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教案設計(通用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9-13 08:58:10
挑山工教案設計(通用5篇)
時間:2023-09-13 08:58:10     小編:MJ筆神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我?guī)痛蠹艺覍げ⒄砹艘恍﹥?yōu)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挑山工教案設計篇一

〔解題〕

這是當代作家馮驥才寫的一篇散文。

本課寫“我”在登泰山時碰到一位挑山工,發(fā)現(xiàn)他雖然身挑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慢,總是不聲不響地從游人身邊走過,又悄悄地走在前頭去了。從挑山工的行動上悟出一條人生哲理:無論做什么事,只要朝著一個目標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獲得成功。

本文用一個詞語“挑山工”作標題,表明本文以寫人為主?!疤羯焦ぁ?,是“挑夫”或“挑腳夫”的一種,本文指往山上、山下為別人挑貨物、行李的人?!疤羯健辈皇恰疤羝鹕健?,而是“在山上挑”。

〔結構分析〕

文章共7個自然段,先介紹泰山的挑山工,提出一個疑問,再寫“我”對挑山工的觀察,解決疑問;最后寫“我”的感悟。依這樣的思路去劃分,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寫在泰山上有許多的挑山工,他們挑著重擔,走的路比游人多一倍,但是,奇怪的是他們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這一段是“設疑”。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寫“我”用親眼所見的事實,證實挑山工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又通過與挑山工談話,弄清他們速度不慢的原因。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點。作者詳細地記敘了他所觀察的一個挑山工的形象,以及“我”與“他”的登山“比賽”,證實他登山的速度確實不慢。作者帶著疑問去攀談,了解到其中的奧秘,解開疑團。這一段是“解疑”。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寫“我”從挑山工的形象與話語中受到啟發(fā)教育。這一段是“感悟”。

〔語意理解〕

“在泰山上,隨處都可以碰到挑山工?!?/p>

這句話寫出“我”觀察挑山工的地點?!半S處”一詞點明挑山工十分普通,并非有超凡體力與能力的超人?!疤┥健?,山名,位于山東省泰安市以北。長200千米,其主峰玉皇頂海拔1524米。泰山突兀峻拔,雄偉壯麗。秦皇漢武等古代帝王均在此封禪,祭告天地。許多文人墨客也來泰山覽勝,留下精美詩篇與題刻。泰山是“五岳之首”,“旭日東升”“晚霞西照”“黃河金帶”“云海玉盤”為泰山四大奇觀。泰山與華山、衡山、恒山、嵩山為我國著名的五大名山,稱“五岳”。

這4句話具體形象地描述了挑山工挑貨登山時的主要特點。第1句描述挑山工挑貨登山的姿態(tài),作者抓住兩只胳膊的分工與動作,寫出其協(xié)調(diào)的美;第2、3句描述挑山工挑貨上山的步行方向,作者用“折尺”作比,形象地寫出曲折向上的特點,又細致地描寫了在折尺線路上行走的特點;第4句科學地分析這樣登山的優(yōu)越性:方便、省力。

這兩句用比較法,寫游人與挑山工登山的行為態(tài)度與效果的差別,用游人襯托挑山工登山之“神”,進一步證明他們的速度不慢。第1句列舉了游人登山的不同興致,但都以“游”和“玩”為目的,心情輕松,沒有重負,不必著力趕路,可以盡情地觀覽、賞玩;再對比寫挑山工,在游客“游”與“玩”中已經(jīng)走到前邊去了。前文寫游客曾“從他們身邊走過”,這里寫他們又從游客身邊追過,而且是游客玩興正濃,毫無覺察情況下追過,這使游人驚詫不已,“認為他們像仙人,是騰云駕霧趕上來的”?!帮栍[”,看個夠。“題句”,游覽時為留紀念而寫的`語句?!膀v云駕霧”,原指傳說中仙人利用法術乘著云霧飛騰,本文寫挑山工原本落在游客身后,現(xiàn)在卻突然趕到前邊,于是“我”聯(lián)想到仙人騰云駕霧。作者借這個聯(lián)想形容挑山工登山的速度之“快”,情態(tài)之“隱”。

這是一位挑山工解釋他們速度不慢的原因。共5句話。第1、2句把游人與挑山工登山的走法作比較,游人很“隨便”,挑山工卻步步踩實,不能耽誤。前者無時間限制,重玩樂;后者要把握時間,重堅持。兩相比較,其本質(zhì)差異就十分鮮明了。第3、4句解釋走法不同的原因。“要那樣”,這是一種假設,“那樣”,指游客邊走邊玩的走法?!皟商煲驳讲涣松巾敗?,指出這種走法的結果,即要拖很長時間,無法完成送貨上山的任務,自然得不到“腳費”,另外,貨擔沉重,拖的的時間越長,消耗體力越大。所以必須“一個勁兒往前走”,這是完成任務、達到成功的最好辦法。這段話道出挑山工速度不慢的兩個秘訣:步步踏實,持續(xù)前行。

挑山工教案設計篇二

1.學會本課溜、貨、奏、衡、誦、杖、過、肉、束、耽、誤、哲12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光溜溜、貨物、節(jié)奏、平衡、誦讀、超過、肌肉、拘束、耽誤、哲理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頂?shù)牡览怼?/p>

聯(lián)系課文對挑山工挑著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講的意味深長的話的意思。

1.對挑山工的話的理解。

2.怎樣讓學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

1.學習生字詞語。

2.初讀課文。

3.學習課文第一、二自然段。

1.我們游覽名山,常??吹揭恍┘缣糁匚?、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登攀的人,他們就是挑山工。(板書課題)

2.播放《挑山工》情景劇,大致了解泰山上挑山工的情況。

1.讀讀課文,了解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樣登山的,想想我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2.把你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畫下來,多讀讀、想想。

3.學習生字新詞

2.把你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聽,同學間簡單交流各自的理解。

3.交流學習詞語的收獲。

(1)說出貨、奏、超三個字的部首。

(2)注意衡、拘、耽三個字的讀音。

(3)讀生字組詞。

(4)說說書寫中要注意的問題。

(5)組詞:

溜( )貨( )奏( )衡( )誦( )

留( )貿(mào)( )泰( )橫( )頌( )

杖( )肌( )耽( )誤( )哲( )

仗( )機( )枕( )娛( )折( )

4.讀課文。

1.指名朗讀本段。大家思考: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2.討論。

(1)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什么?(講挑山工登山的特點,板書登山二字)

(2)挑山工是怎樣登山?(先講挑山工的姿勢再講排山工登山的路線是折尺形的。板書姿勢路線折尺形)從文中找出講挑山工姿勢的話讀一讀。教師拿出折尺給學生演示,什么叫折尺形。比較折尺與直線的線段,從而讓學生明白,一是所走的路線,二是折尺形比直線要長。

(3)挑山工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線? (一是東西木碰在臺階上,二是還能節(jié)省些力氣。)

(4)挑山工走折尺路線帶來什么困難?(路程比游人大約多一倍)

3.學生輕聲閱讀本段,邊讀邊想排山工當時登山的情形。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詳細地描寫挑山工的登山特點呢?帶著這個問題繼續(xù)讀課文。

1.指名讀本段,大家思考:

(1)作者對什么感到奇怪?

(2)騰云駕霧指什么?

2.交流。

(1)雖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是他們花的時間并不比游人多。

(2)指傳說中利用法術乘著云霧飛行。本課來形容看到挑山工突然趕到前面引起的聯(lián)想。

(3)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指導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前兩個自然段,比一比,誰朗讀得好。

1.抄寫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繼續(xù)學習課文。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頂?shù)牡览怼?/p>

1.自由讀第三自然段,思考:

(2)攀談是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要走過去跟他攀談?

2.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組談一談。

3.全班交流。

(1)我和同一位挑山工三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第二次是在回馬嶺那條陡直的山道前;第三次是在半山的五松亭。這三次相遇,每一次都是開始時我們很快就超過了他,但結果總又是他走到了前面。(學生交流這個問題時,板書經(jīng)歷山下回馬嶺五松亭。)

(2)攀談就是閑談,隨便聊聊。因為作者感到奇怪,很想解開心中的迷。

4.有感情地朗讀本自然段。(本自然段大部分用告訴別人事情的語氣讀,挑山工的話用解釋的語氣讀。)

指名讀本段。想一想,本段主要講了什么?(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迷)

1.指名讀本段。

2.討論:

(1)挑山工是怎樣為作者解開心中不解之謎的?用課文中的話說說,如果能用自己的話說更好。

(2)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樣?

(3)為什么挑山工和游人有這么多不一樣呢?

3.交流:

(1)略

(2)游人東看西看,玩玩鬧鬧,總得停下來,高興怎樣就怎樣;挑山工一步踩不實不行,更不能耽誤工夫,得一個勁往前走。

(3)游人是來游覽的,哪里好玩就停在哪里,目標散亂;挑山工有任務,目標專一。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齊讀本自然段。

2.討論:

(1)包蘊哲理分別是什么意思。

(2)山民的幾句樸素的話,包蘊著什么意味深長的哲理?

3.交流:

(1)包蘊是包含的意思。哲理是有著普遍意義的、有深刻意義的話。

(2)只要認定目標,步步踩實,一個勁兒往前走,走長了,就能跑到前面;如果像游人那樣東看西看,走走停停,看起來走得很快,結果反而比挑山工慢。

這個道理不僅適合于登山,而且具有普遍意義,做其他事情也是這樣,誰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舉例說明。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特別注意長句、破句的讀法)

1.齊讀本自然段。

2.討論:

(1)句中破折號的作用?破折號后面的話是什么?

3.交流:

(1)句中破折號是解釋說明,破折號后面的話是我畫的一幅畫的畫面。(看圖)。

(2)它字面上講指的是這幅畫,實際上是指畫中主人公那種認定目標、堅韌不拔、不斷攀登的可貴精神。

(3)這個句子是因果關系的句子。前半句講結果,后半句講原因,意在強調(diào)后者,即我需要挑山工這種精神,它將永遠激勵著我。(學生回答問題時,板書作者需要精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挑山工教案設計篇三

1.理解課文內(nèi)容,學習挑山工一心向著目標,腳踏實地,一個勁兒往前走的精神,[語文教案]五年級語文上冊《挑山工》教學設計。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3.學會本課的生字和新詞,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用“耽誤”、“樸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理解挑山工說的話的深刻含義,并從中受到啟迪。

1.生字生詞卡片。

2.寫有“讀讀寫寫”中詞語的小黑板。、

1.指名朗讀“導讀”部分,了解本組安排的篇目和重點訓練項目。

2.導入新課。板書:挑山工。同學們已經(jīng)預習了這篇課文,誰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樣的人?預習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點?(學生自由發(fā)言,互相補充,認識可深可淺。)

3.指名按自然段朗讀課文。讀后適當評議,重點糾正讀錯字和讀破句的地方。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想想這部分主要講了什么。

2.討論。

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講挑山工登山的特點。)

挑山工是怎樣登山的?他們登山時的姿勢是什么樣的?找出課文里的話說一說。挑山工登山的路線是什么樣的?(是折尺形的。)

誰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學生討論后,教師可在黑板上圖示,或?qū)嵨镅菔尽?

挑山工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線,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樣直往上走?(東西不碰在臺階上;還能省些力氣。)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線帶來什么問題?(路程比游人約多一倍。)

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詳細地描寫挑山工登山的特點呢?帶著這個問題繼續(xù)讀課文。

1.齊讀第二自然段。

2.討論交流。

作者對什么現(xiàn)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雖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們花的時間并不比游人多。)

作者為什么感到奇怪?讀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飽覽”是什么意思?(充分地看,看個夠。)“題句”是什么意思?(就是為留紀念而寫的詩句。)“騰云駕霧”是指什么?(指傳說中利用法術乘著云霧飛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騰云駕霧”是指什么?(指傳說中利用法術乘著云霧飛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騰云駕霧”,是感嘆挑山工登山之快,對挑山工的領先感到吃驚,覺得不可理解,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五年級語文上冊《挑山工》教學設計》。)

1.用生字生詞卡片檢查學生的讀音。提醒注意:“奏”、“素”是平舌

2.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時有哪些不同的特點?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學生按要求自學思考。

3.討論交流。

“我”和一位挑山工幾次相遇?(三次。)這三次相遇分別是在什么地方?(請學生從課文中尋找答案。)這幾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都是在開始時“我們很快就超過了他”,但后來發(fā)現(xiàn)“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達我們相遇的地方。)

“攀談”是什么意思?(閑談,隨便聊聊。)作者為什么要“走過去跟他攀談”?(因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開心中的謎。)

作者的這個“不解之謎”是怎樣產(chǎn)生的?聯(lián)系前幾個自然段的內(nèi)容想一想。(是通過對挑山工與游人的對比產(chǎn)生的。)

1.學生各自朗讀第五自然段。

2.討論。

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個問句:“您看,是不是這個理兒?”挑山工是怎樣解釋“這個理兒”的?用課文里的話說一說。

“我跟你們不一樣”,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樣呢?

(游人:東看西看玩玩鬧鬧總得停下來高興怎么就怎么)

(挑山工:一步踩不實不行更不能耽誤工夫得一個勁兒往前走)

那么,為什么游人“高興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個勁兒往前走”呢?(游人是來游覽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標散亂;挑山工有任務,要按時把貨物送到山頂,目標專一,所以得一個勁兒往前走。)

1.學生齊讀第六自然段。

2.討論交流。

“心悅誠服”是什么意思?(誠心誠意地佩服。)“包蘊”指什么?(包含。)“意味深長”是什么意思?(指含著的意思耐人尋味,值得很好地體會。)什么是“哲理”?(有普遍意義的道理,有深刻意義的話。)

山民這幾句樸素的話里,包蘊著什么意味深長的哲理?(引導學生緊扣關鍵詞語,比較游人與挑山工的不同之處,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實不行”、“一個勁兒往前走”的含義,再深入到更深一層的認識:看準目標,堅持不懈,就能達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作者畫了一幅什么樣的畫?用課文里的話說一說。

作者為什么說“我需要它”,而且“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作者需要的僅僅是這幅畫嗎?(作者需要的不僅僅是畫,而是畫中挑山工那種認準目標,不斷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這幅畫掛在書桌前,是因為作者需要這種精神來激勵自己向前。)

1.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2.指名說說每個自然段講了什么內(nèi)容。

1.提出要求。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想想課文可以分成幾段,哪幾個自然段聯(lián)系起來可以成為一段,每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2.學生朗讀思考,教師巡視指導。

3.檢查交流。

課文可以分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講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長,但卻常常領先,作者對此提出了疑問;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是第二段,講作者與一個挑山工幾次相遇,通過交談,作者解開了心中之謎;第七自然段是第三段,講挑山工的精神對作者的啟示。

1.提出要求:把各段的段意連起來,就是這篇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大家練習說一說。 2.同桌互相討論。

3.指名發(fā)言,說說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1.指名讀小黑板上的詞語。

2.指名說說“拘束”、“騰云駕霧”、“耽誤”、“樸素”、“意味深長”的意思。

3.抄寫“讀讀寫寫”中的詞語。用“耽誤”、“樸素”造句。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按照預習要求預習《可愛的草塘》。

挑山工教案設計篇四

嘗試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提高理解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增強學習語文的興趣與自信心,真正達到自主讀書的目的。

一、自讀與導讀結合,感知文章脈絡,凸現(xiàn)重難點

在新課初始,教師設計這樣的自學題讓學生閱讀、思考;

1?讀通全文,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課文生字、新詞。

2?找出挑山工和游人是怎樣登山的段落讀一讀,想一想,你的疑問與作者一樣嗎?并把你的疑問寫下來。

4?文章有哪些你讀不懂的地方,請做上記號。

首先讓學生自讀感悟,然后小組合作學習與交流。在這個自讀與合作學習的平臺上,教師始終要關注、引導學生,使學生自學討論能深入下去,重視個別輔導,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討論中的焦點與難點問題。

二、直奔重點語段,品析語言文字,感悟文章事理

首先,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學生朗讀描寫挑山工與游人登山的語段,討論并畫出挑山工與游人登山路線對比的簡易圖。在全班交流時,選幾組進行展示,每組還要派一個代表解說該組的圖示、閱讀該段的體會。通過這樣的閱讀與再造想像的訓練,既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語言,又為學生口語表達訓練提供了機會。

方法一:教師重在啟發(fā)、引導學生學會在自讀、合作、探究的學習中,體會句子的蘊涵的意思。

思考題設計:聯(lián)系上下文,領悟重點詞語,聯(lián)系平時生活實際談感想,用自疑解答等學習方式,體會挑山工的話中蘊涵的意思,想一想你從中明白了哪些道理。

方法二:請閱讀理解挑山工說的話,完成下面練習:

(一)讀了挑山工的話,我們懂得了:

1?游人登山時,之所以比挑山工,是因為。請找出文中寫游人玩玩鬧鬧,總停下來的語句讀一讀。

2?挑山工登山之所以能,是因為。

練習(一)重點讓學生自學、朗讀感悟;

練習(二)要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討論,再反饋,使人人都能有發(fā)言表現(xiàn)的機會,同時,努力保證每一位學生在語言實踐中認識能力得到提高。

三、選擇性練習,深化獨特認識,拓展語言表達能力

根據(jù)學生不同水平和需要,教師設計不同的練習,讓學生從以下三題中選兩題完成。

練習:

1?請你把文中最喜歡的語段摘抄下來。

2?如果見到挑山工,你想對他說什么?請寫下來。

3?挑山工的幾句樸素的話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請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寫一寫自己的體會。

挑山工教案設計篇五

1.理解課文內(nèi)容,學習挑山工一心向著目標,腳踏實地,一個勁兒往前走的精神。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3.學會本課的生字和新詞,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用“耽誤”、“樸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理解挑山工說的話的深刻含義,并從中受到啟迪。

教具準備:

1.生字生詞卡片。

2.寫有“讀讀寫寫”中詞語的小黑板。、

教學時間:三課時。

1.指名朗讀“導讀”部分,了解本組安排的篇目和重點訓練項目。

2.導入新課。板書:挑山工。同學們已經(jīng)預習了這篇課文,誰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樣的人?預習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點?(學生自由發(fā)言,互相補充,認識可深可淺。)

3.指名按自然段朗讀課文。讀后適當評議,重點糾正讀錯字和讀破句的地方。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想想這部分主要講了什么。

2.討論。

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講挑山工登山的特點。)

挑山工是怎樣登山的?他們登山時的姿勢是什么樣的?找出課文里的話說一說。挑山工登山的路線是什么樣的?(是折尺形的。)

誰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學生討論后,教師可在黑板上圖示,或?qū)嵨镅菔尽?

挑山工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線,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樣直往上走?(東西不碰在臺階上;還能省些力氣。)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線帶來什么問題?(路程比游人約多一倍。)

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詳細地描寫挑山工登山的特點呢?帶著這個問題繼續(xù)讀課文。

1.齊讀第二自然段。

2.討論交流。

作者對什么現(xiàn)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雖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們花的時間并不比游人多。)

作者為什么感到奇怪?讀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飽覽”是什么意思?(充分地看,看個夠。)“題句”是什么意思?(就是為留紀念而寫的詩句。)“騰云駕霧”是指什么?(指傳說中利用法術乘著云霧飛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騰云駕霧”是指什么?(指傳說中利用法術乘著云霧飛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騰云駕霧”,是感嘆挑山工登山之快,對挑山工的領先感到吃驚,覺得不可理解。)

朗讀課文。

2.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時有哪些不同的特點?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學生按要求自學思考。

3.討論交流。

“我”和一位挑山工幾次相遇?(三次。)這三次相遇分別是在什么地方?(請學生從課文中尋找答案。)這幾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都是在開始時“我們很快就超過了他”,但后來發(fā)現(xiàn)“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達我們相遇的地方。)

“攀談”是什么意思?(閑談,隨便聊聊。)作者為什么要“走過去跟他攀談”?(因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開心中的謎。)

作者的這個“不解之謎”是怎樣產(chǎn)生的?聯(lián)系前幾個自然段的內(nèi)容想一想。(是通過對挑山工與游人的對比產(chǎn)生的。)

1.學生各自朗讀第五自然段。

2.討論。

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個問句:“您看,是不是這個理兒?”挑山工是怎樣解釋“這個理兒”的`?用課文里的話說一說。

“我跟你們不一樣”,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樣呢?

(游人:東看西看玩玩鬧鬧總得停下來高興怎么就怎么)

(挑山工:一步踩不實不行更不能耽誤工夫得一個勁兒往前走)

那么,為什么游人“高興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個勁兒往前走”呢?(游人是來游覽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標散亂;挑山工有任務,要按時把貨物送到山頂,目標專一,所以得一個勁兒往前走。)

1.學生齊讀第六自然段。

2.討論交流。

“心悅誠服”是什么意思?(誠心誠意地佩服。)“包蘊”指什么?(包含。)“意味深長”是什么意思?(指含著的意思耐人尋味,值得很好地體會。)什么是“哲理”?(有普遍意義的道理,有深刻意義的話。)

山民這幾句樸素的話里,包蘊著什么意味深長的哲理?(引導學生緊扣關鍵詞語,比較游人與挑山工的不同之處,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實不行”、“一個勁兒往前走”的含義,再深入到更深一層的認識:看準目標,堅持不懈,就能達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作者畫了一幅什么樣的畫?用課文里的話說一說。

作者為什么說“我需要它”,而且“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作者需要的僅僅是這幅畫嗎?(作者需要的不僅僅是畫,而是畫中挑山工那種認準目標,不斷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這幅畫掛在書桌前,是因為作者需要這種精神來激勵自己向前。)

熟讀課文,體會挑山工說的話的深刻含義。

1.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2.指名說說每個自然段講了什么內(nèi)容。

1.提出要求。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想想課文可以分成幾段,哪幾個自然段聯(lián)系起來可以成為一段,每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2.學生朗讀思考,教師巡視指導。

3.檢查交流。

課文可以分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講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長,但卻常常領先,作者對此提出了疑問;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是第二段,講作者與一個挑山工幾次相遇,通過交談,作者解開了心中之謎;第七自然段是第三段,講挑山工的精神對作者的啟示。

1.提出要求:把各段的段意連起來,就是這篇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大家練習說一說。

2.同桌互相討論。

3.指名發(fā)言,說說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1.指名讀小黑板上的詞語。

2.指名說說“拘束”、“騰云駕霧”、“耽誤”、“樸素”、“意味深長”的意思。

3.抄寫“讀讀寫寫”中的詞語。用“耽誤”、“樸素”造句。

六、布置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按照預習要求預習《可愛的草塘》。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344616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