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故鄉(xiāng)讀后感 故鄉(xiāng)魯迅讀后感(大全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9-17 08:56:02
魯迅故鄉(xiāng)讀后感 故鄉(xiāng)魯迅讀后感(大全9篇)
時間:2023-09-17 08:56:02     小編:FS文字使者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魯迅故鄉(xiāng)讀后感篇一

《故鄉(xiāng)》是現(xiàn)代文學家魯迅于1921年創(chuàng)作的一篇短篇小說。以下是小編帶來的故鄉(xiāng)讀后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故鄉(xiāng)讀后感(一)

這些遠不夠,真正讓“我”感到快樂的是在山野風光里的游樂。兒童對大自然有著成年人所不及的特殊敏感。百草園是“我”的天堂,這里有優(yōu)美的風景,神奇的故事,無盡的樂趣,可以充分發(fā)揮孩子們活潑好動、天真好奇以及愛美的天性,增強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拔摇痹诓菽鞠x鳥中玩得樂此不疲。

注目于菜畦的“碧綠”、??暗摹白霞t”、蜂一與菜花的“金黃”,聆聽到鳴蟬的“長吟”、蟋蟀的“彈琴”一與“油嶺”的低唱。大自然是如此地吸引兒童,即使身在三味書屋讀書心卻飛往百草園。封建教育關住了孩子們的軀體,卻關不住他們天真活潑的心靈。

故鄉(xiāng)讀后感(二)

看了魯迅的《故鄉(xiāng)》這篇小說,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閏土了。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無非就是他那少年與中年兩個年齡階段的巨大差異和變化了。

童年的魯迅,仿佛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著“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xiàn)在已經有那么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現(xiàn)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jiān)獄相比也已經只有毫厘之差了。作為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tài)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為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

《故鄉(xiāng)》中,魯迅不僅點到了家鄉(xiāng)的改變給人一種惆悵的感覺,更用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證明一個詞——改變。不論是家鄉(xiāng)的改變還是人物的改變,魯迅的文章總是給人一種微言大義的感覺,特別是最后一句:世上本是無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路。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魯迅故鄉(xiāng)讀后感篇二

閏土長大后之所以過的不好,是因為他沒讀過書,沒有知識。

文中有句話: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四角的天空。這句話中的“院子”便是學校,就是說“他們”和“我”都在讀書。而閏土沒有去,他在海邊。

像閏土這樣的生活乍一看很有趣,很自由。所以作者當時很羨慕閏土的生活。

但這樣的生活帶來的是什么?閏土長大后過的好嗎?不好。他這時的生活很困難:多子、饑荒、苛稅。他本也不可能過好。因為:福禍相依。閏土兒時的生活為福;長大之后的生活為禍。

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如我自己。三年級寒假時,我一直在和爸爸攻克數(shù)學;因為當時我的數(shù)學在主科中是墊底的,所以攻克起來很困難:放假之后,我每日起床后就幾乎離不開學習桌半步,三年級下冊的數(shù)學課本終日不離桌面,接著便是四年級上冊的。那時提前學數(shù)學對我來說像是在走一條坑坑洼洼的路,可走這條路的我是個瞎子:一步沒走好,掉進了“坑”里,好不容易摸索著爬上了“坑”頂,一抬腳又是一個“坑”……我就這樣艱難地走著這條路??梢园堰@看作“禍”。

這所謂的“禍”漸漸有了效果。我的眼前漸漸有了光亮,使我看到了周圍的環(huán)境,看清了哪是“坑”哪是路。數(shù)學提前學習容易多了,開學后聽課、做題都變得輕松多了。我學數(shù)學的路變得暢通無阻,而這一切的“?!保际蔷売谌昙壓俚摹暗湣?。

又如《塞翁失馬》。故事的順序大概是這樣的:丟馬——馬帶駿馬歸——騎馬摔斷腿——躲過招兵。換成“福、禍”順序為:禍——?!湣!2⑶?,上件事中的“禍”造就這件事中的“福”;這件事中的“福”又引出下件事中的“禍”。故事中,塞翁一直在說:“這不一定是禍(這不一定是福)。”就是因為他懂得:福禍相依。

福與禍是一件事的兩個面,有福必有禍,有禍必有福。此兩者不能獨存,它們是相依的?!暗湥V?;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边@就是:福禍相依。

魯迅故鄉(xiāng)讀后感篇三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狈彩情L別故鄉(xiāng)、再次歸家的人們,都不免有此番感慨。然而,魯迅先生回到闊別20余年的故鄉(xiāng)時的心境是悲涼的,晦暗的大氣、嗚咽的冷風、蕭瑟的荒村襯托出了那悲涼的氣氛。老屋出賣了,多年聚居的親族都離散了。這一切都會牽動著人的心,感傷也就不足為奇了。

然而鄉(xiāng)愁并非主要的,最讓人感到悲哀的卻是閏土的巨大改變。那個金黃圓月下西瓜田里的閏土不見了,站在作者面前的是一個捏著長煙管裹著薄棉衣在冷風中瑟瑟發(fā)抖的農民。閏土凄苦的生活是什么造成的呢?是那個社會。這一切都讓人感傷,鄉(xiāng)愁夾雜著作者對故鄉(xiāng)破敗的感慨,不免有萬種滋味齊聚在心頭的感覺。惟有希望才會讓人在寒冬里感到心底的一絲溫暖。哀傷與希望的交織可以說是《故鄉(xiāng)》的基調。

對我來說,回憶故鄉(xiāng)的時候只有留戀,因為自己的快樂的童年留在故鄉(xiāng)。

從鄉(xiāng)下小鎮(zhèn)來到北京,進了一所美麗的大學,卻喪失了我的聽覺,除了麻雀、灰喜鵲,和嘰嘰喳喳的烏鴉,我聽不到其他的鳥叫。我盯著那群飛遠的麻雀,告訴自己它們是黃鸝,是杜鵑,是布谷鳥......我聽不到麥叢里斑雞一長一短的叫聲,我聽不到松樹林里金翅兒的啼鳴,我聽不到秋空里“滴滴水”的清脆的裂響,我聽不到屋檐上燕子的歌。

以前看過豐子愷先生的一篇短文,叫做《實行的悲哀》。大意是說很多事情都是這樣,打算的時候興致勃勃,充滿了激情,可是真正實行起來了,卻會發(fā)現(xiàn)不過爾爾,難免有些失望。他特憊舉了學生放假的例子,大概也是我們當學生共同的感受吧,即放假前對假期的生活充滿了憧憬,真到了假期,想像中豐富多彩的生活其實也平淡得很。他把這形容為一種“悲哀”。

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小說時,我就深切地為這種“悲哀”所籠策。當然,還有一句更流行的話能將這種悲哀表達得更加貼切,那就是“相見不如懷念”。

其實,細致地想一下,也許會有這樣一個結論:人的想像力總比現(xiàn)實的可能性要大。當把一件事情想像得很美好時,現(xiàn)實不會那么美好;當把一件事情想像得很糟時,現(xiàn)實也不至于那么壞。于是,生活在現(xiàn)實中的人可能就是要比生活在憧憬中的人要平靜一些,不至于在大喜大悲中大起大落。

按照上面的說法,豐子愷先生文章的題目就應該改作《憧憬的悲哀》了。不是嗎?是我們自己無端地構造出一個“美好的假期”,而最后只能在現(xiàn)實中跌落;是“我”一直念念不忘早已不存在的月夜下的閏土,才會感到“氣悶”和“悲哀”。

想到這里,就愈感到小說結尾處的深刻了。“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原來讀這句話時,總覺得好,但不知道好在哪里?,F(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它是在敘述一種人生態(tài)度。魯迅先生說的“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意思并非讓人們放棄希望,而是把希望放在一個并不顯眼的位置,不要讓希望總是占據(jù)自己過多的視野。在現(xiàn)實中踏實地走著,這樣就不會總是失望,于是路有了,離希望也更近了。

我想魯迅先生的告誡也許特別適用于我們年輕人。從小就在 “長大了以后要當科學家”、“長大了以后要當藝術家”的口號中生活慣了,倒是很少被教育去認識現(xiàn)實中的困難。于是總是在失望中去接受現(xiàn)實,好像現(xiàn)實和理想總是矛盾的。為什么不能從一開始就平靜恬淡一點呢?這就會有更多前進時的喜悅,更少受挫時的沮喪了。

在沒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是需要理想和勇氣的,但這遠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要走,并且要一直走下去,持之以恒,永不放棄。

魯迅故鄉(xiāng)讀后感篇四

我認為魯迅在這篇文章中表達了多種悲哀。

魯迅先生先寫道童年時期,與閏土一起守瓜田,捕麻雀的故事。思緒不知不覺就回到了童年。但當閏土來時,一句“老爺……”打斷了他所有的回憶,他和閏土之間,好像突兀出一道無法逾越的溝壑,好像突兀出一面無法捅破的窗戶紙。童年,早已遠去。魯迅先生為這種封建制度,為這種“中國式”的奴才主義所憤恨,所悲哀。

可笑,明明只是層窗戶紙,可它保持了幾千年。明明只是一道溝壑,卻從沒有人想去填。

這時,魯迅先生又寫道:“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規(guī)定……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母親說,那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后,便定說是閏土埋著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里去;楊二嫂發(fā)見了這件事,自己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這是我們這里養(yǎng)雞的器具,木盤上面有著柵欄,內盛食料,雞可以伸進頸子去啄,狗卻不能,只能看著氣死),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著這么高低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

這看似平凡又啰嗦的文字,其實正恰恰表現(xiàn)了中國人的那種愚昧,又恰恰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那種悲哀。對此,我也實在不想再說些什么,大家都能體會到。

最后,魯迅先生說:“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p>

這實在是一種無奈的感嘆,一種凄涼。也許,我們永遠也無法體會到。

魯迅故鄉(xiāng)讀后感篇五

本站后面為你推薦更多魯迅《故鄉(xiāng)》讀后感!

魯迅的故鄉(xiāng)在魯鎮(zhèn),一個鋪滿石板路的地方,每一塊石板都顯得古老,這是它生命的原點。小時候他在這里長大,長大后他又曾來過這里,回憶過這里。小時候這里是他無憂無慮的童年,于是他童年的記憶就是美好的。長大后,他順著記憶的線又來到這里,人變了,物變了,與從前已有了一道深深的隔膜,觸動了他內心深處的痛楚,于是魯迅先生把他的吶喊與彷徨注入進了他以故鄉(xiāng)為背景的一篇篇文章之中去。

這樣一本名叫《故鄉(xiāng)》的書,收錄了他的14篇以故鄉(xiāng)為背景的小說與雜文,每一篇文章都在做著文字藝術的改革,他的文字,在對著社會批判,深深絡印在了我的心中。魯迅所處的時代,是悲慘的,于是他在揭露著每一個靈魂,每一種病態(tài)社會之中底層的事物。他的寫作,你可以不接受,卻一定會欣賞。

《故鄉(xiāng)》是一篇短篇小說,也被收錄進了這本書中。我第一次讀它只是略讀,故事情節(jié)卻印象深刻。我被故事中從友情到隔膜的情感震住了,我被那窮與富,那勢力的黑暗的氣氛給震住了。作者兒時的朋友閏土,他曾經與閏土一同玩耍,聽閏土講許多新鮮的事。那時,是天真爛漫的童年,他的身旁,是一個少年閏土。作者那時是一只尚未出籠卻渴望知道與認識這世界的小鳥,閏土那時,便是他了解外面世界的眼睛。他們那時還是朋友,作者的語言輕松,他對這個朋友,有心底之中的祝福,希望看到長大后的一個幸福的閏土。但是,長大后的閏土的光景卻是凄涼了。

而這篇文章真正令人悚然的,并不是與他們的少年時代相對比的貧苦與艱難,令我的心真正顫然一動的,是那聲分明的“老爺”。魯迅回到家鄉(xiāng),物是人非,他彷徨了,他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的一人一事,都變得陌生了,聽到閏土這凄凄的一聲“老爺”,令人的心麻木了,驚恐了,彷徨了。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與長大后的對比,揭露了貧窮的生活與社會最底層的麻木,又讓我想到了書中的另一篇文章《祝?!?。

“什么是吃人?”是我看完《狂人日記》以后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卻在這篇文章之中找到了答案?!俺匀恕敝傅氖且环N淪陷,還是社會最底層的女性的淪陷。從妻子到傭人,從傭人到改嫁的女子,丈夫和新生孩子相繼去世,她,淪落成了乞丐。病態(tài)的社會,是這樣吃人的吧。文章中的作者、祥林嫂與魯鎮(zhèn)上的人是三個不同的.靈魂,他們互相滲透在一起,一滴一滴滲透出后面的故事。情感,在文章中卻顯得不重要了,卻穿聯(lián)著這整篇文章,對祥林嫂的可憐與恐懼。當新年里家家都喜氣洋洋之時,卻有一個落魄的老人倒下,被一幫勢力眼的人嘲笑著,說她是不祥的象征,“吃人”的社會呵。

魯迅的故鄉(xiāng),有他小時候的天真浪漫,也有他重新來到這里的彷徨。他雖然沒有像托爾斯泰、雨果等作家那樣,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傾注到一本長篇小說之中去,去小說之中揭露與吶喊,卻在這樣較零散的思想里,創(chuàng)作出了屬于自己的故事。

魯迅的文章,有如蕭條的早春,它盼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周圍萬籟俱寂。于是,他的文章就是先知的聲音,先知的吶喊。魯迅大膽揭露這社會的現(xiàn)實,揭露人性的腐敗和陰暗,但他心里卻祝福著這個社會的兒童,大聲地為新時代吶喊著“救救孩子”,且祝福著未來的孩子之間連接著的新的友誼。

魯迅故鄉(xiāng)讀后感篇六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蔽以缇吐犝f過它卻總是不明白,讀懂后才知道本來沒規(guī)矩的事,做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規(guī)律。

魯迅年少時家里為祭祀,無意中認識了與自己年齡相仿的閏土,雖然他是仆人,雖然他不能擁有像魯迅一樣的高等待遇,但是它擁有自由,當魯迅只能看著那四角的天空時,閏土在看瓜刺猹、雪地捕鳥、看跳魚兒、撿貝殼。在魯迅心中,閏土是他的偶像,是一個眼界開闊的農村少年。對于只能看見四角天空的少年,多少財富都是廢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20年后魯迅回到家鄉(xiāng),看到家鄉(xiāng)的變化他幾乎不敢相信。閏土來看魯迅他的臉已經布滿了皺紋,手也像干樹皮,時間在閏土的身上刻滿了痕跡,閏土跪下叫了一聲老爺。魯迅想過千種萬種的見面方式,唯獨沒有想到這一種對于以前的迅哥兒20年后的老爺跨度是不是有點大了。雖然他的臉上刻滿了痕跡,但是他最大的改變是他心里的改變?;蛟S他的心里還是想和魯迅玩的,但是當時的分界社會不允許,跟何況自己和魯迅還是一種主仆關系呢!一聲老爺包含著閏土多少的感情或懦弱、卑微或是時間長久的陌生也許只有閏土自己知道了。

看完了《故鄉(xiāng)》我有一種凄涼的感覺,我不禁打了一個冷戰(zhàn),難道友誼在時間的過濾中會褪色會暗淡嗎!少年閏土在社會的冷酷中淡淡消忘了,他的童心和無邪已經被社會一點一點無情的磨光了,正是因為這無情的社會,才讓魯迅拿起筆為后人開創(chuàng)一條大道來。

魯迅故鄉(xiāng)讀后感篇七

魯迅的《故鄉(xiāng)》這篇小說,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閏土了。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無非就是他那少年與中年兩個年齡階段的巨大差異和變化了。

首先,魯迅先生在回憶少年閏土的時候,描繪了一個鄉(xiāng)村孩子活潑可愛能干的形象,閏土知道鄉(xiāng)下很多趣事,也使魯迅先生對鄉(xiāng)下產生了向往。在少年時代,魯迅和閏土的意識中根本沒有少爺和仆人之分,都是哥弟稱呼。

而魯迅在這次回鄉(xiāng)途中所見到的二十年后的中年閏土,卻沒有一點兒時的活潑了,甚至從他身上看不到一絲少年閏土的影子。在魯迅先生對閏土的外貌描寫中可以看出中年的閏土十分貧窮,貧窮使他不像一個中年人,而更象一位老年人,生活的重擔壓得他抬不起頭來。

魯迅先生是這樣描寫中年閏土的:“他站住了,臉上現(xiàn)出歡喜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tài)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地叫道‘老爺……’”從這幾句話中,我看出他長大之后為自己的貧窮而非常自悲,他從心里自然地感受到自己與魯迅的距離,完全沒有了兒時與魯迅先生的兄弟情誼,成年閏土就是這樣的一個形象。

從魯迅的《故鄉(xiāng)》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

童年的魯迅,仿佛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著“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xiàn)在已經有那么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現(xiàn)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我們需要自由,我們要親身經歷,我們也要知道許多新鮮事,我們要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們要逃離束縛!

提起故鄉(xiāng),立即會想起童年諸多的故事,無論當時故鄉(xiāng)給予了多少苦痛,回味時更多的是笑與淚。對“故鄉(xiāng)”的情感不單單是人與人之間一般的感情,更多是沾染著個人色彩的精神感觸?!豆枢l(xiāng)》一文中,重回故鄉(xiāng)的種種感受都是建立在故鄉(xiāng)在少年時留下的記憶基礎上產生的,而那種記憶是美好的,難以磨滅的。就如同閏土的形象始終是可愛的少年,但現(xiàn)實卻總會打碎原有的美好,前后截然不同的人事帶來出乎意料的情感體驗,造成不同情感的矛盾。這樣的感情不是簡單純粹的,是繁雜的,“剪不斷、理還亂”,卻又無從逃避,帶著不言而喻的惆悵。需要慢慢地品、慢慢地讀,慢慢在腦海中將情絲織成一幅畫。

故鄉(xiāng)并沒有那般夢幻的風景,卻總被描摹成一幅畫,只是色彩的濃淡不同,都始終是藝術。魯迅用《故鄉(xiāng)》這篇小說紀念他的故鄉(xiāng),但故鄉(xiāng)實則沒有什么可紀念的,終究是過去的夢幻被現(xiàn)實的碎成齏粉,留有悲傷和懷念。魯迅的文字并非只是哀傷的嘆息,往往對未來也殘存著夢想和希望,希望后輩能夠擺脫歷史的禁錮,在一個美好的新天地中生活。正如文末寫道:“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故鄉(xiāng)讀后感篇八

一個深冬的早晨,冷風吹進船艙中,遠處是一片荒涼的村莊。魯迅又回到了久別的家鄉(xiāng),而這里的一切都變了,他一心一意冒著嚴寒只為了見一見他的故鄉(xiāng),看到這一幕,他的心也經不住悲涼起來。

第二天一早。魯迅滿懷激動地走進家門,親人們都出來迎接,說說笑笑,時間一晃就過去了……突然,有人在敲門,這是魯迅兒時的伙伴閏土。歲月如梭,已經相隔二十余年啦,曾經一起談笑,一起捕鳥,一起玩耍,天真無邪,兒時的記憶如閃電般劃過腦海。

魯迅兒時的故鄉(xiāng)是美好的,但歷經歲月磨礪,再熟悉的人也變得如此陌生,就像從未說過話,曾經他與閏土是最親密無間的好朋友?!皶r間不饒人”,以前的事也逐漸淡化,友誼是彼此的,但同樣需要維護。其實重要的原因就是魯迅長大了,成為了一名家喻戶曉的作家,前途無可限量,志向也是高遠的,不再是一個頑皮的少年。而閏土是在他家打工的傭人,雖然小時候一同玩耍,但長大后畢竟不是一路人,志向也不同,這讓他們各自分道揚鑣,也無話可說了。

現(xiàn)在我們就生活在自己的家鄉(xiāng),每次出游過后,回到家也會感到十分親切,并不會陌生,只是因為時間相隔不長。魯迅一別就是二十年,也記不清故鄉(xiāng)是否還是原來的樣子了,看著別了二十多年的故鄉(xiāng),比以前陳舊了,兒時的伙伴也陌生了,不禁變得心酸。這就是光陰的威力吧!

生活中我也有一起長大的九年的好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學習,揮灑汗水,同甘共苦,回想起來真是歷歷在目,她們使我的童年生活更富有樂趣,希望我們能夠不像魯迅與閏土那樣,可以友誼長存,珍惜現(xiàn)在美好的生活!

魯迅故鄉(xiāng)讀后感篇九

小說《故鄉(xiāng)》的研究已經經歷了兩個階段,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研究者一般將《故鄉(xiāng)》作為當年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將關注點集中在閏土身上,通過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對比,魯迅縱向地展示了社會的歷史性,對于農民命運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作了深刻的展現(xiàn)和探索。在傳統(tǒng)評論中的基本問題首先存在于對于少年閏土的敘述的評論解釋: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摸一把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p>

對于這一段描寫的解釋,典型地有如下引文:“小說追想過去,不是引導人們沉緬過去,而是引導人們正視現(xiàn)實。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中國現(xiàn)實,是殘酷地毀掉一切詩和美,制造慘絕人寰的悲劇的。在苦難生活中煎熬了二十年的閏土,已經失去了少年時候的勇敢、聰明、純樸、真摯的性格,已經埋葬了西瓜地上手捏鋼叉的小英雄形象。當他再度出現(xiàn)的時候,已經仿佛石像一般,臉上刻滿皺紋,連最深的愁苦也不能使這些皺紋動一動。他用增長了一倍的身材去承擔生活的重擔,他已經向尊尊卑卑的封建等級制度低下了頭。他向準備搬家進京的老朋友所要的雜物,暗示了他的人生,也暗示了他的信仰:長桌、椅子、抬評、草灰,說明他默默負起愈益沉重的家累,把行將榨干的血汗繼續(xù)榨到土地上去;香爐、燭臺,說明他在血汗人士的同時,希望靈魂升天,人世幸福求之不得轉而向神鬼世界尋求靈魂的安慰。小說采取類似電影蒙太奇的手法,把少年閏土和飽嘗艱辛的中年閏土這兩組鏡頭有機地組接起來,產生了一種連貫、呼應、對比、暗示的綜合效果,深刻地顯示了這位勤苦農民的悲劇命運和他靈魂中令人震栗的變化,使人驚心動魄地體味到:多子,饑荒,苛捐,兵,匪,官紳,把閏土磨難成一個木偶人了。閏土的形象是苦難深重的中國農民的出色畫像,茹苦含辛,質實勤懇,如大地一般厚重,如大地一般生產食糧,如大地一般任人踐踏。他是用來作為作者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xiāng)的表象的。作者追思往昔、諦視當今,是為了探索未來。他希望下一代‘應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生活。他對此憂心如焚,疑慮重重,但是作為先驅者,他深刻地揭示人生哲理,教導人們腳踏實地地開拓未來:‘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11]盡管評論者已經注意到了對于少年閏土的描寫是詩化的,“戀鄉(xiāng)之情,往往令人把故鄉(xiāng)詩化,而故鄉(xiāng)的一切詩、一切美,都收在這幅人與自然交融的神異的畫面上了?!币策€是將這段描寫當作與中年閏土的對比來研究,并從中概括出對農民命運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題旨。

其實,我們應該回到文本,小說在開頭,人物“我”已經說得很明白: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xiāng)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xiāng)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xiāng)?

我所記得的故鄉(xiāng)全不如此。我的故鄉(xiāng)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釋說: 故鄉(xiāng)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為我這次回鄉(xiāng),本沒有什么好心緒。

??

但我們終于談到搬家的事。我說外間的寓所已經租定了,又買了幾件家具,此外須將家里所有的木器賣去,再去增添。母親也說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齊集,木器不便搬運的,也小半賣去了,只是收不起錢來?!熬圩宥拥睦衔荨痹诋斈暌彩钱?shù)氐拇蠹易澹涳L光過,享過自己的尊榮的吧。祖上的事情“我”沒有說,但是父親時的景況是約略提到:

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這祭祀,說是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所以很鄭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講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

“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那就是說在他父親時代,同輩的各派各支能承辦祭祀的有三十家之多,那確是當?shù)匾淮蠹易宓牧???墒牵健拔摇边@一輩,家族敗落,以致他這一支連聚族而聚的老屋也保不住,不得不易姓了,甚至要等賣了老屋的錢去添置家具,所以“我”的別故鄉(xiāng)就是要從故鄉(xiāng)連根拔去,從此故鄉(xiāng)沒有這一家了。中國人作后輩的要有出息,有出息的要光宗耀祖,要衣錦還鄉(xiāng),要重修祖墳,因此小說中的“我”的實在是愧對先人的不肖子孫,他的回故鄉(xiāng)心緒能夠好嗎?正因此楊二嫂是那么令他討厭:

“??迅哥兒,你闊了,搬動又笨重,你還要什么這些破爛木器,讓我拿去罷。我們小戶人家,用得著?!?/p>

“我并沒有闊哩。我須賣了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臺了,還說不闊?你現(xiàn)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 大轎,還說不闊?嚇,什么都瞞不過我?!?/p>

我知道無話可說了,便閉了口,默默的站著。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錢??”

這段論述中有(a、)、(b)兩點尚有討論余地。

(b)尋故鄉(xiāng)與別故鄉(xiāng)的模式問題。這個模式在魯迅小說中是存在的,在這篇小說中也有故鄉(xiāng)問題,但是這里的故鄉(xiāng)是具體的,不能離開具體的情節(jié)而作任意的哲學的、思想的概括。《故鄉(xiāng)》里的故鄉(xiāng)其實有三個層次:一個是自然的故鄉(xiāng),一個是我的故鄉(xiāng)——它具體為一個大家族的過去與現(xiàn)在,第三是社會的故鄉(xiāng),具體為楊二嫂與閏土。在二十世紀的作家的小說中表現(xiàn)出濃厚傳統(tǒng)情感的作品并不少,而這些作品往往也正是最能撥動當代中國讀者的心弦的。比如巴金的《憩園》中“我”關于“園”的敘事。小說中敘述了三個家庭的園的故事:“我”的已經失掉的園,楊家小孩對于失掉的園的敘述,正在上演的姚國棟家的園的故事。

自然的故鄉(xiāng)構成了“我”敘述的背景與基調,在這個背景上,“我”的家族的過去與現(xiàn)在及“我”因此而生的感觸(“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構成“我”的敘述的一個傷感的調子,在這個傷感的調子下,閏土的今昔之變(閏土的昔日的小英雄與今天的“辛苦麻木而生活”)、楊二嫂的今昔之變(昔日的豆腐西施與今天的兩腳圓規(guī),“辛苦恣睢”的生活)與“我”的家族故事構成復調,而最后歸結到對于故鄉(xiāng)的別離的感傷(“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xiāng)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這里的“老屋”不是時間久遠之屋,而是祖上遺留之老屋),不過,敘述人并沒有沉緬在對于往昔的傷感中,而是在最后有所升華,由對于自己家族興衰的傷感升華到對于童年朋友人生的感慨,升華到對人與人關系的感慨,升華到對于所有人生的感慨與對于未來的美好的希望、祝福、勉勵: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xiàn)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

??我想: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后輩還是一氣,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愿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閏土要香爐和燭臺的時候,我還暗地里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么時候都不忘卻?,F(xiàn)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沒有這樣一個結尾,小說的品格將會低得多吧。傳統(tǒng)的決裂?接續(xù)?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348098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