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杜甫傳讀書筆記篇一
馮至的《杜甫傳》一書,是在準備開課時偶然尋得。開課的課題是杜甫的《石壕吏》,詩中的杜甫猶豫、徘徊,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記錄下了石壕村中發(fā)生的.抓壯丁一事。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讀懂“三吏”中的這一首,又何以走進杜甫的情感深處呢?于是,這本《杜甫傳》便成了不得不讀的一本書。
講到杜甫,總要同時想起李白。李杜二位大詩人之間的區(qū)別,《滄浪詩話》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從我的主觀角度看來:于人,更認同青蓮的飄逸豪放,于詩,則更欣賞少陵的沉郁頓挫。
“沉郁頓挫”這四字評語,正是杜甫一生的艱難苦恨在詩句上的投影。從外部環(huán)境來看,杜甫生不逢時,中國正從歷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但國家不幸詩人幸,亂世中的顛沛流離,讓杜甫吃盡了苦頭,卻給中國文學史獻出一位詩圣。
然而從更深層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劇和藝術成就來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與詩人思想的獨立性之間的互相擠壓。這不僅是杜甫,也是中國古代大多數(shù)文人苦苦掙扎的根源。
長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羨慕自由,又渴望官職。在唐代政治日漸走下坡路,人民不斷被剝削的時候,杜甫開始關注民生。安史之亂讓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讓他擁有了接觸民眾的機會。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邊時,他的詩變得“充滿了初唐以來應制詩、奉和詩一向慣用的詞藻,缺乏充實的內(nèi)容”,但事實上,杜甫并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后來杜甫被派到華州,他才“從一個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詩人的崗位上”。從此,他開始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過,杜甫終究是“封建社會里一個愛人民、愛祖國的詩人”,人民因為國家連綿不斷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為了保衛(wèi)國家卻不得不這樣,杜甫此時的矛盾已經(jīng)不是關于個人,而是對于國家對于人民的無限憂慮?!妒纠簟氛沁@一時期的作品。
《杜甫傳》的作者馮至既是一位詩人,同時又是一位研究德語文學的`學者。因此,從《杜甫傳》中,不難從字里行間看出作者的深情和嚴謹。全書篇幅不長,就十幾萬字,卻是高度濃縮,決不摻水。
杜甫傳讀書筆記篇二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是我國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巔峰。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杜甫傳讀書筆記摘抄,歡迎閱讀參考!
杜甫,應該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唐代詩人。他的詩歌把社會現(xiàn)實與作者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達到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的完美統(tǒng)一,也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詩歌被當代稱為“史詩”《杜甫傳》的作者馮至自幼熱愛杜甫,無論在什么時期,他都沒有停止對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節(jié)選。
初到長安,杜甫漫游時代時的豪邁之情還未消逝,但與社會現(xiàn)實的接觸漸多,豪邁之情也被一種心理矛盾漸漸替代。由于政治正顯露出日趨腐化征象,杜甫這種矛盾心理也更加濃烈,心中的無奈也愈甚。經(jīng)過這十年的磨礪,使他的詩風形成沉郁頓挫的風格。
安史之亂的開始,也標志著杜甫流亡生活的開始。這幾年的流亡生活,也讓杜甫更加貼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間疾苦,使其是個充滿憂國憂民的情懷,展現(xiàn)當時社會狀態(tài)、政治形勢,表達了人民的情緒與愿望。
當時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毀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毀了他的仕途和夢想,卻成就了他的詩歌和他在中國詩壇中不可磨滅的地位,猶如鳳凰涅盤般重生!從官宦世家的公子到為在長安謀職而不擇手段的小吏;從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內(nèi)心矛盾的無奈詩人;從只為個人忙碌的士人到憂國憂民的沉郁詩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進入“詩圣”,一步步邁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內(nèi)心困頓轉而進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帶有傳奇色彩的愛國詩人,一位萬方多難成就的詩圣!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是我國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巔峰。這些偉大的作品背后,是一顆偉大的心靈,一種博大的情懷。
憂國憂民是杜甫詩作的一大特征。這種風格不僅是亂世的產(chǎn)物,更是詩人偉大人格的體現(xiàn)——自覺不自覺地站在國家與人民的立場,心憂國家,心系民眾,同情百姓的苦難遭遇,一顆挽救社會的心在劇烈跳動,一種幫助人民擺脫沉重枷鎖的激情在涌動。長安十年,歷盡坎坷,杜甫仍舊不愿徹底放下自己的雄心,那顆渴望救黎民于水火的誠心。這些因憂國憂民而興起的滿腔熱忱,形成現(xiàn)實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的力量源泉,這種從政的熱情,在屢遭冰霜之后,代作“詩史”創(chuàng)作的雛形。
把詩人從政的愿望轉化為批判揭露黑暗現(xiàn)實正是當時的腐朽社會。這種沉悶的黑暗,催生了一位政客從政救國救民的理想,但同時,它一次又一次戲弄著一位詩人。如果腐朽的力量只是作用于黎民,那它將催生一代救世名臣,可悲的是它竟摧毀了一位救世之臣,那么,它將催生了它所摧毀不了的一代詩人。長安十年,個人的凄涼際遇,與黎民的苦難交際交融,孕育出了現(xiàn)實主義的巔峰之作,這份情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源泉。
閑坐巖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繞清風,一個逍遙的詩人。觀杜甫。
嘆抉擇。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羨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長安謀得一個官職,他懷念李白,羨慕李白還繼續(xù)著那種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卻不得不跟這種生活告別。人的一生最難戰(zhàn)勝的就是自己,一顆心,兩個方向,雙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無奈。轉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許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卻牽著握筆的雙手遨游在書海,無奈,惟獨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嘆仕途。上帝以胃口為誘餌將一顆顆飄蕩的心領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蕩蕩,起起浮浮,忠的呈現(xiàn)似乎注定要以奸來陪襯,陰謀籠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這種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擊,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憤!憤奸臣,這不是一個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當時社會的悲哀,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嘆詩才?!霸娛ァ倍鸥τ闷湟簧炀汀霸娛贰?,他寫“絕”了唐詩,也寫“完”了唐詩。他之后的詩韻格律,最終都以他的詩篇為金科玉律,“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北征》,他的律詩千秋無匹。當杜甫二字成為教科書上的???,當稚嫩的童音將杜甫的詩讀入空際,心中的那份贊嘆無法壓抑。
嘆人格。一首首堅硬的詩源于一個偉大的人格,一雙腳觸摸這片曾經(jīng)流血的土地,一雙眼看盡戰(zhàn)亂的殘酷,人生的悲涼,一對耳聽盡人間的哀哭,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將這份內(nèi)心的震撼揚于詩中,搖動了封建這座堡壘,將民憤、民怨、民饑、民寒訴說。
獨坐孤石,心立堅竹,俯瞰塵世,寫盡悲苦,滿心愁緒的詩人。讀杜甫。
杜甫傳讀書筆記篇三
基于上述的生活實踐和思想傾向,杜甫在對待人民的態(tài)度上也達到了他以前的作家所不曾達到的高度。這就使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人民性。這有以下各方面的表現(xiàn)。
在《又呈吳郎》中,他通過寡婦的撲棗,更說出了窮人心坎里的話: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歸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步履隨春風,村村自花柳。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見有?;仡^指大男,渠是弓弩手。名在飛騎籍,長番歲時久。前日放營農(nóng),辛苦救衰朽。差科死則已,誓不舉家走。今年大作社,拾遺能住否?叫婦開大瓶,盆中為吾取。感此氣揚揚,須知風化首。語多雖雜亂,說尹終在口。朝來偶然出,自卯將及酉。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鄰叟?高聲索果栗,欲起時被肘。指揮過無禮,未覺村野丑。月出遮我留,仍嗔問升斗。
“指揮過無禮,未覺村野丑”,在一千二百多年前,一個曾經(jīng)侍候過皇帝的人,對待勞動人民竟能如此平等親切,是極為少見而可貴的,也是富有進步意義的。白居易《觀稼》詩:“言動任天真,未覺農(nóng)人惡?!北闶鞘艿蕉鸥Φ慕桃???傊?,作為一個詩人,只有在杜甫筆下才能看到如此眾多的人民形象。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他寧愿“凍死”來換取天下窮苦人民的溫暖。白居易《新制布裘》詩:“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穩(wěn)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秉S徹《鞏溪詩話》說白居易“推身利以利人”,不及杜甫的“寧苦身以利人”,這評比也是公允的。
當然,杜甫對人民的同情是有限度的。他是一個封建士大夫,只能在維護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尋求減緩人民災難的辦法,反對人民的“造反”。盡管他寫過“資賊本王臣”,承認了“官逼民反”;當元結在詩中痛恨官不如賊的時候,他也給以熱烈的支持;但是當袁晁在浙東起義時,他卻寫出了“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吳越”的詩句,這就很清楚地表現(xiàn)了他的階級局限。
“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歲暮》)——對祖國的無比熱愛,是杜甫詩歌人民性的第二個特征。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一旦大亂初定,消息忽傳,他又會狂喜得流淚。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真是“潑血如水”。由于熱情洋溢,一派滾出,因而也就使人忘其為戒律森嚴的律詩。
杜甫始終關懷著國家命運,象“向來憂國淚,寂寞灑衣巾”、“安危大臣在,不必淚長流”這類詩句是很多的。隨著國家局勢的轉變,他的愛國詩篇也有了不同的內(nèi)容。比如,在安史之亂期間,他夢想和渴望的就已經(jīng)不是周公、孔子,而是呂尚、諸葛亮那樣的軍事人物:“凄其望呂葛,不復夢周孔?!?《晚登襄上堂》)他大聲疾呼:“猛將宜嘗膽,龍泉必在腰!”(《寄董卿嘉榮》)而“哀鳴思戰(zhàn)斗,迥立向蒼蒼”(《秦州雜詩》),也決不只是寫的一匹“老肅霜”,而是蘊含著一種急欲殺敵致果的報國心情在內(nèi)的詩人自己的形象。因此從最深刻的意義上來說,“三吏”、“三別”并非只是揭露兵役黑暗、同情人民痛苦的諷刺詩,同時也是愛國的詩篇。因為在這些詩中也反映出并歌頌了廣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愛國精神?!拔馂樾禄槟?,努力事戎行!”(《新婚別》)這是人民的呼聲,時代的呼聲,也是詩人自己通過新娘子的口發(fā)出的愛國號召。黃家舒說:“均一兵車行役之淚,而太平黷武,則志在安邊;神京陸沈,則義嚴討賊?!?《杜詩注解》序)從戰(zhàn)爭的性質指出杜甫由反戰(zhàn)到主戰(zhàn)同樣是從國家人民的利益出發(fā),是有見地的。
“必若救瘡痍,先應去蝥賊!”(《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一個愛國愛民的詩人,對統(tǒng)治階級的各種禍國殃民的罪行也必然是懷著強烈的憎恨,而這也就是杜詩人民性的第三個特征。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驈氖灞狈篮樱阒了氖鳡I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v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zhàn),被驅不異犬與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h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tài)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微闔葉垂鬢唇。背后何所見,珠壓腰及穩(wěn)稱身。就中云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箸厭飫久未下,巒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空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沓實要津。后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楊花雪落復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殿前兵馬雖驍雄,縱暴略與羌渾同。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
這時,官吏的貪污剝削也有加無已,《歲晏行》說:“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贬槍@些現(xiàn)象,作為一個人民詩人,他有時就難免破口大罵,把他們比作虎狼:“群盜相隨劇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三絕句》)把他們看作兇手:“萬姓瘡痍合,群兇嗜欲肥!”(《送盧十四侍御護韋尚書靈櫬歸上都》)可惜,階級的局限使杜甫仍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統(tǒng)治者身上:“誰能叩君門,下令減征賦?”同時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忠告他的朋友們要作清官:“眾僚宜潔白,萬役但平均!”真是“告誡友朋,若訓子弟”(《杜詩胥鈔》)。
除上述三方面這些和當時政治、社會直接有關的作品外,在一些詠物、寫景的詩中,也都滲透著人民的思想感情。比如說,同是一個雨,杜甫有時則表示喜悅,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奔词故谴笥?,那怕自己的茅屋漏了,只要對人民有利,他照樣是喜悅:“敢辭茅葦漏,已喜禾黍高?!?《大雨》)但當久雨成災時,他卻遏止不住他的惱怒:“吁嗟乎蒼生,稼穡不可救。安得誅云師,疇能補天漏!”(《九日寄岑參》)可見他的喜怒是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以人民的利益為轉移的。在詠物詩中,有的直接和現(xiàn)實聯(lián)系,如《枯棕》、《病桔》等;有的則是借物寓意,因小明大,如《螢火》刺宦官的竊弄權柄,《花鴨》刺奸相的箝制言論,至如《麂》詩:“衣冠兼盜賊,饕餮用斯須”,那更是憤怒的譴責。所有這些,都可以看作政治諷刺詩。
杜甫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大自然。他那些有關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如《月夜》、《月夜憶弟》、《夢李白》等,也無不浸透著摯愛和無私精神?!叭诡l夢君,情親見君意”、“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他對李白的友誼是如此深厚。我們祖國的山川風物是美不勝收的,杜甫并不是山水詩人,但他卻比之一般山水詩人寫出了更多的山水詩,而且自具特色。中國有五岳,杜甫用同一詩題《望岳》寫了其中的三個:泰山、華山、衡山。此外象隴山、劍閣、三峽、洞庭等等也都作了出色的描繪?!扒爻菢情w煙花里,漢主山河錦繡中”(《
清明
》),“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鳥山花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從這類句子
,我們也就可以看出這類詩同樣飽含著詩人的愛國激情。杜甫傳讀書筆記篇四
杜甫,應該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唐代詩人。他的詩歌把社會現(xiàn)實與作者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杜甫傳
讀書筆記
,歡迎閱讀。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是我國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巔峰。這些偉大的作品背后,是一顆偉大的心靈,一種博大的情懷。
憂國憂民是杜甫詩作的一大特征。這種風格不僅是亂世的產(chǎn)物,更是詩人偉大人格的體現(xiàn)——自覺不自覺地站在國家與人民的立場,心憂國家,心系民眾,同情百姓的苦難遭遇,一顆挽救社會的心在劇烈跳動,一種幫助人民擺脫沉重枷鎖的激情在涌動。長安十年,歷盡坎坷,杜甫仍舊不愿徹底放下自己的雄心,那顆渴望救黎民于水火的誠心。這些因憂國憂民而興起的滿腔熱忱,形成現(xiàn)實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的力量源泉,這種從政的熱情,在屢遭冰霜之后,代作“詩史”創(chuàng)作的雛形。
把詩人從政的愿望轉化為批判揭露黑暗現(xiàn)實正是當時的腐朽社會。這種沉悶的黑暗,催生了一位政客從政救國救民的理想,但同時,它一次又一次戲弄著一位詩人。如果腐朽的力量只是作用于黎民,那它將催生一代救世名臣,可悲的是它竟摧毀了一位救世之臣,那么,它將催生了它所摧毀不了的一代詩人。長安十年,個人的凄涼際遇,與黎民的苦難交際交融,孕育出了現(xiàn)實主義的巔峰之作,這份情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源泉。
閑坐巖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繞清風,一個逍遙的詩人。觀杜甫。
嘆抉擇。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羨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長安謀得一個官職,他懷念李白,羨慕李白還繼續(xù)著那種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卻不得不跟這種生活告別。人的一生最難戰(zhàn)勝的就是自己,一顆心,兩個方向,雙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無奈。轉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許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卻牽著握筆的雙手遨游在書海,無奈,惟獨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嘆仕途。上帝以胃口為誘餌將一顆顆飄蕩的心領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蕩蕩,起起浮浮,忠的呈現(xiàn)似乎注定要以奸來陪襯,陰謀籠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這種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擊,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憤!憤奸臣,這不是一個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當時社會的悲哀,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嘆詩才?!霸娛ァ倍鸥τ闷湟簧炀汀霸娛贰保麑憽敖^”了
唐詩
,也寫“完”了唐詩。他之后的詩韻格律,最終都以他的詩篇為金科玉律,“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北征》,他的律詩千秋無匹。當杜甫二字成為教科書上的常客,當稚嫩的童音將杜甫的詩讀入空際,心中的那份贊嘆無法壓抑。嘆人格。一首首堅硬的詩源于一個偉大的人格,一雙腳觸摸這片曾經(jīng)流血的土地,一雙眼看盡戰(zhàn)亂的殘酷,人生的悲涼,一對耳聽盡人間的哀哭,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將這份內(nèi)心的震撼揚于詩中,搖動了封建這座堡壘,將民憤、民怨、民饑、民寒訴說。
獨坐孤石,心立堅竹,俯瞰塵世,寫盡悲苦,滿心愁緒的詩人。讀杜甫。
今天,懷著朝圣的心態(tài),我來到了杜甫的故鄉(xiāng)鞏義。原定今天下午3點從開封出發(fā),下午5點到鞏義。但是由于開封與我心中的開封存在些許差異,所以決定提前離開。8點先乘火車到鄭州,停留半小時后轉車去鞏義。
鞏義要去兩個地方:一個是康百萬莊園,另一個是杜甫陵園。其實還有一個地方是杜甫故里。但是那里是開發(fā)后的旅游景點,想必不會缺少香火。相比而言,陵園中的杜甫會更加需要人們的安慰。
獨自旅行,比較隨性。我偏愛徒步,因為怕坐車會錯過很多不為人知的角落。從康百萬莊園出來,直接沿路上山,一路上全是嵌在山崖里的民居。已經(jīng)風化多年的木頭門周圍是掉渣的土墻,不時有幾個人從門里出來,用穴居人的目光目送著我走向山上。
途徑一個小時,終于在半山腰找到了杜甫陵園。杜甫墓與我之前看到的那些漢墓大小差不多,與他們不同的是這里有人收門票。陵園里邊在建的是杜甫祠堂還有類似博物館之類的東西,目前僅僅是完成了搭建,里邊什么也沒有。整個園林地處半山腰,十分安靜。杜甫的墳冢前有一尊康熙年間的石碑,上邊刻著:唐杜少陵先生之墓。墳冢周圍雜草重生,好像是在訴說著這位唐朝詩人的多舛命運。
提到詩人,絕大多數(shù)人的第一反應是李白。沒錯,李白在很多人心中,已經(jīng)成為了唐詩的代名詞。余光中先生曾評價李白說:酒入豪腸 ,七分釀成了月光 ,還有三分嘯成劍氣,秀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不光是當代人這么評價他,就連同在唐朝的杜甫都不禁贊嘆道: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在我看來,李白的地位之高,常常令人望塵莫及。他高的圣潔,甚至高的有些飄渺。令人嘆為觀止,甚至令人不敢觸碰。相比于李白,杜甫則顯得更為平易,更為親民。他的詩歌,被人們成為詩史,多是當時的社會寫實。也因此,讀杜甫比讀李白,我們能更加感受到親和力,同時也更能看清杜甫漂泊后半生的慘淡命運。
建秩序的日益強化,他成了后代詩人學習的楷模,成了我國古代影響最大的詩人。在唐朝,杜甫直到去世,也沒有像李白那樣名聲大噪。正像他長眠于此的陵園,不為人所知,默默的躺在了半山腰上。
杜甫算中唐詩人,他一生五十九歲,將近四分之三的時間是在盛唐度過的。盛唐既是出狂人的時代,他又和李白、高適和岑參這樣的狂人交往,也就不可能沒有染上幾分狂氣。 如《望岳》中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又如《房兵曹胡馬》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早年的這些詩句,展示出他不平凡的氣度,表明他內(nèi)心充溢著盛唐的浪漫精神。也正因為這樣,當他中年身處窘境,體味炎涼的時候,他始終保持著正視現(xiàn)實的熱情和突入時代的勇氣。
安史之亂爆發(fā)時,杜甫已四十四歲。因為當時他沒有什么名氣,所以從安祿山的戰(zhàn)火中逃了出來,投靠了唐肅宗。唐肅宗念他忠義,賜官于他。可杜甫的性格,是沒法在當時的官場中立足的。不久他被貶,最后辭官,開始了晚年的流亡生活。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杜甫則更進一步,不光是不得志,甚至連吃飯都成問題了,他還大聲呵斥“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當他看到衰敗中的唐朝還在戰(zhàn)爭,在村里征召男丁的時候,他還要為百姓們哀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壯丁被征發(fā)到西北邊境去送死,這是多么驚心動魄的慘景啊! 在小農(nóng)社會里,從來都重男輕女,然而杜甫卻嘲笑諷刺似的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只會默默地哭泣。因為杜甫和他們一樣,都是弱者。
弱者與弱者還不同。老婦的弱是手無束雞之力,然而杜甫還有一桿筆,還有他曾經(jīng)的狂人胸懷。他還在為君所憂,為民所殤。在秋風掀掉他草屋房頂?shù)臅r候,在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的時候,他居然還能想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土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一向如此,用自己從來都被苦難壓扁的目光撐出一片樹蔭,苦苦地去為別人遮雨。直到自己走投無路了,杜甫還在《又呈吳朗》中寫道: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沾巾。這個無食無兒的婦人,到杜甫門前來打棗充饑,只是一個秋天的事,詩人竟把她記住了。第二年,詩人把這所房子借給一個吳姓親戚。還特意寫這首詩叮囑說:“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要不是窮得沒辦法,這婦人何至于稀罕這幾個棗子?正因為她心懷恐懼,因此來打棗時一定要盡可能對她和藹一些。這首詩算不上華麗,純粹是一片真情。詩人用如此廣大的心胸去關懷最底層的窮人時,他自己也正是一個無依無靠的窮人。三年后晚年的杜甫積勞成疾體弱多病,最終客死在湘江上的一條船里。
杜甫,應該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唐代詩人。他的詩歌把社會現(xiàn)實與作者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達到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的完美統(tǒng)一,也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詩歌被當代稱為“史詩”《杜甫傳》的作者馮至自幼熱愛杜甫,無論在什么時期,他都沒有停止對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節(jié)選。
初到長安,杜甫漫游時代時的豪邁之情還未消逝,但與社會現(xiàn)實的接觸漸多,豪邁之情也被一種心理矛盾漸漸替代。由于政治正顯露出日趨腐化征象,杜甫這種矛盾心理也更加濃烈,心中的無奈也愈甚。經(jīng)過這十年的磨礪,使他的詩風形成沉郁頓挫的風格。
安史之亂的開始,也標志著杜甫流亡生活的開始。這幾年的流亡生活,也讓杜甫更加貼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間疾苦,使其是個充滿憂國憂民的情懷,展現(xiàn)當時社會狀態(tài)、政治形勢,表達了人民的情緒與愿望。
當時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毀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毀了他的仕途和夢想,卻成就了他的詩歌和他在中國詩壇中不可磨滅的地位,猶如鳳凰涅盤般重生!從官宦世家的公子到為在長安謀職而不擇手段的小吏;從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內(nèi)心矛盾的無奈詩人;從只為個人忙碌的士人到憂國憂民的沉郁詩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進入“詩圣”,一步步邁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內(nèi)心困頓轉而進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帶有傳奇色彩的愛國詩人,一位萬方多難成就的詩圣!
杜甫傳讀書筆記篇五
“杜甫傳”讓人們感受到了現(xiàn)實的殘酷,而杜甫又是這個現(xiàn)實的受害者與申述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杜甫傳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參考!
1、大時代的大動蕩和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潛規(guī)則
杜甫20歲后的生活可大致分為4個時期:南北壯游(玄宗開元十九年至天寶四載731--745);困居長安(天寶五載至十四載746--755);為官流亡(肅宗至德元載至乾元二年756--759);漂泊西南(肅宗上元元年至代宗大歷五年760--770)。
在這4個時期里,從天寶十四載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整個唐朝陷入一片混亂,戰(zhàn)爭不斷,政權不穩(wěn),民生凋敝。即使8年后安史之亂被平定,唐王朝也是虛有其表,藩鎮(zhèn)割據(jù),外族侵犯頻繁,局部地區(qū)(尤其西南)兵變實屬常事。社會的大動蕩使得統(tǒng)治階級已經(jīng)無暇顧及治國人才的篩選,而是更看重可以迅速平定戰(zhàn)亂的武將。這一點可以從757年唐肅宗感動著杜甫的報國熱忱,任命杜甫為左拾遺,而看似相當重要的職務卻由“從八品”官員擔任,看出皇帝并不是需要什么真正的諫臣,而是把他當做身邊的點綴。而當時杜甫也只是一個名氣不大的詩人,生活條件的惡劣,年齡的增長使他疾病纏身,形容枯槁。就第一印象來說,他不可能是必需的人才。而且杜甫在這之前有很多寫實詩歌是針砭時弊的,如:《兵車行》《麗人行》等,是官僚階層難于容忍的,統(tǒng)治階級不會讓一個會或可能制造對他負面影響的人身居要職。
如果時代沒有開始安史之亂,杜甫的前途會不會更有希望呢?答案是:也不會!唐玄宗從開元之治晚期開始沉湎女色,荒于政事,政權由奸相李林甫、楊國忠把持長達十九年之久,而李林甫最疾恨文人,怕他們?nèi)我馀u朝政對自己構成威脅,于是策劃了無一人及第的科考,還對玄宗謊稱“野無遺賢”。而這次考試35歲的杜甫也參加了,他把這次考試看成他唯一的出路并且以為一定能成功,不料是這樣的結果。落榜的同時,杜甫的父親可能在奉天縣令的任上不久就去世,他的家境從此無法給他帶來任何物質上的支持和任何有利前途的人脈關系。在家道沒有完全衰微時,他的壯年有十年漫游,而他漫游途中所結識的朋友多是游獵玩樂的朋友,并沒有什么實際上能援引他去做一番事業(yè)的人物。即使這個時期結識的李白,李邕,高適等名人,對杜甫的前途也并沒有起多大作用。杜甫所推崇的耿介人士張九齡,嚴挺之都被李林甫排擠,離京不久便逝去;李白,賀知章等也上疏請度為道士,歸還鄉(xiāng)里;李邕在任上被李林甫勢力暗殺;左丞相李適之貶為宜春太守后也被迫自殺;而后來與杜甫關系密切的房管也貶為宜春太守。可見當時的唐王朝統(tǒng)治階級何其腐敗黑暗。
杜甫的為官經(jīng)歷有三次。755年,長安,也許是上承左丞相韋見素的詩起作用,44歲的杜甫,被任為河西縣尉。但當時的縣尉是為惡的官職,他已然辭卻改就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任務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門禁鑰匙,職位正八品下。為此他寫了詩《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但沒工作多久,安祿山打到洛陽,長安淪陷,國難官不成。757年,鳳翔,46歲的他被唐肅宗任為左拾遺,職務是供奉皇帝,進諫言,舉賢薦良,職位從八品上。但僅工作三個多月,肅宗不喜歡他,被放還回家。764年,成都,53歲的杜甫受嚴武的舉薦任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職位從六品上,但因幕府幕僚間相互傾軋的狀態(tài)使杜甫心力交瘁,次年正月便辭職卸任。從他的事業(yè)軌跡看,杜甫沒有大起,也不存在大落,甚至談不上是一條事業(yè)線。
任何時代都有潛規(guī)則。楊玉環(huán)受寵,全家得勢;李林甫掌權,異己得誅,在這樣動亂的時代,這樣腐壞的統(tǒng)治階級,這樣無情的潛規(guī)則下,杜甫沒有好的地位,沒有優(yōu)的背景,沒有多的錢財,沒有厲害的人脈,沒有驚人的治國之才,上級不討喜,同級不討好,想要有所作為實屬難事。史料記載,在天寶十載,玄宗舉行三個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廟和天地。杜甫寫出三篇辭氣壯偉的“大禮賦”進獻,得到玄宗賞識,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他則等待分配,但沒有下文。之后他不斷寫詩投贈權貴,希望得到舉薦,但都沒有結果。可見杜甫前途的無奈,外在的壓迫和排擠是占很大比重的。
2、奉儒守官的追求和厚重的社會責任感
膳部員外郎,杜審言子杜閑(就是杜甫的父親)任奉天縣令。可見,杜甫出身于有悠久傳統(tǒng)的官僚家庭,自小耳濡目染的是忠君報國的儒家思想,而他也極其推崇他的祖先杜預和祖父杜審言,希望可以延續(xù)先人的事業(yè)和文才,重興家庭聲勢。在《進周賦表》里“奉儒守官,未墜素業(yè)”可見杜甫的人生理想和事業(yè)追求。他中年時期積極謀取官職,不惜向任何一個當權者尋求援引,結果總是讓人抑郁。一直堅持自己的夢想和追求是值得敬佩的,但沒有結果的追求是不夠明智的,是在自我施壓,自我禁錮,是很無奈的。
杜甫的事業(yè)追求心是超出他能量之外的負擔,除此之外,他的精神自我禁錮還在于他有著厚重的社會責任感。他的出身使他在當時享有很多特權,但他一生多是在貧困中度過。他的強烈愛國心讓他即使窮,也要獨善其身,還要兼濟天下;即使沒有物質的救助,也要用詩為苦難人民申訴。他為逃役的老翁一家寫《石壕吏》;為不足年齡被迫征兵的孩童作《新安吏》,自己草堂漏雨他想的是天下仕子的處境;自己有溫飽問題卻為孤居無食的老婦寫解圍信;為新婚后作死別的夫婦吟《新婚別》……他無時無刻不關心天下蒼生,他沒有學李白的放任瀟灑,他沒有學陶淵明的遺世獨立,他追隨著屈原式的堅守,卻比屈原更堅韌。當社會處于病態(tài),當人民處于水深火熱,自己想極力援救卻無計可施,他的無奈會有多重?!
3、為仕期間的失誤
這篇傳記展現(xiàn)的杜甫生命中的一個片段,如同一首苦難而又壯美的歌.
這篇傳記是詩人寫詩人,作者馮至是中國現(xiàn)代杰出的詩人.
長安十年
若是沒有進士的失敗,想必他也不會體會到這種社會的現(xiàn)實.
流亡
后來恢復了,他才得一令他稱心的官職.
短短三個多月,杜甫念及兩京淪陷,人民疾苦,他忠于他的職責。似乎沒有這些經(jīng)歷杜甫也不會堅守他的崗位,他也有一些野心。
侍奉皇帝與走向人民
杜甫仍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遺。
是風翔的一段經(jīng)歷給他的教訓太大了呢,還是這平靜的官僚生活把他的視野僅限制在皇帝周圍,而看不見廣大的人民呢。這為杜甫再一次回到群眾中作了一個鋪墊。
杜甫經(jīng)歷了有關征兵役等事件,在那段日子里他寫了“三吏”“三別”等佳作。
這風云多變,憂患重重的現(xiàn)實社會,導致了杜甫一生無窮的苦難杜甫詩感人的力量由此產(chǎn)生:詩人無論“慨世”還是“慨身”,他的感情總是和國家危機,人民疾苦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大部分詩篇都充滿著個人的與時代的血淚。
“杜甫傳”讓人們感受到了現(xiàn)實的殘酷,而杜甫又是這個現(xiàn)實的受害者與申述者。
從詩人到圣人
或許,杜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打著自己的算盤,想著自己的利益,長安十年里,盡管他真真切切地羨慕李白的瀟灑生活,但是杜甫依舊不肯放棄謀取一官半職的想法;盡管杜甫明白官場的黑暗,甚至親身經(jīng)歷過中書令李林甫的陰謀,但在所進之賦中仍舊無比夸贊那些勢利的權貴們。對于汝陽王李琎和駙馬鄭潛,杜甫一方面在贈給他們的詩中說他們對待自己“招要恩屢至,崇重力難難”,私下里卻說自己“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吹竭@,我不禁覺得“虛偽” 、“趨炎附勢”這些詞用在此時的杜甫身上也毫不為過,杜甫似乎與小人也差不了多少了。
但是,杜甫終究是杜甫?!抖鸥鳌废蛭覀兛坍嬃诉@樣一個后來的杜甫,接近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窮困潦倒,甚至自己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的情況下,仍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仍為“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而哀嘆“天地終無情”,仍為“積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 “塌然摧肺肝”。一個自身難保、未老先衰的人卻無時無刻不在為百姓著想,無時無刻不在為百姓擔憂。這時杜甫已完全融入百姓之中,他已將自己的生命與百姓緊緊相連,這一刻的杜甫,絕不再是虛偽的渴望謀求一官半職的杜甫,也不再是盲目侍奉皇帝、安于享樂的杜甫,這一刻的杜甫,才是我們一直敬仰的偉大的詩圣杜甫!
或許有人會毫不猶豫回答說是經(jīng)歷,是杜甫一生遭遇的無數(shù)的坎坷和磨難。對,這個回答自然是正確的。十年長安的仕途之路讓杜甫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官場黑暗,四處流浪的痛苦經(jīng)歷讓杜甫深深體會到人民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但是僅僅靠此就能造就我們的一代詩圣?試問 ,難道像杜甫這樣仕途不順的人很少? 難道像杜甫這樣被迫流亡的人很少?難道像杜甫這樣目睹人民處于水生火熱中的人很少?但是,詩圣又有幾個?不也僅僅只有杜甫一個。經(jīng)歷固然會對杜甫的轉變起一定作用,但是我想,最關鍵的因素并不是他的經(jīng)歷,而是他自身,而是一顆他一直深深埋在自己內(nèi)心的種子,一顆叫做“同情百姓”的種子!
假如杜甫沒有在內(nèi)心埋下這顆“關心百姓”的種子,那么無論他經(jīng)歷多么多的人生坎坷,目睹多么多的百姓不幸,也只會變得更加麻木,對自己的人生更加麻木,對百姓的遭遇更加麻木。但是從剛來到長安開始,杜甫除了與別人一樣驚嘆長安耀眼的事物外,還比別人多一樣東西,那便是對百姓痛苦的同情,也就是那顆種子。以后的日子里,無論是當官,或是流浪、逃命,杜甫始終帶著這顆同情百姓的種子,盡管有時虛偽,盡管有時趨炎附勢,盡管有時自身難保,但那顆種子卻一直在他的心中,并悄悄地生根、發(fā)芽、生長。而杜甫的自身經(jīng)歷,無論是因被統(tǒng)治者擱置而壯志難酬,還是因四處流亡而目睹百姓的種種痛苦,全都成為那顆種子的養(yǎng)料。最終,幾十年的風風雨雨讓那顆種子變成了參天大樹,而杜甫,也成為了為百姓的災難而憂,為百姓的疾苦而吟的詩圣!
從平凡甚至虛偽的人到最后讓人敬仰的圣,看似天大的轉變,或許,從杜甫在心中埋下“同情百姓”的那顆種子起,便已成為一個必然!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3451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