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案例篇一
上饒縣六中:蔡祥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的特點;運用實例,說出我國為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而建設的大型工程。
2、過程與方法:通過圖像對比,探究華北地區(qū)缺水的原因;通過計算和數(shù)據(jù)分析,尋找解決北方水資源短缺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節(jié)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
中國水資源空間分布南豐北缺
教學難點
華北地區(qū)缺水的原因;某種意義上說,節(jié)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比調水更重要。
教學方法
讀圖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由干涸的土地圖片獲得心靈的沖擊,并猜測這么缺水的地方在哪里。
通過身邊事物導入,引發(fā)學生的興趣。而且,將珠江充盈的江水和甘肅某地干涸土地進行對比,強烈的視覺沖擊,讓學生對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產(chǎn)生感性認識。
展示中國水資源分布圖
提問:為什么我國水資源南豐北缺呢?能聯(lián)系之前學過的年降水量分布規(guī)律解釋一下嗎?(課件相應展示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
提問:同學們覺得我國什么地方缺水最為嚴重?為什么? 展示全國、南方、北方、華北、東北等地的人均水資源數(shù)據(jù)。
提問:華北年降水量并沒有像西北那么少,為什么人均水資源量這么低呢? 展示中國人口密度圖,讓學生解釋原因。
通過讀圖,歸納中國水資源空間分布特點,結合年降水量分布規(guī)律,解釋其原因。
通過數(shù)據(jù)和人口密度圖,探究出我國西北、華北地區(qū)缺水最為嚴重,而且原因并不相同。
對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的認識由感性上升為理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和數(shù)據(jù)分析的能力。
加強學生對北方缺水地區(qū)境況的認識,激發(fā)學生情感。
學生提出解決北方缺水問題的方法。
將學生之前積聚的對北方缺水憂慮的情感體驗釋放出來,為解決北方缺水問題獻計獻策。
展示南水北調路線示意圖,提問:
1、從哪條江調的水?
2、調水線路主要有哪三條?分別把水調到哪里去?
讀圖回答問題。
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
展示南水北調各地開工圖片,表明南水北調這項跨世紀大工程已經(jīng)開工了。完工后將很大程度緩解北方水資源短缺的問題。
欣賞圖片。
加強時代感,讓學生體會到通過地理課能觸摸時代跳動的脈搏。
承轉:除了跨流域調水,還有哪些方式能緩解北方的水危機呢?
自由討論,回答問題。
讓學生認識到除了調水,解決水資源短缺還可以節(jié)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小結:我們南方地區(qū)是否就沒有缺水的煩惱了呢?你知道嗎?由于降水的季節(jié)性變化,我們南方的某些農村在少雨季節(jié)也出現(xiàn)了嚴重的干旱,造成農作物的減產(chǎn)。在某些地方由于水污染嚴重,甚至“守著大江沒水喝”,還好我們閩江水質目前還是比較好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從自身做起,節(jié)約用水,保護水資源!至于節(jié)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有哪些具體的方法,我們留待下節(jié)課學習。
醞釀節(jié)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具體方法。
激發(f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案例篇二
知識目標:
1.學生認識分子的真實存在及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質;
3.學會用分子的觀點來區(qū)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4.理解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會判斷典型的純凈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查閱資料、觀察及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精神。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純凈物”兩部分。
前一部分著重于描述物質由分子等粒子所構成,討論分子的基本性質。教材一開始從人們所熟悉的一些日?,F(xiàn)象入手,如:人經(jīng)過花圃或酒店,會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濕的衣服經(jīng)過晾曬就會干燥;糖塊放在水里,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通過對這些日常生活現(xiàn)象的思考,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質是由人們看不見、摸不著的粒子構成的結論(分子是構過成物質的一種粒子)。通過酒精和水混合后總體積縮小,及晶體碘的升華與凝華等實驗現(xiàn)象,使學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的結論基礎上進一步得出分子是運動的及分子之間有間隔的推論(即分子的性質)。之后,教材以水變成水蒸氣,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幾個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運用初步介紹的分子知識對物質發(fā)生變化時分子本身是否發(fā)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了實質性的分析。從而給分子下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教材為了進一步讓學生確信分子存在的客觀性,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分子照片,同時用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運動狀態(tài)。使學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對分子的認識。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氣的組成及硫粉和鐵粉混合實驗為基礎從宏觀上對混合物和純凈物兩個概念做了區(qū)分。然后從微觀上-用初步掌握的有關分子知識進一步區(qū)分純凈物和混合物,使學生能初步建立純與不純的相對概念。
本節(jié)重點研究的是有關分子知識。分子看不見也摸不著,對于它的存在學生很難相信,接受起來遠不如第一章知識來的快。教材第一章重點研究的是氧氣的制法及性質。對于氧氣學生比較熟悉,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jīng)建立起人吸進的是氧氣,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氣盡管也看不見,摸不著,但學生能憑生活經(jīng)驗確信氧氣真實存在著。鑒于此,建議在教學過程中也從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入手,例如:人經(jīng)過花圃或酒店,為什么能聞到花或酒的香氣;濕的衣服經(jīng)過晾曬為什么能干;糖塊放在水里,為什么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將宏觀現(xiàn)象做為紐帶,誘發(fā)學生進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是因為花或酒中有香氣的分子(或粒子)擴散到空氣中,接觸到人的嗅覺細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氣。濕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擴散到空氣中去了。糖塊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擴散到水的分子中間去了。以生活實際中的問題讓學生感知分子的真實存在。將宏觀現(xiàn)象與微觀結構建立起了聯(lián)系。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實驗(氨分子擴散實驗、品紅擴散實驗并補充酒精與水混合實驗)融入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實驗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實存在,同時也便于學生學習分子性質時,樹立起分子是運動的,不同物質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間都有間隔距離的想象。為了使學生更加確信分子的真實存在,除向學生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分子照片外,還可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或圖書館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對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節(jié)知識的一個重點。教師首先可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幾個物質變化(如:水變成水蒸氣,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觀過程,然后讓學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識以小組的形式從物質發(fā)生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時分子本身是否發(fā)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實質性的分析,從而給分子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本節(jié)教材的另一個重點,是使學生樹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證觀點?“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從保持原物質化學性質來說分子是不可分的整體粒子,因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來物質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來物質的化學性質。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說它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分子起了變化,變成別種物質的粒子了。通過對分子的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逐步培養(yǎng)學生辨證地思考問題。分子概念中還強調了“化學性質”是因為通常討論的物理性質是一種宏觀現(xiàn)象,是該物質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現(xiàn)出來的,而不是每一個單個分子所能表現(xiàn)的,如:顏色、狀態(tài)、熔點、沸點、密度等。本節(jié)知識不僅應讓學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應讓學生弄清概念的內在含義。
在學生對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師生應對分子的基本性質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外,還應認識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運動,分子間有間隔距離。在教學過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微觀粒子運動的動畫,一方面可以誘發(fā)學生進行想象不同狀態(tài)的物質其中無數(shù)粒子在不停運動的圖景,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識變?yōu)榫唧w,增強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的興趣。初二物理中學生已學習了分子運動論的有關知識(分子是運動的,分子之間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學生指明有關分子熱運動和物態(tài)變化是物理學要深入一步討論的問題。學生如果對分子運動狀態(tài)、分子間力和物質三態(tài)相互轉化的本質有所認識,將對以后學習溶解、結晶溶液導電等大有好處。
對于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有關知識,建議教學中還是從實驗入手,讓學生由感性認識去理解混合物和純凈物,并進一步從微觀角度去分析。最后,還應使學生認識物質純與不純的相對性,培養(yǎng)學生辨證的思考問題的方法。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案例篇三
一、教學內容分析1、
課標中的內容《燃燒與滅火》隸屬課標中的第五部分《化學與社會發(fā)展》中的化學與能源和資源的利用。
2、教材中的內容
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七單元課題1《燃燒和滅火》。
本課題共包含三大內容: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簡介。本課題共需兩課時,此設計為第一課時。
二、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學習本課之前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化學知識積累,對燃燒的現(xiàn)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對學習特別是實驗探究有較濃厚的興趣。本課的重點是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學生可以通過探究、分析總結得出。
1、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出發(fā),讓學生從生產(chǎn)、生活實際中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通過實驗探究得到結論。
2、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親自完成燃燒條件的探究、滅火的方法等實驗。以培
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使學生在實驗中發(fā)展學習的興趣,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①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②了解易燃物和易燃
物的安全知識。
2、過程與方法: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習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①燃燒可造福人類,又會給人類帶來災害的事實,學會用辨證的觀點看問題;②通過認識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規(guī)律,認識規(guī)律,掌握規(guī)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進展,避開災害,造福人類;③通過安全知識的學習,增強安全意識。
五、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方法。
2、教學難點:
(1)燃燒條件與滅火原理的應用
(2)探究方案的設計與實施
六、教學過程
教學
內容
教學環(huán)節(jié)
活動時間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燃燒的定義及特征
引入新課
2.5min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使學生回顧燃燒的“功”和“過”,并由此進一步體會“科學是把雙刃劍”,只有掌握其規(guī)律,才能趨利避害,也激發(fā)起學生探究燃燒本質與燃燒條件的興趣。
【創(chuàng)設情景】通過ppt課件展示7幅與火有關的圖片。
【觀看】
【思考并回答】略
教學
內容
教學環(huán)節(jié)
活動時間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燃燒的定義及特征
復習回顧交流
4min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讓學生自己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與已有的知識體系對燃燒進行從感性到理性的再認識。
【布置任務】同學們找到了哪些燃燒事例?請與大家交流。
【提問】根據(jù)以上事例,同學們能否歸納和描述什么是燃燒?
【提問】燃燒具有什么特征?
【交流匯報】略
【思考并回答】略
【思考并回答】略
燃燒的條件
實驗探究總結交流
12min
【提問】燃燒究竟需要怎樣的條件呢?請根據(jù)自己對燃燒的了解,做出一些猜想。
【布置任務】同學們根據(jù)以上猜想通過自己10分鐘的探究活動尋找物質燃燒的條件。并將結論填寫在學案上。
【點評】學生探究報告
【介紹】著火點
【小結】燃燒的條件
【思考并回答】略
【提出假設、設計方案、實驗驗證并得出結論】
【交流匯報與討論】
【傾聽】
【思考并回答】略
【傾聽】
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自己用探究學習的方式去研究物質燃燒所需要的條件。
課堂練習
2min
【布置任務】請同學們根據(jù)燃燒的條件示意圖完成課堂練習。
【教師引導】
【思考并回答】略
【傾聽】
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根據(jù)物質燃燒所需要的條件解決實際問題。
實驗《水火相容》
4min
【演示實驗】白磷在水中的燃燒。
【分析小結】
【觀看并思考】略
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在碰撞中激發(fā)思維的火花。
課堂練習
3min
【布置任務】請同學們認真讀圖完成課堂練習。
【思考并回答】略
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利用所學的新知解決實際問題。
滅火的原理與方法
回顧交流
5min
【演示實驗】多次點燃一支蠟燭,請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熄滅。
【同學代表上講臺演示其余同學觀察并思考】略
3min
【創(chuàng)設情景】通過ppt課件展示4幅與滅火有關的圖片。
【分析】
【觀看并思考】略
【思考并回答】略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與感性認識,總結滅火的一般原理與基本方法。
分析小結練習
2min
【布置任務】請同學們認真讀圖完成課堂練習
【思考并回答】略
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利用所學的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
內容
教學環(huán)節(jié)
活動時間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回顧總結
回顧總結
3min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通過師生共同回顧與總結,明確燃燒的條件與滅火的原理及方法。
【小結】
1.燃燒的條件
2.滅火的原理與方法
【回顧總結】
播放錄像
4min
【創(chuàng)設情景】播放錄像:《不同材料引起的火災和自救》
【觀看并思考】略
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使學生學會基本的防火、滅火及火災現(xiàn)場的自救方法。教導學生珍愛生命,回饋社會,報效祖國。
結束語
0.5min
師生一起莊重承諾:珍愛生命、防止火災、學會自救、遠離傷害
七、學習評價設計
本課題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從兩方面入手,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并重。在注重對科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評價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生在活動中對科學探究過程與方法的體驗和學習態(tài)度、情感及價值觀的發(fā)展進行評價,強化評價的診斷和發(fā)展功能?;顒釉u價與學習結果評價各占50分。
(1)學生活動評價(分值50%)
“燃燒的條件”探究式教學活動學生表現(xiàn)評價表
班級姓名學號
評價項目
質 性 評 價
量化評價(等級分)
具體評價內容
填寫具體事實
滿分
自評
互評
師評
1
提出問題
物質需要具備什么條件才會燃燒?
6
2
做出假設
1、
物質可燃;
2、
與氧氣或空氣接觸
3、
溫度達到著火點
6
3
設計實驗方案
能否自行設計合理的
實驗方案
10
4
實驗操作
能否小組分工合作完成實驗、操作是否規(guī)范、有效
10
5
分析并得出結論
分析推斷燃燒需要的三個條件
6
6
表達和交流
是否具有與他人合作、表達與交流的能力
6
7
反思、提出新問題
物質在其他氣體中能燃燒嗎?
6
等級
總
分
50
評語(教師填寫)
(說明:1、等級分的評價標準:單項表現(xiàn) 優(yōu)——6或10分,良——5或8分,中——3或6分,需努力——2或5分,特優(yōu)——加2分; 2、等級評定標準:7項總分50以上為特優(yōu)、45—50為優(yōu)、40—45為良、30—40為中、30以下需努力)
自評(×40%)
小組互評(×30%)
教師評價(×30%)
總 評
(2)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分值50%)
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采用筆試測驗的方式進行。本課題設計了10分鐘測試題(課內完成),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根據(jù)結果給學生打分。兩次評價的總分即為學生該課題的總成績。(附《燃燒與滅火》的10分鐘測試卷)
《燃燒與滅火》10分鐘測試題
班級姓名學號
1.
。
2.加油站必須貼的標志是。
3.
木材起火可以用水撲滅,油起火卻不能用水撲滅。為什么?。
4.
發(fā)生下列情況時,你會采用什么方法滅火?
①家用電器線路短路而發(fā)生火災。
②炒菜鍋中食油起火。
③在實驗室不慎碰翻酒精燈,酒精在桌面上起火。
5.談談你將如何為你居住地區(qū)的防火、防爆做些有益的工作。
1.燃燒現(xiàn)象司空見慣,在教學時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出發(fā)創(chuàng)設情景使學生回顧燃燒的“功”和“過”,并由此進一步體會“科學是把雙刃劍”,只有掌握其規(guī)律,才能趨利避害,也激發(fā)起學生探究燃燒本質與燃燒條件的興趣。
2.提供實驗器材讓學生自己用探究學習的方式去研究物質燃燒所需要的條件。使學生在知識的形成、聯(lián)系、應用過程中養(yǎng)成科學的態(tài)度,獲得科學的方法。
3.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并播放教學錄像,使學生學會基本的防火、滅火及火災現(xiàn)場的自救方法。教導學生珍愛生命,回饋社會,報效祖國。
4.提供一些網(wǎng)上課堂的網(wǎng)址,培養(yǎng)學生利用網(wǎng)絡學習有用知識的習慣。
九、教學反思
通過實施本節(jié)課教學與聆聽點評指導,受益非淺。
燃燒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一種化學現(xiàn)象,在日常生活中多有涉及。這是一個好事,因為學習自己熟悉的東西總是比較容易的。但是固有的知識經(jīng)驗有時也會影響我們應該達到的學習效果,先入為主的思想會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怎樣揚長避短,既能利用已有的經(jīng)驗,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求學欲望,這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技術難題。
探究式教學是化學課的主題?;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通過實驗實現(xiàn)探究目的,做好實驗是基本要求,用好實驗是關鍵。利用實驗,層層深入。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一套探究燃燒條件的實驗方案,提供了一系列實驗器材供學生選擇,自主合作完成探究實驗。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完成這一學習任務。
本節(jié)教材著眼于生活中的化學。而教學中要活學活用教材使知識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還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圍加深難度的誤區(qū)。要落實課程標準使學生扎實掌握基礎知識點又能靈活運用它們,這就對問題的情境設計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設計問題時,要順應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求知求實。
課堂教學教程中,有實物展臺、課件等可用手段,利用它們是為了提高教與學的效率,要避免流于形式擺花架子;不用過于追求教學模式與環(huán)節(jié),要力爭學生會了的不講。這點初中老師不容易做到,要引起重視。
本次課前,我以課本的實驗為藍本演示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氣的實驗,感覺操作較困難,白磷在熱水中融化且游動,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作用制氧氣不好控制氧氣的流量。鑒于此,我作了如下改進,事先收集好一集氣瓶氧氣,實驗時將集氣瓶倒扣在熱水中的白磷上,可看到白磷在水中劇烈燃燒產(chǎn)生濃厚的白煙,且有水柱上升,操作簡單,效果明顯并且環(huán)保。改進實驗既增強了實驗的直觀性和可操作性,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環(huán)保意識。
另外,要想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應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課堂上自己要更投入更活躍,學生才可能更活躍更投入,才能使他們在一個充滿樂趣的時間和空間里獲取更多的知識和營養(yǎng)。
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增強其學習意識,將是好為人師的永恒追求。
附:第七單元
課題1燃燒與滅火學案
[提出問題]
火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是燃燒的一種現(xiàn)象。你在以前的學習和生活中,一定知道很多燃燒的事例。請把你知道的事例與同學們交流、討論,如鎂條的燃燒、,,等。
燃燒是可燃物與發(fā)生的一種、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實驗探究]
一、燃燒的條件
問題
物質需要具備什么條件才會燃燒?
假設1、物質可燃;2、;3、。
實驗步驟
1、
用鑷子分別夾取一根小木條和一塊小石子,在酒精燈上點燃。
2、
觀察常溫下存放的蠟燭會燃燒嗎?點燃后呢?
3、
分別點燃兩支蠟燭,將其中一支蠟燭用燒杯罩住。
分析實驗
請將未完成的實驗報告填寫完整
探究問題
實驗現(xiàn)象
實驗結論
1、燃燒與物質有關嗎?
可燃物才能燃燒
2、燃燒與溫度有關嗎?
常溫下蠟燭不燃燒
點燃后的蠟燭燃燒
3、
燒杯內的蠟燭熄滅了
燒杯外的蠟燭繼續(xù)燃燒
結論
物質燃燒需要三個缺一不可的條件:
(1)可燃物;(2)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也叫著火點);(3)氧氣(或空氣)
你所知道的滅火的方法有:、、
二、滅火的原理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離;
(2)
隔絕氧氣(或空氣);
(3)
使溫度降低到著火點以下。
[牢記下列安全警示標志]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284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