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杜甫傳讀后感(模板1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16 18:02:25
2023年杜甫傳讀后感(模板10篇)
時間:2023-10-16 18:02:25     小編:雨中梧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杜甫傳讀后感篇一

杜甫是我國古典詩歌的集大成者,是盛唐時期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世尊稱為“詩圣”,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轉(zhuǎn)衰、禍亂迭起的時代,他的一生是悲慘的,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艱難與痛苦,理想和抱負無法實現(xiàn)。政治挫折、逃亡、貧窮、饑餓、疾病、兒女夭折、兄弟離散,所有的這些都是杜甫的身體和精神長期受到煎熬與折磨。正是這一生遭受的災患和痛苦,成就了杜甫。他把所有的痛苦在心中進行體驗、咀嚼、思考、提煉,變成了一首首動人的詩篇。

這本傳記,講述了偉大詩人杜甫的一生歷程,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一生經(jīng)歷了很大的轉(zhuǎn)折,他從炫耀自己的家族轉(zhuǎn)到關心國家命運,從抒寫個人的情感轉(zhuǎn)到關心人民的疾苦,是艱苦的生活使他變得偉大,是多難的命運升華了他的才華。杜甫的的經(jīng)歷和詩歌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讀書和漫游時期(35歲以前)。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開元十九年(時20歲)始漫游吳越,5年之后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游齊趙。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jié)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第二個時期是困居長安時期(35—44)。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在長安多年仕途上沒有什么收獲,生活越來越貧窮,但是對社會的觀察卻越來越細致,思考越來越深刻。在長安的第十年,終于謀得了一個小官職——兵曹參軍(主要是保管軍用倉庫的鑰匙)。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quán)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jīng)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xiàn)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第三個時期是陷賊和為官時期(45—48)。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書為宰相房琯之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不朽的作品,即“三吏”和“三別”。

第四個時期是西南漂泊時期(48—59)。隨著九節(jié)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jīng)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來嚴武被任命為成都府尹,杜甫投往,嚴武死,他再度四處漂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到湖北、湖南一帶。最后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數(shù)》《登高》《秋興八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大量名作。

杜甫活了不到60歲,其一生經(jīng)歷,幾乎濃縮了一個人生命所能經(jīng)受苦難的極限,他的經(jīng)歷讓我們知道:當我們面對困難、遭遇挫折的時候,不要抱怨,不要灰心,一定要振作精神,接受生活的考驗,因為苦難的生活一定會給人豐厚的饋贈!

杜甫傳讀后感篇二

在泱泱中華光輝燦爛的文化晴空中,杜甫是一顆耀眼的明星,光芒四射,你不得發(fā)出贊嘆;在泱泱中華根深葉茂的文化沃土中,杜甫是一株高大的綠樹,高聳入云,你不得不需要仰視;在古往今來異彩紛呈的文化史節(jié)中,杜甫是一部精深的詩集,感人至深,你不得不虔誠拜讀!

帶一份崇敬,懷一絲心酸,品讀杜甫,就如品讀一部詩集,一部寫滿悲憤,同時也蓬勃著英雄豪情的詩集。

舉世不第,壯志難酬的杜甫,也效仿了李白,云似地飄來飄去,將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

高山的巍峨,賦予了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斜的豪情;大川的壯闊,賦予了杜甫“白鷗沒浩蕩,千里誰能訓”的氣魄;人民的疾苦,賦予了杜甫“朱門灑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憤!

杜甫雖有“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醇”的遠大抱負,但大唐的土地上卻沒有留給杜甫施展抱負的那一片空間。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寫滿了詩的云。

仰視這片云,它偶爾也能與別的云相遇,使他暫時丟掉了孤獨寂寞,但這短暫相遇之后呢?當然幾片志同道合的云消散了,永遠離他而去之后呢?此時,充斥著杜甫的內(nèi)心,映入了我的眼簾的卻又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孤獨和悲涼。

你想做一只鳥,卻沒有高天任你來飛;你想做一條魚,卻沒有闊海憑你來躍。

你只能做一片云,飄在滿是憂愁,滿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著戰(zhàn)火紛飛的大唐土地,看著浮華衰敗的大唐朝廷,看著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轉(zhuǎn)頭然后默默地掉著眼淚,慢慢地消散。

可是你的靈魂卻化成了一部詩集,記錄了你的所見、所聞、所感。

這部詩集落在了人間,被無數(shù)人看到,又被無數(shù)人傳播;讓無數(shù)人落淚,又讓無數(shù)人崇敬。

我也有幸拜讀了它。

杜甫傳讀后感篇三

他是杜甫,大筆一揮,滿紙都是歲月的傷痕。

——題記

人生于他,竟只如一場秋涼。

他伴著開元盛世誕生,正是因為經(jīng)歷過繁華,才會在落寞時嘆息。在人們心中,他一直都是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

杜甫的夙愿,從來不是獨善其身,他想要的,他向往的,第一蓋世才華,輔弼天下,賑濟蒼生。

為此,他苦苦尋覓,卻無奈落得蕭索。

只是,長大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大唐的故事,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平穩(wěn)。

如果說,李白的詩是以夢為馬,那杜甫就必定是以筆為刀。越是到后來,他看得越清晰,社會的動蕩,時局的動蕩,朝廷的昏暗,百姓的疾苦,都曾在他的筆下出現(xiàn)。只可惜,他一介布衣,自是人微言輕,下筆再用力,也挽救不了一個時代的暗淡。

就像,孤燈一盞,照不亮萬張乾坤。

報國無門,濟世無路,詩中之詞再犀利,也阻擋不了奸佞小人在廟堂之中翻云覆日。

那份赤誠之心,終究沒能被那個王朝真誠安放。

為了走入廟堂,他投詩干謁,卻只落得個“野無遺賢”。

奸佞之詞,還真是諷刺。

長安,繁華是別人的,喧嚷是別人的,歡顏是別人的,他像個局外人,望著宮闕樓臺,默然嘆息。

那段日子,杜甫在命運的輪盤上,彷徨無措。

長安月冷,一紙涼薄。

后來,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在逃亡過程中不幸與家人走散,可即使是這樣,他也不忘為國效力。

只可惜,統(tǒng)治者從盛世的夢中驚醒時,卻至萬千蒼生于不顧。車轅亂撞,那是他們逃跑時的不堪。

至德二年,杜甫被肅宗授為左拾遺。

正是那年,杜甫走進了宦海,可是,身為官員的他,做不到左右逢源,學不會虛與委蛇。他沒有敏銳的政治嗅覺,這是杜甫很難在這個刀光劍影,尸橫遍野的地方立足。

等待他的,是不久后的貶官。

正是應了那句話——亂世之中,人如秋草。

杜甫歷盡了蕭瑟飄零,卻依舊不知何處落腳。

生活這盤棋,并非我們落子。

五十九年的歲月,杜甫過得足夠厚重,雖不艷麗,卻足以驚艷世人。

他是杜甫,記掛蒼生,已被蒼生記掛。

他是杜甫,千年歲月,他的名字與故事不曾被磨滅。

大唐盛世,那個跳出來冷眼旁觀的人,叫做杜甫,

杜甫傳讀后感篇四

記起清江南織造曹氏四代宦海浮沉,沒于曹雪芹。他過著從“糞土金銀,棄擲珍饈”到“舉家吃粥酒常賒”的生活,于是十年功成《紅樓夢》。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唐代杜甫一生跨開元盛世和中唐亂世,于是在“萬方多難”中成就了“詩圣”的大名。曹雪芹和杜甫,二者同樣以文學作品填充了命運的落差,創(chuàng)作出至今仍領風騷的文學作品。

杜甫的一生,有兩個主要的矛盾推動著他文學與生活的進程,一是他早年入仕和歸隱之間的矛盾,二是他中年應順應本性愛民還是幫助統(tǒng)治者削民之間的矛盾。

在作者馮至筆下的唐長安城是整飭、莊嚴的,然而家家戶戶紅墻映著的已是夕陽。被國家富強之景翳眼的玄宗不知桑門害政,將社稷國運交托于佞臣,便與貴妃縱情聲色,諷諫受阻,忠者見謫,信者被害,而當時蒙在“盛唐”政治上的便是陰霾。在后來驅(qū)使著杜甫詩載民間疾苦的一腔愛國熱情、憂國思情在這時只被買買官職前為官之一次又一次的名不副實的選官考試和越來越窘迫的生活打擊著,這說明唐朝在沒有破落得要買賣官職前謀官之路就如老鼠洞――見則堵之,也使得他與李白相處時親睹的其豪放生活與現(xiàn)時入仕無門之間產(chǎn)生了巨大的矛盾,他一邊想念著李白,又一邊不斷予權(quán)貴以求官之詩,貧困與事業(yè)心注定杜甫無法瀟灑。而此時杜甫的詩正如原文所說,“不外乎個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麗與雄壯”。

杜甫詩風的變化與他人生矛盾乃至唐朝國運的轉(zhuǎn)折在時間上是有重疊的,但是最前者首先起了變化??渍Z“四十而不惑”,從杜甫的詩歌之路的選擇上看來的確如此。40歲寫下的兵車行一詩開始,他詩的國土擴大了,他的現(xiàn)實主義詩歌由受苦受難的百姓填充而越來越入木三分,導致這個變化的是“他由于進仕要求的失敗認識了這個政治集團的腐敗,由于自身的饑餓接觸到人民的痛苦”。因為“君子不仕無義”而在入世與出世間揀出前者,又因為這個選擇而悟得上述道理進而發(fā)生后來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改變,看來杜甫本人雖然佛緣不深但他一生的經(jīng)歷總是規(guī)規(guī)矩矩的循了因果論。

“拜應官長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這是杜甫朋友高適臨官場有感,但對于杜甫以往歷歷在目的何止是這冰山一角,對百姓的憐憫之詞又豈止這三言兩語?那時他44歲,身無一職,在縣尉的烏紗帽前,卻又不愿步高適后塵,然而當時唐朝的山河也即將要破碎在安史之亂中。后來杜甫在安史之亂中的流亡時期他又獲得左拾遺一職,這個職位低得可憐得官職是皇帝身邊負責上柬與薦良的。這樣他人生的第二個矛盾(中年應順應本性愛民還是幫助統(tǒng)治者削民之間的矛盾)出現(xiàn)了,像撞石鉆土、喧豗不止的滂沱雨,雖然來勢洶洶,但卻為杜甫詩風改變這早已播下的種子得茁壯生長提供了機會。

對水深火熱人民的無法割舍將杜甫從皇帝身邊拉向群眾,即使這并不是杜甫樂意的。一組詩篇杰作――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的出現(xiàn)已可說明矛盾哪方占優(yōu)勢了!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終于,杜甫無邊落木與不盡長江的磅礴之氣沒有化成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浪漫與不羈,他點石成金的文采也不會化成近代作家們的刀槍筆桿,他的那條詩路就像農(nóng)人咬牙忍著烈日,漁夫挺腰頂著風浪后最真實卻有力的訴說。杜甫的詩撼人心扉,是因用筆的力度重似寫史。

世界上許多文學家認為沙翁不是屬于某個年代的而是像他自己的作品一樣的永恒,但是即使這個信念再堅固,人們在研究和欣賞的時候也無法輕易的跨過時代與文字運用不一的坎兒,我們在研究杜甫的時候也是遭遇這樣的問題。所以我認為這篇傳記終于讓我停在以往一貫奔走著的驛道旁,稍將重點從分析《蜀相》中“自”和“空”是否可以換掉、《登高》的首聯(lián)到底可以數(shù)出多少個對仗結(jié)構(gòu),移向真實具體的蓬亂的長安之春是如何讓杜甫驚心、濺淚,移向擁洞庭勝狀的岳陽樓上杜甫是如何因目睹戰(zhàn)火而愁思不斷,而這些都是走馬無暇目及的花。

杜甫傳讀后感篇五

杜甫讀后感

1.

杜甫字子美,與李白同為唐代詩壇上的兩個巨人。唐代是中華農(nóng)業(yè)文明發(fā)展的頂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頂。安史之亂是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分界線。因而也是中華農(nóng)業(yè)文明由盛轉(zhuǎn)衰的分界線。這條分界線,把這兩個巨人分隔在山頂?shù)膬蓚?cè):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側(cè),頭是仰著的,看到的是無窮盡的藍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鷹,因而心胸開闊,歌聲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側(cè),頭是低著的,看到的是小徑的崎嶇,深溝得陰暗,因而憂心忡忡,割聲凄苦。李白是盛唐氣象的標志,盛唐過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無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轉(zhuǎn)入中唐的代表,他從忠君愛國的立場出發(fā),痛斥禍亂,關心人民,因而隨著封建秩序的日益強化,他成了后代詩人學習的楷模,成了我國古代影響最大的詩人。

由于影響大,保存下來的有關他的古跡也就特別多。他出生在河南鞏縣,在這里度過青少年時期,于是這里有杜甫的'故里紀念館。三十五歲左右他到過長安謀求官職,曾“朝叩富兒門,幕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出潛杯心”(《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而一無所獲非常卑微地呆了十幾年,陜西長安縣于是有紀念他的杜工祠,安史之亂中,他逃往四川避難,路過甘肅成縣時,曾停留一段時間,于是這里也有一座紀念他的杜甫草堂,他在成都住了將進四年,這里紀念他的杜甫草堂是很具規(guī)模的,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十七歲時他離開四川,經(jīng)湖北轉(zhuǎn)入湖南,兩年后死在這里,于是湖南平江縣這里有紀念他的杜甫墓。

杜甫在唐代詩名并不大,跟無法和李白相比。五代時韋編選的《才調(diào)集》,選唐詩一千首,里面連杜甫的名字都沒有??梢娫诋敃r,杜甫還談不上什么知名度。到封建秩序開始強化的宋代他才變的詩名赫赫,到明、清時期,他才被尊為是圣。

2.

杜甫傳節(jié)選

這篇傳記展現(xiàn)的杜甫生命中的一個片段,如同一首苦難而又壯美的歌.

這篇傳記是詩人寫詩人,作者馮至是中國現(xiàn)代杰出的詩人.

本書創(chuàng)作追求忠于史實,所有描寫都有史實作為根據(jù).但又不作煩瑣考據(jù).作品所展現(xiàn)的杜甫形象生動,性格心理發(fā)掘很深入,作品達到了藝術性與文學性的完美結(jié)合,是一部傳記文學的佳作.

長安十年

杜甫35歲時(746)也到了長安,但他的眼光并沒有局限在這些耀人眼目的事物上;他在這些事物外看到統(tǒng)治集團腐朽和人民的疾苦.在長安一住十年,他得到的并不是顯耀的官職,而是對現(xiàn)實的認識,由此他給唐代的詩歌開辟了一片新的國土.

他的眼光是那樣的特殊.他對國家和人民倍加關心,統(tǒng)治集團的腐化是锝不到官職的一個重要原因,人民的疾苦是杜甫作詩的思想源頭之一.最后達到憂國憂民的上一層次.

李隆基將政權(quán)交給里李林甫,使得賢才,有能力的人,幾乎沒有一不遭受他的暗算與迫-害,除李林甫外,政府里的人不是像楊國忠那樣的貪污,就是像陳希烈那樣的庸懦.

杜甫的心情已大為改變,不得不放棄那種豪放的生活,等到752年李林甫死后,他放膽的述說出他幾年來心中的悲憤,對于自己的生活的描寫更體現(xiàn)其受迫-害之深.

他生活貧苦,曾做過別人的賓客,但目的還是為了謀取一個官職.他被貧窮所壓迫,一方面被事業(yè)心驅(qū)使,達到為了得到一個官職不擇手段的地步,另一方面他又是那樣的抑郁,無奈.

“麗人行”是描繪了楊氏姊妹丑惡的行為,在這政風腐-敗,邊疆失利,民生漸趨凋敝的時代,玄宗奢侈的生活卻有加無減.

這是杜甫在長安的真實收獲?他步履從貧乏的街巷到貴族的園林,從重樓名閣,到互竟豪奢的曲江再到征人出發(fā)畢經(jīng)的咸陽橋,他由于進士要求的失敗,認識了這個政治集團的腐-敗,由于自身的饑寒觸到了人民的疾苦.

若是沒有進士的失敗,想必他也不會體會到這種社會的現(xiàn)實.

流-亡

在安史之亂,及以后的戰(zhàn)亂中他困居長安,從秋到冬再從冬到春,除去為國家憂愁外,自然他也時常思念他的家人;遠在鐘離的韋氏妹,滯留平陽的弟弟,鹿州的妻子,在長久的不到家中的消息,并聽說胡人到處殘殺,一直東到雞犬.

后來恢復了,他才得一令他稱心的官職.

短短三個多月,杜甫念及兩京淪陷,人民疾苦,他忠于他的職責。似乎沒有這些經(jīng)歷杜甫也不會堅守他的崗位,他也有一些野心。

侍奉皇帝與走向人民

杜甫仍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遺。

是風翔的一段經(jīng)歷給他的教訓太大了呢,還是這平靜的官僚生活把他的視野僅限制在皇帝周圍,而看不見廣大的人民呢。這為杜甫再一次回到群眾中作了一個鋪墊。

杜甫經(jīng)歷了有關征兵役等事件,在那段日子里他寫了“三吏”“三別”等佳作。

這風云多變,憂患重重的現(xiàn)實社會,導致了杜甫一生無窮的苦難杜甫詩感人的力量由此產(chǎn)生:詩人無論“慨世”還是“慨身”,他的感情總是和國家危機,人民疾苦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大部分詩篇都充滿著個人的與時代的血淚。

“杜甫傳”讓人們感受到了現(xiàn)實的殘酷,而杜甫又是這個現(xiàn)實的受害者與申述者。

杜甫傳讀后感篇六

杜甫,應該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唐代詩人。他的詩歌把社會現(xiàn)實與作者的日常生活緊密結(jié)合起來,達到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的完美統(tǒng)一,也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詩歌被當代稱為“史詩”《杜甫傳》的作者馮至自幼熱愛杜甫,無論在什么時期,他都沒有停止對杜甫人生的思考。就是他在思考中的.節(jié)選。

初到長安,杜甫漫游時代時的豪邁之情還未消逝,但與社會現(xiàn)實的接觸漸多,豪邁之情也被一種心理矛盾漸漸替代。由于政治正顯露出日趨腐化征象,杜甫這種矛盾心理也更加濃烈,心中的無奈也愈甚。經(jīng)過這十年的磨礪,使他的詩風形成沉郁頓挫的風格。

安史之亂的開始,也標志著杜甫流亡生活的開始。這幾年的流亡生活,也讓杜甫更加貼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間疾苦,使其是個充滿憂國憂民的情懷,展現(xiàn)當時社會狀態(tài)、政治形勢,表達了人民的情緒與愿望。

當時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毀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毀了他的仕途和夢想,卻成就了他的詩歌和他在中國詩壇中不可磨滅的地位,猶如鳳凰涅盤般重生!從官宦世家的公子到為在長安謀職而不擇手段的小吏;從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內(nèi)心矛盾的無奈詩人;從只為個人忙碌的士人到憂國憂民的沉郁詩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進入“詩圣”,一步步邁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內(nèi)心困頓轉(zhuǎn)而進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帶有傳奇色彩的愛國詩人,一位萬方多難成就的詩圣!

杜甫傳讀后感篇七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江漢》中這兩句詩是對于杜甫一生最好的寫照:獨立于茫茫宇宙之間,詩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獨和無力,但我們卻能從中看出詩圣杜甫博大的胸懷以及對世事不能如愿的惋惜。

杜甫,這樣一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讓我們銘記于心的緣由何在?

以前讀人物傳記,總覺得書寫得單調(diào),不能引發(fā)讀者深刻的興趣。但我得否認讀完《杜甫傳》有這樣的感受,他是一個詩人,出生于大唐開元盛世,而自中晚唐開始,唐由安史之亂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實地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過程。讀杜甫的一生,是讀一個偉人的傳記,是讀一段令人心痛的歷史,亦是一場文化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開元時,他幾乎游遍祖國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巔發(fā)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年壯時也同盛唐文人一般應試求取功名。后來,他困守長安達十年之久,這是他一生中最難堪回首的歲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亂開始,長安淪陷。不幸的是,憂國憂民的杜甫被叛軍所俘,因他不肯為叛軍賣命,受盡了非人的折磨。一個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從牢中逃了出來,他幾乎是歷盡艱辛,才逃到鳳翔。然而“福不雙至,禍不單行”,五月拜左拾遺,因上書營救好朋友房琯,而觸怒了肅宗,被貶于四川。

他長期沉淪于下層,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他親身體驗了安史之亂之時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以及親人的悲歡離合,他把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詩中,杜甫最為著名描寫民間疾苦的作品,人們耳熟能詳?shù)氖恰叭簟?、“三別”,他對自己貧困潦倒的哀嘆和對國家的深刻思考結(jié)合在一起。

杜甫并不完全是嚴肅的,他也有風趣的一面。絕句漫興九首中對于惜春之情,反用惱春、怨春的口氣道來,別有特色。更難的可貴的是,杜甫善于發(fā)現(xiàn)賢才,我想其若是知曉自己仍能為國效力,也當是會“白發(fā)生黑絲”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無愧于獨立天地之間的詩圣之稱。

杜甫傳讀后感篇八

閑坐巖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繞清風,一個逍遙的詩人。

嘆抉擇。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羨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長安謀得一個官職,他懷念李白,羨慕李白還繼續(xù)著那種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卻不得不跟這種生活告別。人的一生最難戰(zhàn)勝的就是自己,一顆心,兩個方向,雙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無奈。轉(zhuǎn)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許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卻牽著握筆的雙手遨游在書海,無奈,惟獨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嘆仕途。上帝以胃口為誘餌將一顆顆飄蕩的心領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蕩蕩,起起浮浮,忠的呈現(xiàn)似乎注定要以奸來陪襯,陰謀籠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這種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擊,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憤!憤奸臣,這不是一個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當時社會的悲哀,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嘆詩才?!霸娛ァ倍鸥τ闷湟簧炀汀霸娛贰?,他寫“絕”了唐詩,也寫“完”了唐詩。他之后的詩韻格律,最終都以他的詩篇為金科玉律,“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北征》,他的律詩千秋無匹。當杜甫二字成為教科書上的??停斨赡鄣耐魧⒍鸥Φ脑娮x入空際,心中的那份贊嘆無法壓抑。

嘆人格。一首首堅硬的詩源于一個偉大的人格,一雙腳觸摸這片曾經(jīng)流血的土地,一雙眼看盡戰(zhàn)亂的殘酷,人生的悲涼,一對耳聽盡人間的哀哭,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將這份內(nèi)心的震撼揚于詩中,搖動了封建這座堡壘,將民憤、民怨、民饑、民寒訴說。

獨坐孤石,心立堅竹,俯瞰塵世,寫盡悲苦,滿心愁緒的詩人。讀杜甫。

杜甫傳讀后感篇九

《杜甫傳》的作者自幼熱愛杜甫,無論在什么時期,他都沒有停止對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節(jié)選。

初到長安,杜甫漫游時代時的豪邁之情還未消逝,但與社會現(xiàn)實的接觸漸多,豪邁之情也被一種心理矛盾漸漸替代。由于政治正顯露出日趨腐化征象,杜甫這種矛盾心理也更加濃烈,心中的.無奈也愈甚。經(jīng)過這十年的磨礪,使他的詩風形成沉郁頓挫的風格。

的開始,也標志著杜甫流亡生活的開始。這幾年的流亡生活,也讓杜甫更加貼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間疾苦,使其是個充滿憂國憂民的情懷,展現(xiàn)當時社會狀態(tài)、政治形勢,表達了人民的情緒與愿望。

當時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毀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毀了他的仕途和夢想,卻成就了他的詩歌和他在中國詩壇中不可磨滅的地位,猶如鳳凰涅盤般重生!從官宦世家的公子到為在長安謀職而不擇手段的小吏;從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內(nèi)心矛盾的無奈詩人;從只為個人忙碌的士人到憂國憂民的沉郁詩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進入“詩圣”,一步步邁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內(nèi)心困頓轉(zhuǎn)而進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帶有傳奇色彩的愛國詩人,一位萬方多難成就的詩圣!

杜甫傳讀后感篇十

前段時間覺得自己的古文功底需要惡補一下,于是饑不擇食,一股腦在亞馬遜買了好多詩歌類型的書,什么最美唐詩,最美宋詞,名詩人傳記,不辯好壞,買了一大堆,也是買過即忘。

最近終于想起來該消化他們了,于是首先拿起了這本薄薄的《杜甫傳》,居然是老熟人還珠樓主的作品。

我看詩人傳記,目的很簡單,普及基礎常識,了解詩人的生平,解讀每首暢銷詩的寫作背景,這樣方便我記憶他們的名作,增加我的文化修養(yǎng),出門好裝逼。然而《杜甫傳》卻和一般的傳記不太一樣。

它沒有完成普及工作,樓主筆下的杜甫,不鮮活,也不立體,平庸和貧乏。杜甫的高才雅量沒有正面描寫,全是平鋪直敘。

這本書讀下來的第一反應是,還珠樓主寫錯了人,他可能應該寫一本《李白傳》,如果李白是他的主角,這本書的故事結(jié)構(gòu)大概就不會這么無聊。

杜甫的生活就只有每天吃吃喝喝,和他的窮朋友們你接濟我我?guī)头瞿?,很絕望。

即使這樣還珠樓主還在強調(diào)杜甫身上的一股子俠氣,鋤強扶弱,體恤百姓,蔑視權(quán)貴,然而從描寫中我看到的卻是滿目的煙火氣。這種強加的俠氣,竊以為李白會合適。

《杜甫傳》的故事每章以詩歌開頭,而第一章的“夕陽殘照,漢家陵闕”也正是來自李白。

首先不得不說《杜甫傳》確似還珠樓主的文筆,看過《蜀山劍俠傳》的大概都知道,還珠樓主的敘事沿襲的是真正的古風,講究的是一個散字,就像《儒林外史》一樣,一個人接著一個人的寫,上個人還沒寫完遇到了下一個人,新的故事跟著第二個人就展開了,故事隨著人物而走,屬于人物中心論,而非故事中心論。

當然讀者也別想的太高級,這種中國古代的人物中心論和西方文學中的人物中心論,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簡單的說,中國的故事是一個人套一個人,像鏈條一樣,依次發(fā)生,故事雖然零散,卻仍占有很大的比重,而西方的故事,比如文藝復興的作家,講究的是人的絕對中心,因為人被解放了,到司湯達的《紅與黑》,故事完全隨于連的心理活動而變化走向,又是更高級的寫作手法了。

如果不是題目醒目的寫著杜甫,作者很可能,寫著寫著就從杜甫這到李白,高適,岑參……像那長江水,滾滾不回頭了。

《杜甫傳》也有它的優(yōu)點,前文提到的俠氣,算一個,雖然吃喝真心無聊,但是困苦時期文人間的不妒忌,相互扶持,已然難能可貴。

其次是用詞,書中好些詞已經(jīng)不是現(xiàn)代漢語的常用詞了,可是讀起來怎一個美字了得。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3750277.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