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xù)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篇一
不久前,我看了《儒林外史》這部書。看完以后,我的感觸很深。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說,共有五十六回,是吳敬梓寫的。小說的后半部是作者在三十六歲(1736)托病辭去征辟以后陸續(xù)寫成的。
《儒林外史》展示了封建科舉制度下士大夫的種種心態(tài),進兒諷刺了士人的丑惡靈魂,深刻揭露了整個封建制度的腐朽糜爛,不堪救藥。吳敬梓以他的生花妙筆,描繪出一幅18世紀中國社會多彩的風(fēng)格畫卷。
吳敬梓在小說中寫到的范進,周進、牛布衣、馬二先生、匡超人、杜少卿的命運,并非別人的問題,而是他看到了歷史的凝滯。正是借助于對科舉的內(nèi)心體驗,所以他才極為容易地道破舉業(yè)至上主義和八服制藝的種種病態(tài)。作者所寫的社會俗相,不僅僅是作為一種文化心理的思考,同時,更多的是作了宏觀性的哲學(xué)思辨,是靈魂站立起來之后對還未站起來的靈魂的調(diào)侃。所以我們也看到了吳敬梓的小說的一個鮮明特征思想大于性格。
在《儒林外史》第一回寫的是: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
在爭名奪利的元朝末年,諸暨縣出了一個嵌崎磊落的人,此人七歲時,父親便早早地離開了人世,他的母親做些針線活,供給他到村學(xué)堂里去讀書。他為了報答母親,發(fā)奮、用功的念書。之后,成了流芳百世的名人。此人便是:王冕。
王冕自幼好學(xué)勤奮,但只因家境貧窮,讀不起書。他的母親把他叫到跟前,對他說:兒子啊,不是我有心要耽誤你,只是你父親早早去世了,我一個寡婦人家,社么都不會。如今年歲不好,柴火又貴。我們只能靠我做些針線活勉強糊口,實在是沒錢供你念書?。∪缃駴]辦法,只能讓你到隔壁去放牛,每月能夠賺幾錢銀子,還有現(xiàn)成飯能夠吃,明日你就去吧!王冕明白家里的難處,便答應(yīng)了。
第一天,王冕便來到秦家放牛,秦老爺對母子倆十分客氣,并且之后十分照顧王冕。這讓他們十分感動。
王冕在休學(xué)后,并沒有放下讀書。他經(jīng)常在有空時拿自我的工錢去書販那里買兩本舊書看看。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篇二
在五年級上學(xué)期的語文課本中,有一篇“少年王冕”,它出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這就是一本古典長篇諷刺小說,正是我喜歡的書型之一,所以,我立即買了一本。果然名不虛傳,剛讀完兩三篇就讓我愛不釋手了。
“范進中舉”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舉制度對古代文人的摧殘,《儒林外史》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個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當(dāng)時殘酷的法律和統(tǒng)治者的腐敗無能與虛偽。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篇三
“功名富貴無憑據(jù),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
對《儒林外史》感興趣是從課文《范進中舉》開始的。落魄時哈腰點頭,中舉后瘋癲失魄,為昏庸無能。范進其人。
八股取士造成知識分子思想死板腐化,不懂變通,曲解古經(jīng),為官后不恤民情,底層生活困頓貧乏?!度辶滞馐贰氛媸敲鑼懥撕靡环髑屣L(fēng)俗圖!
有言道“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大抵是“寒窗十年苦”苦慘了,文人學(xué)子紛紛走上上路,謀取暴利。在商賈中更是形成了“重利途,甚于重名。子弟之佼秀者,多入貿(mào)易一途,其次寧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讀書應(yīng)試”之風(fēng)。深刻人心的士農(nóng)工商概念漸漸動搖。
吳敬梓對于這些人大抵都還是不喜的,評道:“資性蠢愚,心術(shù)卑鄙,貨利聲色之外不知其他?!惫γ疸y終歸是水中之月、鏡中之花,縹緲虛無轉(zhuǎn)瞬即逝??尚蓢@,竟有無數(shù)儒生于此泥足深陷不可自拔。
文人經(jīng)商求利本無錯,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牟利也要有底線,有道義,如孟子言“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道德淪喪、唯利是圖,君子之風(fēng)蕩然無存、市儈之氣泛濫成災(zāi)便是萬萬不可。
奢靡放縱的宋為富,賄賂權(quán)貴,欺壓百姓的方鄉(xiāng)紳,不學(xué)無術(shù)、裝模作樣的景蘭江、支劍鋒,吝嗇至極,毫無半點文人之氣的胡二爺便是萬萬不可有的儒林敗筆。
吳敬梓筆力深厚,一桿筆好比金錯刀,字字珠璣句句見骨,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把唯利是圖披著君子外衣的“小人”刻畫的惟妙惟肖。但愿如今無人如此,知曉那水中月?lián)撇恢R中花摘不得的道理。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篇四
讀完一本好書,你會不會總有一些東西壓在心頭,久久不能散去?那就把它寫下來吧,這就是讀后感!下面分享一些儒林外史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記得還是二十多年以前,那是一個鶯飛草長、鳥語花香的暮春天氣,風(fēng)和日麗,惠風(fēng)和暢,我們一行文學(xué)愛好者來到了安徽全椒,前往瞻仰“吳敬梓紀念館”。
位于全椒縣城城郊的“吳敬梓紀念館”頗具規(guī)模,古色古香,雕梁畫棟,青瓦白墻。吳敬梓的塑像矗立在大院中,深邃的目光凝視著遠方,給人以睿智沉穩(wěn)的感覺。當(dāng)步入展覽廳,給我留下特別深刻印象的是,展柜內(nèi)陳列著多種版本和多國文字的《儒林外史》。吳敬梓所撰寫的小說《儒林外史》,竟然被翻譯成英、法、德、意、俄、日等多國文字而在世界上廣為傳播。由此,足見《儒林外史》的影響力有多么巨大和深遠。在沒有來到全椒之前,對于這一點,我是不敢想象的。
《儒林外史》是一部我所喜歡閱讀的古代小說。初次接觸該書,是在青年時代。沒有想到的是,已經(jīng)過去了四五十年,如今已是年逾六旬的我,依然對此書愛不釋手,經(jīng)常翻閱不已,咀嚼品味,感慨良多。
《儒林外史》深刻揭露了科舉制度對封建知識分子的毒害 和腐蝕。真可謂入木三分,鞭辟入里。“范進中舉”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讀了這節(jié)膾炙人口的描述,在忍俊不禁的同時,不免心生凄涼之感。沒有想到封建時代的科舉八股對文人的侵蝕竟是如此之深。范進原本是一個落魄書生,苦讀數(shù)載,不見出頭之日。有朝一日中了舉人,極度興奮之際,竟被一口痰迷了心竅,在大街上拍手頓足高叫“中了!中了!”瘋瘋癲癲,傻傻冒冒,出盡了洋相。后來,被殺豬匠的丈人狠狠打了一巴掌,方才清醒過來,恢復(fù)了理智。他的丈人老兒卻因此后悔不已,說是用沾滿豬油的手打了文曲星是會遭報應(yīng)的!
《儒林外史》對封建文人吝嗇、貪鄙、自私自利本性的揭露也是不遺余力、力透紙背的。嚴監(jiān)生臨死前伸出兩根手指,就是不肯咽氣。他的舅老爺問他,是不是還有二百兩銀子沒有說出藏匿的地方?他搖搖頭。他的親弟弟問他,是不是還有二十畝地契沒有交代?他也搖搖頭。只有他的小妾知道他的心思,問他是不是油燈燈盞里面點了兩根燈芯太費油了?他終于點了點頭,待小妾剪滅一根燈芯以后,他方才撒手人寰,駕鶴西去。嚴貢生坐船回家時,船家因腹中饑餓,吃了幾塊他放在船艙中的云片糕。他硬賴人家吃了他價值連城的高級補品,大罵而特罵,高低不肯罷休,非要送官處理。結(jié)果被他賴去了船錢,方才罵罵咧咧上岸去了。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也描寫了他心中理想的知識分子形象。王冕在他的筆下,就是一個嵚崎磊落的人。王冕是放牛娃出身。他發(fā)奮努力,勤奮好學(xué)。利用放牛間隙,在湖岸邊寫生繪畫。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和刻苦的磨練,他畫出的荷花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深得大家喜愛。左鄰右舍都愿意掏錢買他的畫,王冕因此也有了打理日子的本錢。后來,王冕終于成為一代名人。這與他勤勤懇懇刻苦耐勞的品質(zhì)是分不開的。我切切記得,關(guān)于王冕的章節(jié)選入了我們中學(xué)時代的課本。所以,給我留下的印象特別深刻,至今不忘。
在吳敬梓紀念館細細觀賞,瀏覽徜徉。我注視著吳敬梓高大的塑像,心中默念,這位文學(xué)前輩給后人留下了多多少少耐人尋味的人物形象啊!給人以啟示,予人以深思。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一部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極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污、人格的墮落。在這部蔑視一意功名富貴的讀書人的`著作中,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情節(jié),但科舉制度的貪腐這一中心思想?yún)s將各個人物與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來,構(gòu)成了一幅有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的民間士林百態(tài)圖。
《儒林外史》開篇描寫了諸暨縣一個鄉(xiāng)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貧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卻勤奮好學(xué),用每日攢下的點心錢買書看。由于王冕聰明勤勉,又博覽群書,還畫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歲,便成了縣內(nèi)的名人。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咨議參軍之職,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會稽山中,過著隱居的生活。像這樣淡泊名利的讀書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對王冕大加贊賞。
諷刺鞭笞科舉制度的烏煙瘴氣和只為名利的讀書人才是本書的主旋律。老童生范進科舉考試屢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戶更是對他百般呵斥。范進去鄉(xiāng)試,因沒有盤費,與丈人商議,怎料被胡屠戶罵了個狗血淋頭,說他是“癩蛤蟆想吃起天鵝肉”,還說他“養(yǎng)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老婆是正經(jīng)”,把范進罵得“摸門不著”。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無米,母親讓范進抱母雞上集市賣了換米。這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市上被找了回來,得知消息后,竟然高興得瘋了。還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瘋病。轉(zhuǎn)眼的工夫,范進時來運轉(zhuǎn),財源廣進,連胡屠戶也一反常態(tài),稱他為“文曲星”,稱贊他“才學(xué)又高,品貌又好”。這個故事極力諷刺了范進對功名的極度渴望和胡屠戶那趨炎附勢、“變色龍”的性格特征。
在《儒林外史》中,還塑造了很多同范進一樣的鮮活的人物形象,如打著官府旗號讓大家把錢財交公的王惠,再如為功名不擇手段,恩將仇報,拋妻棄子的匡超人……其實他們都是腐朽的科舉制度的受害者呀!
“學(xué)而優(yōu)則仕”這句話泯沒了多少讀書人的良知!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機鋒所向,尤在士林”?,F(xiàn)實生活中,雖沒有人因中了舉人而瘋瘋癲癲,但卻有人為了考取博士、碩士而不擇手段;雖沒有人仗著學(xué)識換來的權(quán)勢蠻橫鄉(xiāng)里,但卻有人賣弄自己的知識換取財富。周恩來曾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學(xué)習(xí)不該為了名利,而是為了祖國將來的繁榮富強。
最近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我頗為喜歡。為什么喜歡這本書呢?原因還是很多的!
《儒林外史》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說之一,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還是緣于它給了人一種真實的感覺,在《儒林外史》的眾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卻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開了統(tǒng)制者殘酷的文字獄,這是很有勇氣的。并且對于這本書的主題閑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講的非常清楚:“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鬧人者;有假托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乃終以辭卻功名富貴,品第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比珪且苑磳婆e和功名富貴為中心抨擊當(dāng)時的官僚制度,人倫關(guān)系以及整個社會風(fēng)尚的,這是它獨特的亮點。
還有這本書中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贊揚什么反對什么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語言一一道了出來,一點也不做作。因為作者不喜歡做官所以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寫了王冕母親臨死時勸說兒子的話:“做官怕不是榮宗耀祖的!我看見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麼好收場;況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禍來反為不美,我兒可聽我遺言,將來要娶妻生子,守著我的墳?zāi)梗灰鋈プ龉傥宜懒丝谘垡查]?!倍锍说母赣H臨死時也有類似的遺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緊的?!边@些都體現(xiàn)出作者的坦蕩。
關(guān)于這本書的主旨是通過一個個的小故事講述出來的:比如王冕棄官隱居,匡超人的背棄遺訓(xùn)混官場,周進對于仕途的情有獨鐘,范進中舉等等。我比較佩服王冕的身處誘惑時表現(xiàn)出來的堅定。唾棄匡超人、周進、范進等人的不知廉恥。
王冕是個農(nóng)民出身的放牛娃,他憑借聰明好學(xué),不僅精通經(jīng)史子集,還自學(xué)得到了畫荷花的絕招,但從來沒有邁進科舉的軌道,從不被功名富貴所連累,憑借著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孝敬母親自食其力,當(dāng)他得知朝廷要他出來做官時,他卻連夜逃到了會稽山隱居。因為他知道任何一個人,無論是什么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與活動,只能做一名沒有靈魂的奴才了。他最終成了一個磊落瀟灑的人。
匡超人是一個敦厚樸實的貧苦孩子出身,由于對于仕途的追求背棄了父親的遺訓(xùn),一心貪圖功名不顧德行變成一個毒辣涼薄趨炎附勢的統(tǒng)制者的打手,終生痛苦沒了人樣。六十多歲的周進,因為未曾進學(xué)不得不卑躬屈節(jié),忍著新進學(xué)的梅三相公的嘲笑,還替前朝新中的王舉人掃了一早晨的垃圾,到后來連教館的職位也給丟了,只得給商人記賬,還哭的死去活來最后商人給他捐了個監(jiān)生,他竟沒了尊嚴爬到地上給他們磕頭說他們是在生父母做牛做馬也要報答。要知道那時商人地位何等低下而周進不顧一切卻恭維他們是多么可笑。還有范進,他是連考二十多次都不中的老童生,后來終于上榜了,發(fā)榜的那天家里連米都沒了就抱著正下蛋的母雞到集上去賣了,當(dāng)他的知中舉后拍手大笑歡喜的瘋了,直到挨了丈人胡屠戶的耳光才清醒過來,后來平步登天,還有許多人來奉承他,轉(zhuǎn)眼間房屋田產(chǎn)、奴仆丫鬟什么都有了。
這里的許多故事講述了清朝科舉制度貪腐、八股文考試弊端百出,可以請人幫考,可以,可以冒名頂替,書中也有這樣的描寫。當(dāng)安東向升為安慶知府后,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時,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筆的,有傳考卷的,有丟紙團、扔磚頭的,擠眉弄眼的,無所不為,甚至還有一個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機會,走到土墻根前,竟把土墻挖了個洞,伸手要到外頭去接文章。這樣的環(huán)境能出什么樣的人才官吏,又怎么能使清政府千秋萬代呢,這里體現(xiàn)出了清滅亡的實質(zhì)漏洞。
在這本書中作者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孝子還是逆子,無論是升官者還是罷官者,無論是翰林學(xué)士還是侍讀,都寫得形象逼真,美丑可見。這本書的語言也是很有藝術(shù)的,經(jīng)常三言兩語就使人物“窮形盡相”。沒有藝術(shù)的語言便不是文學(xué),文學(xué)應(yīng)該是語言藝術(shù)的寶塔。它的任何部位都應(yīng)閃爍著語言藝術(shù)的光澤,《儒林外傳》全然達到了這一標準。這本書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很獨創(chuàng),沒有貫穿始終的事件,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但卻有貫穿始終的思想。用功名富貴引出不同的各類人物,借以否定了那時的科舉社會制度,并且批判了政府。
《儒林外史》不僅有豐富的深刻的思想,還有卓越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通篇貫穿了“諷刺”藝術(shù)的技巧,它的諷刺藝術(shù)幾乎達到了超及古人,后無來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歡這本書,它的語言藝術(shù)、文學(xué)藝術(shù)都是堪稱一流的。相信這本文學(xué)經(jīng)典會一直傳承下去!
1.
儒林外史讀后感
2.
《儒林外史》讀后感
3.
儒林外史讀后感500
4.
2017儒林外史讀后感
5.
有儒林外史讀后感
6.
儒林外史讀后感350
7.
儒林外史讀后感300
8.
儒林外史讀后感800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篇五
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說——《儒林外史》,這是一位清朝時名叫吳敬梓的寫的一本諷刺當(dāng)時官場的小說。我過去看得多的是國外名著,對中國的古典名著我總覺得難于看懂,所以興趣缺乏。拿起這本書是因為媽媽給我講的里面的一個故事,吝嗇鬼嚴監(jiān)生兩根燈芯的故事,這可比寫歐洲著名的吝嗇鬼葛朗臺還精辟,于是我就來了興趣,看起這本書來,雖說里面的語言還是有一些搞不太清楚的是我也從中國的古典文學(xué)中找到了樂趣。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一部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它把鋒芒射向社會,客觀地、寫實地寫秀才舉人、翰林院名士、市井細民。 由于吳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學(xué)修養(yǎng),又有豐富的社會閱歷,所以才能把那個時代寫深寫透。他把民間口語加以提煉,以樸素、幽默、本色的語言,寫科舉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無不恰到好處,謔而不苛。在藝術(shù)結(jié)構(gòu)上,它沒有貫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階段地展開,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因亦娛心,使人刮目矣?!?/p>
這部小說最讓我不能釋手的是作者對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畫,媽媽曾用很簡單的語言和我分析中國人和歐洲人的不同,如同中國的水墨山水和西洋人體油畫一樣,中國人講究的是意境、神韻,非常含蓄;而歐洲人追求的是人體結(jié)構(gòu)、色彩的豐富與層次,很直白。中國人的小說中對人物的描繪也是如此。
《儒林外史》我已看完大部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個人。第一位是小說開篇描寫了浙江諸暨縣的一個村子里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xué),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覽群書,才華橫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最后他逃往山中過起了隱姓埋名的生活。
第二位是一個考到五十多歲才中舉的秀才范進,范進中舉后的瘋癲模樣以及他岳父及鄉(xiāng)鄰在他中舉前后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這是大家所熟悉的,我這里要說的是范進中舉后去拜訪一位知縣,范進所表現(xiàn)出來的偽善:“范進方才說道,‘先母見背,遵制丁憂。’湯知縣大驚,忙叫換去了吉服。拱進后堂,擺上酒來。……知縣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銀鑲杯箸。范進退前縮后的不舉杯箸,知縣不解其故。靜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這個杯箸?!h忙叫換去。換了一個磁杯,一雙象牙箸來,范進又不肯舉動。靜齋道,‘這個箸也不用?!S即換了一雙白顏色竹子的來,方才罷了。知縣疑惑:‘他居喪如此盡禮,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浜罂匆娝谘喔C碗里揀了一個大蝦圓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弊髡邔Ψ哆M和知縣,一個描寫其動作,一個描寫其心理,將范進虛偽的人格嘲諷得淋漓盡致。
范進與王冕對比,一個淡泊名利,早已看透了當(dāng)官的險惡;一個為了能出人頭地,考到五十多歲才中舉。彰顯了不與官場同流合污的王冕人性的美好。
第三位就是我當(dāng)初聽媽媽講的嚴監(jiān)生,他愛財如命的守財奴形象早已深深刻入我的心中。整篇都在講嚴監(jiān)生的文章中,雖然一個關(guān)于“吝嗇”的詞都沒寫,但是文章中卻處處隱藏著嚴監(jiān)生的吝嗇。他病得飲食不進,臥床不起,奄奄一息,還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他家中米爛糧倉,牛馬成行,可在平時豬肉也舍不得買一斤。最令人拍手叫絕得是嚴監(jiān)生死后的場景,他臨死時還因為燈盞里多點了一根燈草,而遲遲不肯斷氣。雖然《歐也妮葛朗臺》中也寫了葛朗臺臨死時死死盯著金子,直到手中攥著金子后才斷氣。但是《儒林外史》似乎更勝一籌,一根燈草就令一個人遲遲不肯斷氣,此種情況真令人驚嘆。這讓我不得不感嘆《儒林外史》真是一部諷刺世間為功名利祿而奮不顧生的人的經(jīng)典絕作。
《儒林外史》雖然寫的是明朝的科舉、官場,但是它對于當(dāng)今社會仍有其價值。社會在前進,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義”,物欲橫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歷史就是明鏡,而古典小說則是歷史的縮影。讀了《儒林外史》,我不僅為其寫實的風(fēng)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畫所折服,從小說中體現(xiàn)出來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吸引了我。
我讀《儒林外史》如同在觀一幅中國水墨山水長軸,讀得越深入越了解它的文字所表達內(nèi)容的精辟,回味那一段動作描寫或一段對話,仍是無窮的韻味,這正是中國古典文學(xué)的妙處啊!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篇六
暑假中,我讀了《儒林外史》、《紅樓夢》、《會飛的教室》等書,其中令我感觸頗深的是《儒林外史》中的第一章節(jié)。
第一章節(jié)寫的'王冕的故事,王冕從小沒了父親,由母親拉扯大,10歲那年他不得以輟學(xué),替秦家放牛,他白天放牛,黃昏是才回家。每逢秦家煮些腌魚、臘肉,他就拿荷葉包了帶回家,留給母親吃。
每天的工錢,王冕也舍不得花,攢到一兩個月,就去村學(xué)堂買幾本舊書。每天一邊放牛,一邊看書。
三四年后,王冕在放牛時下起了大雨,王冕在樹下歇息,雨停后,透出日頭來,照耀得滿湖通紅。王冕心想:古人說”“人在畫圖中”"果然不錯,我把這荷花畫下來,一定很有趣。
從此,王冕不再讀書,而是學(xué)畫荷花,起初畫得不好,三個月后畫得栩栩如生,王冕就成了有名的畫家,從此,他不在為生活問題擔(dān)憂,經(jīng)常用牛車載著母親到處玩耍。
王冕性情高傲,不愿為那些動不動就大呼小叫的達官顯貴作畫,他母親幾年后因年邁多病,不久就離開了人世,王冕守孝三年。
一天,朱元璋來了,王冕與朱元璋促膝談心,直到日暮才罷休。
幾年后,朱元璋平定了禍亂,有人說朝廷要王冕出來做官,王冕憤世嫉俗,不愿做官在山中隱居。
王冕很刻苦,邊放牛邊看書,并且很孝順,把好吃的給母親吃。不像有人一味沉溺游戲之中,我們應(yīng)當(dāng)向王冕學(xué)習(xí)。
《儒林外史》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篇七
“這原本是沒有時間流過的故事。在那與世隔絕的村子,翠翠和她的爺爺為人渡船過日,十七年來一向如此。有一天,這女孩碰上了城里的男子,倆人交換了生命的約誓。男子離去時依依不舍的凝視。翠翠說等他一輩子……”
這是沈從文《邊城》的諾貝爾提名詞。多次讀邊城,仍會被其中秀麗的風(fēng)景,樸素的人家,純真的愛情所打動。
秀麗的風(fēng)景
文章一開頭便展示了邊城之美,邊城之美不在壯闊,美在清晰自然。依山的筑城茶峒,臨水的碼頭,灣泊的小篷船,輕柔的山風(fēng),望眼無盡的翠竹,一幅幅景融合在一起,如詩如畫的展現(xiàn)了邊城的優(yōu)美意境。邊城是混著泥土氣息,是邊城人民與自然和諧的相處。讀起獨有的湘西風(fēng)景,腦海里呈現(xiàn):靈動清澈河水能望見底凌亂的碎石,微風(fēng)從竹林穿過,帶來竹的清香;薄紗似的的霧靄籠罩夜色里……柔美而寧靜。這是鋼精水泥板的城市永遠塑造不出來的,看多了高樓華廈,看慣了車水馬龍,再望一眼那薄暮中的邊城,心便會靜了下來。與壯闊的河山不同,邊城的美是樸素寧靜的。邊城里也有喧鬧,但與城市里的車鳴不同,那是湘西的水聲、拉船聲、牛角聲與山歌聲,是悅耳的音樂。當(dāng)城市里的人疲憊時,停下來,望一望邊城,那里便是天堂。
樸素的人家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本褪窃谶@樣一個純樸而美麗的地方,孕育出了淳樸赤誠的邊城人民。《邊城》里的人情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凈。在外祖父與一個過渡人為過渡錢而爭執(zhí)時,人與人之間真切善良的交往也都印于眼前了。端午節(jié),所有的人圍到岸邊,早早的觀看;而年輕小伙則在鼓聲的節(jié)拍中向前奮劃,四周一片吆喝助威……而龍舟競賽的方式和捉鴨子的可愛場面,也不禁令人浮想聯(lián)翩了。這便是湘西人民的獨特的端午風(fēng)俗,獨有的人情美了,因為在這里它沒有等級的觀念,它只是質(zhì)樸的世界中一個沒有被污染的角落罷了。純樸自然的民風(fēng),善良敦厚的本性在嬉笑聲中便展現(xiàn)無余了。
純真的愛情
翠翠和二老相識于五月端午,他們初次見面的場景,讓人忍俊不禁。而大老與二老都是茶峒地方的優(yōu)秀青年,兄弟情深似海,卻愛上了同一個女孩。湘西的柔水與凈土滋養(yǎng)出的是兩個坦蕩的襟懷,愛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沒有勾心斗角,沒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勵,彼此謙讓。兩人相約為翠翠唱歌,用最淳樸的方式表達愛意。二老的歌聲美妙有如山間的竹雀。自他開口的一刻,大老已經(jīng)預(yù)知屬于自己的命運。于是他決然出走,卻最終意外為身亡。
文章最后一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人看似可以想象的結(jié)局,卻又掩不住其中悲傷。故事終于哀而不傷,在凄婉中結(jié)束。
故事已經(jīng)結(jié)束,然而邊城里那些單純而善良的人,不被污染的寧靜的村莊,碧溪的渡船上,依然有一個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執(zhí)著地守望。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篇八
暑假讀書篇之二看過《儒林外史》的人一定知道,這是一部很有教益的八大名著之一,書中的第一回,寫的就是王冕。乘著暑假大有時間可以自學(xué)課外知識之機,我有幸的能在爸爸的書柜中借讀了這一本名蓍。王冕,浙江諸暨人,七歲喪父,從此,與母親相依為命,靠著母親為人做點針線掙點小錢和自己為人放牛維持生計。一個從小酷愛讀書的他,終因家里貧窮,而不能上學(xué),于是,王冕一邊放牛一邊想方設(shè)法偷偷地跑去學(xué)堂站在窗外聽課,還用自己放牛積攢的一點小錢買來書本。
一次,他在放牛的時候,看見河里鮮艷的荷花正盛開著,生來好學(xué)的王冕心里有了一種突發(fā)的奇想:如果我能把荷花用筆畫出來,那該多好啊!于是,他把剩下的一點小錢,不買書了,只買一些鉛粉之類的物品,開始學(xué)畫荷花,功夫不負有心人,日子長了,他不僅畫得像了,還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那種特有的高貴品質(zhì)畫了出來,人們見他畫得好,許多有錢的人家,紛紛地到他那里買畫,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由于他的`畫賣得好,他的家境也漸漸地不愁吃、不愁穿了。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篇九
說起《儒林外史》,可能非常多人聽說過,但不知道它的內(nèi)容。其實它是有清代的吳敬梓在實際生活的基礎(chǔ)上進行藝術(shù)加工的精品,是他獨特思想與藝術(shù)構(gòu)思的產(chǎn)物。
它主要講述了元末明初的一段斷考場官場趣事,用了幽默詼諧的筆觸進行諷刺,鞭棘了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
不僅如此,作為一部諷刺小說,吳敬梓不是簡單的直接敘述自己對人物的好惡,進行諷刺或贊揚,而是通過白描的手法,把人物的形象用他生動的語言直接展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讓讀者自己明辨是非,這樣做也更好地發(fā)揮其作用。
作者在全書中塑造了許多讀書人的形象,其中給人印象最深,也是作者最想突出的無疑是那些深受科舉制度毒害的書生。如進了幾十年考場,后來僥幸考中又出盡洋相的周進;因為考中喜極而瘋的'范進;獲得名利地位后就無惡不作的嚴大位;雖為女流卻熱衷八股的魯小姐等等。儒林中人為了地位,為了財富而廢寢忘食地讀書。
讀完全書,雖然作者在其中列舉了許多反面人物,也深刻批判了這些瘋狂地追求金錢和地位的愚蠢的讀書人,但除此之外也作者也列舉眾多古代優(yōu)秀讀書人的形象如莊紹光、虞博士等人,以杜紹卿最為突出。杜紹卿才華超群,卻蔑視八股,仗義疏財,遷居南京后,寧愿過貧寒生活而不愿征召為官。這些人構(gòu)成了《外史》所寫“儒林的”中堅。所以我覺得“文行出處”尤其“德行”也是全書關(guān)注的中心,這些人物形象也都被寄托了作者的人格思想,借這些優(yōu)秀的人才來匡扶德行。在我看來作者對封建科舉制度持反對意見是非常明顯的,但他反對的也只是“世人一見了功名富貴,便舍著性命去求他”,《儒林外史》并無教人一定不科舉,不征辟,不做官,不要“功名富貴”的意思。只是過分的追求這些外物會造成精神上的負擔(dān),讓人奔潰。他在批判這些的同時,其實也頌揚了人的德行,它作為“人生立命”的根本,時行時止,而決不為“功名富貴”和科舉、征辟等所奴化、異化,成為“沒品行”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3792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