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吳晗《談骨氣》讀后感(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3-29 20:46:56
最新吳晗《談骨氣》讀后感(3篇)
時間:2023-03-29 20:46:56     小編:zdfb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lǐng)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吳晗《談骨氣》讀后感篇一

古來賢人文天祥,多么偉大的人啊,“富貴不能淫”可是最后還不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過他為了不背叛自己的國家,我還能理解。

可是貧者我就不懂了,你都快死的人了,別人的施舍為什么不要呢,別人不就是橫了點兒嗎,再說你自己的處境已經(jīng)是如此的不堪了。

過分重視骨氣骨氣等于愛面子,如果在面子和生命中間讓你選擇,你會選擇哪一個?我想這樣的問題應該不需要回答,因為誰都會選擇生命。

就算你怕你吃了別人的東西,被別人利用,那起碼你先要把自身問題解決了,你再去報恩,到時別人要你做壞事,你完全可以選擇不干,到那時你自殺也行啊,那才叫骨氣。正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嘛。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忍辱負重那么多年。到最后東山再起,一舉擊敗了吳王夫差。他才算的上是有骨氣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

我此時語重心長:成大事者不拘小節(jié),要能屈能伸。

吳晗《談骨氣》讀后感篇二

在《談骨氣》一課中,作者通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一句話,從三個方面論證了人要有骨氣這一點。其中,作者在論證“貧殘不能移”這一句的時候,用《嗟來之食》這么一例子:“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俄者,蒙袂輯屨貿(mào)貿(mào)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暖!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暖來之食’,以至于斯也?!瘡亩x焉,終不食而死?!弊髡咄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就算在生活貧苦潦倒的時候也不能失掉了一個人的骨氣,應該始終保持做人的尊嚴。

我認為這個觀點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正確的,但我認為講骨氣有的時候也應該看情況。就像《暖來之食》中的那個窮人一樣,施舍者一開始對他說“暖!來食!”的時候,窮人就拒絕了,這就充分體現(xiàn)出了他的骨氣,但后來施舍者意識到了自己的無理并向他道了歉,這就說明他向窮人施舍食物并沒有侮辱的意思。所以,我認為這時候,窮人就應該把食物吃掉,而不應該再固執(zhí)了。當我們在尊嚴和生命兩難全的'時候,應該選擇維護尊嚴;但當兩者可以兼得的時候,我們同樣應該保全生命,不能像那個窮人一樣,為了他所理解的“骨氣”而付出生命的代價。這并不是有骨氣的表現(xiàn),這是愚蠢的行為。

那么,什么是骨氣呢?骨氣的意思就是骨相氣質(zhì),現(xiàn)在多指剛強不屈的氣質(zhì)與人格操守。如果硬生生地把窮人接受富人的施舍理解為沒有骨氣,而不看看具體情況是什么樣的,這才是生搬硬套,沒有真正理解骨氣所包含的意思。

也許有人會說,沒有骨氣,怎么對得起中國人這個稱呼!這句話十分有道理,但我的意思也并不是說有骨氣是愚蠢的行為,我的意思是歪曲理解骨氣的含義而付出慘重代價,卻還以為自己這是有骨氣的表現(xiàn),這才是愚蠢可笑的。

其實我認為作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也曲解了這個例子的意思,才會這樣說?!杜瘉碇场返脑膽撨€有最后一句,課文中沒有寫進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暖也,可去;其謝也,可食?!保B曾子都認為當別人呼喝你來吃的時候,是應該拒絕的;但人家既然道了歉,你就應該吃了,就說明那個窮人是有骨氣的,但心胸未免太狹隘了。

所以,我們應該有骨氣,保持應有的氣節(jié),但是在做到了這一點的時候,我們也不應該放棄生命或是其他同樣重要的東西,否則就會像那個窮人一樣,落得那樣本可以避免的下場了。

吳晗《談骨氣》讀后感篇三

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書中寫著;戰(zhàn)國時代的孟子,有幾句很好的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p>

大丈夫的這種種行為,表現(xiàn)出了英雄氣概,我們今天就叫做有骨氣。

在每個時代都有很多這樣有骨氣的人,我們就是這些有骨氣人的子孫,我們是有著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的民。

當然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骨氣的具體含義也不同。這一點必須認識清楚。但是,就堅定不移地為當時的進步事業(yè)服務這一原則來說,還有它積極的教育意義,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我們應該有自己的骨氣,這就是決不向任何困難低頭,壓不扁,折不彎,頂?shù)米?,嚇不倒,為了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建設(shè)勝利,我們一定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奮勇前進。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952500.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