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位知青典型篇一
斗村的功臣,為奮斗村的建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我代表奮斗村全體村民對你們的付出表示最真摯的感謝。
“談笑凱哥還,舊貌變新顏”,以前的奮斗村老百姓生
活條件差,房屋簡陋,道路泥濘,人畜飲水困難,如今的奮斗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幾年來,我村積極爭取相關部門的支持,從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問題入手,下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萬元,修通了公里長的村主公路水泥路面,村村通了公路,水泥路兩旁,花香四溢,綠樹成蔭,極大的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投資萬元,鋪設自來水管線延長米,讓全村老百姓吃上衛(wèi)生、安全的引用水。全村95℅以上的家庭蓋上了漂亮的大磚瓦房??h城物流工貿園區(qū)的進入,更是為我村村民務工提供了便利,大大增加了我村村民的收入水平,農民人均收達到入元,很多家庭購買了小汽車、摩托車,彩電、冰箱、電腦等家用電器幾乎家家必備。為豐富村民的業(yè)余生活我們還新建多處文化休閑廣場,農家書屋等文化娛樂設施,可以說村民上學、醫(yī)療、就業(yè)等民生事業(yè)得到了極大的改善。2013年我村被評為市級先進文明村,奮斗村黨支部被評為先進黨支部。
真誠希望知青朋友們借助知青返鄉(xiāng)聯(lián)誼會這個平臺常
法讓時光留步,但我們能讓知青情、知青愛這筆寶貴財富留給知青我們的下一代。讓我們共同攜手建設奮斗村美好的明天!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領導、知青朋友、各位來賓身體健康!家庭幸福!事業(yè)更加輝煌!
謝謝大家!
位知青典型篇二
;至今我還記得那片大樹,三五棵聚集在一起,每棵三人合抱才能抱住,枝葉茂盛、郁郁蔥蔥,因為離知青點不遠,媽媽和我叫它們——知青樹。
我也就九歲左右吧,每個星期天早上都要接受媽媽下達的任務——送好吃的到知青點給小王姐姐。小王姐姐是上海閘北人,十七八歲就下鄉(xiāng)到我們家鄉(xiāng)插隊落戶。剛開始就一人住在生產(chǎn)隊里,媽媽心里割舍不下,就讓家里大姐一直陪她,無論刮風下雨,就是穿雨衣戴斗笠大姐晚上都必須趕到。一直到三年多以后,人民公社五七辦公室來了政策,全大隊的知青必須居住在一個集中的地方。這種情況下,小王姐姐離開了媽媽和姐姐,到知青點上去了,離我家也就四五里地吧。離開的那天晚上,父母在家殺了雞,燒了一桌子好菜招待小王姐姐,但吃得最多的是我們幾個兄弟,媽媽和姐姐們相擁哭了大半夜。
接下來,我的任務就重了。媽媽就像有個女兒出嫁了似的,每個星期天都派我到知青點去。第一次是媽媽陪我去的,快到知青點的路上,媽媽教我認識了知青樹,這些出奇的、極旺盛的大樹。
我往返于家和知青點之間,小王姐姐經(jīng)常告訴她的同伴,她的弟弟又來了。我們相處得也非常融洽,每每帶回給父母的消息,多是姐姐鋤頭柄子斷了、鐮子不好使了、手上又磨出水皰了……父母都及時解決了。有一次,我送去一根鋤頭柄子,帶去了一瓷缸子菜,到了知青點,個個房門緊鎖,大概是都出工去了,我就坐在知青樹下等,不知不覺坐在樹下睡著了。突然幾只家犬的互相爭吵聲吵醒了我,我一看放在腳邊的一缸子菜全被狗吃了,不但吃完了,還為爭食相互打架,我氣得大哭:媽媽舍不得給我們兄弟們吃的,卻讓狗吃了。我邊哭邊拿起鋤子柄攆狗,狗被攆跑了,但如何向小王姐姐和家里的父母交代,我急得坐在地上大哭起來了。收工回來的小王姐姐知道這件事后,不但不怪我,還疼愛地問我被狗咬了沒有?并和我訂了“攻守同盟”,告訴媽媽說菜的味道很好。
小王姐姐是1975年上池州衛(wèi)校的,在張溪醫(yī)院工作一段時間后,調往銅陵銅山醫(yī)院,她當時非常熱情地幫助缺醫(yī)少藥的鄉(xiāng)親們。直到今天,上了年紀的家鄉(xiāng)父老還記得她,談起她。每每問起我時,我向他們介紹:“小王姐姐回上海了,現(xiàn)在在閘北區(qū)殘聯(lián)工作,也快退休了,她很幸福?!?000年,我和我的妻兒還專程到上海拜望過她。
媽媽現(xiàn)已八十高齡了,除了身邊的兒女,每每念叨的就是小王姐姐。去年初夏,我和媽媽散步到知青樹下,媽媽問我上海在哪個方向,順著我手指的方向暸望良久并流下了淚。我知道,年邁的媽媽又在思念著遠方的女兒。
責任編輯:黃艷秋
相關熱詞搜索:;位知青典型篇三
何為知青文學?當代人普遍認為,知青文學是“文革”中“上山下鄉(xiāng)”的知青作家,對“文革”中知青的遭遇,以及“文革”后知青生活道路和思想情感的文學表達。這與洪子誠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中對知青文學的界定保持一致。不過,這只是狹義上的知青文學。根據(jù)學者定宜莊、劉小萌對“上山下鄉(xiāng)”史的研究,“上山下鄉(xiāng)”的起止時間為1953年到1980年。如果將“上山下鄉(xiāng)”作為知青文學的大背景,那么知青文學的外延就包括不限于“文革”。在此基礎上,學者郭小東給出了廣義的知青文學概念,即,以“上山下鄉(xiāng)”為題材,展現(xiàn)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生產(chǎn)生活、思想情感與精神風貌的一種文學樣式。從郭小東的這個界定可以看出,知青文學幾乎是貫穿新中國歷史的文學現(xiàn)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以不同的面貌存在,被歸入不同的文學思潮范圍中。
一、“文革”前的知青文學
在新中國的歷史上,1953年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起始之年,也是中國知青文學的起點。這一年,團中央下發(fā)文件,組織高小、初中畢業(yè)生回鄉(xiāng)。這次號召知識青年回鄉(xiāng)是一種政策性的倡導,本質上是人力資源調配的行為。除了強制性地把“右派”分子趕到農村監(jiān)督勞動外,其他人的回鄉(xiāng)行為基本上是自愿的、零散的。不久后,文壇便出現(xiàn)了一批描寫回鄉(xiāng)知青建設新農村的文學作品,如馬烽的《韓梅梅》、鄧普的《軍隊的女兒》、金敬邁的《歐陽海之歌》、黃天明的《邊疆曉歌》、馮金堂的《紅姑娘》、柯藍的《洋土結合》等。
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有著共同而鮮明的主題,即“革命理想與革命豪情,以及這種理想與豪情在現(xiàn)實斗爭中的消長變化,最終升華為對革命理念最大限度的張揚和歌頌?!边@類文學作品包含革命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所創(chuàng)造的人物概念化、簡單化,只不過是國家政策的傳聲筒罷了。
二、“文革”期間的知青文學
“文革”期間的知青文學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主流價值下的文學創(chuàng)作;另一部分是帶著反叛精神的“地下文學”。“文革”2019年給廣大知識青年帶來的精神傷痛,一直以“地下文學”的形式反映出來,如食指等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那些所謂的“地上文學”,則處在話語權與文學精神被閹割的狀態(tài)下。
1973年前后,文壇出現(xiàn)了一些反應知青生活的中長篇小說,如,張抗抗的《分界線》、邢鳳藻與劉品青合著的《草原新牧民》、汪雷的《劍河浪》、王世美的《鐵旋風》等。這些小說從某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青生活的狀態(tài),但受先天不足的影響,難免墮入俗套。與此同時,政治審查也是無處不在。這里舉一個例子。如今的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張抗抗,于1975年創(chuàng)作了長篇小說處女作《分界線》。有一處寫到北大荒的原野上有野罌粟花,當時沒留意。樣書出來后,被送到有關部門審查。張春橋夫人發(fā)現(xiàn)了“罌粟”這兩個字,立即召見出版社領導,指出這是一個政治性錯誤:“罌粟是國際公認的毒品,而社會主義的中國是世界上少數(shù)幾個杜絕了毒品的國家,中國的土地上怎么可以生長罌粟?這不是往我們國家臉上抹黑嗎?這不是為帝國主義修正主義和一切反動派,提供攻擊我們的口實嗎?”出版社當即讓印刷廠悄悄地將已經(jīng)印出書全部返工,翻到書中出現(xiàn)“罌粟”字樣的那一頁,由工人把每一頁上的“罌粟”用紙貼上,換成“石竹”花的名字。尚未印出來的那幾十萬冊,那一頁全部改版重印,另行裝訂。
這類作品是作者在時代大潮下濫用激情,失去獨立個性的產(chǎn)物。這些小說中的人物模式化、套路化,小說內容所表達的精神內核高度一致。作家傾向于用僵化、做作的筆調,表達變態(tài)的豪情壯志。他們幾乎被宗教式的政治氛圍徹底扭曲,精神狀態(tài)處在無恥的亢奮中,寫出的東西多為文字垃圾。
三、知青文學的繁盛期
“文革”結束后,“歸來”的“右派”作家,滿懷熱情地批判“文革”、反思歷史,將歷史的傷痕展示于眾。以反思“文革”,批判“極左”路線為主題的傷痕文學成為新時代的文學主潮。劉心武的《班主任》揭露了“文革”對年青一代精神與心靈的傷害;盧新華的《傷痕》,反思了文革給青年一代心靈及家庭造成的悲劇。展示傷痕的同時,作家們不忘記與主流政治價值保持一致,將作品的主題歸到“赦免個人,擱置對歷史與人性的討論,團結一致向前看”上面。此后的傷痕文學從批判“文革”向構建新的歷史主體過渡,為“文革”后重新掌權的老干部探尋歷史的延續(xù)性與政治的合法性。
隨著知青作家的崛起,傷痕文學的主題也在發(fā)生著轉向。從叢維熙的“大墻文學”到張賢亮的《靈與肉》,傷痕已經(jīng)變得太美,甚至看不見傷痕了。歷史的非理性與荒誕性,被這些“歸來”的既得利益者們,通過神圣的筆,慢慢抹去,實現(xiàn)了自身創(chuàng)作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無縫對接?!坝遗伞弊骷业霓D向并不意味著對歷史的反思與批判的終結,將這部分反思繼續(xù)下去的是知識青年作家群體。很顯然,知青文學與反思“文革”的傷痕文學有著交叉重疊的地方。“文革”結束后返回城市的知青作家,更多是通過回憶性敘述,書寫知青的困惑與迷茫,以及暴露知青歲月時的傷痛與陰暗。這些創(chuàng)作可以歸入傷痕文學的大類里。也有些學者將這些作品及之后的知青文學作品歸入反思文學??捉萆摹对谛『幽沁叀?,否定了知青“上山下鄉(xiāng)”政策,揭示出知青經(jīng)歷是浪費青春年華這一事實。葉辛的《蹉跎歲月》用極為高昂悲壯的基調,對“文革”表示了尖銳的批判,展現(xiàn)出一種昂揚的格調。隨著知青文學的發(fā)展,這些淡淡的傷痕慢慢消失。
作為知青作家,史鐵生的作品與當時的傷痕性質的知青文學大不相同。他的小說不再剖析知青一代的心靈創(chuàng)傷,也不再感嘆青春的失落,而是描寫鄉(xiāng)村生活和風土民情。他的名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已經(jīng)沒有了傷痕文學批判與反思的力度。此外,王安憶的《本次列車到終點》已經(jīng)開始描寫知青返城后的失落感,以及面臨的生活與生存問題。這種失落感促使知青作家重新思考知青文學的主題??捉萆摹赌戏降陌丁钒阎喾党呛蟮氖涓凶兂闪酥鲃拥睦硐胫髁x。這預示著知青文學主題的轉向。梁曉聲“北大荒文學”的出現(xiàn),為知青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了另一種可能。他的中篇小說《今夜有暴風雪》(1983)以充沛的英雄主義豪
情書
寫北大荒一代知青的氣質與命運,仿佛給中國文壇刮起了一陣颶風。這是知青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它的出現(xiàn),給當時的知青作家出了道難題。很多作家開始冥思苦想,希望突破固有的知青文學套路,超越梁曉聲。在梁曉聲的影響下,20世紀80年代上半期的文學充滿昂揚向上的力量。將這種文學精神發(fā)揚較好的首先是張承志。他的小說《北方的河》所彰顯的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與當時的時代精神相吻合。這種風格一改宏大而集體性的歷史敘述,內容變得極為鮮活和實在。這種改變也意味著知青小說正向新的多元敘述的趨勢轉向。從傷痕文學一脈下來的知青文學,展示蹉跎歲月的壯麗與沉湎于青春失落的情緒占據(jù)主導地位,并沒有對知青之一代人與歷史的關系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到80年代后期,大量知青作家的寫作開始嘗試非知青題材。隨著現(xiàn)代派文學的回歸,知青文學面臨著更為深刻的轉向問題。
四、知青文學的轉型與衰微
上一部分談到了20世紀80年代知青文學主題與敘述模式的轉變,實際上這一轉變預示著中國文學從現(xiàn)實主義向現(xiàn)代主義轉向?,F(xiàn)代主義之所以興起,是處于主導的現(xiàn)實主義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同時與社會發(fā)展的階段與作者面臨的創(chuàng)新壓力有關。中國文學在這一時期向現(xiàn)代主義轉向不過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文學現(xiàn)代主義的接續(xù)罷了。
早在“文革”結束初期,作為傷痕文學一個偏門的王蒙就嘗試用意識流寫作,可以說是中國當代現(xiàn)代主義的早期踐行者。王蒙的意識流寫作,更多是在現(xiàn)代派技術的掩蓋下,悄悄越過主流價值之外的小心翼翼的異端嘗試,屬于反思文學中較為深刻的寫作。到劉索拉發(fā)表《你別無選擇》以及徐星發(fā)表《無主題變奏》之后,現(xiàn)代派在中國文學界已經(jīng)嶄露頭角。
在意識流、魔幻現(xiàn)實主義、象征主義等現(xiàn)代派創(chuàng)作手法和思想的影響下,知青文學的創(chuàng)作主體開始反省并尋求藝術上的突破。面對現(xiàn)代主義思潮,中國文學的主導文化受到來自創(chuàng)新的新文化的沖擊。主導文化中的變革因子與創(chuàng)新文化相結合,催生了尋根文學的發(fā)生。尋根文學是知青作家面對現(xiàn)代主義沖擊的自然反應,但同時也是他們追蹤現(xiàn)代主義的結果。拉美魔幻現(xiàn)實主義在國際上大獲成功對中國文學帶來了巨大啟示:回到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中一樣可以具有現(xiàn)代性。陳曉明教授認為:“‘尋根’可以從西方現(xiàn)代主義的高度撤退下來,回到熟悉的民族本位,甚至再回到以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書寫鄉(xiāng)村生活,而并不一定會失去現(xiàn)代主義的藝術性質或水準,這是中國作家豁然開朗領悟到的一個境界?!薄皩じ钡奈膶W概念于1984年提出,隨后學界出現(xiàn)了大量相關言論。雖說“尋根”的旗號1985年年底才打出來,但被列為“尋根”系之內的作品很多是之前發(fā)表的。含有“大自然主題”的早期知青小說都被歸為“尋根文學”,如張承志的《北方的河》、鄧剛的《迷人的海》等。尋根文學具有突破性的作品應該是阿城的《棋王》。在《棋王》里,阿城把知青文學書寫時代和歷史的主題轉換成對敘述知青的個人記憶。王安憶的《小鮑莊》也是尋根文學的代表作。在這部作品里,鄉(xiāng)土中國的背景成了敘事的主體部分。不過,批評家認為,尋根文學站在文化的高度夸大了個人的記憶,將個人的記憶上升為藝術創(chuàng)新和思考國家宏大命運的高度,實際上顯得笨拙、虛假和矯情。
到20世紀90年代,知青文學全面衰微。梁曉聲、張承志、史鐵生依然辛勤地耕耘在文學領域,其他的作家要么改變了寫作題材,要么轉換了職業(yè)。他們三人的創(chuàng)作成為知青文學的絕響。此外,王小波《黃金時代》的問世,實現(xiàn)了之前知青作家一直未能實現(xiàn)的突圍。作品中對性愛的正面書寫,對現(xiàn)實的批判和嘲諷,對人生狀態(tài)的反思,對人性自由和本真的彰顯,迥異于90年代之前的知青小說。除了《黃金時代》之外,90年代有影響力的作品少得可憐。文學界反應不錯的作品,不過是郭小東的《中國知青部落》、鄧賢的《中國知青夢》以及老鬼的《血色黃昏》等幾部。與之鮮明對比的是,這個時代出現(xiàn)了數(shù)倍于知青小說的知青回憶錄。知青回憶錄作為一種壓抑已久的民間聲音,是知青文學的另一種立場和姿態(tài)。這部分回憶錄多少有點直面歷史,進行自省和懺悔的精神,好歹彌補了一點早期知青小說的不足。
很多人把姜戎于2019年出版的《狼圖騰》歸入知青文學里。雖然這部作品從題材上看可以歸入知青文學,但它對民族性的思考主題遠遠壓倒了知青文學“青春無悔、蹉跎歲月、劫后輝煌”的慣常主題。2019年出版的,梁曉聲的《返城年代》和韓少功的《日夜書》,主題、格調與當年的知青文學差異明顯,是知青文學的變體,也算是在新世紀的回光返照。雖說知青文學的各種變體不斷出現(xiàn),但作為有著特殊反思性背景和主題意向的知青文學已經(jīng)終結。
五、知青文學未擺脫主流政治意識
站在新世紀的今天,可以明確地說,知青文學已經(jīng)成為歷史,知青題材的文學作品還將繼續(xù)出現(xiàn)??v觀知青文學史,有一點可以確定,知青文學是特定政治意識、政治體制或政策的產(chǎn)物。知青文學自產(chǎn)生之日起就帶著濃重的政治性。知青文學的主題也隨著現(xiàn)實政治的變化而變化。知青文學巧妙而又隱蔽地寄生在政治體制上,為某種政治運動、政治統(tǒng)治進行合法化的文學表達。無論在任何時期,知青文學首先表達的是意識形態(tài)功能和政治體制內的審美觀念。作家只有在滿足了這種政治需要的前提下,才能進一步討論藝術性及文學性。改革開放之前的文學,這種意識形態(tài)烙印明顯,所以沒有出現(xiàn)偉大的作品。改革開放之后的相當長時間內,知青文學依然是現(xiàn)實政治的工具。在僵硬的政治指令與缺失人性浸淫的意識形態(tài)中,知青文學先天就帶有鼓動人心、讓人熱血噴涌的氣質,很容易融入青年人的血脈深處。
無論是“文革”期間的革命浪漫主義敘述,還是傷痕文學時期對“文革”的深刻批判,以及后來高唱所謂的青春無悔贊歌,都是現(xiàn)實政治的需要。知青文學的這個特點,決定了它先天的局限性。知青文學巧妙地寄生在政治體制上的本性,決定了它對社會政治批判或政治運動抱有一定的使命感。作家在這個過程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承擔起了這個使命?!拔母铩焙蠊谝灾辔膶W標志的作品,要么是對過去進行徹底的反思和批判,要么是對當時的社會政治表達直接的擁護或支持。在這種擁護或支持中,作家獲得了相應的文學地位和政治地位。本質上,這是作家與政治體制的共謀。
無論是歸來的“右派”作家還是知青作家,在新時代,他們很快就成了既得利益者。在體制溫暖的羽翼下,他們要么將早已愈合的傷痕小心翼翼地戳開一個小口,血肉模糊地展示給人看;要么將傷痕當做榮譽的胎記,渲染它曾經(jīng)的輝煌與光榮??峙聸]有多少作品是通過作者心靈凈化后才呈現(xiàn)給讀者的。這個特點決定了知青文學的非文學性,以及它濃厚的政治話語色彩。
隨著文學多元化時代的到來,知青文學所秉持的這種隱晦的價值慢慢受到消解,而知青文學也響起了喪鐘。并不是知青作家拋棄了知青文學,也不是時代拋棄了知青作家,而是政治體制拋棄了知青文學。當現(xiàn)實政治運行穩(wěn)定且成熟時,當回城知青慢慢走上體制內各個領導崗位時,現(xiàn)實政治已經(jīng)不需要知青文學為其代言了。知青文學與政治意識的緊密聯(lián)系決定了它的厚度與反思的力度有限。很多知青小說反思“文革”,批判極左路線,卻并沒有反思人性,更沒有反思中國人在那個時期應該承擔的責任。很多倫理與人性的問題,在知青小說里變成了政治和歷史的問題。
正是把右派作家和知青作家“自身”排除在反思之外,才使這類小說的主題如此具有靈動性。一會兒舔舐傷口,一會兒展示傷痕;一會兒青春無悔,一會兒蹉跎歲月。這類作品,從文學的角度講,更多像是政治報告或宣言,不太像小說。知青這一代人,在那段歷史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到底該負什么樣的責任,這是“文革”后出生的年輕一代人對歷史的拷問。展示壯麗的蹉跎歲月,沉湎失落的青春更像是“文革”后“勝利者”的自我陶醉,抑或是“既得利益者”的意淫。
位知青典型篇四
那時的我也就九歲左右吧,每個星期天早上都要接受媽媽下達的任務——送些好吃的到知青點給小王姐姐。小王姐姐是上海閘北區(qū)人,十七八歲就下鄉(xiāng)到我們家鄉(xiāng)插隊落戶。剛開始就一人住在江東生產(chǎn)隊隊屋里,媽媽心里割舍不下,就讓家里大姐一直陪她,無論刮風下雨,就是穿雨衣戴斗笠大姐晚上都必需趕到。一直到三年多以后,人民公社五七辦公室來了政策,全大隊的知青必需居住在一個集中的地方。這種情況下,小王姐姐離開了媽媽和姐姐,到知青點上去了,離我家也就四五里地吧。離開的那天晚上,父母在家殺了雞,燒了一桌子好菜招待小王姐姐,但吃的最多的還是我們幾個弟兄,媽媽和姐姐們相擁哭了大半夜。
接下來,我的任務就重了。媽媽就像有個女兒出嫁了似的,每個星期天都派我到知青點去。第一次是媽媽陪我去的,快到知青點的路上,媽媽教我認識了知青樹,這些棵出奇的、極旺盛的大樹。
記得那時的我往返于家和知青點之間,小王姐姐經(jīng)常告訴她的同伴,他的弟弟又來了。我們相處的也非常融洽。每每帶回給父母的消息多是姐姐鋤頭柄子斷了、割稻的鐮刀不好使了、手上又磨出水皰了,等等……父親和母親都一一及時解決和看望。有一次我送去一根鋤頭柄子,并帶去了一大瓷缸子菜,到了知青點,個個房門緊鎖,大概是都出工去了,我就坐在知青樹下等,不知不覺坐在樹下睡著了。突然幾只家犬互相爭吵聲吵醒了我,我一看放在腳邊的一大缸子菜全被狗吃了,不但吃完了,還為爭食相互打架,我氣得大哭。媽媽舍不得給我們兄弟們吃的,卻讓狗吃了。我邊哭邊拿起鋤子柄攆狗,狗被攆跑了,但如何向小王姐姐和家里的父母交待,我急得坐在地上又大哭起來。收工回來的小王姐姐知道這件事后,不但不怪我,還疼愛的問我被狗咬了沒有?并和我訂立了“攻守同盟”,告訴媽媽說菜的味道好極了。后來直到小王姐姐衛(wèi)校畢業(yè),回到我家度假的一次閑談中被媽媽知道了,此時的媽媽笑得前呼后仰。
知青樹也是小王姐姐經(jīng)常護送我回家分手的地方。那個時候,知青們都是要按時上工的,姐姐也沒有時間送我太遠。久而久之,約定俗成的一個地方就是這些棵知青樹。每每送到這里,我就回過頭來推著姐姐回去。我走很遠了,小王姐姐還站在樹下目送著我,并向我揮手……至今,我站在樹下,當時定格在我腦海里的那個鏡頭依然非常清晰,令人落淚。
小王姐姐是七五年上池州衛(wèi)校的`。在張溪醫(yī)院工作一段時間后調往銅陵銅山礦醫(yī)院。在張溪醫(yī)院工作的時日算是對知青樹下的父老鄉(xiāng)親們的報答,她當時非常熱情地幫助缺醫(yī)少藥的鄉(xiāng)親們,上了年紀的家鄉(xiāng)父老現(xiàn)在也還記得她,談起她。每每問起我時,我向他們介紹:小王姐姐回上海了,現(xiàn)在在閘北區(qū)殘聯(lián)工作,也快退休了,她很幸福。二ooo年,我和我的妻兒還專程到上海拜望過她。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281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