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梁啟超傳讀后感篇一
1、我生平最服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xiàn)在想他則甚?著急他作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得,而于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
2、做學問,有點休息,從容點,所得還會深點;所以你不要只埋頭埋腦做去。
3、天下事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責任內(nèi),盡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4、凡做學問總要猛火熬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huán)交互著用去。
5、擇交是最要緊的事,宜慎重留意,不可和輕浮的人多親近。
6、做首長的人,勞與用人耳逸于治事。
7、卿(妻李惠仙)家居無甚事,經(jīng)此變之后,益當知世俗知榮辱苦樂,富貴貧賤,無甚可喜,無甚可惱,唯有讀書窮理,是最快樂事。有時忽有心得,其樂非??杉耙病?/p>
8、隨便環(huán)境怎么樣,都有我的事情做,都可以助長我的興會和努力的。
9、人生維常常受苦乃不覺苦,不致為苦所窘耳。小挫折正磨練德性之好機會。
10、把自己的身體和精神十二分注意鍛煉、修養(yǎng),預備著將來廣受孟子所謂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者。
11、我們總是做我們責任內(nèi)的事,成效如何,自己能否看見,都不必管。
12、失望沮喪,是我們生命上最可怖之敵,我們終身不許它侵入。
13、孟子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汝輩小小年紀,恰值此數(shù)年來無端虛榮之歲月,真是此生一險運。
14、總要常常保持這元氣淋漓的氣象,才有前途事業(yè)之可言。
15、一個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讀書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能接談交換,或開卷引進的機會。
16、我以為,一個人什么病都可醫(yī),唯有悲觀病最不可醫(yī)。悲觀是腐蝕人心的最大毒菌。
17、得做且做,而非得過且過,我總是抱著有一天做一天的主義。
18、品性上不曾經(jīng)過嚴格的訓練,真是可怕。
19、我關于德性涵養(yǎng)的功夫,自中年來很經(jīng)些鍛煉,現(xiàn)在越發(fā)成熟,近于純?nèi)巫匀涣?,我有極通達、極強健、極偉大的人生觀,無論何種境遇,常常是快樂的。
20、我是個學問趣味方面極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專積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內(nèi)容異常豐富。能夠永葆不厭不倦的精神。我每歷若干時候,趣味轉(zhuǎn)過新方面,便覺像換個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
21、患難之事,古之豪杰無不備嘗,維庸人乃多庸福耳。何可自輕乎?卿(妻李惠仙)固知我,然我愿卿自此以后,更加壯也。
22、學問求其在我而已。
23、我國古來先哲教人做學問方法,最重優(yōu)游涵飲,使自得之。
24、處憂患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奮,志氣強立。今復還我憂患生涯,而心境之愉快,視前此乃不啻天壤,此亦天之所以玉成汝輩也。
25、你腳踏上歐洲之后,我盼望你每日有詳細日記,講所看的東西留個印象,可以回來公系統(tǒng)研究的資料。
26、生當亂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個人在物質(zhì)上的享用,只要能維持著生命便夠了。至于快樂與否,全不是物質(zhì)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得快活,才真是會打算盤哩。
27、人之生也,與憂患俱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立身第一要訣。
28、感覺著做錯多少事,便受多少懲罰,非受完了不會轉(zhuǎn)過來。這是宇宙間的唯一真理。
29、做官實易損人格,易習于懶惰與巧滑,終非安身立命之所。
30、大抵凡關于個人利害的事只是隨緣最好,若勉強倒會出岔子。
梁啟超傳讀后感篇二
提倡"百善孝為先"的中國,從蒙學的《朱子家訓》,《顏氏家訓》,一直到清末的《曾國藩家訓》,任何一篇關于教導自己子女立身、處世、做學問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嚴峻的教訓面孔,板著,端著,讓孩子和家人覺得懼怕。
有此印象,對于寫這類文章的父親們,便都有了一種固定的認識。甚至讀《傅雷家書》時,也羨慕傅聰有如此博學多才,循循善誘,同時又嚴格要求孩子的父親。
而近日,讀得一本舊書——《梁啟超家書》,忽然發(fā)現(xiàn),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寫《少年中國說》的梁任公(啟超)曾經(jīng)這樣說:"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參加戊戌變法之前之后,曾經(jīng)想著君主立憲,而后又支持民主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變,興趣多變,唯有對他兒女的拳拳愛意從未改變,為了少年中國夢,梁任公仁慈地呵護著子女,精心培育著子女,引導著子女按照他們自己的意愿發(fā)展,梁啟超的9個兒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長,當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兩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順,圖書館學家梁思莊,畢業(yè)于西點軍校任十九路軍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經(jīng)濟學的梁思達,參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寧,已經(jīng)第三個成為院士的火箭專家梁思禮。
家書按照時間順序展開,第一篇便可看見梁啟超指導時年十九歲的女兒梁思順學習行政法、經(jīng)濟學、財政學、國際法,等等,"因思若吾愛女在側(cè),當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學不可太急……",接下來便是給思成思永的'"若緣怠荒所致,則是自暴自棄,非吾家子弟矣。"
隨著兒女們的成長,梁任公說:"人生之旅歷甚長,所爭決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著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頭下畏""至于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么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墻基越筑得厚越好。"
緊接著,梁任公便開始教導"做官實易損人格,易習于懶惰與巧滑,終非安身立命之所。""學問是生活,生活是學問""人之生也,憂患俱來,知其無可奈何,則安之若命。""將來成就如何,現(xiàn)在想它則甚?著急他則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有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于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
梁任公在本書里的文筆很活潑的,古文和白話相間的,親切動人。有意思的是,梁任公稱呼自己的孩子"寶貝思順","沒出息的小莊莊""老baby",他是非常平等親和地與孩子們交流,當孩子們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梁啟超是給出了這樣的安排,他說"我對于你們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覺得我的方法好激烈,由我留心觀察看定一個人,給你們介紹,最后決定在你們自己,我想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且,當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定下之后,梁啟超會問女兒思順"你的意見怎樣呢?"
此書選擇的大部分是梁任公給子女談為學和做人的書信,后附三篇演講和談話錄,其實也是總結(jié)了梁任公認為為學做人的思想——所謂三達德——即為"智、仁、勇".
一如梁任公說的:"養(yǎng)足你的根本智慧,體驗出你的人格人生觀,保護好你的自由意志。"少年中國,中國少年,皆在于此。
梁啟超傳讀后感篇三
近代中國文人不少,梁啟超就是一個,梁啟超,成名于戊戌變法,是戊戌變法的發(fā)起人和領導者之一,近代學術大師,與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共同創(chuàng)辦清華大學文學院。除了早年政治上的先覺者,到后來的教育大家學術大師,他還是模范家長,他九個子女個個成才,都是國之棟梁。在某種程度上,可比蘇洵、蘇轍,蘇軾一門。
我對于梁啟超的了解甚少,但他與康有為的'公車上書'就令人刮目相看,梁先生是愛國知識分子的典范,他的愛國思想又不是守舊的、固步自封的,他深知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知識是舊中國最需要的。他是一個?;逝傻臍v史角色,但他又不失為一個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以及一個好父親。
《家書》主要分兩部分,一部分寫給第一任妻子李惠仙。主要是梁先生在國外逃亡與訪學期間與身處澳門的妻子的交流。關懷備至,溫情脈脈,而又有大道理的穿插。精彩的一篇談到梁先生在美國遇到華僑女郎并陷入愛戀之中事,他談到女郎的仰慕乃至主動追求及那女子的優(yōu)秀,及自己的一時意亂情迷,將自己當時的情形完全匯報給了夫人。妻子動怒,稟報岳父大人,并回信稱男子可以三妻四妾。他又苦苦相勸,說妻子不明事理,自己早年與嗣同君創(chuàng)立'一夫一妻'會,絕不會背棄。一場家庭糾紛被完整呈現(xiàn)。后來梁先生也說到做到,主動與那女子保持距離。
另一部分,也是主要部分是寫給子女的。梁先生常年與家人分居,聚少離多,但他十分關心子女的成長與學習。在教育上很有自己的見解。很注重子女在自然科學的學習,注重所學科目與國家需求的聯(lián)系。父親是部長,又是德高望重的大家,還要學習嗎?還需要找工作嗎?梁先生卻嚴格要求自己的兒女,不允許孩子依靠家庭。
梁啟超先生也不忘在書信中教育他的孩子們必須愛國。愛國,就像一顆種子,他把它種在每個孩子的心里,生根、發(fā)芽、成長?他讓孩子們像海綿一樣吸收國外最好的知識。為了使其最大化地吸收知識,他根據(jù)每個孩子的特點讓他們選擇了不同的專業(yè)方向,這些專業(yè)方向又是中國最需要的、最有用的。他的很多子女是在國外學習與成長的。而放到國外的孩子們又像牽在他手中的風箏,當祖國需要之時,他就把他們拉回來為國效力。梁家所有的孩子沒有一人留在國外,無論當時的中國是戰(zhàn)火連天還是貧窮困苦。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們的'爸爸梁啟超是那么地愛國,他心里沒有小小的'我',他讓每個孩子都志存高遠,從小就把責任放在心里。
一封封家書,字里行間透露出的是濃濃的父愛,每一封的價值都不是能用金錢來衡量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我們應該像梁啟超先生教育子女那樣,培養(yǎng)我們的愛國精神,把國家的榮辱興亡當成是自己的重任,為國家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梁啟超傳讀后感篇四
今天我來到了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茶坑村的梁啟超故居。
一進故居,一幅《少年中國說》映入眼簾,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美哉我中國少年,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這句話讓我意識到了中國對少年的重視、期待與向往。
俗話說得好,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而梁啟超家的家規(guī)、家風就很值得世人學習,比如愛國、尊師、重道等等。就是這樣的家風家規(guī)成就了梁啟超家一門三院士,其中有火箭專家梁思禮,建筑學家梁思成,以及考古學家梁思永??梢姡邮軆?yōu)良家風家規(guī)的傳承,對一個人的成長真是至關重要啊!
參觀完梁啟超故居,我又想起了五年級上學期學過的那篇《少年中國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少先隊員,一定要做到愛黨愛國愛人民,了解黨史國情,珍惜國家榮譽,長大后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梁啟超傳讀后感篇五
提倡"百善孝為先"的-,從蒙學的《朱子家訓》,《顏氏家訓》,一直到清末的《曾國藩家訓》,任何一篇關于教導自己子女立身、處世、做學問的文章,都有一副神-嚴峻的教訓面孔,板著,端著,讓孩子和家人覺得懼怕。
有此印象,對于寫這類文章的父親們,便都有了一種固定的認識。甚至讀《傅雷家書》時,也羨慕傅聰有如此博學多才,循循善誘,同時又嚴格要求孩子的父親。
而近日,讀得一本舊書——《梁啟超家書》,忽然發(fā)現(xiàn),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寫《少年-說》的梁任公(啟超)曾經(jīng)這樣說:"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則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參加戊戌變法之前之后,曾經(jīng)想著君主立憲,而后又支持--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變,興趣多變,唯有對他兒女的拳拳愛意從未改變,為了少年-夢,梁任公仁慈地呵護著子女,精心培育著子女,引導著子女按照他們自己的意愿發(fā)展,梁啟超的9個兒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長,當年-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兩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順,圖書館學家梁思莊,畢業(yè)于西點-校任十九路-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經(jīng)濟學的梁思達,參加-的梁思懿和梁思寧,已經(jīng)第三個成為院士的火箭專家梁思禮。
家書按照時間順序展開,第一篇便可看見梁啟超指導時年十九歲的女兒梁思順學習-行政法、經(jīng)濟學、財政學、-法,等等,"因思若吾愛女在側(cè),當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學不可太急……",接下來便是給思成思永的"若緣怠荒所致,則是自暴自棄,非吾家子弟矣。"
隨著兒女們的成長,梁任公說:"人生之旅歷甚長,所爭決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著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頭下畏""至于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么要緊,求學問不是求-,()總要把墻基越筑得厚越好。"
緊接著,梁任公便開始教導"做官實易損人格,易習于懶惰與巧滑,終非安身立命之所。""學問是生活,生活是學問""人之生也,憂患俱來,知其無可奈何,則安之若命。""將來成就如何,現(xiàn)在想它則甚?著急他則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有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于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
梁任公在本書里的文筆很活潑的,古文和白話相間的,親切動人。有意思的是,梁任公稱呼自己的孩子"寶貝思順","沒出息的小莊莊""老baby",他是非常平等親和地與孩子們交流,當孩子們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梁啟超是給出了這樣的安排,他說"我對于你們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覺得我的方法好激烈,由我留心觀察看定一個人,給你們介紹,最后決定在你們自己,我想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且,當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定下之后,梁啟超會問女兒思順"你的意見怎樣呢?"
此書選擇的大部分是梁任公給子女談為學和做人的書信,后附三篇演講和談話錄,其實也是總結(jié)了梁任公認為為學做人的思想——所謂三達德——即為"智、仁、勇".
一如梁任公說的:"養(yǎng)足你的根本智慧,體驗出你的人格人生觀,保護好你的自由意志。"少年-,-少年,皆在于此。
梁啟超傳讀后感篇六
最近無意讀到梁啟超寫的一篇《論毅力》,一番誦讀,心中泛起朵朵漣漪,曾幾何時,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找尋了許久,愣是沒找到(記憶中也寫過類似文體)。也罷,找不到或許是命中注定。
梁啟超是康有為的學生,兩個人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人。在【戊戌變法】失敗后,梁啟超做了這篇文章,是為了激勵和打氣,為了心中的堅毅堅持下去,堅持總會有收獲。
下面簡單領略這篇文言文的風采,字里行間抒發(fā)了作者那顆心。
天下古今成敗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敗?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
蓋人生歷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順境亦居十三四,而順逆兩境又常相間以迭乘。無論事之大小,必有數(shù)次乃至十數(shù)次之阻力,其阻力雖或大或小,而要之必無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驟嘗焉而阻力猝來,頹然喪矣;其次弱者,乘一時之意氣,透過此第一關,遇再挫而退;稍強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強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難,非至強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終者也。
夫茍其挫而不退矣,則小逆之后,必有小順。大逆之后,必有大順。盤根錯節(jié)之既經(jīng),而隨有應刃而解之一日。旁觀者徒艷羨其功之成,以為是殆幸運兒,而天有以寵彼也,又以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詎知所謂蹇焉、幸焉者,皆彼與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與否,即彼成我敗所由判也。更譬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間風潮之或順或逆,常相參伍。彼以堅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過之,而后得從容以進度其順。我則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終不可達也。
孔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孟子曰:”有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成敗之數(shù),視此而已。
大概意思就是人的一生想要干成一件事,必須要用自己堅韌不拔的毅力去支撐。只要不拋棄不放棄,堅持就是勝利。
就像那句古話【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之所為】,只有經(jīng)歷苦痛,才能收獲甜蜜。
人的一生,其實跟破繭成蝶一般的歷程。一開始作為蠶蛹一般,經(jīng)歷暴風,大雨,暴曬,還有夜晚的凄涼,熬過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所謂挫折才能成為美麗的蝴蝶,那振翅飛翔是蝴蝶最美的時刻。
熬過所謂的挫折和磨難,必須是自己的毅力支撐。
愚公移山的時候,別人問他,如何實現(xiàn),愚公是這樣回答的,我現(xiàn)在再移山,我死了以后,我還有兒子,兒子也有兒子,只有我們家有人,就祖祖輩輩的干下去,一直到把山移走。這是什么?這就是毅力,毅力是超越生理的難受的。
不論你現(xiàn)在經(jīng)歷啥,請記住,不要放棄,熬過最難受,迎來的是美好。
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干就完了,不要放棄!(侯曉斌)
梁啟超傳讀后感篇七
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小至螻蟻大到宇宙,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中發(fā)展。愚昧變文明,落后變先進,弱小變強大。沒有變,歷史豈能前進?沒有變,中國的革命怎能發(fā)展到今天?變,它是事物發(fā)展的必然。
今日的中國也在日新月異地變化著、發(fā)展著,她正在向著四個現(xiàn)代化的宏偉目標飛躍。五湖四海、神州大地到處呈現(xiàn)出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史的又一個新的里程碑已經(jīng)豎立了,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少年的是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中國。梁啟超先生理想中的“少年中國”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作為一個“少年中國”的少年,怎樣做才不至愧對這光榮的稱謂和這美好的時代呢?首先,少年要有理想,有知識。我們中華民族發(fā)展到今天,已經(jīng)五千年了。作為“少年中國”的少年,我們應該為她光輝的史冊添上燦爛的一頁!我們一定要樹立共產(chǎn)主義的遠大理想,立志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這是我們每一個中國少年義不容辭的責任。當然,理想并不是說你想成功就會成功的,他要求你付出艱辛的勞動,甚至巨大的代價。實現(xiàn)理想需要力量,力量來自知識,我們要建設好自己的祖國,就要有文化。今天的刻苦學習、發(fā)奮讀書將是明天實現(xiàn)理想的基礎。因此,我們從小就要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的習慣,從一加一學起,孜孜不倦、勤勤懇懇,而且要謙虛謹慎,不恥下問。這樣,知識才會在我們的腦子里扎下根,成為我們自己的財富。少年還要有進取心和創(chuàng)造力。少年的精力是旺盛的,他是初升的太陽,他是才華發(fā)源的長河,他是一團能燃燒世界也能燃燒自己的烈火!少年是與世界有緣份的,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對所有的事物都充滿好奇心,總想憑自己的本事改造它們,有時對一切都感到不順心,不滿意,總想憑自己的意志使一切都順從于自己。
所以,只有今天的少年,才是歷史新紀元的開創(chuàng)者,才是未來歷史的主人?!吧倌曛莿t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蔽覀儭吧倌曛袊钡纳倌暧欣硐耄兄R,有能力我們將把“少年中國”建設得更富有,更強盛!
晚10點27分,心里頭卻還有件重要的事情未做。早想動筆寫好這篇讀后感,卻不知如何開筆!才發(fā)現(xiàn)自己最近寫東西越發(fā)少了,不曉得是年齡越來越大的原因,還是自己寫作水平越加退步了。《少年中國說》這篇文章已看過多次。趁夜還早,又看了三遍,每多看一篇又多了幾分感觸!可想把它記下來,可就真的太難了,想我自5歲讀書,除小學發(fā)瘋似的去背文章,之后就再不勉強自己去背任何東西,當然在心里還是挺佩服那些能將經(jīng)書倒背如流的同學們!
說起了少年,難免又會想起了自己的年少時光,兒時父母都出外打工,和哥哥一起在家里讀書,每日要自行解決吃喝問題,哥哥每日清早5點多就起床來,一噸早餐做下來,就立即跑向?qū)W校,遵守的是決不遲到!而我卻從小養(yǎng)成了不好的習慣,一覺睡到自然醒,每早醒來,吃完早餐再趕到學校太陽已到天中間。老師也習以為常,見怪不怪,嚴重的留堂處罰,而我卻也經(jīng)受得住,讀書而已,成績也還不錯,父母也早知道我不是讀書的料,任我自由成長,在信中卻督促我經(jīng)常練習寫字,讓我做些自己喜歡的名堂!不想到現(xiàn)在還是憑著一手字在過活!
時如流水,轉(zhuǎn)眼已近三十。古語說三十而立,但始終感覺自己還是沒長大,雖心往少年,卻又年有二七,現(xiàn)代生活節(jié)拍使得年少之時的諸多愛好,早已拋之身后。往日心愛的短笛早已塵封在家鄉(xiāng)的抽屜里,學習書法的熱情早被工作用字所代替,偶遇“知音”再拾舊好時,總發(fā)現(xiàn)功力大不如昔!不由得假想起來,如若再重操舊好,想必身心均能回到年少之時。讀《少年中國說》后也更堅定了自己的假想!
寫到這里時,不由得琢磨起少年的特點是什么?而我的理解的特點是:
1.吃飽,吃好,因為長身體。
2.有很多個為什么?因為好奇,喜歡究根問底。
3.喜歡的事情會充滿激情。因為只做喜歡的事。
4.自認第二,相信沒人敢再認是第一。因為自信。
5.輸了再來。不怕沒機會。
也許正因為是這樣的少年心態(tài),也就決定著這個時段的特殊的力量,古語就有:“英雄出少年”之說?,F(xiàn)實社會中,諸多少年藝術家,音樂家,書法家,科學家比比皆是。連我們的東家在知行中也發(fā)表了“要心如少年”的文字來,可見保持這種少年心態(tài)是如何的重要!
記得初中時,常在學校打架,偶被一校長抓住,問我,讀書是為了什么!我干脆利落的的回答:“為了自己!”不想被足足教育了近2個小時!倘若現(xiàn)在東家問我,打工為了什么時,我會更加直接的回答:“為了饅頭!”我想為了饅頭才是最根本的價值觀。
企業(yè)由人組成,人強則企業(yè)強,人強莫過于少年強。倘若,人人心如少年,豈不是永遠立于不敗之地也!
寫到這里時,不由得再次體會起東家的“要心如少年”來。而我應該已經(jīng)從80后變成了90后,而且決定要去拾回以前的愛好!再有深刻的體會就是,夜已深,少年強莫過于身體強,熬夜雖已是家常便飯,但今日得《少年中國說》這一體會,確實收益繁多!
臨睡之時,又記起了《面向大海,春暖花開》中的句子:“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而我得再加一句:“從明天起,做一個心如少年的人!”
今天,我們的晨會令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淺。
我們來到操場,一開始,就是朱校長對開學新一天的要求:‘舊的一年過去了,我們也長大了一歲,我們已經(jīng)是一個少年了,應該都懂事了,不會那么調(diào)皮了,應該負起國家的一部分責任。
朱校長講完了后,五(一)班的同學上臺來吟誦“中國少年說”,他們誦讀得很有感情: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他們臉上非常地嚴肅,有時眉頭皺得緊緊的,有時他們的手整齊地伸向遠方。他們演完后,臺下響起雷鳴似的掌聲。
我聽了這些同學富有激情地吟誦,他們整齊?高昂的聲音感染了我。正好,今天,我們又學習了“少年”這一篇課文,作者臧克家形象地把少年比作“六七點鐘的太陽”“萬仞高山的源泉”“一株株嫩綠的小樹”“小鷹初展新翅”“一只一只乳虎”和“剛磨好的刀刃”,這讓我看到了少年的責任與希望,少年的希望是:作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為中華崛起做貢獻的人。那今天的少年怎樣成為明天一個有希望的人呢?我認為只有用今天的努力,不斷的奮勇向前,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能成為一個有希望的人。
新的學期第一次晨會結(jié)束了,我又長大了一歲,我已經(jīng)成為了少年了,我知道身上的擔子很重,可是我有信心實現(xiàn)我的目標-作一個對社會?國家有貢獻的人。
梁啟超先生激昂灑脫的文字如波濤洶涌般涌入我的心田,通過誦讀這段文字,我認為:作為新時代的少年,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發(fā)奮圖強,將來報效祖國。
我們應該要在日常生活中積累更多的知識,不要受到一點挫折和困難就退縮不前,我們不能一直依賴著父母,要學會獨立學習、獨立成長。我們要為新中國的崛起努力奮斗!
正如青年毛澤東曾在《奮斗自勉》中寫道: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我們的祖國日益強大,我們祖國的少年更應該有瀟灑、霸氣的精神。
少年如振翅之鷹,如含苞之花,他們懷著滿腔熱情,剪下一片地平線。我愿伸出雙手,去創(chuàng)造世界,留下永遠的少年中國!
梁啟超傳讀后感篇八
這本家書的內(nèi)容都是梁啟超給兒女們寫的信,既讓爸爸媽媽知道了梁啟超對兒女們的優(yōu)秀教育良方,也讓我們知道了古文的有趣。
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梁啟超在民國十二年五月八日給思順的家書。講的是思成和思永跟梁啟超進城,跟他二叔過生日和五七國恥紀念。中午。思成和思永同坐菲律賓帶來的汽車出門,可是卻被一輛大汽車橫撞過來,兩個人都受了傷,思永臉全是血,但也回來給家里報信,等到曹五背思成回到家,發(fā)現(xiàn)他臉完全沒有血色了,但還是忍著痛安慰了全家人。到了醫(yī)院思成左腿斷了,腹部以上沒受傷。思永只是嘴巴碰裂了不能吃東西,于是,思成在思永面前大口大口的吃東西,特讓思永看著生氣,而思永確在思成面前手舞足蹈讓思成生氣,這兩個淘氣精既使受了傷也不忘的淘氣。
從中,我體會到了梁啟超獨特的教子良方,和梁啟超對兒女們投入了心血和精力。既使出門在外,到很遠很遠的地方都會對兒女們了解家里的情況,有趣的和特殊的事情,也會跟家里人說說自己(梁啟超)在外的生活和身體的狀況。
梁啟超傳讀后感篇九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赡苣悻F(xiàn)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梁啟超家書讀后感8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每當我聽到同學們激昂豪邁地誦讀《少年中國說》時,心中燃起一股暖流,視線逐漸模糊,《梁啟超家書》中的一幕幕浮現(xiàn)在眼前。
《梁啟超家書》一開始以書信的形式呈現(xiàn)在兒女眼前,后來經(jīng)過整理,編訂構(gòu)成了一本書。梁啟超的一封封書信滲透著對子女們濃濃的親情與深沉的愛。與其說是家書,不如說是對兒女的人生指導,像照明燈一樣點亮了孩子們光輝的前程。當然,更少不了對兒女的關心、問候。這與《洛克菲勒的38封家書》大同小異,同樣都是為孩子們照亮前程,指引人生。不同的是,《梁啟超家書》充滿了家國情懷,充分表達了梁啟超憂國憂民的情懷。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就是對梁啟超這種言傳身教、耳提面命的最好寫照。作為一位父親,他當然希望子女成才,但他更重視健康。他說:“汝需如汝乃吾之命根”,身健則心靈,心靈則易悟。在學習當中,我們一定要注意健康,才能有一個光輝的前程、幸福的生活。
我喜歡梁任公說的'一句話:“汝生平處境太順,小挫折正磨煉德行之好機會?!彼加馈⑺汲杀卉囎驳妙^皮血流,卻還樂觀地直面生活。梁啟超認為,這并不是災難,而是挫折,挫折正磨煉了德行與心性,使自己學會在逆境中成長,使自己變得更勇敢。如今社會安定,我們這一代有一部分人太矯情了,根本不能很好地理解挫折,也就不能很好地磨練自己,遇到一點點困難便放棄,可笑至極,受了一點小傷便大聲哭喊,沒有想過老一輩那么苦是怎么挺過來的。
讀了這本書之后,我從中汲取了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zhì),面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等。還記得我三年級被小車碾碎腳趾的時候,我受不了那個疼痛,哭得稀里嘩啦,但是爸媽趕到醫(yī)院,看著坐在輪椅上的我,他們都在樂觀地安慰我,甚至還給我講笑話。當時我一點都不理解爸媽,覺得他們對我太沒有同情心了,我都受傷了,他們還笑得出來!現(xiàn)在想想,爸媽并不是不愛我,不關心我,他們當時的種種所謂的“笑”,其實是他們在灌輸我一種難得的樂觀精神。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哭天喊地,怨天尤人,唉聲嘆氣,憂愁滿面并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唯有積極面對,才能更以好的心態(tài),好的精神面貌抗衡不幸。確實如此,在我受傷住院的那些日子里,同樣快樂,同樣充實,我的傷也以最快的速度恢復。
少年強,則國強,正值少年的我們,應抓住一切機會,積極向上,學習種種有用的知識,陶冶情操,為國家之富強而發(fā)奮圖強,讓自己更加優(yōu)秀,國家更加富強!
梁啟超傳讀后感篇十
讀完《梁啟超家書》,對一個之前“只聞其名”的中國近代知名文化人士,有了初步的了解。相信對大多數(shù)同齡人來說,對“梁啟超”這個名字,都是熟悉而陌生的。說熟悉,是因為大家中學都學過歷史,但教科書對人物的描述――尤其是近、現(xiàn)代諸多知名人士的描述――都是冷冰冰的,沒有血和肉。而此書,恰好將一個梁啟超賦予了血和肉,讓他成為我們認知中的一個完完整整的人。這個人,對子女用一種言傳身教的方式扮演著嚴父和慈母的角色。這個人,毫無疑問是中國過去1中最著名的文化人士之一,但同時,他又和我們一樣,有著平凡的一面。
整本書中,表現(xiàn)最多的是一種對子女在做人、做學問上的教誨――這不奇怪,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父親往往扮演一種嚴父的角色。但梁先生在度和方式上的把握,卻值得我們欣賞。這種嚴父,不是一味的打罵說教,引起子女的逆反心理,而多是采取鼓勵,以自己做榜樣的方式,和子女成為朋友,并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做好嚴父的同時,梁先生也對子女展現(xiàn)了比一般的“慈母”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一面,更令人驚奇的是――在我一向認識的中國人對感情表達的羞澀、內(nèi)斂一面――梁先生卻像足了西方人。對子女的愛、關心,無處不散發(fā)出一種令人歆羨的柔情。試問我們多少人不敢當面表達對父母、對子女的愛,以致空留遺憾。
其實我們與梁先生并無距離,他也像我們一樣,有著普通人的感情――這種感情包括對世間萬物的喜怒哀樂,甚至包括對錢財物的患得患失,但這才是一個真實的、不虛偽的人。
讀這本書,讓我脫離歷史的冰冷感,去讀懂一個擁有真性情的、作為普通人的梁啟超。
再回過頭來說句題外話,梁先生在書中提到的學校教育中知育、情育、意育三個教育層次中的厚此薄彼,在百年后的中國教育中,問題仍然存在、甚至病入膏肓,令人不禁唏噓。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3806571.html】