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案大全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5-08 07:11:54
最新《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案大全
時間:2023-05-08 07:11:54     小編:zdfb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案篇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 推薦度: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度: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的教學反思 推薦度:

聽課反思及收獲 推薦度:

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度:

相關(guān)推薦

引導語:二年級的小伙伴們,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實錄及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情景說明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別詩,但它卻不同于“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這樣一種深情體貼的送別。從李白、孟浩然兩人關(guān)系來看,雖帶有一絲依戀,幾許惆悵,更多的是李白表達自己的敬仰與向往,是一種富有詩意的送別。也正是基于這一點,文章充滿了詩情畫意。詩的前兩行敘事,后兩行寫景。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教學設(shè)計

教學目標

1、感悟詩歌的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2、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對聯(lián)導入,揭示課題

師吟誦一副《紅樓夢》的對聯(lián),并寫下來:

“黃金萬兩容易得,人間知己最難尋?!?/p>

導語揭題。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親情之外,還有一種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有人說,友情是真摯而寶貴的。的確,正如對聯(lián)中所說的,真摯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記錄。今天我們所要學習內(nèi)容便與友情有關(guān)?!?/p>

二、小組交流,搜集資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他倆是什么關(guān)系?

3、本詩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

三、整體入手,潛心會文

1、自由讀詩歌,理解詩意

解決疑難:請理解的學生上臺當老師,在()內(nèi)填上正確的意思。

之廣陵(去廣陵)

故人(老朋友)

西辭(在西邊告別)

煙花(花開得繁茂,像浮動的煙霧,即花開如霧)

孤帆遠影(孤獨的一只船帆,遠去的影子)

天際流(在天邊流)

4、串講詩意,師歸納:

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去廣陵

李白

老朋友在西邊告辭了我,離開了黃鶴樓,

在花開如煙霧的三月,去了揚州。

一片孤帆遠去,影子消失在天空的盡頭,

只看見長江之水在天邊滔滔流淌。

5、體會情感:

師過渡:老友就要去他方,詩人的心情是怎樣的?用你們的語言描繪一番。

生1:依依不舍

生2:戀戀不舍

生3:難舍難分

生4:情深意長

生5:依依惜別

師:這情景體現(xiàn)在哪兩句詩中,讀出來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過渡:大家說得好,說得對,正是這兩句寫出詩人佇立江岸,望斷春水,不舍君(友)去,心中默念什么?

學生發(fā)揮想象或運用積累的語言進行表達。

生1: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引用平時積累詩句)

生2: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引用平時積累詩句)

生3:放心吧,我會想念你。

生4:江水啊,你平安地送友遠去吧!

生5:朋友啊,早日歸來,我們再相聚。

生6:這一別,何時能想見。

生7:唱歌曲:“朋友啊朋友……”

☆[反思一]:“帶著朋友的句句叮嚀,孟浩然毅然乘船東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獨自站在江邊遠望,遠望……他望到些什么?”以一個問題為發(fā)散點,給學生們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學生可以根據(jù)對詩文的理解,從各個方面去思考,感悟,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當學生提到“孤帆”一詞時,我馬上設(shè)疑:“這時長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為什么只見“孤帆”?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遠心里會想些什么?”這樣用三個帶有層次性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目的是開啟學生思維,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對話,與詩人對話。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領(lǐng)悟,用自己的語言去溝通,去表達。最后讓學生通過朗讀把李白的戀戀不舍傳遞給遠方的孟浩然,讓他們的友情天長地久,引領(lǐng)學生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意境,與文章達到共鳴.

6、詩人在詩中點明了分別的時間與地點是三月、黃鶴樓。目的是廣陵。在哪兩句中體現(xiàn)?

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反思二]:煙花三月下?lián)P州——三月的揚州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在這春光明媚的陽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時光,可好友即將遠行,分別時的戀戀不舍使人感到憂傷。陽春三月的美景與故人離別時的憂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為后面學生的想象做好鋪墊。在交流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煙花三月”的傳神,來引發(fā)學生對春天美景的遐想,聯(lián)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借著一喜一憂讓學生說說、演演臨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會對孟浩然說些什么?讓學生通過感受、理解,再用言語、行動表達內(nèi)心情感,融理解、感受、運用于一體。

7、朗讀詩歌:

師引導:在這樣美好的春光里,在這優(yōu)美的黃鶴樓,故人歸去,依依惜別,這情比江水長,比江水深,比江水遠,該怎樣讀,才能讓兩位詩人滿意?

學生齊讀、個別讀、小組讀。

☆[課堂反思三]:古詩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體會詩中的意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進學生對古詩優(yōu)美語言的感受、積累、內(nèi)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孩子們用自己想到的方法來進行自主學習,進行心與心的交流,不僅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和積極性,更注重了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滲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把“愛的'教育”深深扎根于學生的心靈深處。

四、引入資料,拓展延伸

讀《黃鶴樓》: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反思四]: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大,加之學生對人物以及古詩的背景了解又淺,學生就很難與文中人物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如何讓學生正確理解,讓詩歌中的景象在學生心中豐盈起來,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chǎn)生共鳴。我適度地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盡力拉近文中人物與學生的心靈距離。既幫助學生感悟課文內(nèi)容,又使詩歌中的所表現(xiàn)的情景、所抒發(fā)的情感在學生心中變得“充實”“厚實”起來,對調(diào)動激發(fā)學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此外通過誦讀經(jīng)典古詩,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這首詩是李詩中歌頌真摯友誼和抒寫離別之情的代表作,千百年來膾炙人口。

中文名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賞析

作 者

李白

表 達

真摯友誼和抒寫離別之情

朝 代

唐朝

目錄

1作者

2原文

3賞析

1作者

李 白

2原文編輯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1]

3賞析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前兩句旨在點題,引出了相互惜別的人物、地點、時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

“煙花三月”明媚艷麗的色彩既是實景,也借景抒情地表現(xiàn)出盛唐時代人們積極奮發(fā)的精神面貌?!肮路h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是從詩人的眼光和角度寫孟浩然乘船在江中順流而下,李白佇立樓前以目相送,船越行越遠,船上的白帆逐漸消逝在藍天盡頭遙遠的水天相接處,

最后只能看見長江仿佛是流向天邊;這兩句詩意蘊深遠,李白在樓前佇立之久足見友誼之深長和心情之惆悵了??芍^“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含蓄美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美學的重要方面,尤其在中國古詩人的眼中只有含蓄的詩,才能加深詩意,拓寬詩境,擴大詩的張力和容量。

李白的這首詩,堪稱高度含蓄的典范之作,它既沒細數(shù)情多深、意多長,也沒陳述自己佇立江邊以目相送的時間多久,但收到的藝術(shù)效果卻使人深感其中之一往情深 、詩味濃郁。由這首小詩中,我們或許可以總結(jié)一個規(guī)律,就是抒情短詩末尾宜用含蓄筆法,只有末句精巧含蓄,才能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之境,耐人咀嚼。

參考資料

1.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s("content_relate");

【二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實錄及反思】相關(guān)文章:

教學實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08-04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學實錄09-08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教學實錄12-10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教學實錄12-09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參考12-09

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06-17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賞析06-14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05-06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課堂實錄11-18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843535.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