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精選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26 12:07:03
最新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精選13篇)
時間:2023-12-26 12:07:03     小編:筆硯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篇一

《道德經(jīng)》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代哲學著作,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它都具有很強的啟示和借鑒作用。當我們認真且深入地去閱讀和理解《道德經(jīng)》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不僅是關于道德倫理的探討,更是一本關于怎樣過好生活的指南。在讀完《道德經(jīng)》之后,我們都會對自己的生活和成長有許多的收獲和心得。接下來,我將分享我的一些讀書筆記心得和體會。

第二段:思想啟示

在《道德經(jīng)》的閱讀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其中的思想啟示。其中最為深刻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理解這里的“道”不僅代表著人生的道路,也代表著宇宙之路。它告訴我們,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一切都有它的起源和原因。當我們能夠去發(fā)現(xiàn)和理解這些聯(lián)系時,我們就能夠像“道”一樣,駕馭它,而不會被它駕馭。這對于我們在生活中的思考和處理問題是非常有幫助的。

第三段:人生態(tài)度

《道德經(jīng)》還告訴我們,一個人應該怎樣去面對生活。其中最為經(jīng)典的一句話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告訴我們,我們不應該僅僅以表面和表象來判斷事物的價值,而應該從深層次去理解和認識它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意義上的了解它們。同時,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我們也應該以順其自然的態(tài)度去面對。正如《道德經(jīng)》中所言:“大象無形,道隱無名”,我們需要以悠然自得的態(tài)度去“寫、畫、意、志、恬、鈍、隨、便、逡、巡、狎、孕、吳、牛、羊、犬、雞”,這樣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第四段:行為準則

《道德經(jīng)》在探討人類道德方面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示,它教導我們?nèi)绾翁幨?,如何與他人相處。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不為無益之事,不行無益之道”,“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告訴我們,在處理事情時應該嚴謹和勇毅,并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為規(guī)范。在與他人相處時,我們應該心懷善意,以公正和誠實的態(tài)度來面對他們。這種行為準則是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重要依據(jù),我們也應該時刻遵守。

第五段:結(jié)語

在讀完《道德經(jīng)》之后,我認為它對我的成長和提高至關重要。它告訴我應該如何去理解和認識生活,如何應對生活中的煩惱和挑戰(zhàn),同時也教給我處理問題和行為準則。這些收獲不僅僅是筆墨之間的,它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信仰,讓我們走的更加從容和自信。最后,我要借《道德經(jīng)》中的一句話,勉勵我們:“居敬行簡,以臨其民”。以誠待人,從容安穩(wěn)地生活吧!

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篇二

道德經(jīng)分上篇《道經(jīng)》三十七章,下篇《德經(jīng)》四十四章,共計八十一章,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書,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為充分體現(xiàn)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jīng)》,這部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源、萬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毀滅的規(guī)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義,一語萬端,當為“萬經(jīng)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章主要闡述了世界萬物相輔相成,互相轉(zhuǎn)換的辯證關系。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修長與粗短、高尚與低下、超前與落后都是經(jīng)過相互對立、相互比較而得以體現(xiàn)。

世間的一切概念和價值都是人為設定的,價值的確定都是比較產(chǎn)生的,所以對立的關系是變動的。所以價值的確定也是變化的。世間的一切都是兩兩對立產(chǎn)生的,如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惡,美和丑,我們都要泰然處之,不能庸人自擾。

而后半段則根據(jù)“道法自然”的原則準確論述了老子“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證明了老子順應自然本性,反對好事無為的基本態(tài)度,讓萬物自然生長發(fā)展,效法自然,順應大道。

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篇三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之者敗之,執(zhí)之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熱或吹,或強或羸,或陪或墜。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道德經(jīng)》第二十九章楊鵬校訂版)

天下,究竟是誰的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是“得民心”的君王的天下嗎?“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呂氏春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嗎?我們暫且先把這個問題放在一旁,來看看偷盜的事情。

莊子曰:“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英國文學家蕭伯納說:“偷一塊面包進監(jiān)獄,偷一條鐵路進國會?!?/p>

馬基雅維利也曾感嘆:“偷盜會受懲罰,但是依靠權(quán)力的搶劫卻不會?!?/p>

言辭是思想的載體,而思想的背后是觀念。撒切爾夫人說:“注意你的觀念,它將決定你的思想;注意你的思想,因為它將變成言辭;注意你的言辭,因為它將變成行為;注意你的行為,因為它將變成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將變成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將決定你的命運。

“打江山”與“竊國者為諸侯”折射出了語言背后思想觀念的不同。莊子使用“竊”字,而眾人卻使用“打”字,背后是基于不同價值觀下的對天下本質(zhì)的理解。

那么天下的本質(zhì)是什么?究竟天下是誰的天下?為什么莊子說“竊國者為諸侯”?老子在這章給出了答案:“夫天下神器也!”楊鵬老師為我們解讀:“天下是上天的神器,是神的器皿。治理天下,就是替神守好這器皿,敬奉天下人,珍惜天下萬物,珍惜運行在每個人身上的那個獨立而不改的力量?!?/p>

真是如雷貫耳、具有喚醒功能的解讀。聯(lián)系道德經(jīng)的其他篇章,天下是上天的神器,這一觀點在道德經(jīng)的其他篇章中是可以得到支撐的。

“故貴為身于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保ǖ赖陆?jīng)第十三章),意思是若你認為“為身”、“愛自己的身體”比“為天下”更重要,那天下就可以寄托給你了。這里老子前后用了兩個字“托”和“寄”,明確表達了天下并非君王的天下,而是上天把天下“寄”“托”在君王手上臨時保管的。

“天將建之,以慈衛(wèi)之,”(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七章),上天創(chuàng)造了天下,天下是神的器皿,并用祂的慈愛護佑著天下。

“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三章),一切“熵”的行為,即使暫時逃離了人間律法的審判,但終將難逃神的判決。

“天下是上天的神器,是神的器皿~~~天下這個大工具,它的根本功能和根本目的,是由上天所決定的,是服務于神的目標的。(楊鵬)”。

心中有了這個觀念,思想上就通暢了許多,能夠與莊子的“竊國者為諸侯”的言語背后的思想共鳴,可以看清那些“依靠權(quán)力的搶劫”行為的本質(zhì),許多問題也可以想得更明白一些了。

《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11.4 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的我們分散在全地上?!?/p>

看過圣經(jīng)原文,并在老子的啟發(fā)之下,心中有了答案:上帝之所以要變亂人的口音,是因為他們集合天下所有的資源建造這一巴別塔的原因,是要服務自身、傳揚自己的名,而非與神同在,榮耀上帝。

“夫天下神器也”的兩層啟示:對于君王,要替神照看好托付在身上的“天下”這一“神器”。天下非君主一人的天下,天下是天下人共有共享共治共守的天下,但前提是天下是“神器”。萬物或行或隨、或熱或吹、或強或羸、或陪或墜,每個人個性不同,稟賦不同,圣人應該去甚去大去奢,虛無為本,因循為用,“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尊重、并最大限度地輔助每個人,去讓每個人身上“獨立而不改”的神性釋放、創(chuàng)造、發(fā)光。

對于個人而言,對外尋找神在這個世界留下的痕跡,世界的神性;對內(nèi)尋找自己內(nèi)在的神性,讓自身的神性之光,發(fā)出應有的光芒,終不至于隨著世俗之軀而消亡。

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篇四

我們給人生天然的設置了一個首先模式。例如,你認為不可能返老還童,永葆青春,卻無視那些真正做到的,70歲像28歲的人。頭腦里總有一個你認為無法企及的高度,這就是你人生發(fā)展的界限。

例如,你認為不可能像別人那樣獲得自由財富,卻無視他們曾經(jīng)跟你一樣普通到被人忽視;例如,你認為擁有的親密關系,最后只會隨時淹沒在鍋碗瓢盆的世俗里,卻無視身邊那些隨時隨地緊握的手和充滿了他們愛意的眼神。

我們過著一個個受限的人生,卻不知道當你轉(zhuǎn)就像念了一句“芝麻開門”,這受限的模式會立即去除,從此人生無限寬廣。你只要做到這樣:時刻微笑提醒內(nèi)在的自己:“你原本就是可以做到的,只是你忘記了這就是你本然的狀態(tài)”。

這不是一句自我鼓勵,或者是心靈雞湯的話,而是來源于最近看《道德經(jīng)》的感悟,《道德經(jīng)》要告訴世人的真相。

《道德經(jīng)》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就是告訴了我們我們來到這個地球上的原因:

《道德經(jīng)》曰:“天下萬物無生于有,有生于無。”“道生一,一生,二生三,三生萬物”。指的就是“一念產(chǎn)生大千世界”。既然這個世界就是那一個意識念頭的產(chǎn)物,和我們平時隨時頭腦當中閃過的念頭一樣:“我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這樣的世界,然后讓另一個我在里面體驗我所體驗不到的東西?!北热纾何覜]進過監(jiān)獄,我要創(chuàng)造一個那樣的場景就像拍電視劇一樣,讓里面的演員替我體蹲監(jiān)獄是什么滋味,會經(jīng)歷哪些感受?!?/p>

既然這個世界產(chǎn)生的目的就是讓我們來體驗的,我們就可以為所欲為啦,因為他并沒有給我們設定應該得到什么結(jié)果,既然你在這個地球上出現(xiàn)了,法則對你沒有任何束縛力,你可以逆著它,也可以順著它,當然了逆著他,你會人生坎坷,順著它,你自然人生開掛。但是選哪一種也都是人生體驗嘛!逆著它和順著它是由你選擇的。你有自主選擇的權(quán)利,你有自主創(chuàng)造的權(quán)利,我們曾經(jīng)認為,面對這個世界你是無能為力的可憐蟲,現(xiàn)在讀了道德經(jīng)后,得出了相反的結(jié)論,原來生活由我做主!這就是所謂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如果你懂得了這個道理,就真正的讀懂了《道德經(jīng)》!懂得了老子揭示的宇宙產(chǎn)生的真相,我們就會忽然變成了一個擁有無限能量的超人,那些原本的限制只是庸人自擾。我讀道德經(jīng)時刻會有發(fā)光的`感覺,覺得自己逐漸的脫去了外殼,變成了一個無限能量的光芒體,沒有了任何限制,個人的光芒與宇宙連接在一起,成為了一個整體。這也是我們在打坐冥想的時候,一個非常重要的體會。

所以和自己內(nèi)在的心靈對話,將感官轉(zhuǎn)向內(nèi)在是你獲得不受限人生的前提。對于每一個人來說,若要向內(nèi)尋求,做冥想功課是最捷徑的方法,這樣你就會逐漸的沉靜下來,可以能夠聽懂道德經(jīng)的啟示,從這里找到答案,自然一切事情豁然開朗,不會再在這生活的淤泥里面沉溺了,你輕松的就可以解決生活里遇到的問題,駕馭生活,你可以得到一切你喜歡的事物,而且是輕而易舉!

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篇五

對于那些有大智慧的中國古代先賢,我一向非常敬佩。在如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有的時候會感覺身處現(xiàn)代化科技都市的我們,在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上還遠遠不如生存條件極其落后的古人。

一個人只有內(nèi)心充實,精神才愉快,生活才和諧。怎樣才能充實呢?人的志向就是一個杯子,他用追求到的東西,比如知識、智慧、品德、成就等東西來填充這個杯子。少了不行,但是也不宜太滿,好比倒茶,有個六七分就好。如果太滿,一個人會因為擁有了太多失去了追求,生活就會變成一潭死水;太淺了也不好,杯子很大,里面的東西寥寥無幾,那么你的生活和精神都會很貧乏,這叫做眼高手低。

有智慧的人,總是看到別人的長處,反省自己的不足,養(yǎng)成一種謙虛的心態(tài)。人們覺得自己了不起,是因為眼睛只放在自己的身上,看不到別人的高明之處。登泰山之高雖是“小天下”,但是如果之后又登上珠穆朗瑪峰,那泰山的高度與之相比又是小巫見大巫了。

即使真的比別人強,也不必時時顯擺你的過人之處,氣勢太盛容易顯得咄咄逼人,這樣并不利于與他人和諧相處。鋒芒畢露并不是壞事,但是與人交往的時候,懂得“藏拙”,多展露一點你和別人的相同之處,別人會從心底認同你、接納你,從而更容易和別人融洽相處。在別人面前顯示太多的不同,就會讓人覺得格格不入,認為你跟他不是同一路人,并且疏遠你,這對你的人際關系不利。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一定要具備創(chuàng)造價值的能力,才會成為別人信服和倚重的人。但是,用語言證明自己的價值,不如付諸行動。一公斤事實勝于一噸自我表白,只要拿出實實在在的成果,我們有無價值,價值有多大,別人一目了然,又何須說得太多?真正有本事的人不會整天無聊的強調(diào)自己做到了什么,他們會默默的拿出自己的創(chuàng)造。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靜心,才不會因為名利得失、進退去留而困擾;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

每個人都應該遵循“道”的規(guī)律行事。人類有無窮無盡的欲望,人生在世人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我們可以恰當?shù)臐M足自己的欲望,但不能肆意妄為,你喜歡錢,可以去爭取可以去追求,但是不能盲目窮盡一切不合理手段肆意妄為?,F(xiàn)在的現(xiàn)象那么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今社會對于物質(zhì)的狂熱追求。還有許多大學生,為了無關緊要的虛榮心,不惜背上高額貸款也要購買奢侈品,這些都是病態(tài)的行為。在這個物欲日益膨脹的時代,我們更應該守住自己的本心,戒驕戒躁,這樣才能保有清凈,留住內(nèi)心的那份安寧。

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篇六

《道德經(jīng)》學習筆記今日正式開篇了,以后我會以“李洛莉?qū)W習筆記”的方式,開啟學習之路。

《道德經(jīng)》俗稱《老子》,也被稱為《五千言》,與《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論語》、《弟子規(guī)》、《莊子》等都是國學經(jīng)典,凝聚了我國數(shù)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也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

《道德經(jīng)》是道家學派最具權(quán)威的經(jīng)典著作,文約意豐,涵蓋哲學、政治、軍事等諸多學科,其中的內(nèi)容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后人尊為治國、齊家、為學、修身的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無論是治學修身、處世待人,還是經(jīng)商置業(yè)、從政為民,無論是從商、從政、從軍,都能從此書中找到自己所需的智慧。

《道德經(jīng)》一書共計八十一章,上篇《道經(jīng)》講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揭示了陰陽變化的微妙;下篇《德經(jīng)》講述的是處世方略,道出了人事進退之術(shù),包含了長生久視之道。

接下來的一段日子,我將從為人,從政,經(jīng)商等領域,讓大家能夠更便捷地體會和感悟這部兩千多年前的哲人圣典。我計劃每次一章,通過原文、譯文、解析三方面,給大家詳解《道德經(jīng)》八十一章。

歷來《道德經(jīng)》對三種人容易產(chǎn)生影響和有價值的作用,第一類是特別聰明的人,深知學習道家對人生的意義,所以比較自覺早悟,學習《道德經(jīng)》就是他們的自然首選;第二類是失意的人,有才華,但又懷才不遇,因為失意者是處于逆境中的人,因為逆境中的人更需要尋找突破口,走出困境,所以會在認真研讀《道德經(jīng)》后受益匪淺;第三類人是年紀很大,經(jīng)歷過各種人生考驗的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通過學習所得與生命經(jīng)驗相對比,獲得受益。正因為認真閱讀《道德經(jīng)》可以改變?nèi)松?,所以很多人將《道德?jīng)》視為安邦治國的方略,看作修身養(yǎng)性的良方,以及當做道教的經(jīng)典,講辯證法的哲學等,因此我們更要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了解清楚為什么而學習《道德經(jīng)》,應該從什么角度學習?又應該如何去學習?只有愿意曉其義,明其理,讀懂原文,理解其意,才能達到真正的學習效果和獲得有益的學習價值。

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篇七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兌,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真正明白的人不多說話,夸夸其談的人不一定是真正明白的人。悟道之人必定會堵上欲望的孔竅,關上欲望的心門,收斂其光芒,混同于塵土之間。挫光銳氣,解除紛擾,就是深遠大同的境界。達到大同境界的人,你不能夠太親近他,也不能夠太疏遠他;不能夠用利益誘惑他,也不能夠危害他;不能夠使他高貴,也無法使他低賤。所以他是世間最尊貴的人。

“知者弗言”是真正知道的、明白的人,人家不多說話,多說話、總是到處說的,他可能什么都不知道。這句話可以作為一種人生的閱歷來看,當你什么都不知道的時候,什么都沒見識過的時候,您就喜歡不斷地講,以顯示自己知道得多,但是您真的什么都閱歷過、經(jīng)歷過了,覺得不過如此,這些沒什么好講的,這時候您可能就開始慢慢變得沉默了。辛棄疾寫過這樣的詞:“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就是這樣的人生經(jīng)歷。

其實,老子給我們講的也不是人生閱歷,他講的是“道”。明白“道”的人,他就不說話了,而那些每天在說的他卻真正不知道“道”,所以“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對于這種形名,我們沒有必要那么叫真,真明白以后,你也就不用多說了,因為沒法確實確立一個真正的形名。明白“道”了,知“道”的人,人家就去低頭做事,把事情本身做好,利益眾生,為大家不斷地去做,而且要努力地去做,但是對做事所帶來的形名,帶來的外表的體現(xiàn)、表現(xiàn),我們卻盡量不去過多地言語修飾、過多地提及它,這是一種“上善若水”的境界。

“塞”是堵上,“兌”當孔竅講,講的是把那個欲望的孔竅給堵上。“閉其門”的“門”指的是心門,古人認為這里也是念頭出入的途徑,所以我們把它給閉上?!叭鋬?,閉其門”在講一個領導者,你要把自己的欲望之門給閉上,這樣才能做好領導?!昂汀笔钦{(diào)和的意思,也就是說你所發(fā)出的光,你要把它調(diào)和到舒適的地步,不要使它特別耀眼、特別光亮,你要把光的形跡盡量淡化?!巴鋲m”,也就是說把自己變得微小一點,不要覺得自己了不得,要混同于塵土。

“挫其銳”就是挫光它的銳氣,把它的銳氣收斂起來?!敖馄浼姟笔墙獬切┘姅_、紛爭的狀態(tài),然后就進入了一種叫“玄同”的狀態(tài)。那么什么是“玄同”?玄,深遠的;同,大同的境界。當我們看清了世界的本質(zhì),我和你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我和這個世界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我與這個世界也是一體的。這就是“玄同”。

真正的修行不在行跡,而是在心里。放下爭奪之心,整個團隊齊頭并進,這才是和諧的模式。

圣人悟道之后,放下自己,為大家做事以后,德行深厚,他跟周圍人特別融洽。因為不考慮自己的私利,所以他不會拉幫結(jié)派,不會對某些人特別親密、親近,也不會疏遠某些人,而大家又離不開他,也沒法誘惑他,更沒法去傷害他。悟道了之后,但行善事,莫問吉兇,心中坦然,所以別人也不能用親疏、利害和貴賤來區(qū)分您、去影響您,因為您不在意自己的這些利益了,那么這些條件就影響不了您了,所以您進入了一種混沌、坦然的狀態(tài)。

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篇八

從初中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學習過很多老子的xx,但系統(tǒng)完整地閱讀老子的《道德經(jīng)》,還是在這次暑假。閱讀完后,被其中所蘊含的深厚修筑的哲理所折服,不由得感慨: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文明留傳給后人豐富的遺產(chǎn),但論及能總括中華民族的基本傳統(tǒng)、思想與精神“一言以蔽之”者,勿庸置疑,當數(shù)老子的《道德經(jīng)》。

框架。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可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尚不能一一參透。在這里只能憑自己理解寫下感受最深的幾點。

體會《道德經(jīng)》,主要也就是體味老子的“道”,體味老子。

道,這個頗帶東方神秘主義的名詞,在《道德經(jīng)》一書中頻頻出現(xiàn)。老子對“道”有種種構(gòu)想,從老子對“道”的種種構(gòu)想之中,我們完全可以體味到他對“道”的那種近乎虔誠的膜拜和敬畏。因為虔誠的推崇,他賦予了它博大精深的涵義,也使得這個概念成為了他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

總的來說,他的“道”主要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修身養(yǎng)性、立身處世、安邦治國。先說安邦治國?!兜赖陆?jīng)》中有言:“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是說圣人沒有固定的想法,以滿足老百姓的'想法作為自己的心愿。在治國的過程中,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疤幧隙癫恢?,處前而民不害?!?,是要求治國者的地位雖高而人民負擔不重,遇到災害站在前面帶領人民群眾去救災,所以人民不受其害。《道德經(jīng)》還說:“故以知治國,國之賊。不以知治國,國之福?!?,以自己的知識治理國家,則國家盜賊四起,不以自己的知識,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理國家,則國家就幸福昌盛。還有,只有“以正治國”,即以正直不阿的態(tài)度治理國家,為政清廉,處事大公無私,執(zhí)政為民,執(zhí)政者才能受到人民的擁護,這樣,執(zhí)政者的江山才穩(wěn)固。君王順著老子安邦治國的思想而行,則天下太平,國運昌隆。中國歷史上的漢初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就是明證。

而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更多的是學習其中的立身處世,修身養(yǎng)性之道?!兜赖陆?jīng)》中可以提煉出來的立身處世,修身養(yǎng)性之道十分之多。而且其中所載的修道之法,多為老子自身的體驗,文字不多,但方法完整,從確立目標,到調(diào)心、調(diào)氣,排除干擾,正確把握各種功境,最后完成與道,真理相合,無所不及。普通人順著老子修身養(yǎng)性思想而行,可以正心、正法、正行,成就正果。

問題”相通的。但是這種發(fā)展應該是建立在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上的,因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宇宙和自然的規(guī)律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遵守的。對自然和自然規(guī)律的推崇也是老子一切哲學思想的最本源。

老子還給我們提供了修身的準則,或者說榜樣?!吧仙迫羲薄f天地間至高至極的善可以用水來形容。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具有滋潤萬物的本性,卻與萬物毫無利害沖突;水具有寬廣的胸懷,毫無所求,甘居眾人厭惡的卑下,污濁之地,所以它可以算是至高的“善”了。

“居善地,心善淵,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崩献油ㄟ^這個句子詳細地指出了人應該效法水怎樣的德行,首先要效法水的不居高的精神,要時刻讓自己保持謙虛卑下的態(tài)度。有了功勛卻不占據(jù),不與人爭,不自以為是,不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其次應效仿水的沉靜沒有物欲。人類應該恢復自己心靈的透徹明凈,拋棄眾多物價的束縛。并不是說一點物欲都沒有,但是要限制自己,不貪圖,不強求。身處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的我們,更應該以此為標準,審視自己的心靈。除此,還應效法水的仁愛之情,帶著一顆不求回報的心真誠地幫助別人、關心別人。還要效仿水的誠信,水的平正,水的能屈能伸,水的善于把握時機。

在第四十六章里,老子提出“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世上的很多事并不是絕對的。許多看上去很好的事往往會變成壞事的開端,而不好的事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會變成好事。所以如老子一樣的智者說,禍和福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常常發(fā)生在那些得意的事情之中,這是由于人們只看到利益的一面而看不到禍害的一面,只知道生存的快樂,所以人即使生活在安樂的環(huán)境中,也應居安思危,因為災禍隨時可能降臨。同樣,面對不愉快、災難也不必絕望,因為災禍背后常倚伏著幸福。但福禍誰都不能說得很準確,所以到最后還不如和諧地去面對一切,透過長遠時空、利弊并重地思考問題,這樣自然就產(chǎn)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這種平常心會帶給我們和諧以及待人的寬容心。

除開這幾點,《道德經(jīng)》中還蘊含了許多的生活哲理。盡管道家思想在幾千年來不斷豐富與發(fā)展,但老子的修身養(yǎng)性學說及其境界一直高山仰止,不可動搖?!兜赖陆?jīng)》的內(nèi)容不僅是人類修道的最好典范,而且是人類由平庸、卑微走向偉大、神圣的科學方法之一;是智慧之源,是安身立命、立身處世、安邦治國思想的源泉和基礎。弘揚它,不僅對修身養(yǎng)性,而且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在科學地審視宇宙、社會歷史、自然萬物的前提下重建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理想,將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篇九

學習哲學有特定的方法和順序:首先,要明確是否存在一個萬物的來源與歸宿;在確定答案后,再思考人生該何去何從的問題。傅老師以《道德經(jīng)》為例來說明這個先后順序?!兜赖陆?jīng)》先確定“道”這一本源的存在,然后以“德”來回答人生何去何從的問題。這也是國學的特色與精彩之處。

我是先學習西方哲學,再回頭探討中國哲學的。這個先后順序,使我能以更客觀、更全面的眼光,理解國學的特色與精彩,且以老子《道德經(jīng)》為例,做個簡單說明。

“道”是否存在

首先,西方哲學家雖然透過翻譯才可閱讀《道德經(jīng)》,結(jié)果呢?無不被其深度所折服。當我們對《道德經(jīng)》第一章第一句的道,可道,非常道覺得困擾時,他們卻眼睛一亮,好像發(fā)現(xiàn)了稀世珍寶。

因為從古希臘的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以來,西方的愛智者看到變化紛紜的宇宙萬物,總要思索一個問題,就是:在這一切變化的后面,有沒有一個不變的本體,可以作為萬物的來源與歸宿。只有確定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才有辦法進一步解說人生有無意義的問題。

現(xiàn)在,《老子》第一章清楚肯定了道是不可說的,這個答案與西方第一流哲學家與宗教家的想法是完全相應的。本體或存在本身是不可說的;太一或上帝是不可說的;老子的道也是不可說的`。

老子《道德經(jīng)》的特色之一,是使用全書八十一章的大約五分之一篇幅,從各種角度,藉各種方式來描寫道是怎么回事?這一點使西方學者大為驚艷。

人生應該何去何從

接著,肯定道的存在,并且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之后,人生應該何去何從?這是不易回答的新問題。老子《道德經(jīng)》用德字來說明,德是萬物得之于道的各自的本性。

萬物各依其德而運作,原本應該保持和諧的生態(tài)平衡,但是人間常有困境,亂象層出不窮,又是怎么回事?對此,老子也用了五分之一的篇幅,說明天下大亂是如何來自人的認知與欲望,然后提出針對的解決方法。

對此,老子最大的手筆與最多的篇幅,是虛擬一個圣人作為悟道的統(tǒng)治者,從根本上撥亂反正,要人回歸原始的純樸心境與類似嬰兒的單純狀態(tài)。

真正懂得老子的用意,就會轉(zhuǎn)移時空,不必想去統(tǒng)治別人,而須學習成為自己生活的管理者,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萬物有其來源與歸宿,人又何嘗例外?明白了這個要點,就會像嬰兒般依靠在母親懷抱中,然后表現(xiàn)新穎的人生觀:少私寡欲、以德報怨、上善若水、全身保真、柔弱勝剛強、不爭而善勝等等。這樣的人生只有平安喜樂四字可以描寫。

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篇十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伎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盜賊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用穩(wěn)定的狀態(tài)治理國家,用出其不意的方法用兵打仗,用無事之道取得天下。我怎么知道會這樣呢?如果天下有特別多的忌諱,那么百姓會越來越貧困;如果百姓有很多互相攻擊的武器,會讓社會變得混亂。如果人們技巧太多就會滋生很多稀奇古怪的東西;好的東西太多了盜賊也會越來越多。所以圣人曾經(jīng)說過:“我無為,人民就自我教化;我好靜,人民就會遵紀守法;我無事,人民自然富足;我無欲,人民就自然樸實。”

平時要穩(wěn),打仗要奇,兩種狀態(tài)要學會切換。“以正治邦”和“以奇用兵”,作為領導者都應該學會的。治國要走正道,按規(guī)矩來,按法律來管理。但用兵是非常規(guī)的,要用出其不意的辦法。老子雖然反對戰(zhàn)爭,但有的戰(zhàn)爭是無法避免的,真的有外敵來犯了,必須要認真地打,而且打是有技巧的,作為領導者也不會怯戰(zhàn)?!罢迸c“奇”的不同,也揭示了打天下與坐天下的區(qū)別。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就是說如果這天下特別多的忌諱,不允許你做這個,不允許你做那個,老百姓一定會貧窮的,因為條條框框太多了,幾乎什么事都做不了,社會運行一定緩慢、效率低下、停滯不前。為什么會多忌諱呢?是因為領導者多事。那領導者為什么會多事呢?是因為領導者為了自己的形象、地位和利益等等管理方便,他要設各種忌諱。忌諱不是規(guī)則,規(guī)則是讓大家運行的一些條文,而忌諱是因為怕冒犯了某些人的尊嚴而采取的禁止性措施。其目的完全不同,規(guī)則可以成文,可以公開,告訴你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而忌諱可以意會,也可以言傳,卻是不能公開擺上臺面的東西。

“利器”就是銳利之器,武器之類的東西,是互相攻擊用的。老子雖然講的是武器,但是實際講的是爭斗之心,如果老百姓的爭斗之心多了,整個社會一定會混亂的。

老子說,這人如果特別多地用智慧的話,“奇物”就會特別多,“奇”是指不正常的物品,是稀奇古怪的東西。而這些東西不是我們正常生活所需要的,根本就沒有什么作用,而且對生活有著不好的影響。如扳指,本來是古代用于保護拉弓勾弦的手指的,后來卻被八旗子弟用于炫富,制作得非常精美,變成了“奇物”,扳指的質(zhì)地亦由原來的鹿角、發(fā)展為犀角、象牙、水晶、翡翠等名貴滑潤的原料,扳指失去了原來的功用,八旗子弟也從此墮落。因此,技巧常常會被用來滿足欲望,不如回歸質(zhì)樸。

我們來看人的智慧是有兩方面的:一方面,如果我們用來去幫人救人,去保護環(huán)境,讓我們更加和諧地生活,這個應該是一種質(zhì)樸的“質(zhì)”,這種“質(zhì)”對人是有好處的;另一方面,我們?yōu)榱擞霭l(fā),我們把這個“智”用在了更多、更快地攫取,更多、更快、更好地去享受,為了虛幻的東西去追求它的時候,“智”就使人們遭受很大的損失,甚至走上不歸路。

“法物”就是那種珍貴的好東西,寶貝。這東西如果多的話,盜賊也多了。如果大家都喜歡一種東西,這種東西本來沒那么高價值,可是大家就覺得它是好東西、寶貝,這時候民心就會亂。大家都不認真工作了,都想去弄這個寶貝,結(jié)果會盜賊越來越多?!胺ㄎ镒陶枚I賊多有”再引申一下,其實“盜賊”未必是外邊的盜賊,有可能是我們心中的盜賊。我們?nèi)绻荒苷?匆患挛?,我們?nèi)藶榈胤且堰@個事物加上一種虛幻的外表光環(huán)的話,有可能我們心中的盜賊就會生起來,我們可能會去做那些不該做的事,這個對我們?nèi)松怯杏绊懙?。因此,生活中的好東西層出不窮,要學會識破誘惑的局,滅掉“心中的盜賊”。

領導者和被領導者存在感應關系,這個關系在生活中也處處存在,比如你的欲望和健康?!拔覠o為,而民自化”。“無為”是對領導者自己的,如果你領導者不為自己去撈取,你的員工之心慢慢就會被化掉,他就會跟著改變,這是存在上下感應關系。如果你為自己,那員工一想你為自己,那我們也為自己,這時候他爭斗之心就出來了,他就跟你爭奪利益;如果你放下自己為大家做事,大家看到你為我做事,那么我們也要為您、為公司做事,所以都來支持您、成就您,這時候他會放下爭奪之心,朝一個方向一起努力了。

“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逼鋵嵵v的也是領導者和下邊員工的感應關系。我們可以引申來看,其實生活中處處有這種感應關系。比如說家長和孩子,再比如說我們自己的心和身體,其實從某種程度來講,我們的心和我們的身體的關系,心是領導者,它來指導我們身體去運轉(zhuǎn),心如果“有為”會怎么樣?“有為”就是總想為自己去爭取、爭奪,我看到東西我覺得美,我一定要拿到,好吃的我一定要多吃,我看到美色一定要想辦法去接近他,我看到美的房子我一定要擁有它。心的欲望是無窮的,如果心“有為”的話,你的身體一定會很累很累的。

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篇十一

為什么讀了這樣一本書呢,是因為我們語文老師在上課時和我們說他在上班的路會背《道德經(jīng)》,于是我很好奇,然后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這里面的內(nèi)容讓我更加堅定了一個想法,同一個問題會因為看它的角度不同而產(chǎn)生不同的看法以及得出完全相反的'結(jié)論。

當然其中的句子也非常經(jīng)典: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2、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3、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4、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讀書的過程不過一周,但理解其中的蘊意,知行合一,實在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我至今還搞不明白,為什么我讀了很多書(自以為),但為什么沒有一點智慧,或者說還沒有做成一件事。即使說我做學生工作做的不錯,也會做視頻,但一直不及預期,準確地說是自己總是做事情“晚”一步。

但是讓我欣慰的是這種情況在慢慢改變,一些事情在我腦海里逐漸清晰,過去失去的東西都在教我成長,人總歸是要成長的,即使有時候付出的代價很高很高......

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篇十二

讀書筆記

是讀者將自己在閱讀時獲得的資料或者心得記錄下來的一種文體。寫讀書筆記是訓練閱讀的好方法。讀書筆記欄目的小編精心為您準備的《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1500字,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初觸及《道德經(jīng)》,是在一座較偏僻的道觀中。

閑來無事,與家人出游,抱著躲開大都市的喧囂,偷一處清凈地的心情,四處游山玩水。一次偶然,進到了一座道觀。門口小幾上放著一些免費贈閱的經(jīng)書小冊。于是,我遇到了《道德經(jīng)》。

悅讀道德經(jīng),讓我從中品出了絲絲韻味;再細品,我的心思便被“致虛極,守靜篤”所吸引。

“致虛極,守靜篤”,意為:使心靈達到虛寂的極點,堅守住生活的清靜。這應該是學習道家思想時,觀察自己,善待他人,相處自然的必需心態(tài)。

道家崇尚“無為而治”,主張順其自然,“生生不息,厚德載物”,以及道家所獨有的修真,意在回到生命最原始的“根”。

而首先需要的,不是怎樣刻意地淡泊名利、隱居山林,而是先觀察自己,堅守自己清靜的生活,忍受孤寂。

尼泊爾有靈修少年,獨自閉目修行,不吃不喝六年,雖然受社會微言,但是并不影響他學習自己,與世無爭。對自己的清靜,才更加方便于心靜,心靜才能更容易看清世界?;蛘呱宰鞅扔?,將萬物歸為一個池塘,有水有魚有泥沙。天,為水;人,為魚;土地,為泥沙。若魚上下竄游即人心不靜,則萬物混沌,無法分清水與土,容易被世俗所欺騙、蒙蔽;若魚只是靜靜游動即心靜如止水,則萬物明晰,水中無泥,泥沉水底,一切孰輕孰重,都會豁然開朗。

此為待己清靜。

當自己的心已靜,能做到生活清靜,則應該對他人平靜。

使心靈平靜至極點時,待人則應該以寬厚容忍取代尖酸刻薄,處事則會以冷靜取代急躁,遇到再急的事,也會有平靜的心態(tài)?!坝袩o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恒也?!币鉃椋悍彩露际窍鄬Φ模g可以互相轉(zhuǎn)換,這才是永恒不變的。用如今的話來說:“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比粑覀円缘聢笤?,公平公正,對待敵人不針鋒相對、落井下石;對待朋友真誠而不溜須拍馬,時刻保持平靜的心態(tài),那么所謂人緣也會自然而來,我們自己也可在社會中占一席清靜之地。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夫唯不爭,故無尤?!睘楹紊仙迫羲褪且驗樗c最善的人一樣,平靜待人。此為待人平靜。

當自己已經(jīng)能做到對待他人平靜,則應該回到道家“修真”的本性,回到生命的原始——自然。學會與大自然寧靜相處。

古時候的人們,與大自然息息相生,時時都要看天生存。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仿佛對大自然的依賴越來越少,可以“溫室種植”“人工降雨”甚至“轉(zhuǎn)基因”提高產(chǎn)量……因此,我們對大自然越來越不重視,“捕鯊魚”“伐樹”“無數(shù)巨輪漏油”各類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做法。

此為違反了道家的“順其自然”。許多人誤解:順其自然就是屈服于命運,不做斗爭。非也。順其自然,是道家理論的基礎,是指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例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生不息,“夫物蕓蕓”的景象。若當我們真正尋回生命的本源,就會發(fā)現(xiàn),被紀錄片說得多彩繽紛的大自然其實是多么的寧靜與和諧,看似弱肉強食的生物圈其實有著合理和諧的秩序。

這時,我們就應該還給大自然一份寧靜,我們更為簡樸的生活能減少自然界的負擔,我們更為清靜的心靈會知道如何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我們更為平和無為的性情會幫助我們放棄不必要的殺戮和浪費,減少自然和社會中流動的戾氣,代之以一份寧靜。

此為予自然寧靜。

“致虛極,守靜篤”;待己清靜,待人平靜,予自然寧靜。

這是我悅讀中的收獲,“致虛極,守靜篤”只是《道德經(jīng)》中的眾多名句中的一句,卻道出為人處世的智慧心態(tài),亦是道家入門的修行之路。落筆于此,不禁感嘆,那么多人讀過《道德經(jīng)》,又有多少人能讀懂這一種心態(tài)呢?轉(zhuǎn)念一想,每人眼中都會看出一味與眾不同智慧,這才是經(jīng)典的魅力。

更多精彩的讀書筆記盡在讀書筆記網(wǎng)!

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篇十三

《道德經(jīng)》是一部蘊藏人類智慧的經(jīng)典著作,雖然只有五千余字,卻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間來研讀。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無為而無不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等經(jīng)典名句,它們都出自《道德經(jīng)》。這些智慧能量滿滿的文字,滲透在中華文化中傳遞千年,歷久彌新,哪怕隨手翻出來一兩句琢磨一下,都能有所收獲,這就是《道德經(jīng)》的魅力所在。

無為,是《道德經(jīng)》的核心思想之一。歷史上也曾有很多解讀認為無為的思想過于消極,是不思進取。其實,老子倡導的無為并非目的,而是一種常人很難企及的狀態(tài),是“為”到極致才能達到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這種“為”與“無為”之間的轉(zhuǎn)化就像陰陽兩極的關系,是辯證的客關規(guī)律。

大家都知道,金茂上海環(huán)滬事業(yè)部有著非常好的跑步文化,偶爾設置一些小激勵,每周完成3次5km以上跑步打卡任務,可以獲取精美小禮物。從“為”的角度來看,單次5km對于不常鍛煉的人來說是需要一點毅力來完成的,如果要追求速度,那更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行;但對于跑半馬甚至全馬的大神級人物來說,完成單次5km不在話下,就像普通人走路一樣,不用刻意,輕松完成,那么這種狀態(tài)就有點接近“無為”了。

又比如,我們地產(chǎn)開發(fā)是一個綜合性很強、涉獵面很廣的行業(yè),由于工作中交集繁多復雜,所以對流程的規(guī)范性要求也很高。大家都走過流程,很多流程第一次走,不是因為種種不合規(guī)范而被打回,就是由于線下溝通不到位而導致走不下去,有些稍微復雜的流程要反復“折騰”,刻意而“為”,才能通過審批。隨著工作熟練度的增加,我們走流程前已經(jīng)懂得做好線下溝通,流程規(guī)范也早就心中有數(shù)。這時,走流程這項工作不再需要刻意而“為”就可以順利完成,這種工作狀態(tài)也可以說是離“無為”近了一點。

結(jié)合上面的小案例我們更容易理解,老子倡導的“無為”,是“為”到極致才能到達的一種境界,俗語中的“熟能生巧”、哲學三大辯證法規(guī)律中的“量變引起質(zhì)變”理論也都具有類似的概念,這些概念強調(diào)的不是結(jié)果,而是具備這種能力的狀態(tài)。

所以,《道德經(jīng)》帶給我們的不是虛無縹緲的消極不作為,而是向世人揭示一種客關規(guī)律,對人的作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目標——無為而無不為。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9746449.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