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設計及反思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設計(優(yōu)秀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7 17:01:28
最新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設計及反思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設計(優(yōu)秀5篇)
時間:2023-04-07 17:01:28     小編:zdfb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設計及反思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設計篇一

知識目標:

1. 豐富有關珠穆郎瑪峰的有關知識

2. 了解人類征服珠峰的探險知識

能力目標:

1、速讀課文,復述故事,提高學生概括課文的能力。

2、學習抓住特點進行生動的景物描寫。

德育目標:

學習探險隊員表現(xiàn)出的強烈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獻精神,激勵學生探索自然奧妙的壯志豪情,培養(yǎng)敢于探險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 快速閱讀并簡潔概括課文內(nèi)容

2. 體會文章景色描寫的作用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預習;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詞的音、義

并搜集有關珠峰的知識

教師:1,投影儀、錄音機、歌曲《珠穆郎瑪》、自制投影的資料

2.有關雪域高原特別是喜馬拉雅山和珠穆朗瑪峰的圖片。

和中國登山隊登上珠峰的圖片。

教學思路:

先從整體感知文章的內(nèi)容,理清思路,后讓學生合作探究,感受寫景的妙處。然后延伸拓展,以認識和理解為主旨,對學生進行感情的熏陶。

教學課型:新授

教學設想: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1、誦讀法

2、討論與點撥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學內(nèi)容與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呈現(xiàn)有關雪域高原特別是喜馬拉雅山和珠穆朗瑪峰的圖片和

中國登山隊登上珠峰的圖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瑪》。

欣賞后讓學生說說自己對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況以及看了圖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讀:

教師:1960年5月,英勇的中國登山健兒發(fā)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從珠穆朗瑪峰北坡成功登頂,書寫了世界登山的新紀錄。

郭超人,北京大學新聞系畢業(yè)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從事新聞工作。當時,他作為隨登山隊采訪的一名記者,直接或間接了解到這次登山活動過程中的許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寫成長篇通訊報道《紅旗插上珠穆朗瑪峰》并發(fā)表。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剎那的喜悅與幸福吧。

二、快速閱讀,整體感知

1、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圈點勾畫,積累字詞并初步感知課文。

2、 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投影;1注音

峰巔 砭骨 崔巍 滯留 窒息 匍匐

2釋義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覺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劇烈。

履踐;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偉。

養(yǎng)精蓄銳;養(yǎng),休養(yǎng)。蓄,積蓄。養(yǎng)息精神,積蓄力量。

齊心協(xié)力;眾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進。

3、整體感知:學生快速閱讀可課文,準確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①請幾位同學用簡潔的語言概述幾名登山隊員突擊主峰的經(jīng)過。

指名學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勵其余學生補充,教師明確。

經(jīng)過充分的準備,5月24日上午9時,登山隊員王富洲、劉連滿、屈銀華和貢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沖擊。他們艱難地向前行進著。兩個多小時后,的“第二臺階”擋住了他們的去路。他們沿著第三次行軍偵察的路線,冒著嚴寒,花了五個多小時,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臺階”。這時,隊員們又不得不面對另一個對手黑夜的挑戰(zhàn)。他們借著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進。由于前面用時過多,他們背上的氧氣已經(jīng)所剩不多了,他們現(xiàn)在又受到缺氧的嚴重威脅。反應烈的是劉連滿,他每前進一步都非常困難了。為了爭取時間,大家決定劉連滿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擊登頂。嚴重缺氧的劉連滿躺在一塊避風的大石塊旁邊休息,開始進入一種半昏迷狀態(tài)。這時,他冒著生命危險,毅然決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氣留給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與此同時,三位登山隊員正搏斗在前進的道路上。他們匍匐在地上,借著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認路途,艱難前進。到8830米時,三人的氧氣已經(jīng)全部用完,他們果斷地拋掉背上的空氧氣筒,開始了人類歷從未有過的艱難而危險的無氧攀登。這樣的攀登,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他們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動更加遲緩了,有時攀過一米高的巖石,也要用半個多小時。但必勝的信念在支持著他們。凌晨,他們終于登上了珠穆朗瑪峰,完成了人類歷從北坡攀上世界峰的創(chuàng)舉。

②讓學生思考并回答聽了這個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旨在讓學生感受登山隊員的英雄氣概。

三、合作探究,揣摩運用

1、 圍繞以下問題,請學生精讀課文。

投影出示下列問題;

2文中劉連滿的形象最為感人、難忘。在登山活動中他的哪些行動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從中表現(xiàn)了他的什么精神?

3、 中12段引用揚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險記》中的那句話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離題?

4、 文中的優(yōu)美的寫景句無疑是文筆的精華,請找出這些語句并體會其作用。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回點撥,點名小組代表闡發(fā)討論意見,并歸納,明確。

2、請學生調(diào)動生活體驗,充分發(fā)揮想象,仿照文中寫景的語句,試著寫幾個表現(xiàn)夜色美的句子。

四、角色復述,理解人物

①學生選擇角色,從不同方面有詳有略地復述故事內(nèi)容,表現(xiàn)人物性格。

②從中國年輕的登山隊員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動的優(yōu)秀品質(zhì)呢?

五、聯(lián)想體驗, 互動釋疑

1、體驗反思:

①假如你當時遇到了象劉連滿的這樣的問題,你會怎么辦呢?

②課文中感人的情節(jié)很多,請找一找并結合你的實際,談談你的體會。

2、 互動釋疑: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

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激發(fā)學生的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設計及反思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設計篇二

《雖有嘉肴》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禮記》、《學記》相關知識,理解重點文言詞語,熟讀并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

對照注釋翻譯課文;了解類比說理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1、能對照注釋翻譯課文;

2、了解類比說理的方法,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巧引入。

1、“四書”、“五經(jīng)”是國學之瑰寶,是智慧之源泉?!八臅?、“五經(jīng)”分別是哪幾部典籍?

2、導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蛟S同學們對《禮記》不甚了解,但《禮記》中的名言卻常常在我們的耳畔回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告訴我們要勤于鉆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啟迪我們要做好規(guī)劃,有的放矢;“茍利國家,不求富貴”教育我們要有為國為民的情懷……可見,《禮記》影響之深廣。

今天,就讓我們親近《禮記》,領悟為學之道。

二、知作品。

1、生匯報搜集到的有關《禮記》的資料。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的選集。相傳為西漢戴圣編撰。它與《周禮》、《禮儀》合稱“三禮”。

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jīng)”,把孔子的弟子對“經(jīng)”的解說稱為“傳”或“記”,《禮記》因此而得名,即對“禮”的解釋。

《禮記》的內(nèi)容分為兩大類:一是關于禮樂的一般理論文章,二是關于禮樂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學記》。

《雖有嘉肴》節(jié)選自《學記》?!秾W記》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統(tǒng)性的教育學論文。據(jù)郭沫若考證,《學記》作者為孟子的弟子樂正克?!秾W記》對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學校制度、教育內(nèi)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至師生關系、教師問題等方面,都做了比較系統(tǒng)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論的闡述。

3、知道題目《雖有嘉肴》的由來。

三、齊誦讀

1、生讀課文,給難字注音,劃分朗讀節(jié)奏。

2、出示課件,認讀,把握節(jié)奏。

(1)、讀準字音

嘉肴( ) 弗食 ( )

自強( ) 教學相長( )

兌命( ) 學學半 ( )( )

(2)、把握節(jié)奏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兌命》曰:“學/學半?!?/p>

其/此之謂乎?

3、師范讀、領讀。

4、齊讀。

四、釋文意。

1、生對照注釋試譯文章。

2、出示重點字詞,理解。

3、指名試譯,點撥。

4、同桌互譯,參看譯文。

參考譯文:

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勵自己。所以“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渡袝睹氛f:“教人是學習的一半?!边@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5、關注特殊詞句。

通假字 《兌命》曰

古今異義

(1)雖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學相長也

詞類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詞多義:學 其

五、析文章。

1、鼓勵學生質(zhì)疑。

2、闡釋重點問題。

預設:

(1)文章開頭寫“雖有嘉肴“有何作用?

從“佳肴”寫起,是為了用“佳肴”與“至道”作類比,指出學習的重要性。

這種說理的方法叫做“類比說理”。

(2)、有人說由“說”過渡到“教”不自然,邏輯不嚴密,你是怎樣認為的?

(3)、引用《兌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脈。

先是以類比強調(diào)要學習,要實踐,接下來指出“學”與“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進一步討論其效果(自反和自強),最后得出結論。文氣貫通,層層遞進。

六、明主旨。

1、若用一個詞語概括文章,你會選哪個詞?它是何意?

2、讀完文章,你有何體會?

學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

“教學相長”還意味著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嘗試把自己的理解講給同桌聽,看看他的反應。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確實理解透徹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這時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強”。

3、明確主旨。

本文論述了學習要重視實踐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否正確,即實踐出真知。另一方面,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

4、背誦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語交際。

某班成立了幫扶小組,老師安排曉雨指導若冰的語文學習,可曉雨說這樣影響自己的學習,不同意。假如你是曉雨的同學,你準備怎樣勸說她?(請用上《雖有嘉肴》中出現(xiàn)的成語或句子)

2、積累《學記》中的名句。

(1)學習過程五步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2)學者有四失: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設計及反思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設計篇三

《在沙漠中心》

第一課時

航空奠基者:美國的萊特兄弟倆于1902年設計出了他們的第一架飛機

在20世紀初,飛機的制造技術還不完善,同時,天氣預報也不準確,信息技術也不發(fā)達,對于較早一代的飛行員來說,每一次駕駛飛機上天都是一次驚心動魄的考驗。

圣埃克絮佩里是法國最早的飛行員之一,是撒哈拉航線的飛行員。在1935年的一次飛行中,飛機墜毀在利比亞沙漠。

(一) 作家作品

圣??诵跖謇锸欠▏膶W占有崇高地位的作家,但他的一生主要是在航空線上度過的。1943年潛回北非,參加法國抵抗運動,至駕駛偵察飛機殉難為止,他的一生是飛行員的生涯。他的小說特點是圍繞他本人的航空經(jīng)歷,描述了當時法國飛行員的驚險豪邁的生活。代表作有《夜航》《人類的大地》《空軍飛行員》《小王子》等)?!度祟惖拇蟮亍肥且槐居砂似恼陆M成的散文集,本文就是節(jié)選自其中的一篇。

(二) 整體感知 文章思路梳理

? 一、(1--7)在沙漠里瀕臨死亡痛苦掙扎的情景和心理活動。

? 二、(8--19)將自己埋在沙子里寧靜的心理活動。

? 三、(20--21)回歸現(xiàn)實,繼續(xù)走下去。

1、那同學們讀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呢?好好思考一下。

1) 感受到作者遇險后碰到了一系列困難,很驚險。

2) 感受到感受到了沙漠的可怕。

3) 遇險后,作者展開了一系列自救活動。

4) 感受到作者的內(nèi)心有過一系列的斗爭。

5) 感受到遇險后,作者有了一系列心理活動,并貫穿全文。

6) 感受到“我”強烈的求生欲望,以及“我”對責任、事業(yè)、生命的思索

2、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nèi)容。

文章寫了“我”瀕臨死亡的處境以及面對死亡從痛苦絕望到堅定頑強的心理活動過程。

3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記敘自己的遇險經(jīng)歷的:

記敘順序:時間 遇險——脫險——探險 線索:心里的變化

(三)課文研讀

1.找出第一部分中描寫沙漠環(huán)境的句子,體會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2.既然是一場遇險,那么肯定遭遇到了很多痛苦。下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并在文中找出“我”在沙漠中心遭遇到了哪些痛苦與煎熬?

(干渴疲憊 孤立無援 環(huán)境惡劣 物資匱乏)

1) 因血液缺少水分而循環(huán)不暢,寒氣逼人,干渴

2) 感到呼吸困難

3) 寒風越來越猛,吹得他團團轉(zhuǎn)

4) 找不到任何水源,連露水也沒有

5) 走了很遠的路,卻沒有脫離困境

6) 身體虛弱并產(chǎn)生幻覺

7) 沙漠里白天熾熱,夜晚寒風侵襲

3.面對這些痛苦與煎熬,“我”的心情是怎樣的?請把反映作者心情的句子劃出來。

1) 寒風就像平原上的騎兵向我直沖過來 (痛苦)

2) 我跑不動了,我再也沒有力氣了 (絕望)

3) 我感到,有一股圖像的激流把我?guī)У揭粋€寧靜的夢里:在大海深處,江河就平靜了。

(平靜)

4) 我沒有一點兒遺憾;我奮斗過;我們應該繼續(xù)走下去 (樂觀)

3.作者為什么能從絕望、痛苦中轉(zhuǎn)而變的平靜、 樂觀的呢?我們來分組朗讀一下文章12~21段的內(nèi)容,

在文章中找找答案。

a. 作者認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決不是他的錯。

b. 如果能夠回去,他會卷土重來。

c. 他的冒險是去尋找自己的真理,這就是對人類的責任感。

d. 他認為為人類的命運而死是死得其所,所以他不抱怨。

①我需要生活。在城市里,已經(jīng)沒有人的生活了。

明確:作者所謂的生活,并非一般意義的衣食住行,而是有著與生命、事業(yè)、責任、勇氣、信念等相關的豐富內(nèi)涵。

②我一點兒也不喜歡斗牛士,我喜歡的不是危險,我知道自己喜歡什么,那就是生命。

明確:癡迷飛行,并不是喜歡冒險,而是因為熱愛生活。無畏死亡,并不是看輕生命,而是因為熱愛生命。 ③通過飛機,人們可以離開城市和他們的會計師,可以重新找到農(nóng)人的真諦。

我們期待黎明就像農(nóng)人期待春天,我們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們在群星中尋找自己的真理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我覺得自己是中途站的農(nóng)人。

明確:作者把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與平凡的農(nóng)人相提并論。飛機只是一個工具,它讓作者從另一個視角審視自己和世界,無論是飛行員還是農(nóng)人,他們的人生真諦是一樣的,那就是默默耕耘,為人類的幸福、為人類能更快更高地飛行,而履行自己的職責。

小結:正因為這種責任感,使他在面對死神時,能顯示出一種視死如歸,能超然淡定地審視這一切,能把這當成生命的再次回歸。

4.通過以上的賞析,我們看到作者在痛苦和絕望中,卻變得平靜、樂觀,重新充滿生的渴望。于是,他在最后對同伴說什么呀?

這句話中“上路”和“繼續(xù)”最能體現(xiàn)作者求生的渴望,所以朗讀時要重重地讀,讀出作者的那份堅韌。

5、用了什么方法來闡釋“生活”的意義?

? 對比

? 1)、與農(nóng)人做對比

? 2)、與蕓蕓眾生做對比

? 3)、與斗牛士做對比

6.作者用大量的篇幅來表達自己面對死亡威脅時的感受,讀著這篇內(nèi)心獨白式的文章,聯(lián)系作者的生平,你認為作者是個怎樣的人?

熱愛生命、珍視生活,卻又勇于為事業(yè)而犧牲;滿懷激情、執(zhí)著追求,詩意地生活;熱愛人類,富有責任感。

7.作者為我們揭示的“探險”的真諦是什么?

? 探險是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探索,也是人類對自我體能和智能的挑戰(zhàn),更是人類文明發(fā)達的內(nèi)在動

力。探險是為了尋求真理,探險是履行自己的職責,探險是為了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是熱愛生命的表現(xiàn)。它不是為了尋求刺激,也不是年少沖動,而是對責任的承擔。

心理描寫的原則:

1、特定的環(huán)境。

2、在關鍵的情節(jié)、動作、表情出現(xiàn)時才伴隨心理的變化。

3、寫人物細微的感情波動和復雜的心理變化過程。

4、善于聯(lián)想和想象,使用恰當?shù)男揶o。

心理描寫的作用:

1、它有助于突出作品的主題思想。

2、有助于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揭示人物的身份和境遇。3、有助于展示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設計及反思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設計篇四

《雖有嘉肴》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對比說理的寫作方法。

3.理解文章大意,明白教學相長的道理。

【學習重點、難點】

學習對比說理的寫法,明白教學相長的道理。

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我國最早的一部關于教育、教學活動的論著是《禮記》,書中所闡述的一些規(guī)律和原則,在今天仍有教育意義。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其中的一則片斷《雖有佳肴》

一、了解《禮記》

《禮記》是儒家思想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是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儒家論說或解釋禮制的文章匯編。漢代把孔子所定的典籍稱為“經(jīng)”,弟子解說的文字稱為“傳”或“記”,《禮記》因此得名。《禮記》內(nèi)容涉及上古時代的禮制哲學、倫理、道德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并與《周禮》《儀禮》合稱為“三禮”?!秾W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

二、讀懂課文

1.自由閱讀課文,注意以下生字詞。

肴(yáo) 弗(fú) 自強(qiǎng) 兌(yua) 學學半(xiào) .....

2.讀課文,注意以下問題。

⑴通假字

《兌命》曰 (“兌”通“說”,指的是殷商時的賢相傅說。) .

⑵古今異義

①雖有至道(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

②不知其旨也(古義:甘美;今義:意義) .

③教然后知困(古義:不通,理解不了;今義:困難) .

④教學相長也(古義:促進;今義:增長) .

⑶特殊句式

判斷句: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③教學相長也。(用“也”表判斷) 倒裝句:其此之謂乎?(賓語前置,即“其謂此乎”)

3.結合課下注釋口頭翻譯全文。

譯文參考: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益處。所以學習以后就會知道不足,教學以后就會知道困難。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困難,然后就能自強不息。所以說:教學與學習互相促進?!秲睹防镎f:“教人是學習的一半,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4.再次讀課文,熟悉課文內(nèi)容。

5.背誦課文,,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體會古漢語特有的韻律美。

三、悟讀課文

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設計及反思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設計篇五

教案是教師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依據(jù),是教學活動正常開展的重要保障。課件,也稱課時計劃,教師經(jīng)過備課,以課時為單位設計的具體教學方案,由于學科和教材的性質(zhì)﹑教學目的和課的類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黻P于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方便大家學習。

《雖有嘉肴》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禮記》、《學記》相關知識,理解重點文言詞語,熟讀并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

對照注釋翻譯課文;了解類比說理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1、能對照注釋翻譯課文;

2、了解類比說理的方法,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巧引入。

1、“四書”、“五經(jīng)”是國學之瑰寶,是智慧之源泉?!八臅?、“五經(jīng)”分別是哪幾部典籍?

2、導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蛟S同學們對《禮記》不甚了解,但《禮記》中的名言卻常常在我們的耳畔回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告訴我們要勤于鉆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啟迪我們要做好規(guī)劃,有的放矢;“茍利國家,不求富貴”教育我們要有為國為民的情懷……可見,《禮記》影響之深廣。

今天,就讓我們親近《禮記》,領悟為學之道。

二、知作品。

1、生匯報搜集到的有關《禮記》的資料。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的選集。相傳為西漢戴圣編撰。它與《周禮》、《禮儀》合稱“三禮”。

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jīng)”,把孔子的弟子對“經(jīng)”的解說稱為“傳”或“記”,《禮記》因此而得名,即對“禮”的解釋。

《禮記》的內(nèi)容分為兩大類:一是關于禮樂的一般理論文章,二是關于禮樂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學記》。

《雖有嘉肴》節(jié)選自《學記》?!秾W記》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統(tǒng)性的教育學論文。據(jù)郭沫若考證,《學記》作者為孟子的弟子樂正克?!秾W記》對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學校制度、教育內(nèi)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至師生關系、教師問題等方面,都做了比較系統(tǒng)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論的闡述。

3、知道題目《雖有嘉肴》的由來。

三、齊誦讀

1、生讀課文,給難字注音,劃分朗讀節(jié)奏。

2、出示課件,認讀,把握節(jié)奏。

(1)、讀準字音

嘉肴( ) 弗食 ( )

自強( ) 教學相長( )

兌命( ) 學學半 ( )( )

(2)、把握節(jié)奏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兌命》曰:“學/學半?!?/p>

其/此之謂乎?

3、師范讀、領讀。

4、齊讀。

四、釋文意。

1、生對照注釋試譯文章。

2、出示重點字詞,理解。

3、指名試譯,點撥。

4、同桌互譯,參看譯文。

參考譯文:

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勵自己。所以“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渡袝睹氛f:“教人是學習的一半?!边@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5、關注特殊詞句。

通假字 《兌命》曰

古今異義

(1)雖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學相長也

詞類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詞多義:學 其

五、析文章。

1、鼓勵學生質(zhì)疑。

2、闡釋重點問題。

預設:

(1)文章開頭寫“雖有嘉肴“有何作用?

從“佳肴”寫起,是為了用“佳肴”與“至道”作類比,指出學習的重要性。

這種說理的方法叫做“類比說理”。

(2)、有人說由“說”過渡到“教”不自然,邏輯不嚴密,你是怎樣認為的?

(3)、引用《兌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脈。

先是以類比強調(diào)要學習,要實踐,接下來指出“學”與“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進一步討論其效果(自反和自強),最后得出結論。文氣貫通,層層遞進。

六、明主旨。

1、若用一個詞語概括文章,你會選哪個詞?它是何意?

2、讀完文章,你有何體會?

學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

“教學相長”還意味著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嘗試把自己的理解講給同桌聽,看看他的反應。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確實理解透徹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這時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強”。

3、明確主旨。

本文論述了學習要重視實踐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否正確,即實踐出真知。另一方面,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

4、背誦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語交際。

某班成立了幫扶小組,老師安排曉雨指導若冰的語文學習,可曉雨說這樣影響自己的學習,不同意。假如你是曉雨的同學,你準備怎樣勸說她?(請用上《雖有嘉肴》中出現(xiàn)的成語或句子)

2、積累《學記》中的名句。

(1)學習過程五步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2)學者有四失: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偉大的悲劇》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快速默讀課文,梳理情節(jié),感悟內(nèi)容,體會情感。

2.把握文題“悲劇”的內(nèi)涵,明確“偉大”的意義。

3.研讀課文,體味關鍵語句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激發(fā)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yǎng)團結合作、勇于犧牲的精神。

2.引導學生認識人類挑戰(zhàn)自我,實現(xiàn)生命價值的偉大。

【教學重點】

1.把握“悲劇”內(nèi)涵,明確“偉大”意義。

2.研讀課文,體味關鍵語句的含義。

【教學難點】

激發(fā)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認識人類挑戰(zhàn)自身,實現(xiàn)生命價值的偉大。

【教學類型】

講讀課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速讀默讀課文,理清故事結構,整體感知文意。把握“悲劇”內(nèi)涵,明確“偉大”意義。 導語設計

設計(一)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南極地圖,美麗的南極風光,可愛的動物企鵝藍鯨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播放世界各國在南極的科學考察站地圖,介紹中國的長城站、中山站,特別介紹設在南極南緯90°的名為阿蒙森——斯科特的科學實驗站,這是為紀念最早到達南極的兩名探險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國人斯科特而命名的。今天,讓我們在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引領下走進英國探險家斯科特的故事,去感受定格在歷史長河中那悲壯的一幕吧。由此導入板書課題。

設計(二)用多媒體播放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嫦娥一號探月衛(wèi)星圖片,介紹中國航天事業(yè)取得的驕人成績。播放美國“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升空73秒爆炸、“哥倫比亞”號返航時解體的畫面。播放2002年北大科考隊和登山隊攀登希夏幫馬峰時不幸遇到雪崩,5人遇難等畫面。說明人類在探索未知領域的征途中留下了許多偉大的悲劇,但人類卻從未停止過探索的腳步。今天,讓我們在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引領下走進英國探險家斯科特的故事,去感受定格在歷史長河中那悲壯的一幕吧。由此導入板書課題。

一、 學習目標

1. 了解作者作品。

2. 速讀、默讀課文,理清故事結構,整體感知文意。

3. 把握“悲劇”內(nèi)涵,明確“偉大”意義。

讀一讀,寫一寫

吞噬(shì) 角逐(jué) 雪橇(qiāo) 癲狂(diān)

拽(zhuài) 悚(sǒng) 毋(wú) 皚(ái) 怏(yàng)

馨(xīn) 溫馨 贏(yíng)輸贏

罄(qìng)告罄 羸(léi)羸弱

磬(qìng)鐘磬

1、毛骨悚然(sǒng):形容十分恐懼。悚然,恐懼的樣子。

2、耀武揚威:炫耀武力,顯_風。

3、堅持不懈:堅持到底,毫不松懈。

4、風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艱苦。

5、怏怏不樂(yàng):形容不滿意或不高興的神情。

6、姍姍來遲:慢騰騰地來晚了。

7、憂心忡忡(chōng):憂愁得心情不能安靜

作家簡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作家。他的文學活動從詩歌創(chuàng)作開始,主要成就在傳記文學和小說創(chuàng)作方面。他是20世紀歡迎的德語作家之一。他的傳記不拘泥于史實,著重表現(xiàn)人物性格。

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最初的經(jīng)歷》、《馬來狂人》等,傳記作品有《人類命運攸關的時刻》、《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三位大師》等,戲劇作品《耶雷米亞》等。

南極簡介

★南極之最★

高原--------冰庫--------世界“寒極”--------世界“風極”

二、獨立自學

1、請用一個詞語概括你讀文的感受或心情。(如感動、崇敬、欽佩、敬佩等)

2、梳理脈絡情節(jié)(按時間順序)(點撥、討論、提問。)

★ 奔向南極→絕望而歸→帶信作證→歸途遇險→悲壯覆滅

3、復述課文內(nèi)容。(提示六要素)

★ 課文主要寫了斯科特探險隊五人,精疲力盡又滿懷希望奔向南極點,卻悲哀地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頭喪氣地踏上歸途,由于遇到惡劣的天氣,最后一個個悲壯地死去。 ▲最后教師介紹斯科特探險隊南極探險的整個經(jīng)過。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帶領探險隊離開英國,前往南極。1911年10月,他們在新西蘭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陸,準備在當年12月至次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極點。可是就在這時候,他們得到消息說,挪威人阿蒙森率領另外一支探險隊正向南極進發(fā),要“和他爭奪第一個揭開冥頑的地球的秘密的榮譽”!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發(fā),“去爭取國家的榮譽”。經(jīng)過一番激烈的競爭,結果阿蒙森隊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達南極,而斯科特隊則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達,比阿蒙森隊晚了將近五個星期。最后,阿蒙森隊勝利而歸,成功的旗幟永遠飄揚在南極點上,而斯科特等五名沖擊南極的英雄,因為南極寒冷天氣的突然提前到來,饑寒交迫,體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與嚴寒搏斗了兩個多月,最后長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11月12日,一支探險隊發(fā)現(xiàn)英雄們已凍僵的尸體。)

4、請用一句話概括全文內(nèi)容。(時間、人物、地點、結局)

(討論、提問、歸納:1912年3月,英國探險隊斯科特一行五人在從南極返回途中不幸全部遇難。)

5、作者對整個事件的評價在文中的哪一部分體現(xiàn)的(找主旨句)?有何作用?(點明主題) (討論明確后齊讀最后一段,加深對主題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

1、“悲劇”之“悲”是指“悲哀”還是“悲壯”?

2、既是“悲劇”又何來“偉大”呢?這是否矛盾?

(不矛盾。勇士們的肉體悲壯的死去令人悲痛,但他們勇于探索的精神卻是偉大的。)

3、本文“悲”包括哪些內(nèi)容?“偉大”指什么精神?(板書設計)

失敗之悲 勇于探索

作證之悲 誠實守信

死亡之悲 悲劇———— 偉大 集體主義

離別之悲 獻身事業(yè)

世人之悲 給人精神鼓舞

四、拓展延伸

師: 課文頌揚了一種人類勇于探索的精神,為事業(yè)而獻身的精神和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 請用“悲在____,而____偉大”的句式,表述你對課文題目的理解。

《在沙漠中心》

第一課時

航空奠基者:美國的萊特兄弟倆于1902年設計出了他們的第一架飛機

在20世紀初,飛機的制造技術還不完善,同時,天氣預報也不準確,信息技術也不發(fā)達,對于較早一代的飛行員來說,每一次駕駛飛機上天都是一次驚心動魄的考驗。

圣??诵跖謇锸欠▏钤绲娘w行員之一,是撒哈拉航線的飛行員。在1935年的一次飛行中,飛機墜毀在利比亞沙漠。

(一) 作家作品

圣??诵跖謇锸欠▏膶W占有崇高地位的作家,但他的一生主要是在航空線上度過的。1943年潛回北非,參加法國抵抗運動,至駕駛偵察飛機殉難為止,他的一生是飛行員的生涯。他的小說特點是圍繞他本人的航空經(jīng)歷,描述了當時法國飛行員的驚險豪邁的生活。代表作有《夜航》《人類的大地》《空軍飛行員》《小王子》等)。《人類的大地》是一本由八篇文章組成的散文集,本文就是節(jié)選自其中的一篇。

(二) 整體感知 文章思路梳理

? 一、(1--7)在沙漠里瀕臨死亡痛苦掙扎的情景和心理活動。

? 二、(8--19)將自己埋在沙子里寧靜的心理活動。

? 三、(20--21)回歸現(xiàn)實,繼續(xù)走下去。

1、那同學們讀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呢?好好思考一下。

1) 感受到作者遇險后碰到了一系列困難,很驚險。

2) 感受到感受到了沙漠的可怕。

3) 遇險后,作者展開了一系列自救活動。

4) 感受到作者的內(nèi)心有過一系列的斗爭。

5) 感受到遇險后,作者有了一系列心理活動,并貫穿全文。

6) 感受到“我”強烈的求生欲望,以及“我”對責任、事業(yè)、生命的思索

2、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nèi)容。

文章寫了“我”瀕臨死亡的處境以及面對死亡從痛苦絕望到堅定頑強的心理活動過程。

3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記敘自己的遇險經(jīng)歷的:

記敘順序:時間 遇險——脫險——探險 線索:心里的變化

(三)課文研讀

1.找出第一部分中描寫沙漠環(huán)境的句子,體會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2.既然是一場遇險,那么肯定遭遇到了很多痛苦。下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并在文中找出“我”在沙漠中心遭遇到了哪些痛苦與煎熬?

(干渴疲憊 孤立無援 環(huán)境惡劣 物資匱乏)

1) 因血液缺少水分而循環(huán)不暢,寒氣逼人,干渴

2) 感到呼吸困難

3) 寒風越來越猛,吹得他團團轉(zhuǎn)

4) 找不到任何水源,連露水也沒有

5) 走了很遠的路,卻沒有脫離困境

6) 身體虛弱并產(chǎn)生幻覺

7) 沙漠里白天熾熱,夜晚寒風侵襲

3.面對這些痛苦與煎熬,“我”的心情是怎樣的?請把反映作者心情的句子劃出來。

1) 寒風就像平原上的騎兵向我直沖過來 (痛苦)

2) 我跑不動了,我再也沒有力氣了 (絕望)

3) 我感到,有一股圖像的激流把我?guī)У揭粋€寧靜的夢里:在大海深處,江河就平靜了。

(平靜)

4) 我沒有一點兒遺憾;我奮斗過;我們應該繼續(xù)走下去 (樂觀)

3.作者為什么能從絕望、痛苦中轉(zhuǎn)而變的平靜、 樂觀的呢?我們來分組朗讀一下文章12~21段的內(nèi)容,

在文章中找找答案。

a. 作者認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決不是他的錯。

b. 如果能夠回去,他會卷土重來。

c. 他的冒險是去尋找自己的真理,這就是對人類的責任感。

d. 他認為為人類的命運而死是死得其所,所以他不抱怨。

①我需要生活。在城市里,已經(jīng)沒有人的生活了。

明確:作者所謂的生活,并非一般意義的衣食住行,而是有著與生命、事業(yè)、責任、勇氣、信念等相關的豐富內(nèi)涵。

②我一點兒也不喜歡斗牛士,我喜歡的不是危險,我知道自己喜歡什么,那就是生命。

明確:癡迷飛行,并不是喜歡冒險,而是因為熱愛生活。無畏死亡,并不是看輕生命,而是因為熱愛生命。 ③通過飛機,人們可以離開城市和他們的會計師,可以重新找到農(nóng)人的真諦。

我們期待黎明就像農(nóng)人期待春天,我們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們在群星中尋找自己的真理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我覺得自己是中途站的農(nóng)人。

明確:作者把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與平凡的農(nóng)人相提并論。飛機只是一個工具,它讓作者從另一個視角審視自己和世界,無論是飛行員還是農(nóng)人,他們的人生真諦是一樣的,那就是默默耕耘,為人類的幸福、為人類能更快更高地飛行,而履行自己的職責。

小結:正因為這種責任感,使他在面對死神時,能顯示出一種視死如歸,能超然淡定地審視這一切,能把這當成生命的再次回歸。

4.通過以上的賞析,我們看到作者在痛苦和絕望中,卻變得平靜、樂觀,重新充滿生的渴望。于是,他在最后對同伴說什么呀?

這句話中“上路”和“繼續(xù)”最能體現(xiàn)作者求生的渴望,所以朗讀時要重重地讀,讀出作者的那份堅韌。

5、用了什么方法來闡釋“生活”的意義?

? 對比

? 1)、與農(nóng)人做對比

? 2)、與蕓蕓眾生做對比

? 3)、與斗牛士做對比

6.作者用大量的篇幅來表達自己面對死亡威脅時的感受,讀著這篇內(nèi)心獨白式的文章,聯(lián)系作者的生平,你認為作者是個怎樣的人?

熱愛生命、珍視生活,卻又勇于為事業(yè)而犧牲;滿懷激情、執(zhí)著追求,詩意地生活;熱愛人類,富有責任感。

7.作者為我們揭示的“探險”的真諦是什么?

? 探險是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探索,也是人類對自我體能和智能的挑戰(zhàn),更是人類文明發(fā)達的內(nèi)在動

力。探險是為了尋求真理,探險是履行自己的職責,探險是為了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是熱愛生命的表現(xiàn)。它不是為了尋求刺激,也不是年少沖動,而是對責任的承擔。

心理描寫的原則:

1、特定的環(huán)境。

2、在關鍵的情節(jié)、動作、表情出現(xiàn)時才伴隨心理的變化。

3、寫人物細微的感情波動和復雜的心理變化過程。

4、善于聯(lián)想和想象,使用恰當?shù)男揶o。

心理描寫的作用:

1、它有助于突出作品的主題思想。

2、有助于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揭示人物的身份和境遇。3、有助于展示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登上地球之巔》

知識目標:

1. 豐富有關珠穆郎瑪峰的有關知識

2. 了解人類征服珠峰的探險知識

能力目標:

1、速讀課文,復述故事,提高學生概括課文的能力。

2、學習抓住特點進行生動的景物描寫。

德育目標:

學習探險隊員表現(xiàn)出的強烈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獻精神,激勵學生探索自然奧妙的壯志豪情,培養(yǎng)敢于探險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 快速閱讀并簡潔概括課文內(nèi)容

2. 體會文章景色描寫的作用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預習;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詞的音、義

并搜集有關珠峰的知識

教師:1,投影儀、錄音機、歌曲《珠穆郎瑪》、自制投影的資料

2.有關雪域高原特別是喜馬拉雅山和珠穆朗瑪峰的圖片。

和中國登山隊登上珠峰的圖片。

教學思路:

先從整體感知文章的內(nèi)容,理清思路,后讓學生合作探究,感受寫景的妙處。然后延伸拓展,以認識和理解為主旨,對學生進行感情的熏陶。

教學課型:新授

教學設想: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1、誦讀法

2、討論與點撥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學內(nèi)容與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呈現(xiàn)有關雪域高原特別是喜馬拉雅山和珠穆朗瑪峰的圖片和

中國登山隊登上珠峰的圖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瑪》。

欣賞后讓學生說說自己對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況以及看了圖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讀:

教師:1960年5月,英勇的中國登山健兒發(fā)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從珠穆朗瑪峰北坡成功登頂,書寫了世界登山的新紀錄。

郭超人,北京大學新聞系畢業(yè)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從事新聞工作。當時,他作為隨登山隊采訪的一名記者,直接或間接了解到這次登山活動過程中的許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寫成長篇通訊報道《紅旗插上珠穆朗瑪峰》并發(fā)表。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剎那的喜悅與幸福吧。

二、快速閱讀,整體感知

1、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圈點勾畫,積累字詞并初步感知課文。

2、 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投影;1注音

峰巔 砭骨 崔巍 滯留 窒息 匍匐

2釋義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覺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劇烈。

履踐;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偉。

養(yǎng)精蓄銳;養(yǎng),休養(yǎng)。蓄,積蓄。養(yǎng)息精神,積蓄力量。

齊心協(xié)力;眾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進。

3、整體感知:學生快速閱讀可課文,準確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①請幾位同學用簡潔的語言概述幾名登山隊員突擊主峰的經(jīng)過。

指名學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勵其余學生補充,教師明確。

經(jīng)過充分的準備,5月24日上午9時,登山隊員王富洲、劉連滿、屈銀華和貢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沖擊。他們艱難地向前行進著。兩個多小時后,的“第二臺階”擋住了他們的去路。他們沿著第三次行軍偵察的路線,冒著嚴寒,花了五個多小時,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臺階”。這時,隊員們又不得不面對另一個對手黑夜的挑戰(zhàn)。他們借著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進。由于前面用時過多,他們背上的氧氣已經(jīng)所剩不多了,他們現(xiàn)在又受到缺氧的嚴重威脅。反應烈的是劉連滿,他每前進一步都非常困難了。為了爭取時間,大家決定劉連滿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擊登頂。嚴重缺氧的劉連滿躺在一塊避風的大石塊旁邊休息,開始進入一種半昏迷狀態(tài)。這時,他冒著生命危險,毅然決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氣留給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與此同時,三位登山隊員正搏斗在前進的道路上。他們匍匐在地上,借著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認路途,艱難前進。到8830米時,三人的氧氣已經(jīng)全部用完,他們果斷地拋掉背上的空氧氣筒,開始了人類歷從未有過的艱難而危險的無氧攀登。這樣的攀登,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他們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動更加遲緩了,有時攀過一米高的巖石,也要用半個多小時。但必勝的信念在支持著他們。凌晨,他們終于登上了珠穆朗瑪峰,完成了人類歷從北坡攀上世界峰的創(chuàng)舉。

②讓學生思考并回答聽了這個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旨在讓學生感受登山隊員的英雄氣概。

三、合作探究,揣摩運用

1、 圍繞以下問題,請學生精讀課文。

投影出示下列問題;

2文中劉連滿的形象最為感人、難忘。在登山活動中他的哪些行動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從中表現(xiàn)了他的什么精神?

3、 中12段引用揚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險記》中的那句話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離題?

4、 文中的優(yōu)美的寫景句無疑是文筆的精華,請找出這些語句并體會其作用。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回點撥,點名小組代表闡發(fā)討論意見,并歸納,明確。

2、請學生調(diào)動生活體驗,充分發(fā)揮想象,仿照文中寫景的語句,試著寫幾個表現(xiàn)夜色美的句子。

四、角色復述,理解人物

①學生選擇角色,從不同方面有詳有略地復述故事內(nèi)容,表現(xiàn)人物性格。

②從中國年輕的登山隊員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動的優(yōu)秀品質(zhì)呢?

五、聯(lián)想體驗, 互動釋疑

1、體驗反思:

①假如你當時遇到了象劉連滿的這樣的問題,你會怎么辦呢?

②課文中感人的情節(jié)很多,請找一找并結合你的實際,談談你的體會。

2、 互動釋疑: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

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激發(fā)學生的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雖有嘉肴》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對比說理的寫作方法。

3.理解文章大意,明白教學相長的道理。

【學習重點、難點】

學習對比說理的寫法,明白教學相長的道理。

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我國最早的一部關于教育、教學活動的論著是《禮記》,書中所闡述的一些規(guī)律和原則,在今天仍有教育意義。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其中的一則片斷《雖有佳肴》

一、了解《禮記》

《禮記》是儒家思想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是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儒家論說或解釋禮制的文章匯編。漢代把孔子所定的典籍稱為“經(jīng)”,弟子解說的文字稱為“傳”或“記”,《禮記》因此得名?!抖Y記》內(nèi)容涉及上古時代的禮制哲學、倫理、道德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并與《周禮》《儀禮》合稱為“三禮”?!秾W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

二、讀懂課文

1.自由閱讀課文,注意以下生字詞。

肴(yáo) 弗(fú) 自強(qiǎng) 兌(yua) 學學半(xiào) .....

2.讀課文,注意以下問題。

⑴通假字

《兌命》曰 (“兌”通“說”,指的是殷商時的賢相傅說。) .

⑵古今異義

①雖有至道(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

②不知其旨也(古義:甘美;今義:意義) .

③教然后知困(古義:不通,理解不了;今義:困難) .

④教學相長也(古義:促進;今義:增長) .

⑶特殊句式

判斷句: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③教學相長也。(用“也”表判斷) 倒裝句:其此之謂乎?(賓語前置,即“其謂此乎”)

3.結合課下注釋口頭翻譯全文。

譯文參考: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益處。所以學習以后就會知道不足,教學以后就會知道困難。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困難,然后就能自強不息。所以說:教學與學習互相促進。《兌命》里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4.再次讀課文,熟悉課文內(nèi)容。

5.背誦課文,,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體會古漢語特有的韻律美。

三、悟讀課文

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2021年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公開課教案樣板五篇

2021年初一語文上冊教案樣板設計五篇七年級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五篇設計2021年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優(yōu)秀設計2021年

2021年初中七年級上學期語文教案設計五篇

2021年部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五篇

2021年七年級部教版授課教案設計五篇

2021年七年級語文授課教案五篇

滬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設計五篇2021年

七年級人教版上冊語文上課教案設計五篇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41778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