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讀論語有感免費下載(六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2-12-07 06:52:07
2022年讀論語有感免費下載(六篇)
時間:2022-12-07 06:52:07     小編:zdfb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論語有感篇一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這說明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于丹教授告訴我們《論語》中對交友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這三種好朋友的標準是什么,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yè)帶來什么樣的幫助;而那三種壞朋友又是什么樣的,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該怎樣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其實,人這一生中,有什么樣的朋友,就能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因此,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他(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的環(huán)境中,可以看到他自己內(nèi)心的價值取向。那么論語中鼓勵交什么樣的朋友呢?很簡單,孔子說:在這個世界上,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

先來說說三種好朋友。所謂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諒、友多聞。第一種是友直,也就是這個朋友為人要正值,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這是一種好朋友。因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

第二種是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是一種美德,它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fā)現(xiàn),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或有時候過分的苛刻,還有一種是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恒久。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nèi)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所以,有一個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nèi)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寬容的朋友不會使我們墮落或者更多的放縱自己,反而會讓我們從他人的內(nèi)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

第三種叫做友多聞。在先秦時代,不像我們現(xiàn)在有電腦,有這么發(fā)達的信息,有鋪天蓋地的媒體。那個時候,人要想廣視聽,怎么辦呢?最簡單的一個辦法,交個好朋友,讓你朋友把所讀的書的那些間接經(jīng)驗,轉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經(jīng)驗系統(tǒng)。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所以,結交一個多聞的朋友,就像翻開一本辭典一樣,我們總能從他人的經(jīng)驗里面得到自己的一個借鑒系統(tǒng)。

《論語》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寬容的朋友,廣見博識的朋友,這就是孔老夫子所稱道的三種好朋友。那孔老夫子所說的三種壞朋友又是些什么樣的人呢?

什么是友偏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那當然,每一個人的生活不一樣,遇到的情況也不一樣,很有可能遇到一件事,你還迷茫的時候,你的朋友先怒了,先告訴你這件事情不能這么做。

第二種叫做友善柔,這個正好相反,是脾氣特別優(yōu)柔寡斷的朋友。我們發(fā)現(xiàn),過分優(yōu)柔寡斷,他其實在浪費你的生命能源。可能你要去辭職了,你說有一個機會要下?;蛘咛?,你去問朋友.朋友說,想想吧,你現(xiàn)在的工作也不錯呀,你要是萬一走了,你什么什么就丟掉了。

至于第三種,所謂友便妄,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說,佞,就是那種心懷鬼胎的,有心計的,要以一種不擇手段的方法去謀取個人利益的這種小人。他們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種心理陰暗的人,但是,這種人往往會打扮出一副善良的面孔。由于他內(nèi)心有所企圖,所以,他對人的熱情,比那些沒有企圖的人,可能要高好幾十倍。如果你一不小心被這種人利用的話,那么,你就給自己的一生套上了枷鎖。如果你不付出慘痛的代價,這個朋友是不會放過你的。這其實在考驗我們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論事的能力。

損者三友,益者三友,它告訴你,人這一輩子,做的所有事情,內(nèi)心是應該以朋友作為一個坐標的。這種標準,有可能是防微杜漸的,不見得這個朋友作出多么傷大雅的事情來,哪怕就是一個苗頭,你就會覺得:這個人做我的朋友,可能是我的危險。

讀論語有感篇二

《論語》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論語》內(nèi)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個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nèi)容就已經(jīng)初始創(chuàng)成。在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其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并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被稱為“論”。

作為儒家的經(jīng)典,其內(nèi)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nèi)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tài),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tài)就是“仁”??鬃哟_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guī)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tǒng)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學——顧名思義學習,衍生的還有努力、勤奮等方面。

《論語》中有這樣一些廣為流傳的詩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皩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钡鹊纫陨纤f的這些詩句都體現(xiàn)了學習的三個類型:學與思的結合、注重復習、向他人、向社會學習。學習,包括讀書。書是美好的,儲藏著從古至今的天地之精華。如果說讀書是在與一位智慧的長者交談,那么,學習是與前人的智慧交流,繼而讓自己的心靈更加豐富而充實。

行——指一個人的行為處事、言行舉止,以及對于人生的思考。

舉個例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是孔子“仁”的思想的具體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是揭示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命題,同時也表明孔子對人的個體的主體意識有了深刻的見解。我們常常習慣于從自身的角色出發(fā),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理解和看待別人,所以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自我中心式思維。我們習慣于把交往中的矛盾歸罪于對方,雙方各執(zhí)一詞,互不相讓,自然難以達成相互理解。

除此“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保安换紵o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边@些語句或多或少闡明了不少人生的真理。告誡我們與人相處之道。

學行——論語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边@一句話我認為可以簡要的概況上述兩點,當你有所學,才能有所知,有所感悟。首先說“三十而立”,到底“立”的是什么呢?是人生觀、世界觀,是做人原則。而“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所表現(xiàn)的是對生命的敬畏,明白每個年齡段應該做好該做的事,不倚老賣老,與時俱進。這就是不逾矩,既要講究生命規(guī)律,也要遵守社會規(guī)則。

用一句話來說“聽一位老者講社會、人生,如沫春風?!?/p>

讀論語有感篇三

世界歷史上燦爛的文明有很多,但綿延數(shù)千年而不絕的,只有一種,那是華夏文明。幾千年間、無數(shù)自然災害肆虐蹂躪、紛繁戰(zhàn)亂干戈洶涌橫生,華夏文明的子民遭遇了數(shù)不清的磨難、承受了數(shù)不清的摧殘。數(shù)千年的時間里,什么都有可能發(fā)生、萬事都不可控。可是,中華文明就是戰(zhàn)勝了天地的無情、抵御了外敵的入侵、承受了朝代的變更,不但沒有被分裂、沒有被摧毀,反而在歷史的長河中吸納同化了所有試圖征服它的人。一種文明得擁有多大的力量和胸懷才能既抵御住外來的侵犯又同化了外來的文化呢?這是一個奇跡!為什么這樣的奇跡發(fā)生在了中華民族?因為中華民族有一種大一統(tǒng)的文化,這種文化世代相傳、深入人心、融入血脈,成為了中華魂、華夏魄,這種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始自孔子,而記述其言語論說的《論語》更成為了締造二千年中華文明的淵源。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活躍的價段,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nóng)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yī)家……各種思潮繽紛出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什么是儒家,而不是其它學說成為了國教?予以為是因為孔子學說飽含"以人為本、心懷天下"的博大胸懷與英雄氣概。

孔子認為,修身乃立世之本,"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即,修身先以學文,成為一個具備孝、悌、信、愛眾、親仁等良好道德修養(yǎng)的良人君子是重中之重,先中之先,源中之源、本中之本,然后"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中,孔子就對人君的胸懷修養(yǎng)要求進行了多次闡述,顯得濃墨重彩。"為政以德",所謂:"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恥且格";"以身作則",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遵禮守分"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也……簡而言之謂之"仁",謂之"禮"。要以"仁"制國、以禮待人。則君仁臣忠、上正下效,民風歸淳,天下歸于大治矣。

整部《論語》,君子一詞出現(xiàn)了107次之多,對士人君子的立身之規(guī)、行世之則更是進行了360度立體的論述。"學道則愛人"、"文質(zhì)彬彬""周而不比"、"和而不周"、"成人之美""喻于義"、"坦蕩蕩"、"求諸已"……君子仁人歷為治國之中梁砥柱,對這些原則的踐行追求,塑造了中華文人的錚錚鐵骨與謙謙風度,使中華文明保存了浩然與雍容氣度。

在處世觀上,相對于道家的強烈出世傾向,儒家是積極入世的,所謂"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昌也。學習是為了出仕造福黎民,造福百姓的同時要不斷學習。而通過系統(tǒng)的學習,儒者既具君子之風(不具備也認可),又具治國之策,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是也。

制國之策上,相對于法家的嚴刑峻法,儒家講究仁義道德,一個剛絕凜人,一個悲天憫人。百家思想爭鳴,可用于制國者寥寥無幾。而貫穿其間的,對掌權者仁、義、禮、智、信方面的要求,溯了本清了源,使其具備了清正廉潔、為國為民的理想(不具備,也知道此為正道)。

孔教宣揚的制國終極理想。不同于法家立圖建立嚴管苛制的政體、有異于道家追求思想的超脫圓融、更是與其它學說倡導的軍事制國、陰謀擁主截然不同,儒家向往并立志建立的家國天下,是以"仁"治、以"禮"束的升平盛世,其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友信民愛。況開國者或者需要法家、需要兵家,需要武將,因為金刀戈馬、開疆拓土要的是英勇、是陰謀,是決勝于千里之外的豪情壯志。可治國者,需要的是文人、是治士,因為國平后,君王追求的是民安??鬃釉唬?治大國如烹小鮮",要的是穩(wěn)、是平。民淳方能家和,家和方能郡治,郡治方能國平。倡導"溫、良、恭、儉、讓"、注重道德教化的儒家成了必然的選擇。

孔子之后,歷經(jīng)孟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為代表的歷代思想家的發(fā)展,經(jīng)由統(tǒng)治階層的推崇,越來越完備、越來越系統(tǒng)的政治體制、倫理體制、宗法體制得以確立并成為穩(wěn)定的政治及思想統(tǒng)治方略。這使得中華歷史跨躍朝代更迭而不斷、使得中華文明經(jīng)歷外來文化沖擊而不變。更是潤物細無聲的塑造了中華子民的思維模式、行為規(guī)則,并最終促成了獨特而偉大的華夏文明的形成。

《論語》為代表的孔教學說與其說是一種學說,不如說是一種信仰與理想。有了理想才會有希望、有信心、有前進與堅持的力量。這個理想,便人君有了世代可以統(tǒng)治的幻想;這個理想使學子臣屬有了永遠可以追求的境界;這個理想使尋常百姓有了樂天知命的氣質(zhì);于是,雖歷劫難,中華文明屹立不倒、雖遭創(chuàng)傷,華夏血脈綿延有絕。

前世自"以人為本、心懷天下"始。今世及后世,予以為一切并不會變。以人為本,注重個人修行,方能成為良人志士,只造萬世之福,不涉毀世之事;心懷天下,培護浩然之氣,方可成就大邦強國,保得疆土無虧,圖得民治久安。

讀論語有感13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人生經(jīng)驗和智慧的高度濃縮,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在我們中學的語文學習中,都存在對論語的學習。在高中時甚至有一本單獨的書讓我們學習論語。由此可見,盡管論語歷經(jīng)了如此長的歲月,但卻依然被世人所借鑒與推崇。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對論語進行了剖析,把論語的內(nèi)涵與現(xiàn)時代的精神結合在一起,《論語新解》就是其中的經(jīng)典之一。《論語新解》所以取名新解,非謂能自創(chuàng)新義,掩蓋前儒。實亦備采眾說,折衷求是,而特以時代之語言觀念加以申述。此書寫于1963年,作者錢穆曾被評價為在史學領域高舉現(xiàn)代新儒學旗幟,維護中國歷史文化精神的第一人。錢穆一生中的著作有許多都是關于論語的解讀,更體現(xiàn)了他對論語的獨特見解。

翻開這本厚重的書卷,一字一言都細細的詮釋著中國流傳千年的儒家哲學。樸素的言語中處處蘊含著一種信仰,一種情懷,一種社會擔當。在我對這本書的理解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學習就是邊學習、邊思考,要把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化為己有,聯(lián)系生活,并應用到生活實踐中??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鬃诱J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這是一種學習的態(tài)度,所以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總是提醒自己不斷地思考,學習學的就是一種興趣,為滿足自己而感到滿足?!白釉唬?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备鶕?jù)錢穆先生的解釋,弟子在家則講孝道,出門則盡弟職,言行當謹慎信實, 對人當泛愛,而親其有仁德者。如此修行有余力,再向書本文字上用心。這更適合運用于如今的生活。在如今教育狀況下的學習,我們都注重書本上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道德仁愛修養(yǎng)的提高。因此,多看書是永遠適用于現(xiàn)在的我們的。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錢穆先生解釋為——品德不加意修養(yǎng),學問不精勤講習。聽到義的,不能遷而從之。知道了不好的,不能勇于改正。這是我的擔憂呀??鬃訐鷳n他以及他的學生做不到這些,不僅僅是在當時,現(xiàn)在我們也存在著這些問題,歷史傳統(tǒng)文化正在流失,人們的道德水平也跟著時代發(fā)展而被消磨。新聞報道的那些老人該不該扶,外國景點的中文提示都表示了深深的擔憂。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一句話。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樹立遠大的目標,并要以堅持不懈的恒心努力奮斗。百折不回的毅力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也是奮斗過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一個真正的有責任的人,必須具有堅韌的意志,現(xiàn)在的我們不需要說一定要為國家做出多大貢獻,我們需要的是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道德傳統(tǒng)??鬃硬粌H提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而且認為“民無信不立”,這都表明我們要倡導言行一致,強調(diào)恪守誠信。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樂亦在其中——這是我曾經(jīng)最耳熟能詳?shù)恼n文之一。君子之所以被稱為君子,不僅僅是因為他擁有的才華,更是因為他所具備的“氣質(zhì)”。無論我們身處怎樣的環(huán)境,都能不被其所影響,甚至更好的利用周圍所給予自己的一切。君子飲食不求飽,居處不求安,敏疾地做事,謹慎地說話,又能常向有道之人來辨正自己;君子 “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 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弟子為學,當重德行。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

學習錢穆老師所寫的《論語新解》,讓我再次重溫經(jīng)典,讓我仿佛穿越了時間的隧道,身臨夫子教導的場景,感悟到了經(jīng)典的平凡智慧。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感受到了論語的從古至今深層含義,也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修身正己,勤勉自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是我以后生活與學習的目標;與此同時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讓書中的知識真正實踐在生活中。學習并不僅僅是為了知識,還有的是對態(tài)度的培養(yǎng),氣質(zhì)的養(yǎng)成。才所謂德才兼?zhèn)?,堪為君子?/p>

讀論語有感篇四

我們經(jīng)常聽到:做事要思路清晰。原先在企業(yè)做大數(shù)據(jù)時,每天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做事思路清晰。思路清晰,邏輯,條理性等好像是當代人時刻具備的硬技能。帶娃半年,就會發(fā)現(xiàn)有些小孩天生思路清晰,有些小孩卻思維混亂,我稱之腦子一團漿糊。老師面對思路清晰的孩子總會多關照一些,而那些腦子一團漿糊的人無論多么努力,卻總是不能討喜。好像人天生就是不平等的。教育能改變這種不平等么?很難,很難。首先思維混亂的問題能不能被家長意識到。做到第一步,就難于上青天。解決兒童思維混亂的問題,似乎沒人提出來,而分析商業(yè)案例時,寫系統(tǒng)分析文檔時,行業(yè)內(nèi)是有大師訓練的,但也是針對某一塊內(nèi)容,比如企業(yè)分析,比如系統(tǒng)分析。但是并不是企業(yè)分析做的很好的人,生活上就能保持思路的清晰。

以上我提出了兒童思維混亂的問題。但是怎么解決呢?

以下是我切身的經(jīng)歷.

從今年2月份,我開始帶我侄子讀書,我也在我侄子的班級任英語老師。我愿意培養(yǎng)他,也是因為他父母善良孝順,孩子雖不是天賦異稟,但也還算善良,大方。但是不懂教育的父母很可怕,他們從小給孩子玩手機,看電視,旁邊還有個奶奶恨不得掛在孫子身上,幫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我剛帶去海南的時候,打掃衛(wèi)生,洗衣服,整理床鋪,洗碗啥都不會。成績也是差的很。我們班早上有三節(jié)課經(jīng)典背誦課,別的孩子一早上能背上2-3段,而他一周只能背一段。其他學科更是慘不忍睹。大部分家長一定會先解決讀書的問題,哪科不好補哪科,于是數(shù)學補習班,英語補習班等等。

而我教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尊師。我剛帶他去見老師的時候,我沒有對老師說,你要多多照顧我家侄子,畢竟我是這個班的老師,其他老師總得給點面子。我對著我家侄子說:你要照顧好老師。拜師學習,首先不是老師對學生好,而是學生把老師照顧好。尤其在兒童時代,能教會孩子這點尤為重要。學會這點,他這一輩子會遇貴人無數(shù)。家長們總會怕孩子在學校受欺負,所以每次見到老師的時候,都會希望老師能照顧好學生,而忘記給孩子強調(diào)老師是需要被照顧的。再有一些比較有見識的家長,會強調(diào)讓學生不要給老師惹麻煩。這已經(jīng)是一大進步了。但還不夠,沒有達到尊師的要求。好的老師會給孩子思維上極好的訓練,所以必須尊師。

第二件事,就是教他怎么生活獨立。一些家長意識到人生活的自立能力比學科的學習更加重要。有些比較有見識的家長就會給孩子報各種夏令營,學習打掃衛(wèi)生,洗衣服。本應當家庭承擔的責任,外包給各種培訓機構做了,孩子回去之后又變回原樣了—什么都不做,依賴爺爺奶奶,保姆,機器人,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生活的問題和思維又有啥關系呢?關系大了。洗衣服,做飯,打掃衛(wèi)生是最好的訓練思維的方式。我們看到好的保潔工,做事情總是很有條理。估計沒有父母說是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清潔工。但是灑掃卻是訓練孩子思維方式的第一步。在我半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那些在生活自立能力強的人,學科成績表現(xiàn)得很好。也不乏有些孩子天賦異稟,生活能力極差,但是學的特別快。我的侄子肯定不是屬于那萬分之一的人。所以當他學科成績表現(xiàn)差得時候,我并未急于給他補課,而是教他如何生活,洗衣服,晾衣服,打掃衛(wèi)生,一點點教,花的時間是最長的。

其次,斷絕一切電子產(chǎn)品。有很多人說這樣做會讓孩子脫離社會,其實如果不好好用電子產(chǎn)品,也會讓人脫離社會,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宅男宅女就是很好的例子。孩子判斷力,自律能力不夠時,遠離電子產(chǎn)品是很好的選擇。

之后,體育鍛煉,高強度的體育鍛煉。有個很好的體育教練是很好的,但是我們沒這個條件,就讓他跑步,每天一個小時,2個小時的跑步。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強身健體,看不見的東西就是孩子的心性。我們班有個孩子長期練永春拳的,靜定能力就非常好,她總是能保持持續(xù)專注。

其次,就是讓他背經(jīng)典。我觀察到背經(jīng)典的孩子靜,也就是禪定功夫很強,這樣的孩子學習就學的很快。我說的不包括特例哦!有些孩子天生就是那底層的萬分之一,很難教。孩子真正的背誦經(jīng)典之后有這個功夫,也有些國學機構不過是掛羊頭賣狗肉罷了,拉了一個很長的做國學的橫幅,學生估計沒讀幾本書。我家侄子就是背經(jīng)典,周末也要早起背誦,反復的讀背。讀背一定時間之后,就開始學習解經(jīng)。

最后才是其他學科的學習,數(shù)學,英語等,這些全部自學,老師不上課,只引導。

長時間這樣的訓練,孩子的思維會慢慢清晰,做事有條理。

讀論語有感篇五

有這樣一本書,它用最樸素的語言,用最貼近我們生活的一個個小故事,向我們講述著為人之道、處世之道。

每當我捧起這本書,看著這一個個故事的解讀,讓我感到圣人仿佛就在我的身邊,為我灑下冬日里的一抹暖陽,溫暖著我,鼓舞著我,激勵著我,讓我心中豁然開朗。

那是春秋時代的一個小故事,“楚莊王在位時,楚國國力鼎盛。一次,宮中歡歌艷舞時,突然一陣風吹滅了蠟燭,一片黑暗中,只聽一位美人叫了一聲。美人告訴楚莊王,有一位大臣調(diào)戲她,但她把那位大臣的帽帶揪斷了,只要點上燭火,就知道是誰了。

從常理看來,大家一定認為楚莊王會馬上點亮燭火,查出那位調(diào)戲美女的大臣并處置他。但是,楚莊王并沒有這樣做。他沒有點燭,而是先讓所有大臣把自己的帽帶全部扯斷。這樣一來,那位大臣自然就沒有被懲罰。

到了晉楚之戰(zhàn),一名臣子拼死戰(zhàn)斗,最終使楚軍大獲全勝,楚莊王很奇怪,他想:平日里自己也沒有給過這名大臣什麼恩惠,為什么他會如此賣力呢?這個大臣卻說,他就是那天晚上被美人扯斷帽帶的人,由于當日得到大王的寬恕,所以愿肝腦涂地報答大王!”這個小故事就告訴我們,帝王的寬厚、仁愛換來的必將是他的臣子對他的忠誠;人們的寬厚、仁愛,必定會得到應有的回報。

那么,什么叫仁愛之心呢?孔子曾說過,恭、寬、信、敏、惠這五點若都做到了,“仁”就基本可以做到了。于丹教授告誡我們“仁愛是儒家思想中,基石中的基石,重點中的重點。仁就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善意去對他人好。”

這本令我愛不釋手的書便是《于丹<論語>感悟》。它收錄了于丹教授對孔子教學的感悟,它從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愛之道等七個方面向我們講述著《論語》中所蘊藏的大智慧以及對現(xiàn)代生活的啟示。為我們照亮了人生的道路,從而指引我們抵達了自己的理想。

書中說到:《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是最簡單的,它的真諦也告訴了我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這大概就是我愛不釋手的主要原因吧。

還記得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總經(jīng)理要招聘助理,有三個應聘的人,一個是個博士,一個有十年以上的工作經(jīng)驗,還有一個明顯不如前兩者,既沒有很高的學歷,又沒有什么工作經(jīng)驗,只是一個剛畢業(yè)的普通大學生。

博士第一個進來了,總經(jīng)理告訴他讓他坐下,博士很尷尬:“我沒有地方坐呀!”

第二個人進來了:總經(jīng)理也告訴他讓他坐下,他一臉疑惑,說:“我習慣了,就站著談吧!”

學生第三個進來了,總經(jīng)理又說道:“請坐?!彼南驴纯?,說:“可以允許我去外面搬一把椅子嗎?”總經(jīng)理笑了,于是,第三個人被錄取了。

這則故事又告訴了我們什么呢?

于丹教授在書中說道:“第一個人知識豐富但不會變通,第二個人經(jīng)驗很多,但又受經(jīng)驗局限。而第三個人雖然剛剛畢業(yè),沒有豐富的知識和經(jīng)驗卻懂得融會貫通?!蹦敲矗瑢τ谖覀?,沒有必要滿腦都是大道理,也沒有必要整日研究古文哲學,而要真真正正做一個懂得做人道理的人。

這一本普普通通的心得感悟,一個簡簡單單的百家講壇。卻用現(xiàn)代的眼光解讀論語,讓人們能夠停下忙亂的腳步去審視心靈,讓我們學會做一個最好的自己,從身邊點點滴滴做起,從而讓自己成為一個內(nèi)心完善的人。

于丹講授《論語》感悟別具一格。在她的心中孔子是一位鏈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而這也正是我們心中的孔子,大眾心中的孔子。

讀論語有感篇六

中國古學博大精深。儒、墨、道、法四家學派將中國人民從千百年的水生火熱之中解救出來。其中儒家學派是我最喜愛的一家學派,它讓我受益匪淺。

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孔子,又名孔夫子,他名丘,字仲尼,山東魯國人。他可是人類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與弟子編纂的《論語》被流傳千百年,將知識以及人間道理向世界各地傳播。當翻開一些語文課本,你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天不生夫子,萬古如長夜?!边@正是世人對孔夫子的贊揚。

在讀完《論語》后,我深有體會,其中有幾條孔子語錄讓我銘記在心。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边@一句我們都耳熟能響,這句語錄后來也變成了成語——擇善而從。我們的漫漫人生路上,總會遇到那么幾個人,可沒有人是完美的,他們各有所長,也有缺陷。我們該怎樣向他們學習呢?我們要從他們的身上找到他們的優(yōu)點,并向他們學習;找到他們的缺點,看看自己有沒有這些缺點,在將這些缺點改正。這不正是學習的好方法嗎?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笨瓷先ミ@句話好像不關學習什么事,其實道出了一部分學習真諦,學習不能求快,要慢一點,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囊徊揭徊綄W,不能一口氣吃成胖子,學習太快反而會讓知識更快流失;在我們學習時,不能因為休息一會這樣的小利而暫時停止學習,這樣子學習是會讓自己更加“貪圖小利”,如果面前是一個巨大的誘惑呢?所以我們要從一開始就抗拒小利,認真休息。這難道不是學習的道理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句是我最喜歡的一句,我都到這句話時就肯定,孔子一定是一個重視學習方法的一位長者。在學習時,我們會學到很多知識,但如果我們不去反復地溫故它,也許有一天,這些知識就慢慢離你而去;在生活中,我們周圍的朋友,家人都會給我們提一些建議,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我們都要虛心接受他們的建議,這樣才會成長進步;當你小有名氣時,定當還有人不太了解你,這時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君子的表現(xiàn),我們要表現(xiàn)得平靜一點,讓別人一看就知道自己是一個有學問的人。這難道不是學習的好表現(xiàn)嗎?

孔夫子知道的知識是多少呢?猶如那滔滔江水吧。

《論語》所帶來的道理數(shù)之不盡,孔夫子流傳的學習精神也不會殆盡。我們應當感謝《論語》帶來的知識,更應當感謝孔夫子編纂了這篇千古長論。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320003.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