,也如同在偏遠的地方一樣,不受干擾。蘇軾說:“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這兩句是說無意中偶見南山,從南山勝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與自己隱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日落時分,山景尤佳,飛鳥相伴而還。萬物各順其自然,這里有很深的奧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其三。

行止千萬端,誰知非與是;。

是非茍相形,雷同共譽毀。

三季多此事,達士似不爾。

咄咄俗中愚,且當從黃綺。

三季是指夏、商、周三個朝代。這首詩是說三代以來,人們是非不分,只是順應時勢隨聲附和。作者要與世俗背馳,要追隨秦時夏黃公,綺里季等在商山隱居的四隱士,避世隱居。

世上人們的行為有千萬種,誰知怎么叫是,怎么叫非?有些人只簡單粗略的從事情表面看是非,就隨著別人表示贊譽或詆毀。夏商周三代以來,這種事情很多,但豁達之士有自己的主見,不隨聲附和。世俗中愚妄之輩咄咄逼人,但自己不能雷同,決計歸隱。

其四。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這首詩寫作者飲酒食菊,遠離世情。世情既遠,就可以怡然自得。

秋天是菊花最佳的時候。帶著露水,采菊浸酒而飲,菊香和酒香融為一體,極佳。屈原《離騷》中說:“朝食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因為菊為傲霜之品,所以食菊能修身自潔。飲此忘憂之酒,使感情更加超凡脫俗。雖說是對菊獨酌,但興致很高,飲之不足。太陽落山,群動皆息,飛鳥歸林。我在東窗下長嘯一聲,且舒懷。

其五。

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

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

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

提壺掛寒柯,遠望時復為。

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

有些樹木,比松樹高,遮掩了松樹的雄姿。但寒冬到來,萬木凋零,只有松樹更加郁郁蔥蔥。作者要學習松樹的風格,為人品格要堅貞,要高尚。

青松在東園,雜樹沒其姿。等到嚴霜降,眾樹凋零,唯見青松卓然挺立。當松樹很多連成林時,這種品質不被人看重。孤松挺拔,人才稱奇。獨自飲酒,時復遠望。想到自己這一生,好象在夢幻里。人生豈能被塵俗的羈絆拘牽!

其六。

清晨聞扣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繿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這首詩假托田父與自己的問答,來表示終身歸隱的堅決態(tài)度,以答復那些好心勸他出仕的人。

清晨聞見扣門聲,沒等穿好衣裳就跑著去開,原來是好心的老農,提著酒,打遠來問候我,勸慰我,懷疑我的所作所為不和時宜,違背世俗。田父說:“破衣茅屋,不是高棲之地,整個社會都崇尚同流合污,希望你也能隨波逐流。屈原在《楚辭·漁父》中說:‘世人皆濁,何不汩其泥而揚其波?’”

詩人回答田父說:“深感父老好心相勸,但自己的天性很少能與人和諧一致。重返仕途誠然是可以學的,但違背自己的本性去做,豈非糊涂!暫且一起歡飲吧,我的車駕不可能返回。歸隱的決心已定,再說也沒用?!?/p>

其七。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異境。

一士常獨醉,一夫終年醒。

醒醉還相笑,發(fā)言各不領。

規(guī)規(guī)一何愚,兀傲差若穎。

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

這首詩把醉者醒者加以比較,認為醒者拘與世俗之見,顯得愚鈍可憐;醉者能勘破虛偽,倒見出他的清醒。說明世事昏昏,不堪聞問,只好用沉飲迷醉,以示憤慨。

有二客雖同一居處,但取舍態(tài)度完全不同。一客常獨醉,一客終年醒。兩個人互相譏笑,對方講的話,誰也聽不進去。醒者小心拘謹是多么愚鈍,醉者頹然狂放倒比較聰慧。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說:“醒非真醒而實愚。醉非真醉而實穎”。告訴那些醉酒的人,日落后應該秉燭夜飲。

其八。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竟抱固窮節(jié),饑寒飽所更。

弊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

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

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

作者感嘆自己少年好六經(jīng),有濟世之志,而世道艱險,淹留無成。乃安道守貧,隱居躬耕,甘歷饑寒之苦,而又孤獨沒有知己。

少年時很少與外界人事交往,所好者是儒家六經(jīng)?,F(xiàn)在已經(jīng)年歲高了,但學業(yè)停滯事業(yè)無成。自己抱著“君子固窮”的節(jié)操隱居田園,歷盡饑寒之苦。悲風襲擊破屋,前庭長滿荒草。因為饑寒不能入睡,所以披衣起來,坐待天明。偏偏晨雞不肯報曉,夜顯更長?,F(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能理解自己的知己,所以我的所作所為,終將受到掩蔽而無法表白。

詩中的孟公,是東漢劉龔的字。據(jù)《高土傳》記載,東漢張仲蔚隱居不仕,“常據(jù)窮素,所處蓬蒿沒人,閉門養(yǎng)生,不治榮名,時人莫識,唯劉龔知之。”

其九。

幽蘭生前庭,含熏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

作者用幽蘭待清風以顯其清香,比喻自己懷才待機。然而仕途險惡,鳥盡弓藏,所以只好隱居以芳香自守。

生長在前庭的幽蘭,飽含芳香,等待清風吹來。因為清風才能把它的芳香吹到遠方,以別蒿艾。我現(xiàn)在好象失去方向,不認舊路。我想隱居田園,順其自然,路子就能走通。我覺悟到歸田隱居是對的,因飛鳥已盡,良弓該收藏了。

其十。

在昔曾遠游,直至東海隅。

道路回且長,風波阻中途。

此行誰使然,似為饑所驅。

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馀。

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閑居。

陶淵明這首詩回憶了自己過去的一段離家求官而中途受阻的往事,表明自己如果不因為溫飽是不會踏上這條漫長遙遠、風波四起的為官道路的。

其中“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是一語雙關?!暗缆贰奔仁请x家“遠游”的路途,又是“為官之道”;“風波”既是路途遭遇水面上的風和波浪,又是“官場的動蕩、齷齪”。《宋書﹒陶潛傳》載“潛弱年薄宦,不潔去就之跡?!本褪钦f,淵明曾發(fā)生過“弱冠之年作小官,因官場不潔而離去的事”。陶淵明的這首詩也許就是說的此事吧。他感嘆道,離家求官的道路漫長遙遠、動蕩不定,而冒著這樣的風險卻只圖“一飽”,這確實不是明智之舉。罷了,還是回去避人獨居,還我閑適而安定的生活吧。

過去曾經(jīng)遠離家鄉(xiāng)到外面求官,直至到了東海邊沿。道路漫長遙遠,中途又受阻于動蕩不定的風波。是誰促使我離家求官的呢?似乎是饑餓所驅使的吧。極盡全力只為營求溫飽,獲得溫飽只需用少許的精力就可滿足而綽綽有余了??峙逻@并非良策,還是勒馬回歸避人獨居吧!

其十一。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

班荊坐松下,數(shù)斟已復醉。

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陶淵明過著寧靜的鄉(xiāng)居生活。這一天,他邀請友人松下坐飲。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喝酒沒有桌凳可憑,只好鋪荊于地,賓主圍坐。沒有絲竹音樂,只能聽風吹松葉,只能聽父老雜亂言。此情此景,酒不醉人人自醉。

在醉意朦朧中,自我意識消失了,詩人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使人看到醉態(tài)可掬的詩人形象。

詩人最后說:有些人迷戀于虛榮名利,而我則知“酒中有深味”。魏晉以來,名士崇尚自然,嗜酒如命,他們所追求的是與自然冥合的境界,只有通過飲酒,才能達到這種境界。酒之深味便在于此。

其十二。

積善云有報,夷叔在西山。

善惡茍不應,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帶索,饑寒況當年。

不賴固窮節(jié),百世當誰傳。

詩人又舉出榮啟期的事跡,證明善有善報之類的說教是空話。榮啟期是一個安貧樂賤的人,是封建社會的一位善人。孔子說榮啟期:“善乎,能自寬者也。”但這位善人九十歲還是以鹿皮為衣裳,以繩索為衣帶,過著饑寒生活,像他青壯年時一樣。

但是伯夷、叔齊也好,榮啟期也好,他們生前沒有得到善報,死后名聲卻流傳后世。他們所以能名聲傳世,依賴的就是固守貧困的節(jié)操。陶淵明本人正是這樣一位固守窮節(jié)的貧士。

其十三。

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

屢空不蕕年,長饑至于老。

雖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

客養(yǎng)千金軀,臨化消其寶。

裸葬何足惡,人當解意表。

孔子的弟子顏回,可謂仁者也。然而他29歲,頭發(fā)盡白,早死。榮啟期也是有名的好人,但九十歲還過著饑寒生活。他們雖留下身后美名,但死后何所知。

人生在世,有些人厚自養(yǎng)身,把身軀看得千金一樣貴重,但臨終時,再寶貴的身軀,也得消滅。西漢楊王孫于病危時,囑其子裸葬,要以身親土。人當解其真意。

這首詩的前八句說名不足貴,后四句說身不足惜,都是憤世之言。

陶淵明寫《飲酒二十首》詩時,酒喝得不少,家中也經(jīng)常斷酒喝。當他寫成十九首詩時,家里的酒壇酒罐又空了好幾天。就在這個時候,一天清晨突然聽見有人敲門。陶淵明披上衣裳,打開門一看,原來是鄰居李老漢,抱著一個酒壇,站在門外。李老漢說:“我們家大清早剛釀成的酒,我想讓你嘗個鮮,就趕緊給你送來了!”

陶淵明一看送酒來了,高興得手舞足蹈地說:

“我?guī)滋觳怀燥埐挥X餓,可是這幾天沒喝酒,簡直渴得要死!”

“我還不知道你!”李老漢說,“就算渴死了,也要當酒鬼”。

兩個人朗朗地笑起來。

進到屋里,陶淵明急不可待地倒出一海碗酒,淺黃色的酒液散發(fā)著迷人的酒香,叫人垂涎三尺。因為是剛釀成的酒,沒有經(jīng)過濾,酒面上漂浮著一些酒糟,像一些白螞蟻。陶淵明去找漉酒巾,找了半天也沒找到。一撓頭,想起頭上纏的葛巾,蒙在一只空碗上,把另一碗渾酒倒在葛巾上。他撣了撣葛巾上的酒糟,重新把葛巾圍到頭上,頭上的葛巾也飄逸著迷人的酒香,這股酒香,通過鼻子,一直鉆到陶淵明的肺腑里。

“這是個好法子”,陶淵明得意地說,“又過濾了酒,又能戴在頭上聞香”。

陶淵明舉起那碗濾清的酒一飲而盡,頓時覺得兩眼發(fā)亮,兩掖生風,每一個毛孔都透氣,每一個細胞都快活。

陶淵明喝足李老漢送來的酒,寫成了《飲酒二十首》的最后一首詩。

其十四。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

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

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

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

區(qū)區(qū)諸老翁,為事誠殷勤。

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

若復不快飲,恐負頭上巾。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陶淵明是以飲酒為題材,大量創(chuàng)作酒詩的第一人。他的詩,可謂篇篇有酒,寄酒為跡。

伏羲、神農是傳說“三皇”中兩位最古老的帝王,已經(jīng)離我們很久遠了,世上已經(jīng)罕見那樣純真的人。只有那個一生勤奮奔走的孔子,還想把四分五裂的東周社會彌補復原,讓民風世俗再回到那個淳樸的時代。

孔子的奔走努力雖然沒有達到天下大治,他所期待的鳳鳥雖然沒有飛來,但經(jīng)他整理研究,殷周以來的詩書禮樂,總算由殘缺不全而恢復一新??墒?,自孔子在洙水、泗水之間設壇施教的事業(yè)停止以后,他的微言大義就再也聽不見了。世風江河日下,以致出現(xiàn)了那個瘋狂的秦始皇,焚書坑儒,把詩書燒成灰。

好在西漢初還有伏生等幾個老儒生,傳授六經(jīng)的工作勤勤懇懇??墒菫槭裁锤羰乐?,六經(jīng)就沒人愛好和親近了呢?如今有些人也像孔子那樣成天在外馳車奔走,可是沒有人前來禮賢問津。

最后突然轉到飲酒上,在這樣令人絕望的世風下,我還能說什么,做什么?只好痛痛快快地飲酒,才對得起頭上戴的過濾酒的葛巾。陶淵明飲酒詩寫了二十首,這是最后的一首。這組詩是借酒后直言,談出自己對歷史、對現(xiàn)實、對生活的感想和看法。因為是酒后直言,所以難免有謬誤之處?!暗薅嘀囌`,君當恕醉人。”這是二十首飲酒詩的總結。

其十五。

貧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鳥,寂寂無行跡。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歲月相催逼,鬢邊早已白。

若不委窮達,素抱深可惜。

讀這首詩使人想到了唐代詩人陳子昂那為歷來所傳誦的名篇《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不能不說這兩首詩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屈原《遠游》中“惟天地之無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钡挠绊?。

同出一“宗師”,面對“天地悠悠”、“人生短暫”,陶淵明和陳子昂在詩中都流露出寂寞孤獨的情懷,然而,由于歷史和“素抱”的不同,陳子昂感嘆前代賢君不復見,后來賢主也來不及見到,宇宙茫茫,地久天長,人生苦短,自己的直言敢諫不僅不為武則天所采納,反而受到打擊下獄,不禁在感到寂寞孤獨的同時,更是悲從中來,愴然淚流。而陶淵明卻“提得起放得下”,認為“若不放置對窮達之憂,違背平素之志很可惜?!币虼?,陶淵明最終放棄自己“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抱負,返璞歸真幽居躬耕了。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标愖影簣髧暝赋蔀榕萦?,最終卻沒有這樣去做,而選擇了“悲哀苦悶”,盡管他留給后人那“蒼涼悲壯”的形象很美……。陶淵明卻深得孟子精髓,將“窮達”之憂放置一旁,雖不能“達則兼善天下”,但可“窮則獨善其身”吧。

我家居貧困缺少勞力,屋前的灌木早已荒蕪。上有翔鳥班班可見,下無人跡寂寂獨居。宇宙是何等悠悠長久,人生卻少有長命百歲。歲月急速流逝催人老,兩鬢早已斑白如雪霜。若不放置對窮達之憂,違背平素之志很可惜。

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竟抱固窮節(jié),饑寒飽所更。

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

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

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

其十七。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念遷,鳥盡廢良弓。

其十八。

子云性嗜酒,家貧無由得,

時賴好事人,載醪祛所惑。

觴來為之盡,是諮無不塞。

有時不肯言,豈不在伐國。

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

這首詩作者借西漢末年楊雄表達自己的志向。楊雄字子云。王莽篡漢時,那些巧言善辨之士,歌頌王莽稱帝是天意,因而都得到封賞。楊雄不肯趨炎附勢,因而沒有封侯。

楊雄生來好酒,家貧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帶著酒肴向他請教釋惑,才能有酒喝。他有酒就飲盡,有疑難問題都能解答。當然,你問他攻伐別國的計謀,他不肯說。因為仁者考慮問題鄭重認真,當言則言,不當言則不言。

其十九。

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

將養(yǎng)不得節(jié),凍餒固纏己。

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

遂盡介然分,拂衣歸田里,

冉冉星氣流,亭亭復一紀。

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

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

其二十。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

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

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

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

區(qū)區(qū)諸老翁,為事誠殷勤。

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

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一厘米蘇教版初三語文教案篇十

上課時,我讓學生自讀古詩,讓學生借助有關資料和書上的注釋,自己去讀去理解詩所表達的意思,在來說說古詩從哪些方面來寫山西村的。之后以“山西村美嗎”這個大問題為主導,引領全詩的教學,在引導學生理解山西村不但景美,而且人美的過程中,滲透聽說讀寫訓練。學生最初講的是第三四句,體現(xiàn)景美。還從哪個詞看出山西村的美?“柳暗花明”讓學生感受山西村的美,體會詩人的心情,再指名學生板演,指導學生朗讀最后兩句詩。兩句優(yōu)美的詩,既寫出了鄉(xiāng)村的美,又寫出了詩人從“疑無路”到“又一村”的心理變化。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會遇到困難,以為無望,但經(jīng)過努力,又重現(xiàn)生機的情況,學生討論交流就能舉出類似的例子。

山西村不僅寫了景物的美,但寫了人的活動,通過一些豐盛的食物,學生去感受村民們對到訪客人是怎樣的態(tài)度呢?有的說“熱情”、有的說“大方”、有的說“好客”等等,這些熱情大方好客的村民們,給詩人們展示的,不是景的美,而是純樸的人性美。最后學生與詩人一道,融進這純樸的鄉(xiāng)情中,感受村民們的熱情。通過反復朗讀,把詩人對大自然的真摯的感情讀出來。

第二首詩對于孩子們的一生都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所以我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去引導孩子們理解在他們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即將遭遇的各色困難時,都能夠想起這句話的含義,并且能夠在迷局之中為自己指明方向。

一厘米蘇教版初三語文教案篇十一

9.按要求默寫古詩文名句。(每空1分,共8分)。

(1),提攜玉龍為君死。(李賀《雁門太守行》)。

(2)商女不知亡國恨,。(杜甫《泊秦淮》)。

(3)子曰:“,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十二章》)。

(4)巴東三峽巫峽長,。(酈道元《三峽》)。

(5)《使至塞上》一詩中“,?!泵鑼懥诉吶毺氐娘L貌。

(6)范仲淹《漁家傲·秋思》中揭示矛盾心理的句子是“,?!?/p>

(二)古詩閱讀(共5分)。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0~11題。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0.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2分)。

a.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地點及及觀察的對象,“觀”字統(tǒng)領全篇。

b.“水何澹澹”描寫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邊景色的壯麗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大海波涌連天的形態(tài),而且仿佛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

d.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lián)系。

1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北磉_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9.

【答案】(1)報君黃金臺上意(2)隔江猶唱后庭花(3)三軍可奪帥也(4)猿鳴三聲淚沾裳(5)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6)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根據(jù)上下句提示默寫經(jīng)典詩文句子及理解性默寫的能力。本題中前6個題目都是上下句對接,難度相對較小,只要平日注意積累,一般不會出錯,默寫時注意。小題1注意“報”的寫法。小題2注意“猶”的寫法。小題3注意“帥”的寫法。小題4注意“裳”的寫法。小題5注意“長”“孤”的寫法。小題6注意“燕”的寫法。古詩文名句和現(xiàn)代詩文的書寫,要想不失分,關鍵在于平時強化記憶,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寫錯別字。

【考點定位】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能力層級為識記a。

10.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2分)。

a.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地點及及觀察的對象,“觀”字統(tǒng)領全篇。

b.“水何澹?!泵鑼懥舜蠛5慕?,使人感到海邊景色的壯麗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大海波涌連天的形態(tài),而且仿佛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

d.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lián)系。

【答案】b。

【解析】b項中“描寫了大海的近景”理解錯誤,應為“描寫了大海的遠景”。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考點定位】鑒賞詩歌的語言。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1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答:

【答案】表達了詩人博大的胸襟和統(tǒng)一天下、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或表達了詩人宏偉的政治抱負、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或表達了詩人博大的胸懷、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開闊胸襟、宏大的抱負。)。

【解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運用作者的想象,寫出了作者曹操的壯志情懷。前面的描寫,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在豐富的聯(lián)想中表現(xiàn)出作者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觀滄?!愤x自《樂府詩集》,《觀滄?!肥呛笕思拥?,原文是《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這首詩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行軍到海邊,途經(jīng)碣石山,登山觀海,一時興起所作。這首四言古體詩是詩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队^滄?!肥墙ò矔r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古典四言詩中出現(xiàn)較早的名作之一。

【考點定位】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或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一厘米蘇教版初三語文教案篇十二

生活是海洋。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

去參加歌詠隊,去演戲,

去建設鐵路,去做飛行師,

去坐在實驗室里,去寫詩,

去高山上滑雪,去駕一只船顛簸在波濤上,

去北極探險,去熱帶搜集植物,

去帶一個帳篷在星光下露宿。

去過極尋常的日子,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睜大你的眼睛,

去以自己的火點燃旁人的火,

去以心發(fā)現(xiàn)心。

生活是多么廣闊。

生活是多么芬芳。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

(1941年于延安)。

【我讀我思】第二、三節(jié)里,詩人為什么使用一連串的排比句?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917808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