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北陂杏花答案篇一
一、二句寫景狀物,描繪杏花臨水照影之嬌媚。首句點明杏花所處地理位置。“陂”,此處是指池塘。一池碧綠的春水環(huán)繞著杏樹,預示著勃發(fā)的生機?!袄@”字用得精巧,既寫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勢,又寫水花之相依相親。王安石愛用“繞”字摹寫山形水勢,如他《江上》一詩中說:“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在《書湖陰先生壁》(其一)中寫到:“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庇衷凇剁娚郊词隆分姓f“澗水無聲繞竹流”,無一不給人以清婉、柔媚、幽靜之感。
次句從花與影兩個方面寫杏花的綽約風姿。滿樹繁花競相開放,滿池花影搖曳迷離?!把龐啤倍直居糜趯懭耍@里移用于杏花,展現(xiàn)了杏花爭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個“各”字,表明在詩人眼中,花與影一樣地美艷、多情,一樣令人流連忘返、沉迷自失。宋人許顗《彥周詩話》說:“荊公愛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瀉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詩》云:‘晴溝漲春淥周遭,俯視紅影移魚舠’,皆觀其影?!蓖醢彩瘜懟ㄉ朴趶谋倔w和投影兩方面著手,如此刻畫,虛實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體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詩人的審美趣味,即對虛靜恬淡之美的情有獨鐘。
三四句議論抒情,褒揚北陂杏花品性之美。這兩句對偶精工,如陳衍《宋詩精華錄》說:“荊公絕句,多對語甚工者,似是作律詩未就化成截句(絕句)?!边@兩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東風吹作雪”,這一筆淋漓地描繪出風吹杏樹,落英繽紛,似漫天飛雪,而隨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動,浮想聯(lián)翩。即便是春風輕拂,嬌媚的花兒也不堪吹折,它凋謝了,零落了,這本是讓人黯然神傷的。但詩人卻偏說它勝過南陌杏花,矜持與自足之意溢于言表。這一對比啟人深思:“南陌”在此詩中與“北陂”相對立,這兩個背景意象包含著一種空間的隱喻。若說清幽靜謐的“北陂”是遠離浮世喧囂的隱逸之所,則“南陌”正是熙來攘往、物欲橫陳的名利之場?!澳夏啊狈比A,“北陂”僻靜;“南陌”熱鬧,“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潔;而南陌的杏花要么歷盡褻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踐踏,碾成塵土,滿身污穢。若說這南陌杏花是邀功請賞、黨同伐異的得勢權臣的影射,則北陂杏花是詩人剛強耿介、孤芳自賞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王安石從1070年(熙寧三年)到1076年(熙寧九年),兩次拜相,又兩次罷相,最后退居江寧,寄情于半山。罷相之后,他雖被迫退出政治舞臺,但仍然堅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與立場,積極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縱”,一“絕”,呼應緊密,激濁揚清,擲地有聲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場與人生操守。
王安石是宰相中的讀書人,到晚年,他的絕句尤好。曾有人言,唐代以后無詩,此論太極端了點。王安石晚年的絕句有不少是直追唐人的,在議論入詩上,他的議論與描敘結合得很緊,而且議論不淺白直切,而是含蘊有味。
原文
杏花
北陂杏花王安石
一陂春水繞花身,
身影妖嬈各占春。
縱被東風吹作雪,
絕勝南陌碾成塵。
詞解
1、陂(bēi):池塘。
2、身影:花枝在水中的倒影。身指岸上杏花,影指水中倒影。
3、絕勝:遠遠勝過。
文學常識
選自《王荊文詩箋注》。
譯文
池塘中的春水環(huán)繞著杏花,
花與水中的倒影各有千秋。
即使被春風像雪一樣吹落,
也勝過落在南邊集市上被碾作塵土。
北陂杏花答案篇二
(一)閱讀詩歌,完成第7題。(6分)
北陂①杏花②
王安石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
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注釋】①陂(bēi):池塘。這里指的是池邊或池中小洲。②這首詩系王安石晚年所作。詩人原先積極推行新法,晚年被迫閑居江寧,眼看著自己親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廢止。
1.(1)作者愛用“繞”字摹寫山形水勢,請你說說“一陂春水繞花身”中的“繞”字用得好在何處?(2分)
(2)后人陳衍《宋詩精華錄》說“荊公絕句,多對語甚工者”,贊其語言精工、意旨深遠,請依據(jù)詩歌的后兩句作簡要分析。(2分)
(3)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 )(2分)
a.首句點出北陂杏花不同于他處杏花的環(huán)境特點,“春水繞”三字是全詩的關鍵,后邊的詩句便從這三字來生出。
b.第二句描繪臨水杏花的姿態(tài):花傍水生,朵朵妖嬈:影投水面,搖曳多姿。岸中花,水中影,相互映襯,都占有明媚的春光,美艷動人。
c.第三句中的“雪”字,形象精妙,不僅寫出杏花的顏色,而且給人以明亮、高潔的感受。杏花志潔行芳,品格不俗,花格就是詩人的人格。在這里,情與物化,花我為一。
d.第四句中“碾成塵”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有異曲同工之妙,表現(xiàn)了詩人寧愿被“碾成塵”也要保持高尚節(jié)操的政治操守。
答案:
(一)1.(1)(2分)“繞”字用得精巧,既寫了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勢(1分),又形象地寫出水花之相依相親(1分)。(意思對即可)
(2)(2分)本詩的后兩句議論抒情,上下句對仗工整,形成鮮明對比(1分),想象地表現(xiàn)了詩人即使零落也要保持高潔,也不愿碾成塵土、滿身污穢的人生選擇,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操守,耐人尋味(1分)。(3)d
北陂杏花答案篇三
一、作者簡介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善于用典故,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
二、創(chuàng)作背景
這是一首詠物言志的短詩。詩人王安石是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盡管他的“變法”由于種種原因而以失敗告終,但他執(zhí)著地堅持理想,矢志不移,至死不渝,故有“拗相公”之稱。這首詩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他的“拗”,詩中作者以“北陂杏花”自況,既寫出了它的“妖嬈”多姿,更表現(xiàn)了它即使被風摧凋零也保持潔白的風骨氣節(jié),決不淪落塵土而自污。
三、翻譯
池塘的春水環(huán)繞著杏花,花朵爭奇斗艷春色滿園。即使像雪樣被春風吹落,也勝過南陽杏花碾為塵。
四、賞析
詩中第一、二句“一陂春水繞花身,身影妖嬈各占春”生動形象地描寫了北陂杏花的美好身姿與形態(tài)。以“春水”圍繞來襯托春天杏花之美,同時為“花影”預作鋪墊。“妖嬈”一詞正面寫出了杏花的曼妙、美麗與柔弱,而“花”與“影”相映,虛景與實景相交,構成一幅令人神往而韻致綿綿的圖畫,其間透出的春光使人陶醉。第三句“縱被東風吹作雪”,寫杏花被風吹落的情景,雖離別樹枝而飄零于水,但仍然保持著“雪”一樣的高潔純白。第四句“絕勝南陌碾成塵”是點晴之筆,與落在田間小路被碾為塵土的杏花相比,飄零入水的北陂杏花結局實在要好得多。由此可見,落入水中的北陂杏花正是特立獨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始終堅持高潔品格的詩人的自我寫照。這首詩的用詞也非常精準。如三、四句中的“縱”與“絕”兩個虛詞充分展現(xiàn)了杏花的堅定決心與執(zhí)著精神,由此我們不難看到詩人高大的形象與獨立的精神世界。
五、中心
全詩融情于景,寄意于物,辭淺而味永。表面上顯得沖曠蕭散,實則健朗豪逸,可謂“豐肌健骨”。詩中流露出悲壯的情感,表現(xiàn)出堅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借杏花寫自己的純潔心態(tài)。
六、賞析補充
詩中“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兩句運用的修辭方法是對偶,它表現(xiàn)了詩人堅持高潔,特立獨行而絕不流俗的思想感情。
詩的后兩句中“縱被”體現(xiàn)了杏花迎接風雨的勇氣,“ 絕勝”突出了杏花的決心與樂觀。
這首絕句寫于王安石貶居江寧(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寫照。
一、二句寫景狀物,描繪杏花臨水照影之嬌媚。首句點明杏花所處地理位置。“陂”,此處是指池塘。一池碧綠的春水環(huán)繞著杏樹,預示著勃發(fā)的生機?!袄@”字用得精巧,既寫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勢,又寫水花之相依相親。王安石愛用“繞”字摹寫山形水勢,如他《江上》一詩中說:“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痹凇稌幭壬凇?其一)中寫到:“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庇衷凇剁娚郊词隆分姓f“澗水無聲繞竹流”,無一不給人以清婉、柔媚、幽靜之感。
次句從花與影兩個方面寫杏花的綽約風姿。滿樹繁花競相開放,滿池花影搖曳迷離?!把龐啤倍直居糜趯懭耍@里移用于杏花,展現(xiàn)了杏花爭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個“各”字,表明在詩人眼中,花與影一樣地美艷、多情,一樣令人流連忘返、沉迷自失。宋人許顗《彥周詩話》說:“荊公愛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瀉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詩》云:‘晴溝漲春淥周遭,俯視紅影移魚舠’,皆觀其影。”王安石寫花善于從本體和投影兩方面著手,如此刻畫,虛實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體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詩人的審美趣味,即對虛靜恬淡之美的情有獨鐘。
三四句議論抒情,褒揚北陂杏花品性之美。這兩句對偶精工,如陳衍《宋詩精華錄》說:“荊公絕句,多對語甚工者,似是作律詩未就化成截句(絕句)?!边@兩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皷|風吹作雪”,這一筆淋漓地描繪出風吹杏樹,落英繽紛,似漫天飛雪,而隨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動,浮想聯(lián)翩。即便是春風輕拂,嬌媚的花兒也不堪吹折,它凋謝了,零落了,這本是讓人黯然神傷的。但詩人卻偏說它勝過南陌杏花,矜持與自足之意溢于言表。這一對比啟人深思:“南陌”在此詩中與“北陂”相對立,這兩個背景意象包含著一種空間的隱喻。若說清幽靜謐的“北陂”是遠離浮世喧囂的隱逸之所,則“南陌”正是熙來攘往、物欲橫陳的名利之場?!澳夏啊狈比A,“北陂”僻靜;“南陌”熱鬧,“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潔;而南陌的杏花要么歷盡褻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踐踏,碾成塵土,滿身污穢。若說這南陌杏花是邀功請賞、黨同伐異的得勢權臣的影射,則北陂杏花是詩人剛強耿介、孤芳自賞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王安石從1070年(熙寧三年)到1076年(熙寧九年),兩次拜相,又兩次罷相,最后退居江寧,寄情于半山。罷相之后,他雖被迫退出政治舞臺,但仍然堅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與立場,積極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縱”,一“絕”,呼應緊密,激濁揚清,擲地有聲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場與人生操守。
王安石是宰相中的讀書人,到晚年,他的絕句尤好。曾有人言,唐代以后無詩,此論太極端了點。王安石晚年的絕句有不少是直追唐人的,在議論入詩上,他的議論與描敘結合得很緊,而且議論不淺白直切,而是含蘊有味。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427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