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把一定階段內(nèi)的有關情況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導性的經(jīng)驗方法以及結論的書面材料,它可以使我們更有效率,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總結吧。優(yōu)秀的總結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質(zhì)的總結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母親的恩情反思與總結篇一
教讀散文時作為教師更多的是讓學生的眼睛盯著用得準確生動的動詞、形容詞或副詞,可是,有時關注一個不起眼的甚至會讓人遺忘的詞語也可能會有意外的收獲。
“母親喜歡看小說,她常常把所看的內(nèi)容講給妹仔聽。她講得娓娓動聽,妹仔聽著忽而笑容滿面,忽而愁眉雙鎖……”。這個“妹仔”究竟是誰?和鄒韜奮是什么關系?我很想弄明白。
文下注釋說“仔”(方言)小孩子,那當然應該是鄒韜奮的妹妹了??墒撬坪跤植粚?,因為下文還有這樣的文字:“往往講到孤女患難或義婦含冤的凄慘的情形,她們兩人便都熱淚盈眶……那時的我立在旁邊瞧著,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們?yōu)槭裁茨菢訜o緣無故地揮淚痛哭一頓?!?如果是鄒韜奮的妹妹,那么他身為哥哥怎么會聽不懂母親講的故事而做妹妹的卻聽得如此動情動容?顯然不能想當然地把“妹仔”猜測成是鄒韜奮的妹妹。
后來我查閱了資料,很快的我查到了,原來 “妹仔”不是鄒韜奮的妹妹,而是母親由娘家?guī)淼囊粋€青年女仆。
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有時候要善于去發(fā)現(xiàn)一些細節(jié),并且不輕易將它放過,這樣對作品的把握和理解將會更準確、到位、深刻。
母親的恩情反思與總結篇二
不少語文老師說語文課越來越難上。好多有識之士大聲疾呼要“簡簡單單上語文”,可是就連許多特級教師似乎也沒有把語文課上簡單。為什么簡單的事反而搞復雜了?老師們說:怕別人說沒有“新意”,沒有“亮點”。沒有“亮點”意味著什么?它雖然不能和失敗畫等號,至少意味著平庸。
以往,我的許多徒弟,每拿到一篇課文,還沒讀兩遍,便考慮怎樣上出“彩“來——做什么樣的課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發(fā)散,哪里可以“多元解讀”,如此等等。企圖以花架子來制造“亮點”。
語文教學的真正亮點在哪里?
前不久,我在西安執(zhí)教了《第一次抱母親》。既沒有做課件,也沒有表演,卻獲得了師生的好評。如果說獲得師生掌聲和贊嘆之處是亮點的話,那么,歸納一下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我的朗讀,二是學生的朗讀,三是我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和處理。其他還有一些,如老師的講解和板書的字等。
朗讀的亮點,不僅體現(xiàn)在學生朗讀得聲情并茂上,即“結果”上,更體現(xiàn)在老師的引導上,即“過程”上。
母親的恩情反思與總結篇三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借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充分表達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字里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
課前,我安排學生先搜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期間的有關資料,對季羨林先生有所了解。導入新課時,我讓以“國寶”一詞引入,結合資料,讓學生了解季羨林先生在學術上的偉大貢獻,從而引出季老那一段長達十年的留學生涯。以及季羨林老先生去世的時間(7月11日9時,享年98歲)和悼念儀式的隆重進行體驗。
新課開始,我給學生讀了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聽后,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為理解本課做好鋪墊。緊接著,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后我緊緊抓住“母親”一詞質(zhì)問學生:“這里的母親指的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一個是親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薄澳敲醋髡呤窃谑裁辞闆r下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呢?”這樣既交待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又讓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diào),為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礎。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lián)系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
課堂上,學生們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找一找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并在小組里交流,學生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學習積極主動,交流時氣氛活躍,他們找到了“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钡染渥樱@樣較好地體現(xiàn)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只要老師引導得當,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從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想在教學中 “解讀”課文,更應該引導學生“創(chuàng)讀”,以讀促講,以讀悟情,以讀激情。
與過去的課堂教學相比,我覺得這一節(jié)可更加充滿親情,相信通過學習,孩子們一定會與自己的母親更加親近,也一定會更加懂得母親對自己的關愛。
母親的恩情反思與總結篇四
第一自然段主要抓“夜深了……一針針……她想……”這句話,通過看課文插圖,理解“一針針”“一線線”的意思,引導學生品味:從母親在燈下一針針一線線的縫補衣服,你知道了什么?再聯(lián)系上句中“忙著”一詞,體會出母親為兒日夜操勞的辛苦,然后通過想象:母親會在心里想什么?進一步感受母親對兒子的牽掛疼愛,最后通過朗讀表現(xiàn)母親把對兒子的愛縫進了衣服里的無私關愛之情。
第二自然段圍繞想象孟郊和母親分別時的情景,說一說母親怎樣叮囑兒子,兒子心里怎樣想的,體會母子間的深情,為下面解決難點鋪路。
第三自然段處理好比喻句:母親就像太陽,母愛就像春天里的光輝。我這樣引導:回想平時媽媽照顧你的事情,從而體母愛就像陽光,無處不在,細致入微地溫暖著小草。并抓住“撫摸”一句,讓學生模仿做一做動作,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會母愛無法回報,從而懂得:“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意思。
最后一段,我設問:雖然母親的恩情,我們無以回報,但是我們要報答嗎?你怎么報答?學生們說了很多:給父母端茶送水遞拖鞋,陪父母聊天,給父母表演節(jié)目,幫父母做小家務之類的小事,教師的適時引導,幫學生把道德認識與具體的道德生活聯(lián)系起來,指明了學生道德活動目標。
課后,我讓學生給母親做一件事,把想對媽媽說的心里話寫下來。
母親的恩情反思與總結篇五
流程清晰,先整體感知,后精讀賞讀。在精讀環(huán)節(jié),有教師示范,啟發(fā)學生通過抓本體和喻體的相似處找到事物的特征,結合全文整理句子,理解句子深層含義。
二、失敗的原因
教學是一種遺憾的藝術。這次《荷葉母親》的疏漏之處就有:如(1)表達含混。備課組長提到:在給學生提出問題時,語速緩慢些,提問兩遍。這一項作為本周亟待整改的地方。
(2)字詞處理欠當。這節(jié)課字詞部分超時了。原因在于:(1)字詞較多,不但有新授,還順帶復習了上一課的部分內(nèi)容;(2)第一次在課上使用磁性粘貼的田字格,經(jīng)驗不足。以前都是在黑板上自己畫田字格,今天為了落實集備精神,第一次在課上字詞環(huán)節(jié)用上了這個新式武器。方便倒是方便,省得畫格了每次,可沒意識到四個格子在一聯(lián)啊!本課有四個學生容易寫錯的字,我自己示范寫了一個,另外三個叫學生上來寫,以便更好的反映學情。沒想到第一個學生寫的太慢,寫完不對,用手抹去,又反復改了兩回才下來,第二、三個學生呢只有在后面干站著看的份兒。耗時較多。
下次,我可以自己直接板書,或是讓學生課前寫好,上課我再將其貼在黑板上讓其他同學糾錯。這樣,即使有錯,改正耗時恐怕也較之前要少得多。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調(diào)整吧。
母親的恩情反思與總結篇六
上課之前準備充分,親手制作課件,一張一張地慢慢充實起來,在這個過程中逐一搜集素材,甚至為了克服教室投影儀色彩失真的不利條件動手ps圖片作為背景。教案也是在參考了有限的資料后獨立設計的(相關資料不多,因為本文07年才進入人教版七年級上的教材)。這樣細致的備課過程使自己對教材足夠熟悉,因此在實際教學中環(huán)節(jié)清晰連貫,內(nèi)容交代清楚,展開完整。沒有出現(xiàn)拖堂、冷場、中斷這樣的尷尬情景。
② 多媒體運用實效和美感并重
堅持獨立制作多媒體課件,兼顧實效性和對學生美的震撼,尤其是為白蓮紅蓮命運的對比設計了一組美輪美奐的全景大圖,直觀展示了雨打白蓮、白蓮飄散、荷葉擋雨、紅蓮無恙這幾幕在文章中4、5自然段表現(xiàn)得的最為讓人動情的畫面。此外,教參上寫的祖父說家中開了三蒂蓮的時候正好大家庭里面添了三個姊妹是“花瑞人祥”,這樣的過于書面甚至帶文言色彩的詞匯實在難于讓學生理解,于是筆者尋找資料,對比眾多信息,查到了多條有關三蒂蓮的新聞和相應的圖片,擇優(yōu)使用。同時,又發(fā)現(xiàn)有材料說三蒂蓮的出現(xiàn)概率竟然是百萬分之一,雖然難于證實,但是,這種情況出現(xiàn)極少應該是可以肯定的。物以稀為貴,由此向?qū)W生說明這樣的稀罕物兒出現(xiàn)了,在老人的眼里肯定是非常吉祥的事情,怪不得他過了多少年都記得,也就很容易說通了。
③ 真情動人
筆者在教學設計中不僅僅選用配樂朗讀,緩緩將學生領入課文的情境中,還在講授結束后播放《母親是最美的春天》這首優(yōu)美抒情,詞曲皆極為扣題的歌曲。升華了主題,更引起了學生強烈的共鳴。不少學生跟在后面哼唱,有的則動筆記下來歌詞,真正做到了情感價值觀的教育和培養(yǎng)。
④ 師生互動率性、深入
在預案中精確設計了多處互動環(huán)節(jié),在教學中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尤其是讓學生自己找出最喜愛的原文中描寫蓮花、荷葉的語句這個部分,學生認真地做了,很快就能夠發(fā)言,富有感情地朗讀出自己選擇的好句好段,并且獨立分析的有聲有色,比設想中的效果還要好。在播放完歌曲后,已經(jīng)臨近下課,筆者即興問學生母親為你們付出了這么多無私的愛,你以后要怎么回報她呢?學生都很激動,紛紛發(fā)言,有的想為母親做點小事,有的認為自己好好學習就是最好的行動、最好的回報。筆者總結,不管你想做的事情是大還是小,都請你記住今天說的話哦。在會心的笑聲中,這一堂課圓滿結束了。
母親的恩情反思與總結篇七
《懷念母親》的作者是季羨林。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因為本文語言富于跳躍性,而且作者對母親和祖國的這種深厚感情,學生缺乏現(xiàn)實體驗。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困難。針對這個教學難點,我主要采用了“補白”的方式進行拓展式教學,比如時代背景的補白,對關鍵詞語補白,向文后延深補白等方式。
教學本文,我先請學生談談對季老先生的了解,隨后我作了補充:“季老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翻譯家、散文學家,精通12國語言,是北京大學的教授、校長,被譽為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提起季老先生,我們看到的是他頭上的光環(huán),然而,當我們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深處,你們會發(fā)現(xiàn)作者心中有一個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說: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xiāng),離開母親。”這個課前導入,讓學生對季羨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便于課文的理解。
隨后,我請學生找到文中直接表達對兩位母親感情的段落——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理清了文章的結構脈絡:首尾呼應,文章中間部分具體寫了對兩位母親懷著怎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
作者首先寫了對親生母親的懷念。教學本段,我緊緊圍繞著“從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親生母親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這一問題展開。學生主要結合兩句話談了自己的感受,第一句是:“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睂W生聯(lián)系上下文談到作者六歲離開母親,很少呆在母親身邊,再加上母親只活了四十多歲,所以作者痛苦不堪,心如刀絞。為了加深對這一句話的理解,我請學生想象一下:“在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的時候,他的腦海里會回想起什么?”學生交流后,我出示了以下資料讓學生體會:“這是一個窮得不能再窮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時我大部分時間是和母親形影不離。母親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親到地里摘綠豆莢,我便跟到地里,在母親身后跑來跑去,不停地問這問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給母親看一看。棒子上長了烏霉,我一定要問母親這是為什么。母親總是一邊摘著豆莢一邊耐心地回答我的問題,臉上露出慈祥的笑容?!蓖ㄟ^這個資料的介紹,學生對作者心中的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談到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并用摘抄日記的形式重點表達了對祖國母親的懷念。對于這一部分的教學,我主要是讓學生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感情朗讀,并寫下自己的感受。我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了第一則日記,為什么我在想到故鄉(xiāng)、老朋友時,心里感到凄涼,卻又是甜蜜的?對于這個問題,我進行了一個句式的訓練:因為( ),所以我感到一絲凄涼,又因為( ),我心里又是甜蜜的。通過交流,學生體會到了游子那誠摯的愛國心,再次走進老人的心田。
除了摘抄日記,作者還引用了散文《尋夢》中的開頭和結尾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夜里夢到母親,我哭著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么地方去了?!薄疤炷?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痹诮虒W這一部分時,我讓學生想象作者看到了生母怎樣的面影,又見到了祖國母親怎樣的面影?隨后,我請學生賞讀了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懷念“母親”的有關語句:“在夢里向我走來的就是這面影,我只記得,這面影才出現(xiàn)的時候,四周灰蒙蒙的,母親仿佛從云堆里走下來。臉上的表情有點同平常不一樣,像笑,又像哭。但終于向我走來了。”“驚心動魄的世界大戰(zhàn),持續(xù)了6年,現(xiàn)在終于閉幕了。在我驚魂甫定之余,我頓時想到了祖國,想到了家庭。我離開祖國已經(jīng)10年了,我內(nèi)心深處感到了祖國對我這個海外游子的召喚。離開時,我頭也沒有敢回,登上美國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舊詩想成了一首詩:留學德國已十霜;歸心日夜憶舊邦,無端越境入瑞士,客樹回望成故鄉(xiāng)。”這樣學生就進一步感受到了一位海外游子對祖國母親的無限思念和熱愛。
“補白藝術”重在教學過程,通過啟發(fā)性、開放性、多元性、多向性的教學,體現(xiàn)創(chuàng)新精神,達到語文創(chuàng)新教學目的。對于留有想象空白,飽含豐富內(nèi)涵的文本材料,我們應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補白、拓展、想象,挖掘其潛在的信息,擴充其豐富的內(nèi)涵,讓學生在頭腦中浮現(xiàn)具體而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在對文本的補白拓展中去實踐、去體驗、去想象、去探究、去表達……在文本、學生、教師的交流對話中,實現(xiàn)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絲絲聯(lián)結,從而水到渠成地讓學生在補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內(nèi)在的情感,豐富和完善學生的精神境界,實現(xiàn)“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訓練”和“感悟”的比翼雙飛,實現(xiàn)了課內(nèi)閱讀與課外拓展的有效結合。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313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