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的教學設計及反思(三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9 15:46:43
《馬說》的教學設計及反思(三篇)
時間:2023-04-09 15:46:43     小編:zdfb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馬說》的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一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詞義;

2、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會文章寓意。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詞義;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現(xiàn)手法。

2課時。

一、新課導入

請學生說說有關“馬”的成語。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人,姓孫名陽。據(jù)說,有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它用力掙扎,汗水淋漓,還是拉不上車去。伯樂見了,就趕緊挽住千里馬,淚流滿面,并脫下自己的衣服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低下頭吐氣,又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恶R說》是通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議論文體?!罢f”是“談論”的意思。

二、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

2、字詞學習:祗(zhǐ) 駢(pián)

3、學生齊讀課文。

三、翻譯理解

1、學生自學,劃出疑難點;

2、全班交流:

⑴ 重點詞: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駢:并列,一同。

是:這。

能:才能。

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臨:面對。

⑵ 一詞多義:

雖: a、故雖有名馬: 即使。 b、雖有千里之能:雖然。

以: a、不以千里稱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a、食之不能盡其材: 通“飼”,喂。 b、食不飽: 吃。

其: a、其真無馬邪: 難道。 b、其真不知馬也:指代他們。

c、食之不能盡其材: 指代千里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執(zhí)策而臨之: 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夠。 b、雖有千里之能: 才能。

四、課堂小結

翻譯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實,做到“信、達、雅”這三字訣。而且,必須大聲朗讀,投入感情地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誦下來,并且領會文章的要旨,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也。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完成《語文作業(yè)本》基礎部分;

3、課外查找有關韓愈的資料。

一、檢查作業(yè)

1、指名背誦課文;

2、翻譯重點字、詞(見前一課時)。

二、探討質(zhì)疑

1、千里馬指什么?伯樂又指什么?

“千里馬”比喻人才?!安畼贰北扔髂馨l(fā)現(xiàn)賞識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馬的,但有的千里馬能被發(fā)現(xiàn),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馬卻被埋沒、被摧殘,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后者因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p>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和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諷刺、控訴。

三、拓展探究

1、文章為何提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一問題?

如果沒有伯樂,即使有千里馬,也不可避免終身被埋沒、被摧殘的命運,其價值就無從體現(xiàn)。這樣闡述,突出了伯樂的重要性,即突出了發(fā)現(xiàn)人才、賞識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貫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樂”的出現(xiàn),被人發(fā)掘了才真正成為人才,那么,我們當今社會又應該具有怎樣的人才觀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樣等待別人去發(fā)現(xiàn),抑或是怎樣呢?

(學生自主發(fā)言,言之有理即可)

四、總結全文

本文運用托物寓意的寫作手法,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的現(xiàn)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完成《作業(yè)本》練習。

3、閱讀《驥伏鹽車》,回答文后題目:

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冪之。驥于是俛而噴,仰而鳴,聲達于天,若出金石聲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楚策四》)

⑴ 千里馬受到怎樣的不公對待?

⑵ 千里馬為什么“俛而噴,仰而鳴,聲達于天,若出金石聲者”?

⑶ 文中表現(xiàn)出伯樂怎樣的思想性格?

《馬說》的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二

1、給加粗詞選擇正確的解釋。

⑴ 奴隸人

a、做奴隸的人 b、農(nóng)奴、家奴

c、 隸人(職位低微的吏役) d、仆役(既含b又含c)

答(d)

⑵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a、等候 b、等同、一樣 c、等于 d、等級

答(b)

⑶ 策之不以其道

a、道理 b、規(guī)律 c、方法 d、道德

答(c)

⑷ 執(zhí)策而臨之

a、面對 b、駕馭 c、到達 d、光臨

答(a)

2、選出加粗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一組)。

⑴ 一食或盡粟一石

a、或得日或否 b、而或長煙一空

c、或異二者之為 d、或曰,此東海也

答(b)

⑵ ①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 ②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③駢死于槽櫪之間 ④策之不以其道 ⑤山之僧智仙也 ⑥越長城之限 ⑦愿陛下親之信之 ⑧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 ⑨杜少府之任蜀州 ⑩甚矣。汝

a、②③⑤⑥ b、①⑧⑨⑩ c、④⑦⑧⑩ d、①②③⑤

答(a)

⑶ 其真不知馬也

a、環(huán)滁皆山也 b、故自號 醉翁也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d、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答(a)

3、給下面句子選擇正確的解釋。

⑴ 才美不外見

a、(千里馬)的本領和美好的素質(zhì)就表現(xiàn)不出來。

b、(千里馬)的才能與外貌就顯露不出來。

c、他的本領和優(yōu)秀的品質(zhì)就表露不出來。

答(a)

⑵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a、飼養(yǎng)人使千里馬嘶叫,卻不能夠領會它嘶叫的意圖。

b、飼養(yǎng)人吆喝千里馬,卻不能使它領會吆喝的意思。

c、千里馬為自己得不到應有的待遇而嘶鳴,可是飼養(yǎng)人并不懂得它嘶鳴的意思。

d、飼養(yǎng)人聽千里馬嘶叫卻不懂它的意思。

答(c)

4、這篇文章的主旨是:

a、論證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b、借千里馬為喻對封建統(tǒng)治者不知馬,埋沒人才的行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現(xiàn)自己懷才不遇之嘆。

d、這是一篇談養(yǎng)馬經(jīng)驗的文章,目的是要使養(yǎng)馬人懂得如何養(yǎng)好千里馬。

答(bc)

5、本文的主要寫作方法是: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托物寓意 d、記敘與議論相結合

答(c)

1、關于《馬說》的主旨:

有人根據(jù)作品開頭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便認為本文主要論證人才的重要性。這樣分析不準確,開頭兩句確有總領全篇的作用,它是文章議論的出發(fā)點和理論根據(jù),但不是結論,也不是作者寫本文的主旨。

文章結尾一句話值得注意: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其真不知馬是論證的中心。是誰不認識千里馬呢?是他們(其)。他們又是誰,是當時的唐代統(tǒng)治者,是他們埋沒人才、迫害人才。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馬為喻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的行為。第一個其字也可解釋為被借用的豈,作難道講。

韓愈所以能寫出如此尖銳的雜文,是和他的親身遭遇分不開的。這篇《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間。其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納。他在京城應試覓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無限怨郁,離開長安??部涝庥稣撬麑戇@篇《馬說》的思想基礎。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陳心跡,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當然,我們也不能把本文的主旨局限于此,而要從他個人推廣到整個封建社會。在封建社會里,壓抑人才、埋沒人才是普遍現(xiàn)象。

本文是對不能知人善任的封建統(tǒng)治者的有力嘲諷與鞭撻。

2、關于《馬說》的結構:

第1段,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寫世有伯樂的重要性。)提出論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第2段,無識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寫世無伯樂的危害)。

第3段,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對當世無人識馬的慨嘆)。結論──其真不知馬也。

由此可見,本文采用的是遞進式結構,邏輯性極強。

1、關于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的理解

究竟是誰鳴之?誰不能通其意?

一說是食馬者,即養(yǎng)馬的人。一說鳴之的主語是千里馬,不能通其意的主語是食馬者,代詞之指代千里馬。我們采用后說,故自讀作業(yè)3、⑵選擇 c答案。因為這一說,較符合作者的原意。這一點可以和關于本文的主旨結合起來理解。至于d答案,因為較籠統(tǒng),含義沒有說清楚,不能算對。

2、關于奴隸人

奴隸人是奴和隸人兩個詞。奴,指受壓迫受剝削受人奴役的喪失自由的人,如農(nóng)奴、家奴。隸人,指職位低下的吏役。應讀成:奴棗隸人?!督虆ⅰ纷g文中把它譯成仆役,雖然也對,但較籠統(tǒng),含義沒有說清楚。

3、關于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副詞,猶,尚且。等,等同,一樣。可譯成:尚且跟普通馬一樣(的地位)還得不到,(又)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1、《馬說》是韓愈《雜說》中的第四篇,所以有的本子又題作《雜說四》。不過,現(xiàn)在人們大多叫它《馬說》,也有叫《說馬》的。(摘自《唐宋八大家散文》)

2、關于韓愈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氣勢雄健,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摘自《辭?!讽n愈條)

【《馬說》指導課內(nèi)自讀簡案】

一、教師提示自讀要點和自讀方法

1、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發(fā)表議論,也可以記事,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當它發(fā)表議論時,非常重視文辭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極盡嘻笑怒罵之能事,跟現(xiàn)代的雜文大體相似。我們學習《馬說》,要掌握這種文體的特點,著重體會其語言的力量。

2、本文采用了托腸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樂比喻圣明的君主,借千里馬的被埋沒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的現(xiàn)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學習本文要深入領會作者的主旨。

3、學習本文以自學為主,對照注釋,弄懂大意,然后完成自讀作業(yè),最后質(zhì)疑問難,師生共同討論有關問題。要加強朗讀訓練,熟讀深思于自知文到妙來無過熟,這說明了熟讀的重要性。

二、自讀作業(yè)(同前)

三、討論重要內(nèi)容

1、關于《馬說》的主旨。

2、關于《馬說》的結構。

3、關于《馬說》的寫作特點。

4、關于一些疑難詞句的理解。

詳細內(nèi)容均見前自讀教案。

四、作業(yè)

以《我怎樣成為千里馬》為題,寫一篇作文。要求:結合課文《馬說》,結合自己的實際。

【《馬說》難句解析】

1、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祗(zhǐ)同衹、只、止、但、單、獨,

作為范圍副詞來看是一組同源詞。拙著《文言難句例解》(卷一)說奴跟隸并列地修飾人,很不足取。不敢護前,謹此改正。奴是一個詞,《說文》說是罪人,《玉篇》:《周禮》曰:其奴,男子入于罪隸。引申為被役使者。隸人是一個詞,就是古代因罪入官為奴,從事勞役的人。《儀禮、既夕禮》:隸人涅廁。鄭玄注:隸人,罪人,今之徒役作者也。或說隸人是職位低賤的吏役。

譯文:只是被奴仆或者隸人的手侮辱著。

2、食之不能盡其材

轉(zhuǎn)折復句的緊縮形式。緊縮句體現(xiàn)了急迫的語言心理。

食之可以有兩種解釋:一、食同飼,喂;二、食增加使動用法,食之等于使之食。盡其材,《課本》注:竭盡它的才能。指喂飽了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fā)揮出來。材同才。材不應當解釋為才能?!墩f文》:材,木梃也。木棒子,引申義是材料,《左傳·隱公五年》:其材足以備器用。杜預注:謂皮骨齒牙骨角毛羽也。本句的材指飼料。盡是不及物動詞增加使動用法。

譯文:喂它卻又不能讓它把那些飼料吃完。盡其材前面隱含使之,因是口語語體而省略。

《馬說》的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三

1、認識伯樂與人才的關系,理解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

3、翻譯并背誦課文。

1、認識伯樂與人才的關系。

2、翻譯并背誦課文。

1、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試著分析文章的結構。

兩課時。

教學內(nèi)容

積累字詞 翻譯課文 朗讀背誦。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戰(zhàn)國時,楚國有一個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薦。他對春申君說:您聽說過千里馬嗎?有一匹千里馬,已過拉車年齡。有一天,它拉著鹽車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蓋彎屈,尾巴下垂,皮膚潰爛,汗水四濺,它實在拉不動了。這時伯樂遇上了它,愛憐地撫摸它,為它哭泣,脫下衣服蓋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馬俯身噴氣,仰頭嘶鳴,聲音直沖云霄。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它看到伯樂了解自己?。∪缃裎冶焕г诘胤缴弦呀?jīng)很久了,難道您就不想舉薦我,讓我像千里馬一樣,為您仰天嘶鳴嗎?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fā)了青春?,F(xiàn)在,我們一塊兒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于千里馬是多么的重要!(教師板書課題)

二、正音正字

祇(zhǐ) 駢(pián) 盡粟一石(dàn) 食(sì)馬者其真無馬邪(yé)(教師可帶領同學多讀幾遍,結合課文內(nèi)容講清意思,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朗讀課文

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采用多種形式反復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jié)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wěn)。

朗讀提示: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四、翻譯課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經(jīng)過質(zhì)疑解難疏通文義,最后進行課堂交流。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理解文中難懂的實詞和虛詞的意思。

教師提示:

然后(在這以后)有千里馬 故(所以,因此)雖(即使)有名馬,祇(只)辱(辱沒)于(在)奴隸人之手,駢(一并)死于槽櫪之間 一食或(有時)盡粟一石 (飼,喂)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這)馬也 美不外見(表現(xiàn),表露) 且欲與常馬等(等同)不可得 (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才,才能) 鳴之(無實在意義)而不能通其意 策(馬鞭)而臨之 其(難道)真無馬邪 (大概,或許)真不知馬也

附參考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jīng)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jīng)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yǎng)它。(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zhì)也就表現(xiàn)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p>

五、背誦課文

要求在熟讀課文并且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或速記、或互相檢查,要求能當堂背誦。教師做適當?shù)貦z查。

六、作業(yè)

1、將全文譯成現(xiàn)代漢語,完成練習二。

2、繼續(xù)背誦課文。

3、完成思考題:

⑴ 根據(jù)標題所示,試談談本文的體裁特點。

⑵ 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⑶ 試簡述本文在寫法上的特點。

教學內(nèi)容

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及表現(xiàn)手法。

教學設計

一、檢查作業(yè)

包括字詞積累、課文翻譯和朗讀背誦。

二、整體感知

1、教師導學: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悶不平。

思考題:

⑴ 結合標題,談談本文的體裁特點。

⑵ 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談談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⑶ 本文在表現(xiàn)手法上有什么顯著特點?說說我們還學過哪些類似的文章?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

(在預習的基礎上,采用小組交流和課堂討論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師應切實地做好點撥)

2、教師提示:

⑴ 本文是一篇議論文。標題是《馬說》。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如《愛蓮說》。

⑵ 本文主要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同時對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⑶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寫法,這種寫法賦所托之物以某種象征意義,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馬喻賢才,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類似這種寫法我們還在《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等課文中學過。這種寫法的顯著特點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體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達中心,能激發(fā)讀者的想像。

三、重點研讀

1、探究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

教師導學:

本文是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實寫照。請同學們閱讀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⑴ 千里馬的處境是怎樣的?

⑵ 千里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⑶ 食馬者的愚蠢無知都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⑷ 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導學生首先獨立閱讀,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討)

教師提示:

⑴ 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⑵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⑶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⑷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⑸ 其真不知馬也。

將上述句子讀一讀,讀出相應的語氣來,以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寫作方法

教師導學:

⑴ 本文是一篇議論文,當然要有觀點,請大家從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結構上很有特點,也請大家說一說。(小組討論)

⑵ 學生可能圍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真不知馬也哪個是中心句的問題展開討論甚至爭論。不妨讓大家爭論一下,進行思維和口語訓練。

教師提示:

⑴ 作者的基本觀點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但本文的著眼點卻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經(jīng)過層層論述,最后得出其真不知馬也的結論,中心句當是其真不知馬也。

⑵ 在結構方面,本文脈絡清晰,絲絲入扣,全文圍繞其真不知馬也這一中心層層推論。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觀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可以視為總綱,旨在強調(diào)伯樂對于千里馬的決定性作用,懇切希望統(tǒng)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然后宕開一筆,指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既從反面說明了基本觀點,又深刻地揭露了現(xiàn)實問題,這是本文的中心議題。繼而水到渠成地敘寫千里馬被屈辱、埋沒的不幸遭遇,作者懷才不遇的苦衷隱含其中。

第二段寫千里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華,揭露問題的實質(zhì)──伯樂不常有。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詰,吐盡心中的憤懣與不平。

第三段盡數(shù)統(tǒng)治者的種種愚妄淺薄,令人切齒;進而引發(fā)感慨,揭示中心。其真無馬邪一問,如箭在弦上,蓄勢待發(fā);其真不知馬也一答,如泰山壓頂,直搗黃龍。全文一氣呵成,酣暢淋漓。

四、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

韓愈雖因懷才不遇而憤懣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雖然對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行徑進行了揭露和控訴,但仍對他們寄以希望。請同學思考一下,在封建社會里,韓愈的愿望是否能實現(xiàn)?再聯(lián)系當今社會,談一談我們應樹立怎樣的人才觀?怎樣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盡其才?

(小組討論,找出中心發(fā)言人課堂交流,不必統(tǒng)一結論,只要能談出想法,提高認識能力就可以了)

教師提示:

在封建社會里,人才被埋沒的現(xiàn)象如同痼疾,是很難避免的,因而韓愈的希望更是難以實現(xiàn)。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封建社會的局限性。當今社會是人才輩出的時代,主要是有了寬松的育人環(huán)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圖。

五、教師小結

韓愈的《馬說》因其筆勢犀利,表意懇切,文辭練達而傳誦于世。其思想內(nèi)容對封建統(tǒng)治者敲響了警鐘,即使是在當今社會,也有其意義。更可贊嘆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諫,自強不息。我們不僅要從他的文章學到知識,更應從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六、作業(yè)

1、默寫課文。

2、完成練習一、三。

3、運用托物寓意的寫法,寫一篇短文,表達對某一問題的認識。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52465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