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簡短3篇(模板)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6-06 14:54:38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簡短3篇(模板)
時間:2023-06-06 14:54:38     小編:zdfb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篇一

《克和千克》是學生接觸的兩個新的單位名稱。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應做到:

1、力求遵循知識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了知識的探究、實踐的全過程,從而形成與發(fā)展,體驗到數(shù)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樂趣,并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引發(fā)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促進思維的發(fā)展。

2 、為學生提供“做數(shù)學”的機會。傳統(tǒng)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本節(jié)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shù)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充分的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學會使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并對問題進行猜想、嘗試和驗證,在對信息進行分析、歸納、推理、論證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新知,從而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課堂中設計“開放型”的教學能更好地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全方位參與創(chuàng)造了條件;同時也能更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啟迪思維,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養(yǎng)。

3、指導學生回顧學習歷程,發(fā)現(xiàn)一些規(guī)律或研究成果,同時,課外延伸,回家調(diào)查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的質量。讓學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場,學會估計物體質量或看標注,把研究成果以學習日記形式進行交流,這樣加深對克、千克的認識,還有助于學生體會數(shù)學就在身邊,感受數(shù)學的樂趣。

教學經(jīng)驗告訴我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本節(jié)課由于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實踐,還算比較順利的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在頭腦中已初步建立了質量單位的概念,同時他們也體驗到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和數(shù)學知識與生活問題的密切結合。

關于教學目標:

教學中首要的難度來自學生的心理特點,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物體的關注,往往先關注物體的大小、長短甚至顏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對于重量的本質性的關注則較少,有的也相對較為間接。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 “ 克 ” 、 “ 千克 ” 這兩個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一是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 “ 克 ” 、 “ 千克 ” 的'接觸比較少,二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重量關注和經(jīng)歷輕重的體驗比較少,三是 “ 克 ” 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更是很少有對這個重量單位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中,力求體現(xiàn)以下二個方面: 1 、在比較一定的情境中喚起學生對物體重量的關注; 2 、通過操作、實踐活動讓學生去感悟和體驗,初步建立 “ 克 ” 與 “ 千克 ” 的概念,同時培養(yǎng)學生估量的方法和意識。

因此,教學設計中關于教學目標的定位為: 1. 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重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觀念,并溝通克與千克的聯(lián)系,知道 1000 克 =1 千克,并知道它們的區(qū)別。 2. 在建立重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方法和意識。

反思一:

審視這節(jié)課的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注重學生對概念的自主建構,讓學生充分地經(jīng)歷、體驗、探索中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新教材中把 “ 千克 ” 與 “ 克 ” 這兩個重量單位放在一起進行教學,是充分地利用學生對 “ 克 ” 、 “ 千克 ” 基本上是一張白紙的情況下,將這兩個重量單位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識和建構,來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實證明,學生只要對其中的某一個重量單位掌握了,那么另個一個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從 1 克到十幾克、幾十克、幾百克,最后到 1000 克,將克與千克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將克與千克作為一個整體在重量體系中加以構建,這樣就可能使概念教學較為豐富與深入。

反思二: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掂一掂 2 分硬幣的質量,說說感受,初步感知 1 克是一個很輕的單位,人們是幾乎感覺不到的。之后,我讓學生找一找桌上約重 1 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養(yǎng)他們的估計能力,再揭示學生找到的物品都約重 1 克,為豐富克的感知,讓學生感知 10 克要幾個硬幣, 20 、 50 克呢?并讓小組 6 、 8 個同學合起來掂掂, 20 克, 50 克、 100 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況下再讓學生估量蘋果與鹽的重量,在估量過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優(yōu)化??上г诠懒看_定出蘋果重量之后,忘卻了讓學生感知 200 克的重量。在教學 1 千克的時候,我請學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廢紙哪個重,哪個輕,由于兩者體積相差比較大,學生很好的認識了千克,知道比較物品的輕重要看質量而不是體積。最后我請學生比較了 1 克與 1 千克的不同,他們明顯感受到 1 克比 1 千克輕得多,這為他們今后在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理解克與千克之間的關系。通過各種練習強化認識克與千克。

反思三:

在教學完千克后,因為時間關系,遺憾地沒讓學生感受幾十千克有多重。另一個值得反思之處就是在回歸課本的整理知識的環(huán)節(jié)中,該思考適當?shù)囊龑W生整理、回顧知識。

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認為主要體現(xiàn)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特色和不足:

一、特點

教學設計目標明確,理念新,教學中緊緊圍繞這種新的教學思想,使用了實物,多媒體等輔助設施對教學加以協(xié)助。另外,教學中教師重視知識和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學習過程,體會學習的樂趣,此外,學生在用手掂,比一比、找一找、填一填、想一想等活動中逐步理解克和千克以及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教學中始終把學習與生活、學習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深入了解克和千克的應用范圍,在實踐中獲得真知。

教學中為了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的應用,所以設計了大量的強化練習,當堂學習、當堂消化。

二、不足的地方

教學中,由于受條件的限制,各種秤的認識只局限在圖上,學生所帶食物少,演示克和千克的稱重不夠充分學生體會還只停留在表面上,所以這不夠深入細致。師生配合不夠流暢,不夠默契。今后教學中,注重課前準備充分想到教學的各種環(huán)節(jié),做到盡善盡美。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篇二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所列舉的例子都是學生經(jīng)常能接觸到或看到的。師生共同努力,準備了充分的教具、學具和實物,調(diào)動多種感官協(xié)作學習。學生進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稱一稱、比一比、說一說等活動,感受物體的輕重。

學生親身經(jīng)歷了1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實際質量,這種感受不是教師講解、灌輸?shù)脕淼?,而是學生親身體驗到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做”的方式而不僅僅是“聽和說”的方式介入學習活動。他們不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確含義,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發(fā)現(xiàn)、認識、理解數(shù)學的一般方法,培養(yǎng)了探索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在課堂教學中,不可能人手一臺天平,讓學生去親手體驗,而教師的演示,學生很有可能看不清楚。所以,這時網(wǎng)絡資源給了我非常大的幫助。我通過的演示,讓學生看到了清晰的演示過程。因為有了這個體驗,從而使學習過程變得簡潔、易懂。

傳統(tǒng)教學中認識質量單位,重點一般都是放在單位的換算上,教學中往往采用講授記憶的方法,學生只要記住幾個常用的質量單位,并能正確地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這樣的教學往往出現(xiàn)學生學完質量單位后,還會鬧出這樣的笑話:一個西瓜重3克,一個雞蛋重50千克,王老師的體重是60克……這反映了數(shù)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嚴重脫節(jié)。

《克和千克的認識》的教學重點確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確立上,既重視數(shù)學事實,又重視數(shù)學經(jīng)驗。所以在“克的認識”中,我反復讓學生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體的質量,感受它們的質量,豐富學生的數(shù)學體驗。

這種感受、體驗不但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也是將來“學會生存”必備的本領?!翱恕薄扒Э恕钡母拍钤趯W生頭腦中的建立,學生經(jīng)過眼晴觀察、耳朵傾聽、腦子思考、嘴巴表達、雙手操作,心靈感悟,即用自己身體親身經(jīng)歷、體驗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將沉淀到學生的內(nèi)心深處。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篇三

為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并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diào)查采集關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所以本節(jié)課的一開始,我就從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出發(fā)“關于克和千克你已經(jīng)知道了哪些知識”,讓學生回憶熟悉的生活情景,從而抓住數(shù)學教材中新知識的切入點。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睂W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伺c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為此,本節(jié)課重點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于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jīng)歷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全過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nèi)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再利用盤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概念。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nèi)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lián)系,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熟悉的書包、數(shù)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fā)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并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最后還布置他們課外到超市了解各種物品的質量。把我們的數(shù)學小課堂和社會這個大課堂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鞏固和升華質量概念。

在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xiàn)了,真正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20368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