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寡人之于國也出自哪本書(八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2-12-08 18:15:11
最新寡人之于國也出自哪本書(八篇)
時間:2022-12-08 18:15:11     小編:zdfb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寡人之于國也出自哪本書篇一

1、學習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歸納“數(shù)、發(fā)、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幾個句式的特點。

3、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錄音機、投影儀、教學磁帶、投影膠片

3課時

簡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讀課文。

同學們,我們在初中學過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暗玫蓝嘀薄笆У拦阎边€分別成為成語沿用至今。之所以會這樣,說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從中可以再進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學生可結合注釋①及課文后關于孟子的介紹來了解。

教師適當補充: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主張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揚性善,反對功利,反對戰(zhàn)爭,這些在當時列國紛爭的形勢下,被認為是脫離實際的空論。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進步意義。

1、放錄音二遍。

第一遍學生聽,要求認真聽,同時認真看課文,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

第二遍,學生跟著錄音輕讀。

2、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3、教師出示投影內容,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

投影

根據(jù)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棄甲曳()兵

(2)涂()有餓piǎo()

(3)雞豚()狗彘()之畜()

(4)數(shù)()罟()不入wū()池

(5)無()失其時

(6)謹庠()序之教

(7)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義

答案:

(1)yè

(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

(3)túnzhìxù

(4)cùgǔ洿

(5)無wú通假字,同“毋”

(6)xiáng

(7)頒bān通假字,同“斑”

(8)悌

4、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5.3、4名同學朗讀,以此檢查朗讀情況,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

6、男女同學比賽朗讀。

寡人之于國也出自哪本書篇二

1、了解《孟子》的有關知識;

2、歸納課內的文言文字、詞、句知識;

3、理解文中體現(xiàn)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賞體味孟子散文雄辯的說理藝術。

1、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課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

2課時

一、整體感知

1、由《論語》導入新課。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我們經(jīng)?!翱酌稀辈⒎Q,初中時,我們學習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都是勸說君王施仁政。今天我們學習《寡人之于國也》,看看孟子是如何憑著他高超的論辯技巧,闡述仁政的具體內容的。

2、介紹《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點(結合擴展資料中的相關知識)

3、教師范讀課文(或播放朗誦錄音)

(1)要求學生認真聽,糾正自己的讀音及句讀錯誤。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教師投影,正音:

根據(jù)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4、引導學生對照注釋默讀課文,把握全文大意

討論交流后,點撥:《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xiàn)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了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的問題。

從具體段落來看,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寫梁惠王為自己“盡心于國”,而“民不加多”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依據(jù)梁惠王有通過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幫助他認識到在政治上與鄰國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災的好事而已,本質上并沒有區(qū)別,使文章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據(jù)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戰(zhàn)國時國君所有的“統(tǒng)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張。

二、課文分析

1、提名5名同學分節(jié)朗讀課文,檢查糾正讀音、斷句。

2、學生齊讀課文

誦讀指導: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詡”的口氣讀出來。末尾“何也”要讀得稍重一些,疑問語氣加強。

第2段孟子設喻一段朗讀時慢一些,語氣應平緩。

第三部分排比,對偶句較多,要讀出孟子散文的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shù)奶攸c。要把反問句的反問語氣讀出來。

3、理清思路結構(在學生討論、明確段意的基礎上,教師板書)

4、學生對照板書,試背課文第1.2節(jié)

5、教師示范背誦第一節(jié),指導背誦方法

點撥、誘導:找出重點句,劃分小層,理出思路,注意層與層之間的聯(lián)系,注意關鍵詞和句子的異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誦。

三、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第一、二兩小節(jié)。

2、歸納文中的多義詞的含義。

一、歸納文言文字、詞、句知識

1、檢查背誦第一、二小節(jié)。

2、歸納文中重點字、詞、句的相關知識。

教師采用投影或印發(fā)相關提綱,列出所要歸納解決的相關字、詞、句,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提問,教師糾錯、明確,在課文注釋及“思考和練習”的基礎上補充。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

則連詞①順接,就,那么。(則移其民于河東、則何如)②轉接,卻。(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保?/p>

以介詞,①用、拿、把清以戰(zhàn)喻(用)樹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義(把)②介詞,憑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③介詞,按斧斤以時入山林④動詞,認為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⑤然而,相當于“而”,以衛(wèi)王宮

(7)應掌握的文言句式

指名學生口譯,重點點撥句式及翻譯注意點。

①否定句賓語前置

末之有也

②介詞結構后置

樹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義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③判斷句

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④固定格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8)疑難語句的理解、翻譯(指導學生翻譯,小組合作修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弧俏乙?,兵也’?”

點撥:要注意一詞多義“食”的翻譯,還要把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準確地翻譯出來?!巴俊笔恰霸诼飞稀钡囊馑?,句式是介詞結構后置和判斷句。在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要注意準確地表現(xiàn)孟子的思想感情。這兩句表現(xiàn)了孟子對酷政的批評,情感應是激昂的??勺g為:(貴族家的)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這些人)卻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官府)卻不知道開倉賑濟,百姓(饑餓)而死,卻說:‘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歲不好?!@種說法跟拿刀把人殺死,然后說‘不是我(殺的),是兵器(殺的)有什么不同?’

二、分析理解

引導學生重點討論以下問題:

(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說明了什么道理?

點撥:梁惠王自以為自己對于國家較他國國君盡心,自己的政策比鄰國好,鄰國之民會自動投奔他??墒?,鄰國之民不見少,自己的國民不見增多。因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會來“送死”呢?孟子以臨陣脫逃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風趣地說明,魏國的政策和鄰國的相差無幾,本質上講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鄰國。本體和喻體的貼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滿了邏輯的力量。

(2)孟子否定了魏國及其鄰國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呢?

先讓學生找出概括性語句將第四節(jié)分為兩小層,再讓學生比較兩小層列出的項目有什么差異。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并適度歸納整理,適當補充說明,適時板書內容框架,然后再引導學生對照板書在課文中劃出相關語句,引導學生背誦。

(3)梁惠王不顧人民死活,孟子在嚴厲批評他之后,為什么接著又說“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導學生認識孟子性善論的兩重性:一方面,他認為人應該從善,因此他反對統(tǒng)治者殘害人民,批評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認為人人都可以為善,因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覺擴充它,就能養(yǎng)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來,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難歸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會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結果就會使天下歸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時宜的,但他向梁惠王說這句話不是隨便應付的。

(4)指導學生背誦第3-5節(jié)。

三、品味鑒賞

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課文的基礎上,歸納總結本文所體現(xiàn)的孟子散文的特點。

點撥:本文從藝術上充分體現(xiàn)了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結構嚴謹。孟子的文章從表面看,鋪張揚厲,似乎散漫無紀,實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而且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可分割。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每一部分的內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xiàn)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②善用比喻。孟子善于運用比喻說理,文字顯得從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

③氣勢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辯的氣勢,表現(xiàn)在語言上是使用整齊的排偶句式。如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暢談“使民加多”的道理時,連用四組排偶句,音節(jié)鏗鏘,氣勢充沛。

(學生齊背第三節(jié),體味文章的氣勢)

四、課堂總結

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他繼承了孔子“仁”的學說并把它發(fā)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點也為“省刑罰,薄稅斂”,減輕人民負擔,表現(xiàn)出重視爭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爭取民心上,表現(xiàn)最充分的是民為國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看法,體現(xiàn)在《寡人之于國也》這一課中,他認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諸侯中稱王,必須實行仁政,而實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發(fā)展生產(chǎn),使老百姓“養(yǎng)生喪死而無憾”,進而“謹癢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對百姓進行教養(yǎng),使民心歸順。至此,百姓安居樂業(yè),“黎民不饑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對梁惠王的循循善誘中,孟子抓住重視百姓和王道形成的關系,體現(xiàn)出民為國本的思想,雖然在這一篇里,他沒有提民為貴,但是在闡述中已明確地表現(xiàn)出來,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災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歸順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為重。使百姓能夠在這個國家里“無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養(yǎng),才是治國的根本。他的思想有著積極、現(xiàn)實的意義,但在重武力,強調征伐的時代,又是遠離現(xiàn)實而又不切實際的,因而不被采用。

五、課后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完成隨堂練習

寡人之于國也出自哪本書篇三

本文選自語文新課標人教版必修3第三單元,屬于古代議論性散文。在此之前,必修1和必修2的文言文分別是古代敘事性散文和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與本文相較,文本內容較長,涉及的文言詞句的知識點較多教全面,已經(jīng)給學生打下了較好的基礎。因此,把梳理文意的任務交給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堂以釋疑問難為主。

本單元重在議論說理,那么,學習議論的藝術,感受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精髓并聯(lián)系現(xiàn)實做適當延伸就成了課堂的重點。本節(jié)課立足于文本,圍繞孟子的“仁政”思想展開,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和議論能力。同時,借助朗讀體會孟子雄辯的藝術特征。

同時,作為儒家思想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孟子不僅創(chuàng)立了仁政學說,也關注道德倫理,有極強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讓學生對此有所涉獵和思考,也是幫助他們感受孟子的有效途徑。

知識與能力:

1、結合預習疏通詞句,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受孟子思想的博大,學習其論辯藝術。

過程與方法:教師用情景設計、問題啟發(fā)作引導,學生的自主發(fā)現(xiàn)式學習與小

組探究式學習相結合。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孟子文章雄辯的氣勢,關注現(xiàn)實社會,注重提升修養(yǎng)。

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學習孟子運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藝術。

導入

(課前播放百姓逃難視頻)張養(yǎng)浩曾說,這天下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剛才的這個短片里,我們看到了戰(zhàn)亂之時,百姓輾轉流離、彷徨悲苦的凄慘情景。試想一下,如果當時你也身在其中,你的愿望是什么?(由學生回答引導)那么,百姓究竟需要些什么呢?希望孟子的智慧能夠給我們以啟發(fā)。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于國也》。

整體把握

齊聲讀,整體感知

學生拿著筆,將自己的與集體讀音不一致之處做標記,讀完后迅速核對統(tǒng)一。

自由讀,疏通詞句

學生結合課文注釋和此前的預習速讀全文,勾畫出不理解的字詞句,提出問題,師生共同商討解決。

教師出示五個句子請學生翻譯,以考查對文意的掌握情況。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內容探究

1、教師設疑,引導學生細讀文本

將學生分為三大塊,分別解決如下三個問題:

梁惠王為什么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探究其心理,結合時代背景)

孟子是怎樣向梁惠王說明道理的?(從論證方法和語言修辭特點方面思考)

本文中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有哪些?(注重理解概括)

要求:共同討論后要形成書面文字,推舉出小組長做代表發(fā)言?;卮鹨晕谋緸橐罁?jù),適當聯(lián)系所知的課外知識。

逐個解決問題(以學生的理解回答為主,教師引導輔助)

扣住“民不加多”的疑問把握梁惠王的心理,聯(lián)系第二段“王好戰(zhàn)”

介紹背景: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chǎn)力。這就造成了兵員匱乏、勞力不足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當務之急。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形象性:外在做法不同,本質相同

談具體措施的大量排比,可選取一段讓學生齊讀,感受其充沛的氣勢

“狗彘食人食”與“涂有餓殍”的強烈對比,及“刺人而殺之”的比喻,指出了統(tǒng)治者應有的態(tài)度

此題的關鍵點在于,不只是對原文的翻譯解釋,而要進行理解歸納。

(“王道之成”相較于“王道之始”,在物質生活層面有大幅度提升,并且涉及了文化教育層面。)

孟子,戰(zhàn)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繼承者與發(fā)展者。其“仁政”思想主要包括:

以民為本,反對暴政;

減輕刑罰,輕徭薄賦;

制民之產(chǎn),使民以時;

重視教化,與民同樂。

原來孟子是在告訴梁惠王,只要讓老百姓豐衣足食,得到應有的尊重,他們就會心滿意足了。帶著這種認知,讓我們一起再把最后三段朗讀一遍。

探究現(xiàn)實意義,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

孟子的“仁政”思想無疑是極具人文情懷的,可是在以利益和武力維持社會秩序的戰(zhàn)國時代并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同。但它的人文光輝并未消減,反倒在幾千年后的現(xiàn)代社會里大放異彩。請聯(lián)系現(xiàn)實,談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現(xiàn)代社會的體現(xiàn)。

提示:分田到戶,使農(nóng)民都有土地

取消農(nóng)業(yè)稅,給以種糧補貼

人大代表,尊重人民的意志

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

家電下鄉(xiāng)、城鎮(zhèn)醫(yī)保等

拓展延伸

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思想的博大不僅體現(xiàn)在治政方面,也表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這里,我選取了孟子學說中的幾句,請大家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感受。(引導學生提高完善個人品格,提高自身素質)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若學生打不開思路,教師可以以第二句做示范引導:

古人言:“知恥近乎勇?!毙邜u感也是人前進的動力。如果安于自己的落后,滿足于現(xiàn)有的安逸,我們是永遠沒有辦法超越他人,超越自己的。

結束語

這些文字所體現(xiàn)的僅僅是孟子思想的冰山一角。在群雄爭霸的戰(zhàn)國亂世里,在游說諸侯的艱難生涯中,孟子依然時時關心民生疾苦,處處傳播道德倫理。他的光輝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歲月而益發(fā)耀眼。那么,通過這短短的一節(jié)課,你收獲了什么?你還想了解什么呢?請大家將你的想法在課后形成文字交給老師,給老師的教學以好的反饋指導。謝謝大家!

板書設計

寡人之于國也

《孟子》

提問:民不加多

析因:五十步笑百步比喻

解答:具體措施排比

應有的態(tài)度對比、比喻

寡人之于國也出自哪本書篇四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

1.由《論語》導入新課。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我們經(jīng)?!翱酌稀辈⒎Q,初中時,我們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都是勸說君王施仁政。今天我們《寡人之于國也》,看看孟子是如何憑著他高超的論辯技巧,闡述仁政的具體內容的。

2.介紹《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點(結合擴展資料中的相關知識)

3.教師范讀課 baihua 文(或播放朗誦錄音)

(1)要求學生認真聽,糾正自己的讀音及句讀錯誤。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教師投影,正音:

根據(jù)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下劃線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①棄甲曳(?? )兵

②涂(?? )有餓piǎo(?? )

③雞豚(?? )狗(?? )之畜( )

④數(shù)(?? )罟(?? )不入wū(?? )池

⑤無(?? )失其時

⑥謹庠(?? )序之數(shù)

⑦頒(?? )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⑧申之以孝tì(?? )之義

明確:①yè②tú涂通假字,同“途”莩③tún 彘 xù ④cù gǔ 洿 ⑤wú無 通假字,同“毋”⑥xiáng ⑦頒bān通假字,同“斑’⑧悌

4.引導學生對照注釋默讀課文,把握全文大意

討論交流后,點撥:《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xiàn)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了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的問題。

從具體段落來看,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寫梁惠王為自己“盡心于國”,而“民不加多”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依據(jù)梁惠王有通過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幫助他認識到在上與鄰國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災的好事而已,本質上并沒有區(qū)別,使文章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據(jù)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戰(zhàn)國時國君所有的“統(tǒng)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張。

二、課文分析

1.提名5名同學分節(jié)朗讀課文,檢查糾正讀音、斷句。

2.學生齊讀課文

誦讀指導: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詡”的口氣讀出來。末尾“何也”要讀得稍重一些,疑問語氣加強。

第2段孟子設喻一段朗讀時慢一些,語氣應平緩。

第三部分排比,對偶句較多,要讀出孟子散文的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shù)奶攸c。要把反問句的反問語氣讀出來。

3.理清思路結構(在學生討論、明確段意的基礎上,教師板書)

4.學生對照板書,試背課文第1.2節(jié)

5.教師示范背誦第一節(jié),指導背誦方法

點撥、誘導:找出重點句,劃分小層,理出思路,注意層與層之間的聯(lián)系,注意關鍵詞和句子的異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誦。

三、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第一、二兩小節(jié)。

2.歸納文中的多義詞的含義。

第二課時

一、歸納文言文字、詞、句知識

1.檢查背誦第一、二小節(jié)。

2.歸納文中重點字、詞、句的相關知識。

教師采用投影或印發(fā)相關提綱,列出所要歸納解決的相關字、詞、句,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提問,教師糾錯、明確,在課文注釋及“思考和練習”的基礎上補充。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

一詞多義:時,①季節(jié)。(不違農(nóng)時、勿奪其時、斧斤以時入山林)②時機、機會(無失其時)

王,①名詞,音wá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無罪歲)②動詞,音(wàng)稱王,統(tǒng)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

食,①動詞,吃(谷不可勝食,七十者衣帛食肉)②名詞,食物,吃的東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需掌握積累的實詞:

河內兇亦然

棄甲曳兵而走

谷不可勝食(“谷”是“莊稼和糧食的總稱”)

勿奪其時(“奪”是“失誤”的意思。“勿奪其時”是“不要耽誤農(nóng)時”的意思)

(2)應掌握的通假字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通“毋”,不要)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涂”通“途”,道路)

(3)應掌握的古今異義詞(投影練習——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異義詞并解釋)

河內兇? 棄甲曳兵而走? 斧斤以時入山林? 然而不王者

(4)詞類活用(投影練習——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詞,指出用法并解釋,教師歸納)

名詞作動詞

填然鼓之? 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然而不王者

(5)出自本課的成語

①五十步笑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相同,只有情節(jié)或好或重的區(qū)別。

②棄甲曳兵:形容打敗仗逃跑時的狼狽相。

(6)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常用虛詞

重點點撥:

然①代詞,這樣。(河內兇亦然、然而不王者)②助詞,……地……的樣子。(填然鼓之)

③連詞,然而,但是。(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④形容詞,對。(太后曰:“然”。)

則? 連詞①順接,就,那么。(則移其民于河東、則何如)②轉接,卻。(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以? 介詞,①用、拿、把清以戰(zhàn)喻(用)樹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義(把)②介詞,憑?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③介詞,按斧斤以時入山林④動詞,認為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⑤然而,相當于“而”,以衛(wèi)王宮

(7)應掌握的文言句式

指名學生口譯,重點點撥句式及翻譯注意點。

①否定句賓語前置

末之有也

②介詞結構后置

樹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義?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③判斷句

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④固定格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8)疑難語句的理解、翻譯(指導學生翻譯,小組合作修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曰‘非我也,兵也’?”

點撥:要注意一詞多義“食”的翻譯,還要把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準確地翻譯出來。“涂”是“在路上”的。意思,句式是介詞結構后置和判斷句。在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要注意準確地表現(xiàn)孟子的思想感情。這兩句表現(xiàn)了孟子對酷政的批評,情感應是激昂的??勺g為:(貴族家的)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這些人)卻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官府)卻不知道開倉賑濟,百姓(饑餓)而死,卻說:‘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歲不好?!@種說法跟拿刀把人殺死,然后說‘不是我(殺的),是兵器(殺的)有什么不同?’

二、分析理解

引導學生重點討論以下問題:

(1)“五十步笑百米”的比喻說明了什么道理?

點撥:梁惠王自以為自己對于國家較他國國君盡心,自己的政策比鄰國好,鄰國之民會自動投奔他??墒?,鄰國之民不見少,自己的國民不見增多。因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會來“送死”呢?孟子以臨陣脫逃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風趣地說明,魏國的政策和鄰國的相差無幾,本質上講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鄰國。本體和喻體的貼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滿了邏輯的力量。

(2)孟子否定了魏國及其鄰國之政,那么,他的理想——“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呢?

先讓學生找出概括性語句將第四節(jié)分為兩小層,再讓學生比較兩小層列出的項目有什么差異。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并適度歸納整理,適當補充說明,適時板書內容框架,然后再引導學生對照板書在課文中劃出相關語句,引導學生背誦。

(3)梁惠王不顧人民死活,孟子在嚴厲批評他之后,為什么接著又說“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導學生認識孟子性善論的兩重性:一方面,他認為人應該從善,因此他反對統(tǒng)治者殘害人民,批評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認為人人都可以為善,因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覺擴充它,就能養(yǎng)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來,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難歸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會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結果就會使天下歸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時宜的,但他向梁惠王說這句話不是隨便應付的。

(4)指導學生背誦第3-5節(jié)。

三、品味鑒賞

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課文的基礎上,歸納??偨Y本文所體現(xiàn)的孟子散文的特點。

點撥:本文從藝術上充分體現(xiàn)了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結構嚴謹。孟子的文章從表面看,鋪張

寡人之于國也出自哪本書篇五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學習本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增強文章氣勢的特點。

2.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的語言現(xiàn)象,及一詞多義的準確運用。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學習巧用比喻釋疑的方法,提高論辯能力。

2.提高掌握古漢語常識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1.理解孟子主張行仁政,重視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積極思想。

2.對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進行探討。

重點: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難點: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解決辦法:

1.對課文第三部分闡述實行“王道”的七種措施的正確理解。這部分實際上是孟子“仁政”內容的具體化。

2.對孟子及《孟子》一書的了解。

2課時

1.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

(2)借助字典,正確譯文。

(3)歸納文意,記下學習的難點。

2.課內采用專題討論的方法。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疏通課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結構。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關知識。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本文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題目是編者加的?!睹献印肥窍惹厝寮覍W派的著作,記錄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編輯的,共七篇。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現(xiàn)在山東省鄒縣)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義’。主張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的向背。主張“制民之產(chǎn)’(使農(nóng)民有規(guī)定數(shù)目的田可耕),但同時卻主張恢復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曾游說齊宣王、梁惠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但始終未被采納。《孟子》的文章很雄辯,感情強烈,辭鋒犀利。在宣傳主張、論辯事理時,常能分析對方的心理,因勢利導,步步深人,層層進逼,以使自己的論辯最后獲勝。《孟子》還善于運用譬喻來說明道理。常于從容談論之間引喻對比,意思精列。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記孟子答梁惠王問所講的幾段話,主要內容是闡明王道政治的。先針對梁惠王的疑問,用比喻說明兇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論證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歸順。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畝之宅”、“百畝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實際上是無法實現(xiàn)的,但主張減輕勞役、發(fā)展生產(chǎn)、興辦教育、利民保民,還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積極思想。

全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論證嚴密,說服力強,全文圍繞“保民而王”的觀點,首段先寫梁惠王質疑,為答問作準備。第二段針對疑問,巧用比喻釋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無望民之多于鄰國”。第三、四段正面論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處。末段巧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批駁人死罪歲,自然得出“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結論。顯示了孟子的辯才。

全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節(jié)奏感。

3.本文學習的知識點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無”—“毋”,“頒”—“斑”;“涂”—“途”

②正確分辨古今異義詞,如“寡人”“河”“請”“走”“或”“嘶”。

④注意詞類活用的詞?!肮摹?、“樹”、“衣”、“謹”、“王”。

三、重點、難點的孝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預習課文

(1)借助字典,通讀,通譯課文。

(2)標出課文結構層次,歸納文意。

2.導入新課

(1)學生復述課文。

(2)用課文原話回答以下問題,目的。

寡人之于國也出自哪本書篇六

1.讀書明理,文以載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

2.文如其人,融會貫通,欣賞體味孟子散文雄辯的說理藝術。

1.掌握有關文言詞語和句式。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學難點:理解文中的比喻,體會文章充沛的氣勢。

教具準備:多媒體設備

一、導入

有人說《論語》給人的感覺是孔子大圣人在諄諄教導,而《孟子》給人的感覺是孟軻“亞圣”在侃侃而談,何以見得?初中學習的《〈孟子〉二章》記憶猶新,今天學習《寡人之于國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談吐風范。

二、孟子簡介

采用學生知識競賽式的方式回答積累

三、讓學生記誦孟子名言警句,擴展積累,競賽式談一句話感受。

1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2.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3.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6.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8.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

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1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14.盡信《書》,不如無《書》。

15、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睹献与x婁下》

16、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7、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18、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19、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20、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四、簡介孟子思想主張

打出戰(zhàn)國征戰(zhàn)形勢圖,和當時背景,理解孟子主張的難能可貴之處。

社會混亂,禮崩樂壞,

群雄逐鹿,戰(zhàn)事不斷;

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

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仁政

國君應以保民為職分反對不義的戰(zhàn)爭

施仁政使百姓安居樂業(yè)

民對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從的

民本

邦國的主權在民

用人以民意為準

政事以民為歸宿

五、熟讀課文

1.聽朗讀錄音

2.生字疑難字正音

王好(hào)戰(zhàn)棄甲曳(yè)兵

雞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無(wú,同“毋”)失其時

數(shù)(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養(yǎng)生喪(sāng)死無憾謹庠(xiáng)序之教頒(bān,同“斑”)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申之以孝悌(tì)之義五十者可以衣(yì)帛(bó)矣

然而不王(wàng)者涂(tú,同“途”)有餓莩(piǎo同“殍”

3.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4.同學生齊讀。

六、重點掌握下列文言知識(發(fā)練習資料,串譯課文解決)

采用“大家問題大家答”的方式,小組討論,整理文言知識或者內容理解方面的問題(每個小組,一個組長,一個主發(fā)言人,一個記錄員,一個提問者),然后向其他小組提問,其他小組的成員聚精會神捕捉問題,準備隨時幫助解決。

㈠通假字

1.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無”同“毋”)

2.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同“斑”)

3.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涂”同“途”“莩”同“殍”)

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過)

㈡疑難實虛詞

1.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之于:對于。焉耳矣:語助詞,表強凋

2.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發(fā):指打開糧倉救濟百姓

3.非我也,兵也兵:兵器

4.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勝:盡

5.河東兇亦然然:代詞,這樣

6.鄰國之民不加少加少:減少或更加少

7.棄甲曳兵而走曳兵:拖著兵器走:逃跑

8.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

9.數(shù)罟不入洿池數(shù)罟:細密的魚網(wǎng)

10.申之以孝悌之義申:重復地說申誡。孝悌:孝順父母、尊敬兄長

11.非我也,歲也歲:年成(不好,遭饑荒)

12.斯天下之民至焉斯:連詞,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結論

13.填然鼓之之:音節(jié)助詞,起襯音作用

14.樹之以桑之:代詞代五畝之宅

15.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以:介詞,用,拿

16.斧斤以時入山林以時以:介詞,按照

㈢詞類活用

1.河內兇(兇:形作動,遭荒年)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作動,行王道,統(tǒng)一天下)

3.王無罪歲(罪:名作動,歸罪)

4.填然鼓之(鼓:名作動,敲擊戰(zhàn)鼓)

5.樹之以桑(樹:名作動,種植)

6.謹庠序之教(謹:謹慎,形作動,認真從事)

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作動,穿……衣服)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食:名作動,吃)

9.請以戰(zhàn)喻(戰(zhàn):戰(zhàn)斗,動作名,戰(zhàn)爭)

10.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生:動作名,活著的人)

(死:動作名,死去的人。喪死:喪葬死去的人)

㈣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是亦走也——這也是逃跑。

②非我也,歲也——這不是我的過錯,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斷肯定判斷)

③非我也,兵也——這不是我殺的,這是兵器殺的。(同上)

④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就是讓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沒什么不滿

⑤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生養(yǎng)死葬沒什么不滿,就是王道的開端。

2.例裝句

a.狀語后置句

①申之以孝悌之義——以孝悌之義申之

②樹之以?!陨渲?/p>

③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薄怯诖倘硕鴼⒅?,曰:“非我也,兵也”何異。

b.賓語前置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未有之也。

c.省略句

①何也——省主語“此”。

②棄甲曳兵而走——省主語“將士”。

③非我也,歲也——省謂詞“兇”

七、老師用幻燈片展示學習重點,提升指導。

八、以文釋文——用課文原話回答問題

可以采用齊答或者個別回答相結合的方式

1、梁惠王的困惑是什么?

2、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區(qū)別的?

3、孟子認為只有實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體措施是什么?

4、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的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九、古為今用—課外拓展

小組討論成文,然后分享暢談。

1、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表現(xiàn),思考這些做法對于我們今天有何現(xiàn)實意義。

2、文中孟子為梁惠王描繪了令人歆羨的社會藍圖,請你用你的生花妙筆試著描繪出屬于你的理想社會圖景。

十、教師寄語(由同學們的設想藍圖描繪轉化為引導他們初步養(yǎng)成經(jīng)世濟民的政治胸襟志向的樹立上,緊扣專題教學目標)

古往今來,仁人志士們以雄才大略行富國強兵之道,圓民主自由之夢??鬃印爸洳豢蔀槎鵀橹钡膱?zhí)著用世,孟子“達則兼濟天下”的兢慎篤定,屈原

為圣君賢臣式美政至死不渝,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孫中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毛澤東“身無分文,心憂天下”,他們?yōu)殂∈刈约旱恼卫硐耄瞎M瘁死而后已。今天,歷史把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推進人類社會進步的接力棒傳到我們90后的手中,同學們,從此刻起,告別庸碌告別懶散,樹立高遠之志,力擎信念之燈,跨過荊棘越過沼澤,不在浮華光影里迷失,不再怨天尤人,不再抱怨體制不善社會不公,甩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低調冷漠,讓自己借助科學知識變得足夠強大,強大到為自己爭取一個位置,實現(xiàn)自身價值,影響周圍的人,改變一個民族一個社會,進而改善整個宇宙的命運。到那時,我們可以斬釘截鐵地握緊拳頭振臂高呼:天下興亡,舍我其誰?

授課感受:

成功之處:

1、認真貫徹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了還話語權給學生。從解讀文本到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都交給了學生,并且充分發(fā)揮了小組討論的優(yōu)勢。

2、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方法得當。教什么,基于教師對文本的把握和解讀;怎么教,依賴于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嚴謹而機智的設置。

3、課外拓展環(huán)節(jié)設置為“古為今用”,對于中華政治文明的傳承和今天青少年政治理想的確立,有很好的指向性,教師寄語內容具有深刻的激勵意義。

不足之處:

1、導入語中提及“領略孟子的談吐風范”,課時因為課堂容量問題,在后面的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的落實,導致導語部分內容空置的問題出現(xiàn)。

2、文學常識、課外積累和“大家問題大家答”這三個環(huán)節(jié),有心引入競爭機制,因為學生不熟悉,很難量化成績,導致競爭只能算是引進了一半,如果能量化結果,課堂效果可能會更好。

3、最后課外拓展時,“文”的環(huán)節(jié)因為時間關系處理有點倉促,以致學生多元而精彩的對社會藍圖的個性構想沒有充分發(fā)揮。如果這兒內容再豐滿些,對文章的內涵理解還能再加深。

寡人之于國也出自哪本書篇七

1、知識目標:學習文章所表現(xiàn)的內容,。能歸納“數(shù)、發(fā)、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幾個句式的特點。

2 、能力目標: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3、思想感情和價值觀目標:學習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繼續(xù)按照文言文的教法進行設計教學,讓學生在教師的統(tǒng)一模式下學習課文,繼而很好地把握課文的重點和難點。

同學們,我們在初中學過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其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暗玫蓝嘀薄笆У拦阎边€分別成為成語沿用至今。之所以會這樣,說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從中可以再進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學生可結合注釋①及課文后關于孟子的介紹來了解。

教師適當補充: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主張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揚性善,反對功利,反對戰(zhàn)爭,這些在當時列國紛爭的形勢下,被認為是脫離實際的空論。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進步意義。

1、二遍。

第一遍學生聽,要求認真聽,同時認真看課文,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

第二遍,學生跟著錄音輕讀。

2、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3、教師出示投影內容,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做到字字落實。

投影 (略)

4、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5、抽3、4名同學朗讀,以此檢查朗讀情況,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

6、男女同學比賽朗讀。

7、全班同學齊讀。

1、提問:這篇課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民不加多?!?/p>

2、提問:在提出“民不加多”疑問前,梁惠王先是自詡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為什么說是“盡心焉耳矣”?具體做法是什么?

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p>

3、提問:通過和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明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4、提問: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樣的疑問?

明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5、教師作朗讀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中“自詡”的口氣讀出來;“河東兇亦然”中“亦”要重讀,起強調作用;最后“何也?”要讀得稍重一些,疑問語氣加強。

教師范讀本段,學生朗讀并背誦。

6、教師對背景點撥提示: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為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chǎn)力,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當務之急。那梁惠王當然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了。

7、提問:孟子對梁惠王這個疑問是如何分析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8、提問: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并無本質區(qū)別的?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p>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9、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

(因 “五十步笑百步”的喻義理解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所以,應采取學生廣泛討論、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師稍作點撥分析)

(按學習小組進行討論,選一名代表發(fā)言。各組同學可隨時發(fā)表不同意見)

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边@正好走進“圈套”,所以,孟子說:“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認為自己對待百姓的政策比鄰國都好,但孟子卻指出,魏國的政策雖好一些,但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王好不了多少。

教師作朗讀提示:孟子設喻一段朗讀時要慢一些,語氣應平緩。當梁惠王進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這句話語氣應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讀語氣。

9、教師范讀本段,學生朗讀、背誦。

10、問題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過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

11、提問:他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包括幾個方面?

(學生看課文,思考)

明確: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12、提問: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要求學生找出并畫出三組排比句。

明確:“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p>

13、提問:當采取了這些合理發(fā)展生產(chǎn)的措施后,產(chǎn)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學生找出并畫出排比句,各自朗讀,合書回答。

明確: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p>

其中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yǎng)民的主張,后一組是教民的主張。這樣,作者在這四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xiàn)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即“王道之成”了。

14、提問:有了合理的措施,還需要有合理的態(tài)度。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明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弧俏乙?,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p>

這一段是從反面證明使民加多應有的態(tài)度。

15、提問:這一段用什么方法進行說理?

明確:? “狗彘食人食 ” 與??? “ 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 ”? 對比? ,“ 涂有餓莩? ”???? 比喻??? “ 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 ”。如果我們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態(tài)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說:“斯天下之民至焉?!?/p>

16、教師作朗讀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對偶句式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shù)奶攸c讀出來。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

教師范讀、學生朗讀并背誦。(教師帶領學生以排偶句為重點,集體背誦。)

1、結構嚴謹

民不加多的疑問;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結構)

2、善用比喻(比喻有關的部分)

3、氣勢充沛(排比句式)

學生齊讀(齊背)課文。

課文所講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強調的是實行仁政是統(tǒng)一天下的根本保證。孟子認為,國">國君如能實行仁政,減稅寬刑,不濫殺無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歸心。這就是說真正能夠愛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戰(zhàn)勝的。不是嗎?

附作業(yè):用課文原話回答以下問題,目的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收”并無本質區(qū)別的?

明確:?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痹唬骸巴跞缰耍瑒t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p>

②孟子認為只有實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明確: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人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明確: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1)本文中心內容是什么?

明確: 本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會的不平等。

(2)試概括本文的結構

明確:?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據(jù)此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孟子用設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不違農(nóng)時”至最后)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綜至全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為每一部分的畫龍點睛之筆,既標明三個部分的聯(lián)系,又將每段議論的要點點明,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寡人之于國也

《孟子》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據(jù)此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孟子用設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不違農(nóng)時”至最后)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寡人之于國也出自哪本書篇八

串講法,朗讀法

兩課時

第一課時

簡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讀課文;理解設喻方法的運用

在閩南方言中有兩句俗話,叫“龜笑鱉沒尾”,“賣烏賊的笑補雨傘的”,意思是兩個半斤八兩的人,其中一個卻反過來笑話另一個。大家還能再舉出一個類似的詞語嗎?

明確:五十步笑百步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寡人之于國也》,“五十步笑百步”也就是出自這里。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人。他受業(yè)于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繼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稱為“亞圣”。孟子生于戰(zhàn)國諸侯混戰(zhàn)最激烈的時期,他提出“民貴君輕”、對人民作一定的讓步、反對掠奪性戰(zhàn)爭等主張。為此,他到各國去游說諸侯,反對“霸道”,提倡以“仁”“義”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繼承和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夠在諸侯中選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這些主張與當時激烈混戰(zhàn)的社會狀況不符,所以均未被統(tǒng)治者所采納。孟子退而與弟子著書,遂成《孟子》。

《孟子》是先秦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學說、政治活動、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yǎng)?!睹献印放c《論語》同是語錄體散文,但與《論語》相比,它篇幅較長,內容也更具體,描繪也更細致?!睹献印繁扔鳒蚀_形象,語言犀利酣暢,感情洋溢飽滿,說理深刻透徹。

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棄甲曳()兵

(2)涂()有餓piǎo()

(3)雞豚()狗彘()之畜()

(4)數(shù)()罟()不入wū()池

(5)無()失其時

(6)謹庠()序之教

(7)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義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34839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