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教師應該不斷反思和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這些教案范例,進行個性化的教學設計。
六年級數學比例教案課件篇一
1、口答正比例的意義。
2、怎樣判斷兩種量成正比例?
3、寫出下面各題的數量關系,并判斷在什么條件下,其中哪兩種量成正比例?
(1)已知每小時加工零件數和加工時間,求加工零件總數。
(2)已知每本書的價錢和購買的本數,求應付的錢。
(3)已知每公畝產量和公畝數,求總產量。
六年級數學比例教案課件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認識一些常見的百分率,理解這些百分率的含義,并通過自主探究,掌握求百分率的一般方法,會正確地求生活中常見的百分率,依據分數與百分數應用題的內在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和數學的應用意識。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經歷探索、發(fā)現、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過程,自主建構知識,歸納出求百分率的方法。
3、數學思考:使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認識世界,逐步形成“數學的思維”習慣。
4、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讓學生體會百分率的用處及必要性,感受百分率來源于生活,體驗百分率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理解百分率的含義,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教學難點:
探究百分率的含義。
教學用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8分)。
1、出示口算題,1分鐘,并校正題目。
2、小結學生所提問題,并指名口頭列式。
3、將問題中的“幾分之幾”改為“百分之幾”,引學生分析、解答。
4、小結:算法相同,但計算結果的表示方法不同。
5、說明:我們把做對題目占總題數的百分之幾叫做正確率;那么做錯的題目占總題數的百分之幾叫做錯誤率。這些統(tǒng)稱為百分率。導入新課,揭示目標。
6、口算比賽:(1分鐘)(見課件)。
7、根據口算情況,提出數學問題。
(做對的題目占總題數的幾分之幾?做錯的題目占總題數的幾分之幾?)。
8、嘗試解答修改后的問題。
10、舉一些生活中的百分率,明確目標,進入新課的學習:(1)知道達標率、發(fā)芽率、合格率等百分率的含義。(2)學習求百分率的方法,會解決求百分率的問題。
二、設問導讀(9分)。
1、說明達標率的含義。
2、板書達標率的計算公式,并說明除法為什么寫成分數的形式?
3、組織學生以4人小組討論。
4、巡回指導書寫格式。閱讀例題,思考下面的問題。
(1)什么叫做達標率?
(2)怎樣計算達標率?
(3)思考:公式中為什么要“×100%”呢?
(4)嘗試計算例1的達標率。
三、質疑探究(5分)。
1、在展示臺上展示學生寫出的百分率計算公式。
2、要求學生認真計算,并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1、生活中還有哪些百分率?它們的含義是什么?怎樣求這些百分率?
2、求例1(2)中的發(fā)芽率。
四、鞏固練習(14分)。
1、指名口答,組織集體評議,再次引學生鞏固百分率的含義。
2、對每一道題都要讓學生分析、理解透徹,并找出錯誤原因。
3、出示問題,指導學生書寫格式,并強調。
4、解決問題要注意:看清求什么率?找出對應的量。
6、引學生觀察、發(fā)現:出勤率+缺勤率=1.
五、加強鞏固。
1、說說下面百分率各表示什么意思。(1顆星)。
(1)學校栽了200棵樹苗,成活率是90%。
(2)六(1)班同學的近視率達14%。
(3)海水的出鹽率是20%。
2、判斷。(2顆星)。
(1)學校上學期種的105棵樹苗現在全部成活,這批樹苗的成活率為105%。()。
(2)六年級共有54名學生,今天全部到校,今天六年級學生的出勤率為54%。()。
(3)把25克鹽放入100克水中,鹽水的含鹽率為25%。
(4)一批零件的合格率為85%,那么這批零件的不合格率一定是15%。5、工廠加工了105個零件,合格率達100%,則這批零件有100個合格。
3、解決問題(3顆星)。
(2)六(1)班今天有48人到校,有2人缺席,求出勤率。
(4)王師傅加工的300個零件中有298個合格,合格率是多少?
課堂總結:
(1分)突出“關鍵點”。談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
六年級數學比例教案課件篇三
1.知識與技能:認識比例,知道比例的的內項和外項,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會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觀察、比較,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經歷認識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質的過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國旗中隱含的數學規(guī)律,豐富關于國旗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愛國旗、愛祖國的情感。
六年級數學比例教案課件篇四
1、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養(yǎng)學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用發(fā)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的能力。
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斷方法。
理解兩個變量之間的比例關系,發(fā)現思考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的變化規(guī)律.
啟發(fā)引導法。
自主探究法。
課件。
一、定向導學(5分)。
1、已知路程和時間,求速度。
2、已知總價和數量,求單價。
3、已知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求工作效率。
4、導入課題。
今天我們來學習成正比例的量。
5、出示學習目標。
1、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2、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二、自主學習(8分)。
自學內容:書上45頁例1。
自學時間:8分鐘。
自學方法:讀書法、自學法。
自學思考:
1、舉例說明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成正比例的量要具備幾個條件?
2、正比例關系式是什么?
(1)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這兩個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例如底面積一定,體積和高成正比例。
y/x=k(一定)。
(4)不計算,根據圖像判斷,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體積是175立方米?225立方厘米的水有9厘米。
2、歸類提升。
引導學生小結成正比例的量的意義和關系式。
三、合作交流(5分)。
第46頁正比例圖像。
1、正比例圖像是什么樣子的?
2、完成46頁做一做。
3、各組的b1同學上臺講解。
四、質疑探究(5分)。
1、第49頁第1題。
2、第49頁第2題。
3、你還有什么問題?
五、小結檢測(8分)。
1、什么是正比例關系?如何判斷是不是正比例關系?
2、檢測。
1、49頁第3題。
六、堂清作業(yè)(9分)。
練習九頁第4、5題。
六年級數學比例教案課件篇五
學生思考回答(挖掘學生生活經驗)。
同學們知道的真多,說明同學們平時認真觀察,是個有心人。
二、引導探究,自主建構。
活動一:探究比例的意義。
1.你了解到哪些關于國旗大小的知識?
學生交流,給學生充分的交流機會。
(1)猜測。
預設:生1、長和寬的比值相等;生2、寬和長的比值相等,
(2)小組驗證。
每個小組任選兩種規(guī)格國旗,驗證一下每種國旗長和寬之間存在的規(guī)律。
(3)展示交流小組驗證結果,學生到黑板前板書得出結論。
預設:每種國旗的長和寬的比都是3:2,他們的比值相等。
每種國旗的寬和長的比是2:3,他們的比值相等。
怎么判斷兩個比是不是成比例?
試一試,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2:3和6:94:2和28:405:2和10:420:5和1:4。
活動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2.小組內驗證猜測結果。
3.展示驗證猜測情況。得出結論,
預設:
“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相乘的積就等于兩個內項相乘的得數”。
“在比例里,把兩個外項乘起來,再把兩個內項乘起來,它們的得數是一樣的”。
教師歸納總結。
同學們說得對,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
誰能用分數形式表示以上比例?怎樣求兩個內項和兩個外項的積呢?(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
三、強化訓練、應用拓展。
同學們學習了比例的意義與性質,那么能利用它們解決實際問題嗎?
1.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1)6:9和9:12。
(2)1/2:1/5和5/8:1/4。
(3)1.4:2和7:10。
(4)0.5:0.2和10:4。
2.判斷。
(1)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0.6:1.6與3:4能組成比例()。
(3)如果4a=5b,那么a:b=4:5()。
3.填空。
5:2=80:()。
2:7=():5。
1.2:2.5=():4。
在一個比例里,兩個外項互為倒數,其中一個內項是6,另一個內項是()。
在一個比例里,兩個內項的積是12,其中一個外項是2.4,另一個外項是()。
4.寫出比值是5的兩個比,并組成比例。
5.根據3a=5b把能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四、自主反思、深入體驗。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六年級數學比例教案課件篇六
使學生認識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思路,能正確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
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進行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以及探求解決問題途徑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結構特點。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備注。
1、說一說下面的比表示的數量之間的關系。
公雞和母雞只數的比是3∶7。
女生和男生人數的比是5∶4。
水稻、玉米和花生種植面積的比是3∶2∶1。
2、先說一說每種數量之間的分數關系,再解答。
科技書和文藝書本數的比是2∶3。
科技書本數是兩種書總本數的();
文藝書本數是兩種書總本數的()。
男、女職工人數的比是5∶4。
男職工人數是職工總人數的();
女職工人數是職工總人數的()。
3、引入新課。
1、例2。
條件、問題。
題中其實是把多少人數按什么分成哪兩個部分?
男、女職工人數的比是5∶4是什么意思?
問:男職工人數占總人數的幾分之幾?怎樣知道的?女職工人數占總人數的幾分之幾?
根據這個比知道了男職工和女職工總人數各占總人數的幾分之幾,想一想,會解答嗎?
學生練習。
口答解題過程。問:學生為什么用乘法計算。
誰來說說,例2是怎樣想的,列式時是怎樣想的?
看看書上的解題過程,是否與我們的解答一樣。
這道題可以怎樣檢驗?學生說檢驗過程,師板書。
問:第一步檢驗的是什么?第二步呢?
師說明什么是按比例分配應用題;以及解題的關鍵是什么。
2、連一練1。
學生練習;說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再說說解題時要怎樣想。
3、教學例3。
說說條件和問題。
問:要分什么,按照什么來分配?三個班人數的比是怎樣的?
就是把多少本圖書按照哪個比來分配?
說說要怎樣想?
學生練習在本上。
讓學生重點說說一班本書為什么這樣算,再檢查第二、三步做地對不對。
可以怎樣檢驗?
小結。
4、練一練2。
說說要怎樣想。學生練習。
問: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關鍵是什么?
5、說出每個數量各占總數量的幾分之幾。
語文書和數學書本數的比是2∶3;
一條公路修好的和剩下米數的比是1∶1;
山羊和綿羊只數的比是8∶5;
一種混凝土里水泥、沙子和石子的比是2∶3∶5。
練習151、3、4。
課后感受。
大部分學生都喜歡用另一種方法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例:
做例2時,5+4=9(份)。
27095(男)27094(女)。
六年級數學比例教案課件篇七
教學內容:p47~48,例7、正、反比例的比較。
教學目的:進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弄清它們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掌握它們的變化規(guī)律,能正確運用。
教學過程:
判斷下面兩種理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為什么?
(1)單價一定,數量和總價。
(2)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3)正方形的邊長和它的面積。
(4)工作時間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總量。
1、揭示課題。
2、學習例7。
(1)認識:千米/時的讀法意義。
(2)出示書中的問題要求學生逐一回答。
(3)提問:誰能說一說路程、速度和時間這三個量可以寫成什么樣的關系式?
(4)填空:用下面的形式分別表示兩個表的內容。
當()一定時,()和()成()比例關系。
還有什么樣的依存關系?
(5)教師作評講并小結。
(6)用圖表示例7中的兩種量的關系。
指導學生描點、連線。
在這條直線上,當時間的值擴大時,路程的對應值是怎樣變化的?時間的值縮小呢?
用同樣的方法觀察右表。
3、總結正、反比例的特點(異同點)。
由學生比、說。
1、練一練第1、2題。
2、p49第1題。
正、反比例關系各有什么特點?怎樣判斷正比例或反比例關系?關鍵是什么?
p49第2題(1)(4)(5)(6)(9)。
1、p49第2題(2)(3)(7)(8)(10)。
2、收集生活中正、反比例關系的量并分析。
六年級數學比例教案課件篇八
在上面的數量部系式中,如果加工零件總數一定,每小時加工零件和加工時間是什么關系?如果應付的總錢數一定,每本書的價錢和本數是什么關系?如果總產量一定,每公畝產量和公畝數是什么關系?這就是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反比例的意義(板書)。
六年級數學比例教案課件篇九
已學了比、求比值、化簡比按比例分配等知識。
學習目標。
1、鞏固比的意義、求比值與化簡比的方法。2、能運用比的意義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導學策略。
練習。
教學準備。
習題。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概念
什么叫做比?
怎樣求比值與化簡比?
求比值與化簡比有什么聯(lián)系與區(qū)別?
第1題練習后說一說自己的方法。
第2題鞏固化簡比的方法。
第3、4題先弄懂題意,再鼓勵學生獨立完成,全班交流。
第5、6、7、8、題是運用比的意義解決一實際問題,先鼓勵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在小組中或全班交流不同的方法。
學生自學,然后教師介紹黃金分割。
口答并結合練習加以說明。
列表分析。
教學反思。
還可以。
六年級數學比例教案課件篇十
教科書第63頁的例2,“練一練”和練習十三的第4、5題。
1。能用“描點法”畫出表示正比例關系的圖像,幫助學生初步認識正比例的圖像,進一步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變化規(guī)律。
2。使學生能根據具有正比例關系的一個量的數值看圖估計另一個量的數值。初步體會正比例圖像的實際應用,進一步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估計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養(yǎng)成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的'習慣。
能認識正比例關系的圖像。
利用正比例關系的圖像解決實際問題。
多媒體。
一、復習激趣。
1、判斷下面兩種量能否成正比例,并說明理由。
數量一定,總價和單價。
和一定,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
比值一定,比的前項和后項。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的表格。
根據表中列出的兩種量,在黑板上分別畫出橫軸和縱軸。
你能根據表中的每組數據,在方格圖中找一找相應的點,并依次描出這些點嗎?
2、學生嘗試畫出正比例的圖像。
3、展示、糾錯。
每個點都應該表示路程和時間的一組對應數值。
4、回答例2圖像下面的問題,重點弄清:
(1)說出每個點表示的含義。
(2)為什么所描的點在一條直線上?
(3)你能根據時間(路程)估計所對應的路程(時間)嗎?你是怎么看的?
借助直觀的圖像理解兩種量同時擴大或縮小的變化規(guī)律。
三、鞏固延伸。
1、完成練一練。
小玲打字的個數和所用的時間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根據表中的數據,描出打字數量和時間所對應的點,再把它們按順序連起來。
估計小玲5分鐘打了多少個字?打750個字要多少分鐘?
2、練習十三第4題。
先看一看、想一想,再組織討論和交流。要求學生說出估計的思考過程。
3、練習十三第5題。
先獨立填表,再根據表中的數據描出長度和總價所對應的點,把它們按順序連起來。
組織討論和交流。
4、你能根據生活實際,設計出兩種成正比例量關系的一組數據嗎?
根據表中的數據,描出所對應的點,再把它們按順序連起來。
同桌之間相互提出問題并解答。
四、反思。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五、作業(yè)。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yè)。
板書設計。
六年級數學比例教案課件篇十一
本單元教學數與代數領域里的比例的意義、比例的性質、解比例;還教學空間與圖形領域里的圖形放大與縮小、比例尺的意義、解決與比例尺有關的實際問題。
把兩個領域的知識結合起來教學,既能賦予比例豐富的現實意義,又能理解圖形放大、縮小的數學含義,還能使解決比例尺的實際問題有更多的思路與方法。
全單元編排7道例題、三個練習,分成四段教學。
例1~例3、練習九,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比例的意義;
例4~例5、練習十,比例的性質、解比例;
例6、例7、練習十一,比例尺的意義和解決實際問題;
實踐活動進一步體驗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1.在現實情境和畫圖活動中,教學圖形放大與縮小的含義。
圖形放大與縮小是圖形的一種變化方式,研究的對象與內容十分具體,教學應在現實的情境中進行。
聯(lián)系倍和比的知識,揭示圖形放大的含義。例1先教學圖形的放大,在長方形畫放大的情境中,要求學生說說兩幅畫長的關系、寬的關系。有些學生用倍描述,有些學生用比表示,都利用了已有的知識、經驗。這里要注意的是,應該把放大后的畫(第二幅畫)與放大前的畫(第一幅畫)比。教材歸納學生的思考,指出長方形的每條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放大后的長方形與原來長方形對應邊長的比是2︰1,就是把原來的圖形按2︰1的比放大。在這一段話里,揭示了圖形放大的具體含義,示范了圖形放大的規(guī)范表述。
促進認知遷移,體會圖形縮小的含義。在初步理解長方形按2︰1的比放大以后,教材提問:如果把第一幅畫按1︰2的比縮小,長和寬應是原來的幾分之幾?各是多少厘米?引導學生感受圖形的縮小,初步形成圖形縮小的概念。
教學時,可以把圖形按2︰1的比放大與圖形按1︰2的比縮小進行比較。突出比的前項指變化后的圖形,后項指原來的圖形。2︰1的前項大于后項,表示圖形放大;1︰2的前項小于后項,表示圖形縮小。
在方格紙上畫圖形,進一步體會圖形放大與縮小。例2在方格紙上按照規(guī)定的比畫出長方形放大后與縮小后的圖形,先思考放大或縮小后的長、寬各是幾格,進一步理解3︰1與1︰2在圖形放大、縮小情境里的含義,加強對圖形放大、縮小的體驗。
2.以圖形放大為素材,教學比例的意義。
在圖形放大的情境中能夠寫出許多組對應邊長度的比,這些比的比值是相同的。利用這些比教學比例,一方面使組成的比例有具體的含義,有利于理解比例的意義。另方面通過對應邊長度的比組成比例,能進一步理解圖形的放大。
分別寫出各張照片長和寬的比,分析兩個比的關系。例3要求分別寫出放大前照片的長與寬的比,放大后照片的長與寬的比。這兩個比也是相對應的,都是同一圖形里兩條邊的長度比,而且都把長作前項,寬作后項。學生思考兩個比有什么關系,有人從比值的角度發(fā)現它們的比值都是1.6,有人從化簡比的角度發(fā)現它們化簡后都是8︰5。上面的活動有兩個作用,一是為教學比例積累素材。二是發(fā)展對圖形放大的體會:長方形放大,不僅放大后與放大前長的比與寬的比相同,而且放大前長與寬的比和放大后長與寬的比也相同。
根據比值相等寫出等式,揭示比例的意義。兩個比的比值都是1.6,兩個比都能化簡成8︰5,這些都表明兩個比相等,因此可以寫成等式。等式的左、右各是一個比,表示兩個比相等,教材指出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讓學生在現實的情境里首次感知比例的意義。
寫出照片放大后與放大前對應邊的長度比,判斷能不能組成比例。根據圖形放大,學生還能寫出放大后與放大前兩個圖形的長的比和寬的比,判斷這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只要看它們的比值是否相等。經過寫出比、求比值,比較比值的大小、寫成比例等一系列活動,能進一步體會比例的意義,學會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的方法。
在常見數量關系中體驗比例的意義。圖形放大與縮小為教學比例提供了生動的素材,認識比例不能局限于圖形的變化。因此,練習九第3題、第7題擴展素材的范圍,在常見數量關系里寫比、求比值、組成比例,進一步加強概念,也為教學正比例作些鋪墊。
3.在圖形縮小的情境中教學比例的性質。
比例的性質可用來解比例,也是解決實際問題需要的知識。
利用三角形縮小的數據寫比例,認識比例的內項與外項。例4呈現三角形縮小的情境,縮小前、后的圖形里標有底、高的數據。學生根據圖形縮小的含義,利用圖中的數據,能夠寫出許多比例。每個比例都由6、4、3、2四個數組成,四個數在比例中的位置有規(guī)律,這些都為教學比例的性質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教材舉一反三,先在6︰3=4︰2里講述比例的內項與外頂,再讓學生指出其他比例的內項、外項,及時鞏固知識。
在寫出的比例中發(fā)現基本性質。比例的性質希望學生主動發(fā)現,因為性質比較明顯。自己發(fā)現性質,認識深刻、記憶牢固、便于應用。發(fā)現性質是由表及里、由具體到抽象、由個案到全體的過程。兔看到了6、4、3、2四個數在比例中的位置規(guī)律,猴發(fā)現了性質的具體表現。教材要求再寫出一些比例,體會規(guī)律存在于每個比例中。在此基礎上,用字母表示、用語言講述,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質。
4.結合解決實際問題教學解比例。
例5用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包括三點內容:根據圖形放大的意義寫出比例,應用比例性質求未知項,指出什么是解比例。
根據圖形放大,寫出比例。例題要求寫兩張照片長的比與寬的比組成的比例,在這個比例里有三項是已知的,一項是未知的。因此,像列方程解決問題那樣,設放大后照片的寬是x厘米,列出的比例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解比例是例題的主要教學內容。教材里寫出了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這一步,讓學生思考根據是什么,體會應用比例的性質能夠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項,并通過試一試練一練學會解比例。
5.寫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理解比例尺的含義。
例6教學比例尺的意義,計算平面圖的比例尺。
認識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例題給出了草坪長50米、寬30米,草坪平面圖長5厘米、寬3厘米。要求學生分別寫出長、寬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教材沒有對圖上距離、實際距離作解釋,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體會、識別。
指導統(tǒng)一單位。教材指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不同,先要統(tǒng)一成相同單位,寫出比后再化簡。統(tǒng)一單位,可以把高級單位化成低級單位,也可以把低級單位聚成高級單位,由學生自主選擇。在交流中體會,實際距離改寫成厘米為單位較方便些。如果把圖上距離改寫成米為單位,在化簡比的時候較麻煩。猴寫了長的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鳥寫了寬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兩個比化簡成相同的比。因此,求平面圖的比例尺,只要利用一組對應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就夠了。
揭示比例尺的意義。通過寫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學生初步感受了比例尺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教材指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做比例尺。兩個數學式子,既精煉地表示了比例尺的意義,又表達了求比例尺的方法。
認識線段比例尺。線段比例尺是比例尺的另一種表示形式。教學線段比例尺有兩點作用,一是進一步體會比例尺的意義,二是能方便地解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的問題。教材通過解釋比例尺1︰1000的具體含義引出線段比例尺,突出線段比例尺的特點,能直觀地表示圖上1厘米相當于實際若干米(千米)。線段比例尺與數字比例尺的意義是一致的,可以互相轉化。如p49練一練第1題,左圖的比例尺是1︰2200000表示圖上1厘米相當于實際距離2200000厘米(即22千米),相應的線段比例尺也是圖上1厘米表示實際22千米。右圖的線段比例尺是圖上1厘米相當于實際22米(即2200厘米),相應的數字比例尺就是1︰2200。
6.利用比例尺,求實際距離或圖上距離。
利用已知的比例尺,可以求實際距離或者求圖上距離。例7是求實際距離的問題,求圖上距離的問題安排在練習里。例7鼓勵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樣化,猴聯(lián)系數字比例尺的意義解題,兔利用線段比例尺解題。另外,還教學列比例解決問題。
7.安排實踐活動,進一步理解圖形放大、縮小的概念。
實踐活動《面積的變化》探索圖形放大,面積變化與邊長變化的聯(lián)系。第一項活動是測量長方形放大后與放大前的長、寬,按圖形放大的概念分別寫出長的比和寬的比,估計放大后長方形面積與放大前的比是幾比幾,通過計算檢驗估計,初步體驗圖形放大時邊長變化的比與面積變化的比是不同的。第二項活動測量正方形、三角形、圓的有關長度并計算面積,把數據填入表格,發(fā)現面積變化與長度變化的關系。第三項活動應用發(fā)現的變化關系在校園平面圖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各項活動的內容多、容量大,要仔細看書,明白每項活動的任務與要求。發(fā)現規(guī)律需要過程,三項活動體現出初步感知研究發(fā)現理解應用的過程,學生不僅獲得知識,也發(fā)展了數學思維。
通過實踐活動,對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能有更清楚的認識,進一步明白這里的比是相應邊的長度比,不是圖形的面積比。
六年級數學比例教案課件篇十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比例尺。
2、使學生經歷比例尺產生過程和探究比例尺應用的過程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結合情境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據比例尺的意義求出比例尺。
難點:
教學內容:
一、情景導入,明確比例尺用途。
師:同學們,我國國土面積有多大?(960萬平方公里)。
大家知道嗎?我國的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三位。這么大的面積,我可以現在就展示出來,大家相信嗎?(大屏)我是怎樣做到的呢?(縮小)在現實生活中有時根據需要把圖形放大或縮小若干倍再畫到圖紙上。那么大家猜猜:這張圖把中國領土縮小了多少倍?(100000000)。
二、歸納概念。
師:1:100000000中的1表示什么?(圖上距離)那么,100000000呢?(實際距離)這兩個距離是以什么形式出現的呢?(比)我們賦予這個比一個新的名稱------比例尺。(板書課題)那么,比例尺怎么求呢??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板書)我們還可以把它寫成比的形式。(板書)。
理解1:100000000的意義。(圖上距離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100000000厘米。)同桌互說。出示習題。
師:比例尺是一個大家族,他們是一對孿生兄弟。左面的這個比例尺也可以寫成分數形式。由于他們是數字組成的,我們稱他們?yōu)閿抵当壤?。右面的這個比例尺所表示的意思是圖上距離1厘米,實際距離50千米。也可以用它(大屏)表示。他們是由線段組成的,我們稱為線段比例尺。在畫線段比例尺的'時候要注意線段的長度要是1厘米。在最后面的數字末尾加一個單位名稱。
師:在生產中,有時由于機器零件比較小,需要把實際尺寸擴大一定的倍數以后再畫到圖紙上。
師問:你知道2:1是什么意思嗎?(圖上距離2厘米,表示實際距離1厘米)你發(fā)現了什么?前項大于后項。這個圖形比實際的要大。(比例尺前項比后項大時,就表示放大。)。
師:請看大屏,仔細觀察這2個比例尺,你發(fā)現了什么??(總有一個數字是1)(小結:為了計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或后項是1的比。)。
三、講解例題。
1、出示例題,指名讀題。
2、結合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列式。
3、強調:比例尺在計算的時候要統(tǒng)一單位。比例尺沒有單位名稱。
四、習題練習。
2、填空。
(1)()和()的比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
(2)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或后項為()的比。
(3)比例尺分()比例尺和()比例尺兩種。
(4)比例尺表示圖上1cm的距離代表實際距離()km,轉化成數值比例尺是()。
3、判斷。
(1)所有的比例尺的前項都是1。()。
(2)一幅圖的比例尺應根據圖紙的大小來確定。()。
(3)一幅圖的比例尺是8:1,這幅圖所表示的實際距離大于圖上距離。()。
(4)地圖上量得5cm的距離表示實際400m的距離,這幅地圖的比例尺是1:80。()。
(5)一幅地圖的比例尺是1:500000厘米。()。
(6)比例尺就是一把尺子。()。
六年級數學比例教案課件篇十三
1.求比值。
8∶4=48∶12=16∶8=。
24∶18=40∶16=15∶5=。
準備題。
(1)找出下列分數中相等的分數,并說說你是根據什么找的?(略)。
學生找出后,教師作引導性提問:它們?yōu)槭裁聪嗟??誰能完整地說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2)在()內填上適當的數。
3÷4=()4=()40=()÷12=0.75。
58=5:()。
6:7=()7=()7。
9:()=():16。
教師:由上面這兩組題你想到了什么?
小結: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除法與比的關系,比的前項相當于分數的分子,比的后項相當于分數的分母,比值相當于分數值。
比也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如5:8可以寫成5/8。
六年級數學比例教案課件篇十四
1.通過對分數基本性質的記憶和溝通分數與比、除法之間的聯(lián)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質。
2.能夠運用比的基本性質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3.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使學生認識事物之間都是存在內在聯(lián)系的。
六年級數學比例教案課件篇十五
1、使學生經歷從具體實例中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學會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學生在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中,初步體會數量之間相依互變的關系,感受有效表示數量關系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不同數學模型,進一步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發(fā)現規(guī)律的能力。
六年級數學比例教案課件篇十六
1、情感目標:在復習活動中讓同學體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lián)系,培養(yǎng)同學的數學應用意識,激發(fā)同學勝利學習數學和自信心和創(chuàng)新意識,滲透事物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整理知識框架,提高學習的系統(tǒng)性,培養(yǎng)同學歸納、總結等自我復習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加強生與生之間的合作學習能力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3、知識目標:(1)使同學進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義、性質,能正確迅速地解比例、化簡比和求比值。(2)進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應用比例尺的知識求出平面圖的'比例尺以和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六年級數學比例教案課件篇十七
1、通過自主嘗試學會解比例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2、能運用解比例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窘虒W重點】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學會解比例。【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學會解比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些比例的意義,誰能說一說。
1、什么叫比例?
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2、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
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3、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4、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下列各比例改寫成其他等式。
3:8=15:403×40=8×15。
9/1.6=4.5/0.89×0.8=1.6×4.5。
5、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有關比例的應用的知識,即學習解比例。(板書課題,)。
二、引導探索,學習新知。
1、自學:什么是解比例?請看書第35頁。
比例共有四項,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
2、自主學習例2。
出示思考題:
思考:
(1)、埃菲爾鐵搭模型的高與埃菲爾鐵搭的高度的比是1:10。
也就是()的高度:()的高度=1:10。
還有幾個項不知道?不知道的這個項我們把它叫做()項。
小組內討論解決問題,匯報:。
(1)把未知項設為x。
(2)根據比例的意義列出比例:(x:320=1:10)。
(3)指出這個比例的外項、內項,弄清知道哪三項,求哪一項。
(4)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它變成什么形式?
(5)這變成了原來學過的什么?(方程。)。
(6)讓學生自己在練習本上計算完整。課件出示計算過程。
小結:從剛才解比例的過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來求未知數x,所以解比例也要寫“解”字。
解比例的步驟是:
(1)、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改寫成方程。
(2)、應用解方程的知識算出未知數。
3、教學例3。
出示例3:
思考:
(1)“這個比例與例2有什么不同?”(這個比例是分數形式。)。
(2)這種分數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變成方程來求解嗎?
討論:
(1)解這種分數形式的比例時,要注意什么呢?
(2)在這個比例里,哪些是外項?哪些是內項?
讓學生在課本上填出求解過程。解答后,讓他們說一說是怎樣解的。課件出示計算過程。
課件出示:做一做,獨立完成后訂正。
4、總結解比例的過程。
剛才我們學習了解比例,大家回憶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變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據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從上面的過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過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識?(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三、鞏固應用:。
(一)、填空。
1、解比例x:12=2:24第一步24x=12×2是根據()。
2、把0、3:1、2=0、2:0、8可改寫成。
()×()=()×()。
3、把4×5=10×2改寫成比例是():()=():()。
4、若甲:乙=3:5,甲=30,則乙=()。
5、在比例中,如果兩個內項的積上36,其中一個外項是9,
另一個外項是()。
(二)、判斷下列的說法是否正確。
1、含有未知數的比例也是方程。()。
2、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解比例。()。
3、解比例的理論依據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4、比就是比例,比例也是比。()。
(三)、根據題意,先寫出比例,再解比例。
1、8與x的比等于4與32的比。
2、14與最小的質數的比等于21與x的比。
四、課堂總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指生說收獲。老師小結。
六年級數學比例教案課件篇十八
擔任了幾年畢業(yè)班的數學教學,到六年級的下學期,將有一半以上的課程是在復習和整理,保守的復習課讓習題一道道出現,讓同學僅僅停滯在"會"的目標上,這復習課究竟應該如何去上好,應該如何讓同學感受學習的快樂和數學的魅力一直是我們思索的問題。在一次班會課上,同學自身組織了班會活動,他們采用了電視上娛樂節(jié)目的形式,玩得非常高興,一瞬間,我就想,這樣的形式是否可以植入我的數學課堂?這樣是不是數學課上的我也可以和班會課一樣成為同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課堂上的"權威"?本著"體現新理念,用活教材,練活習題,激活課堂"的思想,針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我采用讓同學分組競賽的方法,把復習活動貫穿到課前、課中、課后,讓同學在合作與競爭中理解本課重點,疏通知識脈絡,建構知識網絡,掌握復習方法。
六年級數學比例教案課件篇十九
本節(jié)課主要是應用比例尺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遵循“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價值不只是獲得具體問題的解,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的發(fā)展”這一理念。本節(jié)課在教學設計上重點突出了以下幾個方面:
1.面向全體,重視學生對基本解題方法的理解。
在教學中,對于“解比例”,從審題、分析、列比例,到求出的解所表示的實際長度及所用單位,都通過相應的問題加以突出,使學生都能夠運用“列比例法”去解決各種相關的問題。
2.拓展思維,重視學生對解題策略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體驗。
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結合相關例題,巧妙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廣泛思考,使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找到自己個性化的解題策略的同時,也在交流、討論中感受并理解其他同學的不同解題方法。
3.滲透思想,引導學生實現解題策略的優(yōu)化。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不同的解題策略進行比較,使學生在理解不同解題策略的同時,選擇比較簡捷易懂的解法,從而實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優(yōu)化。
六年級數學比例教案課件篇二十
1、談話:老師準備去水果超市買一些蘋果,已知蘋果每千克的單價是6元,如果我準備買1千克,你能求出什么?(總價)。
2、出示表格。
已知蘋果每千克的單價是6元。
根據學生的回答將表格填寫完整。
提問:如果買()千克,總價()元……;
觀察表格,你們發(fā)現了什么?(當學生回答:買的千克數越多,總價就越高)。
在這里——“買的千克數”和“總價”就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9493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