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著文章出處(通用三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6-06 15:05:15
妙手著文章出處(通用三篇)
時間:2023-06-06 15:05:15     小編:zdfb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妙手著文章出處篇一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被厥鬃约毫甓嗟男侣劰ぷ?,首先從腦海里蹦出來的就是陸游這副對聯(lián)。

20xx年三月,我結(jié)束十六年的教育工作,投身新聞事業(yè)。當上記者,伴隨強烈新鮮感的是知識面狹窄的窘迫。想要干好一項工作,務必有必須的知識儲備。沒有準備的行動必然導致手忙腳亂。我的第一次采訪雖然事后在領導幫忙下完成了這篇通訊報道,但寫作過程磕磕絆絆,苦不堪言??偨Y(jié)教訓,是自己采訪前案頭準備不足。那位企業(yè)家的背景、企業(yè)產(chǎn)品及其在全市產(chǎn)業(yè)中的位置、企業(yè)文化等等一概沒搞清楚,貿(mào)然采訪,只能一頭霧水。

稿件寫好了,發(fā)表了,看著報紙上那署了自己名字的一千多字,心頭涌上一絲甜、一絲苦、一絲酸。真是“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啊。有時候,做足了采訪前的案頭準備,可真正采訪時卻發(fā)現(xiàn)準備的東西派不上用場,甚至采訪對象與資料都得臨時調(diào)整。這時候只能“急中生智”,高速開動腦筋,找準新聞點,設計問題,完成采訪。采訪完成不代表稿件構(gòu)成,往往是采訪后覺得自己已經(jīng)取得了充足的素材,但回來寫作時才發(fā)現(xiàn)還是有些問題沒搞清。即使找準了新聞點,取得了充足的素材,解決了“寫什么”,構(gòu)思成文的時候還會遇到“怎樣寫”的問題。

為拿出一篇稿件的框架思考一兩個小時,為求得一個適宜的句子、恰當?shù)脑~語推敲十多分鐘,那都是常事?!耙靼惨粋€字,捻斷數(shù)莖須?!蹦菚r候,感覺自己真的能和古人想通。《儀征信息》的記者跟其他平面媒體的記者不一樣,我們既是文字記者又是攝影記者。這對.記者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在報道重要領導領導活動時,記者同時操作照相機、錄音筆、筆記本,兼顧文字與圖片而能不顧此失彼,確非易事。做記者的時候,我多負責重要領導活動的報道,其中的甘苦比別人體會得更深。此刻,我做修改,輕易不槍斃記者的稿件,稿件質(zhì)量但是關,哪怕讓記者一改再改。新聞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樣,沒有干過,真的不能深切體會其中的艱辛。

從一線記者退居幕后做修改,工作節(jié)奏放緩了,大腦神經(jīng)卻繃得更緊。修改工作最可怕的敵人是“熟視無睹”。周日到周五,每一天看稿、改稿、校對,視線里通常都是熟悉的地名、人名、職務、企業(yè)、項目熟悉的東西看多了,大腦便會抑制神經(jīng)興奮,把似是而非的東西誤讀成正確的東西,一些錯誤就“莫名其妙”地產(chǎn)生了。中國第一大報《人民日報》前些時候把溫*總理的名字弄成了“溫家室”,我想,做過修改的人恐怕都能“理解”這樣的錯誤。修改工作的每一天,除了安排好版面、處理好大是大非方面的問題,我就一向*自己始終以陌生的眼光審視稿件的每一個詞句、標點,留意翼翼地繞過一個個“熟視無睹”的陷阱。記者節(jié)到了,作為一名新聞從業(yè)人員多少有些感觸,對自己這份工作取得的成績多少有些自豪。

但是,想一想范長江、鄒韜奮這些前輩,比較當今為和平、發(fā)展、民生而奔走甚而血灑戰(zhàn)場的杰出同仁,我們才算什么用“忝列其中”描述我與新聞記者行業(yè)的關系是恰當?shù)?,這絕不是謙虛。

妙手著文章出處篇二

1927年,有一位偉人與19名戰(zhàn)友一起,被國民黨軍閥殺害,后葬于香山邊的萬安公墓;85年后的今天,在這紀念先人的清明時刻,我來到了萬安公墓,來探望這位偉人來了。

走進陵園,正中間立著他的漢白玉全身雕像:一身正氣。臉上還分明地表露出他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仇恨,雙眼射出對未來的無限希望。以雕像后,是他與妻子的墓,墓后墻上是鄧小平爺爺題辭“李大釗烈士永垂不朽”。墓的兩邊是兩要小道,通往事跡展廳;兩小道的外側(cè)都是竹林,竹桿或竹枝上紅絲帶、黃絲帶滿園、成串的千紙鶴、追思卡等都隨風輕舞,無一不透著天下人對李大釗的衷心的尊敬與熱愛、深深誠摯的思念…林中有許多名人給李大釗題的挽辭:有的平淡之中溢滿情真意切的友情;有的尊敬之中深蘊高度贊頌;…讀罷,都叫人心酸。

懷著激動的和崇敬的心情,我踏進了李大釗事跡展覽廳。一進門,首先蚋進眼簾的是廳正中的巨幅對聯(lián)“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边@是李大釗家中的對聯(lián),從此聯(lián)中可讀出李大釗的愛國情懷。在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中了解到了,李大釗寧可被捕也不離開他的工作崗位,他被捕后,受盡非人的折磨,敵人也沒是到一點兒他們想要的東西。此時此地,課文中所描述的一切清晰地在腦海里浮現(xiàn)。

走出了陵園…我的身后有更多和我一樣尊敬李大釗的人們在以各種不同的形式紀念我們心中的英雄。

1916年9月的一天,李大釗的一位朋友請他題寫一副對聯(lián)。他想起了這副楹聯(lián),于是奮筆疾書了“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十個大字,與朋友共勉。

妙手著文章出處篇三

;

在剛剛結(jié)束新聞職業(yè)生涯一年后,他在大學教師崗位上拿下了人生中的第二個中國新聞獎,成為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遼寧省唯一獲獎的大學教授。投身黨的新聞事業(yè)20余年來,現(xiàn)為渤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高級記者的孟嘉多已經(jīng)成長為遼寧省優(yōu)秀專家,獲國家級、省部級新聞獎特等獎、一等獎33次,并入選“中國好人榜”。

“有99%的人選擇安逸,

但我寧愿做那1%”

翻看著往年別人的優(yōu)秀新聞作品,青年孟嘉多不禁在心里嘀咕:“怎么我就寫不出來?他們都是怎么寫的?……”一邊翻看一邊拿出紙筆,一字一句謄寫起來。覺得抄寫還不夠,他又拿來主編修改過的文稿,認真與原稿比較。

“問題出在哪兒?為什么這么修改?”在思索與謄寫之間,他恍然大悟:原來新聞要這樣寫!而就是這樣一個轉(zhuǎn)變,讓孟嘉多捅開了新聞寫作這層神秘的窗戶紙。

2008年,新聞報道《一個愛笑女孩的最后心愿》感動了遼沈大地,文中一句“媽媽,如果我的角膜能使別人恢復光明,我還在這個世界上看著你;如果我的心臟能在別人的胸腔跳動,我還在這個世界上愛著你”牽動了無數(shù)讀者的心。在錦州師專上學的鐵嶺籍女大學生孫祺突患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她希望能在離世后將器官捐獻給社會。

孟嘉多得知消息后立即趕赴醫(yī)院,同時組織起一支156人的獻血團隊,為挽救孫祺的生命爭分奪秒。

沒人敢保證孫祺的存活概率有多大,但孟嘉多還是選擇奔走于各大企業(yè)之間,號召企業(yè)和社會為孫祺募集愛心善款。在他不懈的努力下,奇跡竟真的出現(xiàn)了:孫祺身體各項指標逐漸恢復正常,半年后康復出院,并成為一名人民教師。

“如果孫祺沒有被救活,你會怎么辦?”遼寧電視臺記者采訪孟嘉多時這樣問。

其實,這樣果斷的預判能力和新聞素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所能養(yǎng)成。初入新聞行業(yè)時,孟嘉多也曾有過自我懷疑。

“新聞記者在我看來是一個神圣的職業(yè),有時看著署名就會想:我真的是一名記者了嗎?我已經(jīng)準備好了嗎?”為了給自己一個肯定的答案,盡管身在錦州的市級媒體,孟嘉多始終堅持用省級、國家級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把每篇文章都當作要參評中國新聞獎一樣認真對待。

最初當記者時,孟嘉多曾不滿意自己在采訪時操著一口錦州方言,怕給采訪造成障礙,便拿來錄音機一句句地跟讀,學習普通話。遇到采訪不順利時,便反復琢磨采訪技巧,思考怎樣才能問出有價值的信息。他還堅持研究國家政策,與省級、國家級媒體方向保持一致。

“我收獲了個‘1,

但更應看到我準備了‘10”

“中國新聞獎我上小學時就知道,那是每個新聞工作者畢生追求的目標……”孟嘉多感慨道。

隨著新聞作品越寫越多,好作品也積累了不少,可遺憾的是身在市級媒體,與中國新聞獎總差了一個平臺、一個渠道。

2014年,對于中國新聞界來說極不平凡。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第十三屆長江韜奮獎評選機制啟動一系列改革措施?!皟瑟劇痹u選增加了受理自薦、他薦參評作品和參評者,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等全國11家新聞教研機構(gòu)可獨立推薦參評作品。

2015年11月8日,《錦州晚報》發(fā)表的新聞通訊《損失5萬 挽回140萬 村主任舍自家魚塘救活鄉(xiāng)親田》獲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這也是孟嘉多通過自薦制度獲得的自己人生中第一個中國新聞獎,而全國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靠自薦獲獎的稿件僅6篇。

“做硬骨頭好人,為普通人發(fā)聲”

第二天一早,《親愛的,多想多想再留住你幾天》的錦州版“山楂樹之戀”見報,“深情哥”為絕癥妻子奔走的消息傳遍錦州大地。

孟嘉多有時也會遇到難纏的采訪對象,采寫調(diào)查報道經(jīng)常會遇到各種阻力,甚至還可能威脅到他的人身安全。

“不行!這事你可不能去,太危險了!”母親聽聞兒子報的選題,總是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為了不讓家里人擔心,孟嘉多只好背著家人寫調(diào)查報道。

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雅礱江鎮(zhèn)立爾村發(fā)生森林火災,3月31日下午,30名撲火隊員在轉(zhuǎn)場途中,突遇山火爆燃犧牲。就在大家沉浸在悲痛中,痛心悼念英雄時,網(wǎng)絡中出現(xiàn)了不和諧的聲音。

看到這樣不和諧的言論,孟嘉多非常氣憤?!斑@不是往烈士家屬傷口撒鹽嗎?”他當即決定:撰寫評論文章對這種言論予以駁斥,糾正侮辱英雄的歪風。而正是這篇《決不允許惡意調(diào)侃救火犧牲英雄》的文章,為孟嘉多第二次敲開了中國新聞獎的大門,兩次獲獎相隔5年。這篇文章成為遼寧歷史上第一篇獲得中國新聞獎的網(wǎng)評文章。

相關熱詞搜索:;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284477.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