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從軍行教學反思不足之處和改進措施 從軍行教學反思(優(yōu)秀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4 18:38:02
最新從軍行教學反思不足之處和改進措施 從軍行教學反思(優(yōu)秀13篇)
時間:2023-12-14 18:38:02     小編:書香墨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從軍行教學反思不足之處和改進措施篇一

不擊敗敵人,決不回還。

課后感覺到了很多地方還存在的不足。比如在講到“遙望”的時候,可以提問為什么遠遠地望著,都只能看到玉門關呢?另外對于“暗”字,分析指導得不到我,不僅僅是環(huán)境惡劣,也體現(xiàn)將士們內心的孤獨、沉重、壓抑。同時,在設計讓學生理解不擊敗敵人,決不還的這種忠心報國的豪情壯志時,可以從“不還”二字反問學生,將士們真的不想回家嗎?從而可以更好地突破重難點等問題。

古詩――中國文化的結晶,我想它得細細品嘗,慢慢回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多讀,多想、多做!做一個有心人!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軍行教學反思不足之處和改進措施篇二

花木蘭這個名字早已耳熟能詳,而木蘭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傳誦不衰。本文通過描寫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表現(xiàn)了木蘭顧全大局、為國分憂的優(yōu)秀品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尤為如此。因此,在上課之初我要求“盡情地讀,大膽地說”?!翱凑l得到的花最多?”話音剛落,許多學生就已經躍躍欲試了。

在上課一開始我就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她(木蘭)是怎樣一一說服家人的呢?為了切身體會木蘭替父從軍的決心和她對家人的熱愛,此時運用“模仿表演”請大家展開想象,演一演木蘭是怎樣說服家人替父從軍的?這樣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拓寬了學生思維,鍛煉了思維能力。

其次,我把學生帶入第二個片段“木蘭說服了全家,穿上戰(zhàn)袍,裝扮成小伙子,告別了家鄉(xiāng)和親人,隨著大軍到邊疆打仗去了。戰(zhàn)爭持續(xù)了十二年,木蘭為國家立了大功,成了赫赫有名的將軍?!蔽易寣W生通過自由讀和比較讀來感受這位毫不遜色于男兒的巾幗英雄,學生不同的語速和語調體現(xiàn)了他們對課文理解的'程度。作者略寫了花木蘭軍營生活和作戰(zhàn)情況,只以“戰(zhàn)爭持續(xù)了十二年,木蘭為國家立了大功,成了赫赫有名的將軍。”這一句輕輕一點,但內涵十分豐富,啟迪讀者的聯(lián)想——多年征戰(zhàn),時間長,戰(zhàn)況烈,對于一個女孩子又談何容易!

學生們敢于“盡情地讀,大膽地說”,我感到非常的高興,這不僅說明他認真地參與了,而且積極地思考了。從這節(jié)課里,我看到了有收獲的不僅是學生,我同時也有了很大的收獲。

從軍行教學反思不足之處和改進措施篇三

在常規(guī)教學中,我們都是教完課文后,簡單介紹一下《木蘭詩》,由于考慮到詩比較長,難度較大,所以很少讓學生接觸原詩。但是翟老師的這節(jié)課,卻巧妙地將原詩中的部分詩句節(jié)選出來,與文本內容相融合,進行對比教學,這樣處理教材,個性鮮明、令人眼前一亮。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文本的感悟,不僅取決于學生自身的閱讀水平,更決定于教師對文本理解的視野與深度。通過比較閱讀的方法,充分挖掘原詩中能夠凸顯文本主題的元素,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體驗、探究、感悟。在片段一中,教者將課文第二自然段一句話“木蘭見到上面有父親的名字,焦急萬分”與原詩中一、二兩句進行比較閱讀,抓住“嘆息”一詞,細細感悟,從而體會到“嘆息”背后的一顆為國為家的忠誠之心,凸顯了文本的主題。片段二的教學中,教者把木蘭放在戰(zhàn)爭結束、凱旋而歸這一背景之下,讓學生揣度此時此刻木蘭的所思所想,在尊重學生個性化理解的基礎上,教者再次引用了《木蘭詩》中的兩句,通過讀、議,更加體現(xiàn)出木蘭的赤子之心。課文與原詩進行有機整合,實現(xiàn)對文本意義進行主題性概念的構建。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量,增加閱讀量。”“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yǎng)語感。”比較閱讀,能使學生感受到原著的語言風貌,引導學生主動走近原著、親近原著。在文質兼美、形神俱勝的原著誦讀中,學生不僅對古代女英雄花木蘭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同時也感受到古典文化的無窮魅力,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審美情趣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yǎng)和提升。我以為,如果在平時的教學中,教者如能不斷挖掘與整合這些教學資源,我們的學生會獲益無窮。

從軍行教學反思不足之處和改進措施篇四

在上這一課之前,我也讓學生觀看了動畫片《花木蘭》。在觀看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人物形象上。故事情節(jié)學生已經了解,怎樣讓學生從文字中體會人物呢?因為故事背景的遠久,其實孩子們初讀課文時是不理解什么是從軍的,所以我覺得課題中的從軍是個切入口!

于是讀了課題后,我要求他們找出木蘭從軍的'句子時,結果出現(xiàn)了爭議。在引導中他們第一次讀了木蘭在從軍中颯爽的英姿,有了個初步印象。接著介紹了當時女子不能從軍的背景,孩子們自然產生疑問:為什么木蘭要從軍?木蘭怎么能從得了軍的呢?于是就這樣的問題孩子們積極自主的學習了文本,在扣住緊急為國為家分憂焦急萬分理應赫赫戰(zhàn)功心愛等詞一次又一次深入體會后,在痛快的讀中表達了對木蘭的忠心贊嘆。最后孩子們都發(fā)自內心的稱木蘭為女英雄!

從軍行教學反思不足之處和改進措施篇五

1、壓力也是動力。一次難忘的經歷。

上這樣的課,壓力格外大。原因:這是我上生字教學。第一不能上出模式模塊,第二學生對拼音掌握不牢。他們不能自主自學。

2、好的教學設計是上好課的基礎。

教學設計我簡潔明了,提綱思路雖然也能清晰記下來,但總是覺得自己的教學設計不能接近現(xiàn)在的公開課甚至作秀課堂。山窮水盡之時同事的導航引路使我做到心里有數(shù)。兩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分別定位于:第一課時:正確流利朗讀課文;識記本課17個生字。第二課時: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從目標中可以看出學生的主要活動就是朗讀課文了,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讀出感情直至熟讀成誦。這樣明確了教學目標之后,但是在第一教學生字教學中模式的形式環(huán)節(jié)不完整。

1、認讀生字期間,由于自己不慎,開火車讀后,又開火車給17個生字組了一遍詞,浪費學生的時間,真正叫學生練字的時間幾乎沒有,這一點恰是低年級教學的一處硬傷。

2、課堂上的對小組的評價耗時過多,怎樣進行有效甚至高效評價是下來研究的方向。

課文《木蘭從軍》教學反思3

本課為《木蘭從軍》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為:品讀課文,在閱讀和體悟中感受花木蘭為國為家分憂、戰(zhàn)功赫赫的英雄形象。能在情境中展開合理想象,用幾句話寫出木蘭說服家人的話。品味課文中的精彩語言,讀出感受。

教學中以讀為主,采用豐富多彩的朗讀形式,如自由讀、默讀、男女生讀、

分組讀、配樂讀,想象讀等,教師以評價促進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如“我好像看到了木蘭英姿颯爽的樣子!”“我感受到了木蘭保家衛(wèi)國的急切心情!”以評促讀,讀中加深感悟。

抓住重點詞語,充分調動學生生活經驗。如“焦急萬分”一詞的學習。先是讀第二小節(jié),找一找朝廷下達征兵文書后,木蘭的心情怎么樣?說說自己對“焦急萬分”的理解,讀好詞語后聯(lián)系生活“小朋友們在生活中,可能也會有焦急萬分的時候,愿意說給大家聽聽嗎?”聯(lián)系課文“木蘭又為什么會‘焦急萬分’?”找出相應的句子,相機介紹背景,進入情境,想象說話,體會面臨家憂時,木蘭焦急萬分;面臨國憂時,木蘭更加焦急萬分。學生能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木蘭一次比一次焦急的心情。并進行了適度拓展,幫助學生進入文本情境。

“如果你就是花木蘭,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怎么做呢?”集體交流后相機請學生補充電視上了解到的戰(zhàn)爭場面?!澳咎m也知道戰(zhàn)爭的危險,但是她為了保衛(wèi)國家、保護家人,毅然做出了一個決定——自己理應為國為家分憂。“當木蘭把這個決定告訴家人時,家人一開始同意了嗎?你們現(xiàn)在就是木蘭的家人,你們?yōu)槭裁床煌饽咎m從軍?”學生從多角度換位思考,從家人的角度說出了自己對木蘭從軍的擔憂之情。“自古以來,打仗都是男人的事。女子的力氣沒有男子大?!薄耙悄咎m被發(fā)現(xiàn)是女子,就是犯了欺君之罪,要滿門抄斬??!”“一旦上了戰(zhàn)場,就可能戰(zhàn)死,再也回不來了!”“家人非常擔心木蘭的安危,百般勸阻,如果你就是花木蘭,你會怎樣說服家人呢?”學生進行角色轉換,寫出了許多精彩的句子——“父親,您年老多病,恐怕連駿馬都跨不上去。弟弟小,連槍都拿不動。我去最合適?!?“現(xiàn)在國家遇到了困難,情況很緊急,我自小習武,身強力壯,就讓我去吧!”“我會女扮男裝,不會讓人發(fā)現(xiàn)我是女子的!”與人物心靈對話,可以幫助學生充分感受到花木蘭愛國愛家的英雄形象。

閱讀教學中的寫話受教學時間限制,指導的實效性還不夠明顯。如何充分發(fā)揮同伴互助的作用,進行有效的修改或指導,使每位學生寫話水平在原有基礎上提升,是今后研究這類課型模式時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

從軍行教學反思不足之處和改進措施篇六

《木蘭從軍》是一篇歷史傳說故事,講的是古代女英雄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事,贊揚了花木蘭尊老愛幼、熱愛祖國的優(yōu)秀品質。在備課時,考慮到故事發(fā)生的.年代距現(xiàn)在較遠,所以我采用了動畫片《花木蘭》片斷導入,意圖拉近學生與教材的關系,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如讀書時,請他們輕輕拿起語文書,擺上正確的讀書姿勢;回答問題時,提醒他們應當說一句完整的話,并做到聲音響亮。我覺得,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好語文的重要條件,可以使學生受益終生。在教學第二段時,我設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說說“木蘭是怎么說服家人的”,并請他們演一演。表演是兒童思考再現(xiàn)生活的基本方式,這么做既能幫助學生身臨其境主動探求知識,理解課文內容,又能活躍學生思維,調動情感投入,鍛煉學生的表演能力,寓教于樂,寓教于玩。

當然,在本課教學中還有一些值得思考、需要改進的地方,如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更好地指導學生朗讀,如何熟練操作多媒體課件,以更好地為課堂服務。這些都有待于今后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并努力提高。(子寧)

從軍行教學反思不足之處和改進措施篇七

今天上《木蘭從軍》第二課時,這篇課文由于離學生的生活背景相差甚遠,所以學生理解文本有一定的難度。

在課前備課時,恰巧拓展閱讀上有一篇《替父從軍》,詳細地描寫了木蘭替父從軍前的情況,有助于學生了解事情發(fā)生的背景,降低學生理解文本的難度,便利用早讀前的時間讓孩子們讀了3遍。另外初中語文課本有一篇古文《木蘭辭》,最近我們班在興趣盎然地學習吟誦,我嘗試著在網(wǎng)上搜索了陳琴吟誦《木蘭辭》,驚喜找到了,遍利用中午小飯桌時間播放給孩子們聽,讓他們跟著吟誦,調子相對比較簡單,全文基本只有三個調。在上課時,我整合了語文課本《木蘭從軍》、拓展閱讀上的《替父從軍》和初中的一篇《木蘭辭》。

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中說“北方經常發(fā)生戰(zhàn)爭”所以下達了緊急征兵的文書。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征兵的'背景,立刻讓學生讀了拓展閱讀上的第一段,學生了解到因為經常打仗,所以朝廷不停地抽丁作戰(zhàn),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都被抓去當兵打仗,最后甚至連無視多歲的男人也不能幸免,紛紛被抓去當兵打仗。

“木蘭見到文書上有父親的名字,焦急萬分”,這是本課的重點,孩子們提出問題“為什么木蘭焦急萬分呢”,此時,我沒有過多的講解,沒有多余的解釋,讀書,讀書,再讀書,立刻讓學生讀《替父從軍》第2和第3自然段,學生了解到木蘭的“已經五十多歲,頭發(fā)花白,兩眼昏花,連腰背都有些彎了,竟然也一連寄到十二道命令,應征入伍”。學生了解了父親的具體情況,就不難理解文中的“父親年老多病,難以出征”同時也讓學生了解木蘭父親必須要當兵打仗,因為下達了十二道命令,隨即引導學生吟誦《木蘭辭》中的“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讓學生說了說木蘭的父親、母親和木蘭看到文書中有父親名字后的表現(xiàn),父親是“整天愁眉不展,長吁短嘆”,母親是“終日啼哭,一籌莫展”,而木蘭呢“心神不定、暗自嘆息、焦急萬分”,隨即引導學生吟誦“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緊接著讓學生回答,木蘭為什么焦急萬分呢?有孩子說“因為木蘭的父親身體不好,如果去當兵的話,家人會很擔心,所以不適合去當兵”,有學生回答“木蘭的父親年老多病,難以出征”,我立刻讓學生又讀了《替父從軍》第3自然段中木蘭嘆息的話,有學生立刻說“哦,我知道了,木蘭沒有哥哥,她想著如果有哥哥的話,哥哥就可以頂替她父親去”,說得非常好,這就是《木蘭辭》中所說的“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孩子們已經迫不及待地吟誦起來。“老師,老師,還有呢,木蘭她弟弟還小,還不能替它父親去當兵打仗,如果她弟弟要是長大的話,她也就不會焦急萬分了”。這些都源于閱讀,是閱讀饋贈了我可愛的孩子們。

課后第5題“展開想象,說說木蘭是怎樣說服家人的,然后用幾句話寫下來”。一時間,孩子們說不出來,立刻組織他們讀拓展閱讀第4自然段“都說女孩子家沒有用,我就不信,今天就讓我來替父從軍吧”,孩子們的思維打開了,放飛了思緒,紛紛舉手回答“爹爹,您年老多病,身體不好,如果去打仗我們會非常擔心的,我又沒有哥哥可以替你從軍,弟弟又小,就讓我替您從軍吧,我在戰(zhàn)場上一定多加小心,好好照顧自己”,我已經感動得一塌糊涂!

拓展閱讀中說木蘭上街買了駿馬,備了馬鞍和坐墊,又買了馬鞭和馬龍頭,這就是《木蘭辭》中的“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孩子們已經不由自主地吟誦起來。木蘭“渡黃河,過燕山”這就是“旦辭爹娘去,暮宿黃河邊”。

從軍行教學反思不足之處和改進措施篇八

這次我上的是小語第四冊12課《木蘭從軍》,先談談對課的設計。本課脈絡清晰,段落之間互相銜接,又各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我在確定好目標之后,選取不同的點來抓住重點,進行雙基教學。如第1小節(jié)抓住“英雄”一詞進行說的訓練,根據(jù)提問“我心目中的英雄是(),為什么?”導入新課,一來可以讓學生回顧以前學習的內容,二來幫助學生弄明白何謂英雄,在腦中形成一個概念。第2小節(jié)同樣進行說的訓練,但重點是先弄清木蘭從軍的原因,是“為國為家分憂”,而后再想象說話,以木蘭的身份用自己的話說服自己的'家人。第3小節(jié)側重在讀好四個描寫木蘭動作的詞,“披、跨、渡、過”。利用聲像媒體的視聽效應,加之老師導語的激情作用,使生身臨其境,反復朗讀來體悟木蘭英勇殺敵、英姿颯爽的威武風采。真是“巾幗不讓須眉”。最后再寫好兩個字。當然,光憑書上的文字信息,學生對木蘭的了解是過于淺顯的,為了讓英雄的形象更加豐滿,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我增加幾段相關的歷史資料,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拉近古今距離,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學得饒有趣味。

第一次試上后,同組老師覺之教學設計很合理,重點把握準確,難點也能一一突破,但是缺少印象深刻的亮點,整堂課沒有一個整體感,不和諧。提出說話訓練應出示句式,朗讀不到位,設計平板,延伸部分可以聯(lián)系實際。接著,修改教案,選擇倒裝因果句作為練說的句式,并且將前后進行對比,使木蘭的英雄形象更加突出。

第二次試上,覺得木蘭說服家人的環(huán)節(jié)處,學生說得較散,沒能依據(jù)課文合理想象,讀的地方仍不夠到位。

一來二去,教案隨著一次次提出的建議進行著多次修改。正式推出后,效果的確不同凡響。

從軍行教學反思不足之處和改進措施篇九

《木蘭從軍》一課的教學中,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斷:

師出示:1、一天,朝廷下達了緊急征兵的文書。

2、木蘭見到上面有父親的名字,焦急萬分。

提問:誰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出這兩個句子中同一字組成的不同的詞語嗎?

學生:“緊急”和“焦急”。

師問:他們一樣嗎?

生1:不一樣,緊急是指事情很急,必須馬上去辦。

生2:緊急就是說一刻鐘都不能拖延了,必須馬上去辦。

生3:課文中就是說,征兵很緊急,說明戰(zhàn)爭前線急需人去增加力量;

師微笑著:同學們說得可真好,那焦急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1:焦急就是很著急的意思,焦急萬分就是非常非常的著急,已經著急得不行了;

師繼續(xù):那課文中誰在著急,她到底著急什么呢?

生3:我要補充,她還著急,弟弟很小,也不能去參軍;

你覺得木蘭是個怎樣的人?

生:非常愛國;

生:也愛自己的家人

生:我覺得她愛家人,也愛祖國,

師:于是她最后終于說服家人,——出示(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學生連讀兩遍。

她會怎樣去說服呢?同桌互相練說。

片刻之后,學生交流,著實很精彩。

從軍行教學反思不足之處和改進措施篇十

一、本課設計理念:

2、指導歸納識記生字的方法,在預習中學習和掌握生字,通過查字典,進一步了解字的意思。

二、本課時教學內容:

1、知識目標:

(1)、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初步感知內容,指導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2)、識字10個,認識“病”字旁,會寫“”將“病”2個生字。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情境導入,引出課題。同學們,沒有上課之前,老師出個字謎,你猜一猜好嗎?

“天沒有地有;你沒有他有?!保ㄒ玻?/p>

1、說說你是怎么猜出來的?

2、如果你要記住這個字,有什么好辦法?(學生自由發(fā)言)

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一方面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并由此復習了學習生字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輔助學習和掌握本課生字。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

閱讀教學中,概括文章主要內容一直是個難點。對于低年級閱讀教學,學生在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上還是一片空白。如何充分把握這個“空白”的時機?我采取了指導學生逐步把課題補充完整的方法,使學生對概括文章內容有個感性的認識。我想,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對概括課文內容有一個基本的認知。

(三)查字典預習生字,用方法識記生字。

1、生字教學一直是低段的重點。但我們通過一段時間的預習指導,他們會用“讀、畫、標、練、思”的方法進行課前生字預習。為了提高自習效果,我在這節(jié)課上用查字典的方法預習生字,讓學生通過動手看,動眼看,動腦想,學生興趣濃,學得輕松、學得扎實。

2、尋找堂上交流點,分享預習成果。我把“小組里說說:你選了哪五個字?把你查到的資料和同學分享。說說你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字?!弊鳛樘蒙辖涣鼽c,讓學生有目的的學習,通過交流,鞏固識字方法,記字效果更好。

四、不足之處:

1、過高估計學生,時間分配不當。在檢查學生正確流利地讀課文的環(huán)節(jié)時,因為發(fā)現(xiàn)學生讀書添字或減字,所以花了一定的時間進行指導朗讀,導致在指導查字典時間不足。

2、教學生字方法單一,識字效果不明顯。對于二年級的學生,這節(jié)課的教學容量不飽滿。在識字上還應該增設一些學生預習生字效果的檢查。

從軍行教學反思不足之處和改進措施篇十一

《十五從軍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的敘事詩,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實、深刻、令人感憤,催人泣下。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xiāng)途中與到家之后的情景,抒發(fā)了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教學時我讓學生把詩讀熟,初步體會詩歌大意,從開篇的:“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這兩句,直言老兵“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方回,看似平淡無奇,像不經意間道來,實卻耐人尋味,頗見功力。他“十五從軍征”,奔赴何處,詩中未作說明;其軍旅生活如何,戰(zhàn)況怎樣,詩中也均未交代。這就給讀者留下眾多想象的空間。于是我就讓學生想象其軍旅生活如何,戰(zhàn)況怎樣……。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他“從軍征”,系出于戰(zhàn)事,而且這一去就是數(shù)十年!“八十”與“十五”相對照,突出其“從軍征”時間之久;“始得歸”與“從軍征”相呼應,則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來。在后面的詩句的理解的教學我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在讀中悟,悟中思,思中想象,很快就走入了角色。

課堂安排很緊湊,環(huán)環(huán)相扣,課堂語言的設計也很精美細致,但正是由于預設的東西太多,整堂課似乎都變成了教師的舞臺,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嚴重削弱了。這堂課課堂容量很大,大到似乎已經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范圍。以致于課文后面接連幾次教師的激情引讀都沒能引讀出學生最有感情的朗讀。課堂上,預設雖然重要,但是生成更不可缺少,只是我很多時候,往往不敢去抓住生成的東西,或者說是沒有能力去在瞬間捕捉生成的契機。這堂課,讓我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所以提高自我文學修養(yǎng)是我需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從軍行教學反思不足之處和改進措施篇十二

《木蘭從軍》是一篇歷史傳說故事,現(xiàn)在的學生對花木蘭了解很少,要讓學生通過故事中三件小事的簡述領悟到花木蘭的優(yōu)秀品質,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所以,在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從自己認識的大將軍與花木蘭身上尋找不同之處,學生模糊地感知到花木蘭是一位不同尋常的女英雄;還有我設計了“花木蘭說服家人”這個擴展性訓練,讓學生揣摩花木蘭的心理活動,感悟她為國為家,敢于犧牲自我的可貴之處;然后借助插圖展示花木蘭馳騁沙場的生動畫面,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英雄的勇敢形象;最后通過引導學生比較戰(zhàn)場上的裝束和勝利回鄉(xiāng)之后的裝束,通過讀表達自己對花木蘭的敬佩之情。通過這一系列多向互動的情境中閱讀、感悟、表達與創(chuàng)新,學生對花木蘭的認識也步步深入,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但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有些語言組織的不是很好,語言不夠簡潔明了。特別是在學生回答問題錯的時候或者偏題的時候,沒有加以適當?shù)囊龑?,而是一帶而過,我覺得這點做的很不好,現(xiàn)在想想,學生說的很多話都是上課可以利用起來的,通過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來開展教學,這樣效果也許會更好。

通過這節(jié)課,我發(fā)現(xiàn)老師的提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維和積極性,上課時的提問也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貞涀约郝犨^的很多優(yōu)秀老師上的課,他們提的問題,都很有價值,能讓學生圍繞這一中心與文本進行交流,思考和探究,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必將得到提高。而靜下來心來想想自己在課上所提的'問題,發(fā)現(xiàn)很多都是多余的,還有點畫蛇添足的味道,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重視起來的。

從軍行教學反思不足之處和改進措施篇十三

《十五從軍征》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7單元《戰(zhàn)爭》中課文《古詩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戰(zhàn)多年回到家鄉(xiāng),看到家中一片凄涼的情景。反映出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

初讀詩歌后讓學生用學過的方法自己解決字音問題。理解詞義時,先讓學生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然后嘗試著自己解決,最后記下自己解決不了的師生共同解決。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理解了“?!本褪恰皦災埂钡囊馑?;“竇”是“洞”的意思;“貽”是“贈送”的意思。

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了全詩的意思,但對古代戰(zhàn)爭的殘酷體會得不夠深刻,怎樣解決這個難點呢?我教學時讓學生思考:詩中哪些地方可補充內容?學生的學習勁頭一下上來了:在“十五從軍征”前面可想象是什么原因或在怎樣的情況下從軍的;“八十始得歸”后面可想象一路上老兵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兔從狗竇入,稚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這些詩句只描寫了家外面的殘破不堪,我引導學生想象老兵走進“家”里邊所看到的慘不忍睹的畫面;“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學生想象了老兵小時一家雖窮,但一家人相親相愛的場面;“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边@兒學生想象了老兵悲哀的動作、神情,以及對戰(zhàn)爭的控訴;“出門東向看,淚落粘滿衣?!毕胂罅藘煞N結局。一種是(跳井、上吊。撞墻……)解決性命;另一種是度日如年的憂傷死去。這樣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大膽地進行想象。體會到了古代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955735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