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編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和個體差異,以便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案的編寫要根據(jù)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合理安排教學活動和資源利用。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yōu)秀教案范例,供大家參考。希望這些教案可以給廣大教師提供一些啟發(fā)和借鑒,幫助大家更好地編寫教案,提高教學質(zhì)量。只有在精心準備教案的基礎(chǔ)上,我們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達到優(yōu)質(zhì)教學的效果。教案的編寫雖然需要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但它將為我們的教學工作帶來巨大的價值和意義。所以,讓我們一起努力,編寫出更好的教案,為學生的學習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吧!
八年級語文第課三峽教案篇一
一、掌握重點、難點、疏通文意。
二、學習抓住特征寫景狀物的方法。
三、熟讀成誦
:誦讀、討論、分析歸納。
播放一段三峽的風光片,聯(lián)系學生平時對三峽的所見所聞,讓他們暢談三峽這一景觀的感受,激發(fā)學習興趣。
(一)由學生介紹作者,以及作品的簡介。三峽具體指什么?
(二)學生自由朗讀,找出生字詞,運用工具書讀準字音,弄清文意。
(小組合作學習,邊讀邊結(jié)合課文注解,是以課文,然后作匯報。)
闕嶂曦月襄陵沿溯素湍綠潭漱屬引
補充解釋:
重巖疊嶂:即“重巖疊嶂”。嶂:治理向屏障的山峰
隱天蔽日:即“隱蔽天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應按照“自非亭午,不見曦,自非夜分,不見月”的結(jié)構(gòu)理解。
絕:斷。
或:“有”,不能做“有時”?!盎騚`````有時``````”含有假設的意思,可理解為“(如)有``````(則)有時``````”。
其:這
雖:在這里表假設,應譯為即使。
奔:在這里作名詞用,指奔馳的駿馬
不以:不如
時:季節(jié)
則:連接上下文,帶有輕微的轉(zhuǎn)折意思,可不譯。
于:從。
其:它們,指怪柏。
漱:沖蕩
“清,榮,峻,茂”前皆省主語。
林寒澗肅:即“林澗寒肅”。肅:寂靜。
故:所以。
兩句詩的意思是:巴東三峽當中巫峽最長,猿猴鳴叫幾聲我得眼淚就沾濕了衣裳。
三聲:幾聲;三步是確數(shù)。
(三)整體把握課文結(jié)構(gòu),
思考:作者通過描寫三峽的哪些景觀,來表現(xiàn)三峽的壯麗風光的?試找出相關(guān)的語句。
第一層:(從開頭至“不見曦月”),寫三峽兩岸的山。
第二層:(從“至于夏水襄陵”至“不以疾也”),寫三峽的夏水。
第三層:(從“春冬之時”至“良多趣味”),寫三峽的春冬景色。
第四層:(從“每至晴初霜旦”之文末),寫三峽的秋天景象。
分段朗讀,多讓學生自己體會,如何把握合適的語氣語調(diào)語速。熟讀成誦。
文中描寫了三峽的山、夏水、春冬景色、秋天景象,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情結(jié)合原文,說明理由。
歸納:
山:“七百里”(長)
“相連無缺”“略”(多)
“重”、“疊”“隱蔽”(陡,高峻)
“自非“江面狹窄(高峻-——夏水的迅猛)
夏水:“襄陵,阻絕”(兇險)
“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千二百里”(迅急)
“雖乘奔御風,不以急也”對比
春冬景色:俯視:“素湍綠毯,回清倒影”
仰視:“絕讞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色彩:白浪,綠潭,青山,花草。
一字一景:“清”“榮”“峻”“茂”
秋:三峽秋景:“晴初霜旦之時”林、澗、猿嘯、回聲。
漁民的悲慘生活:情景:悲寂,凄涼(與前面對比)
聯(lián)想:當?shù)貪O歌
激發(fā)學生聯(lián)想:
1、“淚沾裳”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這樣?(引導學生聯(lián)系地理知識合理聯(lián)想)
2、從文中兩句漁歌,你還可以聯(lián)想到那些詩句?他們的意境相同嗎?
(一)抓住特點寫景
1、文章主要描寫三峽中的峽。課文寫四時風光,為什么從“山”寫起?
2、寫四時風光的順序是:。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
(二)語言特點:
1、動靜結(jié)合。找出一兩處動景和靜景
2、有張有馳。
引導學生用心體會:那些地方平靜舒緩,那些地方激烈緊張?
八年級語文第課三峽教案篇二
《三峽》是一篇優(yōu)美的寫景散文,描寫了三峽四季的壯麗景色。語言精練,思路清晰。讀起來朗朗上口。但由于是一篇文言文,剛上初一的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困難,可能會有枯燥之感。教師在教學中可借助多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本文要達到的課標要求:
1.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2.學習文中描寫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動靜結(jié)合,情景交融。
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文章的朗讀、體味。
二、教學步驟。
(一)談話啟發(fā),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都很喜歡旅游吧?你都到哪兒旅游過?能不能給大家談一談?
【設計說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入新課。
(二)播放《三峽風光》光盤。
【設計說明】學生自由發(fā)言,師生參與補充,增加學生的語文積累。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位北魏時期的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筆下的三峽是怎樣一番景色。
(三)播放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課文。
師:這篇課文雖然短小,但生字比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難,把它讀得自然流暢?遇到困難時,可以在小組內(nèi)互相請教,也可以和老師交流。
【設計說明】既擺出困難,又激發(fā)學生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
師:大家剛才自己讀的都不錯,哪些同學能給全班同學讀一讀?
【設計說明】可通過多種朗讀形式,使學生體會文章精煉的語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四)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
1.師:大家通過剛才的朗讀,已經(jīng)初步體會到了作者筆下描述的三峽的美,下面,我想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文中的內(nèi)容,為游客編一篇介紹三峽風光的導游詞,看哪一組同學編得最好。對文中詞句理解有障礙的小組,可以請其他組幫助,也可以與老師交流。
【設計說明】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旨在將比較枯燥的文言文翻譯生動化,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以小組為單位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可視學生提問情況幫助學生解決重點和難點詞句。如:“雖”、“屬”、“兩岸連山,略無闋處”、“清榮峻茂”等。
2.各小組展示所編的導游詞,教師視情況進行評點,學生推選出最佳小組。
3.分析體會文章寫景特點。
(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在于引導學生掌握必要的寫景順序,如:按照景物先寫山,后寫水;按照季節(jié)由夏——春冬一秋。學生分析詞句時,教師可伺機點撥動靜結(jié)合,情景交融等寫作特點)。
(五)再次播放《三峽風光》光盤。
讓學生學習文中的手法描述自己在屏幕上所見到的景色,或談談觀看風光片與讀酈道元的《三峽》的不同感受。
(六)布置作業(yè)。
1.寫一段文字描述家鄉(xiāng)的美景或你所游歷過的山川名勝。
2.喜歡繪畫的同學可以根據(jù)課文畫一幅三峽風光圖。
(設計者郄艷美)。
八年級語文第課三峽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1.提高朗讀能力,在讀準字音的同時要能讀出感情;。
2.了解由抑到揚的寫作手法以及培養(yǎng)由事物引發(fā)哲思的能力;。
3.體會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活著的情感,樹立對動物追求自身生命意義的理解和尊重。
教學重難點:
由抑到揚的寫作手法的掌握難點:對生命的意義的理解。
教學方法:提問法、引導法學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前讓學生收集關(guān)于蟬的成語,比賽說出找到的成語)。
蟬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見聞不廣。
蟬翼為重,千鈞為輕:把蟬的翅膀看成是重的,三萬斤的重量看成是親輕的。喻。
指是非顛倒,真?zhèn)位煜?/p>
春蛙秋蟬:春天蛙叫,秋天蟬鳴。比喻喧鬧夸張、空洞無物的言談。功薄蟬翼:功勞象蟬的翅膀那樣微薄。形容功勞很小。常用作謙詞。
寒蟬凄切:寒蟬: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時,知了發(fā)出凄慘而低沉的聲音。文藝作。
品中多用以烘托悲涼的氣氛和情調(diào)。
不敢說話。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
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
蟬喘雷干:蟬:昆蟲名,知了;干:空。蟬喘息,雷聲凈。形容酷熱干旱。
(同學們喜不喜歡蟬?那我們今天就要學習一篇關(guān)于蟬的文章,看看作者筆下的蟬是不是和成語當中的蟬感覺一樣。)。
二、初步感知,讀熟《蟬》。
1.請大家齊讀一遍課文,注意結(jié)合預習,讀準字音。——設計意圖:對文章進行正音訓練,積累生字詞。
2.讀過課文,你們覺得蟬還煩不煩?你們還喜不喜歡蟬?
三、整體感知,了解“蟬”“蟬之煩”
1.作者為什么說蟬的叫聲是“煩人的聒聒”?(蟬鳴得早,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
追問:因為蟬打擾了我們?nèi)祟?,就覺得它煩,你怎么看待這一問題?(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安排討論)。
“蟬之恕”
(預設答案:病蟬可憐、小小的卻響徹夏天、等了17年才等到一個夏天、好好的過活90天)。
2.“我”和朋友進行了第一次“對話”,請找出來,說說這次對話說明了什么道理?(“我”認為僅僅是一個夏天的時間卻是蟬的一輩子,通過用17年和一夏三個月的時間對舉,說明人類不能以自我為中心,用自己的價值尺度去衡量蟬,以我們自己的好惡去苛責蟬。)。
“蟬之敬”
1.文中作者與朋友進行的第二次“對話”說明了什么道理?
(17年埋在土中,出來就活一個夏天,但即使只有九十天,也要好好地過活,這就是蟬生命的意義,在屬于他的那個夏天里,拼盡它小小軀體額全部力量去響徹一個夏天。
2.蟬的生命的意義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除了贊美之外。也意在喚醒人類向蟬學習:好好過活,熱愛生命;理解、尊重蟬)。
“蟬之悟”
(生命需要相互理解、尊重進而關(guān)愛)。
(欲揚先抑,是褒揚顯得尤為突出)。
四、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讀出對蟬的感情,體會作者由日常小事物引發(fā)的對人生的感想。
五、作業(yè)。
讀了這段文字,你有什么話要對周瘦鵑說的嗎?請寫下來,言之有理即可?!O計意圖:這是對課堂的遷移,鞏固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同時也是對學生課外閱讀量的一種擴大,取得互文解讀的效果。
教學反思:
八年級語文第課三峽教案篇四
三峽》是《新課程標準》推薦的古詩文背誦篇目,也是初中階段的一個重點文言篇目。三峽是萬里長江上最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畫廊。三峽以其壯麗的風光激發(fā)了眾多文人的靈感,留下了許多千古流傳的詩篇?!度龒{》是我國南北朝時期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所作的一篇寫景散文,它以簡潔凝練、富有概括力的語言描繪了長江三峽四季風光之美,歌頌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抒發(fā)了對祖國山河的摯愛之情。當代文壇巨匠余秋雨曾對《三峽》作過高度評價:“此文用了最儉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峽春冬之時的‘清榮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澗肅’,使后人再難調(diào)動描繪的詞章”。
2、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積累文言詞語;整體感知、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課堂上指導學生聽讀、試讀、齊讀、自由讀、評讀、品讀,通過朗誦來感悟文章的內(nèi)容,做到理解成誦,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點撥的過程中,鼓勵他們借助課件,在交流、啟發(fā)、爭議、展示自我中主動獲取知識,培養(yǎng)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感受三峽雄奇險峻、清幽秀麗的景色,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感情。
八年級語文第課三峽教案篇五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nèi)容積累文言詞句。
3、培養(yǎng)學生勇于質(zhì)疑、善于質(zhì)疑的能力。
4、學習抓住景物的特征來描寫景物的方法。
5、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養(yǎng)學生愛護自然環(huán)境的情感。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nèi)容積累文言詞句。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1、培養(yǎng)學生勇于質(zhì)疑、善于質(zhì)疑的能力。
2、欣賞優(yōu)美文章積累寫作經(jīng)驗。
[教學設想]。
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a、對于作家與作品的介紹可以讓學生上互聯(lián)網(wǎng)查找。
b、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采用合作、討論方式來學習。
2、采用多媒體教學師生互動創(chuàng)設寬松、民主的教學環(huán)境。
[學法指導]。
1、“文言文四步誦讀法”
第一步:朗讀——讀準字音朗讀指導;。
第二步:解讀——準確翻譯理解內(nèi)容;。
第三步:研讀——質(zhì)疑探究提煉主題;。
第四步:品讀——品味語言賞析亮點。
2、“文言文固定程序閱讀法”
(1)標題;(2)作者;(3)出處;(4)基本內(nèi)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史實;(6)文章特點及有爭論之處;(7)文中的觀點及可取之處。
[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主要內(nèi)容:
a、導入;b、朗讀;c、學生展示所查資料;d、準確翻譯、理解內(nèi)容。
第二課時主要內(nèi)容:
a、質(zhì)疑探究提煉主題;b、品味語言賞析亮點。c、聯(lián)想想象拓展思維。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略)。
二、學生展示所查資料。(利用多媒體展示)。
1、關(guān)于作者。2、關(guān)于《水經(jīng)注》。3、關(guān)于三峽。
三、朗讀課文。(略)(教師說明朗讀方法)。
四、解讀課文——準確翻譯、理解內(nèi)容。(略)。
要求學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詞先由各組學生討論解決再由老師于疑難處點撥。
第二課時。
一、研讀——質(zhì)疑探究提煉主題。
1、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想象文章所描繪的畫面把握各段的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征體會文章整體布局的妙處。
友情提示:
a、文章寫了三峽的什么景物?
b、這些景物有什么主要特點?(請根據(jù)原文語句回答)。
c、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討論的結(jié)果歸納成板書大致內(nèi)容如下。)。
2、請同學們概括本文的主題。
友情提示:
a、你們認為這篇文章表現(xiàn)了大自然的什么特征?
b、你們認為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二、品讀——品味語言賞析亮點。
體會文章“片言萬語”的精煉音韻的和諧思路的清晰。
1.全篇只有一百多字卻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羅列山水草木抒發(fā)游覽感慨描繪高猿異相。請同學們舉幾個具體的例子說明文章語言的精煉。
2.本文讀起來具有音韻美瑯瑯上口。你能發(fā)現(xiàn)作者是怎樣營造這種效果的嗎?請同學們注意文章的句式特點并加以分析。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分析提出見解。教師可適當點撥。)。
三、聯(lián)想想象拓展思維。
1、同學們學了這篇優(yōu)美的文章你能用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一首詩歌來概括本文的意境嗎?(學生背誦《早發(fā)白帝城》)。
2、討論:文中描繪的三峽與我們今天看到的三峽相比有什么特點?(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讓學生在對比中討論分析。)。
3、請同學們針對課文內(nèi)容提出你的疑問看哪個組的同學會思考、善質(zhì)疑。(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競賽。)。
四、課后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本文。
2、根據(jù)本文的內(nèi)容和意境請同學們將本文改寫成一篇現(xiàn)代文作為本周的周記。請同學們不要只是照抄譯文而要展開你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能力。
3、對比閱讀、開拓視野。
老師為同學們摘抄了《三峽》原文中的一些語段和著名作家劉白羽的《長江三日》請同學們課后閱讀、欣賞。
八年級語文第課三峽教案篇六
《記承天寺夜游》和《答謝中書書》安排在第三單元第十課的短文兩篇中。預習提示提示了兩個重點:
1、面對風景,只有擁有發(fā)現(xiàn)美的眼光和感受美的心情,才能真正領(lǐng)會到其中的美。默讀課文,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體會兩位作者發(fā)現(xiàn)的美和寄寓的情。
2、朗讀課文,體會兩篇文章不同的語言風格。
概括的說,就是景,情和語言。就兩篇文章而言,《答謝中書書》理解起來比《記承天寺夜游》要容易一些。
《記承天寺夜游》寫景就一句話,而且就寫了一種景__月亮,空明,似乎還帶著凄清。明月千里,情思萬種,誰解其中滋味?千年之前的那個靈魂在這個有月的夜晚到底思想了什么?這是對學生來說,是難以理解的。
那怎樣才能十幾歲的讓孩子領(lǐng)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情呢?經(jīng)再三思考,我決定采用對比閱讀的方法來教學。
通過對比,也許能讓學生更容易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
二、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能夠借助課下注釋理解文章內(nèi)容。
2、比較閱讀,感受景物描寫和語言節(jié)奏傳達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朗讀感知文本。
1、教師示范讀學生自由讀學生個讀小組賽讀。
2、讀講結(jié)合,同桌互講,借助課下注釋,梳理文章內(nèi)容。
3、小組討論,解決疑問。
文言積累。
念,想到。
蓋,句首語氣詞,這里可以譯為“原來是”。
但,只。
耳:語氣詞,相當于“而已”意思是“罷了”。
翻譯: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庭院中充滿著月光,像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橫錯雜,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
2、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三)、變讀理清層次。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反復朗讀,說說這樣變的理由。
敘事—寫景—議論抒情。
(四)、比讀體會情感。
比較兩段寫景的文字:
1、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從兩個方面進行比較。
1、兩段文字所寫景物有什么不同?
2、兩段文字句式有何不同?
(五)、背景知人論世。
出示背景資料,體會景中所寓的情感。
作者:氤氳蘭香。
鏈接:
來源:簡書。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商業(yè)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作者獲得授權(quán),非商業(yè)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八年級語文第課三峽教案篇七
1、理解課文內(nèi)容,理解各段的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征。
2、了解古今三峽的變化,領(lǐng)略祖國山河的雄奇壯麗,激發(fā)學生熱愛偉大祖國的思想感情。
3、學習抓住特征描繪景物的寫作技巧。
4、指導朗讀方法。
1、領(lǐng)會抓住特征描繪三峽景色的方法。
2、理解本文運用語言的技巧。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由《蘇州園林》的美引出學生對祖國美麗山河的熱愛,再由學生背誦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引出詩中所描寫的三峽。
2、展示三峽地理位置略圖,一邊欣賞一段三峽風光錄像。
3、欣賞三峽圖片。
二、???????????簡介作者酈道元。
三、???????????指導朗讀,理解課文大意。
1、聽讀課文,讀準字音。
要求:注意聽準字音,遇難記的字在文中圈注;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如停頓、重音、聲調(diào)等。
2、檢查聽讀情況,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略無闕處(???)重巖疊嶂(???)。
不見曦月(???)屬引凄異(????)。
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素湍綠潭(????)絕巘怪柏?(??)。
3、自讀課文,互說譯文。
要求:
1、邊讀邊結(jié)合注釋理解語句意思。
2、不理解的圈畫,小組交流。
3、小組不能解決的,記下,舉手問老師。
4、檢查對課文理解情況:解釋紅色的字,并用現(xiàn)代漢語說說整句話意思。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高猿長嘯,屬引凄異。
5、再讀課文,讀出語氣。
這篇文章雖短,但波瀾起伏、節(jié)奏感強。寫山勢文氣舒緩,寫江水暴漲,如異峰突起,文氣急促,寫冬春之景,文氣清新,節(jié)奏輕快,寫秋景時,文氣變得凄清、悲涼,節(jié)奏變得沉重凝滯。
四、???????????感受三峽。
1、說說每一段都寫了三峽哪些景物?
三峽兩岸的山。
三峽的夏水。
三峽的春冬景色。
三峽的秋天景象。
2、你認為課文哪些句子能體現(xiàn)三峽的美?說說你喜歡的景物描寫的語句。
六。昔日三峽美與今日三峽美對比,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七、思維擴展。
八、課外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二。
2、把剛才的思維擴展練習修改好,寫成一篇小作文。
3、背誦全文,摘抄精彩語句。
九、板書設計:
總寫:重巒疊嶂隱天蔽日。
山
(雄偉險峻)。
(湍急)。
水 素湍綠潭清榮峻茂。
(清幽秀麗)。
林寒澗肅高猿長嘯。
(悲涼凄寂)。
八年級語文第課三峽教案篇八
1.了解故事大意。
2.分析愚公這一藝術(shù)形象,領(lǐng)悟其思想意義。
3.拓展思維空間,結(jié)合自身生活體驗,進行多角度的閱讀。
重點難點。
1、掌握文中難解詞句,疏通全文,熟讀背誦。辨析古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
2、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xiàn)實意義。
學習過程。
一、交流感知。
1、文學常識。
列子其人:
二、研讀共品。
反復朗讀,解決問題。
1.讀準字音:
2、字詞理解:
(1)通假字。
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應。
(2)一詞多義:
3、重要句子(翻譯并判斷句式):
甚矣,汝之不惠。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何苦而不平?
帝感其誠。
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4、試著翻譯課文,會復述即可。
三、互助釋疑。
四、鞏固拓展。
五、總結(jié)提高。
作業(yè):字音、字詞解釋熟練把握。
第二課時。
一、交流感知。
回顧文學常識、字詞解釋。
二、研讀共品。
1、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2、分析愚公形象。
3、作者為什么在這兩人的名字中將“智”和“愚”反過來使用呢?有何用意?
4、本文采用神話結(jié)尾,有什么作用?
5、主旨:
三、互助釋疑。
四、鞏固拓展。
五、總結(jié)提高。
六、教學反思。
八年級語文第課三峽教案篇九
原文:。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p>
譯文:。
在三峽七百里之間,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疊疊的懸崖峭壁,遮擋了天空和太陽。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等到夏天水漲,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時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擋了,不能通航。有時候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山峰之間有懸泉瀑布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確實趣味無窮。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經(jīng)常有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xù)不斷,非常凄涼怪異,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zhuǎn),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p>
八年級語文第課三峽教案篇十
教學目標:
1、了解特寫與消息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明確特寫這一新聞體裁的特點。
2、體會本文寫作手法上的特色。
3、了解新聞特寫的特點。
4、賞析本文動靜穿插、清新優(yōu)美等特色。
一、新課導入。
在以通信衛(wèi)星為代表的電子傳播技術(shù)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人們可以通過電視實況轉(zhuǎn)播同步看到比賽現(xiàn)場瞬間的景象,那么,文字記者如何做好現(xiàn)場報道呢?下面這篇文章運用形象思維的方法,使用形象的語言精心構(gòu)筑的現(xiàn)場目擊式新聞報道,發(fā)揮了文字報道的長處,在當今同電視、攝影記者的激烈競爭中取得了成功。
二、了解新聞特寫。
結(jié)合課文后材料《什么是新聞特寫》,讓學生閱讀,教師補充以下內(nèi)容:
新聞特寫的創(chuàng)作方法。
新聞特寫的寫作要準確把握其“新”字的屬性和本質(zhì),努力在“聞”字上挖潛力,不斷在“特”字上下工夫,刻苦在“寫”字上做文章,是新聞記者和廣大業(yè)余新聞報道員應努力掌握的最基本的新聞特寫的寫法,也是原則。
新,是新聞的基本屬性,更是新聞特寫的特性和本質(zhì)。所謂“新”,在新聞特寫上應體現(xiàn)所寫內(nèi)容是新近發(fā)生的故事,也就是新聞時效性強的事件,不是舊聞和陳年老賬。
聞,就是故事、事件、事情,就是內(nèi)容。沒有故事,新聞特寫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有事件的特色。要報道出現(xiàn)場所見所聞的新人新事。新聞特寫要有生動的故事性。講故事,已經(jīng)成為當下新聞寫作的常用技巧之一。因為受篇幅簡短所限,一篇新聞特寫往往精選一兩個典型故事,用十分精當?shù)恼Z言敘述出來,輔以設置懸念、制造矛盾沖突和抖包袱等故事表現(xiàn)手法,在增加報道趣味性的同時,不斷深化或襯托新聞主題并強化了新聞傳播效果。
特,寫好新聞特寫,首先要有強烈的現(xiàn)場感。新聞特寫最大的“特”,在于用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和鮮活的人物對話來再現(xiàn)新聞現(xiàn)場,讓受眾身臨其境,進而達到對報道聚焦的新聞事實感同身受、蘊含的思想觀點在思想上、情感上形成強烈共鳴的傳播效果。記者讓受眾“走進”新聞現(xiàn)場,在強化了新聞特寫現(xiàn)場感的同時,也增強了報道的貼近性。特寫就是要對報道的某些局部作突出的、重點的描繪,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筆。從時間上來說,局部化意味著對生活作片段的截取。它不是去展示事件發(fā)展的前前后后,而是選取那種最具包孕性的片斷,動中取靜,以靜寫動,讓人們通過一個典型的鏡頭,一個畫面,獲得對其前前后后經(jīng)過的了解。這種片斷,通常是能反映事物特征的片斷或事件發(fā)展的高潮部分。從空間上來說,局部化意味著選取那些最有特征、最富表現(xiàn)力的細節(jié)。
寫,新聞特寫由于借鑒了影視手法,將對象鏡頭化,所以能產(chǎn)生很強的可視性,人們常把它稱為“視覺新聞”。通過描繪,讓讀者將文字的內(nèi)容轉(zhuǎn)換為可視的畫面。新聞特寫,一定來自新聞現(xiàn)場,記者通過將現(xiàn)場目擊、親身感受形諸于筆,再現(xiàn)大喜大悲的新聞場景,使受眾如臨其境,產(chǎn)生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感官沖擊和心靈感應,從而獲得鮮明而深刻的印象。寫的現(xiàn)場感,首先是來自記者的現(xiàn)場觀察。一般新聞報道的材料來源,主要是由記者訪問得到的,而特寫的采訪則特別強調(diào)記者的現(xiàn)場觀察,強調(diào)第一手材料的獲取。所以,在不少的特寫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記者觀察活動的存在。
三、整體感知。
1.用簡要的語言概括這篇特寫的內(nèi)容。
交流,明確:這篇文章記敘中國跳水姑娘奪取桂冠的1.7秒,贊美了中國健兒的拼搏精神。
交流,明確:作者將呂偉跳水動作分解成起跳、騰空、入水三個鏡頭,將這三個瞬間逐一回放,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交流,明確:特寫就是要對報道的某些局部做突出的重點的描繪,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筆。但這篇特寫沒有寫整個緊張曲折的過程,沒有寫贏得金牌后五星紅旗如何在賽場上冉冉升起,也沒有寫她平時怎樣刻苦練功終于今日為國爭得榮譽。而是全靠記者現(xiàn)場觀察,所攝取的只是跳水冠軍呂偉最后奪冠的一剎那,并把這一剎那,及一連串的跳水動作用電影分鏡頭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逐一攝下、定格、放大,如“輕舒雙臂,向上高舉”、“輕輕一蹬”、“向前翻騰一周半”、“空中轉(zhuǎn)體三周”、“插進碧波之中”等等。這一系列短語把呂偉的5136這個高難動作分解成一連串特寫鏡頭、慢鏡頭,描摹出呂偉精彩剎那的具體形象讓讀者產(chǎn)生了比看電視還要深刻的印象,這就是典型的特寫形態(tài)。
四、研讀探究。
這是一篇非常優(yōu)秀的人物特寫,更是一篇美文,文章運用了很多手法,值得我們細細“品嘗”。請同學們分組討論,然后全班交流。
明確:動靜穿插。飄浮的白云、飛鳥與呂偉的“沉靜自若”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個“托”字猶如“定格”,靜靜停留在空中,與“疾如流星”形成強烈反差;“哧”地插進碧波中的身體,與悄然不驚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聾的掌聲、歡呼聲,構(gòu)成動與靜的協(xié)奏典。以靜反襯動,增強作品的可讀性。
豐富的比喻。僅一組跳水動作,記者就用了7個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隨著旋風般地空中轉(zhuǎn)體三周”、“像輕盈的、筆直的箭”是明喻,“呂偉輕輕一蹬,就向空中飛去”、“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敦煌著名的壁畫《飛天》畫的是飄飄欲飛的仙女,記者則以“‘飛天’凌空”為題,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優(yōu)美絕倫。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寫的文采,而且使動作更加可視可感。這些比喻增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動性,調(diào)動了讀者豐富的想象力。
側(cè)面烘托。結(jié)尾中外國記者的贊嘆,觀眾震耳欲聾的掌聲,歡呼聲以及以印度觀眾“了不起,你們中國的人才太多了!”,將整個特寫推向高潮,也從側(cè)面將體育健兒奮力拼搏,為祖國爭光的主題突顯出來。
五、布置作業(yè)。
八年級語文第課三峽教案篇十一
知識和能力:
1、了解一些文言知識,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寫的三峽的自然景觀,感受三峽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
過程和方法:
1、誦讀法。酈道元的《三峽》抓住了三峽這一自然景觀的特點,描繪了三峽不同季節(jié)的壯麗景色,語言精美,描寫生動。教師可指導學生以多種形式反復誦讀,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達到熟讀成誦。可引導學生利用提綱背誦法快速背誦,在板書中教師最好給學生提供背誦提綱。
2、拓展閱讀法。選擇與三峽有關(guān)的詩文進行拓展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
3、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jié)合。充分體現(xiàn)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1、欣賞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畫面美。
2、抓住精彩的寫景段落,仔細揣摩畫龍點睛的詞語,把握作品景物描寫的特點。
3、背誦課文。
1、把握文章描寫景物生動、傳神,語言精美的特點。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導入新課:2分鐘。
二、作者及作品簡介2分鐘。
酈道元,字善長,北魏范陽涿鹿人。做過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職,治政嚴整,執(zhí)法峻刻,為權(quán)豪所憚。他生性好學,歷覽群書,撰《水經(jīng)注》40卷,是為魏晉時代無名氏所著的《水經(jīng)》一書所作的注釋?!端?jīng)》是一部記載全國水道的地理書,記錄得非常簡略。酈道元收集了有關(guān)全國水道的記載以及自己游歷各地跋涉山川的見聞為《水經(jīng)》作注釋,對《水經(jīng)》中的記載加以詳細闡明和補充,引書達四百多種。
三、朗讀課文,正確把握節(jié)奏,感受作品的音韻美。
1、學生初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初步理解文句。
(2)以小組為單位,解決疑難詞句,教師巡視指導。
2、教師指導學生朗讀。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要求學生聽讀,把握節(jié)奏、韻律及情調(diào)。
(2)教師提示朗讀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段,
自/三峽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第2段。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
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第3段。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絕/多生怪柏。
清/榮/峻/茂。
第4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p>
(3)教師領(lǐng)讀,學生跟讀。
(4)學生齊讀課文,根據(jù)朗讀提示,努力讀出最佳效果。
四、理清背誦思路。
根據(jù)文章想象三峽壯景,把握各段的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征,體會文章整體布局的巧妙。
學生分組交流,每組負責一個語段,然后選四位同學全班交流。
1、學生明確:第1段重點寫山,“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突出群山連綿的特點?!爸貛r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是說一層層的懸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說明江面狹窄,兩岸雄峰相連,峭壁對峙,只看見一線天。突出峰巒重迭,雄峻險拔的山勢。
教師根據(jù)學生講述板書:
山兩岸連山隱天蔽日。
學生齊讀第1段,想像群山連綿,高聳入云的三峽美景。
2、學生明確:第2、3、4段寫水,描繪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景象。
第2段寫夏季三峽情景?!跋乃辶?,沿溯阻絕”是說夏天水漲,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絕,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漲。“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笔钦f有時皇帝的命令要急速傳達,才會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著駿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點。
教師根據(jù)學生講述板書:
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風。
學生齊讀第2段,想像江水浩蕩、日行千里的畫面,感受其奔放美。
3、學生明確:第3段寫三峽春冬之景?!八赝木G潭,回清倒影”是說在春冬兩個季節(jié),雪白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深潭,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麗風光?!敖^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是說在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在山峰之間,常有懸泉瀑布飛流沖蕩,山靜、泉飛、柏怪、水奇,構(gòu)成一幅挺拔超脫的畫面?!扒鍢s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樹榮,山高,草盛,趣味無窮。用極為精練的四個字狀寫四種景物,總結(jié)全段。
教師根據(jù)學生講述,板書:
春冬素湍綠潭懸泉瀑布清榮峻茂。
學生齊讀第3段,想像三峽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悠美。
4、學生明確:第4段寫三峽秋景?!懊恐燎宄跛?,林寒澗肅”是說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充滿凄清肅殺的氣氛?!俺S懈咴抽L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是說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連續(xù)不斷,非常凄涼怪異。空曠的山谷傳來猿啼的回聲,悲哀婉轉(zhuǎn),很久很久才消失。寫秋峽以代表性事物猿來表現(xiàn),山猿哀鳴,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
教師根據(jù)學生講述板書:
秋林寒澗肅高猿長嘯。
學生齊讀第4段,感受秋峽蕭瑟凄涼的氛圍。
五、學生齊讀課文,根據(jù)板書所顯示的詞語提綱,嘗試背誦。
一、檢查背誦。
1、個體抽查。
2、集體齊背。
1、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三峽奇景,其余同學點評。
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扣住山水,扣住季節(jié),扣住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zhuǎn)的猿鳴、悲涼的漁歌等。
2、提問:本文對三峽的描寫比較客觀,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沒有用語言直接表述出來,但從字里行間我們可以體會得到,請結(jié)合文章試作分析。
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閱讀體驗分析。
明確:作者描繪三峽奇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如寫群山連綿,高聳入云,體現(xiàn)了作者欣賞贊嘆的情感。他驚嘆自然的神奇,盛贊夏日三峽的奔放美,春冬之時的清幽美,秋日三峽的凄婉美,“良多趣味”作者直抒其懷,體現(xiàn)其獨特的審美觀。特別是秋日三峽,水枯氣寒,猿鳴凄涼,讀來使人不覺潸然淚下,那悲涼的漁歌,使人覺得作者是在嘆人生多舛,百姓艱難??傊饺脶B道元筆下的“三峽”,似乎也走出了作者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
三、揣摩語言,品味作品獨特的語言魅力。
1、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3、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p>
學生涵詠品味寫景的妙處。只要學生能說出一點,教師即應給予褒揚。
明確:
1、正面寫山“連”的特點,粗筆勾勒,輪廓分明?!半[天蔽日”,山隱于天空,遮住太陽,側(cè)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寫和側(cè)面烘托相結(jié)合,寫出了山高嶺連的特點。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觀遠景?!八赝木G潭,回清倒影”屬俯視江中所見,動靜相雜,色彩各異,相映成趣?!敖^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屬仰觀遠景,以“絕”狀山,以“怪”寫柏,繪形寫貌,形神兼?zhèn)洹!肮职亍憋@示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堅強的意志,給山水之間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頓覺生意盎然。
3、以“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渲染猿鳴幽凄,山谷空曠,既從正面摹聲,又從側(cè)面引用,以漁歌的凄涼來寫猿鳴,手法多變,搖曳多姿。
學生齊讀這三句話,感受其語言美的特質(zhì)。
四、拓展閱讀。
閱讀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一詩,請說出它和本文內(nèi)容上的聯(lián)系。
早發(fā)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學生讀詩,思考,明確:《早發(fā)白帝城》和《三峽》都描寫了三峽風光,前者是詩,后者為游記散文。文章第二段與這首詩的一、二、四句相印證,都表現(xiàn)了夏天三峽水流速度極快;文章第四段與詩的第三句相對應,都是寫連續(xù)不斷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則和詩中的“萬重山”相應。
五、課堂小結(jié)。
《三峽》向我們展示的是一軸三峽四季景色的山水長卷,讀來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奇險、清秀,我們仿佛置身于那險拔清幽的三峽盛地。酈道元用文筆裝點三峽,科學家用智慧改造三峽,親愛的同學們,現(xiàn)在就讓我們走近三峽,用自己的獨特歌喉贊美三峽,將來,我相信,三峽古老的歷史畫卷上會留下屬于我們的一筆的!
六、布置作業(yè)。
a(學優(yōu)生):完成練習冊。
b(中等生):背誦課文,理解內(nèi)容。
c(后三分之一學生):背誦課文。
八年級語文第課三峽教案篇十二
三峽(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袝r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嗽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1)不見曦月(2)林寒澗肅。
(3)屬引凄異(4)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12.翻譯下面文言語句。(2分)。
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譯文:
文章花了大量筆墨,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直接描繪三峽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卻寫到“漁者歌曰”,這是采用(2分)的描寫手法,其作用是:
(2分)。
答案:
11.(1)太陽(2)萎縮(3)連續(xù)(4)即使(4分,每小題1分)。
12.江水清澈,兩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確實是有許多趣味(2分,如關(guān)鍵詞漏譯或錯譯,酌情扣分)。
13.側(cè)面(或間接)渲染出三峽秋景的凄清蕭瑟.(每題2分,共4分)。
八年級語文第課三峽教案篇十三
3。進一步進行朗讀訓練,除表情達意外,還要求表現(xiàn)出作品的音樂美。
乙。重點難點。
2。引導學生自己通過文學與形象的轉(zhuǎn)換,通過想象與聯(lián)想,通過一些具體方法來感受語言的表現(xiàn)力,能在獨立閱讀的過程中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收獲。
丙。教學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丁。教學準備。
1。設計并制作多媒體.課件。
2。給學生分組,每組推選出以為能代表自己水平的嘉賓。
戊。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師)課前我們各族已經(jīng)推選出今天的嘉賓,我相信大家一定不會辜負自己小組的希望,會有很好的表現(xiàn),待會兒我會請聽課的老師評價,那一組表現(xiàn)最好,那幾個同學表現(xiàn)最出色。
一。導入。
(多媒體)中國政區(qū)圖。
(師)這是一張中國地圖,這兒是浙江,在浙江境內(nèi)有一條河,叫富春江。
(多媒體)富春江地圖。
方景物美嗎?請大家迅速讀課文,告訴我,這篇文章都寫了些什么樣的景物?
(多媒體)簡單的景物結(jié)構(gòu)圖。
(師)這并不是富春江一帶獨有的,咱們張家界也有。為什么這些詩人偏偏對這篇文章所描寫的地方——富春江一帶情有獨鐘呢?我想,這主要得益于這篇文章語言所具有的特點。
(多媒體)語言。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文章吧!
二。初讀課文。
配樂配畫面朗讀。
三。語言鑒賞。
(師)景色真是美極了!可是,唐朝的那些詩人可沒有看到這些畫面。在去富春江之前,他們看到的只是吳均的文章??墒俏蚁?,他們看到吳均的這篇文章時,一定就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樣,讀到“風煙俱靜,天山共色”的時候,他們一定會想象到眼前廣闊的視野、明凈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闊大的胸襟以及從容出游的舒暢心情。正因為這樣,他們才對富春江如此的神往啊!那么,我們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是否也有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樣的感覺呢?讀到哪些地方的時候特別有這種感覺?給大家兩分鐘時間自由讀課文,然后大家發(fā)言,看哪一組說的最多,說的最好。
(一)體會其“描寫生動”的美。
學生討論發(fā)言。
(師)引導小結(jié):吳均的這篇文章,最大的特點就是描寫生動。
(多媒體)描寫生動。
(師)聽了剛才同學們的發(fā)言,我真的感嘆:吳均這個作家水平高,同學門這些讀者水平也高!剛才我們說了這篇文章語言上的一個特點:描寫生動。下面,我想大家一起看看這段文字:
(師)把這段文字和課文比較一下,說說這段話寫得怎么樣?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明確:語言空洞抽象,不生動。
(師)那么,我們能不能象吳均那樣,運用語言這個工具把這段話改寫得更具體、更生動些?看誰先改好,念一念。
學生念,教師點評。
(二)體會其“音韻和諧”的美。
(師)我們講了這篇文章詞語用得好,描寫得生動,那么它的句子又有什么特點呢?請大家先齊聲把這篇文章朗讀一遍,然后我請同學們說說。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
(師)這樣的特點是駢文獨具的,所以我們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感覺到音韻和諧,瑯瑯上口。
(多媒體)音韻和諧。
(三)體會其“感情真摯”的美。
(多媒體)感情真摯。
(師)這又反映了他什么樣的生活態(tài)度?
四,.總結(jié)評價。
(師)這篇文章的語言多美啊!既然這篇文章的語言如此優(yōu)美動人,我們不妨來讀一讀,首先我們推薦一個同學配合著音樂和畫面朗讀,同學們可要認真聽啊。
學生評價。
全班齊讀。
(師)吳均的文章正因為做到了這三點,讀了他的文章之后,那些唐代的詩人才那樣的對富春江神往不已,這篇文章也才能歷經(jīng)時間的挑選而流傳千古,那么,我們以后在.寫作文,特別是寫游記類的文章時,也要注意把景物描寫的生動具體,注意適當?shù)倪\用整齊的句式,注意在.寫作中傾注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大家也能寫出和吳均的這篇文章一樣優(yōu)美動人的作文。
全班齊讀。
八年級語文第課三峽教案篇十四
教學目標:
1.通讀課文,掌握作者游蹤順序。
2.三峽不同景物它們各自不同的特點。
3.學會從不同角度去欣賞文章,學會欣賞。
4.通過學習體會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學習本文采用多種方法描寫景物的特點。
教學難點:了解游記的寫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巴東三峽的壯麗景色.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熱情.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巴東三峽的壯麗景色.
教學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熱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作者簡介。
2.三峽簡介。
長江三峽,我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四十佳旅游景觀之首,是長江上游最為雄偉壯觀的峽谷,由西陵峽、巫峽、瞿塘峽組成。三峽跨湖北、重慶兩省市,西起重慶白帝城,東至宜昌南津關(guān),全長193公里,被游人譽為“山水畫廊”。
這里兩岸高峰夾峙,港面狹窄曲折,港內(nèi)灘礁棋布,水流洶涌湍急。我們于七年級所學習的選自北魏酈道元所著我國古代地理名著《水經(jīng)注》中的課文《三峽》,就是對三峽雄奇風光的生動敘述。古詩有云: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意思是說:見過汪洋大海的人,對別處的水就看不上眼了,除了巫山那五彩繽紛的彩云,相形之下別處的云彩就黯然失色了。由此可見巫山云彩景色之絕美。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著名詩篇《早發(fā)白帝城》,詩句也出色地描繪了船行三峽,瞬息千里的壯觀景象。
現(xiàn)在的三峽,隨著規(guī)模巨大的三峽工程的興建,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熱線。三峽旅游區(qū)優(yōu)美風景眾多,除了險峻的自然風光外,較著名的人文景觀還有劉備托孤的白帝城、酆都鬼城、忠縣石寶寨、云陽張飛廟,葛洲壩大壩工程等等。
二、講授新課。
1.朗讀課文。
請同學思考:三峽給了你怎樣的一個印象?
學生交流,自由發(fā)言。
2.理清文章思路。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3.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分析文章結(jié)構(gòu)。
文章采用先總寫后分寫,以時間順序。
一(1、2自然段):總寫三峽險惡。
二(3-10自然段):按游蹤的前后,分別具體描寫游三峽的'見聞。
4、作者由宜昌到重慶逆流游三峽,沿途經(jīng)過了哪些地方?
歸納:船從宜昌上駛,開始是西陵峽,共分四段:黃貓峽、燈影峽、崆嶺峽、米倉峽,出峽有香溪。船過姊歸和巴東,進入巫峽。過巫山即入瞿塘峽。過瞿塘峽則到白帝城,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三、小結(jié)。
三峽是我國的風景勝地,神奇壯麗的自然風光和它的人文景觀都令我們神往,三峽離我們現(xiàn)在所在地并不遠,希望同學有機會能親身感受三峽的神奇風光。
七、作業(yè)。
1、字詞積累解釋造句。
2、課后練習四。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文章中所引用用詩句、諺語、典故的作用。
2.學習抓住特點描寫景物。
教學重點:
學習抓住特點描寫景物。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中所引用用詩句、諺語、典故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學生課前收集的有關(guān)資料,在小組交流,推舉代表上臺講述想象的大壩建成后的三峽景象。
二、分析所引用用詩句、諺語、典故的作用。
1.民諺“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渲染了三峽一帶的險惡、悲涼的氣氛,為全文定下基調(diào)。
2.作者即景詩“黃陵廟下江南味,也有垂楊也有花”。
詩中“江南味”“垂楊”“花”,形象生動地描繪出黃陵廟一帶山水景色之美。突出了黃陵廟的環(huán)境優(yōu)美的特點。
3、諺語“青灘葉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guān)”。
表現(xiàn)了崆嶺灘的險惡、可怕。前句運用對比手法,突出顯現(xiàn)崆嶺灘,后句中用“鬼門關(guān)”形容崆嶺灘,其險可見,令人望而生畏。
4、詩句:“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突出贊賞詩中“赴”字運用之妙,從而進一步表現(xiàn)了沿江兩岸如群馬奔馳的山勢,詩的后句也贊揚了明妃王昭君。
5、典故“劉皇叔托孤”
文章一方面寫白帝城樹木青蔥,玲瓏可愛,另一方面寫劉皇叔在此托孤的悲慘故事,突出了三峽景色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更耐人尋味。
6、歸納總結(jié)。
自古以來,凡名山名川均與名人、詩、諺、典故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呈現(xiàn)出與自然共生共榮,相輔相成,相映成輝的奇特現(xiàn)象。長江三峽之所以流芳百代、名揚四海,一方面固在其為自然景觀,因山水雄、奇、險、秀而甲天下;另一方面也在于其眾多的人文景觀,得益于歷代騷人墨客傾情三峽,留下一串串光輝足跡于山巒水畔,寫下一篇篇不朽詩章傳頌于后世,在長江三峽滾滾不盡的激流里,流淌著多少千古絕唱、千古佳話!三峽給歷代文人以文學的養(yǎng)料和創(chuàng)作激情,而他們則報答三峽以文珍墨寶和名人效應。
三、品味語言。
思考練習三:學生討論、交流、歸納。
1、作者用十分簡潔的語言概括出江水的險,四個排比短促有力,讀起來給人以窒息的感覺?!罢?、急、曲折、多灘”令人不寒而栗。排比句式整齊又稍有變化,讀起來和諧有趣。
2、抓住峰的多與高的特點,語言的排列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浪高過一浪,給人以層層疊疊連綿不斷的感覺。運用擬人的手法,以動寫靜,非常生動地表現(xiàn)出了山你追我趕,互比高低的情態(tài),另外還使用頂真的手法“你圍著我,我圍著你,你咬著我,我咬著你”給人一種循環(huán)往復的感受,很有情趣。
3、運用比喻“像牛馬,像虎豹”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巫山云霧的變幻多姿。另外運用對比的寫作手法,突出巫山的云比廬山的更有趣。
四、歸納文章的寫作特點。
1、文章按照作者的游蹤,依次記敘、描寫景物。層次井然。文中開始先總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別記敘、描寫西陵峽、巫峽、瞿塘峽。記敘最長的西陵峽時,分四段介紹,條理清楚。
2、介紹景物時,能抓住特色,詳略得當。
3、采用多種修辭與寫作手法來描寫景物,生動形象。用擬人、比喻、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突出景物的特點,用烘托、對比、反襯的寫作手法突出了三峽的險惡。
4、文中恰當?shù)匾霉旁?、諺語、及自己的即景詩句,收到了畫龍點睛之效,言簡意賅,渲染氣氛,使游記增添了韻味。
五、鞏固。
朗讀課文。
六.作業(yè)。
1.熟讀課文。
2.從網(wǎng)上查閱有關(guān)三峽的旅游及大壩資料,對三峽有個全面的了解。
七.板書設計:
總說三峽:險惡、最為險惡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驚異。
具體描述三峽:西陵峽:黃貓峽:山高不險、水急不峽緊張。
燈影峽;江北山險峻而無味,即景詩輕松、崆嶺峽牛肝馬肺峽:青灘葉灘不算灘極為可怕。
總結(jié)走完三峽:山勢平敞些、江面寬得多水勢也平得多。輕松。
八年級語文第課三峽教案篇十五
顧輝。
教學目的:
1、理清文章脈絡,掌握作者游蹤順序。
2、把握各峽山水的特點及景物特色。
3、品味語言的生動形象。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脈絡,掌握作者游蹤順序。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三峽是萬里長江上游最雄偉壯麗的峽谷。它西起重慶奉節(jié)白帝城,東至宜昌南津關(guān),全長193公里,被游人譽為“山水畫廊”。七年級我們學了酈道元的《三峽》,已初步了解了三峽的壯美。今天,請讓我們隨作家劉大杰一起走進《巴東三峽》,去領(lǐng)略那雄奇與秀麗,感受那驚險與激動。
二、整體感知。
1、播放三峽的奇麗風光。領(lǐng)略山水之美。
2、學生速讀課文,用橫線標出作者沿途經(jīng)過的地方。
3、把握作者游蹤,并體會各峽山水的特點及景物特色。想想在游覽三峽的過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樣的變化?填寫下表。(老師要求:各峽的特點盡量用文中語句概括)。
景物。
特點。
詩、諺、典故。
感覺。
[4]。
八年級語文第課三峽教案篇十六
【教學目標】。
1.本單元四篇課文皆為游記,旨在讓學生了解游記的特點。
2.四篇游記的寫作方法各有特點,有的寫旅行的全過程,有的寫多次重游同一景點,有的寫同一景點的不同側(cè)面。
3.體會作者滲透在游記中的感情。
4.四篇游記語言風格各不相同。有的語言質(zhì)樸,有的語言華麗;有的節(jié)奏舒緩,有的'節(jié)奏急促,要品味不同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
1.掌握游記的特點。
2.學習游記的不同寫作方法及不同風格的語言。
3.體味領(lǐng)悟游記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課文說明】。
本文記敘了作者經(jīng)過長江三峽時沿途所見到的無比雄偉奇麗的景色,是一篇內(nèi)容翔實的游記。
[4][5][6]。
八年級語文第課三峽教案篇十七
《三峽》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五篇課文為我們描繪自然山水之美。《三峽》是酈道元抒寫三峽風光的游記散文,是新課標推薦的古詩文背誦篇目。全文僅150余字,然而作者卻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在這極短的篇幅之內(nèi),用音樂美感的語言,濃縮了萬千氣象,展現(xiàn)了壯麗風光。寫山,連綿不斷、遮天蔽日;寫水,婉約豪放、清榮峻茂。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動靜相生,搖曳多姿。
教學目標及確定的理論依據(jù):《新課程標準》的學習要求是:“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基本內(nèi)容。”“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語感?!备鶕?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jié)合本文特點,我確定這堂課的三維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和能力目標: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積累文言詞語;整體感知、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和方法目標:抓住精彩的寫景段落,深入領(lǐng)會畫龍點睛的詞語。對文章的感知有整體到局部,深入作品的意境。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感受三峽雄奇險峻、清幽秀麗的景色,激發(fā)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感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新知識前,要具體分析學生的學習基礎(chǔ)、學習困難、心理特征及發(fā)展趨向,從而有針對性地確立學習的重難點及教學方法。八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根據(jù)他們的實際情況及本文特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重點是:積累文言詞語;理解文章內(nèi)容。教學難點是: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新課標》要求初中生要背誦百篇名篇,《三峽》寫景精煉優(yōu)美,與學生熱愛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鳴。本班學生愛讀古典文學,引導其背誦可逐步提高鑒賞能力。但八年級學生閱歷淺,少有真切體會,在語言的領(lǐng)悟、文言文學習的方法和技巧上存在一定的困難,老師應加以引導。
1、教法:創(chuàng)設情景、指導朗讀、品析語言。
2、學法:自主、合作、探究。教法要為學法服務,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培養(yǎng)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學習是從未知到知,從不會到會,它有一定的被動性,我們應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解決問題,培養(yǎng)其探索和創(chuàng)新精神。在本課教學中,強調(diào)學生課前認真預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堂以學生誦讀、討論、感悟為主,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幫助學生完成重難點的突破。
本課設計兩課時,我這里是第一課時,只學習三峽的山和水。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1、有外國學者問過余秋雨,:“中國有意思的地方多,你能告訴我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嗎?”請同學們猜猜余秋雨說的是哪個地方?(三峽)。
2、播放《浪漫三峽》短片(多媒體播放視頻)。
3、三峽的確魅力魅力無窮,我們就跟隨酈道元一起去走進壯麗的三峽,一起去領(lǐng)略那無限的風光。此環(huán)節(jié)設計意圖: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注意畫面和音樂配合,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
(二)泛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初步體會文章的美。
2、學生朗讀。注意讀音、節(jié)奏和語句的通順,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
3、學生試譯短文。
4、多媒體展示重難點的字、詞、句。
5、學生試著背誦。此環(huán)節(jié)設計:注意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的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
(三)讀課文,品析領(lǐng)略。
1、品讀課文:三峽美在哪兒?(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及時鼓勵。
2、酈道元如何寫山的?特點是什么?(引導學生回答。教師幻燈板書)注意激勵。
3、他又是如何寫水的?特點是什么?(小組討論回答)回答的同時老師用多媒體展示三峽的水隨季節(jié)變化而呈現(xiàn)的不同景象。
4、讓學生結(jié)合課文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三峽的美。(學生獨立歸納回答)。
5、從語言、文章的結(jié)構(gòu)、描寫手法來品析這篇文章。這是本文的一個難點點(小組合作探究完成)這一題教師可以出示一個說話的句式,來降低學生的回答的難度。
此環(huán)節(jié)設計意圖:讓學生抓住精彩的段落,領(lǐng)會優(yōu)美的詞語。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讓學生學會表達,突破重難點。
(四)拓展延伸,比較欣賞。
1、師生齊背《早發(fā)白帝城》。
2、一首是詩,一篇是游記,二者有哪些內(nèi)容對應、寫景相同的。句子?
此環(huán)節(jié)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
(五)背誦課文,豐富積累。
(六)走出課文,激發(fā)情感。
酈道元筆下的三峽是一千五百多年前的美好畫卷,今天的三峽正迸射出耀眼的光芒。三峽電站正造就著一個世界奇觀。三峽,我們唯一的三峽!三峽,我們永遠的三峽!
(七)學生談收獲。
(八)作業(yè)布置。
1、小結(jié)三峽的壯麗。
2、收集有關(guān)三峽的詩句。
八年級語文第課三峽教案篇十八
目的要求:
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巴東三峽的壯麗景色。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熱情。
重點: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巴東三峽的壯麗景色。
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熱情。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初讀課文,借助字典,掃清生字生詞。
2.解釋下列詞語并造句:。
浣妝:
玲瓏:精巧細致。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劉大杰,現(xiàn)代學者,作家,翻譯家,1904----1977年,湖南岳陽人。1925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學研究院,。回國后,歷任安徽大學教授、四川大學中文系主任、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大東書局編輯。新中國成立后,任復旦大學教授兼中文系代主任、全國文聯(lián)常委、農(nóng)工民主黨上海市委副主任。代表作《中國文學發(fā)展史》。還著有《魏晉人物思想論》、《紅樓夢思想與人物》、《德國文學概論》等。
2.三峽簡介。
長江三峽,我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四十佳旅游景觀之首,是長江上游最為雄偉壯觀的峽谷,由西陵峽、巫峽、瞿塘峽組成。三峽跨湖北、重慶兩省市,西起重慶白帝城,東至宜昌南津關(guān),全長193公里,被游人譽為“山水畫廊”。
這里兩岸高峰夾峙,港面狹窄曲折,港內(nèi)灘礁棋布,水流洶涌湍急。我們于七年級所學習的選自北魏酈道元所著我國古代地理名著《水經(jīng)注》中的課文《三峽》,就是對三峽雄奇風光的生動敘述。古詩有云: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意思是說:見過汪洋大海的人,對別處的水就看不上眼了,除了巫山那五彩繽紛的彩云,相形之下別處的云彩就黯然失色了。由此可見巫山云彩景色之絕美。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著名詩篇《早發(fā)白帝城》,詩句也出色地描繪了船行三峽,瞬息千里的壯觀景象。
現(xiàn)在的三峽,隨著規(guī)模巨大的三峽工程的興建,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熱線。三峽旅游區(qū)優(yōu)美風景眾多,除了險峻的自然風光外,較著名的人文景觀還有劉備托孤的白帝城、酆都鬼城、忠縣石寶寨、云陽張飛廟,葛洲壩大壩工程等等。
三、朗讀課文。
學生交流,自由發(fā)言。
四、理清文章思路。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1、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分析文章結(jié)構(gòu)。
文章采用先總寫后分寫,以時間順序。
一(1、2自然段):總寫三峽險惡。
二(3-10自然段):按游蹤的前后,分別具體描寫游三峽的見聞。
2、作者由宜昌到重慶逆流游三峽,沿途經(jīng)過了哪些地方?
船從宜昌上駛。
開始是西陵峽,共分四段:黃貓峽、燈影峽、崆嶺峽、米倉峽,出峽有香溪。
船過姊歸和巴東,進入巫峽。
過巫山即入瞿塘峽。
過瞿塘峽則到白帝城,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五、認真閱讀課文,小組合作填寫下表:
景物特點詩、諺、典故感覺。
總說三峽:險惡、最為險惡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驚異。
西陵峽:
黃貓峽山高不險、水急不峽緊張。
燈影峽江北山險峻而干枯無味,江作者即景詩輕松、悠閑南山玲瓏秀麗樹木青蔥可愛。
崆嶺峽牛肝馬肺峽:山象刀劍削成,青灘葉灘不算灘極為可怕成窄門。崆嶺才是鬼門關(guān)。
崆嶺灘:水從高處倒注。
米倉峽水沒以前急,山更險峻王昭君浣裝(典故)。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巫峽:水險、山妙、云奇有情趣。
瞿塘峽:山勢稍低平、水勢仍險急劉皇叔托孤凄涼。
白帝城、孫夫人廟;
松樹、八陣圖、鐘聲。
走完三峽:山勢平敞些、江面寬得多水勢也平得多。輕松。
六、小結(jié)。
三峽是我國的風景勝地,神奇壯麗的自然風光和它的人文景觀都令我們神往,三峽離我們現(xiàn)在所在地并不遠,希望同學有機會能親身感受三峽的神奇風光。
七、作業(yè)。
1、字詞積累解釋造句。
2、課后練習四。
第二課時。
目的要求:
1.理解文章中所引用用詩句、諺語、典故的作用。
2.學習抓住特點描寫景物。
重點:學習抓住特點描寫景物。
難點:理解文章中所引用用詩句、諺語、典故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學生收集的有關(guān)資料,在小組交流,推舉代表上臺講述想象的大壩建成后的三峽景象。
二、分析所引用用詩句、諺語、典故的作用。
1.民諺“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渲染了三峽一帶的險惡、悲涼的氣氛,為全文定下基調(diào)。
2.作者即景詩“黃陵廟下江南味,也有垂楊也有花”。
3、諺語“青灘葉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guān)”。
表現(xiàn)了崆嶺灘的險惡、可怕。前句運用對比手法,突出顯現(xiàn)崆嶺灘,后句中用“鬼門關(guān)”形容崆嶺灘,其險可見,令人望而生畏。
4、詩句:“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突出贊賞詩中“赴”字運用之妙,從而進一步表現(xiàn)了沿江兩岸如群馬奔馳的山勢,詩的后句也贊揚了明妃王昭君。
5、典故“劉皇叔托孤”
文章一方面寫白帝城樹木青蔥,玲瓏可愛,另一方面寫劉皇叔在此托孤的悲慘故事,突出了三峽景色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更耐人尋味。
6、歸納總結(jié)。
自古以來,凡名山名川均與名人、詩、諺、典故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呈現(xiàn)出與自然共生共榮,相輔相成,相映成輝的奇特現(xiàn)象。長江三峽之所以流芳百代、名揚四海,一方面固在其為自然景觀,因山水雄、奇、險、秀而甲天下;另一方面也在于其眾多的人文景觀,得益于歷代騷人墨客傾情三峽,留下一串串光輝足跡于山巒水畔,寫下一篇篇不朽詩章傳頌于后世,在長江三峽滾滾不盡的激流里,流淌著多少千古絕唱、千古佳話!三峽給歷代文人以文學的養(yǎng)料和創(chuàng)作激情,而他們則報答三峽以文珍墨寶和名人效應。
三、品味語言。
思考練習三:學生討論、交流、歸納。
1、作者用十分簡潔的語言概括出江水的險,四個排比短促有力,讀起來給人以窒息的感覺?!罢?、急、曲折、多灘”令人不寒而栗。排比句式整齊又稍有變化,讀起來和諧有趣。
2、抓住峰的多與高的特點,語言的排列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浪高過一浪,給人以層層疊疊連綿不斷的感覺。運用擬人的手法,以動寫靜,非常生動地表現(xiàn)出了山你追我趕,互比高低的情態(tài),另外還使用頂真的手法“你圍著我,我圍著你,你咬著我,我咬著你”給人一種循環(huán)往復的感受,很有情趣。
3、運用比喻“像牛馬,像虎豹”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巫山云霧的變幻多姿。另外運用對比的寫作手法,突出巫山的云比廬山的更有趣。
四、歸納文章的寫作特點。
1、文章按照作者的游蹤,依次記敘、描寫景物。層次井然。文中開始先總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別記敘、描寫西陵峽、巫峽、瞿塘峽。記敘最長的西陵峽時,分四段介紹,條理清楚。
2、介紹景物時,能抓住特色,詳略得當。
3、采用多種修辭與寫作手法來描寫景物,生動形象。用擬人、比喻、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突出景物的特點,用烘托、對比、反襯的寫作手法突出了三峽的險惡。
4、文中恰當?shù)匾霉旁姟⒅V語、及自己的即景詩句,收到了畫龍點睛之效,言簡意賅,渲染氣氛,使游記增添了韻味。
五、作業(yè)。
課后練習二、三。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9375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