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千米的認識》教案設計(十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8 15:44:22
2023年《千米的認識》教案設計(十篇)
時間:2023-04-08 15:44:22     小編:zdfb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yōu)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千米的認識》教案設計篇一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p7―8千米的認識 。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在學生的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構效果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離學生“可視性”的體悟和感受經驗比較遠,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習過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較困難,是學習的難點。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學、乘車旅游、參加運動會等生活經驗,這就使得本節(jié)課很容易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紤]到錦江小學校園及學生的特殊情況,在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實際長度概念時選用學生熟悉的學校周圍的'一些環(huán)境,這樣既能有效化解難點,又能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1、認識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會進行長度單位間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

3、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難點: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一)復習導入

師:到目前為止,你知道的長度單位有哪些?(毫米、厘米、分米、米)

(二)學習新知

1、認識1千米。

師:如果我們要量從大慶到哈爾濱的距離,用毫米、厘米、分米、米這4個長度單位合不合適?

師:你感覺1千米應該有多長?

2、感受1千米。

師:1000個1米有多長?你來猜測一下。(400米一圈的操場,走兩圈半就是1千米)

師:請每個人都在心里默默地想象一下1千米有多長,說給你小組的同學聽一聽。

師:1千米究竟是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長,你想不想親自到室外去驗證一下?我們一會兒到外面去驗證一下1千米是不是你想象的那樣長。

去室外體驗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1)步要勻,路線要直。

(2)數步數時可以用手指幫助計數。

(3)靠路邊行走,注意安全。

(4)完成學習匯報單

你們走了多少步?你們感覺走的累不累呀?用多長時間呢?你覺得1千米怎么樣?今后,我們就可以用這種方法來估測一下,從一點到另一點你走的路大約有多長

回到教室里,說一說走完1千米的感受。

3、估算1千米。

從我們學校門口出發(fā)到哪里大約是1千米。

4、單位間的換算

(三)鞏固練習

(四)總結階段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寫一篇數學日記―――《感受1千米》。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寫:

1、 你眼中的1千米有多長。

2、 走完1千米的路你有何感受。

3、 你所熟悉的哪段路的長度大約是1千米。

《千米的認識》教案設計篇二

1、知識教學點:讓學生認識千米這一長度單位,并通過操作、推想、交流等活動感知1千米有多長,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

2、能力教學點:使學生學會千米和米之間的簡單化聚。

3、德育教學點: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千米,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

教學情境掛圖

一、 情境導入

1、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相鄰的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2、(出示一些路程指示牌)師:同學們見過這些牌子嗎?你能看明白指示牌的意思嗎? (板書課題) 學生口答 學生嘗試回答

二、探索感知

學生看教學情境掛圖 (1)教師引導: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生活中常用千米作路程長度的計量單位。(板書:公里)

(2)聯(lián)系生活:你知道揚州到南京的公路長多少千米?你的家離學校多少公里?

認識千米:

(1)初步感知1000米的長度:同學們走學校100米跑道大約用了多少時間?走100米大約用了多少步?1000米里面有幾個這樣的100米呢?(板書:10個100米)根據這100米的路程,你還可以怎樣描述1000米的長度?

(2)介紹1千米=1000米 1000米用“千米”做單位,可以寫作1千米。

板書:1千米=1000米

(3)進一步感知1千米的長度:學校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幾圈是1千米?

(4)同學們能不能觀察、測量自己身邊的物體長度,再來推想1千米有多少個這樣的'物體?用你自己的方式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

單位化聚:

(1)火箭的速度大約是每秒4千米 師:火箭的速度是多少米?

板書:4千米=( )米

(2)長江是亞洲第一長河、世界第三長河,長約6000千米。

師:南京長江大橋的長是多少千米?

板書:5000米=( )千米

三、綜合練習。

1、 “想想做做” 1 讀題 解題 交流做法

2、 “想想做做” 2 讀題 解題 交流做法

3、 “想想做做” 4 先填空 再交流

4、“想想做做” 5 比較

5、“想想做做” 6 看題

6、 拓展訓練:判斷

1千米比1000米短。( )

1千米的公路修了一半是500米。 ( )

四、課堂總結。

這節(jié)課你的收獲是什么? 學生回答。

五、課堂作業(yè)。

學生獨立完成。

《千米的認識》教案設計篇三

1、通過實踐活動,感知、了解千米的含義,建立一千米的長度觀念。

2、會進行長度單位間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

3、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能力。

多媒體課件、米尺。

課前領學生到操場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計下所需的時間及步數。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一、導入,初步感知

1、說說我們已學過哪些長度單位?(板書: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測量活動用什么長度單位合適?

(1)測量鉛筆的長度。

(2)測量硬幣的厚度。

(3)測量課桌的高度。

(4)測量教室的長。

(5)測量宜興到到無錫的路程。

師:如果要測量宜興到到無錫的路程,我們可以選用哪個長度單位來測量呢?

3、揭示課題:用米測量太麻煩了。宜興到無錫的距離比較遠,我們需要用更大的長度單位來測量,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邊說邊板書)

二、學習新知

(一)導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見過千米,如

(1)出示四張畫片,學生觀察討論,說標記的意思。

(2)師: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或聽過千米?(讓生答)

(3)小結: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做單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書:(公里km))

(二)新課展開

1、聯(lián)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觀念:1千米有多長呢?昨天老師帶領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課件出示食堂到店門口)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個100米?(10個)對,就是像我們昨天那樣走10次,5個來回。 10個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們可以寫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齊讀一次 。(指導學生朗讀:用不同的停頓來區(qū)分)(課件出示,相機板書)追問:2千米=( )米 (讓學生說想法,如:2千米里有2個1千米,就是20xx米)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想想做做第3題)

《千米的認識》教案設計篇四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p7-8及練習二第1、2、4題

1、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長度的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知道千米在實際中的應用,認識日常生活中和千米有關的標志。

3、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的良好習慣。

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長度的觀念。

1、填一填

1分米=()厘米1米=()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1分米=()毫米

2、我們已經學過哪些長度單位?

1、情境引入:出示p7例3主題圖1

爸爸媽媽開車帶小明和小葉出去旅游。從圖上你看到了什么?引導學生找出圖中的數學信息。

2、分析信息的含義,找出圖中的一個新單位千米

葉鎮(zhèn)21千米就是指離葉鎮(zhèn)還有21千米,靈山23千米指離靈山還有23千米。

板書課題:千米的認識

3、小結:千米(它的另一個名字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單位。

4、你們以前在生活中看到過千米(或公里)嗎?與大家說一說。

比如出租車打表、車站的里程表等

1、小明和小葉來到了葉鎮(zhèn)。在體育場,看到了小朋友們正在舉行運動會。(出示p7例3主題圖2)

2、你們知道體育場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嗎?

3、現在進行的是1千米的決賽,可是他們卻不知道1千米有多長,你們能當小老師教教他們嗎?

1千米(公里)=1000米

讓學生初步感知千米與米的關系。

4、活動找千米

(1)千米是我們生活中常常用到的長度單位,和我們的生活密切聯(lián)系,比如小汽車1小時行駛80千米、馬拉松比賽的長度是42千米195米等等。你能從生活中找到千米嗎?

(2)4人小組交流自己生活中知道的千米,組長向全班匯報交流。

老師對學生找出的.千米給出評價,從合理性方面考慮。

1、量一量

小組合作測出100米的長度,并在50米處做上一個記號。

2、走一走100米和50米。

a、睜開眼睛看,走一走

b、在頭腦里記下100米的長度,閉上眼睛走一走大概到什么時候會走到100米

3、估一估

a、閉上眼睛想像一下,2個100米有多遠,3個100米有多遠10個100米有多遠

b、估計一下從學校門口開始到什么地方大約是1千米?

c、對結果進行測評

1、練習二第1題

這是一道鞏固長度觀念的練習,可以先讓學生獨立試做,然后再校對。

2、練習二第2題

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3、練習二第4題

根據不同的距離選擇不同的出行方式,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

《千米的認識》教案設計篇五

1、通過動手實踐,使學生意識到量比較長的物體的的長度可以用分米作單位。

2、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3、培養(yǎng)學生估測意識和能力。

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選用合適的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一、學生動手測量課桌的桌面的長、寬。

師:昨天同學和聰聰已經量出了這本數學書的長、寬、厚,你們還想知道哪些物體的長度?

生:……

1、兩人為一組測量桌面的長、寬。

2、全班交流。

3、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厘米、毫米作單位來測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間觀念

1、讓學生觀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間的長度就是1分米,請學生數一數幾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讓學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或在我們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約是1分米。

4、用手比劃1分米有多長。

5、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長。

三、認識幾分米

1、在尺子上認識幾分米。

2、出示課件讓學生認識幾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繩子的長度(讓學生先估測,然后再測量)

五、鞏固發(fā)展

1、練習一的第三題

2、判斷下列的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一條褲子長9分米()

(2)一張床長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筆長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

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

2米=()厘米

4、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三第4題教和第五題。

5、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三第六題和第七題。

六、全課:

說說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千米的認識》教案設計篇六

教材分析

1.對千米的認識;本節(jié)學習對長度的客觀認識:毫米、厘米、分米然后才是千米;本節(jié)內容在教材中與前面的毫米、厘米、分米相鄰長度單位的進率是10不同,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是1000,所以認識難度較大。

2.本節(jié)主要學習對千米長度的具體認識,聯(lián)系實際生活中的距離。

學情分析

1. 通過作業(yè)練習和復習課對學生的了解表明學生對前面學習的毫米、厘米、分米、米已經完全掌握。

2. 學生已經掌握了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間的關系和實際長度,但千米和前面所學的長度單位之間進率較大且不能直接拿出1千米的實物,所以要多借鑒現實中的具體情境認知千米的觀念。

3. 本節(jié)學生主要的認知障礙是不能最直觀的認知1千米有多長。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千米,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間表象。千米的實際長度,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為了使學生對1千米的實際長度有一個初步的觀念,安排了一些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加深對千米的認識。

2、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本課是系統(tǒng)學習長度單位在小學階段的結束,學生能在已有知識對米的認識上,通過學習,找到米與千米的內在聯(lián)系。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滲透事物間相互聯(lián)系的觀點,發(fā)揮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實際操作中,增強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提高操作技能,發(fā)展實踐能力。

教學策略的選擇:

1、匯報課前實踐活動,試圖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如走、跑、看等),經歷想象、推測等思維過程,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間表象,使學生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

2、通過錄象、照片,將學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比較長的`長度引出千米。接著,再次展示錄象中1000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直接感受1千米。然后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距離大約是1千米,怎么估計或是計算的,從而在學習4個長度單位的基礎上構建出一個新的千米的長度單位,使學生在舊知的回顧中找到新理知識的連結點。

3、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結合圖片出示,加深學生的直觀印象,并讓學生自己嘗試解決單位間的換算。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1千米的實際長度和千米的空間認識。

教學難點:千米的簡單換算。

《千米的認識》教案設計篇七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7―8頁。

1.學生課前走一走100米或200米的路程。

2.課件。

教材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公路上常見的交通指示牌引出千米,然后讓學生親身體驗,要求學生走一走100米和200米的長度,推斷走1000米大約要多少時間。在課前訪談中,發(fā)現只有極少數學生知道1千米=1000米,至于1千米大約有多長,基本上沒有什么體驗,學生表達也不甚清楚??梢?,建立1千米的觀念是本課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因此,本課目標定位如下: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進行該單位的簡單化聚;

2、利用遷移的規(guī)律,體驗探索1千米的過程,使學生進一步學會估算和分析問題;

3、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千米,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在與同伴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愉悅心情。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千米”這一觀念建構效果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因此,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我從教材的設計意圖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重組了教學過程,具體用到以下教學策略。

1、創(chuàng)設情境:如課題引入時,讓學生估計老師到上海經過的路程,引出千米這個概念,同時感受千米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又如綜合練習“我當西博小導游”,讓學生置身生活情境中,既充分應用米、千米互化的知識,又讓學生體驗到千米存在的必要性。

2、選擇驗證:由于學生生活經驗存在差異,如學生放學經過的路線的不同,導致學生印象中從學校到某處大約是1千米的觀念大不相同,教學設計時,教師根據學生常走的三條路線進行了步測,在學生回答后,課件中有選擇地驗證,強化“千米”的觀念。

3、合作解疑:在建立和強化1千米的觀念時,讓學生在教師指導的前提下進行交流,互相糾錯,實現互學共進;在綜合練習“我當西博小導游”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或合作解答,或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師:課前大家都走了100或200米,并做了記錄,你能說說走1000米大約花多少時間或走多少步數嗎?

生1:我走了100米用了 60秒時間,照這樣算走1000米就需要600 秒時間。

師:600秒也就是幾分鐘時間?(10分鐘)有不一樣的嗎?

生2:我走100米用了70秒,照這樣算走1000米需要700秒,大約12分鐘。

生3:我走了200米用了3分鐘,照這樣走1000米,需要15分鐘。

生4:我走了100米走了82步,照這樣算1000米就需要走820步。

生5:我走200米走了132步,我以前走過1000米,大約走了754步。

師: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6:不同意,200米走132步,1千米是200米的5倍,應該是660步。

生5:我走到后面越來越累,步數當然就多一些了。

師:同學們,她的話給我們什么啟示?

生6:我們如果按照走100米或200米的速度勻速走的話,可以直接將時間或步數直接乘5,但考慮我們小朋友身體狀況的話,實際上走1千米所花的時間和步數就比勻速走多一些。

師:看來我們還要尊重實際狀況。下面請同桌兩人交流走1千米所花的時間和走的步數。

……

師:同學們,你們認為從校門口出發(fā)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

生1:到邵逸夫醫(yī)院吧。

生2:我認為不對,因為從學校門口到采荷路的34路車站就有一站路,而34路車站到邵逸夫醫(yī)院還有三四站路呢,比1千米可遠多了。

師:那你認為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呢?

生2:大約到采荷路口,因為到那兒大約兩站路,接近1千米。

師:是這樣嗎?我們一起看(看課件演示)

生(全體):哦,是采荷路口。

師:如果往慶春路方向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

生3:我覺得到慶春立交橋大約是1千米。

師:你是怎樣知道的。

生3:因為我家在立交橋邊,我早上走到學校一般用14分鐘,我走100米大約75秒,走1000米大約13分鐘,13分鐘和14分鐘很接近,所以我認為到那兒大約是1千米。

師:讓電腦叔叔告訴我們是否正確(電腦演示)。

生(全體):完全正確。

師:下面請你和同桌交流,學校出發(fā)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并說說理由。

……

師:下面請同學們完成練習1,請看清題目要求。

(學生填寫后反饋)

生1:我認為青春醫(yī)院到眾安橋的路程是1千米500米,因為青春醫(yī)院到浙一醫(yī)院是兩個500米,剛好是1千米,再從浙一醫(yī)院到眾安橋500米,合起來就是1千米500米。

師:答案完全正確,有其他想法嗎?

生2:我是這樣想的,因為青春醫(yī)院出發(fā)到眾安橋有3站路,每站路大約是500米,也就是1500米,1500米=1千米500米。

師:你的思路非常清楚。如果從湖濱出發(fā)到大學路口大約多少路程,你們誰知道?

生3:我認為是2千米500米,因為湖濱到大學路口有5個500米,也就是2500米,2500米有2個千米1個500米,即2千米500米。

師:同學們,復興大橋是杭州新造的大橋,它的信息誰能補充完整。

生4:我認為復興大橋長約80千米,寬約26米。

生5:我對長約80千米有意見,我看過報紙,錢塘江的寬大約1200米,橋不可能80千米長,我認為填1千米500米比較合適。

師:其他同學有意見嗎?

生6:我認為長填2千米500米比較合適,因為1千米500米第一小題已經用過了,錢塘江寬1200米,橋身加上兩邊的長度,大約是2500米,也就是2千米500米,填80千米、15千米更不符合實際。

師:正確,同學們很善于比較和估計,那么第三題誰來解決?

生7:我覺得飛機每小時行的路程大約是800千米, 坐小轎車每小時行的`路程大約是80千米,步行每小時行的路程大約是15千米。

師:你們認為對嗎?為什么這么填?

生7:飛機速度最快,所以應該填最大的數量800千米,小轎車比飛機慢多了,但也比較快,填80千米,步行最慢,我想我8分鐘走1千米,60分鐘大約走8千米,大人比小孩快,所以填15千米比較合適。

……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富有個性的探究過程,在本課教學中我努力達到這一要求,在反復的教學嘗試中,我覺得該節(jié)課做到了以下幾點。

1、找好知識的“生長點”,教學流程通暢。

本課開始就讓學生通過估計鉛筆長度、教室前后的距離、杭州到上海的路程這些具體問題感知單位由小到大的客觀存在,以及千米這個單位出現的必要性,使千米這個單位的學習過程自然通暢。

2、尊重學生的真實體驗,觀念建立自然。

在1千米概念的建立初期,難度比較大,但教學中能充分尊重學生走100米和200米的真實體驗,并在課前讓學生進行整理,通過合理的推理,知道1千米大約走多少步或走多少時間,利于概念的建立,特別是從學校到何處為1千米的估計、公交車站的路程估計,層次明顯,不斷幫助學生喚醒原有的生活經驗,強化1千米的觀念。

3、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學習方式合理。

在整堂課中,1千米觀念的建立,不是靠死記硬背,而是教師不斷引導,提供相應的學習任務,根據學生的差異,讓學生決定學習方式,如通過100米和200米來幫助建立概念時,學生既全體交流,又個別討論,又如最后的綜合練習,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能力選擇合作還是自主探索。

在整個教學中,我也深切感受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環(huán)境在該課中應予以高度關注,因為教師的設計不可能考慮到所有學生的生活經驗,如在教學片段二中,教學時就發(fā)現有的班級學生大部分就住在校園后面,課件演示難以啟發(fā)學生去強化1千米的觀念。此外我們也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多種結果出現以后,教師要靈活處理,如片段一中出現了一個學生走了1千米發(fā)現實際結果并不是按照乘5得到的,這就需要教師靈活應對……,顯然,這些問題既可能導致教學失敗,同時也是教師反思成長的有效資源,值得我們回味和珍惜。

《千米的認識》教案設計篇八

1、認識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會進行長度單位間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

3、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能力。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要求學生到路邊觀察路標,教師制作一塊路標。

一、復習導入

1、教師提問:我們都學了哪些長度單位?

學生回答后,讓學生具體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長度。

2、教師說明:我們以前學過的長度單位比較大的是米。你們還見過或聽說過比米大的長度單位嗎?

學情預設:學生可能會提到“千米”。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千米。

教師出示例3的情境圖。(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播放提前錄制好的視頻錄像,錄像中出現路牌標志)

提出下面的問題:類似圖中的情境你見過嗎?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學情預設:看到上面的情境圖,學生一下子會調出已有的知識經驗,他們會想到周圍的路標。]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解釋路標上的“21千米”和“23千米”是什么意思。

教師指出:在計量比較長的路程的時候,通常用千米作單位,千米也叫做公里。千米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

2、出示老師收集到的學校附近的路標,讓學生理解、體會從某路口到當地某個標志性建筑的路程是多少千米的含義。

3、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1)師:那么1千米的路程有多遠呢?它與我們以前學過的長度單位“米”有什么關系呢?

同學們都喜歡上體育課,(教師出示學校操場的圖片)學校操場的跑道一圈是400米(注:每個學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這里僅以400米為例說明大體教學思路,實際教學時,盡可能用學生身邊的數據),算一算,跑幾圈就是1000米?

教師指出:1000米就可以用較大的長度單位來表示,就是千米。

板書: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師:同學們上學,有步行的,有騎自行車的,有坐公交車的,還有父母開車接送的。人步行每小時可以走5千米,騎自行車每小時可行15千米,坐公交車每小時可以行40千米。你們能估計一下從自己家到學校有多少千米嗎?

(2)實際感受1千米。

到操場上量出100米的距離,讓學生仔細觀察一下。并讓學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實際走一走,所需時間大約是1分十幾秒。(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也可以放到課前進行)。然后告訴學生10個這樣的長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分左右的距離大約是1千米,并讓學生想象一下10個100米有多遠。

4、完成教科書第8頁上的“做一做”。

到校門口,以小組為單位,互相說一說(估)從學校門口到什么地方大約是1千米?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動,感受1千米的距離。(注:如果條件不允許,此題可以作為課外作業(yè))

5、教師出示教科書第22頁的例5。

3千米=()米5000米=()千米

教師放手讓學生先獨立填寫,然后讓學生在組內互相說說是怎樣想的。

通過學生回答,使學生明白: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個1000米,就是3000米;1000米是1千米,5000米是5個1000米,就是5千米。

6、練一練。

6000米=()千米4千米=()米

()米=7千米9000米=()千米

[設計意圖:本節(jié)課的教學,教師沒有平均使用力量,教學時把重點放在千米的.認識上,長度單位間的變換由于學生基本上屬于“教師不講就會”的狀態(tài),所以教師花費的教學時間相對就少一些。]

三、鞏固練習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二第1、2題。

第1題,是關于物體運動速度的練習,目的是讓學生對常見物體運行速度有一定的認識??梢韵茸寣W生獨立完成,然后再進行反饋。

第2題,目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應用。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

2、練習二第3題。

學生在教科書上獨立完成,然后集體訂正。

3、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1)老師家離學校大約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讓你選擇,你會選擇什么交通工具來學校?為什么?大概需要多少時間?

(2)媽媽帶小明坐長途汽車去看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他們早上8時出發(fā),汽車平均每小時行80千米,中午12時能到達嗎?

四、課外拓展

1、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每小時不能超過()千米,磁懸浮列車每小時可行駛()千米,地球繞太陽每秒運行()千米。馬拉松長跑比賽全程大約()千米。(課后可在父母的幫助下到圖書館或網上查找這些資料。)

2、寫一篇數學日記:《我心目中的千米》

[設計意圖:教師在落實了教材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后,課末布置了學生課后實踐調查活動,把學生帶向了研究性學習的行為中,為學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

《千米的認識》教案設計篇九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相聯(lián)系時,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興趣,數學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師找準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知識經驗的“切合點”,在學生建立

師:火箭的速度大約是每秒4千米,也就是多少米?

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讓學生通過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感知建立1千米的豐富表象,學生舉例身邊的事物并用具體的數據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給學生提供操作、交流與想象的時間和空間,在提供學習資料的基礎上現場生成學習材料,在交流中進一步感受1千米的具體長度,在頭腦中比較清晰的建立1千米長度的“模型”,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感。

在學生具有大量的感性基礎和豐富的表象積累上,以直觀、動態(tài)的錄象播放讓學生感知摩托車行駛1千米路程,用另一種的方式感知和感受1千米,強化了對1千米有多長的感受性。

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聯(lián)系生活提供豐富學習材料作為數學教學的活教材,使數學不顯得枯燥而是充滿真實感和親切感,感受數學與生活密切的聯(lián)系,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本節(jié)課教學體現新課標理念,設計巧妙,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學習素材,注重學生自己對知識的體驗,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現實意義與價值。

(一)讓數學知識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

當數學與學生的現實密切聯(lián)系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新課標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于1千米的觀念的建立本身是枯燥的,學生會感到索然無味,只是機械被動的去學習。然而教師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和補充,教師選擇貼近學生生活,以常見的事物作為教學內容,如播放我國長江、雅魯藏布江、火箭發(fā)射等圖片,讓學生對它們的長度、深度、高度進行千米和米的換算,使學生自然就融入了學習環(huán)境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感到學習數學的價值與意義。

(二)把已有的經驗作為支點

學生的空間知識來自于豐富的現實原型,培養(yǎng)空間觀念要將教學拓寬到生活空間。教師能借助學生對100米的長度的認識作為“敲門磚”,找準發(fā)展空間觀念的支點,通過課前感知、課中回憶、推想等一系列數學活動中逐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讓學生在真實的現實背景中,引領學生建立數學模型。

(三)給學生充分的感性積累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感受1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教師能從學生所熟悉的校門口到麗都美容院之間100米的長度入手,推想1千米的長度;接著,讓學生結合身邊的物體利用數據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最后,再讓學生通過看摩托車行駛1千米的實際長度的錄象,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注重感性積累與體驗,在學生自己對知識的體驗中建構新知的,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用自己的方式描述1千米的長度時,留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和學習空間,自己探索與交流,學生的答案豐富多彩:“教室的2塊地磚的長度大約是1米,20xx塊地磚的長度約是1千米”、 “教室門約高2米,500個門疊起來的高度約是1千米,沖天了!”“小朋友走1米大約要2步,1千米大約要走20xx步”……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提供給學生“再創(chuàng)造”的時機,形成學生思維碰撞的高潮,課堂顯得真實而生動。

《千米的認識》教案設計篇十

1、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知道1千米是1000米,并能進行簡單的化聚,千米的認識。

2、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發(fā)揮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多媒體課件

課前領學生到操場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計下所需的時間和走100米要幾步?

1、說說我們已學過哪些長度單位?(板書:米、分米、厘米、毫米)并用手勢表示長度。

2、填空:2米 =( )分米 60厘米 =( )分米

300厘米 =( )米

3、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①單人書桌的長度是60( )。

②深圳國貿大廈的高度是160( )。

③有一項田徑比賽是200( )跑。

4、[課件出示中國地圖]:

①請同學們找到首都的位置,再找到我們省會的位置,從北京到杭州的鐵路[課件演示閃動的鐵路]這段長1651( ),你知道填什么長度單位?還能用以前學過的單位名稱嗎?

計量較遠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單位(板書:千米)所以北京到杭州的鐵路長為1651千米。

②讓我們再去欣賞北國冰城的景象吧![課件同時出現哈爾濱冰雕圖片]從北京到哈爾濱的鐵路長1388千米(這個單位由學生說)。

③你還想到美麗的春城去參觀世博會嗎?[課件出現世博會圖片]從北京到昆明的鐵路長3179千米(這個單位也由學生說)。

5、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具體認識“千米”這個長度單位(揭示課題)。

你們最想了解有關“千米”的什么知識?

提出學習目標:

(1)、了解千米的實際長度;

(2)、學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3)、千米的應用。

1、聯(lián)系生活,建立“千米”觀念:

我們現在知道“千米 ”這個長度單位大嗎?(大!)

剛才我們從地圖上認識了“千米”,那現實生活中,1千米到有多長呢?

上課前老師帶領你們在操場上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個100米?(10個)

10個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們可以寫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齊讀一次 。根據這道公式,

a、出示畫面討論一下問題:

①用等號相連,說明他們的長度怎么樣?

②等號兩邊的數字和單位相同嗎?

③要表示一個距離的長短能不能只看數字?還要看什么?

④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⑤米可以用符號m表示,千米可以用符號km表示,那么上面的等式可以怎樣表示?

思考:1千米到底有多長?

提出問題:誰能用身邊的例子說說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

如果在100米長的路上來回走一次就是200米,那么來回走幾次就是1000米?(5次)

你們都已記下自己走100米路的時間,照這樣計算,走1千米大約需要幾分鐘?

找一找,從學校出發(fā)到哪個地方大約是1千米的路呢?(從學校到……)你還知道哪段路程也是1千米左右?(學校操場200米一圈,跑5圈是1千米左右……)

現在你腦子里有1千米長度的概念了嗎?閉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長度。

b、出示幾組常規(guī)畫面,強化“千米”概念。

①成人每小時可行5千米。

②自行車1小時可行15千米。

③公共汽車1小時可行40千米,小學數學教案《千米的認識》。

④火車1小時可行駛80千米。

⑤飛機1小時可飛行700千米。

2、學會米與千米的換算:

(1)、例1教學:2千米 =( )米 2千米500米 =( )米

①想:你會推算上面兩題嗎?嘗試做一做,再同桌互相交流方法。

②反饋:(指名回答)2千米 =20xx米,因為1千米是1000米,2千米是2個1000米,就是20xx米;

2千米500米 =2500米,因為2千米是20xx米,加上500米,就是2500米。

③練習:3千米 =( )米 8千米=( )米

6千米720米 =( )米

3千米25米 =( )米

做后,把方法說給同桌聽。

(2)、例2教學:4000米 =( )千米 4350米 =( )千米( )米

①你再來試著做一做,再與同桌交流思考方法。

②反饋:4000米 =4千米,因為1000米是1千米,4000米里有4個1000米,就是4千米;

4350米 =4千米350米,因為4350米可以分為4000米與350米,4000米是

4千米,4350米就是4千米350米。

③練習:6000米 =( )千米

2400米 =( )千米( )米 全體同學自由說推算過程。

7005米 =( )千米( )米

(3)、自學課本p84-85。

現在,老師要帶你們到智慧宮去闖一闖,只有動腦筋,開了金銀鎖,你

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準備好了嗎?

(1) 銀鎖題:

1、練一練2,填數軸。

2、填合適的`長度單位:

珠海到廣州距離151( ) 數學課本厚( )

學校操場長250( ) 成人3小時行15( )。

3、在 里填上“>”、“<”或“=”。

20xx米ο3千米 5千米20米ο5020米

4100米ο4千米 8千米ο8006米

(2)、金鎖題

1、判斷題,對的打√,錯的打×。

①汽車每小時行60米。 ( )

②1千米又叫1公里。 ( )

③跑道長400千米。 ( )

④50千米和5000米同樣長。 ( )

2、把下面的速度與合適的交通工具用線連起來。t3

3、改錯題:

小明的日記

20xx年4月19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點鐘,我叢2厘米的床上起來。用了10小時很快刷了牙、洗了臉,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長約20分米的油條。然后和爸爸媽媽走了200千米來到公共汽車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鐘。路上碰到體重50克的小胖子叮叮,叮叮問:“小明,上那里去?”我說:“去江心嶼放風箏?!?叮叮說:“石坦巷離江心嶼很近,才3米呀!

今天,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里的一個新成員―千米,你們現在有什么收獲嗎?(了解了1千米的實際長度,學會千米和米之間的簡單換算,并了解了它的實際用途。你現在有什么收獲?

實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47258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