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蘭亭集序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蘭亭集序賞析(優(yōu)質1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17 13:01:07
最新蘭亭集序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蘭亭集序賞析(優(yōu)質12篇)
時間:2023-10-17 13:01:07     小編:筆塵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蘭亭集序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篇一

《蘭亭集序》記敘的是東晉時期清談家們的一次大集會,表達了他們的共同意志。文章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于一體,文筆騰挪跌宕,變化奇特精警,以適應表現(xiàn)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兩個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敘事、寫景,先敘述集會的時間、地點。然后點染出蘭亭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山嶺蜿蜒,清流映帶;又風和日麗,天朗氣清,仰能夠觀宇宙之無窮,俯能夠察萬類之繁盛。在那里足以“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能夠自由地觀察、思考,滿足人們目視耳聞的需求。那里正是與會者“暢敘幽情”、盡興盡歡的絕好處所。這些描述都富有詩情畫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靜、閑適的。

后一部分,筆鋒一轉,變?yōu)槭闱?、議論,由欣賞良辰美景、流觴暢飲,而引發(fā)出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緒頓時由平靜轉向激蕩。他說:人生的歡樂是極有限的,待歡樂得到滿足時,就會感覺興味索然。往事轉眼間便成為了歷史,人到了生命的盡頭都是要死的。由樂而生悲,由生而到死,這就是他此時產生的哲理思辨。他認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從而進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并產生了一種珍惜時間、眷戀生活、熱愛禮貌的思考。壽夭、生死既是一種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規(guī)律,他在文中就難免流露出一種感傷情緒。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緒又趨于平靜,他感到人事在變遷,歷史在發(fā)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無常,時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傳后世,以承襲前人,以啟示來者。

綜觀全篇,本文描繪了蘭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fā)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感嘆。[5]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蕩,再由激蕩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千古盛傳的名篇佳作。

蘭亭集序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篇二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下面是愛匯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蘭亭集序賞析,供大家參閱!

魏晉: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ú恢现畬⒅烈蛔鳎涸恢现畬⒅粒?/p>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里,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里。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輝映環(huán)繞在亭子的四周,我們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眾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fā)感慨的原因,其緣由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和,總難免要在讀前人文章時嘆息哀傷,不能明白于心。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v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fā)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蘭亭集序》,又題為《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會聚蘭亭,賦詩飲酒。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所賦詩作編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并抒寫由此而引發(fā)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詩序》影響很大,其成就又遠在《金谷詩序》之上?!短m亭集序》。

文章首先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與會人物,言簡意賅。接著描繪蘭亭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和周圍景物,語言簡潔而層次井然。描寫景物,從大處落筆,由遠及近,轉而由近及遠,推向無限。先寫崇山峻嶺,漸寫清流激湍,再順流而下轉寫人物活動及其情態(tài),動靜結合。然后再補寫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輕揚的春風,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萬物。意境清麗淡雅,情調歡快暢達。蘭亭宴集,真可謂“四美俱,二難并”。

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別離,所謂“興盡悲來”當是人們常有的心緒,盡管人們取舍不同,性情各異。剛剛對自己所向往且終于獲致的東西感到無比歡欣時,但剎那之間,已為陳跡。人的生命也無例外,所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語)、“老冉冉其將至兮”(屈原語)、“人生天地間,奄忽若飆塵”(《古詩十九首》),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當想到人的壽命不論長短,最終歸于寂滅時,更加使人感到無比凄涼和悲哀。如果說前一段是敘事寫景,那么這一段就是議論和抒情。作者在表現(xiàn)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嘆中,流露著一腔對生命的向往和執(zhí)著的熱情。

魏晉時期,玄學清談盛行一時,士族文人多以莊子的“齊物論”為口實,故作放曠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個頗具辯才的清談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與一般談玄文人不同。他曾說過:“虛談廢務,浮文妨要”(《世說新語·言語篇》)在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確地指斥“一死生”、“齊彭殤”是一種虛妄的人生觀,這就明確地肯定了生命的價值。

這篇文章具有清新樸實、不事雕飾的風格。語言流暢,清麗動人,與魏晉時期模山范水之作“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齊而富于變化,以短句為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樂耳動聽。

總之,這篇文章體現(xiàn)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說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后人以啟迪、思考。

文描繪了蘭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fā)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感嘆。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蕩,再由激蕩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記敘蘭亭聚會盛況,并寫出與會者的深切感受。先點明聚會的時間、地點、緣由,后介紹與會的人數(shù)之多,范圍之廣,“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接著寫蘭亭周圍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先寫高遠處:“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再寫近低處“清流激湍”;然后總寫一筆:“映帶左右”。用語簡潔。富有詩情畫意。在寫景的基礎上,由此順筆引出臨流賦詩,點出盛會的內容為“一觴一詠”,“暢敘幽情”,“雖無絲竹管弦之盛”,這是反面襯托之筆,以加張表達賞心悅目之情。最后指出盛會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時,“天朗氣清”為下文的“仰觀”、“俯察”提供了有利條件;“惠風和暢”又與“暮春之初”相呼應。此時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觀”、“俯察”,“游目騁懷”、“視聽之娛”完全可以擺脫世俗的苦惱,盡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發(fā)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與會者的感受歸結到“樂”字上面。筆勢疏朗簡凈,毫無斧鑿痕跡。

文章第二段,闡明作者對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暫,盛事不常,緊承上文的“樂”字,引發(fā)出種種感慨。先用兩個“或”字,從正反對比分別評說“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的兩種不同的具體表現(xiàn),一是“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這兩種表現(xiàn)盡管不同,但心情卻是一樣的。那就是“當其欣于所遇”時,都會“快然自足”,卻“不知老之將至”。這種感受,正是針對正文“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的聚會之樂而發(fā),側重寫出樂而忘悲。接著由“欣于其所遇”的樂引出“情隨事遷”的憂,寫出樂而生憂,發(fā)出“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慨嘆、文章至此,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最后引用孔子所說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話來總結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說明作序的緣由。文章緊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發(fā)議論,從親身感受談起,指出每每發(fā)現(xiàn)“昔人興感之由”和自己的興感之由完全一樣,所以“未嘗不臨文嗟悼”,可是又說不清其中原因。接著把筆鋒轉向了對老莊關于“一生死”,“齊彭殤”論調的批判,認為那完全是“虛誕”和“妄作”。東晉時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莊,喜好虛無主義的清談,莊子認為自然萬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莊子·齊物論》),且把長壽的彭祖和夭折的兒童等同看待,認為“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作者能與時風為悖。對老莊這種思想的大膽否定,是難能可貴的,然后作者從由古到今的事實中做了進一步的推斷:“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谶@種認識,所以才“列敘時人,錄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閱讀。盡管將來“事殊事異”,但“所以興懷。其一致也”。這就從理論上說清了所以要編《蘭亭詩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寫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懷。文字收束得直截了當,開發(fā)的情思卻綿綿不絕。

這篇序言疏朗簡凈而韻味深長,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風格。且其造語玲瓏剔透,瑯瑯上口。是古代駢文的精品?!短m亭集序》在駢文的幾個方面都有所長。在句法上,對仗整齊,句意排比,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仰觀宇廟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兩兩相對,音韻和諧,無斧鑿之痕,語言清新、樸素自然。屬于議論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簡沽,富有表現(xiàn)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齊彭殤”和“修楔事”這樣淺顯易儲的典故,這樣樸素的行文與東晉對代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文風形成鮮明對照。

這篇文章體現(xiàn)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說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臨沂),后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因王羲之曾任右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創(chuàng)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書《蘭亭集序》等。是東晉的書法家,被后人尊為“書圣”,與兒子王獻之合稱“二王”。

蘭亭集序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篇三

永和九年,是癸丑年,暮春三月初,我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舉行修楔儀式。許多名士都參加了,年輕的年長的都來了。那里有高峻的山嶺,茂密的樹林,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流,湍急的流水,映襯在亭子的左右。引清流作為飄流酒杯的彎曲水道,大家排列而坐于曲水之旁,雖然沒有音樂伴奏的熱鬧氣氛,可是一邊飲酒,一邊詠詩,也足以盡情地抒發(fā)深藏的感情。這一天呀,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春風柔和,溫暖舒暢。仰望宇宙空間的廣大,俯察萬物種類的繁多,因而縱目游覽,舒展胸懷,完全能夠盡情享受眼看耳聞的樂趣,實在是很歡樂啊。

人們生活在一齊,很快就度過了一生。有的人把自我的胸懷抱負,在室內與人應對面地交談;有的人憑借某種事物寄托自我的情懷,無拘無束地生活。他們對生活的取舍千差萬別,性格也有安靜浮躁的不一樣,但他們都高興于自我所接觸的事物,對于自我暫時得的,高興滿足,竟沒有想到老年將要到來了。等到他們對所愛好的事物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改變,感慨也就隨著產生了。從前感到高興的東西,頃刻之間,已成為陳跡往事,尚且不能不因為它而產生感慨;何況人的壽命長短要聽憑上天決定,終歸于死呢。古人說:“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必M不悲痛嗎!

我每次看到古人對死生發(fā)生感慨的原因,都像符契那樣完全相合,未嘗不應對文章感嘆悲傷,但不能從內心理解它。我本來明白把死和生看作一樣是虛誕的,把長壽和短命看作相等是荒謬的。后人看待我們今日發(fā)生的感慨,也會像我們今日看待古人發(fā)生的感慨一樣,不能從內心理解,可悲?。∷晕乙灰挥浵逻@次蘭亭集會的人的姓名,抄錄他們所作的詩。即使時代變了,事情不一樣了,但人們產生感慨的原因、情景是相同的。后世的讀者,也將對我這篇文章產生一番感慨。

這篇序文可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生動而形象地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和樂趣。其中對蘭亭地理形勢和自然風物的描繪,短短幾句,不但寫出了蘭亭環(huán)境的清幽,也寫出了與會者的雅情。后半部分抒發(fā)了盛事不常、人生短暫的感慨,情緒頗為憂傷;但緊之后經過對“一死生”“齊彭殤”的批判,又表現(xiàn)出了一種達觀精神。這在玄學盛行,崇尚老莊的魏晉,可謂獨樹一幟。

這篇序文產生于雕詞琢句的駢文風行時代。但它不追求華麗辭藻,敘事寫景清新自然,抒情議論樸實真摯,這是難能可貴的。

蘭亭集序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篇四

《蘭亭集序》這篇文章,昭明文選里沒有登錄,古文觀止里卻赫然在目,這是很令人不解的地方,而《世說新語》里雖有錄入,卻比現(xiàn)在的《蘭亭集序》少了二百多個字,也留下一個大疑問。所以,在郭沫若先生為此大打筆墨官司之后,我們確實很難在文章內容上作什么評價。

“死生亦大矣”,是對六朝明理的沉痛反對,“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笔菍锨f清談的無情撻伐,這些思想即便是后人附會,我們也可以記到王右軍的頭上,因為憑右軍的性情和作為,是完全可以擔當這樣的責任的。

可惜的是孫綽、謝安等諸多高明之輩,他們在蘭亭上寫的詩,卻被一紙序文遮蔽到毫無光彩,連陪襯都很勉強,這真讓我們扼腕嘆息。所以,我有時不免想,如果遇見子安或逸少這樣的人,盡量還是少說話,留個名頭,甘心情愿地做一片綠葉也算是幸運的了。

蘭亭集序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篇五

作者以其精妙絕倫的書法書寫這篇文章,真跡據(jù)說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從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見其“龍?zhí)⑴P”的神采?!鹅繁环Q為“天下第一行書”,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如,皆入法則。”

蘭亭集序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篇六

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陰歷三月初,(我們)會集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在這里,年長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蘭亭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一般)環(huán)繞在亭子的四周,引(清流激湍)來作為流觴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飲酒一杯,詠詩一首,也足以令人抒發(fā)內心深處的情意。

這一天,清明爽朗,和風習習。向上看,天空廣大無邊,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縱展眼力,開暢胸懷,極盡視聽的樂趣,實在是快樂呀!

每當看到古人(對死生)發(fā)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樣相合,沒有不面對他們的文章而感嘆悲傷的,不能明白于心。本來就知道,那種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現(xiàn)在,也正如同我們今天看過去一樣,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抄錄他們做的詩賦,即使時代變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們興發(fā)感慨的由緣,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世的讀者,也將有感慨于這次聚會的詩文。

作者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東晉瑯玡臨沂(今山東臨沂縣人)。初為秘書郎,庾亮請為征西參軍,累遷長史,拜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后征為吏部尚書,不就,授護國將軍,遷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晚年稱病去官,放情山水,弋釣為樂。卒贈金紫光祿大夫。有詩文集十卷。清人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稱其書札有遠見卓識,“誠東晉君臣之良藥”;贊其“蘭亭詠詩,韻勝金谷”。于此可見王羲之文學成就。又以擅長書法名世,草隸尤精,筆勢飄若浮云,矯若游龍,論者評為古今之冠。他所創(chuàng)作和書寫的《蘭亭集序》,既是書苑珍品,也是文壇杰作,千百年來向為人所盛贊和傳頌。

浙江紹興西南渚山上的蘭亭,周圍環(huán)境優(yōu)美,風景宜人。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與當時名士謝安、孫綽以及本家子侄凝之、獻之等四十一人宴集于蘭亭,飲酒賦詩,各抒懷抱。羲之除賦詩二首外,事后并為詩集寫了這篇序。序文生動而形象地記敘了這次集會的盛況和樂趣,抒發(fā)了盛事不常、人生短暫的感慨。在玄學盛行、崇尚清談的東晉,王羲之能反對“虛談廢務,浮文妨要”(《世說新語·言語》),可謂獨標一幟。本文斥老莊“一死生”、“齊彭殤”為“虛誕”、“妄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露出不甘虛度歲月的積極進取意向。南朝初期,雕辭琢句的駢文已逐漸風行,這篇序文不追求華麗的辭藻,自辟蹊徑,敘事狀景,清新自然,抒懷寫情,樸實深摯,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和諧一致。

蘭亭集序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篇七

臨王羲之《蘭亭序》,越臨越激奮,越臨越感差距甚遠,也使我增添了對書法的鐘情和愛好,更是信心百倍。這條路很長,也很艱辛,但一定要堅持走下去。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成功一定屬于不停臨池的書法愛好者。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不僅書法藝術精美,造就了他書法藝術的頂峰,而且文采斐然,感悟頗深,道出了人生箴言,“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作者認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兩者不能等量齊觀,在有生之年,應做些實事,不應該空談玄理,坐而論道。蘭亭修禊,是紹興當?shù)氐囊环N風俗,那天人們到水邊洗濯、嬉游,消災祈福。我們說,福祉所至,有時會有,然而有人得福“快然自得,曾不知老之將至”,“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稱這種人為“躁”者;有人得?!盎蛉≈T懷抱,悟言一室之內”,王羲之稱“靜”者。

這是兩種人表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針對當時土大夫階層崇尚虛無、好空談、盡情享樂的思想傾向在這里他進行了嚴厲的斥責。在《蘭亭詩》里王羲之也有同樣的表述:“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蓖豸酥倪@種言論,與其說是一種人生感悟,不如說是官場之外的另一種情感噴發(fā),構成王羲之對蘭亭的拜謁、體恤、敬重、熱望,誠了他揮之不去的一種情結。這情結,至今牢牢地系在這茂密的竹林間,流淌在這淙淙的清泉里,跨越了千年的執(zhí)著和不變的傳承,人們到此可與之心與心的交流、對接。

在蘭亭我感到,無論王羲之的思想精髓,或是書法藝術靈感,都表現(xiàn)了他對紹興的依偎、眷念、熱愛、深情和歸屬,晶瑩、凝重而深刻。我們倘徉在翠竹曲水之中,仰望站在蘭亭中的王羲之,看著新買的絹扇上《蘭亭集序》字樣,足以使人們感到《蘭亭集序》留存著一種凝重不朽的思想,一個氣勢恢弦的生命,溫馨關愛的人生以及芬芳的書法藝術,像蘭亭那高雅的蘭花一樣,芳香四溢,愈久彌香。

蘭亭集序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篇八

此賦通過月夜泛舟、飲酒賦詩引出主客對話的描寫,既從客之口中說出了吊古傷今之情感,也從蘇子所言中聽到矢志不移之情懷,全賦情韻深致、理意透辟,實是文賦中之佳作。

第一段,寫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詩經·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卑衙髟卤扔鞒审w態(tài)嬌好的美人,期盼著她的冉冉升起。與《月出》詩相回應,“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辈⒁鱿挛淖髡咚宰鞯母柙疲骸巴廊速馓煲环健保楦?、文氣一貫。“徘徊”二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柔和的月光似對游人極為依戀和脈脈含情。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游人這時心胸開闊,舒暢,無拘無束,因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著一葉扁舟,在“水波不興”浩瀚無涯的江面上,隨波飄蕩,悠悠忽忽地離開世間,超然獨立。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游之樂,溢于言表。這是此文正面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fā)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這里所說的“美人”實際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边@段歌詞全是化用《楚辭·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恍兮浩歌”之意,并將上文“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內容具體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見,已流露了失意和哀傷情緒,加之客吹洞簫,依其歌而和之,簫的音調悲涼、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竟引得潛藏在溝壑里的蛟龍起舞,使獨處在孤舟中的寡婦悲泣。一曲洞簫,凄切婉轉,其悲咽低回的音調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入悲涼,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文氣一振。

第三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此段由賦赤壁的自然景物,轉而賦赤壁的歷史古跡。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古跡作答,文理轉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陳其事,而是連用了兩個問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問道:“此非曹孟德之詩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勝問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兩次發(fā)問使文章又泛起波瀾。接著,追述了曹操破荊州、迫使劉琮投降的往事。當年,浩浩蕩蕩的曹軍從江陵沿江而下,戰(zhàn)船千里相連,戰(zhàn)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槊賦詩,可謂“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這類英雄人物,也只是顯赫一時,何況是自己,因而如今只能感嘆自己生命的短暫,羨慕江水的長流不息,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才把悲傷愁苦“托遺響于悲風”,通過簫聲傳達出來??偷幕卮鸨憩F(xiàn)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

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驮傲w長江之無窮”,愿“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即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不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xiàn)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而后,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說明。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此情此景乃緣于李白的《襄陽歌》:“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進而深化之。

第五段,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后,轉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開頭,極寫游賞之樂,而至于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這篇賦在藝術手法上有如下特點: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作者抓住風和月展開描寫與議論。文章分三層來表現(xiàn)作者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首先寫月夜泛舟大江,飲酒賦詩,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懷世俗的快樂心情;再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變動不居,因而跌入現(xiàn)實的苦悶;最后闡發(fā)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人類和萬物同樣是永久地存在,表現(xiàn)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寫景、抒情、說理達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郁郁頓挫,如“萬斛泉涌”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并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xiàn)了韻文的長處。

意象連貫,結構嚴謹。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于風月,情緒轉入低沉消極;最后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復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復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xiàn)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xiàn)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tǒng)一。

更多

蘭亭集序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篇九

《蘭亭集序》,又題為《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會聚蘭亭,賦詩飲酒。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所賦詩作編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并抒寫由此而引發(fā)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詩序》影響很大,其成就又遠在《金谷詩序》之上?!短m亭集序》。

文章首先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與會人物,言簡意賅。接著描繪蘭亭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和周圍景物,語言簡潔而層次井然。描寫景物,從大處落筆,由遠及近,轉而由近及遠,推向無限。先寫崇山峻嶺,漸寫清流激湍,再順流而下轉寫人物活動及其情態(tài),動靜結合。然后再補寫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輕揚的春風,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萬物。意境清麗淡雅,情調歡快暢達。蘭亭宴集,真可謂“四美俱,二難并”。

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別離,所謂“興盡悲來”當是人們常有的心緒,盡管人們取舍不同,性情各異。剛剛對自己所向往且終于獲致的東西感到無比歡欣時,但剎那之間,已為陳跡。人的生命也無例外,所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語)、“老冉冉其將至兮”(屈原語)、“人生天地間,奄忽若飆塵”(《古詩十九首》),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當想到人的壽命不論長短,最終歸于寂滅時,更加使人感到無比凄涼和悲哀。如果說前一段是敘事寫景,那么這一段就是議論和抒情。作者在表現(xiàn)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嘆中,流露著一腔對生命的向往和執(zhí)著的熱情。

魏晉時期,玄學清談盛行一時,士族文人多以莊子的“齊物論”為口實,故作放曠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個頗具辯才的清談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與一般談玄文人不同。他曾說過:“虛談廢務,浮文妨要”(《世說新語·言語篇》)在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確地指斥“一死生”、“齊彭殤”是一種虛妄的人生觀,這就明確地肯定了生命的價值。

這篇文章具有清新樸實、不事雕飾的風格。語言流暢,清麗動人,與魏晉時期模山范水之作“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齊而富于變化,以短句為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樂耳動聽。

總之,這篇文章體現(xiàn)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說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后人以啟迪、思考。

蘭亭集序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篇十

盡”的感嘆。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蕩,再由激蕩而

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作品賞析】

文描繪了蘭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fā)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于

盡”的感嘆。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蕩,再由激蕩而

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記敘蘭亭聚會盛況,并寫出與會者的深切感受。先點明聚會的時問、地點、緣由,

后介紹與會的人數(shù)之多,范圍之廣,“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接著寫蘭亭周圍優(yōu)美的環(huán)境

。先寫高遠處:“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再寫近低處“清流激湍”;然后總寫一筆:“映

的內容為“一觴一詠”,“暢敘幽情”,“雖無絲竹管弦之盛”,這是反面襯托之筆,以加

張表達賞心悅目之情。最后指出盛會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時,“天朗氣清”為下文的“仰

觀”、“俯察”提供了有利條件;“惠風和暢”又與“暮春之初”相呼應。此時此地良辰美

景,使“仰觀”、“俯察”,“游目騁懷”、“視聽之娛”完全可以擺脫世俗的苦惱,盡情

地享受自然美景,抒發(fā)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與會者的感受歸結到“樂”字上面。筆勢

疏朗簡凈,毫無斧鑿痕跡。

文章第二段,闡明作者對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緊承上文的“樂”字,引

發(fā)出種種感慨。先用兩個“或”字,從正反對比分別評說“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的兩種不

同的具體表現(xiàn),一是“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

后指出這兩種表現(xiàn)盡管不同,但心情卻是一樣的。那就是“當其欣于所遇”時,都會“快然

自足”,卻“不知老之將至”。這種感受,正是針對正文“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的

聚會之樂而發(fā),側重寫出樂而忘悲。接著由“欣于其所遇”的樂引出“情隨事遷”的憂,寫

出樂而生憂,發(fā)出“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慨嘆、文章至此,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最后

引用孔子所說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話來總結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說明作序的緣由。文章緊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發(fā)議論,從親身感受談起,指出

每每發(fā)現(xiàn)“昔人興感之由”和自己的興感之由完全一樣,所以“未嘗不臨文嗟悼”,可是又

說不清其中原因。接著把筆鋒轉向了對老莊關于“一生死”,“齊彭殤”論調的批判,認為

那完全是“虛誕”和“妄作”。東晉時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莊,喜好虛無土義的清談,莊

子認為自然萬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莊子·齊物論》),且把長壽的彭祖和夭折的

兒童等同看待,認為“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作者能與時風為悖。對老莊這種思想的

大膽否定,是難能可貴的,然后作者從由古到今的事實中做了進一步的推斷:“后之視今,

亦由今之視昔”?;谶@種認識,所以才“列敘時人,錄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閱讀。盡管

將來“事殊事異”,但“所以興懷。其一致也”。這就從理論上說清了所以要編《蘭亭詩集

》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寫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懷。文字收束得直截了當,開發(fā)的

情思卻綿綿不絕。

這篇序言疏朗簡凈而韻味深長,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風格。且其造語玲瓏剔透,瑯瑯

上口。是古代駢文的精品?!短m亭集序》在駢文的幾個方面都有所長。在句法上,對仗整齊

,句意排比,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仰觀宇廟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或取諸懷

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兩兩相對,音韻和諧,無斧鑿之痕,語

言清新、樸素自然。屬于議論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簡沽,富有表現(xiàn)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齊彭

殤”和“修楔事”這樣淺顯易儲的典故,這樣樸素的行文與東晉對代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

文風形成鮮明對照。

這篇文章體現(xiàn)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說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名家評價

金圣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九:“此文一意反復生死之事甚疾,現(xiàn)前好景可念,更不許順

口說有妙理妙語,真古今第一情種也。”

李兆洛《駢體文鈔》卷二十一:“雅人深致,玩其抑揚之趣?!?/p>

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七:“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

效。一死生而齊彭瘍,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病。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

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p>

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四十二:非止序禊事也,序詩意也。修短死生,皆一時詩意所感,故

其言如此。筆情絕俗,高出選體。

余誠《重汀古文釋義新編》卷七:因游宴之樂,寫人生死之可悲,則蘭亭一會,固未可等諸

尋常小集。而排斤當日竟尚清談;傾惑朝廷者之意,亦寓言下。林西仲謂古人游覽之文,亦

不茍作如此。信非誣也。至其文情之高曠,文致之輕松,更難備述。

蘭亭集序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篇十一

公元353年,也就是永和九年,王羲之和當東晉的名土謝安諸人,相聚在浙江紹興一個不起眼的地方——蘭亭,一齊做修禊的事,修禊是古代的一種習俗,據(jù)說,每年農歷三月三日,人們如果臨水而祭的話,就能夠“除兇祥,去宿垢”《晉書·禮志》,文人雅集,自不免詩文唱和,不曾想到的是,就是這樣一次不經意的“一觴一詠”,竟然誕生了一篇在中國藝術、文學和哲學史上產生深遠意義的名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提到《蘭亭集序》,人們首先想到書法,這篇被后人譽為“國之瑰寶”的書法藝術杰作,也堪稱一代“書圣”王羲之的巔峰之作,作者在宴酣之余,筆走靈蛇,兔起鶻落,一揮而就,篇中十七年“之”字,極盡變化之能事,洋洋灑灑,無一雷同。據(jù)云,他自此以后創(chuàng)作的作品再難其右,能夠說,《蘭亭集序》之于羲之,猶《廣陵散》之于嵆康,無論就個人,還是中國文化而言,都是不可無一,不能有二的曠世佳作,它是作者多年藝術素養(yǎng)厚積薄發(fā)和實踐創(chuàng)作天才靈感碰撞、交匯、融合的產物。令人遺憾的是,《蘭亭集序》的真跡,經過數(shù)百年的輾轉,最終落入了唐太宗手中,這位嗜字如命的貞觀天子,百年之后把它作為至愛帶入地下,此刻何處,已遙不可考了。

《蘭亭集序》可是廖廖數(shù)百字,卻堪稱魏晉玄學散文的集大成者,它的文風澹泊自然,它的文筆清新幽雅,行文如“風行水上,略無沾滯”,又如深潭淺瀾,顯隱有致,王羲之舉重若輕,以蕭簡之筆發(fā)深婉感慨之聲,令人讀之唏噓不已,同時也給讀者極大的審美享受。

除了文學,我更欣賞文中所展示的風雅文化之美,蘭亭之集,既是名士宴游之集,也更是魏晉風度,名士風流的集中展示,透過聚會的盛況,我們能夠深深感受到風雅文化的陶冶,文章雖無一字提雅,而又無一句不雅:雅景、雅人、雅事、雅懷,真可謂“不著一字,而盡得風流”。但,這一切并不是文章的主旨。

《蘭亭集序》最重要的一點,是經過宴游之樂的渲染、鋪墊來引發(fā)自我對生命本體的思考,通篇迷漫著人生難再,如電如霧,似幻似真,不可預知,不可挽留的無奈和無助的情緒??v觀歷史,古往今來,也不知有多少圣人賢者對人生的終極意義有過這樣或那樣的求索,但似乎都沒有一種完美的答案,唯一的相同,那就是:人生永遠應對變化,永遠帶著遺憾,這是問題,也是答案,卻永遠無法解決,王羲之說:“后之視今,猶今之視昔,悲夫!”也許,思考的本身就是意義的全部,且讓我們細細的賞玩: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鍥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起首以疏淡之筆輕輕點題,直言聚會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由。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好一處風景!由遠及近,由靜而動,突出景致的闊、幽、清,俗話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有美景如斯,“不有雅詩,何申雅懷?”為下文感慨伏筆。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在彎曲的流水上放上漆制酒杯,杯中注滿酒,讓酒杯順流而下,與會的文人分散坐在流水邊,酒杯流到誰前面,誰就取飲賦詩,這是何等雅事!又是何等趣事!真如神仙中人,不帶半點煙火之氣,恨不生此時,適此地,而逢其事也,唯其盛宴如斯,而又盛筵難再,為下文感慨再伏筆。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信可樂”三字將宴游之樂渲染達至高潮,正所謂“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下段筆鋒陡轉,直抒胸臆。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一樣,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近,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廖瘳數(shù)語,引出了對生命本體的思考,他說:人這一輩子啊,真是短暫,有的人相見言歡,在一室之內抒發(fā)人生的抱負,有的人寄情山水,過著放縱無羈的生活,雖然他們選擇的生活方式不一樣,可是,當他們沉醉其中的時候,真的不明白自我正一天天老去啊,等到有一天,突然對熱愛的東西產生了厭倦,情隨事遷,不免會發(fā)生感慨,不知自我當初的選擇是否正確,而人生短暫,一下子就到了盡頭,一切都歸于空無,想到那里,真是讓人傷感啊!

這段話讓我想起蘇東坡的一首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雪上偶爾留趾爪,鴻飛哪復計東西!”不是嗎?人生真的是一個無法預知,無法停留,無法回頭的漂泊之旅,所有的悲歡得失如前水復后水,古今相續(xù)流,所有的人都無法跳出這個輪回,所以,他之后說: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猶今之視昔,悲夫!”

應對匆匆流逝的光陰,人們除了感慨人生的無常之外,又還能做些什么呢?想起這些,真讓人悲痛啊!也許,也許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當下,忘懷得失。

“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千載之下,會有人看了這篇文章,發(fā)出如我相同的感慨。

嗚呼,“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蘭亭美景和那些宴游的人都已成過眼云煙,唯有這篇序言,仍帶給后人長久的思索。

我最終發(fā)現(xiàn),羲之先生一天也沒離開我們??!

蘭亭集序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篇十二

文章賞析

《蘭亭集序》,又題為《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會聚蘭亭,賦詩飲酒。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所賦詩作編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并抒寫由此而引發(fā)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詩序》影響很大,其成就又遠在《金谷詩序》之上?!短m亭集序》.

文章首先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與會人物,言簡意賅。接著描繪蘭亭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和周圍景物,語言簡潔而層次井然。描寫景物,從大處落筆,由遠及近,轉而由近及遠,推向無限。先寫崇山峻嶺,漸寫清流激湍,再順流而下轉寫人物活動及其情態(tài),動靜結合。然后再補寫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輕揚的春風,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萬物。意境清麗淡雅,情調歡快暢達。蘭亭宴集,真可謂“四美俱,二難并”。

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別離,所謂“興盡悲來”當是人們常有的心緒,盡管人們取舍不同,性情各異。剛剛對自己所向往且終于獲致的東西感到無比歡欣時,但剎那之間,已為陳跡。人的生命也無例外,所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語)、“老冉冉其將至兮”(屈原語)、“人生天地間,奄忽若飆塵”(《古詩十九首》),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當想到人的壽命不論長短,最終歸于寂滅時,更加使人感到無比凄涼和悲哀。如果說前一段是敘事寫景,那么這一段就是議論和抒情。作者在表現(xiàn)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嘆中,流露著一腔對生命的向往和執(zhí)著的熱情。

魏晉時期,玄學清談盛行一時,士族文人多以莊子的“齊物論”為口實,故作放曠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個頗具辯才的清談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與一般談玄文人不同。他曾說過:“虛談廢務,浮文妨要”(《世說新語·言語篇》)在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確地指斥“一死生”、“齊彭殤”是一種虛妄的人生觀,這就明確地肯定了生命的價值。

這篇文章具有清新樸實、不事雕飾的風格。語言流暢,清麗動人,與魏晉時期模山范水之作“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齊而富于變化,以短句為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樂耳動聽。

總之,這篇文章體現(xiàn)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說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后人以啟迪、思考。

作品情感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huán)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也”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fā)集會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huán)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都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lián)想到現(xiàn)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欲望,“欣于所遇”便“怏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最后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第三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fā)感慨,但字里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chuàng)造。

第四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xiàn)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隨之又發(fā)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zhí)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總結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怏然自足”的爭論

最早著錄《蘭亭集序》的《晉書·王羲之傳》有一句:“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睘楹髞砉傩奘窌赜谩5珰v代摹本中,卻每每變動了一個字———將其中的“快然”變?yōu)椤扳笕弧薄5烤乖撌恰扳笕弧?,還是“快然”呢?一字之別,所抒發(fā)的情感卻截然不同。清華大學的吳迪、趙麗明兩位學者試圖用書錄與摹本的比較、形音義訓詁,以及人文等角度,加以考證。他們通過對遠在晉書刻本之前的敦煌寫卷抄本的挖掘,提出了新的學術見解。

千古一字為何不同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375752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