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記者節(jié)感言50字 記者節(jié)感言 新華社篇一
我們舉杯祝賀,一齊感動著、惦念著,一齊回望過去的歲月。我們共同見證了恩施的改革發(fā)展,目擊了恩施的日新月異;我們也共同關注著社會,感受著生活,也一齊在風雨中走過,并且用心記錄著。
我們?yōu)椤坝浾摺边@個稱號自豪——新聞宣傳工作,如同一葉風帆,為全市的發(fā)展鼓勁;如同一個號手,吹響奮進的號角。做好全市新聞宣傳,是我們的使命。我們用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載著中國硒都發(fā)展的每一個腳印;每一篇稿件、每一個鏡頭,都書寫著恩施的光榮與夢想,都是我們?yōu)槎魇﹨群爸溺H鏘鼓聲,都將成為永不褪色的繽紛畫面。
“三大戰(zhàn)役”、“三張名片”,以及所有的新聞活動,我們都參與了、經歷了、見證了、記錄了。我們已經數不清多少次采訪歸來深夜趕稿,多少次加班;為了一句話、一張圖片、一個版面、一個創(chuàng)意,我們反復琢磨反復討論。我們忙碌,但是我們幸福,因為恩施的發(fā)展有我們的一份力量,每想到這一點,心中都有一種自豪悄然萌生。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我們深深懂得,社會對新聞工作的尊重和認同來自這份職業(yè)的特殊性,更來自于新聞工作者的自律和職業(yè)道德操守。為此,我們時刻不忘身份,落筆不忘職責,始終持續(xù)著為恩施的改革和發(fā)展吶喊、高歌的熱情。我們?yōu)樽约核缲摰膮⑴c恩施發(fā)展的歷史使命而驕傲!
11月8日,記者節(jié)。以職業(yè)為節(jié),為了記者的光榮,也為了光榮之后,腳步更從容。作為記者,在中國是幸運的。是的,在那里,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正在發(fā)生,在那里,30年走完了國外近百年的發(fā)展路程。所謂的“幸運”,不僅僅是事件多、新聞多,也不僅僅是能記錄下日新月異的變化、見證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更重要的是,能夠參與進來,在風云激蕩中,成就記者的職業(yè)價值,成就作為記者的人生價值……
所以,記者的光榮,并不屬于一己,而是屬于這個偉大的時代,這個偉大的國度。古人有云:“躬逢其盛”,“躬”既可解為“親自”,也可解為“曲身”:應對偉大,個人怎能不心生敬意,怎能不滿懷謙卑細數光榮后,請束之高閣,在這個幸運的時代,從容前行。
這是個幸運的時代,這也是一個復雜而矛盾的時代?!爱斀袷澜缯诎l(fā)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fā)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機遇前所未有,挑戰(zhàn)也前所未有,機遇大于挑戰(zhàn)?!边@是xx大報告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基本決定。因此,不能不提到來自美國著名新聞工作者普利策的比喻:“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fā)出警告?!边@個比喻,當下中國的記者,尤其該牢記于心。在這個復雜的時代,光榮只屬于過去:船頭的瞭望者不需要太多行李,他需要的,是一雙善于發(fā)現的眼睛,一支善于表達的筆,或許,還需要一副能嚷嚷的好嗓門……從容,是為了自己的腳步,也是為了國家這條大船的征途。
然而,這也是這樣一個時代:很多人汲汲于名,碌碌于利。剛剛發(fā)生的“排隊領封口費”事件,雖然只是個別行為,但仍然讓人警醒。金錢、權力,總有著大于想像的誘惑力。然而同時,績效考核、評價稿費、收視大戰(zhàn)、末位淘汰……也讓“無冕之王”倍感壓力。這些,也需要記者們坦然應對,既須謹記記者的節(jié)操、堅守道德的底限,也須爭取自己的權利、維護自身的權益。這些,與做“船頭瞭望者”,同樣重要。
實際上,記者,像教師、工人、農民或者公務員一樣,本來只是一種職業(yè)。種種光榮,與其說是人為賦予的光環(huán),不如說是由職業(yè)派生的職責。記錄社會前進年輪,推動巨輪前進,發(fā)現暗礁淺灘……說到底,這些,都但是是“記者”這個職位的基本要求。做得好,是就應;做不到,是失職。因此,更需要看輕光榮,從容邁步。
我是一名修改,游離于“記者”的邊緣,但我想,謹以此與記者們共勉!
記者節(jié)感言50字 記者節(jié)感言 新華社篇二
靜悄悄的,記者節(jié)又到了。
由于自己和然然一起感冒,今天看到“小二讀帖:中國記者也有節(jié)”才知道11月8日是連半天假也不放的“記者節(jié)”。為此,國內云南26家媒體“宣誓承諾放棄‘灰暗新聞’”:“做負責任媒體,讓新聞更加溫暖、更加陽光、更加有力量”。這當然是個好的方向,媒體、記者,一向有“社會良心、無冕”等等的稱號,他們若能更清楚的認清自身責任、勇于負起責任,而不是隨波逐流和唯利是圖,當然是社會與民眾之福。
另一方面,記者節(jié)不僅需要強調責任,更需要強調權利而不僅僅是福利。我們至今還時常聽到記者挨打、被防、被限制、被傳喚、被誣告等等的新聞。在這樣的新聞輿論環(huán)境下,如果記者的采訪權、知情權、人身權利還得不到足夠保障的話,又如何保證公眾可能得到*和陽光呢?
記者是觀察者,報道者,也是記錄者。每逢重大的事件,都有記者在場。此時,記者就成為見證者和記錄者,扮演著古代史官的角色。
伍皓:“做負責任媒體”
做負責任媒體,首先是要對新聞負責;一定要對公眾負責;歸根結底是要對黨和人民的事業(yè)負責;目的是為了重塑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建立在“負責任媒體”的基礎之上,我們才能在追求公開、透明、陽光、開放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
記得《南方周末》上刊載過一篇文章,講述新聞與歷史的關系。文章認為,歷史是古代的新聞,而新聞是當代的歷史。這一番話,是值得反復引用的。我一直認為,記者應該學習 歷史,以加強對事件的整體把握,加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歷史學家也應該關注時事,以便給材料注入生命 。歷史與現實,是可以相互對照的。
我們生活在歷史之中。今天的時事,就是明天的歷史。在中國,我們既不能夠準確地報道時事,也不善于經常地回顧昨天發(fā)生的事情。我們既沒有新聞,也沒有歷史。于是,我們沉溺在不斷進步的幻覺之中,卻走在老路上面。我們自以為不會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卻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三次直至很多次。我們天天在覺悟,結果卻是被新的石頭再絆倒很多次。
劉松蘿曾說:中國的問題,特別是*問題,就是在缺乏報道,缺乏記錄并且缺乏對舊聞的回顧的社會條件下日甚一日,直到積重難返。
因此,中國需要這樣一些人,他們能夠冷靜地觀察時事,把事件客觀地報道出來,準確地記錄下來。在重要的時刻,他們又能夠把歷史記錄拿出來以供社會對照之用。當社會沉淪的時候,他們的是非標準不隨著社會沉淪。當社會扭曲的時候,他們的記錄不隨著社會的改變而改變。當社會選擇遺忘的時候,當社會在娛樂中醉生夢死的時候,他們應該記住那些有可能讓自己,讓權貴,讓大眾不快樂的事情。記者和學者,當然應該是肩負這種使命的人。
我不埋怨大眾。大眾正在承受著巨大的生存壓力,他們有權利只考慮眼前的事情。同時,應該有人去考慮長遠一些的問題。這是一種社會分工,與精英和民粹沒有太大的關聯(lián)。有些人的虛名,或者因為虛名而產生的實利,就應該來自他們考慮了大眾沒有考慮的問題,承擔了大眾沒有承擔的精神痛苦。
假如有人不愿再承擔精神上的痛苦,他們可以選擇退卻,讓新來者承擔這一社會角色。但是,假如有人不愿意承擔痛苦和風險,卻仍然以記者和學者自居,這就是在欺世盜名了。至于那些歪曲事實,模糊邏輯,倡導遺忘,麻痹社會,降低社會肌體的疼痛感的人,應該被稱為記者和學者中的敗類。
把事件記錄下來,這是一種無奈,是我們在有些時候能夠做的事情。同時我相信,這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在《吶喊》的自序里,魯迅 先生記錄了現在已經被熟知的他與錢玄同先生的對話。
魯迅:“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錢玄同:“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看似無望的時候,愿意沉睡的人繼續(xù)沉睡吧。不愿意睡或者睡不著的人們,不妨加入記錄者的行列。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社會的記錄者正在增加。以前,我們聽說過有神話般的西方記者,他們周游世界,又能夠隨時把文字和圖片傳到報社,在報刊上發(fā)表出來。今天,這已經我們成為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的事情了。的不同,就是大多數人只能在網上發(fā)表??梢哉f,每一位網上作者,都是廣義上的記者。很多新聞,就是由他們提供的。
更值得慶幸的是,網上的報道和記錄已經起到了作用。周正*照事件,“躲貓貓”事件,周久耕事件,鄧玉嬌案件,經濟適用房六連號事件等等,都得到了社會的關注,有些還得到了應有的處理。
劉松蘿曾在《天價和地王:我們無能為力,不過可以記錄下來》中說:“我們無能為力,不過可以把這一切記錄下來。我們要記?。菏钦l在操縱房價,誰在放松監(jiān)管,又有哪些專家在為財閥張目。一句話 ,是誰在*。我堅信,報應會來到的?!贝送?,假如我們把看到的暴力拆遷記錄下來,把市政工程中的*現象記錄下來,把正在進行的高考改革中出現的違法違紀問題記錄下來,就可以形成威懾的力量,就可以推動中國的進步。
寫作本文的時候,我看到了《南方都市報》的社論,《記者:觀察者、記錄者、參與者、改造者》。在此,向《南方都市報》致敬。
我們是社會的記錄者。我們拒絕強權,拒絕遺忘,拒絕商業(yè)霸權,拒絕泛娛樂化,力求為社會,為后人留下真實的記錄。我知道,還有很多網絡關注的事件沒有得到解決,有些事件甚至在網絡上無法討論。但我堅信,只要有人還在記錄,中國就有希望。
記者節(jié)感言50字 記者節(jié)感言 新華社篇三
記者節(jié)是在中國是除了“護士節(jié)”、“教師節(jié)”之外的第三個行業(yè)性節(jié)日。大凡政府或社會為一個行業(yè)設個節(jié)日,與其說這個行業(yè)十分重要,不如說這個行業(yè)十分辛苦。醫(yī)生與護士相比不重要嗎為什么不設個醫(yī)生節(jié)為什么不設個“公仆節(jié)”、“老板節(jié)”
有人常說:“記者是‘無冕之王’!”這是受了西方歪理邪說毒害的結果,很可笑!在民主國家,媒體掌握著輿論監(jiān)督權,是相對于立法、司法、行政權之外的“第四種權力”,記者能夠被認為是“無冕之王”,沒有問題!但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媒體只是黨的喉舌,這是比較準確的定位。喉舌,只是喉舌而已,沒有腦子,讓說什么說什么,讓叫幾聲叫幾聲。這算哪門子“無冕之王”啊
目前正值報刊征訂之時,報刊辦得怎樣樣,讀者和市場的選取才是實實在在的檢驗標準。媒體的尷尬之處在于,說是機關吧,財政卻不撥款,需要自己在市場上覓食;說企業(yè)吧,又不能完全走市場化的路子,一派官衙作風。所以有人說,媒體是還沒有倒閉的國有企業(yè)。國有企業(yè)在市場大潮的沖擊下已經潰不成軍、所剩不多,媒體卻無法像國有企業(yè)那樣改制,又不得不應對市場,所以舉步維艱。
我向一個同學推銷某個定位一向不準的報紙,同學說:“這個報紙白送我也不要!”報紙辦到這個份上,我不明白擺成績唱高調自欺欺人究有何益!
當然,過節(jié)了,為了“鼓勁”,大家說說場面上的話,也未嘗不可。但是,我認為,如果大家都能講講實話,更為可貴。我相信“驕兵必敗”、“哀兵必勝”!認識不到不足,即使認識到了卻不敢承認、不敢正視,尤為可悲。
按說,大家無論從事哪個職業(yè),都是靠勞動謀生,職業(yè)本沒有什么高低貴賤之別,又何必為某個職業(yè)設個節(jié)日如果為某個職業(yè)設了節(jié)日,大概是因為這個職業(yè)既重要又辛苦,而且充滿了風險。媒體和記者遇到的風險很多,也很復雜。一是容易遭罹政治風險,如因為信奉“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結果犯了“政治性”錯誤;二是容易遭遇人身危險,如因為揭露某黑幕而得罪某團體或個人,輕者被打,重者鋃鐺入獄;三是易犯技術性差錯,別小瞧這技術性差錯,一字之誤,輕者被降職罰款,重者會丟了飯碗……
從這一方面來看,設個“記者節(jié)”,也算是社會對這個高風險行業(yè)的一種撫慰。在第8個記者節(jié)來臨之際,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就“保障新聞采編人員合法采訪權利”發(fā)出通知指出:“新聞采編人員合法的新聞采訪活動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干擾、阻礙新聞采編人員合法的新聞采訪活動?!彼坪踅o了記者們一柄“尚方寶劍”。但我認為,就這么空泛的一句話,不可能有什么法律效應,也不會真正能夠保障記者的合法的新聞采訪活動。憲法第三十五條還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呢!
盡管傳統(tǒng)媒體目前處境艱難,但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用不著說那些漂亮的口號,為了生存,也要將報刊辦好!畢竟,讀者才是媒體的衣食父母。都說南方的一些都市類報紙思想解放、敢說真話,與其說他們“鐵肩擔道義”,不如說他們是為生存所迫。走向市場的報紙,務必敢于報道真相、說出真話、為人民代言,才能得到讀者的認可。否則,你的報紙就訂不出去,就沒有影響力;影響力小了,商家誰還來做廣告
這天是記者節(jié),匆匆在博客上拉雜瞎扯幾句,算是個人感言,只與二三博友交流,實不足與外人道也。
記者節(jié)感言50字 記者節(jié)感言 新華社篇四
這天是第11個記者節(jié),汴梁晚報全體修改記者最想說的一句話是:感謝您,親愛的讀者。
《汴梁晚報》在探索中成長,如今已走過了20xx年的風雨歷程。20xx年來,我們和您水乳交融,休戚與共。是您給了我們智慧與才思,是您給了我們信心和力量,是您讓我們一路向前。有您的支持,我們無懼無畏;有您的認可,我們才會成為“無冕之王”。
這天,我們重溫使命,更堅定了新聞人關注民生、傳遞溫暖、抑惡揚善、堅守正義、維護和諧、推動進步的社會擔當。我們將永遠和您一齊,為城市的發(fā)展、生活的完美而恪盡職守,為充滿正義和良知的新聞事業(yè)奉獻全力。――徐超文
每一天都是新的。所以,作為歷史的親歷者和記錄者,記者不僅僅是一項榮譽,更是一種職責。
每一天都是新的。所以記者要與社會共前進,與百姓同冷暖,做老百姓的“貼身小棉襖”。這是記者的義務。
每一天都是新的。所以,記者要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激情是記者的職業(yè)生命。――劉陽
我們長期做夜班修改,每當萬家燈火團圓的時候,正是我們工作最忙的時候。許多次披星戴月回家的深夜,路上已空無一人。以前雪夜回家摔倒過七八次,甚至有的修改大年三十夜里把肋骨摔裂,但我們毫無怨言。作為社會良知守望者,我們職責在肩,不求回報,只求把最精彩的新聞奉獻給親愛的讀者朋友。――史學軍
這是一個普通的日子,是365天中平常的一天;這又是一個個性的日子,是一個屬于記者的節(jié)日。在這一天,在這個個性的日子里,我們與你一齊沐浴陽光,感受溫暖。我們期望與你一齊,祝愿每一個人:有愛,有詩意,有陽光,有力量,有尊嚴,有淡淡的溫暖,在此刻、在將來的每一天。――盧浩然
20多年前,從抬石頭打地基一齊動手蓋修改部大樓,到下排版車間跟著師傅用一個一個的鉛字排文章,每每都搞得兩手油污滿是油墨,之后再用鋸末洗手……那時,還學會了在排好的鉛版上閱讀“反字”文章……
報社從鉛與火的排版印刷到激光照排,再到這天新聞采編平臺的開通,使我親眼目睹了報社一步步地踏入了先進的行列,真是說不出的激動和感慨。――王海英
7年里,從記者到修改,體味辛苦,感受快樂。還記得有一次要等待新華社的重要稿件,為了編好版面,懷孕6個月的我和肚子里的小寶寶一齊堅持工作到凌晨5點,看到做好的版面新鮮“出爐”,想到讀者能夠及時讀到我們的《汴梁晚報》時,我欣慰地笑了。――馬麗
轉眼間,我已經度過了6個記者節(jié)。6年里,我做過修改,干過記者,與讀者打交道,與百姓常聯(lián)系,修改部的故事有很多,工作崗位上的每一天很充實。――嚴佳
當記者6年來,古城大街小巷留下了穿梭的足跡,也結交了一些鐵桿的朋友,更多的是,也真實感受到了記者的含義,使命重大,榮譽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職責!伸張正義,鞭撻邪惡,做平民記者,用手中的筆,用新聞為讀者服務,是我永不懈怠的追求!――王篤明
做一名熱線記者,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生百態(tài)。兩年時間里,我跑遍了開封的大街小巷,初步了解了開封,也正逐步融入到這個城市之中。下一步,我期望自己能夠變得更好,能夠在跑新聞的同時學會思考,“?酒浯螅舍其細;先其急,后其?”,采寫出更多鮮活的、有價值的作品來。
記者節(jié)感言50字 記者節(jié)感言 新華社篇五
11月8日,是新中國的第十個記者節(jié),一個不放假的節(jié)日。我們向你們———所有奔波在路上的新聞記者,致敬!和很多個日子一樣,這是平凡的一天。一切都在緩緩改變,一切也都在緩緩地被改變。不變的,是我們的致敬。
這是幾名普通新聞人,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名字。他們發(fā)自肺腑的話,是我們所有新聞工作者的堅持。讓我們并肩前行!
黃葉飄飛的季節(jié),我們迎來了第十個屬于自己的節(jié)日。
飛天周刊一個年輕的實習記者曾寫過讓我肅然起敬的一句話:喜歡這分艱辛,尊重這分使命,所以固守這分職責。
而事實證明,她的確沒有把這句話僅僅停留在口頭上。都市新聞人就就應這樣,篤信成功的喜悅來自艱辛的采寫編,而不是低俗的炒作和無聊的文字游戲。黨給了我們使命,不是讓我們接到一個熱線就急匆匆“打抱不平”,或帶著發(fā)稿任務滿大街找“狗咬人”,更不是讓我們居高臨下地大喊一通,亂批一頓。為了固守職責,我們務必始終持續(xù)冷靜、平和與辯證,走進都市生活,體察社會現象,傾聽市民聲音,繼而概括又生動地聚焦我們生活著的都市,讓相關部門、相關人甚至感興趣的相關群體,有所觸動,有所思考,有所改善。
———李
在新聞這個行業(yè)中干了這么多年,我始終認為我干的是一件很重要、很神圣的事情。正因如此,我覺得我始終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生怕有什么遺漏或疏忽造成大錯,以至于晚上做夢都被嚇醒。做什么事情必須得做足功課,不然我會個性不自信,怕別人小看我,更怕讀者覺得看我修改的版面、采寫的稿件是浪費時間。
———蘭
匆忙中,一天又結束了。放下手中的筆,細細回味,十多年的修改記者生涯,賦予了我吃苦耐勞、堅忍不屈的性格,造就了我恪盡職守、是非分明的品德,這是我一生的財富。
這會兒,我想說,將榮光與豪情稍稍收起,讓我們肩負職責,從容前行!
———裴
記者是現實忠實的記錄者和守望者。記者的價值,就在于把這種忠實的記錄刻錄成一段真實的印記。記者就應是現實主義者,以記錄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為己任;記者也就應是理想主義者,總要想像著讓明天的生活更完美,我們的社會更禮貌、更進步。記者這個職業(yè)永遠是一種人生狀態(tài),你務必在一種狀態(tài)下,在一種學習的狀態(tài)下,在跑步的狀態(tài)下做這樣一份工作。
———關x
入行20xx年,面容已不再年輕,頭發(fā)已不再濃密,青春已漸漸遠去。在還不到回憶的年紀回首這20xx年的日日夜夜,惟感自豪的是:激情仍在,動力依然,前進的腳步沒有停歇!新聞是個充滿挑戰(zhàn)、需要激情、不怕艱辛、固守職責的行業(yè),選取了它,就意味著要有更多的付出和努力。20xx年里,有成功、有遺憾、有歡笑、有淚水,但在一個充滿朝氣、團結如一、力求上進、感動常在的群眾里工作,心里是一種別樣的溫暖。節(jié)日來臨,應對暖陽,大聲說出———我無悔!!!
記者節(jié)感言50字 記者節(jié)感言 新華社篇六
新聞工作是緊張的,新聞工作者的神經永遠緊繃著。
新聞工作是艱苦的,只要有新聞,新聞工作者總是在第一時間沖在第一線。
新聞工作是危險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非軍事職業(yè)中,礦工是最危險的,其次就是記者。
新聞工作要為別人做嫁,編輯、校對、美編等許多新聞工作者永遠工作在熱點新聞的背后。
……
但是,為什么?邵飄萍三次入獄,多次被追捕,但終生無悔;為什么?一代又一代新聞人的鮮血沒有阻擋住后來者的腳步?
我想,那是因為新聞工作苦中有樂,新聞事業(yè)的大樂遠大于新聞人個體的小苦,真正的新聞工作者總能夠體嘗那至苦至難之后的至甜,總能夠享受那汗水、淚水和血水之后的工作樂趣。
新聞工作快樂因為她職責神圣。從近代報紙開始,新聞工作就具有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早在1849年,馬克思在針對《新萊茵報》的審判法庭上,就曾明確指出:“報刊按其使命來說,是社會的捍衛(wèi)者,是針對當權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無處不在的耳目,是熱情維護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萬應的喉舌?!敝袊谝晃涣魧W西方研習新聞學的徐寶璜在其《新聞學》中稱:“新聞記者,對于社會,負有重大之責任。彼以顛倒是非,博官獵賄,或專以致富為目的而辦新聞紙者,乃新聞事業(yè)之罪人”。選擇了記者,就肩負起了歷史使命,就擁有了奮斗的航標,就承擔起了社會發(fā)展觀察者、記錄者和守望者的歷史責任。
新聞工作快樂因為她情系大眾。從中共中央第一份機關刊物《向導》誕生之日起,中國*人在80多年奮斗不止的革命實踐中,始終強調新聞工作要對人民負責、對社會負責。邵飄萍有一句名言:新聞的靈魂應“冷靜活躍于理智之世界,而耕耘于世人感情之田畝。”40多年前,一位報社領導曾經向鄧拓請教怎樣辦好晚報,他毫不遲疑地說:“要站在群眾之中辦報。人民群眾是報紙的服務對象,是報紙的真正主人”。新聞工作者的筆是大眾交給的,新聞工作的責任是社會賦予的,新聞工作與千百萬大眾同喜同悲、密切關聯(lián)。
新聞工作快樂因為她薪火相傳。從唐玄宗時期最早發(fā)行的“開元雜報”到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從黃遠生、邵飄萍、鄒韜奮到鄧拓、穆青、郭超人,從只有報章記者到多媒體全方位記者的涌起,一代代新聞人耕耘奮斗,一代代新聞人用鮮血和汗水鑄就了新聞事業(yè)的輝煌。今天,傳媒發(fā)展的新環(huán)境,信息傳遞的新技術,信息開放的新政策,使新聞事業(yè)走上了立體化發(fā)展的高速路,近百萬新聞工作大軍戰(zhàn)斗在新聞事業(yè)的第一線,全國近600所院校開設了新聞系,我們的隊伍日益壯大,在社會發(fā)展的舞臺上新聞工作不可或缺。
新聞工作快樂因為她永遠年輕。新聞工作者永遠處在進行時,我們不知道今天將要報道什么,我們只知道要滿懷激情地關注新的、更新的新聞事件。一位記者曾寫下這樣的詩句:“我感到自己選擇了一個多么年輕的職業(yè)。就像這個時代從來沒有給我一絲蒼老的感覺。
新聞工作快樂還因為很多很多……
但是,我還想說,新聞工作快樂還因為她充滿幸福。一位希臘人對“圓滿幸福”下過這樣一個定義:在寬廣無限的人生舞臺上,盡情施展才能,而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那就是幸福。如果這是幸福,那么新聞工作者幸福的境界遠高于它。新聞工作者的幸福不僅體現在馳騁沖鋒于寬廣無垠的社會舞臺上,更在于能夠整合社會力量,參與和推動社會變革。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正是新聞工作的魅力和神奇之所在。在社會發(fā)展,自有真正意義上的新聞事業(yè)以來,社會進步的重大歷程背后都離不開新聞力量的推動,遠的不說,從改革開放之初的“真理標準大討論”,到農村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推行,從小平同志視察南方重要講話到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大轉變,哪一項重大事件背后沒有新聞工作者的鼓與呼?為什么當我們以記者的身份出現時,素不相識的人們向我們敞開了心扉?為什么我們的觸角可以上至領導的重大決策下至普通百姓的家長里短?為什么一個平民百姓的疾苦通過記者的報道,就能夠引起社會的關注,喚起各界的愛心?為什么一些社會痼疾、陳腐觀念,經新聞媒體痛陳暴光后,就失去了附著的根基,并進而引起制度的變革?因為,我們不僅代表自己,更代表社會的良心,我們的一次小采訪有可能推動社會前進一大步。
記者節(jié)感言50字 記者節(jié)感言 新華社篇七
今天是第七個記者節(jié),和護士節(jié)、教師節(jié)一樣,在中國作為行業(yè)性的節(jié)日好象只有這么三個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有幸過節(jié),我在很忙然中度過了今天---記者節(jié)。
從業(yè)這些年,經歷了風風雨雨,苦辣酸甜……心里一直想要說些什么?
100多年前,馬克·吐溫曾這樣評價新聞業(yè):“這是由一群無知、自以為是、頭腦簡單的人制造的輿論,這些連挖溝、修鞋都不夠資格的人,為了生存走上了記者之路?!?/p>
這有點像當下中國新聞記者的寫照。
曾被譽為“無冕”的這個群體,正在尷尬地飽受聲譽危機。更可怕的是,即使是記者自身,也常常陷入自我懷疑與否定之中。
一個機會,一考就考進了新聞單位,一個本沒有多少文化的人就吃起了文化這碗飯,敢說我是盡了全力地做記者,那種癡迷,那種敬業(yè)回想起來連自己都不堪回首,參與創(chuàng)辦經濟臺、交通臺,耕耘、收獲、艱辛、汗水、鮮花、榮譽,苦樂盡在其中……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為民鼓,為民呼,為社會進步助推一把,忠于職守,我無愧地說,我做到了。
記者節(jié)只是一個尊重記者的形式和符號,記者要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更好地融入社會,褒揚正義,鞭笞*,為社會進步和文明貢獻力量。
記者節(jié),一個雖然沒有假期但是令人心動的節(jié)日!
記者節(jié)感言50字 記者節(jié)感言 新華社篇八
靜悄悄的,記者節(jié)又到了。
由于自己和然然一齊感冒,這天看到“小二讀帖:中國記者也有節(jié)”才明白11月8日是連半天假也不放的“記者節(jié)”。為此,國內云南26家媒體“宣誓承諾放下‘灰暗新聞’”:“做負職責媒體,讓新聞更加溫暖、更加陽光、更加有力量”。這當然是個好的方向,媒體、記者,一向有“社會良心、無冕之王”等等的稱號,他們若能更清楚的認清自身職責、勇于負起職責,而不是隨波逐流和唯利是圖,當然是社會與民眾之福。
另一方面,記者節(jié)不僅僅需要強調職責,更需要強調權利而不僅僅僅是福利。我們至今還時常聽到記者挨打、被防、被限制、被傳喚、被誣告等等的新聞。在這樣的新聞輿論環(huán)境下,如果記者的采訪權、知情權、人身權利還得不到足夠保障的話,又如何保證公眾可能得到真相和陽光呢
記者是觀察者,報道者,也是記錄者。每逢重大的事件,都有記者在場。此時,記者就成為見證者和記錄者,扮演著古代史官的主角。
伍皓:“做負職責媒體”
做負職責媒體,首先是要對新聞負責;必須要對公眾負責;歸根結底是要對黨和人民的事業(yè)負責;目的是為了重塑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建立在“負職責媒體”的基礎之上,我們才能在追求公開、透明、陽光、開放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
記得《南方周末》上刊載過一篇文章,講述新聞與歷史的關系。文章認為,歷史是古代的新聞,而新聞是當代的歷史。這一番話,是值得反復引用的。我一向認為,記者就應學習歷史,以加強對事件的整體把握,加強使命感和職責感;歷史學家也就應關注時事,以便給材料注入生命。歷史與現實,是能夠相互對照的。
我們生活在歷史之中。這天的時事,就是明天的歷史。在中國,我們既不能夠準確地報道時事,也不善于經常地回顧昨日發(fā)生的事情。我們既沒有新聞,也沒有歷史。于是,我們沉溺在不斷進步的幻覺之中,卻走在老路上面。我們自以為不會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卻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三次直至很多次。我們天天在覺悟,結果卻是被新的石頭再絆倒很多次。
劉松蘿曾說:中國的問題,個性是腐敗問題,就是在缺乏報道,缺乏記錄并且缺乏對舊聞的回顧的社會條件下日甚一日,直到積重難返。
因此,中國需要這樣一些人,他們能夠冷靜地觀察時事,把事件客觀地報道出來,準確地記錄下來。在重要的時刻,他們又能夠把歷史記錄拿出來以供社會對照之用。當社會沉淪的時候,他們的是非標準不隨著社會沉淪。當社會扭曲的時候,他們的記錄不隨著社會的改變而改變。當社會選取遺忘的時候,當社會在娛樂中醉生夢死的時候,他們就應記住那些有可能讓自己,讓權貴,讓大眾不快樂的事情。記者和學者,當然就應是肩負這種使命的人。
我不埋怨大眾。大眾正在承受著巨大的生存壓力,他們有權利只思考眼前的事情。同時,就應有人去思考長遠一些的問題。這是一種社會分工,與精英和民粹沒有太大的關聯(lián)。有些人的虛名,或者因為虛名而產生的實利,就就應來自他們思考了大眾沒有思考的問題,承擔了大眾沒有承擔的精神痛苦。
假如有人不愿再承擔精神上的痛苦,他們能夠選取退卻,讓新來者承擔這一社會主角。但是,假如有人不愿意承擔痛苦和風險,卻仍然以記者和學者自居,這就是在欺世盜名了。至于那些歪曲事實,模糊邏輯,倡導遺忘,麻痹社會,降低社會肌體的疼痛感的人,就應被稱為記者和學者中的敗類。
把事件記錄下來,這是一種無奈,是我們在有些時候唯一能夠做的事情。同時我相信,這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在《吶喊》的自序里,魯迅先生記錄了此刻已經被熟知的他與錢玄同先生的對話。
魯迅:“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此刻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錢玄同:“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期望?!?/p>
看似無望的時候,愿意沉睡的人繼續(xù)沉睡吧。不愿意睡或者睡不著的人們,不妨加入記錄者的行列。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社會的記錄者正在增加。以前,我們聽說過有神話般的西方記者,他們周游世界,又能夠隨時把文字和圖片傳到報社,在報刊上發(fā)表出來。這天,這已經我們成為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的事情了。唯一的不同,就是大多數人只能在網上發(fā)表。能夠說,每一位網上作者,都是廣義上的記者。很多新聞,就是由他們帶給的。
更值得慶幸的是,網上的報道和記錄已經起到了作用。周正龍虎照事件,“躲貓貓”事件,周久耕事件,鄧玉嬌案件,經濟適用房六連號事件等等,都得到了社會的關注,有些還得到了應有的處理。
劉松蘿曾在《天價和地王:我們無能為力,但是能夠記錄下來》中說:“我們無能為力,但是能夠把這一切記錄下來。我們要記?。菏钦l在操縱房價,誰在放松監(jiān)管,又有哪些專家在為財閥張目。一句話,是誰在禍國殃民。我堅信,報應會來到的。”此外,假如我們把看到的暴力拆遷記錄下來,把市政工程中的腐敗現象記錄下來,把正在進行的高考改革中出現的違法違紀問題記錄下來,就能夠構成威懾的力量,就能夠推動中國的進步。
寫作本文的時候,我看到了《南方都市報》的社論,《記者:觀察者、記錄者、參與者、改造者》。在此,向《南方都市報》致敬。
我們是社會的記錄者。我們拒絕強權,拒絕遺忘,拒絕商業(yè)霸權,拒絕泛娛樂化,力求為社會,為后人留下真實的記錄。我明白,還有很多網絡關注的事件沒有得到解決,有些事件甚至在網絡上無法討論。但我堅信,只要有人還在記錄,中國就有期望。
記者節(jié)感言50字 記者節(jié)感言 新華社篇九
11月8日,是新中國的第x個記者節(jié),一個不放假的節(jié)日。我們向你們———所有奔波在路上的新聞記者,致敬!和很多個日子一樣,這是平凡的一天。一切都在緩緩改變,一切也都在緩緩地被改變。不變的,是我們的致敬。
這是幾名普通新聞人,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名字。他們發(fā)自肺腑的話,是我們所有新聞工作者的堅持。讓我們并肩前行!
黃葉飄飛的季節(jié),我們迎來了第x個屬于自己的節(jié)日。
飛天周刊一個年輕的實習記者曾寫過讓我肅然起敬的一句話:喜歡這分艱辛,尊重這分使命,所以固守這分職責。
而事實證明,她的確沒有把這句話僅僅停留在口頭上。都市新聞人就就應這樣,篤信成功的喜悅來自艱辛的采寫編,而不是低俗的炒作和無聊的文字游戲。黨給了我們使命,不是讓我們接到一個熱線就急匆匆“打抱不平”,或帶著發(fā)稿任務滿大街找“狗咬人”,更不是讓我們居高臨下地大喊一通,亂批一頓。為了固守職責,我們務必始終持續(xù)冷靜、平和與辯證,走進都市生活,體察社會現象,傾聽市民聲音,繼而概括又生動地聚焦我們生活著的都市,讓相關部門、相關人甚至感興趣的相關群體,有所觸動,有所思考,有所改善。
———李
在新聞這個行業(yè)中干了這么多年,我始終認為我干的是一件很重要、很神圣的事情。正因如此,我覺得我始終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生怕有什么遺漏或疏忽造成大錯,以至于晚上做夢都被嚇醒。做什么事情必須得做足功課,不然我會個性不自信,怕別人小看我,更怕讀者覺得看我修改的版面、采寫的稿件是浪費時間。
———蘭
匆忙中,一天又結束了。放下手中的筆,細細回味,十多年的修改記者生涯,賦予了我吃苦耐勞、堅忍不屈的性格,造就了我恪盡職守、是非分明的品德,這是我一生的財富。
這會兒,我想說,將榮光與豪情稍稍收起,讓我們肩負職責,從容前行!
———裴
記者是現實忠實的記錄者和守望者。記者的價值,就在于把這種忠實的記錄刻錄成一段真實的印記。記者就應是現實主義者,以記錄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為己任;記者也就應是理想主義者,總要想像著讓明天的生活更完美,我們的社會更禮貌、更進步。記者這個職業(yè)永遠是一種人生狀態(tài),你務必在一種狀態(tài)下,在一種學習的狀態(tài)下,在跑步的狀態(tài)下做這樣一份工作。
———關x
入行16年,面容已不再年輕,頭發(fā)已不再濃密,青春已漸漸遠去。在還不到回憶的年紀回首這16年的日日夜夜,惟感自豪的是:激情仍在,動力依然,前進的腳步沒有停歇!新聞是個充滿挑戰(zhàn)、需要激情、不怕艱辛、固守職責的行業(yè),選取了它,就意味著要有更多的付出和努力。16年里,有成功、有遺憾、有歡笑、有淚水,但在一個充滿朝氣、團結如一、力求上進、感動常在的群眾里工作,心里是一種別樣的溫暖。節(jié)日來臨,應對暖陽,大聲說出———我無悔!!!
記者節(jié)感言50字 記者節(jié)感言 新華社篇十
林書喜(南國都市報記者):
心中常有“四心”
當了10多年的記者,總結了一些感悟,要做一名優(yōu)秀的記者,要用好“四心”,即:耐心、虛心、細心、平常心。工作上要有耐心,生活還要耐得住寂寞,在新的工作環(huán)境里,沒有人脈關系,工作難以展開,這時要懂得調整心態(tài),要虛心向同行學習,不斷提高采訪技巧和寫作能力,新聞就在身邊,做個有心人,從各方面中尋找新聞線索;不要因為上稿量少而耿耿于懷,要嚴格要求自己,深挖好新聞,寫出精品。時刻提醒自己,好的新聞永遠不缺版面。
鄭邦京(國際旅游島商報記者):
工作即生活
作為長年在基層的新聞工作者,累了病了說不出,只能默默地干,心里所想的,就是在職一天,就要做好本職工作.至于說最難忘的,這么多年經歷了很多事,采訪了許多人與事物和現象,已經分不清了,眼光總是看前面,因事物總是在變化,人活到老就要學到老。多年新聞生涯,只牢牢記住一句話:遵循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道德,少說多做,與時俱進,弘揚社會真善美、正能量。
范志平(本報編輯部副主任):
從事新聞事業(yè)要有熱情
從1994年參加工作至今,我從事新聞采編工作已經有20個年頭了,足跡踏遍了儋州的山山水水,現回想20年的工作經歷,感觸頗深,曾有過面對采訪對象時的手足無措,經歷熬夜加班寫(編)稿后的身心俱疲,也曾有過新聞稿件首次發(fā)表后的欣喜和自己取得成績受到肯定以及作品獲獎后的興奮,但更多的則是自己對所從事新聞行業(yè)的熱情、期待和憧憬,以及深感從事新聞這一職業(yè)責任重大的強烈憂患意識,還有自己對新聞事業(yè)的無限熱愛和執(zhí)著追求。
鄭云炯(本報記者部副主任):
收獲的是快樂和驕傲
回想起當年最難忘的一次經歷,仿佛還在眼前,記得當時自己正在和家人吃飯,突然接到工作電話,急忙放下筷子,趕到事故現場了解情況,并且經常加班加點的工作,常常想,這是為什么?但還是加班加點做好,在完成一個個報道任務,看到自己采寫的臺風新聞、人物故事變成鉛字奉獻給讀者之后,收獲的是快樂和驕傲,那是自己堅持的責任和擔當。
黎有科(本報記者):
工作永遠在路上
記者的工作就是永遠在路上。我經常用鏡頭記錄每一瞬間,在文字的配合下,每一張圖片都充滿了故事,記得那一年“達維”臺風席卷我市,我到影響最大的白馬井鎮(zhèn)去采訪,那是我第一次在臺風天工作,想要好的圖片,表達深刻的新聞內容,冒著狂風暴雨,拿著相機在雨中前行,因為做記者,是光榮的,是有社會責任的,我們要永遠保持奔跑的姿勢。
符丹丹(儋州廣播電視臺記者):
記者的責任和擔當
成為一名記者后,我認為自己應該有擔當和責任。在采訪中遇到阻礙的時候,依然能夠堅強面對;在雙腿發(fā)抖的時候,依然能夠向前邁進。記者之路還在延伸,內涵還在豐富,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時刻牢記肩上的責任,履行新聞工作者神圣的職責,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按照“三貼近”的要求,多報道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多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積極學習新知識、新理念,接受新媒體的挑戰(zhàn),發(fā)揮廣電人傳統(tǒng)媒體的優(yōu)勢,努力創(chuàng)造出無愧于“記者”這個神圣職業(yè)的新業(yè)績,為儋州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冼賀(本報記者):
忙碌卻也充實
看到我們的時候,我們在報紙上,看不到我們的時候,我們在路上,這是對新聞記者的真實寫照。記者節(jié)又到了,每年的這個日子,作為記者的我都在忙碌著。來不及好好回味,來不及好好慶祝。3年多了,從事記者這一行整整三年了,“忙碌”與我相伴。然而,我卻深深地愛著這種“忙碌”。因為這種“忙碌”,我的生活繽紛而多彩;因為這種“忙碌”,我的人生充實而快樂。
記者節(jié)感言50字 記者節(jié)感言 新華社篇十一
11月8日,是新中國的第十個記者節(jié),一個不放假的節(jié)日。我們向你們———所有奔波在路上的新聞記者,致敬!和很多個日子一樣,這是平凡的一天。一切都在緩緩改變,一切也都在緩緩地被改變。不變的,是我們的致敬。
這是幾名普通新聞人,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名字。他們發(fā)自肺腑的話,是我們所有新聞工作者的堅持。讓我們并肩前行!
黃葉飄飛的季節(jié),我們迎來了第十個屬于自己的節(jié)日。
飛天周刊一個年輕的實習記者曾寫過讓我肅然起敬的一句話:喜歡這分艱辛,尊重這分使命,所以固守這分職責。
而事實證明,她的確沒有把這句話僅僅停留在口頭上。都市新聞人就就應這樣,篤信成功的喜悅來自艱辛的采寫編,而不是低俗的炒作和無聊的文字游戲。黨給了我們使命,不是讓我們接到一個熱線就急匆匆“打抱不平”,或帶著發(fā)稿任務滿大街找“狗咬人”,更不是讓我們居高臨下地大喊一通,亂批一頓。為了固守職責,我們務必始終持續(xù)冷靜、平和與辯證,走進都市生活,體察社會現象,傾聽市民聲音,繼而概括又生動地聚焦我們生活著的都市,讓相關部門、相關人甚至感興趣的相關群體,有所觸動,有所思考,有所改善。
———李
在新聞這個行業(yè)中干了這么多年,我始終認為我干的是一件很重要、很神圣的事情。正因如此,我覺得我始終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生怕有什么遺漏或疏忽造成大錯,以至于晚上做夢都被嚇醒。做什么事情必須得做足功課,不然我會個性不自信,怕別人小看我,更怕讀者覺得看我修改的版面、采寫的稿件是浪費時間。
———蘭
匆忙中,一天又結束了。放下手中的筆,細細回味,十多年的修改記者生涯,賦予了我吃苦耐勞、堅忍不屈的性格,造就了我恪盡職守、是非分明的品德,這是我一生的財富。
這會兒,我想說,將榮光與豪情稍稍收起,讓我們肩負職責,從容前行!
———裴
記者是現實忠實的記錄者和守望者。記者的價值,就在于把這種忠實的記錄刻錄成一段真實的印記。記者就應是現實主義者,以記錄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為己任;記者也就應是理想主義者,總要想像著讓明天的生活更完美,我們的社會更禮貌、更進步。記者這個職業(yè)永遠是一種人生狀態(tài),你務必在一種狀態(tài)下,在一種學習的狀態(tài)下,在跑步的狀態(tài)下做這樣一份工作。
———關x
入行16年,面容已不再年輕,頭發(fā)已不再濃密,青春已漸漸遠去。在還不到回憶的年紀回首這16年的日日夜夜,惟感自豪的是:激情仍在,動力依然,前進的腳步沒有停歇!新聞是個充滿挑戰(zhàn)、需要激情、不怕艱辛、固守職責的行業(yè),選取了它,就意味著要有更多的付出和努力。16年里,有成功、有遺憾、有歡笑、有淚水,但在一個充滿朝氣、團結如一、力求上進、感動常在的群眾里工作,心里是一種別樣的溫暖。節(jié)日來臨,應對暖陽,大聲說出———我無悔!!!
記者節(jié)感言50字 記者節(jié)感言 新華社篇十二
靜悄悄的,記者節(jié)又到了。
由于自己和然然一起感冒,今天看到“小二讀帖:中國記者也有節(jié)”才知道11月8日是連半天假也不放的“記者節(jié)”。為此,國內云南26家媒體“宣誓承諾放棄‘灰暗新聞’”:“做負責任媒體,讓新聞更加溫暖、更加陽光、更加有力量”。這當然是個好的方向,媒體、記者,一向有“社會良心、無冕”等等的稱號,他們若能更清楚的認清自身責任、勇于負起責任,而不是隨波逐流和唯利是圖,當然是社會與民眾之福。
另一方面,記者節(jié)不僅需要強調責任,更需要強調權利而不僅僅是福利。我們至今還時常聽到記者挨打、被防、被限制、被傳喚、被誣告等等的新聞。在這樣的新聞輿論環(huán)境下,如果記者的采訪權、知情權、人身權利還得不到足夠保障的話,又如何保證公眾可能得到*和陽光呢?
記者售察者,報道者,也是記錄者。每逢重大的事件,都有記者在場。此時,記者就成為見證者和記錄者,扮演著古代史官的角色。
伍皓:“做負責任媒體”
做負責任媒體,首先是要對新聞負責;一定要對公眾負責;歸根結底是要對黨和人民的事業(yè)負責;目的是為了重塑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建立在“負責任媒體”的基礎之上,我們才能在追求公開、透明、陽光、開放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
記得《南方周末》上刊載過一篇文章,講述新聞與歷史的關系。文章認為,歷史逝代的新聞,而新聞是當代的歷史。這一番話,是值得反復引用的。我一直認為,記者應該學習 歷史,以加強對事件的整體把握,加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歷史學家也應該關注時事,以便給材料注入生命 。歷史與現實,是可以相互對照的。
我們生活在歷史之中。今天的時事,就是明天的歷史。在中國,我們既不能夠準確地報道時事,也不善于經常地回顧昨天發(fā)生的事情。我們既沒有新聞,也沒有歷史。于是,我們沉溺在不斷進步的幻覺之中,卻走在老路上面。我們自以為不會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卻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三次直至很多次。我們天天在覺悟,結果卻是被新的石頭再絆倒很多次。
劉松蘿曾說:中國的問題,特別是*問題,就是在缺乏報道,缺乏記錄并且缺乏對舊聞的回顧的社會條件下日甚一日,直到積重難返。
因此,中國需要這樣一些人,他們能夠冷靜地觀察時事,把事件客觀地報道出來,準確地記錄下來。在重要的時刻,他們又能夠把歷史記錄拿出來以供社會對照之用。當社會沉淪的時候,他們的是非標準不隨著社會沉淪。當社會扭曲的時候,他們的記錄不隨著社會的改變而改變。當社會選擇遺忘的時候,當社會在娛樂中醉生夢死的時候,他們應該記住那些有可能讓自己,讓權貴,讓大眾不快樂的事情。記者和學者,當然應該是肩負這種使命的人。
我不埋怨大眾。大眾正在承受著巨大的生存壓力,他們有權利只考慮眼前的事情。同時,應該有人去考慮長遠一些的問題。這是一種社會分工,與精英和民粹沒有太大的關聯(lián)。有些人的虛名,或者因為虛名而產生的實利,就應該來自他們考慮了大眾沒有考慮的問題,承擔了大眾沒有承擔的精神痛苦。
假如有人不愿再承擔精神上的痛苦,他們可以選擇退卻,讓新來者承擔這一社會角色。但是,假如有人不愿意承擔痛苦和風險,卻仍然以記者和學者自居,這就是在欺世盜名了。至于那些歪曲事實,模糊邏輯,倡導遺忘,麻痹社會,降低社會肌體的疼痛感的人,應該被稱為記者和學者中的敗類。
把事件記錄下來,這是一種無奈,是我們在有些時候能夠做的事情。同時我相信,這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在《吶喊》的自序里,魯迅 先生記錄了現在已經被熟知的他與錢玄同先生的對話。
魯迅:“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F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錢玄同:“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p>
看似無望的時候,愿意沉睡的人繼續(xù)沉睡吧。不愿意睡或者睡不著的人們,不妨加入記錄者的行列。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社會的記錄者正在增加。以前,我們聽說過有神話般的西方記者,他們周游世界,又能夠隨時把文字和圖片傳到報社,在報刊上發(fā)表出來。今天,這已經我們成為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的事情了。的不同,就是大多數人只能在網上發(fā)表??梢哉f,每一位網上作者,都抒義上的記者。很多新聞,就是由他們提供的。
更值得慶幸的是,網上的報道和記錄已經起到了作用。周正*照事件,“躲貓貓”事件,周久耕事件,鄧玉嬌案件,經濟適用房六連號事件等等,都得到了社會的關注,有些還得到了應有的處理。
劉松蘿曾在《天價和地王:我們無能為力,不過可以記錄下來》中說:“我們無能為力,不過可以把這一切記錄下來。我們要記?。菏钦l在操縱房價,誰在放松監(jiān)管,又有哪些專家在為財閥張目。一句話 ,是誰在*。我堅信,報應會來到的?!贝送?,假如我們把看到的暴力拆遷記錄下來,把市政工程中的*現象記錄下來,把正在進行的高考改革中出現的違法違紀問題記錄下來,就可以形成威懾的力量,就可以推動中國的進步。
寫作本文的時候,我看到了《南方都市報》的社論,《記者:觀察者、記錄者、參與者、改造者》。在此,向《南方都市報》致敬。
我們是社會的記錄者。我們拒絕強權,拒絕遺忘,拒絕商業(yè)霸權,拒絕泛娛樂化,力求為社會,為后人留下真實的記錄。我知道,還有很多網絡關注的事件沒有得到解決,有些事件甚至在網絡上無法討論。但我堅信,只要有人還在記錄,中國就有希望。
記者節(jié)感言50字 記者節(jié)感言 新華社篇十三
靜悄悄的,記者節(jié)又到了。
由于自己和然然一起感冒,今天看到“小二讀帖:中國記者也有節(jié)”才知道11月8日是連半天假也不放的“記者節(jié)”。為此,國內云南26家媒體“宣誓承諾放棄‘灰暗新聞’”:“做負責任媒體,讓新聞更加溫暖、更加陽光、更加有力量”。這當然是個好的方向,媒體、記者,一向有“社會良心、無冕”等等的稱號,他們若能更清楚的認清自身責任、勇于負起責任,而不是隨波逐流和唯利是圖,當然是社會與民眾之福。
另一方面,記者節(jié)不僅需要強調責任,更需要強調權利而不僅僅是福利。我們至今還時常聽到記者挨打、被防、被限制、被傳喚、被誣告等等的新聞。在這樣的新聞輿論環(huán)境下,如果記者的采訪權、知情權、人身權利還得不到足夠保障的話,又如何保證公眾可能得到*和陽光呢?
記者是觀察者,報道者,也是記錄者。每逢重大的事件,都有記者在場。此時,記者就成為見證者和記錄者,扮演著古代史官的角色。
伍皓:“做負責任媒體”
做負責任媒體,首先是要對新聞負責;一定要對公眾負責;歸根結底是要對黨和人民的事業(yè)負責;目的是為了重塑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建立在“負責任媒體”的基礎之上,我們才能在追求公開、透明、陽光、開放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
記得《南方周末》上刊載過一篇文章,講述新聞與歷史的關系。文章認為,歷史是古代的新聞,而新聞是當代的歷史。這一番話,是值得反復引用的。我一直認為,記者應該學習 歷史,以加強對事件的整體把握,加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歷史學家也應該關注時事,以便給材料注入生命 。歷史與現實,是可以相互對照的。
我們生活在歷史之中。今天的時事,就是明天的歷史。在中國,我們既不能夠準確地報道時事,也不善于經常地回顧昨天發(fā)生的事情。我們既沒有新聞,也沒有歷史。于是,我們沉溺在不斷進步的幻覺之中,卻走在老路上面。我們自以為不會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卻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三次直至很多次。我們天天在覺悟,結果卻是被新的石頭再絆倒很多次。
劉松蘿曾說:中國的問題,特別是*問題,就是在缺乏報道,缺乏記錄并且缺乏對舊聞的回顧的社會條件下日甚一日,直到積重難返。
因此,中國需要這樣一些人,他們能夠冷靜地觀察時事,把事件客觀地報道出來,準確地記錄下來。在重要的時刻,他們又能夠把歷史記錄拿出來以供社會對照之用。當社會沉淪的時候,他們的是非標準不隨著社會沉淪。當社會扭曲的時候,他們的記錄不隨著社會的改變而改變。當社會選擇遺忘的時候,當社會在娛樂中醉生夢死的時候,他們應該記住那些有可能讓自己,讓權貴,讓大眾不快樂的事情。記者和學者,當然應該是肩負這種使命的人。
我不埋怨大眾。大眾正在承受著巨大的生存壓力,他們有權利只考慮眼前的事情。同時,應該有人去考慮長遠一些的問題。這是一種社會分工,與精英和民粹沒有太大的關聯(lián)。有些人的虛名,或者因為虛名而產生的實利,就應該來自他們考慮了大眾沒有考慮的問題,承擔了大眾沒有承擔的精神痛苦。
假如有人不愿再承擔精神上的痛苦,他們可以選擇退卻,讓新來者承擔這一社會角色。但是,假如有人不愿意承擔痛苦和風險,卻仍然以記者和學者自居,這就是在欺世盜名了。至于那些歪曲事實,模糊邏輯,倡導遺忘,麻痹社會,降低社會肌體的疼痛感的人,應該被稱為記者和學者中的敗類。
把事件記錄下來,這是一種無奈,是我們在有些時候能夠做的事情。同時我相信,這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在《吶喊》的自序里,魯迅 先生記錄了現在已經被熟知的他與錢玄同先生的對話。
魯迅:“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錢玄同:“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p>
看似無望的時候,愿意沉睡的人繼續(xù)沉睡吧。不愿意睡或者睡不著的人們,不妨加入記錄者的行列。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社會的記錄者正在增加。以前,我們聽說過有神話般的西方記者,他們周游世界,又能夠隨時把文字和圖片傳到報社,在報刊上發(fā)表出來。今天,這已經我們成為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的事情了。的不同,就是大多數人只能在網上發(fā)表??梢哉f,每一位網上作者,都是廣義上的記者。很多新聞,就是由他們提供的。
更值得慶幸的是,網上的報道和記錄已經起到了作用。周正*照事件,“躲貓貓”事件,周久耕事件,鄧玉嬌案件,經濟適用房六連號事件等等,都得到了社會的關注,有些還得到了應有的處理。
劉松蘿曾在《天價和地王:我們無能為力,不過可以記錄下來》中說:“我們無能為力,不過可以把這一切記錄下來。我們要記住:是誰在操縱房價,誰在放松監(jiān)管,又有哪些專家在為財閥張目。一句話 ,是誰在*。我堅信,報應會來到的?!贝送猓偃缥覀儼芽吹降谋┝Σ疬w記錄下來,把市政工程中的*現象記錄下來,把正在進行的高考改革中出現的違法違紀問題記錄下來,就可以形成威懾的力量,就可以推動中國的進步。
寫作本文的時候,我看到了《南方都市報》的社論,《記者:觀察者、記錄者、參與者、改造者》。在此,向《南方都市報》致敬。
我們是社會的記錄者。我們拒絕強權,拒絕遺忘,拒絕商業(yè)霸權,拒絕泛娛樂化,力求為社會,為后人留下真實的記錄。我知道,還有很多網絡關注的事件沒有得到解決,有些事件甚至在網絡上無法討論。但我堅信,只要有人還在記錄,中國就有希望。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928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