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看雪教學設計(五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5 14:25:02
最新看雪教學設計(五篇)
時間:2023-04-05 14:25:02     小編:zxfb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看雪教學設計篇一

導入部分以一組西湖風光圖為例,引發(fā)學生對西湖雪景的好奇,從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關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接著簡介作者,提醒學生注意:張岱少為富貴公子,明朝滅亡后就不做官,入山著書。有著這種經歷的人,他的文章會流露出什么情感。帶著這個疑問,和學生一起去賞讀文章。

一是賞雪景。這是一篇非常簡短的文章,在同學反復朗讀之后把文意疏通,便開始研讀課文。從標題入手,寫湖心亭看雪,必然要寫雪景,于是先引導學生欣賞雪景之美,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雪景之美?主要抓住本文的寫景句,其一為“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三個“與”字,有什么表達效果?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盡管很多學生沒有見過茫茫雪景,不過,他們發(fā)揮想象,能夠領悟到萬物融為一體的蒼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也用了一個對比體味對于量詞的運用,分別改為“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在笑聲中,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借縮小的量詞來表現(xiàn)人、物渺小,與蒼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對比的藝術效果。

二是品癡人。欣賞到如此美麗雪景的`張岱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同學們想用一個什么字來形容他?學生思考片刻后異口同聲的答道“癡”。我們現(xiàn)在所理解的“癡”是癡呆、傻子的意思,張岱肯定是不會作此解釋的,應該是癡迷、舉止異常。從而就激發(fā)了學生一探究竟。接著,找“癡”行,初悟癡心。很多學生都找到了“獨往湖心亭看雪”這一句,我順勢一問,下雪天去外面看雪,這樣的舉動是癡的嗎?是傻的嗎?學生都笑了,此時,他們領悟過來,是在“大雪三日”的情況之下,“湖中人鳥聲俱絕”,夜晚還獨自一人去湖中賞雪,加上如此條件,才是“癡行”,同時這個“獨”字又體現(xiàn)出了作者的“孤獨、孤傲”。

三是議“奇遇”,三悟癡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之喜來分析作者之喜。但是作者只是一時之喜,他終究還是孤獨的,結合背景資料和作者生平,也就能理解張岱的故國之思了。

最后以一副對聯(lián)的形式總結全文。上聯(lián):臘月西湖雪大下聯(lián):更定湖亭人癡。此時學生應該能夠理解課文了,于是以仿寫詩句的方式再次鞏固對文章的理解。

本堂課在上課前花了長時間備課,上完課,自己覺得比較舒暢,學生也跟著老師的節(jié)奏,用一課時,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了教學任務,緊抓重點,突破了難點。像類似比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釋,句句翻譯,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會受到更好的效果。

當然,沒有任何一堂語文課是完滿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將記敘、描寫、抒情三種表達方式融為一體,體現(xiàn)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我只是給學生總結了出來,沒有先讓學生感知再讓學生去總結,這樣的理解會更深刻;其次,對于白描手法的處理,定義給學生講的比較抽象,能夠結合例子再加以說明,學生較容易理解,但是沒有讓學生課堂上練習,檢測他們的掌握情況。

看雪教學設計篇二

《看雪》這篇課文共11個自然段,講在冬天,我國臺灣省很難看到雪,北京卻能看到雪,通過看雪表現(xiàn)了寶島臺灣的兒童與祖國大陸的兒童盼望著祖國早日統(tǒng)一的共同心愿。

本課從內容上來看,理解似乎不難,可是臺灣看不到雪,還有兩崖兒童盼統(tǒng)一對于孩子來講都比較陌生。本課教學,通過讀、想、寫的結合來學習課文。

1.板書:看雪(今天繼續(xù)學習第12課《看雪》)

2.雪同學們應該并不陌生,因為我們這兒每年都下大雪,讓我們翻閱往年的照片,感受“雪”的世界。

3.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描寫“雪”,你會用哪些詞呢?生說:雪花飄飄、大雪紛飛、一片潔白、冰天雪地……。就勢我出示六個描寫雪景的詞語:銀裝素裹、白雪皚皚、潔白無暇、玉樹瓊樹、粉妝玉砌、雪花飄飄。學生讀起來有滋有味。通過畫面,直觀感受,再通過積詞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為后面的教學服務,應該說,從課堂的效果來看,達到了教學設計的目的。

4.臺灣的小朋友卻很能看到雪,他們只能看在櫥窗里的假雪。(齊讀課文第一、二段)

5.在課文中,誰與我們一樣,看到過真雪?(老師、北京的小朋友)

6.老師在哪看到的真雪?那是怎樣的一場真雪?找到文章的段落,自由讀一讀,標出你最喜歡的地方。(出示:課文描寫雪景的那段)

[這段設計,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課文中的“看雪”,在現(xiàn)實與虛擬的空間里,留一條通道——看雪。這算是營造了學生閱讀期待的`心理。學生在體驗臺灣的孩子們看的是“櫥窗里的雪”和老師看到的“童年玩雪的情景”,情感上就會產生巨大的落差,而這樣的落差,正是課文“情”線產生的“源”,牽好了這條線,教學自然水到渠成。]

1.老師看到的雪景,用了幾句話來描寫的?每一句寫得是什么?第二句呢?

2.請同學讀第一句。說說看,你看到了怎樣的雪景?

——雪花、雪毯、銀裝,到處一片潔白,美嗎?誰來讀一讀。

——不僅是雪花美,也不僅是雪毯美,更不是樹上的銀裝美,還有作者的描寫:你看——飄著雪花、鋪著雪毯、披著銀裝,那飄著、鋪著、披著就像是唱歌,像音樂一樣的美。試著讀讀。再次指導讀。

——飄著雪花,那是“雪花飄飄”,鋪著雪毯,那是“白雪皚皚”,披著銀裝,那是“玉樹瓊枝”,一片潔白,那是“潔白無暇”,多么美啊。誰再來美美地讀讀。指導讀。

3.第二句寫的是雪中的活動,除了堆雪人,打雪仗,你還有那些活動?告訴老師,你在雪中去做這些游戲的時候,心情怎樣?用一個詞來表示——快樂!

4.將這段話美美地讀讀。

1.因為很難看到雪,所以孩子們有許多的問題要問,請在課文中找出孩子們問的問題。

2.自由地讀讀這四句,看看誰能讀出孩子們當時發(fā)問的心情?

3.讀第一問:“您看見過真的雪嗎?”孩子們知道不知道老師看見過雪?那孩子問這句話的時候,是什么心情?(試探語氣)誰來讀一讀。

——(教師微笑著點點頭。)詢問:這里老師微笑著點點頭是什么意思?(肯定讀得好,贊許的意思)那課文中“老師微笑著點點頭”又是什么意思?(是對孩子們問話的回答,表示看過的意思)你能把它用語言表達出來嗎?(是的。我看見過真的雪。)

看雪教學設計篇三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篇幅短小,情景交融,流露出一種家國之思、家國之悲的情懷的文言文。

教學設計中,我把這節(jié)課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是對重點詞語的理解,疏理文意,這部分內容較為簡單,準備放手讓學生去做,老師只是點撥引導。而對后半部分文本的深入理解,離學生的生活較遙遠,對張岱的孤獨,癡迷,可能難以理體會,我決定采用點撥引導的方式,從“癡”字入手,品味“癡景”,“癡情”“癡心”,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潛移默化中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課堂上,果不其然,對文中的重點字詞,文意的理解,沒有難倒我們的孩子們,對同學們來說是小菜一碟。課前預習,借助課下注釋,工具書,學生能理解大部分內容;課上,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共同解決心中的疑難,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得以充分展現(xiàn)。課上展示,學生們躍躍欲試、爭先恐后,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給其他同學和老師,由于篇幅太短,只能挑八個小組進行展示,學生們聲音宏亮,落落大方,站姿端正,體現(xiàn)了學生良好的發(fā)言習慣,其他沒選到的小組,下課還給我說沒挑到他們組,他們還挺遺憾呢,看到學生們遺憾的表情,心里還挺竊喜呢,嗯,應該他們在課下也充分準備了,這次沒展示成,有點心不甘呢。

對作者精神世界的理解,應該是個難點,家國之思,家國之悲,我就親自出場。先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的關鍵詞:“癡”,找出張岱癡迷的地方。文中白描手法的運用,是這篇文章的重點,讓學生掌握白描這種寫作手法的`特點,寥寥幾筆,勾勒事物的特點,并回憶到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的九種景物,也是白描的手法,寥寥幾筆勾勒出深秋晚景圖,把天涯游子的羈旅之思刻畫得淋滴盡致。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學生們對這句話很疑惑,問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貫,我適時拋出兩則材料,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知道張岱寫下“金陵人,客此”,是懷著深深的亡國的沉痛和懷念等復雜的感情的。舟子認為他傻,其實張岱在改朝換代之際,隱姓埋名,遁跡山林,潛心論著,在貧困衰敗中依然固有對故國的癡心,這是一種執(zhí)著、一種堅守、一種癡迷。由此聯(lián)想到生活中,我的兩個語文課代表,無論何時何地都在認真學習,這就是一種對學習的癡迷!

學生們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了張岱寫景運用白描的原因,五十多歲的張岱透過國破家亡看舊事,他的眼睛里沒有顏色、聲音、溫度,只剩下寥寥幾筆便勾勒出的冰天雪地。當然,這節(jié)課完成了我的學習目標,學生們充分參與、積極展示,只是這是一節(jié)公開課,各方面都準備的充分,多希望我們的常態(tài)課也能如此!我們的教學將不再在是痛苦,而是一種快樂的享受!期待春暖花開的那一天!

看雪教學設計篇四

《看雪》是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臺灣小朋友只見過用棉花做的雪,沒有見過真的雪,老師給他們講了自己童年在故鄉(xiāng)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們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課文以對話的形式呈現(xiàn),通過師生對話,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統(tǒng)一的期盼。

整篇課文主要是老師和學生對話,重點是體會臺灣孩子對北京的向往,而本文內容和兒童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孩子們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難度較大。我在執(zhí)教中,能較好地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首先,自讀課文,提出問題。然后,小組交流解決各自所提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并要求學生在小組中結合朗讀課文來思考和解決問題。合作中學生們行動了,課堂也就完全動起來,你一言我一語,盡管難免有的學生所提問題價值不大,但所看所聽卻讓我體會到合作學習成為了學生們喜歡的學習方式,四個人一組,配合倒也默契。接著,集體交流。在讀中感悟交流,學生更是興致濃厚。較順利地解決了一些問題。諸如,用棉花怎么做成雪?“故鄉(xiāng)”是什么意思?“順手指了指”是什么意思?雪毯是什么?銀裝是什么?一個個問題在學生的合作交流中得以解決。進而順理成章地讓學生體會出臺灣的孩子對雪的期盼,對北京的向往。

為突破難點,我依然采用多種形式的讀。在范讀、接讀、對讀、分角色讀等形式的讀中讓學生有所感悟。同時,選擇同學們共同關心的問題,引導大家讀書、思考、表達。教師也隨機提出重點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如,課文最后一句話,老師為什么要“深情”地說?老師心里在想什么?這樣就比較容易地突破了難點。

同樣,在讀悟中,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將心情的變化,有試探到驚奇,由驚奇到羨慕,由羨慕到盼望,層層領悟。最終,升華了“渴望祖國統(tǒng)一”的思想感情,同學們愛國的情感便在他們的.心中得以激揚!

總之,通過執(zhí)教《看雪》這篇課文,的確感覺到在新的教學理念的引導下,課堂教學在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作為引導者、組織者,要不斷地探索新思路,樹立新目標,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而讓我們的每一節(jié)語文課都活潑新穎,富有活力,得到“語文教學”的真實回歸。

看雪教學設計篇五

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課文主要圍繞我國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進行介紹?!堆╊D節(jié)上看賽牛》就是介紹了藏族人民在歡度自己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雪頓節(jié)時的一場別開生面的賽牦牛會,寫出了濃郁的藏族風情。課文按“比賽前——比賽中——比賽后”的順序描寫了自己在雪頓節(jié)上,的所見所聞,表達了藏族人民歡樂的心情。

我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做的好的地方是:

1.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段落品讀,讀出情,讀出味。通過讀來理解感悟課文。

2.能抓住重點段落來學習,品味。做到以點帶面。

但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如:

1.在過渡到品讀感悟時,學生的質疑能力還比較差,學生提的問題太多,過碎,學生不會抓住重點,充分地理解課文。

2.朗讀形式有點單一,齊讀較多,學生評議讀較少,應讓學生在不斷的評價練習中,提高自己的朗讀水平.

特級教師于漪老師說:“教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蔽乙獜倪z憾中找出問題,改進方法,提高自己。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31847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