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道德經(jīng)感悟心得體會全文(優(yōu)秀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3 21:00:03
2023年道德經(jīng)感悟心得體會全文(優(yōu)秀8篇)
時間:2023-12-13 21:00:03     小編:琉璃

心得體會是個人在經(jīng)歷某種事物、活動或事件后,通過思考、總結和反思,從中獲得的經(jīng)驗和感悟。好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秀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德經(jīng)感悟心得體會全文篇一

第一段:道德經(jīng)是中華傳統(tǒng)智慧的精髓,一直以來都對我有深遠的影響。通過學習和研讀道德經(jīng),我開始思考人生的真諦,探索道德的力量,同時也更加了解自己和周圍的世界。下面,我將分享我在研讀道德經(jīng)時所得出的一些心得體會。

第二段:道德經(jīng)強調(diào)了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告訴我們應該順應自然,不要強求勢力與權謀。這一觀點深深觸動了我,使我開始思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過去,我常常把自己與環(huán)境對立起來,努力爭取個人利益。可是,道德經(jīng)告訴了我,只有和諧的關系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于是,我學會了關注他人的需求,關心社會的發(fā)展,從而更好地融入這個世界。

第三段:道德經(jīng)對個人修養(yǎng)有著深刻的啟示。它告訴我們?nèi)绾巫鲆粋€有修養(yǎng)的人,如何保持內(nèi)心的平靜和寬容。這不僅有助于個人的健康和幸福,也能夠影響他人。我在修行道德經(jīng)的過程中,更加強調(diào)內(nèi)心與外界的和諧。通過反思、冥想和自我調(diào)整,我學會了寬恕他人的過失,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從而更好地與人相處。這樣的修養(yǎng)讓我更加自信和鎮(zhèn)定,也贏得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第四段:道德經(jīng)對于社會治理也有著很大的價值。它強調(diào)了以德治國的理念,在今天的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告訴我們一個強大的國家應該注重人民的福祉,重視道德的教育,而不是僅僅追求物質的繁榮和國家的實力。對于現(xiàn)代社會,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提醒。只有通過道德的引領,才能夠實現(xiàn)和諧的社會與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因此,我們應該更加重視道德經(jīng)所倡導的思想,用道德的準則來約束我們的行為,為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做出貢獻。

第五段:綜上所述,在研讀道德經(jīng)的過程中,我得到了許多寶貴的體驗和思考。道德經(jīng)教會了我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修養(yǎng)自己,以及如何提供對社會治理的建議。它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使我成為一個積極向上、有責任感的人。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從道德經(jīng)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未來的社會將會更加美好。讓我們共同努力,成為道德經(jīng)的實踐者,為實現(xiàn)和諧社會而努力奮斗。

道德經(jīng)感悟心得體會全文篇二

[原文]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1、[見]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這里又出現(xiàn)了一個重要的概念[民],與[民]相對的是[圣人]。

在觀心之境中,圣人,相當于真心,民,相當于妄心,即意識心。

真心是遠離分別執(zhí)著的,而妄心最大的特點就是分別執(zhí)著。

所以在觀心修行中,需要遠離這樣幾種分別執(zhí)著:賢愚、貴賤、好惡。

如果存在賢愚對立,妄心就會去攀緣執(zhí)著于這個[賢],爭奪[賢]的好名聲。這時就遠離了[道]。

如果存在貴賤之別,妄心就會去攀緣執(zhí)著于這個[貴],盜取[貴]的好東西。這時亦遠離了[道]。

如果存在好惡之別,妄心就會去攀緣執(zhí)著于可以滿足欲望心的[可欲],被欲望擾亂了清凈心。這時同樣也遠離了[道]。

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

那么怎么樣才是[觀心]修行所應當做的呢?

圣人之治,即真心當家做主——

實其腹:道家修行的[實其腹],大多是指以下丹田為爐鼎修煉內(nèi)丹(精氣神),藏傳佛教修行中也有修中住氣、寶瓶氣等修法,也可以算[實其腹]。那么在[觀心]修行中,[實其腹]又如何實踐呢?有兩種方式,一為在觀心的同時,稍微分一絲注意力,稍稍鼓腹并一直持續(xù)保持,這樣有利于在觀心的同時為后續(xù)的修行打好基礎。第二種方式,[腹]為人體之[中],引申為[生命之中],后續(xù)在《道德經(jīng)》中有[守中]的修法,[實其腹],可以視為[守中]的修法。如何來守中呢?當心靈空靜下來后,安住于空靜之心的整體狀態(tài),專注于空靜之心的整體狀態(tài),即是[守中],即是[實其腹]。實,即不斷堅定、堅實、堅固之意。實其腹,即不斷地增強安住于空寂之心的定力,越空越定,越靜越定。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發(fā)生在[觀心]之[觀照]的范圍內(nèi)。如果丟掉了觀照,昏昏欲睡了,或者像冷灰枯木一樣沒有了活力,實其腹就失去意義了。[觀心]修行的實其腹,是在明明朗朗的觀照之下的實其腹。

弱其志:志,即意志、意圖。在觀心修行的時候,要保持放松的心態(tài),同時保持清明的觀照,觀照,只是保持清明的覺察,但不去干擾觀照的對象,不以自己的意志或意圖去刻意對觀照對象做出什么行為。

那么為什么是[弱]而不是[去]呢?因為保持清明的觀照本身就是一種[志],雖然區(qū)別于刻意左右觀照對象的[志],但畢竟仍然是一種[志],所以是[弱其志],僅僅保持觀照即可。

強其骨:道家有修煉腎氣以強健骨氣的修法,在[觀心]修行中,強其骨,則可理解為強其主心骨,即真心。強其骨,即增強真心當家做主的力量,亦即強化安住于真心之意。

恒使民無知、無欲也:要經(jīng)常使意識心處于“無知”、“無欲”的狀態(tài),換句話說,即是要讓心靈經(jīng)常處于真心的狀態(tài)。無知,即無分別執(zhí)著,知,代表了分別心和世間知識。無欲,即遠離欲望,遠離[可欲]。

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要安住于真心狀態(tài),時時安住,念念安住,使分別心不敢妄為,這樣的狀態(tài)即是無為,時刻保持無為之心,則無不治矣。治,即真心為體,意識心為用,各居其位,各司其能,一切合于[道],自然圓滿。

《道德經(jīng)》第三章[見]的總結:

1)安住真心,遠離分別執(zhí)著,遠離欲望污染;

2)空去意識心,堅實空靜心,保持觀照心,強化本元心;

3)保持無為之心,真心為君,意心為臣,各具其位,各司其能;

2、[修]

1)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觀心修行環(huán)境,遠離各種欲望污染源;

2)放下大腦,放空心靈,以心觀心,直觀自心;

3)強化定力,安住于心靈本有的空靜,同時保持清明的觀照;

4)[寬坦并任運,警覺且放松],既要做到念起即覺,覺而不隨,又要做到不對念頭進行任何評判、干擾和處理,任其自來自去,只是清楚地旁觀即可。

3、[行]

1)在生活中也盡量保持心靈的空靜,盡量遠離各種充滿欲望的環(huán)境;

2)在生活中練習觀心、觀照,面對事情時,少用分別心,多用觀照心;

4)在真心做主的基礎上,隨緣應用意識心,有效地處理好各種事務,同時保持無為之心,努力做事,而對結果隨緣、不執(zhí)著。

道德經(jīng)感悟心得體會全文篇三

道德經(jīng)第三節(jié)是道德經(jīng)中的重要章節(jié)之一,它探討了人們?nèi)绾瓮ㄟ^修身養(yǎng)性來提升個人的道德素質。這一節(jié)的主題包括“知???心知者,不知??不知者”、“道者,萬物之奧秘也”、“持而不盈,深而不厚”等,這些詞句引導人們思考,并給人們的生活指明了正確的方向。通過對道德經(jīng)第三節(jié)的深入闡釋和思考,我深深感悟到了人與道的關系、內(nèi)外修身的重要性和“持而不盈,深而不厚”的智慧。以下是我的心得體會。

首先,道德經(jīng)第三節(jié)讓我明白了人與道的關系。就像道德經(jīng)中所說“知???心知者,不知??不知者”,只有心存善念、追求道義的人才能真正認識到道的存在。這種認識并不是表面上的理解,而是融入生活,變成一種習慣和行為方式。人們應當通過修身養(yǎng)性,以道德為準則指導自己的一言一行,才能真正接近道。我們應該明白,人生的意義并不在于追求物質的無限擴張,而在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只有通過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才能實現(xiàn)我們與道的聯(lián)系,找到人生的真正意義。

其次,道德經(jīng)第三節(jié)強調(diào)了內(nèi)外修身的重要性。道德經(jīng)中說道是“萬物之奧秘也”,這告訴我們道不僅存在于外界的自然環(huán)境中,也存在于我們內(nèi)心的世界中。要真正接觸到道,我們首先需要凈化內(nèi)心。只有擁有純凈的心靈,才能洞悉事物的本質,把握事物之間的關聯(lián)。內(nèi)外修身相輔相成,內(nèi)在的修煉能夠影響外在的表現(xiàn),而外在的修煉又能夠影響內(nèi)在的品性。我們應當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努力保持靜心和自律,時刻保持謙遜、堅韌、勇敢的心態(tài),不被功名利祿所迷惑。只有秉持道德為準則,才能真正做到內(nèi)外修身的統(tǒng)一,達到心境寧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境地。

最后,道德經(jīng)第三節(jié)告訴我們應當“持而不盈,深而不厚”,這是一種關于生活智慧的啟示。這句話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過于貪心,不要追求無止境的物質享受,要學會適度滿足,保持清心寡欲的心態(tài)。同時,這句話也告訴我們重要的是內(nèi)在的修煉,而不是外在的表象。我們應當注重內(nèi)心的成長和修養(yǎng),而不是過分追求外在的繁華和虛榮。只有內(nèi)心足夠寬廣,擁有善良的品性,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從而帶給我們內(nèi)在的滿足感和快樂。

通過對道德經(jīng)第三節(jié)的深入思考和體悟,我深深認識到了人與道的關系、內(nèi)外修身的重要性以及“持而不盈,深而不厚”的智慧。我深信,只有通過修煉自己的身心,追求道義,才能真正找到人生的意義,實現(xiàn)個人的全面發(fā)展。我將牢記這些教誨,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努力,秉持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為自己的成長和社會的進步做出積極的貢獻。

道德經(jīng)感悟心得體會全文篇四

說完了第一章的[見],下面說一下修和行。

2、修

在知識上了解了[見]之后,如果不去實修,那么知識就永遠是知識,無法轉變?yōu)檎鎸嵉闹腔邸?/p>

那么在自己直接[看見]之前,應該如何進行實踐呢?這里列了幾點,供大家參考。

1)放下大腦思考,不辯論,少說話,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

既然道的真相不在思慮言說,不在語言概念,不在邏輯思維,那么就需要在實踐中盡量地減少內(nèi)心這些方面的活動。

2)安靜下來后,將注意力收到自己的內(nèi)在,以心觀心。

3)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內(nèi)心的狀態(tài),是[有欲]還是[無欲],如果念頭較多,即為有欲,這時觀心的重點就在于[觀其所徼],即觀察念頭如何生起,如何息滅等等,如果念頭非常少,甚至基本沒有念頭,即為無欲,這時觀心的重點就在于[觀其妙],即深入觀察[無]的微妙之處——這[無]的狀態(tài),從哪里生?向哪里滅?有實質還是無實質?是常是斷?是垢是凈?是善是惡?這[無]的本體到底在哪里?它和我們的生命是什么關系?.......

5)將觀照的對象鎖定觀照自身,即觀照[觀照]本身,這觀照來自哪里?從哪里生?向哪里滅?有實質還是無實質?是常是斷?是垢是凈?是善是惡?這[觀照]的本體到底在哪里?它和我們的生命是什么關系?.......

6)深入觀察[有欲]的本體、[無欲]的本體、[觀照]的本體,這三者的本體為一為異?它們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他們最究竟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3、行

修,側重于專修實踐,行,側重生活實踐。

2)自己為自己制定身、口、意的戒律,加強覺知和自律;

3)少欲、知足、樂寂靜、勤精進、不戲論、時時提起正念,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4)將專修中獲得的體驗延伸到生活中,如寂靜、安寧、少念、清明、安詳?shù)?

5)逐漸學會在生活中觀心,知道自己心里念頭、情緒、思想的生起,并練習觀而不隨。

道德經(jīng)感悟心得體會全文篇五

道德經(jīng)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哲學經(jīng)典,被譽為人類文明史上的瑰寶。其中的第三節(jié)是關于無為而治的思想,給人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和處理問題的方法。讀完這一節(jié),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其智慧和實用性。接下來,我將結合自己的理解,對道德經(jīng)第三節(jié)進行感悟與體會,分享給讀者。

首先,道德經(jīng)中提到的“治大國若烹小鮮”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在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常常會被層出不窮的事務所累,感到壓力倍增。然而,通過“烹小鮮”的比喻,我們可以得知只有關注局部,才能獲得整體的安穩(wěn)。這種理念告訴我們要放下繁雜的事務,集中精力處理當下最重要的事情,并且要從細節(jié)做起,逐步積累,一步一個腳印地朝著目標前進。

其次,無為而治的思想也提醒我們要對自己的欲望有所克制。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一句話叫“欲速則不達”,就是想告訴我們通過忍耐與克制,才能更好地獲得成功。道德經(jīng)中的“制其兌,和其光,同其塵”同樣針對了這一點。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我們往往容易被物質和功利所迷惑,而失去了本心。因此,我們需要通過無欲無求的心態(tài),平心靜氣地面對外界的挑戰(zhàn),從而更好地處理事務。

第三,道德經(jīng)中的“以無事治無事,事無大小,輕重,遠近,是以不輕生”讓我受益匪淺?,F(xiàn)代社會中,我們常常陷入了忙碌和焦慮的狀態(tài)。然而,與其盲目地忙碌,不如通過“以無事治無事”的方式,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保持平靜。這樣一來,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們才能更好地獲得內(nèi)心的安寧,把握事情的主動權,并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

另外,無為而治還讓我意識到不要過度干涉他人,要尊重他人的選擇與決策。在道德經(jīng)中,有一句非常經(jīng)典的話:“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告訴我們世間事皆有其道,我們不必過于干涉他人的選擇和行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應該尊重他人的選擇并給予幫助與理解。只有保持對他人行動的尊重,才能建立友好的人際關系,推動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最后,道德經(jīng)中的無為而治探討了寡欲的哲學原則。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往往追求更高的社會地位和物質財富,而忽略了內(nèi)心的愉悅和精神的滿足。然而,通過修煉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尋求心靈的寧靜才是真正的幸福。正如道德經(jīng)中所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我們應該珍惜已經(jīng)擁有的,以心靜為主,舍棄多余的欲望,從而能夠體驗到真正的內(nèi)心寧靜和滿足感。

綜上所述,道德經(jīng)第三節(jié)的無為而治思想對我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研讀這一節(jié),我明白了要放下繁雜的事務,集中精力處理當下最重要的事情;我也學會了對自己的欲望有所克制,通過無欲無求的心態(tài)面對外界的挑戰(zhàn);我體驗到了通過“以無事治無事”的方式調(diào)整心態(tài),獲得內(nèi)心的安寧;我明白了要尊重他人的選擇和行動,建立友好的人際關系;我意識到通過修煉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尋求真正的幸福。道德經(jīng)的無為而治思想,不僅幫助我們應對現(xiàn)代社會的種種困擾,也給了我們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使我們能夠擁有更快樂、更有意義的人生。

道德經(jīng)感悟心得體會全文篇六

第一段:道德經(jīng)第五十章的核心理念是“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生之生,動之于死地而后生。”這一章節(jié)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實和道德哲學。在面對死亡的時刻,人們往往能夠認識到生命的無常和寶貴。這種認知使人們更加珍惜和敬畏生命的來之不易,從而更加關注道德和倫理的問題。因此,人們應該從這一章節(jié)中得到啟示,了解到生死的真相,并通過思考來思索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第二段:道德經(jīng)第五十章還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边@一章節(jié)告訴我們,道德的境界就像水一樣。水是無私的,它滋潤了萬物卻不爭奪。同樣,道德的真諦是無私的,它在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得到體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吹綘幎泛图姞?,但是從道德經(jīng)中我們應該悟到,只有努力追求無爭無斗的境界,才能夠達到真正的道德境地。

第三段:道德經(jīng)第五十章還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句話給我們普通人以很大啟發(fā)。它告訴我們?nèi)伺c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人應該學會尊重和跟隨自然,因為自然是追求真理的最高標桿。如果我們能夠遵從自然的規(guī)律,追求行為的自然和合理,就能夠達到道德的真諦。這句話既是道德哲學的概括,也是學習和進步的動力。

第四段:道德經(jīng)第五十章還認為,“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句話從另一個角度告訴我們,道德并不是直接可見的,它隱藏在我們行為和思想的細微之處。大音希聲意味著善行不被張揚,大象無形意味著道德無處不在。這提示我們要從細微之處開始,關注自己言談舉止中的小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道德的力量和智慧。

第五段:道德經(jīng)第五十章中的這些概念和思想,對于我們的人生和處世有著深遠的影響。生死的對比讓我們認識到生命的寶貴;無私的水喻示范人們追求無爭無斗的境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訴我們尊重和順應自然是道德的基礎;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提醒我們道德的力量潛藏在細節(jié)之中。因此,通過對道德經(jīng)第五十章的領悟和思考,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道德的重要性,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體現(xiàn)和踐行道德價值觀。

道德經(jīng)感悟心得體會全文篇七

我十分喜歡這本書,喜歡書中的道理。比如,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币馑际钦f,如果“道”可以用語言表達,那它就不是真正的“道”了;“道”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必須心神領會,因為它不是?!暗馈薄!兜赖陆?jīng)》這部書講了“道”,還講了“德”。“道生之,德畜之”,老子認為,具有上乘品德的人,從來不追求形式上的“德”;而下乘品德的人,從來不放棄追求形式上的“德”,這才是真正沒有具備“德”。

接下來,老子還講了“無為”。什么是無為?老子強調(diào),“無為而非不為”,無為反而是大作為。怎么理解?“無為”是指某個方面的“無為”,再空出這個空間做其他更有用的事情,這就是“有為”,而且還是“大作為”。說白了,“無為”就是避開沖突,為自己的自在而做喜歡做的事。

“上善若水”,“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老子愛水,孔圣人亦愛水。“上善若水”是指天地間至高至極的善就好似水一樣。“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jīng)》第八章,此章里還有一句:夫唯不爭,故無尤。正是由于不與人爭,所以沒有什么過失。另外,道德經(jīng)里的第七十八章也是講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克強者莫之能勝?!碧煜聸]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這一方面沒有誰勝過他。有一個成語叫“無孔不入”,更是體現(xiàn)了水的威力。水往低處流,正是因為往低處流,所以威力十足,一有縫隙,便乘虛而入。

老子另外愛提“有”和“無”?!坝兄詾槔?,無之以為用?!薄坝小笔侨丝梢杂萌庋劭吹靡姷模梢詫θ藗冇欣?,“無”也可以被人們利用。這怎么說?舉個例子,古時車子的輪子,是三十根輻條撐起一個空殼,空殼即是“無”,但若是“有”,不是“無”,那它就失去了車的用途,不再是車。再舉個例,碗的中間是空的,即為“無”,倘若是“有”,是實心的,那便失去了碗的用途,變成一個廢物。有如,房屋是空心的,即為“無”,倘若是實心的,那便失去了房屋的用途。總之,“有”可以對人們有利,“無”也可以為人所用。另外,國畫中如果說落過筆的地方為“有”,沒有落過筆的地方為“無”,那么,便是“無”襯托著“有”,“有”襯托著“無”。“無”離不開“有”,“有”離不開“無”??偛豢赡芤环嬂锶客亢诨蛉靠瞻装?并且,美學觀念上,畫中的“無”是有用的,給人空靈的感覺,好似一篇文章中的“……”,有留白,留給讀者一個想象的空間,這也是“無”。另外,“有”、“無”還有另一種含義:“有”代表著生,“無”代表著死。有無互相襯托,生死互相伴隨。有生即有死,有死即有生。無生則無死,無死何來生?一旦“生”,便代表著將來會“死”;而“死”便代表著將“生”。如此看來,“有”和“無”之間,是大有學問的。

《道德經(jīng)》是一部偉大巨著,以一部空前絕后的經(jīng)典,它是自我閱讀《弟子規(guī)》以來的第二部經(jīng)典,給生命以啟發(fā)。書中的道理,我感到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理解的更深。

人生時間有限,我們應抓緊時間多閱讀這種經(jīng)典書籍,《道德經(jīng)》就是這樣的一部經(jīng)典,仔細咀嚼品味,是不無裨益的。

道德經(jīng)感悟心得體會全文篇八

在讀完《道德經(jīng)》之后,我深刻地體會到了其中蘊含的智慧和深刻的哲學思想。本文將從學習《道德經(jīng)》的經(jīng)歷入手,分享我對其中關于人生、修身、處世等方面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一、通過學習《道德經(jīng)》,我對人生的看法發(fā)生了變化。很多時候我們在糾結人生意義、如何過好人生等問題時,固然可以從社會、文化、外界因素入手,但閱讀《道德經(jīng)》后我更發(fā)現(xiàn)人生的真諦在于自我內(nèi)在的認知和完善。人生本無目的,重要的是如何在此基礎上去奮斗、去成長。

二、《道德經(jīng)》教導人們要重視內(nèi)在修身,強調(diào)淡泊名利。真正的修身之道,是參照道理進行內(nèi)心調(diào)整。例如,看到我的小小成就時有人贊揚我,然而我卻只能淡然處之。從道家文化中可以感受到清凈、淡泊來自于擁抱這個世界,學會在不張揚的前提下完成自己的使命。

三、在處理事物上,學習《道德經(jīng)》對于我們應該獲得非常積極的引導和啟迪。不要手頭過多的、華麗的工具,一個合適的方法也能夠為我們發(fā)揮出非常好的效果,不要過多的“工具箱心態(tài)”。處理一切事情時要能夠靜坐和去想,體會《道德經(jīng)》里那種平靜、默音的美好。

四、在學習《道德經(jīng)》過程中,我也理解到了自我的永垂不朽對我們治理現(xiàn)實社會的重要性。我們常??吹竭@個社會各種各樣的事情發(fā)生,內(nèi)在的需要和外在的暴力觀念也是我們無法回避的一種現(xiàn)實。為了避免這種現(xiàn)實的痛苦,需要有一些內(nèi)在的大慈大悲,需要在迷霧和混亂中去感受到其間的真正指向。此時,我們的思想和行動就能夠超越現(xiàn)實,從而達到一種永恒的精神追求。

五、透過《道德經(jīng)》所展現(xiàn)的哲學思想與生活哲學,我們窺見了一些很深的層面,更接近人性深處的探索和思考。大量的哲學思想文獻中,這個作品猶如一股清流,傳播了我們非常普遍的價值觀念,集結了我們的思想和智慧,充分發(fā)揮了人的智慧,把輪廓彰顯得更加清晰,將那些常常暗生暗滅、斷斷續(xù)續(xù)的表意引向了一種更為凝固的形態(tài)。

回顧學習《道德經(jīng)》的經(jīng)歷,我認為這是一段讓我受益匪淺的旅程。通過它,我得以深入思考人生、完善自我,感悟到人類命運的世紀性課題和應有的精神內(nèi)涵。我相信,在接下來的人生之旅中,這些體會和感悟將繼續(xù)引導著我前行。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928626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