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傳統(tǒng)文化教育心得體會 傳統(tǒng)文化教育立冬心得體會(優(yōu)秀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05 07:33:02
2023年傳統(tǒng)文化教育心得體會 傳統(tǒng)文化教育立冬心得體會(優(yōu)秀8篇)
時間:2023-10-05 07:33:02     小編:XY字客

心得體會對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幫助個人更好地理解和領悟所經歷的事物,發(fā)現自身的不足和問題,提高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與他人的交流和分享。心得體會是我們對于所經歷的事件、經驗和教訓的總結和反思。以下是我?guī)痛蠹艺淼淖钚滦牡皿w會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傳統(tǒng)文化教育心得體會篇一

立冬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標志著進入了冬季,也意味著農耕文化的轉換。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立冬期間對于我們的學生成長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通過傳統(tǒng)文化教育感悟立冬,我的心得體會如下。

一、立冬與萬物更新

立冬是“霜降之后,陰氣激盛,萬物收藏”的時節(jié)。在活動中,我們學生們感受到自然界萬物的更替與更新。東北大地的樹木、草原、江河都在此時迎來了一片寂靜。但這并不是消極的沉寂,而是展示了生命的活力和循環(huán)。生命的延續(xù),需要經歷從初生到滋養(yǎng)、成長、盛放、收獲、休養(yǎng)生息,再到自然的消亡。立冬告訴我們,自然界總是遵循生命力的循環(huán),新的周期,新的成長,新的希望,都在接踵而來。

二、立冬與人們的生活

立冬也是人們防寒保暖的開始。在這個時節(jié),我們應該注意保護身體和養(yǎng)生,尤其強調多運動、少熬夜、少吃冷飲。此外,立冬還是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開端,如冰雪文化、土家族的“立冬節(jié)”等。我們要適應傳統(tǒng)文化的講究,保持身體健康的同時,更要滋養(yǎng)心靈,陶冶自己對于民族文化的悟性。

三、立冬與歷史文化

立冬期間,為了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慶祝,民間還保留著極具歷史文化內涵的飲食文化:臘八粥、冬至餃子、糯米球等。這些食物,不僅僅是基于口感的考量,更是涵蓋了家庭聚首、團圓相聚、祝福中心等傳統(tǒng)審美意義。學生們在品味這些傳統(tǒng)佳肴的同時,也對于中國歷史文化的演進有了更深入的探尋和了解。

四、立冬與學習

立冬在農業(yè)文明中,是對于秋耕冬收的重要轉折點。而在我們的學業(yè)中,也應當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靜下心來,積極調整態(tài)度,認真學習,以不斷地進步,超越自我。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將會看到自己的收獲和成就。

五、立冬與情感

立冬是節(jié)氣之一,但在人們的情感世界中,同樣也有這樣一個細膩的過程。它代表了靜下來、養(yǎng)生、思考、反省、回首,從而更好地面對那些曾經受挫和失落的時間。秋后的落葉,是絢爛過后一片沉靜的凄美。我們也需要做好自己的情感調整,才能變得更加堅實、果敢、從容。

總之,立冬期間我們可以通過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更好地把握傳承和繼承的要義。可以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融會貫通,不斷提高自己對于歷史文化的認同度和傳承意識。正是廣大青少年通過這樣的傳道之學,才會更加堅守自我的人格,積極面對生活的長途跋涉。

傳統(tǒng)文化教育心得體會篇二

近年來,傳統(tǒng)文化教育備受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并重新審視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傳承價值觀和培養(yǎng)學生的精神世界的過程。通過參與傳統(tǒng)文化教育,我深切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與智慧,同時也收獲了很多啟發(fā)和體會。

首先,傳統(tǒng)文化教育強調的是尊重。尊重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也是我們應該始終堅守的道德規(guī)范。通過學習和理解傳統(tǒng)文化中的尊重之道,我意識到只有尊重他人、尊重歷史、尊重自然,我們才能更好地與他人相處,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化教育通過展示古人在生活中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給予了我深刻的觸動,讓我懂得了要尊重每一個人,無論他們的地位、背景和能力如何。這種尊重不僅能夠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還能讓我學會市場價值,學會從他人身上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不斷進取。

其次,傳統(tǒng)文化教育強調的是平衡。平衡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也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在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我深刻領悟到,只有在追求平衡的道路上,我們才能夠實現真正的幸福和內心的滿足。傳統(tǒng)文化教育給予了我學會處理生活中矛盾和困難的智慧,并教會我如何保持心態(tài)的平衡和情緒的平穩(wěn)。這種平衡讓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都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不因一時的失敗或困境沮喪,而是堅持相信自己,努力追求成功。

再次,傳統(tǒng)文化教育強調的是和諧。和諧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是我們共同的追求。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課堂上通過傳統(tǒng)文化的故事和方言,讓我樹立起尊師重教的態(tài)度,并且明白相互之間要和諧相處、互幫互助。和諧是社會和家庭的基石,也是個人生活幸福的重要保障。在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只有在和諧的環(huán)境中,我們才能夠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從而實現自己的個人發(fā)展和社會進步。

最后,傳統(tǒng)文化教育強調的是感恩。感恩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基石。通過傳統(tǒng)文化教育,我深刻認識到感恩的重要性,并且明白只有對他人和社會心存感恩之心,我們才能夠積極向上、心存善良。在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我時?;貞浧鸸湃说慕洑v和智慧,深感自己應該心存感恩,對自己得到的一切心懷感激,并且主動回饋社會。感恩使我更加勇敢地面對困難和挫折,同時也讓我學會更加珍惜眼前擁有的一切。

總之,通過傳統(tǒng)文化教育,我得到了理念的啟迪和智慧的滋養(yǎng)。尊重、平衡、和諧和感恩是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的重要價值觀,也是我從中得到的寶貴財富。對我而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不僅僅是一種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精神的滋養(yǎng),一種對人生的啟迪。因此,我將一直努力學習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堅持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理念,讓傳統(tǒng)文化繼續(xù)在我們心中發(fā)揚光大。

傳統(tǒng)文化教育心得體會篇三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變遷,傳統(tǒng)文化逐漸淡出許多人的視野,被現代化思維所取代。然而,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族的瑰寶,它承載著民族的智慧和情感。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不讓其逝去,學校紛紛開設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并在課后進行心得體會,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

第二段: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后的啟發(fā)和體會

在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后的學習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課程中,老師詳細講解了中國的傳統(tǒng)經典,如《論語》、《孟子》等,讓我們領略到了古代圣賢的智慧和思想。同時,還結合了一些傳統(tǒng)文化活動,如書法、剪紙等,使我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魅力。這些啟發(fā)和體會讓我重新認識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增加了對這段源遠流長的歷史的敬畏之心。

第三段: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后對于個人的影響

參與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后的學習,對于個人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首先,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培養(yǎng)了我對傳統(tǒng)美學的欣賞能力。通過學習古代經典和參與傳統(tǒng)文化活動,我對于古代文化的審美意境和審美標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讓我在面對現代化的碰撞時,能夠有更加清晰的自我定位和選擇。其次,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培養(yǎng)了我對于傳統(tǒng)價值觀的認同。從經典中,我學到了古人的智慧和道德觀念,如孔子的中庸之道,讓我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擔當自己的角色,如何與人相處。這些影響將貫穿一生,并成為我做人做事的座右銘。

第四段: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后對于社會的影響

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后不僅對個人產生影響,而且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首先,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培養(yǎng)了社會成員的文化自信。通過了解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傳遞自己的文化價值觀,提高自己國家文化的軟實力。其次,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促進了社會的共識和和諧。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一種共同的精神文化符號,可以讓社會眾多成員共同認同和接納,從而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和合作共贏。

第五段: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后的不足和展望

然而,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后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內容有限,往往只局限于經典作品的學習,忽略了其他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性。其次,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程的開展方式相對單一,缺乏創(chuàng)新性和互動性,難以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期望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后能繼續(xù)改進和創(chuàng)新,通過更加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和更加生動的教學內容,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讓傳統(tǒng)文化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fā)展。

總結:

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后的體會讓我深刻認識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和價值,不僅對個人有深遠影響,而且對社會有積極推動作用。然而,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后仍然面臨一些挑戰(zhàn)和不足,需要通過不斷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來完善。我相信,只要我們持續(xù)地關注和參與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后的學習,傳統(tǒng)文化將永遠不會被遺忘,而是在新的時代煥發(fā)出更加強大的生命力。

傳統(tǒng)文化教育心得體會篇四

時光匆匆,歲月如梭,一載流年又從指尖滑過,回首來路,有風有雨,回眸世事,有喜有悲。山水一程,日月三江,任時光荏苒,光陰的故事總在一遍遍的述說。時間無法留住,記憶卻永銘心間。在這辭舊迎新之時,辭去舊歲也辭去冷冬的寒涼,迎來新春也迎來一春的暖意。歡樂是一種心情,淡然也是一種心境,新年伊始,在清新的民歌中,守候著民族的深遠與浩翰,在歌聲中一剪寒梅伴著雪花帶著新年的祝福香飄四方!

忙碌了一年的親人朋友都放下了往日那沉重的工作回到家,一打開電視就聽到了過年啦!這是頭條新聞。這是人人心中的頭條新聞。這新聞是隆重,是喜慶,是莊嚴,是團聚,是溫暖,是敬意。這兩個字,在人們心中份量很重,含義卻越來越單薄。于是過年就簡單成了對春運的不滿、對春晚的嘮叨,簡單成了一頓年夜飯和幾掛煙花爆竹。

過年被稱為春節(jié),是從民國開始的,至今未滿百年。對過年的叫法,歷代雅稱不同,其中元旦和元日比較通行。“年”在甲骨文中,寫為上“禾”下“人”,是一個人頭頂谷物的樣子,此字周代才有。堯舜時稱“年”為“載”,夏代稱“歲”,商朝稱“祀”?!办搿钡囊馑迹褪撬臅r已過,要奉祀神靈祖先了,過年的習俗便源于此。

現在過年多被看作一種民俗,流傳的也是一些民間傳說。其實在古代,過年不僅是一種民俗,更是一種政治行為,是一年中最神圣、最莊嚴的日子,當然也是民眾最歡樂的日子。

農耕傳統(tǒng),注定了中國人非常重視天、地、雨水,而這一切都要仰仗時序。春節(jié)是一年時序變化之始,從周代開始,關于春節(jié)就形成了一門復雜的學問,在《禮記》《尚書》中都有記載。由于這份歷史記憶的缺失,使我們已不大理解春節(jié)的真正含義了,從中感受到的神圣和歡樂,自然也比古人少了很多。

天人合一,是傳統(tǒng)中國人的價值觀,也是春節(jié)的靈魂所在。若沒有這個理念,我們就很難理解春節(jié)民俗中的很多行為。

中國人自古相信,只有在自然神的引領和關照下,人類才能獲得有保障、有秩序的生活。所以一年之始,祭祀天地諸神、表達對天地的敬畏,便成為國家最重要的政治活動。《禮記》記載,在立春前三天,天子便開始齋戒。立春之日,天子要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和大夫,到東郊舉行迎春典禮,禮畢回朝,天子再對各級官員進行賞賜。正月第一個辛日,天子要代表國家舉行祭天之禮,來祈禱天下谷物豐收。亥日,天子要帶領官員一起,去親自耕種用來祭祀天帝用的農田,用來表達對天地的敬意。民眾的生活資源,均來自山林河湖,所以正月,各地政府還要祭祀山林河湖。為了保護牲畜繁殖,規(guī)定祭祀的牲畜不能用雌的。

這是國家禮儀。到了民間,也有很多做法來表達對自然和祖先的敬意。到宗祠祭祖是民間過年一個重要內容。除此之外,臘月二十三祭灶王爺,除夕夜設天地桌接神,供奉天地諸神,都是春節(jié)的重要禮儀。像河南等地,還把初十當作石頭的生日,這一天不能用任何磨、碾等石制工具,人們向石頭焚香致敬,設供物祭祀石頭。這可能這是從石器時代保存下來的禮儀??傊?,春節(jié)里無論國家還是民間,敬奉天地諸神和祖先的禮儀都是重要內容。這些禮儀表達了對天地和先祖的遵從與敬畏,也使人們在春節(jié)中體會到了一種神圣感。

古人在正月還有很多禁忌,這些在《禮記》中也有記載。我們的先祖明白,對自然界的保護,其實是對人類自身的保護。比如正月禁止砍伐樹木,不可搗毀鳥巢,不可殺害幼蟲,以及未出生的或剛出生的動物與幼鳥,不可捕殺幼獸、掏取鳥蛋,不可聚集大批民眾,不可建筑城郭。這些禁忌,體現的都是傳統(tǒng)中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意識。可惜的是,這樣一些禁忌,很多已被我們遺忘。

這里只說了一點古人春節(jié)禮儀的片斷,從這些片斷,我們可以感受到春節(jié)的靈魂,首先是對天地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以及對先祖的追憶和緬懷。只有在與天地和諧共處的氣氛中,人們從世間感受到的歡樂才更真切。在全球關注生態(tài)文明的今天,我們溫習古人關于春節(jié)的禮儀,能讓我們更深刻地感知到中國傳統(tǒng)生活的優(yōu)雅。在擁有了相應的文化心理后,我們對春節(jié)的.感受也會變得豐富一些。

傳統(tǒng)文化教育心得體會篇五

縱使通向革命義士精神家園的道路很漫長,過程很坎坷,但我們始終堅信:只要在英靈們精神光芒的照耀下繼續(xù)前行。下面是關于傳統(tǒng)文化教育清明節(jié)

心得體會

范文,歡迎閱讀!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xx大提出的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戰(zhàn)略任務,扎實推進“我們的節(jié)日。清明節(jié)”活動,繼承傳統(tǒng),倡導文明風尚,根據晉教明電〔201*〕101號文件精神,我園積極開展“我們的節(jié)日。清明節(jié)”活動,現就活動情況總結心得體會如下。

首先利用清明節(jié)前的星期一舉行莊嚴、隆重的升旗儀式,大力宣傳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利用班隊會時間,號召隊員搜集了大量關于清明節(jié)的由來和革命傳統(tǒng)知識,讓隊員們更加了解清明節(jié)的意義,從思想深處認識到祭掃活動的深刻意義;利用課余時間,讓孩子們走訪、慰問身邊的老干部、老黨員、老同志,聽他們講講過去的革命故事。

各中隊組織隊員誦讀了革命愛國詩篇。隊員們在誦讀活動中情緒高昂,他們被革命英雄的偉大事跡鼓舞激勵?;顒又荚谶M一步促進少先隊員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做創(chuàng)新創(chuàng)優(yōu)的新時代少先隊員,樹立從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高尚理想。

為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更好地寄托哀思,少先隊還積極組織師生開展了“網上祭英烈,共鑄中華魂”活動?;顒又?,校大隊委通過“紅領巾廣播臺”向全校師生發(fā)出了開展網上祭奠活動的倡議,號召師生以班級為單位,積極參與中國文明網開設的網上緬懷紀念活動,為先烈獻花、留言,寄托自己的哀思。各班級配合本次活動,每天在晨會時間由隊員代表在班上講一個英雄小故事,向大家介紹先烈的英雄事跡。正確引導少先隊員繼承先烈遺志、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勵志

報效祖國。

4月1日下午,在學校少先隊大隊部的組織下,學校三至六年級的少先隊員代表手捧自制的白花,懷著對烈士無限崇敬的心情來到陸蔭祥烈士墓,開展以“接過先輩的旗幟”為主題的清明掃墓活動。

為貫徹落實如皋市文明辦《關于“加強館校銜接,共建第二課堂”的實施意見》的文件精神, 3月22日-24日,港城實驗學校組織四—九年級2019多名師生來到李昌鈺刑偵紀念館、李漁紀念館和絲毯藝術博物館,開展了“館校銜接”校外教育實踐活動。

此次“館校銜接”活動的順利開展,使同學們由衷感受到家鄉(xiāng)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有效地激發(fā)了同學們“愛我家鄉(xiāng),學習科技,報效祖國”的壯志豪情。同學們誓將發(fā)揚“騰江越海,登高致遠”的新時期如皋精神,為建設美好的未來發(fā)奮學習。

總之,通過本次教育活動,全體師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今后我園將繼續(xù)對小朋友進行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增強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又一個清明節(jié),又一個緬懷先烈的日子。站在烈士墓前,我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

革命先烈們有的為了民族的獨立和國家尊嚴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有的為了徹底埋葬舊世界,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前赴后繼,英勇作戰(zhàn),拋頭顱,灑熱血;也有的在和平建設時期,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獻出青春和熱血。

英雄們的事跡在身邊回溫,的確,他們用行動注解了對人民的赤誠。他們強悍的手臂永遠指向遠方。太陽從東方升起,照耀一個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穿過空間的縫隙,同學們的臉上寫滿了剛毅與堅強:永遠不讓英雄們失望。

先烈們,在中華民族面臨生存死亡的危險時刻,是你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鋼鐵長城,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著殊死拼搏。新中國的今天,更離不開我們最可愛的人們——英雄先烈們。如果沒有你們,我們的國家就不會如此迅猛發(fā)展,我們也不會有現在的幸福生活。

作為當今的大學生的我們,要以先烈為榜樣,深切緬懷先烈,牢記歷史,明晰黨史,雙肩擔使命,心頭記責任,努力學習,刻苦鉆研,把握現在,為新世紀祖國建設貢獻力量,讓我們的祖國變得更加繁榮昌盛。

清明節(jié)是傳統(tǒng)的紀念祖先的節(jié)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古人有描寫清明掃墓的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民間廣為流傳的孟姜女尋夫小曲也有"三月里來是清明,桃紅柳綠百草青;別家墳上飄白紙,我家墳上冷清清。"

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些詩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清明掃墓時的情景和氛圍。

為什么要在清明掃墓呢?這大概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先人的墳塋,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會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要去親臨察看。

在祭掃時,給墳墓鏟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至于祭掃的日期,各地風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節(jié)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稱"前三后三"; 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單"日舉行;有些地方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清明節(jié)祭掃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紀念碑,已成為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好形式。

一般活動程序是:全體肅立在紀念碑前聆聽領導講話;代表在碑前演講;全體向烈士宣誓;向革命英雄紀念碑敬獻花圈;奏樂默哀三鞠躬;瞻仰烈士墓;參觀事跡展,緬懷革命烈士的豐功偉績。

注意的禮儀事項:烈士陵園莊嚴肅穆神圣,是革命英雄長眠的地方。革命烈士為了我們的今天所付出的巨大犧牲,我們到烈士陵園舉行祭掃活動,首先穿著整潔,要佩戴著鮮艷的紅領巾;活動中態(tài)度要莊嚴肅穆,不能在烈士陵園中嘻嘻哈哈,打打鬧鬧;要懷著崇敬的心情參加活動,認真觀看了解烈士事跡;注意衛(wèi)生不能在陵園內亂吃零食,亂丟垃圾;不能在陵園內亂跑,行走要按順序,不破壞青草綠地。

傳統(tǒng)文化教育心得體會篇六

國學大師南懷謹先生常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p>

988年,世界各國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集會,會后發(fā)表了共同宣言:“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兩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國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庇纱丝梢姡芏嗾嬲兄腔鄣娜硕颊J識到,必須努力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才能引領人類走上一條通往明天的和諧發(fā)展的光明大道。

學習傳統(tǒng)文化,就要從孔子那里學起。

今天我們所要推廣的《弟子規(guī)》,就是孔子思想的一種具體化?!兜茏右?guī)》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李毓秀是個教書先生,《訓蒙文》是他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編寫的一本兒童蒙學讀物。后來,這本書被清朝學者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guī)》,一直流傳至今。

《弟子規(guī)》全書以《論語·學而》第六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全書的中心思想,采用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韻文形式,分五部分編纂成書,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應守的規(guī)范。

在道德行為規(guī)范嚴重缺失的今天,出現了太多令人痛心疾首的現象,孩子們的表現讓我們?yōu)樽鎳磥淼陌l(fā)展感到憂慮,所以在學生中、在家庭中、在社會上大力推行《弟子規(guī)》,將德育生活化,成了當務之急,這也是讓世風好轉的必要的保證。

今天,我們在學校里,應該怎樣推行《弟子規(guī)》呢?

推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老師告訴我們,首先要誦讀和理解。學生要誦讀,老師也應該誦讀。

前人告訴我們:讀誦之法,必須讀得清楚、看得清楚、聽得清楚,不可急躁貪快,則妄念漸少,以至於無??v然會背,仍應“看文而讀”。因為背誦多滑口誦過;看文而讀,則一字一句,悉知旨趣。據說,孔子讀《易經》至韋編三絕——穿竹簡的熟牛皮繩,磨斷過三次,由此可知其所讀遍數之多。通過誦讀和講解,了解《弟子規(guī)》對我們各方面的要求,這是我們去踐行的前提和基礎。

第二、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對學生時時處處進行提醒,讓他們遇事進行反思,能按照《弟子規(guī)》的要求來做。

“人之初,性本善”,人人心中其實都有向善的一面,我們要把這種潛在的東西挖掘出來,讓他們經過不斷地踐行和反思,使正確的做法內化在他們的心中,并使之成為他一生所遵循的處事原則。

第三、老師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德育榜樣,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說文》里,“教”字的解釋為“上所施下所效也?!边@就告訴我們家長、老師以身作則的重要作用。學習傳統(tǒng)文化,推行《弟子規(guī)》,離不開老師們的言傳身教,否則,一切就會流于形式,書中的要求就不能深入到學生內心,不能內化為學生的習慣和品質。推行《弟子規(guī)》已初見成效的吉林松花江中學的王琦老師曾在報告中反復強調:學習《弟子規(guī)》一定要重實質,不要只重形式。所以,老師應該對圣賢的要求懷著一顆虔誠之心,認真去踐行,這樣才能真正帶動學生去做。

第四,發(fā)動家長協助我們踐行《弟子規(guī)》活動的開展。

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孝是規(guī)范孩子行為和思想的根本。“百善孝為先”,我們要從孝入手教育和引導孩子。文化中心的老師給我們講了個道理,也是事實:家長們自己也許在孝方面做得并不好,但他們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孝敬自己。所以推行《弟子規(guī)》一定能得到所有家長的支持與協助。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影響最深遠的老師,如果我們在校內由我們以身作則影響孩子,提醒孩子,在家里有家長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督促孩子,協助我們的工作,試想,我們的工作肯定又有了一重保障,而且我們還會由孩子、家長將影響輻射開來,使我們工作的效果大大加強,范圍不斷擴大,這正是我們所要追求的。

踐行《弟子規(guī)》,從我們做起,從現在做起。

傳統(tǒng)文化教育心得體會篇七

霏霏伏雨濕楊柳,滴滴寒露凋芙蓉。10月10日上午,踏著秋意的寒涼,我來到欣載著平定“文獻名邦”之稱的冠山景區(qū)參加研學活動。

冠山山石秀麗、狀若戴冠,因此得名“冠山”。冠山懸崖峭壁隨處可見,蒼松翠柏遍野皆是,清泉環(huán)山流,道路蜿蜒曲折,景色四季宜人,集儒、釋、道于一脈,金、元、明、清歷代古建筑點綴其間,歷經風雨,擁有雄厚的文化底蘊,為一地文脈之所系。作為一名外地入職新教師,領略冠山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了解平定教育發(fā)展史是我此行的重要目的。

走進冠山景區(qū),首先引入眼簾的是上題“冠山”二字的牌坊。由此而入,便是冠山森林公園。我們跟隨王世茂老師的腳步,認真聆聽講解,感受豐厚歷史神韻帶來的文化熏陶。王老師重點向我們介紹和解讀“冠山十六景”各個景點的歷史淵源、名人篆刻和賢人楹聯等。其中,冠山崇古書院最為出名,它位居冠山腹部,坐西朝東,靠山臨谷,擁有著獨特的文化氣韻。崇古書院中,喬宇詩碑、傅眉石刻最被后人稱道。此情此景,讓我不禁感嘆:雖不見先賢雅聚,但仍墨香難掩。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三位名賢志士。冠山初有名聲要追溯到唐宋,元明時期名聲愈發(fā)顯赫。元明時期,平定縣出了兩位卓有聲譽的才子。一位是在元代任國史院檢閱官、翰林院編修、中書左丞和監(jiān)察御史,并參與編修過遼、金、宋三史的呂思誠;另一位則是在明代任過禮、兵、吏三部尚書和太常寺卿的喬宇?,F代女作家石評梅更是從小在此讀書,并創(chuàng)作了以冠山為背景的小說《紅鬃馬》。由此,我聽到先人求學奮斗的故事,仿佛看到先輩們前仆后繼、你追我趕重建書院的執(zhí)著精神;千里化緣、萬民集資,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奉獻精神以及薪火相傳、一脈相承、生生不息的接棒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挖掘并為之發(fā)揚光大。人類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正因為有杰出貢獻前輩們的傾情付出,才能夠成就這樣一個歷史文化景群。

活動已結,精神猶存。在歲月中指引著人來人往,見證著文興河山的傳承。經過王世茂老師的精彩講述,我體會到一個古城得天獨厚的自然優(yōu)勢和對保留與積淀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重視,這根源在于我們能夠堅定文化自信。我相信,作為新教師,擔當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使命與重任,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xù)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才能做好今天的教育事業(yè),為平定的教育發(fā)展奉獻自己的力量。

傳統(tǒng)文化教育心得體會篇八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場圍繞家書興替的討論就此展開。學生甲認為家書這種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學生乙認為信息技術這么發(fā)達,打電話,發(fā)短信,寫郵件更便捷,當然不用寫信……說到底,這是一場有關科技與傳統(tǒng)爭論的問題。

其實,現代科技與傳統(tǒng)文化是可以完美融合的。

日本的京都就是一個極好的證明。京都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它最初的設計是模仿中國隋唐的長安和洛陽而建的。其中,洛中最顯京都街道棋盤式的布局,這里是傳統(tǒng)與現代的交織,既有千年古剎,也有西式建筑。城中心大多店面和住宅,仍是低矮的兩層樓木層,充滿古香古色的古都風味。在京都市區(qū),6公尺以上的建筑甚至都被為破壞景觀,極易引起市民反對,所以沒有高層建筑,也沒有高架橋。走在京都的街道,你還會真正領略到“吃在大阪,穿在京都”的古訓。你會看到很多的手工紡織的展示,正宗的日本茶道表演等充滿傳統(tǒng)味道表演。

同樣,你也能在這里領略到現代氣息。京都最新的車站,你能感受到21世紀的“高速”,它結合了五大特點:交通,停車場,文化,飯店,百貨公司等全球數一數二的各類設施,尤其是車站內高11層的手扶梯,可直通百貨公司商場及科技游樂中心,更有空中走廊和咖啡座,是一座多元化的建筑。站在這個多元化車站的頂樓眺望,看到高臺寺周邊的庭院,低矮的兩層樓木屋,你才會真正驚詫于京都的魅力,絕不是精彩絕倫的現代建筑,更多的是千年傳統(tǒng)與現代科技的融合。

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又是另外一個很好的例子。比如,中國館內用高科技投影技術制作的《清明河上圖》;上海館中由聲光電影演繹的多媒體影片《永遠的新天地》;日本館內會用小提琴拉《茉莉花》的智能機器人,等等,都是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高科技完美結合的展點。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363645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