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魯迅筆下人物特點分類篇一
“歸鄉(xiāng)”模式是魯迅作品中最為常用的一個敘事模式,在《祝?!分校灾魅斯氐紧旀?zhèn)的角度來描寫小說的主體時間。在文章的開篇中,寫到了“我”回到了魯鎮(zhèn),這次回來并非是為了《故鄉(xiāng)》中提到的“尋夢”,而是“早已決計要走”,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故鄉(xiāng)對于“我”而言,是如此的陌生,“我”無法融入其中。在魯四老爺?shù)难凵窭铮拔摇笨吹玫搅俗约旱牟缓蠒r宜,因此,不會在這里久留,在決心要走的時候,卻意外的遇到了祥林嫂。在接下來,作品通過兩條主線來為讀者呈現(xiàn)出舊社會的農(nóng)村,一方面,祥林嫂的發(fā)問激起了“我”精神世界的波瀾,另一方面,文章通過“我”舊時的回憶串聯(lián)起了祥林嫂的一生。
最后,“我”開始對祥林嫂的一生進行回顧,雖然文章的主線是以順序的模式來進行展開,但是卻穿插了倒敘的模式,這并不會影響文章的主體,反而呈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對比,為讀者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在《祝?!分?,采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模式,一直以來,魯迅小說與傳統(tǒng)小說模式最大的區(qū)別就是敘述方式的區(qū)別,他的小說主要使用的限制性的敘述,從而將敘述人與作者明顯的剝離。在這種敘述模式中,敘述者為小說中的“我”,“我”并不是與故事脫離的作者,而是實實在在經(jīng)歷這些事物的人?!蹲8!分械摹拔摇睂嵸|(zhì)上是一個旁觀者,從始到終,“我”都沒有對事件進行判斷和評價,不帶任何的感情色彩,“我”對于事情的敘述就是事實的本體,這不僅僅是敘事內(nèi)容的客觀需求,也是對小說創(chuàng)作史上敘事方法的拓展。
在《祝?!分校罅繎?yīng)用了多語敘事的模式,將每一個故事線索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對于故事主線的描述有著重要的引導(dǎo)作用,這就有效的增加了事件呈現(xiàn)的多面性與立體感。祥林嫂到魯家做女工時,看到了“夫家的堂伯”,此時,作者以魯四老爺?shù)目谖敲枋龅剑骸斑@不好,恐怕她是逃出來的”,不久,這一推想就得到了證實。而“我”是不可能清楚祥林嫂在做女工之前發(fā)生的事情,這正好就借魯家人的口中表達了出來。此外,作者也安排了衛(wèi)家山衛(wèi)老婆子這一人物,她成為了聯(lián)系祥林嫂與魯家的一個紐帶,合理的展示出了祥林嫂的人生經(jīng)歷,這就對祥林嫂未來的人生悲劇奠定了基礎(chǔ)。此外,魯鎮(zhèn)的人、四嬸、柳媽也或多或少的參與到了事件的敘述過程中,這都是通過與“我”獨立的語言來描述出來的,讓作品可以表現(xiàn)出一種多角度的敘事模式。從這一層面而言,《祝?!分型ㄟ^主體事件與多語敘事模式的應(yīng)用將事件的原始形態(tài)生動客觀的展示出來。
在故事中,“我”的存在與多語敘事模式屬于一個兩面性問題,“我”通過不同角度的補充讓故事更加的真實、完整,多語敘事模式則可以對事件中的不同聲音進行有機結(jié)合,讓事件的內(nèi)部邏輯關(guān)系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梢钥闯?,“我”并非一個全能的存在,也需要通過不同的語言來了解事件,此外,“我”不可能詳細了解事件的細節(jié),文章使用了虛擬視角的敘述模式有效豐富了主體事件,這不僅沒有讓敘事風(fēng)格變得累贅,反而讓敘事模式變得更加生動、真實。
在很多小說之中,情節(jié)模式都十分的有限,只在少數(shù)的篇章中應(yīng)用了插敘與倒敘的模式,在魯迅的小說在這一方面就有了很大的突破,他的小說主要以敘述人語言來表達情節(jié),敘述人語言對于魯迅小說敘事結(jié)構(gòu)轉(zhuǎn)換有著直接的影響?!拔摇睌⑹龅牟粏螁问且粋€動作,而是一種狀態(tài)的變化,在這種狀態(tài)變化過程中,作者為讀者呈現(xiàn)出了下層勞動者精神上的變化動態(tài),雖然沒有外部斗爭,但是卻有冷血的內(nèi)部斗爭,這是人生、社會以及中國社會的悲劇。
這種審美思維是與中國人的傳統(tǒng)審美思維相統(tǒng)一的,敘述人并不會著力表現(xiàn)事件的變化,著重表達的是狀態(tài)的變化,這種獨特的敘事結(jié)構(gòu)與敘述語言藝術(shù)是與小說主旨相符的,這也是魯迅小說之所以成為名作的主要原因。
魯迅筆下人物特點分類篇二
諸如此類清淡閑適的詩都是他日后改任文官以后的詩作,也可以說,是和他前半生行事風(fēng)格判若兩人,迥然不同的作品。
關(guān)于韋應(yīng)物這個人,歷史上記載并不多,連他的表字亦不見有載,因他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他為“韋蘇州”。
如果他單純是一個如王孟一般的山水田園詩人,那么有王孟二人珠玉在前,韋應(yīng)物就算再出色,其實也無甚特別。妙就妙在他的人生如陳子昂一樣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反轉(zhuǎn)。
少年時是任俠使氣,飛揚跋扈的“惡少”,麻煩到眾人想到他就搖頭嘆氣,23歲卻往修身養(yǎng)性的路子上走,開始苦讀詩書,繼而痛改前非,繼而成為一個儒學(xué)詩者,一個勤政愛民的官員,一個半隱半仕的高人。李肇在《國史補》說他后來“為性高潔,鮮食寡欲,所居焚香掃地而坐?!比灰桓备呤啃兄?。
雖是半路出家,他后世詩名卻和王(王維)孟(孟浩然)柳(柳宗元)并稱,詩風(fēng)清麗閑遠之外,又接續(xù)高適、岑參的剛健雄渾之氣,各體俱擅,這般后發(fā)先至,不是不嚇人的。
最早的時候,他15歲,以三衛(wèi)郎出身,擔(dān)任玄宗的近衛(wèi),這是世家子弟才好擔(dān)任的清貴之職,他亦滿意。少年得意,豪縱不羈,種種行徑,令人又愛又恨。
當(dāng)年,對于韋應(yīng)物這般的五陵閑少,長安人愛之、怨之,稱其“輕薄兒”。
據(jù)《天寶遺事》載:“長安俠少,每至春時結(jié)黨聯(lián)朋,各置矮馬,飾以錦韉金絡(luò),并轡于花樹下往來,使仆人執(zhí)酒皿而隨之,遇好囿則駐馬而歡?!?/p>
你若叫韋應(yīng)物自己來說,他少時的生活可不就是如此么?結(jié)黨連朋,縱酒歡聚,打架鬧事,每每的一陣風(fēng)來,一陣風(fēng)去,真正是風(fēng)一樣的男子。
卻還不止,他比那普通的游俠少年還多了一份出入宮闈,扈從游幸的威風(fēng)。
這一切的風(fēng)光就如他在《溫泉行》中所嘆的:“身騎廄馬引天仗,直入華清列御前。玉林瑤雪滿寒山。上升玄閣游絳煙。平明羽衛(wèi)朝萬國,車馬合沓溢四鄽。蒙恩每浴華池水,扈獵不蹂渭北田。朝廷無事共歡燕,美人絲管從九天?!?/p>
那是繁花盛墜的開元盛世,明皇正愛著他那天下無雙的美人。
每一年的十月間,李隆基都會帶著楊玉環(huán)離開長安的興慶宮,移駕驪山的華清宮。那時正是十月寒天,滿山都是瓊枝雪蕾,在飄渺的御煙中,隨著帝王的儀仗一路走向山頂?shù)某w,這種華美氣派,就像是仙人在天上巡游。
第二天天明,三衛(wèi)郎們護衛(wèi)著皇帝,接受萬國使臣的朝拜,彼時車馬喧闐,擠滿了行宮四周的街市。蒙受皇帝的恩寵,他們這些近侍也能得以在溫泉中賜?。ㄈA清宮的溫泉分為不同等級的湯池,可以賜浴近臣)。
扈從皇帝打獵的時候,他們也很守規(guī)矩,謹(jǐn)記著不去踐踏良田。那時正是太平年景,天下無事,君臣們常在一起舉行宴會,那席間的女子美如天仙,風(fēng)姿令人難忘,那絲竹管弦之聲,亦不似人間能夠聽聞的曲調(diào)。
作為親身經(jīng)歷過盛世宮廷生活的詩人,韋應(yīng)物的經(jīng)歷是尋常詩人不可比的,所以他憶舊的詩作《溫泉行》筆筆寫來,皆有身臨其境,令人感傷的情味。
思來往事皆如夢,傷心最是憶舊時。令人感慨的是今昔對比,待玄宗幸蜀,倉皇離京,三衛(wèi)子弟多半解散,連韋應(yīng)物也潦倒淪落。又一朝玄宗西去,他再到華清宮時,看到離宮別苑,市井蕭條更非昔日之模樣。
風(fēng)流云散,青山蕭瑟,世事如白云蒼狗,這滿心的傷懷,亦就更盡在不言中了。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這一陣兵亂,戰(zhàn)火流離,驚破的,又何止是帝妃二人長相廝守的美夢,還有,這些曾經(jīng)不可一世的少年的青春幻夢。
在《溫泉行》中,他訴說了自己在安史之亂之后的落魄:“今來蕭瑟萬井空,唯見蒼山起煙霧??蓱z蹭蹬失風(fēng)波,仰天大叫無奈何。弊裘羸馬凍欲死,賴遇主人杯酒多。”到如今,蹭蹬失勢,如蛟龍失卻了風(fēng)云之助,身穿弊裘,身騎瘦馬,浪跡江湖,差一點就要凍餓而死,幸而遇到一位好客的主人款待收留我。
安史之亂是韋應(yīng)物人生的轉(zhuǎn)折,對他個人而言,未必是壞,早年間他是一個飲酒放浪的莽撞少年,是安史之亂后他失去庇護,只得入太學(xué)潛心讀書,漸通人事,繼而慢慢成為大家。
我喜歡韋應(yīng)物的詩是那樣真誠,他的詩都是他性格的流露,毫不作偽。我先前說的那些“英雄”事跡,無賴行徑,并不是胡編,都是源自于他的自述詩。
他寫自己年少時是——
少事武皇帝,無賴恃恩私。身作里中橫,家藏亡命兒。
朝持樗蒲局,暮竊東鄰姬。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驪山風(fēng)雪夜,長楊羽獵時。一字都不識,飲酒肆頑癡。
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讀書事已晚,把筆學(xué)題詩。
兩府始收跡,南宮謬見推。非才果不容,出守撫煢嫠。
忽逢楊開府,論舊涕俱垂。坐客何由識,惟有故人知。
——《逢楊開府》
這般剖白,筆筆見血,真是《懺悔錄》了,他也不是懺悔了就完事,他是真的浪子回頭,洗心革面吶!難得!
所以我讀他后來的詩,總覺得少年時經(jīng)些憂患,未必是壞事,歷練入了心,到老來才知平淡從容。他早年的飛揚跳脫,與后來的淡于名利,順其自然并不沖突。
他后來的詩,有種繁華落盡,自甘淡泊的美。世家子弟一旦收心向好,比苦出身的屌絲男境界高太多。
再說他那幾首聲名遐邇的名作?!冻菸鳚尽纷圆槐靥?,北宋徽宗的皇家畫院曾以“野渡無人舟自橫”一句為畫題,考入院的。畫工,很多人依表面詩意作畫,都不如趙佶之意。唯有一人,畫一孤舟,舟上有鳥,自在鳴唱,此境得趙佶稱許。由此亦可知,韋應(yīng)物此詩名聲之盛,連那品味挑剔已極的宋徽宗都念念于心,深賞他“一段天趣,分明寫出畫意”的境界。
另一首《寄全椒山中道士》,就更為宋人所稱賞,其中最忠實的擁躉者就是蘇軾,此詩更見韋應(yīng)物后來“高雅閑?!钡脑婏L(fēng),詩是寫給全椒山中的一個道士,以敘思念之情。全椒是安徽滁州的一個屬縣,因此這一首和上一首都是他在做滁州刺史所作。
大意是,我的郡齋(官署)很冷,突然想念山中的道士。想你應(yīng)該在山中伐薪煮飯,過著清寒而自在的生活,我突然想帶一瓢酒,去探望你,可是,在寂寞的深山中,恐怕只能看見滿山落葉,又如何去覓你的蹤跡呢!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是宋元以來,詩評家公認(rèn)的妙筆。都認(rèn)為這兩句詩語出天然,可以與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媲美。讀起來感覺出人意表,思索起來又是那么,一點也不刻意,沒有搜腸刮肚苦吟痕跡。
蘇軾極愛韋應(yīng)物的詩,他在惠州時,讀了韋應(yīng)物這首詩,忍不住技癢,步原韻仿作了一首,寄給羅浮山中的鄧道士,詩云:
一杯羅浮春,遠餉采薇客。
遙知獨酌罷,醉臥松下石。
幽人不可見,清嘯聞月夕。
聊戲齋中人,空飛本無跡。
——《寄鄧道士》
我歷來是東坡最忠實的粉絲,他的這首詩單看并不差,只是還不能跟韋應(yīng)物的原作比,韋應(yīng)物的原作全不用力,無意之間意境全出,妙意自顯,東坡則見出用力的痕跡,“遙知”、“空飛”等詞便顯得刻意了。
又,我還想推薦韋應(yīng)物的另外兩首詩,也是我常念念不忘的——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
——《淮上喜會梁川故友》
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寄李儋元錫》
他后來離開京洛,出任地方官,在東南一帶寫下很多傳世名篇。這兩首寫給友人的詩,都寫了人世浮沉,世事蒼茫之概,讀來悲切卻不失氣骨,不失從容氣度。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深受宋元之后的文人贊賞,這兩句自愧自己未能盡父母官之職,愛民如子之心,可讓許多尸位素餐的人慚愧。
要流水浮云之后,才見得一顆內(nèi)外明澈的心。對生活順其自然,待人接物誠懇平和,對世情看得通透,既不過分積極,也不消極。
有些詩,你說不上它為什么那么打動你,就像有些人,你說不出為什么那么喜歡他,所有的理由單獨看來都不是理由,可它就是能觸動你心里最隱約的那根心弦。
魯迅筆下人物特點分類篇三
摘要:《駱駝祥子》是現(xiàn)代著名文學(xué)作品,也是一部享有世界聲譽的名著,全書以20年代舊軍閥統(tǒng)治下的黑暗社會為背景,通過人力車夫祥子在吃人的社會制度壓榨下,最后被近滑向墮落的悲劇命運,形象地展現(xiàn)了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人吃人的社會現(xiàn)實,揭示了反動勢力與廣大勞動人民之間的矛盾,控訴了舊社會對勞動人民的迫害,徹底否定了個人奮斗的道路。對此,本文對作品中的人物塑造進行了分析。
關(guān)鍵詞:駱駝祥子;人物塑造;老舍;祥子;虎妞
《駱駝祥子》是著名劇作家老舍的代表作,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辛勤而且多產(chǎn)的作家之一。《駱駝祥子》在人物塑造上較為完美。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鮮明生動。作者采用樸實無華的描述和細致的心里描寫,著力揭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和性格特征,讓人物活起來。如祥子如何愛車,為買車如何省吃儉用,拼命奔波,買到車以后所產(chǎn)生的美妙幻想,以及為攢錢再買車而不惜搶座、討價還價所引起的內(nèi)心矛盾等,都寫得有聲有色,真實感人。
祥子是一個由農(nóng)村流入城市的破產(chǎn)農(nóng)民。他懷著強烈的生活愿望,想憑借自己的力氣和意志,買上一輛車,做一個自食其力,不受車主剝削的勞動者。他年輕力壯,“象棵樹,堅壯、沉默而又有生氣”。他有決心:“一千天,一萬天,他得買車!”但是,吃人的社會是無情的,來自各方面的邪惡勢力,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祥子的希望:第一次,他遭到兵匪的禍害,不僅把剛買的新車丟掉,連命也幾乎賠上;第二次,又因為進步的曹先生受到政治迫害的牽連,被孫偵探敲詐了打算買車的全部積蓄;第三次,妻子虎妞的死,迫使他賣掉唯一賴以糊口的人力車。在遭受第一次打擊以后,他也還抱著堅強的決心,早起晚歸,不顧疲勞,拼命的搶座,奔馳,“象一只餓瘋的野獸”。但當(dāng)他遭到特務(wù)的敲詐之后,他的生活信心驟然跌落,精神狀態(tài)也起了極大的變化。
雖然他對再買一輛車還未失去最后的希望,可是,他已感到自己前途渺茫:“他好象是死了心,什么也不想,給他個混一天是一天。有吃就吃,有喝就喝,有活兒就做,手腳不閑著,幾轉(zhuǎn)就是一天,自己頂好學(xué)拉磨的驢,一問三不知,只會拉著磨走?!被㈡さ乃篮托「W拥纳系?,毀滅了他最后的一點生活欲望。他走上了墮落的道路,成了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借此維持他那毫無生趣的生命。祥子的悲劇命運的深刻根源,在于他是生活在一個地主、軍閥當(dāng)權(quán)的舊中國,而這個社會是不給勞動人民以任何自由和出路的。不管你多么要強、吃苦、耐勞,也不管你怎樣忍辱、受苦、掙扎,都只能像被罩在網(wǎng)里的小鳥一樣,逃不脫它的羈絆和絞殺。
作者通過祥子的悲慘命運,對那個黑暗社會的揭露是深刻的,對它的批判是有力的。但也應(yīng)該指出,祥子的走向墮落,固然是那個社會為他安排的道路,但頑強而又無效的個人奮斗,也加深了他的悲劇性質(zhì)。作者在對中國作為徹底否定,對祥子的強烈生活欲望表示深切關(guān)注的同時,也對他通過個人奮斗求得生活改善的幻想進行了批判。
虎妞是剝削階級中的一個成員,她幫助劉四管理車廠,對車夫發(fā)潑耍刁,威風(fēng)凜凜,靠著那種市儈作風(fēng)管理車夫,處理事務(wù),把車廠治理得井井有條。她雖然喜歡車夫祥子,卻時刻沒有把主人的架子放下來,動輒對他怒罵訓(xùn)斥,缺少女性的溫柔體貼。她生性懶散,好逸惡勞,害怕吃苦,習(xí)慣于剝削階級的生活作風(fēng)。她為了和祥子成親,和劉四鬧番了臉,在失去經(jīng)濟來源的情況下,仍然游手好閑,也不許祥子去拉車,她不能忍受祥子每天流過臭汗躺到她的炕上。她過慣了不勞而獲的生活,非常畏懼勞動者吃苦受累的貧困生活。
虎妞這一形象深刻地揭示了舊中國剝削階級婦女的地位。她是剝削者,同時也是被剝削者。地位的反差使她的性格發(fā)生了變態(tài),虎妞無法逃避命運對她的規(guī)定,像許多剝削階級的婦女一樣,虎妞最終被社會所吞噬,悲劇性地結(jié)束了她的一生?;㈡み@一形象的塑造,以其鮮明、獨特、耐人尋味的個性化手段,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提供了舊中國剝削階級女性真實可信的形象。
小說圍繞祥子、虎妞,還描寫了當(dāng)時社會中處于對立地位的兩種人:一種是被吃者,如有了自己的洋車卻仍然掙扎在死亡線上,最后流落街頭的老馬;有了妻室兒女卻不得不更加苦奔的大個子;打死自己的老婆,逼女為娼的二強子;為了養(yǎng)活自己的弟弟被迫出賣肉體的小福子。另外一種是吃人者,如陰毒狡猾、剝削成性的車廠主劉四,愚弄、壓榨、誘騙祥子的陳二奶奶、楊太太、夏太太,敲詐祥子的孫偵探等。這些人物雖然著墨不多,卻給人以鮮明的印象。
《駱駝祥子》的藝術(shù)成就,對老舍的創(chuàng)作來說,也顯示了他的獨特的風(fēng)格。這部書的結(jié)構(gòu)與故事發(fā)展,也是非常嚴(yán)謹(jǐn)?shù)?。雖然除了開端幾章,敘述駱駝與祥子的關(guān)系,說明怎樣把駱駝二字加在祥子這個名字上面的歷史,似乎有些松散,但小說始終是圍繞著兩個線索而展開的:其一是祥子的好強,他希望自己有一輛車子,車子成為他的理想,他不斷地在為完成這個理想而生活,而奮斗,以至于失敗和墮落,這是屬于他內(nèi)心的一面。總之,全書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而又單純,以祥子在希望中掙扎,幻滅中墮落為線索,通過他的全部動作,把筆峰伸展到下層社會各個角落,勾畫出各種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交織成一幅復(fù)雜的社會圖景。老舍通過對祥子的同情,從而抒發(fā)自己對黑暗社會的憤怒和抗議,使作品產(chǎn)生了更大的藝術(shù)效果。
魯迅筆下人物特點分類篇四
家是什么?是一方溫馨的港灣,是一把育樹的黃土,是一點柔和的瑩光,是一把慈愛的花傘,是天邊一抹最美麗的云彩然而巴金所描述的家卻是羈絆,是對激情的禁錮。
巴金作品《家》主要以高家三兄弟的愛情遭際為線索。描寫的是“五四”以后,成都地區(qū)一個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潰的故事。豪門高氏表面上它是詩書傳家,歷代為官,實則家內(nèi)各房之間明爭暗斗。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個月份時間里。成都的一個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館,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爺,維護封建禮法。長房長孫孫覺新,為人厚道,卻很軟弱,原與梅表姐相愛,后屈從于老太爺之命而與李瑞玨結(jié)婚。后來梅和瑞玨雙雙慘死。覺新的胞弟覺民、覺慧積極參加愛國運動,從而和馮公館的馮樂山成了死對頭。覺民愛上琴,馮樂山卻要他娶自己的侄女,在覺民覺慧的反抗下,他們終于取得勝利。覺慧愛上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馮樂山卻指名要娶鳴鳳為妾,鳴鳳堅決不從,投湖自盡至此,覺新有所醒悟,而覺慧則毅然脫離家庭,投身革命。作者歌頌了青年的反抗精神,鞭撻和批判了封建家族的罪惡。
《家》中人物眾多,性格各異,復(fù)雜,多面。但我認(rèn)為主要可分為三種:壓迫者,犧牲者和反叛者。
壓迫者主要代表人物是馮樂山,高老太爺,克明,克安,克定。他們都是專橫,虛偽,腐朽,冷酷的化身。其中我最討厭高老太爺,他最可恨了,封建專制,頑固不化,獨斷專橫,兇殘暴虐,壓制一切新生事物,不惜犧牲青年的幸福和前途。完全是封建道德的化身。他囚禁覺慧,打兒子斥媳婦,丫頭隨意送人。但臨終前對覺慧表現(xiàn)出了饒恕,豐富他的性格。這也正體現(xiàn)了最后在面對即將滅亡的封建制度,他無能為力。正所謂:人之將死,其行也善。犧牲者代表有梅,瑞玨,鳴鳳。性格不同和社會地位不同的三位女子,卻有著同樣的悲劇結(jié)局。作為封建禮教犧牲品的梅芬,只因上一代的恩怨而不能和心愛的人在一起,最后抑郁病逝。溫柔寬厚,賢惠善良的瑞玨受了“媒妁之命,父母之言”嫁給了覺新,瑞玨作為封建迷信的殉葬者,因姨太的“血光之災(zāi)”的迷信,搬出去生產(chǎn),而后難產(chǎn)而慘死。鳴鳳是受階級壓迫的受難者,在高家做婢女,是三位女子中地位最低的,她不能自己決定自己的幸福。最后這位美麗聰明,柔中有剛的女子投湖自盡。以死來有力的控訴封建制度,從這位被凌辱的少女身上,看到舊制度摧殘人性的罪惡,看到這位弱小者生命的寧死不屈。叛逆者的形象有覺慧,覺民,琴。覺民,覺慧是兩個叛逆者,兩個人道主義者,是高家兩個出門不肯坐轎子的人。他們接受“五四”民主精神,敢于反抗家庭,反抗封建的束縛,有正義感,為爭取民主自由而斗爭。在婚姻問題上,覺民成熟、冷靜、沉著。不像大哥那樣逆來順受、任人擺布,敢于自己決定戀愛和結(jié)婚。與琴相愛,逃婚抗拒包辦婚姻,使祖父屈服,為他解除婚約。最后,得到個人的幸福,表現(xiàn)了覺民的反抗精神。覺慧更為勇敢,他參加學(xué)生運動,辦刊物,宣傳“五四”精神。反對大哥的“作揖哲學(xué)”和“無抵抗主義”,在這高家的封建堡壘里,他“不顧忌,不害伯,不妥協(xié)”,是民主力量的代表,最后離開家庭,表示與腐朽、反動的大家庭決裂。覺慧比覺民更激烈,更熱情,雖然不乏幼稚的表現(xiàn),他畢竟是高家最富斗爭性和反抗精神的人物。是作者筆下新思想的代表。覺慧熱情坦誠,勇于斗爭,有時不免急躁,但那年青人的激情,最為可貴。他最富正義感,全力幫助覺民的逃婚,對于祖父的惱怒、三叔的教訓(xùn)、繼母的央求、大哥的勸說,都不動搖,終于使覺民取得斗爭的勝利。但覺慧又是幼稚的,覺慧與鳴鳳戀愛,常處于矛盾中,下不了決心。但最后鳴鳳的投湖自殺,對他產(chǎn)生莫大的震撼。
書中還有個主要的人物覺新,他又是作者極力要塑造的人物,他是個具有明顯雙重性格的人物。也是我個人最關(guān)注的一個人物。
覺新作為高家的長子,善良,待人誠懇,逆來順受,委曲求全,他最具代表性的語言就 是“沒有辦法”。當(dāng)覺慧被軟禁,覺新說:“這有什么辦法呢?”眼看著覺民的幸福要被斷送了,覺新卻說:“據(jù)我看是沒有辦法了”最后就連自己的妻子被趕出去生產(chǎn)時也說:“然而我又有什么辦法呢”他用“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來對待一切。在封建制度、封建禮教的熏陶和毒害下,覺新失掉了反抗精神。他屈服于封建家長制。他愛他的表妹梅,但因上一輩的扼殺,他的無抵抗主義讓他娶了瑞玨,飽受包辦婚姻痛苦的覺新,不僅忍受著這一切,而且還苦苦哀求覺慧勸阻覺民不要逃婚。受過教育的覺新明知世上無鬼,卻也要參與捉鬼行動中去。祖父死后,陳姨太以“血光之災(zāi)”為由,讓瑞玨搬出城去生孩子,雖然覺新覺得這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jié)果這一安排葬送了瑞玨的性命。儒家思想的孝為先奪去了他的青春,奪去了他的幸福,奪去了他的前途,奪去了對他很重要的倆名女子的性命(梅和瑞玨)。覺新身上雖然有著很嚴(yán)重的舊觀念的束縛,但他又是個接受了新思想熏染的人,因此,在他心中,善惡是非是有著清楚的界限的。當(dāng)覺慧說他軟弱時,一向溫柔的瑞玨大吼道:“不,他不是這樣的” 他希望反抗,但作為高家長子的地位,他不敢站出來反抗,但他同時又暗中幫助弟弟,暗中幫助覺民逃婚,幫助覺慧離家出走等。這就是他的雙重性格。思想的矛盾性,真實的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特征。
他清楚地認(rèn)識自己悲劇命運卻又怯于反抗,舊禮教的毒害和新思潮的撞擊,形成其矛盾的性格,有理想、有抱負,卻一味順從封建家長,造成其婚姻命運的悲劇,其命運是當(dāng)時社會的一面鏡子,其形象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家》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中國的大家庭逐漸崩潰的圖景,其中覺新的懦弱順從的性格與覺慧的勇于反抗的個性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個成為傳統(tǒng)家庭的殉葬品,一個勇敢地走出舊家庭,追求自己的新路。《家》控訴了封建家長制和舊禮教吃人的罪惡,批判了“作揖主義”和“不抵抗主義”同時也贊頌了像覺慧那樣的覺悟和反抗。
魯迅筆下人物特點分類篇五
1、薛寶釵的人物特征:
(1)她容貌美麗,舉止嫻雅,是當(dāng)時正統(tǒng)淑女的典范。
(2)她恪守婦道,但也對當(dāng)時的社會抱有一種強烈的批判精神。
(3)她穩(wěn)重大方,八面玲瓏。她對不同的人自有一套不同的“社交”方式:對賈母、王夫人這樣的“權(quán)威人物”,她尊重順從;對大觀園的其他姐妹,她表現(xiàn)出的是“寶姐姐”的穩(wěn)重和寬容;對下人,她又顯得平易近人,不端架子。隨和,大度;有才華;冷、無情,但 “任是無情也動人”。
2、賈寶玉的人物特征:
(1)他是一個又奇又俗的人物。
(2)構(gòu)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為“偏僻而乖張”,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
(3)他鄙視功名利祿,不愿走“學(xué)而優(yōu)則仕”的仕途。
(4)他痛恨“八股”,辱罵讀書做官的人是“國賊祿蠹”,懶于與他們接觸拜會。
(5)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逆臣”。
3、王熙鳳的人物特征:
(1)王熙鳳的`陰毒可謂人人皆知,作為榮府“總管”,她弄權(quán)作勢,兩面三刀。
(2)她容貌俊美,性格潑辣;
(3)她精明能干,要強逞能;
(4)權(quán)詐機變,心狠手辣;
(5)機智幽默,善于奉承;
(6)貪財好利,嫉妒成性;
4、林黛玉的人物特征:
(1)她是一個才華橫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則是她的寫照。
(2)她從小失去雙親,寄居在榮國府,雖然賈母對她疼愛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個性,她常生“寄人籬下”的傷感。
(3)她多愁善感,常常為別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傷流淚。正如小說中所描寫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這一點?;ㄩ_花謝本來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卻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聚散無常。
(4)她為落花嘆息,她把寶玉引為知己,同看《西廂記》,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寶玉身上。她深愛著寶玉,但又感到很難如愿。于是,她因想爭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敗而顧影自憐,暗泣于無人之處。
(5)她的內(nèi)心世界似難捉摸,但也常常將其顯露于外。若寶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氣,淚水漣漣,甚至為他而生病。表面上這樣,其實內(nèi)心仍是掛念著他,借口去看他。寶玉一病,她為之而傷心,為之而哭泣。但由于封建禮教道德的約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終在寶釵出閣之日郁郁而死,沒能了卻自己的心愿。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659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