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第一課時日月明教學設計(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4 08:23:12
一年級第一課時日月明教學設計(通用18篇)
時間:2023-12-14 08:23:12     小編:LZ文人

議論文是通過辯證思維和邏輯推理來表達觀點和論證的一種文體??偨Y(jié)要注重思考和總結(jié),而不僅僅是解釋過去的情況??偨Y(jié)是在一段時間內(nèi)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xiàn)加以總結(jié)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jié)了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ji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寫總結(jié)的案例,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一年級第一課時日月明教學設計篇一

1、認識“端、粽、節(jié)”等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個偏旁;會寫“午、節(jié)、葉”等7個生字。

2、聯(lián)系實際,結(jié)合圖文,了解與粽子相關的詞語。

3、朗讀課文,學會讀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4、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節(jié)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來歷。

重點:認字、寫字。朗讀課文。

難點:讀好長句,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猜謎導入。

1、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與一種食物有關,大家來猜一猜是什么吧!

課件出示謎面:一個白胖子,裹著綠毯子,腰上扎根細繩子。(同學舉手猜謎)。

2、同學們真聰明,沒錯,這種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課件:粽子圖片。

3、學寫生字“午”。

(1)觀察占格。

(2)教師范寫,學生口述筆順。(區(qū)分“?!保?/p>

(3)學生書空、描紅。

二、結(jié)合語境,識記生字。

1、自由讀課文,在課文中圈出生字,讀讀,想想,有什么好的記字方法。

2、同桌或小組交流:有哪些記住生字的好辦法?

3、展示識字情況。

(1)帶拼音讀,去掉拼音讀。

(2)用多種方法識記。

4、把生字放回課文,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將課文讀通讀順。學生自由朗讀,標出全文自然段。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悟。

1、學習第1自然段。

2、師:課文里外婆一到端午節(jié)就會做什么?

(會煮好一鍋粽子,盼著我們回去)。

3、師:外婆的心情會是怎么樣的?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來?

(盼著,表現(xiàn)外婆期待、高興的心情)。

4、誰來讀出外婆期盼的心情?(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5、全班齊讀第1自然段。

四、指導書寫。

1、出示要寫的生字,讓學生認讀“節(jié)、葉、米”。

2、觀察分析: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誰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認真,最仔細。

3、師范寫“節(jié)、葉、米”等字。重點指導:“豎”畫的寫法。(午、節(jié)、葉、米)。

“豎”畫的寫法:“午、節(jié)、葉”為懸針豎;“米”為垂露豎,“米”要左右對稱。

4、指導學生練習,在田字格中描紅、臨寫。

5、讓學生練習口頭組詞、擴詞。

教學過程。

一、解題導入,了解傳統(tǒng)節(jié)日。

(板書課題)有沒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時候吃的?端午節(jié)是在什么時候?你們還知道哪些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呢?(學生自由舉手發(fā)言)同學們知道得真多,那有沒有哪位同學能告訴我,人們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還會做什么?。浚▽W生回答)沒錯,人們會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等。(課件出示有關端午節(jié)習俗的圖片)。

二、學習第2、3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第2、3自然段,指名說一說,讀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師讓學生畫出描寫粽子的句子,齊讀畫出的句子。

3、分析句子。第2自然段中描寫了粽子由外到里的樣子、顏色、味道。

師:箬竹就是竹子的一種,葉子寬大,是一種很好的包粽子的材料。

師:粽子顏色十分豐富,糯米是白白的,棗子是紅紅的,粽子外衣是青青的。

師:粽子的味道呢?(又黏又甜)。

4、指名讀句子。分小組比賽讀畫線的句子。

5、學生想象粽子的樣子,并拿彩筆在自己的圖畫本上畫一畫,比比誰畫得更好看。

6、師:齊讀第3自然段,說一說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樣。(紅棗粽、紅豆粽、鮮肉粽。)。

7、出示: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師:你從中讀出了什么?外婆是一個怎樣的人?(善良、樂于分享的人)。

三、學習第4自然段,了解歷史人物屈原。

1、出示屈原圖片,提問:有沒有誰了解這個人物?

2、老師講解愛國詩人屈原及他沉汨羅江的歷史故事。

3、指名讀第4自然段。師:誰能告訴我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誰???(屈原)。

4、全班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6、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

四、學習生字“真”“分”“豆”

1、出示生字,觀察占格。

2、學習筆順,教師范寫。(“真”里面是三橫)。

3、學生書空練習,教師指導。

五、回顧拓展。

1、全班齊讀課文,指名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什么。

2、教師回顧總結(jié):這篇課文講了外婆給“我們”包的端午粽,以及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更加了解端午節(jié)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及其來源,課后同學們?nèi)チ私庖幌轮袊钠渌麄鹘y(tǒng)節(jié)日吧。

10、端午粽。

熱愛。

思念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

花樣多(紅豆粽、紅棗粽、鮮肉粽)。

這篇課文,我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學生們都吃過粽子,知道人們在端午節(jié)都會干什么。因此,我用謎語導入時,學生很快就猜出了謎底。通過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內(nèi)容,通過學習知道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習俗與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并適當?shù)叵驅(qū)W生普及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

一年級第一課時日月明教學設計篇二

我執(zhí)教的是第10課《端午粽》的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設計理念、教學目標、說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端午粽》是部編教材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關于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的散文,生動地介紹了粽子的樣子、味道、花樣和端午節(jié)吃粽子習俗的由來,使學生在體會濃濃親情的同時,感受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文化。課文條理清晰,語言形象生動,易于學生理解內(nèi)容,豐富語言積累。

以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以課程標準中學段目標和教學實施建議為指導,重在教給學生識字、寫字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語感,豐富學生語言積累,逐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識字、寫字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而本單元教學同時又要落實“讀好長句子”和“積累語言”兩個教學重點。為此,依據(jù)新課標要求、教材特點和單元教學要點,我將本課時教學目標設定為:

1、認識“端、粽、節(jié)”等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兩個偏旁;會寫“午、節(jié)、葉、米”四個生字。

2、通過圖文結(jié)合、聯(lián)系生活實際,了解“箬竹葉、糯米、掀開、剝開、裹著”等詞語的意思;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粘又甜”等詞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

其中,識字寫字,即認識13個生字、兩個新偏旁,會寫4個生字和積累文中的疊詞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由于學生現(xiàn)有的朗讀水平不高,朗讀方法欠缺,指導學生讀好長句子,進而體會端午粽色、香、味的特點,便成為了教學的難點。

新課標提出,識字教學要注意兒童心里特點,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教學效率。在低段閱讀教學中,應結(jié)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借助圖畫進行閱讀。基于以上認識,本節(jié)課中,我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通過運用多媒體和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方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思維,為識字、學詞和朗讀好課文做好鋪墊。

2、示范朗讀法:對于文中的長句子,在指導朗讀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范讀,給學生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幫助學生形成良好語感,提高朗讀能力。

3、引導想象法: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端午粽的色、香、味的特點,將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讀之中,讀得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學法指導上,一是指導學生運用已有識字方法學習和積累新的生字,二是引導學生采用動作表演、聯(lián)系上下文和聯(lián)系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詞語。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根據(jù)“教師指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激趣導入。

從學生了解的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兩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入手,通過出示元宵、月餅圖片,喚起學生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的回憶和對美好佳節(jié)的向往,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并相機進行新偏旁和生字教學。

(二)初讀感知。

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圈出不認識的生字。二是交流反饋,及時出示本課生字和詞語,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讓學生認識字詞,識記生字,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及時正音和指導朗讀,體現(xiàn)由字到詞,由詞到句,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教學思路。

(三)精讀感悟。

在學生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出示第二自然段,進行閱讀訓練。一是找出本段共有幾句話,鞏固標點符號知識。二是運用圖文對照、想象畫面、動作表演等方式,了解本段中“箬竹葉、糯米、掀開、剝開、裹著”等詞語的意思,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粘又甜”等詞語,理解作者是從樣子、香味、味道三方面介紹端午粽的特點。三是結(jié)合學生的理解,借助停頓符號,指導學生讀好長句子的停頓,讀出自己的感受。

(四)指導寫字。

出示“節(jié)、葉、米”三個生字,指導學生觀察字形和筆畫特點,找出相同之處,并仿寫“節(jié)”字,教給學生寫字方法,讓他們在描紅臨寫的過程中用心體會,舉一反三,提高寫字效果。

(五)作業(yè)布置。

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抄寫、朗讀和搜集資料幾項作業(yè),目的在于鞏固課堂知識,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從課外獲取知識的能力,也為第二課時的教學做好準備。

板書是一節(jié)課的靈魂。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本節(jié)課板書設計主要呈現(xiàn)了生字的范寫和第二自然段內(nèi)容的提煉。力求直觀明了,簡潔精煉,幫助學生把握學習重點,更好地掌握課堂知識,并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規(guī)范書寫的訓練。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內(nèi)容,有不足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年級第一課時日月明教學設計篇三

通過本次班會,讓同學了解端午節(jié)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學習端午節(jié)文化,激發(fā)同學的愛國熱忱和民族驕傲感。

導入:

3、那么端午節(jié)的由來、習俗你們知道嗎?今日就讓我們走進端午節(jié)去了解一下。

農(nóng)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jié)”。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nóng)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shù),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于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jié)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1、端午節(jié)有哪些別稱?

據(jù)統(tǒng)計端午節(jié)的名稱在我國全部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jié)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jié)、端五節(jié)、端陽節(jié)、重五節(jié)、重午節(jié)、天中節(jié)、夏節(jié)、五月節(jié)、菖節(jié)、蒲節(jié)、龍舟節(jié)、浴蘭節(jié)、粽子節(jié)等等。

2、關于端午節(jié)的由來,說法許多,誰能告知大家?

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a、紀念屈原,據(jù)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qū)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shù)匕傩章動嵙⒖虅澊瑩凭?,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合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予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漸漸進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jié)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不能洗得直臣冤?!?/p>

b、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jié)。

(一)端午節(jié)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fā)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1、賽龍舟。

2、吃粽子(始終到今日,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琳瑯滿目)。

3、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jù)說是為了壓邪。

《五月五日》梅堯臣。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哪里能制止讒言,只不過試圖驅(qū)逐蛟龍罷了。

一年級第一課時日月明教學設計篇四

這一周我們聽取了低年級組仇老師的《端午粽》聽評課教學,我更是受益匪淺,他的教學水平值得我們每一位老師學習,幾乎整堂課沒有瑕疵。針對仇老師的這節(jié)課,我做一個簡單粗略的評議,敬請仇老師指正。

本節(jié)課的優(yōu)點很多:

1、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仇老師讓學生讀書時,比較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如能及時提醒學生在讀書時端好書本,坐正姿勢,讀書做到一拳一尺。

2、注重字詞短語的層層深入訓練。

如先緊扣課文內(nèi)容:()的竹葉,()的糯米,()的棗。

拓展填空成: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

再增加難度:()的()。

這樣層層加深,達到擴展訓練的目的,又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在這中間還借用猜謎的形式填空,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獲取知識,增強能力。

3、注重在學文中滲透寫作方法的`指導。

如學習粽子的色、香、味時,能告訴孩子們是由外到內(nèi)的去寫,這就有意識地指導了孩子的寫法,初步潛意識地有目的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且適時的板書也清晰、簡潔、重點突出。仇老師的聲情并茂,激情飛揚也活躍了課堂氣氛,體現(xiàn)了樂學教育。

4、注重用動畫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年級的小孩子最喜歡看動畫片了,所以仇老師就抓住孩子們的喜好心理適時運用動畫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趣。比如,出示問題說,人們?yōu)槭裁匆诙宋绻?jié)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的愛國情懷,就用動畫片告訴孩子們答案。孩子們看得津津有味,學得認認真真。使整堂課都在仇老師的激情教學和孩子們的樂學中完美收官。真可謂是興趣充滿了課堂,課堂在笑聲中結(jié)束。我們也被這好看的動畫所吸引,所以這堂課取得了聽課老師們的一致好評,獲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仇老師的這節(jié)評講課優(yōu)點很多很多,我不再一一敘述。

鑒于以上的評價是我本人對仇老師這節(jié)聽評課的粗略看法,有說的不恰當?shù)牡胤骄凑堅?。我今后一定多向仇老師請教學習,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做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

一年級第一課時日月明教學設計篇五

會認讀本課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好長句子。

2.知道端午節(jié)的由來,理解文中含義。

3.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熱愛。

會認讀本課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知道端午節(jié)的由來,理解文中含義,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熱愛。

課件生字卡片。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孩子們,你們喜歡吃粽子嗎?為什么?那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嗎?今天咱們就跟著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么包粽子。

2.板書課題,提出問題。(1)端午是什么時候?

(2)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吃粽子?(3)帶著疑問讀讀課文。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借助拼音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再讀課文,標出自然段。3.同桌互讀,討論問題。4.小組派出代表,回答問題。

三.學習生字。

1.出示本課生字,學生認讀。2.在課文中圈出本課生字。3.爭當小老師領讀生字。4.同桌互讀,檢查。5.給生字組詞。6.識記生字。(1)加一加。(2)減一減。(3)比一比。7.游戲鞏固生字。

四.指導書寫。1.觀察字形。2.指導書寫。

真字最后一橫要長。豆的第一橫要短3.描紅,書寫。

4.作業(yè)展示,評一評。

五.總結(jié)。

你今天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10.端午粽。

端午粽子節(jié)日中間總是。

帶回去知道據(jù)說懷念糯米。

作業(yè)設計。

1.把《端午粽》讀給爸爸媽媽聽。2.把端午節(jié)的由來講給家人聽。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游戲復習詞語(摘蘋果)。

2.同桌互讀課文,檢查。

二.美文賞析。

1.學習第一自然段,選學生讀。

2.賞析“盼著”。

3.用“盼著”說一句話,體會“外婆盼著我們回家的心情”。

4.學習第2,3自然段,選學生讀。

5.粽子是怎么做成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6.用“一......就......”說一句話。

7.外婆做了哪些花樣的粽子?為什么吃了之后還要帶回家去,分給鄰居?(體會分享的快樂)。

8.再讀2,3自然段,體會文中流露出的快樂與懷念之情。

9.學習第4自然段,激發(fā)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熱愛。

三.指導朗讀。

長句子的斷句。學習兒歌:遇到長句不要慌。逗號換口氣,句號停一停。四.課文小結(jié)。

這節(jié)課有哪些收獲?

作業(yè)設計。

1.你喜歡過那個節(jié)日,為什么?寫一寫。

板書設計。

10.端午粽。

青青的箬葉白白的糯米粽子。

各式各樣花樣多熱愛思念。

一年級第一課時日月明教學設計篇六

1、課文以兒童的口吻,以家庭過端午節(jié)吃端午粽的事由,向?qū)W生介紹了端午粽的由來、樣式、色香味等,實際是一篇說明文。課文貼近生活,能很好喚起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學習,了解這個中華傳統(tǒng)習俗。

2、課文長句子較多,學生正確朗讀有一定困難,且讀好長句子是重點教學目標之一,應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給予足夠的時間落實。

讀好長句子雖然有一定困難,但是通過三個單元的學習,學生還是有一定基礎的,因此,要通過學生實踐嘗試,然后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指導,不但要培養(yǎng)學生不讀破句的能力,還要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語感。切不可采用范讀簡單的模仿來達到目標。

目標與重難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知道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初步了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fā)愛國情感。

識字,寫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知道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初步了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fā)愛國情感。

多媒體課件。

1.導入: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端午粽》的字詞,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做一個小游戲:找動物。以小組為單位讀詞語,看看哪個小組讀得準確。

(1)多媒體出示小動物的圖片:熊貓、山羊、兔子……。

(2)小組派代表選擇喜歡的小動物,每個動物后面隱藏一個本課的詞語,小組同學認讀詞語,獲勝小組得到相應的小動物圖片。

2.師生共同齊讀課文。

1.抓住重點語句,指導朗讀。

(1)品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師提出問題:結(jié)合第二自然段內(nèi)容說一說。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樣的。

(3)學生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

(4)指導學生按照從外到內(nèi)的順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點。

(5)詞語填空讀課文。

課件出示: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________糯米,中間有一顆________棗。

課件出示兩個句子,朗讀比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的棗。

指導朗讀:這樣aab式的重疊詞更能體現(xiàn)出粽子的特點,各種顏色相間,色香味美。朗讀時仿佛讓人品嘗到了香甜的味道。

學生匯報朗讀第二自然段。

2.品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課件出示:依據(jù)課文內(nèi)容,說一說,端午節(jié)為什么會有吃粽子的習俗?

1.創(chuàng)設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師今天帶來了幾個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學們想不想吃?

(2)課件出示:寫有生字的粽子圖片。

(3)導學:你們認識它們嗎?我們來學寫這幾個生字,寫得好的同學會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生字——午。

(1)觀察生字外形,注意書寫時懸針豎不出頭。

(2)學生描紅書寫,在本子上寫兩個。

(3)同桌之間展示,同桌互評。

3.教師指導學習生字——節(jié)。

(1)觀察生字結(jié)構,教師在黑板上范寫,學生練寫。

(2)引導學生說一說了解了哪些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

(3)通過對節(jié)日的闡述,給“節(jié)”字進行擴詞訓練。

4.指導學生書寫生字——米。

(1)導學:我們“品嘗”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來認識糯米的“米”字。

(2)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

(3)學生根據(jù)漢字“米”的字形演變過程,理解字義。

5.教師指導學習生字——分。

(1)反義詞對對碰理解字義:“合”的'反義詞是“分”。

(2)書寫要領: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師生講評,展示學生作品,互相評價,激勵進步。

1.引導學生說一說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有哪些收獲。

2.教師總結(jié):每年端午節(jié)我們都會吃粽子,今天通過學習《端午粽》,我們不僅“品嘗”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還知道了端午節(jié)的由來。每當我們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時,不要忘記緬懷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一年級第一課時日月明教學設計篇七

今年的3月28日,是我上《端午粽》校級精品課的日子,通過一系列的準備和磨課,讓我收獲頗豐,也得到了許多的感悟。下面我來簡單談一談。

其實我性格屬于有些急躁型的,一直焦急于自己的課能不能上的讓學生有興趣,讓自己滿意。作為一名教師,上語文課可能是比較簡單,但是上好一節(jié)語文課確是難上加難。語文課要想上的好,不僅要有自己的思想,還需要有豐厚的底蘊。即使是一年級的語文,也不容忽視。如何讓小朋友從小產(chǎn)生對語文的熱愛,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這也讓我們這些一年級的教師肩上的擔子重之又重。在來到桃州一小,讓我認識最深刻的是,做一名有擔當有責任的教師。桃州一小每一位老師都是吃苦耐勞,虛心學習,這值得我去學習。因此,在這樣一個有著濃厚文化氛圍,有著擔當?shù)沫h(huán)境中,更加促使我要積極進步。所以,在從準備《端午粽》到上課,到接受各位老師的評價這一路走過來,讓我認識很多。

由于是校級精品課,有很多語文教師來聽課,所以我很緊張,也提前很多天進行準備。首先是寫教案,我一直覺得這是我的弱項。因為設計一份思路清晰,結(jié)構完整的教案還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我改了又改,還參照了其他很多優(yōu)秀的教案,才將草稿擬定。開始是在一(5)班試上一節(jié)課,發(fā)現(xiàn)內(nèi)容過多,時間不夠。于是進行修整,并在一(7)班進行了試上。在這里我要非常感謝楊xx老師,她不僅仔細聽了我的課,非常耐心的指出了我的問題,課堂內(nèi)容的不扎實,條理的不清晰等,并且將她的想法說給我聽,教會我很多教學方法,讓我知道如何把握課堂?;厝ブ?,我將楊老師的想法和我自己的思路糅合,重新對教案進行修改。這次的磨課如同一次大換血,也讓我稍微有些自信。第三次的磨課,我請來了李校長、汪麗老師和曹娟娟老師來聽課,也非常感謝她們能抽出寶貴的時間,不僅仔細聽課,特地花了一節(jié)課的時間給我評課?!抖宋玺铡肺沂潜局半S文識字”的想法,課堂觀察點是如何創(chuàng)設有效的情境讓學生去識字、記字。但是由于我缺乏相應的教學經(jīng)驗,還不能夠很好的`以隨文識字的方法駕馭課堂。所以我聽了李校長她們的建議后,我還是決定先學生字,再讀課文,然后將生字穿插到課文中去,讓學生有效的識記。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沒有充分掌握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將課文挖的太深,而忽略了扎實學生基礎這一關鍵點。李校長她們提出的這一點讓我認識到,首先設計教案時還是要進行一定的學情分析,以及《義務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一年級學生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對教案進行設計,對課堂進行規(guī)整。在課堂語言組織方法,有些地方過于繁瑣,有些地方的過渡我不知道用什么語言來銜接才更加的適合。李校長安慰我說,這是年輕教師所缺乏的,但是沒有關系,慢慢來,要不斷的學習才能把握這些小細節(jié),并且通過課文的一個小點給我進行詳細的說明,讓我非常的感動。由于我過于拘束,課堂上還放不開,所以我在課堂上的請趣味還不夠濃,這一點我也意識到,我相信在以后的時間里我會慢慢地改正。在這里我非常感謝李校長、汪老師和曹老師給我的建議,我認為這不僅僅是教學建議,更是她們毫無保留的將教學經(jīng)驗傳授給我,讓我意識到課堂不僅僅需要用心,還需要好的教學方法,抓住細節(jié),才能將一堂課完整的上下來。所以我很感動的是不僅是學校老師對我的幫助,更多的是對我這個年輕人的關心,她們的耐心、幫助,友愛,讓我想更好地做自己,做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

《端午粽》這節(jié)精品課在諸多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較好的完成,至少和之前我的課堂相比,是有很大的進步,我很知足。在得到李校長和其他老師的肯定,我很高興,也有了一些自信心,雖然有不足之處,我相信在我的慢慢改正之下,會越來越好。年輕的我也不能將一堂課上的完美,人人稱贊,但是有了進步,和之前的自己相比,更努力,就夠了。什么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往上走,才踏實,才豐富。

這節(jié)課上下來,我真的收獲很多,不僅僅是領導的支持,同事的幫助,也讓我看到,教學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更需要的是不斷的積累,不斷的學習。從自身來說,要不斷的去聽課,去琢磨,積累教學方法,關注課堂小細節(jié)。重要的是還是要多讀書,讀一些理論的文章,將實踐與理論相結(jié)合。從外界來說,我們可能發(fā)現(xiàn)不了自身的問題,這還需要借助其他人的幫助,給我們指點,指出不足之處,我們虛心接受并積極進行改正。在生活上,我們可以自己準備筆記本,隨時記錄自己的想法,包括優(yōu)缺點,進行總結(jié),回過頭來,這也是我們寶貴的經(jīng)驗。

做最好的自己,回首,不后悔,不遺憾,才是最好的!

一年級第一課時日月明教學設計篇八

1、初步了解端午節(jié)的傳奇及人們過節(jié)日中的習俗。

2、培育幼兒對民族文化感愛好。

3、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兒嘗試包粽子。

4、通過參與端午節(jié)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感受參加端午節(jié)慶?;顒拥臉啡?。

了解端午節(jié)的傳奇及人們過節(jié)日中的習俗。

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活動前請幼兒收集有關端午節(jié)的資料。

3、請部分爺爺奶奶參加活動。

(活動過程的表述不必具體到將老師、同學的全部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當把活動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很清晰地再現(xiàn),即開頭環(huán)節(jié)、基本環(huán)節(jié)、結(jié)束環(huán)節(jié)、延長環(huán)節(jié)。注:重點表述基本環(huán)節(jié))。

到爺爺奶奶家過節(jié)。

1、請爺爺給小伴侶講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節(jié)的來歷。

2、小伴侶自由和爺爺溝通自己收集的有關端午節(jié)的資料。

進一步了解端午節(jié)時人們進行的一些活動:如賽龍舟、吃粽子、掛艾枝、灑黃酒、掛香囊等。

3、幼兒和爺爺奶奶們一起進行過端午活動。

(1)、我給奶奶學包粽子。

請奶奶向小伴侶介紹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兒嘗試包粽子。

(2)、做龍舟、劃龍舟。

和爺爺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龍舟進行龍舟大賽,請幼兒四五人一組,套上龍舟,進行劃龍舟競賽活動,先取到紅綢一組為勝。旁邊請幾位幼兒為他們搖旗呼喊。

(3)、做香囊活動。

請奶奶示范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縫成??诖?,放進香料和少許艾草,合上袋子,幼兒學做香囊。

(4)吃粽子,感受節(jié)日的氣氛。

(5)和爺爺奶奶再見。

一年級第一課時日月明教學設計篇九

《端午粽》是一篇有趣的兒童散文,通過對端午節(jié)品粽子的習俗活動向小朋友們介紹了美味香甜的粽子,讓小朋友們對端午粽有了深刻的了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閱讀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tài)度,學會用恰當?shù)恼Z調(diào)朗讀,表現(xiàn)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學設計旨在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1、正確認讀本課“端、粽、節(jié)、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jù)`念”等十三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午、節(jié)、葉、米、真、分、豆”等七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正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

3、知道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初步了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fā)愛國情感。

教學難點:知道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初步了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fā)愛國情感。

本課通過談話激趣導入新課,重點放在多種方法識字和指導朗讀上,通過反復讀,讓學生體會“濃濃的親情”,并體會節(jié)日的氣氛。

生詞卡片、課件、字帖。

課前三分鐘背古詩。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師:農(nóng)歷的五月初五是什么節(jié)日?

生:端午節(jié)。

師:端午節(jié)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賽龍舟。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端午粽》這篇新文章。(板書課題:端午粽,相機指導端、粽)。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配樂范讀課文,同學們邊聽邊想,文章講了什么事情?

2、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同時用曲線在文中標出生字詞。

(2)同桌交流,再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自讀、小組讀、分段讀)。

(三)記憶字形,交流識字方法。

1、檢查生字的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節(jié)、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jù)、念”指名讀。

(2)開火車讀,小組競賽讀,評出最佳認字小組。

2、交流識字方法。

(1)出示我會寫的7個生字:“午、節(jié)、葉、米、真、分、豆”,指名認讀、領讀。

(四)分段學習課文。

1、出示第一段,指生讀。想一想第一段講了什么?

2、學習第二段。

(1)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樣的呢?自由讀,并畫出相關句子。

學生邊讀邊畫。教師指名回答。

(預設)生: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師:說得真好,通過“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這三個詞你體會到了什么?

(預設)生:粽子很誘人,特別想吃一口。

師:是啊,多么誘人的粽子啊,請同學們帶上自己的感情讀一讀。

學生自由朗讀。指生讀,及時評價。

(2)師:這樣可愛的粽子聞起來是怎么樣的?(清香)。

你是從那句話中知道的?請為大家讀一讀。

指導朗讀粽子的“清香”。

(3)粽子看起來可愛,聞起來清香,吃起來怎么樣呢?請用文中的詞語來回答。(又黏又甜)。

(4)多么有人的粽子啊,請同學們帶著自己的感情,自由朗讀這一段。指生朗讀。評價指導。

3.課件出示課文第三段。

師:外婆包的粽子不但好吃還有什么樣的特點?(花樣多)。

你從哪一句中看出來的?

練習句式“除了...還有...”

4、為什么端午節(jié)要吃粽子呢?學習第四段。了解屈原。

5、朗讀課文。

(五)指導書寫“真”字。

1、學生書空筆順。

2、注意事項。

3、教師范寫。

4、學生練寫。

一年級第一課時日月明教學設計篇十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閱讀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tài)度,學會用恰當?shù)恼Z調(diào)朗讀,表現(xiàn)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學設計旨在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1、認識“端、粽、節(jié)、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jù)、念”等13個生字,兩個偏旁。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

3、初步了解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感悟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底蘊,激發(fā)愛國主義情感。

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

2、正確理解第二自然段課文內(nèi)容,明白制作糯米的材料和介紹粽子時的順序。

1、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師)。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學寫“午”字。

2、板書課題:端午粽。(指名讀課題,齊讀課題。)。

3、師:這個課題的三個字都是我們今天要學的生字,端:它的偏旁是立字旁,立字旁和立字有什么不同?粽的偏旁是米字旁,因為粽子是用糯米做的。齊讀偏旁。

午字是我們要今天要會寫的,請小朋友們觀察一下,寫午字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

(1)觀察“午”字字形,注意書寫時懸針豎不出頭。

(2)學生說筆順,老師示范書寫。

(3)學生描紅書寫,在本子上寫兩個。

二、初讀課文,隨文識字。

1、自由朗讀課文。

(1)教師提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邊讀邊標上自然段序號。

(2)學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讀,教師巡視學情,及時糾正字音。

2、分段朗讀課文。

提出要求:請四個小朋友來讀。其他同學眼睛看書、仔細聽,一會來做小評委。

3、老師范讀課文。

師:聽了同學們的精彩點評,老師也想讀一讀課文了,請同學們認真聽一聽老師是怎么把長句子讀通順、讀流利的。

三、分段朗讀,隨文識字。

1、教師指名分句朗讀,師生評議。

(1)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讀。隨機理解詞語“總會”的意思。

用“一……總會……”說一句話。

(2)逐句出示第二自然段里的句子。

出示第一句描寫粽子樣子的偏正短語,借助圖片了解箬竹葉、糯米。指名領讀。

出示第一句,指名朗讀描寫粽子樣子的句子,指導點評。

指導學生把長句子畫出停頓,學生自讀練習,再指名讀。

出示第二句,標好停頓符號,指名讀。

做一做“掀開”的動作,理解詞語。

加上動作再指名讀句子。

出示描寫粽子味道的句子:指名讀句子。出示詞語“剝開”、“又黏又甜”讀準字音、做一做“剝開”的動作。說一說abac式詞語。再指名讀句子。

(3)逐句出示第三自然段里的句子:

出示第一、二句。指名讀一讀。理解“花樣”。

直接出示第三句畫出停頓,指名讀一讀。理解“美滋滋”,體會吃粽子時的心情。積累abb式詞語。介紹象形字“帶”。

(4)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讀句子。介紹愛國詩人屈原。了解吃粽子的習俗。

(5)把喜歡的句子讀給同學聽。

2、讀詞、識字。

師:同學們課文讀得很認真,但是這篇課文有很多難讀的詞語,讓老師來看看你是不是會讀了。

(1)開火車讀詞語:端午節(jié)、粽子、總會、箬竹葉、糯米、中間、煮熟、又黏又甜、十分、鮮肉、紅豆、美滋滋、真是、帶回去、知道、據(jù)說、紀念。

(2)讀生字。

師:瞧,粽子寶寶出來和大家見面了,粽子寶寶說叫對了它的名字,它就會和你回家了,我們來叫叫它的名字吧。開火車讀字。

四、練習書寫。

1、教師指導學習生字——節(jié)。

(1)觀察生字結(jié)構,教師在黑板上范寫,學生練寫。

(2)引導學生說一說了解了哪些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

預設: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春節(jié)……。

(3)通過對節(jié)日的闡述,給“節(jié)”字進行擴詞訓練。

2、指導學生書寫生字——米。

(1)導學:學生根據(jù)漢字“米”的字形演變過程,猜一猜是哪個字?理解字義。

(2)指導學生書寫“米”字。

四、總結(jié)全文,布置作業(yè)。

1、指導回顧:這節(jié)課學習了哪些知識?認識了哪些生字寶寶?

2、作業(yè)布置: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與父母一起查找關于屈原的故事,講給同學聽。

一年級第一課時日月明教學設計篇十一

本篇課文通過描述端午節(jié)去外婆家吃粽子的故事以及對粽子這種食物具體的描寫,使同學們了解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和粽子這種食物,在過節(jié)吃粽子的氛圍中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萌發(fā)愛國主義情懷。通過學習本篇課文,讓同學們能夠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節(jié)日、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

1.學會13個會認字,學習7個會寫字,認識2個新偏旁。

2.正確流利地有感情朗讀課文,能夠讀好長句子,熟讀成誦,當堂達標。

3.在學生感受端午節(jié)過節(jié)吃粽子的氛圍中,使學生了解并學習傳統(tǒng)文化,激發(fā)愛國主義情感。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練習朗讀課文。教學難點是通過朗讀感悟使學生培養(yǎng)學習傳統(tǒng)文化,激發(fā)愛國主義情感。

在本文的教學中,教師采用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教師把粽子帶到課堂上,和同學們一起品嘗,通過直觀的互動方式來展開教學,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這樣的教學方式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年級的閱讀教學應把“讓學生能朗讀課文并感受閱讀的興趣”作為起步階段閱讀教學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種手段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讀書,主動地讀書,進而視讀書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

為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揭示課題。

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自古以來端午節(jié)便有劃龍舟及食粽子等節(jié)日活動。

(二)、檢查預習,引導初讀。

1.自由讀課文,圈劃生字,讀準字音。

2.以小組為單位,用喜歡的方式練習認讀生字。

3.還詞入文,再分節(jié)課文,把句子讀通順,把課文讀流利。

(三)、重點品讀,理解感悟。

1.學生在每個自然段前標上序號。

2.教師朗讀第一自然段。解釋“盼著”一詞表現(xiàn)了外婆渴望我們回去的心情。

學生回答:外婆包的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粽子帶有一股清香,吃起來又黏又甜。和我們剛剛吃的粽子一樣。

教師講解:用“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這些顏色描寫的詞語,更能讓學生直觀的感受粽子的樣子。

4.教師朗讀第三自然段。學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都有什么花樣?

學生回答:有紅棗粽、紅豆粽、鮮肉粽。

教師講解:外婆讓我們把粽子分給鄰居吃。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好東西應該和大家分享,這樣大家都能感受幸福和喜悅。

5.教師朗讀第四自然段。

教師講解: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他是“楚辭”的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作者,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屈原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chuàng)的新時代。屈原也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nèi)政外交大事。吳起之后,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nèi)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lián)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

通過教師對屈原的介紹,使同學們感受愛國主義情懷。

6.教師設問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里有哪些傳統(tǒng)習俗?

學生踴躍回答,交流拓展。(在交流中提高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

7.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全篇課文的閱讀都要帶著幸福喜悅的心情。

8.學生以開火車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教師點評,對讀得好的學生給予表揚。

在本環(huán)節(jié),理解內(nèi)容的同時,注重了學生的朗讀能力方面培養(yǎng)。本課的長句子比較多,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在理解、讀通的情況下再有感情的朗讀。在朗讀中感受端午節(jié)傳動節(jié)日,感受愛國主義情懷。

(四)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1.出示7個生字。

2.讓學生觀察生字的筆順,書空,記住筆順。

3.怎樣寫才好看?學生交流寫字的要領。

4.師范寫,生練寫,再投影作品展評。

在寫字教學時,發(fā)揮教師的示范性作用。通過展示平臺,我一筆一畫的來教學生書寫。雖然,這樣的書寫速度很慢,但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書寫習慣。

(五)課后鞏固,布置作業(yè)。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課下留意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傳統(tǒng)習俗,在日記里寫一寫。

3.課下搜集關于屈原的小故事,同學之間交流交流。

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把親手做的粽子帶到課堂,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拉近了老師與學生的距離,通過直觀的互動方式來展開教學,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這樣的教學方式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本課的長句子比較多,對于剛?cè)雽W的一年級孩子來說有點難度,教師指導學生抑揚頓挫的方式朗讀長句子,這樣對于學生的朗讀有一定的引導作用。

一年級第一課時日月明教學設計篇十二

進入線上直播教學已有近一個月的時間了。直播教學帶來的一些問題也逐漸顯現(xiàn)。一是教師又變成了知識的傳授者,課堂又成了教師的一言堂。因為師生互動連麥收到網(wǎng)絡穩(wěn)定性的影響,課堂不得不減少師生、生生間的交流。二是學生又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一方,教學效率堪憂。三是教學活動又在由師生、生生的多邊活動向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回流。四是教學方式的千篇一律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疲憊感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和興趣。

怎樣讓學生對學習的內(nèi)容產(chǎn)生興趣,提高學生線上課堂的關注度,進而提高網(wǎng)絡教學的效率呢?我做了如下嘗試:

學生宅家三個月最想見到自己的好朋友、同學、老師,對他們用不同方式展示的知識也很感興趣。完成作業(yè)的過程,動手又動腦,還要組織語言,同時也是學習的'過程。這樣學生學習興趣大增,學習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會怎樣展示交流。

在集中識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隨文識字,深層次,多角度地識字學詞。這樣學生的閱讀期待,學習興趣就得到了提高。連麥和語音回答的交替使用增加了師生的互動。

這些都是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教學中通過不同形式向敘述滲透學習方法,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

當然本節(jié)課的教學不足的地方還有很多,思考也很多,留待今后進一步改進。

一年級第一課時日月明教學設計篇十三

2.通過完整的閱讀繪本故事,繼續(xù)激發(fā)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二、活動準備。

1.繪本:《影子》的ppt。

三、活動過程。

(一)觀察封面,并認識小男孩斯溫。

提問:“封面上有誰?你知道他的名字嗎?除了斯溫,封面上還有什么?他們在干什么?”

(二)師生共同觀察環(huán)襯。

1.環(huán)襯中有許多的動物,他們都是誰?

2.除了動物還有誰?

3.師生共同閱讀繪本。

(三)師生通過閱讀繪本,來做總結(jié)。

完整閱讀繪本一遍,幫助孩子加深記憶,理解故事內(nèi)容。

(四)繪本與幼兒生活相結(jié)合。

請小朋友們說說自己在生活中見到的影子朋友。

(五)師生共同繪畫。

把我們的影子朋友通過繪畫的方式找出來。

一年級第一課時日月明教學設計篇十四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播放課件,激發(fā)興趣。

屏幕顯示:配樂出現(xiàn)一幅美麗的圖畫:一個小女孩兒張開雙臂坐在月亮上非常高興地看周圍一閃一閃的星星和藍藍的天空看了這幅圖,你有什么感覺?用自己的話說說。

評:利用直觀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展現(xiàn)美麗的畫面,把學生帶入晴朗夜空這一優(yōu)美的情境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繼續(xù)探究的欲望。

2.揭示課題。

你們看,這月兒彎彎的,兩頭尖尖的,像什么?(小船)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第6課《小小的船》。

3.讀課題。

看到課題,齊讀,然后師問:你有什么感興趣的問題或想知道些什么?師再問:課文真的是寫船嗎?請同學們看課文、看彩圖,讀課文找依據(jù),釋題:實際上把彎彎的月兒比作小小的船。

評:讓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或想知道的問題,可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1.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停下來,借助拼音多讀幾次,再往下讀,把要求會認的字和會寫的字畫出來,把生詞多讀幾遍,不會的向同學、老師請教,再多讀幾遍。

評: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過程,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

2.互相檢查讀,當個小老師,糾正讀得不對或不準確的字音。

3.出示帶有拼音的生字卡片認讀,去掉拼音認讀,通過開火車讀,當小老師帶讀,及時表揚。

4.四人一小組為單位,輪流讀一遍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其他同學當小老師,認真聽、仔細評。

評: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合作學,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這樣做,引導學生互幫互學,使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和合作,讓學生當小老師,形成生生互動。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配樂范讀全詩。啟發(fā)想像:你腦海里出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圖畫?

評:有意識地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培養(yǎng)學生喜歡閱讀、敢于閱讀、樂于閱讀的愿望,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3.挑戰(zhàn)讀。誰愿意來讀讀課文?后問:誰向他挑戰(zhàn)?

評: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體現(xiàn)學生的主動性。

4.齊讀。邊看課件邊模仿著讀,要求讀流利。

5.小組比賽讀。由4人學習小組合作讀,學生評議,評出讀得好的小組,獎小紅花。

評:有助于培養(yǎng)小組合作精神,培養(yǎng)團結(jié)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6.誰愿意把自己喜歡的那句詩讀給大家聽,喜歡讀哪句就讀哪句。

評:表達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留給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7.說話訓練,填空。

的月兒()的船,

()的船兒兩頭尖。

我在()的船里坐,

只看見()的星星和()的天。

評:加強語言的感受和積累,促進學生語言的`發(fā)展。

四、書寫生字,指導識記。

1.做采蘑菇的游戲。

評:用采蘑菇的游戲來促使學生產(chǎn)生對學習生字的興趣。

(2)在三個蘑菇的后面分別貼上本課的五個生字中的三個天、只、兒,然后請3名同學到前面來做采蘑菇的游戲,其他的同學可以唱《采蘑菇的小姑娘》這首歌。(邊采蘑菇邊播放歌曲。)。

(3)采完之后,師問:呀,你采的蘑菇真大呀!請你告訴同學們,你采到這個蘑菇的名字是什么嗎?告訴大家:我采到的蘑菇叫某。這個蘑菇想讓大家一起來喊一喊它的名字,它就會笑了,一起來喊,再喊一聲。

(4)師問:你是怎樣記住這個蘑菇的名字的?告訴同學們好不好?其他同學有更好的方法來記這個字的,也可以到前面來說。

評:讓學生在自己喜聞樂見的游戲中識字,增強識字的興趣,體現(xiàn)主動學、玩中學的編排意圖。

(5)給蘑菇找朋友。想想生活中,有哪些朋友可以和這個字組成詞語呢?如果你不能組成詞語,或者你想到的詞語讓別的同學說了,那你可以用它說一句話,我們來比一比,看看哪個小組說得又多又好!

評:練習組詞說話,并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培養(yǎng)學生們的合作意識,寫字教學分散在兩個課時安排,可以調(diào)節(jié)學生身心,也可以落實寫字要求。

(6)讓學生觀察筆畫在田字格的位置以及筆順,然后老師示范,讓學生描紅,獨立書寫,評講,看誰寫得美。

五、總結(jié)課文,布置作業(yè)。

誰來告訴大家,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課后,請同學們再認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一年級第一課時日月明教學設計篇十五

1.學會本課生字,兩條綠線內(nèi)的字只識不寫。掌握“了”這個多音字的兩種讀音。認識新偏旁。

2.觀察圖畫,養(yǎng)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借助圖畫上描繪的事物去理解字詞。

3.了解夏季的特點,積累詞語。

兩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景,知道看圖。

1.同學們,你們見過刮臺風、下雷雨的景象嗎?想看看嗎?(或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說說)。

2.播放“臺風”的錄象資料,說說“臺風、雷雨”和“春風、春雨”有什么不同,什么季節(jié)會有這樣的景象。

二、初讀課文,認讀詞語生字。

1.自讀詞語,讀準字音。

2.同桌讀。

3.指名讀。

三、指導誦讀。

1.教師范讀韻文。

老師讀得怎樣?你們也能這樣讀嗎?

2.四人小組讀。

3.指名讀。

4.注意讓學生邊讀邊想象實物的樣子,讀出節(jié)奏和韻味來。要避免唱讀、頓讀。

四、課間活動。

五、指導書寫。

1.說說你是怎樣記注生字的。

2.學生看筆順圖,記憶生字筆順。

3.請說說“夏、臺、梅、瓜”的筆順。

4.指導寫字,重點指導“夏、瓜”。

5.學生描紅,完成練習單。

一、復習鞏固。

1.抽讀詞語卡片。

2.齊讀韻文。

二、學習筆順,指導書寫。

1.學習新偏旁。

2.學生看筆順圖記憶生字筆順。

3.重點反饋“桃、蛙、荷”的筆順。

4.學生描紅書空寫字,播放輕音樂。

一年級第一課時日月明教學設計篇十六

正確認讀“怎、獨、跳、繩、講”等9個生字,會寫“講、許、很、行”4個字。

學習課文第1小節(jié),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在朗讀中體會一個人游戲的快樂和情趣。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快樂的含義。

教學準備。

ppt、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上課過程調(diào)整。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1.師:上課前,同學們玩了什么?幾個人玩的?你覺得這個課間過的怎么樣?(生自由發(fā)言)。

2.師根據(jù)學生描述,出示學生游戲時的照片及詞語并認讀“游戲、踢毽子、跳長繩、打籃球、下象棋”。

3.引出課題:怎么都快樂。(板書:怎么都快樂)。

二、讀準讀通,識字學詞。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自己讀準。邊讀邊對照生字條圈出12個生字和一個多音字,標注詩歌小節(jié)號,讀準生字,讀通句子。

2.檢查生字自學情況。出示生字卡片,師指名讀,然后開火車讀。

3.交流正音。

交流小節(jié)標注情況,指名分小節(jié)朗讀課文。

4.師重點指導學生認讀有困難的生字、詞語。

(1)折船折馬跳繩搭積木踢毽子看書畫畫聽音樂。

(2)講故事下象棋打羽毛球坐蹺蹺板。

(3)講故事甩繩子。

(4)拔河老鷹捉小雞打排球打籃球踢足球開運動會。

師:同學們學習了這么多好玩的字詞,那么能發(fā)現(xiàn)這其中的很多字都是形聲字,有哪些呢?我們來看看。

師歸類講解。提手旁:折打排……言字旁:講許……足字旁:跳踢……(邊歸類,邊引導學生想出更多相同偏旁的字)。

三、讀好第1小節(jié),積累詞語。

1.師指名讀第1小節(jié),提醒學生注意停頓。

2.想象一個人可以玩什么,并靈活運用句式。

一個人可以(),也可以()……這樣很好!

一個人可以()、()、()……這樣很好!

3.拓展游戲名,隨機板書。

4.簡單講解省略號。

四、指導書寫,鞏固字詞。

1.指導“講”“許”。

2.回憶言字旁的寫法,師范寫“講、許”兩個字,學生書空筆順。學生自己書寫。

3.指導“很”“行”。

4.重點講解雙人旁的寫法,師范寫“很、行”兩字,學生跟著書空筆順。學生自己書寫。

學生回憶課間活動,掌握一些字詞,為后文學習做鋪墊。

學生齊讀短語,男女生賽讀。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自主認讀生字。

學生跟讀。

學生分小節(jié)朗讀課文,將字音讀準。

學生開火車讀生字詞。

小組賽讀。

學生回憶形聲字的概念。

學生開動腦筋思考,還有哪些相同偏旁的字詞。

一個學生朗讀的時候,其余學生仔細思考該如何停頓。

學生練習句式。

學生學習書寫。

板書設計:

教學內(nèi)容。

第二課時。

備課時間。

222。

備課教師。

修改時間。

上課時間。

修改教師。

1、多種形式鞏固生字詞,會寫“玩、當、音”3個字。

2、學習課文第2--4小節(jié),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

3、朗讀課文,讀出詩歌的情趣,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出詩歌的情趣,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

教學難點。

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快樂的含義。

教學準備。

ppt、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上課過程調(diào)整。

一、復習導入。

1.出示詞語,多種形式練讀。

2.回顧朗讀第1小節(jié),體會一個人玩時的快樂,引領學生再次走進課文。

二、學習第2、3小節(jié),對比發(fā)現(xiàn)。

2.引導發(fā)現(xiàn):兩個人講故事和三個人講故事的區(qū)別。

句子:講故事得有人聽才行,你講我聽,我講你聽。講故事多個人聽更有勁,你講我們聽,我講你們聽。

比較朗讀,體會講故事多個人聽的有趣和有味,了解“有勁”的意思。同時指導學生掌握多音字“得”的意思,通過組詞進行對比。

3.男女生分小節(jié)朗讀,感受詩句的節(jié)奏。

三、學習第4小節(jié)。

1.師指名讀,其余同學感受詩歌情感的變化。

板書:一個人玩(很好!)兩個人玩(很好?。┤齻€人玩(很好?。┰S多人玩(更好?。?。

2.師提問題:最后一小節(jié)說許多人玩更好!好在哪兒呢?預設:好在人多,可以玩更多的游戲。(生回答)。

2.對比讀第1小節(jié)和第4小節(jié),體會不同的快樂。

四、指導書寫,鞏固生字。

1.指導“玩”。左窄右寬,注意右邊“元”的撇要穿插到王字旁的下方。師范寫,學生書空筆順。學生書寫。

2.指導“當”。注意第一筆豎要在橫中線上。師范寫,學生書空筆順。學生書寫。

3.指導“音”。左窄右寬,右邊“井”的豎要寫直,第二橫要穿插到提的上方,撇要穿插到提的下方。師范寫,學生書空筆順。學生書寫。

五、總結(jié)。

1.學生齊讀課文。

2.指導學生完成課堂作業(yè)本。

學生回憶上節(jié)課所學生字詞,讀第1小節(jié)。

學生讀2、3小節(jié)并思考問題。

學生理解記憶。

男女生分小節(jié)朗讀,感受不同的快樂。

學生思考。

學生學習寫字。

寫課堂作業(yè)本。

板書設計:

一個人玩(很好?。┱鄞垴R跳繩搭積木看書畫畫聽音樂……。

兩個人玩(很好?。┲v故事下象棋打羽毛球坐蹺蹺板......

三個人玩(很好?。┲v故事跳長繩……。

許多人玩(更好?。┌魏永销椬叫‰u打排球打籃球踢足球……。

一年級第一課時日月明教學設計篇十七

教學目標:

1。認識“概、減、阻”等9個生字。會寫“辨、試、檢”等13個字。能正確讀寫“紙袋、大概、減少、阻力、包括、檢查、準確無誤、沿途”等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清課文的脈絡層次,初步了解發(fā)布而實驗的內(nèi)容。

教學重點:

學習本課的生字和詞語。

教學難點:

學習法布爾的觀察發(fā)現(xiàn)和探索精神、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教學過程:

一、交流資料,激趣導入。

2。板書課題。誰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眼中蜜蜂的外形是怎樣的?

3。把自己從書上或網(wǎng)上查到的'資料與大家交流分享。

4。師生交流法布爾的資料。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

1、學生自由讀文,圈畫生字??梢哉埥掏瑢W。同時標出課文自然段序號。

2、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4)出示文中詞語,采取多種形式檢查。

3、檢查句子:課件出示:“那些被悶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飛散,好像在尋找回家的方向?!薄斑@時候起風了,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大概這樣可以減少阻力?!薄氨M管它們逆風而飛,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們確確實實飛回來了?!?/p>

三、書寫漢字相機指導。

1。形近字辨析。

2。師范寫“辯”“跨”“查”,抽生板演。

3。小組合作,口頭給字組詞。

4。練習書寫,師相機指導。

5、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6、再讀課文,看看課文主要寫了法布爾什么事情?

7、理清課文脈絡:

實驗過程(2—7自然段)。

實驗目的(第1自然段)。

實驗結(jié)論(第8自然段)。

三、了解目的,初識人物。

1、自主朗讀第一自然段,看看自己從這段話中都了解到了哪些重要的信息?

2、學生交流。抓住“聽說,想”體會法布爾的探究精神。

3、重點聚焦“無論....總是....”,說說這組關聯(lián)詞語說明的問題。引導句式練習。

4、指導感情朗讀句子,重點強調(diào)關聯(lián)詞語的朗讀重音。

四、課堂小結(jié):

事實果真如人所說的那樣嗎?法布爾的實驗又是如何進行的呢?同學們,下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課文,相信大家一定會如愿解開謎底的。

板書設計。

14、蜜蜂。

辯跨查。

實驗過程(第2—7自然段)。

實驗目的(第1自然段)。

實驗結(jié)論(第8自然段)。

一年級第一課時日月明教學設計篇十八

識字是低年級語文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識字教學,不僅要使學生能認讀,還要培養(yǎng)學生識字的愿望和逐步學會獨立識字的方法。一年級下冊第14單元《丁丁冬冬學識字》一課(課本83頁),通過帶“木”字旁的生字、詞語的教學,使學生感悟到漢字表意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能力,激發(fā)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在識字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養(yǎng)成善于思考的好習慣。依據(jù)新的教學理念和本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如下教學活動:

一、讀一讀。

1、自由讀。運用已有的識字方法閱讀課文,畫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困難,如不會讀的生字或不明白的詞語等。

2、指名讀。指名較優(yōu)秀學生讀,起帶頭和示范的作用。要引導學生正確的評價,特別是生字的發(fā)音。如:案板、休息等。

二、說一說,議一議。

1、分小組說一說。4~5人為一組,每人把自己不懂得的生字、詞語在小組內(nèi)交流,有利于相互學習,共同解決困難。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表現(xiàn),留給他們充分的時間。

2、在全班說一說。把小組交流中遇到的困難在全班說。對學生的提出的問題,教師要給予巧妙的引領,如:“木桶”一詞,教師可提出:木桶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呢?“案板”一詞,教師可提問:誰注意過廚房內(nèi)切菜是在什么東西上面?等等。

三、想一想。

生:“柏樹梨樹桃樹柳樹”都是樹的名字,所以有“木”字。

生:“樹枝樹根”都是樹的一部分,所以帶有“木”字。

生;“木板木棍木桶”都是用“樹”做成的,所以有“木”字。

生:“休息”就是人在樹林里勞動時,太累了,靠在樹邊休息一下。所以“休”里也有“木”字,還有“人”字呢!

[學生的感悟是非常真實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無需教師再作評價。]。

3、想一想,還會有哪些字可能是帶木字旁呢?(比如:樹的名稱、家里的東西等)學生一邊說,教師可直接把同學的回答板書在黑板上。

四、寫一寫。

1、引導學生觀察“根材板”,木字做偏旁時有什么變化呢?

生:“木”做偏旁時捺變成點。

生:“木”做偏旁時要寫的窄一些。

2、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自己練習寫2遍。

3、建議學生也可以從課文中挑選幾個帶木字旁的字,練習寫一寫。

五、讀一讀,背一背。

1、自由讀兩句古詩,找出帶木字旁的字多讀幾遍。

2、(教師和學生)齊讀。

3、背一背(自由背、齊背、指名背)。

六、找一找。

作業(yè)設計:

1、從課外書、廣告紙等資料上,找一找?guī)咀峙缘淖?,也可問問家長??梢詫懸粚懀部勺龀烧迟N畫的形式。

2、讀一讀,也可背一背古詩《詠柳》。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9398904.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