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言文教案 守株待兔文言文教案(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22 07:03:02
2023年文言文教案 守株待兔文言文教案(8篇)
時間:2023-04-22 07:03:02     小編:zxfb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yōu)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言文教案 守株待兔文言文教案篇一

理解文言詞語,學習摹狀的說明方法;熟讀背誦全文。

側(cè)面描寫的運用;數(shù)詞直接修飾名詞的特殊用法。

側(cè)面描寫的作用;古今詞義、用法的異同。

講讀課。

(一) 介紹“口技”,導入新課。

(二)通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思考問題,分析課文,并注意文言知識點。

1.文中哪一句話是全文內(nèi)容的概括?

2.第1段交代了什么,作用何在?

3.文章怎樣從正面和側(cè)面表現(xiàn)口技藝人的高超技藝的?

4.文章描寫了幾個場面,各是什么?由同學朗讀,體會意境。

5.結(jié)尾有何特點?

6.本文側(cè)面描寫的作用何在?

(四)完成課后練習第1—3題,串講知識點。

(五)歸納.寫作特點。

(六)練習背誦。

(七)布置作業(yè)。

文言文教案 守株待兔文言文教案篇二

1.學習理解韓愈闡明全新師道觀念的斗爭精神和“尊師重教”的觀點;

2.學習借鑒本文事理結(jié)合論證和對比論證的議論文寫作方法;

3.積累掌握“傳”“師”“道”“受”“固”“從”“也”“則”“于”

“乎”“所以”等詞的用法;

4.背誦課文。

1、介紹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礙,正確理解課文。

2、歸納“所以、師、于、則、傳、從、也、夫”等詞的義項。

3、培養(yǎng)學生的背誦激情。

學生通過課前預習,發(fā)現(xiàn)疑難,課堂上提出,師生共同研討。

如下為學生課堂上可能提出的問題,教師應準備好。

1、解題:

“說”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論說文范疇,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皫煛笔潜疚囊卣撌龅恼擃}。“師說”,意思是“說說關(guān)于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是送給他的學生李蟠的,是他35歲時在長安當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時寫的。文章針對當時社會上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痛加針砭。著重闡明教師的作用和從事應采取的態(tài)度,有破有立,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鑒作用。本文是韓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柳宗元“自魏晉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學生),作《師說》,因抗顏(態(tài)度嚴正不屈)而為師。世(世人)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2、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生三歲而孤,靠兄嫂撫養(yǎng)長大。幼年好學不倦,到十七八歲,學問已有相當扎實的基礎(chǔ)。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登上仕途。以后歷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職,其間有兩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見,被貶官,第二次差一點兒被處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當于副部長),故亦稱韓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為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又因死后謚“文”,故稱韓文公。韓愈、韓退之、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是同一人的許多異稱。

韓愈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績,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恢復先秦、西漢的優(yōu)美散文傳統(tǒng),堅決摒棄南北朝以來只講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內(nèi)容,矯揉造作,華而不實的文風,并提出要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古文,反對模仿因襲,人云亦云。(觀點“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唯古文必己出”、“文從字順”)他不僅是古文運動的領(lǐng)袖,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所以后人稱他的文章為潮水一般(韓潮)。他的文學理論和創(chuàng)作實踐對當時和后代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為百世師”。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他所謂“古文”,是和當時流行的重詞藻、輕內(nèi)容的駢文相對立,即奇句單行,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nèi)容,取法先秦兩漢文體的散文。本文是一篇議論文,說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對別人從師也進行嘲笑的士大夫階層。

初中課本選了他的《馬說》一文,借千里馬難遇伯樂,來比喻賢才難遇知己,難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憤懣之情發(fā)揮得無余,富有現(xiàn)實意義。

3、詞的多義現(xiàn)象

⑴所以a、表原因。譯為“……的原因”“……的緣故”

b、表憑借或目的?!坝脕怼摹薄啊膽{借”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②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③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④此世所以不傳也

⑤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

⑵師a、二千五百人為一師,泛指軍隊。例:齊師伐我?!蹲髠鳌?/p>

b、老師c、效法、學習d、樂官、樂師

⑶也a、句末語氣詞,表示判斷或肯定。b、句末語氣詞,與“何”等詞相應,表示疑問語氣。c、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d、副詞。也(后起意義)

⑷于a、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和對象,可以翻譯為“在”“向”“到”“從”“對于”等。b、介詞。表示比較,相當于“過”。c、介詞。在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主動者。

⑸其a、人稱代詞。第一人稱:自己第三人稱b、指示代詞c、句中語氣詞。表示揣測、反問、期望或命令。

⑹傳a、客舍b、傳記。c、注釋或解釋經(jīng)義的文字d、傳遞e、傳達、傳授f、流傳

⑺之a(chǎn)、到……去。b、第三人稱代詞。c、助詞。相當于“的”d、放在句子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e、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的標志。

韓愈的《師說》一文針對性很強,具有批判現(xiàn)實的精神。學習中,可先參照課文注解和有關(guān)背景資料,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和動機。然后,看注釋,通讀課文,了解全文的總體結(jié)構(gòu)和主要觀點,特別要重點理解第一段觀點的新穎和第二段對比論證的有力。在此基礎(chǔ)上,反復讀熟課文直至背誦。背誦時要注意語氣和語句的停頓、詞語的連屬、聲調(diào)的抑揚等。如有不正確,則說明在理解上有誤差,應該及時糾正。詞語方面重點要辨析傳、師、道、惑、益、從、也、則、于、乎、所以等的意義和用法。可先做好后面的跟蹤試題。

初中學過韓愈的《馬說》,是講識別人才、愛護人才的,內(nèi)容和本文有一定的聯(lián)系。韓愈宣揚“尊師重教”,也以伯樂自許。學習中,可以回顧復習《馬說》,增強對本文思想內(nèi)容的理解。

文章的思和路結(jié)構(gòu):本文是一篇議論文,說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對別人從師也進行嘲笑的士大夫階層。為達使人信服的目的,文章必須既要有理論論據(jù)又要有事實論據(jù)地提出自己的新觀點,因而作者先從老師的功能角度做演繹推理立論,然后,再以現(xiàn)實存在的不良風氣和孔子從師的言行作歸納推理加深論點。全文結(jié)構(gòu)嚴謹,論證有力,是古代論說文的典范。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理論論據(jù))演繹推理(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士大夫恥學于師(反面現(xiàn)象)

歸納推理(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孔子從師的言行(正面實例)李蟠從師行古道(身邊活例)呼應印證(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進步性?韓愈在《師說》中的創(chuàng)新,在內(nèi)容上至少有三點: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對教師作用認識的局限,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受(授)業(yè)”,擴大到“傳道”、“解惑”,明確提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這個對教師作用的全面而嶄新的界定,在當時是個了不起的進步,在今天仍有現(xiàn)實意義。二是針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全新的從師之道的觀念:從師即是學道,惟“道”是問,凡是聞道者無論貴賤長幼都可為師。這是石破天驚的新觀念,開拓了為師者的廣闊領(lǐng)域。三是在“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指導下,從“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的客觀事實出發(fā),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嶄新觀點,說明師生關(guān)系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閃耀著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光輝。

··如何理解本文的行文氣勢?韓愈的論說文向以氣勢通暢著稱。就本文而言其氣勢來自三個方面:嶄新理論本身的'說服力,加上嚴密邏輯的論證力和語言上奇偶駢散結(jié)合的表現(xiàn)力,形成文章的奪人氣勢。首段思路是:“古之學者必有師”,師的作用是“傳道受業(yè)解惑”,惑則必從師,從師即學道,“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結(jié)句大有如截奔馬之勢;全段層層頂接,步步推進,邏輯嚴密,一氣呵成,更是勢不可當。次段緊承首段對師道的論述,連用三個層層深入的對比,從不同側(cè)面批判當時士大夫中流行的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批判的語氣也一句比一句加重,由“……其皆出于此乎”的疑問語氣,發(fā)展到“吾未見其明也”的責備的語氣,再到“其可怪也歟”的帶有強烈感情的諷刺語氣。這種語氣上的層層遞進,聲勢逼人。三段正面論述“圣人無常師”,以備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無可辯駁的言論和實踐為例,說服力極強。且為一段“古之學者必有師”、二段“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提供有力佐證,一石三鳥,精當無比。結(jié)尾又從行古道、嘉今人的角度點明寫作目的,貫通古今,繼往開來,更有高屋建瓴之勢。全文文勢硬轉(zhuǎn)直接,陡直峭絕:開篇“古之學者必有師”突兀而起,有如橫空出世,已見出奇;中間三個對比,如三峰插天,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更見其奇。營造這種雄直峭兀之勢,最為韓愈所長。本文靈活多變的散句,于流暢中含頓挫,參入對偶與排比(本文中指句中詞語的排比),又于靈活中見整齊。奇偶駢散交錯運用,自然配合,錯落有致,亦增勢不少。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評析:劈頭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的論斷,緊接著概括指出師的作用“傳道受業(yè)解惑”做為全文立論的出發(fā)點和依據(jù)。然后句句頂接,推論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同時,一開頭鄭重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就隱然含有對“今之學者”不從師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為第二段埋下了伏筆。本句翻譯時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義和作用。

運用:(翻譯)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授學業(yè)、解答疑難的。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評析: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師的職能作出了理論論證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實論證之后,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進一步的結(jié)論。這個結(jié)論,是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進一步批判。說明了師生關(guān)系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結(jié)尾,化繁為簡,既顯見解的深辟透徹,又有一種高瞻遠矚的氣勢。

運用:(翻譯)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文言文教案 守株待兔文言文教案篇三

1.以虛詞,實詞翻譯為切入口,落實文言文復習,文言文教案。

2.在學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譯的一般原則、技巧的基礎(chǔ)上,加強基礎(chǔ)知識的鞏固,指導學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譯的方法技巧。

1.抓關(guān)鍵詞句(關(guān)鍵詞語、特殊句式),洞悉得分點。

2.借助積累(課內(nèi)文言知識、成語、語法結(jié)構(gòu)、語境等),巧解難詞難句。.

3.在學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譯的一般原則、技巧的基礎(chǔ)上,加強踩點得分意識,以難詞難句為突破口,指導學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譯的方法技巧。

1.依據(jù)福建省考綱對文言文的要求著重落實18個虛詞和120個實詞的意思,4種文言句式的運用,常見的通假字的運用。

2.高考的文言文閱讀是源于課本而又高于課本的,作為高考的第一輪復習,由課內(nèi)拓展到課外,以課內(nèi)文段閱讀為材料進行復習,通過"積累--遷移--鞏固"的復習原則,逐一落實考點內(nèi)容。

3.在學生掌握了"信、達、雅"三字翻譯目標和"六字翻譯法"的基礎(chǔ)上,針對學生在文言翻譯中的盲點,力圖引導學生總結(jié)歸納出解決翻譯疑難的技巧,并通過訓練驗證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從而增強文言文翻譯的信心。

4.為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動學生積極參與,在教學中,讓學生變換角色,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模式,完成教學內(nèi)容,提高課堂復習效率。

6課時

1、高考對文言文的'要求及主要題型

1、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高考文言文的幾種題型

2、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自己在翻譯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這節(jié)課我們進入高考文言文閱讀古文翻譯專題的復習。文言文是對學生古漢語知識的綜合能力的考查。近幾年來,高考文言文翻譯題的分值基本保持不變,共計15分,設(shè)兩至三題選擇題,每題3分;設(shè)一道翻譯題,每題兩到三句,此題為9分。那么針對于這些題型,怎么做好復習呢?

高考語文《考試說明》對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的能力層次均為b級。分別要求做到"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也為b級。這部分題目學生感覺難度最大。

1.先將古今漢語語義基本一致的地方抄寫下來,將比較容易理解的內(nèi)容對譯出來,然后將現(xiàn)代漢語無法翻譯或不需要翻譯的地方刪去。以便將完全不懂的地方突顯出來。

2.將不懂的詞語放到原句中去揣測,大致推斷出它的意思。

3.統(tǒng)一整理答案,注意前后協(xié)調(diào)和語句的暢通,保持原文語氣。

4.按照翻譯要求,寫出譯文。

5.將譯文放到原文中加以檢查,并作必要的修改。

將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莊宗與梁軍夾河對壘。一日,郭崇韜以諸校伴食數(shù)多,主者不辦,請少罷減。莊宗怒曰:"孤為效命者設(shè)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鎮(zhèn),令三軍別擇一人為帥,孤請歸太原以避賢路。"…俄而崇韜入謝,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膽量。

天成、長興中,天下屢稔,朝廷無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訪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p>

譯文:①不久郭崇韜進來(向莊宗)謝罪,通過馮道化解了與莊宗的沖突。

②陛下憑借最高道德來承受天命,上天用豐收的年成來顯示吉祥。

解析:

第一句:"俄而"應翻譯成"不久";"謝"意思是"道歉謝罪",不要翻譯成"感謝";"因"是"通過"的意思。"因"一般不作因為講,而常作因此于是講,如在《齊桓晉文之事》中有:"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

第二句:第一個"以"是"憑借"的意思,是介詞;后一個以是"才",是連詞,教案《文言文教案》。"年"是"(好的)收成",在《齊桓晉文之事》有:"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瑞雪兆豐年"

1、標準

簡言之三個字:信(準確)、達(通順)、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譯一般只涉及信和達。

2、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直譯",就是嚴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譯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力求風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譯",則是按原文的大意來翻譯,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達方法。一般說來,應以"直譯"為主,輔以"意譯"。高考文言文翻譯也主要考"直譯"。

3、直譯的方法--"留"、"換"、"刪"、"補"、"調(diào)"、"貫"六個字。

"信"要求忠實于原文,用現(xiàn)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直譯,不可以隨意增減內(nèi)容。

例: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鋒利,戰(zhàn)術(shù)不好,弊病在于賄賂秦國。

"達"要求譯文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一致。

例:以勇氣聞于諸侯。

憑勇氣聞名在諸侯國

憑著勇氣在諸侯中間聞名

"雅"要求用簡明、優(yōu)美、富有文采的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的內(nèi)容、形式以及風格準確的表達出來。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樣(兇狠殘暴)的人。

1、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號等)、地名、官職名、年號、國號等專門稱謂。

㈡度量衡單位、數(shù)量詞、器物名稱。

㈢古今意義相同的詞。

例題1:

①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師說》)

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屈原列傳》)

④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過秦論》)

⑤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為巴陵郡太守。

2、替換法(換):即用現(xiàn)代漢語詞匯替換古代漢語詞匯

㈠古代的單音詞換成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詞。

㈡古今異義、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題2:

①請略陳固陋:請讓我大略的陳述自己固執(zhí)鄙陋的意見。

②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記》)

予:我。斯:這。徒:只。記:記載

明:使…明了。匹夫:百姓。社稷:國家。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先帝不認為我地位低微,見識淺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廬來探望我。"卑鄙"一詞古今漢語都常用,但詞義已轉(zhuǎn)移,所以譯文用"地位低微、見識淺陋"來替換它。"顧"今天不常用,譯文用"探望"來替換。

對古今意義相同,但說法不同的詞語,翻譯時要換成現(xiàn)代通俗的詞語。如:

④齊師伐我。

這句中的"師",要換成"軍隊";"伐",要換成"攻打"。

⑤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這句中的"吾",要換成"我";"嘗",要換成"曾經(jīng)";"終",要換成"整";"思",要換成"想";"須臾",要換成"一會兒"。

3、刪減法(刪):刪除沒有實在意義、也無須譯出的文言詞。對象:僅起結(jié)構(gòu)作用,沒有具體意義的虛詞。

情況:①句首發(fā)語詞。②句中停頓或結(jié)構(gòu)作用的詞。③句末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詞。④偏義復詞中的襯字。

例題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點詞的用法

①夫戰(zhàn),勇氣也。(《曹劌論戰(zhàn)》)

②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③魏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孟子見梁襄王》)

⑤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

⑥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⑦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⑧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長勺這個地方與齊軍交戰(zhàn),魯莊公將要擊鼓(命令將士前進)。(之,句末語氣助詞)

⑨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這句中的"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中獨立性,不譯

4、增補法(補):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現(xiàn)代漢語不能省略的成分補上。包括主語省略、動詞后賓語的省略、介賓省略、介詞省略等。

例題4:在下列句中準確的位置寫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號表示出來:

①(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桃花源記》)

②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

③今以鐘磬置(于)水中(《石鐘山記》)

④尉劍挺,廣起,奪(之)而殺尉(《陳涉世家》)

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說,那么還是(說說)如何行王道吧。

5、調(diào)整法(調(diào)):將古代漢語句子中語序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進行調(diào)整,使之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對象是文言文中倒裝句,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等。

例題5: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注意語序的變化。

①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賓語前置)

③宋何罪之有?(賓語前置)

④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⑤石之鏗然有聲者(定語后置)

⑥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這是賓語前置句,譯時要調(diào)為"動+賓"語序。、

⑦大王來何操?

這句是賓語前

文言文教案 守株待兔文言文教案篇四

1、了解“鴻門宴”斗爭的起因、經(jīng)過,認識這一斗爭的性質(zhì),正確評價有關(guān)人物。

2、學習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爭中,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個性特征的寫作方法。

3、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xiàn)象,掌握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的語言規(guī)律,掌握“舉”、“謝”、“為”、“斗”、“因”等古漢語兼詞。

1、課文情節(jié)起伏,人物形象鮮明,擬作為敘事寫人的敘文處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畫為教學重點。如何認識理解課文中提及的“義”則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可從分析項羽這一人物入手突破這一難點。

2、課文篇幅較長,閱讀有一定難度,采用講析與討論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

三教時。

第一教時

1、板書并朗誦(或由學生齊誦)。要讀出楚歌慷慨悲涼的意味。

2、簡析《核下歌》,介紹時代背景.引入新課。

1)項羽的主要歷史功績:擊潰秦軍在力,是暴秦的主要奠基人。

2)項羽起兵及秦動機不純,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與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

3)他迷信武力,始終沒有也不可能認識自己敗北的教訓?!皶r不”,自刎之前,他仰天長嘆:“此天亡我,非我戰(zhàn)之罪也”。

4)“鴻門宴”懷王與諸將有約:“先入關(guān)者王之”。

楚漢之爭概況簡介:前207年10月,劉邦入關(guān),降秦王子嬰,還軍霸上;12月項羽破關(guān)而入,劉、項在鴻門會面,雙方斗爭開始。次年春,項羽以盟主身份召開戲西(今陜西臨潼東)之會,封18人為諸侯王,本人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劉邦為漢王,都南鄭(今陜西省南境)。劉邦到南鄭后,積極準備反攻,先奪取關(guān)中三秦之地作為根據(jù)地,然后出兵東向,進攻項羽,曾多次被項羽打敗,到前203年秋,得到韓信的幫助,才形成足以跟項羽抗衡的力量。項羽乃與劉邦約定:“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倍s后,項羽東歸,劉邦也準備西歸。這時張良、陳平向劉邦提出建議,趁此時機消滅項羽。后在韓信、彭越幫助下,圍項羽于垓下(今安徽靈壁南)。項羽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刎。

第一段:

1、指名朗讀課文,正音:

“王(wang)關(guān)中”“說(shui)項羽”“美姬(ji)”

2、解釋重點字詞,引導學生疏通課文:

“軍霸上”、“王關(guān)中”;抓點同為名詞作動飼用,讀第四聲。

“成五采”、“為(wei)龍虎”,“成”、“為”都有“變成”、“化作”的意思,“龍虎”是龍虎的形狀。

3、提問,引導學生了解課文:

① 課文第一段記敘了哪幾件事?這些事件對情節(jié)展開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無傷告密”。曹無傷是沛公的主司馬,他的告密當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語,于是,項羽決定“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矛盾挑開,故事“開端”。第二件骨‘范增進言”,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士.他對形勢的判斷十分正確。對劉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擊勿失”的主張非常英明。矛盾進一步激化,推波助瀾,情節(jié)迅速發(fā)展。

②項羽接獲曹無傷的.密報.當即“大怒”,這一個“怒”字內(nèi)涵相當豐富。請說說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點而言,天下雖大,“王”只有一個,就力量對比而言,項羽占有絕對優(yōu)勢,何況秦軍主力是項羽消滅的,又是楚王后裔,一個“市井小人”居然“欲王關(guān)中”。項羽豈能容忍?再說個性特征,此時此刻,項羽如若人“怒”,他也就不是歷史上的那個項羽了,他本來就是那么一個火爆漢子。

第二段:

1、教師串講課文,引導學生留心課文中特殊的字詞與句式:

古今異義:

“他盜出入與非常也。”“盜”,竊賊;“非?!?,指意外事故。“

固不如也?!薄肮獭?,本來。

通假字:

“具以事告”,“具”通“俱” .

“要項伯”,“要”,通“邀”

“毋內(nèi)諸侯”,“內(nèi)”通“納”

“不敢倍德”,“倍”通“背”

“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詞類活用:

“素善留侯張良”,“善”,形容詞作動詞用,意為與……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動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那樣

“籍吏民,封府庫”,“籍”,名詞作動調(diào)用,編造名冊。

“不義也”,“義”,名詞作動詞用,合于義。

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狀語后置。 “與俱去”、“毋從俱死也”,介詞“與”、“從”后面的賓語省略。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疑問句,主語“誰”介賓短語“為大王”作“為”的狀語,“者”助詞“的”。 2、討論課文內(nèi)容,提問:

①課文第二段寫了哪幾件事?對故事的發(fā)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項伯夜訪”。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目的在于報答當年救命之恩,卻被張良利用,使一觸即發(fā)的矛盾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第二件事“張良獻策”。張良要劉邦“往見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劉邦則一點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為壽.約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攏,由“聯(lián)絡(luò)感情”進而自我辯解,終于使項伯受其蒙蔽,導致項羽上當。(“劉邦施計”、“項伯中計”不必分開來說)“張良獻策”是情節(jié)變化的關(guān)鍵,劉邦逐步由被動轉(zhuǎn)為主動,項羽終于“放虎歸山”,以致范增之謀難以實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張良說:“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表棽畡t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請聯(lián)系課文說說古人心目中的“義”可作什么樣的解釋,我們應當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認為“義”,就是“宜”。《禮記中庸》說:“義者宜也。”韓愈在《原道》中則進一步解釋:“行而宜之謂之,義?!币簿褪钦f,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就可稱為“義”,反之則為“不義”。

課文中曹無傷背叛劉邦向項羽告密,項羽置懷王之約于不顧而欲“擊破沛公軍”,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說是“不義”。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噲闖帳護主等等,都可以稱之為“義”。項伯救護劉邦可以稱之為“義”,這一行為卻違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則又可以責之為“不義”??梢姟傲x”是相對的,如同“骨氣”一樣,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道德標準不同,“義”的內(nèi)涵也不一樣,我們不能以抽象的“義”作為評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處世的準則

3、學生自讀課文一、二兩段,教師行間巡視,釋疑解難。

小結(jié):課文一、二兩段記述了“鴻門宴”前發(fā)生的幾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勢一觸即發(fā)到出現(xiàn)轉(zhuǎn)機,由項羽的“大怒”到項伯之言產(chǎn)生效果,故事情節(jié)逐步展開,并為后來事態(tài)的演變作了必要的鋪墊,留下了必要的伏筆。

1.自讀課文三、四兩段,利用工具書自行疏通課文:

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項泊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

2.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鴻門宴”上的斗爭。

3.思考下列問題: ①項羽最大的弱點是什么?試從課文中舉例加以說明。

②范增之謀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張良?

文言文教案 守株待兔文言文教案篇五

文言文翻譯常犯以下錯誤:

主要表現(xiàn)在實詞、虛詞和句式的運用方面。

1.譯錯詞義?;煜龑嵲~的古今意義和詞類活用規(guī)律,忽視多義詞的義項選擇,不熟悉詞的通假現(xiàn)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識,都會導致錯譯實詞,例如有的同學把“沛公軍霸上”(《鴻門宴》)這一句,譯成“沛公劉邦的軍隊在霸上”,這里的“軍”字已由名詞活用為動詞.作“駐軍”講。

2.混淆虛實。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虛詞的用法,導致錯譯虛詞。例如把“特與嬰兒戲耳”,錯譯為“特地同小孩玩耳朵”。顯然,譯者把虛詞“特”、“耳”譯錯了——“特”是副詞,在此作“不過”講,不能譯為“特地”;“耳”是語氣詞,表限止語氣,可譯為“而已”、“罷了”,不能誤作實詞,錯譯為“耳朵”;這里“特”、“耳”連用,構(gòu)成固定句式“特……耳”,可譯為“不過是……罷了”。因此,“特與嬰兒戲耳”,應譯為“(我)不過是跟孩子開個玩笑罷了?!?/p>

1.省略成分不增補。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須補出卻沒有補譯出來。例如“觸草木,盡死”(《捕蛇者說》),這兩個分句的主語分別承前省略了。如果只補出“觸草木”的主語“蛇”,而漏補“盡死”的主語“草木”,就會漏譯成“蛇觸及草木,全死了”。如果把原文的省略成分補全,那么譯為“蛇觸及草木,草木全枯死了”,這才對。

2.該譯詞語被“遺忘”。原文中本該譯出的詞語,保留未譯。例如有同學把“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這一句,譯成“假如我不干這捕蛇的`差事,那么早就病了”。這里就漏譯了“病”字。如果把這個“病”字譯出,原文后一分句譯成“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這樣處理,譯文就完整、準確了。

1.照搬注釋不變通。“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劌論戰(zhàn)》)中的“犧牲”,因為其注釋是“指豬、牛、羊等”,有的同學就把這一句譯成“豬牛羊、珠玉、絲綢,我從來不敢虛報數(shù)目,一定做到誠實可信”。

2.倒裝句式不調(diào)整。有同學把“求人可使報秦者”((廉頗藺相如列傳))這一句,譯成“尋找一個人可以派他去回復秦國的”。忽視了原句定語后置的特點,未調(diào)整原句的語序就硬譯。

翻譯游離原文,任意發(fā)揮,譯而無據(jù)。有同學把“秦人開關(guān)延敵”(《過秦論》),譯成“秦國人大擺空城計,打開關(guān)門想引誘敵軍進城”。這里的所謂“大擺空城計”等,就游離原文太遠了。翻譯一定要緊貼原文。

文言文教案 守株待兔文言文教案篇六

師:同學們,在戰(zhàn)國時期有一位母親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曾經(jīng)搬了三次家,你們知道這位母親是誰嗎?(生:孟母)

師: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誰能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

師:多么了不起的的母親??!孟子后來成為了一名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人們尊敬的稱他為亞圣!可是像孟子這樣的人小的時候也逃學呢!為了勸說孟子讀書,發(fā)生了這樣一個故事——孟母斷織勸學(出示題目)。

1、師:孟子為什么要逃學,孟母是怎么勸說他的,故事的結(jié)果又將怎樣呢? 請同學們打開課文快來讀一讀吧!

2、孟子逃學的原因

生:他覺得整天呆在學堂里,沒有意思。

師:你從那個詞語看出孟子覺得上學很無聊,甚至很煩人? 生:“整天”“呆”“沒有意思”。

師:是啊,整天都要呆在學堂里,又沒有動畫片,老師也不組織大家玩游戲,真是有些無聊、煩人哦!誰能把孟子厭煩的語氣讀出來?

生:表演讀,厭煩地,無聊的語氣。

師:既然讀書這么無聊,又要費錢,還不如回家?guī)蛶湍赣H干活,也能讓母親輕松一些是吧!如果孟子是這么想的話,那他在回答的時候一定是覺得自己很懂事的樣子,他會自豪地,理直氣壯地說——

生:很自豪的,理直氣壯的讀。

3、孟母斷織

師:看著兒子不認真上學,反而還這么自以為是的樣子,孟母的心理真難過啊,她該怎么引導孩子,才能讓他明白應該認真讀書的道理呢?

生:孟母聽了,一句話也沒說,她拿起剪刀,把織布機上的布剪斷了。

師:為了勸孟子讀書,家里那么困難,孟母也毫不心疼的把正在織的布剪斷了,我仿佛看見了母親正含著眼淚拿起剪刀把布剪斷的情景。這下可把孟子給嚇呆了。他趕緊走上去拉住母親的手問:(生齊說 )娘,布都快織好了,您為什么把它剪斷呢?

師: 剪斷的布還能接起來嗎?

生:當然不能接起來。

師:剪斷的布還有用嗎?

生:當然沒有用。

師:娘把你送進學堂讀書沒想到你卻逃學啦!剪斷的布,是一塊沒有用的布;逃學的孩子,是一個沒有出息的孩子。

師:你覺得孟母哪句話最能打動你的心?

生:剪斷的布,是一塊沒有用的布;逃學的孩子,是一個沒有出息的`孩子。 師:讀了這句話,你想到了什么?

出示:學習、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則將一事無成。

3、孟子知錯就改

師:當孟子聽到母親的教誨,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說:(生齊讀)娘,我錯了,我一定改正。

師:你覺得孟子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生:知錯就改的孩子)

4、我們來合作,老師讀孟母的話,請一位同學讀場景,其他同學讀孟子的話,有信心讀好嗎?

5、同桌練習分角色表情朗讀。要注意括號內(nèi)的提示。

6、分角色表演讀。

1、學習了這個劇本,我的收獲。

(1)學習、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則將一事無成 。

(2)感悟孟母斷織勸學的良苦用心。

2、想一想,在你學習不認真時,你的媽媽會怎樣教育你?

(可能你的媽媽有時會因為太生氣而批評你、責罰你,但是,作為孩子,一定要理解母親的良苦用心,做個孝順、懂事、明理的好孩子。老師相信你們會做到的。)

1、搜集孟子或孟母教子的故事。

2、完成課后的練習。

24、孟母斷織勸學

孟子逃學

孟母斷織

孟子悔悟

文言文教案 守株待兔文言文教案篇七

1、復習鞏固文言的倒裝句式

2、能將含有倒裝句式的文言文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如何判斷文言倒裝句的類型

2、掌握翻譯的要求

1、善哉,祁黃羊之論也!

2、有人于此,指其過而告之則喜,何如?

3、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4、命召公主入營,立之階下,不之視。

現(xiàn)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主─謂─賓""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fā)生變化,這就是古漢語中所謂的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xiàn)了前后顛倒的情況。其倒裝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主謂倒裝(謂語前置或主語后置)

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xiàn)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有時為了強調(diào)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分析正常的句式應是"汝之不惠甚矣!"

(2)冤哉,亨也!

2、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

介詞結(jié)構(gòu)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于"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⑴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謂語的后面,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大多數(shù)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分析此句中的"于藍"介賓短語,前者應該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后者"于藍"介賓短語應該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為"比藍青"。

⑵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

例:何不試之以足?

分析"以足"介賓短語做"試"的狀語。

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于";"乎吾前"應該移到"生"的前面做狀語,教案《文言文翻譯教案》。

3、定語后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diào)定語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并用"者"結(jié)句,形成"中心詞+后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的形式。

例: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

分析此句為"中心詞+后置定語+者"構(gòu)成的定語后置。

例: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分析此句為"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構(gòu)成的。

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應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飾關(guān)系的句子,表領(lǐng)屬關(guān)系的定語則不后置。

4、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1)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對于這類句子,有兩種形式需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

例:寧信度,無自信也。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在這類句子中,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

例:沛公安在?

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

例:微斯人,吾誰與歸?

⑶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到動詞前,以突出強調(diào)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實義。

例:"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分析"句讀"為"不知"的前置賓語,"句讀之不知"的"之"字,是助詞,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gòu)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2.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4.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6.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

宋濂嘗與客飲,帝①密使人偵視。翌日,問宋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帝問其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選自《明史》)?

(1)誠然,卿不朕欺。_

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向利背義乎?"

(1)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_

文言文教案 守株待兔文言文教案篇八

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文中的文言知識

2.理解從師的必要

3.賞析本文的對比證技巧

4.背誦課文

教學內(nèi)容:朗讀正音,質(zhì)疑答疑。

教學過程

一、解題

1.審題

①定文體。說,文體名稱。

②明內(nèi)容。題目中“師”的含義是老師,還是“從師之道”?

③作者簡介

讀課文注釋1。

二、朗讀正音

1.指名讀。注意字音、句讀、語氣。

2.齊讀。

三、質(zhì)疑,解疑

老師指點方法、技巧。

教學內(nèi)容:翻譯課文一、二段,知識歸類;指導背誦課文一、二段。

教學過程

一、翻譯第一段,知識歸類

1.齊讀。

2.歸類解釋如下知識點

老師板書如下知識點,師生共同解釋。

①實詞

終 聞 固 庸 是故 孰

②通假字

③虛詞

之 乎 其 所 所以

④古今異義

學者 從而

⑤詞類活用

3.指名翻譯

一人翻譯,一人點評。每人翻譯兩句。

二、翻譯第二段,知識歸類

1.齊讀。

2.歸類解釋如下知識點

老師板書如下知識點,師生共同解釋。

①實詞

惑 句讀 遺 之族 若 諛 復 齒

②通假字

③虛詞

之 而 乎 其 于 則 所以 猶且

④古今異義

眾人 小學

⑤詞類活用

師 下 習(使……學習)

⑥文言句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3.指名翻譯

一人翻譯,一人點評。每人翻譯兩句。

三、指導背誦

1.討論:第1段和第2段各自的思路是怎樣的?請梳理出來。

老師板書

第1段

首先亮出觀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然后明確老師的作用,接著一正一反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然后結(jié)合自己對擇師的認識,指出擇師的標準——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第2段

首先感嘆當下師道不存;然后古將圣人從師而問與今眾人恥學師對比,指出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接著以擇師教子與己恥學于師對比,批評其未見明,然后將百工等不恥相師與士大夫群聚而笑對比,感嘆師道不復。

2.背誦

教學內(nèi)容:翻譯課文三、四段,知識歸類;指導背誦課文三、四段;理解文章主

旨,對比論證。

教學過程

一、翻譯第三、四段,知識歸類;指導背誦

1.齊讀。

2.歸類解釋如下知識點

老師板書如下知識點,師生共同解釋。

①實詞

常 之徒 攻 如 通 嘉 貽

②虛詞

③古今異義

不必

④文言句式

師不必賢與弟子 不拘于時

3.指名翻譯

一人翻譯,一人點評。每人翻譯兩句。

4.指導背誦

這兩段的思路是怎樣的?

二、學習課文的主旨及論證思路

1.本文的觀點有哪些?找出來。

老師板書

中心論點 論證結(jié)構(gòu) 分論點

從師必要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為什么)

從師標準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怎么做)

古之學者必有師

恥師可恥 師道不傳久,欲人無惑難

(為什么)

從師標準 圣人無常師

(怎么做)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

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2.討論:①你認為課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怎么論證這一中心論點的?②文章第二段作者感情汪洋恣肆、旗幟鮮明,作者是怎樣傳達這種強烈感情的?請分析。

學生充分討論、回答。通過回答明確觀點之間的關(guān)系和對比論證方法,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老師根據(jù)學生討論,補充上邊板書。

老師明確:第2段,首先用一個感嘆句緊承前一段,轉(zhuǎn)入對“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分析,然后從三方面作對比。先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jié)果;次用對自己與對兒子的要求不同來對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與“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對比,批判士大夫的錯誤想法,指出這是“師道不復”的真正原因。從后果、行為、心理等方面逐層深入分析,筆鋒犀利。幾個感嘆句,均有加強感染力的作用。句式也有變化,“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測語氣作判斷;“吾未見其明也”是用肯定語氣作判斷;“其可怪也歟”,是用驚詫語氣作判斷?!巴敝杏小白儭?,感情一層比一層強烈。

3.明確寫作背景

作者為什么有這樣強烈的感情呢?文章的寫作背景: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寫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重門第之分,嚴士庶之別,士族的子弟,憑高貴的門第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廢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qū)分門第的標準。這對擇師也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這是有進步意義的。

4.背誦全文

5.延伸

后人評價《師說》成為千古名篇的原因之一是“思想進步”,那么你認為《師說》的思想進步性體現(xiàn)在哪里?談談你的看法。

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師的職責。強調(diào)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掖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作用。

三、作業(yè)

本文對比論證的方法值得學習,請運用這一論證方法寫一片段,論證論點“語文學習需要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時安排:3課時

【學習目標】

1、借助工具書和課本注釋讀準字音,翻譯文章。

2、掌握積累文中文言知識。

3、學習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的寫作手法。

4了解韓愈關(guān)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品質(zhì)。

【學習重、難點】

1、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2、了解韓愈關(guān)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學習方法】

誦讀、討論、點撥。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 了解作者、熟讀課文

2、 學習文章第一段

3、 積累文言詞匯

【知識鏈接】

韓愈,其人:(768——824),字 ,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縣,所以后人稱他為“ ”。他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過四門博士、國子博士、國子祭酒,直接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凡經(jīng)他教授、指點過的學生,皆自稱韓門弟子,如賈島、孟郊、劉叉等。足見韓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響的教育家。韓愈不僅是唐代的 領(lǐng)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后世尊他為“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有作品 。

其事:1、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來反對魏晉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

2、“自魏晉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學生),作《師說》,因抗顏(態(tài)度嚴正不屈)而為師。 “恥學于師”的壞風氣,是在門第觀念影響下產(chǎn)生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qū)分門第的標準。顯貴之家稱“高門”,卑庶之家稱“寒門”。這對擇師也有很大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思想。韓愈針對這種錯誤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是有進步意義的。

3、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宮中要迎佛骨,韓愈上表反對,要求將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唐憲宗是信佛的,覽表大怒,要殺死韓愈,多虧宰相說“愈雖狂,發(fā)于忠懇,宜寬容以開言路”,乃貶潮州——這年韓愈是51歲。他有詩記載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政,肯將衰朽惜殘年。”這種胸懷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世(世人)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學習過程】

一、解題:《師說》中“說”是一種表議論的文體,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如初中學過的《馬說》、《愛蓮說》。“師說”意為“解說從師的道理”。

二、課文朗讀

要求:1、讀準字音、節(jié)奏。 2、讀準文章語氣、讀出作者的感情。

給下列生字注音:

諛( ) 萇( ) 聃( ) 郯( ) 句讀( )

或不焉( ) 歟( ) 蟠( ) 經(jīng)傳( ) 貽( )

給下列句子劃分節(jié)奏:

1、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三、學習第一段

(一)、字詞釋義: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是故無貴無賤 吾師道也 道之所存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二)、翻譯重點句子:

師者,所以傳到授業(yè)解惑也。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三)、文言詞匯積累:

1.通假字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2、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3)吾從而師之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3、 一詞多義

(1) 師 (2) 乎

①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②吾從而師之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吾師道也

(3)其 (4)而

①其為惑也終不解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②惑而不從師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吾從而師之

5. 之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第二三四段2、歸納積累文言詞匯

一、 字詞釋義:

其出人也遠矣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則恥師焉,惑矣

惑之不解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句讀之不知

小學而大遺 不恥相師 君子不齒

圣人無常師 不拘于時 作師說以貽之

二、翻譯重點句子: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欲也難矣!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其皆出于此乎?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與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三、文言知識歸納與積累:

1、通假字

2、古今異義

3、一詞多義

4、詞類活用

5、特殊句式

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的寫作手法。

2、了解韓愈關(guān)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品質(zhì)

一、文本探究:

1、這篇文章韓愈說寫給誰的?何以見得?韓愈為何專門寫文章給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的“古道”指的是什么?第一段又是如何闡釋古人的從師之道的呢?

3、作者闡釋“古道”僅僅是講道理嗎?有沒有舉例呢?

4、、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于時。 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找出一個以不同面目反復出現(xiàn)的詞語來概括回答)?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并批判這種風氣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結(jié)果?

5、通過這三組對比,韓愈有何感受?你對哪一組對比的感受最深?

二、思緒拓展:

這篇文章說是寫給那個叫李蟠的學生的,他還寫給誰看的呢?

三、總結(jié):

記得居里夫人曾經(jīng)說過:“我之所以獲得成功,是因為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p>

這里固然有謙虛的成分,但也到出了一個事實:這個巨人就是韓愈所說的“師”.

學到這里,相信很多同學思想的火花還在飛濺,意猶未盡,那就請同學們課下把自己的想法也寫成一篇文章來和大家交流。

四、鞏固提升: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眾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進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7.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在句中的意思。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b.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

c.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

d.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

8.指出下列句子各屬于什么句式。

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 )

b.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c.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

d.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

9.下列各句加點字的意思與例句中加點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a.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c.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d.其如土石何?

10.對本段文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正面闡發(fā)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學習的惡劣風氣。

c.正面闡述了從師學習的重要途徑。

d. 反面批評古人從師的途徑和擇師標準。

附:答案

第一課時

一、知識鏈接:退之 韓昌黎 古文運動 唐宋八大家 《昌黎先生文集》

二、1.yú cháng d?。?tán dóu fǒu yú pán zhuàn yí

2、(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三、1、本來 ;因此 ;道理; 存在的地方;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2、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

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

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四、1“受”通“授” 傳授 2、(1)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shù)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3)古義:跟隨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jié)果的連詞(4)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五、 1 師 ① 名詞,老師 ②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③名詞作動詞,學習 2、乎①介詞,相當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 ②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①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②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代詞,他的 4.、而(1)連詞表承接(2)連詞,表轉(zhuǎn)折 (3)連詞,表承接 5、之(1)結(jié)構(gòu)助詞,的(2)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3)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 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第二課時

一、超出;比……低下; 以……為恥;糊涂;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圣人/圣明;愚昧的人/愚昧;文辭休止和停頓處;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拜別人為師;看不起;固定的;被;贈送。二、翻譯重點句子: 1、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

2、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

3、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則足以感到恥辱;以官大的人為師,則被認為近于諂媚。

4、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三、(一)通假字1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異義(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shù)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今義:用不著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5)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jié)果的連詞

(6)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今義:眾多的人,大家

(7)小學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育的機構(gòu)(常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小學”)

(三)、 一詞多義

1 師

① 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

③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④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2.傳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動詞,傳授)

②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③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zhuàn,名詞,解釋經(jīng)文的著作)

3.道

① 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詞,疑難問題)

②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③ 惑而不從師(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5. 乎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了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

6.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2)惑而不從師(連詞,表轉(zhuǎn)折)

(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4) 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5)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并列)

(6) 小學而大遺(連詞,表轉(zhuǎn)折)

(7) 則群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8) 如是而已(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

7. 之

(1)古之學者必有師(結(jié)構(gòu)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 圣人之所以為圣(代詞,指代這件事)

(8)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9)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10)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音節(jié)助詞,起湊足音節(jié)的作用,不譯)

(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8. 其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于“這不是……嗎?”)

(6)于其身也 (反稱代詞,自己)

9.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詞,比)

(2)而恥學于師(介詞,向)

(3)于其身也(介詞,對于)

(4)皆出于此乎(介詞,從)

(5)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

10. 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四)、 詞類活用

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則群聚而笑之(群,表動作的情態(tài),成群)

2.名詞作動詞

①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②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名詞作動詞,低于)

3.名詞的意動用法

①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② 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小學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 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⑤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 盛:勢盛位高的人)

2.形容詞作動詞

惑而不從師(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而恥學于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三)動詞的使動用法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使……學習)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3)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斷)

(二)被動句

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

(三) 倒裝句

1.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句(狀語后置句)

(1)而恥學于師(于師學,介賓短語后置)

(2)師不必賢于弟子(于弟子賢,介賓短語后置)

(3)不拘于時,學于余(于余學,介賓短語后置)

2.賓語前置句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賓語前置)

4.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賓語)

(2)吾從(之)而師之(省賓語)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語)

(4)(師)位卑(者)則足羞,(師)官盛(者)則近諛(省略謂語動詞)

5. 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問,難道……嗎,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三課時

1、寫給李蟠的:作師說以貽之。

三條原因:①、李蟠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②他不拘于時,學于余; ③、能行古道

根本原因:能行古道 不拘于時

2、古人的從師學習之道。 分為兩層:①、古道的核心:學者必有師

② 、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3、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第二段)

孔子師郯子、師襄、老聃(倒數(shù)第二段)

兩個例子點面結(jié)合,說服力增強,同時呼應了第一段的說理。使文章對古道的闡釋由抽象到具體,漸漸地清晰化、明朗化。

4、、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于時。 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找出一個以不同面目反復出現(xiàn)的詞語來概括回答)?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并批判這種風氣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結(jié)果?

恥學于師 于其身則恥師焉 不恥相師 恥師:以從師為恥

古圣人――今眾人; 對子―――對己; 百工―――士大夫; 對比。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小學而大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非常痛心(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朗讀時,應讀出語氣。

家長給孩子找家教,而自己不學習;

學習好的更有動力成績更好;學習差的更厭學成績更差;

富裕家庭的孩子大多不如貧家子弟學習更刻苦

二、思緒拓展:

那些不愿學習的士大夫階層:提醒他們改掉這種壞習慣,否則后果會很嚴重。

1200多年之后的`我們:今天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人在重復著唐人同樣的錯誤

“唐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p>

四、同步檢測:1.d(a.傳zhuàn b.萇cháng c.蟠pán)2.d(吾從/而師之)3.b(師d(a.有—又,暴—曝b.生—性c.受—授)5.a(chǎn).老師b.以……為師c.掌握專門學問或技術(shù)的人d.老師 6.c(判斷句)7.a(chǎn).更加b.以……為羞恥c.丟棄d.不屑一提,看不起8.

a.賓語前置句b.判斷句c.介賓短語后置句d.介賓短語后置句9.c(例句和c是代詞,abd皆為語氣詞)10.b

課題:《師說》

【學習目標】

三維目標:

1. 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jīng)”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了解詞性活用的詞語,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掌握有關(guān)“說”的文體知識。(知識與能力)

2.了解對比論證在論說作者觀點時所起到的作用。學習正反對比論證方法,學會反復論證來加強說服力的寫法。

3.訓練有感情的誦讀課文的能力。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感受作者在行文過程中的情感起伏。既讀準句讀,又讀出情感。

4.認識到本文的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從而逐步培養(yǎng)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chǎn)的能力。

5.了解作者所論述的老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習慣。

難點:

作者關(guān)于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其刻含義的體會。

【激趣資料】

一、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xiàn)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chǔ)。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了解背景

我國自古就有尊師重道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但在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玄學和佛學的興起,儒學一度衰落,師道也就愈來愈不被重視,這種風氣一直延續(xù)到了唐代。當時仍沿襲著一種封建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會上產(chǎn)生了一種“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求師學道往往會招來路人的譏笑。而韓愈卻不顧流俗,勇為人師,廣招后學,培養(yǎng)文人。并以大無畏的氣魄,抨擊時弊,提倡師道,從而寫下了此文。

【自主預習】一、解題:

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罢f”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guān)于“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二.讀準字音(注意后面多音或形近字)

李蟠(pán) 巫(wū)醫(yī) 針砭(biān) 阿諛(yǘ)

郯子(tán) 萇弘 (cháng) 師襄(xiāng)

句讀dòu——讀書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經(jīng)傳zhuàn——傳道chuán 老聃dān——冉rǎn

三.逐段逐句找出文言現(xiàn)象

【預習檢測】文言現(xiàn)象整理:

1、列出課文中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并解釋意義

2.古今義對比整理

古之學者 古: 今:

句讀之不知 古: 今:

小學而大遺 古: 今:

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 古: 今:

吾從而師之 古: 今: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 今:

3.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xiàn) 26 次,它的含義和用法整理

(2)之 課文中出現(xiàn) 25 次,它的用法整理

(3)其 課文中出現(xiàn) 17 次,用法整理

4、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shù)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 賓= 以+ 賓+ 為+ 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 /孔子師郯子

漁人甚異之

而恥學于師/不恥相師

【我的疑問】將自己的疑問寫下來,和小組內(nèi)成員一起討論交流

【小組疑問】將小組的疑問寫下來,和別的小組一起討論交流

【合作探究】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師生一起解決

1、 本文第一段作者提出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又怎樣從理論上作初步論證?

2、 第二段提出的分論點是什么?主要從哪三方面進行對比論證?與上段什么關(guān)系?

3、 第三段引述孔子言行,闡述什么觀點?作出什么論斷?

4、 第四段中作者為什么贊揚李蟠?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5、 總結(jié)本文在語言、論證結(jié)構(gòu)上的特色

【當堂檢測】【基礎(chǔ)提升訓練】

一1、下列句中加線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古之學者必有師 b. 作《師說》以貽之

c.吾從而師之 d. 彼與彼年相若也

2、下列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

a.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b.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c.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恥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下列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a. 傳 b .絕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古之學者必有師

c.利 d. 師

金就礪則利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4、與“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a.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b.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d.不拘于時,學于余

二閱讀下列語段,按要求答題。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可怪也歟!

5、解釋加點詞語。

(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2)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6、寫出這段文字批判的三種錯誤態(tài)度及結(jié)果。

(1)態(tài)度 結(jié)果

(2)態(tài)度 結(jié)果

(3)態(tài)度 結(jié)果

7、對本段意思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a.正面闡發(fā)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惡劣風氣

c.正面闡發(fā)從師學習的重要途徑

d.反面批評古人從師的途徑和擇師標準

【學習反思】總結(jié)本節(jié)課的收獲,尋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到改進的措施

怎樣認識韓愈在文中所講的從師的道理?討論后提取文章的精華及糟粕。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2669518.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