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還可以為教師提供參考,促進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教案的編寫應該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和教學要求,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教案是教師在備課階段制定的一種詳細的教學計劃,幫助教師有效組織教學活動。為了編寫一份較為完美的教案,教師首先需要對教材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答謝中書的教案設計篇一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暢的美讀全文,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組合作,賞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過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xiàn)課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如“亂”“競”等字。
4、背誦全文,并積累優(yōu)美的寫景詞句。
5、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通過不同角度表現(xiàn)山川之美。
教學準備:u盤。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你們覺得我們周圍的一切美嗎?也許你們忙碌于繁重的學業(yè)中,無暇欣賞,但當你抬頭遠眺的一剎那,你會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廣袤,山的挺拔,樹的健壯……無不讓你心動神搖。今天我們學習的《答謝中書書》就是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讓我們一同去欣賞。多媒體顯示課題《答謝中書書》。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文體簡介。
多媒體顯示。
1、題解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2、讓我們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南朝梁時文學家,道教思想家,醫(yī)學家。37歲辭官隱居于茅山,繼續(xù)鉆研學問,煉丹習道,并遍游名山,尋訪仙藥。粱武帝蕭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經(jīng)常向他咨詢國家大事,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著有《陶隱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寫給謝中書(謝征)的一封書信,寫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jié)奏。讀畢,教師出示朗讀節(jié)奏:(略)。
2、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jié)奏。選一學生讀課文,其余同學點評。
3、學生齊讀課文。
4、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5、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1)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2)多媒體顯示下列詞句,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3)理清文章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四、要求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想象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體會文章的意境。
五、品味、探究作者是怎樣描繪景物?
六、深入研讀課文,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問: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點撥:
2、學生齊讀課文,仔細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課堂小結(jié)。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你最喜歡文中的哪一副畫面?請寫一段賞析的文字。
板書預設: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色彩繽紛。
晨昏變化。
答謝中書的教案設計篇二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給謝徽的一封回信,此封書信被稱道江南山水之美,僅用了六十八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抒情議論,各類皆備。可謂尺幅能容千里。集萬物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結(jié)構(gòu)之美、文字之美于一身,從多角度把這“美”的立體感躍于紙上。《答謝中書書》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雖然沒有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創(chuàng)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
學情分析。
學生雖然已經(jīng)到了八年級,但文言文基礎較薄弱,閱讀能力偏低,思維能力、審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學時,必須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并積累重點詞語,在理解感知的基礎上懸著恰當?shù)慕嵌葘υ姼柽M行賞析,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和審美情操。
教學目標。
1、學生能正確流利、有節(jié)奏、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課文,培養(yǎng)學生誦讀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文意。
4、發(fā)揮學生的語言創(chuàng)造力,表達心中之美。
5、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學重點:品味、積累寫景的優(yōu)美語言以及寫作的特點;背誦全文。教學難點:理解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體會文中蘊含的熱愛自然教法:誦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思想感情。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第一板塊:賞美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麗的。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畫的風光無不讓人心動神搖。現(xiàn)在,我們?nèi)ジ惺艽笞匀坏镊攘?,感受大自然的震撼?演示)。
看:1、大自然的.神秘2、大自然的寧靜。
聽:3、鳥叫的聲音4、瀑布聲。
欣賞了自然美景,你的感受是什么?請大聲說出來。
是的,大自然如此之美,古人不僅陶醉其中,還描山繪水,表明所好。今天我們來學習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再一次共同欣賞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品味一首流動的山水詩。(板書課題作者)。
2、題解: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3、作者簡介: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yī)學家和文字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歷代寫景名作。
4、作品背景: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
5、文體常識:山水小品文是散文品種之一。短小靈活、簡練雋永,具有敘事、描寫、議論、抒情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興書寫零碎的感想、片段的見聞和點滴體會,是一種輕便自由的文學形式。
答謝中書的教案設計篇三
上課時,學生的參與度較高,積極性很強,重點文言詞落實得比較好;關鍵是,教師從繁瑣的講解中解脫出來,僅僅在學生無法釋疑之時指點迷津。學校質(zhì)檢組將這節(jié)課評為“高校課堂”。
教學需要同組成員共同探討,多動腦筋。
答謝中書的教案設計篇四
這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fā)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能夠品味,將內(nèi)心的感受與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做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生字詞,領會文章大意,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作者縝密的結(jié)構(gòu),凝練,極富特色的語言。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1、領會課文大意,并背誦課文。
2、學習作者巧妙而縝密的構(gòu)思。
學生準備:查閱有關蘇軾資料,預習課文。
老師準備:錄音機、多媒體。
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情導入。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檢查預習情況:
1、注音:夕日欲頹沉鱗能與其奇。
2、幾個重點詞語:五色交輝四時將歇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與。
3、學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資料與背景。
教師補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人,曾任儲王的侍讀,因看透渾濁的現(xiàn)實,隱居句曲山(今茅山),有愛聽山野松濤之聲。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每逢有吉兇、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鄉(xiāng)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
1、請同學們認真聽課文的錄音后,模仿進行朗讀。
2、根據(jù)課下注釋,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脈絡。
3、歸納本文的主題思想:—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xiàn)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4、背誦全文。(分組進行,比賽的形式)。
三、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樣寫美景的?(學生暢所欲言,互相補充后明確)。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仰視。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觀察不同的角度俯視。
平看。
其三:晨昏變化美其四:動靜相襯美。
劉禹錫《陋室銘》中“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又如陸游《書憤》中的“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想伯仲間”,都有古人自觀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實表達了作者企盼與謝公比肩之意,也表達了作者酷愛自然、隱歸林泉的志趣。
四、質(zhì)疑問難。
五、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六、課堂總結(jié):
學生談學習本堂課的收獲,教師評價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
七、布置作業(yè):
1.復習鞏固所學知識。
2.搜集有關寫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書設計。
主題:生命的愉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九、課后反思:
xxx。
答謝中書的教案設計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借助注釋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掌握意義;。
2、在反復誦讀中品味文章優(yōu)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練的語言;。
3、背誦本文。
過程與方法:
以誦讀貫穿教學始終,以誦讀法、談話法、點撥法等為主要教學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娛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潔的思想情操。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反復誦讀,體會文章意境;。
2、抓住重點詞語,揣摩品味文章的語言特點。
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娛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學情分析。
作為初級中學的八年級學生,文言文基礎較薄弱,閱讀能力偏低,思維能力、審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學時,老師要指導學生疏通文意并積累重點詞語,更要從恰當?shù)慕嵌热胧?,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和審美情操。
三、教法學法和教學手段。
(一)教法。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整體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結(jié)構(gòu)—研讀品析—看圖背誦為主線,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為此,我主要采用誦讀法、談話法、點撥法等教學方法。
(二)學法。
誦讀法、討論法、自學法等。
(三)教學手段:制作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簡介文題。
1、讓配樂欣賞山水美景(幻燈片展示),老師用優(yōu)美的語言大導入:
同學們,這些優(yōu)秀的詩句真是不勝枚舉。你看,好山,好水,好畫,好詩。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文言文,被稱為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又是一首“流動的山水詩”。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這篇文言文——《答謝中書書》(板書課題)。
2、簡介文題。
“謝中書”是作者的朋友“謝征”的官職名,“書”是指“書信”,在古代是一種可以抒情議事的文體。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己朗讀課文,用筆劃出不會讀的字詞。
3、學生自由練讀,老師提出朗讀要求:
(三)疏通文意,理解內(nèi)容。
1、學生自己結(jié)合課文下注釋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筆劃出來。
2、與同桌討論解決疑難,如果仍然不能解決等待在全班提出來共同討論。
3、老師引導學生解決字詞上出現(xiàn)的疑難,同時要求學生重點掌握部分詞語:
4、請學生用自己的話口頭翻譯課文。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jié)奏。讀畢,教師出示朗讀節(jié)奏:(略)。
2、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jié)奏。選一學生讀課文,其余同學點評。
3、學生齊讀課文。
4、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5、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1)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2)多媒體顯示下列詞句,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3)理清文章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四、要求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想象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體會文章的意境。
五、品味、探究作者是怎樣描繪景物?
六、深入研讀課文,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問: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點撥:
2、學生齊讀課文,仔細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課堂小結(jié)。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你最喜歡文中的哪一副畫面?請寫一段賞析的文字。
答謝中書的教案設計篇六
1.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答謝中書書》公開課教案。
2.知人論世,了解兩篇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1.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養(yǎng)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凈美好,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重點:了解文章的意境,培養(yǎng)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難點: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多媒體課件。
“一切景語皆情語”,自然界景象萬千,但欣賞者境界、生活閱歷、具體的心境的不同,都會觸發(fā)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膾炙人口名篇,今天我們走進《答謝中書書》,讓我們?nèi)ヮI略作者所描繪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1.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號華陽居士,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和醫(yī)藥家。仕齊時,拜為宣都王侍讀,左衛(wèi)殿中將軍。入梁,隱居茅山華陽洞。梁武帝禮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與他商討。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有《陶隱居集》。
2.朗讀指導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jié)奏、韻律、情調(diào)。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jié)奏。
(2)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jié)奏。
(3)選一學生讀課文,其余同學點評,教案《《答謝中書書》公開課教案》。
(4)學生齊讀課文。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答謝中書書》全文可分三部分?!吧酱ㄖ?,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
明確:作品首先為我們呈現(xiàn)了山水相映之美?!案叻迦朐?,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繽紛的色彩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diào)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變化之美?!皶造F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么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三種美交替出現(xiàn),構(gòu)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山水畫軸。
教師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點撥:文章中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皩嵱缰啥肌保砺读嗽谏剿酗h飄欲仙的自得之態(tài)?!白钥禈芬詠恚磸陀心芘c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無盡的樂趣,字里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傃灾?,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1、選擇其中的一種景物,用現(xiàn)代文進行擴充練筆。
2、作業(yè):預習《記承天寺夜游》,比較其與本篇短文在寫景方面的異同。
答謝中書的教案設計篇七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的有關情況,背誦短文。
2、賞析景物描寫,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體驗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教學重難點:
感知景物描寫方法,體驗歸隱情趣。
教學準備:
幻燈機,錄音機,練習卡片。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nèi)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樂事。今天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將一起閱讀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信,體會作者是如何將謝中書作為能夠談論山水的朋友,傳達自己與自然萬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悅。
二、知識檢測:
1、文學常識積累。
《答謝中書書》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醫(yī)學家。字,號,丹陽秣陵人。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2、解釋加點的詞語。
五色交輝曉霧將歇()。
夕日欲頹()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三、合作學習。
(一)題文探奇,整體感知。
閱讀題目與文章內(nèi)容,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不妨拿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此文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發(fā)端,接著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表達作者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悅。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讀背誦,品味感悟。
1、聽讀。聽準讀音,聽清朗讀的節(jié)奏、語氣、語速等。
2、跟讀。放一遍錄音,讓學生小聲跟讀。
以上通過伴樂朗讀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讓學生初步體會作者的感情。
3、集體朗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4、學生自讀。結(jié)合文下注釋或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方式:同位對譯,小組交流,并向全班質(zhì)疑問難。)。
5、理清思路,用3~5分鐘背誦課文。
本文雖屬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看看應該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間有何聯(lián)系?結(jié)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學生自己背誦,然后在學習小組內(nèi)展開背誦競賽,看誰背的又快又準確。
(三)賞析寫景,體驗感情。
1、找出文中寫景的語句,體會作者寫景的特點。
提示從以下幾方面賞析:描繪的景物;寫景視角;境界特點;點睛之詞;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極寫山之高,水之凈,用筆洗練,俯視與仰視,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兩岸石壁…四時俱備”用平遠和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xiàn)出一派燦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fā)的生命力。
“曉霧將歇…沉鱗競躍”由靜景轉(zhuǎn)入動景的描寫。通過描寫朝與夕兩個特定的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
2、“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傳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數(shù)筆,描繪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畫卷,其間景物色彩燦爛,生命勃發(fā),靈動飛揚。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xiàn)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實欲界之仙都”言簡而意蘊。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從中發(fā)現(xiàn)無盡的樂趣,并深感自豪,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總結(jié)寫法,實踐體驗。
“寫景物,抓靈魂;多視角,傳實情。”
同學們根據(jù)這些寫景特點,自己動手寫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達標反饋。
1、解釋加點的詞。
俱備()沉鱗()競躍()復()。
2、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釋為“的”的一項是()。
a、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b、實是欲界之仙都。
c、照以海濱之月。
d、有牧童見之,拊掌大笑。
3、文中描寫動景的句子是:
4、“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句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xxx。
五、學習小結(jié)。
今天學習的《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的一封信,雖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羅四時,兼顧朝夕,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具備,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學習它就是要學習作者高超的藝術筆力,學會鑒賞它的美學價值。培養(yǎng)自己熱愛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六、板書設計。
感慨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繪景。
感慨期與謝公比肩自豪。
答謝中書的教案設計篇八
1.了解作者,理清說明思路,概括課文內(nèi)容。(重點)。
2.品味語言,學習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來加強說明生動性的寫作方法。(難點)。
3.細讀課文,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和細致嚴謹?shù)目茖W方法。(重點)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虞世南的《蟬》?垂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導入本課學習。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通讀全文,理清說明順序。
提問1:法布爾從哪幾方面向我們介紹了蟬?說說每一部分說明的內(nèi)容及其說明順序。明確:全文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蟬的地穴?,介紹蟬從幼蟲到成蟲的生長過程。雖然這一部分的小標題為《蟬的地穴》,但內(nèi)容并不僅是介紹蟬的地穴的情況,只是表示對蟬的考察從地穴開始。這一部分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蟬的習性的很好環(huán)境?,并介紹考察蟬的季節(jié)和自己生活環(huán)境中的蟬的情況。
第二層(第2—7段),寫蟬的地穴和幼蟲的地底生活。
這一層次寫對蟬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內(nèi)的觀察順序進行的。第2—3段說明對地穴。
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說明建穴,第5—7段寫伺機出穴。
第三層(第8—11段),寫蟬出洞蛻皮的過程。
這一層次寫對幼蟲蛻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對事物的觀察順序進行的。第8段寫對蟬的幼蟲初次出現(xiàn)于地面上的活動情形的觀察,第9—10段寫對幼蟲蛻皮情形的觀察,第11段寫對剛脫殼的蟬的情形的觀察。第二部分?蟬的卵?,介紹蟬從產(chǎn)卵到幼蟲的生長過程。
雖然這一部分的小標題為《蟬的卵》,但內(nèi)容并不僅是介紹蟬的卵的情況,只是表示對蟬的產(chǎn)卵、孵化和成蟲的考察從介紹產(chǎn)卵開始。其說明順序和?蟬的地穴?一樣,也是按照對事物觀察的進程進行說明。這一部分可分為六個層次。
第一層(第12—13段),介紹蟬的產(chǎn)卵,分別說明了產(chǎn)卵的地方、過程和數(shù)量等。第二層(第14—17段),寫蟬卵遇到的危險,首先說明產(chǎn)卵的數(shù)量多是為了在遭到破壞時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紹蚋對蟬卵的破壞和蟬對此的茫然無知。
第三層(第18—20段),介紹蟬卵的孵化和幼蟲出殼。
第四層(第21—23段),寫幼蟲落地。
第五層(第24段),寫幼蟲挖穴隱藏。
第六層(第25—26段),概括蟬的生活歷程。既照應了?蟬的地穴?的介紹,又結(jié)束了對蟬卵生長過程的說明,也是對全文形象化的總結(jié)。
目標導學二:默讀課文,品味說明語言。
提問2:這是一篇說明文,但我們讀起來并不覺得枯燥無味,為什么?
明確:《蟬》實質(zhì)是科學觀察筆記、考察報告,屬于科學著作的范疇,但是,作者在表達上采用了一些文學性語言對說明對象的科學資料進行綜合介紹,因此有一定的文學色彩,其文學色彩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把蟬人格化,賦予它人的情感和行為。如寫蟬產(chǎn)卵,寫出了?可憐做母親的?生兒育女所付出的艱辛,同時也寫出了蚋殘害生靈的可恨。而由卵發(fā)育成蟬所經(jīng)歷的漫長艱苦的歷程,更使我們?yōu)檫@個小生物的成長慨嘆,多么不易啊!從而對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產(chǎn)生共鳴。再比如最后一個自然段里的?苦工??享樂??歌聲??穿起?等。
躍??翻轉(zhuǎn)??倒懸?等動詞用得非常準確,把蟬脫殼的整個過程準確而又生動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三是把自己的觀察過程寫得富有波折,有情節(jié),有描寫,就像是小故事一樣,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
目標導學三:感知內(nèi)容,了解作品精髓。
提問3:作者為什么能把我們熟視無睹的蟬的成長過程說明得這樣清楚明白?
明確:這是因為作者經(jīng)過了長期細致的觀察。從文中看,比如蟬4年一個生命周期,在陽光下歌唱只有5星期,都說明作者對蟬的觀察是長期而細致的。有時,還要經(jīng)過多次的反復,正像作者自己說的那樣:?我經(jīng)過多次的觀察,才知道這種危險是什么。?必要時,還要借助觀察工具。?我從放大鏡里見過蟬卵的孵化。??我從放大鏡中見它揮動‘鋤頭’,將泥土掘出拋在地面。?正是作者嚴謹認真、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和全面細致深入的觀察方法,讓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從而能寫出這樣生動而又準確的文章。
三、板書設計。
蟬蟬的地穴地穴特點。
出穴脫殼。
蟬的卵樹枝產(chǎn)卵。
孵化幼蟲。
鉆入土里。
變?yōu)槌上x生動形象的文學筆法。
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
細致深入的科學觀察。
教學反思。
答謝中書的教案設計篇九
《答謝中書書》是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fā)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為大家分享了《答謝中書書》教案,歡迎借鑒!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再誦讀中體味文章的意境。背誦并默寫課文。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文意。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yōu)美語言。
3、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yōu)美語言。了解以聲襯靜、動靜結(jié)合、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體會文中蘊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
課前預習:
1、借助注釋工具書了解課文大意。
2、查閱資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麗的。它煞費心機,創(chuàng)造了世界。我們無不為雄奇險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無數(shù)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就請你細細品讀陶弘景的寫景小品文《答謝中書書》,讀完后你一定會覺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是一首流動的山水詩呢!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一)、學生交流所查到的資料,教師補充。
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yī)學家和文字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歷代寫景名作。
“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jīng)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后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后,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fā)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象聽到仙樂一樣如癡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多媒體顯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他曾經(jīng)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后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shù)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節(jié)》《與朱元思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都屬于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xiàn)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力,創(chuàng)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
(二)、文體簡介。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一)、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jié)奏、韻律、情調(diào)。
教師提示朗讀節(jié)奏: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u)其奇者。
(1)多媒體顯示優(yōu)美的山水圖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jié)奏。
(2)反復朗讀課文。(學生大聲朗讀,選一學生讀、學生齊讀,品味四字句的節(jié)奏。
(二)、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班級交流,教師補充并檢查掌握情況。
3、再次朗讀課文,鞏固理解。
解釋下列詞語。
(1)五色交輝: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
(2)四時: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夕陽。
(5)頹:墜落。
(6)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鱗,指代魚。
(7)欲界:佛教指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的境界,即人間。
(8)康樂:指謝靈運,東晉人,是謝玄的孫子,襲封為康樂公,故稱之為謝康樂。
(9)與:參與,這里指欣賞。
(10)奇:指奇山異水。
全文翻譯: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巍峨的山峰聳人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嗚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
(三)、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
五、研讀書信。
講解(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卻給人一種啟示:被世人譽為“山中宰相”的作者,對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獨到的見解。作者所寫的是其隱居地——句曲山??梢韵胍?,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諳心中,而凝聚于筆端的定是反復觀賞、飽覽勝景后的精辟之見。
講解(二):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
分析:這三句是寫靜景,寫得形色俱備,精彩紛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與雄偉,以“見底”表示水之清澈與透明,一仰一俯,視野開闊,山水盡收眼底。接著移步換景,由清流而寫兩邊的景物??蓪懼拔锉囟ǘ嗖粍贁?shù),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給人以具體的視感:五彩繽紛的石壁,郁郁蔥蔥的樹林,碧綠青翠的竹園。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斕,足以讓人大飽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點。
3、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
分析:這一句是動態(tài)描寫。所寫之動態(tài),時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別,可謂多姿多彩,豐富無比。這里有晨霧將散時的山猿啼叫,林鳥相鳴;有夕陽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魚出沒,競相跳躍。表現(xiàn)了萬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襯托這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
4、動靜相襯之美。高峰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色彩)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史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總之,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時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jié)合等。
講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曉霧、夕陽、猿鳥、沉鱗等景物之中,能不發(fā)出由衷的贊嘆嗎?難怪作者以“人間仙境”譽之。作者似乎還意猶未盡,于是又舉出詩人謝靈運。表示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美妙,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結(jié):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寫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狀寫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變化和猿鳴魚游,都是一些常見之景,但寫得清麗自然,自有一股渾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歡樂、愉悅、悠然自在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古人善于從一川一坳之中發(fā)現(xiàn)地理形勝之美,在對美的描述之中表達其中的適己之意。這是作者寫給梁中書鴻臚謝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麗的文辭,極力稱道江南山水之美,表達了作者親近自然的喜悅,抒發(fā)了對這些秀麗景色的酷愛之情,(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七、佳句運用。
本文四字寫景句非常多,試最大化地運用或改用它們說一段話來描繪景物,看誰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春冬之時,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澗肅,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
八、作業(yè)布置。
1、抄寫背誦默寫。
2、你最喜歡文中哪一幅畫面,寫一段賞析文字。
板書。
陶弘景(南朝)。
總------共談山水特色:美。
分------具體描繪手法、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靜態(tài)、形體)(仰視俯視)。
動靜相襯之美色彩配合之美(靜態(tài)、色彩)(平視)。
晨昏變化之美(動態(tài)、聲響)(聽覺視覺)。
總------感慨收束,其與謝公(謝靈運)比肩之意。
抒發(fā)親近自然的喜悅之情,古今知音共賞愜意之情。
答謝中書的教案設計篇十
1、了解作者的有關情況,背誦短文《答謝中書書》。
2、賞析景物描寫,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體驗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感知景物描寫方法,體驗歸隱情趣。
幻燈機,錄音機,練習卡片。
一、情景導入。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nèi)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樂事。今天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將一起閱讀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信,體會作者是如何將謝中書作為能夠談論山水的朋友,傳達自己與自然萬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悅。
二、知識檢測:
1、文學常識積累。
《答謝中書書》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醫(yī)學家。字,號,丹陽秣陵人。有《》。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2、解釋加點的詞語。
五色交輝()曉霧將歇()。
夕日欲頹()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三、合作學習。
(一)題文探奇,整體感知。
閱讀題目與文章內(nèi)容,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不妨拿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
(此文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發(fā)端,接著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表達作者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悅。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讀背誦,品味感悟。
1、聽讀。聽準讀音,聽清朗讀的節(jié)奏、語氣、語速等。
2、跟讀。放一遍錄音,讓學生小聲跟讀。
以上通過伴樂朗讀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讓學生初步體會作者的感情。
3、集體朗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4、學生自讀。結(jié)合文下注釋或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方式:同位對譯,小組交流,并向全班質(zhì)疑問難。)。
5、理清思路,用3~5分鐘背誦課文。
結(jié)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學生自己背誦,然后在學習小組內(nèi)展開背誦競賽,看誰背的又快又準確。
(三)賞析寫景,體驗感情。
1、找出文中寫景的語句,體會作者寫景的特點。
提示從以下幾方面賞析:描繪的景物;寫景視角;境界特點;點睛之詞;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極寫山之高,水之凈,用筆洗練,俯視與仰視,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兩岸石壁…四時俱備”用平遠和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xiàn)出一派燦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fā)的生命力。
“曉霧將歇…沉鱗競躍”由靜景轉(zhuǎn)入動景的描寫。通過描寫朝與夕兩個特定的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
2、“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傳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數(shù)筆,描繪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畫卷,其間景物色彩燦爛,生命勃發(fā),靈動飛揚。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xiàn)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實欲界之仙都”言簡而意蘊。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從中發(fā)現(xiàn)無盡的樂趣,并深感自豪,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總結(jié)寫法,實踐體驗。
“寫景物,抓靈魂;多視角,傳實情?!?/p>
同學們根據(jù)這些寫景特點,自己動手寫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達標反饋。
1、解釋加點的詞。
俱備()沉鱗()競躍()復()。
2、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釋為“的”的一項是()。
a、山川之美,古來共談。b、實是欲界之仙都。
c、照以海濱之月。d、有牧童見之,拊掌大笑。
3、文中描寫動景的句子是:
4、“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句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五、學習小結(jié)。
今天學習的《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的一封信,雖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羅四時,兼顧朝夕,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具備,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學習它就是要學習作者高超的藝術筆力,學會鑒賞它的美學價值。培養(yǎng)自己熱愛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感慨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繪景。
感慨期與謝公比肩自豪。
答謝中書的教案設計篇十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jié)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結(jié)構(gòu)。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掌握變換角度、動靜結(jié)合、以聲襯靜的寫景技巧,體會景物特點以及作者蘊含其中的情感。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
教學重點:對寫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對作者情感的感悟。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
教學過程:
一、解讀學習目標。
自主學習,能夠流暢的翻譯課文,理清課文結(jié)構(gòu)。
合作學習,通過妙用詞語、變換角度、動靜結(jié)合、巧用修辭的角度分析景物特點以及蘊含于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學習,體會文中蘊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
首先我們進行自主學習,請大家根據(jù)課文的注釋翻譯文章大意,現(xiàn)在開始。
二、疏通文意,理清結(jié)構(gòu)。
請同學們根據(jù)書下注釋翻譯課文。翻譯的比較準確,真正高水平的翻譯是能終于作者的語言風格抓住文章的神韻,希望在課后反復的誦讀中我們也可以自己試著把它變成一篇風景美文,趣味訓練一:我們是否可以將課文進行小變形,大家嘗試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據(jù)內(nèi)容變成多段。
請同學翻譯,明確文章結(jié)構(gòu)為(總分總)。
三、小組合作探尋景物之美。
本文主要描寫的對象時山川那么我們就去看看在作者筆下山川的魅力。
3、總結(jié)景物特點。
妙用詞語(板書小組合作結(jié)果,從詞語運用角度來解析分析出景物特點,總結(jié)出作者情感)動靜結(jié)合(板書小組合作結(jié)果,從動靜結(jié)合的角度分析景物特點,體會作者情感)。
視角變換(從顏色的變換、時空的變換、視角的變換體會景物的特點,總結(jié)作者情感)。
能夠總體的概括這么景物特點的詞是?美仙都奇。
文章中都是對景物的描繪,那么同學們能不能發(fā)現(xiàn)作者的影子呢,作者在干嗎?”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醉情山水對世俗生活的厭倦。
四、探尋作者內(nèi)心世界。
探求來信的內(nèi)容。說明理由。
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中又有怎樣的感情?與高雅之士比肩的快樂。
開放性交流,可以從不同的猜測中再次感受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結(jié)語:
世有淵明,生為菊花無憾也。世有嵇康,生為琴弦無憾也。世有陶弘景,山水亦無也。
答謝中書的教案設計篇十二
2.把握作品寫景內(nèi)容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
3.感悟作者多角度寫景。
1.把握作者寫景內(nèi)容,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
2.多角度寫景。
近代大學問家王國維“一切景語皆情語”導入。
2.明確學習要點。
1)古文學習要點(朗讀、翻譯、內(nèi)容理解)。
1.誦讀。
1)學生自由讀。
2)教師示范讀。
3)師生互讀。
4)師生借鑒讀(觀看朗讀視頻)。
設計意圖:充分的朗讀是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前提,磁環(huán)一意在引導學生多讀,讀出節(jié)奏,讀出感情。
2.譯讀課文。
1)學生結(jié)合工具書理解詞句。
2)班級交流與展示。
3)教師預設。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五色交輝。
曉霧將歇。
沉鱗競躍。
夕日欲頹。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設計意圖:學生在自我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初步的理解課文內(nèi)容,班級展示。強調(diào)重點詞句,為課文的理解蓄勢。教師適合推出預設譯文,供學生參考。
3.內(nèi)容研討。
1)主問題:作者寫景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
學生在讀課文理順思路。
班級交流。
教師預設與引導:
總領全文----描繪景色---議論總結(jié)。
2)探究內(nèi)容。
作者寫景沒點在哪?找出相關語句試做分析。
師生互動,共同交流。
教師預設與引導:
山水映襯之美: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色彩配合)。
這句話山中之靜景。五彩的山石與青翠的竹木相映襯,呈現(xiàn)出一派絢麗輝煌的氣,新宜人,充滿了萬物勃發(fā)的生機。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晨昏變化)。
這句話山中之動景。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余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畫面靈動而充滿生命氣息。
明確感情:
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重在理順作者的思路的基礎上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寫景(色彩配合、晨昏變化、動靜結(jié)合)進而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3)質(zhì)疑與探討(理解駢句)。
的句式特點。
設計意圖:拓寬課堂容量,引導學生能夠從句式角度理解課文的表達,為以后學習賞析奠定基礎。
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在線文中美景,不少于100字。
設計意圖:在理解作者寫景的同時,能夠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借助現(xiàn)代語言在線作者筆下的美景,進而鍛煉學生的習作能力。
答謝中書的教案設計篇十三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nèi)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shù)慕虒W方法。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答謝中書書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反復誦讀,再誦讀中體味文章的意境。背誦并默寫課文。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文意。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yōu)美語言。
3、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yōu)美語言。了解以聲襯靜、動靜結(jié)合、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理解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體會文中蘊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
1、借助注釋工具書了解課文大意。
2、查閱資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麗的。它煞費心機,創(chuàng)造了世界。我們無不為雄奇險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無數(shù)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就請你細細品讀陶弘景的寫景小品文《答謝中書書》,讀完后你一定會覺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是一首流動的山水詩呢!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一)、學生交流所查到的資料,教師補充。
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yī)學家和文字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寫景名作。
“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jīng)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后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后,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fā)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象聽到仙樂一樣如癡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多媒體顯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他曾經(jīng)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后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shù)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節(jié)》《與朱元思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都屬于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xiàn)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力,創(chuàng)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
(二)、文體簡介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一)、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jié)奏、韻律、情調(diào)。
教師提示朗讀節(jié)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u)其奇者。
(1)多媒體顯示優(yōu)美的山水圖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jié)奏。
(2)反復朗讀課文。(學生大聲朗讀,選一學生讀、學生齊讀,品味四字句的節(jié)奏。
(二)、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班級交流,教師補充并檢查掌握情況
3、再次朗讀課文,鞏固理解。
解釋下列詞語
(1)五色交輝: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
(2)四時: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夕陽。
(5)頹:墜落。
(6)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鱗,指代魚。
(7)欲界:佛教指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的境界,即人間。
(8)康樂:指謝靈運,東晉人,是謝玄的孫子,襲封為康樂公,故稱之為謝康樂。
(9)與:參與,這里指欣賞。
(10)奇:指奇山異水。
全文翻譯:
山川景色的美麗, 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巍峨的山峰聳人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嗚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
(三)、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
五、研讀書信
講解(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卻給人一種啟示:被世人譽為“山中宰相”的作者,對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獨到的見解。作者所寫的是其隱居地——句曲山??梢韵胍?,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諳心中,而凝聚于筆端的定是反復觀賞、飽覽勝景后的精辟之見。
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
分析:這三句是寫靜景,寫得形色俱備,精彩紛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與雄偉,以“見底”表示水之清澈與透明,一仰一俯,視野開闊,山水盡收眼底。接著移步換景,由清流而寫兩邊的景物??蓪懼拔锉囟ǘ嗖粍贁?shù),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給人以具體的視感:五彩繽紛的石壁,郁郁蔥蔥的樹林,碧綠青翠的竹園。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斕,足以讓人大飽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點。
3、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
分析:這一句是動態(tài)描寫。所寫之動態(tài),時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別,可謂多姿多彩,豐富無比。這里有晨霧將散時的山猿啼叫,林鳥相鳴;有夕陽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魚出沒,競相跳躍。表現(xiàn)了萬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襯托這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
4、動靜相襯之美。高峰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色彩)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史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總之,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時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jié)合等。
講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曉霧、夕陽、猿鳥、沉鱗等景物之中,能不發(fā)出由衷的贊嘆嗎?難怪作者以“人間仙境”譽之。作者似乎還意猶未盡,于是又舉出詩人謝靈運。表示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美妙,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結(jié):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寫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狀寫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變化和猿鳴魚游,都是一些常見之景,但寫得清麗自然,自有一股渾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歡樂、愉悅、悠然自在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古人善于從一川一坳之中發(fā)現(xiàn)地理形勝之美,在對美的描述之中表達其中的適己之意。這是作者寫給梁中書鴻臚謝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麗的文辭,極力稱道江南山水之美,表達了作者親近自然的喜悅,抒發(fā)了對這些秀麗景色的酷愛之情,(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七、佳句運用
本文四字寫景句非常多,試最大化地運用或改用它們說一段話來描繪景物,看誰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春冬之時,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澗肅,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
八、作業(yè)布置
1、抄寫背誦默寫
2、你最喜歡文中哪一幅畫面,寫一段賞析文字。
板書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南朝)
總——共談山水特色:美
分——具體描繪手法、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 (靜態(tài)、形體)(仰視俯視)
動靜相襯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靜態(tài)、色彩) (平視)
晨昏變化之美 (動態(tài)、聲響)(聽覺視覺)
總——感慨收束,其與謝公(謝靈運)比肩之意
抒發(fā)親近自然的喜悅之情 ,古今知音共賞愜意之情
答謝中書的教案設計篇十四
知識與技能。
1.能流暢而有感情地朗讀駢文。
2.能抓住關鍵文言字詞:“入”、“交”、“亂”、“競”等,讀出畫面。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接觸文言字詞,挖掘文言字詞背后的情感與思想,從而品味陶弘景之心境。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欣賞山川之美,感受陶弘景脫俗之心境。
抓文言字詞,品析山川之美。
品悟陶弘景超凡脫俗的境界。
朗讀法、討論法。
一、導語。
預設:學生對人物進行評價。
2.這樣的人與我們永嘉還有一段緣分,在我們永嘉陶公洞生活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疤蘸刖霸谔煜碌谑5卮笕魩r,編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經(jīng)典《真誥》——乾隆《溫州府志》、光緒《永嘉縣志》”。
二、整體感知。
1.齊讀題目,并講解題目。
預設:落實停頓和最后一個“書”的意思。
2.一人朗讀,并讓學生評價,說一說,他讀得如何?
預設:糾正停頓、讀音,并讓其他學生補充朗讀,可以及時落實讀錯的文言字詞。
3.這篇文章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文言文在句式上有一個明顯的不同,發(fā)現(xiàn)了嗎?
預設:讓學生發(fā)現(xiàn)駢體文的特點,4個字為主,句式兩兩相對。讓學生齊讀,要求讀出韻律,放開膽子讀。
三、品讀文本。
1.一篇散文,短短68個字,卻成為古今共談山水的經(jīng)典作品。陶弘景所談論的山川之美,究竟美在何處?要求:結(jié)合文本,具體談談自己的理解,并用這樣的句式:山川之美,美在。
預設:
(1)清峻的山水:高峰入云,清流見底。(讓學生想象的畫面。)。
追問:“入”直接改為“插”,行不行?(“入”是“峰”與“云”的結(jié)合,云霧繚繞著山峰,渾然一體,既寫出了山的高,也寫出了“云”的柔和之美,剛?cè)岵?。而“插”雖有了力量,但顯得很突兀,一種硬生生介入,破壞了那份美感。)。
(2)豐富的色彩: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追問:都有哪些色彩?僅僅只有這些嗎?你是從哪個詞語看出來的?
預設:出示資料,交,甲骨文。
像一個人,兩腿左右錯立,引申為彼此連接,彼此交融。并讓學生說說“交”字背后,你所看到的畫面。
小結(jié):五色交輝,古人以為是正色,能融匯出萬千色彩的世界?!敖惠x”,色彩斑斕,就像畫畫一樣,用五色調(diào)和出了自然界萬物之色彩。這種色彩的美,又豈能光看字面能夠感受的了。
(3)勃勃的生機: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追問:為什么“亂”、“競”,能讓我們感受到那張揚的生命?
a.說說你對“亂”的理解。
預設:借用詩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拙右住?。讓學生先說說,此處“亂”寫出了什么?(花的多,花恣意,怒放的生命)“喜從千里來,亂笑含春語?!钯R”。此處“亂”又寫出了什么?(亂中有一份對生命的欣喜)。
小結(jié):可見“亂”字寫出了猿鳥聲充滿在山谷間,此起彼伏,是一種生命,一種繽紛的生機之美。
b.說說你對“競”的理解。
預設:介入資料:“競”的繁體字為競,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競逐。“競,逐也?!墩f文解字》”。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競”所表現(xiàn)的畫面感。
齊讀,讀出那份激蕩在山中的`生機,讀的歡快些。
四、深度解讀文本。
1.這些美景,經(jīng)過我們的努力,都能發(fā)現(xiàn)、欣賞。陶弘景卻在文中說:“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碧蘸刖八l(fā)覺的美是不是僅僅是我們所體會到的那些“清峻的山水,豐富的色彩,勃勃的生機”?再自由朗讀課文,看看透過這些文字,你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
預設:(1)自由的生命:讓學生再讀“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p>
追問:僅僅寫猿鳥、魚兒的勃勃生機嗎?“鳴”與“叫”一樣嗎?“躍”與“跳”一樣嗎?小結(jié):“鳴”帶來一種愉悅感,是一種歡快的聲音,“躍”充滿著生命的快樂,一種自由的生命,毫無拘束。
(2)脫俗的心靈:“實是欲界之仙都?!毕日垖W生翻譯。
a.作者為什么將“人間”,稱之為“欲界”?
資料:“欲:欲,
(谷,假借“榖”,表示糧食)。
(欠,張大嘴巴,急于進食),《說文解字》:欲,貪欲也。
背景:陶弘景一生歷經(jīng)宋、齊、梁三朝。政權交替頻繁,時局動蕩不安,戰(zhàn)爭連綿不斷,皇室內(nèi)部也因為爭奪皇位的斗爭,時常發(fā)生宗室血腥事件。
追問:用“欲界”,看出陶弘景怎樣的情懷?(是以超凡脫俗之心,觀俗世之景,一份恬淡浸在這兩字上。)。
小結(jié):句號,陳述,表達是一種恬淡的心境,常處這樣美景的陶弘景,應是懷著一種淡然之心境,與美景相處,脫俗的心靈,使他寵辱不驚。這是一份心境,一份脫俗。山水常在,心境不同。以脫俗之心觀俗世之景,則能尋到人間之天堂,俗世之凈土。
2.當朝皇上下詔幾次讓他告別隱居的生活,想請他出山,都被他拒絕了。皇上很不解,問他“山中都有什么???”陶弘景回答道:“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痹诳此坪唵蔚奈淖直澈螅覀兤烦隽颂蘸刖叭缭S的淡然,逍遙自在。
3.最后,一齊誦讀。
五、作業(yè)布置。
1.背誦并默寫這篇短文。
2.讀一讀,寫一寫:請你展開想象的翅膀,用現(xiàn)代文大膽地擴展描繪文中的景色。(可以適當增加精彩的描寫、生動的修辭、合理的想象、簡潔的議論)。
六、板書設計。
清峻的山水自由的生命。
豐富的色彩悟。
勃勃的生機脫俗的心靈。
答謝中書的教案設計篇十五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
1、首先,聽老師把課文朗讀一遍,注意老師的停頓。(老師范讀課文)
2、請同學們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把《謝中書書》自由的朗讀三遍。(學生自由讀課文)
3、請兩位學生讀課文。(讀錯的地方大家一起糾正)
4、全班齊讀課文。
《答謝中書書》是作者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謝中書即謝征,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后一個書的意思是“書信”,古人的`書信也叫“尺牘”或“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陶弘景:南朝梁人,因看透渾濁的人世,隱居山林,但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都前往咨詢,被時人稱為“山中宰相”。
1、山川之美:山與河流。
2、古來共談:皆,都。
3、高峰入云:聳入云霄。
4、五色交輝:交相輝映。
5、青林翠竹:用于竹林,指深綠色。
6、四時俱備:四時:四季。俱備:都齊全。
7、曉霧將歇:曉:早晨。歇:消散。
8、猿鳥亂鳴:此起彼伏的叫。
9、夕日欲頹:夕:傍晚。頹:墮落。
10、沉鱗競躍:鱗:魚。競:爭相。
11、實是欲界之仙都:人間。
12、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未復:不再。與:欣賞。其:它的,指山川。奇:奇麗之處。
一詞多義:
欲:夕日欲頹:(將要)
實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名詞,指人間。)
與:念無與為樂者:(一起)
相與步于中庭:(一起)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欣賞)
選賢與能(通“舉”)
1、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
第二部分:寫景。先寫四季常景色,寫四季常景又分為幾個角度,仰視(高峰入云),俯視(清流見底),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曉”和“夕”兩層來寫。
第三部分:以感嘆總結(jié)全文(欲界之仙都)。(板書略)
2、分析好結(jié)構(gòu),全班同學看著板書齊背課文,并想象文中的畫面。
五、體會意境美。
明確:
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巍峨的高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映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色彩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主叢,四季長存。
晨昏變化之美:“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么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
1、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仙都: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tài))和
2、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無盡的樂趣,字里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南北朝時,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這一點與《記承天寺夜游》是一樣的,陶文是欣賞美景,蘇文是欣賞月景。
答謝中書的教案設計篇十六
城關初中:王丹彤本課的教學設計,有兩個具體而明確的任務:一是發(fā)展語言,即讓學生在文言文字詞上獲得發(fā)展;二是豐富認知,從古代先賢那里吸納人生的智慧,即讓學生通過學習體驗作者熱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操。目的就是既重視語言也重視內(nèi)容的學習。
完成本課教學后,反思這節(jié)課,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做得較好:
1、以朗讀帶動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朗讀,不能簡單的乏味地重復,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由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到讀出感情,一次比一次讀得好。從實際效果來看,充分的朗讀為學生理解文句,讀懂全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鋪平了道路。
2、重視文言文字詞的學習,抓住最常用最具有生長性的字詞句講解,給學生留下自己繼續(xù)去學習去查找的空間。在教學中學生既認識了新得字詞,也鞏固了學過的字詞。
3、分析本文如何寫景狀物的時候,由教師先做示范,用多媒體課件顯示,教會學生從觀察角度、色彩配合、人的感官、景物狀態(tài)、時間變化、用詞準確等方面進行思考回答。學生掌握方法后,都爭著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有些見解和表述有自己獨到之處,甚至發(fā)揮想象(我們一定會做的更好)理解課文。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思考比較充分,對課文的賞析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深入文本,與文字對話,真真切切的領悟文字之美。
這節(jié)課,上得比較實在,沒有花里胡哨的多媒體課件,沒有熱熱鬧鬧的分組討論,沒有興奮激動的遷移,有的`是學生和學生的交流,有的是學生和文本的對話,有的是學生和老師的溝通。當然在教學本文完后,我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存在的問題:
1、作為教師沒有做好范讀這一點,總覺得自己朗讀不夠好。其實作為語文教師范讀是非常重要的。
2、對學生回答的問題的評價過于單調(diào),有些點評還欠缺深度。教師點評學生回答的問題,不應該是對學生理解的簡單重復,更重要的是補充學生的發(fā)言,優(yōu)化學生的發(fā)言。
改進方法:自己在朗讀方面要下工夫,要做到可以示范朗讀。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而不是滿堂灌教學方式。
答謝中書的教案設計篇十七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暢的美讀全文,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組合作,賞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過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xiàn)課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如“亂”“競”等字。
4、背誦全文,并積累優(yōu)美的寫景詞句。
5、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通過不同角度表現(xiàn)山川之美。
教學準備:u盤。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同學們,你們覺得我們周圍的一切美嗎?也許你們忙碌于繁重的學業(yè)中,無暇欣賞,但當你抬頭遠眺的一剎那,你會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廣袤,山的挺拔,樹的健壯……無不讓你心動神搖。今天我們學習的《答謝中書書》就是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讓我們一同去欣賞。多媒體顯示課題《答謝中書書》。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文體簡介。
多媒體顯示。
1、題解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2、讓我們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南朝梁時文學家,道教思想家,醫(yī)學家。37歲辭官隱居于茅山,繼續(xù)鉆研學問,煉丹習道,并遍游名山,尋訪仙藥。粱武帝蕭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經(jīng)常向他咨詢國家大事,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著有《陶隱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寫給謝中書(謝征)的一封書信,寫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jié)奏。讀畢,教師出示朗讀節(jié)奏:(略)。
2、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jié)奏。選一學生讀課文,其余同學點評。
3、學生齊讀課文。
4、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5、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1)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2)多媒體顯示下列詞句,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3)理清文章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四、要求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想象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體會文章的意境。
五、品味、探究作者是怎樣描繪景物?
六、深入研讀課文,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問: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點撥:
2、學生齊讀課文,仔細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課堂小結(jié)。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你最喜歡文中的哪一副畫面?請寫一段賞析的文字。
答謝中書的教案設計篇十八
答:答復。謝中書:謝征,作者的朋友。中書,是謝征的官職。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南朝齊、梁時期思想家、醫(yī)學家。隱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國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詢他的意見,時人稱為“山中宰相”。
寫作背景簡介。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寫給謝中書﹙謝征﹚的一封書信,寫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答謝中書的教案設計篇十九
《答謝中書書》全文作者將內(nèi)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
2.知人論世,了解兩篇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過程與方法目標:1.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養(yǎng)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凈美好,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文章的意境,培養(yǎng)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難點: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策略與方法】: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主題引入。
“一切景語皆情語”,自然界景象萬千,但欣賞者境界、生活閱歷、具體的心境的不同,都會觸發(fā)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膾炙人口名篇,今天我們走進《答謝中書書》,讓我們?nèi)ヮI略作者所描繪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作者簡介朗讀課文。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號華陽居士,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和醫(yī)藥家。仕齊時,拜為宣都王侍讀,左衛(wèi)殿中將軍。入梁,隱居茅山華陽洞。梁武帝禮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與他商討。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有《陶隱居集》。
2.朗讀指導。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jié)奏、韻律、情調(diào)。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jié)奏。
(2)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jié)奏。
(3)選一學生讀課文,其余同學點評。
(4)學生齊讀課文。
(三)、自主學習理清文路。
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答謝中書書》全文可分三部分?!吧酱ㄖ溃艁砉舱劇笨傤I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
(四)、研讀課文探究欣賞。
1.讀《答謝中書書》,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腦海中出現(xiàn)的畫面,其余同學補充、評價。
明確:作品首先為我們呈現(xiàn)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繽紛的色彩美?!皟砂妒冢迳惠x。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diào)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變化之美。“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么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三種美交替出現(xiàn),構(gòu)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山水畫軸。
2.文章《答謝中書書》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教師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點撥:文章中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皩嵱缰啥肌保砺读嗽谏剿酗h飄欲仙的自得之態(tài)。“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無盡的樂趣,字里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傃灾?,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課堂練筆以及作業(yè)。
1、選擇其中的一種景物,用現(xiàn)代文進行擴充練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答謝中書的教案設計篇二十
《答謝中書書》是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個單元的古詩文,都是我國古代以自然山水為題材的優(yōu)秀篇章。學習本單元,要讓學生理解作者通過山水景物表達的情感,在反復誦讀中品味詩文中的優(yōu)美意境,學習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凝練的語言、精巧的構(gòu)思、優(yōu)美的意境,給我們展現(xiàn)出一幅清麗脫俗的山水畫卷。學好本課,對學習本單元的詩文能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新課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根據(jù)以上要求和本文特點,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知識與能力:
1、借助注釋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掌握意義;
2、在反復誦讀中品味文章優(yōu)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練的語言;
3、背誦本文。
過程與方法:
以誦讀貫穿教學始終,以誦讀法、談話法、點撥法等為主要教學方法。21世紀教育網(wǎng)。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娛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潔的思想情操。
(三)教學重難點。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在反復誦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深入品味詩文中優(yōu)美。
意境。”依據(jù)單元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為此,我確立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為:
重點:
1、反復誦讀,體會文章意境;
2、抓住重點詞語,揣摩品味文章的語言特點。
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娛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學情分析。
作為初級中學的八年級學生,文言文基礎較薄弱,閱讀能力偏低,思維能力、審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學時,老師要指導學生疏通文意并積累重點詞語,更要從恰當?shù)慕嵌热胧郑龑W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和審美情操。
三、教法學法和教學手段。
(一)教法。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整體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結(jié)構(gòu)—研讀品析—看圖背誦為主線,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為此,我主要采用誦讀法、談話法、點撥法等教學方法。
(二)學法[來源:21世紀教育網(wǎng)]。
1、誦讀法,指導學生誦讀時的要點,即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讀出感情。
2、討論法,學生相互討論,在討論中解決詞語疑難,疏通文意。
3、自學法:讓學生自己結(jié)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三)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板書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內(nèi)容的形象性和直觀性。
為了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我安排了六個板塊的教學活動:
(一)導入激趣,簡介文題。
主要步驟有兩個:
1、配樂欣賞山水美景(幻燈片展示);
2、簡介文題(板書)。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
一開始用美麗的山水圖片導入,一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二來將學生帶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之中,為整堂課鋪設一個優(yōu)美的感情基調(diào)。
而題目容易讓學生發(fā)生誤解,所以解釋,并交代文體。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主要環(huán)節(jié)有:
1、學生自讀;
2、聽朗讀錄音;
3、學生展示讀;
4、用一句話說說文章內(nèi)容。
設計意圖:21世紀教育網(wǎng)。
(三)疏通文意,理解內(nèi)容。
主要環(huán)節(jié):
1、學生自己結(jié)合課文下注釋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劃出來;
2、與同桌討論解決疑難;
3、老師引導掌握重點字詞;21世紀教育網(wǎng)。
4、學生口頭翻譯。
設計意圖:
這個環(huán)節(jié)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老師點撥為輔,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疏通文意的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積累重點詞語,既能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又能培養(yǎng)良好的文言文學習習慣。
(四)深入文本,理清結(jié)構(gòu)。
主要環(huán)節(jié):
1、老師提問;
2、一邊板書一邊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
設計意圖:
對文章結(jié)構(gòu)的梳理,主要通過老師的提問,一步步引導學生理解把握;一邊板書一邊引導,使學生容易明白,理解透徹。
(五)研讀品析,領悟感情。
主要環(huán)節(jié):
1、仿照例句說話;
2、比較辨析句子;
3、結(jié)合時代背景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設計意圖:
本環(huán)節(jié)是整個教學中最重要的、體現(xiàn)教學重點的一環(huán),通常情況下老師會用講解完成,但這樣做學生興趣不大,而且體現(xiàn)的是老師對文本的理解,《新課標》中對閱讀教學要求學生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主張不能以老師的閱讀理解強加于學生,所以將此環(huán)節(jié)設計成仿句說話和比較辨析,通過學生的活動,充分展示他們對文章意境美、語言美的獨特理解,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為防止學生的思考漫無邊際,說話部分給出了例句,使學生有思路可循;辨析部分給出了兩個句子,讓學生在對比中體會文章語言凝練的特點。
完成了1、2兩個內(nèi)容后,學生已經(jīng)深入理解了本文的內(nèi)容和藝術特點,在此基礎上老師出示時代背景,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本文表達的思想感情了。
(六)欣賞畫面,當堂成誦。
主要環(huán)節(jié):
1、欣賞圖片,試在文中找出與畫面相配合的句子;
2、學生試著看圖片背誦;
3、不看畫面完成背誦。
設計意圖:
讓學生看畫面配句子,一方面給學生以沒的享受,緩解學生緊張的學習情緒,另一方面可以使記憶內(nèi)容形象化,提高學生的記憶速度;另外還照應了課堂開頭,使整節(jié)課從美麗中開始,在美麗中結(jié)束。
總領——美。
高峰、清流。
兩岸、五色。
寫景—青林、四時。
曉霧、猿鳥。
夕日、沉鱗。
抒懷——仙都、未復。
郭秋菊。
答謝中書的教案設計篇二十一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yōu)美語言。
3、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優(yōu)美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寫景的巧妙。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你們覺得我們周圍的一切美嗎?也許你忙碌于繁重的學業(yè)中,無暇欣賞,但當你抬頭遠望的一剎那,你會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廣袤,山的挺拔,樹的健壯,無不讓你心動神搖。今天我們學習的《答謝中書書》就是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讓我們一同去欣賞。
二、題解。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
三、作者與背景。
寫作背景: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
作者簡介: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yī)學家和文字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寫景名作。
四、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jié)奏、韻律、情調(diào)。讀畢,教師提示朗讀節(jié)奏。
(2)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jié)奏。
(3)選一學生讀課文,其余同學點評。
(4)學生齊讀課文。
2、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質(zhì)疑答疑。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并向全班質(zhì)疑問難。
(3)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交輝:交相輝映;四時:四季;歇:消散;頹:墜落;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欲界之仙都:人間天堂;與:參與,欣賞。
3、指導學生理清行文思路。
五、合作探究。
1、總領全文的一句話是什么?(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2、全文圍繞哪個字展開?(美)。
3、全文為了說明這個“美”字作者寫了什么時候的景物?(四季,晨昏。)。
4、寫了哪些景物?(有山、水、石壁、魚、樹木、猿鳥、夕陽、霧.)。
5、這些景物是雜亂無章的嗎?作者按什么樣的順序來寫的?
(由仰視到俯視再到平視。由早到晚。)。
6、活動:這短短的幾句話里蘊含著多少美呢?請你帶上發(fā)現(xiàn)美的眼晴,當一次小導游,用“我從……看到……之美,尤其是……字用得好?!钡木涫皆炀?。
明確: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峻峭的山峰直入云霄,嘩嘩的流水澄澈清明。尤其是“入”字用得好,(體現(xiàn)出一種向上的氣勢)。
這里有色彩搭配之美,你看山青水綠,石壁五色交輝。尤其是“交輝”用得好,(交相輝映,共增山色)。
這里有晨昏變化之美,你看早晨白霧繚繞,猿啼鳥鳴;傍晚紅日西沉,沉魚競躍。尤其是“將歇”、“將頹”用得好,(展示出慢慢消失的過程,不乏擬人化色彩)。
這里有動靜相襯之美,你看高峰的靜,流水的動;你看青林翠竹的靜,五色交輝的動;你看曉霧將歇的靜,猿鳥亂鳴的動。尤其是“亂鳴”、“競躍”用得好,(再現(xiàn)一種生機和活力,營造熱鬧的氣氛)。
六、深入研讀課文,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想想此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2、最能體現(xiàn)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什么?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p>
七、總結(jié)。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9598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