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古詩賞析 崔顥古詩黃鶴樓賞析(匯總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20 08:32:02
黃鶴樓古詩賞析 崔顥古詩黃鶴樓賞析(匯總8篇)
時間:2023-10-20 08:32:02     小編:琉璃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黃鶴樓古詩賞析篇一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傳說中的仙人早乘黃鶴飛去,只留下了這空蕩的黃鶴樓。

飛去的黃鶴再也沒有歸來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載依舊。

晴天從黃鶴樓遙望江對岸,漢陽的樹木看的清清楚楚,鸚鵡洲上,草長的極為茂盛。

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才是我家鄉(xiāng)?面對煙波渺渺,大江令人發(fā)愁!

這首詩是吊古懷鄉(xiāng)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xié)律,但音節(jié)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眹罍胬艘舱f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歷代詩人寫黃鶴樓的詩很多,但崔顥的一首七律,人稱最佳,請看他是怎樣寫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之所以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佳作,主要還在于詩歌本身具有的美學意蘊。

一是意中有象、虛實結(jié)合的意境美。詩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后生發(fā)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xiàn)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fù)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云,悠悠千載,正能表現(xiàn)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二是氣象恢宏、色彩繽紛的繪畫美。詩中有畫,歷來被認為是山水寫景詩的一種藝術(shù)標準,《黃鶴樓》也達到了這個高妙的境界。首聯(lián)在融入仙人乘鶴的傳說中,描繪了黃鶴樓的近景,隱含著此樓枕山臨江,崢嶸縹緲之形勢。頷聯(lián)在感嘆“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的抒情中,描繪了黃鶴樓的遠景,表現(xiàn)了此樓聳入天際、白云繚繞的壯觀。頸聯(lián)游目騁懷,直接勾勒出黃鶴樓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聯(lián)徘徊低吟,間接呈現(xiàn)出黃鶴樓下江上朦朧的晚景。詩篇所展現(xiàn)的整幅畫面上,交替出現(xiàn)的有黃鶴樓的近景、遠景、日景、晚景,變化奇妙,氣象恢宏;相互映襯的.則有仙人黃鶴、名樓勝地、藍天白云、晴川沙洲、綠樹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鮮明,色彩繽紛。全詩在詩情之中充滿了畫意,富于繪畫美。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zhuǎn),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包S鶴”二字再三出現(xiàn),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五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xiàn),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像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后須切響”、字字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lián)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diào)煞尾;亦不顧什么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詩人未必是有意在寫拗律,但他跟后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chuàng)別調(diào)的情況也不同,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里,崔顥是依據(jù)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云的詩句。此外,雙聲、疊韻和疊音詞或詞組的多次運用,如“黃鶴”、“復(fù)返”等雙聲詞,雙聲詞組,“此地”,“江上”等疊韻詞組,以及“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造成了此詩聲音鏗鏘,清朗和諧,富于音樂美。

此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宏大,風景如畫,情真意切。且淳樸生動,一如口語,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這一首詩不僅是崔顥的成名之作、傳世之作,也為他奠定了一世詩名的基礎(chǔ)。下這樣的結(jié)論絕不是哪一個人,更不是我硬要往開封人臉上貼金?!短圃娙偈住肥呛笕藢μ圃姷倪x集,就把崔顥這首詩列為七律詩中的第一首??梢妼Υ嗽姷钠髦?。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庇腥苏f此說或出于后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為也決非全部子虛烏有,李白寫的有關(guān)黃鶴樓的詩,我手頭就有兩首:一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绷硪皇诪椤杜c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彪m都與黃鶴樓有關(guān),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寫景。同時他的《鸚鵡洲》前四句“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鳳凰臺》詩亦如此,都有明顯仿崔詩格調(diào)的痕跡。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兩句非李白之言,承認崔詩絕好,對于李白來說還是可以認定的?!稖胬嗽娫挕罚▏烙穑┱f:“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彪m然有爭議,如胡應(yīng)麟稱杜甫的《登高》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確是代表大家意見的中肯之語。這樣一來,崔顥的《黃鶴樓》名氣就更大了。

以豐富的想象力將讀者引入遠古,又回到現(xiàn)實種種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誰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蒼涼。這首詩歷來為人們所推崇,被列為唐人七律之首。

傳說李白壯年時到處游山玩水,在各處都留下了詩作。當他登上黃鶴樓時,被樓上樓下的美景引得詩興大發(fā),正想題詩留念時,忽然抬頭看見樓上崔顥的題詩。

黃鶴樓古詩賞析篇二

這首詩是吊古懷鄉(xiāng)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xié)律,但音節(jié)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嚴滄浪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

--引自”超純齋詩詞“翻譯、評析:劉建勛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崔顥所寫的七言律詩,大意說:

詩的主旨在描寫登樓望遠時,心中寂寞思鄉(xiāng)的感慨,作者從仙人乘黃鶴來此游憩的美麗神話,點出黃鶴樓,接著由仙人已離去,永遠不再回來,只留下黃鶴樓及晴川、芳草、漢陽樹、鸚鵡洲,與白云共悠悠千載,寄托思家的情結(jié)。

關(guān)于這則美麗的神話故事,歷年有三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這位仙人是黃子安,第二種說法認為是費袆,第三種說法沒有仙人的名字,一一介紹如下:

一、以為是仙人黃子安:

依《南齊書州郡志》記載:「古代傳說,有仙人子安嘗乘黃鶴過此,故名?!怪赋鳇S鶴樓命名的由來,是因為曾有一位名子安的仙人,乘黃鶴經(jīng)過此地,所以命名為黃鶴樓。

二、以為是仙人費袆:

依《圖經(jīng)》的記載說:「昔費袆登仙,嘗駕黃鶴還憩于此,遂以名樓?!拐J為黃鶴樓命名的由來,是指費袆尸解為仙后,曾駕著黃鶴回來,并在這棟樓休息,所名為黃鶴樓。

《太平寰宇記》則說:「蜀費文袆登仙,嘗駕黃鶴憩此。」此指出費袆是蜀人,而與前面的費袆多了一個「文」字,《三國志蜀傳》中有一位名叫費袆的人,字文偉,尸解為仙的費袆、費文袆,是不是就是這位蜀人費文偉,因不見其它記載,不得而知,但是因為都是神話傳說,年代久遠,記載會有一些出入。

三、只說是一位仙人:

這則神話的大意是說,以前有一位辛先生,平日以賣酒為業(yè)。有一天,這里來了一位身才魁偉,但衣著襤褸,看起來很貧窮的客人,神色從容的問辛先生,可以給我一杯酒喝嗎,辛先生不因?qū)Ψ揭轮h褸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經(jīng)過半年,辛先生并不因為這位客人付不出酒錢而顯露厭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請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訴辛先生說:我欠了你很多酒錢,沒有辦法還你。于是從籃子里拿出橘子皮,畫了一只黃色的鶴在墻上,接著以手打節(jié)拍,一邊唱著歌,墻上的黃鶴也隨著歌聲,合著節(jié)拍,蹁躚起舞,酒店里其它的客人看到這種奇妙的事都付錢觀賞。如此經(jīng)過了十年,辛先生也因而累積了很多財富。有一天那位衣著襤褸的客人,又飄然來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謝說,我愿意照您的意思供養(yǎng)您,客人笑著回答說:我那里是為了這個而來呢?接著便取出笛子吹了幾首曲子,沒多久,只見一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畫鶴隨著白云飛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鶴背,乘白云飛上天去了,辛先生為了感謝及紀念這位客人,便在此蓋了一棟樓,取名黃鶴樓。

這三則神話,除了說明黃鶴樓命名的由來之外,還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酒店的主人辛先生因為不嫌貧愛富,不以貌取人,而得到仙人幫助,成為巨富。

這首詩的作者崔顥,便是借著這些美麗的神話與傳說,寫出他在暮靄蒼茫中,登上黃鶴樓,遙望鄉(xiāng)關(guān),只見水天浩蕩,渺茫無際,更加添了悵惆迷離的感傷,想著曾經(jīng)駕鶴來此休息的仙人,永遠不再回來,就算作者想放下人世的種種憂愁,隨著仙人歸去,也不可能了。面對一江氤氳煙嵐,抬頭仰望亙古常存的白云,感嘆人生短暫無常,而鄉(xiāng)愁不可解,返鄉(xiāng)的日子遙不可知,仙境又不可求,想這一生無所依歸,百感齊涌,心中的愁緒,便像江上的煙波,濃得化不開。

崔顥寫下這首詩后,唐代詩人競相傳唱及仿真,想與崔顥一較長短,有詩仙之稱的大詩人李白,有一次來到黃鶴上,也寫下一首〈鸚鵡洲〉詩想與崔顥比賽,傳說李白覺得自己寫得不如崔顥好,便在黃鶴樓上題下一首打油詩:「一拳擊碎黃鶴樓,兩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贡汶x開黃鶴樓,回去后愈想愈不甘心,又寫下一首〈登金陵鳳凰臺〉詩,這個有趣的傳說,我們另文介紹。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眰髡f或出于后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確曾兩次作詩擬此詩格調(diào)。其《鸚鵡洲》詩前四句說:“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迸c崔詩如出一轍。又有《登金陵鳳凰臺》詩亦是明顯地摹學此詩。為此,說詩者眾口交譽,如嚴羽《滄浪詩話》謂:“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边@一來,崔顥的《黃鶴樓》的名氣就更大了。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又云費文偉登仙駕鶴于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jīng)》)。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后生發(fā)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xiàn)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fù)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云,悠悠千載,正能表現(xiàn)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zhuǎn),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包S鶴”二字再三出現(xiàn),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五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xiàn),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象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后須切響”、字字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lián)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diào)煞尾;亦不顧什么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這是因為七律在當時尚未定型嗎?不是的,規(guī)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顥自己也曾寫過。是詩人有意在寫拗律嗎?也未必。他跟后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chuàng)別調(diào)的情況也不同。看來還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里,崔顥是依據(jù)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云的詩句。沈德潛評此詩,以為“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卷十三),也就是這個意思。

此詩前半首用散調(diào)變格,后半首就整飭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并由此而引起的鄉(xiāng)愁,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guī),不回到格律上來,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此詩前后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xù)的連接,從律詩的起、承、轉(zhuǎn)、合來看,也最有章法。元楊載《詩法家數(shù)》論律詩第二聯(lián)要緊承首聯(lián)時說:“此聯(lián)要接破題(首聯(lián)),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贝嗽娗八木湔侨绱?,敘仙人乘鶴傳說,頷聯(lián)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一體。楊載又論頸聯(lián)之“轉(zhuǎn)”說:“與前聯(lián)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奔怖字?,意在說明章法上至五、六句應(yīng)有突變,出人意外。此詩轉(zhuǎn)折處,格調(diào)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lián)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人黃鶴,杳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為晴川草樹,歷歷在目,萋萋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文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冻o·招隱士》曰:“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蹦┞?lián)以寫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結(jié),使詩意重歸于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回應(yīng)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

正由于此詩藝術(shù)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黃鶴樓古詩賞析篇三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譯文

傳說中的仙人早乘黃鶴飛去,只留下了這空蕩的黃鶴樓。

飛去的黃鶴再也沒有歸來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載依舊。

晴天從黃鶴樓遙望江對岸,漢陽的樹木看的清清楚楚,鸚鵡洲上,草長的極為茂盛。

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才是我家鄉(xiāng)?面對煙波渺渺,大江令人發(fā)愁!

賞析

這首詩是吊古懷鄉(xiāng)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xié)律,但音節(jié)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嚴滄浪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歷代詩人寫黃鶴樓的詩很多,但崔顥的一首七律,人稱最佳,請看他是怎樣寫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之所以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佳作,主要還在于詩歌本身具有的美學意蘊。

一是意中有象、虛實結(jié)合的意境美。詩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后生發(fā)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xiàn)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fù)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云,悠悠千載,正能表現(xiàn)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二是氣象恢宏、色彩繽紛的繪畫美。詩中有畫,歷來被認為是山水寫景詩的一種藝術(shù)標準,《黃鶴樓》也達到了這個高妙的境界。首聯(lián)在融入仙人乘鶴的傳說中,描繪了黃鶴樓的近景,隱含著此樓枕山臨江,崢嶸縹緲之形勢。頷聯(lián)在感嘆“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的抒情中,描繪了黃鶴樓的遠景,表現(xiàn)了此樓聳入天際、白云繚繞的'壯觀。頸聯(lián)游目騁懷,直接勾勒出黃鶴樓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聯(lián)徘徊低吟,間接呈現(xiàn)出黃鶴樓下江上朦朧的晚景。詩篇所展現(xiàn)的整幅畫面上,交替出現(xiàn)的有黃鶴樓的近景、遠景、日景、晚景,變化奇妙,氣象恢宏;相互映襯的則有仙人黃鶴、名樓勝地、藍天白云、晴川沙洲、綠樹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鮮明,色彩繽紛。全詩在詩情之中充滿了畫意,富于繪畫美。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zhuǎn),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包S鶴”二字再三出現(xiàn),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五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xiàn),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像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后須切響”、字字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lián)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diào)煞尾;亦不顧什么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詩人未必是有意在寫拗律,但他跟后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chuàng)別調(diào)的情況也不同,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里,崔顥是依據(jù)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云的詩句。此外,雙聲、疊韻和疊音詞或詞組的多次運用,如“黃鶴”、“復(fù)返”等雙聲詞,雙聲詞組,“此地”,“江上”等疊韻詞組,以及“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造成了此詩聲音鏗鏘,清朗和諧,富于音樂美。

此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宏大,風景如畫,情真意切。且淳樸生動,一如口語,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這一首詩不僅是崔顥的成名之作、傳世之作,也為他奠定了一世詩名的基礎(chǔ)。下這樣的結(jié)論絕不是哪一個人,更不是我硬要往開封人臉上貼金。《唐詩三百首》是后人對唐詩的選集,就把崔顥這首詩列為七律詩中的第一首。可見對此詩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庇腥苏f此說或出于后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為也決非全部子虛烏有,李白寫的有關(guān)黃鶴樓的詩,我手頭就有兩首:一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另一首為《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雖都與黃鶴樓有關(guān),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寫景。同時他的《鸚鵡洲》前四句“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鳳凰臺》詩亦如此,都有明顯仿崔詩格調(diào)的痕跡。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兩句非李白之言,承認崔詩絕好,對于李白來說還是可以認定的?!稖胬嗽娫挕罚▏烙穑┱f:“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雖然有爭議,如胡應(yīng)麟稱杜甫的《登高》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確是代表大家意見的中肯之語。這樣一來,崔顥的《黃鶴樓》名氣就更大了。

以豐富的想象力將讀者引入遠古,又回到現(xiàn)實種種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誰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蒼涼。這首詩歷來為人們所推崇,被列為唐人七律之首。

傳說李白壯年時到處游山玩水,在各處都留下了詩作。當他登上黃鶴樓時,被樓上樓下的美景引得詩興大發(fā),正想題詩留念時,忽然抬頭看見樓上崔顥的題詩。

黃鶴樓古詩賞析篇四

崔顥這首只有五十六字的《黃鶴樓》,是古今公認的唐詩第一名篇,它猶如唐詩中的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峰,穿越千古,依然雄踞于萬峰之上。

宋代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p>

至,在中國頗具影響力的中華書局采用當代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依據(jù)古今四條標準先后四次對唐詩進行綜合測評排隊,對各種指標的數(shù)據(jù)進行標準化處理,結(jié)果令人十分振奮:四次排行榜的第一名,都不約而同地指向崔顥的《黃鶴樓》。而且不論數(shù)據(jù)怎樣增加,統(tǒng)計方法怎樣調(diào)整變化,《黃鶴樓》始終都未低下高昂的頭顱!況且綜合指標的分值高出第二、第三名許多,而第二、第三名之后的分值前后卻相差甚小。另外,依據(jù)測評的四項標準,《黃鶴樓》還得了三個單項冠軍。這令現(xiàn)存的其他五萬余首唐詩都無可比肩。包括詩佛王維、詩杰王勃、詩骨陳子昂、詩魔白居易、詩豪劉禹錫,甚至詩圣杜甫、詩仙李白的名篇佳作!

崔顥的《黃鶴樓》所獲得的贊譽如此之高,是和傳說中唐代的詩壇天才李白的激賞分不開的。據(jù)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說,一次,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先有題詩在上,大為嘆服,遂吟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眰髡f極可能是出于后人杜撰,未必真有其事。盛唐距元朝數(shù)百年,中唐、后唐、兩宋都未曾有人記載此事,為何到元代忽然無端冒出個李白見詩擱筆的故事?再看詩句之粗俗,絕非出自李白之口。但無論此事有無,李白確有《登金陵鳳凰臺》和《鸚鵡洲》兩詩與此詩格調(diào)極為相似。如《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同為懷古抒情之作,李詩是思君,崔詩是懷鄉(xiāng),內(nèi)容不同,意境不同,但作法如出一轍。尤其是最后,二人都用了“使人愁”三字。李詩有明顯地摹仿痕跡。有詩仙李白作陪襯,崔顥《黃鶴樓》的聲譽就自然無人超越。

詩人崔顥,汴州(開封)人,曾宦游吳越、武昌等地。這首《黃鶴樓》即是他南游武昌時的力作。詩人登上層樓,縱溯千古,橫覽八荒,俯仰天地,懷古思鄉(xiāng),援筆成詩,淋漓酣暢。

居外懷鄉(xiāng),是歷代文人普遍抒寫的共同主題;登樓賦詩,是歷代文人的拿手好戲。處高臨遠,最能撩逗文人尤其是詩人的情懷。古代那些有志的文學青年離家遠游干什么?多無衣繡夜行之意,而往往是為了能謀個一官半職,通過建功立業(yè),以光宗耀祖。遠游之因和思鄉(xiāng)之因當然也各不相同?;蛞蛏陙y世、經(jīng)濟拮據(jù)、長期客居他鄉(xiāng)、才能不能得以施展;或因仕途失意,理想破滅,而生懷遠思鄉(xiāng)之情和懷才不遇之憂。這樣,文人就要傾吐自己渴望施展抱負和釋放郁郁不樂之情。東漢建安九年(公元2)秋,王粲在南游荊州時登上麥城(在今湖北當陽東南)城樓,“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于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cè)?!彼v目四望,感慨萬千,寫下了不朽的《登樓賦》。異鄉(xiāng)盡管是“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仍然“悲舊鄉(xiāng)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自然道出了“人情同于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郁積許久的心聲。時隔數(shù)百年后,唐代李商隱在《安定城樓》中還清晰地記起“王粲春來更遠游”。千余年后,當代一位詩人想起此事,還寫下了“故國春深鄉(xiāng)夢遠,情多王粲怯登樓”的詩句。唐代杜甫更是登樓必有佳作:如“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碧貏e是他“上岳陽樓”時,不但“親朋無一字”,而且“戎馬關(guān)山北”,詩人只能“憑軒涕泗流”。南唐詞壇大家李煜在《相見歡》中寫道:“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彼踔猎谄渌娭袑懙溃骸蔼氉阅獞{欄”,“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登樓時的心情,因人因時因地而異,不能一而概之。

崔顥的《黃鶴樓》與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表現(xiàn)的是同一個主題,其寫法都是意隨境生,只是意境不同而已。

崔顥詩借傳說落筆,繼而生發(fā)開去。仙人駕鶴,本屬虛幻,詩人展開想象,將無作有,言“黃鶴一去不復(fù)返”,就有時光不再、機會難得之憾。古代有兩句“腰纏十萬貫,騎鶴下?lián)P州”的詩句可為崔顥詩提供理解上的支持。南朝宋人殷蕓在《小說》一文中說:“有客相從,各言所志?;蛟笧閾P州刺史,或愿多資財,或愿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下?lián)P州,欲兼三者?!边@個故事大概是說,人生最渴望的莫過于做個神仙,兼有富貴榮華,既有官場上的春風得意,又有事業(yè)上的名利雙收。揚州,除了別具一格的江左風情外,更是一座十分繁華令千古文人為之傾慕流連忘返的城市,就連大詩人孟浩然都“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李白因不得去而只好仰天長嘆:“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是詩人心中陡然涌起的第一重愁。

這是詩人心中繼之涌起的第二重愁。

天涯游子,久居異地,思鄉(xiāng)之愁,何時最甚,除“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外,就是歲暮、日暮和深夜。王維在《渭川田家》中說:“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牧童出去一晌,路程不過數(shù)里,野老便倚杖盼歸,更何況崔顥一別數(shù)年,人在天末,山隔水阻,音訊難通!或許,崔顥站在樓上,遠眺斜陽,俯瞰煙波,把四周景色看了,欄桿拍遍,想到家鄉(xiāng)父母妻子正肩披夕陽,遙望南天,在不斷地念叨著自己的名字,盼望自己早日平安返鄉(xiāng),真的“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這是詩人心中頻頻涌起的第三重愁。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v芭蕉,不雨也颼颼。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怕登樓。(宋代吳文英句)”日暮后繼之而來的就是明月,登樓時豈不愁上加愁?離人心上之秋,不一定是自然之秋,而是情感之秋。崔顥站在黃鶴樓頭,遙望萬頃云天,下臨萬里長江,滿面愁云難消,一片蒼涼景象。這個意境后來還是被李煜偷去收入詞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p>

到尾聯(lián),水到渠成,卒章顯其志,詩人抖出了詩的思鄉(xiāng)主旨,收束全篇,使全詩渾然一體,天衣無縫。詩眼貴亮,線索貴藏。故前兩重愁用暗寫,不易使人覺察;后一重愁改用明寫,不致使人難尋。三重愁指向同一主旨,并使其不斷強化深化。同是寫愁,三重愁三種寫法,靈活多變。第一重愁是懷古生愁,第二重愁是觸景生愁,第三重愁思鄉(xiāng)生愁,最后統(tǒng)歸為思鄉(xiāng)之愁,使人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因此,《黃鶴樓》被古今認定為唐詩第一名篇并非偶然。

在律詩中,《黃鶴樓》屬破格之作。前半部一氣貫通,三用“黃鶴”,兩用“空”字。第三句除第一字“黃”是平聲外,其余六字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三平調(diào)煞尾,意到筆隨,完全擺脫格律束縛。因此,宋代劉辰翁評此詩:“但以滔滔莽莽,有疏蕩之氣,故稱巧思?!鼻宕虻聺撘舱f:“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弊鳛槁稍姡皟陕?lián)既已破格,后兩聯(lián)就要力求由變歸正。否則,七律就失去自身的意義,變成了七古。由于該詩后半部回歸格律時很自然,在整體上仍給人以“一氣渾成,凈亮奇瑰”的感覺。所以,欣賞時不僅不覺得有失律之嫌,反覺更加新奇。同時,詩中三用疊字“悠悠”、“歷歷”、“萋萋”,使其聲律和諧,讀來朗朗上口,聽來聲聲入耳,使語言具有了更強的表現(xiàn)力。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林黛玉之口教人做詩時說:“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崔顥就是依據(jù)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而進行創(chuàng)作,因此才為天地間留下了這一光耀千古不可無一、不可有二的七律名篇。

黃鶴樓古詩賞析篇五

甲秀樓始建于明萬歷20xx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最先倡導(dǎo)修建甲秀樓的是當時的貴州巡撫江東之,他以河中的一塊形狀像鰲的巨石作為基礎(chǔ),修建一座橋連接兩岸,并筑一樓用以培育風水,取名“甲秀樓”。建樓的用意深遠,不但刻意點明貴陽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激勵人們努力學習,使貴陽“科甲競秀”,人才輩出。

自此以后,貴陽果然出了許多著名人物,如明末以“詩書畫三絕“聞名于世的楊世友,被江南文士譽為"天末才子"的謝三秀,《康熙字典》首席修撰官周起渭(漁璜),戊戌變法中保舉康有為、梁后超、譚嗣同等人的李端芬,名噪京華的文化名人姚華,近代文學家、新聞學家謝六逸,著名地質(zhì)學家、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土)樂森尋,著名土壤學家、中科院學部委員熊毅,著名數(shù)學家、中科院學部委員秦元勛等,還有清代的兩個狀元,文狀元趙以炯和武狀元曹維城。所以甲秀樓是貴陽人杰地靈的象征,是貴陽山水與文化的精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甲秀樓的石牌坊,上面題詞是“城南勝跡”,各位朋友可以在這里留影。牌坊前后有8個石獅子,它們不是通常見到的坐獅或臥獅,而是從高處俯沖下來的雄獅。在貴州的古建筑中;您經(jīng)??梢钥匆娺@樣的下山獅,顯得虎虎生氣,好不威風。我們腳下的這座橋叫浮玉橋,它的橋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個起伏,像一條浮在水上的玉帶,建筑家在此煞費苦心,因兩岸地勢高低不同,于是在對岸建起一個大拱,形成一條曲線,增加了橋梁造型的美感。橋的兩端,前面有拱南閣、觀音閣、翠微閣,后面原有武侯祠。河中有一巨大礁石矗立,名為鰲磯石。河水到了這里,形成了一個漩渦,稱為涵碧潭。河邊有沙洲,綠草茵茵,名為芳杜洲。一橋飛架南北,把這許多景點連成一氣,造成了"煙雨樓臺山外寺,畫圖城郭水中天"的美景。在全國的風景橋中,浮玉橋是有名的,它與杭州蘇堤上的“六橋煙雨”,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可以媲美。浮玉橋橫跨在明凈的南明河上,兩岸楊柳依依,非常美麗。

浮玉橋橫跨在明凈的南明河上,兩岸翠柳煙籠。它原先有九個橋孔,橋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蕩漾,形成"長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觀。橋上的這個亭子叫涵碧亭。從遠處眺望,半圓形的橋孔與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剛好是個正圓,橋、亭、樓的影子一齊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給人以“鏡中景,水中樓”的朦朧感覺。清晨和傍晚,有人從橋上悠然走過,從遠處觀看,仿佛是在水上行走,詩人更把這種感受寫成了一幅楹聯(lián),用“水從碧玉環(huán)中出,人在青蓮瓣里行”的詩句點出了它的神韻。

浮玉橋上的甲秀樓是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高約20米,四個角上刻有珍禽異獸的圖案,底層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護以雕花漢白玉欄桿,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古建筑的美感。甲秀樓為貴陽主要名勝,素有“小西湖”之稱,歷代文人墨客往來于此,觸景生情,留下很多墨寶,其中尤以清人劉玉山所撰長聯(lián)最為著名,洋洋灑灑174個字,凝結(jié)了貴州的歷史文化,開頭便是:“五百年穩(wěn)占鰲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眼界開拓。”

過樓抵南岸可游覽貴陽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間,距今560多年的明代建筑"翠微園"。這里原先是一片寺廟和園林,王陽明普經(jīng)游覽過的南庵便在這里。他在《南庵次韻二首》詩中寫道:"松林晚映千峰雨"'"漁人收網(wǎng)舟初集"。近年來改建為翠微園,把寺廟建筑與園林庭院合為一體。

走進大門,聳立在臺階上的殿,是南明時期永歷王朝修建的拱南閣。永歷王朝,最初建都在廣東肇慶,以后輾轉(zhuǎn)遷到貴州,在安龍駐了4年。拱南閣就是這一時期所建,大梁上至今還保留著"永歷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樣。己未年即永歷九年,也就是公元1655年永歷王朝的建筑,隨著歲月的流逝,大都毀壞、消失,惟有貴州還保存了一些遺跡,除了拱南閣而外,在安龍還有"十八先生墓"和幾個小皇子的墳冢。

供南閣內(nèi)陳列著貴州的各種民族工藝品,可供游客自由選購。在它的右側(cè),翠竹請幽,從前在此建有"龍門書院"。"龍門"二字寄托了一個良好的愿望,希望學生們有朝一日能夠像鯉魚跳龍門一樣,高中舉人、進土。

拱南閣右側(cè)的"澹花空翠"園林內(nèi)有花墻、洞門、長廊、水榭、樓閣,是典型的江南庭院。昔日的翠微閣,臨水而建,"半邊山樓,半邊水樓",頗有詩意。倚樓遠眺,明月清風,兩岸煙柳,有看不完的美景,道不完的情思,文人雅土經(jīng)常在此詠詩作賦。

如今的"?;沾?園林,展出各種奇石,有兩億多年前的恐龍化石和海百合化石,有各種形狀怪異、能引人遐邇的石頭,集中展現(xiàn)了貴州的石文化。盞景和根雕,也是貴州山地文化的一角。

翠微閣內(nèi),開辟了蕭嫻書法作品陳列館。蕭嫻是貴陽人,她是康有為的弟子,是中國當代著名的女書法家。請看她的手跡,在氣勢宏大的筆觸中顯出售秀,"飛檐甲天下,落影秀寰中"的條幅,詩句中隱言"甲"與"秀"的意思。"清風待客,明月留人",運筆飛動,詞意清雅,表達了貴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懷,歡迎天下游客來貴州,到甲秀樓乍客。

甲秀樓是鬧市中一處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區(qū)內(nèi)古色古香,景區(qū)外高樓林立,入夜后燈火輝煌,人影晃動,成為歷史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的聚焦點,在現(xiàn)代文明中閃爍著歷史的光芒,昂揚著"甲秀天下"的精神風貌,引導(dǎo)人們走向美好的未來。

黃鶴樓古詩賞析篇六

《黃鶴樓》是唐代詩人崔顥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黃鶴樓古詩文及其賞析,我們來看看。

唐代: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過去的仙人已經(jīng)駕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云。

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

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xiāng)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1.黃鶴樓:故址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民國初年被火焚毀,1985年重建,傳說

古代有一位名叫費祎的仙人,在此乘鶴登仙。

2.昔人:指傳說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駕鶴過黃鶴山〔又名蛇山〕,遂建樓。

3.乘:駕。

4.去:離開。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8.悠悠:飄蕩的樣子。

9.川:平原。

10.歷歷:清楚可數(shù)。

11.漢陽:地名,現(xiàn)在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qū),與黃鶴樓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

上鸚鵡,故稱鸚鵡洲。唐朝時在漢陽西南長江中,后逐漸被水沖沒。

14.鄉(xiāng)關(guān):故鄉(xiāng)。

這首詩是吊古懷鄉(xiāng)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xié)律,但音節(jié)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

傳說唐朝詩人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眹罍胬艘舱f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歷代寫黃鶴樓的詩很多,但崔顥的一首七律,人稱最佳,請看他是

怎樣

寫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此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宏大,風景如畫,情真意切。且淳樸生動,一如口語,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這一首詩不僅是崔顥的成名之作、傳世之作,也為他奠定了一世詩名的基礎(chǔ)。

下這樣的結(jié)論絕不是哪一個人,更不是我硬要往開封人臉上貼金?!短圃娙偈住肥呛笕藢μ圃姷倪x集,就把崔顥這首詩列為七律詩中的第一首??梢妼Υ嗽姷钠髦亍T诵廖姆俊短撇抛觽鳌酚浱瞥娙死畎椎屈S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庇腥苏f此說或出于后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為也決非全部子虛烏有,唐朝詩人李白寫的有關(guān)黃鶴樓的詩,我手頭就有兩首:一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绷硪皇诪椤杜c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彪m都與黃鶴樓有關(guān),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寫景。同時他的.《鸚鵡洲》前四句“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句法何其相似。

其《登金陵鳳凰臺》詩亦如此,都有明顯仿崔詩格調(diào)的痕跡。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兩句非唐朝詩人李白之言,承認崔詩絕好,對于唐朝詩人李白來說還是可以認定的?!稖胬嗽娫挕罚▏烙穑┱f:“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雖然有爭議,如胡應(yīng)麟稱杜甫的《登高》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確是代表大家意見的中肯之語。這樣一來,崔顥的《黃鶴樓》名氣就更大了。

以豐富的

想象

力將讀者引入遠古,又回到現(xiàn)實種種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誰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蒼涼。這首詩歷來為人們所推崇,被列為唐人七律之首。

傳說唐朝詩人李白壯年時到處游山玩水,在各處都留下了詩作。當他登上黃鶴樓時,被樓上樓下的美景引得詩興大發(fā),正想題詩留念時,忽然抬頭看見樓上崔顥的題詩。

黃鶴樓古詩賞析篇七

【作者】:崔顥——《黃鶴樓》

【內(nèi)容】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賞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眰髡f或出于后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確曾兩次作詩擬此詩格調(diào)。其《鸚鵡洲》詩前四句說:“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如出一轍。又有《登金陵鳳凰臺》詩亦是明顯地摹學此詩。為此,說詩者眾口交譽,如嚴羽《滄浪詩話》謂:“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边@一來,崔顥的《黃鶴樓》的名氣就更大了。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又云費文偉登仙駕鶴于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jīng)》)。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后生發(fā)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xiàn)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fù)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云,悠悠千載,正能表現(xiàn)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zhuǎn),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包S鶴”二字再三出現(xiàn),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五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xiàn),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象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后須切響”、字字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lián)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diào)煞尾;亦不顧什么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這是因為七律在當時尚未定型嗎?不是的,規(guī)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顥自己也曾寫過。是詩人有意在寫拗律嗎?也未必。他跟后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chuàng)別調(diào)的情況也不同??磥磉€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里,崔顥是依據(jù)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云的詩句。沈德潛評此詩,以為“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卷十三),也就是這個意思。

此詩前半首用散調(diào)變格,后半首就整飭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并由此而引起的鄉(xiāng)愁,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guī),不回到格律上來,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此詩前后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xù)的連接,從律詩的起、承、轉(zhuǎn)、合來看,也最有章法。元楊載《詩法家數(shù)》論律詩第二聯(lián)要緊承首聯(lián)時說:“此聯(lián)要接破題(首聯(lián)),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贝嗽娗八木湔侨绱?,敘仙人乘鶴傳說,頷聯(lián)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一體。楊載又論頸聯(lián)之“轉(zhuǎn)”說:“與前聯(lián)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奔怖字?,意在說明章法上至五、六句應(yīng)有突變,出人意外。此詩轉(zhuǎn)折處,格調(diào)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lián)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人黃鶴,杳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為晴川草樹,歷歷在目,萋萋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文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楚辭。招隱士》曰:“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痹娭小胺疾葺螺隆敝Z亦借此而逗出結(jié)尾鄉(xiāng)關(guān)何處、歸思難禁的意思。末聯(lián)以寫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結(jié),使詩意重歸于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回應(yīng)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

正由于此詩藝術(shù)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蔡義江)

黃鶴樓古詩賞析篇八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江城武漢游覽觀光。我是大家此行的導(dǎo)游,姓陸,大家可以叫我小陸,那么坐在我身邊的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劉師傅。希望在劉師傅嫻熟的車技和我盡心盡力的講解下,大家的武漢之行能是20xx年的一次給力之旅。

今天上午呢,我將帶大家參觀的是武漢市的標志性建筑黃鶴樓,它曾號稱"天下絕景"而名貫古今,與江西的騰王閣、湖南的岳陽樓并稱"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坐落于蛇山西端,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也就詩元220xx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了,但其間屢建屢毀,不絕于世,那我們今天看到的黃鶴樓是以清代同治樓為藍本,于1981年重建,1984年落成的,它既不失傳統(tǒng)的獨特造型又比歷代的舊樓更加雄偉壯觀,不信,待會大家就知道了。說話間,我們的目的地黃鶴樓就到了,現(xiàn)在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的這座高大而雄偉的建筑物便是黃鶴樓了,在這里想請問大家黃鶴樓究竟是幾層呢?話才說完,我就看到有人在笑,大家肯定覺得這個問題太簡單幼稚了,這不明擺著五層嗎?那我就告訴大家,這里面可是有點小學問哦,俗語"百聞不如一見"。首先,還是請大家隨我進去看一看。

現(xiàn)在我們所站的就是黃鶴樓的一樓大廳,在廳中呢,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我身后這幅

《白云黃鶴圖》,它取材于《駕鶴登仙》的古神話,而黃鶴樓因仙得名說的也正是源于它了,畫中這位仙者跨鶴乘風而起,口吹玉笛,俯視人間,大有依依不舍之情,黃鶴樓下的人群浮動,載歌載舞,祝愿仙人黃鶴能早返人世。我們再來看,這兩根大柱上的對聯(lián)"爽氣西來,云霧掃開天地憾;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這是著名書法家吳作人先生書寫的。它也暗示著我們登上黃鶴樓,登高遠望是可以讓人忘卻煩惱憂愁的,那么我也希望大家能夠拋開煩惱,保持一份愉快的心情。

一樓用壁畫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了黃鶴樓的古老神韻,大家是不是更想去了解一下它的歷史呢?下面,請隨我上二樓,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過的是被稱作一樓半的跑馬廊,在每兩層樓之間都會有這樣一個跑馬廊,大家想一想,外觀為五層的黃鶴樓加上這四個跑馬廊是不什有九層呢?所以啊,黃鶴樓并不是大家看到的五層而是為九層,登上二樓,首先我們看到的就是這篇《黃鶴樓記》,樓記兩邊的壁畫:右邊這幅名為《孫權(quán)筑城》,它再現(xiàn)了1700多年前,三國時期孫權(quán)筑城和始建黃鶴樓的歷史場面,左邊這幅為《周瑜設(shè)宴》,它記錄了傳說中周瑜設(shè)宴困劉備于樓上以奪回荊州的故事,同時,在大廳里還陳列了唐、宋、元、明、清以及現(xiàn)代的黃鶴樓模型,不同的時代自然會產(chǎn)生不同的建筑形式和建筑風格,大家請看唐代模型幾乎只有一座主樓佇立在那里。宋代黃鶴樓是由樓、臺、軒、廊組合而成的建筑群,顯得格外雄渾。元代黃鶴樓具有宋代樓的遺風,并且出現(xiàn)植物的配置,使建筑發(fā)展成為濃蔭掩映的空間,達到了富麗堂皇的效果。明代樓具有典型的江南建筑風格,十分精致秀美,像一座小皇宮。清代樓只有主樓一座卻應(yīng)和"八卦五行"之數(shù),奇特無比。最后大家再看現(xiàn)代的黃鶴樓,它是以清代同治樓為藍本,既具山水相依,自然渾樸的古典風格又具有氣勢恢弘,多彩多姿的現(xiàn)代氣派,所以我們覺得它是不失傳統(tǒng)獨特造型又比歷代舊樓更加雄偉壯觀。

看了黃鶴樓壯麗的外觀,了解了它的歷史,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感染一下黃鶴樓濃郁的文化氣息,古人云"文因景成,景借文傳"這句話對于黃鶴樓來說是再恰當不過了,那么大家猜一猜,這幅《人文薈萃》的壁畫上穿紅衣的詩人是誰呢?不,不是李白,好了,讓我用一首詩來提醒大家,"昔人以乘黃鶴去,此地空于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對,我還沒有說完大家就都知道了。它便是唐代大詩人崔顥了,相傳大詩仙李白登上黃鶴樓飽覽江城美景,可當他詩性大發(fā)時,卻抬頭看到了崔顥的《黃鶴樓》一詩,他覺得崔顥的詩寫出了連他自己都無法表達的感情,不由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擱筆悵然而去。也正是有了李白擱筆的傳說故事,黃鶴樓被賦予了豐富生動的文化色彩,才名揚天下。當然,美景留人,李白后來又作過至少五篇以上有關(guān)黃鶴樓的詩詞,壁畫上就有一首《送孟浩然之廣陵》。那么大家都知道,我們武漢被譽為江城,而這還是取自李白的詩句:"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前的奔騰精神,看完了里面,再請大家隨我來看看外面的景致,站在這里,憑欄遠眺,武漢三鎮(zhèn)盡收眼底,一片綺麗風光,令人賞心悅目,而黃鶴樓被譽為是武漢市標志性建筑也正是得力于它自身的魅力及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向西看是萬里長江第一橋,橋的盡頭贖山,龜山頂上有被譽為"亞洲桅桿"之稱的龜山電視塔。毛主席曾說過"一橋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雄偉的長江大橋把龜蛇二山連成一體,這樣深得中國古典建筑神韻。薈萃歷代藝文的黃鶴樓與滔滔漢江,莽莽龜蛇共同構(gòu)成一幅"江、山、樓、文"四美合一的奇景圖,向北看,是繁華漢口,武漢的商業(yè)區(qū),那里有著名的江漢路步行街;向東看,首先我們可以看到樓下的千年吉祥鐘,它是為迎接新世紀新千年專門設(shè)計制作的,重21噸,是我國鑄造的最大一口銅鐘而這重量也是取20世紀和21世紀連接之意,遠處便是武漢的文教區(qū)---洪山區(qū);向南看是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武昌起義紀念館----紅樓和閱馬場了。

好了,各位朋友,今天我為大家的導(dǎo)游講解就到此結(jié)束了,在這里我非常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理解和配合,若我在工作中有什么不足之處,還請大家批評與指正,最后祝愿大家旅途一路平安,謝謝!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3785670.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