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如刀實用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6-06 15:09:33
落花如刀實用
時間:2023-06-06 15:09:33     小編:zdfb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落花如詩篇一

我遇見你,在你的遲暮之年。

不需要驚人,不曾有感天動地,我們的生命為愛相遇,從此碰撞出親情。

你對我的迎接,是因操勞了半輩子而粗糙枯槁的雙手,是一直緊鎖著此刻才舒展的眉頭,是刻下皺紋的臉頰上久已渾濁此時卻激動得發(fā)亮的雙眼,是嘴角的焦急疲憊過后綻開的欣喜的笑容。一個那時已年近半百的老人,如此真切又毫無掩飾地洋溢著對孫女出生的喜悅。我想,這便是親情吧,如詩般質(zhì)樸而平實。

我們在一起的時光如流水,平平淡淡,卻流淌進心田,澆灌親情的種子。

還記得曾經(jīng)很多個恬淡的晨曦,你為我輕輕扎起的辮子,記得暖風微曛的時節(jié),你哄我睡午覺的許多夏天;還記得每次挨打受罰,都能躲在你身后得到偏愛的袒護,記得你像機器貓一樣的口袋里總有拿不完的零食……還記得后來每次我去看她,都會為我準備小時候最愛的飯菜,記得她在院子里搖著扇子守候的身影,還有樹蔭下的`安詳……雖然貧窮,但她用愛支持著家。我說即使以后飛得再高、再遠我也不會害怕,因為她在我身后為我張開了翅膀,我就不會受傷。我想,這便是親情吧,像詩中山水怡然寧靜,又雄偉地佇立著,堅定地奔騰著。

當清風遇上枝柳,裁出柳葉水晶綠的心思;當蜂蝶遇上桃花,吻出桃花胭脂紅的羞澀;當我遇見你,人生便平添一抹絢爛的陽光,溫暖的傾瀉在心上。

我不是雕刻家,刻不出柔情似水的浪漫,但我用心雕琢著親情的溫暖;我不是畫家,繪不出壯麗奇絕的不神品,但我用情潑灑著親情的偉大。我不是詩人,寫不出花前月下的幽雅,但生活本就是一本詩集,我小心翼翼地珍藏著其中最美的一篇——親情。

落花如詩篇二

冬日的雨雪讓回憶措手不及,我靠在家門外的柿子樹上,看著鄰居們坐在屋檐下將年久的往事重提。將左右手揣進衣袖里互相取暖,姿態(tài)安然,讓人很容易從城市的陌生回到鄉(xiāng)村的熟悉。母親似乎并不習慣退休的生活,一個勁地給侄子灌輸日后的知識。而父親距離退休還有一年,還在黑板上寫著關于席慕蓉的詩。

父親在鎮(zhèn)上的中心小學里教書,教了三十年了。記得清楚是因為從我出生那年開始,父母親便做起了教師,如今我三十歲整。母親退休前一直在我們村教書,上到四五十歲的大人,小到十來歲的孩子,幾乎都是她的學生。因此在我們村不論是誰,不論輩分高低,都稱呼母親為“白老師”,稱呼父親為“劉老師”。

以前我總覺得父母親是因為職業(yè)大家才這樣稱呼,后來才漸漸明白,是因為尊重。

我一直在外工作,回家是因為結婚的事宜,父母親含辛茹苦將我養(yǎng)大,如今我即將結婚,最開心的人當屬父母親了。

我慚愧,只能呆呆地喊了一聲:“媽?!?/p>

那一日父親還在學校里,我本以為等到夜里的時候才會看到父親,因為父親中午一般不回家,在學校食堂里吃飯??墒侵形绲臅r候父親還是回來了,騎著那輛破舊的電動車,緩緩地由遠至近,直到我的眼前。我叫了一聲“爸”,父親應了一聲,便與我一同進門,問我母親做了什么樣的飯菜,然后去到廚房幫忙。

黃瓜片用鮮嫩的顏色與這個季節(jié)拉開距離,這季節(jié)少了雨滴,無法隱藏躲在醬汁里那份關于愛的秘密。天灰灰地等待著放晴的消息,瓷碗與筷子等待著我品嘗那份久違的熟悉。

飯間。母親一直在問我有關工作、有關我與未婚妻之間的事情,我都一一作答。只敢將那些過往的艱辛說成成長,只敢將我與未婚妻之間的爭吵說成玩鬧,面對母親的含辛茹苦,我無以為報。父親從沒有搭一句話,一直在靜靜地吃飯,不時看看我與母親。

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父親變得沒有那么嚴肅了。就如同坐在我身邊吃飯的時候一樣,安安靜靜地如同流淌在詩歌中的文字一般,把所有愛的意象都隱藏起來,讓人很難讀懂。

那天中午吃完了飯,母親急著幫我整理帶回來的衣物與生活用品,而父親則要去學校里趕著上課。當他跨上電動車,準備離開時說:“下午的時候好好睡一覺,趕了那么久路,好好歇歇?!蔽铱粗赣H離開,看著他的身影一直順著路往北延伸,越來越小,然后被遠處路旁的植物遮擋。

母親的擔憂讓我很愧疚。父親專門從學校里回來吃中飯,根本就是為了第一時間看見我而已,我一直在外工作,雖然為了婚事辭職回家會一直待在家里,以后會天天見到我,但父親還是回來了,如果連這點溫情我也看不懂,那真的是枉為人子了。

侄子陣陣歡喜地從屋里跑了出來,打斷了鄰居們之間的閑言碎語。鄰居們逗樂著他,而我卻在回憶過去,陷入那很難再記起來、為數(shù)不多的畫面里。母親追出了門,在意侄子未完成的選擇題,我卻選擇置之不理,更在意過去被我忽略的那些父母親愛我的'痕跡。

在多年以前,我還很小的時候,農(nóng)村教師的工資根本無法支撐起一個家庭。母親整日里除了教書,就是在田里打理田地。父親家門口的地里種了很多蔬菜,等到蔬菜成熟的時候,他總是拉著家里的板車,徒步十公里去鎮(zhèn)上賣菜。

在記憶的最深處,小時候我只跟父親去過一次。那一日天微微亮,父親裝了很多菜,將我抱起來放在板車上,然后拉著車往鎮(zhèn)子上趕。那是我第一次去鎮(zhèn)子上,看著平頂?shù)膬膳盼葑?,藍磚墻,木板門上掉落的紅油漆寫著各種各樣的招牌。父親與別人交談了幾句,便在那人的店鋪門外擺起了攤,開始叫賣。

在那次之后,我再也沒有跟隨父親去過鎮(zhèn)子上賣菜,因為太遠太無聊。彼時我根本不懂父親所做的一切因為什么,他平日里教學,還要抽空去賺錢,而那些一點一滴的回憶,如同電影場景不停地置換,而父親的身軀卻還在其中,慢慢地變得滄桑、變得蒼老、變得如同昨日那般頭發(fā)斑白的模樣。如今,過往已成過往,可是父母親對我的愛卻從未減少過。

我將所有感性的句子搬出城市,在鄉(xiāng)村的路上卻忘了怎么寫詩,而一些文字卻在執(zhí)意堅持,用婉約的方式將那些愛來解釋。或許只有情感足夠肥沃,才能寫出潸然淚下的小說,而我選擇用散文的筆墨,去描述過往里顏色濃郁的生活,懷念那些粉筆摩擦黑板的動作,銘記那兩張日漸消瘦的輪廓。

落花如詩篇三

生活,是生,更是活。

生活,如詩,彈指煙雨間,嘆平生塞北江南,留得滿腔五味雜陳,只盼歸來時仍為少年;生活,如畫,時而濃墨重彩,時而輕描淡寫,淺淺深深的故事中,描畫著萬里河山與瀟湘煙雨。挽留或者不挽留,它還是淺淺淡淡的流轉,你喜怒,我哀樂,每個人都有度過的方法。

生活也是生命,不過是無數(shù)個生命的構成和他們之間的故事。要學會慶幸,并且明白,該影響我們情緒的,不是失去了什么,而是還擁有什么。學著珍惜生命,我養(yǎng)了花。什么都有,嬌氣點的,普通點的,它們都適應著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我在養(yǎng)花的日子里,開始明白了很多有意思的東西,比如養(yǎng)花要做“懶”人,大多數(shù)花兒,是不能多澆水的,幾天澆那么一點,它們也會很感激你的。又比如,它們和你,是心有靈犀的,像磁鐵,讓你時時刻刻掛念著,而代替你照顧它們的,就不會有為它們擔心的感覺……有一天,花兒老了,到了該枯萎的時間了,它可能還會為你撐著,等到什么時候,它筋疲力盡了,就會依戀地放下手,和你斷了感應。你可能還在忙,它可能已經(jīng)在心里呼喚了你一萬次,最后牽著愛的繩索,乘風歸去了。你可能為它難過,但它卻用這一切教給了你,告訴你雖然失去了暫時存在的它,但你擁有關于它最永恒的記憶,你曾經(jīng)看見過它的笑臉和無憂無慮的美麗,便足夠了,因為,這便是生活。

有一天,我們學會了贊嘆生活,學會了發(fā)現(xiàn)生活,學會了理解生活,學會了尋找生活中的一萬個小確幸。如今的我們,漸漸也明白了生活,這個世界從來是有經(jīng)緯度的,它并不會因為我們的忍讓而縮水,也不會因為我們的強悍而膨脹。生活最好的方式是游刃有余,而游刃有余最好的方式,是內(nèi)心柔軟而外有原則,身披鎧甲而有溫度。放下手中所有的攀比和妒忌,撿拾所有愛和含量,才會收獲幸福。不要讓外界浮躁了我們自己,所有難過的罪魁禍首都是我們本身。漸漸地,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過的越來越好,那就在心里默默列一張小清單吧,把它放在歲月的閣樓里,為曾經(jīng)所有狀態(tài)的我們做個紀念,隨著時間的推移,讓它慢慢腐爛。

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詩。它是否感人,是否也能把自己震撼,那要看你我,如何守候每一次的自我。

落花如詩篇四

;

長久以來,我堅持文字的高雅、純凈,感覺上,那是寫作者人格的一種體現(xiàn),不容輕忽。年輕時走過苦難,那時的世界黑暗而殘酷,面對丑惡,未曾改變自己所使用的語言,依然溫文爾雅,不肯向粗俗低頭。人到中年,有了機會提筆書寫,更是抱定宗旨,描寫人間地獄不必使用惡俗的文字。因之,對于抱持著同樣宗旨的作家們,心生敬意。

柳德蜜拉·烏利茨卡婭出生于1943年,親眼見證了蘇聯(lián)時代的種種倒行逆施。她的專業(yè)是遺傳科學,在這個領域工作多年。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蘇聯(lián)解體之時,將近五十歲的烏利茨卡婭開始了文學創(chuàng)作,而且一炮而紅成為當代俄羅斯文壇最受歡迎的女作家。這絕非偶然,心細如發(fā)的烏利茨卡婭感覺到機會來臨了,她有了自由書寫的可能性,于是全力以赴,在十九世紀俄羅斯文學黃金時代的沃土上,栽種起一株株風姿綽約的參天大樹,《索涅奇卡》便是其處女作。她以認真嚴謹?shù)奈娘L自律,優(yōu)雅的筆觸飽含對筆下人物深刻的關懷。樸實、簡潔、內(nèi)斂的文字張揚了俄羅斯文學傳統(tǒng)的圭臬,于是,小說如詩。熊宗慧教授的譯文忠實傳達出小說的原汁原味,使得華文讀者能夠領略原作的風采。

這樣的一位讀者,從七歲到二十七歲瘋狂讀書,對于書籍這樣一件物事必然地有著她獨特的要求。果然,“隨著歲月飛逝,她學會了如何從浩瀚書海里分辨波濤巨著和微浪凡書”以及“拍岸碎沫”。書是有著高下之分的!索涅奇卡在圖書館地下藏書庫暗無天日的環(huán)境里自得其樂地整理著無數(shù)的目錄卡、應付著來自樓上的無數(shù)的借書單、搬運著沉重的大部頭書籍的同時,相當篤定地對書籍有了非常清醒的認知。

終于,她下定決心要進大學念俄國語文系。就在這關鍵時刻,蘇聯(lián)投身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為了避開戰(zhàn)火,索涅奇卡同她的父親搬遷到歐亞接壤處的斯維爾德羅夫斯克。搬遷帶來的困擾阻擋她的閱讀只有一個極短的時間,稍一安定,她馬上走進一家圖書館的地下室,在那里工作,持續(xù)閱讀,并且遇到了很快成為她的丈夫的那一個男人。

羅伯特需要的是法文書籍,索涅奇卡帶他來到自己熟悉的書庫地下室,地下室里的寶藏讓羅伯特心花怒放,索涅奇卡也對自己引發(fā)的這一番驚喜感到震撼。

心靈的某種因為書籍而產(chǎn)生的交會,使得四十七歲的羅伯特充滿激情地向年輕的索涅奇卡求婚,結婚禮物是一幅索涅奇卡的肖像,遠較本人的外形美麗,是羅伯特意念中的索涅奇卡。于是,我們知道這是一位現(xiàn)代派畫家,他有過復雜的西方經(jīng)歷,最終從法國返回俄國,他的畫作從未被世俗世界理解、贊譽。他是一個追求自由的人,可以背叛任何妨礙其自由的信仰、傳統(tǒng)、人情道理。當然,他也從未容忍女人變成一種束縛,雖然他不斷地從女人那里獲取靈感。然而,此時此刻,他準備“套上枷鎖”,準備結婚了。我們也知道,索涅奇卡的心靈卻是被厚重的書頁層層禁錮住的,這種禁錮是美麗的,如詩,“在希臘神話的漫漫煙塵和波濤海浪之中起伏,在中世紀文學尖銳又催眠的笛音里迷茫,在易卜生起霧多風的憂愁中徘徊,在巴爾扎克無聊乏味的細節(jié)描寫里感動,在里爾克和諾瓦利斯如海妖之歌的尖銳動詞里擺蕩,在偉大的俄羅斯作家的道德訓誡和通向絕望之中受到誘惑”,索涅奇卡不可能意識到她正面臨著人生重大的關頭,她很幸福地在兩個星期之后成為羅伯特的妻子。

羅伯特從一位猶太教徒到科學家到藝術家的過往還伴隨著勞改與流放,流放的生涯并沒有因婚姻而結束,于是懷著身孕的索涅奇卡同丈夫一起來到流放地烏法。貧窮、寒冷、焦慮都抵擋不住索涅奇卡的幸福之感,因為丈夫的博學、因為丈夫的才華橫溢,“索涅奇卡的信任從無止境。丈夫的天分一朝被她當作信仰來看,她終生都以虔誠的贊賞對待一切出自他手上的東西”。我們不能不說,無止境的深層閱讀在如此這般的現(xiàn)實生活中展現(xiàn)了無與倫比的力量,使得索涅奇卡能夠在她并不理解的丈夫和一點人文素養(yǎng)也無的女兒之間辛苦持家卻仍然過著她“幸?!钡娜兆樱覛g喜贊嘆。

這時生活中出現(xiàn)了一個可人兒,女兒的善解人意的閨蜜,丈夫靈感的泉源、丈夫的情人。這個可人兒的母親被流放,她在十二歲的年紀就懂得用自己稚嫩的身體去換取保護,她是一個心機深沉的美人兒,楚楚動人。她與羅伯特的關系水到渠成再“自然”不過了。索涅奇卡是在丈夫的工作室從丈夫的畫作里看出了這種關系。她默默地走回家,感覺著內(nèi)心的空蕩蕩、輕飄飄,然后從書架上隨手抽出一本書,坐下來,打開書本的中間頁,正是普希金的《鄉(xiāng)村姑娘》,埋頭讀了起來,“這幾頁內(nèi)容里完美的遣詞用字和高尚氣度的體現(xiàn),照亮了索涅奇卡,帶給她平靜的幸福感受”。烏利茨卡婭這樣告訴我們。啊,普希金!他同時照亮了我們,我們靜默無語,內(nèi)心充滿酸澀的幸福之情。

這一切都與索涅奇卡無涉,她在獨居的公寓里還有漫長的人生。她會到墓園去,在丈夫墳上種些不服水土的白色花朵。夜間,她會戴上眼鏡,“然后隨著腦海思路走入甜美的書本世界的深處,走進幽暗的林蔭道中,走入漫漫的春水里”。小說依然如詩,余音裊裊。

正是明麗的春天,法國南部普羅旺斯鳥語花香。穿過一片又一片火紅的郁金香田,來到洛瑪冉(lourmarin),街巷靜好,餐館眾多,絕對是寫作人隱身的好地方。我坐在一塊古羅馬時期留下來的大石上,這種帶著歷史香氛的石頭稀稀落落散布在主要街道的人行道旁,供行人閑坐。手里捧著一本書,是卡繆1946年的作品《瘟疫》,作者1960年車禍去世,葬在此地。

這本書記錄了一場瘟疫的始末,充滿看似荒謬實則極富人性的書寫,切實地告訴我們,當我們面對永無止境的失敗——比方說一場恐怖瘟疫的時候——我們能夠學習到什么。

與法國南部隔海相望,阿爾及利亞北部小城俄蘭,一個位于高地上的丑陋小城,擁有二十萬人口。一場猝不及防的鼠疫瘋狂來襲,使得小城中人的生活步調(diào)、生活方式、思考模式都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ㄊ虾敛涣羟?,巨細靡遺一一道出。

當老鼠成批死去,在樓道里走路,腳下會踩到軟綿綿的鼠尸的當兒,李爾醫(yī)生送走了病弱的妻子,迎來了自己的母親。媳婦身體不好進療養(yǎng)院休養(yǎng),母親前來照顧工作忙碌的兒子,完全順理成章,天經(jīng)地義。但是當我們將整本書讀完,我們才能了解,在這毫不起眼的一送一迎之間,李爾醫(yī)生的生命軌跡發(fā)生了怎樣驚人的變化。

四月下旬的一天,新聞社報道該城在這一天共收集到八千只死老鼠的時候,人們只是覺得“稍有不安”,責成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李爾老太太反而處之泰然,“這就像那些時候一樣”,她語意含糊地說。這位睿智的老人家這樣對她的兒子表達她的心情:“我真高興能夠跟你在一起。無論如何,連老鼠也改變不了這一點。”醫(yī)生沒有完全聽懂母親的話。事實上,這位初來乍到的老人家已經(jīng)想到了歐洲歷史上的黑死病——鼠疫。在災難來臨之時,她義無反顧,站在兒子身邊,盡自己的力量支持兒子,因為她唯一的兒子必定要站在抵御災病的最前線,因為他是醫(yī)生。換句話說,在擁有二十萬人口的俄蘭城,在三分之一到半數(shù)人口將要在年內(nèi)死滅的關鍵時刻,只有這位老人家意識到即將來臨的浩劫。

李爾醫(yī)生相信的是科學,當看門人死在他面前的時候,他面對了這一年第一個病例,是否鼠疫則需要實驗報告來證實。但是,政府負責醫(yī)藥衛(wèi)生的部門卻不太愿意積極去正視災情,不愿意“打亂”這個城市的穩(wěn)定。然而,死亡本身是會帶來驚恐的。一位比較富有的外來者塔霍住在旅館里,他似乎很喜歡這里的海灘,喜歡游泳,也喜歡此地的西班牙舞者和樂手。他有寫日記的習慣,因此,俄蘭城面對災變所發(fā)生的事情便在一本日記本里留下了紀錄。而且,從他的日記里,我們看到了李爾醫(yī)生的行止。他從更多的死亡病例中看到了災病的共性。然而,人們是這樣難被說服,他們相信,某種惡病是偶然發(fā)生的,它們一定會被克服,一定會消失,日子也一定會循著正常的軌道按部就班地過下去。

于是,當“鼠疫”已經(jīng)被確定,而政府高層仍然抱著僥幸心理無所事事“等著瞧”的時候,李爾醫(yī)生站出來指出這種政策絕對不智,當務之急便是要阻止細菌在數(shù)月之內(nèi)消滅全城一半人口。

不幸而言中,鼠疫狡猾而瘋狂地進襲席卷全城。城市封鎖,不得進出,抵御鼠疫的血清明顯供應不足。年事已高的卡斯特醫(yī)生正是世間為數(shù)極少的真正的救人者,他洞悉一切,絕不盲目樂觀,他更不相信那些平庸的官僚,于是穩(wěn)扎穩(wěn)打,積極投身試驗、制造血清的工作。甚至,連李爾醫(yī)生都感覺無助、感覺恐懼的時候,卡斯特醫(yī)生毫不動搖,繼續(xù)自制抗疫血清??娫谶@位智者身上著墨不多,但我們卻從他的言行看到當我們面對強敵、面對永無止境的失敗之時,我們應當具有的智慧、勇氣、信心,以及永不歇止的持續(xù)奮斗。

李爾醫(yī)生忙得腳不點地,筋疲力盡。塔霍站出來組織救援隊,按照醫(yī)生的指示為患者家屬接種,做必要的各種預防與隔離工作。不僅是年事已高的公務員參加了救援隊,連一心一意準備逃出城去的記者,都戰(zhàn)勝了“我不屬于這里,我被陷在這里真是委屈”的心理而勇敢地加入救援隊伍。也就是說,更多的人都明白了一個真理,抵抗災病不再是某些人的事情,而是大家的事情,一定要團結起來,共同努力,而且不計個人安危。

大家都累了,這種逐漸襲來的疲勞與絕望不但增強了一種漠然的情緒,而且使得需要支付大量勞力的事情變得更加的不可行。在這樣決然看不到希望的苦境中,塔霍的自省逐日加深,他認為,積極抗疫的行動是贏取和平唯一的方法。在贏取和平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持有同情之道。塔霍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當來年元月底鼠疫開始退卻的時候,他這位曾經(jīng)大量接觸病人的英勇戰(zhàn)斗者卻被擊中了。李爾同母親守護著他,直到他死去。

卡繆是非常徹底的唯物論者,他告訴我們,鼠疫桿菌絕不會就此消失,它們將潛伏下來,伺機而動。而我們,當從他的書寫里學習到應對之道。

這不是珍·奧斯汀溫婉、浪漫的愛情小說,《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是一部緊密貼近今日世界嚴酷現(xiàn)實、引發(fā)我們思考的文學作品。作者是1971年出生于巴基斯坦第二大城拉合爾的莫欣·哈密。他在拉合爾長大成人,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受教育,在哈佛法學院拿到博士學位,在曼哈頓著名的財經(jīng)公司工作多年,曾經(jīng)成為“紐約客”,目前定居倫敦。

這樣的一位作者,可以說是“新移民”中的佼佼者,他得到了令無數(shù)青年艷羨的教育,他得到了令無數(shù)人艷羨的工作。但是,他離開了,他用一部小說來說明這樣一個“離開”本身所隱含的萬千曲折。小說就是小說,再富于自傳性質(zhì)的小說還是小說,并非自傳。小說主角“成吉思”沒有遷居倫敦而是回到了家鄉(xiāng)拉合爾,在一家茶館里向一位陌生的美國來客細述他的心路歷程。于是,整本小說便成為“我”——“成吉思”的獨白,深入剖析了這位巴基斯坦青年同美國之間或即或離的關系,以及存在于雙方的偏見與傲慢。

成吉思的家族在拉合爾曾經(jīng)是顯赫的,到了他的父親這一輩家道中落已經(jīng)沒有錢來負擔孩子的高等教育了。但是,成吉思是成績優(yōu)異的好學生,不但拿到美國名校的入學許可,得到獎學金,而且瞞著人在校內(nèi)打三份工。在他的心目中,美國并非他的尋夢之所,他來到這里,為的是贏回“本來屬于他的東西”,骨子里的居高臨下,使得他在某些時候將曼哈頓公司里“花錢如流水”的同事視為“暴發(fā)戶”。才智相當?shù)摹捌坡鋺簟迸c“暴發(fā)戶”之間自然產(chǎn)生情緒上的隔閡,處境優(yōu)渥的年輕同事們卻并沒有覺察到任何的異樣,只不過很喜歡“他這個外國人”而已。

成吉思的頂頭上司吉姆不但錄取了他,欣賞他的才干,將重要的財經(jīng)評估案子交給他來處理,而且相當?shù)年P心他,他常常表示出成吉思不必介意自己的“格格不入”。這樣的一個說法是惱人的,為什么一個英語極其優(yōu)雅流利、業(yè)務能力遠超同儕的巴基斯坦人在文化大熔爐的曼哈頓,就必得是格格不入的呢?吉姆大約絕對地沒有想到,他的關切給成吉思帶來的反而是不滿、是距離、是對“偏見”的抵觸。

旅居紐約,曼哈頓的現(xiàn)代化,甚至高聳的摩天樓也會帶給成吉思困擾和憤恨,“四千年前,我們這些印度河盆地的民族就已經(jīng)有了棋盤式的城市,還有下水道系統(tǒng),而后來入侵和殖民美國的那些人的祖先,在當時還是目不識丁的野蠻人”。然則,公司的氣派仍然讓成吉思興奮、自豪,困擾同憤恨暫時地被掩蓋了起來。

這本書在美國出版后,這個情節(jié)最常受到質(zhì)疑。作者解釋說,他自己正在曼哈頓,已經(jīng)是三十歲的人,他的室友就在雙子座大廈工作,因此他的第一個感覺是恐懼;第二個思緒是惦記著自己的室友,不知他是否安全;第三個念頭就是,這必定是某個恐怖組織干的,而自己將來的生活是一定會改觀的。作者的母親當時在拉合爾,看到電視新聞放聲大哭,不但因為老人家熱愛紐約,而且因為老人家清楚地知道他兒子的命運將從此改觀。

小說作者寫第一稿的時候,將小說結束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但是,他感覺非常的不真實,于是在重寫的過程中,將成吉思在“九·一一”之后的際遇也放進了書中。成吉思與同事們回到紐約,別人擁有美國護照,迅速通關;他用的是巴基斯坦護照,他是穆斯林,他被移民局問話盤查。等到他出關,同事們早已離去,他一個人回到曼哈頓。

政治的因素還不是迫使成吉思離開美國的最主要的原因,但絕對是重要的因素。壓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愛情的失去。這本書里,這條線索一直存在。很不幸的,二十二歲的巴基斯坦青年愛上的女孩因為男友的病逝而罹患嚴重的抑郁癥。成吉思以為熱烈的愛情能夠溶化堅冰,沒有想到,反而導致女孩更深入地將心愛的前男友隱藏于內(nèi)心,以致被送進療養(yǎng)院后失蹤,蒸發(fā)于人間,徹底地遺棄了成吉思這份熾烈的情感。如此不堪的情事使得成吉思完全不能專心于他得心應手的工作,于是他被解雇,在美國失去了立足之地,返回了拉合爾,重新認識故土的魅力,自家美食的誘人。個人的身份認同不再是壓力的狀態(tài)下,他同在茶館里偶遇的一位美國游客坦露心聲,詳述他在美國的際遇以及他對美國的觀感,傲慢與偏見糾纏,讓我們看到一位智商很高的穆斯林在某些問題上的誤解有多么的深邃,這些誤解導致他走向一種極端的邊緣。比方說,關于印巴戰(zhàn)爭,成吉思一直認為美國暗助印度,心生怨恨,事實上,美國基本上是維護巴基斯坦的。美國在國際事務上費力不討好的情狀便在書中見到例證。

于是,熱愛美國的作者便用這樣一個沒有定論的結局,給了讀者機會作出解答,來反映出讀者自己的世界觀。

多年來,閱讀現(xiàn)代文學,無論何種語文,無論原創(chuàng)或翻譯,都遠離愛情小說,或者說不會想去碰所謂的“羅曼史”,腦袋里和心底里裝著狄更斯筆下艾妮斯同科波菲爾的水到渠成、普希金筆下塔吉雅娜在奧涅金書房里的萬千思緒、托爾斯泰筆下娜塔莎守護在保爾康斯基公爵病榻前的肝腸寸斷……再也容不下一般的干柴烈火、無病呻吟與矯揉造作。

初見鍾曉陽的《哀傷紀》,這個“紀”字打動了我,不是記錄的記,而是紀元的紀。這就不知寬廣了多少,又深入了多少。不到三百頁的書,卻包含了兩部作品,前一部的時間背景是1986年,后一部的時間背景是2014年,中間的二十八年幾乎是一個人的半生時光。這樣幾個簡單的數(shù)字所涵蓋的內(nèi)容無法估算,于是我開始閱讀。

鍾曉陽出生于廣州,成長于香港,母親是沈陽人。沈陽這樣一個地方成為鍾曉陽十八歲時的成名作《停車暫借問》雄渾的背景。曹雪芹、張愛玲的文學實踐對這位年輕的作家來講影響甚巨。但是,人是會長大會成熟的,作家也會走出自己的路子來,獨特的、無法模擬的路子。

現(xiàn)在,已經(jīng)“知天命”的鐘曉陽說話仍是輕聲慢語,但也能公開表示“作者也有不寫的自由”而語驚四座。這樣有趣的一位作者以“文字太好”享譽文壇,翻開她的書,看似云淡風輕,實則刻骨銘心。

第一部《哀歌——1986》以第一人稱書寫,“我”是一個涉世不深的少女,從遠東來到舊金山求學?!澳恪笔且粋€已經(jīng)愛上大海的成熟男子。于是,這一場無法歡樂收場的愛戀便在“我”的敘述中展開。男子介紹少女成了自家姨母的房客,于是有了更多見面的機會,少女在后院晾曬衣物,看到男子在樓上露臺邊同親戚說話,會這樣形容,“我把濕濕的衣服用力抖了一抖,濺出的水點,種子似的撒在泥地里,一只小黃蝴蝶在同色的芥菜花間飛來飛去,仿佛她也想找一棵好的芥菜,做她的花。明媚的陽光下,芥菜花好看地開著,為了蝴蝶的愛”。

從一開始,少女的情感就無法令男子轉移其對大海的一往情深,這一個男人不是蝴蝶,而是“海豹”的化身,而且“海豹化身的男人是天下間最好的丈夫。他消除你對錢財?shù)呢澯?,對死亡的恐懼,給你安寧。但是,縱然你把心都給了他,你也得不到他,留不住他。他還是要離開你,回到海洋去”。于是,我們知道,這個“你”并非一般的商業(yè)漁夫,而是一個真正喜愛獨自與大海相處的弄潮兒,只有在海上才會感覺安寧與滿足。

如此絕望的愛情,讓少女心生幻想,甚至期待災難的來臨,“天崩地裂,水沸山騰,毀滅你的漁港,你的漁船,你所愛的一切,把你交還給我”。

但是,沒有任何災難發(fā)生,只不過,無論怎樣熾熱的情感都留不住一個意志堅定的人,于是少女選擇離去。之后雖然還是有機會來到舊金山,她卻不再到他停泊漁船的港口,只不過,她得到消息,他的船“以她的英文名字為號”。于是,這番愛戀畢竟留了下來,不僅在兩個人的心里,還在海天之間的一艘船上。

第二部《哀傷書——2014》起始便談到一本真實的哀傷書,不但其內(nèi)容是哀傷的,“作者的生平,也令人感傷”。這位傳奇作者的名字是勞倫斯·賀普。她曾經(jīng)在二十世紀初的英國享有盛名,她的詩曾被譜成歌曲傳唱。到了今天,人們談到印度英文文學,在談到吉卜林之后,可能還會談到她。

喜歡這位詩人的不只是二十八年前的同一位少女、今天的作家金潔兒,還有老朋友占浩曼,一位藍眼睛的西方人。在這部作品里占了分量的另外一位愛海人鄭星光的再次出現(xiàn)卻是伴同著占浩曼的死訊。人生無常才是真正的常態(tài),金潔兒畢竟長大了。她在這一部書里同三位男士一位女子的友情或是因為死亡而告終,或是在人生的某些關口自然而然地各自走了不同的方向??此圃频L輕的述說,卻都是深刻而警醒的記憶,伴隨著金潔兒一路走來。

鄭星光同《哀歌——1986》中的男子是不同的,大海于他并非不可取代。而且,他是金潔兒的讀者,他是先看到文字才見到作者的,而且一見鐘情。沒有想到的是,這位作者說出的話竟然是,“真高興來到一個不用擔心碰到讀者的地方”,然而,面前站著的這個人竟然真的就是一位讀者,而且是一位懷著熱情的讀者,一位已經(jīng)愛上自己的讀者。于是,這位讀者“想得到你,不能得到你;想愛你,又不能愛你……”處于煎熬中,卻還扮演著大哥哥的角色,為金潔兒排憂解難。之后,便有著長久的不通音問。不通音問是事實,但不等于沒有思念,思念是鄭星光的、單方面的。終于他盼到了金潔兒的再次出現(xiàn),甚至得到機會在家里為她安排了一個寫作間,供她安心書寫長達數(shù)月。然而,“所有”他“為跨越距離”而做出的努力,到頭來全是“白費心機”。

在金潔兒返回香港前,鄭星光允諾為她保留那寫作間等她回來。在信中,他告知,他要收回這個承諾,將這個“泊船的碼頭”拆毀,今后的路要金潔兒自己來走了。如此痛苦的決定在緣盡之時說出,其絕望更是無邊無涯。

金潔兒有無被觸動,有無試圖挽救我們不得而知。我們看到的終章是勞倫斯·賀普的生平與詩文。賀普是特立獨行的女子,卻對丈夫情感極深,丈夫去世后,賀普仰藥自盡追隨而去。我們的小說作者懷抱自是不同,不僅留下了《哀歌》讓人傳唱、《哀傷書》引人深思,還有《哀傷紀》綿綿無絕。

當代重要作家黃春明先生出生于臺灣宜蘭縣羅東鎮(zhèn),對宜蘭、羅東這塊土地的感情極深,不僅是小說創(chuàng)作,在詩歌、繪畫、兒童文學、族群問題的研究、地方戲曲的探討等領域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都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們緊密相連。我們看到黃先生的創(chuàng)作,永遠能夠嗅聞到土地的芳香,永遠能夠感受到濃得化不開的鄉(xiāng)情。

在接受作家蔡詩萍專訪的時候,黃先生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在一首龜山島的詩中反映出這種心聲。以前我們到外地是不得已的,坐著火車,龜山島就在我們的右手邊,心里是很難過的,因此我說,‘龜山島那是空氣中的哀愁’;而返家的人,當看見龜山島映入眼簾,就算離家尚遠,也仿佛覺得已經(jīng)到家了。因此,我覺得人對土地的情感,以及人格形成的時機,應在童年時候著床。如果缺了對土地的愛,人格的成長會受到扭曲?!庇∽C了蔡詩萍的話,“土地應是醞釀黃春明成為一位特殊的小說家的重要關鍵”。

換句話說,小說再一次喚起人的良知,再一次召喚人們面對社會的變遷,面對城鄉(xiāng)之間的問題,面對倫理,面對我們不能回避的“老之將至”,以及更深一層的人與土地的關系。歲月倏忽,到了眼下,這些問題遠遠不再只是存在于臺灣,而是世界性的大問題。黃春明先生在上個世紀末已經(jīng)用小說的形式在警醒著世人。

《死去活來》這一篇寫得非常之動人,將生離死別這等大事以一種詼諧而不失沉痛的筆調(diào)來書寫。謝家輩分最高的八十九歲的粉娘,無病無災,只是老了,就像一架鐘,隨時可能停擺。留在家鄉(xiāng)山區(qū)的老人家當然希望在家里被親人們簇擁著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唯一的與她同住的小兒子,于是電話通告住在四方八地的大家,回來了四十八位親人,基于各式各樣的理由。然而,時辰并未到,老人家沒有像醫(yī)生說的走得那么快,活了下來。遠地回來的人們一哄而散。不到兩個禮拜,又一次電話急招,這次,遠地的人們猶豫了,推托著,回來的人只有十九位。就在確定老人家沒有呼吸沒有脈搏,道士已經(jīng)開始做功德的時候,生命之火再次點燃,面對后輩們疑惑的眼神,老人家以抱歉的口吻說:“真歹勢,又讓你們白跑一趟。”甚至她以發(fā)誓的口吻說:“下一次,下一次,我真的就走了。下一次?!弊詈笕齻€字幾乎聽不見。黃春明先生這樣作結:“她說了之后,尷尬地在臉上掠過一絲疲憊的笑容就不再說話了?!笔前。€能說什么?千呼萬喚終于蜻蜓點水般回來一下的人們,心不在這里,不在山上,不在土地上,雖然他們是從這里走出去的。長輩的“戀?!薄ⅰ安豢蠚w去”帶給了他們“時間與精力的浪費”,老人家覺得抱歉,發(fā)誓下一次一定真的走了,不再浪費大家的時間。我們讀到這里,不禁黯然神傷,從堅硬如鐵的水泥叢林回到青山綠水的家鄉(xiāng),觸碰一下生養(yǎng)自己的溫暖的土地,真的是浪費了時間嗎?兒孫們能夠同滿心慈愛的老人家再次聚首難道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嗎?于情于理,老人家都沒有任何的必要感覺抱歉與尷尬??!然而,小說家用一支犀利的筆告訴我們的卻是不爭的事實。

更有甚者,留在家鄉(xiāng)的老人們盼望著游子歸鄉(xiāng)過節(jié),又是如何身體力行來促使這短暫的團圓能夠實現(xiàn),一篇《售票口》道盡了其中的荒謬與辛酸。

年節(jié)即將來臨,雖然是寒冬,留在家鄉(xiāng)的老人家早上四點鐘要到火車站的售票口去排隊為兒孫們買回程車票,要不然,孩子們回臺北便沒有座位。茲事體大,盡管寒風刺骨,盡管身上的病痛時時作怪,老人們?nèi)徊活?,一定要掙扎著去買這要命的車票。售票口七點半鐘才開門售票,老人們四點鐘就到了,因為若是晚了,大約就買不到票了。若是買不到票,第二天還得再來一趟……火生伯與火生嬸兩位都是重病纏身的老人,掙扎著要去買票的過程讓讀者們?yōu)樗麄兙局?,生怕他們不慎跌倒面臨更大的危險,果不其然,以送院急救告終。這么一來,孩子們倒是回來了,但這個“回來”卻絕非老人家所愿。他們終究沒能在這個年節(jié)同自己的孩子們歡樂相聚。小說家不但細述這個艱難掙扎的具體過程,更以對話的方式揭示出兒孫輩的不愿返鄉(xiāng)與老人家的殷切期盼之間的巨大反差。知道自己力有未逮,老人家也在想說,“就告訴他們買不到票,要不要回來隨他們的便”。話是這樣說,但是,心里實在是盼望的啊,于是勉力而行,終于不支。我們不禁要問,并非隔著千山萬水,僅僅是臺北與礁溪之間而已,老人家不買或是買不到回程票,臺北人便不肯回家鄉(xiāng)看望老人、合家團圓、過個讓老人歡喜的年節(jié)嗎?年輕的人們就不能替老人家想一想,在寒冷的凌晨,老人家出門為自己買車票很可能要付出的是生命的代價。究竟是自己回程可能沒有座位來得重要,還是老人家的安全比較重要?或者干脆說白了,沒有回程票便成了不返鄉(xiāng)的一個理由罷了,老人家拼死拼活要去買這回程票也就是不給他們這個借口罷了。這一層薄薄的窗戶紙捅開了,揭出的問題不只是社會的,更是倫理的。

小說家毫不放松繼續(xù)深入,讓這個問題成為在寒風中排隊的老人家們共同討論的一個課題,也是讓讀者們深思的一個課題。時代的變遷是問題的緣起而已,如何回應時代才是人們,無論是出外討生活的人們還是留在家鄉(xiāng)的人們都必須要思考的大問題。在人口老化成為普遍現(xiàn)象的二十一世紀,我們更加不能回避這個越來越巨大的課題。

小說集以《放生》為題。《放生》這一篇小說內(nèi)容比較復雜,仍然是臺灣社會的縮影,依然充滿鄉(xiāng)情,充溢其間的人與人之間的愛,人對自然的愛卻強有力地揭橥了一個真理,或許,這才是救贖。

相關熱詞搜索:;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267936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