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熱門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4 06:06:09
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熱門17篇)
時間:2023-12-14 06:06:09     小編:書香墨

提問是獲取知識、解決困惑的重要途徑。怎樣寫一篇富有生命力和觸動人心的散文,需要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真摯情感的表達。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

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篇一

目標:

1、認識一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3、結合圖畫和注釋了解詩句的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體會牧童悠然自得的心。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大家覺得大自然美嗎?今天學習一首古詩《牧童》,詩中描寫了郊外的景色和牧童快活的生活。齊讀課題。

1、借助拼音自讀古詩,畫出本課的生字。同桌之間互相認讀。

2、自由讀。同桌互讀,三、詩人眼里的牧童是個什么樣的`孩子?到詩里去找找吧!

詩意描述:

“草鋪橫野六七里”在廣闊的原野上,鋪滿了青青的野草?!傲呃铩痹谶@個不是實指,而是虛指。下句的“三四聲”也是虛指。

“笛弄晚風三四聲”牧童悠閑的放著牛,吹響了笛子,幾聲悠揚的笛聲和著徐徐的晚風傳來。

“歸來飽飯黃昏后”牧童回到家里已經到了黃昏,晚飯吃得飽飽的。

“不脫蓑衣臥月明”連蓑衣都沒脫,就躺下來,有滋有味地觀賞那漸漸升起的明月。

(這首詩形象,鮮明的表現(xiàn)了郊野遼闊的景色和牧童自在的快活的生活。詩句抒發(fā)了悠閑自得,怡然自樂的野趣。)。

配樂背誦古詩。

試著默寫一下。

板書設計:

牧童。

草六七里。

笛三四聲。

歸來黃昏后。

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篇二

教學目標:

1、學會古詩中的兩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詩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

3、想象詩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理念:

本科時教學的內容是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二組的第一篇課文,本組課文是以“童年”為專題編寫的,《牧童》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牧童放牧晚歸后那種安然與恬淡、閑散與愜意的生活。

教科書選編這首詩的目的:一是通過學習,理解意思,體會童年生活的純真和美好;二是通過背誦、默寫,豐富語言積累;三是激發(fā)學生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

根據(jù)以上教學目標、重難點及教材的編寫意圖,我設計了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介紹詩人,激發(fā)興趣。意圖是通過故事引入,從作者的特殊性入手,制造興趣點,使學生樂于學習。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我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安排了一下步驟,意在讓學生通過自學,初步感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互助學習精神。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教師注意強調“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學生反饋并質疑。(教師適時板書并回答學生的質疑。)。

三、再讀古詩,交流學習。我安排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意圖是通過讓學生反復讀,想象,在讀中悟出詩意。

四、想象畫面,體會情感。意在通過朗讀、想象等方式將學生引入古詩描繪的意境。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引導學生以多種形式熟讀古詩,在學生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知道,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篇三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睂W習古詩,不僅讓學生了解了豐富多彩的祖國文化,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發(fā)展想象,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詩學素養(yǎng)。今天,我在班級與孩子們共同誦讀了古詩——《牧童》。《牧童》是唐代詩人呂巖所作,呂巖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呂洞賓。整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兒童晚歸休憩圖:草場、月夜、笛聲、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全詩意境優(yōu)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的表現(xiàn)了牧童悠閑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

本課我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yōu)美意境,并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閑自在、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tài)的向往。同時這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苯虒W本首詩,我重點運用“情景教學法”、“設景想象教學法”,借助多媒體課件與音樂來創(chuàng)設學生樂于接受、能走進其間的意境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閱讀、感悟、表達與創(chuàng)新。此外,我還采用了“誦讀法”、“重點字詞剖析教學法”進行教學以突破重難點。

在課堂教學中,我主要采取了這樣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以悠揚的笛聲、生動的畫面入手,走進《牧童》。

課堂伊始,我先播放了一組牧童生活圖景,并配以歡快的笛聲,讓學生邊看邊聽。隨后讓學生交流所看所想。這樣的安排,我旨在“快樂”二字上展開教學,不但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又讓學生以快樂的心情走進課堂。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課堂基調,課堂教學也因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tài)。

(二)、三讀古詩,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詩只有用心朗誦,才能彰顯它獨特的韻味。在此,我采用了“誦讀法”,設計了三“讀”環(huán)節(jié):

1、一讀字正腔圓。

學生初讀本首詩時,我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重點認讀多音字“鋪”、生字“蓑”。

2、二讀抑揚頓挫。

在學生讀準讀通詩句的基礎上,我告訴學生:詩歌更講究節(jié)奏,讀詩要讀出它的抑揚頓挫,讀出它的變化,才能讀出它的美。師生合作讀出詩的節(jié)奏。

3、三讀詩中意境。

通過以上兩個環(huán)節(jié)的練讀,學生大多已能熟讀古詩,并初步感知古詩大意。此時,我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讀——品讀古詩。我主要抓住“鋪”、“弄”、“臥”鼓勵學生讀出詩中所蘊含的畫面。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北臼自姷奶攸c是敘事抒情,情景交融。在讀出畫面的基礎上,讓學生入詩境,悟詩情。這樣的教學設計,避免了古詩教學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講串問,而是抓住重點字詞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處,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進行扎扎實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

(四)、探作者,體會別樣情。

讀詩,不僅要讀出詩中畫,還要讀出詩中人——即詩人的思想體現(xiàn)。這對孩子們而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很好的導向,是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的深入。自然,也是這也是學習詩詞的難點之處。對于三年級的孩子,我們的要求不能太高,要切合孩子的實際,因此,在此環(huán)節(jié),通過讓孩子看呂巖的資料,捕捉信息來探究詩人對悠閑自樂生活的向往,并再次引領學生誦讀古詩。這不僅使教學回歸到古詩的本體上來,更是學生的情感在回歸和升華,從而受到情感熏陶。

(五)、拓展閱讀,體會詩作美。

學習古詩,就是要讓學生在欣賞古詩詞的同時愛上古詩,所以在學生“意猶未盡情猶未止”時,我出示了一組以“兒童生活”為體裁的詩句賞析。將本課的古詩輻射到其余相關詩句,真正做到課內外的有機融合,從而讓學生愛上古詩詞,愛上中華傳統(tǒng)文化,感受其中的博大精深。

回顧整節(jié)課的教學,我給學生營造出了很好的讀詩氛圍,學生參與讀詩的積極性很高。學生將詩讀成畫,由畫悟情,動情誦讀的效果較好。但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將詩中意象進行更有機的組合,使之在學生的腦中形成更完整的畫面?如何打造更開放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的能動性學習再上一個層次……我將在深思中不斷探索,在探索中努力尋求前進的道路。

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篇四

1、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并默寫古詩。

2、借助注釋、抓住重點詞句、利用插圖、發(fā)揮想象理解詩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達的方法。

3、感受古詩的韻味,激發(fā)閱讀古詩的興趣。培養(yǎng)動手搜集資料的習慣。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意,積累古詩。

2、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課件。

詞典、搜集思念家鄉(xiāng)的古詩詞、與這首有關的資料。教學過程:

一、交流積累,引入詩文。

老師:古往今來遠離故土的游子總會思念魂牽夢縈的家鄉(xiāng)。他們往往把這種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詩中,需要我們細細去品味。請同學們把你積累或搜集到的描寫思念家鄉(xiāng)的古詩,給大伙誦讀一下。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李白的《靜夜思》、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已學過)、北宋秦觀的《浣溪沙》等。學生:積極交流。

老師:從剛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數(shù)同學把所學古詩能夠積累下來,一部分同學不但能積累所學古詩,還主動搜集課外古詩,值得大家學習,我們一定要養(yǎng)成主動積累的習慣。因為學習語文重在積累。今天我們來學習北宋詩人王安石的一首詩《泊船瓜洲》。

二、知詩人,解詩題。

(一)知詩人。

老師:課前老師讓同學們查閱與這首詩有關的資料,誰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資料跟大家交流交流。

學生:簡介王安石。

老師:根據(jù)學生的交流適時點撥使學生了解寫作這首詩的時代背景。

(二)解詩題。

學生:理解“泊”的意思。進而解題: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師小結:剛才我們了解了詩人是怎樣的一個人,弄懂了詩題的意思。這”知詩人,解詩題“是學習古詩不可缺少的一步。它能幫助我們理解詩的內容。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時寫下了一首怎樣的詩呢?請同學們輕聲讀一讀。

三、讀詩文,明詩意。

(一)輕聲讀詩,圈出自己讀不準的字。

(二)同桌交換意見。

(三)師生合作讀詩文,解詩意。

1、指名讀詩,引導讀準”間、重、還”。

2、共同動手正音。

3、理解“數(shù)重山”中“數(shù)”的意思。

老師:看來從瓜州到王安石的家鄉(xiāng)鐘山就一條(橫向的)河、幾座山的'距離,離得很近了,往下讀。

學生:讀“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p>

4、理解“綠”和“還”的意思。

綠:吹綠、染綠。

還:歸、在本詩中是回家的意思。

老師:現(xiàn)在這個“還”的音你能讀準了嗎?

5、回過頭復習“泊、間、數(shù)、綠、還”幾個字的意思。

6、再次輕聲讀詩,然后拿出課堂筆記本試著用自己的話寫出這首詩的意思。寫成后交流。

四、入詩境,悟詩情。

1、引導學生邊讀詩邊想象詩描繪的畫面。

老師: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風吹醒了柳樹,吹來了燕子,吹美了大江。

南岸,閉上眼睛想象春風帶給江南什么樣的美景?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們積累的好詞佳句喲。

學生: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畫面。

2、體會詩人用詞的傳神。

老師:春風給江南送來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而詩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個字就表現(xiàn)出來了,讀時耐人尋味,那就是---“綠”,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后資料袋里的內容,相信你會更進一步的感受出詩人對詞的推敲及用詞的準確傳神。

3、讀中領悟詩情。

老師:同學們,根據(jù)你的理解自由讀詩,讀出詩的韻味。體會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找出詩中相關的詞句。

學生:自由讀詩,讀后發(fā)表意見。

4、老師小結:“一水間,數(shù)重山”足以感受出詩人歸心似箭,“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不能馬上回到家鄉(xiāng)的惆悵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詩表達了詩人戀鄉(xiāng)、思鄉(xiāng)之情。

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篇五

教學目標:

1、誦讀詩詞,理解詩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2、體會詩詞的意境,豐富學生情感,從詩句中感受童年的快樂。

3、認識本課5個生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背誦和默寫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回顧激趣:

我們曾經學過不少關于描寫兒童的詩,你還記得嗎?試著背一背。

二、初讀詩文,展現(xiàn)畫面。

1、今天我們又要來學習兩首描寫兒童生活的詩。請同學們朗讀兩首古詩。

2、在《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中,你分別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三、精讀詩文,走近畫卷。

1、你最喜歡哪首古詩?選一首自己研讀理解。

2、自由組合小組,合作探究,選擇一首詩進行研讀,了解詩意,理解字詞,逐句解決。

3、老師參與學生的研究。??。

四、品讀詩文,走進畫卷。

1、學習第一首詩。

(1)“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蹦愀惺艿搅耸裁矗坷首x。

釋義:六七里方圓的原野鋪滿了青青的野草,三四聲悠揚的笛聲和著微微的晚風傳來。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閑自得、怡然而樂,感受到的是一種野趣。

(2)“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蹦憧吹搅耸裁矗空f說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讀。

釋義:牧牛回來已到黃昏,晚飯吃得飽飽的,無憂無慮,還沒脫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漸漸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暢,他的生活是無憂無慮,非常愜意。

(3)詩句中描寫了牧童歸來后的場景,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從哪里看出來的?一個“弄”,一個“臥”。(可愛、調皮、疲倦)。

(4)、再說說詩中描繪的畫面。

把兩句詩意連起來說,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2、學習第二首詩。

(1)“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闭f說詩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釋義:一只小船上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崩斫庠娋湟馑?,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釋義:十分奇怪為什么沒有雨,他們也把傘張在那兒,原來他們是在遮雨,而是別出心裁,用傘試風。)。

“張、使風”描繪出兩個淘氣、可愛、天真的孩子。

(3)朗讀詩句,讀出孩子的調皮,感受那悠閑的畫面。

五、再讀詩文,感受意境。

1、比較兩首詩的人物,你更喜歡哪位詩人筆下的“頑童”?為什么?

2、背誦古詩。

六、拓展延伸,想象畫卷。

1選擇其中一幅畫面,進行想象,改寫成一篇有趣的記敘文或者散文。

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篇六

1、學會“籬、疏、蝶、吳、蓮、徐、剝、鋤、蓬、賴、媚、檐”十二個生字。

2、理解詩句意思,了解古代兒童的生活樂趣。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能默寫《宿新市徐公店》。

古時候兒童的生活情景是怎樣的呢?我們通過閱讀古人留給我們的詩文就會知道。

《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宋朝詩人楊萬里,他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兒童追春圖。新市,古縣名,在今湖南省攸縣北。徐公店,即姓徐的人開的店。詩人留宿在新市的徐家客店,用他那善于觀察的眼睛,發(fā)現(xiàn)了這樣具有詩情畫意的一幕。

“籬落疏疏一徑深”?;h落,籬笆。疏疏,稀疏。徑,小路。深,幽深。這句的意思是:稀疏的籬笆下,一條小路伸向遠方。

“樹頭花落未成陰”。未,沒有。陰,樹陰。這句的意思是:樹上的花落了,但是葉子還沒有長茂密。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急走,奔跑。這兩句的意思是:兒童奔跑著追逐黃色的蝴蝶,黃蝴蝶飛入黃色的菜花之中,再也找不到了。

這首詩描寫了南方農村的暮春景色。在一派田園風光中,穿插了兒童追捉蝴蝶的場面,寫出了兒童的天真爛漫,富有兒童情趣。這首小詩突出特點在于設色:黃黃的蝴蝶,飛進大片的金黃的油菜花中,一下子看不見了,這是一種絕妙的不同事物的色彩融合。面對這樣一種情景,追趕蝴蝶的頑童會是一種怎樣的神態(tài)?對照前面“急走”的情形,我們不難想象,孩子是多么希望捕捉到那美麗的.蝴蝶!然而,蝴蝶更加頑皮,它置身大自然這一切生靈的守護神的懷抱中,是大自然的博愛掩護了那嬌小的蝴蝶。這時,孩子會有些惆悵,但小詩給我們讀者留下的卻是盎然的春意,別樣的情趣!

《清平樂》的作者是宋朝的辛棄疾。這首詞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江南生活勞作的圖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泵┪?。溪,小溪。這句的意思是:茅屋又小又低,小溪上長著綠油油的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醉,酒醉。吳音,具有南方口音的話語。媚,柔媚。好,問好,閑談。這句的意思是:酒醉中,有人用柔媚的南方話語相互問好、閑談。

“白發(fā)誰家翁媼?”翁,老翁。媼,老婆婆。這是誰家的老翁、老婆婆呢?

“大兒鋤豆溪東”。這句的意思是:大兒子在小溪的東邊鋤豆子。

“中兒正織雞籠”。這句的意思是: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無賴,無聊,無所事事。這句的意思是:最可喜的是小兒子感到無聊,趴在小溪岸邊剝著蓮蓬。

今天讀到“茅檐低小”“白發(fā)翁媼”時,我們眼前出現(xiàn)的畫面也許有些凄涼、衰敗,但和“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以及三個兒子的活動聯(lián)系起來,傳達給我們的則是一幅溫馨、充實、和諧。辛棄疾用極其簡練的文字,勾畫了一幅古時南方農人依山水而居,勤于農時,滿足、悠閑的生活畫面。

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篇七

1、作者介紹:呂巖,唐代詩人,中過進士,曾做過兩次知縣,后來因為發(fā)生農民起義,為躲避戰(zhàn)禍帶著一家人逃到終南山學道,不知所終。

2、生試讀,讀出節(jié)奏。

指名讀,齊讀。

指導書寫兩個生字。

默讀,思考:詩寫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詩中寫了哪些景物。

再自由讀,同座討論每句詩的大意。

反饋:

前兩句:

(1)、“鋪”的讀音。這個字說明說明?六七里說明什么?

(3)、這里的“六七”、“三四”不是具體數(shù)字,一個說明“少”。學生說說詩意。

后兩句:

讀后問:這兩句寫誰?

后一句什么意思?

牧童晚飯后,不和家人相聚,不和伙伴玩耍,甚至連蓑衣也不脫,手握笛子,與晚風為伴,以天當被,以草地當床,你能不能猜一猜,他為什么會一個人躺在原野的草地上呢?如果你是這個牧童,此時你會想些什么呢?這時你的心情會怎樣?(安詳、恬靜、舒適)。

7、總結:前兩句寫景,突出原野的寬闊和夜晚的靜,后兩句寫事.表現(xiàn)牧童的安詳恬靜。聯(lián)系作者的生活經歷,兩次做過縣里,后來跑終南山學道,你覺得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對安逸生活的向往)。

三、各種形式練背誦。

四、拓展:讀有關牧童的詩詞,感受詩詞的意境。

清代詩人袁枚寫過一首牧童捕蟬的詩《所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p>

宋代詩人雷震描繪過一幅牧牛歸來圖《村晚》: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p>

另一位唐代詩人棲蟾也寫過一首《牧童》:

“牛得自由騎,春風細雨飛。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撫掌歸。何人得似爾,無是亦無非?!?/p>

宋代詩人黃庭堅自幼聰穎,七歲就寫了一首《牧童》詩:

“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牧童詞唐儲光羲。

不言牧田遠,不道牧陂深。

所念牛馴擾,不亂牧童心。

圓笠覆我首,長蓑披我襟。

方將憂暑雨,亦以懼寒陰。

大牛隱層坂,小牛穿近林。

同類相鼓舞,觸物成謳吟。

取樂須臾間,寧問聲與音。

五、作業(yè),把詩改寫成短文。

提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要寫清。

要求合理想象:之前做了什么事,為什么要去草地,在草地發(fā)生什么,牧童的心理活動以及心情。你還可以想想作者怎么看到這個景象的,作者什么感受,什么心情。

板書??????????????????????牧童。

七八里???????寬闊。

(景)。

三四聲???????靜。

臥月明???????安詳、恬靜?????(事)。

作者:超脫自然、對安逸自然生活的向往。

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篇八

教學目標:

了解適合紋樣的基本知識,掌握其圖案裝飾的一般規(guī)律,知道適合紋樣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應會運用以前學過的點、線、面等裝飾方法和夸張、變形、省略等變化方法來對適合紋樣進行裝飾。培養(yǎng)同學的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

教學重點:

學會用幾何形、自然形等要素點、線、面來裝飾適合圖形的紋樣。

教學難點:

運用點、線、面三要素和夸張、變形等變化方法來設計制作適合紋樣。

教學具準備:

適合紋樣圖片資料、作畫工具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組織教學導入新課。

欣賞圖案將同學帶入美麗的圖案中。

(圖案自身的魅力吸引同學的注意力,將同學帶入美的情景中,激發(fā)同學的興趣。)。

同學欣賞圖案。

提出問題:剛剛欣賞的圖案中,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

生:我發(fā)現(xiàn)它們的外形有的是我們數(shù)學中的三角形、圓形、正方形。

生:有的外形像桃子、有的像樹葉。

生:里面的圖案類型有的是一個形象,有的是幾個形象組合在一起。

生:里面的圖案跟外面的形狀是一樣的,也跟著是圓形、方形——。

(同學們說的都不錯,觀察的很仔細,說出了這些圖案的特點)。

師總結同學的發(fā)言,揭示課題:適合紋樣。

2、了解知識掌握方法。

師:在我們生活中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這樣的圖案。來說一說,你在哪些地方見過它們?

生討論發(fā)言。

師:那我們同學想不想自身來做一做這樣的圖案呢?

我們在來仔細的觀察欣賞一下,同時考慮以下的問題:

1)什么是適合紋樣?

2)基本形有哪些?

3)我們可以有哪些填充的圖案。

生欣賞、考慮、討論。

師和生一起總結:1)適合紋樣指適合于一定的外輪廓形狀中的裝飾紋樣。適合紋樣的形態(tài)要與外廓相吻合,就是說,在除去邊框時,仍舊具有清晰的邊框外形特征。2)可以有正方形、圓形、三角形、自然形、人造形等3)我們可以用點、線、面來裝飾,也可以用一個形象或者幾個形象來裝飾。

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篇九

1、會寫“洛、榆、畔、帳”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洛陽、榆關、那畔、千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

3、學習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4、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古詩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寶,今天又到了欣賞古詩的時間了,首先,讓我們來進行背詩大賽。

先讓學生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后小組選擇喜歡的方法,共同學習古詩教師桌間巡視。

小組選出代表匯報自學情況。

教師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指導,

1、重點詞語綠。

2、時句的意思。

3、幾個問題。

(1)為什么詩人覺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2)體會明月何時照我還的用法。

(3)作者這兩句詩提到了三個地方之間的距離,他到底要說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鐘山離得很近,這與作者有什么關系呢?”

1、熟讀成誦。

2、練習背誦。

3、改寫短文。

4、你離開過家嗎?你能體會思念家鄉(xiāng)的滋味嗎?用幾句話寫下來。

學生自由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

指名背誦泊船瓜洲,總結上節(jié)課的學法。

1、出示古詩。

2、指名朗讀。

分組自學后兩首古詩,教師巡視指導排憂解難。

小組代表匯報本小組的學習情況,集體糾正。教師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重點指導。

1、有感情的朗讀,杜仲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理解時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來。

3、指導背誦。

讀一讀第五課學習的三首古詩,想一想這三首古詩有什么共同點,(都表達了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但是使人在表達方法上卻各有特色,比較一下這三首古詩在表達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還知道那些古詩也表達了詩人對家鄉(xiāng)深深的思戀和熱愛之情?課后收集一些讀或被給同學聽,比較一下這些詩在表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篇十

1、初步學會朗誦古詩,理解古詩意境。

2、讓幼兒感受冬天的寒冷。

3、通過各種不同方法,激發(fā)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

1、學會朗誦古詩。

2、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古詩意境。

圖片四張(春曉圖片)、古詩視頻、古詩意境視頻、廢舊白紙若干。

開始環(huán)節(jié)、基本環(huán)節(jié)、結束環(huán)節(jié)、延伸環(huán)節(jié)。

一、開始環(huán)節(jié)。

1、師生打招呼、課前律動(手指游戲)。

2、用玩偶企鵝寶寶引入話題。從寒冷的南極請來了企鵝寶寶,它今天給大班的寶寶們帶來了古詩《江雪》。請寶寶們把小耳朵豎起來認真聽聽,因為這首古詩是一幅美麗的圖畫。聽完之后,請寶寶們說一說是黑板上的那一幅圖片。(四首古詩意境圖畫)。

二、基本環(huán)節(jié)。

1、老師有表情的朗誦古詩兩遍。

2、讓小朋友們說一說,黑板上的那一幅圖畫是描述這首古詩的,為什么?

3、老師再次朗誦古詩,請寶寶們邊聽邊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a、冬天的早上你睡的香嗎?有不想起床的感覺嗎?為什么?

b、談談冬季與夏季有什么不同?

c、早上爸爸媽媽叫你起床的時候,你會邊起床邊想什么呢?

4、根據(jù)圖畫討論圖畫并在此基礎上理解古詩意思(師生共同欣賞、播放古詩意境視頻)。

a、這幅畫描述的是什么季節(jié)?你們看見了什么?(千山鳥飛絕)。

b、路上有沒有行人?猜猜路上為什么沒有人?(萬徑人蹤滅)。

c、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誰?他穿著什么,頭戴什么?(孤舟蓑笠翁)。

d、老爺爺在干什么?(獨釣寒江雪)。

5、共同欣賞視頻(幼兒跟讀)。

三、結束環(huán)節(jié)。

玩撕紙(雪花)的游戲。

四、延伸環(huán)節(jié)。

1、把古詩朗誦給爸爸媽媽聽。

2、讓爸爸媽媽教畫雪花和雪娃娃。

本節(jié)課,準備的開放性問題較多,幼兒能開動腦筋,大膽參與活動,連平日不愛張嘴說話的小寶寶都參與了互動。但是本節(jié)課內容太多,在撕紙游戲環(huán)節(jié),寶寶們由于時間的問題沒有盡興。

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篇十一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7個生字。

3.??能解釋指定的詩句中帶點詞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繪的情景。

4.??理解詩的內容,使學生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理解詩的內容,使學生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實驗目標:

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聯(lián)系已知,理解這兩首古詩。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古詩《望廬山瀑布》,能背誦。

2.掌握本詩中的生字。

3.能根據(jù)自己的已知,發(fā)揮充分的想象,理解這首詩。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兩首描繪山光水色的古詩,這兩首詩都是唐代的著名詩人寫的。

二、學習第一首詩《望廬山瀑布》。

1、??板書課題,指名拼讀生字:廬、瀑。

2、??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我國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他的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具有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

3、??解題。

(1)“望”是什么意思?(遠看)。

三、??學生初讀詩句,所說自己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1、??自由讀詩句,讀準“遙、尺、疑”三個生字的音。?。

2、??通過預習,你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四、精讀詩句,想象畫面。

1、??讀第一行詩,說說還有那些詞語不理解。

(討論:“煙”這里指云霧??梢杂^察插圖。山峰上經常云霧繚繞,太陽光照射在云霧上,就呈現(xiàn)出一種美麗的紫紅色的光彩,這就是“紫煙”。由于“紫煙”輕輕飄動,所以詩人說“生紫煙”。“生”,在這里就是發(fā)生,產生的意思?!吧蠠煛本褪前l(fā)出一種紫色的煙霧來)。

這一行中你覺得哪個字用的特別好?說理由。

小結:這個“生”之用的特別好!他活生生地畫出了香爐峰上的煙霧慢慢向上升騰的情景。(讓學生看圖想象畫面)也許香爐峰正是由此得名。

誰用自己的話說說這行詩的意思?

2、??讀第二行詩,理解“遙看”、“川”。(遠遠看去。水道,河流)。

用自己的話說說這行詩的意思。

大河掛在山前是一幅怎樣的景象?指導看圖幫助學生理解、想象。

(這個“掛”字形象的寫出了瀑布外形的壯觀。說明山勢陡峭,水流得又急又快)。

3、讀三、四行詩句。哪些詞語還需要提出討論?

(“飛流直下”寫水流地飛瀉?!叭С摺?,不是一個確數(shù),是一種夸張的寫法。形容瀑布極長,掛的高,流得急。)。

瀑布的聲勢這樣大,它的聲響會怎樣?引導想象,進入意境。

教師進一步引導想象:山是綠的掛在綠色總的瀑布是白色的,山頂紫色的雨霧繚繞,顏色多么絢麗奪目;再加上靜止的山峰,飛流的瀑布,正是動靜相配,這畫面多么神奇!詩人看呀,看呀,看入了神,嫌這樣的描寫還不夠盡意,又用一個“疑”字展開想象。

理解“疑是銀河落九天”。(“疑是”是可能是的意思?!熬盘臁笔翘斓淖罡咭粚?。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銀河從高高的天上直落下來)。

你覺得這句詩中那個字用的最好?

(“落”與“掛”一樣用的精巧。好像天上突然發(fā)生了變化,天裂了,銀河從天上陡然落到了人間。這是多么大膽、新奇的想象阿??。?/p>

4、??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5、??總結全文,體會感情。

這首詩通過“生”、“掛”、“飛”、“落”等詞的形象描繪,不難看出,作者運用比喻、夸張的寫法和奇特的想象,緊緊抓住山崖的陡峭,瀑布的湍急,云煙的繚繞等特點,先寫背景再寫實景,先寫靜態(tài),再寫動態(tài),最后寫聯(lián)想,寫出了廬山瀑布噴涌而初、傾瀉直下的磅礴氣勢,從而給人以祖國山河壯美的感受。

6、??誦讀詩文,進一步體會感情。

(1)讓學生找出每行詩中應讀重音或輕音的字。

(2)要求讀出詩人對祖國河山的贊頌、熱愛之情。

7、??練習背誦。

五、?指導書寫。

“瀑”“疑”要寫的左窄右寬。

“瀑”的右下方不是“水”

練習用鋼筆描紅這首詩的生字。??。

六、作業(yè)?。

1、??背誦古詩。

2、??用自己的話說說《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述的情景。

附板書。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古詩《絕句》,能有感情地背誦。

2.掌握本詩中的生字。

3.能根據(jù)自己的已知,發(fā)揮充分的想象,理解這首詩。

一、復習。

1、??背誦《望廬山瀑布》。

2、??《望廬山瀑布》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絕句》。

1、??板書課題,解題:絕句,是我國古詩中的一種,他的特點之一是,每首詩共四句,每句一般為五個字或七個字。每句五個字叫“五絕”,每句七個字叫“七絕”。

2、??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代又一位偉大詩人杜甫寫的。公元759年,杜甫到了四川,在朋友的資助下,他在成都城郊浣花溪邊建起了一座草堂。這個時候,他的心情特別好,面對著草堂附近生氣勃勃的景象,便情不自禁的寫下了這首小詩。

三、?初讀詩句,說說理解了那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1、??自由讀詩句,讀準“鸝”、“鷺”兩個字的讀音。

2、??通過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四、?精讀詩句,想象畫面。

1、??學習第一、二兩行詩。

輕聲自由讀詩句,畫出還需要理解的詞,想想詩人這樣寫是為了表達自己什么樣的感情。

(詩人重點抓住“鳴”、“上”兩個動詞讓學生體會兩種鳥兒的不同特點。黃鸝的叫聲悅耳動聽,它們成雙成對地在剛抽嫩芽的柳枝上嘰嘰喳喳地叫,呈現(xiàn)出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白鷺從稻田里、水沼邊一個接一個的飛起來,姿態(tài)優(yōu)美,自然成行?!吧稀弊譁蚀_地描繪出一行白鷺翩然飛上天空是優(yōu)美從容的姿態(tài)。整個畫面黃、翠、白、青,色彩絢麗,鳴、上,動靜結合,表達了詩人舒暢愉悅的心情)。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

指導學生讀出舒暢愉悅的心情。

2、??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指名讀詩句,其他同學思考:第三行寫詩人看到了什么?(“西嶺”,教師隨手用藍色粉筆畫出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師講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實指,是極言年代之長?!扒镅本褪墙K年不化的積雪,并隨手用白色粉筆在山巒上畫雪)。

詩人是透過什么看到西嶺上的積雪的?(窗戶。教師講解:窗戶好像一個畫框鑲在這幅“千秋雪”的畫的四周,使人用了個“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動,很形象。并隨手用褐色粉筆畫一個方框把雪山框起來)。

是誰透過窗框在欣賞這幅特殊的畫呢?(是詩人自己)詩人有這么一種閑情逸致去欣賞窗外的景色,說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樣?(心情舒暢愉悅)。

詩人向門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停泊在岸邊的船只)東吳指什么地方?為什么說是“萬里船”?(“東吳”指長江下游一帶?!叭f里船”,是說成都與東吳之間路途遙遠,是虛指)。

誰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

3、??指名說說全詩的意思。

4、??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1)???這首詩一行寫一個景,詩人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安排的?

(2)???小結:這首詩先寫近景,后寫遠景,有動有靜,色彩明麗,勾畫出草堂附近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色,表達了詩人無比舒暢歡快的心情。

5、??指名朗讀,練習背誦。

讀的時候要注意停頓和重音。

反復練讀。

練習背誦。

6、??指導書寫。

“鸝”左右結構,“鷺”上下結構,寫時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業(yè)?。

1、??用鋼筆描紅,臨寫。

2、??背誦課文。

3、??抄寫詞語。

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篇十二

教學目標:

1、認識鄰近色,掌握鄰近色的調配規(guī)律。

2、用鄰近色進行涂色練習。

3、感受色彩的魅力。

教學重點:

認識鄰近色并掌握其調色方法。

教學難點:

如何運用鄰近色表示出和諧的色彩搭配和完整的畫面效果。

教學準備:

教師:課件、水粉顏料和繪畫工具。

同學:水粉顏料,毛筆,調色盤,筆洗,報紙,抹布。

教學思路:

本課首先通過讓同學欣賞生活中的鄰近色,使他們感受到鄰近色的和諧美;接著通過觀察色輪表,明白鄰近色之間的色彩關系和變化規(guī)律,并在多媒體的演示下理解鄰近色的調配方法;最后最后通過動手實踐達到本課的學習目的。

教學過程:

1、引導欣賞:

(1)播放錄象,欣賞生活中的鄰近色畫面。

(2)出示課題——“色彩的和諧”。

(3)復習對比色,比較鄰近色與對比色的區(qū)別。

2、目標發(fā)展:

(1)什么是鄰近色?(出示色輪)。

在色環(huán)上,相鄰近的色彩,稱為鄰近色。如:

黃——黃綠——綠。

紅紫——紫——藍紫。

黃橙——橙——紅橙。

(2)尋找鄰近色(師生互動)。

a、家居圖片。

b、生活圖片。

c、建筑圖片。

(3)欣賞畫家作品,找出鄰近色,并說說鄰近色在畫面中發(fā)生的效果:和諧。

(4)師示范鄰近色的調配方法。

黃色里逐漸加大藍色比例,最后變成綠色。

3、實踐活動:

(1)作業(yè):用鄰近色組織一幅畫面。

(2)同學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4、作業(yè)展評。

施教時間:9月18—22號。

課后記。

使用水粉進行鄰近色的練習,色彩的比例和加入水分的多少都影響同學的作品效果。水粉練習還應在今后加強。

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篇十三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3.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短文。

教學重點: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熏陶。

課時安排:3課時。

課前準備:

1.了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宋詞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教學《牧童》。

一、介紹詩人,激發(fā)興趣。

有人說,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歌,是一幅幅美麗的畫,而我要說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詩,只要用心去讀,就能讀出歌,讀出畫,讀出許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來試試。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注意強調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學生反饋并質疑。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5.指名誦讀,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全詩節(jié)奏可以這樣劃分: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三、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情感。

2.交流讀懂了什么?

3.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后的黃昏時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齊讀全詩。

四、三讀古詩,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自由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把體會到的情感,記錄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4.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詩人向往寧靜淡泊,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自由讀詩,注意讀出詩歌表現(xiàn)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4.練習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教學《舟過安仁》。

一、激趣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生活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頑皮的孩子。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感受不一樣的童年生活!

二、初讀感知,理解大意。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篙、棹、遮)。

2.同桌互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全班指名朗讀全詩,正音,注意停頓。

4.自讀理解,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5.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桿。棹:船槳。怪生:怪不得。遮頭:為頭部遮擋住風雨。使風:借助風的力量。

6.全班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一只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三、入情入境品讀詩句。

1.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讀了這兩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理解詩句意思,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兩個孩子淘氣可愛、天真頑皮。(從張、使風等動作中看出)。

3.詩人喜歡孩子嗎?你喜歡他們嗎?為什么?

4.帶著自己的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讀出孩子的調皮,感受那悠閑的畫面。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學生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

5.匯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并讓學生加以解說。

(以傘借風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孩子的喜愛和贊賞。)。

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感情朗讀,帶著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讀古詩。

五、布置作業(y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牧童》《舟過安仁》。

2.默寫《牧童》。

3.選擇其中一首古詩,根據(jù)詩意畫一幅圖畫,或者改編成一篇小短文。

第三課時教學《清平樂村居》。

一、導入,解題。

1.板書課題,讀題。

2.解題。

清平樂是詞牌名,并不是題目,樂讀作yu。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因為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的曲調名稱叫詞牌。清平樂本來是一種音樂歌曲,后來才用來當做詞牌。村居才是這首詞的題目,意思是農村閑居的人家?!肚迤綐?村居》這首詞是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自讀全詞,正音。

1.自由讀詞,注意讀準字音。

2.難讀字正音,引導學生讀準:檐、媚、翁、媼、亡賴、剝。

3.指名讀,全班齊讀。讀出韻律節(jié)奏。

三、再讀全詞,理解詞意。

1.自由讀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語意思。

2.交流自己讀課文的收獲,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語:茅檐:茅草蓋的屋子。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點醉意。吳音:吳地的方言。這里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密和睦的樣子。翁媼:老翁、老婦人。鋤豆:在豆田里鋤草。無賴:音同無賴,這里指頑皮、可愛。

3.同桌結合插圖和注釋,討論理解句子意思,全班交流:

房子是用茅草蓋的,屋矮檐低;門前有一道溪流,岸邊長滿青草,綠水青草相映,更顯得碧清可愛。不知是誰家的兩位斑斑白發(fā)的老夫妻喝過幾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語對話,互相取悅,語調柔媚親昵。

大兒子在河東的豆田里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子,只有我最喜歡的頑皮的小兒子在河邊爬著臥著剝蓮蓬玩。

四、品讀全詞,體悟感情。

1.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閉目想象畫面。

2.請學生自由談所看到的畫面。

3.再讀全詞,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鄉(xiāng)村條件簡樸,但環(huán)境優(yōu)美,夫婦恩愛,孩子勤勞,生活溫馨,難怪令人陶醉。

4.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悟。

5.全班朗讀,注意表達思想感情。

6.熟讀成誦。

五.課外拓展,激發(fā)興趣。

1.把這首詞改編成一篇優(yōu)美的短文。

2.改編歌曲,用自己喜歡的曲調唱《清平樂村居》。

3.收集、背誦其他描寫童年趣事的古詩詞。

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篇十四

活動內容:

綜合學習六包括“我的采蜜集”、“讀讀背背”、“口語交際”、“我的小筆頭”四項學習內容。

活動目標:

1、通過“我的采蜜集”,了解有關《三國演義》人物、故事的歇后語,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語言和詞匯量。

2、在“讀讀背背”中“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讓學生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3、通過“口語交際”,培養(yǎng)學生圍繞主題搜集、選擇、處理資料的能力,提高找準論據(jù)、闡明觀點的能力。

4、學生在“我的小筆頭”中學會自由表達,寫出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

活動策略:

通過看一看、寫一寫、做一做、背一背等多種形式,使學生手腦并用,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加強古詩詞的誦讀與積累,為學生積淀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通過交流自己的看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課堂口語交際的氛圍,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習作要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活動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與設計說明:

教學過程。

設計說明。

我的采蜜集。

1、走進三國:作品簡介。出示相關課件。

2、話說三國:談人物故事。

3、我來讀一讀:品讀歇后語。學生熟讀這些歇后語。

4、試著寫一寫:補充歇后語。

5、學著用一用:讓學生收集歇后語,分類整理,并嘗試運用。

6、抄寫在采蜜集上。

讀讀背背。

1、出示相關課件讀一讀古詩。

2、看一看作者簡介。

3、念一念寫作背景。

4、自讀自悟,想一想詩句的意思。

5、背一背,熟讀成誦。

口語交際。

1、出示相關課件口語交際內容:你怎么看待過春節(jié)“放鞭炮”這一習俗?

2、搜集資料,找一找有關春節(jié)燃放鞭炮的資料,如習俗的`由來、鞭炮造成的浪費、危害事例等。

3、論證觀點:燃放鞭炮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

(1)獨立思考,確定自己支持的觀點。

(2)結合具體事例論證。

4、討論辯論,完善觀點。

(1)根據(jù)所持觀點的異同自由結組。

(2)進行討論或辯論,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觀點。

5、全班交流。要求:

(1)要注意認真傾聽別人的發(fā)言。

(2)觀點可以針鋒相對,但要注意交流中的禮貌。

我的小筆頭。

1、出示相關課件明確習作要求: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寫成一篇習作。

2、教師引導。

(1)回憶自己經歷過的感觸最深的人或事,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2)可將文章題目變換成《我好想……》《我希望……》。

(3)要深入觀察生活,思考問題,寫出有真情實感、有深度的文章,切忌草草“描繪”,而沒感觸、沒真情。

(4)寫作時要有針對性,寫成后希望把文章拿給誰看。切忌空發(fā)感想,無病呻吟。

3、同桌交流,互相評價。

4、自己修改。

5、全班交流。

6、交流評改的心得。

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篇十五

設計思路:

小學高段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有一定的語文知識基礎。對其聽、說、讀、寫能力的要求就相應有所提高。不僅能通順流利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會分段,有中心。還應學會運用一定的寫作技巧使文章增色。結合本班學生在習作中存在的語言平淡,缺乏說服力的問題。設計本課,讓學生學會怎樣利用排比句準確而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感情,怎樣使自己的作文更添亮點。

教學步驟:

步驟一:

師:(小黑板展示一個排比句和一個根據(jù)此排比句修改過的.陳述句,學生比較。并說一說兩個句子有什么不同?)。

句子1:愛心——。

人人都關心和愛護他人這個世界將會對美好。

生1:排比句更順口,更流利。

生2:我讀排比句似乎更能表達愛心的價值。而且用了排比句感情更強烈。

生3:后面用了一個省略號似乎還沒有說完。而陳述句是平鋪直敘,感情一般。

師:很好,你們能比較出排比句有這么多好處,那為什么不把它用在我們的作文中去呢?(出示課題)。

片段2:

師:仿照下面這個句子,你還能說出更多的句子嗎?友誼像春風,徐徐吹來。

友誼像……。

友誼像……。

友誼像……。

生1:友誼像火炭,雪中送來;

生2:友誼像雨水,旱中下來。

生3:友誼像清泉,滋潤心田。

……。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那趕快把這個排比句工工整整地寫在你的作文本上,并向你的同桌讀一讀吧!

片段3:

出示多個課文中的排比句,讓學生找出排比句的普遍特點。學生歸納出:

1、幾個句子句式相同;

2、必須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相同句式的句子構成。

片段4:

師:請補充下列句子,并說說這個排比句還有什么獨特之處?

句子:難道友誼不是你哭泣時一句輕聲地安慰嗎?

難道友誼?

難道友誼?

難道友誼?

生1:難道友誼不是你心靈的一張創(chuàng)可貼嗎?

生2:難道友誼不是你勞累時的一杯清茶嗎?

生3:難道友誼不是你摔倒時伸出的一只溫暖的手嗎?

生4:難道友誼不是雨天為你撐起的一把傘嗎?

……。

生:這個排比句他的每個句子都是一個反問句。

生:比喻,擬人,設問等等。

師:那你能上面這個“排比句+反問句”的句子改成“排比句+設問句”的句子呢?

學生經過思考討論之后回答:

生:友誼是什么?友誼是你心靈的一張創(chuàng)可貼;是你勞累時的一杯清茶……。

教學反思:

一、作文可用的材料很多,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為課堂所用,在選擇材料時可以遵循以下原則:需要性原則、教育性原則、適應性原則、優(yōu)先性原則。這樣,我們就可以靈活地在生活中選取語文課所需要的材料,而不僅僅停留在語文教科書上。一段音樂,一個故事,甚至一道數(shù)學題,一副畫,都是課程資源。

二、小學階段不一定只遵循寫整篇作文的模式。適當?shù)亟o學生增加一定的片段練習。在形式上也不一定只拘泥于記敘文,還可以讓學生嘗試寫詩歌,填宋詞。形式多樣化的同時,學生的興趣也日漸濃厚。

三、現(xiàn)代教育更充滿人性美。重視了學生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育中如果沒有了“人”,就是毀滅的教育。本課中學生精彩而質樸的靈氣是這堂課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篇十六

一、情境導入,萌發(fā)情感(課件:小姑娘受傷后鮮血直流,暈迷不醒。眾人著急)。

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第28課《她是我的朋友》,“她”就是(小姑娘)。

小姑娘傷勢嚴重,如果不能補足她失去的血,她一定會死去的。輸血迫在眉睫啊。那是否有人愿意給她獻血呢?請大家用你喜歡的方式讀5—14自然段,找找答案吧。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渲染氣氛,從一開始就把學生引入課文情景。老師充滿哀傷和渴求的朗誦,激發(fā)學生用心朗讀,用心感悟。)。

二、探究表現(xiàn),體味內心。

(一)、有人愿意獻血嗎?把這個句子讀一讀。

1、出示句子“一陣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顫抖地舉起來。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舉起來?!?/p>

2、看到這個句子你有什么疑問?

根據(jù)學生提問,歸納三個問題,其他隨機解決。

(1)“一陣沉默之后”說明了什么?

(2)阮恒舉手時為什么“顫抖”?

(3)他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舉起來”?

3、重溫讀書方法:讀書的方法有很多,當我們產生疑問的時候,可以用什么方法解決?(聯(lián)系上下文讀書找答案;小組組討論;請教老師或同學等等)。

4、請大家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問題,先試著自己運用讀書方法來解決,解決不了,再用其他辦法。(學生自主選擇方法學習)。

5、匯報。

6、指導朗讀。

指名讀,你為什么這么讀?

從同學的朗讀中,老師仿佛看到了小男孩輸血前的害怕,猶豫卻又非常勇敢。你能邊做動作邊讀嗎?在座位上試一試。

愿意讀的站起來邊做動作邊讀。

(二)由表及里,洞識內心。

1、終于有個孩子愿意為小女孩輸血了,他就是(板:阮恒),他害怕過,猶豫過,但仍然數(shù)他最勇敢。在輸血過程中,他又是怎樣想的?怎么做的呢?請大家再把6~10自然段讀一讀,把阮恒的.神情、動作的句子畫下來,再讀一讀。

2、提問,出示4個重點句。

重點句1。

抽血過程中阮恒一動不動,一句話也不說。

重點句2。

出示“過了一會兒,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顫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臉。”

重點句3。

“但過了一會兒,他又開始嗚咽,并再一次試圖用手掩蓋他的痛苦?!?/p>

重點句4。

“接著,他那不時的啜泣變成持續(xù)不斷的低聲哭泣。他眼睛緊閉著,用牙咬著自己的小拳頭,想竭力制止抽泣?!?/p>

3、剛才我們學習第5自然段的時候,同學們都很會學習,不但能發(fā)現(xiàn)問題,而且會運用各種學習方法試著解決。你們有信心繼續(xù)學好嗎?請同學們自己讀讀這些句子,看又產生什么疑問,自己想想辦法解決。

4、學生自主選擇方法學習,提問題,解決問題。

5、匯報。

(設計意圖:“發(fā)現(xiàn)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加重要?!币虼?,老師努力建設一個“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給予學生廣闊的質疑空間,培養(yǎng)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6、指導朗讀,深入體會阮恒的內心變化。

(1)請同學們選擇你最想讀好的句子,讀一讀。

(2)同學們讀得真好,請大家推薦一位讀得最好的同學讀一讀。

請同學們看屏幕,邊聽邊仔細觀察小男孩的神情、動作。(配樂)。

(3)阮恒在獻血的過程中哭了好幾次,在這些句子中寫他哭的詞有很多,你能找出來嗎?

(4)“啜泣、嗚咽、哭泣、抽泣”

你能把阮恒獻血的過程演一演嗎?老師來讀句子,大家演一演,體會他內心的變化。

師讀,生演。

(設計意圖:新課標告訴我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5)問:你為什么這樣哭呢?

(6)如果你們是醫(yī)生,你怎么用輕柔聲音安慰他?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華。

幾名同學講這句話:“她是我的朋友?!?/p>

阮恒說的時候,他是怎樣想的?你從中想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充分挖掘教材因素,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這樣不僅可以發(fā)展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而且對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突破教學難點,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十分有益。)。

結束語:

讓朋友間的這種愛心和友情永遠留在我們心間,衷心地祝愿大家友誼地久天長!

四、作業(yè)設計。

根據(jù)學生情況分層次布置作業(yè):

1.小姑娘得救了,阮恒也安然無恙,他們一起在孤兒院里生活、游戲,還會發(fā)生什么事。請同學們展開豐富的想象,續(xù)寫一個小故事,要寫清楚她們的神情、動作、語言等。(難度較大)。

2.觀察生活中朋友之間互相幫助的事例,寫在自己的作文或日記里,注意寫清人物的語言、動作等。(多數(shù)學生都能夠完成)。

18她是我的朋友。

阮恒獻血。

愛心友情。

五年級古詩憫農教學設計篇十七

《牧童》、《舟過安仁》兩首詩以輕松、詼諧的筆調描繪出悠然自得、無憂無慮的牧童和兩個張傘使風的頑皮兒童,凝練的詩句中充滿了童真、童趣?!肚迤綐?村居》以輕快、流暢的語言,徐徐鋪開一幅恬淡、愜意的農家生活圖,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9359793.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