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學前班教案大全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29 12:51:50
最新學前班教案大全
時間:2023-04-29 12:51:50     小編:zdfb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yōu)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學前班教案篇一

1、了解倒計時的含義,對計算倒計時的方法產(chǎn)生興趣。

2、體會倒計時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相關圖片若干、月歷、筆。

一、模擬看紅綠燈過馬路。

1、導入:前幾天老師在馬路上拍了兩張照片,這兩張照片哪里不一樣?

思考:人行紅綠燈跳動的數(shù)字不一樣和我們過馬路有關系嗎?

2、模擬過馬路(兩名幼兒先后模擬過馬路,其余幼兒倒著數(shù))。

3、說說各自的發(fā)現(xiàn):這里的數(shù)字是倒數(shù)的,數(shù)字越來越小,時間越來越短……

體會綠燈上的數(shù)字告訴我們,時間越長過馬路越安全,時間越短,過馬路越危險。有了倒計時,我們過馬路就更加方便、安全了。

4、綠燈上的數(shù)字是怎么變化的?(了解用倒著數(shù)的方法發(fā)現(xiàn)數(shù)字是由大到小表示時間由多到少的變化)

二、尋找生活中的倒計時。

1、說說生活中的倒計時現(xiàn)象。

2、教師依次出示照片,了解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倒計時現(xiàn)象。

3、進一步發(fā)現(xiàn)在使用倒計時時,有的倒計時用“秒”(奧運會開幕式、火箭發(fā)射等),有的倒計時用“分”(電扇、微波爐、電熱毯),有的倒計時用“天”(世博會)。

三、嘗試計算倒計時。

1、激發(fā)幼兒計算倒計時的愿望:3月20號,我們要去春游了,讓我們一起來做個春游倒計時牌吧。

思考:今天是幾月幾號?除了要找到今天的日期,還要找到哪個日期?

2、交流采取計算倒計時的方法,如:順著數(shù);兩個兩個數(shù);倒著數(shù);春游的那天不算進去等。

3、發(fā)現(xiàn)有了春游倒計時,讓我們很清楚地知道今天離春游還有11天,可以在這一段時間里為春游做準備。

延伸:

1、為最近的節(jié)日做倒計時牌。

2、為離園做倒計時牌。

學前班教案篇二

1、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初步了解十二生肖的排列順序。

2、知道自己的屬相,感受中國獨特的生肖文化。

《今年什么年》ppt

一、引導幼兒了解今年是什么年。

1、師:孩子們,你們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嗎?

請幼兒自由說說。

2、出示當年生肖動物。

師:你喜歡這個生肖動物嗎?為什么它在今年特別多??(因為今年是猴年,它們形象可愛,象征著新年吉祥如意)

3、教師出示并朗讀對聯(lián):金猴攀援上春山,紫燕展翅騰柳浪。

請幼兒說說是否聽到對聯(lián)里有“猴”字,這幅對聯(lián)講的是什么意思。

4、教師出示并朗讀對聯(lián):猴到人間萬戶春,雪消門外千山綠。

請幼兒說說這幅對聯(lián)講的是什么意思。

5、師:過年時,人們除了喜歡貼有生肖名的對聯(lián)外,還喜歡互相說一些帶有生肖名的祝福語。比如,在羊年,我們會說“愿你喜氣羊羊”;在虎年,我們會說“愿你虎虎生威”;在馬年,我們會說“祝你馬到成功”;在狗年,我們會說“好運旺旺”;在雞年,我們會說“金雞報春”;在豬年,我們會說“諸事大吉”。

6、師:那么今年是猴年,你們知道什么關于“猴”的吉祥話或是祝福語嗎?(老師引導幼兒說說關于猴年的一些吉祥話。)

二、講述“我們屬什么”,知道一個生肖就是一年。

師:你們知道自己的屬相是什么嗎?

師:那今年是猴年,出生的寶寶屬什么你們知道嗎?

師:明年出生的寶寶屬什么呢?明年還沒到,我們怎么才能知道明年是什么年呢?

三、了解十二生肖的故事,知道十二生肖是按一定順序排列的`。

1、逐一出示十二生肖形象

師:生肖只有我們中國才有,外國是沒有的,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生肖吧!(引導幼兒數(shù)數(shù),知道一共有十二生肖。)

2、傾聽十二生肖的故事

師:關于十二生肖還有個故事呢,我們一起來聽聽。聽完你們就知道十二生肖是怎么回事了,也能知道明年是什么年?明年出生的寶寶屬什么了。

3、了解十二生肖的排列順序,感受中國獨特的生肖文化。

師:每年都有一個生肖。狗年出生的屬狗,龍年出生的屬龍,兔年出生的屬兔。

師:聽了故事你們知道十二生肖的排列順序是怎樣的?(引導幼兒說說)

師:現(xiàn)在知道明年是什么年?明年出生的寶寶屬什么?

師:十二生肖是按一定順序排列的,誰排在前誰排后是有順序的,不能亂排。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753733.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