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佛學(xué)的智慧 佛法與智慧(四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15 07:24:17
2023年佛學(xué)的智慧 佛法與智慧(四篇)
時間:2023-04-15 07:24:17     小編:zdfb

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佛學(xué)的智慧 佛法與智慧篇一

1、生成功的秘訣:急事慢慢的說,大事想清楚再說,小事要幽默的說,沒把握的事小聲的說,做不到的事不要亂說,傷害人的事堅決不說,沒有發(fā)生的事不要胡說,別人的事謹(jǐn)慎的說,自己的事想怎么說就這么說,現(xiàn)在的事做了再說,未來事未再說。-

2、莫生氣:我本無心生他氣,他人生氣我不氣;倘若生氣中他計,氣出病來無人替;請來醫(yī)生將病治,反說氣病治非易;生氣危害真可懼,只恐因病把命棄。我今嘗過氣中味,不氣不氣真不氣!-

3、緣:你我相識即有緣,面帶笑容結(jié)人緣;布施歡喜結(jié)善緣,生老病死了塵緣;果報好壞皆因緣,冤冤相報何時了!-

4、說話的藝術(shù):批評造成隔閡,鼓勵激發(fā)智能;命令只是接受,商量就是溝通;寬容乃是智慧,抱怨帶來怨恨;尊重增加了解,關(guān)懷獲得友 情。-

5、六點笑:一笑煩惱跑,二笑怨憎拋,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永不老,六笑樂逍遙。時常開口笑,壽比南山高。-

6、知足常樂:人生原無病,患病皆自作。想象疾病苦,無病即是福。想想機(jī)寒苦,溫飽就是福。想想生活苦,平安即是福。想象牢獄苦,安分就是福。莫嘆自己命更薄,還有他人命更?。粸榉亲鞔鮾?nèi)疚苦,多愁多慮病來磨;為人在世一生中,無病無災(zāi)應(yīng)知足;煩惱只為想不開,憂愁都因看不破。本是長壽人,自作命短促,奉勸世間人,知足心常樂。-

7、做人、一修人我不計較,二修彼此不計較,三修處事有禮貌,四修見人要微笑,五修吃虧讓三分,六修待人要厚道,七修心內(nèi)無煩惱,八修口中多說好。-

8、一點論:度量大一點,脾氣小一點;理由少一點,效率高一點;嘴巴甜一點,說話輕一點;做事多一點,腦筋會活一點;行動快一點,微笑露一點。-

9、處事與為人要:兩袖清風(fēng)處世,一生正氣為人。-

10、困難的事:看輕別人容易,擺平自己卻很苦難。-

11、空:教你唱一首玩空“歌”:天空空,地空空,人生渺渺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東升西墜為誰功?金也空,銀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權(quán)也空,名也空,轉(zhuǎn)眼荒郊土一封。-

12、健康吃飯:早吃宜早,午飯宜飽,晚飯宜少,食后不怒,才能健康。-

13、大多數(shù)的人,一輩子只做三件事:自欺、欺人和被人欺。-

14、化解錯誤的方法:當(dāng)你做錯事情,如果你能向?qū)Ψ秸\懇地說:“我真的錯了”。則大事化小,小事自然化無。-

15、三思:與其時候懊惱,倒不如事先謹(jǐn)慎。-

16、痛苦和脾氣: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有一種生意是永遠(yuǎn)虧本,那就是發(fā)脾氣。-

17、心胸: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事業(yè)就有多大。一個人的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

18、好時節(ji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19、退后能向前的方法:手執(zhí)青秧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后原來卻向前。-20、真正的殘缺:人的身體有殘缺不算苦,人性的殘缺才是真正的苦。世間的災(zāi)難禍害,大都是由手腳完好但心靈殘缺的人造成的。-

21、論口氣:一般人常言,要爭這口氣。其實真正有本事的人,是把這口氣咽下去。-

22、一快樂之道: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得多,而是他計較的少。-

23、福:人生盡有福,苦於不知足。思量事累苦,閑靜就是福。思量患難苦,平安就是福。思量疾病苦,健康就是福。莫謂我身不如人,不如我者善多人。退步思量海樣寬,眼前知足就是福。-

24、用心:用心在工作上,那是成功的根本;用心在思考上,那是力量的根本;用心在書本上,那是智慧的根本;用心在結(jié)緣上,那是處眾的根本;用心在慈悲上,那是做人的根本;用心在無我上,那是修行的根本。-

25、有得有失:有施者得福,慈心者無怨。為善者者消惡,離欲者無惱。-

26、場與報:名場立場無非戲場,上場下場都在當(dāng)場;善報惡報循環(huán)果報,早報晚報終究要報!-

27、保持純正的心:純正的心,不怕被人來毀謗,只要做得正,做得誠,任人怎樣毀謗,反而能升華我們的人格。-

28、大慈大悲的內(nèi)涵:有了大慈大悲的心,所有的功德都在里面。-

29、人的痛苦所在: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偏執(zhí)或錯誤的東西。-30、看待是非: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是非,你把它看作很正常,就不會難過,因為大家都是凡夫。-

31、適度的賺錢:拼命過分地賺錢,不如說你被錢賺,因為錢賺走了你的青春、時間、體力和生命。-

32、何謂常樂與自高:萬事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

33、不生氣的好處:他人氣我我不氣,我的心中有主意,君子量同天地大。好壞事物包藏里,小人氣小不容人,常常氣人氣自己。世間萬物般般有,豈能盡如我的意?彌勒菩薩笑哈哈,大著肚皮裝天地。-

34、對待人氣我的方法:他人若罵我,當(dāng)作小兒戲。高罵上了天,地罵入了地。我若真該罵,給我好教意,我若無那事,他是罵自己。吃虧天賜福,讓人懂道理,若不學(xué)忍讓,氣上又加氣。因氣得了病,受苦無人替。他人來氣我,我偏不著氣。-

35、人的來與去: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昏昏昧昧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萬貫家資帶不走,恩愛知己誰能留?人的一生只是空著手來,空著手去。-

36、最重要的是內(nèi)心踏實:與其使人同情,不如使人羨慕;與其使人羨慕,不如自己內(nèi)心踏實。-

37、消費者和創(chuàng)造者:每天無所事事,是人生的消費者,積極、有用,才是人生的創(chuàng)造者。-

38、看事和做人:放大心胸做事,站穩(wěn)腳跟做人。-

39、錢的利于弊:金錢是良好的庸人,也是惡劣的主人。-40、緣:緣由心生,隨緣而安。身無牽掛,一切隨緣。-

41、福與慧:能付出愛心就是福,能消除煩惱就是慧。-

42、難容的人:天雨雖寬,難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度無緣之人。-

43、說話的藝術(shù):同樣是一種含義,卻有兩種表達(dá)方式。聰明人說的話如和暢的春風(fēng),笨拙的人說話如傷人的毒箭。-

44、退與讓: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風(fēng)平浪靜。-

45、怎樣在環(huán)境下生存:無論處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都要忍辱精進(jìn)。-

46、團(tuán)結(jié)的力量:所有偉大的事業(yè),都不會是馬拉松的成績,而是接力賽的成果,故而要勇猛精進(jìn)!-

47、人的胃口有多大:世間的海可以填平,但是人的鼻子下,小小的一個嘴巴,卻永遠(yuǎn)填不滿。-

48、苦與福的盡頭:吃了苦中苦,苦盡甘來。享了福中福,福盡悲來。-49:造福:有心就有福,有愿就有力,自造福田,自得福緣。-50、快樂的方法:待人退一步,愛人寬一寸,就會活得很快樂。-

51、活在現(xiàn)在:如果你時時想到現(xiàn)在,就會完成許多事情;如果常想將來有一天或?qū)硎裁磿r候那就將一事無成!-

52、人的后顧之憂:人無百歲命,常懷千歲憂。-

53、說話的藝術(shù):閑人無樂趣,忙人無是非。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54、慈悲和智慧的作用: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55、靜坐和閑談要做的事: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是非。-

56、心胸的大?。盒亓看?,虛空裝得下;心胸窄,自己也容不下。-

57、自以為是的后果:太肯定自己看法的人,往往后悔會多于成就。-

58、責(zé)任的意義:人生因有責(zé)任而踏實,若逃避責(zé)任,則這樣的人生就是虛度。-

59、人應(yīng)心寬:交通擁擠、車輛多,找不到停車位;內(nèi)心執(zhí)著、放不下,找不到安詳處。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留下空間,得以安詳。-60、無需等待:有多少力量就做多事,不要心存等待,等待就會落空。-61、人的目的和擁有:人生的目的不是要取得所有權(quán),個人所擁有的的只是生命的使用權(quán)。-62、智慧、愿望、和行動:智慧是生命的源泉,愿望是生命的動力,行動是生命的展現(xiàn)。-63、對待是非的方法:是非天天有,不聽自然無。-64、平安和知足的作用:平安就是福,知足心常樂。-65、謊言的后果:謊言像一朵盛開的鮮花,外表美麗,生命短暫。-66、對待難事的方法:勇氣不可失,信心不可無。世上沒有不能的事,只怕不肯。-67、自私者不能做出的事情:自私者的地里,開不出同情的花朵。-68、幸福的真諦:正真的幸福,就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69、春日才見楊柳綠,秋風(fēng)又見菊花黃。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遠(yuǎn)憂。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猶如九月霜。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時都為閑事忙。黃金不是千年業(yè),紅日會添兩鬢霜。世事本來多磨難,幻軀豈能免無常?舉世盡從忙里老。生前枉費心萬千,死后空持手一雙。-70、難得糊涂:聰明難,糊涂難,自聰明轉(zhuǎn)糊涂更難。-71、知足任何不知足人的不同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72、怎樣身心健康:不后悔過去,不渴望未來,不自尋煩惱,把握現(xiàn)在腳踏實地,則身心健康。-73、在什么時候你就不再是一個人:將你的生命投資于大眾身上時,你就不再只是一個人了。-74、說自己不是的好處:念自己有幾個不是,即我只氣平也;肯說自己一個不是,即人之氣亦平也。-75、知足和能忍的好處:知足之人心常樂,能忍之士身自安。-77、淡泊名利:世事忙忙似流水,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qiáng)求。78、為人的相處之道:與人相處之道在于無限的容忍。懂得與他人和諧相處的人,即能享受到生活之真正樂趣。79、怎么樣的日子不好過: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yán)重,那么,你的日子就不會好過。80、知足和助人的好處: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天天快樂。81、好事不能少,壞事不能多: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做壞事不能多我一人。82、求人不如助人:手心向下是助人,手心向上是求人;助人快樂,求人痛苦。83、成功需要什么:成功的人,需要八十歲的智慧,二十歲的干勁,與五十歲的穩(wěn)重。84、世間有三種人:(1)、象刻在巖石上的字似的人:常常生氣,其怒氣有如刻的字,長久不失。(2)、象寫在砂上的字似的人:雖常常生氣,其怒氣象寫在砂上的字,很快就會消失。(3)、象寫在水上字似的人:即使聽到他人的惡口、不愉快的言談,亦不會放在心里,和和氣氣,如同在水上寫字,即刻流失。那種人快活自在。85、做人之道:急躁常易惹禍端,為人處事要從寬,莫于人前生嗔怒,-宜在心頭蘊喜歡。韓信忍辱成大業(yè),張良塔履得真?zhèn)?。閑話流言全不計,無語埋頭直向前。86、論大:太陽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氣大。87、真正的富有與貧窮:真正的富有,是喜歡而不是財富。真正的貧窮,是無知而不是無錢。88、忍道:凡事得成于忍,與其能辨不如能忍。89、事物的有用期限:任何事物可能長久有用,但卻不會永久有用。90、名利:有一位皇帝,登上城墻說:“這么多人,過必勝強(qiáng)”。一位高僧卻說:“我只見到兩個人,一個貪名,一個圖利”。91、只有放下煩惱才能受益:別人教的方法再好,還得你肯放得下煩惱才能受益。92、競爭之道:在競爭生活中,放下得失,好壞成敗終將過去,以平淡之心善待人生。93、對比之道:你騎馬來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又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余。94、論一分:學(xué)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95、容與笑: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96、最幸福的人:充滿愛心的人最幸福。能為人服務(wù),比被人服務(wù)有福。97、人的來與去: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江山一局棋。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達(dá)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來是歡喜去時悲,空在人間走一回。98、以什么對待人生:以慈悲獲得尊重,以智慧對待是非。以恭敬接納大眾,以道德修養(yǎng)身心。99、時間匆匆的人生:過客的人生,匆匆的來,匆匆的去,人生只是世間的過客。人應(yīng)該自問的是:我們能為人間,留下一些超越匆匆的紀(jì)念嗎?100、人應(yīng)滿足:無貪無欲,才能滿足自在。滿足自在的人,臉上才能掛著知足的笑容。101、看透人生,知足足矣:所謂“看破人生”,絕不是悲觀,而是積極樂觀;不是看破而是看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及時去做;也不是什么都不求,而是什么都知足。102、無爭的境界:與人無爭則心安,與事無爭則家安,與世無爭則國安,真正的心安,就是“無爭”。103、人所擁有的權(quán)利:世間為我所用,非我所有。人只是擁有使用權(quán),而沒有所用權(quán)。104、以什么生活:以勤為富,以忍為力,以舍為有,以忙為樂。105、論欲望:同樣過一輩子,欲望大的人得花很大的力氣,才能滿足需求。而欲望淡薄的人,常能安穩(wěn)地終了一生。106、看得開,放得下:世界大舞臺,人生一臺戲,種種的人事煩惱,都隨著幕生而幕落,無需執(zhí)著與心上。107、長壽的秘訣:不個人崇拜,不一味逞強(qiáng),不迷信權(quán)力,不一意孤行,不圖一己私利,不求一時之快。凡事知道與人和諧及均衡的道理,則可以健康長壽。108、聽別人說話后再說:多用心聽聽別人怎么說,不要急著表達(dá)你的看法。109、真正的好人:脾氣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110、比藥好的東西:天天微笑容顏好,七八分飽人不老,相逢莫問留春術(shù),淡薄寧靜比藥好。111、天空與心靈:比海洋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心靈。112、生氣的后果: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113、論什么:是非曲折見分明,辯什么?虛言折盡平生福,謊什么?聰明防被聰明誤,刁什么?得便宜處失便宜,貪什么?人生難得開口笑,苦什么?兒孫自有兒孫福,憂什么?兄弟姐妹本同根,鬧什么?欺人是禍饒人福,奸什么?世事一切皆無常,爭什么?114、真正財富的使用者:財富不屬于擁有它的人,只屬于享用它的人。115、錢的作用:錢是相對的需要:當(dāng)你需要時,它很重要,當(dāng)你已經(jīng)用夠時,錢放在銀行里,剩下的只是一個數(shù)目而已。116、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掌握一個中心:健康第一,兩個基本點:糊涂一點、瀟灑一點。117、多福與薄福的人:說話厚道而不刻薄者,乃多福之人,講話尖刻而鋒利者,乃薄福之人。118、獲得進(jìn)步和人緣的方法:進(jìn)步,要在心平氣和中才能求得。人緣,要在隨喜服務(wù)中才能培養(yǎng)。119、別浪費一分一秒的事:永遠(yuǎn)別浪費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120、心不安的后果:心若不安,生活就會形成對生命的懲罰、作弄與煎熬。121、對傷害別人的人的見解:在你面前傷害別人的人,在你背后可能也是攻擊你的人。122、何謂智慧之人:失意,治之以忍;快意,治之以淡;常令心無掛礙,是智慧之人。123、人如房屋與搬家:這個身體,只是借我們暫住而已,如房屋。壽命一到,就要搬家,切勿執(zhí)著。124、何謂好人: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125、人最大的弱點:每個人最大的弱點,是他以為自己是最聰明的。126、人平凡的原因:人之所以平凡,在于無法超越自己。127、閑談和靜坐時要注意什么:閑談莫論人非,靜坐常思己過。128、凡事做到問心無愧:人生豈能盡如我意,干事但求無愧我心。129、平淡看人生:平生修得隨緣心,粗茶淡飯也知足。130、過于肯定的人的后果:講話過于肯定的人,往往后悔多于肯定。131、笑出健康:古人說:“笑是百藥之王”!如果我們每天對人微笑,相信健康“笑”得出來。132、話不宜多:言多必失,盡量少給自己這種機(jī)會。133、被財富所擁有的人:自以為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134、困難的不是事本身,而是人:不去做才會覺得困難,如果真的去做,一點也不困難,難就難在不愿踏出第一步。135、人的覺悟:話說多了,會破壞心的原態(tài),真正的開始,就是認(rèn)知、肯定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完成了生命的覺醒。136、人生無常:人生是個舞臺。有些人先苦后甜,也有些人先甜后苦,所以說人生是無常的。誰又能下結(jié)論說誰是幸福呢?137、可怕的不是命運的低谷,可怕的是情緒的低谷:命運停留在低谷不可怕,可怕的是情緒永遠(yuǎn)停留在低谷。138、煩惱和智慧的人:煩惱重的人,芝麻小事都令他煩惱。有智慧的人,天大的事都束縛不了他。139、痛苦中的玄機(jī):不要懼怕命運對你的突然襲擊。痛苦中,往往蘊藏著希望和機(jī)遇。140、說話和措辭的作用:說話小心比雄辯好,措辭適當(dāng)比恭維好。141、善于惡: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yuǎn)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yuǎn)離。142、成功與失?。撼晒κ莾?yōu)點的發(fā)揮,失敗是缺點的積累。143、人生之最: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毛病是自私。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無知,人生的最大的錯誤是偏見。人生最大的煩惱是欲望,人生最大的困擾是是非。人生最大的失敗是驕傲,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健康。人生最大的美德是慈悲,人生最大的勇氣是認(rèn)錯。人生最大的擁有是感恩,人生最大的收獲是知足。人生最大的希望是平安,人生最大的修養(yǎng)是寬容。144、希望和失望: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145、人活著的奧義:一個人活著,是為了讓更多人活得更好。146、要認(rèn)清自己需要有無上的智慧:最難看見的就是自己,平日就是張著眼睛向外看,對別人稱斤論兩,對世事說長道短。殊不知,自己也身在其中,若能跳脫出來,需有無上的智慧。147、力與德的作用比較:“力”能折人一時,“德”可服人一世。148、渺小的人的作用:現(xiàn)代人的名言:“誰怕誰”?愈能感到自己渺小的人,愈能欣賞別人的偉大。149、有錢人和有德人的區(qū)別:有錢的人,把自己的房子裝飾的漂亮;有德的人,把自己的身心修養(yǎng)得完美。150、變自己可以改變的:你不能改變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改變?nèi)菝?,但你可以選擇表情;你不能支配別人,但你可以控制自己;你不能預(yù)支明天,但你必須用好今天;你不能件件成功,但你可以事事盡心;為人處世要如“水”:遇山水轉(zhuǎn),遇岸水轉(zhuǎn),遇石水轉(zhuǎn),倘若他人不轉(zhuǎn),我轉(zhuǎn)。

佛學(xué)的智慧 佛法與智慧篇二

在不同佛教傳統(tǒng)中,產(chǎn)生許多不同的學(xué)派。通常有兩種研究方式,一種是考證,梳理式研究。一種是實證佛學(xué)所蘊含的深刻義理的領(lǐng)悟式研究。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佛學(xué)經(jīng)典語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假若起精進(jìn)心,是妄精進(jìn);假若能心不妄,精進(jìn)無有涯。

2.如果你真的愛他,那么你必須容忍他部份的缺點。

3.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zhí),遠(yuǎn)離了你至親的好友,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4.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5.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6.假若菩薩通達(dá)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7.假若欲無境,當(dāng)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滅。

8.這個世間只有圓滑,沒有圓滿的。

9.息念忘慮,佛自現(xiàn)前。

10.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的。

11.信得心及,見得性徹于日用中無絲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12.當(dāng)你勸告別人時,假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的。

13.常當(dāng)勤心懺,無始一切罪。諸障假若消滅,佛境便現(xiàn)前。

14.菩薩心無取舍,如大月輪,圓滿寂靜,即是涅盤。

15.當(dāng)你知道迷惑時,并不可憐,當(dāng)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

16.卻物為上逐物為下,此乃是學(xué)道省力工夫。

17.你每天假若看見眾生的過失和是非,你就要趕快去懺悔,這就是修行。

18.學(xué)佛就是在學(xué)做人而已。

19.認(rèn)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20.假若能自識本心,念念磨練;莫住者,即自見佛性也。

21.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22.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3.你什么時候放下,什么時候就沒有煩惱。

24.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去管別人。

25.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26.人不是壞的,只是習(xí)氣罷了,每個人都有習(xí)氣,只是深淺不同罷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諒的就原諒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壞人。

27.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謂絕對沒有。

28.不見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時時現(xiàn)前,煩惱塵塵解脫。

29.佛祖奚以異于人,而所以異于人者,能自護(hù)心念耳。

30.真心空寂,無所不遍。

31.三世諸佛以自心為本師。

32.忌妒別人,不會給自己增加任何的好處。忌妒別人,也不可能減少別人的成就。

33.境緣無好丑,好丑起于心,心假若不強(qiáng)名,妄情從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隨心自在,無復(fù)對治,即名常住法身。

34.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

35.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

36.你要感謝告訴你缺點的人。

37.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

38.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yǎng)不夠。

39.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法,總在心源。

40.你認(rèn)命比抱怨還要好,對于不可改變的事實,你除了認(rèn)命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41.能夠把自己壓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貴。

42.執(zhí)醫(yī)之一方者誤色身,執(zhí)經(jīng)之一義者誤慧命。

43.你永遠(yuǎn)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44.內(nèi)心充滿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語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45.有時候我們要冷靜問問自已,我們在追求什么?我們活著為了什么?

46.佛陀從不勉強(qiáng)別人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訴眾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惡?善惡還是要自己去選擇,生命還是要自己去掌握。

47.一切皆為虛幻。

48.向外馳求,不知攝心返照回光,如是學(xué)佛,殊難得其實益。

49.諸行是常,無有是處;汝但一切處無心,即無諸行,亦無無行。

50.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51.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回及非輪回。

52.一切如來本起因底,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53.一切法相本為緣生,緣生之法,當(dāng)體即空。

54.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55.妄本無體性,如人作夢,夢時非無,醒來了不可得。

56.看讀佛經(jīng),當(dāng)須見月忘指,不可依語生解。

57.邪正煩惱,同一性空,分別假相,妙心現(xiàn)影。

58.不住一切處心即是佛心。

59.福報不夠的人,就會常常聽到是非;福報夠的人,從來就沒聽到過是非。

佛學(xué)的智慧 佛法與智慧篇三

在我剛皈依佛門不久,內(nèi)心經(jīng)常有不少莫名的痛苦,由于對心靈的規(guī)律還理解不深刻,因此常常對因果報應(yīng)存在種種疑慮。

我曾經(jīng)向我的一位德行極其高尚的師父請教:“因果報應(yīng)到底成立不成立?如果成立,為什么像我這樣善良的人還經(jīng)常會感到痛苦,而那些惡人卻活得很好?”

師父很慈悲地看著我說:“因果報應(yīng)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的真理,是千真萬確的,不會有絲毫差錯的!如果一個人的內(nèi)心有痛苦,就說明這個人的內(nèi)心一定有和這個痛苦相對應(yīng)的惡存在。如果一個人的內(nèi)心已經(jīng)沒有任何惡,那么這個人的心靈是根本不會感到痛苦的。所以,根據(jù)這個道理,既然你還經(jīng)常感到痛苦,說明你內(nèi)心還有惡存在,還不是純粹的善人。而那些你認(rèn)為是‘惡人’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惡人。一個人能快樂地活著,至少說明這個人還不是純粹的惡人?!?/p>

我不服氣地說:“我怎么會是一個惡人呢?我一向心地很善良的!”

師父說:“內(nèi)心無惡則無苦,你既然內(nèi)心有痛苦,說明你的內(nèi)心就有惡存在。請你將你的痛苦略說一二,我來告訴你,你內(nèi)心存在哪些惡!”

我說:“我的痛苦很多!我有時感到自己的工資收入很低,住房也不夠?qū)挸?,?jīng)常有‘生存危機(jī)感’,因此心里常常感到不痛快,并希望盡快能夠改變這種現(xiàn)狀;社會上一些根本沒有什么文化的人,居然也能腰纏萬貫,我感到不服氣;像我這樣一個有文化的知識分子,每月就這么一點收入,實在是太不公平了;我的家人有時不聽我的勸告,我感到不舒服??”就這樣,我向師父述說了一大堆自己的痛苦。

師父點點頭,不停地微笑,而且笑臉更加慈祥,并和顏悅色地對說:“你目前的收入足夠可以養(yǎng)活你自己和你的全家,你們?nèi)乙灿蟹课葑?,根本不會流落街頭,只是面積小了一點而已,你完全可以不必要為這些感到痛苦的??墒?,因為你內(nèi)心對金錢和住房有貪求心,所以就有苦。這種貪求心就是惡心,如果你已經(jīng)將內(nèi)心的這種貪求惡心去除了,你就根本不會因為這些而痛苦?!?/p>

“社會上一些根本沒有文化的人發(fā)財了,你感到不服氣,這是嫉妒心,嫉妒心也是一種惡心;你認(rèn)為自己有了文化,就應(yīng)該有高的收入,這是傲慢心,傲慢心也是惡心;認(rèn)為有文化就應(yīng)當(dāng)有高收入,這是愚癡心,因為有文化根本不是富裕的因,前世布施才是今世有錢的原因。愚癡心也是一種惡心!”

“你的家人不聽你的勸告,你感到不舒服,這是沒有包容心。雖然是你的家人,他們卻有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為什么非要強(qiáng)求他們的思想和觀點和你自己一致呢?不包容就會心量狹隘,心量狹隘也是一種惡心!” 師父繼續(xù)微笑著說:“貪求心也好,嫉妒心也好,傲慢心也好,愚癡心也好,心量狹隘也好,這些都是惡心。因為你的內(nèi)心存在著這些惡,所以你就有和這些惡相對應(yīng)的痛苦存在。如果你能將內(nèi)心的這些惡徹底去除,那么你的那些痛苦也會煙消云散。”

“要用快樂和滿足的心態(tài)看待你的收入和住房!你應(yīng)當(dāng)想想你根本不會餓死和凍死,而那些富人雖然也有錢,其實也只是沒有餓死和凍死。你應(yīng)當(dāng)看到,人是否快樂,不取決于外在的財富,而是取決于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把握生命的分分秒秒,用樂觀、安詳和勤勉的生活態(tài)度代替原來的貪求心,你的心就會漸漸快樂起來?!?/p>

“社會上沒有文化的人發(fā)了財,你應(yīng)當(dāng)為他們高興才對,要希望他們能夠具有更多的財富、擁有更多的安樂才對。別人得到,要像自己得到一樣開心;別人失去,要像自己失去一樣難過。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善人!而你現(xiàn)在的心是別人的財富和安樂超過自己就不高興,這是嫉妒心,嫉妒心是一種很惡的心,要堅決去除!要用隨喜心代替嫉妒心!”

“認(rèn)為自己在某個方面超過別人,就自以為了不起,這是傲慢心。常言說‘傲慢高山,不生德水’,人一旦有了傲慢就會對自己的不足熟視無睹,因此根本不可能看到自己內(nèi)心的種種惡,從而改過遷善。所以,傲慢者自己堵塞了自己的進(jìn)步之門。此外,傲慢者常常會有失落感,漸漸會有自卑感。一個人只有從自己內(nèi)心深處培養(yǎng)起虛懷若谷的胸懷,心甘情愿地永遠(yuǎn)將自己放在謙卑的位置,內(nèi)心才會感到充實和安樂?!?/p>

“前世布施才是今世富裕的真正原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而凡夫不識因果,將‘種瓜’認(rèn)為是‘得豆’的因,將‘種豆’認(rèn)作是‘得瓜’的因,這是愚昧的表現(xiàn)。一個人只有勤學(xué)佛法的智慧,真正懂得萬事萬物的因因果果,才能內(nèi)心明亮,知道如何取舍自己的思想、行為和語言,唯其如此,才能從光明走向光明,從安樂走向安樂?!?/p>

“虛空能夠包容一切,所以廣大無邊、虛融自在;大地能夠承載一切,所以生機(jī)勃勃、氣象萬千!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要隨隨便便就對別人的行為、言語看不慣,即便是自己的親屬,也不要生起強(qiáng)求心,要隨緣自在!永遠(yuǎn)用善良的心幫助別人,卻不要貪圖或強(qiáng)求什么。如果一個人的心胸能夠像虛空一樣包容萬物,這個人怎么會有痛苦呢?”

師父說完這些話,繼續(xù)用慈悲而柔和的眼光看著我。我久久無言,兩行熱淚從我的眼中流出。我原來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很善良的人,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一個惡人!因為我內(nèi)心有種種惡,所以我才有種種苦。如果我的內(nèi)心無惡,我怎么會有苦呢?感謝師父感謝佛,要不是師父的教導(dǎo)和佛陀的恩德,我可能永遠(yuǎn)都不會知道自己內(nèi)心的惡!愿我生生世世不離善知識,不離殊勝妙法,迅速斷除內(nèi)心的惡。

還原生命的本質(zhì)--吃、喝、拉、撒、睡!

一直以來,被自己的心魔所困擾。

一直在思考活著的意義。偶然在陽光心理論壇看到有關(guān)佛學(xué)的文章,偶有所得,今將其記錄下來:

生命其實很簡單,只不過我們把他理解復(fù)雜了。

為什么我們要車要房,沒有了這些難道就活不了嘛,一切皆因心中有某種欲望所致,如果欲望無從實現(xiàn),只會徒加自己的煩惱,進(jìn)而曲解了生活的本質(zhì),走向魔鬼的深淵。

前幾天,女友辭職過來我這,行李是分三批搬過來的,最后手拎著幾個小袋子過來,跟我說了一句:第一次搬走一大批東西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沒有這些東西,生活也一樣過;第二次又搬走很多東西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每天真正需要的東西并不多;第三次拎了幾個小包過來,才發(fā)現(xiàn)我們的生活真正需要的只是兩小包的東西而已。

是的,原來我們生活的奢侈品太多了。皆原于我們內(nèi)心有太多的欲望所致????

為什么有些人很少能體驗到生活的樂趣,就是把簡單的東西欲望化了。

上帝創(chuàng)造了人,就是讓他體驗生、老、病、死,想透了你的生活就會過得很坦然。人為什么生,怎么生,生什么、什么時候生、什么時候死??。病與死只不過是生的一種體驗而已,病是生的裝飾,死是生的結(jié)束。

坦然面對這些問題,你的生活就剩下吃、喝、拉、撒、睡!

所以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學(xué)的智慧 佛法與智慧篇四

佛學(xué)與人生智慧 摘要:

關(guān)鍵詞:

經(jīng)歷了一學(xué)期的《佛學(xué)》博雅課程的學(xué)習(x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佛學(xué)中的“中道”思想,“中道”這種人生觀在人生路上起著重要的指導(dǎo)作用,引領(lǐng)人生朝著智慧方向行進(jìn)。

中道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理論,它的含義很廣、很深,在此無法一一闡述。但作為一種人生觀,中道指的是遠(yuǎn)離對任何二元對立兩邊的執(zhí)著,是一種不走極端、不偏不倚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這種中道的人生觀,不論是對于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都是極為重要的。需要說明的是,佛教所說的中道,并不是一般通常所說的“折中”,其思想是非常深刻的。接下來,我將從“苦與樂”這個角度圍繞佛教中道的人生觀這一主題,作一簡要的分析、說明與探討。

佛法說,現(xiàn)實的世界是苦的,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但是未經(jīng)一番地獄之苦,又怎能感受到生活美好的一面?要想有幸福的人生,就要甘于吃苦,將吃苦當(dāng)做人生成長中最好的一劑補(bǔ)藥,積極迎接風(fēng)吹雨打的考驗和苦難的磨煉。

很多人一聽到佛教說人生是苦,就以為佛教是消極和悲觀的。顯然,他們對佛教所說的“苦”缺乏正確而全面的認(rèn)識??嗖⒉槐厝坏嘏c悲觀聯(lián)系在一起。

痛苦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親身感受得到,佛教并沒有夸大它??嗟膩碓春捅憩F(xiàn)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來自生命本身的,如生、老、病、死等;有來自社會的,如政治**、戰(zhàn)爭等;有來自自然界的,如天氣寒熱和各種自然災(zāi)害等;有來自精神和心靈上的,如孤獨、空虛等。有的痛苦比較粗重,有的則比較細(xì)微,但總的來說都不外乎身心兩個方面,而且彼此是互相影響的。

這么說來,佛教是不是否認(rèn)人世間的快樂呢?佛教并不否認(rèn)人生也有快樂,只是提醒我們,世間的快樂是相對和短暫的,是變化無常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佛教認(rèn)為快樂在本質(zhì)上仍然是一種痛苦,是痛苦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

進(jìn)一步,我們還要清楚地知道,佛教之所以強(qiáng)調(diào)人生是苦,其真正目的是要人們認(rèn)識到苦的根源在于無始以來對自我的強(qiáng)烈執(zhí)著,并找到解決痛苦的方法和途徑,從而最終獲得真正和永恒的快樂。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在偏遠(yuǎn)的山區(qū),有一座很有名的石頭山,這里堆積著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石頭,很多石匠都來這兒挑選石材,將一塊塊石頭經(jīng)過初步打磨,然后運往不同的地方進(jìn)一步加工成成品。有一天,寺院的僧人要雕刻一尊佛像供教徒們膜拜,因為僧人非常虔誠,所以他們需要精心挑選,以便雕刻出的佛像栩栩如生。在一番精挑細(xì)選之后,看重了兩塊質(zhì)地優(yōu)良、色澤光潤、具有靈性的大石頭交給雕刻師雕刻。

雕刻師先拿起其中一塊石頭用銼刀打磨起來,沒想到這塊石頭齜牙咧嘴地哀嚎起來:“痛死我了,你快住手吧!我不想讓你刻了?!?雕刻師耐心勸說道:“你再忍一下,再過兩個星期就好了,你能忍得下來,就將成為萬人膜拜的佛像。” 石頭拼命地喊叫:“我只想好好地做一塊石頭,從來沒有想過要成為佛像,你放了我吧,我真的特別的痛!” 雕刻師見這塊石頭痛苦的樣子,不忍心再雕刻了,只好把它放下,拿起另一塊石頭說:“我現(xiàn)在要雕刻你了,你怕不怕痛?” 這塊石頭知道自己將被雕刻成佛像,堅定地說:“不怕,你大可放手來雕刻?!?雕刻師一錘一錘地敲打,一刀一刀地雕刻,歷經(jīng)刀山火海的痛楚,日夜忍耐如雨點落下的刀錘,這塊石頭始終咬緊牙關(guān)沒喊一聲痛。兩個星期后這塊石頭被雕刻成了非常莊嚴(yán)的佛像,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信男信女頂禮膜拜、獻(xiàn)花供果、燒香奉茶。

無法忍受雕刻之痛的前一塊石頭被打碎鋪在了地上,成為人們的墊腳石,寒暑易節(jié),承受著萬人踐踏和風(fēng)吹雨打,實在痛苦不堪。有一天它終于忍受不住了,就對佛像抱怨說:“為什么人們總是天天踩著我來跪拜你?我們不是一樣的嗎?憑什么?” 佛像笑著說:“咱們原先都是一樣的,只是加工程序不一樣罷了。我的苦難你不曾忍受,我走過堅韌能忍的苦行,才有了今天的出頭之日,而你,別人在你身上輕輕敲打一下就忍受不了了!苦盡方能甘來,不見風(fēng)雨如何見彩虹。所以,經(jīng)歷不同,結(jié)果不同,價值不同!” 碎石沉默無語了。

星云大師曾經(jīng)說:“吃苦,是成功必經(jīng)的過程,你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埋頭苦干、勤勞苦作、寒窗苦讀、靜心苦學(xué)。因為苦是人生的增上緣,如果不經(jīng)過苦讀,不經(jīng)過苦學(xué),不經(jīng)過苦練,不經(jīng)過苦磨,是不能成功的?!敝挥邪殉钥喈?dāng)做磨煉自己意志的磨刀石,自覺投身于艱苦的生活和工作中,在磨煉中積累精神財富,自覺地找苦吃,挑艱苦的工作去做,并有意識地與苦為伍,敢于同艱苦的環(huán)境和困難較量,以苦為榮,以苦為樂,才能成就另一種人生。

在苦與樂的關(guān)系上,佛教是采取中道、中觀的態(tài)度,這在佛教徒的生活和修行方式上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佛教既反對過分追求舒適和享樂,也反對極端和無益的苦行,因為這兩種方式都不能讓人得到最終的解脫,而且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傷害和痛苦。需要指出的是,雖然佛教反對沒有意義的苦行,但卻提倡學(xué)佛修行人應(yīng)該采取相對簡單、簡樸的生活方式。這是值得我們重視和注意的。

因此,說“苦”并不一定就悲觀,說“樂”也不表示一定就是樂觀。嚴(yán)格來說,佛教既不悲觀,也不樂觀,而是中觀、實觀。佛教要求我們必須全面地看待世界和人生,既要看到光明和希望,對未充滿信心,以免陷入悲觀、絕望;但同時也要看到人世間陰暗的一面,看到人類自身的種種缺陷、煩惱和痛苦,而不應(yīng)盲目的樂觀。過分的悲觀和樂觀都是錯誤和有害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通常都習(xí)慣地認(rèn)為樂觀一定就比悲觀好,樂觀理所當(dāng)然是正確而沒有缺陷的,其實這種認(rèn)識是片面和有問題的。悲觀固然不可取,盲目的樂觀也不是什么好事。過分樂觀的人,往往對生命的痛苦缺乏深刻的理解和體驗,因而不太容易生起真實的慈悲之心,難以增長智慧,成熟人格。濟(jì)群法師說得好:“樂觀主義者,或者由于天性比較開朗,對什么事情都想得開,看得淡,重視過程多于結(jié)果;或者由于對人生無知,僅有遠(yuǎn)大的理想,得過且過;或者由于出生優(yōu)越,一生不知愁苦,對任何事情都充滿自信;或者認(rèn)為科學(xué)至上,對人生抱著必勝的信念??但這幾種情況下產(chǎn)生的樂觀基本都是盲目的樂觀?!保ā斗鸾掏降娜松鷳B(tài)度》p29)

正確認(rèn)識和把握佛教中道的人生觀是極為重要的,它是獲得幸福生活和永恒快樂的條件和保障。中道的人生,不走極端。既不聽天由命,也不主張人定勝天;既不縱欲享樂,也不禁欲苦行;既重視生,也關(guān)注死;既講自利,也講利他。但需要再次指出的是,所謂的中道,絕不是簡單的“折中主義”,在具體情況下是有所側(cè)重的。佛教不是死板的教條,而是充滿生機(jī)和活力的。佛陀是針對不同的眾生,對機(jī)說法、因材施教。就整體而言,在上述四對關(guān)系中,佛教還是相對強(qiáng)調(diào)“心”、“苦”、“死”、“他”的重要性。這是因為,世人在這四個方面的認(rèn)識存在著種種問題和誤區(qū),其目的無非是對癥下藥、治病救人,讓眾生最終能離苦得樂、得大自在。參考文獻(xiàn):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630643.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